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高考模拟试题高中人教版数学(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必考问题14 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2015年高考模拟试题高中人教版数学(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必考问题14 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2015年高考模拟试题高中人教版数学(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必考问题14 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2015年高考模拟试题高中人教版数学(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必考问题14 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必考问题14 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2012·山东)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AB ∥CD ,∠DAB =60°,FC ⊥平面ABCD ,AE ⊥BD ,CB =CD =CF .

(1)求证:BD ⊥平面AED ; (2)求二面角F - BD - C 的余弦值.

(1)证明 因为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AB ∥CD ,∠DAB =60°, 所以∠ADC =∠BCD =120°.又CB =CD ,所以∠CDB =30°, 因此∠ADB =90°,AD ⊥BD ,又AE ⊥BD ,且AE ∩AD =A , AE ,AD ?平面AED ,所以BD ⊥平面AED .

(2)解 连接AC ,由(1)知AD ⊥BD ,所以AC ⊥BC .又FC ⊥平面ABCD ,因此CA ,CB ,CF 两两垂直,

以C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CA ,CB ,CF

所在的直线为x 轴,y 轴,z 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不妨设CB =1, 则C (0,0,0),B (0,1,0), D ??

??

32

,-12,0,F (0,0,1),

因此BD →=????32,-32,0,BF →

=(0,-1,1).

设平面BDF 的一个法向量为m =(x ,y ,z ), 则m ·BD →=0,m ·BF →

=0,所以x =3y =3z , 取z =1,则m =(3,1,1).

由于CF →

=(0,0,1)是平面BDC 的一个法向量, 则cos 〈m ,CF →

〉=m ·CF →|m ||CF →|=15=55,

所以二面角FBDC 的余弦值为

5

5

.

对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部分,主要以解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而且偏重在第二问或者

第三问中使用这个方法,考查的重点是使用空间向量的方法进行空间角和距离等问题的计算,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空间向量的运算问题.

空间向量的引入为空间立体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首先要从定义入手,抓住实质,准确记忆向量的计算公式,注意向量与线面关系、线面角、面面角的准确转化;其次要从向量的基本运算入手,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确保运算的准确性.

必备知识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的向量方法

设直线l,m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a1,b1,c1),b=(a2,b2,c2).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μ=(a3,b3,c3),v=(a4,b4,c4)(以下相同).

(1)线面平行

l∥α?a⊥μ?a·μ=0?a1a3+b1b3+c1c3=0.

(2)线面垂直

l⊥α?a∥μ?a=kμ?a1=ka3,b1=kb3,c1=kc3.

(3)面面平行

α∥β?μ∥v?μ=λv?a3=λa4,b3=λb4,c3=λc4.

(4)面面垂直

α⊥β?μ⊥ν?μ·v=0?a3a4+b3b4+c3c4=0.

空间角的计算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设直线a,b的方向向量为a,b,其夹角为θ,则

cos φ=|cos θ|=|a·b|

|a||b|(其中φ为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求法

如图所示,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e,平面α的法向量为n,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φ,

两向量e与n的夹角为θ,则有sin φ=|cos θ|=|e·n|

|e||n|.

(3)二面角的求法

①利用向量求二面角的大小,可以不作出平面角,如图所示,〈m ,n 〉即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②对于易于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几何体,求二面角的大小时,可以利用这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来求.

如图所示,二面角αlβ,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1,平面β的法向量为n 2,〈n 1,n 2〉=θ,则二面有αlβ的大小为θ或πθ.

空间距离的计算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两平行平面的距离均可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 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d =|PM →

·n |

|n |

(其中n 为α的法向量,M 为α内任一点).

必备方法

1.空间角的范围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π

2;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0≤θ≤π

2;

(3)二面角(θ):0≤θ≤π.

2.用向量法证明平行、垂直问题的步骤:

(1)建立空间图形与空间向量的关系(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也可以不建系),用空间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点、直线、平面;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平行、垂直问题; (3)根据运算结果解释相关问题.

3.空间向量求角时考生易忽视向量的夹角与所求角之间的关系:(1)求线面角时,得到的是直线方向向量和平面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而不是线面角的余弦;

(2)求二面角时,两法向量的夹角有可能是二面角的补角,要注意从图中分析.

向量法证明垂直与平行

多以多面体(特别是棱柱、棱锥)为载体,求证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或垂直,其中逻辑推理和向量计算各有千秋,逻辑推理要书写清晰,“充分”地推出所求证(解)的结论;向量计

算要步骤完整,“准确”地算出所要求的结果.

【例1】? 如图所示,已知直三棱柱ABCA 1B 1C 1中,△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 =90°,且AB =AA 1,D 、E 、F 分别为B 1A 、C 1C 、BC 的中点.求证:

(1)DE ∥平面ABC ; (2)B 1F ⊥平面AEF . [审题视点] [听课记录]

[审题视点] 建系后,(1)在平面ABC 内寻找一向量与DE →

共线;(2)在平面AEF 内寻找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与B 1F →

垂直.

证明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 令AB =AA 1=4,

则A (0,0,0),E (0,4,2),F (2,2,0), B (4,0,0),B 1(4,0,4).

(1)取AB 中点为N ,连接CN , 则N (2,0,0),C (0,4,0),D (2,0,2), ∴DE →=(-2,4,0),NC →

=(-2,4,0), ∴DE →=NC →,

∴DE ∥NC ,又∵NC ?平面ABC , DE ?平面ABC .故DE ∥平面ABC . (2)B 1F →

=(-2,2,-4),

EF →=(2,-2,-2),AF →

=(2,2,0).

B 1F →·EF →=(-2)×2+2×(-2)+(-4)×(-2)=0, B 1F →·AF →=(-2)×2+2×2+(-4)×0=0.

∴B 1F →⊥EF →,B 1F →⊥AF →

,即B 1F ⊥EF ,B 1F ⊥AF , 又∵AF ∩FE =F ,∴B 1F ⊥平面AEF .

(1)要证明线面平行,只需证明DE →

与平面ABC 的法向量垂直;另一个思路则是

根据共面向量定理证明向量DE →与NC →

相等.

(2)要证明线面垂直,只要证明B 1F →

与平面AEF 的法向量平行即可;也可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B 1F →⊥EF →,B 1F →⊥AF →

.

【突破训练1】 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BB 1,DC 的中点. (1)求证:D 1F ⊥平面ADE ;

(2)设正方形ADD 1A 1的中心为M ,B 1C 1的中点为N ,求证:MN ∥平面ADE . 证明

(1)如图,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以D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 则D (0,0,0),A (1,0,0),D 1(0,0,1), F 0,12,0,E 1,1,12

AD →=(-1,0,0),D 1F →

=0,12,-1,

AD →·D 1F →

=(-1,0,0)·0,12,-1=0.

∴AD ⊥D 1F .

又AE →

=0,1,12,D 1F →=0,12,-1,

∴AE →·D 1F →

=0,1,12·0,12,-1=12-12=0.

∴AE ⊥D 1F .

又AE ∩AD =A ,D 1F ?平面ADE , ∴D 1F ⊥平面ADE .

(2)∵M 12,0,12,N 12,1,1,∴MN →

=0,1,12.

由(1)知,D 1F →

=0,12,-1是平面ADE 的法向量.

又∵MN →·D 1F →

=0+12-12

=0,∴MN ⊥D 1F .

∵MN ?平面ADE ,∴MN ∥平面ADE . 用向量法求线线角、线面角

多以空间几何体、平面图形折叠成的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线线角、线面角的求法,正确科学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是解此类题的关键.

