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及广州市各项指标数据(住宅房地产开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

广东省及广州市各项指标数据(住宅房地产开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

广东省及广州市各项指标数据(住宅房地产开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
广东省及广州市各项指标数据(住宅房地产开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

表 1999—2010年广东省住宅及商品房各项数据

广东住宅完成投

资额

(亿元)

住宅新开工

面积

(万m2)

住宅竣工面

(万m2)

商品房屋销

售面积

(万m2)

商品房屋销

售额

(亿元)

商品房屋平

均销售价格

(元/m2)

1999 466.68 2334.53 2641.58 1622.40 472.34 2911 2000 593.75 2599.92 3161.64 2009.34 597.36 2973 2001 644.44 3134.32 3344.57 2048.84 635.54 3102 2002 771.87 3446.25 3181.25 2260.00 683.00 3022 2003 827.44 3417.99 3558.36 3061.32 820.13 2994 2004 889.42 3923.69 2776.29 3346.02 992.32 3298 2005 1065.74 4010.38 3476.73 5038.91 1886.39 4149 2006 1302.73 4581.38 3417.12 4693.39 2153.62 4589 2007 1802.95 6091.20 3502.13 5603.88 3184.20 5682 2008 2131.58 5163.16 4032.64 4360.45 2495.64 5723 2009 2090.09 5099.73 4111.60 6567.43 4176.65 6360 2010 2539.03 7826.80 4589.22 6552.81 4589.82 7004

表 1999—2010年广州市住宅及商品房各项数据

广州住宅完成

投资额

(亿元)

住宅新开

工面积

(万m2)

住宅竣工

面积

(万m2)

商品房屋

销售面积

(万m2)

商品房屋

待售面积

(万m2)

商品房屋

销售额

(亿元)

商品房屋

平均销售

价格

(元/m2)

1999 200.01 642.89 669.66 475.69 187.71 3946 2000 251.32 836.61 698.55 507.58 201.93 3978 2001 261.66 977.97 671.23 500.65 207.50 4145 2002 311.52 910.68 871.23 662.70 264.71 3995 2003 317.21 906.60 902.97 755.19 301.99 3999 2004 318.45 989.53 739.07 805.19 293.02 350.74 4356 2005 348.50 851.96 802.88 1131.24 239.10 570.28 5041 2006 360.64 856.39 770.36 1156.33 197.24 711.39 6152 2007 473.38 1156.68 701.44 1158.62 143.54 977.77 8439 2008 516.44 756.32 754.65 879.48 180.14 772.25 8781 2009 501.72 697.39 793.69 1253.60 142.76 1126.80 8988 2010 548.45 1313.76 774.69 1111.66 135.65 1180.03 10615

表 2002—2010年广州市天河区住宅及商品房各项数据

天河区住宅完成

投资额

(亿元)

住宅新开

工面积

(万m2)

住宅竣工

面积

(万m2)

现房销售

面积

(万m2)

期房销售

面积

(万m2)

现房销售

合同金额

(亿元

期房销售

合同金额

(亿元)

2002 64.81 120.49 149.87 122.33 81.42 67.52 39.36 2003 69.53 149.23 166.33 101.95 105.76 71.62 52.26 2004 73.19 116.31 154.44 159.25 119.76 89.18 88.68 2005 80.39 99.84 123.87 83.84 121.49 54.19 86.36 2006 86.00 152.54 173.01 65.82 124.20 44.47 119.12 2007 96.67 139.71 114.26 23.47 163.12 21.90 232.37 2008 70.30 69.69 148.20 16.45 75.89 18.01 109.03 2009 66.15 54.49 136.86 22.36 121.51 31.54 188.49 2010 68.16 66.56 57.04 7.27 104.54 13.70 193.03

表广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80 606.12

1981 640.67

1982 725.35

1983 771.11

1984 878.54

1985 1099.77

1986 1299.64

1987 1500.99

1988 1857.30

1989 2492.63

1990 2748.95

1991 3124.07

1992 3966.76

1993 5260.00

1994 7571.00

1995 9038.16

1996 9905.31

1997 10444.60

1998 11255.70

1999 12018.52

2000 13966.53

2001 14694.00

2002 13380.47

2003 15002.59 2004 16884.16 2005 18287.24 2006 19850.66 2007 22469.22 2008 25316.72 2009 27609.59 2010 30658.49

