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课标要求]

1.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知道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和常见的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3.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吸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放热反应。

2.反应吸热或放热的原因:

(1)微观上: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不同,若前者大为吸

热反应,后者大为放热反应;

(2)宏观上: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同,若前者小于后者为吸热反应,

前者大于后者为放热反应。

3.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①燃烧②中和反应③活泼金属与H2O或酸的反应④大多数化

合反应。

(2)吸热反应:①CO、H2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Ba(OH)2·8H2O与NH4Cl的

反应③大多数分解反应。

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三步骤”:

(1)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2)标明物质的状态;

(3)计算并写出对应的反应热ΔH。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都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①能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放出或吸收。

②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能量守恒。

(2)反应热

①含义: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②符号与单位:反应热用符号ΔH 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 -1。 2.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1)化学能与热能转化的实验探究

①镁与盐酸反应

②Ba(OH)2·8H 2O 与NH 4Cl 晶体反应

由上述实验可知,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有的放出能量,有的吸收能量。

(2)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特别提醒] 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炭的燃烧),不需要加热就

能进行的反应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①请根据下列信息分析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时,为什么会发生能量变化? 从给出的信息可知,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分子中旧键断裂需吸收能量,生成物

分子中新键形成放出能量。

断裂1 mol H 2和12

mol O 2中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总和为436_kJ +249_kJ =685_kJ 。

形成1 mol H2O中的共价键释放的能量为930_kJ。

因此反应放出的能量大于(填“大于”或“小于”)吸收的能量,故该反应放出能量。

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用右图形象地表示出来:

a.若E1>E2,反应吸收能量;

b.若E1

(2)从物质总能量高低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①从物质内部能量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反应的过程可看作“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或光能等形式释放出来,或者是热能、电能或光能等转化为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被“储存”起来的过程。

②物质总能量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关系:

a.图Ⅰ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释放能量;

b.图Ⅱ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吸收能量。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断裂化学键、形成化学键与物质能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

2.已知下列物质的键能:

对于反应:H 2+Cl 2===2HCl ,若生成2 mol HCl ,反应过程中断裂化学键共吸收的能量

是多少?形成化学键共放出的能量是多少?依据以上两个数据判断该反应是放出还是吸收

能量,并确定放出或吸收能量的多少?

提示:反应过程中断裂化学键共吸收的能量是436.4 kJ +242.7 kJ =679.1 kJ ,形成化学

键共放出的能量是431.8 kJ ×2=863.6 kJ ,由于863.6>679.1,故该反应放出能量,放出的

能量为863.6 kJ -679.1 kJ =184.5 kJ 。

1.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并非所有的分解反应都为吸热反应,如双氧水的分解为放热反应。

(2)并非所有的化合反应都为放热反应,如CO 2+C=====△2CO 为吸热反应。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只要有化学键的断裂,一定发生化学反应()

(2)断裂化学键释放出能量而生成新化学键则吸收能量()

(3)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4)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旧键断裂的过程()

答案:(1)×(2)×(3)×(4)×

2.下列变化一定是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是()

A.H2O(g)===H2O(l)

B.2HI(g)===H2(g)+I2(g)

C.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能量862 kJ的化学反应

D.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

解析:选D A项,气态水变成液态水放出热量,但属于物理变化;B项,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C项,未告诉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不能判断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D项,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

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

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实例

8 g 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445 kJ的热量,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l)ΔH=-890 kJ·mol-1。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量变化,可用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分别表示:

①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②H 2(g)+12

O 2(g)===H 2O(l) ΔH =-285.8 kJ·mol -

1 ③H 2(g)+12

O 2(g)===H 2O(g) ΔH =-241.8 kJ·mol -

1 [问题思考]

1.①与化学方程式2H 2+O 2=====点燃

2H 2O 相比较,有何特点?

