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成分的制备

??????

?一、血液成分制备的概述

?

?

?二、血液成分制备的原理

表1 各种血液保存液配方成分ACD-A 24.5 22.0 8.0

150 21ACD-B 14.7 13.2 4.4 250 21CPD 25.5 26.3 3.27 2.22 140 21CPD-1 25.5 26.3 3.27

2.22 173 140 35

血*:指1升保存液可以保存的血液。即ml/L.保存液无水葡萄糖g/L 枸橼酸钠g/L 枸橼酸磷酸二氢钠g/L 腺嘌呤mg/L 血* 天

表2 血液成分的比重(g/ml)全血 1.05 网织红细胞 1.078

血浆 1.027 血小板 1.040

红细胞(平均)1.096 淋巴细胞 1.055

老年红细胞 1.110 中性粒细胞

1.090成分比重成分比重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制备是用离心分离、照射、过滤及光化学等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 血液成分制备的一般要求: 3.1.1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 3.1.1.1 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应整洁卫生,定期有效消毒。 3.1.1.2 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可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3.1.1.3 开放系统制备血液成分,整体须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局部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Ⅰ类环境中进行。 3.1.1.4 辐照室的环境,须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 3.1.1.5 血液成分制备环境温度应满足冷链的要求。血液成分制备应尽可能缩短室温条件下的制备时间,以确保血液成分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2 血液成分制备的设备要求 3.1.2.1 血液成分制备所涉及的设备应与相应工作匹配,其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1.2.2 血液成分制备的关键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签及状态标记,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1.3 血液成分制备的物料要求 3.1.3.1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1.3.2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确认。 3.1.3.3 使用物料前,必须检查物料的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对不合格物料,进行有效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1.4 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的审核确认 开展新的血液成分制品制备前或原血液成分制品制备条件发生改变时,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需进行确认。 3.1.5 血液成分制备前的血液要求 3.1.5.1 血液接收时,须核对血液数量,检查血液外观、血袋标签及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等内容,确认符合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成分制备。 3.1.5.2 用于制备手工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液应采集顺利、无凝血。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 人和大多数动物在受到创伤后,都会从伤口流出红色的液体,这就是血液。血液主要由血浆及血细胞组成,前者占血液的50% ~60%,后者占40%~50%。血细胞包括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3种有形成分。 当我们人类的胚胎还在母亲的子宫里时,血细胞就开始生成了。胚胎1~2月时,卵黄囊最先造血;2~6个月后,卵黄囊逐渐萎缩退化,肝脏开始造血,它不但能分化出初级的原始红细胞,而且能分化出次级原始红细胞,这些细胞发育成熟为红细胞,经血窦进入血液。 同时在3个月左右,脾脏也参与造血,主要生成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至第5个月时,脾脏造血功能衰退,仅制造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这一造血活动则会维持终身。

自胚胎的第4个月起,主要由骨髓造血,最初仅制造粒细胞,继之还制造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同时,胸腺及淋巴结亦开始造血活动,胸腺生成淋巴细胞,至出生后仍保持此功能,淋巴结则主要生成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出生后,骨髓几乎是造血的唯一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并维持终身。婴儿和儿童早期,他们的骨髓中充满了造血的红骨髓;5~7岁时,骨髓腔内出现不具造血功能的脂肪细胞,并逐年增多,形成黄骨髓,不过这种黄骨髓仍具有潜在的造血能力;从胚胎后期至生后终身,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成各种血细胞,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祖先”,干细胞在骨髓适宜条件和造血因子调控下生成干细胞后,依靠各种营养,从原始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各系细胞,细胞成熟后进入血液,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骨髓每秒产生约200万个红细胞,200万个血小板和70万个粒细胞。 人体的血液平时在心脏及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着,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儿童则为体重的8%~10%,也就是说,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体内约有4500ml的血液。此外,约10%的血液储藏在脾脏里,脾脏是我们机体的一个天然“血库”。 正常人血细胞会因年龄、性别、种族而有所差异。新生儿的血细胞压积比出生两年内的婴儿高,老年人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常常是中青年的正常值低限,正常女性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试题答案(体采、成分、献血服务与行政)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考试试题 (血供、体采、献服、成分及行政科室) 科室: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30 空,每空 1 分,共 30 分) 1、《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2015》自 2016 年 3 月 1 日施行。为不断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规程》将每 3 年修订 1 次。 2、《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2015》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 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隔离与放行和质量控制 6 个部分。 3、将献血者健康征询、一般检查以及献血前血液检测的结果与献血者健 康检查要求的规定进行对照分析和评价,做出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条件的判 断并签名。 4、对献血者一般检查,常规项目包括体重、血压、脉搏等,必要时测量体温。 5、献血前血液检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 Hb),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还应检 测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项目。 6、检测献血者血红蛋白时,50ml 硫酸铜溶液可用于检测25 人次 7、献血者献血前的体格检查及血液检验以血站结果为准,有效期为14天。 8、穿刺部位的选择应选择无损伤、炎症、皮疹、皮癣、疤痕的皮肤区域为 穿刺部位。 9、血液采集完成后,应先留取血清学检测标本管,再留取核酸检测标本管。 10、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开放系统,制备室环境应达到 10000 级、操作台局 部应达到 100 级(或在超净台中进行)。 11、物料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 可使用。

