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生物降解途径研究进展_罗金凤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生物降解途径研究进展_罗金凤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生物降解途径研究进展_罗金凤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生物降解途径研究进展_罗金凤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生物降解途径研究进展

罗金凤,肖 洪,张亚琼,任美燕,龙 悦,王 健,丁晓雯*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市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6)

摘 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作为分布最为广泛的镰刀菌毒素之一,不但给全球粮食产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也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利用微生物代谢来降解原料中DON 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现已发现的生物降解、转化与吸收途径,包括3C —OH 氧化、开环氧化、水合作用、糖苷化、3C -异构化、结合与吸收等作用机制,以期从原理上了解DON 的各种生物降解途径,为研究生物学方法控制粮食与饲料中DON 含量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DON ;生物降解;途径

Research Progresses in Biodegradation Pathways of Deoxynivalenol

LUO Jin-feng ,XIAO Hong ,ZHANG Ya-qiong ,REN Mei-yan ,LONG Yue ,WANG Jian ,DING Xiao-wen *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Fusarium mycotoxin, deoxynivalenol (DON) not only results in the enormous loss of global food industry, but also lead to serious threat for food safety. 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degradation metabolism of DON in raw material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is paper, biodegrad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absorption pathways including 3C—OH oxidation, de-epoxidation, hydration, glycosylation, 3C-epimerization, binding and absorption and other mechanisms are summarized, which will provide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iodegradation, transformation or absorption mechanisms of D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trol of DON in food and feed through microbiological strategies.

Key words :deoxynivalenol (DON);biodegradation ;pathways 中图分类号:Q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2)23-0405-05

收稿日期:2011-12-14

作者简介:罗金凤(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E-mail :luojf_58@https://www.doczj.com/doc/8e3848140.html,

*通信作者:丁晓雯(1963—),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和保健食品。E-mail :xiaowend@https://www.doczj.com/doc/8e3848140.html,

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被真菌毒素污染,约2%的农作物因污染严重而失去营养和经济价值,造成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

。常见的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伏马菌素、赭曲霉毒素和杂色曲霉毒素,其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分布最广泛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之一。它存在于多种谷物及其制品中,如玉米、小麦、大麦、燕麦、麦芽、啤酒和面包中[2],其对饲料的污染率和污染水平居镰刀菌毒素之首[3],DON 不但给全球粮食产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还严重威胁着人畜健康。DON 会导致动物摄食减少、呕吐、体质量减轻、腹泻、免疫损伤、神经功能障碍等副作用[4-5],其毒性大小与动物种属有很大关系,猪对DON 最为敏感,其他动物种属毒性敏感性排序为啮齿类动物>狗>猫>家禽类>反刍动物[6]。DON 的毒性主要通过结合核糖体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4,7-8]

,其毒性作用主

要包括急性毒性[9]、慢性毒性[10]以及胚胎毒性[11],DON 的毒性作用与12,13-环氧结构密切相关[4]。如何控制该毒素在食品及饲料中的含量,减少其进入食物链的程度

显得越来越迫切,寻找高效降解DON 的方法已成为目前学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现已发现多种细菌、真菌具有DON 降解、转化与吸收作用。1 DON 1 DON

性质简介DON ,即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ol),化学名称为3α,7α,15-三羟基-12,13-环氧单端孢霉-9-烯-8-酮,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又名呕吐毒素(vomitoxin),分子式为C 15H 20O 6,其结构式如图1所示。

H 3图 1 DON 的结构式[3]Structure of DON Fig.1

[3]

DON主要来自于镰刀菌属,尤其是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代谢产毒,现已证实,拟枝镰刀菌、梨孢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株以及头孢菌属、漆班菌属、木霉属等菌株都可产生该毒素[12]。该毒素具有较强的热抵抗力和耐酸性,在pH4.0条件下,100、120℃加热60min均不被破坏,170℃加热60min仅少量被破坏;在pH10.0条件下,100℃加热60min部分被破坏,120℃加热30min和170℃加热15min完全被破坏[13]。因此,一般的食品加工和烹调过程很难破坏DON毒素,只有通过其他方法来降低DON毒素在食品中的含量。

2 DON

2 DON毒素降解途径

由于DON在粮谷类食物中的高含量、对健康的急慢性毒性以及各标准的严格限制,要求降低其在食品中的含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去除DON的方法主要有采前预防、物理法、化学处理和生物学方法[14]。生物学方法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使真菌毒素的毒力降低,而且对原料的感官性状、适口性等影响极小而备受人们关注。现已发现,部分种属的细菌、真菌具有DON毒素的转化或者吸收能力,使原料中DON毒素含量降低。DON 降解的靶位主要有3个,首先是3号位的碳原子,在这里发生的3C—OH氧化、糖苷化作用可以使DON毒性作用降低,3C异构化作用代谢的最终产物还未得到阐明;其次是环氧结构,通过开环氧化使DON得到降解;再次是8号位的氧原子,通过水合作用降解DON;最后通过细菌的结合与吸收作用将DON从目标物中除去。DON生物降解的靶位如图2所示。

H

3

?

图 2 DON毒性生物降解靶位

Biological detoxification target of DON

Fig.2

2.1 3C—OH氧化作用

此条降解途径主要是微生物将DON中的3—OH氧化为3—酮基而实现。Shima等[15]通过富集培养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土壤杆菌属的细菌E3-39,30℃厌氧条件下,该菌的胞外提取液能在1d内将培养基中200μg/mL的DON

代谢掉,主要形成产物3-酮基-DON,占代谢产物的70%,其结构式如图3所示。

H

3

图 3 3-酮基-DON的结构式

Fig.3 Structure of 3-keto-DON

Fig.3 Structure

of

3-keto-DON

3-酮基-DON对小鼠淋巴细胞的免疫毒性仅为DON 的1/10,薄层层析色谱检到该菌代谢DON还存在2种次要产物,Rf分别为0.76和0.38,3-酮基-DON的Rf为0.46。V?lkl等[16]从土壤、谷物、昆虫及其他资源的共1285份微生物培养物中分离一株具有将DON氧化为3-酮基-DON功效的细菌,该菌在20℃条件下保存6个月仍能保持将DON 转化为3-酮基-DON的能力,无论是采用0.22μm滤膜过滤还是离心获得的上清液都具有转化的能力,但该菌代谢DON只产生2种代谢产物,主要产物为3-酮基-DON,另一种产物的结构有待进一步鉴定。

2.2开环氧化作用

DON的毒性作用与12,13-环氧结构密切相关[17],若能将DON结构当中的环氧结构破坏,对于DON的解毒具有明显作用,目前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能实现这一目的。He Ping等[17]从牛瘤胃液、土壤、以及鸡和猪的肠道中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可将DON转化为DOM-1,DOM-1与DON 相比环氧结构得到了破坏。DOM-1对DNA中BrdU合成的毒性实验表明,其毒性仅为DON的1/55

,目前它是DON 毒素生物降解得到的毒性最低的产物[18],DOM-1结构式如图4所示。

H

3

图 4 DOM-1的结构式

Structure of DOM-1

Fig.4

Binder等[19]发现真细菌属DSM 11798细菌同样具有将DON转化为DOM-1的能力,Awad等[20-21]研究证实,DSM 11798细菌能有效缓解DON对家禽引起的副作用。Fuchs等[22]在牛瘤肠道中发现了一株真细菌属BBSH 797细菌,BBSH 797被Biomin GmbH公司开发为降低家禽和食用猪饲料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的真细菌,商品名为Mycohix[23]。动物实验结果表明,Mycofix可以明显降低小猪、母猪和奶牛对DON的不良反应,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提高瘤胃中菌群的活力来降低毒性反应[24-25]。Yu Hai 等[26]采用PCR-DGGE方法从鸡肠道中分离了10株具有将