提示: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注明了反应热ΔH 的正负、

数值和单位。

2.①与②相比较,ΔH 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化学计量数不同,参加反应H 2的物质的量不同,ΔH 不同。

3.②和③相比较,ΔH 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参加反应H 2的物质的量相同,生成H 2O 的状态不同,ΔH 不同。

4.③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在一定条件下,1 mol 氢气与12

mol 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 mol 气态水放出241.8 kJ 的热量。

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三步骤”

2.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四注意”

(1)反应条件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ΔH 的测定条件,一般情况下ΔH 是在25 ℃、1.01×105 Pa

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2)能量变化

ΔH 表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的能量,ΔH 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

的右边,并用空格隔开。若为放热反应,ΔH <0;若为吸热反应,ΔH >0。ΔH 的单位一般为

kJ·mol -

1。 (3)物质状态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ΔH 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

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标“↑”和“↓”。

(4)化学计量数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且ΔH与化学计量数对应成比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C(s)+O2(g)===CO2(g)ΔH=-393.6 kJ()

(2)2CO+O2===2CO2ΔH=-565.2 kJ·mol-1()

(3)CH4(g)+2O2(g)===CO2(g)+2H2O(l)

ΔH=889.6 kJ·mol-1()

(4)H2(g)+Cl2(g)===2HCl(g)

ΔH=-184.5 kJ·mol-1()

解析:ΔH的单位是kJ·mol-1,(1)错误;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注明物质的状态,(2)错误;CH4燃烧为放热反应,ΔH<0,(3)错误;(4)正确。

答案:(1)×(2)×(3)×(4)√

2.请写出298 K 101 kPa时,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 mol C与1 mol水蒸气反应生成 1 mol CO和1 mol H2,吸热131.5 kJ:____________。

(2)用CO(g)还原1 mol Fe2O3(s),放热24.8 kJ: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质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与能量变化相对应。1 mol C与1 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CO和1 mol H2,吸热131.5 kJ,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g)+H2O(g)===CO(g)+H2(g)ΔH=131.5 kJ·mol-1。(2)用CO(g)还原1 mol Fe2O3(s),放热24.8 kJ,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3CO(g)+Fe2O3(s)===3CO2(g)+2Fe(s)ΔH=-24.8 kJ·mol-1。

答案:(1)C(g)+H2O(g)===CO(g)+H2(g)

ΔH=131.5 kJ·mol-1

(2)3CO(g)+Fe2O3(s)===3CO2(g)+2Fe(s)

ΔH=-24.8 kJ·mol-1

[方法技巧]

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的方法——“四看法”

(1)看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正确。

(2)看ΔH 变化的“+”、“-”是否正确。

(3)看ΔH 的单位是否正确。

(4)看ΔH 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是否相对应。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1.热值

已知下列几种燃料的热值:

①C(s)+O 2(g)===CO 2(g) ΔH =-396 kJ·mol -

1 ②CH 4(g)+2O 2(g)===CO 2(g)+2H 2O(l)ΔH =-896 kJ·mol -

1 ③H 2(g)+12

O 2(g)===H 2O(l)ΔH =-286 kJ·mol -1 ④C 2H 5OH(l)+3O 2(g)===2CO 2(g)+3H 2O(l)ΔH =-1 380 kJ·mol -

1 (1)完全燃烧相等物质的量的上述物质,放出热量的大小顺序是④>②>①>③。

(2)完全燃烧等质量的上述物质,放出热量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④。

(3)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中的“气”是指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与煤等燃

料相比较其优点是热值高,使用起来更经济,对环境污染小。

(4)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大小常用热值来衡量。燃料的热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质量

的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单位是kJ·g -

1。 2.以煤为例,探究提高燃料燃烧效率问题

(1)煤燃烧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的依据是与空气中O 2的接触面积增大,煤粉燃烧更充

分,反应速率加快。

(2)通入适当过量空气的依据是空气充足,煤粉燃烧充分,生成CO 2,放出热量多;若

空气不足,煤燃烧不完全,生成CO ,产生热量减少,且会造成污染。

(3)选择保温隔热且耐热的炉(灶)膛材料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热量散失。

(4)充分利用煤燃烧后的废气中的热量可采取的措施是将燃烧后的废气通过交换装置,

供其他方面使用。

1.煤、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吗?

提示:是不可再生能源。

2.氢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未来发展潜力很大,请分析H2作为新型能源有哪些优点?

