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十章数据的收集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十章数据的收集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十章数据的收集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十章数据的收集1

统计调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并能够独立设计调查表.

2.了解全面调查的一般步骤和适用范围.

3.会画条形图和扇形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全面调查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已有数据画出条形图和扇形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根据什么决定由中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人们又是根据什么知道中国队位列金牌榜第一位呢?

(注)国际奥委会根据投票的多少决定由哪个国家承办2008年奥运会,在这次投票中,第二轮北京得56票,多伦多得22票,巴黎得18票,伊斯坦布尔得9票(获得主办权需要52票),中国得标最多,所以由中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在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得到51枚金牌,是得到金牌数最多的国家,所以中国列于金牌榜第一位.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问题1: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

目的喜爱情况,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要进行统计调查,可以举手,也可以调查问卷.

问题2:你能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来收集我们需要的数据吗?

学生探索交流,并进行设计.教师进行点拨,并说明设计应注意的问题.问题3: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爱节目的差异,问卷中还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还应该增加性别.

2. 集体合作,探究整理数据的方法

问题1:利用调查问卷,我们现在收集到全班每一位同学喜爱的节目的编号,这些编号我们称为数据.观察下现的数据,你能看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吗?

C C A

D B C A D C D

C E A B

D D B C C C

D B D C D D D C D C

E B B D D C C E B D

A B D D C B C B D D

问题2:我们运用什么方法能够更为清晰地发现这些数据中的规律呢?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下表.

全班同学最喜爱的节目统计表

问题4:从你所填的表中,你发现了什么特点,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每一组的百分比之和是100%.喜欢娱乐的人最多,占总人数的36%,喜欢戏曲的人最少,只占6%等.

3.运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描述和分析数据

教师操作: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表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将数据用条形图和扇形图表示出来.

问题1: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从条形图中可以知道,喜欢娱乐节目的同学最多,其次是喜欢动画的同学,喜欢戏曲节目的同学最少等;从扇形图中可以知道,喜欢新闻节目的人占总人数的8%,喜欢体育节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等.

问题2:这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条形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扇形图用扇形的大小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而不能判断出每组数据的绝对大小.

问题3:如图,我们称∠AOB为圆心角.那么圆心角的度数与这个扇形所表示的百分比有什么关系?

圆心角度数=360°×扇形所表示的百分比.

问题4:思考,画扇形图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①收集数据;②整理数据,算出每组数据所代表的圆心角度数;

③画扇形图.

问题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思考统计调查的基本步骤.

统计调查的基本步骤是:①收集数据;②整理数据;③描述数据;④分析数据.

教师讲解:本节课我们对全班的每一位同学进行了喜爱哪种电视台节目的调查.这里,调查的对象是全班的每一位同学,所以我们对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进行了调查.像这样的调查方式就被称为全面调查.

问题2:在生产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统计调查属于全面调查?

学生回答:人口普查等.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

练习1.下图是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所获得的金牌数目的统计图,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1998年获得的金牌最少,只有5块;2008年获得的最多,有51块,大约20年前的10倍;中国获得的金牌数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等.

练习2.经调查,某班同学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中,自行车60%,公交车30%,其他10%,请画出扇形统计图以描述以上数据.

学生:自行车占圆心角度数=360°× 60% =216°;

公交车占圆心角度数=360°× 30% =108°;

其他占圆心角度数=360°× 10% =36°.

扇形图如右图所示.

四、反思总结情意发展

问题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问题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问题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1.本节主要学习全面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扇形图的画法. 2.注意的问题:

(1)收集数据时调查表的设计要清晰.

(2)统计调查的基本步骤.

(3)条形图与扇形图的区别及扇形图的画法.

六、布置作业

课本158页习题10.1第1、2题;

统计调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通过抽样调查,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案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

教学难点:简单随机抽样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某校有2000名学生,想要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

学生只要回答合理即可.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抽样调查

问题1:第一节课探索的问题与本节课所探索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人数不同.第一节课只调查50名同学的情况,而本节课要调查2000名学生的情况.

教师讲解:对于这2000名学生,我们可以一一进行调查,但这么做不仅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寻找一既省时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

所谓的抽样调查,是一种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情况的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其中,我们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了一个样本.问题2:你能说出上面问题中的总体、个体和样本都是什么吗?

总体是全校学生,个体是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而抽取出来的所有学生组成了一个样本.

问题3:你认为抽取多少名学生进行调查比较合适?

学生回答的人数适量即可.

问题4:我们所抽取的学生的人数就叫做样本容量,即样本中个体的数量.你认为在抽取样本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抽取的样本应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问题5:你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每位同学被抽到的机会相等.

学生只要回答得合理即可.

