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多极化的影响整合版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多极化的影响整合版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多极化的影响整合版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多极化的影响整合版

世界多极化就是国际格局多极化,就是指对国际关系有重大影

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历史时期

形成的国际关系结构。“化”是趋势,而不是现实,表明多极格局形成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剧烈变动时期,即旧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的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承认世界多极化是一个大趋

势。但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从自己的实力地位出发,加紧推行其独霸世界的战略,企图建立以它为主宰的“单极世界”,也就是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念、政治和经济模式以及生活方式来改变世界,实质上就是扩大它的势力范围。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的斗争尖锐、复杂,多极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复杂和曲折的过程。但是,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和一种价值观念,不可能是“单极”的。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主张世界多极化,因为单极力量不能平衡,多种力量在一起才能形成平衡。一两个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和少数大国瓜分势力范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繁荣进步是有益的。它使世界各种力量彼此之间逐渐形成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推动世界多极化,不是要重演历史上大国争霸和瓜分势力范围的旧剧,而是要推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平等竞争、互利合作、和平相处、共同繁荣。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和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

高度相互依存和融合的表现。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先后提出全球化这一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各种推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等,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最基本的动因则是跨国公司对于成本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跨国公司目前控制着全世界1/3的生产、70%的对外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它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技术条件,开辟了广

阔前景,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又增大了世界各国经济的运行风险。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它在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其最大的受益者。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们面临发达国家经济技术优势的压力,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挑战。经济力量较强、政策措施运用得当的国家,能较好地适应并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发展本国经济,经济弱小的国家发展则更加艰难。由于发达国家的主导,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和水平进一步出现差异,南北差距和全球范围的贫富悬殊加剧。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在应对资本跨国流动的时候,要加强有效监管和合理规范,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新的经济技术国际规则。世界需要的是各国间的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也引起了国际

社会的广泛关注。反全球化运动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社会分化加剧,损害了世界经济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等负面影

响表现不满和抗议。这有利于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及其本质的认识,引起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重视,并促使全球化朝

着更加公正、合理、透明的方向发展。

正是在深刻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本质和历程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学习并深刻领会这些科学论断的精神实质,有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顺应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文明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多样性。

第一,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价值评价。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一个积极和重要的因素。

关于人类起源是多源还是一源,尚难定论,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无可置疑地是多线条的。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并不排斥其他文明

的发展,也不必然地以其他文明的衰亡为前提。相反,各种文明的发展可以是并行不悖的。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又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结果,不管主观上的意愿如何,每一种类型的文明都会从其他文明中吸取养分,同时,也会给其他文明以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如,东方民族的许多重要发明,如阿拉伯数字、指南针、火药和纸等,曾经给西方文明以决定性的影响。伊斯兰文明与西方长达数世纪的交流,给中世纪欧洲的数学、科学、医药和农业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近现代,迅速崛起的西方文明给东方国家以很大影响,而东方文明也仍然以不同方式给西方以一定影响。例如,中医中药这一纯粹中国的东西,如今已受到西方许多人们的欢迎。

人类文明,正是在这种多样性的交流、融汇中不断前进的。不同类型的文明,既有其独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又有许多人类共同的东西。经过长期的交流,这类共同的成分越来越多,它们就构成人类文明的共同和基本的财富。如从哲学上看,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锡克教和道教等,都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婚姻家庭的规范、生活的目标和意义等,提出了许多共同的观点,从而具有某些共同的价值。

因此,世界文明的总体内容和价值,既是由各种文明中的共同价值组成的,又是由不同文明色彩纷呈的多样性予以丰富、融汇、促进和发展的。人类文明是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普遍性寓于多样性之中,多样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多样性中形成和融汇普遍性,这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样性首先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第二,要正确认识文明差异与国际冲突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有差异,在一定条件下当然会发生摩擦和冲突,由此,也就可能构成近年来人们常说的“文明的冲突”。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示了国际政治冲突中的文化因素和冷战后国际政治冲突的新特点,这对于我们全面分析国际关系中的复杂现象是有益的。但是亨廷顿并没有能揭示冷战后国际冲突的真实根源,进而,他也没有能正确阐明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明类型之间冲突的深刻性、广泛性和持久性是不能低估的。历史上,人类各个部族、民族、国家、地区之间曾经发生过无数的战争和暴力冲突。如果从其社会历史根源来分析,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的因素在内。但是,纵观世界历史,严格来说,所谓文化或文明的冲突,只是造成某些战争或暴力冲突的背景之一,而这些战争或暴力冲突的最直接、最主要、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利益,在于经济利益或某种程度上国家、民族利益的矛盾,在于某些社会势力追求财富、土地、权力,扩张自身利益的贪欲。

其实,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暴力冲突,并不仅仅发生在不同文明类型的民族和国家之间,实际上还大量发生在相同文明类型的国家之间。

所以,文明的冲突并不是各种暴力冲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也不是不同文明相互关系的唯一方面。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文明类型之间的全部关系并总结各种冲突的模式,是不全面的。

第三,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差异、矛盾、冲突的一面,更要看到统一、共存的一面,积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

在某些情况下发生的“文明的冲突”、或利益冲突背后潜藏的文化因素,虽然是客观存在,但都只是各种文明类型相互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其全部方面。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差异、矛盾、冲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统一、共存的一面。总的来说,多样性的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只要正确处理,它们并非不能和睦共存。如果只讲一面,不讲另一面,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由此,我们对待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各种文明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做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不是有意无意地扩大各类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排斥、压制某一些文明的发展。

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要积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强调多样性,要求尊重这种多样性,决不意味着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要把自己封闭起来。每种文明都要不断地与其他文明进行信息、能量、资源的流通和交换,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会自生自灭;走上衰退、消亡的道路。所以,对外开放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趋势。每一种文明客观上都在加强与其他文明的交流,都在向其他文明学习,同时,也在不断抛弃自身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在这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文明的碰撞和冲突。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影响和侵蚀也必然会加大。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和清醒的认识。注意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对确实先进的文明,要大胆接受,对鱼龙混杂而来的糟粕,则要坚决抵制。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第四,全面客观地看待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和长短优劣。

