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题篇

审题篇

审题篇
审题篇

审题篇

·要点聚焦·

每篇作文都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是作文的题目。小学生习作的题目来源有两个:一是老师命题,二是学生自己拟题。根据老师出的题目作文,叫命题作文。小学阶段的作文大部分是命题作文,写好命题作文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审题。

命题作文的题目,是我们作文的依据。文章的对象、范围、重点、体裁、人称等,都是根据题目来确定,所以,审题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我们必须学会审题。

(一)审题的重要性

1.题目是文章的旗帜

要理解审题的重要性,首先应弄清题目的含义或作用。题目,是文章的名字,通常也叫标题或文题。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考证。他认为,“题”的本义为“额”,也就是额头的意思。由于标题在一篇文章中处于最显著的位置,如同额头与眼睛是人体头上最重要、最醒目的部位一样,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题目”。为了突出和强调题目的重要地位,人们又特意把它喻为文章的“旗帜”。

大家知道,旗帜本是军队的标志。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千军万马,纵横驰骋;或前进,或撤退;或冲锋,或迂回······如果没有旗帜,指挥员怎能更直观地了解战斗情况,调整和调遣部队?士兵们又如何更有效地保持战斗序列,不致迷失方向和掉队呢?正是那猎猎招展的旗帜,作为导引的标志,召唤和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前进。

把题目喻为文章的旗帜,旨在形象地突出题目的地位和意义。事实上,题目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标志和导向作用是时十分明显的。

由于题目在文章中具有特殊地位,所以历来人们都十分讲究命题。好的题目新颖、凝练、形象、富于吸引力和启发性。

有的题目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引领读者探幽览胜,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如《海底世界有什么奥秘》、《你知道青蛙为什么发声吗》等。

还有的题目借物寓意,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如《路标》,既指行路途中的标志,更喻指人生道路上的引路者及其精神。

总之,作文题目作为文章的有机成分,蕴含了命题的意旨和文章思想艺术特征的相关信息。审好题目,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2.审题是作文的开端

审题是写作的开端,作文必须从审题开始。这是因为:

第一,这是题目本身的性质和结构类别所决定的。

先说题目的性质。如前文所述,由于文题在形式上的醒目性、内容上的突出性和其作用的标志导向性,人们才把它比做文章的“旗帜”、“眼睛”和“眉目”。事实上,无论读书还是写作,我们最先看到的是标题,最先入手的也是标题。如果忽略了对标题的审视分析,不能正确而透彻地理解其含义,那么,就难以读懂文章和写好命题作文。

例如《关心要关“心”》这样的命题,就颇耐人寻味。所谓“关”者,就是关怀、关切、照管的意思。“关心”是指把人或事物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的意思。这是个

常用词,同学们都能理解运用。但如果审题只停留在这一步,就会只写出关心某人或某事物的一般性作文。而这样写,是很不够的。因为“关心”这个动词适用的范围很广泛,如果作文反映的只是关心他人的学习、身体、生活,甚至只是关心什么动物或事情,则这样的作文可视为“跑题”作文。因为按审题技法对这个标题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第二个“心”字才是题眼所在。这个“心”不同于第一个“心”,它是个名词,作动词“关”的对象宾语。因此,《关心要关“心”》这个命题,就是强调关心他人要动之以情,深入人心,要从他的内心深处和思想感情这方面切实地予以关怀和照护。只有明确这一点,全文的立意构思、选材剪裁才会围绕题眼转,才能写到实处,落到“心”上。

再看题目的类别。题目的类别可从不同角度划分:

从出题形式看。题目可分为命题式、半命题式和命意(材料)式。

从题目的语法结构看。有的是词,如《秋》、《雾》、《故乡》等;有的是短语,如《偶遇》、《一次考试》、《校园一角》等;有的是句子,如《我们的生活多美好》、《我最喜欢这本书》、《警察叔叔真好》等。

从修辞角度看。许多标题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而别开生面。如《春天在哪里》运用了设问,《随地吐痰难道是小事吗》运用了反问,《小河唱着欢乐的歌》运用了拟人,《春雨滋润了我的心》运用了比喻,《小事不“小”》运用了对比等。

从文体的角度看。有的题目带有文体标志,限定了写作范围。如《秋游记》、《一件难忘的事》只能写成记叙文;《谈节俭》、《小议吃零食》只能写成议论文;《怎样制作植物标本》、《介绍一道时兴菜》只能写成说明文等等。又如,同是记叙文,又可根据题意分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等类别。

由于题目本身的构成及类别的复杂化、多样化,决定了我们作文时要先过“审题关”,才能明确题目要求和写作重点。如果不认真审题,不掌握一定的审题技巧,拿起笔来就写,是断然写不出好文章的。

第二,是由审题在写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审题,是整个写作流程的起点,是写作诸多环节的基础和前提。

审题的“审”,是审查、研究、分析的意思。“审题”就是通过对文题的审视研究、全面分析、细致周到地理解题目的含义和要求,以便严格地按照命题者的意图和文题的规定去写作。也就是说,审题,既要弄清应该写什么,又要知道不该写什么;既要弄清应该怎么做,又要知道可能会出什么错。通过审题,力求做到目标明确、旗帜鲜明、胸有全局、意在笔先,使写作一起步就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进行下去。

第三,是由写作的性质和人的思维特点决定的。

人和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其主要的区别在于人类能进行复杂的思维和创造性劳动。我们的写作就是具有复杂脑力劳动性质的创造性活动。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生活,自然会产生许多见闻感受,如果借助于语言文字的媒介,把它们表现出来,便构成了文章。由此看来,我们的作文实际上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大脑中反映的产物。只不过这种反映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不是“照相”式的,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因此,我们的作文既源于生活,忠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实录和照搬,而应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滤改造过程和审美创造过程,从而使之能够高于和超越生活。为此,写作时就必须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导向和要求来确立中心,并围绕中心来决定材料的取舍和布局谋篇。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文题要求和作文规范的文章。

第四,人是理性的动物,这种理性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写作程序必须以审题为基础和起点。这就如同“盖房”。大家知道,要盖一座房子,首先就得明确要盖

的是什么房子,弄清诸如样式、构造、外在结构规格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这就是“审题”;其次就要根据上述要求和标准进行规划设计——这就是“构思”;接着就是按设计好的蓝图具体施工——这就是“行文”;最后还要对房子进行装修——这就是“修改”。试想,如果弄错了盖房子的标准和要求,那么,无论设计如何新颖,施工如何尽力,装修如何漂亮,这座房子盖好后还是不合房主的意的。作文也是如此。如果审题不严、立意不准、思维导向错误,那么,即使接下来的构思怎样巧妙,布局怎样合理,结构怎样严谨,表达怎样生动,最终还是不会符合命题者的意旨和文题的要求。

3.审题是写作成败的关键

审题的好坏,决定了全篇内容是否符合文题的要求、构思行文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古今中外无数写作事实证明,忽略了对文题的审视研究,就犯了作文的大忌,必然导致人们常说的“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在审题失误方面,从前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清朝末年,某省举行乡试。当时的科举考试只考一篇作文,而这次作文的题目是《项羽拿破仑论》。有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前来赴考,他乍一看到文题,顿时就愣住了。心想,项羽是举世闻名的西楚霸王,当初兴兵抗秦,率先攻入函谷关,进入秦国都城咸阳。因沽名钓誉,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留下后患。最终与刘邦争夺天下,兵困于垓下,自刎于乌江,是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可那个?拿破仑?是什么东西呢?考场上他冥思苦想,搜肠刮肚,最后自以为恍然大悟:这?仑?与?轮?同音近形,难道是作为通假字处理?或者是主考大人故弄玄虚,以选饱学之士??拿破仑?者,乃?拿破轮?也!于是他喜出望外,略加构思,欣然命笔,挥笔写了起来:?轮难拿,破轮犹难拿。而项羽独能拿!何也?项羽力能举鼎,况破轮乎??这段文字一气呵成,按八股文模式,起——承——转——合,堪称“佳作”。然而,因审题时竟把“拿破仑”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看成是用手拿“破轮子”,牛头不对马嘴,闹出了一个大笑话。因审题“差之毫厘”,导致文章“缪之千里”,不用说,自然名落孙山。

这则故事虽然未必是真实的事情,却生动地说明:如果不认真审题,曲解题意,即使文笔再好,也会因不合要求,偏题跑题,酿成败势。

(二)审题常见的毛病

1.审题粗心,看错题目

有的同学平时没有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写作时只匆匆扫一眼文题,就轻率下笔,以致连题目的字也弄错。由于作文标题贵在简练,所以审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会导致文章缪以至千里。

2.误解题意,文不对题

有的同学审题不认真,对题目缺乏深入分析,所以不能透彻地把握题目含义,甚至误解题意。这样写出的文章必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忽视标志,导致“跑题”

掌握了审题诀窍的同学,善于从标志词语上辨明文题规定的体裁。而忽视了文体标志的同学,往往会写出不合要求的“跑题”文章。

4.审题不准,偏离范围

准确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基本要求,也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可是我们有的同学则在这方面的功夫不够,忽视了文题在时间、地点等范围方面的限制,以致写成的

文章往往偏离了命题的要求。

5.审题不严,主次不分

对一个文题的审查,应注意多角度辨析,尤其要讲究分析。注意理清词语之间的关系,把握写作的重点。否则,写出的文章会主次不分,重点不明。

6.审题不全,不合要求

有的作文题目,除了有正题外,还有副题。副题主要对正题起补充、说明或限制作用。审题切忌忽视副题。

此外,有的作文题还有附加的条件和要求,如规定人称、方式、范围和字数等。这些附加因素都十分重要,同样不能忽视。

如果审题不全面,丢掉了题目的某些内容,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尽管别的方面都很好,也算是不合要求的。

7.审题不透,中心不明

审题要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力求透彻。这样才能把握重点,明确中心。

有的同学审题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扫视而过,对题目的理解不深不透,失之于肤浅,甚至出现偏差。因此,即使是比较简明的题目,也往往写出中心不明的病文。

8.不扣“题眼”,丢掉重点

一般而言,文章有“文眼”,题目有“题眼”。这里说的“眼”,就是文题中的“点睛”之笔,重点所在。掌握了审题诀窍的同学往往就会扣住题眼来构思立意,写出光彩夺目的好文章来。而忽略题眼,或抓不住题眼的同学,在写作时,实际上就丢掉了重点。

导致上述审题失误的原因:一是认识糊涂,不重视审题;二是性格毛糙,习惯不良;三是知识不过关,分析理解能力不强,但最主要的则是没有掌握审题的技法诀窍。因此,审题不得法,“胡子眉毛一把抓”。

(三)审题的要求

作文的审题不外乎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审题的要求大致包括辨“形”、定“体”、析“意”三个方面。

1.审题应该辨“形”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没有形式,内容将失去依托;没有内容,形式将毫无意义。作文题目亦如此。不过,审题要辨之“形”,虽属于文题形式的范畴,却不等同于文题形式。这里的“形”,主要只命题方式、文题类别和附加条件等。所谓“辨形”,就是指审题时,要对命题的方式、文题类别及相关条件要求进行大致的辨析,初步了解文题的概貌特点,同时为“定体”、“析意”作铺垫。

首先是辨析命题方式。

作文的命题方式大体有三类:一是命题式;二是半命题式;三是命意式或供“料”式。

(1)全命题式即由老师直接拟出题目,学生严格按既定的题目和要求写作。这种题目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也是教学计划要求训练的重点。

这类题目的构成,可以是词或短语,也可以是句子。因此,对这类文题要注意逐字逐词地推敲体味,有时还要变换角度分析,或采用抓“题眼”的方法确定写作重点。如《一次有趣的游戏》,这是个偏正短语构成的标题,中心词“游戏”点明了写作对象,题眼是“有趣”,应突出“趣”字。