DON 转化为DOM-1的菌株,有效提高了筛选具有转化作用菌株的能力。Guan Shu 等[27]从褐色大头鲶(Ameiurus nebulosus )肠道中分离得到一株C133细菌,只有在完全培养基中,C133才具有将DON 转变为DOM-1的能力,相同培养时间下,基础培养基和LB 培养基中没有这种转化能力;单一氮源培养基中, DON 的转化能力相对完全培养基的低;低温(4、7.5℃)条件下的保持较低的转化能力,37℃条件下转化能力消失; C133的最适转化pH 值为7.2~8.9,但其在pH4.5~10.4之间都具有较高DON 转化能力,低于4.5转化能力消失。Li 等[28]研究发现LS100杆菌具有将DON 转化为DOM-1的能力,连续9d 的动物饲喂实验表明,LSP100杆菌发酵DON 产生的DOM-1不会影响饲料的营养,DOM-1不会对饲养猪产生不利影响。2.3 水合作用

水合作用主要发生在8号位的氧原子上,通过包内酶系的水解形成2个羟基而使DON 得以降解。He Chenghua 等[29]以DON 毒素为唯一碳源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塔宾曲霉属细菌NJA-1,它的β-tubulin 基因序列在GenBank 中的登录号为DQ902579,将NJA-1与DON 作用14d 后,它能在体外转化94.4%的DON ,可能转化过程如图5所示。

H 3H 3+H 2O

图 5 DON 水解示意图

Diagram of DON hydrolysis

Fig.5

将5g/kg 的NAJ-1菌与5mg/kg 的DON 和饲料混合饲喂昆明小鼠20d 后分别测定小鼠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血常规和免疫器官的质量等指标,并且观察肝脏、脾脏、十二指肠、胃、肾脏和胸腺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与5mg/kg 的DON 组对比,5g/kg 的NAJ-1菌能减少DON 引起的毒性作用[30]。2.4 糖苷化作用

糖苷化作用主要发生在3号位碳源子上,微生物产生的糖苷酶或者乙酰基转移酶可以将葡萄糖基或者乙酰基转移到DON 的3号位碳源子,得到DON-葡糖苷酸或者3-ADON 而使DON 得到降解。Kimra 等[31]在研究镰刀霉时发现的一种乙酰基转移酶,可以将DON 转化成3-ADON ,3-ADON 的毒性比DON 低,其结构式如图6所示。

据推测正是由于乙酰基转移酶的存在,才使镰刀霉可以抵抗自身产生毒素的毒性[31]。Poppenberger 等[32]从阿拉伯芥中分离出UDP-葡萄糖基转移酶可以将一分子葡萄糖基转移到DON 的3号位碳源子上,得到DON-葡糖苷酸。实验结果表明,DON-葡萄糖苷酸的细胞毒性作用比

DON 低[33]。除了霉菌、阿拉伯芥中存在糖苷化作用外,在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 [34]中也发现了这种防御机制。

O H 3C

图 6 3-ADON 的结构式

Fig.6 Structure of 3-ADON Fig.6 Structure of 3-ADON

目前,通过基因工程,糖苷化转移酶基因片段已能成功克隆进入到宿主细胞并成功表达,具有实际应用价

值。Ma Lulin 等[35]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变种中获得UDP-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片段(TaUGT3),并将其克隆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10B 中成功表达,接种这种大肠杆菌的拟南芥提高了对DON 的抵抗能力。Khatibi 等[36]将两种3-O -乙酰基转移酶基因片段(FgTRI101和FfTRRI201)克隆到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中表达,有效地将燃料酒精发酵副产物中的高浓度DON 转化为3-ADON ,这项研究表明转3-O -乙酰基转移酶的酵母细胞可用于商业化的燃料酒精发酵,以降低其副产物中DON 的含量。2.5 3C-异构化作用

3C-异构化作用会使DON 形成DON 的C3位差向异构体,3-epi-DON ,由于3-epi-DON 中存在12,13-环氧化基团,其毒性作用仍与DON 相当,但3-epi-DON 只是一种中间产物,并不是代谢的终产物。Ikunaga 等[37]从小麦地里分离到一株具有DON 转化能力的诺卡氏细菌WSN05-2,经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表明DON 代谢转化的产物有2两种,一种为DON C3位差向异构体,3-epi-DON ,另一种降解产物的结构未得到阐明。小麦谷粒DON 降解能力实验表明,在DON 含量为1000μg/mL 的基础培养基中接种WSN05-2菌株7d 后,DON 的转化率达到了90%;10d 后两种降解产物均不能被检测到,且上清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核磁共振成像分析未发现一种典型的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单端孢霉烯族的骨架结构完全被破坏,这表明3-epi-DON 和另一种代谢产物并不是WSN05-2代谢DON 的终产物,而只是2种中间产物。2.6

结合与吸收

微生物也可以将DON 吸附到细胞壁、菌丝或者直接吸收进入细胞内,通过这条途径,不但可以降低目标物中DON 的含量,而且不用担心产生DON 的代谢产物。Shetty 等[38]在研究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毒素吸收结合机制时发现,酵母菌和乳酸菌主要是通过将毒素物质吸收到细胞壁上,吸收能力大小与菌株有直接关系。Styriak 等[39]

发现DON与酵母菌株13培养物作用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ON浓度降低高达37%。Niderkorn等[40]研究了29种乳酸菌和丙酸菌对DON的清除作用,其中有6种具有DON结合能力,结合能力大小与细菌浓度和细菌种类有关,同样的细菌浓度,丙酸菌对DON的清除能力低于乳酸菌;活细菌与死细菌对DON的清除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HPLC没有检测到毒素的代谢产物。Garda-Buffon等[41]研究丝状真菌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和稻根霉(Rhizopus oryzae)深层发酵对DON降解的动力学时发现,这两种真菌利用DON作为碳源,在发酵的前144h内将DON吸收到菌丝体上,是DON含量在培养液中降低的主要途径。

2.7其他作用

除了上述明确的降解途径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被阐明的降解途径。Cheng Bocai等[42]从59种乳酸菌和杆菌中发现了2株具有清除DON毒素的菌株:枯草芽孢杆菌ZZ和地衣芽孢杆菌DY,这两种菌本身没有DON降解作用,但他们的上清液可以降解DON。两种杆菌在37℃的发酵液DON降解率较高,但温度上升到65~75℃时,其发酵液的降解率急剧降低,100℃时完全失去降解作用,这表明DON降解机制与上清液中存在的一些热敏性物质有关。

3结语

DON生物降解途径主要有3C—OH氧化、开环氧化、糖苷化和吸收与结合作用,水合作用和和异构化作用研究较少,其DON代谢转化产物结构式和毒性作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12,13-环氧结构的开环氧化途径是目前DON代谢产毒较小的途径,但3C—OH氧化和开环氧化途径的进行一般需要严格厌氧环境,实际应用过程中需对环境条件进行严格控制。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糖苷化途径已在转基因植物上成功实现,今后希望通过基因优化来提高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应用于采前预防。吸收与结合途径由于不产生DON的代谢产物,若能筛选出合适的高效率吸收与结合DON作用的菌株,将可作为清除DON的一个良好途径。

目前虽然有很多关于DON生物转化途径的研究,但是由于缺乏转化机制、转化产物的毒性作用、转化反应对粮食和饲料营养价值的系统性评价,因此今后的研究除发掘更多有效的降解途径之外,还应对转化机制、转化产物的结构、稳定性、毒性作用、转化反应对粮食和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深入研究,为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

[1] BENNETT J W, KLICH M. Mycotoxins[J].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003, 16(3): 497-516.

