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生学及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2009年)

卫生学及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2009年)

卫生学及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2009年)
卫生学及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2009年)

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卫生学及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二〇〇九年三月

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籍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数十万种以上。按其大小、结构、组成等,可分为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的原始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这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后五类的结构和组成与细菌接近,故从分类学观点,将它们列入广义的细菌范畴。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此类。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例如1g肥沃土壤可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人类和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等腔道中,亦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而且有些是必需的。自然界中N、C、S等元素的循环要靠有关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死亡动、植物的有机氮化物转化为无机氮化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要,而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食用。此外,空气中的大量游离氮,也只有依靠固氮菌等作用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因此,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进行代谢,人类和动物也将难以生存。

在农业方面,也可以应用微生物制造菌肥、植物生长激素等;也可利用微生物感染昆虫这一自然现象来杀死害虫。例如苏云金杆菌能在一些农作物害虫的肠腔中生长繁殖并分泌毒素,导致寄生昆虫的死亡。这样,开辟了以菌造肥、以菌催长、以菌防病、以菌治病等农业增产新途径,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

在工业方面,微生物应用于食品、皮革、纺织、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日趋广泛。例如采用盐酸水解法生产1吨味精需要小麦30吨,现改用微生物发酵法只需薯粉3吨。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大大节约细粮。又如在炼油工业中,利用多种能以石油为原料的微生物进行石油脱蜡,可以提高石

油的质量和产量。

在医药工业方面,有许多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可选用微生物来制造一些维生素、辅酶等药物。

此外,在污水处理方面,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磷、氰化物等亦有良好效果。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在基因工程技术中的作用更显辉煌。不仅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多种工具酶和载体系统,更可人为地定向创建有益的工程菌新品种,能在无污染自然环境中制造出多样、大量的人类必需品。

第二节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微生物学工作者的任务是将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用于生产实际,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予以改造、控制和消灭;使微生物学朝向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微生物学经验时期古代人类虽未观察到具体的微生物,但早已将微生物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疾病防治之中。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作酒的记载。北魏(386—534)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制醋方法。那时也已知道豆类的发酵过程,从而制成了酱。民间常用的盐腌、糖渍、烟熏、风干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实际上都是防止食物因微生物生长繁殖而腐烂变质的有效措施。

古代人早已认识到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一旦与患者接触,几乎都将受染,且死亡率极高。但已康复者去护理天花病人,则不会再得天花。这种免得瘟疫的现象,是“免疫”一词的最早概念。我国祖先在这个现象的启发下,开创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是我国预防医学上的一大贡献。

实验微生物学时期首先观察到微生物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他于1676年用自磨镜片,创制了一架能放大266倍的原始显微镜,发现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并正确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样等,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科学依据。

巴斯德为防止酒类发酵成醋创用的加温处理法,就是至今仍沿用于酒类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在巴斯德的影响下,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Joseph Lister,1827-1912)创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用具,以防止术后感染,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奠定基础。

18世纪末,英国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创用牛痘预防天花,为预防医学开辟了广阔途径。随后,巴斯德研制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成功。

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直到1940年,Florey 等将青霉菌的培养液予以提纯,才获得可供临床使用的青霉素纯品。青霉素的发现,鼓舞了微生物学家们寻找、发掘抗生素的热潮,于是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等相继发现。使许多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和传染病得到控制和治愈,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近30年来,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电子显微镜技术、细胞培养、组织化学、标记技术、核酸杂交、色谱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建立和改进,微生物学得到极为迅速的发展。

第一篇细菌学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bacterium)是属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范畴。广义上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上则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它们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一般以微米(μm)为单位。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同一种细菌也因菌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球菌多数球菌(coccus)直径在1μm左右,外观呈圆球形或近似球形。

1.双球菌(diplococcus)肺炎链球菌。

2.链球菌(streptococcus)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金黄色葡萄球菌。

4.四联球菌(tetrads)四联加夫基菌。

5.八叠球菌(sarcina) 藤黄八叠球菌

杆菌不同杆菌(bacillus)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大的杆菌如炭疽芽胞杆菌长3~10μm,中等的如大肠埃希菌长2~3μm,小的如布鲁菌长仅 0.6~1.5μm。

螺形菌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菌体弯曲,有的菌体长2~3μm,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 如

霍乱弧菌;有的菌体长3~6μm,有数个弯曲称为螺菌(spirillum), 如鼠咬热螺菌;也有的菌体细长弯曲呈弧形或螺旋形,称为螺杆菌(helicobacterium),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的形态受温度、pH 、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影响很大。一般是细菌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培养8~18d时形态比较典型,在不利环境或菌龄老时常出现梨形、气球状和丝状等不规则的多形性(polymorphism),称为衰退型(involution form)。因此,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期为宜。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细菌虽小,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的周围。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但各自有其特殊组分。

1.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细菌细胞壁中的主要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N-acetyl glucosamine)和N-乙酰胞壁酸(N-acetylmuramic acid)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联结而成。各种细菌细胞壁的聚糖骨架均相同。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20~80nm),除含有15~50层肽聚糖结构外,大多数尚含有大量的磷壁酸(teichoic acid),少数是磷壁醛酸(teichuroic acid),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0%。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10~15nm),但结构较复杂。除含有1~2层的肽聚糖结构外,尚有其特殊组分外膜(outer membrane),约占细胞壁干重的80%。

4.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坚韧而富弹性,其主要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细菌细胞质内有高浓度的无机盐和大分子营养物质,其渗透压高达5~25个大气压。由于细胞壁的保护作用,使细菌能承受内部巨大的渗透压而不会破裂,并能在相对低渗的环境下生存。细胞壁上有许多小孔,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菌体表面带有多种抗原表位,可以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细胞膜细胞膜(cell membrane)或称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位于细胞壁内侧,紧

包着细胞质。厚约7.5nm,柔韧致密,富有弹性,占细胞干重的10%~30%. 细菌细胞膜是细菌赖以生存的重要结构之一,其功能主要有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等作用。

细胞质细胞膜包裹的溶胶状物质为细胞质(cytoplasm)或称原生质(protoplasm),由水、蛋白质、脂类、核酸及少量糖和无机盐组成,其中含有许多重要结构。

1.核糖体(ribosome)核糖体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存在于细胞质中,每个细菌体内可达数万个。

2.质粒(plasmid)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质粒能独立自行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质粒不是细菌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质粒除决定该菌自身的某种性状外,还可通过接合或转导作用等将有关性状传递给另一细菌。

核质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成形的核。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nuclear material)或拟核(nucleoid),集中于细胞质的某一区域,多在菌体中央,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因其功能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相似,故习惯上亦称之为细菌的染色体(chromosome)。

细菌的染色体(核质)为一个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分子,由两股方向相反的DNA 多聚链呈右手双螺旋结构。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 ,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capsule)或大荚膜(macrocapsule)。厚度<0.2μm者称为微荚膜(microcapsule)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长5~20μm,直径12~30nm,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或经特殊染色法使鞭毛增粗后才能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到,具有鞭毛的细菌在液体环境中能自由游动,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

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称为菌毛(pilus或fimbriae)。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内芽胞(endospore),简称芽胞(spore),以别于真菌在菌体外部形成的孢子。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重要的有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等)和梭菌属(破伤风梭菌等)。细菌的芽胞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一般细菌繁殖体在80℃水中迅速死亡,而有的细菌芽胞可耐100℃沸水数小时。被炭疽芽胞杆菌芽胞污染的草原,传染性可保

持20~30年。被芽胞污染的用具、敷料、手术器械等,用一般方法不易将其杀死,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第三节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一、显微镜放大法

细菌形体微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藉助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