当代西方文明,实力雄厚,影响巨大,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其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市场经济的规则和方法等等文明的精华,是我们当前突出的任务。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并不是一种最健康、最完善、最积极、最有效的文明类型。相反,东方文明固然有其弱点,但在强调集体主义、互助互爱、情感、家庭、秩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却不断证明其不仅对于经济的现代化,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创造良好的生活质量、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平衡、维护社会各个层面的稳定等,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而这些正是崇尚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

所以,东方国家和民族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力,相信自己的文明不会被西方同化,而只会在兼收并蓄、熔东西方文明精华于一炉之后,焕发出更大的光彩,对现代化建设起更大的促进作用。

当今世界进入多元模式竞争的时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方国家的模式特别是英美模式受到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国家模式的弊端,更加重视借鉴中国等国家的发展道路,更加重视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和社会理念的竞争与较量将更加激烈。这次金融危机再次告诉我们: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英美倡导的新自由主义不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灵丹妙药,反而使得资本主义周期性

经济危机更加频繁和剧烈;欧洲大陆上的莱茵模式使一些西方国家永远摆脱不了资本主义“滞胀”危机的影子;“休克疗法”并不能引领剧变解体后的苏东国家走向坦途;“华盛顿共识”更使拉丁美洲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历史条件下,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多元发展模式激烈竞争的时代。这不仅是发展模式的竞争,而且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竞争。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执政党,不论主观上是否愿意、是否承认,都无法回避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竞争,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多元发展模式竞争的格局在将来会表现得更加激烈。

关于“中国模式”的几点认识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特别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如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乔舒亚·库珀·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的“北京共识”,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发展途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二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三是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其中,创新和试验是“北京共识”的灵魂。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视为“中国模式”。因为“模式”一词有示范的涵义,所以,国内的媒体和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这一概念使用得比较谨慎,更多学者主张用“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然而社会主义中国历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依然保持稳定和快速的发展态势,另外还成功应对了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面对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一些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提出是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态势的重新审视,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对“华盛顿共识”进行反思的结果。“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主张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践中屡遭挫折。结构性调整使拉丁美洲成为经济重灾区;“休克疗法”令剧变解体后的苏东国家坠入悲剧深谷;当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危机国家开出的应对方案却令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中国没有遵循和效仿“西方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中国模式”的具体内涵

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从其根本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如果非要给“中国模式”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在参考其他专家学者所下定义的基础上这样表达“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

情,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己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发展模式。“中国模式”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同实现形式和特征。在经济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政府宏观调控。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在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外交上,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二、“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去年我们的 GDP总量超过了日本,我看到我们自己的报刊,总体上比较低调,国外评论比较高调。国内舆论基本上这样说的,就是我们的人均GDP才是日本的1/10。也有人说得更远,我们1840年的时候GDP比英国大好多,可还是被英国人打败了。我仔细看了评论,分两种,第一种是说我们中国还不到出头的时候,要谨慎,要认真向别人学习,咬紧牙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还有一种人十分不认同中国,说中国没有资格,不是现代国家,缺少现代性。我是这样看的,实际上,这些排名很简单,你只要引用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你可以想像的日本的日常东西几乎都比北京、上海贵10倍,吃的饭贵10倍,吃一碗面贵10倍,它凭什么做一顿饭就创造比北京上海多10倍的GDP,算算肯定没有那么多。现在在购买力平价研究方面最大的权威是英国的学者恩格斯·麦迪逊,他做过详细的跨百年的比较,认为1992年中国的实际购买力已经超过了日本,而到2009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欧洲12个主要国家,包括英、法、德、西班牙等国家,他认为2015应该超过美国。我觉得这个计算有他的道理所在。第二个因素是房产。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有钱就要置业、买房,这是根深蒂固的传统。中国的民众大约90%认为没有自己的房子就不幸福。事实上,过去10来年是中国人财富迅速增加的一个时期,可以说是世界增速最快的时期,这其中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房产。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其实真正反映人民生活水准的概念,是家庭的净资产,包括房产、股票、资金等等。我看到美国家庭中位净资产是93000美元,就是说50%高于这个数,50%的人低于这个数。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曾跟上海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你拥有一套无贷款的房子,折合人民币150万-200万元的话,基本上就超过美国中产阶级了。虽然瑞士的人均GDP比北京上海都要高,但是拥有自己房产的只有36%。而我们这个比例要高得多。我看《蜗居》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就是说一个人到35岁如果还没有自己的房子的话,就是很凄惨的事,全国人民都认为这是个大问题。认为大学生一毕业就应该有自己的房子,在我们这里是理所当然,但是发达国家没有一个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这是扯开来说的另外一个话题,如

何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住房问题和购房问题,如何用创新的思想把文化的特点变成我们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浅析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极化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变化的基本趋势,建立多极化世界主张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同。以下是我对世界多极化问题做一简析的论述和评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各国利益的交汇点和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这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支撑,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有识之士认识到,顺应历史潮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向前发展,进而逐步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是国际社会的一项共同任务。因此多极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的现状决定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形成的基本态势或结构。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以及这些因素的总和运动和各种力量的对比。从长远来看,世界多极化的“极”的确定并得到认可,最终取决于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发展。冷战后,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加剧,而且综合国力性对强大的大国或国家集团为数不少,在世界政治等领域中的地位较高、影响较大。这是世界多极化的力量基础。

(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从而为多极化进程注入了一副稳定剂,构成了有利于多极化发展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而经济区域化实际上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率先逐步形成的一体化。它是经济全球化最终走向一体化这一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区域化突破了国界的限制,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比较利益。世界五大力量——美、欧、中、日、俄——都身处一个重要的区域合作板块内,都需要以区域为依托扩大竞争优势。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也自然地成为其所在次区域板块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力量。经济多极化板块性和层次性的现实和趋势,大体反映了世界多极化类似的现实和趋势。因此,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是决定和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经济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从而推动世界多极化。

(3)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实力与地位总是相称的。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使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充满曲折,使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分配严重不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随着经济实力对比的不断变化,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主张并努力推进世界的多极化。

