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计算机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计算机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计算机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计算机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摘要】计算机网络在拓展了青少年视野,促进青少年个人素质提高方面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计算机网络也对青少年的人格缺陷、犯罪意识以及罪过等犯罪心理的各个因素的生成等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健词】计算机互联网;青少年犯罪;犯罪心理

计算机网络及通过计算机网络所传播的各类信息已经逐步融人了人们的生活,并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MC)发布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9闷00万,其中,18一24岁的网民占35.3%,18岁以下的网民占16.4%。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川越来越多青少年在网络上浏览信息,迷恋于上网聊天、游戏,通过虚拟社区、博客日志交友、疏发情感。互联网所具有的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拓展了青少年视野,创新了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丰富了青少年知识结构,提高了文化素养,也培养了他们与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由于互联网具有的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互联网的管理远远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根据经典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状态和心理因素的总称。[2〕犯罪的心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产物,犯罪行为的生成必然要受到犯罪主体的各种相关心理因素(如需要、动机、意识等)的影响,以特定的心理活动(如认识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等)和心理特征(如性格特征、气质特征、能力特征等)为基础。也就是说,犯罪行为的生成,归根结底是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支配和制约的结果。本文试图在当前青少年犯罪多发的情势下,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探求计算机互联网在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教育改造罪犯提供理论依据。

一、计算机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人格缺陷的影响

中文中的“人格”术语是现代人日文中引人的,而日文中的“人格”一词则来自对英文“personality”一词的意译。作为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人

格”一词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都有不同的定义。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个人所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行为、认识、智能、情绪、意志和身体结构等方面。〔’〕狭义的人格与性格同义。而刑事法学中的“人格”则是以心理学上的人格为基础,综合了汉语中人格的所有含义,是指一个人稳定的态度、价值观、道德意识,以及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其核心是个人对所处的社会生活(包括对社会、他人、自己,以及实践活动等)的态度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行为与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以及具体的社会生活准则等相冲突,难以适应普遍的社会生活方式,不能与一般社会大众和睦相处,则说明其人格存在缺陷。所谓的缺陷人格就是指与社会要求相比,还不够完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欠缺社会要求的人格特征。同[z]这种人格特征一旦严重激化至与社会规范相对立,即形成对社会主流价值意识的敌视、蔑视或轻视、漠视的态度,则形成了可能弓I发行为人触犯刑律的犯罪人格。无论是刑事实证学派,还是刑事古典学派均承认人格在引发犯罪中的作用,犯罪社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物弗兰茨.冯.李斯特认为,“犯罪系由环绕犯人的社会关系及犯人固有性格所必然成立者少]犯罪的实质是行为人基于其危险性格实施侵害法律所保护的利益的行为,并通过这种侵害行为表现行为人的责任性格。’,可’]’皿确切地讲,人格缺陷的实质表现就是犯罪意识和主观罪过的重要内容,而正是具有犯罪倾向的缺陷人格促使了犯罪意识和主观罪过的生成,主观罪过的外化又推动了犯罪行为的生成,因此,人格缺陷是生成犯罪行为的最深层次的原因。基于人格对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作用,许多国家在量刑之前要进行所谓的“犯人人格调查”,或考察犯罪人的“个人情况”。如日本1948年少年法第9条规定:家庭法庭调查少年事件时“务必就少年、保护人或关系人之行状、经历、素质、环境等,运用医学、生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其他专门知识,努力为之”。[s]

由于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较低,长期接触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容易导致心理偏差,出现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迷恋网络导致青少年将网络虚拟世界与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并抗拒家庭、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据团上海市委和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开展的“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调查”,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总发生率为14.2%。闹如今,许多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不能自拔,其中有不少人因此患上“病理性网瘾”。此类疾病的患者因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IAD。川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感到愉悦,否则便孤独烦躁。这些人普遍植物神经功能严重紊乱,甚至有时出现幻觉、痴迷和妄想,在心理状态中淡化网络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将网络虚拟世界真实化。据一名拦路抢劫的中学生在归案后交代,案发前,其刚刚玩了5个小时的格斗游戏,处于高度亢奋中,脑子里都是打啊、杀啊,身上没有钱还想玩,已分不清游戏和现实了,一走出网吧,正看到一个单身女青年路过,就跟了上去,还是打、杀、抢……。染上“网瘾”的青少年往往出现将网络中的暴力冲突、色情信息向现实空间转化的倾向,使心理状态与现实社会相脱节,这成为引发犯罪的重要的心理诱因。另一方面,不良网络信息造成青少年价值观偏离社会主流标准。网络游戏中的弱肉强食的暴力规则、BBS论坛与博客日志上不负责任的情感宣泄、色情信息与经济欺诈,使青少年在缺乏的约束情况下,得到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并且,由于青少年身心发育不成熟,人格体系还未定型,自律能力低,对社会认知程度低,希望冲破来自长辈、学校及世俗社会种种的束缚和限制,获得独立的欲望十分强烈,更容易接受网络中存在的这些极具诱惑力,但又与现实社会种种伦理规则相冲突的规则。同时,出于对网络规则的认同,深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往往产生漠视、厌恶,甚至是故意抵触现实社会的道德、法律的心理倾向。而这种心理倾向的存在,不但会造成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事业心不强,而且,还足以为青少年形成犯罪意意念、动机、

