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解读

语言文字

语言: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语言文字运用包含的内容

1.语言文字运用既包含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实用性语言文字运用活动,也包含文学活动。

<1>听取消息报道,阅读产品的使用说明或课题的研究报告,提出学习或工作中的建议,陈述自己的观点等。

<2>文学的阅读、创作和评论,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学生要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熟练地从别人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人进行交流沟通。

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任务

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3.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4.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性质解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

第一,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第二,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工具性

工具性是指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被人用以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功效的特性。工具性教育是为让学生掌握能获得某种利益的工具而实施的教育,我们素来重视学以致用,实际上就是重视工具性教育。

人文性

人文性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物、环境的主观能动反应的特性。人文性教育是着眼于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文化影响化育学生,并努力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和能动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前提

(三)积极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策略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保障

(一)语文素养是什么?

语文素养:

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知识与技能:争取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识字写字能力

3.语文学习策略过程与反思

提高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意义:

1.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2.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3.提高审美情趣

4.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的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凸显人文性

人文性说明语文教育不仅是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其自身也蕴藏着大量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从课程的内容看,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以及带有个人情感个主观色彩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材料,能够接触古圣先贤的思想感情,感受东西方审美的差异,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等。而这些内容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些语文材料既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也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育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育要特别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二.增强实践性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大量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去领会这些语文知识,掌握这些语文技能。※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1、精读练笔。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每天随想、把每天的实践感悟通过笔头记录下来。

2、推荐作品。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作品,如与之相关的原著,与之文体相似的或主题相似的文章等,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书海中进一步学习实践。

3、变换课型。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故事会、演讲课、辩论会、讨论课,增加口头实践的机会。

三.遵循母语学习规律性

语文教育是有关汉语和汉字的教育。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将音、形、义完美地结合于一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三者结合。

同时,汉语没有形数格的变化,主要靠意义组合与各种手法来实现各种语法意义。所以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比较:

优点:

1.改变了老师教学生听的固定式。

2.能开放思维,留足学习的空间。

3.能设置悬恋,激发探究兴趣。

4.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5.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6.能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缺点:

1.在实践中运用不足,过于形式化。

2.学生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什么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

2、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弊端:如果不能立足于教学的根本,一味的追求开放和创新,忽视学生本身的特点,那么对于教学成果的取得是没有帮助的。

不同地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也就产生了地区差异,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相应的教学设施就相对完善,学生所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就多一些. 例如:东西部的不同。

不同学校:不同学校核心领导者的不同导致教育理念的不同,在教学组织形式就会有产生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现任北京十一中校长的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不同学生:不同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的差异、学生对学习态度的差异,各个学生家庭氛围的差异都会对教学成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对于残障儿童的教育就不能等同于普通儿童的教育。

三、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方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2.继承语文教育优良传统

3.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理论精髓

4.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

5.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三大传统

1.诵读。诵读是中国古人读书的必修课,诵读的时候加上摇头晃脑的动作,更能体会到诗文中的韵味

2.感悟。中国语文不同于西方,中国人十分重视感悟,重视感情的兴发,与诗人发生情感的共鸣。

3.练习。熟能生巧,我们不仅要督促学生完成课堂上的语文作业,而且要鼓励和帮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以致用,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可资借鉴的几点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经验

1、以“听说读写”并重的母语课程取向

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取向

3、以民族性为根基

4、以实现语文学习方式转变为首任

语文教育的规律

1.学生要在合适的时期进行大量的背诵

2.讲读教学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不适用于所有的文体

3.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和特点

1.课程设计立足于与学校课程形成互补。

2.课程设计既兼顾教材又超越教材。

3.课程设计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为主线。

4.课程设计构建针对不同年级的系列层递式的培养系统。

学段划分所依据的准则

学段的划分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对各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出合理目标要求。学段的划分时时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走向揠苗助长和由于难度过低而导致的学习效率低下这两个极端。有着严格的科学依据,学段目标之间既有提高又有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学段目标与内容

识字与写字: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在要求上由第一学段的“多认少写”到第四段的能识记常用汉字3500。

阅读: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丰富知识、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写作: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样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综合性学习:语文学科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教材编写的依据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既给出了有效的指导,也为各有关工作人员在实施中留有创造的空间,即依据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课标目标与内容部分分析

什么是语文课程目标?

