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第十章

生理学第十章

生理学第十章
生理学第十章

第十章

一、填空题(99分)

1.一般来说,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大,传导速度________,且神经纤维传导速度随温度的________而减慢。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神经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突触的基本结构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5.突触传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6.由突触前膜释放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__________;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___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________电位。

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_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主要是突触后膜对________离子的通透增加。

8.突触后抑制是在________神经元的参与下实现的,突触后膜表现为_________极化。

9.绝大多数特异性感觉投射路径中,第三级换元部位在_____________;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产生____________并激发_________________

10.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使机体保持__________状态。

11.已确定的中枢神经递质有以下四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在外周神经中,属于胆碱能纤维的,除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外,还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13.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分为两型,它们是_______受体和_______受体;胆碱能受体也可分为两型,它们是________受体和_______受体。

14.自主神经节细胞上的受体属于________受体中的_______型受体;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的受体属于________受体中的________型受体。

15.乙酰胆碱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N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肾上腺素α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β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

16.震颤麻痹的主要病变部位在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_含量明显减少所致。

17.大脑皮层第一体表感觉区位于_____________,该感觉区的投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中枢抑制产生机制的不同,其抑制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19.根据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和联络方式的不同,突触后抑制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20.突触后电位的总和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类型。

21.牵张反射有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其中______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22.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作用。

23.小脑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大脑皮质运动区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精细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等特点。

25.锥体系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人类具有第一、第二两个信号系统。其中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是_______________-_ ,人

类特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7.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有______种。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的正常脑电图为__________波,大脑皮质兴奋时为_________-波,困倦时出现__________波,睡眠、缺氧等情况出现__________波。

28.神经元对其所支配的组织发挥________和_________两方面的作用。

29.内脏痛觉对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刺激比较敏感。

30.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_________-运动神经元和___________--运动神经元,它们的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

31.腱器官是__________感受器,而肌梭是______感受器。

32.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

33.在异相睡眠期间,眼球出现___________,部分躯体___________,内脏活动处于_________状态。

34.慢波睡眠主要与脑干___________递质系统有关;异相睡眠主要与脑干内_________-和__________递质系统有关。

二、判断题(30分)

1.神经纤维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产生与传导锋电位的最高次数取决于绝对不应期的时程。

2.一个神经元内只有一种递质,因此,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

3.神经递质大都贮存在突触小泡中。

4.神经元之间的化学传递必须经过突触这一特化的结构。

5.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一次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膜所引起的兴奋性递质释放量,一般不能使突触后膜发生动作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8.突触前抑制时,突触前膜发生局部去极化变化。

9.突触后抑制必须经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才能发生。

10.震颤性麻痹者除用左旋多巴治疗外,还可用阿托品治疗。

11.副交感神经的分布比交感神经广泛。

12.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属胆碱能纤维。

13.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都是肾上腺素能纤维。

14.极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为N受体。

15.支气管平滑肌存在β2受体和M受体。

16.筒箭毒可阻断肌肉型和神经元型胆碱受体的功能。

17.交感神经兴奋时,胃肠道平滑肌运动增强。

18.特异性投射系统向大脑皮层投射的纤维首先到达大脑皮层的第四层细胞。

19.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20.特异感觉的产生需要有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共同作用。

21.动物愈高等,局部回路神经元的数量愈多。

22.在一个反射活动中,虽然传出神经元的冲动来自传入神经元,但二者发放冲动的频率并不相同。

23.用右手劳动为主的成年人,当左侧大脑半球功能损害后,往往不能恢复语言功能。

24.脊髓小脑损伤后,病人将出现静止性震颤。

25.震颤性麻痹患者除用左旋多巴治疗外,还可用阿托品治疗。

26.副交感神经的分布比交感神经广泛。

27.只有延髓及其以上的脑组织有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中枢。

28.脊髓高位离断的病人,可以恢复非意识控制下的排尿能力。

29.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应用,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30.脊休克的发生是由于切断脊髓时,对脊髓造成强烈损伤所引起的。

三、单选题(258分)

1.B类纤维包括( )

A 有髓的躯体传入纤维

B 皮肤的触压觉传入纤维

C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D 有髓的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E 有髓的躯体传出纤维

2.神经冲动抵达末稍时,引起递质释放主要有赖于那种离子的作用?( )

A Cl-

B Ca2+

C Mg2+

D Na+

E K+

3.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A 与阈电位成正比

B 与髓鞘化的程度成反比

C 与纤维直径成正比

D 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E 温度降低,传导速度加快

4.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 失去了神经冲动的影响

B 因肌肉瘫痪使供血减少所致

C 肌肉受到病毒的侵害

D 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E 肌肉失去了运动功能所致

5.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双向传递

B 不易疲劳

C 突触延搁

D 不能总和

E 呈衰减性

6.属于非化学性信息传递的方式是( )

A 神经—肌肉接头

B 激素对靶器官的作用

C 经典突触

D 缝隙连接

E 曲张体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

A 极化

B 超极化

C 后电位

D 复极化

E 去极化

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种离子在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高?( )

A Ca2+

B Cl-

C K+

D Na+和K+,尤其是Na+

E Cl-和K+,尤其是Cl-

9.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哪种离子在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加( )

A Na+、Cl-、K+尤其是K+

B Ca2+、K+、Cl-,尤其是Ca2+

C Na+、K+,尤其是Na+

D K+、Cl-,尤其是Cl-

E K+、Ca2+、Na+,尤其是Ca2+

10.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 )

A 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C 突触后膜超极化

D 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的结果

E 以上原因综合的结果

1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

A 突触前膜超极化

B 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C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E 通过轴突—树突式突触的结构基础实现

12.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全属于( )

A 突触后抑制

B 突触前抑制

C 周围性抑制

D 交互抑制

E 前馈抑制

13.脊髓闰绍细胞参与构成的抑制称为( )

A 周围性抑制

B 侧支性抑制

C 去极化抑制

D 交互性抑制

E 回返式抑制

14.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是( )

A γ—氨基丁酸

B 甘氨酸

C 乙酰胆碱

D 去甲肾上腺素

E 5—羟色胺

15.脑内多巴胺递质主要在中枢哪一部位合成的?( )

A 尾核

B 苍白球

C 壳核

D 丘脑底核

E 黑质

16.5—羟色胺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脑内的( )