(2)半命题式即由老师出一半题,留一半空,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

填上另一半题。

这种题目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宽松度,不像全命题式题目限制得那么严。不过,拿到这类题目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要通过填空,使半命题式变成全命题式。填空的关键在于根据文题的限制,填上自己最有把握写好的命题。

(3)供?料?式(命意式)即老师不直接拟出题目,而是只提供一份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及要求写作文。提供的材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或图表。小学供“料”式作文中接触最多的是图画材料。

供“料”式文题的特点,是将阅读、观察与写作,理解与表达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写好这类文题的关键,在于要认真仔细地看懂材料,并从中提炼出正确的中心思想,然后按要求写作。

其次是辨析文题类别。

文题的题目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可分别从命题方式、结构方式、文章体裁和修辞手法等方面分类。这里指的类别,是从内容和拟题的角度来划分的。命题式文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题型即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拟题目。这种题目如果是议论文,则是全文要论述的中心论点,如《要讲究文明礼貌》;如果是记叙文,则往往采用判断的形式来拟题,如《我们的校园真美丽》。这种标题,简洁明快,旗帜鲜明,既能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能帮助作者和读者抓住文章的纲,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人物型即根据文章所要记叙的主要人物称谓拟题。如《我的启蒙老师》、《同桌》等。这种题目简洁、明确,适用于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虽然文题不直接标示中心,但一看题目,便能马上把握文章的类别、人物、或描写对象。

(3)事件型即根据文章所要记叙的主要事件拟题。如《买菜》、《抓“小偷”》等。这种题简洁明晰,适用于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这类题目的特点是能直接将主体事件揭示出来,并提示和圈定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写作时,围绕标题展开就可以了。

(4)物件型即根据文章所要描摹的物件名称来拟题。如《有趣的玩具》、《文具盒》等。这种题目简要而明确,适用于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由于标题规定了写作对象,所以审题时只要考虑怎么写好标题所表示的物件就行了。

(5)时间型即根据文章表现的主体事件相关的时间拟题。如《除夕》、《一个星期天》等。这类标题对文章的写作有一定限定,审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所揭示的时间范围。

(6)地点型即根据事情发生的地点拟题。如《游戏室》、《爱晚亭》等。这类题目一般适用于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个别的也可写成说明文。写作时,要注意题目规定的处所范围。

(7)线索型即根据连缀材料、结构全文的线索拟题。如《奶奶的“眼睛”》、《爷爷的“赶鸭棒”》等。这类标题揭示了事件发展的脉络,要充分利用它来理顺思路,串联内容,适用于抒情性和节奏感较强的记叙文。

(8)文题型即根据文章的内容,用问句的形式拟题。这种标题有两种方式:一是设问式,如《幸福在哪里》;一是反问式,如《难道小题就不能大作吗》。其特点是针对性强,能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写作时,紧扣标题内容予以回答或论证就行了。

(9)含蓄型即采用比喻、拟人、双关、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拟题。如《小馋猫》、《“小皇帝”》等。这类题生动、形象、含蓄、别致,虽不直接点明中心,却往往起着暗示中心的作用。审题时,一是要注意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二是要发掘象外之形、言外之意。

最后是辨析附加条件。

许多作文题除了标题外,还附加了一些题外条件和要求。有的同学审题时图快,只考虑题目的内容,而忽略了题目的附加条件,这当然不符合审题要求。

因为这些附加条件,或是对文题的补充,能给作者在选材、立意和内容上一定的启发:或是在文体、人称、字数、结构和材料上有所限制。着些条件具体、明确,同样是写作时应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它们是学生写作的依据,也是老师阅卷计分的依据,因此,绝对不可忽视。

2.审题应该定“体”

同学们阅读和写作的文章,按体裁分类,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训练和考试要求我们写作的作文题目也不外乎这几种。由于文体不同,写法也不同,体裁适合文题,就能较好地表达思想内容;反之,就会影响文章质量。

有的同学文体概念比较模糊,审题时只注意从内容上考虑,而忽视了题目对文章体裁的要求和限制,不仔细分辨这个题目适合写哪类文体,便匆忙下笔,结果往往“偏题跑体”。

如《一个勤奋学习的人——记xx同学二三事》一题,要求写出文章应是记叙文,其中心是赞扬某同学勤奋学习的精神。可有的同学审题时,只注意了正题中的“勤奋”二字,于是在文章中大谈勤奋的意义,懒惰的害处,把文章写成了议论文,偏离了文章题目要求记“事”的导向。

为了更好地防止作文“跑体”,帮助同学们掌握审题定体的方法,下面分别阐述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作文“跑体”的原因。

同学们的作文中之所以会出现体裁与题目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1)文体概念模糊许多同学的语感不错,作文时也很注意词语的推敲,但对各种文体的基本概念及写作特点了解不够,所以审题时在文体方面缺乏敏感性,茫然动笔。

(2)不重视审题部分同学思想上对审题认识不够明确,实践中也缺乏认真的审题训练,所以不懂得标题对文章体裁有一定的限制和导向,不理解按照题目的要求选择文章体裁的重要性。

(3)审题能力较弱一些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加之训练不够,缺乏必要的审题能力,因此看不出题目中蕴含的体裁要求,在确定文体时,自以为是,这就难免文不对题。

那么,怎样才能纠正上述毛病,审题时能根据题目要求,顺利确定文章的体裁呢?

第二,如何明确文体概念及写作特点。

同学们写作中应着重掌握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写法,这三种文体中,尤其要先写好记叙文。

(1)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对具体的人、事、物、景的叙述和描写来反映生活,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的文章。由于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景物的变化均离不开一定的时空,而且任何事件都有个前因后果,因此,记叙文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六个要素,简称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按记叙的对象和内容划分,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

记叙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应包括“六要素”,取材都是真实的,其特点都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感染读者,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激发读

者的爱憎之情。

(2)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典型的实例和充分的说理来阐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议论文的中心叫论点,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叫论据,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叫论证,这三者构成了议论文的基本要素,简称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类。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都必须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要因事论理,以理服人。

(3)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的文章。它要求我们在说明时,要灵活运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就事物的性质、形状、功能、成因、特征、关系等方面进行说明,使读者能够清楚、完整地了解说明对象。

要写好说明文,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特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有顺序地进行说明。

第三,掌握审题定“体”的方法。

我们已初步了解了几种主要文体的概念及特点,可是如何从题目中识别、审定相应的文体呢?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意见和辨识方法:

命题可以写成记叙文的,主要有下列几种方法辨识:

(1)寻找标志记叙文题目中往往有:“记”、“忆”、“事”、“见闻”、“剪影”之类的标志,如《记一位刻苦学习的同学》、《回忆我的朋友》、《寒假见闻》、《学校运动会剪影》、《xx老师二三事》等。

(2)辨析要素题目中点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要素的,可写成记叙文,如《金秋十月》、《美丽的校园》、《我们的班主任》、《令人烦恼的事》等。

(3)看是否有?我?题目中出现或隐含“我”,要求写出与“我”有关的人、事、物、景的,均可写成记叙文,如《我的童年》、《我的家》、《我的小树苗》、《难忘,那年》等。

(4)看手法和抒情方式题目运用了比喻、双关、拟人、象征等手法,要求寓情于人、事、物、景的,可写成记叙文,如《校园春风》、《山林唱着绿色的歌》、《园丁的欣慰》、《路》等。

命题可以写成议论文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议论文的语词标志文题中带有“评”、“论”、“谈”、“说”、“批”、“驳”、“揭”、“析”、“有感”等语词标志的,应写成议论文。如《评电影<花季·雨季>》、《“吃零食”小议》、《论勤俭节约》、《谈谈班上的纪律》、《试析<咏春>》等。

(2)题目就是论题如果题目提出了要求我们回答的议论性问题,则应写成议论文,如《幸福生活哪里来》、《小题能不能大做》、《迟到是小事吗》等。

(3)题目就是论点如果题目本身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并要求我们阐发的,应写成议论文,如《科学需要幻想》、《我们应该守纪律》、《要讲文明礼貌》等。

(4)提出了议论性要求如果题目提出了写心得体会、感想收获之类要求的,要写成议论文,如《读之一得》、《······的启示》等。

命题应该写成说明文的,应从以下方面辨识:

(1)看文体标志题目中带有“介绍”、“说明”一类语词的,如《介绍一本好书》、《介绍几种识记的方法》、《录音机使用说明》等,均应写成说明文。

(2)看说明对象名称题目以某一说明对象的名称命题的,如《导弹》、《微型电脑》、《激光》等,应写成说明文。

(3)看要求题目中提出了对事物的性质、形态、特点、构造、用途、方法等进

行说明要求的,应写成说明文,如《钢笔的构造》、《高压锅的使用方法》、《水的用途》、《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等。

此外,还有一些题目,对文体的要求比较宽松,可以用几种体裁去写。这类题叫“一题多体”题。比如《路》,既可写成记叙文,通过具体的人事来表现与“路”有关的思想内容,又可写成议论文,挖掘“路”的内涵,由物及人,升华中心。

“一题多体”题有一定灵活性,但审题定体时,应变换角度多方面考虑,确定自己最好取材、最能驾驭的体裁,以便写成自己得以充分发挥的文章。

3.审题应该析“意”

古人说:“意者,一身之主也。”这就强调了文章的意旨在文章中的主要地位。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审题中如何辨“形”和定“体的问题,这都属于形式的范畴。一个题目,一篇文章,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方面的要素。按辩证法的观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审题的重要任务,是如何据题析“意”。

第一,掌握审题析“意”的基本要求。

审题要析“意”,就是说在审题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法辨析和挖掘题目中的内容要素,明确文题规定的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和写作重点。

(1)思考题目规定的写作对象主要是依据文题弄清这篇作文应写什么内容为主,如《我的老师》应以写人为主,《妈妈高兴地笑了》应以叙事为主,《夏雨》应以写景为主,《可笑的洋娃娃》应以状物为主。

(2)思考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主要是弄清题目从时间、处所、数量、人称等方面对写作对象作了哪些限制。如《秋雨》这个标题,限定大的时间范围是秋雨,而非春、夏、冬三季;小的时间范围是晚上,而非白天。《街头见闻》则限定了“见闻”的地点范围应是街头,而非学校或家里。

(3)思考题目规定的写作重点主要是弄清本文应着重写什么,突出表现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文章的“立意”方面的内容。如《邻里之间》,写作的重点就不能放在邻居怎样上,而应着重写邻居之间的关系如何。《我尊敬的一个人》应扣住“尊敬”二字做文章,突出表现这个人值得尊敬的原因。

审题析意过程中,确定写作对象比较容易,而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则困难些,下面将分别论述。总之,如果通过审题能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就符合“析意”的基本要求,不但可以避免发生“跑题”的毛病,而且能够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题意,使文章的内容写得更集中,重点更突出。

第二,在审题析意中确定写作范围。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这是水的特性。试想,如果没有河堤的限制,那么水便会到处乱流,泛滥成灾;有了河堤,水才会定向流动,形成溪流和江河。作文也是这样。有了一定的范围限制,文章的内容才会集中,主题才会鲜明突出。

文章的内容范围,一般在题目中有规定。因此,审题析意时一定要弄清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在既定的范围内取材、构思和写作。这样,才能达到所定内容与文题规定的范围相适应,符合写作要求。

造成文与题范围不相符的原因主要有:

(1)审题不全面,不细致如《我的爸爸》和《我和爸爸》,仅一字之差,但内容范围大不一样。《我的爸爸》要求主要写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我和爸爸》则要求写“我”和“爸爸”两人及其相互关系。有的同学对题目缺乏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忽视了“的”与“和”的差别,必然在内容范围上出现毛病。