(4)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也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冷战结束之前,世界格局多极化已露端倪,却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凸现,虽然强权政治在升级,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想垄断世界,但是完全由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种形势,一方面使得美国政府主宰世界的欲望更加膨胀,于是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另一方面,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两极格局解体留下的空间,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大国之间,包括冷战期间敌对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众多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国都要求美国与其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通过对话和合作,促进共同的发展和繁荣,这使美国推行单边扩张政策越来越困难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急剧衰落,但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最终保持了独立自主前提下的东西方平衡外交。加上它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以及苏联时期留下的雄厚的军事工业和国防实力,使它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仍保持着大国地位。冷战结束以来,欧洲统一和自主、自强的速度和规模令人关注。欧盟实施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扩充和完善共同市场,发行欧元,建立货币联盟,进而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推行统一的宪制改革,以及欧盟和北约的扩大,使欧洲不事声张地切实地成为多元世界里的重要成员。它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主张,树立起了一个力量整体的形象。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遵循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经济增长迅速,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政治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中国的国力比起西方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以及它在国际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坚守原则,不结盟,不当头,不怕压,不信邪的严正态度,不能不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种种事实表明,世界多极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极化意味着存在多个“力量中心”(或称“力量支点”),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这种趋势一般被概括为“一超多强”。加之目前第三世界的力量成为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世界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分量越来越重,作用也越来越大,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以上这些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和调整,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5)世界多样性是决定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基础。世界的多样性,即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民族宗教等,在世界各地的客观差异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承认和尊重世界多样性基础上的,各国采取何种发展战略要依各自国情而定。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当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

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都有很大的差异。历史上曾经有一些强国用军事征服和经济掠夺的手段,使亚非拉许多国家和民族沦为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几近灭顶之灾,即便如此,也没有改变世界多样性的状况。在今天,某个国家想要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将各国强行纳入由其领导与安排的单极世界,强行推广单一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是根本办不到的。这种世界的多样性和各国的差异性,必将影响世界格局的走向。

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呈现复杂多变的情况。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针对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我们要了解:

第一, 世界多极化的实质,是世界政治经济利益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多元化。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极世界,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与利益,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第二,多极化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而是世界各种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和对话,不搞对抗,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第三,推动世界多极化,不是要重演历史上大国争霸和瓜分势力范围的旧剧,而是要推动世界各国各地区平等竞争、互利合作、和平相处、共同繁荣。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区性强国或国家集团,将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牵制,竞争共处。第四,要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也就是说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第五,这种多极化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它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第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单极世界是行不通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单边主义的倾向也在增长。单边与多边、单极与多极、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仍将是长期的、反复的,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将是未来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世界发展的基本态势。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国独霸乃至列强争霸世界、贫穷落后国家任人宰割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这不仅是因为世界人民已经觉醒,不允许历史倒退,更为重要的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普遍成长,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加速发展,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尽管气势汹汹,但世界多极化毕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在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过程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要继续改善同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和增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提倡用对话和谈判的方式解决争议,避免冲突,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人”都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寻求发展,实现其价值,人们自己向自己负责的意识不断增强,产生了关于“公仆”和“主人”的新观念。

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并存,实际上确认了不同所有制主体,包括国家所有制主体、集体所有制主体和个体所有制主体等等多元化的主体性存在,强化了其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在市场中,人人都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寻求生存与发展,满足其需要,实现其价值。同时,“左”倾思想的清除与思想解放,以及创造性的改革实践,又使人们不断冲破观念上、思想上的束缚,使主体性得以高扬。因此,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必然不断唤醒、强化不同价值主体的意识,使社会整体呈现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国家、每个集体和独立自主的个人都成为一定责权利的主体,彼此之间将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关系,而是双向或多向的相互关系。与之相联系,必然产生关于“公仆”和“主人”的新观念。例如集体和群众的个体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就使他们对“公仆”的监督和选择观念强化,从而更切实地感受自己的主人地位。这是观念变化的主流。同时,多元化也必然带来新的问题。过去那种不健全的、脆弱的主体意识由于经受不起冲击,则可能演化成种种失落和失控状态,造成思想混乱和风气败坏,严重地削弱甚至瓦解社会的凝聚力。例如,由于破除“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化公为私”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公仆”在金钱和享乐的引诱下走向腐败,等等。

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冲突。因此如何处理好多元化与统一性的关系,在多元化的现实基础上形成新的整体性,显然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很大冲击力的文化建设课题。我国既不能简单地回到过去,重新拾起计划体制下那种单一式的统一,也不能放任多元化造成无政府状态来瓦解社会。那么新的观念是什么?我们认为只能是:在承认和引导多元主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经济上的客观联系,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化,通过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形成的文化凝聚力,造就一种富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全民族主体意识。这一点在未来价值观念的建设中具有决定意义。人们的价值取向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虚幻走向务实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管理与行政导向相一致,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单一的高度政治化特征。

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一场又一场使每个人都卷入的“灵魂深处的革命”,让人们对“政治”产生了虚幻的神秘感,以为它是生活中最大、最重、左右一切命运的惟一力量,从而对政治抱有不切实际的迷信或恐惧。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便愈来愈整齐划一,愈来愈单调,愈来愈违背人们自己的本性,从而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根源。

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在朝言政,在家言情,在朋友之间饱览人生百态、纵论天下是非曲直……人们的价值取向随自己的条件、信念与选择日益呈现出多向化、多维化、多层次立体化的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价值重心的转移,各层次主体的利益与需要普遍而多层次地凸现出来,人们不再以政治为惟一的目标,而是将政治与经济、文化乃至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彼此参照起来,看作是一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多维整体,不可或缺。而人们自己,则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对待自己的生活,不必人人都非得“修齐治平”不可;不同的角色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从政言政,在商言商,球迷也可以通过对体育事业的关注追求国人的强国之梦;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可以、而且日益需要出入于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在朝言政,在家言情,在朋友之间饱览人生百态、纵论天下是非曲直……人们的价值取向随自己的条件、信念与选择日益呈现出多向化、多维化、多层次立体化的面貌。

在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每一个作为主体的个人或群体,其价值取向也进一步走向多维化、多向化、立体化的状态,这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十分有益的社会进步。它使人们回到自身的社会存在,重新发现自己的社会角色、权利和义务,重新发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真实了,并且通过努力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合理和充实。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人们自立自强意识、社会公正意识、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不断为人们所认同与推崇。而过去的平均主义观念、轻商耻利观念、“穷光荣”观念等,则不断受到强烈冲击,逐渐为人们所抛弃。这一点比起过去那种单一政治化的紧张状态来,显然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更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3、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维化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是如何处理好多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取舍、平衡和协调。