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规定了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个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导向作用:课程目标可以引导教学朝着既定方向前进

推动作用:其连续性和阶段性,可以使教师保持教学思想一致性、教学活动有序性

控制作用:它控制着教学资源的选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管理作用:是教学管理机构进行动态管理、过程管理和终结管理的依据

评价作用:教学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进度的标尺,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的标准,也是检验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反馈信息。

二、浅析总目标

三个维度、五个领域

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

横向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

关于“三个维度”

1.这三者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不可把三者分开。

2.虽然我们强调这三个目标,但每一堂课不一定都要落实,每一堂课的目标必须集中,切不可太过分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期的、隐性的目标,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语文教育要注意熏陶。

“三个维度”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是基础;

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是滋生情感性目标的土壤;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对前两个目标的整合,起着重要的促进优化作用。

因此,三个维度目标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结构整体。

“总体目标”的特点

首先,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突出的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第三,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本质。

第四,强调了主动探索的新型学习方法

三、学段目标与内容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一)识字与写字

目标综述

识字写字的地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写字能力是语文的标志性能力。

识字写字的目标: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出发,识字、写字在各年段的要求既相互联系,循序渐进,有各有侧重。低年级(1—2)阶段强调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多认少写,避免在刚性要求上客观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损伤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写字量的降低,还意味

着要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写字过程,重视写字质量的有效提高。同时,我们注意到,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识字与写字的新要求:2011年8月2日,教育部专门发出关于加强书法教育的通知,要求明确写字的基本要求,并且把有关任务落到语文课里。加强书法教育,既要在技法上下工夫,也要重视在养成良好习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不能简单地将书法教育理解为单纯的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目标中突出了哪些方面?

新课标加强了识字写字教学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识字写字姿势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突出的过程和方法,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还强调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对比

兴趣方面: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第一学段)→产生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二学段)

量的要求:1600/800(第一学段)→2500/1600(第二学段)

掌握程度:掌握笔画、偏旁部首和拼音,具备初步查字典、词典的能力(第一学段)→独立运用,进一步熟练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

书写习惯:硬笔书写规范(第一学段)→硬笔熟练、会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二学段)学习方法

(1)引导学会观察。

a看:看清字形。整体结构、字形大小

b析:分析结构。一个一个地来

c记:记住笔画或者部件在格子中的位置。(留天留地)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a相同笔画的变化规律。(从、双)

b相同部首的变化规律。(翩、翠)

c相同结构的变化规律。(妙,相向;犯,相背)

识字写字学习目标的特点

1、识字写字学习目标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2、加强写字,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优美。

3、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教学建议

A识字教学的建议

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建议:随文识字{案例}

B 关于写字教学的建议

一、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来写字,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堂堂练。

二、《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个年段都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坚决落实以识字、写字教学为重点;中高年级也要十分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低年级要从汉字基本笔画教起,让小学生掌握每种基本笔画的笔形和写法。

三、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练字。不仅语文作业的字迹工整、美观、其他学科的书面作业

也要字迹工整、纸面干净,而且在各种机会、场合,只要提笔写字,就要态度认真,就要求写的最好

(二)阅读

课程标准对阅读强调以下基本要求:

A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一学段)

B学会朗读,低、中、高段都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段重在“学”,中段要“用”(案例),高段要“能”。

C学会默读,低、中、高三段都要求学习默读,低、中段只要求“学习默读”,高段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还应学习浏览,搜集信息。

D掌握词句。三段均要求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段学习要抓“关键词句”,高段要学习“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E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

课程标准对阅读强调以下基本要求:

F感悟表达特点,低段要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和不同标点的语气,中段要感悟作品的优美形象和优美语言,高段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不同类型文章的表达方法。

G掌握相关的标点符号

H背诵积累

I有一定的阅读量,低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段不少于40万字,高段不少于100万字,合计不少于145万字。

教学建议

建议:a新课标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b教师应加强指导引领和点播,重视学生的独立感受和体验,强调自主性、独立性

c要让学生在朗诵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b语文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尤其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三)写话和习作

写话教学含义

写话教学,主要指针对6——8岁儿童(一二年级)所进行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训练,主要由听、说、读、写四方面内容共同组成,目的在促使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写话特点