(2)选材、剪裁不当许多同学由于对文题圈定的内容范围辨析不清,所以写作时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也写进文章,结果造成内容芜杂,头绪不清。写作中,选材和

剪裁都是很重要的问题。选材、剪裁的依据是文章的中心,应根据中心的表达来决定取舍的详略。

(3)不理解题目中词语的含义有的同学对文题中一些限制性的词语推敲不够,没有正确理解其含义,写作内容当然不符合文题规定的范围。如《难忘的时刻》中的“时刻”,是个表数量范围的词语,有的同学不理解,结果作文中写了“一天”或“一月”发生的事。

如果文章内容与文题规定的范围不相应,则属于“离题”或“脱题”的文章。这种文章即使文笔再好,章法再妙,也如同射箭脱离了靶子,水流离开了堤岸一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那么,题目中通常显示出哪些范围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时间范围有些题目规定了时间,要求我们写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事。如《美好的回忆》就是写过去发生的事,《春满校园》就只能联系当前实际。《未来畅想曲》就只能展望将来。

(2)空间范围有些题目要求写特定地点的人、事、物、景,那么,写作时就不能逾越这个范围。如《运动场上》就只能写运动场上发生的事;《记一堂生动的数学课》不仅要求选材范围放在课堂上,而且限定写数学课堂内。

(3)内容范围一般的文题通常对写作内容做了规定,如有的写人,有的叙事,有的状物,有的描景,有的论理等,审题时应注意区别。

(4)数量范围有些题目对写的人或事物有数量的限制要求,审题时应确定其数量范围,写作时严格要求去做。如《我们的小组》就应写本组中的人和事,《咱班新事多》就应在“多”字上做文章。

(5)人称范围有的题目规定了写作人的名称,由于人称不同,叙述角度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要在审题时明确题目规定的人称范围。如《我的星期天》和《快乐的星期天》,前者只能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而后者则比较灵活,既可用第一人称,又可用第二人称。

既然文章的题目都有一定的范围限制,那么,该如何辨明题目规定的范围,使文章写得符合文题的要求呢?

(1)要认真分析题目中表示范围的词语如《上学路上》,时间范围是“上学的时候”,地点范围是“路上”,而写作内容则要求写上学的路上发生的事。

(2)要注意分析题目中介词短语限定的范围如“当······”一般用于限定时间;“在······”既可用于表示时间范围,又可用于表示空间范围;“为······”一般用

“和(与、跟、同)······”一般限定涉及的人和物;“向······”于限定目的、对象和原因;

一般限定方向、趋势;“关于······”一般限定所涉及的事物。

(3)要注意抓题目的主干成分如果是主谓关系的题目,应着重审查谓语部分中心词。如《我们要为祖国富强而学习》,写作的对象应落在“学习”上。

(4)要注意副标题的补充限制功能有的文题除了正题外,还有副题。副题是对正题的补充、限制和注释,一般比正题更具体、明确,因此,重视对副题的分析,有助于确定范围、选择角度、把握重点。如《春满校园——记文明礼貌活动二三事》,正题可以有多种理解,而副题则明确地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应该写几件校园中有关文明礼貌活动的事。

第三,在审题析意中确定写作重点。

如果通过审题了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范围,是否可以动笔了呢?不,还必须进一步辨析题意,确定写作重点。这个步骤相当重要,因为它与文章的立意密切相关。

明代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章,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王夫之说的“意”,即写作意旨、文章中心。这番话把“意”比做统领千军万马的统帅,强调了文章“立意”的重要性。事实上,一篇文章如果审题不透彻,把握不住重点,必然缺乏明确的中心,显得松散。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确定重点呢?

(1)扣住直接揭示中心的标题有的标题本身直接表明了文章的中心主题,尤其是议论文。对这类题要紧扣不放,充分发挥。如《“小”事不小》,标题是一个判断句,表达的就是全文的观点。因此,只要扣住“小”与“不小”两者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就行了。

(2)抓?题眼?眼睛,是透视心灵的窗口;“题眼”,是题目中透露文章意旨的关键词语,毫无疑问,它是写作重点。审题时,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文题要求的主要内容,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如《家乡巨变》这个标题的眼应是“变”。抓住这个“变”字,就可以通过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反映新时期的大好形势。

(3)发掘题目的隐含意义有的标题提供的选择主题的范围大,不具体,而且比较含蓄。对这类题,不能只从表面析意,而应该透过文字的表层形象,努力开掘其隐含的意义。如《灯》、《路》这类标题,就不能只写文题字面显示的意义,而要产生联想,把重点放在比喻意义上。又如《在平凡的日子里》,不能把写作重点放在日常琐碎、意义不大的小事上,而要挖掘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人或事。

(4)择取题目中最主要、最熟悉的方面有的标题没有明确地显示中心,涉及面又较宽泛,对这类题应采用筛选的方法,在诸多义项中,择取最主要、自己又最熟悉的方面,作为写作重点。如《我的好朋友》,可写的内容很多,立意也有多样性,那么只要抓住其中最能体现“好”的内容作为重点即可,不要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

总之,审题是写作中很严肃、很关键的程序。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对题目进行综合分析,切实做好辨“形”、定“体”和析“意”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成竹在胸,意在笔先。

·技法点击·

1.标志审题法

1.什么是标志审题法

“标志”,是表明某种事物特征的记号,这里借指为能够标明文体特征的词语。标志审题法,又叫标志定体法,即根据题目中能标明某类文体特征的词语,来判断该题应写什么体裁文章的审题方法。

文章是分文体类别的,不同文体的文章写法亦不同。因此,正确判定命题作文题目要求的文体类别,是作文审题的基本任务之一。

审题定“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标志定体法,另一种是析意定体法。比较而言,标志审题法是一种更为快捷而准确的定体方法。如本书前文所述,题目是文章的旗帜,往往包含着文体的标志。如《童年生活琐忆》中的“琐忆”、《暑假见闻》中的“见闻”是记叙文体的标志;《谈理想》、《论恒心》中的“谈”、“论”是议论文体的标志;《介绍一种读书方法》中的“介绍”、《电吹风的构造》中的“构造”是说明文的标志。审题时,一眼就可找出这些标志词语,根据它们的类别,判定文题所规定的文体。

2.范例评析

同是除夕夜——《安徒生童话》读后感

我读过很多书。什么《水浒传》、什么《擒龙图》〃〃〃〃〃〃但我最爱读的还是那本《安徒生童话选》。

记得除夕那天,我十分幸运地借到一本《安徒生童话选》,它像一块磁铁似的,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使我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我贪婪地看了一篇又一篇。看着,看着,我仿佛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那里有小如拇指的人,有会唱歌的夜莺,还有能感觉到感情的豌豆公主〃〃〃〃〃〃

我很快地被《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迷住了。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周围死一般寂静。一个小女孩披散着一头卷曲的、美丽的金发,她衣衫褴褛,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脸和嘴唇都冻得发紫,冻僵的小手上攥着一束火柴,嘴里不断地喊着:?谁要火柴〃〃〃〃〃〃?回答她的只是风雪的呼啸声。看到这里,我的心也凉透了,怎么整个世界也会像这漫天飞舞的雪花一样,冷酷无情呢?她赤着脚,在雪地中行走。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墙角坐了下来。她不能回家,因为她没有赚到一个铜板。她蜷缩在那里,幻想着,最后她双颊通红,嘴角带着微笑,无声无息地冻死了〃〃〃〃〃〃突然,一股烤鸡的香味扑鼻而来,难道安徒生今天也在过圣诞节??书呆子!?姐姐笑着说,?看你,书可以当饭吃?看书看得连年也不要过了??她用力往我肩上推了一把,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啊!今天是年三十了,那香气不正是从桌子上飘来的吗?那里已经摆满了香喷喷的五香鸭,鲜美可口的西湖醋鱼,还有蛋饺、鱼丸。爸爸还在炉子上做苹果甜羹呢!?快来试试新衣服做得合适不??妈妈喊道。我试着新衣,望着明亮的灯光,想:?这不正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向往的天堂吗??我恨不得立即插上翅膀,一下子飞到她的身旁把她领到我家来,把我的新衣服给她穿,把桌上丰盛的饭菜给她吃,那时她将会感到有多么幸福。但她毕竟已离开了这个人间〃〃〃〃〃〃年夜饭还在继续着,尽管饭菜是那么鲜美,可我总觉得不是滋味,脑海里时时出现那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身影。想想穷孩子在饥寒交迫中生活,对比之下,现在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衷心感谢伟大的党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评析本文的副标题以“读后”为标志,表明这篇文章要写成一篇读后感。

“读后感”属感想(联想)类议论文,一般采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小作者正是紧紧把握这一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引述了《安徒生童话》中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比照,画面鲜活,对比强烈。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想,恰到好处地点明了题旨,突出了中心。

3.技法指导

(1)“标志审题法”确能快速而准确地从题目中判定写什么体裁的文章,无须费时推敲琢磨;但只适用于有文体标志的题目。因此,文题中是否有标志词语是运用此法的前提。

(2)由于“标志审题法”不用于没有文体标志词语的题目,所以,在审题实践中,应与“析意定体法”配合使用。

(3)“标志审题法”有助于我们更快地审题定体,写好作文。因此,我们应增强文体意识,掌握文体常识和标志词语,以便正确自如地运用此法。

2.分解审题法

1.什么是分解审题法

“分解”在这里有拆分、解释、分析的意思。分解审题法又叫题目分解法或题目分析法,是一种从语言要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词语,辨析题意,抓住要点的审题方法。

这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析意法,其特点是先分解,后组合。具体操作过程是先将一个题目分解成单词的形式,逐词斟酌推敲后,再全面衡量比较,明确限制条件、修饰语、中心词,进而准确地理解题意,明确范围,抓住要点和重点。

如《他的行动感动了我》,首先将题目拆分为与题意有关的四个词:“他”、“行动”、“感动”、“我”。接着逐一解析:“他”,是一个没有限定的、应由我们自己选择确定的人,但要能发出使“我”感动的行动;“行动”,作为举动的意思,文中作主语,应精心择取;“感动”,心里动词,文中作谓语,意为思想感情受外物影响而激动;“我”,是“感动”的对象。最后综合分析明确:这是一个主谓句子构成的题目,应写成记事性的记叙文,主体事件是写“他”发出了什么样的行动“感动”了“我”,其中“感动”是题眼,应着力写出“感动”的过程。

2.范例评析

我逐渐了解了他

?同学们,这学期咱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叫徐晖。?班主任在教室环顾了一周,说,?徐晖担任咱们班的纪律委员。?开学第一周的班会一结束,我犯疑了:徐晖,何许人也?