A 丘脑中线核群

B 脑干中缝核群

C 苍白球

D 尾核

E 壳核

17.治疗震颤麻痹的首选药物是( )

A 左旋多巴

B 依色林

C 利血平

D 乙酰胆碱

E 肾上腺素

18.以下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 )

A M、N和α

B M、N和β

C M、N1和N2

D M、α和β

E M、β1和β2

19.胆碱能M型受体存在于( )

A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B 神经-肌肉接头的后膜上

C 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上

D 受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虹膜辐射状肌上

E 受交感节前纤维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上

20.可被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 )

A α受体

B β受体

C N型受体

D M型受体

E N型和M型受体

21.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A 去甲肾上腺素

B 多巴胺

C 5—羟色胺

D 乙酰胆碱

E 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

22.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细胞体主要位于( )

A 脊髓前角

B 低位脑干

C 黑质、脚间核

D 中缝核

E 纹状体

23.下列物质中,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 )

A γ—氨基丁酸、甘氨酸

B 谷氨酸、门冬氨酸

C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酪氨酸

E 乙酰胆碱

24.递质共存的正确叙述是( )

A 一个核团的多个神经元内共存同一种递质

B 一个神经元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

C 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相同的递质

D 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递质和一种调质

E 两个中枢的神经元共存同存同一种递质

25.脊髓的何种损伤可导致痛温觉与轻触觉障碍分离?( )

A 完全横断

B 脊髓空洞症

C 脊髓离断

D 后角受损

E 前根病变

26.脊髓丘脑侧束的主要功能是传导( )

A 同侧的痛、温觉

B 同侧的触觉

C 对侧的痛、温觉

D 对侧的触觉

E 同侧的深压觉

27.以下属于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核团是( )

A 联络核

B 网状核

C 感觉接替核

D 髓板内核群

E 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

28.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中脑

E 下丘脑

29.丘脑中发出特异投射纤维的最主要核团是( )

A 内侧膝状体

B 外侧膝状体

C 后腹核

D 丘脑前核

E 外侧腹核

30.以下属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细胞群是( )

A 联络核和髓板内核群

B 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

C 感觉接替核

D 联络核

E 髓板内核群

31.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

A 通过特异投射系统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B 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 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激动大脑皮层产生特定感觉

D 通过特异投射系统激动大脑皮层产生特定感觉

E 一个多突触接替的系统,不易受药物的影响

32.内侧膝状体接受下列哪种感觉纤维投射?( )

A 内侧丘系

B 三叉丘系

C 视觉传导束

D 听觉传导束

E 脊髓丘脑前束

33.嗅觉皮层代表区位于( )

A 额叶

B 顶叶

C 枕叶

D 边缘叶的前底部

E 颞叶的颞下回

34.视觉皮层代表区位于( )

A 颞叶的颞横回

B 颞叶的颞上回

C 中央后回

D 扣带回

E 枕叶距状裂

35.以下哪种感觉不经过特异投射系统传入?( )

A 嗅觉

B 听觉

C 视觉

D 味觉

E 本体感觉

36.第一感觉区位于( )

A 中央前回

B 中央后回

C 颞叶皮层

D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E 颞下回

37.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

A 刺痛

B 慢痛

C 定位不精确

D 必有牵涉痛

E 对牵拉不敏感

38.牵涉痛是指( )

A 内脏疾病引起相邻脏器的疼痛

B 手术牵拉脏器引起的疼痛

C 神经疼痛向体表投射

D 按压体表引起部分内脏疼痛

E 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一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39.传导慢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 )

A Aa纤维

B Aδ纤维

C B类纤维

D C类纤维

E Aγ纤维

40.关于脊髓休克的下列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脊髓突然被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即暂时丧失

B 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可逐渐恢复

C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

D 脊髓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

E 反射恢复后,第二次横断脊髓,不再导致休克

41.脊髓突然被横断后,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紧张度( )

A 增强,但能恢复正常

B 增强,但不能恢复正常

C 降低,能恢复但与正常不同

D 降低,但能恢复正常

E 基本不变

42.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

A 刺激的强弱

B 感受器的敏感性

C 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

D 中枢突触的多少

E 效应器的敏感性

43.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

A 屈肌反射

B 肌紧张反射

C 对侧伸肌反射

D 翻正反射

E 腱反射

44.腱反射具有下列哪项特点( )

A 是多突触反射

B 肌肉的收缩几乎是一次同步性的收缩

C 感受器为腱器官

D 可由重力作用引起

E 主要表现在屈肌上

45.当某一伸肌被过度拉长时,张力便突然降低,其原因是( )

A 伸肌肌梭过度兴奋

B 屈肌肌梭过度兴奋

C 屈肌肌梭完全失负荷

D 伸肌的腱器官兴奋

E 伸肌的腱器官完全失负荷

46.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的收缩

B 牵张反射在抗重力肌表现最为明显

C 牵张反射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D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

E 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牵张反射即永远消失

47.下列哪种情况最能说明去大脑僵直是由骨骼肌牵张反射亢进引起的( )

A 刺激网状结构易化区,引起僵直

B 横断脊髓后,断面以下僵直消失

C 刺激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僵直

D 切断腹根传出纤维,僵直消失

E 切断背根传入纤维,僵直消失

48.有关脑干网状结构的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B 网状结构的抑制作用有赖于高级中枢的存在

C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影响可通过改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来实现

D 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网状结构易化系统占优势,可导致去大脑僵直

E 切断去大脑动物脊髓背根,去大脑僵直现象仍存在

49.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

A 感觉迟钝

B 肌张力降低

C 意向性震颤

D 运动共济失调

E 静止性震颤

50.下列对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叉的性质,但对头面部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B 功能定位总的配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配布为正的

C 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越大

D 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

E 运动区的基本功能单位呈柱状结构

51.下列哪条通路不属于锥体外系( )

A 网状脊髓束

B 顶盖脊髓束

C 红核脊髓束

D 皮质脊髓束

E 前庭脊髓束

52.边缘系统不包括( )

A 大脑皮质边缘叶

B 苍白球

C 隔区

D 杏仁核

E 下丘脑

53.运动单位是指( )

A 一个运动神经元

B 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C 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D 一束肌纤维

E 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54.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

