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参考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参考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参考资料

毛主席和王海蓉同志的谈话(1964年6月4日)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毛主席和王海蓉同志的谈话(1964年6月4日)

目录

【第一部分】考题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第三部分】中共十八大全文(《求是》理论期刊重点加黑版)

【第一部分】考题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与进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三者的关系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8个基本要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6、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述)

7、“三个没有变”的论断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

9、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内容

12、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重要性以及自己的认识

1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重要性,自己的认识

1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及其意义

17、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18、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要内容。

19、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

20、社会主义国情理论:内容,含义,意义,原因。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阶段与进程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三者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8个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二,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第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第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第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论)

第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

第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探索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贡献。

6、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述)(自己再总结总结,我觉得这个不

太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渊源上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最初的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探索源自于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并以毛泽东思想为理论积淀,随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十七大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但是总的来看,毛泽东在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仍然存在着认识的误区,未能走出前苏联社会主义的界定,突出表现为把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总体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毛泽东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不系统、不完整。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原因。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三个理论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面对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时,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时,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进一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向前进。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主题不断进行深化与发展的一脉相承,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及其经验进行的科学总结,是指引我党带领全体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重要指针。转贴于 中国论文

道路问题,历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问题。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多次的革命起义失败,使中国革命进入低潮,中国共产党人找不到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在黑暗中摸索。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打出了第一面中国共产党武装的旗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思想,选择了一条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致使星星之火,形成取得中国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势。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摸索了二十多年后,是中国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通过一系列讲话、报告,提出了一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这套理论武装下的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智慧不断涌流,取得了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翻天覆地变化,受到了举世瞩目。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充实、丰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集体,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重大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并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汇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系统、完善。

一套科学的理论,必将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指明了方向,使共产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建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将指导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三个没有变”的论断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

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方面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包括起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和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如股份制中的国有和集体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包括量的规定,也包括质的规定。公有制的资产和新增加值,应在国民经济的总资产和新增加值总量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导即导向和引导作用。公有制经济要通过改革焕发勃勃生机,表现出其应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我国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弥补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足。改革3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在快速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扩大就业、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9、中国特色新型经济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第一,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三,自主创新道路

第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

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探索出的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提供根本保障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之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是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是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是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挥参政党作用相结合。

四是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运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重要社会主义民主形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尊重和体现我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要正视和应对我国政治发展所处的特定环境。同时还需要把握好几条重要原则。一是要始终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实。二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三是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使这条道路越走越活。四是要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使这条道路越走越稳。只有把这几条原则把握好、坚持好,才能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内容

第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第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第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第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第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2、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四个方面,拓展一下)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第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重要性以及自己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内在要求。

从历史上看,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总结出了适应自身制度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在社会运动进程中需要也应当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深化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认识提供了根本前提,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二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们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四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思想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体系。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通俗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1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重要性,自己的认识

第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第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第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1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

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及其意义(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内容更加全面和完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意味着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我国未来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将产生深远影响。其意义主要有: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景象。

适应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趋势。

17、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四个方面)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8、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要内容。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第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第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第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第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第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19、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

三个层面: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

20、社会主义国情理论:内容,含义,意义,原因。

内容,含义: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不仅现在,而且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有两层,其一是从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

向;其二是从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发达,仅是初级阶段。

意义:深刻认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认清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

原因:中国人口多、底子薄,欠账多,生产力不发达。用制度建设状况衡量,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政府职能的转变、民主决策体制的建设、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机构设置方面都还存在需要改革的地方。从人口的数量看,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从人口的质量看,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世界文盲半文盲人口总数的近四分之一。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这条是俺自己总结的,实在是找不到了,可参考)

【第三部分】中共十八大全文(《求是》理论期刊重点加黑版)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11月8日)