教师讲解: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容量为100的调查数据统计表.像这样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这样的抽样方法就叫简单随机抽样.抽样调查100名学生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

表格中的数据也可以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如下图),

从这几个图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估算出全校学生喜欢各类节目所占的百分比等.

问题7:你能举出生活中运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实例吗?

检验火柴的质量,灯的使用寿命,炸弹的破坏范围等.

问题8: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说明一下简单随机抽样有哪些好处吗?

学生回答得合理即可,如:简单随机抽样较为省时省力,对总体的情况可以起到一个估计的作用.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

练习1.下列调查方式合适的是()

A. 要保证“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对重要零部件采用抽查的方式B.要了解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收视率,采用普查的方式

C. 要了解外国运动员对“奥运村”的满意度,采用抽样调查

D. 要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采用普查的方式

练习2.一次考试约20000名考生,从中抽取500名考生的成绩进行分析,这个问题的样本是()

A.500 B.500名

C.500名考生 D.500名考生的成绩

练习3.指出下列调查中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1)从一批电视机中抽取20台,调查电视机的使用寿命.

(2)从学校七年级中抽取30名学生,调查学校七年级学生每周用于数学作业的时间.

四、反思总结情意发展

问题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问题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问题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1.本节主要学习抽样调查的方法.

2.注意的问题:

(1)只有在调查总体数目较多时才能使用抽样调查.

(2)抽样调查的总体、个体和样本都与调查的内容相联系,而样本容量只与样本的个体数有关.

六、布置作业

1、课本155页练习1、

2、3;

统计调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分层抽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 3.能利用分层抽样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分层抽样进行统计调查的思想.教学难点:分层抽样方案的制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某地区有500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你有什么办法?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创设与第一、二节相同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关注

问题1:上面的问题能不能用第二节中对学生的调查数据去估计整个地区电视观众的情况呢?为什么?

不能,因为学生只能代表与他同年龄层断的人的喜好,而不能代表所有年龄层断人的喜好,不具有代表性.

问题2:讨论,如果抽取一个容量为1000的样本进行调查,你会怎样调查?

学生交流讨论,说出合理性的调查方案.

(1)用全面调查;(2)用抽样调查;(3)用抽样调查.

练习2.某市有100万人口,在一次对城市标志性建筑方案的民意调查中,随机调查了1万人,其中有6400人同意甲方案.则此可估计城市中,同意甲方案的大约有万人.

大约有64万人.

练习3.2003年我国遭受到非典型肺炎传染性疾病(SARS)的巨大灾难,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图①是某中学“献爱心,抗非典”自愿捐款活动学生捐款情况制成的条形图,图②是该中学学生人数比例分布图,该校共有学生1450人.

(1)初三学生共捐款多少元?

(2)该校学生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练习4:为了解水库中鱼的总尾数,从中随机打捞100尾做上记号,放回水库中.过一段时间后,再捞取200尾鱼,其中做记号的鱼有5尾,请估计这个水库中鱼的总尾数.

5÷100=5%,于是可估计200尾鱼占总数的5%.200÷5%=4000(尾),所以估计这个水库中共有鱼4000尾.

四、反思总结情意发展

问题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问题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问题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1.本节主要学习分层抽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注意的问题:

(1)不能仅以总体数目的多少判断运用哪种调查方法,还应以进行统计调查时是否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作为一个判断标准.

(2)分层抽样中,各层中可以采取同一种抽样方法,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设计说明:通过基础练习,让学生感受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区分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形成基本的知识技能.)

六、布置作业

课本159页习题10.1中的4、5、6;

10.2 直方图.

【教学目标】

1.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概念.

2.掌握用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描述频数分布情况的基本步骤. 3.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得用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直方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画直方图时,组距和组数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

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

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

学生猜测.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发现数据的不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1:如何整理上面的数据?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为了使参赛选手的身高比较整齐,要知道同学们的身高分布情况,所以应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问题2:如何分组较为合理?

讨论回答:先算出学生的身高最多相差多少,再将这些身高平均分成几组.教师讲解:在上面的数据中,最小值是149,最大值是172,它们的差是23,所以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cm,这个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叫做极差.计算极差是分组的第一步.下面我们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现阶段,我们都进行等距分组.

问题3:你决定选定多少cm为一个组距?

学生回答,只要合理即可.

问题4:我们以3cm为一个组距,可以将上面的数据分成几组?

7组或8组.

教师讲解:我们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进一的方法,无论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数,我们都要加一位.所以应该是8组.这8组分别是:149≤x <152,152≤x<155,155≤x<158,…,170≤x<173.注意每一组都含有最小

值,不含最大值.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不含最小值而含有最大值.因为本题中取到了最小值149,所以我们选用含最小值的情况.在实际问题中,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人们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一般说来,数据越多,分的组也越多,但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我们一般按数据的多少将数据分成5~12组.