A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B 支配几乎所有脏器

C 紧张性活动

D 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

E 在应急反应中活动明显加强

55.副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

A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B 不支配某些脏器

C 紧张性活动

D 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

E 在应急反应中活动明显增强

56.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

A 瞳孔扩大

B 糖原分解增加

C 逼尿肌收缩

D 骨骼肌血管舒张

E 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57.副交感神经对代谢的影响是( )

A 促进甲状旁腺素分泌

B 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C 促进糖原分解

D 促进胰岛素分泌

E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58.下列不属于交感神经兴奋作用的是( )

A 心跳加快,瞳孔开大

B 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C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D 胃肠平滑肌收缩

E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

59.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 )

A 要有适当的无关刺激

B 要有完整的大脑皮质

C 要有非条件刺激

D 非条件刺激出现在无关刺激之前

E 无关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

60.谈论梅子时引起唾液分泌是( )

A 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C 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 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E 非条件反射

61.新皮质处于紧张活动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为( )

A 棘波

B K-复合波

C β波

D α波

E θ波

62.逆行性遗忘症的机理可能是( )

A 第一级记忆发生扰乱

B 第二级记忆发生扰乱

C 第三级记忆发生扰乱

D 第一级记忆至第二级记忆过程发生扰乱

E 海马环路的损害

63.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后天形成,数量无限

B 具有极大的易变性

C 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D 可脱离非条件反射独立完成

E 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就是学习记忆的过程

64.向睡眠的生物学意义是( )

A 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

B 促进细胞增殖和成熟

C 促进记忆和幼儿神经系统成熟

D 促进食欲和消化

E 促进脑电图的同步化

65.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其主要原因是( )

A 失去了高位神经元对脊髓的影响

B 肌肉供血减少

C 肌肉受到病毒的损害

D 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E 神经肌接头的功能丧失

66.人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

A 运动共济失调

B 肌张力降低

C 平衡失调

D 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

E 以上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而缓解

67.下列哪项是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 )

A 肌张力降低

B 偏瘫

C 静止性震颤

D 意向性震颤

E 位置性眼震颤

68.治疗震颤麻痹的最佳药物是( )

A 左旋多巴

B 依色林

C 利血平

D 乙酰胆碱

E 5-羟色胺

69.舞蹈病主要是因为下列哪条通路受累引起的( )

A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易化通路

B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抑制通路

C 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D 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抑制通路

E 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病变

70.临床上的“锥体束综合症”实际上是( )

A 锥体系受损

B 锥体外系受损

C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合并受损

D 延髓锥体受损

E 脊髓运动神经元损伤

71.人类基底神经节调节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形式不包括( )

A 肌肉强直

B 肌张力障碍

C 随意运动完全丧失

D 静止性震颤

E 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

72.萎缩性瘫痪是由于( )

A 中央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 纹状体受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73.电击头部或脑震荡可能导致( )

A 逆行性遗忘症

B 顺行性遗忘症

C 近期记忆受损

D 远期记忆受损

E 近期和远期记忆障碍

74.下列哪项指标比较适用于检测睡眠的深度( )

A 体温变化

B 唤醒阈或脑电

C 呼吸变化

D 脉搏变化

E 血压变化

75.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单向传递

B 突触延搁

C 总和

D 兴奋节律不变

E 易疲劳

76.下列神经纤维中哪一类属于无髓纤维? ( )

A Aβ纤维

B Aγ纤维

C Aδ纤维

D B类纤维

E C类纤维

77.下列对缝隙连接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

B 属于电传递

C 传递的速度快

D 通常为单向传递

E 只存在于神经系统中

78.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 Ca2+进入突触前膜内

C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以102个分子为单位

D 突触后膜Na+、K+,特别是Na+通透性增高

E 突触后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时,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79.突触后抑制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 )

A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C 突触后膜超极化

D 突触后膜Cl-内流

E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80.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是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

B 一般是在神经末梢突触小泡中合成

C 曲张体是非突触传递释放递质的部位

D 受体阻断剂可阻断递质的传递作用

E 递质释放后很快被降解或回收而失去作用

81.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具有许多突起

B 具有转运代谢物质的作用

C 具有支持的作用

D 没有轴突

E 没有细胞分裂能力

82.关于外周递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B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C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D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E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83.下列关于丘脑的感觉接替核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是一般经典感觉的第三级神经元

B 后外侧腹核为脊髓丘脑束与内侧丘系的换元站,同躯体四肢感觉有关

C 内侧膝状体是听觉传导的换元站

D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传导的换元站

E 后内侧腹核为三叉丘系的换元站,与传导内脏感觉有关

84.关于感觉皮层代表区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本体感觉在中央前回

B 内脏感觉的投射区在额叶

C 体表感觉区在中央后回

D 听觉代表区在颞叶

E 视觉代表区在枕叶

85.关于丘脑第二类核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总称为联络核

B 参与许多感觉的联系功能

C 与大脑皮层无特定的投射关系

D 包括丘脑前核、丘脑外侧腹核等

E 不直接接受感觉投射纤维

86.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其原因是脑干网状结构( )

A 抑制区活动增强

B 易化区活动增强

C 组织受到破坏

D 组织受到刺激

E 出现抑制解除

87.某人在意外事故中脊髓受到损伤,丧失横断面以下的一切躯体与内脏反射活动。但数周以后屈肌反射、腱反射等比较简单的反射开始逐渐恢复。这表明该患者在受伤当时出现了( )

A 脑震荡

B 脑水肿

C 脊休克

D 脊髓水肿

E 疼痛性休克

88.某老年患者,全身肌紧张增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临床诊断为震颤麻痹。其病变主要位于( )

A 黑质

B 红核

C 小脑

D 纹状体

E 苍白球

89.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相接触的部位是( )

A 运动单位

B 突触传递

C 神经-肌接头

D 突触

E 闰盘

90.神经元轴突末梢与另一神经元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是( )

A 运动单位

B 突触传递

C 神经-肌接头

D 突触

E 闰盘

91.总和的结构基础是( )

A 单线式联系

B 辐射式联系

C 聚合式联系

D 环状联系

E 链锁式联系

92.反馈和后放的结构基础是( )

A 单线式联系

B 辐射式联系

C 聚合式联系

D 环状联系

E 链锁式联系

93.兴奋或抑制扩散的结构基础是( )

A 单线式联系

B 辐射式联系

C 聚合式联系

D 环状联系

E 链锁式联系

9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哪些离子通透性改变所致?( )