开学第一次考试到了,由于老师没有预先通知,我不禁挠挠头皮,摸摸耳朵。?嗨,反正考不出的又不是我一个。?我自我安慰着。哎?他在干什么呢?东张西望的。他是——噢!原来是徐晖。这不,他正偷偷地转过头来,朝我这边望了望。我顿生一?计?:哼!报告老师。

?叮〃〃〃〃〃〃?交卷了,我恰好是第一个交卷,转身大跨步出教室,悄悄地把一张字条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

第二节课,班主任来上课了。她嘴角挂着一丝微笑。这时我猛地发现她手里捏着我那张小纸条。看来,我要遭殃了。?刚才有位同学‘检举’徐晖同学有作弊行为。其实呢,他是我班的纪律委员,在检查考场纪律。请大家不要误会。?我听了,不禁鼻子一抽:哼!徐晖,你算什么?还不是靠老师撑腰。

打那以后,我已经不敢小视他了,但心里总是有点儿背手开拖拉机——不服。但又一次使我吃惊不小,确也令我感到惭愧,使我更加熟悉他了。

那天,我们几个正在走廊里聊天。聊天时,已经养成了一个不太好的习惯:把脚蹬在墙上,那天也是如此。?请不要把脚蹬在墙上!这样会使新刷的墙上留下脚印的。?有人婉转地说道。我往旁边一瞥,噢!徐晖。我不自觉地放下了脚,脸也由黄变白,由白变红了。那时真不知道怎样过去的。

大约半小时以后,走廊里只剩下我在看书。?咚——咚——?楼梯口传来了一阵声响。投眼望去:他!徐晖正侧着身子,吃力地弯着腰,一拐一瘸地提着什么,刚才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滩白色的东西。这时,他取出刷子往里一浸,?唰!?那个脏脚印已经踪迹全无。我这才知道那是石灰水,他的新胶鞋也被沾上了石灰水,可他没有去擦,转身刷别的脏处去了。我终于开始了解他了。

徐晖成绩十分优秀,但他是否真有秘诀呢?我经常怀疑这一点。有一天使我又改变了看法。清晨,我偶尔去学校附近的小公园散步。这时,我忽然发现在不远处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又是徐晖!嗨!瞧那津津有味的模样准是又在看武打小说了。哎!这下可给我抓住了把柄了。我轻轻地来到他身后,猛地抽过他手里的书。一看书皮,我呆住了——《鲁迅作品选》。石凳上还放着一本《几何解析法》。噢!我终于服了。

现在,我们已经是知己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已了解了他,他也了解了我。

评析这是一篇成功的习作。文章叙述了“怀疑考试作弊”、“刷墙”和“公园看书”三件事,紧扣“了解”这一心理动词,通过“不服——吃惊——惭愧——服”的心态变化,充分展示了“逐渐”的过程。这种安排,即可使“他”的形象由模糊到清晰,由显露到突出,又可使“我”的思想认识及情感状态随之发展变化,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3.技法指导

(1)分解审题法是一种析“意”法,对于作者正确把握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由于作文题目分不同类型,因此,运用分解法审题,实质是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采取相应的审题措施。如以一句话作为标题的,则要找出其动词或形容词,并在写作时努力突出或表现它。如以短语作为标题的,则要注意那些修饰性、限制性和补充性的词语,像《有趣的人》、《“糊涂”的爸爸》就应在“有趣”、“糊涂”上做文章,不过,写作对象当然还应是中心词“人”和“爸爸”。

(3)由于运用分解法审题,涉及词义、语法等语文知识,因此不太适宜于低年级的学生。

(4)分解审题法的重要功能是确定写作重点、抓题眼,因而宜于分析较长的标题。

3.化简审题法

1.什么是化简审题法

“化简”,就是使繁复的变简单。化简审题法,又叫化简要素审题法,即通过合并同类项和撇开次要项的方式使文题更为简略明了的审题方法。

在我们的写作训练和考试作文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比较繁复的多要素文题,尤其到了高年级,出现这方面文题的频率将越来越大。运用“化简法”审题,可以化繁杂要素为简单要素,化多要素为单要素。从而可以更简捷地明确题旨,把握重点。比如有这么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星期天下午,小芳在写作文,题目是《谈毅力》,想来想去,不知如何下笔。有几次,她似乎来了灵感,可是以下笔,又不如意,把它划去了。桌上的?猫头鹰?在钟框里向她眨着眼睛,春阳和槐花香扑进窗内。她再也坐不住了,推开椅子走了出去〃〃〃〃〃〃

她回来了,拿起笔,不一会儿,那篇作文写成了。

【要求】阅读上述文字,发挥想像,写出小芳出去后的所见所闻,使全文内容完整。

显然,这是一个提供材料的续写作文题。题目的要素(即给定已知条件)较多,但稍一比较分析,就可以发现上文作为题目,虽然文字和要素不少,可是有一些要素是同类的,如“想来想去,不知如何下笔”,“有几次······把它划去了”,“桌上的‘猫头鹰’在钟框里向她眨眼睛”等,无非是说小芳花了许多时间还是写不出作文;还有一些要素是无关紧要,可以撇开的,如“星期天下午”,“春阳和槐花扑进窗内”。因此,运用“化简法”审题,采用合并同类项和撇开次要项的方式,就可以将上述材料简化概括为:

小芳在家里写不出《谈毅力》的作文,出门后,受到了启发,顺利地完成了作文。

那么,只要抓住出门后的小芳因什么事受到了有助于写作的启发来作文就行了。

再如,像《决心·信心·恒心》、《树木·森林·气候》和《师生之间》的多概念

文题,不能孤立地分析每一个词语,而应该从它们共有的内在联系中去思考。如《父子之间》,决不能把重点放在父亲怎样、儿子如何上,而应放在父子之间的关系上。

2.技法指导

(1)化简审题法是一种简化思维头绪,快捷提取有效要素,以更好更深地明确题旨,把握写作重点的审题方法。

(2)化简法适宜于审视多要素文题,尤其是材料文题,因此,相对而言,“化简法”对作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有较高要求。

(3)运用化简法审题要注意侧重点:对多要素命题式文题,应着力寻找几个概念间的关系,从中提取一个新要素予以解析即可;对材料式文题,则应侧重与归类合并相同要素,排除无效或低效要素。

4.比较审题法

1.什么是比较审题法

“比较”,指就若干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审题法,就是要用虚拟文题或更换词语的方式,把要写的题目与类似题目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异同,从而明确写作要点和重点的审题方法。

如要写《我和爸爸》这个文题,审题时,为了确保不走意,不混题,可采用虚拟方式,拟几个类似题目进行比较。这里以虚拟《我的爸爸》为例。两个文题相同之处是共有“我”、“爸爸”,写作时可作条件要素;相异之处是“和”与“的”,“和”是连词,表示“我”与“爸爸”在文题中处于同等地位的并列关系,因此,写作时,两人均要作为写作对象,而且应着眼于两人之间的联系。而“的”则是定语的标志,表明“我”与“爸爸”是修饰关系,“爸爸”是中心词,因此,这个文题可以只写“爸爸”,也可以把“我”写进去,但写作的重点只能放在“爸爸”身上。运用“比较法”审题,能起到“比较鉴别,辨其细微”的作用。

2.范例评析

例(1)

家庭主旋律

你了解我的家吗?我家呀,就像一个学校。因为,我们家的成员,不是老师就是学生,所以,我们家的生活带有学校生活色彩——紧张而愉快。

我们家的生活,就像妹妹每天在钢琴上弹的奏鸣曲一样,既和谐又动听。我家的?小奏鸣曲?主题是每个人都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充实自己,人人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现代化贡献力量。所以主旋律是?奋发向上,不断进取?。你听,这个?小奏鸣曲?也分三个乐章呢!

清晨6点,长沙站的大钟刚一敲响,第一乐章便开始了。它紧张、欢快——爸爸和我在高声念外语,妹妹在弹琴。7点整,大家赶快吃早饭,有时吃爸爸从学校食堂带来的面包,有时吃头天剩下的馒头,然后就匆匆向学校奔去。

下午放学,第二乐章响起来了。它柔和、明快。我和妹妹认真做作业:画图画、查字典、算算术、读课文〃〃〃〃〃〃5点整,妹妹开始弹练习曲,我对着录音机朗读英语。妈妈回家后,准备晚饭,锅碗瓢盆的响声、清脆的钢琴声、ABCD的语言声此起彼伏,妈妈风趣地称这是?大合唱?。

晚饭后,进入第三乐章,它凝重、深沉。我和妹妹看书、记日记,妈妈在灯下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爸爸趴在床上看专业书、写论文。有时他们还相互讨论,切磋学问,常常为了一节课的教法,滔滔不绝地各抒己见。多少次,当我一觉醒来,发现

他们仍在伏案工作。透过灯光,我仿佛看到了爸爸妈妈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的一颗红心。

当爸爸取得副教授职称时,当妈妈的论文获得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时,当我和妹妹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时,?小奏鸣曲?便进入了高潮,全家人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互相分享成功的喜悦。有时,爸爸妈妈会同声唱起青年时代的歌。每当这时,爸爸的白发仿佛变黑了,妈妈脸上的皱纹也消失了,而我们也好像大了几岁。

我们家的?小奏鸣曲?就是这样坚定有力,一直演奏着,它将越奏越高昂,越弹越响亮。不信,过几年你再来听听!

例(2)

家庭又奏欢乐曲

过去,我们这个家庭有说有笑,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不知为什么,这几天,我们全家都哑巴一样,成了个无声家庭。只见爸爸妈妈下班后,一个做饭,一个收拾屋子,两个人一句话也不说。原来他们因为给奶奶寄钱的事,大吵了一架。我们小孩子呢,也不愿多说一句话,因为要是说一句大人不称心的话,他们就会把这股无名火全发到我们身上。

这样过了两天,我和哥哥不免有些担心:如果哪一天这无名火爆发了,那可不得了。于是,我和哥哥便开动脑筋了,怎样才能使爸爸妈妈和好呢?

星期六晚上,我和哥哥偷偷买了两张星期天晚上的《漂亮妈妈》电影票。我拿一张,哥哥拿一张。

回到家,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不多时,只听?呯?的一声,门被撞开了,爸爸推着车子进了屋。?干什么呢??爸爸问了一句。我连忙回答:?我在烧饭,哥哥在写作业。?爸爸没出声,放好车子就进屋去了。?爸爸,这张明晚的电影票给你吧,我星期一还要起早呢。?哥哥说着把票给了爸爸。?对,应该早点睡觉。?爸爸接过电影票,又出去办事去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也提着包回来了,我也照哥哥那样说:?妈妈,我这儿有一张学校包场的《漂亮妈妈》电影票,我不去看,您去看吧。?说完,我便把票递给了妈妈。?好!?妈妈只说了这个字。

星期天晚上,爸爸妈妈都去看电影了,只剩下我和哥哥在家。我们的心里真是又紧张又害怕,生怕这一计不成。

爸爸妈妈一块儿回来了,我们心里升起了希望之火。?你们两个孩子呀!?妈妈说话了,?现在我们一家人和好了,给奶奶寄钱的事决定了,我们寄!?这番话使我和哥哥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爸爸接着说:?为了奖励你们,我给你们买一副围棋。??太好了!?我和哥哥跳着说。因为买围棋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心愿。就这样,我们这个家庭又响起了欢乐的交响曲。

评析《家庭主旋律》与《家庭又奏欢乐曲》是两个相类似的文题,具有可比性。

从相同处看:(1)写作对象相同。两个题都要求写家庭生活的内容,通过叙事来反映主题。(2)体裁相同。都应写成记事性记叙文。(3)拟题手法相同。都采用了比喻(借喻)的形式,把家庭生活的情感分别比成“主旋律”和“欢乐曲”,新颖而别致。

从相异处看:(1)文题结构不同。《家庭主旋律》是个偏正结构,中心词是“主旋律”;《家庭又奏欢乐曲》是主谓结构,“家庭”是主语,“奏”是谓语,“欢乐曲”是宾语。(2)写作侧重点不同。《家庭主旋律》只要直接突出“主旋律”就行了,而《家庭又奏欢乐曲》则侧重于“又奏”,尤其要突出“又”。(3)取材范围有差别。《家庭主旋律》只围绕“主旋律”取材即可,而《家庭又奏欢乐曲》则还要重点考虑“又”的方面,选取能表明波折变化的材料。

通观上面两篇习作,对照我们运用“比较法”审题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内容表达和题目要求完全一致的。《家庭主旋律》以时间为序,直接铺展了全家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情景,表现了家庭成员共同演奏着“紧张而愉快”的主旋律的主题。而《又奏欢乐曲》则通过小哥俩化解父母之间的小矛盾,使家庭又重新响起了欢乐的交响曲的故事,贴切地扣住标题,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技法指导