表广州市及天河区常住人口

年份广州市常住人口(人)天河区常住人口(万人)1978 4815417

1979 4919189

1980 5000658

1981 5090664

1982 5165674

1983 5240252

1984 5334581

1985 5431487

1986 5532926

1987 5632622

1988 5750293

1989 5837019

1990 5918462

1991 5997893

1992 6095547

1993 6204135

1994 6338332

1995 6433241

1996 6532967

1997 6629339

1998 6704699

1999 6807563

2000 6939568

2001 7058885

2002 7171300

2003 7226882

2004 7248972

2005 7466206 104.56

2006 7573939 110.34

2007 7701900 117.19

2008 7802474 124.74

2009 7917646 133.34

2010 8042445 143.37

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州市统计局2011年5月16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广州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127008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943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757800人,增长27.74 %。年平均增长率为2.48%。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684370户,家庭户人口为1006895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1人减少0.48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637247人,占52.26%;女性人口为6063553人,占47.7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70上升为109.46。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56396人,占11.47%;15-64岁人口为10403534人,占81.91%;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0870人,占6.6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9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3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44207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91141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58845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99710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 2009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186万人,占比46.6%,乡村人口71288万人,占比53.4%;男性68652万人,女性64822万人,占比48.6%,全国人口中,0岁至14岁的人占总人口的18.5%;15岁至59岁的人占总人口的69.0%;60岁及以上的人占总人口的12.5%。死亡率7.08%。;自然增长率5.05%。 由以上数据得出: 1.城镇人口规模在迅速扩大、 2.从人口的年龄结构上看,人均寿命攀升,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城镇人口规模在迅速扩大。 4.男女比例失调。 5.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和环境仍面临较大的人口压力,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但人均水平仍在百位之后。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参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其直接的结果是中国人对风险的处理态度将由自留变为转移,城镇化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加深,导致产生风险的因素增加,从而客观上会刺激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从深层次讲,人们选择男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养老和社保体系很不完善,我国应在未来几年内大力发展养老保险,完善社保体系。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重度老龄化。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提高。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而中国的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时间差。庞大的老年人口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妥善解决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健康服务,任务相当艰巨。 2010040300083 城市规划 朱凤雨

《关于广州市外来人口管理市的调查报告》

广州市外来人口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王桃香 (一)、个人资料 毕业院校: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行政管理 学历:专科 据最新的权威统计,广州全市流动人员已接近600万,几乎与户籍人口773.48万人相当。外来人口的增多,城市人口的极大扩容,给广州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隐患。(广州日报7月6日报道)如此,如何管理好、服务好流动人员,让他们融入广州,认同广州,进而建设和谐广州,的确是一个问题。[1] 一、广州市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 (一)外来人口分布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叫外来人口,把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叫暂住人口,二者合称流动人口。 在我市,外来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共79万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外来人口共有239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2.15%。外来人口较少的是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三个老城区和从化市,四区(县级市)共有外来人口24万人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5人口。剩下的4区(县级市)外来人口占总数的20.35%。外来人口占了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占全市流动人口的84%。暂住人口规模较小,以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居多,共有暂住人口36万人,占暂住人口总数的57.58%。 流动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共有流动人口283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71.85%。

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流动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海珠区、芳村区、番禺区占半数以上,花都区、增城市再次之,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和从化市的比率最低,仅占户籍人口的百分之十几。与常住人口比较,全市40%的人口来自流动人口。[2] (二)流动人口的构成 1.性别构成 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略高,性别比(男性/女性)为1.20。省内男性比例高于省外男性比例。三个旧城区、芳村区、花都区,省外男性相对较多,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增城市、从化市,省内男性相对较多,天河区省内、省外流动人口性比例较均衡。除芳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外,暂住人口中的男性比例更高,说明男性的工作更不稳定。 2.年龄构成 根据年龄分组,外来人口中15—34岁年龄组占人口的74.86%,户籍人口这一比例为33.66%。说明外来人口的年龄几乎高度集中在15—34岁年龄组,年龄跨度仅为20岁,是一个青春、朝气蓬勃的年龄组。而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则呈正态分布,经济活动年龄从15—54岁,跨度有40岁,两者比较足足相差一倍。 3.文化程度 外来人口以初中为主体,文化程度低的和文化程度高的均少于户籍人口。省外的外来人口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省内的外来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 4.职行业构成 从行业分布来看,外来人口以制造业为主,占51.96%,另有接近半数的外来人口从事一般的商业活动和其它第三产业。省外的外来人口从事制造业的多,省内的外来人口从事批发一零售贸易、餐饮业居多。[3] (三)流动人口流动模式