重在培养兴趣低段教师在写话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孩子对写话的兴趣,让孩子乐于表达,保护他们的“个性化语言”,写话教学将是习作教学的起步

积累与运用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多背诵和摘抄课文中的精辟词句和精彩段落。

标点符号的使用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案例)

习作的定义

目标定位不拘于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内容和形式要求都很宽泛,也很开放,有什么就写什么,什么都可以写,怎么写都可以,可以成文,还可以不成文,可以写成一个片段,也可以写成几个片段,也可以再插一些图画,所以叫习作。

写话与习作的对比

第一学段(1-2年级)是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是习作。训练写话——训练习作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写话内容自由,没有具体的限制要求。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儿,一缕淡淡的思绪都可以让学生在笔下自由展现。写作形式不限,叙事、记人、状物、绘景等都可以自由发挥,写话的内容要真实。写话是运用字句组成一句或几句话,是习作的基础,也是基础教学的重要部分。习作是把句与句之间相互衔接,使其语言通顺连贯,衔接紧密。习作的内容丰富,表达出学生们的思想感情。学会使用关联词,仔细考虑事情的前因后果,重视语言积累。

这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写话是习作的自然发展。习作比写话在篇幅上有所增加,书面表达要求有所提高。从写话发展到习作,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四)口语交际

什么是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人们在特定的语境里为特定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言语活动。它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应对能力。

口语交际与听说能力的区别

口语交际能力虽然与倾听、说话有联系,但较之于听说的静态教学,它更偏重于在动态中发展学生的即时性和现场性口语交际能力。

倾听和说话常常是单方面的,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

口语交际比听话和说话更具实用性。

口语交际需要更全面的表达技巧。

发展口语交际能力的价值认识

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景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和谐文明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信息时代对人的听说能力的要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情况,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口语交际占很大比重)

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对思维能力的促进

口语交际教学未受重视的原因

1、传统语文的方式落后

2、公开考试范围内没有包括听说

3、对口语表达能力形成的误解

4、教师对听说能力发展的原则和方法缺乏认识

5、教学资源的短缺

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口语交际比较

联系:

1、都重视学生的普通话学习

2、都强调能认真听别人讲话

3、都要求学生要能复述故事等的大意

区别:

1、第二学段在口语交际方面更强调了对不理解的地方要学会向别人请教,与人商讨。

2、第二学段要求讲故事要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突出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的综合(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的综合);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2)实践性。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3)自主性。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4)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的生活变化而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与其他课程、与其他活动沟通和结合,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综合性学习的呈现形式

两者对比(内容上)

(1)第二学段提出“有目的地搜集资料”;

(2)第二学段增加建议书,建议信,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采访笔记等;

(3)第二学段提出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本学段还提出“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的四个要素

1、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2、强调观察及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学生主体)

3、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4、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要求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1.乐于探究(兴趣)

2自主学习(主体)

3主动参与(主动)

4勤于动手(实践)

四、总结

关于概述。我们了解的语文课程目标的含义、作用

关于“总体目标”。课程结构语文课程目标从“三个维度”、“五个领域”设计的课程结构。识字与写字部分。这是低段学习的重点。我们从“目标综述”、“第一、二学段的对比”、“学习方法”、“识字与写字的特点”、“教学的建议”等方面作了简要的分析。

阅读部分。对比第一二学段中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总结了“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写话和习作部分。写话的含义、特点,习作的含义,重点分析了写话和习作的对比。

口语交际部分。我们了解的什么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与听说的区别;对于口语交际的价值认识;分析了为什么口语交际未受重视;对第一第二学段的口语交际的学段目标作了比较分析。

综合性学习部分。综合性学习的含义、特点;第一二学段关于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综合性学习的四要素;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解读三四学段

识字与写字

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的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硬笔书写:行款整齐,力求美观(第三学段);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第二学段)→硬笔书写楷书,有一定的速度(第四学段)使用字典: “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会用多种检字法。”

使用毛笔:“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三学段)”;注意培养学生欣赏毛笔书法的能力,在审美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写热情。

临摹书法:“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第四学段)”;体会汉字的形态美,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

识字

第一二学段重点在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到第三四级学段不再提及兴趣和习惯的要求,而是直接指出学生应该“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目标的发展性。

第一、二学段要求学生有初步识字的能力,学会运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在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基础上,第三、四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运用多种检字法。