目的扫清主观约束的障碍,为犯罪行为的实施提供精神支持。现在一些青少年喜欢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有关国家机关或他人的秘密信息,并认为这种“黑客”行为是能力的体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是由于涉案青少年在主观心理上接受网络上“黑客”存在属正常现象的规则,排斥法律“禁止侵犯国家秘密与他人隐私”的规定所致。

当然,青少年因接触计算机网络及其不良信息,形成人格上的缺陷,并不必然导致青少年一定会步人犯罪歧途,只能说明参与犯罪的可能性更大。二、计算机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犯罪愈识的影响

日本学者西原村夫指出:“行动的开端是意志,而其背后是欲求。”[8]们对刑事犯罪而言,在罪过心理形成之前,总是先有犯罪意识的产生,犯罪行为总是受犯罪意识支配的。犯罪意识包括了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和犯罪决意等心理因素。凤2194它的产生是源于行为主体产生无法满足的需要,并试图通过社会不认可的方式来满足时,对需要的强烈渴求诱发了犯罪动机的产生;当犯罪动机与具体的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和对象相结合合时,即产生犯罪目的;当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反对动机经过斗争、冲突后,若犯罪动机占了上风,则犯罪意图就转化为犯罪决意。

从根本上讲,产生犯罪意识的基础在于人对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的需要。从静态的角度讲,人是不存在善恶的,因为,每个人的基本需要都一样;但是,从动态的角度看,需要必须通过人的一定行为方式才能获得满足,人们在追求需要满足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手段各不相同,却都会与他人和社会产生联系,并受到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的评价,并由此产生是非善恶。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体,其在“衣食住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需要与成年人并无二致,但是,在对需要的正当性评价及追求需要的方法选择上,却较成年人幼稚、冲动。因此,青少年长期接触计算机互联网络及网络上所传播的各类不良信息,极易诱发种种不正当的需要,并促使青少年产生以社会所不认可的手段,简单、粗暴地满足需要的心理欲望。当然,只要这种心理意识还没有通过意志行为表现出来,就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心理活动,属于犯罪意识的范畴,根据

“主客观相一致”的要求建立起来的现代刑事法律仍不能追究其任何责任。不良网络信息诱发青少年产生犯罪意识主要表现在:

首先,激发了犯罪动机的生成。犯罪动机是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力因素。一定的犯罪动机的产生,使行为人有了明确的犯罪目的或目标,并调节犯罪行为的强弱和持续时间,从而对行为人的思维及行为活动产生约束、指导作用,使它们朝着满足行为人需要、实现犯罪意图的方向进行和发展。犯罪动机是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只有形成了犯罪动机,才有可能产生犯罪行为。无论是网络游戏、虚拟社区、博客日志,还是各类信息网页,计算机互联网上充满的暴力、诈骗、色情内容的不良信息都会促使青少年正在逐渐成长的性需要、经济需要、征服他人需要、社会认同需要等各种人性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膨胀。这些基本人性需要在青少年时期原本处于无意识状态,由于不良网络信息的刺激,青少年对这些需要的欲求提前产生了强化,并且,由于产生需要的途径来自于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网络,青少年为满足需要而可能采取的手段、措施从一产生就注定必然会受到社会道德伦理与法律规则的排斥。当这些需要达到相当强度时,就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从通常的心理学角度上讲,这种动机就是在人性需要的刺激下,而在大脑皮层留下了称为表象的形象痕迹。如在校中学生因迷恋色情网站而产生迫切的性欲望,但由于经济不独立、社会伦理不允许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现实社会不可能为其提供满足需要的正当途径,其就必然会产生通过早恋、性犯罪等不当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心理动机。

其次,促使明确的犯罪目的的生成。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想要得到的结果。马克冒教授认为,犯罪目的是行为人犯罪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主观与客观、观念与现实的统一。作为犯罪活动的起点,它是以观念形态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行为的结果:作为犯罪活动的归宿,则是这种结果的实现。[9]可见,犯罪目的实际上就是刑法上的危害结果,它是行为人在犯罪动机的激励下,在认识具体的犯罪方式的基础上,通过自由意志选择后,客观的犯罪结果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对自己将要实施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认识。

简而言之,当犯罪动机与具体的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和对象等相结合时,即生成犯罪目的。在这方面,计算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从近年来青少年涉网案件分析,涉案青少年被告人或通过网络信息掌握犯罪方法,或通过网络购买精神药品、管制刀具等犯罪工具,有的涉案青少年被告人还通过网络寻找被害人。近年来频发的青少年因网络交友不当而被骗财、骗色的案件就是计算机互联网促使不良青少年形成犯罪目的的有力证明。当犯罪动机以表象的形象存在于大脑皮层时,是处于抑制和无意识状态的,而一旦受到来自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有关犯罪手段、犯罪对象等信息的刺激后,犯罪意识则进一步明确,形成了犯罪目的。但是,应当明确的是,青少年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影响下,形成了的犯罪目的并不意味着其必然会实施犯罪行为;同时,通过网络获取的犯罪手段、方法也不必然就能够帮助行为人顺利完成犯罪行为,满足需要,因此,单纯的犯罪目的一般还不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仅是促使其实施犯罪行为的条件之一。

