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知2012-7-31

行知2012-7-31

今日感慨:跨界融合提升第一次组织跨界交流提升活动,我觉得不管选什么样的活动形式,以下几个原则可能必须要坚持。

坚持大格局、前瞻性和分享倍增的观念(懂得“先行投入”,懂得“我为人人”,懂得“博取众长”,更多地是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因为参与更大的竞争而合作,整体提升、为未来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坚持多元、趣味原则(采用先进、新鲜、趣味性强的活动方式:游戏、访谈、顾问团、拓展活动、头脑风暴、议题比拼、业务传递、沙盘推演等等,在多元和趣味中取得进步);

坚持灵活调整、全员参与原则(在把握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灵活调整活动形式和内容;采取“大家团队大家建”的方式,发动全员参与活动设计和实施,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团队有我的印记);

坚持后续整理、持续改进原则(采用“留脚印”的方式,将成果以可视化的形式累积起来,供大家持续享受活动带来的热度、知识、经验和乐趣。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使“大融合”活动的成果能在成员发展不同阶段回顾历史,并持续加以改进,使成员们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影像、文字背后的心情、故事和知识,越可视化,越能打动人)。

本次活动设计有但不限于五个环节:

游戏,通过游戏进行暖场,通过趣味性、竞争性的游戏,将团队带入精神抖擞、思维灵活、开放、心情舒畅的状态,调节现场气氛,以激发参与下一环节的热情,保证下一环节活动质量和活动效率。

专业交流,加强XX、XX等各专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加深对整体运营管理的了解,每期选择一个专业进行沟通交流。每次交流不一定能学到多少知识,至少为我们提供一些整体上的思路,为错位创新打造基础。

头脑风暴,对校招生团体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开放式讨论,利用“头脑风暴”会议的优势,团队提的意见汇集、碰撞、刺激、即时,在短时间内,为团体提供丰富的思路和视角,以达到统一、融合的目的。

评估建议,要求团队成员写下最让其受启发的三句话,并选出“心中最佳风险奖”三人,当场宣布得票最高的三个人,以增加其认同感,并激励更多的人为团队奉献更多。反馈本次活动效果,为下一步活动开展提出三个建议。

成果整理,分工形成,分不同模块对活动成果进行记录、整理,形成具有团体特色的成果,影像、文字,版面设计,以简洁、趣味方式将成果整理成“内部读物”。

通过第一次活动总结,逐步形成“大融合核心小组”成员分工。

行知课堂理念解读

对“行知课堂”的解读 一、“行知”的来源 “行知”即实践其所得到的认识。出自我国现代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1919年2月24日陶先生在《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上发表著名的《教学合一》一文,精辟地论述了“教学合一”的思想。他说:“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教和学分离了。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第三,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生卖不尽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行知先生明确反对王阳明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命题,认为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首先他肯定了“做”(实践)的先在性和基础性地位。要求“先生拿做来教”,“学生拿做来学”,“教”和“学”都要在“必有事焉”上下功夫;认为“做事”是第一位的,“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其次他主张“在劳力上劳心”,反对将“教”“学”“做”分割开来。强调动手的同时用脑,理论与实践应该结合。他认为:“做必须具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 二、“行知”课堂的解读 在对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念的解读中,结合学校“蒙以养正雅行立人”的办学理念,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进程中,学校提出构建“行知课堂”。即构建以行为核心的“做中学”的课堂。课堂教学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要求教师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行动中思考,在行动中收获,在行动中成长。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感受、理解和领悟,在实践探索中,主动构建知识。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做中学”主要采取三个步骤:(1)做前问。(2)做中学。(3)做后思。“做中学”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的个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的激发和释放出来。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近年来,正当创造教育的理论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之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1944年,陶行知又发表了《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倡要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创造力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无论是在育才学校,还是在晓庄师范,抑或是在山海工学团,他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创造教育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行知学堂总结及感悟

我们四个小伙伴组织了一个团队,在未来的15天的时间里和十多位留守儿童度过了这个假期美好的时光。 终于准备就绪,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因为这是我们进入大学的一次重要的时间活动。我们都热血澎湃,满怀激动的出发了。我们来到了我们事先就协商好的地点——一鸣艺术学校。来到这里我们满怀激动。这里的好多的小朋友都望着我们手里的书本,这是多么渴望学习的眼神。来到这里学校的校长办公室,我们与校长聊了聊此行的一些计划和具体的一些操作方案。校长十分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聊了一些关于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随后我们便在校长的安排下进入一间坐了十多位孩子的教室。 我们买了一些铅笔,彩铅,书本和画纸等。随后,我们和孩子们聊了一会的天,知道他们大多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的留守儿童。我们首先给他们讲解了一些简笔画。这些小孩子十分的积极好学,我们也十分的高兴。 为了更好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和解决安全问题。为保障小朋友的安全问题,更好地便于几张放心,家长们最好一周来个两三次,这样,家长和孩子也能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以“知行合一”为指引,“家学合作”为保障,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并懂得了许多。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伟大的,参加了这个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意义太大了,在这短短的十五天里,我们共同成长,过得十分开心。在这些洋溢着笑容的