12、速冻是保存凝血因子Ⅷ的关键加工步骤,冷冻速率和血浆中心温度是 2个关键参数。 13、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国家有关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 求。 14、进出血液隔离区域的血液应做好交接和记录,记录至少包括血型、品 名、数量、时间、交接人及签名等。 15、将检测报告中尚未最终判定结果的血液继续隔离并做好标识。 16、一次只对一袋血液贴签。 17、合格血液标签的内容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标签的底色 应为白色,字体建议采用实体黑色字体。 18、血液标本在采血现场的临时保存温度为2~8℃。血液标本的运输温度 为2~10℃。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 1、《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2015 版)》献血前血液检测强制规定的检测项目是 ( A ) A、Hb B、ALT C、ABO血型 D、RH血型 2、核酸标本采集后应在(B)内离心。 A、2 B、4 C、6 D、8 3《、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 版)》将 ALT限值由≤ 40U/L 调整为≤( D)U/L。 A、30 B、35 C、45 D、50 4、《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2015 版)》将 ALT由 2 遍检测调整为几遍检测? ( A ) A、1 B、2 C、3 D、4 5、《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2015 版)》包括几个附录( C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教案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主备: 集体备课组: 上课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观察图片,区分白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 3.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学会利用正常值和检测值的对比判断病情;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体血液等知识的学习,了解有关血液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病到医院看病时,医生经常要求我们通过化验血液来诊断病情。那么, 血液有哪些成份组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出示血液化验单激发 学生的兴趣来导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活动一: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 1.血液是人体的什么组织,它有什么功能? 2.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细胞包括哪几种?各成分有什么功能? 3.血浆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有问题的各小组讨论。 1.血液是结缔组织,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它在人体内不停的流动,把氧气和养 料输送到全身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2.血液的组成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看一看,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 想一想,血液的成分由哪些 物质组成?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血液的组成 : 血浆(淡黄色)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3.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成分:通过观察血浆的组成图片总结血浆的成分与功能 水(约占91%~92%) 蛋白质(约占7%) 葡萄糖(约占0.1%) 无机盐(约占0.9%) 废物(少量) 功能: a.运载血细胞; b.运输养料和废物. 4.血细胞的组成及功能 活动二:观察血细胞彩图。 看一看,各类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有什么不同? 想 一想,人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学生讨论填“血细胞特征比较”表。

血液成分制备

血液成分制备 3.1 血液成分品种 3.1.1 血液成分品种见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3.2 制备环境 3.2.1 制备环境应卫生整洁,定期消毒。 3.2.2 应尽可能以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 3.2.3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开放系统,制备室环境应达到10000级、操作台局部应达到100级(或在超净台中进行)。 3.2.4 制备需要冷藏的血液成分时,应尽可能缩短室温下的制备时间。 3.3 设备 3.3.1 设备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3.2 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识及使用状态标识,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4 物料 3.4.1 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4.2 物料质量及其生产和供应方的资质应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3.4.3 物料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对不合格物料应进行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4.4 制备方法制备新的血液品种或制备条件发生明显改变时,应对血液制备方法进行确认。 3.5 起始血液 3.5.1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要求。 3.5.2 起始血液的保存和运输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3.5.3 接收起始血液时,应核对数量,检查外观、血袋标签等内容,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用于血液成分制备。 3.6 制备方法