【例2】? (2012·全国理)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菱形,P A ⊥底面ABCD ,AC =22,P A =2,E 是PC 上的一点,PE =2EC .

(1)证明:PC ⊥平面BED ;

(2)设二面角APBC 为90°,求PD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大小. [审题视点] [听课记录]

[审题视点] (1)由PC FC =AC

EC 可得△FCE ∽△PCA ,则∠FEC =90°,易得PC ⊥EF 、PC ⊥BD .

(2)作AG ⊥PB 于G ,由二面角APBC 为90°,易得底面ABCD 为正方形,可得AD ∥面PBC ,则点D 到平面PCB 的距离d =AG ,找出线面角求解即可.也可利用法向量求解,思路更简单,但计算量比较大.

法一

(1)证明 因为底面ABCD 为菱形,所以BD ⊥AC ,又P A ⊥底面ABCD ,所以PC ⊥BD . 设AC ∩BD =F ,连接EF .因为AC =22,P A =2,PE =2EC ,故PC =23,EC =233,

FC =2,从而PC FC =6,AC

EC

= 6.

因为PC FC =AC

EC

,∠FCE =∠PCA ,所以△FCE ∽△PCA ,∠FEC =∠P AC =90°,由此知PC

⊥EF .

PC 与平面BED 内两条相交直线BD ,EF 都垂直,所以PC ⊥平面BED . (2)解 在平面P AB 内过点A 作AG ⊥PB ,G 为垂足. 因为二面角APBC 为90°,所以平面P AB ⊥平面PBC . 又平面P AB ∩平面PBC =PB ,故AG ⊥平面PBC ,AG ⊥BC .

BC 与平面PAB 内两条相交直线P A ,AG 都垂直,故BC ⊥平面P AB ,于是BC ⊥AB ,所以底面ABCD 为正方形,AD =2,PD =P A 2+AD 2=2 2.

设D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d .

因为AD ∥BC ,且AD ?平面PBC ,BC ?平面PBC ,故AD ∥平面PBC ,A 、D 两点到平面PBC 的距离相等,即d =AG = 2.

设PD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为α,则si n α=d PD =12.

所以PD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为30°.

法二 (1)证明 以A 为坐标原点,射线AC 为x 轴的正半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

C (22,0,0),设

D (2,b,0),其中b >0,则P (0,0,2),

E 423,0,23

,B (2,-b,0).

于是PC →

=(22,0,-2), BE →

=23,b ,23,

DE →

=23,-b ,23

从而PC →·BE →=0,PC →·DE →=0, 故PC ⊥BE ,PC ⊥DE .

又BE ∩DE =E ,所以PC ⊥平面BDE . (2)解 AP →=(0,0,2),AB →

=(2,-b,0). 设m =(x ,y ,z )为平面P AB 的法向量,则 m ·AP →=0,m ·AB →=0,即2z =0且2x -by =0,

令x =b ,则m =(b ,2,0).

设n =(p ,q ,r )为平面PBC 的法向量,则 n ·PC →=0,n ·BE →=0, 即22p -2r =0且

2p 3+bq +2

3

r =0, 令p =1,则r =2,q =-

2b ,n =1,-2

b

, 2. 因为面P AB ⊥面PBC ,故m ·n =0,即b -2b =0,故b =2,于是n =(1,-1,2),DP →

(-2,-2,2).

cos 〈n ,DP →〉=n ·DP →|n ||DP →|

=12,〈n ,DP →

〉=60°.

因为PD 与平面PBC 所成角和〈n ,DP →

〉互余,故PD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为30°.

(1)运用空间向量坐标运算求空间角的一般步骤为:①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

系;②求出相关点的坐标;③写出向量坐标;④结合公式进行论证、计算;⑤转化为几何结论.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主要通过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α求得,即sin θ=|cos α|.

【突破训练2】 (2011·陕西)如图,在△ABC 中,∠ABC =60°,∠BAC =90°,AD 是BC 上的高,沿AD 把△ABD 折起,使∠BDC =90°.

(1)证明:平面ADB ⊥平面BDC ;

(2)设E 为BC 的中点,求A E →与D B →

夹角的余弦值. (1)证明 ∵折起前AD 是BC 边上的高,

∴当△ABD 折起后,AD ⊥DC ,AD ⊥DB . 又DB ∩DC =D ,∴AD ⊥平面BDC . ∵AD ?平面ABD , ∴平面ADB ⊥平面BDC .

(2)解 由∠BDC =90°及(1)知DA ,DB ,DC 两

两垂直,不妨设|DB |=1,以D 为坐标原点,以D B →,D C →,D A →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易得

D (0,0,0),B (1,0,0),C (0,3,0), A (0,0,3),

E ????12,32,0,

∴A E →=???

?12,32,-3,D B →=(1,0,0), ∴A E →与D B →夹角的余弦值为cos 〈A E →,D B →〉=A E →·D B →

|A E →||D B →

|=

121×

224

2222

.

用向量法求二面角

用空间向量法求二面角的大小是高考的热点.考查空间向量的应用以及运算能力,题目难度为中等.

【例3】? (2012·天津改编)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平面ABCD ,AC ⊥AD ,AB ⊥BC ,∠BAC =45°,P A =AD =2,AC =1.

(1)证明:PC ⊥AD ;

(2)求二面角APCD 的正弦值. [审题视点] [听课记录]

[审题视点] 建立空间坐标系,应用向量法求解. 解 如图,

以点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得A (0,0,0),D (2,0,0), C (0,1,0),B -12,1

2,0,P (0,0,2).

(1)证明:易得PC →

=(0,1,-2), AD →

=(2,0,0).

于是PC →·AD →=0,所以PC ⊥AD . (2)PC →=(0,1,-2),CD →

=(2,-1,0). 设平面PCD 的法向量n =(x ,y ,z ),

则?????

n ·PC →=0,n ·

CD →=0,即?????

y -2z =0,2x -y =0.不妨令z =1,

可得n =(1,2,1).

可取平面P AC 的法向量m =(1,0,0). 于是cos 〈m ,n 〉=m ·n |m |·|n |=16=6

6.

从而si n 〈m ,n 〉=

30

6

. 所以二面角APCD 的正弦值为

306

.

借助向量求二面角是解决空间角问题的常用方法.求解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

(1)两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不一定就是所求的二面角,有可能两法向量夹角的补角为所求; (2)求平面的法向量的方法:①待定系数法:设出法向量坐标,利用垂直关系建立坐标的方程解之;②先确定平面的垂线,然后取相关线段对应的向量,即确定了平面的法向量.当平面的垂线较易确定时,常考虑此方法.

【突破训练3】 (2012·唐山一模)如图,

在三棱柱ABCA 1B 1C 1中,CC 1⊥底面ABC ,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M ,N 分别是棱CC 1、AB 的中点.

(1)求证:CN ∥平面AMB 1;

(2)若二面角AMB 1C 为45°,求CC 1的长. (1)证明 设AB 1的中点为P ,连接NP 、MP . ∵CM 綉12AA 1,NP 綉1

2AA 1,∴CM 綉NP ,

∴CNPM 是平行四边形,∴CN ∥MP . ∵CN ?平面AMB 1,MP ?平面AMB 1, ∴CN ∥平面AMB 1.

(2)解 如图,以C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使x 轴、y 轴、z 轴分别与NA →、CN →

、CC 1→

同向.