不同主体之间、新旧传统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不可避免,因而迷惘与困惑、怀疑与失落、混乱与冲突在现阶段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国家、社会和健全的个人说来,选择的导向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只能以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以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导向,在实践中探索其中的规律和具体经验,以创造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文化体系,来实现这一巨大的历史转变。因此,这可能是新文化建设中最为复杂、最为艰巨、也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从公平观、分配观的变化看社会理想自我审视和重新确立

多年来,不少人习惯的是“截长续短,劫富济贫”,而不大习惯于“公平竞争,各得其所”。有人甚至把前者加以理论化,说“资本主义的原则是‘损不足以补有余’,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然而实际上,所谓通过“损有余补不足”的途径实现公平,这种观念最初来自古代社会小农的平均主义幻想,它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是“剥夺剥夺者”,并不是什么“损有余补不足”。再将这一“损补”(即剥夺)方式用于理解社会主义公平

的途径,则无异于把人民内部以劳动为基础的先富与后富、较富与较贫的差别,与旧社会中的剥削占有关系混为一谈。这种仍未摆脱“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方式,与过去曾有过的“一平二调”、“刮共产风”的思想方法同出一源。按照这种思想方法来追求平等,必然是片面依靠行政权力来推行平均主义,排斥竞争,不重效率;诱导人们在行动上保守封闭,在待遇上的攀比成风。只求“共同”不求“富裕”的结果,只能是抑制了先进,保护了落后。这种思想方式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格格不入。

相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要求确立新的公平观念。这种观念以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但决不留恋贫穷,不排斥效率,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来实现富裕;不排斥竞争,不保护落后,而是鼓励公平竞争,通过“让短的赶上长的”来达到共同富裕等等。

与公平问题相联系,是建立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大题目。通过实现市场经济,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目标?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什么样的平等与公正?等等,都需要有科学、健康、文明的观念注入其中。这些恰恰是最现实的社会理想问题。从价值观念的高度看来,必须十分重视而决不应轻视这个层次的理想建设,它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对立的,而是通往未来理想的阶梯。离开了现实空谈大目标,或用庸俗、片面的观念代替崇高目标,都是要不得的。社会本位价值的冲突明朗化:权本位、钱本位、劳动本位

在以“家族本位”和“家长主义”为灵魂的封建主义时代,宗法等级权力是核心,“权本位”和拜权主义是其价值观念的导向;在以“个人本位”和个人主义为灵魂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私有权是核心,“钱本位”和拜金主义是其价值观念的导向。权和钱都是对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某一方面的放大,作为本位价值,“权本位”和“钱本位”实质上也都是“人本位”———它们分别是以某些人、某一方面的需要和能力为本位,但事实上却是一种历史性的扭曲,是对人的社会本性和现实需要的异化。

我们是在一个有长期封建主义历史的国度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目前又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因此面临着防止和清除旧社会影响的双重任务:既要反封建主义、家长主义、拜权主义,又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这一任务十分复杂而艰巨。

从价值取向方面看,在目前阶段,区别于“权本位”和“钱本位”的价值观念,理应是一种“劳动本位”的原则:“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劳动光荣,诚实的劳动和创造是致富和文明的根据,是人的价值的标准!”这样的观念是当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价值导向。但是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代,这种本位的价值还未形成自己特有的、能够取代权或钱的社会标志物,还不得不以一定的“权”或“钱”作为过渡的兑现形式。即:对于劳动好、贡献大的人,要给予提升职务(权)或物质奖励(钱)的回应。这说明,要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的本位价值,让“劳动本位”不仅在理论上、口头上,而且在实践上、在社会体制、社会操作乃至社会风气中都得到贯彻体现,无疑成为现实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历史任务。没有这一任务的实现,可以说也就没有真正属于社会主义

特有的本位价值。实现这一任务的努力和考验,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长期的社会进步过程。(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总趋势:由美苏两极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因素:资本主义阵营方面

1、欧共体的形成及发展

2、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美国深陷越战,又逢70年代经济危机,实力衰退

这样,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社会主义阵营方面

1、随着中苏关系恶化,战后初期形成的铁板一块的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国际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制衡力量

两大阵营之外

随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纷纷出现。以不结盟运动为重要标志,以联合国为斗争舞台,第三世界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发挥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71年中国得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联合斗争的重要成果。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等。

新兴市场经济体能够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引擎

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优越性,不会靠吹嘘和强迫来实现,实践才是检验成败得失的惟一标准。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独霸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把自己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包装成“华盛顿共识”,作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强加于别的经济体,妄图一统天下,结果却制造了多次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给不少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经济带来恶劣后果,教训是十分惨痛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美国经济模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国际标准和惟一选择,基于各个国家千差万别的经济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现实需求等不同国情,不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各自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必然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选择,这是世界经济保持活力、可持续增长的根本性保障。虽然新兴市场经济体目前的发展模式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面临着不少“成长的烦恼”,但其内在优势已经在危机中得到检验,如果像一些人那样一味拿着西方固定模式去观察衡量,自然就无法得出正确、全面的认识和结论。

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代表,中国经济在2010年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内外环境复杂、新老问题交织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凸显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巨大优势。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的中国经济,必将在转变发展方式、自我创新突破的同时,进一步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且在参与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过

程中,继续展示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蓬勃生机。在世界经济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比较竞逐中,我们当有足够的信心和胆气。

随着2010年过去,我们将迎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在经历惊涛骇浪之后仍然暗潮涌动。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将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中找寻自己新的位置,中国也不会例外。在新的方位和坐标系中,我们当紧抓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力量对比发生改变的历史性机遇,大有作为,更有作为,牢牢把握住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由于新兴大国不愿意接受外来强制性的发展模式,坚持走结合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由此,新兴大国的发展模式具有内向性,即不主动向外推广自己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准确地说可以称作“发展道路”。印度模式、巴西模式、俄罗斯模式、韩国模式、南非模式,也可以称为“印度道路”、“巴西道路”??理解“中国模式”也可以此为基准。各有特色才形成模式的多样性。

