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单元分析

【教案】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单元分析

第1单元关心天气

一、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套教材具有内在的设计理念和逻辑关系。一年级上册的设计理念是从科学本质出发,关注科学本体,关注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方法,关注科技生活;一年级下册的设计理念是:世界是物质的,无论是岩石和土壤、水、空气,还是动物与植物,都是构成地球环境的重要物质。而本册教材遵循的设计理念,是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本单元则是从天气变化的角度,通过定性描述反映物质的变化。

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关心天气变化的现象,帮助学生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地球表面包裏着一层厚度在1000千米以上的大气由于地球的自转和赤道与两极之间的冷热对流引发的丰富的大气活动,表现为我们日常所见的极为复杂的天气变化,故有“天有不测风云”一说。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体育运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国防科研等方方面面都受天气的影响。天气对小学生的生活也有巨大的影响,一个地区长期稳定的气象特征表现为这个地区的气候,每逢季节变化或天气突变都是儿童疾病的高发期。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从关心身边的天气和天气变化开始,了解天气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而初步了解天气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他们从观察当下的天气现象开始,逐步发现较长时期的天气变化,进而初步认识不同季节的典型特征。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体验和讨论活动,落实低年级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天气、土壤等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低年级段要求。

13.2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图包围着。

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今天天气怎么样》、《天气的影响》、《四季的天气》。

这三课的主题可以组成一个同心圆,形成拓Array展性逻辑结构,如右图所示。

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

象,引导儿童认识身边的天气现象和天气所

产生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从较长的时间来

考察天气的变化,形成对季节的典型特征的

认识。第一课侧重于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

引导学生从天气状况、气温高低和风力风向

等不同的维度来描述天气。第二课侧重于认

识天气与人们及动植物的关系,从曾经经历

过的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恶劣天气对生

活的影响以及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对日常生

活的影响,来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第三课

则侧重于认识一个地区较长时间稳定的天气形态季节。通过对秋季和其他季节的

描述、了解人们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和出现在不同季节的动植物等活动,了解季节

变化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在能力培养方面,这三课训练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第一课侧重于设计天气

符号,发展表征能力;第二课侧重于体验天气的变化,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第

三课侧重于在资料的梳理过程中发现规律。

二、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设计符号记录天气,了解天气符号的含义,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在阅读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有结构地描述气象要素。

●说出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对动植物的多方面影响。

●描述每个李节的主要天气现象,初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气象内涵。

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

一、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转向观察更为遥远和广的天空中的星体,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宇宙星体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宇宙中星体的运动,以最宏大的方式展现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千百年来,浩瀚的星空吸引着哲学家、科学家去探寻和思索,也是儿童非常向往和好奇的神秘园。

天空中的星体对于儿童来说既近且远。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观察到它们的变化。但由于距离的原因,更由于观察立场的局限,儿童对字宙星体存在许多错误的朴素认识,因此有必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帮助儿童对天空中的星体建立一些正确的基本概念。例如,儿童可能认为白天天上没有星星,可以通过活动让儿童认识到白天看不到星星是由于太阳太亮了。

本单元作为小学生认识宇宙的起始单元,从学生最为熟悉的太阳、月亮、星星开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认识这些星体的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纠正其错误的前概念。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低年级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与太阳、月球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目常生活中的应用。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低年级段要求。

13.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

13.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晒太阳》《看月亮》《数星星》。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三课的内容和活动形式都呈并列关系。从课题上看、“晒”“看”“数”都是观察天体的方式;从活动形式上看,也隐含着三课活动方向的井列关系。三课的能力训练都定位在观察与描述上。第一课《晒太阳》,通过体验太阳的光与热,知道人类的生活与太阳息息相关,光和热是太阳送给人类的最重要礼物。第二课《看月亮》,通过画记忆中的月亮、观察月相盒里的月亮和用望远镜看月亮,以不同的方式加深对月相变化的感知,并从观察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过渡到观察月亮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第三课《数星星》,重点在观察发现星星有明暗的不同和大小的不同,通过“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秘密”这一活动,不仅能了解看到满天繁星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星体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能够依据太阳的东升西落辩认方向。

●对天空中的星体产生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第3单元用力以后

一、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是学生认识“力”的启蒙单元。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会导致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力的作用及其影响,进一步体验“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对于儿童来说,力是不可见的,但可以通过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变化,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力。基于这一点,本单元以体验为核心,感知和认识用力的两种主要方式,以及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