胡锦涛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

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

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

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

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

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

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

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

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

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

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

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

安全员考试参考试题和答案解析

安全员基础知识题库 一、填空题: 1、材料的抗渗性的指标,通常用抗渗等级提出,如P6、P8、P12等。 2、材料遭受冻结破坏,主要因浸入其孔隙的水,结冻后体胀,对孔壁产生的应力所致。 3、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是一个十分综合的性能,包括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三个方面的涵义。 4、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泥水化物相作用,生成碳酸盐,而降低混凝土的原始碱度,简称为碳化;碱度降低,会导致钢筋的腐蚀。 5、由于砂浆多以薄层使用,且多是铺抹在多孔、吸水及不平的基底上,因此对砂浆的要求,也有它的特殊性。 6、砌转要事先浇水湿润,表面不沾泥土,就可以提高砂浆与砖之间的粘结力,保证墙体的质量。 7、建筑工程中的三大材料为水泥、木材及钢材。 8、冷弯性能指钢材在常温下承受弯曲变形的能力,市建筑钢材的重要工艺性能。用试件在常温下所能承受的弯曲程度表示。 9、树木的成长方向为高、粗向,以纵向管状细胞为主的构造,纵向 比横向联结要牢固得多,再加木材本身的构造是很不均匀的,所 以个方向的各种性能,都相差甚巨,即所谓的各向异性。 10、材料因承受外力(荷载),所具有抵抗变形不致破坏的能力, 称为强度。 11、抗拉强度指钢材被拉断时的最大应力。 12、建筑工程图就是在建筑工程上所用的,一种能够十分准确地表达 出建筑物的外形轮廓、大小尺寸、结构构造和材料做法的图样。 13、结构施工图主要表示承重结构的布置情况、构造和做法、及构 件类型。 14、定位轴线一般应编号。在水平方向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由左至右依次标注;在竖直方向的编号,采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由下而上顺序注。

15、在建筑总平面图及首层建筑平面图上,一般都绘有指北针,表示该建筑物的 方向。 16、图例是建筑工程图上用图形来表示一定含意的一种符号,具有一定的 形象性,使人看了能体会到它代表的东西 17、图纸上除标高的高度及总平面图上尺寸用米为单位标 注外,其他尺寸一律用毫米为单位。 18、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的效果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 变化称为外效应,或者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称为效应。 19、力的三要素为方向、大小、作用点。 20、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或千牛顿,一千克的重物对地面产生的 压力为 9.8N 。 21、在外力作用下,大小、形状均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 22、二力平衡和作用反作用定律中的两个力,都是等值、反向、共线的,所不同的是作 用物体不同。 23、在平面约束中,由约束本身的性质就可以确定约束力方位的约束有固定端支座; 可以确定约束力方向的约束有柔体约束。光滑接触面约束,方向不能确定的约束有 固定铰支座可动铰支座。(各写出两种约束)。 24、如图所示,电灯的重力G=10N,AO绳与顶板间夹角为45,BO绳水平,则AO绳所受 的拉力F1= 14。1N ;BO绳所受的拉力F2= 10N 。 25、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是指_ 轴向拉伸或压缩 _、_ 扭转、_ 剪切和_ 弯曲。 26、如右图所示扳手拧螺母,其中Lh=300,α=300,按(JGJ130---2001)规定扣件螺栓拧紧扭力 矩值不应小于40N· m,且不应大于65 N· m,则力F的最小值为 ,最大值 为。 27、荷载按作用时间分类可分为恒荷载、活荷载两类。 28、工程中常见的约束有柔体约束、光滑接触面约束、固定铰支座、 可动铰支座、固定端支座等五种。 29、柔体约束的约束反力的方向一定是沿着柔体中心线,背离被约束物体,柔