第二,新兴大国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遍性在于新兴大国的发展都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混合经济”。特殊性在于新兴大国之间的历史、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影响各不相同。虽然有相似的历史与现实境遇及共同发展经济的需求,但发展路径各不相同。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选择了既非传统西方资本主义亦非社会主义的道路;俄罗斯则是转型国家,走了自己的强国之路。新兴大国特别是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金砖五国”正在加强经济合作,也在探索发展模式方面交流彼此经验。新兴大国就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相互交流发展战略思考和共享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而不把自己的模式强加或推广给别的国家。这种认识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定律。

第三,新兴大国的发展模式在探索之中。新兴大国的崛起,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采取应对全球化的正确措施。但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对新兴大国有颇多负面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与技术优势,损害新兴大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企图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主权。新兴大国存在着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转型时期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并没有定型的模式可言。

以“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替代“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提出已有好几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中国模式”的议论更加热烈。但究竟什么是“中国模式”,宣扬“中国模式”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仍不太清楚。问题在于,对“中国模式”如何界定与定位,能否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分析。因此不宜宣扬“中国模式”,更不宜宣扬有特定含义的“北京共识”。

“中国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与探索之中。从深层次思考出发,应清醒认识到,中国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在摸着石头过河,仍要十分谦虚地学习别人的好的经验。中国是一个“学习国家”,就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也在不断探索中。因而,现在就对中国经验提出具有完整系统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并提升为“中国模式”,为时尚早。

第六,当今世界进入多元模式竞争的时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方国家的模式特别是英美模式受到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国家模式的弊端,更加重视借鉴中国等国家的发展道路,更加重视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和社会理念的竞争与较量将更加激烈。这次金融危机再次告诉我们: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英美倡导的新自由主义不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灵丹妙药,反而使得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更加频繁和剧烈;欧洲大陆上的莱茵模式使一些西方国家永远摆脱不了资本主义“滞胀”危机的影子;“休克疗法”并不能引领剧变解体后的苏东国家走向坦途;“华盛顿共识”更使拉丁美洲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历史条件下,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多元发展模式激烈竞争的时代。这不仅是发展模式的竞争,而且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竞争。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执政党,不论主观上是否愿意、是否承认,都无法回避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竞争,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多元发展模式竞争的格局在将来会表现得更加激烈。

宗教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就同时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界在何处。在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思想或观念形态的意识形态,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即作为领导核心的政党意识形态;二是与国家生活相适应的国家意识形态;三是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是组织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是公民共享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个体生活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该在政党和国家这两个层面存在与展开,是指导性的。在社会这个层面,基于个体的自由与独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被选择的。我们可以在政党和国家这两个层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是没有必要在个人生活的层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所以,在社会意识形态这个层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该可以与宗教意识形态共存。由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所以,我们可以要求宗教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相适应,但不能因此用国家意识形态来决定宗教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在错开的空间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宗教意识形态是不冲突的。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完全可以在社会意识形态这个空间发挥宗教意识形态的作用,用其来调节社会的日常交往与生活。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宗教在个体的生活层面上也完全对立起来,那么我们建构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应该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上来把握,其取向必然是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民主主义。两者的理论基础都在于马克思主义。但我们毕竟构建的是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所以,这种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而且要适应中国社会的内在要求,即要与中国的文化与精神相适应。这些规定性决定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当代人类社会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社会文化基本价值的有机统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核心价值观,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而且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在中国文化中,由于人定位于天地之间,所以,中国文化也将为这个价值观提供独特的文化资源。

第二、以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在中国文化中,“和”,不论作为一种原则,还是作为一种状态,都是人生和社会的共同追求。在西方文化中,“和”既有审美的一面,也有信仰的一面。作为一种信仰,其内在的追求是法则、秩序与和平。所以,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重和谐应该是中国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

第三、以法为基,维护公民的权利。在现代社会,法是公共意志的产物,保障着权利,约束着权力,从而有效地调节着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民的自由与平等自由在法治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法治应该是社会的基本、国家的基本、人们生活的基本。

第四、以公为善,保障公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劳动者(建设者)为主体的社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以往社会的关键。为此,我们应该确立“以公为善”的价值理念,即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是认同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利益和增进公共利益;而人民当家作主就是通过多重渠道来维护和发展公共利益与人民幸福。

第五、以劳为美,尊重劳动的价值。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一切创造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以劳动为出发点,力求实现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成为财富的实际享有者。为此,不论国家,还是社会,都必须尊重劳动,保障劳动的成果,并让劳动者充分享有劳动者的成果。

第六、以家为安,实现安居乐业。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有很强家庭观念的国家。家庭,对于个人是一个安全的港湾,对大国,是国泰民安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强调家庭的价值,强调伦理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正在以综合和创新的时代精神走向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创造出无比灿烂的辉煌成果,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和扩张,中国却落后了,甚至在19世纪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显然,历史悠久的中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剧烈冲击下,也表现出明显的缺失。为了加深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血脉认同,我们必须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从整体上有一正确的认识。

对整体上的中国文化,或每一历史时代的中国文化,都不应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即承认中国文化是充满生机的独立的文化,要看到复杂多变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文化的“根”和“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怎样才能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呢?首先要自觉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使本民族文化发展通过不断汲取异质文化的有益营养,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积极主动地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与积极抵御、防范外来文化霸权的侵蚀应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当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中得到锤炼和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把它与周围世界隔绝开来,相反,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既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又不失却自身传统的特色,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总之,既不是把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实行文化孤立主义或文化封闭主义,盲目

地把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排斥在外;也不是故步自封,妄自尊大,将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更不能鼓吹文化的极端民族主义,狂热地宣扬某一种文化,而把其他文化视做异端。反对文化帝国主义,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同积极汲取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是一致的,或者说接受文化的多元性,是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前提。因为这种“承认”和“接受”,是对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差异性的承认和接受,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征的充分尊重和理解。现代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培育中国文化的特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就是说,在承认“不同”,即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努力寻求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汇点”,并使之和谐发展。这里所说的“和”,既表达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一种“和”的民族思维方式,一种“和”的民族心态。同时也表明,中国文化是不同文化融合而成的“和”的文化。过去是这样,现在和未来也是如此。