识字写字在各学段的要求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但各有侧重点;

写字:

第一学段的写字教学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第二学段进一步要求学生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练习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第三学段在此基础上要求提高硬笔书写的速度和美观度,用毛笔书写正楷字,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第四学段开始学习临摹名家书法。

要让学生写好汉字,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的造型结构,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

评价建议

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

义务教育的整个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建议:

1、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示范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学生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案例:一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三定”,即定寸、定位、定点,并分别编了口诀:

定寸(左手)两指并直搁在桌边,右手送笔到指边拇指按位定寸位。

定位:(右手)拇指食指尖对尖,中指紧靠食指边,剩下二指藏在后,左手送笔到指间,笔杆放到“三节”后,(食指第三节)。

定点(右手)找准支点搁桌面,左右摆画横线手指伸缩练竖线。

2、编制“写字姿势评价表”和“写字习惯评价表”促进写字习惯培养的落实。

教学建议

1、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2、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习意识,讲究练习效果。

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朗读、默读、略读、浏览

朗读:朗读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它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强化语感的有效策略。

核心:正确、流利、有感情

朗读

1.学习用普通话(第一学段)→用普通话(第二学段)→能用普通话(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第四学段);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方式:第一学段只提?学习用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示范,重视学习朗读的过程,这显然是起步阶段的要求;第二学段是?用?,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的实践过程,里面已经含有培养相关习惯的意思;第三学段是?能用?,强调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基本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朗读的材料:前三个学段朗读的文本限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这些课文往往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精读的材料,朗读的练习机会自然多,目标要求也容易达到;第四学段打破了这个规限,扩大到课文以外的其他阅读材料,文本类型和内容、表达、语言都更复杂了,对朗读水平的要求自然也相应提高了。这是初中与小学两个阶段在朗读目标上较为明显的区别

默读: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是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独立阅读的主要方式。

学习默读(第一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第二学段)→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三学段)→养成默读习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第四学段);

起始阶段要求?学习?默读方法,再要求?初步学会?这种方法,?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就是要脱离朗读,是默读的具体要求。然后是讲求默读速度,最后要求速度加快,而且养成习惯。在此基础上,第二学段提出?学习略读?,第三学段提出?学习浏览?,逐步建构?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四种阅读形式。

略读

学习默读(第一阶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第四学段)

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粗知不等于浅知;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是粗知文本大意,即古人所谓的?观其大略;

浏览在现代入话语中意思着重在提取所需信息,扩大知识面,多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尤其注意通过书(篇)名、作者、大小标题、段落的起结、图表等提示性信息,捕捉符合自己阅读需要的关键信息

精读要求

学段目标的第3、4条,表述的是“阅读基本能力”的要求,也可以说是精读的质量要求(因其指向课文)、理解性阅读的要求——理解,是阅读心智活动的中枢环节,此前的感受、此后的欣赏、评价,都要围绕着“理解”。

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第一阶段)→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二阶段)→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第三阶段)→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四阶段)

主要目标是“理解词句的意思”和“把握主要内容”两个要求,也就是读懂文章“写了什么”;第三学段才涉及到“辨别词语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了解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等“如何写”的问题。另外,第三学段也开始出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断”的对话要求。

“理清思路”、“分析内容(领会主旨)”和“体味词句”,

这三点是阅读任何文本都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做不到这三点,就谈不上基本理解;这3点指向“读懂作者”,以把握作者的意图为基本准则;第4条的关键词,是“心得”与“质疑”,指向“读出自己”。——实际上,“读懂作者”与“读出自己”正是积极阅读的基本原

则————阅读对话。

阅读对话:阅读,首先要尊重作者、读出作者原意;其次要调动读者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观点与文本对话,对文章的内容或形式,有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心得、启示、共鸣,或者是质疑、问难、颠覆。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阅读对话”的基本原则,使学生的阅读理解实现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既训练他们依据文本准确理解的能力,又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文体阅读

重视童话、故事、儿歌等儿童文学(第一学段)→把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目标进行单独表述(第二学段)→新增“非连续文本”、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第三学段)→议论文、新闻、科技作品,单独提出“文学作品”(第四学段)

诵读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一阶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二阶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三阶段)→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第四阶段)