脸上我们看到孩子们也是十分的开心。 所以说,我们利用假期参加了行知学堂的实践活动,从中收获不少,使我们更加的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课堂上我们也磨炼了自己,克服了自身的很多问题。这是一个磨炼我们的好机会,我们从志愿做“小先生”,从理论联系到实践,增强了我们的教学时间能力,也为我们未来的方向奠定了基础。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陶行知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要解决小孩的创造“自由”,要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一堂吹泡泡的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因为一位极其淘气的学生过于活跃屡次违反纪律很难控制,没有发给他吹泡泡的工具。在开始自主活动时,让人吃惊的是他却吹出了全班最大的泡泡。原来,他裁开矿泉水瓶,用上半部剪成漏斗状,蘸着肥皂液吹出了泡泡。我们先不去讨论他一再违反纪律的事,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刻他是用双手与大脑一起去创造出了大泡泡。可以说同在一个教室,发挥创造力的只有他一个人。这件事情,不得不让我们做教师的人深深地思考。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人人都能成才,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学校要培养新时期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全面实现创新教育,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交流讨论,进行合作

学习,以开发学生潜能,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世界角色需肩负起更大的国际责任。世界关注“中国制造”的目光,正在转移向“中国创造”。这转变同时是对教育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前进。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课题组 石卫星 20世纪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注重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建“行知”创新的学校文化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儿童创造是千千万万的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我们只有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传统教育理论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使得很多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弱化,知识更新的本领、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最近指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持续不断地培养创新的人才。”学生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根本的途径在于教育。人的自然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基础。其个性的发展、潜质的显现、性向的确定、兴趣爱好的养成均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引导和影响。本课题研究旨在践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和谐的管理环境 学校管理创新是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着不同的个性。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和个性,教师才有可能有创造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才会张扬个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做到“求同存异”和“异想天开”。应先从管理层研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开放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独抒已见、富有想像、具有创意、共同交流的表演舞台。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构筑创意的活动平台学生创新人格、个性养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

论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至今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仍有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培养 一、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及评价 (一)成人应保持童心并相信儿童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陶行知认为,成人应该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也就是要求成人加入儿童的队伍当中。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不失赤子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此外,陶行知还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1]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2]可见,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并学会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实践。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其次,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推残了儿童的创造力。第三,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来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第五,要让儿童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社会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儿童才能搜集到丰富的材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第六,学校不能“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假象”。[1]由此可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做到“六大解放”。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需要因材施教。[1]但关键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务必要正确,及时。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曾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无独有偶,美国创造性思维研究专家托伦斯等也发现,3-5岁是宝宝创造性能力的高速发展时期,而5岁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个关键期,全面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二、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一) 家长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方面,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1、创造发展幼儿各种动作的条件。大脑是思维的主体,动作的发展对大脑的灵活度起催化作用。[3]所以父母应尽量使宝宝的动作得以发展,例如可以让幼儿练习夹豆子,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表达形式,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使思维更清楚地表达。 3、丰富社会

初中语文行知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行知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随着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要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加强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对初中语文行知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行知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29-01 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初中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初中语文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行知课堂的建设,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通过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也忽视了要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应该要融入更多新

的理念和意识,在行知课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学习体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的综合与统一。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改进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偏差,很多初中院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和模式比较滞后,不能实现知行合一,不能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行知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1、对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地定位,提高对其认识 素质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应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要加强对语文教学的全面理解,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教育的力度,使得语文实践教育成为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改革发力点。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要首先加强对语文行知教育的一种认识,尤其是要加强对语文行知教育中的实践教育的重视,对其进行准确地定位,使得教师能够明白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语文教育应

陶行知教育名言30句

陶行知教育名言30句 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墨辨》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里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纳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重视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概知识,亲知是几乎被完全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从闻知那里推想出来的罢了。 2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实验,方能免入歧路。 3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4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 文化钥匙要使学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一是国文;二是外国语;三是数学;四是科学方法—治学治事之科学方法。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 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8 作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 9 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10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11