[2] GOSWAMI RS, XU J R, TRAIL F, et al. Genomic analysis of host-

pathogen interaction between 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wheat during early stages of disease development[J]. Microbiology, 2006, 152(Pt 6): 1877-1890.

[3] ERIKSEN G S, ALEXANDER J. Fusarium toxins in cereals a risk

assessment[J].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Terma Nord, 1998, 508: 7-44.

[4] ROTTER B A, PRELUSKY D B, PESTKA J J, et al. Toxicology

of deoxynivalenol(vomitoxin)[J]. Journal of Toxicol Environmental Health, 1996, 48(1): 1-34.

[5] SCHLATTER J. Toxicity data relevant for hazard characterization[J].

Toxicology Letters, 2004, 153: 83-89.

[6] PESTKA J J, SMOLINSKI A T. Deoxynivalenol: toxicology

and potential effects on humans[J].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B, Critical Reviews, 2005, 8(1): 39-69. [7] EFSA. Opinion of the scientific panel on contaminants in the food

chain on a request from the commission related to deoxynivalenol (DON) as undesirable substance in animal feed[J]. EFSA, 2004, 73: 1-41.

[8] JAMES J, PESTKA, ZHOU Huiren, et a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for immune modulationby deoxynivalenol and other trichothecenes: unraveling a paradox[J]. Toxicology Letters, 2004, 153: 61-73.

[9] VESONDER R F, CIEGLER A, JENSEN A H, Isolation of the emetic

principle from Fusarium-infected corn[J]. Applied microbiology, 1973, 26(6): 1008-1010.

[10] JAMES J, PESTKA. Deoxynivalenol: toxicity, mechanisms and

animal health risks[J].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137: 283-298.

[11] JEANETTE K S, NIELSEN, ANNA C, et al. Deoxynivalenol transport

across the human placental barrier[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1, 49: 2046-2052.

[12] MIROCHA C J, PATHRE S V, SCHAUERHAMER B, et al. Natural

occurrence of Fusarium toxins in feedstuff[J]. 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76, 32: 553-556.

[13] WOLF C E, BULLERMAN L B. Heat and pH alter the concentration

of deoxynivalenol in an aqueous environment[J]. Food Product, 1998, 61(3): 365-367

[14] AWAD W A, GHAREEB K, BOHM J, et al. Decontamin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Fusarium mycotoxin deoxynivalenol in animal fe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microbial biodegradation[J].

Food Additives and Contaminants, 2010, 27(4): 510-520.

[15] SHIMA J, TAKASE S, TAKAHASHI Y, et al. Novel detoxification

of the trichothecene mycotoxin deoxynivalenol by a soil bacterium isolated by enrichment culture[J]. 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7, 63(10): 3825-3830.

[16] V?LKL A, VOGLER B, SCHOLLENBERGER M, et al. Microbial

detoxification of mycotoxin deoxynivalenol[J]. Journal of Basic Microbiology, 2004, 44(2): 147-156.

[17] HE Ping, YOUNG L G, FORSBERG C.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deoxynivalenol(vomitoxin)[J]. 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2, 58(12): 3857-3863.

[18] ERIKSEN G S, PETTERSSON H, LUNDH T. Comparative

cytotoxicity of deoxynivalenol, nivalenol, their acetylated derivatives and de-epoxy metabolites[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4,

42: 619-624.

[19] BINDER E M, BINDER J, ELLEND N, et al. Micro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deoxynivalenol and 3-acetyl-deoxynivalenol[C]// MIRAGLIA M, van EGMOND H, BRERA C, et al. Mycotoxins and phycotoxins-developments in chemistry, toxicology and food safety.

Fort Collins: Alaken, Inc, 1998: 279-285.

[20] AWAD W A, B?HM J, RAZZAZI-FAZELI E, et al. Effects of

deoxynivalenol on general performance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intestinal mucosa of broiler chickens[J]. Poultry Science, 2004, 83: 1964-1972.

[21] AWAD W A, RAZZAZI-FAZELI E, B?HM J, et al. Effect of addition

of a probiotic microorganism to broiler diets contaminated with deoxynivalenol on performance and histological alterations of intestinal villi of broiler chickens[J]. Poultry Science, 2006, 85: 974-979.

[22] FUCHS E, BINDER E M, HEIDLER D, et al.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bolites after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type

A trichothecenes by the bacterial strain BBSH 797[J]. Food Additives

and Contaminants, 2002, 19(4): 379-386.

[23] HE Jianwei, ZHOU Ting, CHRISTOPHER Y J, et 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for detoxification of trichothecene mycotoxins in human and animal food chains: a review[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onlogy , 2010, 20: 67-76.

[24] HOCHSTEINER W, SCHUH M, LUGER K, et al. Influence of

mycotoxins contaminated feed blood parameters and milk production[J].

Berliner und Munchener Tierarztliche Wochenschrift, 2000, 113: 14-21.

[25] PLANK B, SCHUH M, BINDER E M, et 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effect of two feed additives, Biomin (R) BBSH 797 and Mycofix Plus (R) 3.E, as detoxificants of DON contaminated feed of piglets[J].

Wiener Tierarztliche Monatsschrift, 2009, 96(3/4): 55-71.

[26] YU Hai, ZHOU Ting, GONG Jianhua, et al. Isolation of

deoxynivalenol-transforming bacteria from the chicken intestines using the approach of PCR-DGGE guided microbial selection[J]. BMC Microbiology, 2010, 10: 182-186.

[27] GUAN Shu, HE Jianwei, CHRISTOPHER J Y,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trichothecene mycotoxins by microorganisms from fish gigesta[J].

Aquaculture, 2009, 290: 290-295.

[28] LI X Z, ZHU C, de LANG C F M, et al. Efficacy of detoxification of

deoxynivalenol-contaminated corn by Bacillus sp. LS100 in reduc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the mycotoxin on swine growth performance[J].

Food Additives and Contaminants: Part A, 2011, 28(7): 894-901. [29] HE Chenghua, FAN Yanhong, LIU Guofang, 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strain of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with deoxynivalenol biotransformation capab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08, 9: 2366-2375.

[30] 何成华.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性和生物转化的研究[D]. 南京: 南

京农业大学, 2007.

[31] KIMURA M, KANEKO I, KOMIYAMA M, et al. Trichothecene

3-O-acetyltransferase protects both the producing organism and transformed yeast from related mycotoxins[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7, 273: 1654-1661.

[32] POPPENBERGER B, BERTHILLER F, LUCYSHYN D, et al.

Detoxification of the Fusarium mycotoxin deoxynivalenol by a UDP-

glucosyltransferase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3, 278: 47905-47914.

[33] WU Xianai, MURPHY P, CUNNICK J,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eoxynivalenol glucuronide: its comparative immunotoxicity with deoxynivalenol[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7, 45: 1846-1855.

[34] ADAM G, MITTERBAUER R, RADITSCHNIG A,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eoxynivalenol resistance in the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 Mycotoxin Research, 2001, 17(9): 19-23.

[35] MA Lulin, SHANG Yi, CAO Aizhong,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up-regulated UDP-glucosyltransferase gene induced by DON from Triticum aestivum L. cv. Wangshuibai[J].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2010, 37(2): 785-795.