诵读的材料:第一学段以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为宜;因为这些材料篇幅短小,有节奏、韵律感,朗朗上口,故宜于低年级儿童诵读。?实验稿?中的?童谣?,在修订时改成了?儿童诗?,因为?童谣?与?儿歌?接近,而?儿童诗?既包括民间流传的童谣,也包括作家专为儿童创作的诗歌,更加准确一些。

第二、第三学段,则以一般诗文为诵读材料;三四学段其阅读范围和诵读难度都有增加。第四学段将古代诗词专提出来,文言文则另提要求。

诵读的实施要求:第一、第二学段侧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以体验情感和想象情境的心理活动为通道,达到感受语言、领悟大意的目的;

第三学段强调能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形式要素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运用诵读方法阅读理解作品的自觉程度逐渐增强,诵读要求也更趋细化;

第四学段的诵读应该是综合以上各种要素的实践活动了

其他要求

学段目标的最后几条,是关于语文知识、信息检索能力、课外阅读等其他方面的要求。实施建议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阅读中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点拨,但不可以一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案例

3、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感受、评价、理解、欣赏等。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创意及用辩证的思维阅读,拓展阅读的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

5、重视阅读的方法(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来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6、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要多读书并且要读好书,同时应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造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7、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精读建议

1、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

2、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

3、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4、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略读建议

1.利用提示,自主阅读

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要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学会自主学习。2.围绕要点,品味语言。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

3.积累语言,拓展实践

略读时应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4.略读课的教学重在整体把握,整体感悟

略读课不要面面俱到,抓重点,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不能忽略关键之处老师有效引导和引导方式的多样化。

阅读评价

精读评价: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

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

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习作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的基本要求:明确具体、文从字顺;

也就是说,只要言之有物、文字顺畅,就达到了义务教育阶段书面表达的目标。

教学原则:真话、交际、自由、创意

习作与写作对比

情感态度:(1) 注重培养兴趣和自信。(2) 注重写作中合作与交流。(3)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4) 强调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过程与方法:(1) 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2) 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

知识能力:(1) 没有写作知识的要求;(2) 淡化文体要求,以写纪实性作文为主,也可写想象作文;(3)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提“能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

纪实作文:关键是一个“实”字,是“真实”,是“事实”,是“实实在在”,不可随意编造。想象作文:

①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体验,选取美好的事物作为想象的客体。

②创设童话,充满幻想的情境,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激起学生的想象。

③选取适当的阅读教材改写、续写等多种题材想象作文。

教学建议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案例)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如学生课堂,自改,互相修改作文,然后老师再进行批阅)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评价

第一学段主要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

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对于作文的实施、教法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口语交际

口语即口头语言,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形式,包括言语、语音、语调、语态、语气和节奏等。口语交际的概念:口语交际指人们利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意的社会活动。

第三学段的口语交际既有表达逻辑的要求,还有表达技巧的要求。

在口语交际态度方面提出了“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目标与内容,

口语交际习惯上提出了“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这是交际习惯要求,也是道德

修养要求,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

变化

1.从倾听的角度看目标变化

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是“把握主要内容”,到了第三学段则提出“抓住要点”。从“了解”到“把握”再到“抓住”,这不仅仅是用词的变化,更说明了课标对倾听方式的要求逐步提高;而倾听的内容从“主要内容”到“要点”,也体现了课标对倾听内容的要求从粗放、泛化向精炼、概括转化的特点。

2.从表达和应对的角度看目标变化

第一学段口语交际主要通过“讲述”、“复述”、“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表达和应对,

第二学段增加了“转述”,

第三学段又增加了“发言”。

显然,较之前两个学段,第三学段的内容更为丰富,方式更为多样。如第三学段在表达、应对的要求上也有所提高。如“表达”,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简要讲述”,第二学段是“清楚明白”地讲述,到了第三学段则要求讲述时“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再如,“应对”,在第二学段的要求是“向对方请教”“与人商讨”,到了第三学段则提出“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的要求。“稍作准备”,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口脑一致性”特点,既要求学生全面思考表达的内容和策略,还要组织语言并加以提炼和概括,这不仅是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也是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和质量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3.从情感态度的角度看目标变化