践行行知教育理念,打造有效课堂教学2

践行行知教育理念,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常熟市义庄小学鲍文军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多么的一致!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与陶行知先生强调培养开拓型、创造性人才也是一脉相承的。他曾经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教育才能担负起振兴民族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在新时期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依然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深入践行行知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才能使我国在21世纪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战斗在教学的第一线,每天既要进入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通过听课、教研活动等各种途径了解其他同行的教学情况,因此我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有较直接的感觉。在常态下的课堂教学中我感觉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1.现状一:教学的目标要求定位不准确。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国标本,这套教材经过几次修改后,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和以前的版本有了变化,原来有的一些内容删除了,原有的一些要求降低了,也增加了一些原来没有的内容。但是在教学的实际中,我还是常常会发现有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的现象。比如现在六年级的分数乘法计算中,最后的结果是假分数的,不必要求学生把结果化成带分数,但还是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平湖市技工学校高光 [摘要]:学生的创新思想是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出创造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指导意义,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应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相结合。本文简要阐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通过多种教育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陶行知创新思想创造教育 陶行知先生作为近代最知名的教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理论和精神财富。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推广。陶行知先生创造的教育理念贴合实际,论据充分,他说: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鲁滨逊物质的创造和林黛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思想心里的创造,都深刻说明了创造是教育的原动力,而行动是实现创造思想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们职业教育面临着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在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寻求方法。而任何教学改革行动都要有理论依据,我们应该深刻领悟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 一、学生创新思想要从实践中来 陶行知先生说:知识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他不提倡做书呆子,而是要用脑去创造,首脑并用,做聪明的“劳力者”。行动就是实验,就是实习课,所以职业学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将其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我们的学生首先是要通过实习课验证了所学的知识,将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在实习课中不断前行,探索新知识,当知识达到足够丰富的

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关于陶行知的一些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教育即生活。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 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 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 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 真人,要具备五种生活力:即科学的生活力,健康的生活力,劳动的生活力,艺术的生活力,改造社会的生活力。 第三、生活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为中心。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第四、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学”。 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

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最早形成于1913—1919年,而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和《儿童的创造教育》,则可以看作是其创造教育理论完善和系统化的标志,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顶峰。 纵观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但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体制,却是各个国家的共识。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出和推行的创造教育理论,超前地提出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虽然,我们今天所提的创造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陶先生当年讲的创造教育有很多不同,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仍对我们今天在新的条件下推行创造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1、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目的 创造的教育目的是什么?陶行知认为:一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教育者不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谓“真善美”,是指勇于实践、实事求是、品德高尚、举止文明等,所谓“活人”,就是富有创造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拓进取的现代人。二是“培养老百姓的创造力”,“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民族创造”。 2、阐述了“创造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把“培养创造力”作为生活教育的宗旨之一,认为“只有发明工具、创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的教育。”在《育才学校节略》一文中,

陶行知更加明确的提出:“本校师生之友以集体力量从事五项创造工作:甲、创造健康之堡垒;乙、创造艺术之环境;丙、创造生产之园地;丁、创造学术之气候;戍、创造真善美之人格。”他进一步提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能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些论述,比较清晰的勾画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 3、强调了“创造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在许多讲话和文章中,多次论述了“创造”的重要性,把创造教育提高到很高的高度。甚至提出了“一切为创造”的口号(见《陶行知全集》第9卷第一线01页)。他认为:创造是人类的最高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活教育的三大宗旨之一。陶行知赋予教育创造的功能,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要推进现代文明就必须发挥创造精神,把培养创造力,看成是“我国今日当务之急”。 4、论述了“创造教育”的可行性 针对一些人认为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太小等原因不能创造的错误认识,陶行知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批驳,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满怀激情地写道:“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陶先生的论述,打破了创造的“天才论”“神秘论”“唯条件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树立起创造的信心,鼓舞人们敢于创造,积极创造。 5、肯定了行动是创造的前提 陶行知一贯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他著名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就是以“做”为中心。同样,他认为,行动是创造的前提,创造的基础,“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他指出:“今日的学校是所以求知的地方,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

