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信阳市2018年中考模拟题历史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2018年中考模拟题历史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2018年中考模拟题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这三幅图片可以探讨的共同主题是()

A. 春秋之际的社会变革

B. 灿烂的青铜文明

C. 河南文化的演进

D. 古代商业的繁荣

【答案】C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图中的前两幅青铜器都出土于河南,《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所以这三幅图片可以探讨的共同主题是河南文化的演进。A、B、D三项表述都不全面。

2.1842年,给事中董宗远上奏皇帝反对和议: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指出:“民穷财尽不可支,将何以裕国用厚民生乎?”相关事件的影响是()

A. 使中国丧失了东北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B. 导致沿海自然经济的瓦解

C.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建社会

【答案】B

【解析】据“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可以看出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签约是为了防止因为签订《南京条约》,导致国家元气大伤、国民生乱,边境再无宁日,动摇封建统治,导致沿海自然经济的瓦解,B项是正确选项。

3.“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属于甲午战后群体意义的觉醒”有()

①地主阶级以“自强”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

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需要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制,即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前,②③符合题意,④属于内战没有涉及抵抗外来侵略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4.“从1918年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这样屈辱的局面直接引发了()

A. 五四运动

B. 中共一大召开

C. 国民党一大召开

D. 黄埔军校成立

【答案】A

【解析】1919年初,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

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会议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5.观察图片,相关战役的影响是()

A. 人民解放战争从防御到进攻的转折点

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为渡江战役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D. 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22年的统治

【答案】C

【解析】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在碾庄、双堆集和陈官庄歼灭了大量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观察图片可知,相关战役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影响是为渡江战役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6.观察图片,其内在历史联系是()

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毛泽东和斯大林

①“一五”计划成就巨大,推动中苏建交

②在苏联帮助下,我国工业化开始起步

③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受斯大林模式影响很深

④中苏间进行冷战,刺激我国进行一五计划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毛泽东和斯大林”可知,这与一五计划、中苏建交有关。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即1949年10月2日,就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是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参考苏联的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7年党

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在第一个

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中苏关系恶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观察图片,其内在历史联系是在苏联帮助下,我国工业化开始起步;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受斯大林模式影响很深。②③

符合题意。

7.对比两图发生的历史进程,发生根本变化的是()

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农民中请加人农业合作社

A. 农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C.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政策的根本出发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是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属于个人私有制。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是将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将个人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故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8.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A. 加强中苏友好,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 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 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 提出“求同存异”方计,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9.1977年9月,邓小平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以下相关情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中美建交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

B.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破除了迷信

C. 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对外开放的必要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征程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邓小平的这段话“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可知,这反映了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说明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对外开放的必要。

10.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对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党的历史上,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的会议分别是()

A. 中共上七大中共十四大

B. 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八大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八大中共十五大

【答案】B

【解析】1945年4月在陕西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第一次提出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

了党章;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在党的历史上,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分别是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11.我国药学家屠呦呦于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与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同一时期,我国还有哪

些举世属目的科技成就()

①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②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③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④曙光2000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1972年,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还有,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1973年,

中国科学家衰隆平首次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故①②符合题意。1999年,我国的第一艘

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2011年,我国科技成就辉煌:研制成功曙光—2000Ⅱ超级服务器。

12.“起初,地中海的权力和财财富掌握在意大利与希腊人手里;后来,意大利城邦失

去了他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欧洲的重心转移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导致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 马可?波罗的旅行

B. 文艺复兴的兴起

C. 新航路的开辟

D. 三角贸易的进行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的贸易中心处在地中海沿岸。为寻找财富,西班牙和葡萄牙走了开辟新航路的道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上。

13.这场战争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这一胜利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拉丁

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立开辟了道路。这场战争的影响还包括()

A.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 初建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C. 推翻了国内的封建势力

D. 废除了等级制度

【答案】B

【解析】由“这场战争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这一胜利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立开辟了道路”可知,材料中“这场战争”指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后,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因此B

项符合题意。

14.“如果没有相当多的赔偿或者自愿的让步,地主就不可能从农民那里取得法律上规定让他们得到的权利。如果使用地主的土地而不因此履行相应的义务,则是违反任何一种正义性的。”这充分说明1861年改革()

A. 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 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 限制了地主的某些权力

D.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如果没有相当多的赔偿或者自愿的让步,地主就不可能从农民那里取得法律上规定让他们得到的权利。如果使用地主的土地而不因此履行相应的义务,则是违反任何一种正义性的”可知,这充分说明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由于这次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领导下进行的,所以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5.到1724年,英国通航水路的总长度尽管与上个世纪相比翻了一番,但随着商品流通量的迅速增长,严重滞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这种局面得到根本改观得益于什么的发明()