3.6.1 离心 3.6.1.1 根据所制备血液成分要求和离心机操作手册,确定离心转速、加速和减速、离心时间和温度等参数,编制离心程序。 3.6.1.2 制备血小板、粒细胞的离心温度为22±2℃。 3.6.1.3 制备其他血液成分的离心温度为4±2℃。 3.6.1.4 离心程序应经过确认,应能分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成分。 3.6.1.5 对已经投入常规使用的离心程序的变更实施控制,定期检查核对,防止被非授权修改。 3.6.1.6 每批血液制备的离心记录应包括离心操作者签名和所采用的离心程序。 3.6.2 分离 3.6.2.1 离心结束后,从离心机中取出离心杯,从离心杯中取出血袋,避免振动,进行目视检查,观察离心效果、血袋及其导管有无渗漏,离心杯中有无血迹,如有破损应查找渗漏点。血袋破漏的,应作消毒和报废处理。 3.6.2.2 将血袋置于分浆夹或血液分离机。将不同分层的血液成分转移至密闭系统的转移联袋中,以最大限度收集目的成分(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并且使不需要的其他成分的残留量最小的方式进行分离和转移。 3.6.3 速冻 3.6.3.1 速冻是保存凝血因子Ⅷ的关键加工步骤,冷冻速率和血浆中心温度是2个关键参数。 3.6.3.2 应当使用专用设备,按操作说明书进行冷冻操作。 3.6.3.3 应当将拟速冻的血袋逐袋平放,而不应重叠堆放。 3.6.3.4 应当将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快速冻结,最好在60 min内将血浆中心温度降至-30℃以下。 3.7 标识 3.7.1 使用联袋制备时,在原袋和转移袋分离之前,应当检查每个血袋上献血条码的一致性。宜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核对,以避免人为差错。 3.7.2 需要连接新的血袋(过滤、分装等)时,应当保证每一血袋献血条码一致。宜采用按需打印方式产生标签,粘贴完毕,经计算机系统核对无误后,才给予断离。

血液成分

搜索答案 ]血液成分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由于这些溶 (二)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部分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102mmHg),CO2分压低(40mmHg),血红蛋白(氧分压4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46mmHg)而O2分压低(40mmHg),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为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缺铁性贫血。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2、白细胞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

国卫医函〔2019〕98 号附件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2019 版) 2019 年4 月

前言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 版)》自施行以来,对促进血站规范化管理,实现并巩固核酸检测全覆盖,提升血液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不断适应血站技术发展要求,我委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规程进行系统梳理,按照保留现有体系框架、追踪前沿技术发展趋势、逐步提高标准要求、确保血液质量安全和献血者权益的思路,对规程进行修改完善,组织制定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 版)》(以下简称《规程》)。 本《规程》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血液采集、血液成分制备、 血液检测、血液储存、发放与运输和质量控制等6 个部分,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做出相应规定。其中一些原则性规定,血站在制定本单位 操作规程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以“宜”表述的内容为推荐性内容。 本《规程》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供血站参考。各血站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 以及本《规程》的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编制适合本血站使用的技术操作规程。如有关血液标准、规范与《规程》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以《规程》规定为准。 本《规程》自2019 年9 月1 日起施行。《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 版)》同时废止。为不断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规程》 将每3 年修订1 次。

目录 1 献血者健康检查 (1) 2 血液采集 (4) 3 血液成分制备 (12) 4 血液检测 (22) 5 血液储存、发放与运输 (39) 6 质量控制 (46) 附录A 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硫酸铜目测法) (58) 附录B 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 (62) 附录C 血液检测试剂(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试剂)进货验收与 放行记录表 (79) 附录D 检测过程的性能监控 (80) 附录E 微板法ABO 血型定型试验 (86) 附录F 血液质量控制检查方法 (88) 附录G 血袋标签确认方法 (101) 附录H (资料性附录)血站使用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目录 (103) 附录I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105)

临床输血操作规程完整

临床输血操作规程(试行)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赣州市中转血库(医院血库、输血科)业务考核标准》(暂行)的有关规定。制订我院操作规程。 一、输血原则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输血指征,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不多输,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利用血液资源。 二、临床输血前的准备与申请 1、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2 、输血前准备: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 不良反应(过敏、发热)和经血传播疾病(HIV、HBV梅毒、血液寄生虫等)的可能性,征 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并做相关检查(ALT、乙肝两对半、HCV HiV1/2、RPR ABC血型、 Rh血型、Hb HCT血小板、不规则抗体筛查)等。患者或其家属在《石城县人民医院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医务科)或分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3、输血治疗的申请:《石城县人民医院临床输血申请单》为本院唯一有效的临床输血申请单,申请输血时由经治医师将《输血申请单》内容逐项填写完整,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凡资料不全的《输血申请单》特别是缺乏输血史、妊娠史和医师签名的《输血申请单》要退回临床科室补上,不得迁就。 一次用(备)血量超过2000ml 要履行报批手续,经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急诊除外,之后必须补办报批手续。 4 、亲友互助献血。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赣州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Rh(D)阴性和稀有血型患者输血。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6、血型鉴定:

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成分的制备 邱艳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 一、血液成分的制备 (一)血液成分的制备原理 人体血液经过抗凝处理后称为全血,全血离心后主要分为三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血浆层主要包含血浆、水、蛋白质、盐类和各种离子等;白膜层主要包括富含血小板区、富含淋巴细胞区、富含单核细胞区和富含粒细胞区,这些有形细胞比重接近,因此聚集在白膜层;红细胞层可简单分为年轻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由于二者处于红细胞的不同生长时期,因此比重略有差别。根据全血离心后分层的原理,可以将各层中不同的血液成分分离、制备成成分血,这样就可以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满足患者对不同成分血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二)血液成分的分离策略 目前血液成分的分离策略主要有离机血液成分分离和联机血液成分分离。离机分离策略在血液成分的制备过程中不需要献血者同步参与,先将从献血者身上采集到的全血放入无菌袋,然后再进一步离心、分离为成分血;而联机分离策略要求献血者必须配合医务工作者,同步参与血液成分制备,即一边采集献血者的全血,一边分离成分血。 (三)血液成分的分离方法 1、离机血液成分分离 离机血液成分分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采集到的全血放入无菌多连袋中,离心后用手工方法将其分为不同的成分血。其优点是比较经济,操作简单。但也有下列缺点:(1)重复性较差;(2)去血小板血浆(PPP)、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和浓缩血小板(PC)制品中易污染其他细胞;(3)必须配备血袋封口机;(4)对血液成分的重量无法设立对照和记录;(5)制备浓缩血小板较为困难;(6)无法进行标准化和条行码识别处理。 另一种方法是将采集到的血液放入无菌多连袋,离心后用自动血液分离机将其分离并装入别的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围绕在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比容 【例题】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有() A.钙离子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答案】E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如:红细胞比容—— ·男:40~50% ·女:37~48% ·新生儿:55%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4~5 血浆1.6~2.4 ·血浆的pH值:7.35~7.45 主要是NaHCO 3/H 2 CO 3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300mOsm/(Kg·H 2 O) = 770kPa 或 5790mmHg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形成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 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 清蛋白) 压力大:300mOsm/(Kg·H 2 O)小:1.3mOsm/(Kg·H 2 O)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 形态和功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 浆容量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4.0~5.5× 1012/LHb:120~160g/L 红细胞比容:40%~50% 女:3.5~5.0×1012/LHb:110~150g/L 红细胞比容:37%~48% 2.功能:

① 运输O 2、CO 2 ② 缓冲血液pH值 3.造血: 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促成熟因子:VitB 12 、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②雄性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4~10)×109/L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百分比 (%)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 胞 50~7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0~1 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反应,释放嗜酸性粒细 胞趋化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0.5~5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 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20~40 T细胞→ 细胞免疫B细胞→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3~8 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三、血小板生理 数量:100~300×109/L 生理功能: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作用: 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过程: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血液凝固 出血时间:正常1~3min。(血小板)

(八年级生物教案)血液

血液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血液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血液)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血液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

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1、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成分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 功能 血浆 (55%) 水分 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站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操作规程

血站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操作规程 1.1 血液成分品种 1.1.1 血液成分品种符合国家有关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1.2 制备环境 1.2.1 制备环境应当卫生整洁,定期消毒。 1.2.2 应尽可能以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 1.2.3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开放系统,制备室环境应达到10000级、操作台局部应达到100级(或在超净台中进行)。 1.2.4 制备需要冷藏的血液成分时,应尽可能缩短室温下的制备时间。 1.3 设备 1.1.1 设备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1.1.2 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唯一性标识及使用状态标识,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1.4 物料 1.4.1 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1.4.2 物料质量及其生产和供应方的资质应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1.4.3 物料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