问题5:请小组内合作,自己设计一个统计表,并将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下表:

教师讲解:在这个表中,我们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各小组内数据的个数,即小组内的人数,我们称为频数.所以我们将“小组内的人数”改为“频数”就得到下面的这个频数分布表.

问题6:从频数分布表中,你认为应该选取哪个身高范围的同学参加呢?

从频数分布表中可以看出,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x<164三个组内的人数最多,共有12+19+10=41(人),所以可以从155~164cm(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取队员.

问题7:根据频数分布表,你如何描述数据?

可以用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教师讲解:条形图在进行描述数据时,横轴一般都代表了一个固定的组别或数值,所以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我们可以根据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问题8:从这个频数分布直方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距的比值.你能试着计算出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什么吗?

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 =频数.所以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的是频数.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小长方形的面积反映的是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小长方形的高是频数与组距的比值.在等距分组时,由于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等于组距,是一个常数,所以在画等距分组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时为画图与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如图.

同时,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的分布情况.方法是: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值为0的点,它们分别与直方图的左右相距半个组距,再将所取的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不得到频数分布折线图.

问题9:根据以上环节,总结利用直方图处理数据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①计算极差;②决定组距和组数;③列出频数分布表;④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

练习1.某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是31,某同学把它分成8组,已知组距是整数,则组距是.

练习2.已知数据25,21,23,27,29,24,22,26,27,26,25,25,26,28,30,28,29,26,24,25.如果取组距为3,那么应分成组.练习3.已知50个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数如下: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检测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检测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调查中,调查方式选择正确的是() A.为了了解100个灯泡的使用寿命,选择全面调查; B.为了了解某公园全年的游客流量,选择全面调查; C.为了了解生产的50枚炮弹的杀伤半径,选择全面调查; D.为了了解一批袋装食品是否有防腐剂,选择全面调查。 2.为了了解一批电视机的寿命,从中抽取100台电视机进行试验,这个问题的样本是()A.这批电视机; B.这批电视机的寿命; C.抽取的100台电视机的寿命; D.100. 3.为了了解某校初二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指() A.400; B.被抽取的50名学生; C.400名学生的体重; D.被抽取50名学生的体重。 4.为了了解某校学生的每日动运量,收集数据正确的是() A.调查该校舞蹈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B.调查该校书法小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C.调查该校田径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D.调查该校某一班级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5.如图,所提供的信息正确的是() A.七年级学生最多; B.九年级的男生是女生的两倍; C.九年级学生女生比男生多; D.八年级比九年级的学生多。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6.已知全班有40位学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的乘车来上学,根据以下已知信息完成统计表: 7.如果你是班长,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用问卷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你设计的调查内容是(请列举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商场地“十·一”长假期间平均每天的营业额是15万元,由此推算10月份的总营业额约为15×31 = 465(万元),你认为这样的推断是否合理?答: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下面这几个抽样调查选取样本的方法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 9.为调查全校学生对购买正版书籍、唱片和软件的支持率,在全校所有的班级中任意抽取8个班级,调查这8个班所有学生对购买正版书籍、唱片和软件的支持率。 10.为调查一个省的环境污染情况,调查省会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相交线