再次,导致了坚定的犯罪决意的形成。犯罪决意是指在犯罪目的形成后,经过再次的动机斗争和意志选择,在行为人头脑中产生的比较清晰的犯罪计划和决心。处于犯罪决意阶段,行为人已经具备一定的主观恶性,但只要未外化为犯罪行为,就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因为在犯罪决意形成后,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犯罪决意仍有可能向良性方面转化,使行为人放弃犯罪。在计算机互联网深刻影响青少年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下,网络也会通过不良信息诱使部份青少年形成针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防卫,并有积极地推动青少年形成坚定的犯罪决意。俗话说“做贼心虚”,故意犯罪行为人一般都会为自己即将实施的犯罪行为而感到紧张、恐惧或良心的谴责,为此行为人总会寻找各种的理由来开脱自己选择犯罪的责任。这就是心理防卫。同川’20一旦这种心理防卫在行为内心占据主导地位,则意味着行为人产生了实施犯罪行为的决心,即形成了犯罪决意。在这一点,涉网犯罪的青少年也有相同的心理变化过程。首先,如前所述,网络上的各种不良信息,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使他们对一些社会所不认可的违法犯罪行为给予正面

的肯定。其次,还有很多利用网络完成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之所以误人歧途,很重要的原因是错误地认为网络的虚拟性会使公安机关在证据提取、事实调查方面无计可施,自信利用网络可以逃脱法律制裁。同时,沉迷于网络的

青少年往往在上网时能够保持安全、轻松、平静的心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在从事与网络有关的犯罪时克服恐惧感。在2005年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九九情色论坛”案中,11名被告人有10人是20初头的年青人,最小的是1984年出生,很多具有大学本科或专科文化程度,拥有正当的职业,均对计算机网络拥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和管理能力。通过案件的审理查明,他们之所以涉案,根本原因在于对色情文化的认识存在于正规社会伦理不同的偏差,道德意识沦丧。同时,很多涉案被告人都认为工作压力太大,以虚假的网名通过设在国外的服务器传播色情信息既能缓解压力,在网络世界获得认同,又能取得工作以外的额外收人,而且还不会被发现,安全可靠。正是类似这样的心理意识促使了部份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形成了坚定的犯罪决意。

三、计算机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主观罪过的影响

罪过即是行为人犯罪时的心理态度,包括了故意和过失两类。它反映了行为人对合法权益保护的反对态度,其中,犯罪故意表明行为人对合法权益持有一种敌视或蔑视的态度,而犯罪过失则表明行为人对合法权益的一种漠视或轻视。罪过与犯罪决意的区别在于,罪过支配着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而犯罪决意仍仅仅是一种心理意识。计算机互联网对涉网青少年罪过

生理的影响,除了通过不良信息,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轻视、抵制、破坏正常的社会伦理、规则心理意识,并进而产生、强化故意或过失犯罪的意志选择外,在具体的罪过生成方面,主要有三:

一是促使青少年罪犯形成了正确的犯罪认识。无论是直接故意犯罪,还是间接故意犯罪,在形成完整的罪过之前,行为人必须产生“明知自己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生理意识,即必须具备“认识”因素。根据刑法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知道,罪过必须包括正确的“认识”,一旦这种认识与自然规

律和社会规律相悖,则行为人的行为必然会因对象不能或手段不能等原因不然构成犯罪。青少年由于社会常识、人生阅历以及文化知识等的欠缺,在实施各类危害行为时往往难以对行为的后果、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影响下,当今的青少年能够获取的信息量较数年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大大增加,也具有了比以往更强的的正确认识行为性质、后果的能力。因此,计算机互联网不但使青少年将犯罪动机与具体的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和对象等相结合时,生成犯罪目的,而且,还帮助青少年将通过网络获取正确的犯罪方法、取得有利的犯罪工具,并正确地判断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从而提高了犯罪成功率。据对福建省漳州市法院2以抖年以审结的青少年涉网犯罪案件进行分析发现,此类案件的犯罪既遂率高达97.31%。这正是网络通过传播犯罪信息,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犯罪“认识”的必然后果。当然,在传统刑法理论上,这种犯罪“认识”并不包括对违反国家刑法规范的具体认识。正如高铭暄教授所指出的:“故意犯罪中的明知,包括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是否违法的认识。……不过,这种认识,只要求主体意识到行为是违反道德的,或不合法的就够了。"[10]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涉网青少年罪犯对犯罪行为的破坏性后果认识十分明确,但却对行为的违法性认识不足,甚至被称为“法盲”的原因所在。

二是促使青少年罪犯形成了共同犯罪的故意。用户之间的信息互通、通讯互联是计算机互联网的根本特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传递信息、共同游戏是很多青少年在计算机互联网上的主要活动,这在也为青少年共同犯罪提供了形成共同犯意的现实便利。很多涉网青少年罪犯通过MSN、QQ、计算机邮件,甚至是网络游戏相互联络,结成犯罪团伙,共同商量犯罪细节,并最终走上共同犯的道路。在福建省福州市就曾发生过这样一起青少年聚众斗殴案件。涉案的双方罪犯,在不同的网吧通过网络进行“CS反恐精英”游戏,在网络上分成两个团体相互攻击,其中一方在网络游戏中失败后要求对方当面决斗,于是双方约定时间、地点后即持械展开了真刀、真枪的斗殴,最终造成了严重的人身伤亡事件。由于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很多青少年与他人通过网络所