(2020年编辑)中国人口(t第六次人口普查总数分析)[1]

本报讯 (记者蒋彦鑫)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做客人民网时表示,全国人口普查中,无户籍人员大约13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超生人员,极个别的人户口正在办理期间。统计的总人口中,劳动力资源9.2亿人。 过去十年少生5600万人 马建堂表示,此次普查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13.4亿,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净增加7390万,比上一个10年少生了5600多万人。这意味着我国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从人口素质看,此次普查发现,每10万的居民中受过大学教育的8900多人,10年前只有3600多人;二是这次普查文盲率只有4.08%了,比10年前下降了很多,这说明我国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从总数看,有大学程度的人口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7393万人。 从人员年龄结构看,按照统计口径,0-14岁叫少儿人口,不是劳动力资源;60岁以上的人进入了退休年龄,也不是劳动力资源。满15岁而不到60岁人口是劳动力资源,这次人口普查全国劳动力资源人口是92148万。 怎么来看待这个9.2亿劳动力资源?马建堂表示,该数据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据人口专家预测,中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都能稳定在9亿左右。所以中国还有9亿劳动力,至少是“十二五”期间,劳动力供应总体是充裕的。但从2013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步下降。2020年以后会下降得更快些。 人口普查全国耗资80亿 针对此次人口普查所花的经费,马建堂表示,普查经费是各级财政分级负担。财政部安排了12.5亿经费,其中5亿是给普查员的补助,其他的7.5亿全是普查的物资、材料的购买支出,包括普查表印制费用。国家发改委安排了2亿多,用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数据处理设备的更新和配套。除了中央的资金支持,省、市、县政府也筹集了一部分经费,全国加在一起大概80亿。 现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2] 有关数据公布如下: 地区人口数(人)比重[4](%) 2000年 2010年 全国合计[3] 1339724852 100 100 北京市 19612368 1.09 1.46 天津市 12938224 0.79 0.97 河北省 71854202 5.33 5.36 山西省 35712111 2.60 2.67