《课程标准》中设立了低年级段“力”的学习目标,涉及力的基本形式和力的作用两个方面。本单元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感受。从认识推力和拉力开始,体验对物体施加力之后,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改变,以此获得经验层面的积累,为中年级段《常见的力》、《物体的运动》单元的学习做铺垫;同时激发学生对观察事物的变化现象的兴趣,意识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低年级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常见的力。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低年级段要求。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低年级段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从用力方法的认识,到物体受力后形状或运动状态改变的体验,编排了《推和拉》《形状改变了》《动起来与停下来》三课。其中,第一课认识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感受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第二课和第三课是并列关系,分别体验受力以后物体形状、运动状态的改变。这样的三课,引领学生从体验走向实验探究,从动手实验走向初步的归纳分析,在具体感性经验基础上逐步获得关于力的初步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在活动体验中感知推力和拉力都是常见的力。

●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通过体验活动,初步感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4单元奇炒的光

一、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光影等现象,进一步感受“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光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对于儿童认识和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也是有帮助的。

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对奇妙的光影充满探究的兴趣,在平时的游戏中也在感受光与色彩的变化。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要求5~6岁的幼儿“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本单元是在幼儿园阶段已有经验基础上的进阶学习。

本单元借助物体的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现象、用玻璃纸看世界发现色的变化,让学生积累对光现象认识的科学经验,当他们有了对物体是否具有透明属性的认识,才能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并为认识到“遮光物是否透明会影响影子颜色深没”奠定基础。本单元也为学生到中、高年级段学习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太阳光的组成等做铺垫。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低年级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別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感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低年级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明亮与黑暗》、《透明与不透明》、《玩玻璃纸》。这三课分别从“光的作用”、“物体(或材料)的性质”“透过玻璃纸看世界颜色的变化”探索光影现象,属于并列关系。第一课通过聚焦亮和暗的生活场景,认识到光的作用,同时了解强弱光线对眼睛的影响,学会保护眼睛。第二课借助物体透明度的研究,认识光透过不同物体时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因物体的这种特性、生活中会有不同的应用。第三课主要通过不同颜色的透明玻璃纸去看周围的物体和外面的世界,让学生感知光的颜色的变化。这三课都是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中,从光线的强弱变化、光透过不同物体的变化、光的颜色变化等不同角度,不断建构、完善学生对光现象认识的科学经验,为中年级段认识影子形成的条件和高年级段认识光的色彩的学习做铺垫。

二、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知道有光才能看见物体,学会保护眼睛的方法。

●学会辨别物体是否遗明的方法,知道能用透明度描述物体的特征。

●通过玩玻璃纸,发现颜色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知道色光能改变物体的颜色。

●能积极参与观察、研究光现象,乐于交流与分享,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一、设计意图

1.主题的提出

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这两方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科学方法的学习,离不开科学知识的学习。但如果将科学方法的学习完全滲透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则有可能在实践中遭到削弱。采用系统的、显性化的方法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对于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乃至理解科学的本质都是有必要的。本套教材中的每一册都设计了专项学习的主题,其目的就是,除了在具体科学知识学习中渗透科学方法和技能的学习之外,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一次丰富而完整的科学或工程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接受专门性、整体性的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能力训练。

科学探究是指提出科学问题并运用科学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是什么样的,并解释一些现象,更多涉及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工程活动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实际需求或解决某种实际问题,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制造出某个产品的行为,它更多涉及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因此,本套教材的能力训练分为科学探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两个系列。

本册关于工程实践专项活动的主题是从前面的“今天天气怎么样”一课中拓展而来的,通过提出“需要做个什么来测风向”的任务,让学生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聚焦“风向标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才能灵活转动”等前期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完成制作的过程中强调按图纸进行,强调小组合作,最后向同伴介绍作品并演示。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本册的活动是螺旋上升的第一阶段,抓住工程活动的三个主要环节一一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示分享,体验工程的核心在于设计。本册的活动与一年级上册的活动相比,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明确问题环节上,强调了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产品。在设计制作环节,增加了考虑选材和制作步骤,强调了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制作。在展示分环节,增加了向同件演示产品并互相进行评价的环节,逐步引入了迭代的工程思想。