普通光学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以可见光(日光或灯光)为光源,波长0.4~0.7μm,平均约0.5μm。其分辨率为光波波长的一半,即0.25μm。0.25μm的微粒经油镜放大1000倍后成 0.25mm,人的眼睛便能看清。一般细菌都大于0.25μm,故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予以观察。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是利用电子流代替可见光波,以电磁圈代替放大透镜。电子波长极短,约为0.005nm,其放大倍数可达数十万倍,能分辨1nm 的微粒。不仅能看清细菌的外形,内部超微结构也可一览无遗。当前使用的电子显微镜有两类,即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SEM的分辨率一般较TEM低,但可清楚地显露观察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配合电子显微镜观察使用的标本制备方法有用磷钨酸或钼酸铵作负染色、投影法(shadowing)、超薄切片(ultrathin section)、冰冻蚀刻法(freeze etching)等。电子显微镜标本须在真空干燥的状态下检查,故不能观察活的微生物。

二、染色法

细菌体小半透明,经染色后才能观察较清楚。染色法有多种,最常用最重要的分类鉴别染色法是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释番红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2章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理活动包括摄取和合成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整个生理活动的中心是新陈代谢,细菌的代谢活动十分活跃而且多样化,乃至繁殖迅速是其显著的特点。研究细菌的生理活动不仅是基础生物学科的范畴,而且与医学、环境卫生、工农业生产等都密切相关。诸如对于人

体的正常菌群,特别是益生菌(probiotic),如何促进其生长繁殖和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对于致病菌,了解其代谢与致病的关系,设计和寻找有关诊断和防治的方法。利用细菌的代谢来净化环境,开发极端环境的微生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细菌和其他生物细胞相似,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水分是菌细胞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细胞总重量的75%~90%。菌细胞去除水分后,主要为有机物,包括碳、氢、氮、氧、磷和硫等。还有少数的无机离子,如钾、钠、铁、镁、钙、氯等;用以构成菌细胞的各种成分及维持酶的活性和跨膜化学梯度。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细菌为半透明体。当光线照射至细菌,部分被吸收,部分被折射,故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菌数越多浊度越大,使用比浊法或分光光度计可以粗略地估计细菌的数量。

带电现象细菌固体成分的50%~80%是蛋白质,蛋白质由兼性离子氨基酸组成。革兰阳性菌pI 为2~3,革兰阴性菌pI为4~5,故在近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尤以前者所带电荷更多。

半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允许水及部分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吸收营养和排出代谢产物。

渗透压细菌体内含有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一般革兰阳性菌的渗透压高达20~25个大气压,革兰阴性菌为5~6个大气压。细菌所处一般环境相对低渗,但有坚韧细胞壁的保护不致崩裂。若处于比菌内渗透压更高的环境中,菌体内水分逸出,胞质浓缩,细菌就不能生长繁殖。

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各类细菌的酶系统不同,代谢活性各异,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也不同。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

自养菌(autotroph)该类菌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如利用CO2、CO32―作为碳源,利用N2、NH3、NO2―、NO3―等作为氮源,合成菌体成分。这类细菌所需能量来自无机物的氧化称为化能自养菌(chemotroph),或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称为光能自养菌(phototroph)。

异养菌(heterotroph)该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

分并获得能量。异养菌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parasite)。腐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等作为营养物;寄生菌寄生于活体内,从宿主的有机物获得营养。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对细菌进行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其生长所必须的各种成分,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水细菌所需营养物质必须先溶于水,营养的吸收与代谢均需有水才能进行。

碳源各种碳的无机或有机物都能被细菌吸收和利用,合成菌体组分和作为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病原菌主要从糖类获得碳。

氮源细菌对氮源的需要量仅次于碳源,其主要功能是作为菌体成分的原料。很多细菌可以利用有机氮化物,病原性微生物主要从氨基酸、蛋白胨等有机氮化物中获得氮。

无机盐细菌需要各种无机盐以提供细菌生长的各种元素,其需要浓度在10-3~10-4mol/L的元素为常用元素,其需要浓度在10-6~10-8 mol/L元素为微量元素。

生长因子许多细菌的生长还需一些自身不能合成的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通常为有机化合物,包括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少数细菌还需特殊的生长因子,如流感嗜血杆菌需要Х、Ⅴ两种因子,Ⅹ因子是高铁血红素,Ⅴ因子是辅酶Ⅰ或辅酶Ⅱ,两者为细菌呼吸所必需。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

被动扩散被动扩散指营养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其驱动力是浓度梯度,不需要提供能量。简单扩散。

主动转运系统主动转运系统是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其特点是营养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并需要提供能量。

各种细菌的转运营养物质的方式不同,即使对同一种物质,不同细菌的摄取方式也不一样。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营养物质、能量和适宜的环境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

营养物质充足的营养物质可以为细菌的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

氢离子浓度(pH)每种细菌都有一个可生长的pH范围, 以及最适生长pH。大多数嗜中性细菌生长的pH范围是6.0~8.0,嗜酸性细菌最适生长 pH可低至3.0,嗜碱性细菌最适生长pH可高达10.5。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

温度各类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一。藉此分为嗜冷菌(psychrophile),其生长范围-5~30℃,最适生长为10~20℃;嗜温菌(mesophile),生长范围10~45℃,最适20~40℃;嗜热菌(thermophile),生长范围25~95℃,最适50~60℃。病原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人体环境,均为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人的体温,即37℃。

气体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

1.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 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如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

2.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氧浓度>10%对其有抑制作用。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3.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 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4.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 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且还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如破伤风梭菌、脆弱类杆菌。

渗透压一般培养基的盐浓度和渗透压对大多数细菌是安全的,少数细菌如嗜盐菌(halophilic bacterium)需要在高浓度(3%)的NaCl环境中生长良好。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生长繁殖表现为细菌的组分和数量的增加。

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细菌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binary fission)进行无性繁殖。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代时(generation time),多数细菌为20~30 min。个别细菌繁殖速度较慢,如结核分枝杆菌的代时达18~20 h。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细菌约20 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计算,一个细胞经7 h可繁殖到约200万个,10 h后可达10亿以上,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耗竭,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渐减,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过程的规律性。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出一条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根据生长曲线,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

1.迟缓期(lag phase) 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的短暂适应阶段。该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合成并积累充足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迟缓期长短不一,按菌种、接种菌的菌龄和菌量,以及营养物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 4 h。

2.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细菌在该期生长迅速,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生长曲线图上细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达到顶峰状态。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该期的细菌。一般细菌对数期在培养后的8~18h。

3.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聚,该期细菌繁殖速度渐减,死亡数逐渐增加,细菌形态、染色性和生理性状常有改变。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4.衰亡期(decline phase) 稳定期后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数越来越多,并超过活菌数。该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难以辨认;生理代谢活动也趋于停滞。

细菌生长曲线只有在体外人工培养的条件下才能观察到。在自然界或人类、动物体内繁殖时,受多种环境因素和机体免疫因素的多方面影响,不可能出现在培养基中的那种典型的生长曲线。

细菌的生长曲线在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中都有指导意义。掌握细菌生长规律,可以人为地改变培养条件,调整细菌的生长繁殖阶段,更为有效地利用对人类有益的细菌。例如在培养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培养液和对需氧菌进行通气,使细菌长时间地处于生长旺盛的对数期(称为连续培养)。

第三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了解细菌的生理需要,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可用人工方法提供细菌所需要的条件来培养细菌,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一、培养细菌的方法

人工培养细菌,除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使细菌获得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外,尚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如酸碱度、渗透压、温度和必要的气体等。

根据不同标本及不同培养目的,可选用不同的接种和培养方法。常用的有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培养两种方法。病原菌的人工培养一般采用35~37℃,培养时间多数为18~24 h,但有时需根据菌种及培养目的作最佳选择,如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则应选用对数期的培养物。