形成共同犯意,在产生之初往往仅是共同游戏的意思表示,并无积极犯罪的意思。只是青少年涉世较浅,价值观并不牢固,容易因网络中一些不良分子的教唆、煽动,或受网络群体中幼稚的“哥们”义气的影响,才产生了主观意愿的恶化。这是青少年通过网络所形成的共同犯罪故意的重要特点。三是促使青少年罪犯形成了过失心理。过失犯罪没有犯罪决意,不具有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因此,计算机互联网对青少年过失犯罪心理的影响仅存在于主观罪过的形成过程中。过失犯罪至少说明行为人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着对社会规则、法律制度的轻视、漠视。在这一点上,计算机互联网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本文已在有关人格缺陷的形成部份进行了论证。除此之外,很多青少年因为长期沉迷于计算机互联网,而或多或少地的存在着对网络以外的事物注意力稳定性差、广度不够的问题,而这种缺陷是导致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出现的心理原因。还有一些青少年则是在网络游戏表现突出、或网络社区的虚拟生活中创意新颖,在虚拟的世界中得到较高的评价,而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评价过高,对自己的注意能力、应变能力估价过高,从而在紧急突发事件中出现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经对福州、西安、武汉等大城市的青少年交通肇事案件进行调查、分析表明,青少年瓤车族往往也是计算机互联网中赛车游戏的高手,他们为了在现实杜会中进一步证明他们已在网络上被充分肯定的高超技能,驾驶大马力机动车在公路上高速违章行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

最后,应当强调的是,在计算机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计算机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仅仅是在社会、学校、家庭缺乏引导、教育、监督的情况下造成的,因网络影响而实施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也仅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少数。而且,这种负面影响相对于计算机互联网在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与巨大成效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同时,只要主动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传播有健康信息,计算机互联网必定会成为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以及帮助青少年罪犯积极改造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仁2〕林传鼎.心理学词典〔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

〔31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185.

【4」赵永红.人身危险性问题【M」刀赵乘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X)3:270.

〔5〕惆凯.调查显示:网瘫成为青少年犯罪诱因仁N].中国青年报,2006一01一15 【6]青鸟.互联网与青年问题【EB/OL].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http://~https://www.doczj.com/doc/854985176.html,.c可dc力w 灯files/yd-cyj021023.ht.口.

〔73L日〕两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M〕.顾肖荣,译.湘京:法律出版社,2(X抖:91. 【8〕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86.

〔9〕高铭暄.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M〕.郑州: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2科.〕高铭暄.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M〕.郑州: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2科.

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

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15 —20 16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改卷教师: 学号:136230003 姓名:原豫星得分: 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 【容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得以迅速的普及和发展,然而网络技术在带给我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网络犯罪也应运而生,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不断发展,网络犯罪也走向越演越烈的趋势,研究和分析网络犯罪的心理形成机制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即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网络犯罪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形成机制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犯罪特征心理特点心理形成机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世界发展异常迅速,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带给我们的却并不仅仅只有便利和快捷,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网络犯罪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基础,网络犯罪则即通过以互联网作为其犯罪的手段或工具来达到犯罪目的的新型犯罪行为。其作为现代高科技犯罪技术的一种,正在迅速发展,但对社会生活危害极大。因此,研究网络犯罪,分析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网络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既包括行为人运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也包括行为人利用软件指令,网络系统或产品加密等技术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在网络外交互实施的犯罪,还包括行为人借助于其居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特定地位或其他方法在网络系统实施的犯罪。简言

之,网络犯罪是针对和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其信息的安全与秩序。”1其具有以下几个具体特征: 1.智能性 网络犯罪的犯罪手段的技术性和专业化使得网络犯罪具有极强的智能性。若要具体实施网络犯罪,犯罪人要掌握相当的技术及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并擅长实用操作技术,才能逃避安全防系统的监控,掩盖犯罪行为。所以,网络犯罪的犯罪主体大多是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他们洞悉网络的缺陷与漏洞,运用丰富的电脑及网络技术,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对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发动进攻,进行破坏。而网上犯罪作案的时间短,手段复杂隐蔽,许多犯罪行为的实施,可在瞬间完成,且往往不留痕迹。 2.隐蔽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虚拟性和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计算机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而犯罪人的专业技术更是为这种隐蔽提供了保障,使得很多案件难以被发现,甚至发现了也难以追查。 3.低龄化和部人员多 主体的低龄化是网络犯罪的作案人员年龄越来越小和低龄的人占整个罪犯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从时下发现的网络犯罪来看,犯罪分子大多年龄较低,熟知一定的网络专业技术。 4.巨大的社会危害性 网络的普及程度越高,网络犯罪的危害也就越大,而且网络犯罪的危害性远非一般传统犯罪所能比拟,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传统的犯罪一般只局限于一时一地,针对的是特定的犯罪或者一定围的不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问卷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问卷调查 1、您的年龄是多少? A、10 岁以下 B、10~15 岁 C、15 岁以上 2、您的职业是? A、教师 B、学生 C、打工一族 D、其他 3、您第一次上网是什么时候? A、10 岁以下 B、10~15 岁 C、15 岁以上 D、没上过 4、您平均1 天上多久网? A、不到1 小时 B、1~3 小时 C、4~6 小时 D、6 小时以上 5、您一般在哪里上网? A、学校电脑室 B、网吧 C、家里有电脑 D、其他 6、您上网都做些什么? A、学习 B、打游戏 C、聊天交友、听歌 D、其他 7、您认为上网影响学习吗?