口语交际的态度:第一学段提出“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第三学段提出“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尊重”既表现在“倾听”时“认真耐心”,尊重对方的表达习惯,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对别人的讲话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也表现在自己说话时注意交际环境和对方身份,尊重对方的人格。“理解”既表现在对表达内容的理解,也表现在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听去想,去体谅对方的心情,这不仅是尊重,更是一种宽容。

口语交际的习惯:前两个学段都强调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三学段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这不仅是习惯要求,也是道德修养的要求,旨在使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

归纳明确

1不根据对象来选择用语,就会影响交际效果,甚至闹出笑话。

2.说话不注意场合,就会影响当时的环境、气氛,就会引起主人或在场的其他客人对你反感,你就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3说话不文明,反映了说话者个人修养不高,影响了说话者个人形象,可能使别人不愿与你进一步交流,有时还会使引起矛盾和冲突,造成你不愿得到的或未曾想到的结果。

①与人交流要注意对象(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情绪等)

②说话还应注意场合。(正式场合----庄重严肃。非正式场合----坦率直言。喜庆场合----多多吉言。悲痛场合---不任意说笑。)

③说话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缺乏教学主动性。目前,小学语文考试仍局限于笔试方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真实的评价。考试成绩仍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唯一有效的依据,形成考就教,不考就不教的片面应试观,弱化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上,等同于说话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包括的,不仅仅是听和说的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包含着交际技巧、交际方法、交际策略、交际心理的过程。当前,口语交际教学仅仅停留在教师说,学生听;学生说,教师评的层面上,发展性评价指标少。

对策建议

1、设定恰当的交际目标是每一次口语交际的着力点。

如,“买文具”的话题。在实践中被演绎成怎样与小商贩讨价还价,并且以低价买到文具为评价标准。所以说,设定恰当的交际目标,是每一次口语交际的着力点。

2、采用多种互动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如教学《小白兔运南瓜》一课,就“小白兔会用什么办法将南瓜运回家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组内讨论办法,然后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办法,编一个小故事,看看谁编得最合理,办法最棒。

3、在真实的交际状态下发展听说的能力。

如《打电话》,其课堂操作模式,应该具有反思性,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打电话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并归结出打电话的一般性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两个情境表演,谁打电话比较正确?为什么?然后总结出打电话的一般原则。

(1)打电话要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拨准号;

(2)先问声好,再把姓名报;

(3)讲事情,要简要;

(4)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及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多元整合。

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切均是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特点

学科性

综合性

实践性

自主性

开放性

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突出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的综合(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的综合);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语文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

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综合,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也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

实践性自主性

实践性。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听是第一位的。

自主性。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基础

开放性

综合性学习和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相比,有更大的开放性。

内容上的开放——一切语文课程资源均可为“我”所用;

途径上的开放——广阔的时空均可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课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

建议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评价

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第三、第四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方法。

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课堂两个角色出发阐述二者需要具备的能力:

学生(主体)——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语文学习方法、学习环境(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尊重个体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组织、引导者)——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内涵?

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从这段话的前一句,可以归纳出语文学习综合性的三个方面:能力训练点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

“评价建议”部分课标再次强调:(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具体建议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教学的各自规律,即不同学

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低年级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不同。“多认少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先认写其中300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以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练字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写字姿势、基本书写技能、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二、三学段要求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练习。

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活动和游戏的形式,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补充:

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在一二学段,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

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这一做法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传统教学“四会”难倒了学生,也破坏了胃口。例如什么叫“书”,字典中的第一个解释是成本的著作,除此之外,还有7种解释,用于不同的词语中、语境中,让学生怎么讲?还有“走”字,什么叫走,基本字义就有10个,怎么讲呢?所以新课标强调“多认少写”重在运用,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附录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字表,其中的300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过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普遍是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使劲,往往每学一字都要求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以上。实际上,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尽相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功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标准具体提出了各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标准。第一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四学段要重视考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基本字,第二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写作品的临摹。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 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 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 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 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 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据了解,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 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科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其中,外语 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将于秋季实行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教育部公布了19个学科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分九级。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4.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6.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7.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8.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9.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10.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1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1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4.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1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16.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17.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18.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完整资料).doc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 四、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