二、培养基

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培养基一般pH为7.2~7.6,少数的细菌按生长要求调整pH偏酸或偏碱。许多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分解糖类产酸,故常在培养基中加入缓冲剂,以保持稳定的pH。培养基制成后必须经灭菌处理。

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基础培养基基础培养基(basic medium)含有多数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它是配制特殊培养基的基础,也可作为一般培养基用。如营养肉汤(nutrient broth)、营养琼脂(nutrient agar)、蛋白胨水等。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称为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用于鉴别细菌。如常用的糖发酵培养基。

此外,还可根据对培养基成分了解的程度将其分为两大类: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defined medium),又称为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和化学成分不确定的培养基(undefined medium),又称天然培养基(complex medium)。也可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三大类。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的琼脂粉,即凝固成固体培养基;琼脂粉含量在0.3%~0.5%时,则为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在培养基中起赋形剂作用,不具营养意义。液体培养基可用于大量繁殖细菌,但必须种入纯种细菌;固体培养基常用于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半固体培养基则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和短期保存细菌。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大多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繁殖后呈现均匀混浊状态;少数链状的细菌则呈沉淀生长;枯草芽胞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专性需氧菌呈表面生长,常形成菌膜。

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将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经过18~24 h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菌落 colony)。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纯培养 pure culture)。这是从临床标本中检查鉴定细菌很重要的第一步。各种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在大小、形状、颜色、气味、透明度、表面光滑或粗糙、湿润或干燥、边缘整齐与否,以及在血琼脂平板上的溶血情况等均有不同表现,这些有助于识别和鉴定细菌。

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半固体培养基粘度低,有鞭毛的细菌在其中仍可自由游动,沿穿

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

四.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在医学中的应用细菌培养对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明确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必须取病人有关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其结果可指导临床用药。

2.细菌学的研究有关细菌生理、遗传变异、致病性和耐药性等研究都离不开细菌的培养和菌种的保存等。

3.生物制品的制备供防治用的疫苗、类毒素、抗毒素、免疫血清及供诊断用的菌液、抗血清等均来自培养的细菌或其代谢产物。

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细菌培养和发酵过程中多种代谢产物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用途,可制成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有机溶剂、酒、酱油、味精等产品。细菌培养物还可生产酶制剂,处理废水和垃圾,制造菌肥和农药等。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将带有外源性基因的重组DNA转化给受体菌,使其在菌体内能获得表达。细菌操作方便,容易培养,繁殖快,基因表达产物易于提取纯化,故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如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已成功地制备了胰岛素、干扰素、乙型肝炎疫苗等。

第五节细菌的分类

一、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

细菌分类学是一个古老的、传统的学科,又是一个现代化的、发展的学科。细菌的分类原则上分为传统分类和种系分类两种。

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细菌分类系统专著“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和“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第9版(1994)。

细菌的分类层次与其他生物相同,也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在细菌中常用属和种。

二、细菌的命名法

细菌的命名采用拉丁双名法,每个菌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前一字为属名,用名词,大写;后一字为种名,用形容词,小写。一般属名表示细菌的形态或发现或有贡献者,种名表明细菌的性状特征、寄居部位或所致疾病等。中文的命名次序适与拉丁文相反,是种名在前,属名在后。有时泛指某一属细菌,不特指其中某个菌种,则可在属名后加sp.(单数)或spp

第3章消毒与灭菌

细菌为单细胞生物,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若环境适宜,生长繁殖极为迅速;若环境变化过剧,细菌因代谢障碍而生长受到抑制,其至死亡。根据这一现象,可以采用多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来抑制或杀死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以切断传播途径,从而控制或消灭传染病。另外,微生物学实验室和外科手术室等为防止微生物的污染或感染,也需杀灭物品或器械上的微生物。以下术语常用来表示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一般消毒剂在常用的浓度下,只对细菌的繁殖体有效,对其芽胞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作用的时间。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bacteriostat)为各种抗生素,可在体内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在体外用于抑菌试验以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常为防腐剂。

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的意思。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例如进行外科手术时需防止细菌进入创口,微生物学实验中要注意防止污染和感染。

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

消毒与灭菌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学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用于消毒灭菌的物理因素有热力、紫外线、辐射、超声波、滤过、干燥和低温等。

一、热力灭菌法

高温对细菌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因此最常用于消毒和灭菌。多数无芽胞细菌经55~60℃作用30~60min后死亡。湿热80℃经5~10min可杀死所有细菌繁殖体和真菌。细菌的芽胞对高温有很强的抵抗力,例如炭疽芽胞杆菌的芽胞,可耐受5~10min煮沸,肉毒梭菌的芽胞则需煮沸3~5h才死亡。

热力灭菌法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在同一温度下,后者的效力比前者大。这是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气有潜热存在。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时放出的潜热,可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

干热灭菌法干热的杀菌作用是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 80~100℃经h可被杀死;芽胞则需160~170℃经2h才死亡。

1.焚烧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内焚烧。是一种彻底的灭菌方法,但仅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

2.烧灼直接用火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等的灭菌。

3.干烤利用干烤箱灭菌,一般加热至160~170℃经2 h。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例如玻璃器皿、瓷器、玻质注射器等的灭菌。

4.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0.77~1000μm波长的电磁波,尤以1~10μm波长的热效应最强。但热效应只能在照射到的表面产生,因此不能使物体均匀加热。红外线的杀菌作用与干热相似,利用红外线烤箱灭菌所需的温度和时间亦同于干烤。此法多用于医疗器械的灭菌。

湿热灭菌法

1.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仍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此法由巴斯德创用以消毒酒类,故名。目前主要用于牛乳等消毒。方法有两种:一是加热至61.1~6

2.8℃min;另一是71.7℃经15~30s钟,今广泛采用后法。

2.煮沸法在1个大气压下,水的煮沸温度为100℃,一般细菌的繁殖体5min能被杀死,细菌芽胞常需煮沸1~2h才被杀灭。此法常用于消毒食具、刀剪、注射器等。水中加入2%碳酸钠,既可提高沸点达105℃,促进芽胞的杀灭,又可防止金属器皿生锈。

3. 流动蒸气消毒法又称常压蒸气消毒法,是利用一个大气压下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细菌繁殖体经15~30min可被杀灭,但芽胞常不被全部杀灭。该法常用的器具是Arnold消毒器,我国的蒸笼具有相同的原理。

4. 间歇蒸气灭菌法(fractional sterilization)利用反复多次的流动蒸气间歇加热以达到灭菌的目的。将需灭菌物置于流通蒸汽灭菌器内,100℃加热15~30min,杀死其中的繁殖体;但芽胞尚有残存。取出后放37℃孵箱过夜,使芽胞发育成繁殖体,次日再蒸一次,连续三次以上,可达到灭菌的效果。此法适用于一些不耐高热的含糖、牛奶等培养基。若有些物质不耐100℃,则可将温度减低至75~80℃,每次加热时间延长至30~60min,次数增加至3次以上,也可达到灭菌目的。

5.高压蒸气灭菌法是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灭菌的温度取决于蒸气的压力。在一个大气压下,蒸气的温度是100℃。如果蒸气被限制在密闭的容器中,随着压力升高,蒸气的温度也相应升高。在103.4kPa(1.05kg/cm2)蒸气压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高压蒸汽灭菌器(autoclave)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常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

二、辐射杀菌法

紫外线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包括日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最强,