第一讲:相交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2、了解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掌握垂线的性质及垂线段的性质。 3、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一:相交线 例1、下面是一把剪刀,你能联想到什么几何图形? 两条直线相交,如图。 上图中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六对角,即: ∠1和∠2、∠1和∠3、∠1和∠4、∠2和∠3、∠2和∠4、∠3和∠4。 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你能将上面的六对角分类吗? 可分为两类:∠1和∠2、∠1和∠4、∠2和∠3、∠3和∠4为一类,它们的和是1800 ;∠1和∠3、∠2和∠4为二类,它们相等。 第一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一条边公共,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讨论: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关系? 邻补角是补角的一种特殊情况,数量上互补,位置上有一条公共边,而互补的角与位置无关。 第二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有公共的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互为对顶角。 思考: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A B C D 注意: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而邻补角不一定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每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而每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例2、对顶角的性质 在用剪刀剪布片的过程中,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在这过程中,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有什么关系?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如图,直线AB 和直线CD 相交于点O ,∠1和∠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1和∠3相等。 1 2 3 4 O B A C D 1 2 3 4 O B A C D 1 2 1 2 1 2 1 2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教材分析 本章包含相交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移等4节内容,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第4节是有关平移的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 对于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教科书首先引入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即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线的性质,教科书接下来对命题、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作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 本章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有关平移的内容.从《课程标准(2011版)》看,图形的变化是“图形几何”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通过将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教学重点 1.垂线的概念. 2.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教学难点 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5.1相交线约4课时 5.2平行线及其判定约2课时 5.3平行线的性质约3课时 5.4平移约1课时 小结约2课时 机动约2课时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练习题 ◆回顾归纳 1.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_________,这种关系的两个角称为_______. 2.有公共_______的两个角,并且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______,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称为________. 3.对项角________. ◆课堂测控 知识点一邻补角 1.(教材变式题)如图所示,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就得到一个相交线的模型,其中∠1和∠2是______,且∠1+∠2=______,同理∠2 与∠4, ∠3 与______,∠1与∠3都是邻补角. 2.邻补角是() A.和为180°的两个角; B.有公共顶点且互补的两个角 C.有一条公共边相等的两个角 D.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 3.(探究过程题)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OE平分∠BOC,?若∠AOC=42°.(1)∠AOC与______互为邻补角? (2)与∠EOA互为补角的角是哪些角?并说明理由. (3)求∠BOE的度数. [解答](1)∠AOC与∠AOD,_______互为邻补角 (2)∠AOE+∠EOB=180° 所以∠EOA与∠EOB________. 因为∠COE=_____. 所以∠AOE+_______=180° ∠AOE与______也互补

(3)因为∠AOC=42° 而∠AOC+∠BOC=180° 所以∠BOC=180°-42°=_____.又因为OE平分_____. 所以∠BOE=1 2 ×_____=_____. 完成上述解答过程的填空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知识点二对顶角 4.(经典题)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是() 5.如图所示,l1与l2相交于O点,若∠1=30°,则∠2=______,∠3=_____.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6.如图所示,AB,CD相交于点O,OB平分∠DOE,若∠DOE=60°,则∠AOC 的度数为_______.7.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于O,∠AOD+∠BOC=280°,则∠AOC为() A.40° B.140° C.120° D.60° ◆课后测控 1.如图所示,直线a,b相交于点O,若∠2=2∠1,则∠1=_____. 2.如图所示, l1与l2相交于O点,图中对顶角有_____组,邻补角有______组. 3.如图所示,直线AB,CD交于点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OD=∠BOD B.∠AOC=∠DOB C.∠AOD+∠BOC=361° D.以上都不对

(完整版)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点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 1、数据处理的过程 (1)数据处理一般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等过程。 收集数据的方法:a、民意调查:如投票选举 b、实地调查:如现场进行观察、 收集、统计数据 c、媒体调查: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调查都是媒体调查。 注意: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要掌握两个要点:①是要简便易行,②要真实、全面。 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对未知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2、统计调查的方式及其优点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像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2)划计法:整理数据时,用正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这种记 录数据的方法叫划计法。 例如:统计中编号为1的数据每出现一次记一划,最后记为“正正一”,即共出现 11次。 (3)百分比: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 注意:①调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面调查,另一种是抽样调查。 ②划计之和为总次数,百分比之和为1。 ③划计法是记录数据常用的方法,根据个人的习惯也可改用其他方法。 全面调查的优点是可靠,、真实,抽样调查的优点是省时、省力,减少破坏性。 *3、抽样调查 (1)抽样调查是这样的一种主法同,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2)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即采 取随机抽查的方法。 *4、总体和样本 总体:要考查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从总体当中抽出的所有实际被调查的对象组成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叫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10.2直方图 1、数据频数(数据表格) 数据的频数分布表反映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出现的频数,从而反映了在数据组中各数据的分布情况。 要全面地掌握一组数据,必须分析这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 *2、(频数)直方图(统计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即频数,并用图像展示出来) 为了直观地表示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以频数分布表为基础,绘制分布直方图。 (1)频数分布直方图简称直方图,它是条形统计图的一种。 (2)直方图的结构:直方图由横轴、纵轴、条形图的三部分组成。 (3)作直方图的步骤: ①计算数差(即极差,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确定组距(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与组数(用极差÷组距得到);③确定组限;④列频数分布表;⑤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其中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标准,要凭借经验和研究的具体问题决定。一般来说,组数越多越好,但实际操作比较麻烦,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根据数据的特征通常分成5~~12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 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第1页共149页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 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 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 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 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 ∠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第2页共149页