则C (0,0,0),A (1,3,0),

B (-1,3,0),设M (0,0,a )(a >0), 则B 1(-1,3,2a ),

MA →=(1,3,-a ),MB 1→=(-1,3,a ),CM →

=(0,0,a ), 设平面AMB 1的法向量n =(x ,y ,z ), 则n ·MA →=0,n ·MB 1→=0,

即???

x +3y -az =0,-x +3y +az =0,

则y =0,令x =a ,则z =1,即n =(a,0,1). 设平面MB 1C 的一个法向量是m =(u ,v ,w ), 则m ·MB 1→=0,m ·CM →=0,

即???

-u +3v +a w =0,a w =0,

则w =0,令v =1,则u =3,即m =(3,1,0). 所以cos 〈m ,n 〉=3a

2a 2+1

依题意,〈m ,n 〉=45°,则3a 2a 2+1=2

2,解得a =2,所以CC 1的长为2 2.

利用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 探索性问题

此类问题命题背景宽,涉及到的知识点多,综合性较强,通常是寻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或探索使结论成立的点是否存在等问题,全面考查考生对立体几何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例4】? 如图所示,

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MD ⊥平面ABCD ,NB ⊥平面ABCD ,且MD =NB =1,E 为BC 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NE 与AM 所成角的余弦值;

(2)在线段AN 上是否存在点S ,使得ES ⊥平面AMN ?若存在,求线段AS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审题视点] [听课记录]

[审题视点] 建立以D 为原点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求解,第(2)问中设AS →=λAN →

,由ES ⊥平面AMN 可得λ值.

解 (1)

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 依题意,易得D (0,0,0),A (1,0,0), M (0,0,1),C (0,1,0),B (1,1,0), N (1,1,1),E 1

2,1,0.

∴NE →

=-12,0,-1,

AM →

=(-1,0,1).

∵cos 〈NE →,AM →

〉=NE →·AM →|NE →|·|AM →|=-1252×2

=-1010,

∴异面直线NE 与AM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1010

. (2)假设在线段AN 上存在点S ,使得ES ⊥平面AMN . ∵AN →=(0,1,1),可设AS →=λAN →

=(0,λ,λ), 又EA →=12,-1,0,∴ES →=EA →+AS →=1

2

,λ-1,λ.

由ES ⊥平面AMN ,得????? ES →·AM →=0,ES →·AN →=0,即?????

-12+λ=0,

(λ-1)+λ=0,

故λ=12,此时AS →

=0,12,12,|AS →|=22.

经检验,当AS =2

2

时,ES ⊥平面AMN .故线段AN 上存在点S ,使得ES ⊥平面AMN ,此时AS =

22

.

空间向量最适合于解决这类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它无需进行复杂的作

图、论证、推理,只需通过坐标运算进行判断.解题时,把要成立的结论当作条件,据此列方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问题转化为“点的坐标是否有解,是否有规定范围的解”等,因此使用问题的解决更简单、有效,应善于运用这一方法解题.

【突破训练4】 如图1,

∠ACB =45°,BC =3,过动点A 作AD ⊥BC ,垂足D 在线段BC 上且异于点B ,连接AB ,沿AD 将△ABD 折起,使∠BDC =90°(如图2所示).

(1)当BD 的长为多少时,三棱锥ABCD 的体积最大;

(2)当三棱锥ABCD 的体积最大时,设点E ,M 分别为棱BC ,AC 的中点,试在棱CD 上确定一点N ,使得EN ⊥BM ,并求EN 与平面BMN 所成角的大小.

解 (1)法一 在如题图1所示的△ABC 中,设BD =x (0<x <3),则CD =3-x .由AD ⊥BC ,∠ACB =45°知,△AD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D =CD =3-x .

由折起前AD ⊥BC 知,折起后(如题图2),AD ⊥DC ,AD ⊥BD ,且BD ∩DC =D , 所以AD ⊥平面BCD .又∠BDC =90°,所以S △BCD =12BD ·CD =12x (3-x ),于是V ABCD =13

AD ·S

△BCD

=13(3-x )·12x (3-x )=112·2x (3-x )(3-x )≤1122x +(3-x )+(3-x )33=2

3, 当且仅当2x =3-x ,即x =1时,等号成立,

故当x =1,即BD =1时,三棱锥ABCD 的体积最大. 法二 同法一,得

V ABCD =13AD ·S △BCD =13(3-x )·1

2x (3-x )

=16(x 3-6x 2+9x ).令f (x )=1

6

(x 3-6x 2+9x ), 由f ′(x )=1

2(x -1)(x -3)=0,且0<x <3,解得x =1.

当x ∈(0,1)时,f ′(x )>0;当x ∈(1,3)时,f ′(x )<0. 所以当x =1时,f (x )取得最大值.

故当BD =1时,三棱锥ABCD 的体积最大.

(2)以D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 由(1)知,当三棱锥ABCD 的体积最大时,BD =1,AD =CD =2. 于是可得D (0,0,0),B (1,0,0), C (0,2,0),A (0,0,2),M (0,1,1), E 12

,1,0,且BM →

=(-1,1,1). 设N (0,λ,0),则EN →

=-12,λ-1,0.

因为EN ⊥BM 等价于EN →·BM →

=0, 即-12,λ-1,0·(-1,1,1)=12+λ-1=0,

故λ=12,N 0,12

,0.

所以当DN =1

2(即N 是CD 的靠近点D 的一个四等分点)时,EN ⊥BM .

设平面BMN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

由?????

n ⊥BN →,n ⊥BM →,

及BN →

=-1,12,0,得?????

y =2x ,z =-x .可取n =(1,2,-1).

设EN 与平面BMN 所成角的大小为θ,则由EN →

=-12,-12

,0,n =(1,2,-1),可得si n θ

=cos (90°-θ)=n ·EN →|n |·|EN →|=-12-16×22

=3

2,即θ=60°.

故EN 与平面BMN 所成角的大小为60°.

利用向量法求空间角要破“四关”

利用向量法求解空间角,可以避免利用定义法作角、证角、求角中的“一作、二证、三计算”的繁琐过程,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第二破“求坐标关”;第三破“求法向量关”;第四破“应用公式关”,熟记线面成的角与二面角的公式,即可求出空间角.

【示例】? (2012·佛山调研)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 ABC 中,已知PC ⊥平面ABC ,点C 在平面PBA 内的射影D 在直线PB 上.

(1)求证:AB ⊥平面PBC ;

(2)设AB =BC ,直线P A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为45°,求异面直线AP 与BC 所成的角; (3)在(2)的条件下,求二面角CP AB 的余弦值. [满分解答] (1)∵PC ⊥平面ABC ,AB ?平面ABC , ∴AB ⊥PC .∵点C 在平面PBA 内的射影D 在直线PB 上, ∴CD ⊥平面P AB .

又∵AB ?平面PBA ,∴AB ⊥CD .

又∵CD ∩PC =C ,∴AB ⊥平面PBC .(4分)

(2)∵PC ⊥平面ABC ,

∴∠P AC 为直线P A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于是∠P AC =45°,设AB =BC =1,则PC =AC =2,以B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 (0,0,0),A (0,1,0),C (1,0,0),P (1,0,2),

AP →=(1,-1,2),BC →

=(1,0,0),

∵cos 〈AP →,BC →

〉=AP →·BC →|AP →|·|BC →|=12,

∴异面直线AP 与BC 所成的角为60°.(8分) (3)取AC 的中点E ,连接BE ,则BE →=12,1

2,0,

∵AB =BC ,∴BE ⊥AC .又∵平面PCA ⊥平面ABC ,

∴BE ⊥平面P AC .∴BE →

是平面P AC 的法向量.设平面P AB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由?????

n ⊥BA →,n ⊥AP →,

得??? y =0,x -y +2z =0,取z =1,得???

y =0,x =-2,

∴n =(-2,0,1).