研究生课程-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答案

一.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内涵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同时,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应当是“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这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方式。恩格斯曾举例说,一个法国工人到了加利福尼亚,发现那里是换手艺比换衬衫还要容易的冒险世界,他被迫适应环境,先后换了许多职业,学会了许多手艺,终于体会到,“因为有了适合做任何工作的经验,我觉得自己不再像一个软体动物,而更像一个人了”。这一事例说明了人的发展其实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是有其必要性的,如若不然,人会显得像软体动物一样脆弱,在变化的条件下不能适应和生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都曾经谈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界定就是,“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的发展等方面。马克思一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是相容的,他谈到,即使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但是这决不排斥每一个人也成为独创的画家的可能性。 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成是人的发展目的,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如下目标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包含有三层意义:一是,人的真正发展是指人的本质和特征能够真正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自由是指这种发挥和发展,不是出于生存的逼迫或社会关系的强制,而是人以人自己占有和享受自己的全面本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二是,马克思讲的是“个人”的自由发展,这种发展必然导致强调人的自由个性,这正是对人的个性差异性的肯定,它使人性丰富多彩地展现出来。强调人的自由个性,也是对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选择的自主性的肯定,就是说,个人的发展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三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互为前提的,直接针对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将多数人的牺牲作为少数人享乐的条件,同时旨在表明这种自由发展是人人平等、没有例外的。可以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高追求。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类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标志,也是自由和解放的最高境界。但是,个人的自由发展又必须依赖于集体的行动和社会的发展与解放,只有通过集体行动,只有社会的发展与解放,个人的自由发展才是可能的。同样地,个人的自由发展依赖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只有通过集体、阶级的行动才能实现。社会不解放,个人就不能自由。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的解放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马克思把目光重点投向变革社会制度,解放全人类上面,也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把其学说最后落实到社会解放即人类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上面,正是为了解决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2 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我们党80年征程、80年风云变幻就是这样一部在理论上不断创新的奋斗史。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理论上作出一系列探索和创新。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就是典型代表,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开拓,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上面对挑战,敢为

四季度考试参考资料

服务类: 1、被用户书面表扬的,经查实一次奖励50元;赠送锦旗的,经查实一次奖励100元;被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表扬,经查实按媒体级别一次奖励200-500元。 2、营业员应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即受理客户业务咨询、查询、投诉等来电来访工作时不得推诿。 3、11183生产机机构工单的处理时限:直派调度时限为2小时,直派重派后只有1小时反馈时间;关联调度时限为4小时,发生逾限工单每笔考核协同客服人员100元。 4、集团公司规定工单处理时间是8:00-18:00,中午不休息,周末正常下发工单。工单回复及时率达96%以上。 5、神秘人检查奖励(考核):被检查支局得分在省公司平均分以上(下)的,每高(低)0.2分奖励(考核)50元。 1、11185工单回复时限要求:投诉(11183转办工单除外)、表扬类工单3个工作日内回复,11185工单24小时内反馈,不按规定时限处理回复每件处罚100元,虚假回复每件处罚600元。 2、在各类检查中,服务人员无微笑服务;无四声服务及礼貌用语;无双手递接物及两站三项行为的,每缺失一项行为考核100元,记扣3分。 3、员工在工作中受到委屈、误解、能顾全大局,保证服务质量,维护邮政声誉和形象的,视情况给予200-500元奖励。 4、《营业服务规范》中的行为举止章节包括站姿、坐姿、行姿、手势、表情等内容。 5、营业员服务时应做到五个有声,除“办理业务有关照声”外,还包括来有迎声,问有答声,收付款有唱声,走有送声。 邮政营业类: 1、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不执行收寄验视制度、验视不彻底造成违规收寄禁限寄物品的,一经发现,扣罚直接责任人1000元。对再次发生类似问题的,视情节调整工作岗位或解除劳动合同。 2、收寄各类信件类邮件,应注意内件是否有违章夹寄,如发现非纸质性物品,应验视内件,但不得验视信件内容。对用户拒绝验视的,一律不得收寄。 3、收寄或揽收国内、国际物品类邮件(含文件型特快专递)、挂号印刷品时,应验视寄件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4、营业收寄人员应按照邮件封面书写规范规定,指导和检查用户信息是否完整、收(寄)件人地址、姓名、联系电话书写是否正确等,严格落实全名址信息录入要求。 5、收寄国内函件时,应将邮件条码签粘贴在邮件封面左下角。 6、扫黄打非画像法是指: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港澳台出版的、繁体字的非法出版物。 7、扬州邮政化工产品指定收寄点:市分公司邗城邮政支局。 8、收寄验视中发现国家明令禁止寄递的枪支、弹药、爆炸物、毒品、

