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亟待解决的四个理论问题_蒋楼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亟待解决的四个理论问题_蒋楼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16年第2期NO.2,2016

2016-03

Mar ,20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和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但关系到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和养成,而且也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巩固。然而,通过对大学生关于《马原》课评教结果的统计和学习感受的调研,我们发现,当被问及“学了《马原》课之后有哪些收获”、“《马原》课对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实效性”等相关问题时,很多大学生的回答都是收获甚微或者作用不大。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与应用研究,不但是学术界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理论问题,也已经构成当前《马原》课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瓶

颈问题,并且成为下一步《马原》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难题和突破口。

在我们看来,上述瓶颈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源于以下原因:现行统编的《马原》教材尚未很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在的线索和逻辑,从而无法使得大学生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体系进行宏观把握。比如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整合到一本书和一门课的编排方式,虽然相对于以往三个部分分别作为一本教材和一门课程的情况已经有所改进,并且在教学改革和教材改编方面实现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目前的《马原》教材和课程教学中,这三个部分基本上仍处于一个相对独立、彼此分离、缺乏内在的整体性和融贯性的状况。再比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范式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14BS020;重庆大学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自设项目“哲学范式视域的马克思实践观研究”,项目编号:CQUMYBZS201501。

作者简介:蒋

楼(1982-),男,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博士。邮编:400044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亟待解决的

四个理论问题

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不但是当代中国理论界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教材编写和课程教学面临的难题。缺少整体性研究不但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不能形成一个总体的把握,而且使得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地位和研究现状出发,我们认为只有首先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最终突破。对于以下四个理论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不但有助于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整体性的凸显,而且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总体把握。第一,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相互统一关系。第二,人的观点、实践观、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三者的相互统一关系。第四,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学术研究;课程教学;理论问题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2-0092-06

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的哲学部分,现行教材和目前的教学也基本上是按照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几方面内容相对独立和彼此分离的编排方式和教学思路进行实施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具有的那种内在的整体性和融贯性尚未得到必要的重视,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碎片化认识和片面性理解。因而,从教材和教学两方面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便成为我们下一步进行《马原》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呢?其实,可以分为“哲学部分自身整体性的凸显”和“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整体性的凸显”两个步骤来完成。这是因为哲学部分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因而凸显哲学部分自身的整体性就成为了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大部分的整体性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们又应当如何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大组成部分的整体性呢?在我们看来,对于以下几个理论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不但有助于我们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的整体性和融贯性的凸显,而且有助于我们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整体性的总体把握。

一、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的相互统一

第一个理论问题是关于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相互统一关系的理解问题。从现行的统编《马原》教材可以看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用名称,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因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不但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和第一原理,而且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核心部分和第一原理①。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现行的统编《马原》教材第一章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并没有成为唯一的内容。除此之外,《马原》教材不但涉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容,而且还用了一定的篇幅介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然而,在现行的统编《马原》教材和课程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处理好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这实际上是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和真正理解而导致的。事实上,现行的统编《马原》教材第一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论述和介绍,而物质观、实践观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那么,究竟如何理解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呢?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理解三者关系的中介。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终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思维方式的确立,即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和确立。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不但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而且以此形成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改变世界”的哲学世界观。实践观点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理论价值,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蕴含了双重维度的理论原则的统一,即“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原则和“否定批判的辩证法”原则的内在统一。正是这种双重维度的理论原则的统一,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所蕴含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价值和事实、应然和实然、人与物等诸多矛盾的不同方面的相互统一关系问题[1]。进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中的物质世界,就不但是外在于人的自然世界和自在世界,而且更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化的自然世界和自为世界。这就从世界观的维度彻底超越了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在内的各种旧唯物主义形态关于物质世界和客观存在的观点。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也就是一种通常所说的“辩证的唯物论”和“实践的唯物论”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就不再是从人的观念和意识出发的抽象的概念辩证法,而变成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反映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实践辩证法”。这就从世界观的维度根本超越了包括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概念辩证法在内的一切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理论。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也就是一种通常所说的“唯物的辩证法”和“实践的辩证法”的统一。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实际上就是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也是“辩证的唯物论”与“唯物的辩证法”的内在统一,还是“实践的唯物论”与“实践的辩证法”的辩证统一。

二、人的观点、实践观与唯物史观的辩证统一

第二个理论问题是关于人的观点、实践观、唯物

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问题。由于现行统编《马原》教材和课程教学对于物质观、实践观和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的相互关系没有给予真正彻底的解决,因而导致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呈现以下·错·误·

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被抽象地过分强调,从而变成一种与人的实践活动相互独立与分离的自在的自然和抽象的物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也变成“无人身的理性”的变戏法和黑格尔意义上的“理性的狡计”,从而失去了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蕴含的基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否定、批判的超越性维度;在处理唯物史观中的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的关系问题上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和历史规律的必然性,从而有使唯物史观沦为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认为的“人学的空场”的危险。