[36] KHATIBI P, MONTANTI J, NGHIEM N, et al. Conversion

of deoxynivalenol to 3-acetyldeoxynivalenol in barley-derived fuel ethanol co-products with yeast expressing trichothecene 3-O-acetyltransferases[J].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2011, 4: 26-38.

[37] IKUNAGA Y, SATO I, GROND S, et al. Nocardioides sp. strain

WSN05-2, isolated from a wheat field, degrades deoxynivalenol, producing the novel intermediate 3-epi-deoxynivalenol[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1, 89(2): 419-427.

[38] SHETTY P H, JESPESEN L.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lactic acid

bacteria as potential mycotoxin decontaminaying agents[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 17: 48-55.

[39] STYRIAK I, CONKOVA E, KMEC V, et al. The use of yeast for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some selected mycotoxins[J]. Mycotoxin Research, 2011, 17(1): 24-27.

[40] NIDERKORN V, BOUDRA H, MORGAVI D P. Binding of Fusarium

mycotoxins by fermentative bacteria in vitro[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6, 101(4): 849-856.

[41] GARDA-BUFFON J, BADIALE-FURLONG E. Kinetics of

deoxynivalenol degradation by Aspergillus oryzae and Rhizopus oryzae

in submerged fermentation[J]. Journal of the Brazilian Chemical Society, 2010, 21(4): 710-714.

[42] CHENG Bocai, WAN Cuixiang, YANG Shiliang, et al. Detoxification

of deoxynivalenol by Bacillus strains[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2010, 30: 599-614.

茶树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茶树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1)、茶假眼小绿叶蝉 田间管理:及时采摘,合理修剪,清除杂草,将枯枝落叶带出茶园或烧毁。 物理防治:利用蓝色板诱杀。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茶园蜘蛛、瓢虫等天敌;在湿度大的季节用白僵菌喷雾防治。

药剂防治:夏茶百叶虫量超过6头、秋茶百叶虫量超过12头时。建议选用天然除虫菊素、苦参碱、呲虫啉、联苯菊脂等药剂防治。(2)、茶毛虫 田间管理:冬季剪出茶树 下部拖地枝,夏季摘除卵 块和虫群,盛蛹期在根际 培土,减少虫源,抑制成 虫羽化出土。 物理防治: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性诱剂诱杀成虫;释放茶毛虫黑卵蜂和绒茧蜂降低幼虫孵化率;喷洒Bt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药剂防治:百丛卵块在5块以上时,幼虫孵化后至三龄前,可选用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敌敌畏等药剂防治。 (3)、茶丽纹象甲 田间管理:利用幼虫的假死 性,先在树冠下用塑料薄膜铺 垫,而后振动茶树,使之坠落 集中处死。 生物防治:于成虫出土前,用

百僵菌拌细土施于土层。 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虫量达15头/平方米以上时,可选用联苯菊酯、巴丹等药剂防治,下午至黄昏喷药。 (4)黑刺粉虱 (幼虫在叶背吸取汁液,分泌物常诱发煤病。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叶背越冬。) 田间管理:疏枝清 园,中耕除草,及 时采茶,改善茶园 通风透光条件,黑刺粉虱大发生时修剪虫枝。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斯氏寡节小蜂、粉虱黑蜂等天敌;或用韦伯虫座刨菌防治。 药剂防治:平均每叶有虫2~3头(小叶茶)或4~6头(大叶茶)时,可在卵孵化盛末期喷矿物油、呲虫啉防治,喷药时应将喷头插到茶蓬内全方位喷雾。 (5)红蜡蚧

镰刀菌

几种罹病植物镰刀菌(Fusarium)种类鉴定 前言 镰刀菌无性时期在分类上原属于半知菌亚门,根据《菌物词典》2001年第9版现属于无性真菌类,有性时期为子囊菌门。镰刀菌因其在无性阶段产生的大型分生孢子形似镰刀而称之。镰刀菌属是在1809 年Link从锦葵科植物上发现第一株镰刀菌定名为粉红镰刀菌(Fusarium roseum Link)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镰刀菌种类多,迄今已发现44 种和7个变种[2]。它们分布极广,在地球上所能及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它的踪迹。镰刀菌历来是真菌学和植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镰刀菌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其中的许多种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往往使农作物遭受重大病害,如麦类赤霉病、棉花枯萎病、水稻恶苗病、玉米青枯病、甘薯蔓割病、瓜类枯萎病等[4],导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人类栽培的各种作物如稻、麦、棉、麻、油、茶、果树和蔬菜等,均易受到镰刀菌的侵袭而发生各种病害[4 ~ 7]。许多重要的萎蔫病害曾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许多毁灭性的植物病害。前苏联曾有报道,当种植的甘蓝为感病品种时,镰刀菌所引起的萎蔫病害可使产量降低50%-95%。在前苏联亚麻种植区亚麻萎蔫病发生也极为普遍,且有病的亚麻种子油是有毒的,会引起人畜中毒。花卉植物如紫苑、石竹等等也遭受萎蔫病的损害[8],有时危害严重到需要停止栽培的地步。除上述病害外,镰刀菌也是根腐病和各种农作物及其他植物贮存期间腐烂病的重要病原,被污染的食品和饲料含有毒质,常使人类和家畜中毒[12]。此外,镰刀菌可引起动物病害,如镰刀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镰刀菌毒素(Fusariotoxin)毒性很强,污染人类食品和禽畜的饲料,会造成雏鸡、鸭、鹅、鸽子、黄牛、水牛、猪、羊、马、驴等禽畜镰刀菌毒素中毒,是常见的病害。 镰刀菌作为病原微生物也能侵入人体,引起人类的真菌病。如茄病镰孢等镰刀菌可引致人足部溃疡、眼角膜溃疡和大骨节病等。镰刀菌产生的毒素物质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或非急性中毒,甚至死亡。据报道串珠镰孢某些菌珠能产生腐马素,它与人类食管癌有关[6]。 同时,镰刀菌的可利用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农业方面,一些镰刀菌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分泌植物激素—赤霉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许多镰刀菌是昆虫的病原真菌,还有一些镰刀菌可以寄生在真菌及线虫一类植物病原物上。近年来,人们利用弱致病性镰刀菌的交叉保护作用,来防治作物的镰刀菌病害。同时利用镰刀菌对寄生性植物杂草和其它病原微生物的寄生特性,应用于生物防治[12]。在工业生产上,镰刀菌可转化甾族化合物,又称类固醇,此类激素药物对机体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有机工业合成中应用镰刀菌发酵工艺使化工产品发生了工艺革新[11]。另外,利用禾谷镰孢(F.graminearum)生产真菌蛋白在英国已经注册,获准生产。 由此可见,镰刀菌是非常重要的真菌之一,而研究镰刀菌的各个方面都要以分类为 5

三种杨树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三种杨树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杨树作为园林绿化中重要的苗木品种,现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作为植物之一,杨树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有其特定的病害侵袭,下面我们选三种最常见的杨树病害来分析如何防治: 杨树花叶病毒病及其防治 症状 受害叶片初生褪绿小点,进而变为不规则黄绿花斑,常沿小叶脉分布,叶脉呈半透明状,随高温有隐症现象。有些杨树无性系病叶发绉、变厚、变硬、变小,甚至畸形。有的叶脉和叶柄上有紫红色坏死斑,病斑中心组织枯死。本病是系统侵染病害。发病规律:杨树花叶病病毒可以通过嫁接传染,林业生产中主要是随带毒插条传播。目前,已知杨树花粉种子不带病毒,杨黑毛蚜和桃蚜不传病,菟丝子也不传病,其他昆虫是否传病尚待进一步研究。杨树因品种差异,其抗并性的差异也很大,I-63、I-69、I-72杨易感病,107等品种较抗病。不同树岭发病情况也不相同,1年生苗木、幼树发病重,大树症状则不明显。 防治要点:加强苗木检疫,禁止疫苗和接穗调入调出。发病疫情就地销毁。