(1)比较审题法是一种侧重于析意,以求更好地明确文章的写作对象、取材范围和写作重点的审题方法。运用得当,可以确保写作不走题,不混题。

(2)运用比较法审题,要注意寻找或虚拟参照题。与所写文题相似点越多,可比性就越大。那么,类似题目间的细微差别就越能揭示出来。

(3)有比较,才有鉴别,审题亦如此。不过运用比较法审题时,一要注意比较角度,二要注意文题的相异之处。

5.增补审题法

1.什么是增补审题法

“增补”,就是增添、补充的意思。增补审题法,又叫题目补充法,即通过增补某些要素使原题目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完善、题意更显露的审题方法。

有些题目,由于命题者有意藏头露尾,或要给予写作者以更大的选择余地,于是便带有一定的迷惑性或选择性,增加了审题的难度。对这类题,其实只需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增添一些相关的条件要素,就能迅速明朗地看出题意,明确审定要求。如《左右为难》这个题,初看不好办,难以把握题旨,但只要在文题后增补“人”、“事”、“物”的要素,使之变成《左右为难的人》、《左右为难的事》,题意便明确化了。又如《愿望》,这个题显得空泛了点,不好着笔,使文题变成了《我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愿望》之类的形式,则容易审题下笔了。

2.范例评析

受灾之后

今年夏季,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了百年未见的洪涝灾害。这个消息牵动了我们全体少先队员的心。一个?心向灾区,为灾区小朋友伸出友爱之手?的募捐活动在我校开展起来。

你看参加募捐的同学排成长龙,有的捐钱,有的捐粮,有的捐衣〃〃〃〃〃〃

平时少言寡语的王晓雪,手捧一个里边装满书本的崭新书包,小心翼翼地放进募捐箱里,她虽然什么也没说,可是同学们知道,这个书包是她爸爸新买的,她只背了一天。

隋文刚,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就是在炎热的夏天,也不见他买根雪糕。此时他举着五元钱,说:?这是姑姑给我的压岁钱,我本来想买一双新鞋,今天我把它捐给灾区小朋友,钱虽少,却代表我的心意。?

中队长秦大海,双手托着一套少帅服,他说:?这是我过生日时,舅舅从北京给我邮来的,我平时舍不得穿。今天,我把它献给灾区小朋友,同时带去我最亲切的问候。?

此时,我站在长长的募捐队伍里,手插进衣兜,紧紧地攥着那代表我心意的六元七角钱,望着眼前的一切,我的眼睛模糊了。此时,我仿佛看到了一辆辆汽车载满我们捐献的衣物、钱粮连同我们一颗颗火热的心奔往灾区;我仿佛看见灾区小朋友正冲着我们绽开了笑脸;我仿佛听见了灾区人民抗洪救灾的战斗的歌声〃〃〃〃〃〃

这真是:洪水无情人有情,心心相印度难关。

评析《受灾之后》这一文题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词只表示时间概念。显然,题目本身的内容欠完善,就原题而言,是无法依据它确定题意,写出文章的。

小作者运用增补法审题,遵循事理逻辑顺序,由“受灾”自然联系到“赈灾募捐”,由此补充了题目,确立了写作重点。习作通过对少先队员踊跃募捐感人情景的描述,不仅准确地说明了“受灾之后”怎么样的问题,而且有力地突出了“洪水无情人有情,心心相印度难关”的主题。

3.技法指导

(1)增补审题法是一种适用性很广的审题法。凡是题目不完善的,均可运用此法,尤其是半命题作文,非用此法增补完善不可。

(2)增补内容应依据于原题中既定的要素,如果有选择余地,则在此前提下选择自己能够驾驭且又熟悉的内容。

(3)运用增补法应注意增补后的检验:一看内容与原题是否相符,衔接是否自然,表意是否明确;二看语句是否完整顺畅。

6.错位审题法

1.什么是错位审题法

“错位”,是交错、移位的意思。错位审题法又叫虚实错位法,或大小错位法。这是一种根据事物的相关联系原理,使虚题实作、实题虚作,以实写虚、以虚写实的审题方法。

我们在写作时,往往会遇到一些较虚较大的题目,如《向往》、《召唤》、《期盼》等,处理不好,便会架空议论,泛泛而谈。如果运用错位法,虚题实作,或大题小作,即将文题理解为具体实在的人在向往着什么,在召唤着什么,在期盼着什么,或直接将自己写进去,变成“我的向往”、“我的召唤”、“我的期盼”,则容易立意行文了。

对一些具体而细小的实题的处理,也是如此。如《路边小草》这个题,不能止于对小草形象的描摹上,而应由小草的特征引申开来,进而赞颂“小草精神”及具有这种精神品质的人们。

这就是实题虚作、小题大作、虚实错位法。

2.范例评析

小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小草》是我最爱唱的一首歌。小草也是我所钟爱的小生命。

是谁把春天的讯息,最早地告诉给人们?是迎春花,还是布谷鸟?不,都不是!是那默默无闻,给大地带来生机,给我们带来乐趣的小草。小草,没有你,崇山峻岭不会显得年轻;没有你,红花也显得单调;没有你,春光不会如此迷人!当小草从枯叶中抽出新芽,那嫩叶也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吧!可是,正是这不引人注目的小草,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衣衫,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春去夏来,小草,你由嫩绿色变成了墨绿色。这时,是你短暂一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小草,你虽然没有花儿那样艳丽,不像乔木那样高耸入云,但我爱你之情不减分毫,我喜欢侧卧在你那柔软的身上看书,更爱在你的怀抱中跳橡皮筋、竖蜻蜓。

有些人,从你身上踩过时,说不定还会讥笑你?软弱无能?,可我觉得你——小草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你不会为暴力所折服。小草,看你柔柔弱弱,普普通通,然而

不管是肥沃的土壤,还是瘦瘠的沙丘;不论是温暖湿润的季节,还是干旱、暴雨的恶劣气候,你都倔强地探着脑袋,观看大千世界的绚丽风光。不是吗?在那高山深谷、河边路旁、荒丘沙土之上,不都长满了你——可爱的小草!然而这样的环境能长牡丹、玫瑰吗?不,不能!那些娇花最怕的就是艰苦。而你却能在这里和大地紧紧地拥抱。

秋深了,小草,你也枯萎了,和我默默地告别了!我难舍,但又满怀希望。这时,我不由地想起了白居易的诗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草啊小草!我热切等待着那明媚的春天,到来年,让我们再相逢吧!

评析文题《小草》表示的是一种具体而实在的弱小植物。如果就题写文,至多是生动细致地描摹了小草的形态特征,没有什么深刻的立意。但是采用“错位法”审题,则能以虚写实、小中见大,写出立意不凡的文章。

上文就是这样一篇较典型的由实而虚、“小题大做”的范文。文章由一支《小草》歌引入,接着以“春——夏——秋”的时令为序,分别描写了小草在不同季节里的形态特征,以及由此引发对小草精神的赞颂。思路开阔,联想丰富。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小草人格化、社会化了,从而拓展了文章的意境。

3.技法指导

(1)错位法是一种析意审题法。运用这种方法审题,直接影响到文章的立意和构思,关系到文章的结构布局,因此,要慎重使用。

(2)错位审题法适用面较广,而且往往和增补审题法配合运用。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错位法侧重于立意,而增补法侧重于增补要素,使文题更完整、更准确。

(3)运用“错位审题法”时,要注意“错位”后不能歪曲文题的意思。

1.逆思审题法

1.是逆思审题法

“逆思”,就是逆向思维的意思。逆思审题法,也叫求异审题法,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审视题目、标新立异的审题方法。

有些题目,按常规的顺向思维审视分析,可以解题立意,写出文章,然而角度不新,立意欠佳。但如果反古人之道而行之,逆后人之见而立之,也许能够拓开思路,独辟新径。这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反弹琵琶”。

如《小议“雪中送炭”》这个题,一般正面立论为“雪中送炭难能可贵”,“要提倡雪中送炭”或“雪中送炭好”。这些立论诚然是对的,然而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未免有点流于一般。如果逆向思维,则可以立论为“‘未雨绸缪’比‘雪中送炭’好”、“送炭何必等下雪”或“雪中送炭非良策”。这样,也许会在众多文章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

2.范例评析

说星

浩渺太空,群星灿烂。

天文学家说肉眼能看到的自然星约有三四千颗,分属88个星座,其中有恒星、行星、卫星。星体爆炸的陨石又形成流星。恒星辉耀千古,行星、卫星光焰万丈,彗星如巨帚扫天,流星如昙花一现〃〃〃〃〃〃

明星高悬天宇,光华四射,使人觉得崇高辽远,又心驰神往。因此,成绩卓著、蜚声中外的人就被冠以?X星?的称号。大师辞世,伟人病逝,都被说成是巨星陨落。

如今,人间的明星比天上的明星还要亮,还要多,若按天文学惯例,可大致分为:?X星系?和?XX巨星系?两大类。?X星系?有:诗星、影星、歌星、舞星、球星、棋星、武星〃〃〃〃〃〃;?XX巨星系?又有:文坛巨星、诗苑巨星、武林巨星、商界巨星、梨园巨星〃〃〃〃〃〃星,星,星,真是数不胜数,应接不暇。

但是,近几年,人们却失望了:有些明星已黯然失色,似乎是光势枯竭;有些明星飞出神州,照耀?自由世界?去了;有些明星甚至化作陨石,坠入深渊了。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成了短命的流星。对于明星的陨落,我们自然十分惋惜。但惋惜之余,不禁要反思明星陨落的原因——原来我们的明星并非都贮有丰富的热核材料,进行裂变和聚变反应,来发热发光的;并非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冲出大气层,升上天宇的,而是?好明星者?造出来的,吹起来的,是?人造明星?。刚刚崭露头角,能量有多大,亮度有多强,还在不可知之数,?好明星者?就急急忙忙捧出?X星?、?X 新星?,甚至?XX巨星?的桂冠,加在他们头上。通讯、采访、评论,封面照片满天飞,大吹特吹,大捧特捧,于是?明星?之名便外达于五洲四海,内播于士农工商——?明星?升起来了。

被称为?明星?的人,起初还惶惶然,恂恂然,后来在花环、花篮、鼓掌声、赞颂声中,便陶陶然,飘飘然,甚至于昏昏然了。正是在这种忘乎所以的自我陶醉中,?明星?的光华便日渐暗淡了,甚至爆炸陨落了。

面对自己捧起来的?明星?的毁灭,?好明星者?难道不应该扪心反省自己应负的责任吗?

我们现在多的是揠苗助长之风,少的是修饬花木的园丁精神。对一株花苗,要浇水、施肥、打杈、除虫〃〃〃〃〃〃才能使它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对幼苗横加摧折,是扼杀;将蒲公英说成牡丹,是捧杀。捧杀,也是戕害人才。

鲁迅说过,死于敌人的枪弹不足苦,死于亲人误进的甜药最可悲。奉劝?好明星者?切莫误进甜药了。

少吹捧、多引导;少注射兴奋剂,多注射清醒剂,我们的青年将会成长得更健康茁壮,我们的明星将会焕发出更灿烂辉煌的光彩!