提示:①生产H2的原料来源广(如水);

②H2的热值高,即单位质量的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③H2的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3.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二是可燃物与O2充分接触。

1.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

(1)特点

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由于它们的热值不同,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不相同。

(2)计算方法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断裂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

2.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1)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能源:化石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气。

(2)化石燃料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3)解决燃料燃烧存在问题的研究方向

①研究化石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和减少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损耗的技术,研究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

②防止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③通过化学方法把石油、煤等化石燃料转化为洁净燃料;

④开发氢能、核能、太阳能等洁净、高效的新能源。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烧

②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③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④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更低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③④

解析:选A 化石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燃料与空气或氧气要尽可能充分地接触,且

空气或氧气要适当过量,①不正确;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

燃烧效率更高,④不正确。

2.已知反应N 2(g)+3H 2(g) 高温、高压催化剂

2NH 3(g),有关物质的化学键键能(拆开1 mol 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如下:

计算该反应生成2 mol NH 3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解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Q

吸=E (N ≡N)+3×E (H —H)=945.0 kJ·mol -1+3×436.0 kJ·mol -1=2 253.0 kJ·mol -1。因为1 mol NH 3中含有3 mol N —H 键,化学反应中

生成2 mol NH 3,共含有6 mol N —H 键,所以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Q 放=6E (N —H)=

6×391.0 kJ·mol -1=2 346.0 kJ·mol -

1,Q 吸

答案:放出93.0 kJ 的热量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D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旧键断裂时吸收能量和新键形成时释放能量的相对大小

解析:选D A 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但不一定就只有

热量变化,有时有电能、光能产生,错误;B 项,任何反应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反应,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错误;C 项,放热反应在

常温下也不一定很容易发生,错误;D 项,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化学反应吸

热还是放热必须看旧键断裂时吸收能量和新键形成时释放能量的相对大小,正确。

2.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为吸热反应的是( )

A .CaO +H 2O===Ca(OH)2

B .

C +H 2O=====高温

CO +H 2 C .Zn +2H +===Zn 2++H 2↑ D .2NaOH +H 2SO 4===Na 2SO 4+2H 2O

解析:选B CaO +H 2O===Ca(OH)2和2NaOH +H 2SO 4===Na 2SO 4+2H 2O 为非氧化还原反应;Zn +2H +===Zn 2+

+H 2↑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C +H 2O===CO +H 2是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图示变化为吸热反应的是( )

解析:选A A 项中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只能通过吸收能量才能实现;B 项则恰好相反;C 项中浓硫酸溶于水要放出热量,但此过程是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 项是放热反应。

4.已知充分燃烧a g 乙炔(C 2H 2)气体时生成1 mol 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ΔH =-2b kJ·mol -

1 B .C 2H 2(g)+5/2O 2(g)===2CO 2(g)+H 2O(l)ΔH =2b kJ·mol -

1 C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ΔH =-4b kJ·mol -

1 D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ΔH =b kJ·mol -

1 解析:选C 由于乙炔(C 2H 2)分子中含有2个C 原子,所以若产生1 mol 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 ,则燃烧的乙炔的物质的量是0.5 mol 。所以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4b kJ·mol -

1。

5.(1)20世纪30年代,Eyring 和Pzer 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

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

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如图是NO2

和CO 反应生成CO2和NO 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说明这个反应

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NO2和CO 的总能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O2和NO 的总能量。

(2)已知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1 mol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1.9 kJ 的热量。 ①该反应 (填“是”或“不是”)吸热反应。

②石墨和金刚石相比, 能量高, 更稳定。

③推测石墨与金刚石各1 mol在相同条件下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解析:(1)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热;(2)1 mol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1.9 kJ的热量,属于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的能量低,故石墨更稳定,石墨与金刚石各1 mol在相同条件下燃烧时金刚石放出的热量多。

答案:(1)放热大于(2)①是②金刚石石墨

③金刚石

1.下列变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的是()

A.氢气球发生爆炸

B.向污染的河水中投放生石灰

C.

D.

解析:选D氢气的燃烧爆炸、CaO与水的反应、形成化学键的过程都要放出能量,断裂化学键时需要吸收能量。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生成物全部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

C.反应产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反应吸热,ΔH>0

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关

解析:选C化学反应过程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A错误;B项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ΔH的大小与化学计量数对应成正比,D错误。

3.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

B.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搅拌

C.乙醇燃烧

D.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解析:选B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说明此反应是吸热反应。A项,反应属于放热反应,错误;B项,属于吸热反应,正确;C项,燃烧是放热反应,错误;D项,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错误。

4.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反应进程图,由此可判断该反应()

A.为放热反应B.为吸热反应

C.属于燃烧反应D.属于中和反应

解析:选B由图像可知,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是吸热反应,而物质的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5.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2H2O(g)ΔH=-483.6 kJ·mol-1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