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方法 一、危害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的主要枝干病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随着林业杨树育苗和造林面积的增大,杨树溃疡病在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危害日趋严重,在我地主要危害黑杨、青杨、白杨及速生柳等杨柳科树种。从苗木、幼树到大树均可侵害,但以苗木、幼树受害最重,造成枯梢或全株枯死。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有8种,现已知在生产上主要造成危害的有: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杨树大斑型溃疡病和杨树烂皮型溃疡病三种(以上三种都是由真菌引起)。另有一种杨树细菌型溃疡病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在我国东北有发生,危害非常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我地也发现了一些未知病源菌引起杨树枝杆溃疡的病害,市森保站正在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二、危害症状及发生特点 1、杨树水泡型溃疡病: 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1厘米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从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班。 病菌可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在不表现

镰刀菌的环保意义

镰刀菌的环保意义 【摘要】综述了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探讨了镰刀菌在生物脱除氮氧化物,生物降解酚类化合物、氰化物和合成染料,吸收、蓄积、降解多环芳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指出了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镰刀菌;生物降解;环境保护 氮氧化物、酚类化合物、多环芳烃、氰化物和合成染料是难处理的重要环境污染物,其结构稳定,不易降解,且毒性大,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这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工、石油、农药、电子、纺织、造纸、化妆品及制药工业,它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近年的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环境污染物成为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方法,以细菌和真菌中的白腐菌、酵母菌和青霉菌研究颇多[1],而镰刀菌(Fusarium)少有人涉及。镰刀菌是真菌中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种属,在环境中分布极为广泛,易培养,对营养物质要求不高,且抗毒性强。过去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镰刀菌及其所产毒素的危害上,为开发利用这一真菌资源,笔者综合近年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探讨了镰刀菌在生物脱除氮氧化物,生物降解酚类化合物、氰化物和合成染料,吸收、蓄积、降解多环芳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和其应用前景。 1镰刀菌处理氮氧化物及其机制 Fusariumoxysporum的细胞色素P450NADH-NO还原酶(P450Nor)是属亚铁血红素-硫醇蛋白家族,是真菌反硝化作用的关键酶,此酶能催化还原2分子的NO到1分子N2O,如反应式(1),它还可作为还原剂催化还原N2O4。Fe3 +-NO复合体被认为是此酶的酶-底复合体,P450Nor在分子氧极为有限的时候,使得NO的还原加快,其催化机理见图1,这与反硝化细菌的氧化氮还原酶不同,后者可以将NO直接转化为N2,但所需时间比前者要长[2]。这为生物脱出氮氧化物的污染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模式菌,必将在氮氧化物的治理技术上产生重要的影响。 图1依赖NADH的NO催化还原反应机制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e3848140.html,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作者:李慧颖刘微刘宏文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7期 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噪音、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一、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社区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合并镰刀菌感染一例

四病例报告四 社区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合并镰刀菌感染一例 张一建1一杨梦琪2一翟京宇1 DOI:10.3877/cma.j.issn.1674?6902.2019.05.029 作者单位:830054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 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1 二 中西医结合专业 2 通信作者:张一建,Email:2814714192@qq.com ?关键词?一肺炎,社区获得性;一金黄色葡萄球菌;一镰刀菌中图法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B 一一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StaphylococcusAureus,MSSA)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通常起病急,来势凶猛,病情进展快,具有趋向于危重化的临床特征三而镰刀菌是条件致病菌,是一种土壤中常见的腐生菌,可引起侵袭性或局限性的感染三近 20年来免疫抑制患者如恶性血液病二骨髓移植二实体器官移植二化疗二严重的烧伤等由镰刀菌引起的侵袭性和播散性感染逐渐增多 [1?2] 三而非免疫抑制患者,国内外尚未见镰刀菌 侵袭性或者播散性感染的报道,仅有数例外伤后创面或者皮肤二黏膜的局限性镰刀菌感染报道[3?4]三本文报道1例CAP病例,患者为非免疫抑制患者,在侵袭性MSSA肺部感染的 基础上同时合并侵袭性镰刀菌感染,现报道如下三 病例资料 患者男,57岁,因 咳嗽二咳痰二胸闷二胸痛2周,加重伴发热4d,于2018年5月9日收入,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少量白粘痰,自服头孢类抗生素二感冒颗粒,症状未改善,逐渐出现胸闷,双侧胁肋部针刺样疼痛,深吸气时明显三咳嗽二胸痛逐渐加重,于入院前4d发热,最高体温达 39.0?,入院时神志清,精神差,T:39.0?,P:190次/min,R:44次/min,BP:100/72mmHg,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浮肿三全身皮肤无皮疹及破溃三胸部CT示双肺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呈团簇状分布,见图1,心电图:异位心律,心房扑动(2︰1下传)三血气分析:(吸氧浓度29.00%,体温39.0?)pH7.49,PaCO226.40mmHg,PaO261.40mmHg,BE-2.20mmol/L,SaO292.60%,HCO3-23.20mmol/L三全血细胞分析+CRP:白细胞6.49?109/L,红细胞4.56?1012/L,血红蛋白154.00g/L,血小板计数80.00?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1.1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24%,嗜酸细胞百分比0.04%,单核细胞百分比4.54%,C?反应蛋白260.20mg/L三降钙素原(PCT)76.53ng/ml,次日复查PCT>100ng/ml三NT?proBNP3543.00pg/ml三糖化血红蛋白5.5%三血生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7.20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1.60IU/L,总胆红素24.60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0.90μmol/L,胆碱酯酶3870.00IU/L,尿素氮8.2mmol/L,肌酐96.6μmol/L,肌酸激酶4292.50IU/L,肌酸激酶同工酶17.14IU/L,乳酸脱氢酶1194.00IU/L,葡萄糖 6.33mmol/l,尿素氮8.20mmol/l,肌酐96.60μmol/L,总蛋白53.70g/L,白蛋白27.80g/L,乳酸3.00mmol/L,碱性磷酸酶39.00IU/L,钾3.43mmol/L,钠127.50mmol/L,氯96.00mmol/L,钙1.98mmol/L,无机磷0.60mmol/L三凝血测定:PT15.2s,APTT43.8s,FIB5.57g/L,DD2.9μg/ml;腹部B超:慢性胆囊炎,肝胰脾双肾未见明显异常三心脏彩超:主动硬化,室壁运动正常三 依据2016年中国CAP诊断与治疗指南及重症CAP诊断标准:此患者社区发病;起病急;咳嗽二咳痰二胸闷伴发热;肺部啰音;白细胞不高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二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二PCT显著增高;肺部CT双肺对称非均一浸润病灶呈实变趋势,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呼吸频率大于 30次/min二血尿素氮大于7.14mmol/L二氧合指数小于250二多肺叶浸润;依据sepsis3.0脓毒症诊断标准:此患者氧合指数小于300(2分);血小板计数小于100(2分);胆红素大于20(1分)初步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脓毒症三再次追问病史患者诉此次起病前1周有拔牙史,治疗予补液二氧疗二呼吸支持二经验性抗感染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gQ8h二盐酸莫西沙星0.4gQd以覆盖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二厌氧菌及敏感阳性菌,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精神好转,PCT较前明显下降(6.35ng/ml),但仍有发热,体温38 39?,治疗5d后复查肺CT示双下肺病变较前有吸收,但双上肺病变进展,病灶出现空腔影,见图2三考虑初始治疗虽有效,但发热未退并且肺部病变进展,此时痰培养及2套血培养(需氧)二(厌氧)均回报:MSSA三故明确诊断为MSSA脓毒症二MSSACAP,予目标性抗感染治疗,调整为肺组织浓度较高的利奈唑胺600mgQ12h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Q6h,观察患者体温下降到38?左右二呼吸道及全身症状好转,又出现颈背部红色斑疹二皮肤干燥二瘙痒明显三此次调整治疗后6d复查肺部CT提示肺部病灶进一步进展,见图3,为明确病原菌及进一步诊断及治疗,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示:支气管黏膜炎性改变三肺泡灌洗液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阳性,同时痰真菌培养回报提示:茄病镰刀菌,见图4三1?3β?D葡聚糖(G试验):<10pg/ml三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0.25μg/ml三(0 0.65阴性,0.65 0.85灰区,>0.85阳性)TB?IGRA16.5pg/ml,参考区间(0 14)三提示合并真菌感染,调整治疗为注射用伏立康唑0.4Q12h负荷剂量;0.2gQ12h维持二两性霉素B25mgQd,疗程7d,在治疗第5天四 256四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一2019年10月一第12卷第5期一ChinJLungDis(ElectronicEdition),October2019,Vol12,No.5