A、不影响 B、影响 C、无所谓 8、您认为上网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拓宽视野,有助学习 B、听歌娱乐,放松身心 C、打游戏 D、其他 9、您身边有多少人沉迷于网络? A、大多数人 B、少部分人 C、还没发现 10 、您认为您身边的人沉迷于网络的原因是? A、网络游戏的吸引力,管不住自己 B、学习压力太大,而经常上网放松,久而久之便迷恋其中 C、受周围人的影响 D、其他 11 、您认为防止自己沉迷于网络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A、提高自身素质,学会自制 B、限制上网时间 C、家长的监督 D、其他 12 、您认为上网有什么好处? A、对学生的学业有促进作用 B、可以开阔视野 C、方便掌握最新消息 D、其他 13 、您认为上网有什么危害? A、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容易迷恋其中 B、影响身体健康,如视力等 C、网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成长有危害 D、其他 调查统计表 题号选项 第 1 题A、0 B、48 C、0

第 2 题A、0 B、48 C、0 D、0 第 3 题A、39 B、9 C、0 D、0 第 4 题A、10 B、24 C、14 D、0 第 5 题A、0 B、0 C、48 D、0 第 6 题A、10 B、18 C、9 D、11 第7 题A、24 B、24 C、0 第8 题A、10 B、11 C、14 D、13 第9 题A、5 B、26 C、17 第10 题A、11 B、13 C、10 D、14 第11 题A、30 B、0 B、5 D、13 第12 题A、15 B、10 C、8 D、15 第13 题A、20 B、8 C、9 C、11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特别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这里推荐30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供大家学习参考。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 (美)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2、犯罪心理学 梅传强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 本书是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本次新版,汇集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锐,知识体系完整。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矫正等方面都有精辟的阐述。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 罗大华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本书是经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于1997年出版后,各政法院校和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作了部分修订。由于近年来社会犯罪类型和与犯罪作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亟待对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补充和修正,我们于近日再次对《犯罪心理学》教材作了修订,出版了2007年修订本。借修订本出版之机,我们也同时改正了原教材中由于校对不细和撰写疏漏所造成的一些瑕疵。 原教材为16章,为了较深入地研究刑罚惩罚的社会心理效应和对治理犯罪的功效,新增设了一章“刑罚心理”;同时,将“罪犯心理矫治”纳入犯罪心理学的视野,作为特殊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犯罪心理学 熊云武编著/2007年0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是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机制、环境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情境、各种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预防、犯罪心理矫正等内容,具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特点。本书所选取的案例,其素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根据老师上课公布的90年代的数据,14至25周岁犯罪人数占总人口的34.67%,占犯罪人口的74%,而这一数字至今仍在不断增长;同时,青少年的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手段也越来越多样,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由此可见问题的严峻。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如此居高不下?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 1.错误的人生观: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较低,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这也是支配他们实施犯罪的最主要动因; 2.法治观念的欠缺:许多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低不懂法或没有守法意识而很容易实施一些触犯法律的行为; 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体现在青少年对事物没有很好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容易受情绪影响实施犯罪行为; 4.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很多青少年实施犯罪只是单纯的为了生理需要和感官刺激,缺少更高层次的追求; 5.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青少年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喜怒哀乐往往显露于外,容易不顾后果; 6.冒险性:青少年在不成熟的主观意志支配下容易出现盲目冒险的不良行为,许多青少年一开始犯罪就是处于冒险心理; 7.易受暗示性: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接受他人教唆或暗示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1.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产生的身心矛盾: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体各方面如体态、内分泌、第二性征等逐渐有了明显变化并趋向成熟,但此时他们的心智仍未完全成熟,于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 2.青少年自身心理冲突产生的矛盾:此时的青少年心理具有两重性,幼稚与成熟并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等导致青少年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容易成为犯罪动因; 3.家庭、学校的影响:青少年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一旦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破裂、学校教育不平等,都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社会的影响:青少年此时接触社会开始增多,但其认识和辨别能力无法应对社会上大量复杂的信息,同时也容易收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 既然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严峻问题,我们就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其发生。预防青少年犯罪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家庭预防: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和睦稳定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应当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行为方式,一出现偏差立即纠正,将犯罪心理的产生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学校预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所谓“差生”的管理,不应对他们有歧视或偏见;要注意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以教育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不良因素,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社会预防:社会应当注意对青少年的保护,避免不正之风的扩散,同时加强对媒体和网络的监管,防止青少年接受毒害思想。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犯罪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犯罪心理学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中学生,上网对中学生有很多益处: 一、开阔视野。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加强对外交流。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 网络也是一柄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日趋凸现: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的中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了社会责任。