A.分子数B.体积

C.质量D.物质的量

解析:选D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6.已知2SO2+O2 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解析:选B反应2SO2+O2===2SO3为放热反应,所以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A错误,B正确,C错误;反应放热或吸热与反应是否需要加热没有必然联系,D错误。

7.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SO2+O2===2SO3ΔH=-196.6 kJ·mol-1

B.2H2(g)+O2(g)===2H2O(l)ΔH=-517.6 kJ·mol-1

C.H2(g)+1/2O2(g)===H2O(l)ΔH=-285.8 kJ

D.C(s)+O2(g)===CO2(g)ΔH=393.5 kJ·mol-1

解析:选B A项,未注明物质状态,错误;B项正确;C项,ΔH的单位是kJ·mol-1,错误;D项,C(s)+O2(g)===CO2(g)是放热反应,ΔH<0,错误。

8.已知一定条件下断裂或生成某些化学键的能量关系如下表:

对于反应:H2+I2===2H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C.HI分子中的化学键比H2分子中的化学键更牢固

D.无法判断

解析:选A A项,断键吸收的能量总和为Q吸=436 kJ+151 kJ=587 kJ,成键放出的能量总和Q放=2×299 kJ=598 kJ,Q吸

9.在一定条件下A与B反应可生成C和D,其能量变化如下图:

体系(反应前)体系(反应后)

(1)若E1>E2,反应体系的总能量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若E1

解析: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后体系的能量降低;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后体系的能量升高。

答案:(1)降低放热(2)升高吸热

10.甲硅烷(SiH4)是一种无色气体,遇到空气能发生爆炸性自燃。

(1)甲硅烷中含有的化学键是________,其在固态时属于__________晶体。

(2)已知室温下1 g甲硅烷自燃生成SiO2和液态水放出热量44.6 kJ,则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硅烷是非金属和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其中只含共价键,在固态时依靠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成分子晶体。

(2)1 mol Si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44.6 kJ·g-1×32 g=1 427.2 kJ。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SiH4(g)+2O2(g)===SiO2(s)+2H2O(l)

ΔH=-1 427.2 kJ·mol-1。

答案:(1)共价键分子

(2)SiH4(g)+2O2(g)===SiO2(s)+2H2O(l)

ΔH=-1 427.2 kJ·mol-1

1.有下列物质:①NaOH固体;②浓硫酸;③NH4NO3晶体;④CaO固体。

现将它们分别装入有水的锥形瓶里,立即塞紧带U形管的塞子,发现U形管内

滴有红墨水的液面呈现如图所示状态,判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选B U形管内右侧液面高于左侧,说明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NaOH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放热,NH4NO3晶体溶于水吸热,CaO与水反应放热。

2.下列反应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如图所示的是()

A.H+H―→H—H

B.2NH4Cl+Ba(OH)2·8H2O===BaCl2+2NH3↑+10H2O

C.Mg+2HCl===MgCl2+H2↑

D.H2SO4+2KOH===K2SO4+2H2O

解析:选B图像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说明是吸热反应或吸热过程。A项,属于形成化学键,过程中放出能量,错误;B项,属于铵盐和碱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正确;C项,属于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错误;D项,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错误。

3.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

ΔH=131.3 kJ·mol-1表示()

A.炭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能量

B.1 mol炭和1 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 kJ热量

C.1 mol固态炭和1 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 kJ

D.1个固态炭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3 kJ

解析:选C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是1 mol固体炭与1 mol水蒸气完全反应生成CO气体和H2时,吸收131.3 kJ的热量。

4.下列能正确表示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示意图是()

解析:选B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断键先吸收能量,能量增大,然后形成化学键时放出能量,能量降低。

5.如右图所示,对A生成C的反应,下列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该反应进行时,一定有能量放出

C.A物质比C物质稳定

D.该反应肯定很容易,不需要加热就可以进行

解析:选B据图可知,反应物A的能量高于生成物C的能量,为放热反应,反应进行时,一定有能量放出,A错误,B正确;A物质的能量高于C,则A不如C稳定,C错误;放热反应并不一定很容易进行,也可能需要加热,D错误。

6.1克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H2(g)+O2(g)===2H2O(l)ΔH=-142.9 kJ·mol-1

B.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1

C.2H2+O2===2H2OΔH=-571.6 kJ·mol-1

D.H2(g)+1/2O2(g)===H2O(g)ΔH=-285.8 kJ·mol-1

解析:选B1克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热量,则1 mol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所以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1或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C中没有注明状态,D中水应是液态。