七年级上册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全章练习题精品

【关键字】情况、成绩、问题、发展、了解、需要、方式、反映、速度、开展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填空题: 1. 光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米每秒。 2. 1.3×106=______万。 3. 据测算,我国每天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5亿元,若按一年365天计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我国一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为______元。 4. 如果你在电脑上打100个字需要2 Array 5. 占圆的10﹪的扇形圆心角是______; 百分比是______。 6. 书100本,其他类书130 7. 参加体育小组的人数是42 是______。 8. 100张100元的新版人民币大约0.9 起的高度为______米。 9. 在一个扇形统计图中, 扇形是圆的______。 10. 在某同学一天时间支配方式的扇形统计图中,如果休息时间占30﹪,学习时间占40﹪,休息娱乐时间占20﹪,剩下的为上学、放学走路时间,则走路的时间为______。 二、解答题: 1. 为了了解某小区居民的用水情况,随机抽查了该小区1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 结果如下:

快递公司个数条形图0204060801001201998199920002001年份(个)00.511.522.5 1998199920002001万件年份各快递公司快件传递年平均数条形图冰箱10%洗衣机 __%热水器 __%电视机35% 电脑5%户数 2 2 3 2 1 ⑴计算这10户家庭的平均月用水量; ⑵ 如果该小区有500户家庭,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该小区居民每月共用水多少吨? 2. 在下面的统计图中,扇形A 、B 、C 分别代表300名学生中成绩优、良、差的人数。若扇形C 的圆心角度数为o 90,优、良学生人数之比为4:5.你能算出扇形A 、B 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知道优、良、差的学生各有多少人吗?他们各占全部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 根据对某地区1998年至2001年快递公司的发展情况做的调查,制成了快递公司个数情况的条形图和各快递公司快件传递的年平均数情况条形图(如下图)。那么,由图中得信息可知,2001年该地区邮递快件共多少万件?这4年中该地区年平均邮递快件数是多少万件? 4.下图是根据某乡2009年第一季度“家电下乡”产品的购买情况绘制成的两幅 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⑴第一季度购买的“家电下乡”产品的总台数是多少? ⑵把两幅统计图补充完整,要有计算过程。 5.小刚把本班所有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按A 、B 、C 、D 四个等级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如下两幅统计图,请你结合图中所给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⑴小刚的班级共有多少人? ⑵求出D 级学生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 ⑶求出扇形统计图中C 级所在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⑷补全两幅统计图(要求B 与C 相邻)。 6. 图1、图2反映的是某综合商场今年1—5月份的商品销售额统计情况。观察图1和图2解答下列问题: ⑴来自商场财务部的报告表明,商场1—5月份的销售总额一共370万元,请你根据这一信息计算商场4月份的销售总额; ⑵商场服装部5月份的销售额是多少万元? ⑶小华观察图2后认为5月份服装部的销售额比4月份减少了,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30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校:团陂中学

教学时间 2、25 课题 5.1.1 相交线 课时 1 教学媒体 多媒体、黑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 方法 经历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思想,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培养说理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合作探究 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12∠∠和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3∠∠和呢?

(2)12∠∠和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3∠∠和呢? (3)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四、成果展示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在上图中,你还能写出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2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 五、巩固练习 例1:如图,直线a 、b 相交,(1)∠ 1=o 40, 求∠2,∠3,∠4的度数。 (2) ∠1:∠2=2:7 ,求各角的度数。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七、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反思与回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两条直线相交,有_____对对顶角,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有_____对对顶角. 2.如图1,直线AB、CD相交于点O,OB平分∠DOE,若∠DOE=60°,则∠AOC的度数是_____. 3.已知∠AOB=40°,OC平分∠AOB,则∠AOC的补角等于_____. 4.如图2,若l1∥l2,∠1=45°,则∠2=_____. 图1 图2 图3 5.如图3,已知直线a∥b,c∥d,∠1=115°,则∠2=_____,∠3=_____. 6.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小_____. 7.如图4,已知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95°,∠2=32°,则∠BOE=_____. 图4 图5 8.如图5,∠1=82°,∠2=98°,∠3=80°,则∠4的度数为_____. 9.如图6,AD∥BC,AC与BD相交于O,则图中相等的角有_____对. 图6 图7 10.如图7,已知AB∥CD,∠1=100°,∠2=120°,则∠α=_____. 11.如图8,DAE是一条直线,DE∥BC,则∠BAC=_____. 12.如图9,AB∥CD,AD∥BC,则图中与∠A相等的角有_____个. 图8 图9 图10 13.如图10,标有角号的7个角中共有_____对内错角,_____对同位角,_____对同旁内角. 14.如图11,(1)∵∠A=_____(已知),