镰刀菌

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作者 摘要:镰刀菌属于霉菌中的一种菌种,镰刀菌不仅在食品、医学、生物保护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环境保护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镰刀菌在生物脱除氮氧化物,生物降解酚类化合物、氰化物,吸收、蓄积、降解多环芳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指出了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镰刀菌;生物处理;环境保护 Abstract: Fusarium belonging to the mold of a species of Fusarium, not only in the food, medicine, biological prote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plays a great role. In particular the Fusarium in biological removal of nitrogen oxides,biodegrad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cyanides, absorption, accumul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pointed out its '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reat application prospect.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氮氧化物、氰化物、苯酚、多环芳烃等,因此,对这些污染物的降解、去除,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由于成本高、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弊端,其应用越来越受到限制。生物去除法能够有效的降解环境中的氮氧化物、氰化物等污染物,具有成本低、选择性好、高效、无二次污染物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例如,镰刀菌对废水中无机氰化物的去除能力达90%以上。 1.镰刀菌 镰刀菌属隶属半知菌纲,由于它产生的分生孢子呈长柱状或稍弯曲像镰刀而得名。镰刀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呈圆形、平坦、绒毛状。颜色有白色、粉红、红、紫和黄等。有些种类的颜色为水溶性的,可溶于培养基中。镰刀菌是真菌中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种属,在环境中分布极为广泛,甚至存在于严寒的南北极和干燥炎热的沙漠中,易培养,对营养物质要求不高,且抗毒性强。 镰刀菌属中有许多对经济作物有害的种,例如,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能引起油桐枯萎病;串珠、尖孢、木贼、黄色等镰刀菌能引起小麦赤霉病,而且,镰刀菌还能产生镰刀霉毒素,对人畜及其他生物产生危害。

病虫害防治方案

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 (病虫害防治方案) 保护教研室 刘玉卿 第一部分绿化养护 一、草皮 1、要定期修剪,根据不同季节,长势,合理安排修剪期,以草长不超10厘米为准,一般5-9月约25-30天修剪一次,3-5月和9-11月35-40天修剪一次,(北方地区)当年12月至翌年2月原则上不修剪,修剪后草坪面平整高度约3-4厘米。 2、每次修剪后对草皮施一次肥,施后浇透水,保证草皮全年常绿。 3、每巡查草皮,发现杂草及时清除,使草坪纯度控制在优类95%,一般90%以上。 4、拾除草地、花丛内石头、纸屑等杂物。

二、绿篱、定型植物 1、绿篱生长前期未成型之前,以密枝修剪为主,成型后以造型修剪为主。修剪的篱面要平整圆滑顺直,绿篱造型植物造型优美、丰富,修剪下的枝叶要立刻清除。造型后,对生长超过篱面的枝条要及时剪除,超出篱面的枝条长度应控制在10厘米内。 2、绿篱保苗率95%。残缺或死亡部分要在一个月内补种好 3、绿篱、造型植物在每年的3-8月期间,约50天施一次氮肥,9-11月期间的40天施一次复合肥,每亩地每次施肥量为15市斤。 三、乔、灌木 1、每周巡查,及时修剪枯枝、病虫枝、霸王技、下垂枝等。修剪下的枝叶,要立刻清除。 2、根据灌木长势,该造型的要及时造型;造型后要及时修剪超过形状外的枝叶,一般以控制形状外的枝叶长不超过20厘米这宜。 3、灯道树保率要达到98%,树干粗壮,修剪及时,主干高度一般控制在3-4米。分枝合理,树身直,枝叶茂盛。 4、一般每二个月施一次复合肥,保证长势旺盛。对生长茂盛的大乔木,可以不施肥。

四、浇水 1、室外绿化要根据不同季节、天气,不同植物品种生长习性,不同栽培目的,不同土壤每天、隔天或几天淋水一次。因天气炎热干旱而出现水分不足时,则必须相应增加浇水次数,保证所有植物不因缺水而萎蔫。 2、天晴季节,室外盆栽每天浇水一次;栽在花基的3-4天浇一次水,雨天则不浇;室内盆栽每周浇水2-3次。 五、植物保护 1、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勤观察,早发现,早防治。 2、使用农药必须以不伤害健康为前提,使用高效、低毒、无臭、无异味农药。 3、喷撒农药时,必须戴口罩,安全防护手套,穿长袖衣服。禁止抽烟及吃东西。人应站在来风的上方,防止喷农药吹回人体,造成中毒。 4、喷撒农药后要用肥皂反复多次于流动水中洗手。 第二部分常见的病虫害防治

HPLC法同时检测猪盲肠中的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脱环氧DON

食 品 科 技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食品安全与检测 · 287 ·2012年 第37卷 第10期收稿日期:2012-04-16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750);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37)。 作者简介:崔莉(1983—),女,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 崔 莉,刘 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 摘要: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及其代谢产物脱环氧DON(DeepDON)为检测对象,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猪盲肠内容物中2种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分别采用吸附剂:木炭粉末+氧化铝+硅藻土(7+5+3,w+w+w)和Bond Elut Mycotoxin 多功能净化柱对DON 和DeepDON 进行净化,HPLC 检测,采用C 18色谱柱,乙腈/甲醇/水(5/5/90,v/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 ,检测波长220 nm 。结果显示DON 和DeepDON 在0.5~10 μ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2=0.9999,0.9998)。 关键词:猪盲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脱环氧DON 中图分类号:TS 2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989(2012)10-0287-04 Detection of deoxynivalenol and de-epoxy DON in caecum of pig by HPLC CUI Li, LIU Yang * (Institute of Agro-products Process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Agro-products Processing Comprehensive,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193) Abstract: The appropriate method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was built for detecting deoxynivalenol (DON) and de-epoxy metabolitesin in caecum of pig. The DON was extracted by acetonitrile, DON was cleaned up with mixture of charcoal power, alumina and celite (7+5+3, w+w+w), DeepDON was cleaned up by Varian Bond Elut Mycotoxin clean-up column, then detected by HPLC, adopting C 18 column and acetonitrile-methanol-water (5/5/90, v/v/v) mixture as mobile pha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low rate 1.0 mL/min and detection wavelength 220 n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ood lin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eak area and toxin concentration were found: the linear range for DON and DeepDON was 0.5~10 μg/mL(R2=0.9999, 0.9998).Key words: caecum of pig; deoxynivalenol(DON); deepoxy-DON HPLC法同时检测猪盲肠中的 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 脱环氧DON