于是cos 〈n ,BE →

〉=n ·BE

→|n |·|B E →|=-

2

23·

22

=-33.

又∵二面角CP AB 为锐角, ∴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3

3

.(12分) 老师叮咛:(1)解决此类问题,一定要先分析已知条件中,是否直接说出此三条直线是两两垂直,否则,要先证明以后才能建立坐标系,另外,要在作图时画出每条坐标轴的方向.(2)有的考生易忽视向量的夹角与所求角之间的关系,如求解二面角时,不能根据几何体判断二面角的范围,忽视法向量的方向,误以为两个法向量的夹角就是所求的二面角,导致出错.如本例中求得cos BE →

=-33,不少考生回答为:二面角的余弦值为-33,这是错误的,原因是

忽视了对二面角CP AB 的大小的判断.

【试一试】 (2012·东北三校模拟)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 1B 1C 1中,AA 1⊥平面ABC ,AB =BC =CA =AA 1,D 为AB 的中点.

(1)求证:BC 1∥平面DCA 1;

(2)求二面角DCA 1C 1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1)证明

如图所示,以BC 的中点O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设AB =BC =CA =AA 1=2. 设n =(x ,y ,z )是平面DCA 1的一个法向量,则?????

n ·

CD →=0,n ·CA 1→=0.

又CD →=3

2,0,32

,CA 1→=(1,2,3),

所以???

3x +z =0,

x +2y +3z =0.

令x =1,z =-3,y =1,

所以n =(1,1,-3).因为BC 1→

=(-2,2,0), 所以n ·BC 1→

=-2+2+0=0.

又BC 1?平面DCA 1,所以BC 1∥平面DCA 1.

(2)解 设m =(x 1,y 1,z 1)是平面CA 1C 1的一个法向量, 则?????

m ·CC 1→=0,m ·

CA 1→=0.又CC 1→=(0,2,0),CA 1→=(1,2,3),

所以???

y 1=0,x 1+2y 1+3z 1=0.

令z 1=1,x 1=-3,

所以m =(-3,0,1).所以cos 〈m ,n 〉=-2325=-15

5.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15

5

.

2018年高三数学(理科)二轮复习完整版【精品推荐】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三第一轮复习一般以知识、技能、方法的逐点扫描和梳理为主,通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基本概念的性质、定理及其一般应用,但知识较为零散,综合应用存在较大的问题。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是把整个高中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化数学的学科特点,同时第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促进知识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是发展学生思维水平、提高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对讲、练、检测要求较高。 强化高中数学主干知识的复习,形成良好知识网络。整理知识体系,总结解题规律,模拟高考情境,提高应试技巧,掌握通性通法。 第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对讲练、检测等要求较高,故有“二轮看水平”之说. “二轮看水平”概括了第二轮复习的思路,目标和要求.具体地说,一是要看教师对《考试大纲》的理解是否深透,研究是否深入,把握是否到位,明确“考什么”、“怎么考”.二是看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是否体现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做到减少重复,重点突出,让大部分学生学有新意,学有收获,学有发展.三是看知识讲解、练习检测等内容科学性、针对性是否强,使模糊的清晰起来,缺漏的填补起来,杂乱的条理起来,孤立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四是看练习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不拔高,不降低,难度适宜,效度良好,重在基础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为重点主干知识的巩固加强与数学思想方法专项训练阶段,时间为3月10——4月30日。 2.第二阶段是进行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能专项训练,时间为5月1日——5月25日。 3.最后阶段学生自我检查阶段,时间为5月25日——6月6日。 三、怎样上好第二轮复习课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主体”,突出重点。 第二轮复习,教师必须明确重点,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讲深讲透,讲练到位.因此,每位教师要研究2009-2010湖南对口高考试题. 第二轮复习的形式和内容 1.形式及内容:分专题的形式,具体而言有以下八个专题。 (1)集合、函数与导数。此专题函数和导数、应用导数知识解决函数问题是重点,特别要注重交汇问题的训练。 (2)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解三角形。此专题中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恒等变换是重点。 (3)数列。此专题中数列是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数列与其他知识交汇问题的训练。 (4)立体几何。此专题注重点线面的关系,用空间向量解决点线面的问题是重点。 (5)解析几何。此专题中解析几何是重点,以基本性质、基本运算为目标。突出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交点、弦长、轨迹等。 (6)不等式、推理与证明。此专题中不等式是重点,注重不等式与其他知识的整合。 (7)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复数。此专题中概率统计是重点,以摸球问题为背景理解概率问题。 ((9)高考数学思想方法专题。此专题中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是重点。 (二)、做到四个转变。 1.变介绍方法为选择方法,突出解法的发现和运用.

2020版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汇编全集

第1讲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A 组 基础达标 1.若点? ????sin 5π 6,cos 5π6在角α的终边上,则sin α的值为________. 2.已知α∈? ????0,π2,2sin2α=cos2α+1,那么sin α=________. 3.(2019·榆林模拟)若sin ? ????A +π4=7210,A ∈? ?? ??π4,π,则sin A =________. 4.若函数f (x )=2sin ? ????2x +φ-π6(0<φ<π)是偶函数,则φ=________. 5.已知函数y =A sin (ωx +φ)+B (A >0,ω>0,|φ|<π 2)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那 么φ=________. (第5题) 6.已知sin ? ????α+π3=1213,那么cos ? ?? ??π6-α=________. 7.在距离塔底分别为80m ,160m ,240m 的同一水平面上的A ,B ,C 处,依次测得塔顶的仰角分别为α,β,γ.若α+β+γ=90°,则塔高为________m. 8.(2019·湖北百校联考)设α∈? ????0,π3,且6sin α+2cos α= 3. (1) 求cos ? ????α+π6的值; (2) 求cos ? ????2α+π12的值.

B 组 能力提升 1.计算:3cos10°-1 sin170°=________. 2.(2019·衡水模拟改编)设函数f (x )=2cos (ωx +φ)对任意的x ∈R ,都有f ? ????π3-x =f ? ????π3+x ,若函数g (x )=3sin (ωx +φ)+cos (ωx +φ)+2,则g ? ?? ??π3的值是________. 3.已知函数f (x )=sin (ωx +φ)(ω>0)的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为? ????π2,0,且f ? ?? ? ?π4=1 2 ,那么ω的最小值为________. 4.已知函数f (x )=sin ? ????ωx +π5(ω>0),f (x )在[0,2π]上有且仅有5个零点,给出以下四个结论: ①f (x )在(0,2π)上有且仅有3个极大值点; ②f (x )在(0,2π)上有且仅有2个极小值点; ③f (x )在? ????0,π10上单调递增; ④ω的取值范围是???? ??125,2910.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填序号) 5.(2019·浙江卷)已知函数f (x )=sin x ,x ∈R . (1) 当θ∈[0,2π)时,函数f (x +θ)是偶函数,求θ的值; (2) 求函数y =??????f ? ????x +π122+??????f ? ????x +π42 的值域. 6.(2019·临川一中)已知函数f (x )=M sin (ωx +π 6)(M >0,ω>0)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 其中A (0,1),B ,C 为函数f (x )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且BC =π. (1) 求M ,ω的值;