图11 ∴AC∥ED( ) (2)∵∠2=_____(已知), ∴AC∥ED( ) (3)∵∠A+_____=180°(已知), ∴AB∥FD( ) (4)∵AB∥_____(已知), ∴∠2+∠AED=180°( ) (5)∵AC∥_____(已知), ∴∠C=∠1( ) 二、选择题 15.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 A.锐角的补角一定是钝角 B.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一定互补 C.互补的两角不能都是钝角 D.互余且相等的两角都是45° 16.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内错角相等 B.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C.三条直线相交,必产生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7.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 ) A.互相重合 B.互相平行 C.互相垂直 D.相交 18.如果∠1与∠2互补,∠1与∠3互余,那么 ( ) A.∠2>∠3 B.∠2=∠3 C.∠2<∠3 D.∠2≥∠3 19.如图12,已知∠1=∠B,∠2=∠C,则下列结论不成立的是( ) 图12 A.AD∥BC B.∠B=∠C C.∠2+∠B=180° D.AB∥CD 20.如图13,直线AB、CD相交于点O,EF⊥AB于O,且∠COE=50°,则∠BOD等于( ) 图13 A.40° B.45°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练习及解析

相交线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面四个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A.B.C.D.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若∠AOE=35°,则∠BOD的度数是() A.40° B.50° C.60° D.70° 3.平面内有两两相交的4条直线,如果最多有m个交点,最少有n个交点,那么m﹣n=()A.3 B.4 C.5 D.6 4.如图,下列表述:①直线a与直线b、c分别相交于点A和B;②点C在直线a外;③直线b、c相交于点C;④三条直线a、b、c两两相交,交点分别是A、B、C.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1 B.2 C.3 D.4 5.如图所示,直线AB⊥CD于点O,直线EF经过点O,若∠1=26°,则∠2的度数是() A.26° B.64° C.54° D.以上答案都不对 6.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射线OM平分∠AOC,ON⊥OM.若∠BOD=70°,则∠CON

的度数为() A.35° B.45° C.55° D.65° 7.如图,计划把河水l引到水池A中,先作AB⊥l,垂足为B,然后沿AB开渠,能使所开的渠道最短,这样设计的依据是()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垂线段最短 C.过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 D.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8.如图,点A为直线BC外一点,AC⊥BC,垂足为C,AC=3,点P是直线BC上的动点,则线段AP长不可能是() A.2 B.3 C.4 D.5 9.如图,点P是直线a外的一点,点A、B、C在直线a上,且PB⊥a,垂足是B,PA⊥PC,则下列不正确的语句是() A.线段PB的长是点P到直线a的距离 B.PA、PB、PC三条线段中,PB最短

七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案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小结) (第1课时)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统计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它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来帮助人们对事物的发展作出合理的判断,能够利用数据信息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通过对本章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学习,学生可基本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通过复习小结,进一步领悟到现实生活中通过数据处理,对未知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断的事实。 2.技能掌握与指导:通过复习,进一步明确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3.智能提高与训导: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会设计调查问卷。 4.情感修炼与提高:积极创设情境,参与调查、整理数据,体会社会调查的艰辛与乐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体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辨证思想。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根据调查总结的报告给出合理的预测。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活动一回顾本章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 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制表 绘图 ———— 活动二例题:调查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时间) 同学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抽样调查) 活动三调查观河中学初一学生最喜爱的球类活动 设计问卷 (全面调查) 小组讨论,完善问卷。活动四小结:设计问卷的一般注意点。 习题:P172 1、2、3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课题例1 小结 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例2 习题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统计校工会服务部一天内几种商品的销售情况,设计问卷。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小结) (第2课时)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通过上一课的复习,学生对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得以进一步巩固,对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得到进一步加强,本课将对统计图表的选择以及自主完成整个调查过程加以训练。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通过复习,体会不同统计图表的区别,会正确绘制统计图表 2.技能掌握与指导: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会统计调查,并以此决策的过程 3.智能提高与训导: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清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4.情感修炼与开导:创设情景,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艰辛与乐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经历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决策的过程,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这一事实。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自主完成调查设计有一定困难,为此要调动学生相互协作,师生配合完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活动一对上一课布置的校工会服务部一天内几种食品的销售情况在班上作抽样调查 各小组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各小组间评出一个完善的问卷 活动二收集数据,绘制分布表,利用条形图或扇形图描述数据 活动三分析数据,给服务部提一个建议。 活动四小结: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一般注意点 习题:P172 4、5 五、笔记与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相交线