这与DNA的吸收光谱范围一致。紫外线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而形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或死亡。紫外线穿透力较弱,普通玻璃、纸张、尘埃、水蒸气等均能阻挡紫外线,故只能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杀菌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眼睛有损伤作用,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电离辐射包括高速电子、X射线和γ射线等。在足够剂量时,对各种细菌均有致死作用。其机制在于产生游离基,破坏DNA。电离辐射常用于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亦可用于食品的消毒,而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微波微波是一种波长为1mm到1m左右的电磁波,可穿透玻璃、塑料薄膜与陶瓷等物质,但不能穿透金属表面。消毒中常用的微波有2450MHZ与915MHZ两种,多用于检验室用品、非金属器械、无菌病室的食品食具、药杯及其它用品的消毒。

三、滤过除菌法

滤过除菌法(filtration)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以达到无菌目的。所用的器具是滤菌器(filter),滤菌器含有微细小孔,只允许液体或气体通过,而大于孔径的细菌等颗粒不能通过。滤过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滤菌器的除菌性能,与滤器材料的特性、滤孔大小、静电作用等因素有关。滤菌器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薄膜滤菌器、素陶瓷滤菌器、石棉滤菌器(亦称Seitz滤菌器)、烧结玻璃滤菌器等。

四、超声波杀菌法

不被人耳感受的高于20千周/s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可裂解多数细菌,尤其是革兰阴性菌更为敏感,但往往有残存者。目前超声波主要用于粉碎细胞,以提取细胞组分或制备抗原等。超声波裂解细菌的机制主要是它通过水时发生的空(腔)化作用,在液体中造成压力改变,应力薄弱区形成许多小空腔,逐渐增大,最后崩破。崩破时的压力可高达1000个大气压。

五、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有些细菌的繁殖体在空气中干燥时会很快死亡,例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霍乱弧菌、苍白密螺旋体等。但有些细菌的抗干燥力较强,如溶血性链球菌在尘埃中存活25d,结核分枝杆菌在干痰中数月不死。芽胞的抵抗力更强,如炭疽芽胞杆菌的芽胞耐干燥20余年。干燥法常用于保存食物,浓盐或糖渍食品可使细菌体内水分逸出,造成生理性干燥,使细菌的生命活动停止,从而防止食物变质。

低温可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减慢,故常用作保存细菌菌种。当温度回升至适宜范围时,又能恢复生长繁殖。为避免解冻时对细菌的损伤,可在低温状态下真空抽去水分,此法称为冷冻真空干燥法

(lyophilization)。该法是目前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一般可保存微生物数年至数十年。

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法

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从而发挥防腐、消毒甚至灭菌的作用。消毒防腐药物一般都对人体组织有害,只能外用或用于环境的消毒。

根据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不同,主要分以下几类:①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例如酚类(高浓度)、醇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酸碱类、醛类;②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例如某些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与细菌的-SH基结合使有关酶失去活性;③损伤菌细胞膜,例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能降低菌细胞的表面张力并增加其通透性,胞外液体内渗,致使细菌破裂。

一、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酚类石炭酸、来苏、洗必泰等酚类化合物,低浓度时破坏菌细胞膜,使胞质内容物漏出;高浓度时使菌体蛋白质凝固。也有抑制细菌脱氢酶、氧化酶等作用。

醇类杀菌机制在于去除细菌胞膜中的脂类,并使菌体蛋白质变性。乙醇最常用,浓度为70%~75%时杀菌力最强,更高浓度因能使菌体表面蛋白质迅速凝固,杀菌效力反而减低。异丙醇的杀菌作用比乙醇强,且挥发性低,但毒性较高。两者主要用于皮肤消毒和浸泡体温计等。

重金属盐类高浓度时易与带阴电荷的菌体蛋白质结合,使之发生变性或沉淀,又可与细菌酶蛋白的-SH基结合,使其丧失酶活性。

氧化剂常用的有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高锰酸钾与卤素等。它们的杀菌作用是依靠其氧化能力,可与酶蛋白中的-SH基结合,转变为-SS-基,导致酶活性的丧失。过氧化氢在水中可形成氧化能力很强的自由羟基,破坏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过氧乙酸为强氧化剂,易溶于水,对细菌繁殖体和芽胞、真菌、病毒等都有杀灭作用,应用广泛;但稳定性差,易分解并有刺激性与腐蚀性,不适用于金属器具等的消毒。用于消毒的卤素有碘和氯两类,碘多用于皮肤消毒;氯多用于水的消毒。氯化合物有漂白粉、次氯酸钙、次氯酸钠等。

表面活性剂又称去污剂,易溶于水,能减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使物品表面油脂乳化易于除去,故具清洁作用。并能吸附于细菌表面,改变胞壁通透性,使菌体内的酶、辅酶、代谢中间产物逸出,呈现杀菌作用。表面活性剂有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三类。因细菌带阴电,故阳离子型杀菌作用较强。阴离子型如烷苯磺酸盐与十二烷基硫酸钠解离后带阴电,对革兰阳性菌也有杀菌作用。非离子型对细菌无毒性,有些反而有利于细菌的生长,例如吐温80(tween 80)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刺激生长、并有使菌分散的作用。常用于消毒的表面活性剂有新洁尔灭、杜灭芬等。

烷化剂杀菌机制在于对细菌蛋白质和核酸的烷化作用,杀菌谱广,杀菌力强。常用的有甲醛、环氧

乙烷和戊二醛等。甲醛与环氧乙烷的杀菌作用主要是取代细菌酶蛋白中氨基、羧基、巯基或羟基上的氢原子,使酶失去活性。戊二醛主要是取代氨基上的氢原子。环氧乙烷能穿透包裹物,对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和细菌芽胞均有较强的杀菌力。缺点是对人体有一定毒性,且有些烷化剂,如β-丙脂等可能有致癌作用。

二、消毒剂的应用

病人排泄物与分泌物粪、尿、脓、痰等,一般多用等量的20%漂白粉、5%石炭酸或2%来苏,搅拌均匀,作用2h再倾去。

皮肤 2.5%碘酒、70%乙醇、2%红汞均可应用。

粘膜新生儿预防淋病奈瑟菌性眼结膜炎可用1%硝酸银或2%蛋白银滴眼;口腔粘膜消毒可用3%过氧化氢;冲洗尿道、阴道、膀胱等可用0.01%~0.1%洗必泰或0.1%高锰酸钾。

饮水自来水用氯气,少量的饮用水可用漂白粉。

厕所、阴沟可用生石灰,其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钙。

空气常用福尔马林(甲醛溶液)加热法:12.5~25ml/m3熏蒸12~24 h;或福尔马林混合高锰酸钾法:福尔马林40ml加高锰酸钾30g/m3, 熏蒸12~24 h;肝炎病房可用过氧乙酸3g/m3熏蒸90min。

手一般用2%来苏。当疑有肝炎病毒污染时,用0.2%~0.4%过氧乙酸浸泡1~2min后,流水冲洗。或用2%碘酊涂擦后用70%乙醇擦洗。

表3-1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作用机制与用途

类别作用机制常用消毒剂用途

酚类蛋白质变性,损伤

细胞膜,灭活酶类3%~5%石炭酸

2%来苏;0.01%~

0.05%洗必泰

地面、器具表面的消毒,皮肤消毒,

术前洗手、阴道冲洗等

醇类蛋白质变性与凝

固,干扰代谢

70%~75%乙醇皮肤、体温计消毒

重金属盐类氧化作用,蛋白质

变性与沉淀,灭活

酶类0.05%~0.01%升汞;

2%红汞;0.1%硫柳

汞;1%硝酸银;

1%~5%蛋白银

非金属器皿的消毒;皮肤、粘膜、

小创伤消毒;皮肤消毒、手术部位

消毒;新生儿滴眼、预防淋病奈瑟

菌感染

氧化剂氧化作用,蛋白质0.1%高锰酸钾;3%皮肤、尿道、蔬菜、水果消毒;创

沉淀过氧化氢;0.2%~

0.3%过氧乙酸;