A Na+、K+、Cl-,尤其是Na+

B Ca2+、Na+、K+,尤其是Ca2+

C Cl-、K+、尤其是Cl-

D Cl-、Na+、K+,尤其是K+

E Mg2+、Ca2+、尤其是Mg2+

9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哪些离子通透性升高所致?( )

A Na+、K+、Cl-,尤其是Na+

B Ca2+、Na+、K+,尤其是Ca2+

C Cl-、K+、尤其是Cl-

D Cl-、Na+、K+,尤其是K+

E Mg2+、Ca2+、尤其是Mg2+

96.主要由中脑黑质细胞释放的是( )

A 乙酰胆碱

B 5-羟色胺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E 甘氨酸

97.主要集中于低位脑干中缝核内的递质是( )

A 乙酰胆碱

B 5-羟色胺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E 甘氨酸

98.闰绍细胞释放的递质是( )

A 乙酰胆碱

B 5-羟色胺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E 甘氨酸

99.脑桥蓝斑的递质是( )

A 乙酰胆碱

B 5-羟色胺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E 甘氨酸

100.神经元型烟碱受体(N1型)的阻断剂是( )

A 阿托品

B 心得安

C 酚妥拉明

D 六烴季胺

E 十烴季胺

101.肌肉型烟碱受体(N2型)的阻断剂是( )

A 阿托品

B 心得安

C 酚妥拉明

D 六烴季胺

E 十烴季胺

102.M受体的阻断剂是( )

A 阿托品

B 心得安

C 酚妥拉明

D 六烴季胺

E 十烴季胺

103.α受体的阻断剂是( )

A 阿托品

B 心得安

C 酚妥拉明

D 六烴季胺

E 十烴季胺

104.β受体的阻断剂是( )

A 阿托品

B 心得安

C 酚妥拉明

D 六烴季胺

E 十烴季胺

105.体表感觉代表区主要位于( )

A 颞叶皮层

B 岛叶皮层

C 枕叶皮层

D 中央前回

E 中央后回

106.本体感觉代表区主要位于( )

A 颞叶皮层

B 岛叶皮层

C 枕叶皮层

D 中央前回

E 中央后回

107.听觉代表区位于( )

A 颞叶皮层

B 岛叶皮层

C 枕叶皮层

D 中央前回

E 中央后回

108.视觉代表区位于( )

A 颞叶皮层

B 岛叶皮层

C 枕叶皮层

D 中央前回

E 中央后回

109.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为( )

A α受体

B β1受体

C N1受体

D N2受体

E M受体

110.受交感神经支配的汗腺上的受体为( )

A α受体

B β1受体

C N1受体

D N2受体

E M受体

111.导致心肌收缩加强的肾上腺能受体为( )

A α受体

B β1受体

C N1受体

D N2受体

E M受体

112.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 )

A α受体

B β1受体

C N1受体

D N2受体

E M受体

113.传导头面部感觉的三叉丘系的换元站( )

A 丘脑后外侧腹核

B 丘脑后内侧腹核

C 内侧膝状体

D 外侧膝状体

E 后腹核最外侧

114.听觉传导束的换元站( )

A 丘脑后外侧腹核

B 丘脑后内侧腹核

C 内侧膝状体

D 外侧膝状体

E 后腹核最外侧

115.视觉传导束的换元站( )

A 丘脑后外侧腹核

B 丘脑后内侧腹核

C 内侧膝状体

D 外侧膝状体

E 后腹核最外侧

116.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相接触的部位是( )

A 运动单位

B 突触传递

C 神经肌接头

D 突触

E 闰盘

117.神经元轴突末梢与另一神经元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是( )

A 运动单位

B 突触传递

C 神经肌接头

D 突触

E 闰盘

118.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受损可出现( )

A 脊休克

B 去大脑僵直

C 昏睡

D 偏瘫

E 偏盲

119.脊髓与高位脑中枢之间突然离断,断面以下即出现( )

A 脊休克

B 去大脑僵直

C 昏睡

D 偏瘫

E 偏盲

120.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可出现( )

A 脊休克

B 去大脑僵直

C 昏睡

D 偏瘫

E 偏盲

121.萎缩性瘫痪是由于( )

A 中央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 纹状体受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122.痉挛性瘫痪是由于( )

A 中央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 纹状体受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123.舞蹈病是由于( )

A 中央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 纹状体受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124.手足徐动症是由于( )

A 中央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 纹状体受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125.震颤麻痹是由于( )

A 中央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 纹状体受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126.意向性震颤是由于( )

A 中央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 纹状体受损

D 黑质病变

E 小脑后叶受损

127.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中脑

E 下丘脑

128.声、光探究反射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中脑

E 下丘脑

129.基本生命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中脑

E 下丘脑

四、名词解释(29分)

1.突触:(1分)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1分)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分)

4.神经递质:(1分)

5.调质:(1分)

6.反射:(1分)

7.中枢延搁:(1分)

8.缝隙连接:(1分)

9.后放:(1分)

10.神经中枢:(1分)

11.突触后抑制:(1分)

12.突触前抑制:(1分)

13.牵涉痛:(1分)

14.特异投射系统:(1分)

15.非特异投射系统:(1分)

16.运动单位:(1分)

17.骨骼肌的牵张反射:(1分)

18.腱反射和肌紧张:(1分)

19.脊休克:(1分)

20.去大脑僵直:(1分)

21.条件反射的强化:(1分)

22.联合型学习:(1分)

23.感觉性记忆:(1分)

2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1分)

25.优势半球:(1分)

26.皮层诱发电位:(1分)

27.脑电图:(1分)

28.g-环路:(1分)

29.异相睡眠:(1分)

五、简答题(75分)

1.睡眠过程中脑电波呈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异相睡眠。(5分)

2.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5分

)

3.何谓突触前抑制?简述其产生机理。(5分)

4.何谓突触后抑制?简述其产生机理(5分)

5.简述确定递质的基本条件及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5分)

6.什么是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有何生理意义?(5分)

7.乙酰胆碱受体可分为那几种类型?各有何生理作用?(5分)

8.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那几种类型?各有何生理作用?(5分)

9.什么是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何特点?(5分)

11.简述小脑的结构与功能。(5分)

12.何谓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各有何生理功能?(5分)

13.简述下丘脑的功能(5分)

14.试述正常脑电波的分类及各波的意义。(5分)