江苏省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八二项式定理与数学归纳法(理)8.1计数原理与二项式定理达标训练(含解析)

计数原理与二项式定理 A组——大题保分练 1.设集合A,B是非空集合M的两个不同子集,满足:A不是B的子集,且B也不是A的子集. (1)若M={a1,a2,a3,a4},直接写出所有不同的有序集合对(A,B)的个数; (2)若M={a1,a2,a3,…,a n},求所有不同的有序集合对(A,B)的个数. 解:(1)110. (2)集合M有2n个子集,不同的有序集合对(A,B)有2n(2n-1)个. 当A?B,并设B中含有k(1≤k≤n,k∈N*)个元素, 则满足A?B的有序集合对(A,B)有n∑ k=1C k n(2k-1)= n ∑ k=0 C k n2k- n ∑ k=0 C k n=3n-2n个. 同理,满足B?A的有序集合对(A,B)有3n-2n个. 故满足条件的有序集合对(A,B)的个数为2n(2n-1)-2(3n-2n)=4n+2n-2×3n. 2.记1,2,…,n满足下列性质T的排列a1,a2,…,a n的个数为f(n)(n≥2,n∈ N*).性质T:排列a1,a2,…,a n中有且只有一个a i >a i+1 (i∈{1,2,…,n-1}). (1)求f(3); (2)求f(n). 解:(1)当n=3时,1,2,3的所有排列有(1,2,3),(1,3,2),(2,1,3),(2,3,1),(3,1,2), (3,2,1),其中满足仅存在一个i∈{1,2,3},使得a i>a i+1的排列有(1,3,2),(2,1,3),(2,3,1), (3,1,2),所以f(3)=4. (2)在1,2,…,n的所有排列(a1,a2,…,a n)中, 若a i=n(1≤i≤n-1),从n-1个数1,2,3,…,n-1中选i-1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a1,a2,…,a i-1,其余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余下位置,于是满足题意的排列个数为C i-1 n-1. 若a n=n,则满足题意的排列个数为f(n-1). 综上,f(n)=f(n-1)+n-1 ∑ i=1 C i-1 n-1=f(n-1)+2n-1-1.

2020届高考数学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理)

专题强化突破 专题一集合、常用逻辑用语、向量、复数、算法、推理与证明、不等式及线性规划 第一讲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本部分内容在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紧紧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的实际意义,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见解法,活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明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关注逻辑联结词和命题,明确命题的否定和否命题的区别. (3)掌握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及应用. 预测2019年命题热点为: (1)集合的基本性质以及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与不等式的解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的解集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 (2)与函数、数列、三角函数、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 Z 知识整合hi shi zheng he 1.集合的概念、关系及运算 (1)集合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A ?B ,B ?C ?A ?C . (3)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5)重要结论:A ∩B =A ?A ?B ,A ∪B =A ?B ?A . 2.充要条件 设集合A ={x |x 满足条件p },B ={x |x 满中条件q },则有 A B B A (1)命题p ∨q ,只要p ,q 有一真,即为真;命题p ∧q ,只有p ,q 均为真,才为真;綈p

和p 为真假对立的命题. (2)命题p ∨q 的否定是(綈p )∧(綈q );命题p ∧q 的否定是(綈p )∨(綈q ). 4.全(特)称命题及其否定 (1)全称命题p :?x ∈M ,p (x ).它的否定綈p :?x 0∈M ,綈p (x 0). (2)特称命题p :?x 0∈M ,p (x ).它的否定綈p :?x ∈M ,綈p (x ).,Y 易错警示 i cuo jing shi 1.忽略集合元素互异性: 在求解与集合有关的参数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否则容易产生增根. 2.忽略空集: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在分类讨论时要注意“空集优先”的原则. 3.混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在求解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时,一定要注意命题的否定是只对命题的结论进行否定,而否命题既对命题的条件进行否定,又对命题的结论进行否定 . 1.(文)(2018·全国卷Ⅰ,1)已知集合A ={0,2},B ={-2,-1,0,1,2},则A ∩B =( A ) A .{0,2} B .{1,2} C .{0} D .{-2,-1,0,1,2} [解析] A ∩B ={0,2}∩{-2,-1,0,1,2}={0,2}. 故选A . (理)(2018·全国卷Ⅰ,2)已知集合A ={x |x 2-x -2>0},则?R A =( B ) A .{x |-12} D .{x |x ≤-1}∪{x |x ≥2} [解析] ∵ x 2-x -2>0,∴ (x -2)(x +1)>0,∴ x >2或x <-1,即A ={x |x >2或x <-1}.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如图所示. 由图可得?R A ={x |-1≤x ≤2}. 故选B . 2.(文)(2018·全国卷Ⅲ,1)已知集合A ={x |x -1≥0},B ={0,1,2},则A ∩B =( C )

高中数学二轮复习计划

高中数学二轮复习计划 第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数学二轮复习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高三第一轮复习一般以知识、技能、方法的逐点扫描和梳理为主,通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基本概念的性质、定理及其一般应用,但知识较为零散,综合应用存在较大的问题。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是把整个高中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化数学的学科特点,同时第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促进知识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是发展学生思维水平、提高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对讲、练、检测要求较高。 强化高中数学主干知识的复习,形成良好知识网络。整理知识体系,总结解题规律,模拟高考情境,提高应试技巧,掌握通性通法。 第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对讲练、检测等要求较高,故有二轮看水平之说.

二轮看水平概括了第二轮复习的思路,目标和要求.具体地说,一是要看教师对《考试大纲》的理解是否深透,研究是否深入,把握是否到位,明确考什么、怎么考.二是看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是否体现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做到减少重复,重点突出,让大部分学生学有新意,学有收获,学有发展.三是看知识讲解、练习检测等内容科学性、针对性是否强,使模糊的清晰起来,缺漏的填补起来,杂乱的条理起来,孤立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四是看练习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不拔高,不降低,难度适宜,效度良好,重在基础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为重点主干知识的巩固加强与数学思想方法专项训练阶段,时间为3月10——4月30日。 2.第二阶段是进行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能专项训练,时间为5月1日——5月25日。 3.最后阶段学生自我检查阶段,时间为5月25日——6月6日。 三、怎样上好第二轮复习课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主体,突出重点。 第二轮复习,教师必须明确重点,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讲深讲透,讲练到位.因

职高数学试题及答案

1.如果log3m+log3n=4,那么m+n的最小值是( ) A.4 B.4 C.9 D.18 2.数列{a n}的通项为a n=2n-1,n∈N*,其前n项和为S n,则使S n>48成立的n的最小值为( ) A.7 B.8 C.9 D.10 3.若不等式|8x+9|<7和不等式ax2+bx-2>0的解集相同,则a、b的值为( ) A.a=-8 b=-10 B.a=-4 b=-9 C.a=-1 b=9 D.a=-1 b=2 4.△ABC中,若c=2a cosB,则△ABC的形状为(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5.在首项为2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中,最接近1的项是( ) A.第三项 B.第四项 C.第五项 D.第六项 6.在等比数列中,,则等于( ) A. B. C.或 D.-或- 7.△ABC中,已知(a+b+c)(b+c-a)=bx,则A的度数等于( ) A.120° B.60° C.150° D.30° 8.数列{a n}中,a1=15,3a n+1=3a n-2(n∈N*),则该数列中相邻两项的乘积是负数的是( ) A.a21a22 B.a22a23 C.a23a24 D.a24a25 9.某厂去年的产值记为1,计划在今后五年内每年的产值比上年增长10%,则从今年起到第五年,这个厂的总产值为( ) A.1.14 B.1.15 C.10×(1.16-1) D.11×(1.15-1) 10.已知钝角△ABC的最长边为2,其余两边的长为a、b,则集合P={(x,y)|x=a,y=b}所表示的平面图形面积等于( )