2.0%~2.5%碘酒;

0.2ppm~0.5ppm氯

10%~20%漂白粉

0.5%~1.5%漂粉精

0.2%~0.5%氯胺

4ppm二氯异氰尿酸钠

3%二氯异氰尿酸钠口、皮肤粘膜消毒;塑料、玻璃器材消毒;皮肤消毒;饮水及游泳池消毒;地面、厕所与排泄物消毒;地面、墙壁、家具消毒,饮水消毒:0.3%~0.4%/kg;室内空气及表面消毒,0.1%~1.2%浸泡衣服;水消毒空气及排泄物消毒

表面活性剂损伤细胞膜,灭活

氧化酶等酶活性,

蛋白质沉定0.05%~0.1%新洁尔

0.05%~0.1%杜灭芬

外科手术洗手,皮肤粘膜消毒,浸

泡手术器械

皮肤创伤冲洗,金属器械、塑料、

橡皮类消毒

烷化剂菌体蛋白质及核

酸烷基化10%甲醛

50mg/L环氧乙烷

2%戊二醛

物品表面消毒,空气消毒

手术器械、敷料等消毒

精密仪器、内窥镜等消毒

染料抑制细菌繁殖,干

扰氧化过程

2%~4%龙胆紫浅表创伤消毒

酸碱类破坏细胞膜和细

胞壁,蛋白质凝固5~10ml/m2醋酸加

等量水蒸发

生石灰(按1:4~1:8

比例加水配成糊状)

空气消毒

地面、排泄物消毒

第三节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消毒灭菌的效果受环境、微生物种类及消毒剂本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各种消毒剂的理化性质不同,对微生物的作用大小也有差异。例如表面活性剂对革兰阳性菌的杀灭效果比对革兰阴性菌好;龙胆紫对葡萄球菌作用较强。同一种消毒剂的浓度不同,其消毒效果也不同。绝大多数消毒剂在高浓度时杀菌作用大,当降至一定浓度时只有抑菌作用,但醇类例外,70%乙醇或50%~80%异丙醇的消毒效果最好。消毒剂在一定浓度下,对细菌的作用时间愈长,消毒效果也愈好。

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同一消毒剂对不同微生物的杀菌效果不同,例如一般消毒剂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要比对其他细菌繁殖体的作用差;70%乙醇可杀死一般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灭细菌的芽胞;必须根据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此外,微生物的数量越大,所需消毒的时间就越长。

温度温度升高可提高消毒效果。例如2%戊二醛杀灭每毫升含104个炭疽芽胞杆菌的芽胞,20℃时需15min,40℃时为2min,56℃时仅1min即可。

酸碱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受酸碱度的影响。例如戊二醛本身呈中性,其水溶液呈弱酸性,不具有杀芽胞的作用,只有在加入碳酸氢钠后才发挥杀菌作用。新洁尔的杀菌作用是pH愈低所需杀菌浓度愈高,在pH 3时所需的杀菌浓度,较pH 9时要高10倍左右。

有机物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能够影响消毒剂的效果。病原菌常随同排泄物、分泌物一起存在,这些物质可阻碍消毒剂与病原菌的接触,并消耗药品,因而减弱消毒效果。湿度、穿透力、表面张力,以及拮抗物质的存在等,亦对消毒灭菌的效果有影响。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一、什么叫微生物? 微生物是指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的,肉眼看不见的,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通称。 二、微生物有哪些特征? 1. 个体小、作用大; 2.. 分布广、种类多; 3. 繁殖快、代谢强; 4. 易变异。 三、微生物分为哪几类? 四、微生物的功能: 1、致病:引起人及动植物病害。 2、致腐、致霉:破坏工农业产品及人类生活用品。 3、参与自然循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释放于大气之中。 4、用于生产食品、药物、化工原料、饲料等。 5、其它: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煤,细菌治矿;污水处理等。 五、各类微生物的大小、形态、繁殖条件: 六、什么叫灭菌?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物体上所有的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的芽胞全部杀死,称为灭菌。 灭菌后的物品即为无菌状态。 七、什么叫无菌? 完全不存在活的微生物。(注:无菌状态是绝对的,不存在不同程度的无菌状态) 八、什么叫无菌室? 指环境空气中悬浮微生物量按无菌要求管理,满足无菌生产要求的洁净室 九、什么叫消毒?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十、什么叫热原? 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热原的组成: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内毒素是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其中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有特别强的热原活性。 十、热原有哪些性质? 原核细胞型: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六类 真核细胞型:真菌、原虫、单细胞藻三类 非细胞型 :病毒一类

1. 耐热性; 2. 滤过性; 3. 水溶性; 4. 不挥发性; 5. 其它:热原能被强酸、强碱所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如KMNO4或H2O2所钝化,超声波也能破坏热原。 十一、污染热原的途径有哪些? 1.从溶剂中带入; 2. 从原料中带入; 3. 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带入; 4. 制备过程中的污染; 5. 从输液器带入。 十二、除去热原的方法: 1.高温法; 2. 酸碱法; 3. 吸附法:用活性炭进行吸附; 4. 离子交换法; 5. 凝胶滤过法; 6. 用反渗透法通过三醋酸纤维膜除去热原。 十三、物理灭菌方法有哪些? 十四、化学消毒法有哪些? 化学消毒法是用化学药品来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发育与繁殖。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剂; 用于抑制微生物发育与繁殖的化学药物称为防腐剂或抑菌剂。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 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实际上人们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微生物作用的经验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创造财富,减少和消灭病害。民间早已广泛应用的酿酒、制醋、发面、腌制酸菜泡菜、盐渍、蜜饯等等。古埃及人也早已掌握制作面包和配制果酒技术。 这些都是人类在食品工艺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活动规律的典型例子。积肥、沤粪、翻土压青、豆类作物与其它作物的间作轮作,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产技术。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尽管这些还没有上升为微生物学理论,但都是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践活动。 2、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 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首次对微生物形态和个体的观察和记载。随后,其他研究者凭借显微镜对于其它微生物类群进行的观察和记载,充实和扩大了人类对微生物类群形态的视野。但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微生物作用的规律仍一无所知。这个时期也称为微生物学的创始时期。 3、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是“自生说”逐渐消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审批稿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及答案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部门姓名成绩 一. 判断题 1、消毒可以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而灭菌只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但繁殖不快,适应性不强。(×) 3、多数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时30~35℃. (√) 4、药品中存在微生物并不一定会引起药品变质。(×) 5、洁净区中的所有操作均不应大幅度或快速动作。(√) 6、一个不锈钢托盘擦拭得非常光亮,因此它不存在微生物污染。(×) 7、药品中添加抑菌剂,可以杀灭含有的全部微生物。(×) 8、常用于消毒的乙醇浓度为70%~75%。(√) 9、酵母菌为多细胞真菌。(×) 10、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不能化妆,但可以戴戒指和项链。(×) 二. 填空题 1. 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2. 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 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3. 细菌的生长曲线包括四个生长时期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 形体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是病毒。

5.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6.酵母菌最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芽殖。 7. 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 ~20 分钟便可繁殖一代 三、选择题 1 不属于细胞生物的微生物( B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放线菌 2 抗生素产生菌中,其主要产生菌是( C ) A、真菌 B、酵母菌 C、放线菌 D、病毒 3. 细菌的测量单位。( B ) B.μm 4.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的环境中生长。( A ) A.偏酸性且含糖较多 B.偏酸性且含糖较少 C.偏碱性且含糖较多 D.偏碱性且含糖较少 5. 真菌生长最适的温度为℃。( B ) A. 16~22, B. 23~28, C. 30~35, D. 28~35 6. 下列不属于辐射灭菌的是。( D ) A.紫外线灭菌法 B.电离辐射灭菌法 C.微波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7. 细菌液体培养过程中哪一个阶段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 B ) A、延迟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8. 波长为的紫外线最具有杀菌作用。( C )