2019年度公需考试参备考资料题目解析(单选题)

2019 年公需考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的目标是实现生物智慧系统与机器智能系统的紧密耦合、相互协同工作,形成更强的智慧和能力,提供示范应用。 A、跨媒体智能 B、群体智能 C、人机混合增强智能 D、自主无人系统 正确答案: C ()是指能够适应环境、应对未知挑战、具有自我意识、达到人类水平(因而超越人 类)的智能。 A、人工智能 B、强人工智能 C、弱人工智能 D、机器智能 正确答案: B ()被称为“新世纪未来的石油” A、云计算 B、物联网 C、大数据 D、互联网 正确答案: C ()被称为“数据仓库之父” A、冯 B、比尔 C、埃德加 D、詹姆斯 正确答案: B ()是指一个人的气需要改变,有的人气质比较刚,有的人气质比较柔弱,需要自我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A、养心 B、养性 C、治气 D、治心 正确答案: C ()就是以“敬”为主,所谓的“敬”,是指保持一颗虔敬之心。 A、慎独 B、主敬 C、谨言 D、致诚 正确答案: B ()二字来源于孟子的一句话,叫“存其心,养其性。” A、“养心” B、“养性” C、“存养” D、“自省” 正确答案: C ()的定义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实现路径的总和”。 A、知识产权商用化 B、知识产权交易 C、知识产权融资 D、知识产权交证券化 正确答案: A ()所讲的是企业如何用市场规则,依靠知识产权获取经济利益。 A、知识产权运营 B、知识产权运用 C、知识产权管理 D、知识产权经营 正确答案: D ()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技术方案。 A、知识产权 B、专利 C、心理 D、学历 正确答案: B ()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宏观性的关于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A、《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B、《“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C、《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 D、《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关于进一步推进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意见》 正确答案: A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1.《乌托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杰作。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一切人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劳动的人都可以保证得到一切必需品。实行民主政治,所有的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利益工作。国家元首也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全体居民讨论决定。这种社会结构的优点可以使居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有共同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一个民主国家内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理想,也可称为反专制社会主义。 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 4.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浅析改革开放 贺海兵农业水土工程6班1008280946 摘要: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讨论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以及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实质,其实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开放---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七十年代末,冷战的阴霾就要散开,意识形态的对抗被社会经济发展取代成为时代发展主题,经济社会全球化成为时代趋势,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全球化以跟上时代步伐。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

教师考试参考资料

教育学模拟2 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题) 1、在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方面,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创建了“道尔顿制”,这种形式的主要特点是( ) A、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教学 B、教师辅导学生个别自学 C、将教学活动分为大班教学、小组学习和独立自学 D、在同一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 2、我国普通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班集体 B、少先队 C、共青团 D、班委会 3、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A、幼儿的品德教育 B、幼儿的智力开发 C、幼儿的心理健康 D、幼儿的身心健康 4、狭义的文化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传统文化 D、民族文化 5、提出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理念的组织是 A、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B、美国幼儿教育协会 C、香港幼儿教育协会 D、日本幼儿教育协会 6、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手段或方式。下列不属于教学方法的是( ) A、实验法 B、灌输法 C、谈话法 D、练习法 7、《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述的是何种教学原则( )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8、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9、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10、当前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经济法律责任 11、.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 )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规管理 12、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3、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4、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C、剩余价值学说