15.简述睡眠的时相及睡眠时身体生理功能的变化。(5分)

答案

1.越快降低

2.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相对不疲劳性

3.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

4.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5.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放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6.神经递质兴奋性递质去极化

7.抑制性Cl-

8.抑制性中间超

9.丘脑感觉接替核特定感觉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10.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觉醒

11.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

12.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躯体运动神经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13.α β M N

14.胆碱能N1 胆碱能N2

15.阿托品筒箭毒酚妥拉明心得安

16.中脑黑质多巴胺

17.中央后回交叉投射倒置排列投射区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成正比

18.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

19.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20.空间总和时间总和

21.腱反射肌紧张肌紧张

22.易化抑制

23.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

24.中央前回交叉支配倒置分布

25.发动随意运动,尤其是四肢远端的精细运动协调随意运动调节肌紧张调整身体姿势

和肌群的协调性运动

26.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27.四α β θ δ

28.功能性营养性

29.机械牵拉缺血痉挛炎症

30.α g 乙酰胆碱

31.张力长度

32.舞蹈症、手足徐动症震颤麻痹

33.快速运动抽动不稳定

34.5-羟色氨5-羟色氨去甲肾上腺素

√×××√√√√√√××××√√×√√√√√√×√××√√×

DBCDC DEDDA BAECE BACAD EBABB CEECE BDDEA BCEDB BDBBD EEEED DBEDE CDDED CBBCD DDAEC CBABD CDCAB EDEBC BCADC CDBCA DBECD EACBE DACDE BCBCD CDCAB BACCD EDDB

1.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称为突触。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

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该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一些小离子,尤其是对Na+ 的通透性增高而导致膜的去极化。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

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该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对部分小离子,尤其是Cl- 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导致膜的超极化。

4.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膜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

些特殊化学物质。

5.调质是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

应。

6.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7.兴奋在反射中枢内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该时间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所需的时间要

长的多,称为中枢延搁.

8.缝隙连接是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指神经细胞膜紧密接触的部位,两细胞膜之间的间隙只

有2-3nm,连接部位的神经细胞膜没有增厚,轴浆内无突触小泡聚集,不能释放递质。

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易发生电紧张性作用,能进行信息的电传递。

9.后放是指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的现

10.神经中枢是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简单的反射中枢其范围较小,但作为

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的中枢,其范围却较广,可分布于中枢的各个部位。

11.突触后抑制是指由中枢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因超极化而兴奋性降低所引起的抑制过程。

12.由于轴—轴突触作用的结果,导致兴奋性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量减少,不容易甚至不

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因此造成的抑制过程称为突触前抑制。

13.内脏疾病时,常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4.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各种特异性感觉(除嗅觉外)传导通路来的神经纤维,换元后投

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而产生特异性感觉的这一投射系统称特异投射系统。

15.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纤维上行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

联系,并经短突触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髓板内核群,然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投射系统,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

16.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7.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

反射活动。

18.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

张反射。

19.在人和动物,当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离断时,离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

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肠和膀胱内粪、尿积聚等。以后,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活动可以逐渐恢复。

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所致。

20.在动物的中脑上、下丘(四叠体)之间切断脑干,动物立即会出现全身伸肌过度紧张的

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种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21.条件反射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而建立起来的,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22.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这种学习形式称为联

合型学习。

23.感觉性记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的信息在大脑的感觉区内贮存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贮存

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秒钟,如果没有经过注意和处理就会很快消失。

24.第一信号系统是指对第一信号(具体的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第二信号

系统是指对第二信号(抽象的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25.由于人类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因此一般称左侧半球为优势半球。

26.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称为

皮层诱发电位。

27.通过在头皮上安置引导电极而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

28.由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增加肌梭的敏感性,则可增

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从而使a-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这种过程称为?-环路。其意义是使肌肉维持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29.睡眠过程中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异相睡眠。

病理生理学各章节习题汇总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 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C.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D.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 E.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 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 ) A.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疾病的原因与条件 C.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 D. 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 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 A.临床观察 B.动物实验 C.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D.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 E.形态学观察 二、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循证医学? 3.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选择题 1.疾病的概念是指( ) A.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 E.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 2.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B.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 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 D.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3.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 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E.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4.死亡的概念是指( )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种反射消失 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5.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 A.瞳孔散大或固定 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C.自主呼吸停止 D.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E.不可逆性深昏迷 6.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 ) 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E.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二、问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 3.试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神经体液机制? 4.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高热患者易发生(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C.循环衰竭 D.脑出血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 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12.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 ( ) A.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B.神经-肌肉接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13.N1受体存在于下述组织结构 ( ) A.支气管平滑肌 B.内脏平滑肌 C.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 D.神经肌肉接头 14.对肾上腺素能纤维正确的叙述是 ( ) A.其末梢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 B.它包括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是肾上腺素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最新生理学-第10章-自测

一、单选题(共1560 题,每题 1 分)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组离子的通透性? A.Na+,K+,Cl-,尤其是对K+ B.Ca2+,K+,Cl- ,尤其是对Ca2+ C.Na+,K+,尤其是对Na+ D.K+,Cl-,尤其是对Cl- E.K+,Ca+,Na+,尤其是对Ca2+ 正确答案:C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过程中,共同的是: A.突触前膜均发生去极化 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的性质一样 C.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一样 D.突触后膜均发生去极化 E.突触后膜均发生超极化 正确答案:A 3.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突触传递的特征,正确的是: A.双向传递 B.不易疲劳 C.有一定的时间延搁 D.电位变化不能总和 E.突触前、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不变 正确答案:C 4.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突触传递的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单向性传递 B.兴奋节律改变 C.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 D.电位变化可总和 E.有后发放现象 正确答案:C 5.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是: A.聚合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环状联系 D.连锁式联系 E.侧支式联系 正确答案:A 6.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前膜去极化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突触后膜去极化 D.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正确答案:E 7.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B.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C.后膜超极化 D.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E.后膜电位变化的幅度增加 正确答案:A 8.丘脑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调节内脏功能 B.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协调随意运动 D.调节肌紧张 E.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正确答案:B 9.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主要位于: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岛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边缘系统 正确答案:B 10.正常成人在安静、清醒、闭目状态时所记录到的脑电波一般表现为: A.α波 B.β波 C.θ波 D.δ波 E.慢波 正确答案:A 11.当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收缩 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D.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12.肌梭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 A.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紧张性降低 C.γ纤维传出冲动减少 D.梭外肌受到牵拉 E.梭外肌松弛 正确答案:D 13.脊休克时脊髓反射减弱或消失,其原因是: A.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 B.脊髓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