7.化学反应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共放出x kJ能量

C.断裂2 mol A—B键需要吸收y kJ能量

D.2 mol AB的总能量大于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

解析:选C A项,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错误;B项,断键时吸收能量,所以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应吸收x kJ能量,错误;C项,据图可知,断裂2 mol A—B键成为2 mol A和2 mol B吸收y kJ能量,正确;D项,2 mol AB的总能量小于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错误。

8.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 mol N2(g)和1 mol O2(g)完全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 kJ

B.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

C.1 mol N2(g)和1 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 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

D.N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解析:选C A项,1 mol N2(g)和1 mol O2(g)完全反应,产生2 mol气态NO时,断键吸收能量Q吸=946 kJ+498 kJ=1 444 kJ,成键放出能量Q放=2×632 kJ=1 264 kJ,Q吸>Q

放,反应吸收能量,吸收的能量为Q吸-Q放=180 kJ,错误;B项,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不能直接生成NO,错误;C项,由于反应吸热,所以反应物1 mol N2(g)和1 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 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正确;D项,NO是一种不成盐氧化物,

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错误。

9.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放热反应的观察装置。

其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按图所示将实验装置连接好;

②在U形管内加入少量红墨水(或品红溶液),打开T形管活塞,使U形管内两边的液

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再关闭T形管活塞;

③在盛有1.0 g氧化钙的小试管里滴入2 mL左右的蒸馏水,观察现象。

试回答:

(1)实验前必须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CaO、H2O的能量与Ca(OH)2的能量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该实验中CaO换成NaCl,实验还能否观察到相同现象?________(填“能”或“否”)。

解析:(1)由于实验要通过装置中气压的变化来确定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实验装置要密封,为了确定装置是否密封,实验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2)由于氧化钙和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时试管内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导致U形管内红墨水或品红溶液的液面左低右高。(3)CaO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4)氧化钙和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CaO和H2O的总能量大于Ca(OH)2的总能量。(5)由于氯化钠和水不反应,混合时能量变化不明显,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不明显,故看不到相同的现象。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U形管液面左低右高(3)CaO+H2O===Ca(OH)2 (4)CaO和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Ca(OH)2的总能量(5)否

10.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的热。已知:0.4 mol液态肼与足量的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256.65 kJ的热量。

(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已知:H2O(l)===H2O(g)ΔH=+44 kJ·mol-1,则16 g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

(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当有1 mol液态肼和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时,放出的热量为:256.65 kJ×1 mol÷0.4 mol=641.625 kJ,所以,ΔH=-641.625 kJ·mol-1,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2H2O2(l)===N2(g)+4H2O(g)ΔH=-641.625 kJ·mol-1。

(2)16 g液态肼为0.5 mol,当反应后生成的水为液态时,放出的总热量为:641.625 kJ÷2+44 kJ×2≈408.8 kJ。(3)燃料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水和氮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1)N2H4(l)+2H2O2(l)===N2(g)+4H2O(g)

ΔH=-641.625 kJ·mol-1

(2)408.8 kJ

(3)燃料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水和氮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一

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 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讲义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围之,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提纲)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提纲)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 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 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 O(g)△CO(g)+H 2 (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 2·8H 2 O+NH 4 Cl=BaCl 2 +2NH 3 ↑+10H 2 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 、CaCO 3 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 2=CO 2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 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 2·8H 2 O与NH 4 Cl的反应是吸热 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Ba(OH) 2.8H 2 O与NH 4 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 2 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 2与O 2 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推断专题训练.docx