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对不合格物料应进行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1.4.4 制备方法制备新品种的血液成分或制备条件发生明显改变时,应对血液制备方法进行确认。 1.5 起始血液 1.5.1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国家有关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1.5.2 起始血液的保存和运输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1.5.3 接收起始血液时,应核对数量,检查外观、血袋标签等内容,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用于血液成分制备。 1.6 制备方法 1.6.1 离心 1.6.1.1 根据所制备血液成分要求和离心机操作手册,确定离心转速、加速和减速、离心时间和温度等参数,编制离心程序。 1.6.1.2 制备血小板、粒细胞的离心温度为22±2℃。 1.6.1.3 制备其他血液成分的离心温度为4±2℃。 1.6.1.4 离心程序应经过确认,应能分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成分。 1.6.1.5 对已经投入常规使用的离心程序的变更实施控制,定期检查核对,防止被非授权修改。

血液成分缩写

血液成分缩写 【篇一:血液成分缩写】 考点名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流动的组织——血液 新鲜的血液加入抗凝剂(柠檬酸钠),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分层的现象。上面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约占55%,下面暗红色不透明的是红细胞,约占45%。中间薄薄的一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不到1%。 特别提示:不加抗凝剂的血液很快就会凝成血块,在凝血块周围出现的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是血清。血清和血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能使血液凝固的物质)。血浆: (1)成分:主要成分是水,占91%~92%。血浆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另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2)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 运输氧气及少量的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起防御保护作用,调节体温。 静脉血和动脉血: 主要根据血液中含氧量的多少来区分。当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时,血液中含氧量高,呈鲜红色,此时的血叫动脉血;当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后,血液中含氧量低,呈暗红色,此时的血叫静脉血。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主要区别是含氧量的多少和颜色的差别,与在什么血管中流动无关。三种血细胞的比较: 【篇二:血液成分缩写】 红细胞的英文是red blood cell,简写为rbc; 白细胞的英文是white blood cell,简写为wbc; 血红蛋白的英文是hemoglobin,简写为hb; 血小板的英文是platelet,简写为plt. 故答案为:红细胞;血红蛋白. 【篇三:血液成分缩写】

① tc: 总胆固醇的英文缩写,代表血中所有的胆固醇,目前认为降低 血清胆固醇水平是冠心病防治最有效地措施之一。 ② tg: 甘油三酯英文的缩写,代表血中所有甘油三酯的含量。单纯性 高甘油三酯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只有伴以高胆固醇血 症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情况时升高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③ 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英文缩写,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复合体,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因此是目前最受重视的血脂指标。 ④ 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英文缩写,反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 的浓度。高密度脂蛋白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指标,它升高是一件好事,而过低则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 ⑤lp(a):脂蛋白(a)的英文缩写,升高有可能会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 ⑥ apo a:载脂蛋白a的英文缩写,它可以代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与其临床意义大体相似。 ⑦ apo b:载脂蛋白b的英文缩写。血清apo b主要代表ldl水平,它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其水平高低的临床意义 也与之相似。

成分制备储供科设备操作规程类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本规程规定了低温操作台的维护和保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2.适用范围: 适用于LWS型低温操作台的维护和保养管理。 3.引用文件: 《LWS型低温操作台说明书》 4.职责: 4.1 成分人员负责低温操作台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4.2 办公室负责仪器的故障维修; 4.3 质控科负责对仪器进行监控; 5.操作规程: 5.1.接通主电源,按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制冷系统开始工作。 5.2使用时提前15分钟预冷,将温度设置在2-6℃之间。 5.3每日工作结束后,关闭电源,清洁工作台面,紫外线照射台面(上午8点-9点)。 6.维护: 6.1三个月检查一次电源插头有无积尘,请求电工检查,使用者勿自己检查。 6.2清扫或检查、维修时,必须关上开关,拔除电源插头。 6.3长时间不使用台柜时,拔掉电源插头。 6.4请设备管理人员三个月清扫冷凝器网一次。 6.5发生异常时立即关机,并拔去电源插头。 6.6发生故障是不能使用本台柜,立即上报办公室。

7.记录表单: 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表 仪器设备定期维护记录表

1.目的: 本规程规定了电子秤的使用和维护,确保电子秤的正确使用。 2.范围: 适用于电子秤的使用管理。 3.引用文件: 《DW防水电子计重秤使用说明书》 4.职责: 4.1.成分制备人员负责电子秤的使用和维护 4. 2计量部门负责电子秤的校准。 5.操作: 5.1.接通电源,按开./置零键开机,仪表进行自检,初始化完成后自动回零,进入称重状态。 5.2.在使用中,如果空秤零点不为零时,按开/置零键,可以使其变回零范围,置零范围±2%。 5.3.工作结束,将电源插头至插座中取下。 6.维护 每日工作完毕消毒清洁。 7.记录表单: 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表 仪器设备定期维护记录表