病理生理学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选择题 【A 型题】 1.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下述哪一器官? A .心肌 B .脑 C .肝 D .肾 E .肠 2.最活泼有力的氧自由基是: A .- ?2O B .H 2O 2 C .OH · D .LO · E .LOO · 3.认为再灌注损伤实为缺血的继续和叠加的学说为: A .钙超载 B .自由基损伤 C .无复流现象 D .白细胞作用 E .能量代谢障碍 4.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 A .房性心律失常 B .室性心律失常 C .房室交界部阻滞 D .房室传导阻滞 E .房颤 5.氧反常损伤程度加重,不见于: A .缺氧的时间越长 B .缺氧时的温度越高 C .缺氧时酸中毒程度越重 D .重给氧时氧分压越高 E .再灌注时pH 纠正缓慢 6.有关自由基的错误说法是: A .自由基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B .- ?2O 是其他活性氧产生的基础 C .OH ^ 自由基的产生需有过渡金属的存在 D .体内的自由基有害无益 E .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 7.钙反常时细胞内钙超载的重要原因是: A .ATP 减少使钙泵功能障碍 B .Na + -Ca 2+ 交换增加 C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增加 D .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 E .无钙灌流期出现的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表面的分离 8.导致染色体畸变、核酸碱基改变或DNA 断裂的自由基主要为: A .- ?2O B .OH · C .H 2O 2 D .LO · E .LOO · 9.缺血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不见于: A .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强 B .儿茶酚胺增加 C .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 D .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 E .线粒体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 10.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最主要是通过: A .蛋白质交联 B .直接损伤核酸 C .引发葡萄糖交联 D .脂质过氧化引起损伤 E .引起染色体畸变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精品文档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 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病理生理学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选择题 【A型题】 1.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下述哪一器官? A.心肌 B.脑 C.肝 D.肾 E.肠 2.最活泼有力的氧自由基是: A.-? 2 O B.H2O2 C.OH· D.LO· E.LOO· 3.认为再灌注损伤实为缺血的继续和叠加的学说为: A.钙超载 B.自由基损伤 C.无复流现象 D.白细胞作用 E.能量代谢障碍 4.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 A.房性心律失常 B.室性心律失常 C.房室交界部阻滞 D.房室传导阻滞 E.房颤 5.氧反常损伤程度加重,不见于: A.缺氧的时间越长 B.缺氧时的温度越高 C.缺氧时酸中毒程度越重 D.重给氧时氧分压越高 E.再灌注时pH纠正缓慢 6.有关自由基的错误说法是: A.自由基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B.-? 2 O是其他活性氧产生的基础 C.OH^自由基的产生需有过渡金属的存在 D.体内的自由基有害无益 E.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 7.钙反常时细胞内钙超载的重要原因是: A.ATP减少使钙泵功能障碍 B.Na+-Ca2+交换增加 C.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增加 D.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 E.无钙灌流期出现的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表面的分离 8.导致染色体畸变、核酸碱基改变或DNA断裂的自由基主要为: A.-? 2 O B.OH· C.H2O2 D.LO· E.LOO· 9.缺血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不见于: A.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强 B.儿茶酚胺增加 C.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 D.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 E.线粒体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 10.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最主要是通过: A.蛋白质交联 B.直接损伤核酸 C.引发葡萄糖交联 D.脂质过氧化引起损伤 E.引起染色体畸变 11.下面哪个不是活性氧? A.NO B.-? 2 O C.OH· D.CO2 E.LOO·

生理学——神经系统

72.人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a.运动共济失调 b.肌张力减弱 c.平衡失调 d .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 e.以上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而缓解 73.下列哪项是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 a.肌张力降低 b.偏瘫 c.静止性震颤 d.意向性震颤 e.位置性眼震颤 74.下列关于小脑前叶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接受大脑皮质发出的冲动 b.接受躯体传入冲动 c.影响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d.不影响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e.调节肌紧张 75.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a.感觉迟钝 b.肌张力降低 c.意向性震颤 d.运动共济失调 e.静止性震颤 76.震颤麻痹主要是下列哪个通路受累的结果 a.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易化通路 b.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抑制通路 c.黑质-纹状体胆碱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黑质中的多巴胺神经元 77.治疗震颤麻痹的最佳药物是 a.左旋多巴 b.依色林 c.利血平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78.舞蹈病主要是因下列哪条通路受累引起的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易化通路 b.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抑制通路 c.黑质-坟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神经元病变 79.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在 a,中央后回3-1-2区 b.中央前回6区 c.中央前回4区 d.运动辅助区 e.第2运动区 80.下列对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又的性质,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b.功能定位总的分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分布为正的 c.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愈大 d.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 e.运动区的基本功能单位呈柱状结构 81.下列哪条通路不属于锥体外系 a.网状脊髓束 b.顶盖脊髓束 c.红核脊髓束 d.皮质脊髓束 e.前庭脊髓束 82.边缘系统不包括 a.大脑皮质边缘叶 b.苍白球 c.隔区 d.杏仁核 e.下丘脑 83.下列哪种神经元联系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聚合式联系 d.环状联系 e.链锁状联系 84.运动单位是指 a.一个运动神经元 b.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d.一束肌纤维 e.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85.根据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可分类为 a.胆碱神经元,肾上腺素神经元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内环境。 4.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4.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①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②具有ATP酶的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内。 钠泵活动的意义:①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病理生理学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试题及答案