谷物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方法

谷物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方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谷物及其制品(蛋糕、饼干、面包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薄层色谱测定法及免疫测定法(ELISA)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谷物(小米、玉米、大麦等)及其制品(蛋糕、饼干、面包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 第一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mg/kg。 第二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ng/kg。 第一篇薄层色谱测定法 2 原理 谷物及其制品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经提取、净化、浓缩和硅胶G薄层展开后,加热薄层板。由于在制备薄层板时加入了三氯化铝,使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365nm紫外光灯下显蓝色荧光,与标准比较。 3 试剂 以下试剂除特殊规定外均为分析纯试剂,水为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 3.1 三氯甲烷。 3.2 无水乙醇。 3.3 甲醇。 3.4 石油醚(60~90℃或的30~60℃)。 3.5 乙酸乙酯。 3.6 乙腈。 3.7 丙酮。 3.8 异丙醇。 3.9 乙醚。 3.10 无水乙醚。 3.11 氯化铝(AlCl3·6H2O):化学纯。 3.12 中性氧化铝:层析用,经300℃活化4h,置干燥器中备用。 3.13 活性炭:20g活性炭,用3mol/L盐酸溶液浸泡过夜、抽滤后,用热蒸馏水洗至无氯离子,在120℃烘干备用。 3.14 硅胶G:薄层层析用。 3.1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以下简称DON)标准溶液,精密称取5.0mg DON,加乙酸乙酯-甲醇(19∶1)溶解。转入10m 容量瓶中,用乙酸乙酯-甲醇(19∶1)稀释至刻度,此标准溶液含DON0.5mg/mL。吸取此标准溶液0.5mL,用乙酸乙酯-甲醇(19∶1)稀释至10mL,此溶液每毫升含DON25?g。 4 仪器 4.1 小型粉碎机。 4.2 电动振荡器。 4.3 75mL玻璃蒸发皿。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病虫害防治是为了减轻或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危害作物或人畜,而人为地采取某些手段,一般可以分为采用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和利用光或射线等物理能或建造障壁的物理防治,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那么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1、合理轮作和间作在药用植物栽培制度中,进行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无论对病虫害的防治或土壤肥力的充分利用都是十分重要的。种过参的地块在短期内不能再种,否则病害严重,会造成大量死亡或全田毁灭。轮作期限长短一般根据病原生物在土壤中存活的期限而定,如白术的根腐病和地黄枯萎病轮作期限均为3一5年。此外,合理选择轮作物也至关重要,一般同科属植物或同为某些严重病、虫寄主的植物不能选为下茬作物。间作物的选择原则应与轮作物的选择基本相同。

2、耕作深耕是重要的栽培措施,它不仅能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还能破坏蛰伏在土内休眠的害虫巢穴和病菌越冬的场所,直接消灭病原生物和害虫。进行耕翻晾晒数遍,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减少土壤中致病菌数量,这已成为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 3、除草、修剪及清园田间杂草及小麦,药用植物收获后,受病虫危害的残体和掉落在田间的枯枝落叶,往往是病虫隐蔽及越冬的场所,是翌年的病虫来源。因此,除草、清洁田园和结合修剪将病虫残体和枯枝落叶烧毁或深埋处理,可以大大减轻翌年病虫为害的程度。 4、调节播种期某些病虫害常和栽培药物的某个生长发育阶段物候期密切相关。如果设法使这一生长发育阶段错过病虫大量侵染为害的危险期,避开病虫为害,也可达到防治目的。 5、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促进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增强其抵抗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 霍星华,赵宝玉,郭玺,万学攀,王建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名呕吐毒素(VT),是由镰刀菌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污染性霉菌毒之一,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在霉败的饲料、谷物及谷物制品中常能检测出。由于DON的在重要粮食发霉以后的常见性,引起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的关注,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对DON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粮食的污染现状,其理化特性,,对动物及细胞的毒作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性 霉菌毒素是各种霉菌高毒性的代谢产物,在适当的温度、湿度、基质时,霉菌毒素便被合成。曲霉、青霉和镰刀菌是产生毒素的最主要霉菌。至今人们已知道大约有300种不同的霉菌毒素,但仅有少数被认为与畜禽疾病有关系。霉菌毒素的高量摄取,经常造成急性病状,然而低量摄取,则造成非特定的临床现象,例如,食物摄取量降低、生长不良、增重缓慢、死亡率增加、免疫抑制等。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粮食中最常见的一类污染性霉菌毒素,由镰刀菌产生,包括T-2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玉米赤霉烯酮(Zearalrnone)、伏马菌素(Fumonisin)、镰刀菌烯酮-X(Fusarenon-X,FX)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等。可对人、畜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如食欲降低、体重减轻、代谢紊乱等。D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粮食、饲料和食品的主要污染霉菌毒素之一,严重影响人和牲畜的健康。它不仅可以污染农作物, 也可以污染粮食制品,对人和动物可以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近年研究发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人和动物的免疫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根据 DON 的剂量和暴露时间不同可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的毒性作用。目前国内外,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研究比较多,下文就DON的特性、污染现状、毒性作用、毒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毒素的检测进行了综述。 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历史与理化特性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nol,DON)是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和粉红镰刀菌产生[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诸罔信一等[2],在1970 年首先从日本香川县感染赤霉病的大麦中分离到的。1973年,Vesohder从美国俄亥俄州西北部导致母猪拒食和呕吐的被禾谷镰刀菌污染的玉米中分离得到该毒素;并根据它能引发动物呕吐的特征,将其定名为呕吐毒素(V omitoxin,VT)。国内1976年从上海市金山县赤霉病元麦中分离出能使鸽子口服的致吐的纯品。徐一纯等(1979)从田间感染禾谷镰刀菌的赤霉病大麦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呕吐毒素,定名CBD2[3]。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脱氧衍生物,其化学名称为 3 ,7 ,15-三羟基-12,13-环氧单端孢霉-9-烯-8 酮(3,7,15-trihydroxy-12,13-epoxytrichothec-9-en-8-one);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 熔点为151~153℃,可溶于水和极性溶剂,如含水甲醇、含水乙醇或乙酸乙酯等,具有较强的热抵抗力和耐酸性,在乙酸乙酯中可长期保存[2]。在 PH4.0 条件下,100℃和120℃加热60min均不被破坏,170℃加热 60min 仅少量被破坏;在 PH7.0条件下,100℃和120℃加热 60min 仍很稳定,170℃加热15min部分被破坏;在 PH10.0条件下,100℃加热60min 部分被破坏,120℃加热30min 和 170℃加热15min 完全被破坏[4]。