第一:政治多元化

所谓政治多元化,表现为政治派别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多样化。

政治多元化是指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权力中心,要实现权力的多中心,具体内容就是反对一党制,允许多党并存,彼此竞争。

政治多元化是指参与政治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它一方面表现为地方势力集团的兴起,另一方面表现为近代政党的出现。

第二: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形成的原因①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体系内部都充满各种矛盾,实际是一种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的暂时状态。实力的消长,国家的兴衰不可避免,国际关系的格局和中心舞台也就随之改变。②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旧的力量对比,推动新的政治力量平衡的形成,同时主要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认识: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③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第三:世界政治多元化中的“元”

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并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未来美国国际地位的走向取决于其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主要是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与“软

实力”(主要是民族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硬实力”三个方面的关系而言,经济是基础,军事是后盾,科技是先导和关键。《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宣言》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它犹如人的灵魂一样,一个国家的文化消失,就等于这个国家灭亡了。所以,佛山亚洲国家文化部长论坛的与会者认为,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它的特别之处,只有加强文化多元化合作,才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宣言》要求通过合作,维护各国文化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世界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往往是指世界政治多极化,即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是指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国际关系结构。这种格局是现实力量的配置和组合,世界政治格局是以综合国力对比为基础的。当今世界,格局更多的是大国之间现实力量的综合对比与配置组合,从而形成“极”。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或叫转换期)。 世界多极化,是我们新世纪在国际舞台上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趋势,无论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发展。这是因为 第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多中心和区域化趋势在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体现。: 第二.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必然导致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多中心和区域化趋势在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体现。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大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既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除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所追求的目标。简单的说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决定因素是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在格局转变的历史时期。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世界多极化是以世界多样性、归根结底是以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基础的。当代世界多极化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各种力量加强协调,平等对话,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国际政治的力量组合和国际关系的利益结构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自上世纪末期开始显现的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世界多样性的客观规律。在这一大背景下,要和平、谋稳定、促合作、求发展,就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成为时代进步的迫切要求。 第三.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多极化重要的社会基础。 时至今日,冷战结束后的多极化格局尚未建立起来。“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斗争中,综合国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经济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拥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决定一国或国家集团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当代各国都优先发展经济。各国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和技术的竞争。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既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也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腾飞。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深刻基础在于世界多样性。正如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一样,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多样性就不成其为一个世界。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发展阶段上存在着差异。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只能通过不同的文明方式来表达;各国人民的美好追求,只能通过不同的文明发展道路来实现。各种文明在交流中和谐相处、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世界的多样性根本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世界历史上,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传统,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是世界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 世界多样性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当代各国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别。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优先事项和社会整合方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应当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等交流、友好合作。 世界多样性也体现在社会制度的多样性。在全球约200个国家中,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又有资本主义国家;既有君主制国家,又有共和制国家;既有权力集中的单一制国家,又有权力分散的联邦制国家。无论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程度,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各国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根据本国的国情和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选择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是各国人民的主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文明、各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强烈,但世界多样化的发展状况不会改变。 世界多极化有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精选】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市场竞争中,资本和生产要素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疑会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如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不可忽缺的力量,世界经济对中国发展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在不断加深。经济的全球化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判断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和利益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理清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选择。另一方面要面向国际市场,趋利避害,不断调整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的策略,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一定竞争力的商品、贸易、服务、金融和科技等体系,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国民经济整体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本文就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作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被外国投资者所认识,外来投资逐年增加。到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7907.4亿美元,是2001 年的2倍。2007年中国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835亿美元,是83年的90.8倍,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9%.我国已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的涌入有效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助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加入WTO以后,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步伐,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21740.7亿美元,12181.2亿美元和9559.5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105.3倍,124.9倍和87.8倍。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增加就业。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随着外资涌入和对外贸易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向城市转移。经济全球化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 四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2007年我国签订对外技术引进合同上上万份,合同金额254.2亿美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理念逐渐带入国内,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同时,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些先进的理念也为我所用。随着信息化步伐,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

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其应对办法

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其应对办法 作者:王晓学号09232115 院系:教育学院09心理1W 摘要:世界多极化是当代社会讨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热门话题,这也是当代世界朝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摆脱美国“单极世界论”的困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 的一项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我们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更应该做出我们能做出的努力,去促进多极化的发展。我们面对的不仅是要解决什么是多极化,让世界人民接受多极化,我们更应该也不可避免地要去整理一下中国究竟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在世界多极化中写下一笔。 本文将通过对什么是多极化,影响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世界多极化的利益,中国应当怎样应对世界多极化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关键词:世界多极化,不可避免,发展因素,利益,中国,积极应对,大学生 (一)什么是世界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是我们新世纪在国际舞台上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趋势。人们常说的世界多极化往往指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格局。格局是现实力量的配置和组合,世界政治格局是以综合国力对比为基础的。而当今世界,格局更多是大国之间现实力量的综合对比与配置组合。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多极化就已经在两极格局中孕育和萌发。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与组合,带来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这不仅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而且由于世界经济的全球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推动多极化趋势“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当今世界上,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是几个力量中心,对世界对计划的影响较为重大。它们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借重、互相制衡,而战略力量的对比十分不平衡。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保持明显优势。 (二)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因素

2020秋高中历史专题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4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时分层作业人民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四)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 20世纪40年代某国际会议通过的决议写道:“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 的是() 【导学号:97372098】 A. 确立美国经济优势地位 B. 援助并发展西欧的经济 C. 拓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筹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优势显而易见,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援助 并发展西欧的经济,故B项错误;C项是该会议召开后带来的客观效果,排除。] 2 .下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A. 致力于战后的亚洲经济复兴 B. 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 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 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B [根据题干图片“ WORLD BANK勺信息,可判断该组织是世界银行,它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故选B项。] 3?国际奥委会第125届全会通过投票,最终日本的东京成功获得了2020年第32届夏季奥 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如果日本为筹建奥运会会场需要贷款,应该申请的机构是() A. 国际奥委会 B.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后期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技术援助,促进 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日本应该向世界银行贷款,故选D项。] 4 .“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 一个大国的工具” (1947年联合国大会苏联代表发言),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专题八、世界多极化问题