A. 蒸汽机

B. 火车机车

C. 轮船

D. 汽车

【答案】B

【解析】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1814年,他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1825年9月27日,斯蒂芬森亲自驾驶他同别人合作设计制造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在新铺设的铁路上试车,并获得成功。1829年,斯蒂芬森又设计建造了“火箭”号蒸汽机车,并于1829年10月参加蒸汽机车比赛,以运行可靠、速度最快得奖。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使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所以B项符合题意。

16.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这次全面干预的背景是()

A. 一战后凡尔赛体系激化了战胜国和德国的矛盾

B.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百废待兴

C.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D. 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所谓“新”指的是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克服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带来的危害,开始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半导体、计算机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GDP增速在5%左右,与同时期其他发达国家的3%相比,已是高速。相关促进因素包括()

①美国的扶植

②朝鲜战争的军事订单

③“科技立国”政策的实施

④政府的引导

A. 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①美国的扶植、②朝鲜战争的军事订单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③“科技立国”政策的实施、④政

府的引导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18.“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其评价的是()

A. 冷战

B. 两极格局

C. 经济全球化

D. 政治多极化

【答案】C

【解析】“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其评价的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进行生产力的全球大分工,使得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经济全球化把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把国际经济风险传递给发展中国家。

19.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充分说明()

A. 科技革命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

B. 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

C. 科技革命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D

【解析】据“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知,这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以高超的技艺描述了19世纪初俄罗斯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使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整个俄罗斯的生活。”这部文学作品是()

A.《哈姆雷特》

B.《战争与和平》

C.《母亲》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B

【解析】据“以高超的技艺描述了19世纪初俄罗斯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使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整个俄罗斯的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文学作品是《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的名作《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二、材料解析题

21.观察图片,探究问题。

图一张骞拜别汉武帝图二玄奘西游路线图三马可?波罗(1)根据图一,相关事件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请至少写出一点。

(2)图二、图三相关人物有何杰出贡献?这与图一有何关系?

(3)请为以上探究拟定一个主题。

【答案】

(1)为汉朝抗击匈奴创造了条件,开辟了丝绸之路。

(2)玄奘西游促进了佛教的传播;马可?波罗东行,促进了欧洲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图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他们的旅行创造了条件。

(3)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友好往来。

【解析】本题以三幅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丝绸之路、唐朝的对外交往和马可?波罗东行的相关知识。

22.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科一

时间事件

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

1842—1852年魏源完成《海国图志》100卷

1851年全田起义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

1872年《中报》创刊

1876—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除伊犁)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5年公车上书

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和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1)根据材料一,找出三件事,用“→”连接起来,并阐述其内在联系。

(2)综合以上探究请分析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新的近代化探索积蓄力量的?

【答案】

(1)如:鸦片战争→《海国图志》→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刺激了魏源出版《海国图志》。其“师夷长技”的思想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展开。

(2)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产生,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解析】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近代史上外国侵略和中国近代化探索,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23.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的开放,大致经历了三大浪潮:第一个是19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的开放浪潮,第二个出现在2001年直到2012年左右;一是实现了中国的贸易与投资规则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规则的对接,使世界可以更好地接纳中国;二是更好地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在价值链上的对接,使中国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离不开中国。第三次浪潮就是从2013年开始的主动开放期,尽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只有4年时间,但开局良好,效果很不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一到图二时期,我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第二个浪潮“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在价值链上的对接”指的是哪件事?为此中国做了怎样的准备工作?

(3)综合以上探究,我国进入主动开放期的条件有哪些?对此你有哪些切身感受?请列举一例。

【答案】

(1)我国重点建设地区从东北地区发展到了沿海地区;从重工业为主,到重工业和轻工业均衡发展;从被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到对外开放,走向世界。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紧入关和入世谈判。

(3)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潮流;亚投行的建立。

【解析】(1)本题以两幅图片为依托,考查我国的发展变化。需要明确我国一五计划的成就和对外开放的史实。(2)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为此中国做的准备工作。(3)本题考查我国进入主动开放期的条件及切身感受。

24.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图一卡尔?本茨和他的汽车图二肢解德国军用飞机

材料二欧元流通之后德国对欧盟成员国的贸易盈余出现了跳跃式增长,在欧盟贸易盈余总量中的比重急剧增加,2005年至2009年德国的贸易盈余甚至已经超过了欧盟总量,原本能够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或者对德国有顺差的国家在欧元启动之后很多都变成了对

德逆差。德国外贸盈余来自欧盟成员国的部分不断增长,并且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达到顶峰,占到了其易盈余总额的60%左右。

(1)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片中的发明都属于什么时期?其有何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德国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这主要得益于什么?

(3)综合以上探究,德国的崛起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至少写出一点。

【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发动一战,妄图重新分割世界,但战败,遭到宰割。

(2)发展良好。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和平崛起。

(3)重视科技,加强国际合作,和平崛起等。(言之成理一条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一体化进程、德国的崛起的相关史实。识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请对比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1922年,苏俄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契约【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发展。两者都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者的实质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本题以1922年苏俄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契约的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新经济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关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