镰刀菌病,镰刀菌病的症状,镰刀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镰刀菌病,镰刀菌病的症状,镰刀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镰刀菌病又称镰孢霉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皮肤、角膜或系统性感染,属于无色丝孢霉病。镰刀菌(fusarium)是自然界分布极广的真菌,多为腐生,极易侵犯田间的谷物和仓库贮存的各种粮食。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由镰刀菌引起的皮肤、角膜或系统性感染。 二、发病机制 镰刀菌为条件致病菌。皮肤损伤和人体免疫力下降易致病。病原菌常见的有串珠镰刀菌 (F.moniliforme)、茄病镰刀菌(F.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等。镰刀菌是引起角膜炎、角膜溃疡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还可引起内眼炎、骨髓炎、关节炎、鼻窦感染、甲真菌病和足菌肿等。在烧伤皮肤上镰刀菌能在痂和组织碎屑上大量繁殖,但一般不侵入周围组织。偶可引起播散性感染。 症状体征 一、症状由镰刀霉毒素引起人和家畜中毒的主要症状为明显的乏力、头痛、头晕、呕吐、腹泻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紊乱。还有另一种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病,主要由拟枝孢镰刀菌和梨孢镰刀菌侵犯谷物后,在田间越冬而产生强烈的毒素所引起。三线镰刀菌可产生一种代谢产物,即T-2毒素,可导致骨髓造血组织的坏死和内脏器官的出血。镰刀菌还可引起系统性疾病,侵犯尿道、膀胱、脑、肾、肺、心、骨、胰腺等。播散性感染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及骨髓移植者。 根据临床表现,取皮屑、脓液、甲屑、角膜溃疡刮取物、活体组织及尸体组织标本等,显微镜下可见分枝、分隔的菌丝,类似曲霉的镜下特征。在沙堡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丰富。镜下可见大、小分生孢子形态多样。诊断不难。 用药治疗

病虫害防治措施【精选】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人为地采取某些手段,减轻或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危害作 物或人畜。那么防治病虫害的措施有哪些呢?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病虫害防治措施的资料,欢 迎大家阅读参考! 可分为采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利用光或射线等物理能,或建造 障壁的物理防治;改变作物品种,栽培时间或环境以减少为害的耕作防治;以利用天敌为主的 生物防治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以有机合成药剂为主的农药的发展,杀灭病虫害已 比较容易,但同时,由于抗药性的增加和天敌的减少而使害虫再度增加以及原来并无危害的 潜在害虫造成危害,同时由于这些农药直接危害人畜,或农药的残留及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 浓缩而造成危害等,对这些问题已意识到,要进行综合防治或病虫害的控制,即对有害生物 的防治,应以不互相冲突的形式协调地使用所有可能利用的手段,一般应在经济的容许范围 内,维持病原或害虫的种群控制体系。以有效地利用病原和害虫种群的天然控制机制为基础, 再辅以各种防治手段,这要以降低病原和害虫密度,并使其变动幅度维持在小范围内为目标, 只有在病虫害密度超过容许水平时,才可使用喷洒药剂等临时性措施。 同时,除非是新侵染的病虫害或者是人类传染病的媒介,最好勿使其绝灭。根据这一主 张,重要问题是确定合适的病原与害虫的密度,使它和作物可容许的受害临界值相适应。 . . 等(1959称此为经济的为害水平( c c , )但这个词常会和作物的被危 害程度本身相混淆,所谓"经济的为害水平"一词也易被误解,俊一和桐谷圭治(1973)建议把 着眼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规定的作物被危害程度称作"为害限制量( - ab )"、把与此相对应的病原或害虫密度称为"危害限制密度"( ab d )。此外,病虫害防治一词从广义上说,还包括有害鸟兽或杂草在内的有害生物的防 治。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目前常规生产 中多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打农药是常用的方法。物理防治比如黄板篮板,黑光灯、糖醋液引 诱等农业防治:主要轮作、有机肥料的科学使用,科学管理,适合的栽培方法等生物防治主要 利用天敌,如赤眼蜂、丽蚜小蜂、一些生物菌类的应用技术等。 一、杨树食叶害虫 主要是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每年发生5-6代,两虫同时发生,同时危害,世代重叠, 从5月上旬开始至10月上旬结束。杨扇舟蛾幼虫身体前后各有一个大枣红色瘤,叶丝卷叶, 夜晚出来取食。杨小舟蛾幼虫体侧各具一条黄色纵带并身体前后肉瘤呈灰色,上生短的细毛, 蚕食叶片,仅剩粗的叶脉和叶柄。受害轻时,叶片呈状,有缺刻,杨树生长受阻,受害重时, 叶片吃光,形成“光秆”,杨树生长量下降。其防治方法:(要掌握在幼虫3龄前进行,时间 在5月底6月初) 1、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诱杀,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 2、用3%高渗苯氧威1000倍液、吡虫啉100倍液、敌杀死1000倍液进行防治。 3、用白僵菌高孢粉,森得保可湿性粉剂每亩15-20克喷雾或喷粉。

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编制说明

《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 编制说明 《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胶体金 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 标准起草组 2011年11月

《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胶体金 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 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 国务院粮食管理流通条例和粮食卫生标准都明确规定粮食收购要对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进行检验控制,而我国标准体系中缺少呕吐毒素快速检测的方法及标准因此,该项研究迫在眉睫。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植区分布广泛,粮食收购多集中在县以下单位的粮食收储库点。时间短,收购量大,存在很多隐患。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方面粮食入库时间短,不宜长时间露天存放,因此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检测需要快速定性。另一方面收购企业技术力量和硬件设备不足,利用大型仪器检测收购粮真菌毒素无法普及。因此目前在粮食收购环节最需要解的问题就是建立高效、快速、低成本的定性检测方法。 传统上,真菌毒素的分析一般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TLC虽然简便,但灵敏度差;HPLC虽然灵敏度高,但样品处理烦琐,操作复杂,仪器昂贵。这两种方法都不适合在收购原粮时进行快速定性检测。因此需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从源头解决储备粮真菌毒素污染问题。 为了确保公民的饮食安全,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规范生产、为市场监督提供依据,需要制定《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检测方法》标准,按照GB2760-2007的要求,对小麦粉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进行监督。 本行业标准的制定是根据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下达的年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由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负责起草。项目编号: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 病虫害防治要解决好化学用药与有益生物间的矛盾,保护有益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平衡作用,以便在尽量少地杀伤有益生物的情况下去控制病虫草害,并提供良好的有益生物环境,以控制害虫和保护侵染点,抑制病菌侵入,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那么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1、物理防治法 以物理农业中的物理植保技术所涉及的土壤病虫害、地上害虫、气传病害的物理防治方法可用于植物全生育期病虫害的防治,这种方法没有农药引起的药物残留问题,是一种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植保方式。土壤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方法为土壤电消毒法;气传病害的物理防治方法采用的是具有空间电场生物效应的空间电场防病

促生方法;地上飞翔类害虫通常采用光诱、色诱、味诱的组合诱杀方法结合防虫网的设置来防控的。 物理、机械防治法是应用各种物理因素和器械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如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根据有病虫害的种子重量比健康种子轻,可采用风选、水选淘汰有病虫的种子,使用温水浸种等。利用等离子体种子消毒法、气电联合处理法、辐射技术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进展。 2、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法是应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主要优点是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能在短期内消灭或控制大量发生的病虫害,不受地区季节性限制,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其他防治方法尚不能完全代替。化学农药有杀虫剂、杀菌剂、杀线虫剂等。杀虫剂根据其杀虫功能又可分为胃毒剂、触杀剂、内吸剂、熏蒸剂等。杀菌剂有保护剂、治疗剂等。使用农药的方法很多,有喷雾、喷粉、喷种、浸种、熏蒸、土壤处理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