评析《说星》引出的论题,是个大众话题;本文的取材,也是常规取材。然而,作者的思维和立论,则是逆向而新颖的。

面对媒介中人们对各类明星的赞美之词,面对生活中大家献给明星的鲜花,面对同学中的追星族和社会上的明星热,作者独具慧眼,看到了这种“热”给明星们带来的严重的后患和危害,给人们以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感觉。

3.技法指导

(1)逆思审题法是一种从逆向入题,旨在标新立异的审题方法。运用得当,确实可以写出新颖别致、独具一格的好文章。

(2)逆思法适宜审灵活性大、内涵丰厚的文题,尤其适宜审富于思辨性、论辩性和理性色彩的文题。如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就是要考生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中选题作文。此外,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的大学生辩论题,也属于此类。

(3)运用逆思法要格外慎重。一是因为并非所有文题都适合逆思法;二是“逆思”推导出来的观点往往是反常规常理的,它有相对性和临时性。因此,表述时要把握分寸,讲究辩证法。

2.探究审题法

1.什么是探究审题法

“探究”,就是探索、推求、深究的意思。探究审题法,也叫深入开掘审题法,就是通过置疑、推求和深究,努力发掘和理解文题的深层意蕴,确立题旨的审题方法。

探究法是一种析意明旨的审题方法。题目有多种类型,从题旨的角度看,有的题目含义单一,审视题意时,一目了然,而文章的立意即可由此确定,无须多思。这种题目完全可以就事论事,定格写作。而有的题目含义丰富,可以多方面立意,当然,角度不同,开掘不同,则对题意理解的深浅也会不同。运用探究法审题,就如同剥竹笋,层层剥去,直至笋心一样,要努力挖掘文题的内蕴,以利于形成新颖深刻的立意。

如《有志的人》,题眼当然是“有志”。一般而言,只要写出某人在学业上,或在事业上,或在改革上的有志的表现就可以了。但如深究一下,他为什么如此奋斗不息呢?这就必然要揭示他奋发有志的动机。再深究以下,其动机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样的探究自然会使审题的思维深入而且深刻。

2.范例评析

一支致富的叮当交响曲

我的家乡——华岩乡半山村,以盛产条石而闻名。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几年来,家乡人民凭着石头这个宝,奏起了一支致富的叮当交响曲。

你想听听这支动人的交响曲吗?从九宫庙出发,沿着九田公路步行,一翻过风门丫口,一条南北走向的青石岗,就像一架大的钢琴横卧在你眼前,而岗上星罗棋布的采石场,就像琴上的一个个琴键。那琴键上奏出的一阵阵此起彼伏叮当叮当声,嗨嗬嗨嗬的劳动号子声,汽车来往发出嘟嘟嘟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是那样协调、激越、动听,好像是在音乐家的指挥下演奏出来的一支气壮山河的交响曲。你会伴随着这阵阵?乐曲?情不自禁地走向采石场,去欣赏那极为平凡的?演奏家?们的技艺。

来到采石场,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一辆辆拉石头的车子川流不息地奔驰着,发出嘟嘟〃〃〃〃〃〃的长鸣声。一个个手抡大锤的石工,叮当!叮当地打着槽眼。打大锤的一声吆吼:?嗨呀站啰!嗨嗬!?把一个长长的大锤高高举过了头,?噹?的一声巨响,坚硬的青石被震裂一条缝,那一条条尽余见方的?连二石?从石崖上滚了下来,迸发出轰隆隆的巨响,两人或四人一组的抬工们迈着稳健有力的步子,?嗨嗬!嗨嗬!?地将打下的石头一条条抬上车。随着那满载远去的大车,你的眼前仿佛会呈现出这般景象:无数的高楼起来了,无数的工厂建成了,无数的大坝、围墙〃〃〃〃〃〃此时你会用敬佩的目光,去看一张张黑里透红的大汗淋漓的脸。会亲切地问一句?累不累?苦不苦??他们会呵呵一笑说:?嘿,乐得很呢!?你也许会纳闷,这样艰巨的劳动,乐从何来呢?其实你只要看看四周那一幢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凉台小楼,再看看他们健壮的身上那一股股隆起的肌肉和那脸上藏不住的喜悦,就明白了〃〃〃〃〃〃

大自然赐予我们家乡的石头,使家乡人民在希望的道路上富裕起来了。我爱家乡的石头,更爱听这使人奋进的叮当交响曲。

评析一般同学如果写《一支致富的叮当交响曲》这个文题,会是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来照应标题,反映主题。而范文则不是这样简单处理的。

文章开篇点明“家乡人民凭着石头这个宝,奏起了一支致富的叮当交响曲”,然后领着我们来到现场聆听,接着引出了演奏“交响曲”乡亲,最后升华主题“以苦为乐,创造新生活的人们,在希望的道路上富裕起来”。全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3.技法指导

(1)探究审题法是一种纵向开掘式的析意明旨的审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主题更为深刻,文章的结构更为严谨而有层次性。

语文作业诗歌鉴赏(审题训练)

一、诗歌鉴赏(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2018年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14.D 15.“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2017年全国卷Ⅰ卷)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及复习策略

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及复习策略 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的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用“稳中有变”来概括。有变化就会暗示出一些重要的信息,笔者试图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真题进行整体和考点的比较分析,以期能找到命题人的真正意图和该题的未来走向。

由上表图示,我们可以归纳如下结论: 1、从所选作品看:近三年的诗歌作品均为名家非名作、非名家名作; 2、从作者的朝代看:近三年的诗歌作品的作者朝代均为唐宋时期; 3、从题材看:近三年所选大部分作品为即事抒怀,其中夹杂着写景和送别诗,诗歌题材的类型趋于单一; 4、从体裁看:近三年所选作品有七律和古体诗,以古体诗为主;绝句和宋词及其他朝代的作品仍然没有涉及。 5、从分值上看:2016-2017年诗歌鉴赏题分值稳定,均为11分;2018年分值缩减为9分,难度也相应降低。 6、从题型设置上看:近三年的诗歌鉴赏题均为两道,但2016年是两道主观题;2017年为一道客观题(5选2)、一道主观题;2018年仍为一道客观题(4选1)、一道主观题。 7、从考点上看:近三年的诗歌鉴赏题目的考点分布很广,与之前的没有大的区别,但考点的出现频率是有很大的差别。其中表达技巧和对诗句内容的梳理和解读出现的频率较高;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形象(景物、人物)、语言等考点次之。 从上面的的结论可以得知,未来的诗歌鉴赏题可能会有以下趋向: 1、所选诗歌的时代不会变化,应该还是唐宋时期,这是全国卷一贯秉承的传统,可能是命题人认为诗词最好的时代就是唐宋时期。时代不变,但所选诗歌

的体裁是变化的,早几年的全国卷诗歌鉴赏体裁有七言绝句、宋词、七律,可是近三年的全国卷诗歌鉴赏体裁又青睐唐代的古体诗和宋代七律,因此,教学者一定要重视以上两种体裁,但也不能顾此失彼,全国卷还是有怀旧情结的,像宋词考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一者它没有超出唐宋时期,又是必修教材中的涉及的内容;二者它内容丰富,承载信息量大,符合高考难度的要求。 2、所选诗歌的题材单一,近三年基本上为即事抒怀类。没有早几年所选的诗歌那样:题材明确。比如:送别、山水田园、边塞、闺怨、咏物等等,总之,近年的诗歌选材已经有模糊特定题材的趋向,笔者以为这可能是命题人要打破以往的做题套路化,背公式的简单做法,对考生更强调解读诗歌的真实能力的要求,这对大多数的考生来讲是很公平的。 3、最新的《考试说明》在高考试卷结构分值上使用了不确定的词语,诸如大约多少分。这主要是为了命题人命题赋分而准备的。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得分值从2017年的11分缩减为9分,客观题从5分减为3分,1分给了文学类文本阅读,1分给了名句名篇默写。做出这样的调整,笔者以为两个目的:一者降低诗歌鉴赏的难度,改变该题得分较低的尴尬处境;二者引导考生注重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种做法是根据高考实际情况而作出的科学调整,既符合考生利益,又迎合了高考的命题趋向。因此,这种命题形式和赋分在以后的高考中应该不会有太大的调整。 4、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常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四方面命题。2016---2018年全国卷1卷在考点上涉及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句理解和思想情感,这和2016---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卷的考点是一致的。不过,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以及对诗句内涵理解在考查上较为突出。经过比较,笔者发现表达技巧题设题虽然专业,但命题人没有刻意地难为考生,而是把表达技巧直接在题目中呈现出来,这就节省了考生苦苦寻找又不一定能找对的时间,可以说,这个考点的难度是降低了。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考点是诗歌鉴赏题的灵魂所在,它一定是必考的。应该引起重视的考点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命题人已经发现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上所面临的困境:学生不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唯一欠缺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欣赏,换句话说,没有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何谈鉴赏?因此,命题人刻意设置此题型,就是要引起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诗歌鉴赏时不要舍本逐末,忘记根本。笔者以为这种题型不仅要考查,还要加大比重考查。 明白了以上命题趋势,我们又能在哪些方面对即将迎考的考生提供必要的复习策略呢?笔者以为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好复习迎考工作: 一、要加强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理解诗歌写作的内容,也就是要过诗歌的文字关。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诗歌鉴赏时,都一味地强调技法的指导和训练,而忽略了对诗句本身的理解和解读,最后,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从而降低了对诗歌鉴赏题的解题信心。为此,笔者以为,由于学生刚复习过文言文,他们对古代语言有了很深的理解能力,趁此机会,把这种能力贯穿到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上,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具体做法是:对平时书上学过的或高考真题、模拟题上的诗歌,要求学生在做题前先把诗歌内容梳理一下,并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来。这种做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的解题能力。 二、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课本是学生学习和应考的根本,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因此,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课本把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和答

中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中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半命题作文是限制和开放的结合,是束缚与自由的统一。这种形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选材范围,易于考生动笔,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是中考作文的一种常见的命题形式。写好半命题作文,看似容易,但要彰显个性,显示才情,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确审题,立意求深 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目的内涵。半命题作文因其给出一半的题目,审题时,要紧扣题眼,在提示语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立意角度。举例来看,2008年江西省中考作文试题“有时,我也想_________”前面有这样的提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有时与自己的言行相矛盾:从来都很执著,有时也想退缩;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尽管不曾付诸行动,但这一切都是真情流露。”细读提示语,我们会发现:文题是要求考生写出自我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体验,是自我的“真情流露”,而且,这样的想法是“不曾付诸行动的”。其次 是要注意问题中的限制性词语。文题在“也”字上加了着重号,作了特别强调,“有时”“也”这两个词语强调了所写的自我想 法与平时一贯的想法应该是不相一致,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标新立异的。如在紧张中,产生放松自己,获取自由的想法;在顺境产生,产生想经历一次磨砺自己的想法。准确审题之后,我们还要深入思考:所写的内容是否符合审题要

求?是否正确鲜明?是否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意义?如果答 案是否定的,应该继续寻求更佳的立意角度。只有这样,你的文章的立意才会正确鲜明,才会高远而独特深刻。 二、精心补题,材料求新 写作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谨慎补题于前,方能潇洒成文于后。考场上,一般怕动脑筋的同学往往会从后面的提示中选一词,因为这样最省事,又最保险。殊不知,这样做,可能出现很多“撞车现象”。要想在众多相同题目中脱颖而出,难度系数就会增大。我们应打破惯有的思维顶事,运用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进行补题,联想和想象越奇特,则与其他同学的区分度就越高,内容就越能独树一帜。如湖南益阳2007年中考作文题“以…那一双_________的眼睛?为题作文,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空格处可填…渴望?…关注?…失望?…愤怒?…美丽?……”几篇满分作文分别填写的是“忧郁”“温暖而有 诗意”“无助”“流浪”“坚毅”等,都是巧妙补题,以新颖取胜。 在众多的考生作文中,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另辟蹊径,在材料的“新”上下工夫,它会让你的作文格外引人注目。 三、精选文体,形式求新 为了方便学生,中考作文大多要求“文体不限”,并不是不要文体,我们还是要按各类文体的特征和要求去作文。是记叙文就要有必要的记叙要素;是议论文就要观点明确,摆事实讲道理,而不能文体杂糅。作为考生必须有文体意识,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动作描写,如此良辰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诗人因此赶紧“揽辔”,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意外间又发现,此刻已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正面衬托,置身在这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遄飞?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朓。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人”的一世之杰呢。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趣?“气物宛如斯”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之畅快,不仅在“气物”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直抒胸臆,“游行”即