之所以导致上述状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人的观点、实践观、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的相互关系尚未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通行的《马原》教材和理论界的通常认识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诞生地和秘密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诞生的标志,在这之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尚处于一种不成熟的时期和阶段。比如,马克思关于人的观点一度就被理解为带有费尔巴哈人本学的理论色彩和思想痕迹的不成熟时期的思想。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所谓成熟时期的唯物史观已经从根本上否定和超越了青年马克思关于人的观点,即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正是这一“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存在一度导致人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理解上呈现“认识论的断裂”的困境。比如“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对立,即“两个马克思”相互对立的观点②

以及马克思思想与恩格斯思想的对立,即“马恩对立论”的观点③。其实,这不但人为地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的整体性,而且不自觉地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形成史的整体性。

在我们看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产生和出现了。尽管那时的实践观还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诞生的标志和宣言,但是马克思事实上已经在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的本质和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等诸多内容

的论述中自觉地运用了这一观点。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蕴含的哲学思维方式指引下,马克思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即“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然而,人们以往大多都是在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维度理解和看待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其实,这一思想就是一种基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以人为根本”的思想。所谓“以人为根本”,不但指的是一种“以人为主体和中心、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目的和归宿、以人为标准和尺度”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论原则,而且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根基和本原、以人为本体和根据、以人为前提和基础”的历史观念和存在论原则[2]。也正是这种

“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诞生和历史观变革的价值观前提和存在论根据。同时,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蕴含的哲学思维方式指引下,马克思实现了对以往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变革,确立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这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实现的伟大变革的生成和演化过程。唯物史观的形成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从“实践的人道主义”历史观,经“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再到“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逐渐演变过程。唯物史观实际上内在地包含“历史的唯物论”与“历史的辩证法”双重维度的统一,也内在地包含“实践的人道主义”历史观与“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相互统一

第三个理论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三者的相互统一关系的理解问题。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诸如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实践本体论、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物质-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实践生存论、实践人学、实践哲学等各种提法④,都是以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名称上的不同定义,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的不同归结和解释。这些不同定义和解释,其中不乏根本对立和相互冲突的观点和结论,但是其中大多数解释事实上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融贯性的。这些不同定义和解释所体现

的统一性和融贯性,就集中表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三者相互统一关系的理解问题上。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是由狄慈根最早使用,并被普列汉诺夫广泛运用,后来成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黄楠森教授是中国理论界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3]。“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开始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在一起被使用的,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编著的《联共(布)党史》第四章第二节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现行统编《马原》教材至今仍沿用了这一观点。不过,国内外理论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也存在不同观点。苏联理论家中就有人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社会学和社会历史科学理论。哈贝马斯也提出要通过他的“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理论”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俞吾金教授和孙正聿教授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但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理论,而且是一种具有世界观性质的一般哲学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⑤。以段忠桥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坚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性质,而并不认同从世界观维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甚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就不是“哲学”,而是一种“真正的实证科学”⑥。这就是中国理论界在21世纪初所掀起的那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学术论争。“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术语,最初源于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后经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等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发展,

“实践的唯物主义”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理论界掀起了一场哲学观念变革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大讨论,并且在学术的层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总而言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看似是三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不同解读的学术范畴,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它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在实质内容上,却并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绝对对立和截然冲突的,与之相反,它们实际上是从不同的维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质的多样性解读。在这三种不同解读中,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

“历史唯物主义”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主义的世界观,“实践的唯物主义”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否定、批判的辩证法精神。事实上,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历史主义的世界观、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否定、批判的辩证法精神,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一个也不能少,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的理论构架的核心内容和内在支柱。正是这三个不同维度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才得以凸显。也正是这三个不同维度的解读,人们才能从整体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进行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至于我们在理论研究中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和处理上述三种不同维度的解读,最为可取的方法应该是在肯定三者一致性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理论语境和学术境况来作出具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取舍。

四、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

第四个理论问题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问题。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大组成部分,并且以其相互统一的关系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整体性。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三大部分不但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和研究领域,而且这三大部分的研究者也是彼此独立、相互为证、

“老死不相往来”,很少进行沟通、交流和对话。虽然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经济哲学、政治哲学、价值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管理哲学等类似学科交叉意义上的研究活动和学术成果,但是这种部门哲学的研究方式仍旧缺乏从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整体性的透视。那种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手段和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最终归宿的通常解释,事实上也是难以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实质有一个清晰而深入的整体把握。因而,这种现状不但直接影响到人们从整体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理解,而且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相互关照。那么,到底如何在一个整体性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各个部分进行总体把握,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