广州市常住人口人口估算

采用人口估算公式,预测2040年广州人口数 1、综合增长率法(估算广州市2040年常住人口数) 根据中国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以下数据: 广州市从1990至2000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4.67%,总人口由6300000上升为9943000人。从2000至2010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2.48%,总人口由9943000上升为12700800人。 再由广州市统计年鉴中得到以下数据: 1990至2000年广州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67%,所以可得机械增长率为4.003%。2000至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55%,所以机械增长率为2.125%。 由以上数据对未来30年即到2040年的城市人口预测计算如下: 高方案:如今政府对计划生育政策有逐渐放宽的趋势,今后30年人口将出现峰值,预计自然增长率将有所上升,参照第一个十年的自然增长率,取后30年的自然增长率为0.7%。而机械增长率将因广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吸引更多外来人员进驻,机械增长人口还将保持4%的水平。所以得到:R高=0.7%+4%=4.7% 中方案:按照20年的平均年均综合增长率形成人口预测中方案: R中=(4.67%+2.48%)/2=3.575% 低方案:由于当今物价渐高,房价高涨,大部分人的生育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生育率将进一步降低,预测将维持在0.355%较低水平上。而机械增长率由于广州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超高,人口接近饱和,劳动力日渐廉价,中西部城市发展潜力大,未来机械增长率很可能只能维持在2.215%。所以得到:R低=0.355%+2.125%=2.48% 因此根据曾和增长率法预测2040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如下: 高方案:城市人口规模=12700800×(1+4.7%)30=50376910约为5037.69万人 中方案:城市人口规模=12700800×(1+3.575%)30=36431691约为3643.17万人 低方案:城市人口规模=12700800×(1+2.48%)30=26485280约为2648.53万人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精)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003班 刘瑶(10505135)周丽(10505110)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中 国 人 口 预 测 模 型 摘 要 为了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本文是以《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公布的部分人口数据为基准(其他部分数据通过网站查询得到),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数学模型得到了对于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的统计模型。对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构建了反映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化率负指数函数。基于leslie 的改 进模型: (t)X B B B +(t)X A A A =t)▽n +X(t 22) -(n 3 2112) -(n 3 21 此模型考虑到了生育率的变化,并是针对总人口分布处理的,克服了leslie 模型的不足,很适合做长期预测。得到结论:人口数量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2040年,届时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为15.869亿。 关键词: 人口预测, 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 , 长期预测 一 问题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前30年高速增长和后20年低速增长两大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率进入高出生、低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时期,1950-1975年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 最高达到37‰(附录1)。70年代以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扭转,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妇女总和生育率有了明显下降,人口出生率由70年代初的33‰大幅度下降到80年代的21‰,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由6下降到2.3左右。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文化和健康水平逐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在20-29岁生育旺盛人数年均超过1亿的情况下, 人口出生率依然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到2000年底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4.03‰,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下降到7.58‰,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下降到2以下。进入90年代末期, 我国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国外近200年的历程。到200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亿, 成功实现了“九五”计划将人口控制在13亿的奋斗目标。 中国政府自1980年在全国城乡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成果卓著,据国家计生委“计划生育投入与效益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20年共少生2.5亿个孩子。若从70年代算起,至今至少少生3亿人口,这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同时也是对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控制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问题依然十分严峻,1990-1999年每年平均净增人口约1300万,这仍然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压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第二章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2.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 5.宗教 6.教育程度 7.职业 8.收入 9.家庭人数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理想的人口结构如下图: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最新秘密数据: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马建堂: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出生人口16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10‰,比上年提高0.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5‰,比上年提高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比上年提高0.16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395万人,女性人口6600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上年末下降0.0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0,比上年末下降0.08。 从年龄构成看,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比上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我建议媒体朋友们关注这个数据。去年中国15-59岁或者15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比重继续下降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减少了345万人。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71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减少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比上年末提高1.30个百分点。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7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8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 今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发布会公布2012年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2012年劳动人口的总量2012年是9.37亿,减少了345万,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相当长时期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要高度重视这个事情。 马建堂称,感觉跟朋友们发布这么一堆数据,就担心一些很有价值的数据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你说是不是我对人口下降这个问题有忧虑,我也不否认。计划生育政策,我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来说,不一定很合适说,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人口的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很了不起的进步。我们用了30年左右时间,人口增长模式就到了一个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模式,少生了一两亿人,对推动我们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广州人口结构

广州人口结构 广州市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城镇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广州近年来已持续稳定在低生育水平上,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水平。近10 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市人口增长已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得到优化。 据悉,广州年内将取消“农转非”人口控制计划,全市只确定一个广州市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建成区与城市发展区居住、工作的总量指标,并通过制定综合性政策措施,指导农工商系统解决全民农业户口人口的城市化问题和指导区解决“城中村”农民城市化问题。 与此同时,广州还将继续实施“控制人口、不控制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创造条件,实现各类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直接实行核准制的政策;改革接收非广州生源大专、中专、中技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入户管理办法,规范管理行为,制定统一、规范、科学的人口准入条件。 广州市统计局公布《广州市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根据该局抽样调查,截至2005年11月1日,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的常住总人口(户籍和居住半年以上)为948.75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总人口减少了45.45万人。 根据国务院决定,广州市于2005年11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市为总体,以各区、县级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全市调查样本量为26.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8%。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常住总人口比2000年少了45.45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则上升了10.13个百分点。常住人口中男性为477.87万人,女性为470.8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1.48:100。