审题立意精心选材教案

审题立意精心选材 课前小游戏: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做一个动作,两手交叉,这是一个什么动作呢?鸟儿飞翔,鸟儿凭借翅膀可以飞翔,我们凭借广阔的思维,也可以自由的飞翔。 导语: 同学们:树木萌发,是春天的歌;蝉鸣悠悠,是夏日的歌;落叶飞舞,是秋天的歌;白雪皑皑,是冬天的歌;文章精美,是人生的歌;写好文章,你的人生歌声嘹亮。让我们一起走进思维广阔的作文课。 一、抓住特征: 雪后,银装素裹,美景如画,走在校园,你的微笑是我最美的记忆。请为你熟悉的同学写一段话,注意抓住特征,不要出现名字,猜一下是谁。 老师举例:我眼中的他。 他,身材魁梧,颇有王者风范,迎面走来感觉就是“墙来了”!他浓眉大眼,刚毅的表情显示他坚强的性格,他肺活量极大,物理实验中的一吹,将一支铅笔吹到三尺外。他是谁呢? 同学举例 小结过渡:抓住特征才能写好同学,抓住中心才能写好作文 出示课题:审题立意,精心选材 二、审题立意 (一)聆听音乐《卡农》,谈自己的感受 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首乐曲,我们的感悟不同,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 (二)精心选材 1.撷取生活片段,写生动感人的记叙文 2.展开奇特想象,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 3.积累名言、事例,写论据充分的议论文 4.培养丰富情感,写优美抒情的散文 (三)美文采撷: 过渡:在前段时间的作文课中,有许多立意很好,选材成功的佳作,现在采撷几篇,请作者读一下。 1美文采撷:生动感人的记叙文 第一次失去亲人的滋味 于晓霞 …… 爸爸哭了,我活了这15年,第一次看见爸爸哭,他哭的是那么无助,让我心头一酸。 是啊,爷爷的逝去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种滋味我是第一次品尝,难受、难受、真的好难受,我讨厌这种滋味,很是讨厌,这种滋味比苦瓜还要苦,比盐还要咸。 那几天,我整天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即使笑,也是那么敷衍。 第一次失去亲人,这种痛苦我尝过了,不想再尝了…… 2.美文采撷:想象丰富的童话故事 我终于圆了一个梦 王晟宇

中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指导及 训练(精)

中考半命题作文审题指导及训练 (一半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 1.命前半题:如《___我的梦想》; 2.命后半题:如《告别___》; 3.命中间部分:如《给___的一封信》; 4.命首尾部分:如《___,别再让我__》。 (二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策略 ①补题前先要准确把握已给命题文字中的概念。 ②所补词语宜“小”不宜“大”,力求“小”中见大,“小”中见深。 ③所补词语要亮出文学色彩或哲理色彩。例如:《那一抹晚霞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美丽,因为我有伤痕》等。 ④补填的文字不仅要“准”,而且要力求“新”。例如:“最美丽的___”大多数同学在横线上填上“风景”、“心灵”、“一瞬”等词语,从正面选材演绎题旨,有的同学别出心裁,在横线上填“苍蝇”一词,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三只苍蝇作选美表演最后都死于蝇拍之下的故事,告诉读者:邪恶的东西,即使看上去很美,也总是人们的敌人,必须毫不留情地除掉它。作者避开了“正面”、“赞美”这样的常规思维,巧选“反面”、“讽刺”这一鲜有考生涉及的角度选择事物,新人耳目。有个作文题“走近___”,有位学生填入“老鼠的幸福生活”,造成悬念。这种创新手法与上述的笔法异曲同工。当然创新不等于怪异,“新”必须以真善美为前提。半命题作文“青春因___而精彩”,少数考生写“青春因早恋而精彩”、“青春因恶作剧而精彩”,就是把“创新”误为“出格”,把“精彩”误为“搞笑”甚至低俗的典型例子。

(三半命题作文补题技巧 个性化,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半命题作文获得高分,固然像其它形式的作文考题一样,取决于考生的作文是否有多个“亮点”,是否张扬了个性,而拟一个切旨、切体,又求真、求趣的“亮丽”标题是十分重要的。 拟标题,是考生遗词造句、概括能力等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要补出富有创意的标题,必须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积极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出击”。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补题技法: ①具体事物拟题法。这种以具体事物入题的方式可以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___》,可填上“一条红丝带”,叙写关爱他人,关注生命的动人一幕;《当我面___时候》,可填上“那片绿叶”,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愿做绿叶、无私奉献的情操;也可填上“那座荒山”,呼吁绿化荒山,爱护家园,加强环境保护。此外,像《我好想早点结束这堂课》、《我好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寻找爱的猪》等,均为具体事物拟题法。 ②抽象事物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是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写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以《当我面对___的时候》为例,可以《当我面对虚荣的时候》为题,敞开心扉抒写自己对心灵的拷问;可以《当我面对她的唠叨的时候》为题,叙写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受。《感悟___》则可以《感悟初三生活》为题,抒写对紧张、忙碌的“冲刺阶段”的学习生活的种种体验;可以《感悟春天》为题,豪情满怀地谱写充满勃勃生机的春的乐章。此外,像《寻找心灵的伊甸园》、《寻找人生的方程解》、《我好想有一片蓝天》等用的也是此种拟题法。 ③特定情景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新颖别致,能创设一种特定氛围,给人一个让思絮飘逸、遐想的空间,极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我好想再看你一眼》、《我好想当一天老师的“好学生”》、《当我面对心灵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析之法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析之法 诗歌鉴赏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体现。因此,复习准备时一定要了解高考诗歌的命题类型和能力考查的角度等,做到心中有数。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诗歌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往往要透过表面意义,挖掘其深层含义。解答时要注意以下方法和技巧: ①知人论世,领悟情感 “诗缘情而绮靡”,作者的所思所感在诗歌中显现,现实生活在诗歌中呈现。因此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中去考查,使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审美观照之中。如2003年高考试题:王维的《过香积寺》中对“泉声咽危石”和“日色冷青松”的分析,就需要对“诗佛”王维有一定的了解,体会他出儒入佛的人生经历,进而感知“咽”、“冷”二字所传达出的孤寂幽静。因此要真切地感知诗意,就必须与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以及作者所具有的思想经历相联系,做到知人论世。 ②分析诗题,把握诗眼 分析诗题是正确把握诗的主旨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时诗作本身并没有直接传达出诗的主旨,而是靠诗题直接揭示。如唐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写闺意,实质是诗人以闺意作比,向主考官征求意见,反应了封建社会考生们彷

徨的心理。因此把握诗题“近试”二字,对领略诗的主旨至关重要。此时这个诗题就是“诗眼”。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因此“诗眼”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字”,二是“句”。以字的形式出现的“诗眼”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问题。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此句借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以句的形式出现的“诗眼”,属“炼句”问题。诗有诗眼,词亦有“诗眼”,谓之“词眼”。这是鉴赏词的关键。词眼的表现多以句的形式出现。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之多,愁之连绵不绝,形象生动具体概括性强。此句则谓之警句。诗眼问题是诗歌鉴赏语言层面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找到诗眼呢?一般来说,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中心词,找到谓语中心词也就找到“诗眼”了。谓语中心词一般由动词充当,有时动词、形容词活用后,也可充当。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客”字,即属此用法。这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 ③意象意境,体悟感情 高考大纲要求学生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因此出题者选择的诗歌意象不会太难把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可以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

小学作文技巧之审题立意

小学作文写作技巧之审题立意 一、作文的审题 (一):作文写作步骤: 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修改 (二):作文写作各步骤要求: 写清楚,写通顺,写具体。 审题要清--------中心要明-----容要真------构思要严-------语言要通------修改要细 (三):审题 这是写作文首先要做好的事,否则,就会直接导致“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怎样才能审好题呢?根据通常的作文题目的形式来看,一般可分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大类。 对命题作文的审题,就是要审查给定的文章题目确定的具体要求,审清文题意图,明晰题外要求,确定“题眼”。 通过审题,明确作文的容围、时间围、数量围、人称围、处所围等。不能超出给定的围。对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与材料的思想容要“形影不离”,二是与作文形式的要求“丝丝入扣”。 命题作文 我们先重点谈一下关于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做好哪些事情。 1:确定容围 有的题目,对写作容做出规定。所以,审题时,要确定题目规定的容围:记人的,要记什么人;叙事的,要叙什么事;写景的,要写什么景;状物的,要状什么物,等等。 2:确定时间围 有的题目,从时间上规定了写作围。因此,作文必须是反映规定时间围的事。 3:确定数量围 有的作文题目,对选材的数量做出规定。审题时必须注意,不能超围选题。选材多了,不但没功,反而有错。 4:确定人称围 有的作文题目对写作的人称做了规定,审题时要依照要求确定人称围,明确是写自己的还是写别人的,该用第一人称的,就绝对不能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 5:确定处所围 有的题目规定了处所围。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必须依照文题要求,把握住事情发生的地点,不能把应在操场上发生的事搞到野外去。

诗歌鉴赏题答题步骤

诗歌鉴赏题答题步骤 1、第一步: 读懂内容: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解。 看作者:定诗风、明情感。 看诗句:意象选择、情感表达、字词锤炼、画面描述。 看注解:背景材料、特殊提醒。 2、第二步:看题目:定诗歌类型、定题材。 分类标准: 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②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代诗); ③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④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持、咏史诗、闺怨诗、赠别诗等; ⑤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划定类型的目的是确定诗歌的题材、形象、情感、风格、手法。 定题材: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赠别诗、边塞诗、闺怨诗。 定情感:忧国伤时、人生感怀、思乡怀人、羁旅行役、长亭送别、怀古伤今、寄情山水、田园逸趣。(包括诗歌的主题) 定形象:洒脱豪放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 定风格:语言风格,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清新、沉郁。 定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3、第三步,审题干,答题目。 诗歌常见题材基础知识 赠友送别诗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1、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半命题作文审题方法例说