行知课堂

行知的践行,让“多元化”升温 成都市第三十七中学罗欢 在校园这片肥沃的土壤里,扎根生活,我们或是饱胀的花骨朵儿,或是蓓蕾初绽,亦或是摇曳生姿。你如今看到的景象,都离不开“行知课堂”的悉心灌溉。作为一名教育新人,我接触“行知课堂”已有一年的时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在行知的这条路上确也是磕磕绊绊,想出许多法子,却也不断从实践,受挫,自我否定与被否定的状态中挣扎逃脱。陶行知也提出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我理解的“行知课堂”也是手脑并用,从做中学,学中思。这无疑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去思考,相互配合,方能够提高“行知课堂”的有效性。 一.师言:我的教学手段要多元化 在现代社会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充分提高“行知课堂”的有效性,最好的方式就是使得自己的教学手段多元化。 1.学案的适当使用。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差。对于语文而已,虽然他们并不陌生,但是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不知道如何去预习。鉴于此,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学案,重点放在精读课文上。让学生根据我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去进行预习,并完成相关的小练习,这是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以便于第二天的新课能够顺利开展。 2.传统教学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兴趣是孩子最大的老师,只有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去接受知识,并积极消化。现在科学技术在这里好比一颗糖,运用恰当,不仅得到的是味蕾上的一丝甜,而且是精神上的愉悦;相反,运用的不好,只重“豪华盛宴”,倒也有喧宾夺主之意,糖虽甜,也会滋生龋齿。因而,我觉得需要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在科技相结合,一方面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使得语文课堂更加鲜活立体。 3.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我记得在我刚进入学校不久上了一堂汇报课,七年级上册的《秋天》,整堂课也是按照“行知课堂”的标准来设计的。贯穿了听说读写,包括听读,自读,赏析,仿写等,效果也算不错。但是在评课的时候,有老师也提出了疑问:虽然我们现在提倡听说读写的课堂,但是否每一堂课都要贯穿听说读写四个要素呢?的确,我们注重先行后知,注重学生基本能力培养,但是是不是有听说读写就算一堂好课呢?不尽然,我们需要“择优录取”“协调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的安排。 二.生言:我的学习方式要多元化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在三尺讲台上讲得再精彩,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改变,依然无法达到“行知课堂”的效果。 1.打破常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已然不觉新鲜,也非堂堂课都需要“热闹”一翻。但是,真正合作的实质是语言的组织表达和思想的沟通。在我们班级,总共有12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位成员。4位成员的综合能力分别在ABCD四个层次,合作的时候,由A层次的组长安排BCD成员的任务,根据综合能力给予任务的难易程度。在评价的时候,有组内互评,组与组互评等,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 2.创设目标,资源互补。学生学习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包括小组讨论,预习,复习等,要结合多种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善于与组内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资料。

论文: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陶行知思想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提出了教育者的天职是要发现、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必须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争取“五大解放”;“手脑双挥”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完成等关于创造教育的基本思想,对促进当前的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命在于创造,教育更需要创造。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值得自己学习的学生。先生创造自己,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自己彼此崇拜的活人。 通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学习,我认为,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孩子美术欣赏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将创造教育思想运用到具体的美术欣赏活动中,从而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呢? 一、营造一个让孩子乐于创造,敢于创造的环境。 1、物质环境的营造。 人的感官往往是可以彼此打动或沟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与所欣赏的美术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情境,以其艺术形象来吸引幼儿,调动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创造活动中,使孩子的创造活动有具体的凭借物,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比如,在一年级《漂亮的瓶子》一课中,我在教室布置了一个阿里巴巴的山洞,里面放了各种瓶子的图象,很好的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丰富的瓶子也帮助幼儿在后面的创作环节拓宽想象;又如,欣赏课《介绍我喜欢的玩具》,我在教室里各个地方都放置了孩子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玩具,孩子们仿佛身临一在一个玩具王国,他们都非常的开心并且对各种造型的玩具有着浓厚的兴趣,还敢于拿着玩具向大家介绍玩具的特点等。 2、心理环境的营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

《行知文化引领下“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文化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2016.2)

《行知文化引领下“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文化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学校现实的需要 长期以来,教育有这样一个明显的倾向,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满堂灌,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成为在一定范围内的有效竞争方式,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综合运用等多种学习实践活动和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以至于学校成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被培养成为习惯于按常规办事,只善于模仿和继承的知识巨人和行动矮人的矛盾体。课堂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教育效果。结果学生是越学越累,越学越不理解,越学越没兴趣,使很多的学生产生深刻的厌学情绪,学习也就成了她们的负担。陶行知先生就革新传统教育方法曾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么,学生只注重于学,而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便是“无所成”了。学和做的分离让学习成为学生沉重的包袱,无形中加大教学的难度。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把握学生的兴趣,创造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创一创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并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2.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体系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为核心理念,重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整合,强调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需要我们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中职教育发展的长远来看,提出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1.课题的概念界定 (1)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其实质是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著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开拓者现实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真理性。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前进的,是陶行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对实际生活作用的产物。陶行知教育他的学生要追求真理,把追求真理与做人结合起来,他提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即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他说,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如何科学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批判旧的课程理论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其主要思想是: 1、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根本要求。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曾明确地表述过,生活教育理论对教科书的根本态度。他说:“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这两句话只是一句话的两样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刘洁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412282032)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著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虽然这一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我们经过对陶行知这一思想的再回顾和再研究发现,这一思想的超前性和预见性使其在今天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研究也能够为强调教育改革的今天提供巨大的帮助。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历史演进;依据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陶行知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弟,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反对?沿袭陈法?与?仪型他国?的旧教育,强调教育要有创造精神。开发人民大众和儿童的创造力,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不是死读书,而是要培养出生活创造力的能力,这就是生活教育的目的。创造精神贯穿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始终,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就是创造教育的理论。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到?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着创造力。??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在陶行知看来,创造能力先天存在于人的身上,而不是说通过教育可以后天赋予人以创造力,教育,就是目的而言,应是立足于使人身上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出来。如是,我们便可以明确创造教育的涵义。创造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方式,他本身无所谓创造什么,而是在人自身的基础之上,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培养加强发挥人身上已存的创造力,使其得以成长。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历史演进