三、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 四、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无限制地泡在网上,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 总之,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两面性。作为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辨别是非能力,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的优点,弥补自己学习上的空白。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A: 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 B: 已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 C: 已满14周岁 D: 未满25周岁 答案: 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 2、我国当前青少年人犯罪的特点有() A: 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 B: 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C: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D: 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

答案: 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 , 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 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 3、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包括()A: 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 B: 青少年好奇心强 C: 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D: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答案: 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 , 青少年好奇心强 ,

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4、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包括() A: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B: 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C: 青少年的年龄 D: 不良社会环境 答案: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 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5、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包括() A: 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 B: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浅析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浅析 2016-04-20 16:10:27 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3次评论:0条 摘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危害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引导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希望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青少年; 犯罪心理学; 原因; 措施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播媒体事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对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网络上充斥的大量不良信息,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时代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青少年形成了早熟、早知、见多识广和思维活跃的特点,但是,由于受到不良思潮、不良文化以及自身素质缺陷等方面的影响,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帮助青少年克服心理问题,引导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1]。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 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方面的需求却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一些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大力鼓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同时,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难以抵制物质诱惑、金钱诱惑,使得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走上犯罪道路。例如,一些青少年过度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正确的处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之间的关系,致使因网络犯罪问题层出不穷[2]。 ( 二) 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中,一些音像制品、图书报刊和文化娱乐等,充斥着大量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以及其它损害人们心理健康的内容,严重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给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心理素质,受到消极的影响,致使青少年存在着厌世、仇世的情绪。 ( 三) 缺乏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近年来,虽然每一所中小学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和法律知识教育课,并且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思想素质教育活动和普法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其教育范围有限,教育力度不强,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和荣辱观,使得青少年犯罪事件频发。 ( 四) 缺乏自控能力和抵御能力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其走上歧途的主要原因。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猎奇心、好胜心和模仿性,很容易受到电影、电视、网络信息的诱惑,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 另外,由于一些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不高,辨别能力较差,再加上意气用事,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人士的诱惑和利用,从而误入歧途。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影响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网络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影响更加严重。1.在认知方面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2.在人格方面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成为其沉醉的场所,有的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报道指出,由于计算机作业面高度欠佳,显示器的高度、角度不合理及缺乏合理的支撑,加之不合格或不合理的网络用品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 4.民族意识的弱化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却是种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别是网上国外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它们的观点和世界观会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

用犯罪心理学分析复旦大学投毒案

2013年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案 【基本案情】 2010年,被告人林某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见习。2010年8月起,林某入住复旦大学某宿舍楼421室。一年后,被害人黄某调入该寝室。之后,林某因琐事对黄某不满,逐渐怀恨在心。2013年3月29日,林某在大学宿舍听黄某和其他同学调侃说愚人节将到,想做节目整人。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某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2013年4月1日早上,与林某同寝室的黄某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2013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某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2013年4月16日下午,黄某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某医院去世。2013年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2014年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某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1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林某投毒案二审维持原判。2015年12月9日,最高法核准了林某的死刑判决,并下发了核准林某死刑的裁定书。2015年12月11日罪犯林某被依法执行死刑。 【案情分析】 ——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 林某(1986年-2015年)广东汕头人。2010年,林某因成绩优异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中山医院见习。因此他对于N-二甲基亚硝胺的毒性比一般人有着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于投毒肯定是蓄意而为而非疏忽过失。专业知识丰富的林某守不住基本的道德和人性底线,让人警醒。 ——因琐事对黄某不满,逐渐怀恨在心 从披露的信息看,林某与被害人并无很深的矛盾,彼此也无利益冲突,在被愚人节的玩笑刺激之后,蓄意毒害亲密室友黄某。因此他可能是在日常琐事上对黄某的不满逐步加深,同时又得不到合理的化解,日益严重,出现了多疑,以致于黄某关于愚人节的无心谈论,他却非常在意以为黄某要拿自己开刀,于是产生了一个冲动的念头,决定在愚人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心理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正因为如此,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才显得至关重要。研究犯罪心理学不仅仅有助于研究犯罪人的主观心理,更重要的是能从源头上消灭犯罪。 青少年犯罪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与成年人犯罪有所不同。青少年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70%是团伙犯罪,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俨然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青少年犯罪开始向暴力型犯罪转化。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2004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如下:抢劫占%;抢夺占23%;盗窃占%;强奸占%。

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的严重程度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预料。鉴于不断上升的数据与不断恶化的态势,我国正积极采取措施杜绝青少年犯罪,包括主题宣传教育,普法讲座等一系列措施。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就必须要研究其犯罪心理。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 以前的研究人员探究过杀人犯的思想后大多认为其暴行系源自于童年时代的某种创伤,但是犯罪人的心理往往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1、主观因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再加上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冲动,所以容易导致犯罪。具体表现为: A、未成年人身心矛盾 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思考和研究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思考和研究 我的发现 最近看了一部名叫《篮球日记》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热爱篮球的少年因为染上吸毒恶习,而走上抢劫等犯罪道路的故事,后来从监狱释放后虽然改了恶习,可犯罪给他带来的恶果不难想象。原本优秀的他不但断送了自己的篮球生涯,自己的以后的人生也抹上不能磨灭的阴影。看完电影我思考了很多,青少年的犯罪近年来上升速度让人担忧,他们的犯罪心理也让我产生了很大兴趣。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社会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100名罪犯中就有约10名是14——18岁的未成年人,这显然说明青少年犯罪已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人数逐年上升,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规律特点、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从青少年犯罪心理入手,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犯罪,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犯罪心理健康 我查阅的资料 《青少年犯罪心理》人民卫生出版社张理义著