(2020年整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年版)》解读(一).doc

专题讲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XX 年版)》解读(一)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 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 北京师范大学林秀艳 一、强调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XX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340 页。)对话,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对话,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具体说来,上课伊始,可以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导人新课,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阶段,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感知文本的内容;精读阶段,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交流感受。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教材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教材介绍 杜永寿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其中一年级、七年级教材已在全国新教材实验区开始使用,受到了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开掘这套教材的使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拟从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教材的基本框架、教材的体例与结构等方面作一概略介 绍,为实验区教师及教研员提供点滴参考。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有许多新的特点,倡导新的教育观念、关注新的教学方法、构建音乐课程的体系框架等是其中突出的几个方面。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紧紧把握了这些特点,力求使教科书符合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一)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写力求体现素质教育观念,落实国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打破过分强调专业的传统学科体系,从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立必要的学习领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畏难情绪,突出体观音乐学科的基础性教 育作用。 (三)以学生为本,重新定义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师生活动方式。倡导探究式、讨 论式、创造性学习方法。 (四)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加大学生的信息接触面,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经典与一般、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在考虑知识与技能的递进关系与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开放、灵活、动态代替单一、僵化、封闭的选材模式,为学生提供开阔的视野 与宽泛的学习材料。 (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与获取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之

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与探究式学习过程中。 (六)教材的内容编排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热爱民族文化与尊重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化到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不断接受思想与艺术方面的熏陶。 (七)充分认识当代学科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注意吸收音乐学与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软化学科边缘,拓宽音乐学科途径。注意吸收音乐与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的新观念、新成果,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相关内容、共通的手段进行有机整合,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教材的总体特点 (一)体现时代特征,突出新的教育理念 1.从原来侧重知识、技能(双基)转为加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注重教材的科 学性。 2. 音乐教学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3.加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4.强调音乐与历史、文学、相关艺术的关系,把音乐学科放在文化的整体大背景中加以定位,同时注意加强开发与研究学科特色的方法、手段。 (二)选材范围宽泛,突出人文价值观 1.打破以欧洲专业音乐为中心的旧学科体系,按课程标准中“尊重艺术劳动,理解多元化”的价值观,更加平等、客观地对待历史上及当代所有音乐文化财富,广泛涉及各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 2. 根据课堂标准中“教材内容编写建议”的要求,注意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的经典音乐、优秀的新作品之间的比例搭配,所选材料尽可能贴近课堂教学实际,以利于学 生活动设计。 3. 配合课程标准中新扩展的“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板块,在具体曲目的选择上,有意识地加强了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与能 力培养的内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就是最重要得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这里得“工具”就是一种比喻得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得课程得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得文化功能与课程所具有得人文学科得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就是不妥当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高度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应该争 取得目标,也就是完全可以实现得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得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她课程得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基础。语文课程得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得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得基本语文素养得内涵就是丰富得,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与人文性相统一得思想,包含了扎实得基本功得培养与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开发。??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得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得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得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得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得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 ?(二)正确把养就是适应生活需要得、整合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得语文素养、? 握语文教育得特点??关于语文教育得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得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瞧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得、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得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得情感、体验与有独特创新得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得实践性??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得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得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得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 ?语文就是母语教育课程,知识得系统与完整。??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得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 悉得有利条件,有丰富得学习资源,有大量得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得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得规律。 4、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汉字就是平面型方块文字,就是形音义得综合体;汉字得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时代呼唤教育改革二世界母语的教育问题三近几年语文改革的形势《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二重视语文教育的丰盛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三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S四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五兼顾例外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严重”。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 (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详尽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义务教育教科书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经修订后形成的一套新教材。实验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以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月开始,实验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修订,仍然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和处理好继续与发展的关系两大基本原则,力求使修订后的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教材内容的呈现努力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体现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圆,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综合与实践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4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在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比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同时是后面学习圆周率、百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并学会用距离和方向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

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语文课标解读: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

2011年版中小学语文课标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修订解读 一、修订中坚持的基本思路 1、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3、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4、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5、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了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故步自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二、修订的具体内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2、进一步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标准(实验稿)》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而且还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