专项训练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推断题) 1、下列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阿拉伯数字(1 、 2?? ) 是原周期表中行或列的序号.参 照元素 A~I 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 . 行 118 横行 1A21314151617 2B C D E 3F G H I (1)B 、C、H 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的是________(写出元素名称 ) ,写出由一种化物制取CD 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表中某元素能形成两性氧化物,写出氧化物溶于氧化溶液反的离子方程式: 。 (3)表中某元素的在常温下气,元素能与A~ I 中的一种元素构成原子个数比 1∶1 和 1∶2 的两种化合物X 和 Y,元素能与 A~ I 中的另一种元素构成原子个数比1∶ 1 和 1∶ 2 的两种化合物 Z 和 M.写出 Z 与 Y反的化学方程式:。 (4)F B C D E的原子半径序:(化学符号表示) F D E 的离子半径序(化学符号表示,下同) 最高正价最高的是:族序数最大的是: 2、已知 X、Y、Z、W是短周期元素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就是一个子, Z、W在元素周期表中于相的位置,它的在常温下均无色气体, Y 原子的最外子数是内子数的 2 倍. (1) 写出 Z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在一定条件下,由 X与Z反生E,写出反的化学方程式:____ _________________; E 在催化存在的条件下,可用于原汽尾气中的_____________. (3) 由 X、Z、W三种元素成的某种是;由X、Y、Z、W四种元素可成酸式,化合物的水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在加条件下反的离子方程式 。 (4)工上用 E 送气的管道是否漏气,可察到大量白烟,同有Z 生成,写出化 学方程式,反中被氧化的 E 与参与反的 E 的量之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 △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重点汇总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重点汇总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 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 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 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3、胶体: (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与其 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 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 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 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固态电解 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 守恒。如:Al2(SO4)3=2Al3++3SO42-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水。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②拆:把易溶的强电解质(易容的盐、强酸、强碱)写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 △

高中化学必修二 专题复习提纲(共4个专题)

知识网络建构 ZHISHIWANGLUOJIANGOU 热点专题突破 REDIANZHUANTITUPO 专题短周期元素的推断一、一般解题思路

在以上基础上,针对题目按以下具体方法进行推断: 推断方法 1.对于简单的推断题只要应用有关知识点进行直接判断、比较或计算,即可找到答案。 2.很多情况下只涉及短周期元素或前20号元素,可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个只包含短周期或前20号元素的周期表,对照此表进行推断。 3.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 二、短周期元素推断题常见的突破口 1.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1H。 (2)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原子:H、Li、Na。 (3)最外层有两个电子的原子:Be、Mg、He。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原子:Be、Ar。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两倍的原子:C;三倍的是O;四倍的是Ne。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H、Be、Al。 (7)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Be。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Li、Si。

(9)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Li、P。 2.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某些特殊性 (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最大的是钠元素。 (2)气体单质密度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 (3)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都相等的元素是氢元素。 (4)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单质是Na,非金属单质是F2。 (5)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是氟。 (6)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元素是氧、氟。 (7)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是氯,碱性最强的元素是钠。 (8)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是氮(中学中水溶液呈碱性的气体只有氨气)。 (9)单质和其最高价氧化物熔点都高的是Si。 (10)单质硬度最大的元素是碳,单质熔沸点最高的元素是碳,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也是碳。 (11)单质、最高价氧化物以及对应的水化物既能与盐酸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Al。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3.主族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 (1)C元素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其单质金刚石是自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其另一单质石墨可以导电。 (2)N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其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反应。 (3)O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氢化物在常温下为液态。 (4)F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无正价,无含氧酸,其气态氢化物最稳定,HF可腐蚀玻璃。 (5)H元素是最轻的元素,11H无中子;Li是最轻的金属元素。 (6)A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7)S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单质。 (8)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例1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的单质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 O 2 B . Na 20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 高速公路关 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 . 溶液 B .悬浊液 C . 乳浊液 D . 胶体 3.能用 H + OH H 2O 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 .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B . Ba(OH) 2 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 . 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 D . 一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 . C I 2T c 「 B . Zn i Zn 2+ C . H 2^H 2O D . Cu? CuCI 2 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 C .物质中某元素失去电子,则此物质是氧化剂 D .还原剂中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 6. 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 K +、Mn04「、Na +、C 「 B . K +、Na +、N03「、CO 32 C . Na +、H +、N03「、SO 42一 D . Fe 3+、Na +、C 「、SO 42- 7. 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 可能是置 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③ C .①② D .③④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 CaCO 3+2HCI=CaCI 2+CO 2 f + H 2O C . 2H 2O 2 ; 2H 2O+O 2 f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 Cu 2++Fe=Fe 2++Cu B. 稀 H 2SO 4与铁粉反应:2Fe+6H +=2Fe 3++3H 2f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 H 2SO 4反应:Ba 2++SO 42一 =BaSO 4j D.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 32 一 +2H +=H 2O+CO 2f 10 .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 5NaBr+NaBrO 3+3H 2SO 4=3Br 2+Na 2SO 4+3H 2O ,与该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 . 2NaBr+Cl 2=2CaCI+Br 2 B . AICI 3+3NaAIO 2+6H 2O=4AI(OH) 3 J +3NaCl C . 2H 2S+SO 2=2H 2O+3S J C . NaClO D . FeSO 4 B . CaO+H 2O=Ca(OH )2 D . CaCO3 '' CaO+CO2f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3专题复习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烷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为单键 B.所有的烷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应 C.烷烃的分子通式为C n H2n+2,符合该通式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2.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状况()