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中,有一些

理论实际上扮演着整体性的理论范式的典型范例的角色⑦。唯物史观理论、剩余价值学说、共产主义学说就是这样三种具有理论范例意义的理论。以往我们都是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的语境中对这三种理论进行研究,事实上这三种理论不但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具有具体的解释作用,而且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范式的典型范例具有总体的表征功能。从构成要素的角度看,唯物史观理论、剩余价值学说、共产主义学说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组成部分的具体体现。从典型范例的维度看,唯物史观理论、剩余价值学说、共产主义学说实际上分别又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范式的象征和代名词。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二国际就曾通过对唯物史观的研究来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所谓“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其实就是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来从整体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马克思传入中国以后,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也是通过对《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理论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5]。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唯物史观之所以可以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范例,其根源就在于,唯物史观不但作为一种历史观构成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范式的主要内容和内在环节,而且它还作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范例从总体上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再者,剩余价值学说也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惯常指称。与之相关,《资本论》的哲学思想的研究也日益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界的学术热点和潮流。这种经济学与哲学的相互融合的研究思路,最为典型的就是以孙正聿和郝晓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研究。其中,以孙正聿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以其“《资本论》的哲学思想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为依托,致力于对《资本论》的哲学存在论维度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进行挖掘与阐释。以郝晓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其最新的研究中,直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剩余价值哲学”。在他们看来,剩余价值学说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又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他们所倡导的“剩余价值哲学”的建构实际上就是重新理解、创新和发展作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⑧。另外,共产主义学说也同样具有典型范例的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把共产主义的本质理解为“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完美结合与统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还将“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直接等同于“共产主义者”。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的揭露和批判,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具有公有制性质的经济生产方式和运行模式,实际上就是共产主义学说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共产主义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基本上就是同义语。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其实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蕴含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运行制度和社会治理秩序。

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意识的理论自觉应当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整体性意识的理论自觉,不但是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不同内容的自觉,而且是对具有典型范例意义的某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构成要素的整体性功能的自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正确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基础上,真正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

注释:

①现行统编《马原》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参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2-33页。

②捷·伊·奥伊则尔曼、尼·拉宾、郎兹胡特、阿尔都塞等人是其代表;主要观点参见: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5-16页;王东、贾向云:《马克思何时成为马克思》,《哲学动态》2012年第7期,第9-13页。

③诺曼·莱文、戴维·麦克莱伦、莱斯泽克·克拉科夫斯基、特雷尔·卡弗等人是“马恩对立论”的代表;主要观点参见莱文:《辩证法的内部对话》,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142页。

④刘纲纪:《实践本体论》,《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第37页;高清海:《论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第63页;高清海:《再论实践观点的超越性本质》,《哲学动态》1989年第1期,第1页;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第22页;黄楠森:《不能把实践的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第25页;梁兆才、陈飞龙:《近年来国内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第4期,第120页;俞吾金:《马克思哲学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第5页;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1-415页;张奎良:《实践人学:马克思哲学的最终归结》,《哲学研究》2006年第5期,第3页。

⑤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第3页;《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第3页;俞吾金:《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第43页;《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而不是实证科学———兼答段忠桥教授》,2009年第10期,第24页。

⑥段忠桥:《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孙正聿教授商榷》,《哲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3页;《质疑俞吾金教授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两个说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6期,第13页;《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与俞吾金教授商榷》,《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第22页;《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还是“真正的实证科学”———答俞吾金教授》,《学术月刊》2010年第2期,第14页。

⑦对于范式而言,范例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不但是范式的基本构成中的一个要素和环节,而且从总体上表征着整

个范式,是范式的整体性的体现。参见蒋楼:《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马克思在哲学范式上实现的历史变革》,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6月,第18-20页。

⑧郝晓光:《从否证到创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初探》,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第1页;《构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第21页;《剩余价值哲学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解读———是“人与物的矛盾”还是“人与人的矛盾”》,《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第30页。

参考文献:

[1]崔秋锁.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及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J].攀登,2002(5):33.

[2]崔秋锁.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C]//新中国人学理路.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47.

[3]黄楠森.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不是马克思的哲学[J].高校理论战线,2003(5):26.

[4]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4.

[5]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89.

Abstract:TheintegrityofMarxismisnotonlyanimportantissueofthetheorycircleofcurrentChina,buttheproblemfacedbythetextbookcompilingandcourseteachingofIntroductiontothePrincipleofMarxism.NotonlydoesitpreventpeoplefromgraspingtheoveralltheoreticalessenceofMarxism,butitdiscouragescollegestudentsfromunderstandingthebasicprinciplesofMarxismsystematically.AccordingtotheresearchstatusandpositionofMarxistphilosophyinMarxism,wethinkonlywhenwesolveproblemsoftheintegrityofMarxismfirstly,canwetrulyachievebreakthroughinthestudyoftheintegrityofMarxism.CorrectlyunderstandingandthoroughlygraspingthefollowingfourtheoreticalissuesnotonlycanhelphighlighttheprinciplesofMarxistphilosophy,buthelpusgrasptheintegrityofMarxismasawhole.Firstly,thedi-alecticalunityofmaterialview,viewofpracticeanddialecticsinMarxistphilosophy;secondly,thedialecticalunityofman'sviewpoint,viewofpracticeandmaterialistconceptionofhistoryinMarxistphilosophy;thirdly,thedialecticalunityofdialecticmaterialism,historicalmaterialismandpracticalmaterialism;fourthly,thedialecticalunityofphilosophy,po-liticaleconomicsandscientificsocialisminthesystemoftheMarxismtheory.

Keywords:TheIntegrityofMarxism;academicresearch;courseteaching;theoreticalissue

责任编辑:

萧雅楠Four Theoretical Issue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Study and Teaching of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JIANGLou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