病理生理学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试题及答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选择题 【A型题】 1.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下述哪一器官 A.心肌 B.脑 C.肝 D.肾 E.肠 2.最活泼有力的氧自由基是:A.-? 2 O B.H2O2 C.OH· D.LO· E.LOO· 3.认为再灌注损伤实为缺血的继续和叠加的学说为: A.钙超载 B.自由基损伤 C.无复流现象 D.白细胞作用 E.能量代谢障碍 4.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 A.房性心律失常 B.室性心律失常 C.房室交界部阻滞 D.房室传导阻滞 E.房颤 5.氧反常损伤程度加重,不见于: A.缺氧的时间越长 B.缺氧时的温度越高 C.缺氧时酸中毒程度越重 D.重给氧时氧分压越高 E.再灌注时pH纠正缓慢 6.有关自由基的错误说法是: A.自由基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B.-? 2 O是其他活性氧产生的基础 C.OH^自由基的产生需有过渡金属的存在 D.体内的自由基有害无益 E.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7.钙反常时细胞内钙超载的重要原因是: A.ATP减少使钙泵功能障碍 B.Na+-Ca2+交换增加 C.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增加 D.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 E.无钙灌流期出现的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表面的分离 8.导致染色体畸变、核酸碱基改变或DNA断裂的自由基主要为: A.-? 2 O B.OH· C.H 2 O 2 D.LO· E.LOO· 9.缺血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不见于: A.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强 B.儿茶酚胺增加 C.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 D.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 E.线粒体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 10.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最主要是通过: A.蛋白质交联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神经系统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递质 2、受体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5、传入性侧支抑制 6、回返性抑制 7、特异性投射系统 8、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9、牵涉痛 10、运动单位 11、脊休克 12、牵张反射 13、去大脑僵直 14、后发放 二、填空题 1、神经系统主要由和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等特征。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和两方面作用。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 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Na+内流K+外流而产生的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是突触后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而产生的电位变化。 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和。 7、突触抑制可分为和两类。除了突触抑制外,还有。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 和递质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和两大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非特导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 10、内脏痛的定位,还往往发生。 11、牵张反射有和两种类型。 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和。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此僵直属于丁僵直。 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和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是,脊髓小脑的功能是,皮层小脑的功能是。 15、自主神经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 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 17、下丘脑是较高级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节、、、、 和等过程。 18、学习的形式可分为和两种。 19、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与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就是无关刺激转变成条件刺激的过程。 20、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有语言和抽象思维机能;人和动物共有的系统的是,人类特有的系统是有。 21、人类的记忆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性阶段,即、、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试题及答案

2 2 2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选择题 【A 型题】 1. 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下述哪一器官? A .心肌 B .脑 C .肝 D .肾 E .肠 2. 最活泼有力的氧自由基是: - D .体内的自由基有害无益 E .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 7.钙反常时细胞内钙超载的重要原因是: A .ATP 减少使钙泵功能障碍 B .Na +-Ca 2+ 交换增加 A . O ? B .H 2O 2 C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增加 C .OH· D .LO· E .LOO· 3. 认为再灌注损伤实为缺血的继续和叠加的 学说为: A .钙超载 B .自由基损伤 D .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 E .无钙灌流期出现的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表 面的分离 8.导致染色体畸变、核酸碱基改变或 DNA 断裂的自由基主要为: - C .无复流现象 D .白细胞作用 A . O ? B .OH· E .能量代谢障碍 4. 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 A .房性心律失常 B .室性心律失常 C .房室交界部阻滞 D .房室传导阻滞 E .房颤 5. 氧反常损伤程度加重,不见于: A .缺氧的时间越长 B .缺氧时的温度越高 C .缺氧时酸中毒程度越重 D .重给氧时氧分压越高 E .再灌注时 pH 纠正缓慢 6. 有关自由基的错误说法是: A .自由基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 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 B . O ? 是其他活性氧产生的基础 C .OH ^ 自由基的产生需有过渡金属的存在

C.H2O2D.LO· E.LOO· 9.缺血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 加不见于: A.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强 B.儿茶酚胺增加 C.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 D.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 E.线粒体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 能 失调 10.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最主要是通过: A.蛋白质交联 B.直接损伤核酸 C.引发葡萄糖交联 D.脂质过氧化引起损 伤E.引起染色体畸变 11.下面哪个不是活性氧? - A.NO B.O ? 2

生理学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填空题 1.神经系统主要由①和②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①、②、③、和④等特征。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⑤和⑥两方面作用。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⑦。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①、②和③三种。 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①、②和③三部分组成。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④、⑤和⑥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①离子内流大于②离子外流而产生的③极化型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是突触后膜上的④通道开放,⑤离子内流而产生的⑥极化型电位变化。 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①、②、③、④、⑤、⑥和⑦ . 7.突触的抑制可分为①和②两类。相反,除了抑制以外,还有③易化。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①、②、③、④、⑤_______、 ⑥和⑦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①投射系统和②投射系统两大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③并④发出传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⑤。 10.内脏痛的定位①,还往往发生②痛。 11.牵张反射有①和②两种类型。 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①作用和②作用。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③僵直。此僵直属于④。 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①和②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是① ,脊髓小脑的功能是② , 皮层小脑的功能是 ③ ,并与④及⑤的编制有关。 15.自主神经系统由①和和②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③肌、 ④肌和腺体的活动。 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②系统;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③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④ 系统。 17.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节①、②、③、 ④和⑤、⑥等过程。 18.神经系统可以通过释放①,或通过②而影响免疫功能。可见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之间有③关系。 19.学习的形式可分为①和②两种。 20.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①刺激与②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就是③刺激转变成④刺激的过程。 21.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有①机能;人和动物共有的系统是② 系统,人类特有的系统是有③系统。

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12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选择题 【A型题】 1.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 A.缺血后引起的损伤 D.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损伤反而加重B.在灌注后引起的损伤E.以上都不是 C.缺血后恢复血流引起的后果 [答案] D [题解] 缺血基础上再灌注以恢复血流,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下列哪一种情况不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A.输血输液后D.冠脉搭桥后 B.溶栓疗法后E.体外循环后 C.器官移植后 [答案] A [题解] 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在先缺血后灌注的情况,输血输液前可有缺血或不缺血情况,而其余4种均有先缺血后再灌注的情况,因此可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3.下列哪一种因素不会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A.缺血时间的长短D.组织的营养状态 B.组织侧枝循环有无E.电解质浓度 C.对氧需求的高低 [答案] D [题解] 缺血时间长短、侧枝循环有无、对氧需求高低和电解质浓度均能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组织的营养状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无明显相关。 4.下列哪一种因素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主要机制? A.钙超载D.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 B.自由基作用E.无复流现象 C.白细胞作用 [答案] B [题解] 上述5种都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但其中最重要的机制为自由基作用,因自由基可促进钙超载,胞浆内游离钙增加又可加速自由基的产生,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又可作为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重要来源。 5.自由基是指 A.极易被电离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 B.极易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 C.具有单价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 D.外层轨道上具有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 E.外层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答案] E [题解] 自由基是指外层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6.自由基不包括 A.O2-.D.Cl? B.OH?E.LOO?