相交线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在理解上较为容易,因此在本教案的内容安排上,尝试利用“发现法”教学,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特征猜想结论,然后推理论证。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几何的时间太短,理论性的证明,往往使他们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物的特性,尝试数学家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会使学生充满极大的乐趣去参与教学活动,课堂的效果将会很好。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具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变式练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三角板、自制复合胶片、木条制成的相交直线的模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察图5.1-1,注意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让学生自己带一把剪刀,通过实践、观察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说明:图中的剪刀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就是两条相交直线。相交线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就是我们本节要研究的课题:[来源:学科网ZXXK] 【教法说明】以剪刀为实例引出本章内容,目的是①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相交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②通过画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③通过画面,启发学生广泛地联想,让学生知道,相交线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④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请学生举出现实空间里相交线的一些实例。 师导入:相交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着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图5.1—2)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根据这种位置 关系将它们分类。 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第一节 整式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单项式的有关概念,能准确地说出给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1.整式的有关概念: (1)单项式的定义:像1.5V , 28n π ,h r 23 1 π等,都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4)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5)整式的概念: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定义的补充: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的项数:多项式中单项式的个数叫做多项式的项数. 3.区别是否整式: 关键: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 4.例题讲解: 例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单项式?多项式? ab +c ,ax 2+bx +c ,-5,π, 2y x -,1 2-x x Ⅲ.做一做 1、单项式、多项式的名称: bc a 32- 是____次_____项式 122 12 ++y y x 是____次_____项式

abc b a c ab -+2223 是____次_____项式 Ⅳ.课时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类代数式?(单项式) 关于单项式,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定义、系数、次数) 2在单项式的定义中,提到了“单独一个数,也叫单项式”,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所学过的 有理数,都属于单项式,可见,有理数是特殊的单项式 Ⅴ.课后作业 课本P 5习题1.1:1,2,3。 〖板书设计:〗 VI .教学后记 第二节 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及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 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整式加减的学习,深入体会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为后面学习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反之,它又服务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难点:正确地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及符号的正确处理。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1、填空:整式包括 和 2、下列各式,是同类项的一组是( ) (A )y x 2 2 2与 231yx (B )n m 22与22m n (C )ab 3 2 与abc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议一议:P8 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到了整式的什么运算?说说你是如何运算的? 进行整式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相交线 第一课时

相交线第一课时 祁家湾中学:童学凡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相交线,理解其定义。 2、认识对顶角邻补角。并会区分补角与邻补角。 3、关于对顶角邻补角的计算解答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的大小关系,邻补角与补角区别 教学难点;多条直线相交一点对顶角的对数,及角度的计算 一、复习准备 观察: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 2、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 讨论:1、每对角中两个角的位置有怎样的关系? 2、试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将这几对角进行分类 两直线相交: 分类:∠1和∠2、∠2和∠3、∠3和∠4、∠4和∠1 位置关系:1、有公共顶点; 2、有一条公共边; 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名称:邻补角 二新课探究 分类:∠1和∠3、∠2和∠4、 位置关系:1、有公共顶点; 2、没有公共边; 3、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名称:对顶角 有关概念: 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有一个公共顶点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练习:下面∠1、∠2是对顶角的是: A.(1) B.(2) C.(3) D.(4) 练习:下列图中,∠1与∠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1) (2) (3) (4) 否是否否 做一做:分别用尺量一量4个交角的度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答:因为∠1与∠2互补,∠2与∠3互补(邻补角定义),所以∠1=∠3(同角的补角相等),同理∠2=∠4。两直线相交: 分类:1、∠1和∠2、∠2和∠3、∠3和∠4、∠4和∠1 位置关系:1、有公共顶; 2、有一条公共边; 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名称:邻补角 大小关系:邻补角互补 分类:∠1和∠3、∠2和∠4、 位置关系:1、有公共顶点; 2、没有公共边;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会识别图形中的对顶角、邻补角.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及应用. 【学习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问题: 1.图片中有相交线和平行线吗?若有,请找出来. 2.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或展示: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自主探究】 先阅读教材P2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邻补角,对顶角? 邻补角定义: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对顶角定义: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问题2: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合作探究】 活动1: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张开的口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如果将剪刀的构造看做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活动2: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形成图中4个角. 思考: (1)∠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和∠3呢? (2)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1和∠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和∠3呢? (3)如果改变图中∠1的大小,上面的关系还成立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形成共识:(1)∠1与∠2有一条公共边OA,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与∠3有公共顶点O,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2)∠1+∠2=180°,∠1=∠3.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6.2立方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②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过程与方法: 从具体的计算出发归纳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后讨论立方与开立方的关系,研究立方根的特征,最后介绍实用计算器求立方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立方根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能力; 通过立方根与平方根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类比学习的数学思想;通过探 讨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它的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可以将求负数的 立方根转化为求正数的立方根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立方根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m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二、探索归纳: 1.探索: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m,则x27,