A.ⅠB.ⅡC.ⅢD.Ⅳ 3.某高分子化合物的部分结构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聚合物的链节是 B.聚合物的分子式为(C3H3Cl3)n C.聚合物的单体是CHCl===CHCl D.若n为聚合度,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94n 4.由乙烯推测丙烯与溴水反应时,对反应产物的书写正确的是() A.CH2Br—CH2—CH2Br B.CH3—CBr2—CH3 C.CH3—CH2—CHBr2 D.CH3—CHBr—CH2Br 5.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具有的加成反应的性质,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6.酒后驾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交警对驾驶员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的原理是橙色 的K2Cr2O7酸性水溶液遇乙醇迅速生成蓝绿色的Cr3+。下列对乙醇的描述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①乙醇沸点低②乙醇密度比水小③乙醇有还原性④乙醇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7.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二者在浓H2SO4作用下发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的物质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非选择题 8.牛奶放置时间长了会变酸,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不少乳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乳糖分 解而变成乳酸。乳酸最初就是从酸牛奶中得到并由此而得名的。乳酸的结构简式为 。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乳酸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CO2和CaO分别与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 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检测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检测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3锦州中学月考)下列有关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贮存着大量的能量 B.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山石墨制金刚石是吸热反应,故石墨能量比金刚石能量低 D.燃料燃烧时只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2013山西大学附中月考)下列关于反应能量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需加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3.(2013山东师大附中期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能量守定律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的 C.氢氧化钞!晶体与氯化钱固体反应是吸热的 D.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光能等 i一的H100niL6mol-LS0跟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4. (2013重庆八中期中)42度下,要想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乂不影响生成的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A?适量浓HSO B.硫酸钾固体42 D?硝酸钾溶液C.酷酸钠固体 5?有一新型燃料电池,是用两根金属做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向X极通入CH4,向Y极通入02,关于此燃料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入CH4的X极是负极,通入02的Y极是正极 B.放电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减小 C?在标准状况下,通入5.6 LO2,完全反应时有1.0 mol电子转移 D.放电时,通入屮烷一极附近的pH升高 6.在如图所示的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 9 /I 2第二章单元检测高中化学必修 Win jo■悔軼 H" O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化学高一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烧碱、液态氧、碘酒 B、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C、干冰、铁、氯化氢 D、空气、氮气、胆矾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也属于同类氧化物的是() A、CaCO3 B、SO3 C、CuO D、KMnO4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残留物 B、洁净的食盐水 C、冰、水混合物 D、含氮30%的硝酸铵(NH4NO3) 4.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A、碱:Na2CO3 酸: H2SO4 盐: NaHCO3 碱性氧化物: SiO2 酸性氧化物: CO2 B、碱:NaOH 酸: HCl 盐: NaCl 碱性氧化物: Na2O 酸性氧化物: CO C、碱:NaOH 酸: CH3COOH 盐: CaF2 碱性氧化物: SO3 酸性氧化物: SO2 D、碱:KOH 酸: HNO3 盐: CaCO3 碱性氧化物: CaO 酸性氧化物: SO3 5.某种胶体在电泳时,它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在此胶体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溶液, ②硫酸镁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聚沉现象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物质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化学工作者经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 A、H2、O3 B、H2SO4、H2CO3 C、SO2、NO D、Na2SO3、KClO3 7.奥运五环代表着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团结在一起。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如图中阴影部分关系的是() A、①NaCl②K2SO4③KCl④(NH4)2SO4 B、①Na2SO4②K2SO4③KCl④NH4Cl C、①NaCl②K2SO4③KCl④NH4Cl D、①Na2SO4②K2SO4③KCl④(NH4)2SO4 8.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习题.docx