A.2 B.π-2 C.4 D.4π-2 11.在R上定义运算,若不等式对任意实数x成立,则( ) A.-1<a<1 B.0<a<2 C.-<a< D.-<a< 12.设a>0,b>0,则以下不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请把正确答案写在横线上) 13.在△ABC中,已知BC=12,A=60°,B=45°,则AC=____. 14.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3y的最大值为____. 15.《莱因德纸草书》(Rhind Papyrus)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数学著作之一.书中有一道这 样的题目:把100个面包分给五人,使每人成等差数列,且使较多的三份之和的是较少的两份之和,则最少1份的个数是____. 16.设,则数列{b n}的通项公式为____. 三、解答题(本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12分)△ABC中,a,b,c是A,B,C所对的边,S是该三角形的面积,且 . (1)求∠B的大小; (2)若a=4,S=5,求b的值.

高考数学第二轮备考指导及复习建议

2019年高考数学第二轮备考指导及复习建 议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为什么要进行高考第二轮复习?也就是高考数学复习通常要分三轮(有的还是分四轮)完成,对于第二轮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 将我们学过的基础知识梳理和归纳,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以两个方面作为参考。第一个是以教材为基本内容,第二个以教学大纲以及当年的考试说明,作为我们参考的依据,然后做到尽量不遗漏知识,因为这也是作为我们二轮三轮复习的基础。 对于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高三数学第二轮的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高考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是考生数学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关键阶段,我们学校此阶段的复习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就大多数同学而言,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把巩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放在首位,强化知识的系统与记忆;完善,就是通过此轮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建立数学思想、知识规律、方法

运用等体系并不断总结完善;综合,就是在课堂做题与课外训练上,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试题,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增强试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就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对数学问题的阅读与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三数学第二轮的复习,对于课堂听讲并适当作笔记,课外训练、自主领悟并总结等都有较高要求,有“二轮看水平”的说法!是最“实际”的一个阶段。 要求学生就是“四个看与四个度”:一看对近几年高考常考题型的作答是否熟练,是否准确把握了考试要求的“度”--《考试说明》中“了解、理解、掌握”三个递进的层次,明确“考什么”“怎么考”;二看在课堂上是否紧跟老师的思维并适当作笔记,把握好听、记、练的“度”;三看知识的串连、练习的针对性是否强,能否使模糊的知识清晰起来,缺漏的板块填补起来,杂乱的方法梳理起来,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控制好试题难易的“度”;四看练习或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哪些内容应稍微拔高,哪些内容只需不降低,主次适宜,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适时反馈的“度”。在高考一轮复习即将结束、二轮复习即将开始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往往是有40天左右时间(我们学校是3月中旬到4月底)。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地复习呢?现结合我最近的学习及多年的做法谈下面几点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职高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2001年某省普通高校对口升学 考试数学模拟试题(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全集U = {0,1,2,3},集合M ={0,1,2}N ={0,2,3},则U M N U e( ) A .空集 B .{1} C .{0,1,2} D .{2,3} 2.设x ,y 为实数,则x 2 = y 2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A .x = y B .x = –y C .x 3 = y 3 D .| x | = | y | 3.点P (0, 1)在函数y = x 2 + ax + a 的图像上,则该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方程为( ) A .x = 1 B .12x = C .x = –1 D .12 x =- 4.不等式x 2 + 1>2x 的解集是( ) A .{x |x 1,x ∈R } B .{x |x >1,x ∈R } C .{x |x –1,x ∈R } D .{x |x 0,x ∈R } 5.点(2, 1)关于直线y = x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 A .(–1, 2) B .(1, 2) C .(–1, –2) D .(1, –2) 6.在等比数列{a n }中,a 3a 4 = 5,则a 1a 2a 5a 6 =( ) A .25 B .10 C .–25 D .–10 7.8个学生分成两个人数相等的小组,不同分法的种数是( ) A .70 B .35 C .280 D .140 8.1tan151tan15+?=-? ( ) A .3- B 3 C 3 D .3 9.函数31()31 x x f x -=+( ) A .是偶函数 B .是奇函数 C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10.掷三枚硬币,恰有一枚硬币国徽朝上的概率是( ) A .14 B .13 C .38 D .34 11.通过点(–3, 1)且与直线3x – y – 3 = 0垂直的直线方程是( ) A .x + 3y = 0 B .3x + y = 0 C .x – 3y + 6 = 0 D .3x – y – 6 = 0 12.已知抛物线方程为y 2 = 8x ,则它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 ) A .8 B .4 C .2 D .6 13.函数y = x 2 – x 和y = x – x 2的图像关于( ) A .坐标原点对称 B .x 轴对称

2014届高考数学(理)二轮复习大题规范训练三

弋阳一中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 大题规范练(三) 数列综合题 (限时:60分钟) 1.(2013·高考山东卷)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4=4S 2,a 2n =2a n +1. (1)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 设数列{b n }的前n 项和为T n ,且T n +a n +12n =λ(λ为常数),令c n =b 2n (n ∈N *),求数列{c n }的前n 项和R n . 2.已知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a n }的前6项和S 6=21,且4a 1、32 a 2、a 2成等差数列. (1)求a n ; (2)设{b n }是首项为2,公差为-a 1的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为T n ,求不等式T n -b n >0的解集. 3.(2014·济南市模拟)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a 1=1,a n +1=2S n +1(n ∈N *),等差数列{b n } 满足b 3=3,b 5=9. (1)分别求数列{a n },{b n }的通项公式; (2)设c n = b n +2a n +2(n ∈N *),求证: c n +1<c n ≤13 .

4.已知数列{a n }中,a 1=1,a n +1= a n a n +3(n ∈N *). (1)求数列{a n }的通项a n ; (2)若数列{b n }满足b n =(3n -1)n 2n a n ,数列{b n }的前n 项和为T n ,若不等式(-1)n λ<T n 对一切n ∈N *恒成立,求λ的取值范围. 5.(2014·辽宁省五校联考)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2=a (a ≠0),a n +2=p ·a 2 n +1a n (其中p 为非零常数,n ∈N *). (1)判断数列?? ????a n +1a n 是不是等比数列; (2)求a n ; (3)当a =1时,令b n = na n +2a n ,S n 为数列{b n }的前n 项和,求S n . 6.(2013·高考广东卷)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1=1,2S n n =a n +1-13n 2-n -23 ,n ∈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理科数学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一般以知识,技能方法的逐点扫描和梳理为主,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大都掌握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及一般应用,但知识较为零散,综合应用存在较大的问题。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促进知识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是发展学生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对讲练检测要求较高。所以制订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计划如下。 根据本学期的复习任务,将本学期的备考工作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题复习):从2018年2月22日~2018年4月30日完成以主干知识为主的专题复习 第二阶段(选择填空演练):从2018年3月1日~2018年5月20日完成以选择填空为主的专项训练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从2018年5月~2018年5月26完成以训练能力为主的综合训练 第四阶段(自由复习和强化训练):从2018年5月27日~2018年6月6日。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专题复习 (一)目标与任务: 强化高中数学主干知识的复习,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强化考点,突出重点,归纳题型,培养能力。 根据高考试卷中解答题的设置规律,本阶段的复习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知识专题: 专题一:集合、函数、导数与不等式。此专题函数和导数以及应用导数知识解决函数问题是重点,特别要注重交汇问题的训练。每年高考中导数所占的比重都非常大,一般情况是在客观题中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导数的计算,属于容易题;二是在解答题中进行综合考查,主要考查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等,此题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并且与思想方法紧密结合。 专题二:数列、推理与证明。数列由旧高考中的压轴题变成了新高考中的中档题,主要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与求和,与不等式的简单综合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问题。 专题三: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解三角形。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恒等变换是重点。近几年高考中三角函数内容的难度和比重有所降低,但仍保留一个选择题、一个填空题和一个解答题的题量,难度都不大,但是解三角形的内容应用性较强,将解三角形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是今后命题的一个热点。平面向量具有几何与代数形式的双重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交汇点,它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都可以整合。 专题四:立体几何。注重几何体的三视图、空间点线面的关系及空间角的计算,用空间向量解决点线面的问题是重点。 专题五:解析几何。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方程的探求以及最值范围、定点定值、对称问题是命题的主旋律。近几年高考中圆锥曲线问题具有两大特色:一是融综合性、开放性、探索性为一体;二是向量关系的引入、三角变换的渗透和导数工具的使用。我们在注重基础的同时,要兼顾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强化训练,尤其是推理、运算变形能力的训练。