2.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课程标准》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作为科学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课程标准》还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一定步骤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在《课程标准》中写出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在此基础上,参考了若干国家的技术与工程教育标准和教材,以及本土的研究,将工程实践细化为六个要素,即明确问题、前期探素、确定方案、制作模型、评价改进、展示分享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在包含本活动在内的每个“像工程师那样”的工程实践专项学习中。每一个工程实践“专项学习”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过程的机会,同时凸显若千能力要素,分低、中、高年级段进阶呈现。

3.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

本册的专项活动“像工程师那样”指向工程实践能力的专门训练。本套教材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遵循螺能式的设计思路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呈现的工程实践活动从简单到复杂。

本册的专项活动抓住工程实践的三个主要环节一一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示分享,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工程活动就是从具体的问题和需求出发,通过设计和制作来满足需求的过程。与一年级的工程活动相比,在每个环节的指导上,对

学生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增加了让他们根据实际需求制作产品,为产品选择合适的材料,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产品,对自己或别人的产品进行评价…

4.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活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介爱迪生改良灯丝的过程,说明工程师在制造产品的时候要不断地进行建模、测试和改进。正是有了这样的迭代过程,产品才能不断优化。第二部分,为了解决测量风向的问题,提出制作一个风向标的工程任务,通过前期探索、设计与制作,最终向同伴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像工程师一样,经历“问题一设计一展示”这样一个完整的工程活动过程,学做小工程师。

二、教学目标

●能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出满足需求的风向标,并向同伴展示。

●继续在实践中经历工程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示分享,体验像工程师那样工作。

●通过阅读爱迪生的故事和设计制作风向标,进一步激发发明创造的愿望。

四、课时建议等

1.课时建议

2~3课时

2.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并制作风向标。

难点:找到并解决制作风向标时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3.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介绍“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故事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纸、笔、硬纸片、剪刀、胶带、大头针、吸管、铅笔等。

第1课今天天气怎么样

一、教学内容

本课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去看一看,观察并描述今天的天气。第二个活动是动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符号来表示今天的天气,了解今天天气的主要特征。第三个活动分两个交流话题展开:一是通过回忆曾经遇到过的不同天气,如雨天、刮风、下雪和沙尘暴等,让学生意识到天气是会变化的,天气现象有很多种类型;二是猜一猜、认一认表示不同天气的标准气象符号,知道用符号表示天气的意义。第四个活动是阅读和交流,通过教材提供的一份天气预报,让学生了解描述天气现象的几个主要维度。

二、教学目标

●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会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天气。

●会从不同的维度描述今天的天气,知道天气预报中的气象要素。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

难点:分析天气预报中的气象要素。

四、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天气的图片和视频、各种天气预报的视频。

活动三:交流曾经经历过的天气,认识各种标准的天气符号设计意图:

●意在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丰富学生的天气经历。

●通过认识标准的天气符号,知道使用符号的意义。

教学建议:

●拓展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原有的经

验,请学生描述自己经历过的各种天气,谈谈各自的体会。

●观看天气视频,描述在这样的天气里会有什么感受。

●可以给出一系列词语,或教师描述一系列天气现象,如

云很厚、地面很潮湿等,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天气。

●还可以做词语归类游戏,将一组描述天气的词语打乱,

然后让学生对照图片或视频,进行词语归类活动。

●教师出示一种天气符号,进行讲解,解说其内涌;再依

次出示各种天气符号,学生猜测,然后阐述猜测的理由。

●可以给出一种符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后,思考符

号如何表示出程度的不同。比如给出小雨的符号,提问: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是小雨?中雨如何表示?大雨、暴雨

呢?再比如给出大雪的符号,提问:小雪、中雪如何表示?

●这里可以进行一些迁移活动,比如通过提供学生生活中

比较常见的一些符号,来引导他们认识公共标准符号使用

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是交通符号,也可以是一些有毒物品

的警示符号

等,其表达均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易懂易记,让人们一

目了然,或引起重视。

注意事项:

●这是一个简单的交流活动,要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天气

现象的认识,加强思维训练。

●不要单纯讲解天气符号,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天气

符号的典型特征和意义上。

学具箱里的

配套学具

活动四:阅读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的构成要素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天气预报,能够提取主要天气信息。

教学建议:

●学生阅读天气预报,然后讨论天气预报的基本构成要

素:天气状况、气温高低、降水情况、风力风向。

●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天气预报,提出天气预报主要哪几

方面的内容。

●给出一系列天气预报的信息,要求从中抽出和今天天气

有关的信息。

●给出某一天的天气信息,让学生学着气象预报员,来播

授天气信息。

●也可以每组轮流播报一条气象信息,构成一份完整的天

气预报。

注意事项:

●本活动不能就天气预报而讲天气预报,要将重点放在天

气预报的构成要素上。

●在真实的天气预报中,播报信息要多于教材里提供的这

几种气象要素,甚至还会增加穿衣指数、降水概率、紫外

线指数以及空气质量指数等,这一点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

加以引导。

学生活动手

第2课天气的影响

一、教学内容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从交流自已的经历开始,知道各行各业的人都要关心天气,尤其要关注恶劣天气: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日常生活都会产生影响;正因为天气变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从而体现了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做一朵晴雨花,就是学习一种简单的预报天气的方法。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分三个交流话题展开:一是说说自己的经历,当天气突然发生变化,或者出行前未对天气变化作出积极应对时,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二是说说除了我们,还有哪些人关心天气,以及他们为什么要关心天气;三是交流各种恶劣天气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人们出行困难、空气质量变差以及生命财产可能遭受损失等。第二个活动是阅读资料,了解天气变化会对动物和植物产生哪些影响,以及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哪些困扰,学会关注身边的事物变化。第三个活动是制作一朵晴雨花,并观察晴雨花在晴天和阴雨天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关注天气变化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不同行业的人都要关心天气。

●知道恶劣天气会给生产生活带来危害,意识到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可以减少损失。

●会制作晴雨花,知道晴雨花可以反映空气湿度。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天气变化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关注恶劣天气所带来的危害。

四、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天气图片卡、睛雨花制作材料。

活动二:阅读资料,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以及人们的日常

生活都与天气变化关系密切。

教学建议:

●观察和比较干松果与湿松果。

●可以组织阅读与动植物有关的天气谚语,也可以让学生

收集相关的天气谚语,一起来解读天气谚语背后的道理。

●给学生几条天气谚语,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动植物图片来

匹配有关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的学习,可以通过具体

事例,交流生活中的发现和应对措施。如出示地面、墙壁

返潮的图片,讨论:这样的现象出现在什么天气里?出示

物品发霉的图片,讨论:什么样的天气容易让物品发霉?

出示水果(香蕉)腐烂的图片,讨论:假如要进口一批香

蕉,遇到炎热的天气,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注意事项:

●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阅读和讲解活动,要注意联系生活

实际设置情境,突出天气变化在其中的影响。

学具箱里的

配套学具

学生活动手

活动三:制作晴雨花设计意图:

●通过亲手做一朵睛雨花,增强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建议:

●做睛雨花的材料:

两张长方形的粉红色或蓝色手工纸、一根细铁丝、一把剪

刀、一把小刷子以及盐和小半杯开水。

●制作晴雨花的步骤:

(1)把两张手工纸一层一层地摞整齐,像叠纸扇子一样

一正一反来回折,一直折成条状。

(2)用细铁丝勒住纸条中间,两端各剪一刀。

(3)再把叠好的纸一层一层地展开,纸花就做好了。

(4)一边往装有开水的杯子里加盐,一边用小刷子不停

搅拌,直到盐不再溶解为止。

(5)用小刷子在纸花的花瓣上涂上浓盐水。

(6)把晴雨花用电风扇吹干,晴雨花就完成了。

●过几天让学生交流,晴雨花在晴天和阴雨天各有什么现

象出现。

注意事项:

●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用浓盐水看到的是蓝色纸花深浅的变化;如果用氯化钴

溶液则可以看到纸花颜色的变化。

学具箱里的

配套学具

第3课四季的天气

一、教学内容

本课由四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通过对当前季节一一秋季的描述,捕提季节的主要特征:气温的特点、降水的特点、风力与风向的特点等,由此展开对其他季节特征的讨论。第二个活动,通过观察不同季节里人们的活动,知道季节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第三个活动,通过读图,了解不同季节里会出现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了解每个季节典型的物候现象。第四个活动,通过阅读,了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了解具体的二十四节气名称,猜一猜它们的含义。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教学目标

●体会四季天气的不同,了解每个季节典型的天气特征。

●阅读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了解其中相关气象信息。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每个季节的典型特征和物候现象。

难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图片和视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