2018-2019 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煅烧石灰石 B .加热浓盐酸和MnO 2混合物制氯气 C .木炭燃烧 D .小苏打受热分解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氨气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氢气还原氧化铜B.浓硫酸溶于水 C .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D.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4、下列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释放能量的是() A .铝与稀盐酸反应 B .铜与浓硫酸加热 C.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D.天然气燃烧 5、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 N 的总能量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6、对于放热反应 2H 2 +O 2=2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物 H O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和 O所具有的总能量 222 B.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 H 2和 O2具有的能量相等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 - H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1kJ ,破坏1molO= O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2kJ ,形成 1molH - O 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2Q1 +Q2>4Q3 B. 2Q1+ Q2 < 4Q3 C. Q1+Q2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2》章节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最新精品资料·化学 《专题2》检测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Zn 65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下列措施与节能减排不符合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 B.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 C.利用潮汐能发电 D.大力开展农村沼气的普及 解析利用化石燃料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答案 B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 B.太阳能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物质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 D.氢能可以通过电解海水获得并大量推广使用 解析A项是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B项是把太阳能转变成电

能,D项要消耗大量电能。 答案 C 3.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A.硝酸铵B.生石灰 C.氯化镁D.食盐 解析NH4NO3溶于水吸收热量;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MgCl2、NaCl溶于水没有显著的热效应。 答案 B 4.下列条件的改变都能使化学反应:A(g)+B(g)C(g)+D(g)的反应速率发生改变,但其中变化的实质与“浓度改变对反应速率影响”相同的是() A.光照B.温度 C.压强D.催化剂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压强的改变实质是气体浓度的改变。 答案 C 5.我国拥有较丰富的地热资源,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下列关于地热能说法正确的是() ①可以用于洗浴、发电以及供暖等方面②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样都是化石能源③主要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④与地下水结合可形成热水型地热,释放形式之一是温泉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 +OH 3.能用H - =H2O 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 2 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B.Zn→Zn 2+C.H2→H2O D.CuO→CuCl 2 A.Cl2→Cl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 C.物质中某元素失去电子,则此物质是氧化剂 D.还原剂中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 6.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 A. K -+、Cl 、Na 、MnO4- B.K +、Na+、NO -2- 、CO3 3 +、H+、NO 3- 2-D.Fe3+、Na+、Cl- 2-、SO4 、SO4 C.Na 7.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8.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 2+CO 2↑+ H 2O B.CaO+H2O=Ca(OH) 2 C.2H2O2 2H2O+O2↑D.CaCO3 CaO+CO2↑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2+ 2+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 +Fe=Fe +Cu +=2Fe3++3H2↑ B.稀H2SO4 与铁粉反应: 2Fe+6H 2++SO42 -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 反应:Ba =BaSO4↓ 2-+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 +2H =H2O+CO2↑ 10.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 3+3H2SO4=3Br 2+Na2SO4+3H 2O,与该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2NaBr+Cl 2=2CaCl+Br 2 B.AlCl 3+3NaAlO 2+6H2O=4Al(OH) 3↓+3NaCl

最新高一化学必修二专题三化学试卷(附答案)知识讲解

高一化学必修二专题三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P 31 S 32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 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 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 投放的办法。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 属于 A、有机物 B、无机物 C、 盐类 D、非金属单质 2.下列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淀粉和葡萄糖 B、蔗糖和纤维 素 C、淀粉和纤维素 D、果糖和葡 萄糖

3.若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1:3混合,在光照下得到的产物:⑴CH 3 Cl, ⑵CH 2Cl 2 ,⑶CHCl 3 ,⑷CCl 4 ,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⑴ B、只有⑶ C、⑴⑵⑶的混合物 D、⑴⑵⑶⑷的混合物 4.下列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己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五色。 C、乙烯使溴水褪色。 D、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后黄绿色消失。 5.下列各组混合物中,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溴苯和水 B、乙酸和乙醇 C、酒精和水 D、溴苯和苯 6.除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乙酸,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蒸馏 B、用足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C、水洗后分液 D、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后分液 7.下列各物质中,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果糖 B、油脂 C、纤维素 D、酶 8.下列物质中,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①蛋白质②氨基酸③油脂④淀粉⑤氯乙烯⑥纤维素⑦聚乙烯 A、只有①⑦ B、除外②都是 C、只有① ④⑥⑦ D、只有①③ 9.制取1,2—二氯乙烷最好的方法是 A、乙丙烷与氯气按物质的量1:2反应 B、乙烯与氯气反应 C、乙炔与氯气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