2019届江苏省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3.平面向量问题的“基底法”和“坐标法”

微专题3 平面向量问题的“基底法”与“坐标法” 例1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已知AB ∥DC ,AB =2,BC =1,∠ABC =60°,动点E 和F 分别在线段BC 和DC 上.若BE →=λBC →,D F →=19λDC →,则 AE →·A F → 的最小值为 ________. (例1) 变式1 在△ABC 中,已知AB =10,AC =15,∠BAC =π 3,点M 是边AB 的中点, 点N 在直线AC 上,且AC →=3AN → ,直线CM 与BN 相交于点P ,则线段AP 的长为________. 变式2若a ,b ,c 均为单位向量,且a ·b =0,(a -c )·(b -c )≤0,则|a +b -c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处理平面向量问题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 切入点一:“恰当选择基底”.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选择一组基底,再用该基底表示向量,其实质就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向量的加减运算和数乘运算. 切入点二:“坐标运算”.坐标运算能把学生从复杂的化简中解放出来,快速简捷地达成解题的目标.对于条件中包含向量夹角与长度的问题,都可以考虑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应用坐标法来统一表示向量,达到转化问题,简单求解的目的.

1. 设E ,F 分别是Rt △ABC 的斜边BC 上的两个三等分点,已知AB =3,AC =6,则AE →·A F → =________. 2. 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2,BC =2,点E 为BC 的中点,点F 在边CD 上,若AB →·A F →=2,则AE →·B F →=________. 3.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 =1,∠BAD =60°,E 为CD 的中点.若AC →·BE → =33 32 ,则AB 的长为________.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4. 如图,在2×4的方格纸中,若a 和b 是起点和终点均在格点上的向量,则向量2a +b 与a -b 夹角的余弦值是________. 5. 已知向量OA →与OB →的夹角为60°,且|OA →|=3,|OB →|=2,若OC →=mOA →+nOB →,且OC → ⊥AB → ,则实数m n =________. 6. 已知△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点P 是以A 为圆心的单位圆上一动点,点Q 满足AQ →=23AP →+13 AC →,则|BQ → |的最小值是________. 7. 如图,在Rt △ABC 中,P 是斜边BC 上一点,且满足BP →=12 PC → ,点M ,N 在过点P 的直线上,若AM →=λAB →,AN →=μAC → ,λ,μ>0,则λ+2μ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8.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O ,E 为线段AO 的中点.若BE → =λBA →+μBD → (λ,μ∈R ),则λ+μ=________. 9.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若AB ∥CD ,∠DAB =90°,AD =AB =4,CD =1, 动点P 在边BC 上,且满足AP →=mAB →+nAD → (m ,n 均为正实数),则1m +1n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0. 已知三点A(1,-1),B(3,0),C(2,1),P 为平面ABC 上的一点,AP →=λAB →+μAC → 且AP →·AB →=0,AP →·AC →=3. (1) 求AB →·AC →的值; (2) 求λ+μ的值.

职高高三数学试卷

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1)设集合{}A=246,,,{}B=123,,,则A B= ……………………………………( ) (A ){}4 (B ){}1,2,3,4,5,6 (C ){}2,4,6 (D ){}1,2,3 (2)函数y cos 3 x =的最小正周期是 ……………………………………( ) (A )6π (B )3π (C )2π (D )3 π (3)021log 4()=3 - ……………………………………( ) (A )9 (B )3 (C )2 (D )1 ) (4)设甲:1, :sin 62 x x π==乙,则 ……………………………………( ) (A )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 )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 )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 )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5)二次函数222y x x =++图像的对称轴方程为 ……………………………………( ) (A )1x =- (B )0x = (C )1x = (D )2x = (6)设1sin =2 α,α为第二象限角,则cos =α ……………………………………( ) . (A )32- (B )22- (C )12 (D )32 (7)下列函数中,函数值恒大于零的是 ……………………………………( ) (A )2y x = (B )2x y = (C )2log y x = (D )cos y x = (8)曲线21y x =+与直线y kx =只有一个公共点,则k= ………………………( ) (A )2或2 (B )0或4 (C )1或1 (D )3或7 (9)函数lg 3-y x x =+的定义域是 ……………………………………( ) (A )(0,∞) (B )(3,∞) (C )(0,3] (D )(∞,3] (10)不等式23x -≤的解集是 ……………………………………( ) 【 (A ){}51x x x ≤-≥或 (B ){}51x x -≤≤ (C ){}15x x x ≤-≥或 (D ){}15x x -≤≤ (11)若1a >,则 ……………………………………( ) (A )12 log 0a < (B )2log 0a < (C )10a -< (D )210a -< (12)某学生从6门课程中选修3门,其中甲课程必选修,则不同的选课方案共有…(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计划

2019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计划作者:佚名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为什么要进行高考第二轮复习?也就是高考数学复习通常要分三轮完成,对于第二轮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将我们学过的基础知识梳理和归纳,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以两个方面作为参考。第一个是以教材为基本内容,第二个以教学大纲以及当年的考试说明,作为我们参考的依据,然后做到尽量不遗漏知识,因为这也是作为我们二轮三轮复习的基础。 对于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高三数学第二轮的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高考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是考生数学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关键阶段,我们学校此阶段的复习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就大多数同学而言,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把巩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放在首位,强化知识的系统与记忆;完善,就是通过此轮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建立数学思想、知识规律、方法运用等体系并不断总结完善;综合,就是在课堂做题与课外

训练上,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试题,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增强试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就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对数学问题的阅读与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三数学第二轮的复习,对于课堂听讲并适当作笔记,课外训练、自主领悟并总结等都有较高要求,有“二轮看水平”的说法!是最“实际”的一个阶段。 要求学生就是“四个看与四个度”:一看对近几年高考常考题型的作答是否熟练,是否准确把握了考试要求的“度”--《考试说明》中“了解、理解、掌握”三个递进的层次,明确“考什么”“怎么考”;二看在课堂上是否紧跟老师的思维并适当作笔记,把握好听、记、练的“度”;三看知识的串连、练习的针对性是否强,能否使模糊的知识清晰起来,缺漏的板块填补起来,杂乱的方法梳理起来,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控制好试题难易的“度”;四看练习或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哪些内容应稍微拔高,哪些内容只需不降低,主次适宜,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适时反馈的“度”。在高考一轮复习即将结束、二轮复习即将开始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往往是有40天左右时间。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地复习呢?现结合我最近的学习及多年的做法谈下面几点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第一,构建知识网络,高考试题的设计,重视数学知识的综