GMP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洁净区管理培训试题含答案

G M P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洁净区管理培训试 题含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新版GMP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洁净区管理培训试题 姓名部门得分 一、填空题(40*1.5) 1.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主要包括立克次体、、、、螺旋体、枝原体、衣原体与等,还包 括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 2.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应按GMP要求不断进行各项微生物卫生学监测。例如:对洁净室空 气中的、、的监测;对无菌设备清洁灭菌的验证等。 3.在药品生产中,导致药品的微生物污各种要素包括:厂房环境的、制药用水、、、。 4.在药品生产中,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注意或个人卫生情况欠佳,微生物可通过、、以及 衣服、、等各种渠道转移给药物制剂。因此,进入洁净生产区的人员不得、和佩带、严格按操作规程穿戴并。 5.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主要有:、、、、渗透压、、等,对微生物生长能起到抑制作用 或杀灭作用。在药品GMP卫生管理上可以归纳为、、。 6.减少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有3种方法:、 和。 7.对制药用水的消毒方法除应用于水的本身消毒以外,还必须包括水系统中的 、的消毒问题。 8.我司对洁净区的地面及清洁设备进行消毒所用的消毒剂为:、及,每月轮换。 9.微生物污染会使药品出现:变色、、、沉淀,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致使药品。对人体而 言可能造成:、中毒、 、甚至死亡。 二、名词解释(3*5)

消毒: 灭菌: 防腐: 三、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五大特征及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10分) 2.人是药厂中最不清洁的成分最大的污染源,请结合以下数据,分析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降低和控制由人员引发的微生物污染。(15分) 人的皮肤上平均每平方厘米含有10万个细菌,而且繁殖速度惊人,刚洗过的皮肤,在几小时之内细菌就可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一般人每个喷嚏的飞沫含有4500-150000个细菌;感冒患者一个喷嚏含有多达8500万个细菌。 1.细菌、放线菌、真菌(霉菌、酵母菌)、病毒 2.浮游菌、沉降菌 3.空气、操作人员、物料、设备 4.手、咳嗽、喷嚏、头发、化妆、饰物、洁净服、洗手消毒 5.温度、辐射作用、过滤、干燥、超声波、防腐、消毒、灭菌。 6.空气洁净技术采用的过滤、化学消毒方法、紫外线照射方法 7.设备、管道 8.醋酸洗必泰、新洁尔灭 9.变味、浑浊、感染、发热、过敏、中毒 名词解释 消毒: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它可以起到防止污染或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的芽胞。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资料

第一模块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球菌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杆菌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稍弯,多数呈分散存在,也有的呈链状排列,分为棒状杆菌、链状杆菌、球杆菌等。 (3)螺形菌菌体弯曲,呈弧形或螺旋形。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虽小,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2. 细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约20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计算,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逐渐减慢,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3. 细菌的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二. 真菌

(整理)微生物学基础

一.名称解释 1. L型细菌 2. 毒血症 3. 侵袭力 4. LD50 5. 补体 6. 单克隆抗体 7. 化能异养菌 8. 发酵 9. 互生10. 佐剂11. SPF动物12. 菌血症13. 内毒素14. CPE 15. 灭菌16. 体液免疫17. 荚膜18. 病毒包涵体19. 干扰素20. 类毒素21. 细菌22. 消毒23. 抗原24. 病原微生物25. 凝集反应26. 鞭毛27. 滤过除菌28. 外毒素29. 抗体30. 沉淀反应31.病毒32.无菌法33.毒素34.半数致死量35.单克隆抗体36. 芽胞 四.填空 1. 细菌的一般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和。 2. 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的化学成分分别是、、。 3. 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 和。 4. 请简述病毒体外培养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和。 5. 血清里含量最多的抗体种类是;抗原免疫后机体产生最早的抗体种类是。 6. 大肠杆菌、嗜血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结核杆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分别呈性、性性、性和性。 7. 细菌的一般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和。 8. 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的化学成分分别是、、。 9. 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 和。 10. 请简述病毒体外培养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和。 11. 机体免疫应答分为三个阶段,即、和。 12. 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所属病毒科名分别 是、、 和。 13. 细菌的特殊结构主要有、、和纤毛。 14.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 15. 病原微生物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是、、 和。 16. 抗体种类有五类,分别、、、和。 17.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外周免疫器官包 括、和。 18. 致仔猪水肿的大肠杆菌、嗜血杆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分别呈性、性。 19. 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包括二个方面的组成,即和。 20. 病原微生物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是、、 和。 21. 完整的抗原应具有二种性能,即抗原的和。 22. 能感染细菌的病毒称为。 23. 免疫的生理作用包括、和。 24. 致羊流产的羊布氏杆菌、牛乳房炎链球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分别呈 性、性、性、性。 25. 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和猪瘟病毒所属的病毒科名分 别、、 和。 26. 青贮饲料中最主要的有益微生物种类是。 27. 正常哺乳动物血清中含量最丰富的抗体种类是;机体受到外来抗原免疫后最早诱导 产生的抗体种类是。 28. 在青贮饲料中起作用的最主要的有益微生物种类是。 29. 小鹅瘟病毒、猪瘟病毒、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所属的病毒科分别 为、、、 和。 30. 只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机体无影响的药物被称为药。 31. 中等大小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至少放大约倍时肉眼才可见。 32. 既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又是细菌的特殊构造的是。 33. 能感染细菌的病毒称为。 34. 病毒的成分来自于宿主细胞膜。 35. 75%酒精消毒的机理是。

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考核试题

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考核试题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考核试题答案 一、填空(每空:3分,共51分) 1.微生物共分为几种: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核:真菌。非细胞类:病毒。 2.洁净车间(100级)洁净要求: 尘粒最大允许数(≥μm,3500个/m3),沉降菌(个/皿):≤(1), 3.培养基最好新配使用,一时用不完的可放在冰箱内保存,一般在(2~8)℃,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一般不超过(一周) 4.任何培养基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条件制备使用,不得随意改变(使用方法)。 5.洁净工作区在开始工作前,应提前运行至少(300)分钟。 6.盛装微生物的容器应经(高压或干热灭菌)消毒。 7.洁净区内操作时,动作要(稳、轻、少);不做与操作无关的动作和不必要的交谈。 8.大肠埃希菌是(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是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是黄色。 9.洁净区(室)沉降菌监测应在洁净区(室)尘埃粒子数监测(合格后)进行。 10.已清洁烘干(或晾干)的器具、容器到下一次使用的间隔时间,不能超过(3)天, 三、简答题(第1题14分,第2题35分) 1.洁净区的废弃物应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洁净区的废弃物应及时装于洁净的不产尘的塑胶袋中,密闭放在指定地点,在生产结束时清除出洁净区,放于相应类别的废料堆放处,塑胶袋一并掉弃。 2.生产区内员工个人卫生管理应做到哪些参考答案: (1.随时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做到勤剪指甲、勤理发、剃须、勤洗衣服、勤洗澡。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答案)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答案) 部门姓名成绩 一. 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常用于消毒的乙醇浓度为70%~75%。(√) 2. 酵母菌为多细胞真菌。(×) 3. 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不能化妆,但可以戴戒指和项链。(×) 4. 消毒可以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而灭菌只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5. 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但繁殖不快,适应性不强。(×) 6. 药品中存在微生物并不一定会引起药品变质。(×) 7. 洁净区中的所有操作均不应大幅度或快速动作。(√) 8. 一个不锈钢托盘擦拭得非常光亮,因此它不存在微生物污染。(×) 9.药品中添加抑菌剂,可以杀灭含有的全部微生物。(×) 10.多数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时30~35℃. (√) 二. 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 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2. 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 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3. 细菌的生长曲线包括四个生长时期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 形体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是病毒。 5.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6.酵母菌最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芽殖。 7. 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 ~20 分钟便可繁殖一代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 不属于细胞生物的微生物( B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放线菌 2 抗生素产生菌中,其主要产生菌是( C ) A、真菌 B、酵母菌 C、放线菌 D、病毒 3. 细菌的测量单位。( B ) B.μm 4.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的环境中生长。( A ) A.偏酸性且含糖较多 B.偏酸性且含糖较少 C.偏碱性且含糖较多 D.偏碱性且含糖较少 5. 真菌生长最适的温度为℃。( B ) A. 16~22, B. 23~28, C. 30~35, D. 28~35 6. 下列不属于辐射灭菌的是。( D ) A.紫外线灭菌法 B.电离辐射灭菌法 C.微波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7. 细菌液体培养过程中哪一个阶段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 B ) A、延迟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8. 波长为的紫外线最具有杀菌作用。( C ) A、100~200nm B、150~250nm C、200~300nm D、250~300nm 四. 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 微生物的特征有。( ABCD ) A.体积小面积大 B.吸收多转化快 C.生长旺繁殖快 D.适应强变异频 2. 适用于干热灭菌的物品有。( AB ) A.玻璃器皿 B.瓷器 C.糖类、明胶 D.饮用水 3. 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有。( AC ) A.细菌 B.酵母菌 C.放线菌 D. 流感病毒 4.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 ABC ) A.细胞壁 B.细胞质 C.核物质 D.芽孢 5. 0.1%新洁尔灭消毒的作用机制是:( BD )