中国的人口结构图

中国的人口结构图 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数据,中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少子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于15.0‰),并在2002年快速进入了严重少子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于13.0‰),之后继续下降,直到现在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一直低于13.0‰;中国进入严重少子化社会已经持续了近十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87‰),可知:10-14岁(1994年~1998年出生)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低于7%(人口出生率低于14.0‰),约在1994年就进入了少子化社会;5-9岁(1999年~2003年出生)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低于5.5%(人口出生率低于11.0‰),约在1999年便快速进入了超少子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于11.0‰);中国进入超少子化社会已经持续了十多年!!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可知:①少子化严重(注:少子化与老龄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是家灾国难的开始!)。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②总和生育率极低。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总和生育率接近3.10-2=1.10;实现代际均衡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为2.13,在发展中国家为2.30;实现代际低增长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应达2.2胎;在发展中国家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2008年中国人口结构如下图: 帖子附图: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属性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广州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广州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趋势。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核心指标从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 (1) 第二节广州市出生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广州市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 三、广州市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人口比重统计 (3) 四、广州市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广州市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广州市出生人口同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广州市死亡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广州市死亡人口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死亡人口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广州市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人口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广州市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广州市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中国人口的主要结构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中国人口结构转变态势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中国人口结构转变态势 【摘要】人口数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结构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纵观我国人口政策的实施历程和内容,多以追求人口数量目标为主力,忽视了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力作用。因此,笔者借用历年普查数据来阐释人口结构变化的基本态势以及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关键词】人口普查;人口;转型期;人口结构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人口问题不再仅以数量形态呈现出来,更以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姿态压迫着人们的神经。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与人口结构的快速变迁正好为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尤其是人口结构问题提供了一个大的研究背景。“人口学意义的人口结构通常分为三类,一是人口自然结构如年龄、性别结构;二是人口社会结构如文化教育结构、婚姻家庭结构、职业结构等;三是人口地域结构如城乡结构、行政地区结构等。[1]鉴于此,笔者利用历年普查数据着重从年龄、性别、民族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人口结构转变的基本态势,以及由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可能造成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少数民族比重持续上升等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二、人口结构转变基本态势 (一)性别结构 表1-1 历次普查出生性别比变化图表

注:资料来源:历年人口普查公报数据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这里所说的性别比主要指出生性别比,也是主要衡量它的变化趋势。从表1-1中,可以看出我国男女性别比一直呈现出正常态势,但出生性别比自80年代初就偏离正常值范围(103-107),从1982年的107.2上升到2000年119.92,上升幅度较明显。据六普数据显示,虽有小幅度下降,但2015年的小普查结果显示,高大115.88,总体趋势仍不乐观。可以明确的是,我国出生性别比是一种累积性失衡。 图1-1 历次普查年龄构成变化图表 注:资料来源:历年人口普查公报数据 从图1-1中看出,我国人口结构处于快速的转变期,0-14岁比重下降幅度较大,65岁及以上比重则呈现持续上升,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局面。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人口结构的变化最主要是指人口自身内部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而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就是老龄化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从图1-1中明显看出,我国人口结构开始步入老龄化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关键点就在于我国生育水平和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此后一直平稳上升,即从1982年的4.91%持续上升到2010年的8.87%。0-14岁人口在总人口比重的快速下降也是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一个隐形表现方形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广州各区人口统计数据2005-2015

广州市常住人口及环比变化 950 997 1,053 1,115 1,187 1,271 1,275 1,284 1,293 1,308 1,350 4.95% 5.65% 5.92% 6.42% 7.08% 0.33% 0.69% 0.68% 1.19% 3.22% 0.010.02 0.030.040.050.060.070.08 200400 60080010001200140016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全市 环比

广州市2005-2015常住人口变化 92 116 161 155 240 90 154 102 66 112 50 100 150 200 250 300 荔湾区 越秀区 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 增城市 从化市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789.393 800.376 810.358 818.438 827.303 837.363 848.304 7.648 9.978 8.702 10.178 11.581 11.393 15.040 2 4 6 8 10 12 14 16 100200300400 500600 7008009002009 2010 20112012 20132014 2015 求和项:总人数 求和项:出生率Brith Rate 求和项:新生儿数

73.098 75.796 77.786 79.074 80.291 81.690 83.446 0.756 1.055 0.875 1.024 0.987 1.028 1.255 0.20.4 0.60.811.2 1.40 102030405060708090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求和项:总人数 求和项:出生率Brith Rate 求和项:新生儿数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二)全球人口年龄结构的背景 自二战之后,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三代式变化,总的来说,规模最大的三个年龄群体是婴儿潮一代,X一代和Y一代。婴儿潮一代是二战后196-1964间出生的,他们是塑造营销环境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现在他们大多处于中,壮年,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群。X一代是指1965-1976年出生的一代,他们更热衷于消费和广告,同时又十分谨慎,关心环境,他们更关注工作满意感甚于为晋升牺牲个人的幸福和成长。Y一代指1977-1994年出生的一代,也是现今我们大学生所属的一代,年龄分布于青春前期到30岁。他们大多熟悉网络和电脑,热衷时尚,数码产品,是市场的新力军。 (三)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很多,主要有:①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③老少比。指人口中老人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百分比。④抚养比。又称负担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⑤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指老年人口或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可将人口区分为 3 种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即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妇女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