2019年四川省安B考试机考题库与参考答案项目负责人考试参考资料与解析

项目负责人考试参考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房屋建筑工程、装修工程总承包单位按照建筑面积配备项目专职安全生产 管理人员应当满足的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1万平方米以下的工程不少于 1 人; 1万~ 5 万平方米的工程不少于 2 人; 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不少于 3 人,且按专业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A、1 万平方米以下的工程不少于 2 人 B、1 万~ 5 万平方米的工程不少于 2 人 C、1 万~ 5 万平方米的工程不少于 3 人 D、5 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不少于 5 人 2.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总包单位应当自行完成建设工程( d )的施工。 A、整体结构B 、主要结构 C、所有结构 D、主体结构 3.制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主要目的是(b)。 A、制定评分办法,便于行业管理 B、加强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C、以最少的安全投入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 D、建立统一的司法解释,有助于法律程序的执行 4.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 d ),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 A、处理办法B 、应急办法 C、预防措施D 、应急救援预案 5.分包单位 ( a ) 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A、不得 B、可以 C、必须 D、自行决定是否 6.建筑施工“三类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试周期为(c)。

A、1 年 B、2年 C、3年 D、证书过期前培训即可 7.三级安全教育是指( b )这三级。 A、企业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班组 长B、公司、项目、班组C、公司、总承 包单位、分包单位D、建设单位、施工单 位、监理单位 8.分包单位应当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导致安 全事故的,由( a )承包主要责任。 A、分包单位B 、总包单位 C、建设单位 D、监理单位 9.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b)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措施的技术要求向施工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有双方签字确认。 A、项目经理 B、技术人员 C、值班人员 D、考核人员 10.实施总承包的建设工程发生事故,由(b)负责上报事故。 A、业主 B、总承包单位 C、发生事故的单位 D、在事故发生地点的单位 11.根据《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用人单位对于首次取得资格证书人员,应当在正式上岗前安排不少于(b)的实习操作。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对于首次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在其正式上岗前安排不少于 3 个月的实习操作。 A、1 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12.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分包单位应当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分包单位承担 ( d ) 。 第二十四条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 总承包单位应当自行完成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 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义务。总承包 单位和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 分包单位应当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分包单位承担主要责任。 A、全部责任 B、合同中约定的责任

(完整版)必修1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

必修1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B.广大工人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 C.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直接影响D.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 2.右图是两位伟人工作的场景,他们为一个无产阶级革 命组织起草的纲领于1848年发表。这部著作的主要意义 在于() A.它的发表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B.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革命纲领 D.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共产党宣言》是近年来美国教育部公布的“美国中 学生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美国 中学生可以了解()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无产阶级革命首先 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③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④ 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4.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5.《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以下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B.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巴黎公社运动D.中国的改革开放 6.《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7.关于下列图片的描述错误的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09日21:20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 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 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草学考试参考资料复习进程