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试题

质量中心微生物检验员统一考试题答案 部门: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50分,每空1分) 1、无菌生理盐水灭菌条件为(121)℃高压灭菌(15)分钟。 2、牛奶菌落总数检测方法中,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翻转,(36±1)℃培养(48±2)小时。 3、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个-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包括原液,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匀液加入两个无菌平皿内。 4、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在(36)℃条件下培养48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大肠菌的MPN是指(基于泊松分布)的一种间接方法。 5、大肠菌群的证实试验中,凡(BGLB肉汤管产气),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 6、粪大肠杆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氏菌),也包括少量的(克雷伯氏菌)。 7. 胆盐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湟绿是(抑菌抗腐剂),可增强队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 8.大肠杆菌平板计数选择菌落数为(10—100)的平板,暗室中(360nm—366nm)波长紫外灯照射下,计数平板上发(浅蓝色)荧光的菌落。 7、夹膜对于细菌来说的功能是起(保护)作用,鞭毛的功能是(借助鞭毛的转动而运动)。 8、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 平板上,菌落直径为(2mm—3mm),颜色呈(灰色到褐色),边缘为(淡色),周围为一(混浊带),在其外层有一(透明圈)。一般认为(血浆凝固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有致病力。 9、甲基红试验方法,取适量琼脂培养物接种于缓冲葡萄糖蛋白胨水,36℃±1℃培养2d—5d。滴加甲基红一滴,立即观察节ugo。(鲜红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 10、沙门氏菌生化试验中,自选择性琼脂平板上挑取两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分别接种(三糖铁琼脂)、(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营养琼脂平板)。 11、用于微生物染色的染色剂主要有三种:(酸性染色剂)(碱性染色剂)(复合染色剂)。 12、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温度)、(辐射)、(超声波)、(过滤)、(渗透压)等。 13、假单胞杆菌主要污染源为(水源)、(再污染)。 14、药品按纯度分为(优级纯)(分析纯)(化学纯)(实验试剂)(生物试剂)。 15、嗜冷菌计数培养基的保质期是(三年)。 16、微生物的分类依据主要是(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特征)及(血清反应)等。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球菌可分为(ABCDE )。 A、微球菌 B、八迭菌 C、双球菌 D四联球菌 E、链球菌 2、分解蛋白的菌包括:(ABD) A、蜡样芽孢杆菌 B、枯草杆菌 C、大肠杆菌 D微球菌 3、酸败乳和初乳PH一般在(C)以下,

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考核试题

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考核试题答案 一、填空(每空:3分,共51分) 1.微生物共分为几种: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核:真菌。非细胞类:病毒。 2.洁净车间(100级)洁净要求: 尘粒最大允许数(≥0.5μm,3500个/m3),沉降菌(个/皿):≤(1), 3.培养基最好新配使用,一时用不完的可放在冰箱内保存,一般在(2~8)℃,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一般不超过(一周) 4.任何培养基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条件制备使用,不得随意改变(使用方法)。 5.洁净工作区在开始工作前,应提前运行至少(300 )分钟。 6.盛装微生物的容器应经(高压或干热灭菌)消毒。 7.洁净区内操作时,动作要(稳、轻、少);不做与操作无关的动作和不必要的交谈。 8.大肠埃希菌是(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是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是黄色。 9.洁净区(室)沉降菌监测应在洁净区(室)尘埃粒子数监测(合格后)进行。 10.已清洁烘干(或晾干)的器具、容器到下一次使用的间隔时间,不能超过(3)天, 三、简答题(第1题14分,第2题35分) 1.洁净区的废弃物应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洁净区的废弃物应及时装于洁净的不产尘的塑胶袋中,密闭放在指定地点,在生产结束时清除出洁净区,放于相应类别的废料堆放处,塑胶袋一并掉弃。 2.生产区内员工个人卫生管理应做到哪些?参考答案: (1.随时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做到勤剪指甲、勤理发、剃须、勤洗衣服、勤洗澡。 (2.工作前洗干净手,不涂化妆品,上岗时不佩戴饰物、手表。 (3.离开工作场地(包括就餐、上厕所)必须脱掉工作服装。 (4.不携带个人物品进入生产区及实验室,不在生产区及实验室内吃东西。生产区内饮水间要干净、整齐,对生产不造成污染。 (5.洁净室内随时注意保证手的清洁,注意消毒,手在消毒后不再接触与工作无关的物品,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部门姓名成绩的 一. 判断题 1、消毒可以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而灭菌只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但繁殖不快,适应性不强。(×) 3、多数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时30~35℃. (√) 4、药品中存在微生物并不一定会引起药品变质。(×) 5、洁净区中的所有操作均不应大幅度或快速动作。(√) 6、一个不锈钢托盘擦拭得非常光亮,因此它不存在微生物污染。(×) 7、药品中添加抑菌剂,可以杀灭含有的全部微生物。(×) 8、常用于消毒的乙醇浓度为70%~75%。(√) 9、酵母菌为多细胞真菌。(×) 10、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不能化妆,但可以戴戒指和项链。(×) 二. 填空题 1. 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2. 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 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3. 细菌的生长曲线包括四个生长时期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 形体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是病毒。 5.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6.酵母菌最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芽殖。 7. 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 12.5~20 分钟便可繁殖一代 三、选择题 1 不属于细胞生物的微生物( B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放线菌 2 抗生素产生菌中,其主要产生菌是( C ) A、真菌 B、酵母菌 C、放线菌 D、病毒 3. 细菌的测量单位。( B ) A.nm B.μm C.mm D.cm