专题八、世界多极化问题 参考论著: 周特新主编《世界多极化与大国关系》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1、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海平等:《各国综合国力排序榜》.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4、俞正梁等著:《大国战略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肖星,张林编著《世界政治多极化与地缘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叶自成:《中国在多极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策略》,《国际观察》,1998-4 7、叶自成:关于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1 8、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J].国际政治研究,2004,(1). 9、刘海军:我国多极化思想的演变,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02 10、何方:《是多极化还是“一超多强”》,《世界知识》,1998年第17期 11、陈岳:如何认识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教学与研究》200104 12、陈德照:关于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06 13、俞邃.世界多极化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3). 14、秋石.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J].《求是》,2004,(2). 15、房乐宪.中国关于世界多极化的战略判断:演化轨迹及其特征[J].《教学与研究》,2004,(10). 16、蒋玲媛,朱彤,.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J].《求是》,2006,(14). 17、聂火云,彭春燕.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趋势评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5). (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教授) 一、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总趋势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大致三种观点: 1、单极格局。美国 2、多极格局:美、俄、欧、中、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8.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三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练习 1、关贸总协定成员国最初有 A.20 B.21 C.22 D.23 2、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涉及的新议题是 ①服务贸易②知识产权③和贸易有关的投资④相互削减关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是 A.1993年1月1日 B.1994年1月1日 C.1995年1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4、下列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②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③其成员包括中国在内④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5、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 A. 2001年11月10日 B. 2000年11月10日 C. 2001年11月11日 D. 2000年11月11日 6、1944年夏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主要是为了 A. 规划战后经济重建 B. 确立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C. 对抗社会主义苏联 D. 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7、以下说法错误 ..的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B.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开发协会共同构成世界银行集团 C. 成熟、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和较为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全球资本的跨国流通准备了条件 D. 发展中国家对世界金融与贸易的走向有重大影响 8、当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的问题不.包括 A.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B.国际经济旧秩序 C.国内政局动荡 D.资源缺乏 9、2019年,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在召开,会上发表了《世界经济发展宣言》 A.中国珠海 B.中国上海 C.中国香港 D.中国北京 10、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 A.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 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1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A.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B.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C.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掠夺 D. 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12、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上关键是 A.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 B. 和平与发展问题 C. 第三世界贫困问题 D. 新的国际格局建立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教案

[教案]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中国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例如,当代发展的趋势、世界多极化与单极化的斗争;培养自主学习,关注国际政治发展,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祖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树立全球观念,尊重世界多样性,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的观念。 教学重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作用 教学难点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合作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世界地图的展示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呈现了当代已经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的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感悟、体验、探究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新特点,通过探究共享的问题,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从美苏争霸的结束和图片说明,引导学生当今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为什么会出现多极化趋势呢?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 世界多极化趋势有什么表现呢?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以欧盟、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为代表。 通过探究活动“欧盟用一个声音说话”,具体剖析欧盟作为当今世界重要一极的概况,让学生加深对“多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什么问题?欧盟成员国的增加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说明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俄罗斯、日本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扮演什么角色?加深对“多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虽然出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因为单极与多极,争霸与反争霸将长期存在。 世界多极化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作用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主要表现为: 由于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它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中国要谋求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应如何应对挑战呢?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如何应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综合国力 2、国际竞争的实质: 当今综合国力主要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竞争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摘要: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很需要一个很稳定而和谐的国际关系环境。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对全球各国国际关系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格局开始进入转换的历史新时期。各国的关系也出现了深刻的调整,各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国际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通过材料论述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对国际关系以及世界和平的影响,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的国际时事的知识。 关键字:世界政治格局政治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多极化世界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国际政治的力量组合和国际关系的利益结构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自上世纪末期开始显现的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世界多样性的客观规律。在这一大背景下,要和平、谋稳定、促合作、求发展,就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成为时代进步的迫切要求。 一、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终结,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各国纷纷调整对外战略地位。但实际上,在两格局时代,特别是70年代以后,对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在两极格局中开始萌发了。在两极格局时代,美苏之间除了经济实力的差距较大外,由于政治和军事实力上势均力敌,加上双方盟国的力量,使两大对抗集团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以后,美国在新一轮扩军中实力开始回升,而苏联则因为长期扩张霸权,力量大为削弱,不得不调整政策,收缩战略,主张对话,从而促使双方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并进而引发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迅速走向终结,美国成为赢家。美国没放一枪一炮就赢得了胜利,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大国的关系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即使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企图建立由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是不在可能了,多极化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之所以这样说有以下几个原因:1.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2.此外美国构建单极的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从目前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其绝对实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力是其他国家和力量所无法与之相比的。美国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单边主义外交,逆时代潮流而动,谋求构建单极的世界,为多极化进程增添了极大障碍。3.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过程。为此,世界主要力量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使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持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首先,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主要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专题十七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线索: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二战后至今) 第一阶段(1945-20世纪60年代末) 特征: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 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特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体系形成的背景: 1、大危机及二战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遭到重创,需要重建 2、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使各国认识到为了世界和平,需建立协调机制,重建经济秩序 3、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实力下降,失去主导世界的能力 4、战后美国实力最强,欲按自己的意愿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确立世界经济霸权。(二)体系的内容:

2、国际贸易体系(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原因: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积极倡导 (2)经过: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签订了官帽总协定。 (3)宗旨:降低关税,较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性质:是一个多边协定,但实际是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家经济贸易组织。 (5)作用:建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是美国对外扩张的一个工具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1、积极: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2、消极:美国拥有特殊地位,有利于美国经济对外扩张。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背景: 1、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 2、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 3、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 4、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主要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欧洲联盟 (1)成立过程: 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共同体还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还朝着 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⑤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⑥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 ⑦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3)影响:①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 ②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形成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②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 ③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 (2)形成标志: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性质: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4)影响: ①三国间的经济交流大大加强,便于它们充分发挥优势,实现经济上的互补; ②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中国在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在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1.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2. 世界政治多极化的作用 3.多世界政治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4.我国在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世界政治多极化中国竞争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 科技和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际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在当今世界,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反对构筑单极世界的各种力量共同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必然推动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出现于冷战时期,从而对两极世界政治格局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冷战后,随着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力的增大,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求建立多极格局。超级大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是确立其世界霸权,而霸权主义常常使世界不得安宁,严重阻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国际社会称霸与反霸的斗争表明,霸权主义不得人心,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尽管多极格局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起促进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当今国际舞台风云变幻,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原有的差距还在加大,两极分化更趋严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一些国家继续扩大和强化军事同盟,加强军备建设,严重影响了国际安全与稳定。一些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出现新的起伏,因民族、领土、宗教、资源等引发的纷争和战乱不断。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特别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世界也因此联系得更加紧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资本主义以其巨大的优越性战胜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提高,许多国家纷纷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强国之路。20世纪新兴的社会主义诞生,在世界大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国际大舞台上活动的各种力量、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世界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对峙的局面形成,世界分成两级世界,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上进行了长期的对抗,双方势均力敌,各有胜负。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上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直到20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在“冷战”中败下阵来,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无疑成为现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其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实力,尚未有一个国家能与之匹敌。美国必定会引领这个世界,但它是否会永久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世界格局会一直沿着单极化方向发展吗, 其实不然,多极化才是世界发展的趋势。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篇一: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

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 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 篇二: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选择题 1.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在哪个国家倡导下于哪一年在何地成立?其名称是什么?( ) A.英国、1952年、伦敦、国际贸易组织(T) B.美国、1955年、华盛顿、国际贸易组织(T) .美国、1948年、日内瓦、关贸总协定(GATT) D.英国、1947年、日内瓦、关贸总协定(GATT) 2.世界贸易组织与下列哪两个国际组织被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 A.关贸总协定(GATT)、国际贸易组织(T) B.关贸总协定(GATT)、世界银行(RLD BANk) .世界银行(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国际贸易组织(T) 3.世界贸易组织应属于哪一类型的国际组织( ) A.区域性、专业性B.世界性、政治性 .区域性、政治性D.世界性、专业性 4.1995年11月正式运转的世界贸易组织是( ) A.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组织 B.以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基础的多边贸易组织

.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组织 D.以知识经济为载体的多边贸易组织 5.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 ) A.雅尔塔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D.维也纳体系 6.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B.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反映了美国的意志 .加剧了大国之间的经济矛盾演变为世界性战争的可能性 D.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特点是 ( ) A、以英镑为中心 B、以法郎为中心、以美元为中心D、以日元为中心 8.当今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主要机构是 ( ) A、国际金融公司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D.关贸总协定 9.下列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B、基本的原则是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

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性和进步

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性和进步性 【内容摘要】由二极与多极格局并存发展到冷战后单极向多极格局过渡,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主要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当今时代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关键词】世界格局,政治格局,多极化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世界政治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认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主要依据。 冷战结束后,虽然美国作为一个拥有绝对优势的超级大国而存在,但是其自身的力量已经明显下降。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多种力量中心的出现已经在事实上使美国的单极梦破灭,多种力量正在逐渐赶超美国。美国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在国际舞台上恣意妄为、无所顾忌了,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的经济力量受到了巨大冲击,维持单极世界已经十分困难。因此,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是多极化的。 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性 在当前一超多强背景下,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欧盟的日益壮大和东盟等区域性组织的出现, 在当今世界,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正式宣告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跃然而出。欧洲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都主张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和加强区域合作,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多极化遂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另一方面,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两极格局解体留下的空间,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各国的和平与发展。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使得美国政府主宰世界的欲望更加膨胀,于是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美国虽然是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大国、科技大国和军事大国,到处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越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石家庄一模)二战后,发达国家全球性资本过度积累,发展中国家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压低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市场价格。这反映了( ) A.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加强 B.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 C.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发展中国家未实现民族独立 2.(2019·宜宾二模)据统计,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作为曾经全球化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美国却开始反向而行,对其他国家共采取贸易保护措施600多项。据此可知( ) A.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在全球盛行 B.美国霸权的跌落已经成为事实 C.经济全球化进程存在阻碍因素 D.贸易保护加剧了各国政治冲突 3.2018年中美“贸易战”可追溯到2017年8月14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备忘录授权贸易代表对中国开展301调查。301调查依据的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的第301条款,该条款授权美国政府调查涉嫌不当行为的贸易伙伴,并自行决定相关惩罚措施。美国的做法( ) A.符合全体美国人的利益B.保护本国生产的发展 C.促进世界市场协调发展D.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4.(2019·南京、盐城一模)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表明( ) A.美、日、欧同盟面临着解体 B.逆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C.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D.互利共赢原则遭到国际社会的抵制 5.(2019·昆明调研)1980年以来,有学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部分成员深受经济危机打击时才伸手援助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但也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亚洲人和70%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跟他们带来诸多问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且合理运用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市场,积极面对贸易全球化。 关键词贸易全球化贸易壁垒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演进规律,是人类几百年来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然而,全球化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丰富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内涵,它正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影响着政治组织形式,影响着文化整合方式和存在形式,故而,有人称它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本文欲从世界历史进程的宏观视野初探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国界屏障弱化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市场经济本身的扩张属性,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在全球扩张、辐射提供了技术保障。超越国界的全球性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超越地理空间的信息网络扩展,使资本、技术、信息、商品和服务跨国流动,从而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流动和优化组合,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的效率。然而,传统意义上国界屏障作用对经济生产组织和国民的整合保护作用弱化,这不能不对国民的心理和安全意识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挑战,冲击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国家观念。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演进,近几年民族主义问题的凸现表明的就是超越国界的全球化造成了对民族国家否定的趋势,从而导致一些民族国家在全球化面前的积极回应。 现在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国籍概念的日趋模糊化,尤其是伴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国界屏障作用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弱,人员、资本、商品等的自由流动,以致国界逐渐失去了意义。但是,国界屏障作用的弱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国家间的边界仍然是国际冲突的导火线。 二、人类整体利益强化 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同质化过程,这种同质化首要的表现就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现在不同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纳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中,由此,形成了国际性的竞争规则、国际资本、国际电子交易、世界性语言(英语充当)、世界性的交通等等,这种世界水平的经济是一种趋同力,即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人类共同利益日益显化,它要求把人类的利益和面临的问题作为整体来审视。也因此,全球意识、世界意识、全球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确立,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