草学考试参考资料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一、草地放牧的优越性 a.放牧是经济有效的家畜饲养方式 ,青草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营养价值高 、 适口性好; b. 放牧促进家畜的健康; c. 放牧是草地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适度放牧—正效应 // 放牧不足或过度放牧—负效应) 二、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总结:放牧对草地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其影响的程度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放 牧强度、家畜分布、植物种类、利用季节、 放牧家畜的种类等) 家畜、土壤和植被之间是 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去叶 践踏 粪便排泄)— (植物 多样性 生长 繁殖 土壤 理化性质)—(草地 生产力) 反之,草地对家畜也产生影响:(1)牧草的数量和质量 (2)土壤中矿物质的含量 (3)寄生虫的发生 1 放牧对牧草的影响:a.对牧草繁殖的影响 (种子繁殖、营养繁殖 有利方面—适度放牧刺激生长;不利方面—过度放牧影响繁殖)// b.放牧对草群成分的影响( 草群中高大草类将消失,同时为下繁草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借种子繁殖的草类数量会大大减少或完全消失。适口性好的牧草数量减少或衰退而适口性差的牧草或家畜不吃的牧草数量增加。 草群中出现莲座状植物、根出叶植物及匍匐植物,不易被家畜采食,适应强度放牧的结果。)// c. 放牧对土壤的影响(有利方面:畜蹄的践踏具有耙、压作用;不利方面: 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 ;影响土壤水土保持的能力:地表径流、土壤水分蒸发) 三、草地对放牧的响应 不同草地类型、草地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植 物种类组成的草地对放牧的响应各不相同。 草地植物的补偿生长: 试验证明适当放牧可以提高草地植物生产能力。McNaughton (1979,1983)提出放牧优化理论,认为食草动物和牧草的进化是同时进行的,适度放牧对草地植被是有益的。 放牧优化理论中草地植物对放牧的响应:第一种,植物对放牧特别敏感,家畜采食即使是轻牧, 都会造成植物伤害甚至死亡,属于欠补偿性生长(Under Compensatory Growth ); 第二种,植物开始对放牧没有响应或不受放牧影响,当放牧达到一定强度时才会受到伤害,属于等补偿性生长;第三种,植物在放牧作用下快速生长,当放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植物生长也会达到一个最优化水平,但如果放牧超过这一强度,植物的生长将减速直至死亡,属于超补偿性生长。放牧对草地植物的影响:a.过度放牧(光合作用降低、碳水化合物储藏减少、根生长缓慢、种子产量降低、竞争力降低、草地覆盖物积累减少、水土流失);b. 轻度或中度放牧( 光合作用增强、分蘖增加、遮阳减少、呼吸损失减少、促进植物生长因子活动、减少多余的地表覆盖物、刺激植物生长) 四、放牧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放牧:草地在正确的管理下能长期保持稳定的生产力、相对稳定的草地群落结构,土壤不出现沙化、盐碱化或水土流失,放牧家畜的各项生产指标(生长、泌乳、 繁殖、产毛)处于良好状态。(一)放牧的适宜时间(牧草返青后的15~18天是牧草发育的临界期,放牧上称为忌牧期;适宜于开始放牧的时期:牧草返青生长15~18天以后 ;放牧过早、过迟都不利,最迟不易晚于禾草拔节期)// 适宜于结束放牧的时期:停止生长前1个月保证地上营养物质向根系转移、 储藏,有利于明年牧草再生。 (二)草地利用率与采食率 a.草地利用率是指在适度放牧情况下的采食量与产草量之比。草地利用率(%)=适当采食量/某地段 总产草量 (在适宜利用条件下,草地的表现是既不放牧过重也不放牧过轻,牧草正常生长,并能维持家畜的正常生产生活。) 确定草地利用率时 应考虑的因素:(1)草地的耐牧性(2)地形与水土保持情况(3)牧草质量状况(4)是否干旱(5)人工草地或天然草地(6)牧草的临界期。 b.采食率=家畜实际采食牧草的量占牧草总产量的百分比。 采食量测定方法:(1)双样方法(2)Cr 2O 3 (3)食道瘘管法 (4)链烷法 (三)草地的放牧强度 确定了利用率,就能根据采食率来检查放牧场的利用是否符合规定的利用程度。放牧强度:放牧草地表现出来的放牧轻重程度(采食率≈利用率 放牧适宜;采食率<利用率轻度放牧;采食率>利用率过度放牧) (四)草地载畜量 在一定放牧时期内,在一定草地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它是反映草地本身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决定载畜量的三要素:家畜数量、放牧时间、草地面积。(a.时间单位法:头日/hm 2 在单位面积的草地上,一定数量的家畜能放牧的日数。 b,面积单位法:hm 2/羊单位.年 在一定时期内,单位数量家畜所需草地的面积。 C.家畜单位法:羊单位.年/hm 2 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一年内能放养成年家畜的头数。) 我国“绵羊单位”:在单位利用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能承载饲养的标准家畜头数。羊单位:1只体重50kg 并哺半岁以内单羔,日消耗1.8kg 标准干草的成年母绵羊,或与此相当的其他家畜为一个标准羊单位。(标准干草:达到最高月产量时,收割的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的温性草原或山地草甸之含水量14%的干草。) 草地载畜量的确定方法:(经验估计、根据家畜的健康状况来估计、用放牧实验法估测、按草地产草量估算) 载畜量=饲草量(kg /hm 2)×利用率/[家畜日食量(kg/日?头)×放牧天数] 载畜率=饲草量(kg /hm 2)×采食率/[家畜日食量(kg/日?头)×放牧天数] (载畜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面积的草地上实际放牧家畜的数量) 分区轮放 :按一定的放牧方案,在放牧地内,严格控制牲畜的采食时间和采食范围,使草地和牲畜都获得较大利益。 分区轮牧的优点:(1)减少牧草浪费,节约草地面积;(2)改进植被成分,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轮牧均匀利用草地,防止杂草滋生,优良牧草较多,自由放牧摧残优良牧草植被成分变坏;(3)增加畜产品,轮牧避免家畜活动过多消耗热能,均匀利用草地,家畜健康生长发育;(4)加强放牧地的管理,利于有计划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5)防止家畜寄生蠕虫病的传播,轮牧经安排不在同一草地连续放牧6天以上,减少感染幼虫的机会。 划区轮牧 定义:根据草地生产力和家畜数量,将草地划分为若干面积相等的分区,规定每个分区的放牧日期,然后按计划分区顺序放牧,并在放牧日程上规定轮牧周期和放牧次数。 第八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割草地:指牧区草原、农区草山草坡、沿海滩涂草地以及人工、半人工草地中能够进行割制干草的生产地段,它是草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割草地的选择(根据草地类型、自然条件和干草产量高低等,选择以禾本科草为主、植株较高和具有一定产量的草地作为割草地。) 牧草的刈割时期(影响割草地单位面积产量和干草品质):当年干草产量和干草营养物质含量。根据生长期内割草地产量动态和牧草营养物质积累动态规律,确定在单位面积营养物质总收获量最高时期进行刈割。开花期刈割可收获较高产草量和营养物质含量。(个别情况下草地最高产量是在结实期)开花后延迟刈割,会降低干草品质。综合考虑当年的割草地产量和干草的营养物质含量,尤其是可消化营养物质含量,牧草的适宜刈割时期应当以开花期为最好。 刈割时期对下年草地产量的影响 科学实验证明:下一年草地最高产量是在本年开花期刈割情况下获得;相反地,下一年草地的最低产量却是在本年早期(开花初期以前)刈割情况下获得。 牧草的饲用价值:确定刈割时期不一定完全按照草群中主要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高大杂类草草地:抽穗(现蕾)初期到开花期刈;高大禾本科草地:抽穗初期刈;芦苇割草地应在抽穗之前上有8~9片叶时;蒿类草地,在结实期刈,以减少苦味;针茅为主草地,在芒针形成或出现前刈割)刈割高度: 影响干草数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a.