锦州市度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教材目录.doc

(4)提供已取得的各学习阶段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国(境)外高校毕业生须提供教育部认证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生还需提供就业推荐表(加盖招生就业部门公章)复印件; (5)往届毕业生须提供含有二维码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请将上述纸质材料按(1—5)顺序装订成册,投送到人力资源部并现场登记报名。还需将电子版的《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应聘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文件名格式为:学历+姓名+专业+毕业院校+应聘岗位,如“硕士+张三+内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科)发送至人力资源部邮箱()。 应聘人员须如实提供应聘材料并发送邮件,应聘材料不齐全、不规范的不予受理;不符合报名条件的不予受理。凡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取消应聘资格。 3、报名地点:人力资源部(综合大楼26楼)。 4、医院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八一大道445号。 5、邮编:330006。 6、联系人:杨老师。 7、联系方式: 电话: 传真:(转人力资源部收) E-Mail F-医院网址。 四、考核办法 1、博士研究生直接考核。 2、硕士研究生采取笔试、面试等方式考核,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时间、地点、方式等另行通知。 3、硕士研究生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1:3(岗位数:应聘人数)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人员。如应聘人员报名人数未达1:3的比例,则采取直接考核即面试的方式进行,且要求面试分数必须大于等于75分,方为合格。 五、体检、心理测试、试工、考察 1、根据专业笔试、面试的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岗位招聘人数1:1的比例确定体检人员。 2、体检标准参照《江西省申报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办法(试行)》执行;因我院为医疗保健单位,有传染性疾病者不予聘用。 3、心理测试由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评判。 4、对体检、心理测试合格人员进行试工。 5、试工合格人员进行考察和公示。 六、聘用、待遇 经以上各程序通过人员,公示无异议后签订合同并办理上班手续。 (一)博士研究生编制内录用,享受国家规定的同类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并发给安家补助、购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 (二)硕士研究生: 1、编制外聘用,待遇按我院相关文件执行。

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培训讲稿 太平完小吴小华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由我来跟大家一起学习《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它是在2001年版“实验稿”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修订,今天我主要讲解的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新课程标准要求。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内容并讲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 一、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简言之,语文教育的任务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此次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掉小帽,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 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瞧,编的小故事多精彩:“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 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 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节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一、什么是语文 “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就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我们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有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 二、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它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但他又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物化的工具,而是与人类生存、思维、表达一体的(即语文这个工具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情感等)。它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语文它不仅负载文化、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是一体两面,而不是两点相加,是语文学科“形式”与“实质”两个侧面。 性质决定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u与j、q、x拼读须去两点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

篇一:《四川省义务教弃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 2015年5月12 B,四川省教冇厅以川教(2015)41号印发《四川省义务教冇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冇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根据《四川省义务教冇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如下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宜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寒爭假、国家法立节假日13周。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一至八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复习考试4 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二、每周活动总量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一、二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三至六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 七至九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45分钟计。 三、课程计划表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 —1— —2— 课程设置说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泄的必修课,苴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冇等。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从三年级开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冇从七年级开始开设,每周1课时;其 —3— 他内容统整到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学习。各地应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开足开好,课时必须得到保证,不得挤占或挪用。 地方课程由省教冇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统一规划(见《四川省义务教疗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四川省教冇厅关于进

义务教育教科书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总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经修订后形成的一套新教材。实验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以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月开始,实验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 下面就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以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数据收集整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数与计算的教学内容是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如表内除法、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学生在此学习除法笔算试商的方法,为学习多位数除法打下基础,也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较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运动(一)”一章,包括简单的“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数据收集整理”一章,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即运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习用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回答简单的问题,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语文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关于去青岛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精讲解读高效课堂 教学引领研讨活动”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本次活动是由国家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聘请北京市各个学校相关特级教师组成培训团到全国各地讲学。参加与会人员有山东省各个市县教师和兴安盟各旗县教师,此次讲座的教师,都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培训团专家。一、二年级是乔亚孟老师主讲的,乔老师是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主要讲新旧课标区别与联系)。三年级:张红教师主讲的,张老师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作文教学有独特方法)。四、五年级:陈延军老师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主要讲国际教育方面内容美国教育注重尊重教育、日本个性化教育和生命教育)。六年级:武琼老师是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讲如何把握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实践)以上四位教师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会期2天,27日报到28、29日两天学习,学习地点在青岛市航天疗养院。下面我就把这次学习主要部分汇报一下: 一、2011版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国家教育部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从小学一年级

开始。2011年版的制定实在实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本版主要是占在国际上、国情上、实际上角度来修订的,来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回应社会关切热点、焦点问题背景下出台的。 二、 2011版的出台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2、关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继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切实落实2011版课程标准中减负的要求。 三、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