微生物学基础名词解释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制品治疗疾病。 抗生素疗法(tetracycline):用真菌等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来治疗疾病。 分类学(Tasonomy):尽可能有亲缘关系基础上对有机体的分类。 无性繁殖系(Clone):从单一细胞传下来的细胞集群。 属(Genus):一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种。 分辨率(resolving power):能够分辨出两者之间最小的距离。 菌株(Strain):单一分离体后代组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 污染:微生物纯培养物和灭过菌的物品等被某些杂菌或有害微生物混人或沾染的现象。 螺旋状细菌(Spirillum):螺旋状的或开塞钻状的细菌。(呈弯曲状的细菌)螺旋体(Spirochete):螺旋形细菌;多为寄生性的。 链球菌(Streptococci):分裂后细胞成链的球菌。 弧菌:菌体呈有一个弯曲呈弧形(即弯度一圈)。 螺菌:菌体较为坚硬有多个弯曲。 衰老型、退化型:细菌在老的培养物中会出现各种与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重新培养有些可以恢复,有些不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

新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洁净区管理培训试题含答案

新版GMP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洁净区管理培训试题 姓名部门得分 一、填空题(40*) 1.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主要包括立克次体、、、、螺旋体、枝原 体、衣原体与等,还包括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 2.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应按GMP要求不断进行各项微生物卫生学监测。例如:对洁净室空气中 的、、的监测;对无菌设备清洁灭菌的验证等。 3.在药品生产中,导致药品的微生物污各种要素包括:厂房环境的、制药用 水、、、。 4.在药品生产中,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注意或个人卫生情况欠佳,微生物可通过、、 以及衣服、、等各种渠道转移给药物制剂。因此,进入洁净生产区的人员不得、和佩带、严格按操作规程穿戴并。 5.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主要有:、、、、渗透压、、 等,对微生物生长能起到抑制作用或杀灭作用。在药品GMP卫生管理上可以归纳 为、、。 6.减少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有3 种方法:、 和。 7.对制药用水的消毒方法除应用于水的本身消毒以外,还必须包括水系统中的 、的消毒问题。 8.我司对洁净区的地面及清洁设备进行消毒所用的消毒剂为:、及, 每月轮换。 9.微生物污染会使药品出现:变色、、、沉淀,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致使药 品。对人体而言可能造成:、中毒、 、甚至死亡。

二、名词解释(3*5) 消毒: 灭菌: 防腐: 三、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五大特征及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10分) 2. 人是药厂中最不清洁的成分最大的污染源,请结合以下数据,分析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降低和控制由人员引发的微生物污染。(15分) 人的皮肤上平均每平方厘米含有10万个细菌,而且繁殖速度惊人,刚洗过的皮肤,在几小时之内细菌就可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一般人每个喷嚏的飞沫含有4500-150000个细菌;感冒患者一个喷嚏含有多达8500万个细菌。 1.细菌、放线菌、真菌(霉菌、酵母菌)、病毒 2.浮游菌、沉降菌 3.空气、操作人员、物料、设备 4.手、咳嗽、喷嚏、头发、化妆、饰物、洁净服、洗手消毒 5.温度、辐射作用、过滤、干燥、超声波、防腐、消毒、灭菌。 6.空气洁净技术采用的过滤、化学消毒方法、紫外线照射方法 7.设备、管道 8.醋酸洗必泰、新洁尔灭 9.变味、浑浊、感染、发热、过敏、中毒 名词解释 消毒: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它可以起到防止污染或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的芽胞。 灭菌: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灭菌后的物体不再

江南大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名词解释(I)

微生物学的基础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

的原核微生物。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 无菌的(Aseptic):没有能够引起感染或污染的微生物。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制品治疗疾病。 抗生素疗法(tetracycline):用真菌等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来治疗疾病。 分类学(Tasonomy):尽可能有亲缘关系基础上对有机体的分类。 无性繁殖系(Clone):从单一细胞传下来的细胞集群。属(Genus):一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种。分辨率(resolving power):能够分辨出两者之间最小的距离。菌株(Strain):单一分离体后代组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污染:微生物纯培养物和灭过菌的物品等被某些杂菌或有害微生物混人或沾染的现象。球菌(coccus): 球状的细菌。杆菌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第一次在线作业

1.细菌的测量单位是()。 D μm 2.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特殊结构主要是()。 C 荚膜与菌毛 3.抗酸染色阳性的细菌是()。 A 结核分枝杆菌 4.病毒的抵抗力为()。 C 耐冷不耐热 5.内毒素的特点是()。 D 免疫原性弱 6.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局部环境的操作方法是()。 C 无菌操作 7.可用类毒素作为人工主动免疫而预防的疾病是()。 D 破伤风与白喉 8.病毒的测量单位是()。 C nm 9.各种化脓性球菌的感染中,能使液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固态的纤维蛋白,并使感染局限化的致病细菌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10.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血清型别最多的是()。 A Ⅰ型 11.消毒体温计及皮肤的乙醇浓度是()。 B 75% 12.外毒素的特点是()。 B 成分为蛋白质 13.因有芽孢使菌体呈鼓槌状的细菌是()。 B 破伤风梭菌 14.下列疾病中,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的是()。 C 伤寒、副伤寒 15.白喉杆菌外毒素的非易感组织是()。 C 肝脏 16.细菌的运动器官是()。

D 米泔水样便 18.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物质是()。 D 菌体成分(特别是脂质) 19.肝炎病毒中,核心为DNA的病毒是()。 C HBV 20.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发病机制属于()。 C Ⅲ型超敏反应 2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Ig是()。 A IgE和IgG4 22.HIV主要侵犯的细胞是()。 A CD4+T细胞 23.同胞兄弟姐妹中,HLA单元型完全相同的几率是()。 C 25% 24.新生儿溶血症常发生于()。 C 母亲Rh阴性、第一胎胎儿Rh阳性、第二胎Rh阳性胎儿发生溶血 25.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能通过胎盘的Ig是()。 B IgG 26.机体细胞中,能非特异杀伤肿瘤细胞的是()。 D NK细胞 27.最容易转为慢性肝炎的病毒是()。 C HCV 28.下列疾病中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是()。 C 血清过敏性休克 29.机体接受被动免疫后,免疫力出现时间为()。 D 立即 30.TD-Ag的特点是()。 D 有免疫记忆 31.在HBV的3对抗原抗体中,不易在血清中检出的是()。 B HBCAg 32.抗体再次应答所产生的抗体特点是()。

度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试题---答案

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等方面的培训考核试题答案 一、填空 1、细菌培养温度为(30 ~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3 ~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5 ~37℃)。 2、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 )小时。 [ 3、方法验证试验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保存中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0 )代 4、供试品检出控制菌或其它致病菌时,按(1 )次检出结果为准,不再复试。 5、洁净车间(30万级)洁净要求: 悬浮粒子浓度(≥μm,个/m3):(),沉降菌(个/皿):≤(15 ), 换气次数(次/h):≥(12 ),压差(Pa)≥(10 ),温度(℃):(18~26 ), 湿度(%):(45~65 ),照度(勒克斯)≥(300 ) 6、菌种由生侧室置于冰箱保存,并备有2套,一套作(接种)专用,另一套供(日常工作)使用。 7、培养基最好新配使用,一时用不完的可放在冰箱内保存,一般在(5~8 )℃,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一般不超过(一周) ~ 8、任何培养基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条件制备使用,不得随意改变(使用方法)。 9、取样室或取样车必须装有紫外灯,抽样前紫外灯消毒(30)分钟。 10、盛装做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样品的容器应(高压)消毒。 11、取样应做到快速,取完样马上封好样品,防止样品(污染)。 12、取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药包材样品时,取样人员须在(取样车)内取样,样品放入洁净容器内(密封)。 13、水样须在取样后(立即)测定,否则应浸于冰水内于(阴暗处)处保存,以防止细菌繁殖或骤减,切勿将冷水冷至结冰。 14、生产车间所退物料必须经质管员确认无(污染)、无混杂、数量准确、生产上可继续使用后,才能办理退料手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