牧草刈后留茬越高 收获量越低,草地产量的损失也越大;影响干草营养物质含量/ b.刈后留茬过低 ,降低了牧草的光合作用,影响刈后再生和地下器官营养物质的积累;适宜的牧草刈割高度为5~6cm, 但对下繁草草地为3~4cm, 地面不平时,可提高高度。)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⑴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学说,固然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就得不到落实。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⑵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上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它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他的作用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它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⑴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既然客观实际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着,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一种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⑶马克思主义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雇佣劳动的本质,因而无法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②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③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然被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加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了,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便找到反抗资产阶级的有效途径,实现其自身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深入工人运动实践,把社会主义置身于现实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来却无法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②思想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它的起初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③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⑴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⑵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⑶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⑷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四个角度揭示了这一规律。⑵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工人阶级是最有前途、最革命的阶级,他们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无论革命或者建设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⑶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⑷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对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才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⑸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6.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⑴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②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机制;③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④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⑤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⑵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③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④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⑶在文化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②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领域中的个人崇拜;③文化生活的整齐划一。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⑴重要的历史功绩:①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②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③保证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当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⑵历史局限性:①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不能得到较多的改善,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②各级干部缺乏主动性,官僚主义严重,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充分发展;③人们思想遭到禁锢,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7.试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①从理论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唯物主义原理。②从现实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已具备一定物质条件。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革命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本国历史发展的必然。⑤特殊的国际环境。 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因为: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②封建主义在各个方面有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③复杂险恶的国际生存环境;④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总之,我们决不能因为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否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取得一些成就,而看不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