半命题作文审题方法例说 半命题作文。是一种补充式命题。有时要我们补充的是定语,有时是状语,有时是补语,有时是宾语,有时是谓语,有时是主语。也就是说,各种句子成分都可能要我们补充。 自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一直没有用半命题的形式出过作文题。2009年,湖北卷、福建卷首次使用了这种形式,引起全国广大考生的高度关注。 半命题作文,需要我们补上空缺的成分。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的过程。应该怎样审题呢?我们结合湖北卷和福建说一说。我们先看湖北卷 请以《站在——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题目需要我们补的是定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定语?如果将“门口”理解作一个比喻的喻体,那么我们补出的定语就是这个比喻的本体,如“希望”“理想”“成功”“机遇”“奋斗”“亲情”“友谊”“理解”“事业”等;如果将“门口”理解为现实生活中我们日日见到的“门口”,那么我们补出的定语可以是“我家”“教室”“宿舍”“餐厅”“礼堂”等。 需要指出的是,对“门口”的理解不同,写法也不相同。将“门口”理解为一个比喻的喻体,那么我们在写时就应该注意点题,做到虚实结合;将“门口”理解为现实生活中我们日日见到的门口,那么我们编述的故事、抒发的感情、发表的议论等,就都应该和定语有关。 补什么样的定语,应该从我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从我们的思想实际出发,从我们的写作实际出发来决定。一句话,补上的定语应该有利于我们水平的发挥。比如我们擅长展开想象,而且平常做过一些训练,那么就不妨将补出的定语定为“童话”“神话”“天堂”“地狱”等。再如我们对教材上的课文学得很熟,并且善于发挥,就不妨将补出的定语定为“项脊轩”“三味书屋”“百草园”“滕王阁”“岳阳楼”等。 我们再看福建卷: 这也是一种________ 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题目需要我们补的是宾语。我们可以给题目补上什么样的宾语呢?宾语前有定语“一种”,我们所补的宾语必须能够接受“一种”的修饰,也就是说定语“一种”和我们所补的宾语要搭配。如果不搭配,那么就不合适。据此,我们可以补“爱”“永恒”“光荣”“力量”“危机”“考验”“懦弱”“智慧”“生活”“淡泊”“胜利”“失败”等。 在审题时,我们应该注意到题目中的“也”。“电”暗示我们所补的“爱”“永恒”“光荣”等,是一种例外,和我们通常认识的不一样,也就是说,所补的“爱”是一种特殊的爱,“永恒”是一种特殊的永恒,“光荣”是一种特殊的永恒。我们在作文的时候,要写出这种特殊性。如果我们写不出来,题目中的“也”字电就得不到体现,我们的作文也就不扣题。写出来了,我们的作文自然也就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新意,会受到阅卷老师的喜欢。从这里看,“也”可真是命题者暗藏在题目中的一个机关。 看来,补上的成分要和已经存在的成分相配,需要我们对_已经存在的成分作分析,且分析要到位,比如湖北卷中的“门口”,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比喻,也可理解为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日之所及的事物,理解不同,所补的定语也就不同;再如福建卷,补上的宾语,除了要能够接受“一种”的修饰外,还要能够和前面的“也”字相呼应,相关联。其次,要尽可能地多补一些。不断地补的过程,也就是打开思路的过程。待我们的思路完全打开,再对补出的成分进行筛选,自然能够选择出新颖、深刻且又能够切合我们的思想、生活实际的成分来。有了新颖、深刻的立意,再有好的作文基本功,写出一篇能够获得高分的作文来,也就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知道了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我们不妨再看下面的题目。

小升初作文指导:分类讲解作文审题方法

小升初作文指导:分类讲解作文审题方法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性步骤。近年来,小升初作文在考题的设计上都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文体上多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主,在形式上,以命题、半命题和自拟题作文多见。文题后常有一段提示语。提示语能够帮助考生打开思路,启迪考生展开联想,暗示考生写作内容。在立意、选材上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提示中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内涵,透露出大量的信息,需要考生仔细审读、推敲。确凿审读提示语至关严重!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要审清题目中的“题眼”和“题限”。“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 “题限”,即题目限制的记叙范围。 例:我的好朋友 提示: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虑,朋友时时会伸出友谊之手,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请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最佳的朋友,写出他的特点。写一篇450字以上的记叙文。 审题解读:题目中的核心词是“好朋友”,因此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用一两件事”写出好朋友的“特点”。 二、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题型。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中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细读提示中对空白处的要求和限制。再根据提示展开联想,搜寻最适合写的材料。补写文题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解放的特点,在提示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最想写、最有把握写好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例:____给予____ 提示:人们常说,“给予”是喜悦的,我们曾经感受过他人给予的关怀,社会给予的磨炼,生活给予的启迪;也曾将信任给予他人,爱心给予社会,热情给予生活……请围绕“给予”选择适合的材料,写一篇400字以上的纪实作文。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设计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设计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之法》——中考作文复习专题 刘佳炜 2017年10月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之法 ——中考作文复习专题 学习目标: 1、通过中招作文试题的展示,了解中招命题作文的特点。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及教师点拨,掌握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并能在练习中选择恰当的方法审准命题,正确立意。 一、激趣导入: 首先,请大家看几个历年中招考试命题作文的题目: 1.远方 2.在同一个屋檐下 3.闲对风光独自游 4.春天,毕竟是春天 5. 就这样被美征服 什么感觉? 大家之所以觉得不好写,是因为这些题目太抽象、不明确,而面对这类的命题我们又该如何入手呢?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定能有所收获!(出示目标) 二、学习过程: (一)方法一: 1.命题: 我心灵的甘露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分析: (1)你认为命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甘露 (2)关键词有什么特点:甜美的、滋润的 (3)立意选材:积极向上的思想、亲情、友情等等 3.方法归纳:(小组交流)重点分析“题眼”——抓关键词

第一步:找出命题中的关键词 第二步:分析关键词本身的特点 第三步:选择能够突出关键词特点的内容 同类命题:只要有希望、你是我的太阳、你辛苦了…… (二)方法二: 1.命题 在春光里奔跑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分析:(小组交流) (1)这个命题有关键词吗?是什么?春光 (2)关键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春天的风光、春日里的阳光美好、打动人心 (3)命题的意图是什么?美好的情感 (4)命题中包含的其它含义是什么?(立意)父母的深情呵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殷殷教导等等 3.方法归纳:(小组交流)分析关键词——抓比喻义、引申义 第一步:找出关键词 第二步:针对关键词的本义和比喻义、引申义来立意选材 4.实战演练:(自主完成) 一缕馨香暖人心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立意选材:可以是自然的芬芳,也可以是父母的深情呵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殷殷教导等等 (三)方法三: 1.命题:

半命题作文审题指导及训练

半命题作文审题指导及训练 (一)半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1.命前半题:如《___我的梦想》;2.命后半题:如《告别___》;3.命中间部分:如《给___的一封信》;4.命首尾部分:如《___,别再让我__》。 (二)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策略①补题前先要准确把握已给命题文字中的概念。 ②所补词语宜“小”不宜“大”,力求“小”中见大,“小”中见深。 ③所补词语要亮出文学色彩或哲理色彩。例如:《那一抹晚霞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美丽,因为我有伤痕》等。 “风景”、“心灵”、“一瞬”等词语,从正面选材演绎题旨,有的同学别出心裁,在横线上填“苍蝇”一词,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三只苍蝇作选美表演最后都死于蝇拍之下的故事,告诉读者:邪恶的东西,即使看上去很美,也总是人们的敌人,必须毫不留情地除掉它。作者避开了“正面”、“赞美”这样的常规思维,巧选“反面”、“讽刺”这个鲜有考生涉及的角度选择事物,新人耳目。有个作文题“走近___”,有位学生填入“老鼠的幸福生活”,造成悬念。这种创新手法与上述的笔法异曲同工。当然创新不等于怪异,“新”必须以真善美为前提。半命题作文“青春因___而精彩”,少数考生写“青春因早恋而精彩”、“青春因恶作剧而精彩”,就是把“创新”误为“出格”,把“精彩”误为“搞笑”甚至低俗的典型例子。 (三)半命题作文补题技巧 个性化,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半命题作文获得高分,固然像其它形式的作文考题一样,取决于考生的作文是否有多个“亮点”,是否张扬了个性,而拟一个切旨、切体,又求真、求趣的“亮丽”标题是十分重要的。 拟标题,是考生遗词造句、概括水平等语文素质和水平的重要体现,要补出富有创意的标题,必须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积极实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出击”。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补题技法: ①具体事物拟题法。这种以具体事物入题的方式能够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___》,可填上“一条红丝带”,叙写关爱他人,注重生命的动人一幕;《当我面___时候》,可填上“那片绿叶”,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愿做绿叶、无私奉献的情操;也可填上“那座荒山”,呼吁绿化荒山,爱护家园,增强环境保护。此外,像《我好想早点结束这堂课》、《我好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寻找爱的猪》等,均为具体事物拟题法。 ②抽象事物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是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写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以《当我面对___的时候》为例,能够《当我面对虚荣的时候》为题,敞开心扉抒写自己对心灵的拷问;能够《当我面对她的唠叨的时候》为题,叙写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受。《感悟___》则能够《感悟初三生活》为题,抒写对紧张、忙碌的“冲刺阶段”的学习生活的种种体验;能够《感悟春天》为题,豪情满怀地谱写充满勃勃生机的春的乐章。此外,像《寻找心灵的伊甸园》、《寻找人生的方程解》、《我好想有一片蓝天》等用的也是此种拟题法。 ③特定情景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新颖别致,能创设一种特定氛围,给人一个让思絮飘逸、遐想的空间,极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我好想再看你一眼》、《我好想当一天老师的“好学生”》、《当我面对心灵的抉择的时候》、《当我面对寒风凛冽的时候》、《我梦见范进参加中考》、《我梦见妈妈下岗》等标题采用的便是此种拟题法。前面提到的《当我面对的时候》这个半命题作文,若一定要选“成功”或“失

诗歌鉴赏-之审题

注重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诗歌鉴赏之审题干 出题:王洪娟审核: 领导: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把握审题干的方法,找准答题方向 【典题回顾一】 问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总结方法】 ① ② 【巩固训练1】 1、比较以下两个题干的不同并回答 杜甫的《登高》中前四句的景物有何特点?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颈联、颔联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典题回顾二】 1.《秋风》 问题: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总结方法】 ③ 【巩固训练2】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问题: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古意王融①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问题: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审题误区】误把分析当概括,以致只有概括,没有分析。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第一步:分析形象)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 中,(第二步:明手法)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 忘我的诗人形象。(第三步:概括形象)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试题+答案解析)

2013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2013 年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题。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 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8.(5 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9.(6 分)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 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二、2013 年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 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4.(8 分)(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三、2013 年福建卷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 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 分)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 分)

半命题作文审题立意

半命题作文审题立意 技法透析 一、半命题作文的特点 半命题作文兼具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优点,其开放性和限制性介于命题作文和话题 作文之间。与限制过死的命题作文相比,半命题作文更多地尊重了考生的情感体验和自主选择的权力,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也给考生提供了更大的写作自由。 与过于灵活的话题作文相比,半命题作文在题目中设制了一定的限制,规定了大致的写作范围,因而写作的思维更为集中、更为明确、更易于考生操作。同时,多数半命题作文在题目中就隐藏着较为丰富的写作信息,考生只要用心思考,就不难写作。如“是一把 双刃剑”,一看“双刃剑”这个词,考生马上可以断定:“双刃剑”应该是所写文章的“文眼”,写作时需运用辨证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写(审题);文章适合写议论文,写记叙文亦可(定体);既要写正面事例,也要写反面事例(选材);文章最好提出如何化“双刃剑”为“绕 指柔”的见解(立意)。有的半命题作文,还直接给出了文章体裁。如“我和的故事”, 命题者在提示语中明确规定考生写记叙文。这些或隐或显的信息暗示或提示,大大减轻了考生在拟题、定体、选材、立意等方面的思维负担。 然而,考生在半命题作文中拥有的“自由”只是一种“不完全自由”,因而这种作文 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考生在补题、定体、选材、构思和立意时,均要受到一定限制,处理不当,“限制”往往会变成“桎梏”。譬如考生在补题时,若不独运匠心,便极易发生或拟题雷同,题材撞车;或题目空泛,大而无当;或填词随意,文不对题;或词性错误,语法不通等现象。对此类高发的“写作事故”,每一位考生朋友都应引起注意。 二、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类型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简而言之,有两种类型:或命题中不作提示,由考生自由拟题,如“拥抱”;或命题中列出几个词语,提供考生参考,如“我找回了(自尊、自信、友谊、母爱等)”;总的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六种类型: 1.补前半部分。如“____之乐”“,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陶醉”“需要我”“(懂得、学会)感谢”。 2.补后半部分。如“十六岁,我多了一份”“家庭的”“想起了”“精彩”“学会”“分享____。 3.补中间部分。如“我与(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等)的对话”“生活因(音乐、读书、挫折、爱等)更精彩”、“当的时候”“发生在的纠纷”“我与交朋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