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

作为外语系申请的院级重点建设团队,我们的行知学堂自开办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没有辜负党委书记和外语系领导的厚望。 我们这次选择在上派镇古埂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落户,这要归功于我们团队的黄一鸣同学,是她联系的社区领导,我们才有这么一样一个良好的办学场所;我们也要感谢社区的张书记,自打我们去了之后,是她一直不辞劳苦地为我们服务,指导我们如何处理学生的安全问题,如何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为学生服务;我们也要感谢学生家长的信任,感谢他们愿意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然后我们要感谢我们的辅导员周老师,自打开学以来,她已经去那边社区好几趟了,还给我们带了好多慰问品;我们还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吕胜蓝老师,她一直关注我们的进展情况,并在幕后为我们出谋划策;最后还要感谢我们四位小先生,大家每天不辞劳苦,坚持给学生辅导,给学生讲课,尽心尽责…… 我们每天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1.小先生在八点之前赶到社区,把门打开,等待学生到来 2. 学生到来之后,假如是自己来的,就用学生签到簿签到; 假如是家长送来的,就让家长在家长签到簿上签到,包括 家长姓名和所带孩子姓名;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 (注解: 第一天来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拿到一张告知书, 告知其家长他家孩子在这边补习,孩子在来的路上和回家 的路上的安全问题由家长负责,在学堂期间由小先生负责

他们的安全) 3.每天辅导两小时,从八点到十点,初期的时候,只是辅导作 业,后期我们会在后一个小时的时候讲一些简单的英语知 识(由于我们的学生年龄跨度较大,所以不好讲哪个年级 的具体内容) 4.十点钟家长来接孩子时,还要签到,表示他把带来的孩子接 走了 5.小先生留下打扫卫生,然后离开 我们自开办以来,学生数目不断增加,从一开始的的五六人增加到现在的十三人,年龄跨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八岁到十三岁。由于场地有限,所以后期没有继续增加,据说还是有学生想来的。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这也是我们工作最大的动力。我想我们的工作确实是有价值的,一方面解决了家长没时间看孩子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孩子假期作业没人辅导的问题。 这些孩子总体上是不错的,都比较听话,也比较好学。我列举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李文璐,三年级,性格文静内向,天资聪颖,对课本知识掌握较好,悟性也高,能迅速掌握老师补充的新知识;胡雨桐,一年级,乖巧懂事有礼貌,还聪明伶俐,特别讨人喜欢;叶雅帅,六年级,成绩突出,爱动脑筋,学习较踏实;陈浩,活泼好动,学习效率较高…… 我们刚开始去的时候,他们都很认生,不怎么讲话,有问题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探析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探析 摘要: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本文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之创造教育的目的、创造教育的手段、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进行阐述,进而对探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小学教育 陶行知, 我国20世纪的一位杰出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一生, 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 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 其创造教育实践更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论。 一、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一)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

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二)创造教育的手段 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去思考。2.解放儿童的双手, 给他动手的机会。3.解放儿童的眼睛, 使他对大自然、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4.解放儿童的嘴, 让他有说的自由。5.解放儿童的空间,扩大认识的眼界。6.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的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地去创造。 “六大解放”全面发挥了儿童多种器官的作用,有利于儿童多渠道多形式地接受和加工信息,它是实施创造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传授知识, 只是智育的一方面,探讨这个方面时,不要离开另一个方面, 即培养和发展智力。”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思想, 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六大解放”的重要意义和内在价值。创造教育, 综观大局, 就是要使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更好地结合,并将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所需的关键条件放在显著的地位。 (三)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 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