生理学第十章

1.试述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过程及机制,并举例说明其临床应用。 答: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过程及机制(16分): 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传递到轴突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上电压依赖性Ca 2+通道开放、Ca2+内流、轴突末梢内Ca2+浓度增高→含有乙酰胆碱的囊泡运动前移、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量子式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经接头间隙扩散并与终板膜上N 受体结合→化学门控Na+、K+离子通道开放,离子跨膜流动(主要是Na+ 2 内流)→产生去极化的终板膜电位→经总和在肌细胞膜上爆发动作电位。 1.何谓心脏的传导系? 答: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脏的节律性活动。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和Purkinje纤维网。 2.临床肝硬化肝门静脉高压患者常出现呕血、便血和脐周静脉曲张等表现,请根据肝门静脉系的特点及肝门静脉系的交通解释上述表现的解剖学基础。 答: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可通过三条途径相互交通,分别为: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和腹壁静脉丛。食管静脉丛途径:肝门静脉通过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的奇静脉和半奇静脉交通。 直肠静脉丛途径:肝门静脉通过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的直肠下静脉和肛静脉交通。 腹壁静脉丛途径:肝门静脉通过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与上腔静脉系的腹壁上静脉、胸腹壁静脉和下腔静脉系的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交通。 由于肝门静脉缺少瓣膜,故当肝门静脉内的血液压力增高时,血液回流受阻,甚至返流,从而引起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开放,导致原本经肝门静脉回流的血液经吻合支流入腔静脉系,从而引起吻合静脉扩张(曲张),乃至破裂出血。 当上述曲张的食管静脉丛血管破裂将引起呕血;当曲张的直肠静脉丛破裂将引起便血;若肝门静脉经腹壁静脉丛途径与上、下腔静脉形成交通则出现腹壁静脉曲张。 3.胆囊炎症中用静脉注射药物治疗,若采取贵要静脉注射,说明药物到达胆囊的途径 和经尿液排除体外的途径? 答: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后药物依次经过贵要静脉、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动脉右支最后经胆囊动脉到达胆囊。 经尿液排出途径从贵要静脉至主动脉上述途径相同,自主动脉再向下依次经过:肾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肾小囊、肾小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

病理生理学第十章

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或称再灌注损伤,是指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当血流重新恢复后,组织的损伤程度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综合征。 缺血-再灌注损伤早已为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所证实。如有些休克病人经过早期复苏,在血流动力学和血氧供应恢复后,反见组织细胞损伤加重、脏器功能进一步降低;动物实验亦发现,缺血(血流量降至正常的20%)3小时后再灌注1小时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比同样条件下单纯缺血4小时的结果严重得多。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当今医学研究中活跃的领域。自1960年Jennings 首次提出心肌再灌注损伤以来,临床医生陆续发现在休克治疗、心肺复苏、心脑血管栓塞再通、器官移植时均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阐明具有重要的理论

和实际意义。 第一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原因 凡能引起血流重新恢复而导致组织损伤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原因,常见的有: 1.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液供应,如休克时微循环的再灌注、冠状动脉痉挛的解除等。 2.一些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如动脉搭桥术、心脑梗塞时的溶栓疗法等。 3.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后重新恢复血流供应。 4.其他,如断肢再植、器官移植等。 二、影响因素 缺血再灌注后是否发生再灌注损伤与下列因素有关 缺血时间缺血时间长短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否有关,在组织器官所能耐受的缺血时间内予以再灌注,可使其功能恢复,一般不引起再灌注损伤;而缺血时间过长使组织细

胞坏死也没有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基础。 侧枝循环缺血后容易形成侧枝循环的组织,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对氧的需求程度对氧需求高的组织器官,因氧易接受电子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故容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电解质浓度实验证明:高钾、高镁对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而钠、钙增多可诱发再灌注损伤。 第二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缺血与再灌注损伤是两个不同的病理过程,同时二者又密切相关。缺血性损伤是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的基础。在缺血期,缺血、缺氧导致①A T P合成减少;②分解代谢产物,尤其是嘌呤碱及细胞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在此基础上,再灌注后由于恢复供氧产生自由基,并由于钙离子超载及炎症反应等原因引发再灌注损伤。 目前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生理学(本科)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本科)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10.1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0.2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10.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0.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0.5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0.6 脑的高级功能 1. (单选题)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 ) A. 肌紧张反射 B. 屈肌反射 C. 翻正反射 D. 对侧伸肌反射 E. 腱反射 参考答案:A 2. (单选题)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受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 A. 左半身 B. 右半身 C. 左侧头面部 D. 右侧头面部 E. 左侧上肢和右侧下肢 参考答案:B

3. (单选题)脑干网状结构损伤将导致( ) A. 感觉过敏 B. 极度兴奋 C. 深度睡眼 D. 内脏活动增强 E. 内脏活动减弱 参考答案:C 4. (单选题)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 A. 刺痛 B. 慢痛 C. 必有牵涉痛 D. 定位不精确 E. 对温度、牵拉及化学刺激不敏感 参考答案:C 5. (单选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下列哪项不会出现( ) A. 肠蠕动抑制 B. 肾素分泌 C. 胰岛素分泌 D. 瞳孔开大肌收缩 E.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参考答案:C 6. (单选题)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

A. 瞳孔散大 B. 逼尿肌收缩 C. 糖原分解增强 D. 骨骼肌血管舒张 E. 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参考答案:B 7. (单选题)帕金森病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个递质系统受损所致( ) A.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 B. 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 C. 纹状体-黑质Υ-氨基丁酸能系统 D. 中缝核5-羟色胺能系统 E. 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参考答案:A 8. (单选题)刺激视上核可以引起( ) A. 尿量减少 B. 出现糖尿 C. 瞳孔扩大 D. 生长素释放增多 E. ADH释放减少 参考答案:A 9. (单选题)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面以下脊髓

生理学生理学试题第十章神经系统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生理学试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 A.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 A.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 A.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 ,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lPSP ,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lPSP ,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人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E.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7、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总和 E.易疲劳 8、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脊髓前角 B.中缝核 C.纹状体 D.低位脑干 E.黑质和红核 9、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是:() A.5—羟色胺 B.甘氨酸 C.Y-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去甲肾上腺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