《心理健康枕边书》新世界出版社牧之编著 《影响他人的心理学》郑小兰编著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人民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陈会昌译 《心理学》河北大学出版社张彦云 《精神分析引论》山西人民出版社佛洛依德 《行为心理学》学苑出版社冯绍峰 《自我与自我》上海译文出版社佛洛依德 《佛洛依德人格论述》天中学刊张书义 《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戴维迈尔斯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劳伦斯莱特《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张海忠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心理类型》上海三联书店荣格 《人格心理学》北京作家出版社郝根汉 《怪诞心理学》天津教育出版社理查德 《人性论》北京出版社休谟 我的解读与科学上的解释 引言 青少年人数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我国事业的希望,民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结题报告 (1000字)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结题报告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班级: 指导教师: 课题组长: 课题组成员: 本课题执行时间: (一)背景及目的 背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它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成为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思想还不稳定,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网络交往的自由性、虚拟性、广泛性正好符合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太多的人沉溺于互联网己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顽症,对社会生活秩序和网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 目的:有助于青少年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 为正确上网提供建议 (二)调研分析 1.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 是:22% 否:78% 由“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可以看出,大部分青少年觉得自己没有沉迷网络 2.你是否需要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 是:26% 否:74% 大部分青少年都需要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这反映青少年的网络的依赖性强。 3你是否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是74% 否:26%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青少年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这表明青少年的控制力较弱。 4.通常上网时间? a.2个小时以内占39% b.4个小时以内占55% c.8个小时以内占4% d.超出8个小时占2%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上网主要集中在2到4个小时之内, 但也有个别达到8个小时或8个小时以上的。这反映青少年上网时间太长,应该尽量控制上网时间。 5.上网主要干什么? a.玩游戏,看电影占60% b.聊天,听音乐,写博客,看论坛等占29% c.查找学习资料,搞学习占:9% d.研究电脑程序占0% e.其他占2%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青少年都是以玩游戏,娱乐休闲为主。而上网学习占的比例不大。这反映青少年上网主要在娱乐自我,很少有人去干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事情,如上网查资料等。我们觉得青少年应该少玩游戏,多干对自己有帮助的事情。 6.你认为网络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a.开阔视野,放松心情占40%

电视剧犯罪心理分析

电视剧《犯罪心理》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B13020205杭禹婷犯罪心理是讲述几个优秀的探员组成FBI行为分析组(BAU),从犯罪心 理的角度对罪案进行侦察,从罪案现场的蛛丝马迹,不明嫌疑人的犯罪手法和作案虚拟演练等方式,进行犯罪心理侧写,一步步锁定嫌疑人的作案套路和作案目标。分析组的每一位探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专职,他们在探案过程中发挥 各自不同的作用。 在第三季第一季就发生了校园连环杀人案,许多女生被残忍地杀害。在分 析尸体和与同学交流时BAU发现受害者在遇害前没有反抗,于是最推出结论,凶手是让受害者感觉到安全和熟悉的人。同时发现三个受害者都是深色的头发,由此可以做出猜想凶手是刻意为之,有可能凶手曾经收到过深色发色白人女子 的伤害,在对凶手的测写中我们了解到凶手可能对生活感到无力甚至沮丧,最 近遭受过伤害才会接二连三地伤害女大学生。经过交叉比对,嫌疑犯是一位保 安6天前和妻子离婚并失去了女儿。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放了一段嫌疑犯和受 害者的对话,嫌疑犯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和婚姻并且问了受害者“你不会这么做 的吧,对吧,和别人生一个孩子然后把孩子带走”,并且要求受害者发誓不会 这么做。随着对话的展开,嫌疑犯渐渐陷入焦躁,显然他受到了伤害。在嫌犯 审讯过程中他一直在咬自己的手指,这在心理学中表示惩罚自己用这双手做的 事情。但是不幸的是即使嫌疑犯已被关押还是有一位女生被杀害,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是这一次仅仅是一个模仿作案,无论是手法还是下刀时的犹豫都 表示这不是同一个人,根据对凶手的分析表明他是一个狂热追随者,随后一个女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她很古怪,用刀片割自己,染黑了自己的头发,女生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A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药家鑫撞人杀人案 09应用心理学(一)班 学号:100209059 姓名:程秋霞

案例梗概 1、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3、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罪犯资料 1、姓名:药家鑫。 2、出生日期:1989年11月7日。 3、去世日期:2011年6月7日。 4、籍贯:陕西西安。 5、学历:西安音乐学院2008级学生。 6、家境:家境是普通工薪阶层,母亲是西安北方华山机械有限公司职工,已经退休;其父亲药庆卫曾经是总后西安军事代表局驻该厂军代表,前些年离职自谋职业。 7、其他:在校表现很好,生活中也能与人为善。案件审理过程中学校为其出具了13份奖励证明,其校友、同学、朋友、邻居向法院递交了4份请愿书,其本人也交上了悔过书。 案件分析 1、案发前: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 2、案件过程:药家鑫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3、案发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探究(一)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探究(一)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影响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