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3因为327,所以x3,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m。 2.归纳:33 ①立方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②立方根的表示方法: 如果x 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记作x a,a读作三次根号a。 其中a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a中的根指数3不能省略。 ③开立方的概念: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可以根据这种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3、探索立方根的特点: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思考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1)因为28,所以8的立方根是(); (2)因为()30.125,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3)因为()30,所以0的立方根是(); (4)因为()38,所以8的立方根是(); (5)因为()3388,所以的立方根是()。2727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正、负数和零三方面去归纳总结立方根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全章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全章练习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填空题: 1. 光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米每秒。 2. 1.3×106=______万。 3. 据测算,我国每天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亿元,若按一年365天计算,用 科学记数法表示我国一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为______元。 4. 如果你在电脑上打100个字需要2 Array 5. 占圆的10﹪的扇形圆心角是______ 是______。 6. 本,其他类书130 7. 参加体育小组的人数是42 是______。 8. 100张100元的新版人民币大约厘米厚,则100万元这样的人民币叠在一起的高度 为______米。 9. 在一个扇形统计图中,已知三个圆心角的度数分别为0 060 20,则剩下的扇形 , , 40 是圆的______。

快递公司个数条形图20406080100 120(个)0.511.522.5万件 各快递公司快件传递年平均数条形图 10. 在某同学一天时间支配方式的扇形统计图中,如果休息时间占30﹪,学习时间占40﹪,休息娱乐时间占20﹪,剩下的为上学、放学走路时间,则走路的时间为______。 二、解答题: 1. 为了了解某小区居民的用水情况,随机抽查了该小区1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结果如下: 月用水量(吨) 10 13 14 17 18 户数 2 2 3 2 1 ⑴计算这10户家庭的平均月用水量; ⑵ 如果该小区有500户家庭,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该小区居民每月共用水多少吨? 2. 在下面的统计图中,扇形A 、B 、C 分别代表300名学生中成绩优、良、差的人数。若扇形C 的圆心角度数为o 90,优、良学生人数之比为4:5.你能算出扇形A 、B 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知道优、良、差的学生各有多少人吗他们各占全部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 根据对某地区1998年至2001年快递公司的发展情况做的调查,制成了快递公司个数情况的条形图和各快递公司快件传递的年平均数情况条形图(如下图)。那么,由图中得信息可知,2001年该地区邮递快件共多少万件这4年中该地区年平均邮递快件 数是多少万件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练习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练习 [几何证明填空题] 1、如图,E 点为DF 上的点,B 为AC 上的点,∠1=∠2,∠C =∠D ,那么DF ∥AC ,请完成它成立的理由. ∵∠1=∠2( ) ∠2=∠3 ,∠1=∠4( ) ∴∠3=∠4( ) ∴________∥ ( ) ∴∠C =∠ABD ( ) ∵∠C =∠D ( ) ∴∠D =∠ABD ( ) ∴DF ∥AC ( 2.如图,EF ∥AD ,∠1 =∠2,∠BAC = 70°。将求∠AGD 的过程填写完整。 ∵ EF ∥AD ,∴ ∠2 = 。 又∵∠1 = ∠2,∴ ∠1 = ∠3。 ∴AB ∥ 。 ∴∠BAC + = 180°。 又∵∠BAC = 70°,∴∠AGD = 。 3.如图,BD 是∠ABC 的平分线,ED ∥BC ,∠FED =∠BDE,则EF 也是∠AED 的平分线。完成下列推理过程: 证明:∵ BD 是∠ABC 的平分线 ( 已 知 ) ∴ ∠ABD=∠DBC ( ) ∵ ED ∥BC ( 已 知 ) ∴ ∠BDE=∠DBC ( ) ∴ ( 等 量 代 换 ) 又∵∠FED=∠BDE ( 已 知 ) ∴ ∥ ( ) A E B C D F

∴∠AEF=∠ABD ( ) ∴∠AEF=∠DEF ( 等量代换) ∴EF是∠AED的平分线() 4.如图,点D、E、F分别在AB、BC、AC上,且DE∥AC,EF∥AB,下面写出了说明“∠A+∠B+∠C=180°的过程,请填空:∵DE∥AC,∴∠1=∠.() ∵AB∥EF, ∴∠3=∠.() ∵AB∥EF,∴∠2=∠.() ∵DE∥AC,∴∠4=∠.() ∴∠2=∠A(等量代换). ∵∠1+∠2+∠3=180°,∴∠A+∠B+∠C=180°(等量代换). 5、如图,AD平分∠BAC,EF平分∠DEC,且∠1=∠2,∠B=60°试求∠EDC的度数。 解∵AD平分∠BAC(己知) ∴∠BAC=2∠1() EF平分∠DEC(己知) ∴() ∵∠1=∠2(己知) ∴∠BAC= () ∴DE∥AB () ∴∠EDC==60°( 6、已知:如图,AB//CD,试解决下列问题: (1)∠1+∠2=;(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