高三(职高)数学试题

高三(职高)数学试题(三) (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设全集U ={x │4≤x ≤10,x ∈N},A={4,6,8,10},则C u A =( )。 A {5} B {5,7} C {5,7,9} D {7,9} 2. “a>0且b>0”是“a 2b>0”的( )条件。 A 充分不必要 B 必要不充分 C 充分且必要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3. 如果f (x)=ax 2+bx+c (a ≠0)是偶函数,那么g (x)=ax 3+bx 2-cx 是( )。 A 偶函数 B 奇函数 C 非奇非偶函数 D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4. 设函数f (x)=lo g a x(a>0且a ≠1),f (4)=2,则f (8)等于( )。 A 2 B 12 C 3 D 13 5. sin80°- 3 cos80°-2sin20°的值为( )。 A 0 B 1 C -sin20° D 4sin20° 6. 已知向量a 的坐标为(1,x ),向量b 的坐标为(-8,-1),且a b + 与a b - 互相垂直,则( )。 A x=-8 B x=8 C x=±8 D x 不存在 7. 等比数列的前4项和是 203 ,公比q=1 3-,则a 1等于( )。 A -9 B 3 C 13 D 9 8. 已知2 1 2 3 ()() 3 2 y x -=,则y 的最大值是( )。

A -2 B -1 C 0 D 1 9. 直线l 1:x+ay+6=0与l 2:(a -2)x+3y+a=0平行,则a 的值为( )。 A -1或3 B 1或3 C -3 D -1 10. 抛物线y 2=-4x 上一点M 到焦点的距离为3,则点M 的横坐标为( )。 A 2 B 4 C 3 D -2 11. 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则A 1C 1与B 1C 所成的角为( )。 A 45° B 60° C 30° D 90° 12. 现有5套经济适用房分配给4户居民(一户居民只能拥有一套经济适用房),则所有的分法种数为( )。 A 5! B 20 C 45 D 54 13. 在△ABC 中,若a=2,b= 2 ,c= 3 +1,则△ABC 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无法确定 14. 如图是函数y=2sin(x ω?+)在一个周期内的图像 (其中ω>0,?<2 π ),则ω、?正确的是( )。 A ω=2,?=6 π B ω=2,?=3 π C ω =1,?=6 π D ω =1,?=3 π 15. 某乐队有11名乐师,其中男乐师7人,现该乐队要选出一名指挥,则选出的指挥为女乐师的概率为( )。 A 711 B 14 C 47 D 411 6 π - 5 6 π o 2 -2 x y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五大技巧

2019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五大技巧 对于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9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策略,帮助考生制定高考二轮复习计划,提高高考数学成绩。 1、重点知识,落实到位 函数、导数、数列、向量、不等式、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概率、数学思想方法等,这些既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高考的重点,而且常考常新,经久不衰。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围绕上述重点内容作重点复习,保证复习时间、狠下功夫、下足力气、练习到位、反思到位、效果到位。并将这些板块知识有机结合,形成知识链、方法群。如聚集立体几何与其他知识的整合,就包括它与方程、函数、三角、向量、排列组合、概率、解析几何等的整合,善于将已经完成过的题目做一次清理,整理出的解题通法和一般的策略,“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改革反复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打破数学章节界限,把握好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与融合,形成有序的网络化知识体系。 2、新增内容,注重辐射 新增内容是新课程的活力和精髓,是近、现代数学在高中的渗透,且占整个高中教学内容的40%左右,而高考这部分内容的分值,远远超出其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试题加大了对新教材中增加的线性规划、向量、概率、导数等知识的考查力度,对新增内容一一作了考查,分值达50多分,并保持了将概率内容作为应用题的格局。因此,复习

中要强化新增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新增数学知识与其它知识的结合。向量在解题中的作用明显加强,用导数做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证明不等式问题,导数亦成为高考解答题目的必考内容之一。 3、思想方法,重在体验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的精髓,历来是高考数学考查的重中之重。“突出方法永远是高考试题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应重视“通法”,重点抓方法渗透。 首先,我们应充分地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提炼,尽管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我们认为,遵循“揭示—渗透”的原则,在复习备考中采取一些措施,对于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基本方法的掌握是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的,例如,在复习一些重点知识时,可以通过重新揭示其发生过程,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其次,要真正地重视“通法”,切实淡化“特技”,我们不应过分地追求特殊方法和特殊技巧,不必将力气花在钻偏题、怪题和过于繁琐、运算量太大的题目上,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上,另外,在复习中,还应充分重视解题回顾,借助于解题之后的反思、总结、引申和提炼来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领悟。 4、综合能力,强化训练 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在加强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突出能力立意。以能力立意,就是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对知识的考查倾向于理解和应用,特别是知识的综合

江苏省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10 数列(Ⅱ)

江苏省2013届高考数学(苏教版)二轮复习专题10 数__列(Ⅱ) 回顾2008~2012年的高考题,数列是每一年必考的内容之一.其中在填空题中,会出现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量的求解问题.在解答题中主要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论证问题,只有2009年难度为中档题,其余四年皆为难题. 预测在2013年的高考题中,数列的考查变化不大: 1填空题依然是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 2在解答题中,依然是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问题,可能会涉及恒等关系论证和不等关系的论证. 1.在等差数列{a n }中,公差d =12,前100项的和S 100=45,则a 1+a 3+a 5+…+a 99=________. 解析:S 100=1002(a 1+a 100)=45,a 1+a 100=9 10 , a 1+a 99=a 1+a 100-d =25 . a 1+a 3+a 5+…+a 99=50 2 (a 1+a 99)=502×25 =10.

答案:10 2.已知数列{a n }对任意的p ,q ∈N * 满足a p +q =a p +a q ,且a 2=-6,那么a 10=________. 解析:由已知得a 4=a 2+a 2=-12,a 8=a 4+a 4=-24,a 10=a 8+a 2=-30. 答案:-30 3.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令T n = S 1+S 2+…+S n n ,称T n 为数列a 1,a 2,…,a n 的“理 想数”,已知数列a 1,a 2,…,a 500的“理想数”为2 004,那么数列12,a 1,a 2,…,a 500的“理想数”为________. 解析:根据理想数的意义有, 2 004=500a 1+499a 2+498a 3+…+a 500 500, ∴501×12+500a 1+499a 2+498a 3+…+a 500 501 = 501×12+2 004×500 501 =2 012. 答案:2 012 4.函数y =x 2 (x >0)的图象在点(a k ,a 2 k )处的切线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为a k +1,k 为正整数, a 1=16,则a 1+a 3+a 5=________. 解析:函数y =x 2 (x >0)在点(16,256)处的切线方程为y -256=32(x -16).令y =0得a 2 =8;同理函数y =x 2(x >0)在点(8,64)处的切线方程为y -64=16(x -8),令y =0得a 3=4;依次同理求得a 4=2,a 5=1.所以a 1+a 3+a 5=21. 答案:21 5.将全体正整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 按照以上排列的规律,第n 行(n ≥3)从左向右的第3个数为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