血液教学设计

第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本课时属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一血 液》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经呼吸系统(第三章)进入人体后, 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 自然地产生该疑问(运输问题)。本章(第四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排泄)作了铺 垫。本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二)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 出血液的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 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 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 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认同无偿献血 2. 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五、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教材,自主列表比较几种血细胞 六、课前准备:作课件辅助教学、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 复习提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3)、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 讲授新课: 师:(大屏幕展示录象)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及进入肺泡的氧气都进入哪里,再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 生:血液。 师:上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师: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出血的经历(大屏幕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生:疑惑 师:一起进入流动组织--血液,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后一切都会弄明白。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试题答案(体采、成分、献血服务及行政)讲课讲稿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试题答案(体采、成分、献血服务及行 政)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考试试题 (血供、体采、献服、成分及行政科室) 科室: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30空,每空1分,共30分) 1、《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自2016年3月1日施行。为不断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规程》将每3年修订1次。 2、《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正文包括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隔离与放行和质量控制6个部分。 3、将献血者健康征询、一般检查以及献血前血液检测的结果与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规定进行对照分析和评价,做出献血者是否符合献血条件的判断并签名。 4、对献血者一般检查,常规项目包括体重、血压、脉搏等,必要时测量体温。 5、献血前血液检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Hb),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还应检测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项目。 6、检测献血者血红蛋白时,50ml硫酸铜溶液可用于检测 25 人次 7、献血者献血前的体格检查及血液检验以血站结果为准,有效期为14天。 8、穿刺部位的选择应选择无损伤、炎症、皮疹、皮癣、疤痕的皮肤区域为穿刺部位。 9、血液采集完成后,应先留取血清学检测标本管,再留取核酸检测标本管。 10、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开放系统,制备室环境应达到10000 级、操作台局部应达到100 级(或在超净台中进行)。

11、物料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12、速冻是保存凝血因子Ⅷ的关键加工步骤,冷冻速率和血浆中心温度是2个关键参数。 13、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国家有关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14、进出血液隔离区域的血液应做好交接和记录,记录至少包括血型、品名、数量、时间、交接人及签名等。 15、将检测报告中尚未最终判定结果的血液继续隔离并做好标识。 16、一次只对一袋血液贴签。 17、合格血液标签的内容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标签的底色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献血前血液检测强制规定的检测项目是( A ) A、Hb B、ALT C、ABO血型 D、RH血型 2、核酸标本采集后应在( B )内离心。 A、2 B、4 C、6 D、8 3、《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将ALT限值由≤40U/L调整为≤( D )U/L。 A、30 B、35 C、45 D、50

血液教学设计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本课时属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经呼吸系统(第三章)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该疑问(运输问题)。本章(第四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排泄)作了铺垫。本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二)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认同无偿献血

2.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五、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教材,自主列表比较几种血细胞 六、课前准备:作课件辅助教学、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3)、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讲授新课: 师:(大屏幕展示录象)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及进入肺泡的氧气都进入哪里,再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 生:血液。 师:上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师: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出血的经历(大屏幕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生:疑惑 师:一起进入流动组织--血液,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后一切都会弄明白。 板书:流动的组织--血液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 3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制备是用离心分离、照射、过滤及光化学等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 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 血液成分制备的一般要求: 3.1.1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 3.1.1.1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应整洁卫生,定期有效消毒。 3.1.1.2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可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3.1.1.3开放系统制备血液成分,整体须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局部在《医院消毒 卫生标准》Ⅰ类环境中进行。 3.1.1.4辐照室的环境,须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 3.1.1.5血液成分制备环境温度应满足冷链的要求。血液成分制备应尽可能缩短室温条件下的制 备时间,以确保血液成分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2血液成分制备的设备要求 3.1.2.1血液成分制备所涉及的设备应与相应工作匹配,其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1.2.2血液成分制备的关键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 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签及状态标记,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1.3血液成分制备的物料要求 3.1.3.1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1.3.2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确认。 3.1.3.3使用物料前,必须检查物料的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对不 合格物料,进行有效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1.4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的审核确认 开展新的血液成分制品制备前或原血液成分制品制备条件发生改变时,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需进行确认。 3.1.5血液成分制备前的血液要求 3.1.5.1血液接收时,须核对血液数量,检查血液外观、血袋标签及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