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

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连环杀手的案例,他一共杀害了101位女性。他杀害的手法非常的残忍,他绑架,软禁她们,然后让她们挨饿数天。他杀害她们并且割除他们的生殖器官。 警方从1992年发现第一个发现的受害者,她是一位离家出走的女孩,17岁,尸体被遗弃在一个小巷的垃圾桶里,在腹部和生殖器处有53处刀伤。因为她是离家出走的人,属于一位高风险生活方式的边缘人,即使失踪了也不会被发现。所以他选择了她来进行杀害。而且从其对于受害者这样的过度伤害,一般来说是个人恩怨的谋杀。但是随后发现的尸体中发现,因为是第一次作案,他在寻找自己的作案手法。两个星期后发现第二个受害者,她是一位女大学生,19岁,是与朋友一起外出喝酒的时候被诱拐,尸体在一处浅浅的坟墓处发现。这次为了增加游戏的刺激,所以选择了女学生这样的低危人群。只是第一具尸体是随便遗弃,而第二具尸体花时间将其埋葬,说明了凶手有可能是认为他们之间有感情,或者是对此有愧疚。 后来杀手隐匿了,直到1997年,又发现了两具尸体。一具是一个月前遗弃的,另一具是一星期前埋葬的。第一具是妓女,和之前的一样,是高危人群,25岁。第二具是两个孩子的妈妈,27岁。根据受害者的年龄的变化,认为凶手极大可能是同龄段的人。她们尸体的处理方式和之前的一样。 凶手随后又不见了,直到2005年再出现。受害者是一名妓女,

33岁,子宫,卵巢、输卵管皆被切除。于此同时,声带也被切除。受害者的声带被切除,象征着凶手自己的沉默,从小被灌输自己是无价值的和不被需要的。所以受害者成了他的愤怒的替代品,和对现实的报复。后来没有发现相应的低危人群的受害者。 四年后他又才出现,发现了一名四十岁的妓女尸体,同样是生殖器官被切除的同时声带也被切除。他这种对生殖器的关注暗示了他对自己深层的厌恶,憎恨自己的出生或者憎恨自己的母亲。 这个连环杀手是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成长,没有自主机会。长年遭受残酷的身体虐待以及十分恶劣的精神虐待。他要么被忽略,要么被羞辱。现在从他的出生来来。她的母亲16岁的时候在他第一次杀人的地点的街上被人强奸,随后在生他的时候大量出血,紧急切除子宫的时候死亡。他有他的外祖父母养大。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两次纵火被两所学校开除过。纵火是谋杀因素的第一个,另外两个是尿床和虐待动物。小时候他经常进出急诊室,因为胳膊骨折,烧伤,肋骨骨折。十五岁的时候第一次杀人,在劳教所待了三年,随后又监狱关了七年。他在监狱里的时候告诉心理医生,小时候,他外祖母不给他饭吃,让他在狗窝里睡觉,外祖母经常将他打的不醒人事。坐到他身上,让他不能呼吸。从他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对母亲的愤怒,而是对外祖母的愤怒。从他选择开始的杀人的地点也可以看出,他怨恨那个地方。如果不是在那里他的母亲遭到强奸有了他,他也不会受那么多的折磨。将不合理的情绪与念头施行,来报复社会。在长期的残酷的考验下锻炼出了这么个变态杀人犯。

关于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报告

网络发展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报告 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班级:Y材料高分子 姓名:薛俊学号:Y09211124 调查方式:网上调查、收集资料 ●引言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将我没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计算机信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负面效应有如它的积极作用一样,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据资料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0次互联网调查报告表示:目前中国的青少年学生网民数已经达到5800万人,占总网民比例的1/3(35.8%),占青少年网民的70%。5800万网民的结构特点非常突出。规模最大的是高中生网民,有2000万人;其次是大专及以上青少年学生网民,有1800万;初中和小学生共同构成了其他的2000万网民。 这些青少年学生网民中大多居住在城镇,接近3/4的青少年学生网民都集中在城市,农村仅有1/4(28.3%),约1600万。 中国25岁以下网民总规模已经达到8294万人,占据了1.62亿总网民的半壁江山。此后年龄越大,网民数量越少,中国1.7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网民规模仅有170万人。 中国网民仍以高学历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超过4成(43.9%)。这些网民中,又有一半是本科及以上学历(23.8%)。从历史变化情况来看,中国互联网网民学历结构正在变化,高学历网民的比例在逐步下降,网民中学历较低的人群正逐步增多。 可见,青少年在网络用户中占的比率是很大的,大学生更是一大部分,而在当中更产生很多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 ●调查结果 网络是把双刃剑,因而它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要一分为二。 (一)积极影响:互联网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而广泛,如果正确利用互联网,可以在青少年的成长的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有利的引导作用。 1.开阔了学生视野。网络已经成为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全世界各大图书馆的资料大多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它不仅快捷而且也省去了大量的额外的花销。在网上,中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