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概论讲义

世界经济概论讲义

世界经济概论讲义
世界经济概论讲义

一、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世界经济的含义

世界经济是全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经济通过各种经济纽带紧密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

世界经济学就是通过对各类国民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研究,揭示整个世界经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世界经济的主要内容

作为世界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的国民经济。

世界经济中的国际经济关系。

世界经济有机整体及其所特有的规律。

3、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国际商品交换关系。(2) 国际资本关系。

(3) 国际货币关系。(4) 国际经济一体化关系。

4、世界经济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1) 世界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2) 世界经济学与国别经济学

(3) 世界经济学与部门经济学

(4) 世界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

三、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的意义和方法论

1、意义

第一,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第二,是加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第三,是推进对外开放的需要。

第四,有利于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方法论

(1) 要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2) 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地、辩证地研究世界经济各种问题,避免片面性和形而

上学。

(3) 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一、科技革命的概念

科技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有人认为是四次科技革命)。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当代科技革命发生的原因

1、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本身具有加快发展的趋势

2、垄断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和迫于竞争的压力,是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

3、战后“冷战”和军备竞赛大大激发了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5、科学技术国际化,推动了科技革命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

(1)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

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能量与质量转换关系的公式,科学家已能预见到原子能是一种可以产生巨大能量的能源。

(2)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例: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曼哈顿计划”耗资20亿美元,投入13万人。(3)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迫切需求的结果。

例: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2)生物技术(3)新材料技术(4)新能源技术

(5)空间技术(6)海洋工程技术

信息技术:

是当代科技革命的前导,它由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组成。

传感技术是指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地采集各种形式信息的技术;

通讯技术是指高速度、高质量、准确、安全地传递和交换各种形式信息的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指高速度、高智能、多功能、多品种地处理和加工各种形式信息的技术。从1946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30年间已发展了五代。

生物工程:

将是21世纪新技术革命发展最有前景和最有成效的技术,并将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所谓生物工程,是指运用基因操作、细胞融合、细胞培养以及生物反应等来制造新型生物,它包括遗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转化工程、发酵工程等。

新材料技术:

材料是指通过加工而具有一定组合、结构、性能和用途的物质。而新材料一般是指新近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的材料。最早,人类材料的主要来源是自然界的天然资源。后来,在化学和冶炼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许多新的金属材料;合成化学和石油化工的发展,促进了以人工方法合成的橡胶、树脂、塑料、化学纤维等一系列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出现。80年代以来,一大批适应不同需要的新型材料相继出现。

空间技术:

空间技术一般包括运载火箭、空间通讯、遥测遥感、空间运输和卫星定位等技术。能源技术

是当代科技革命的支柱。

它是关于能源开发、利用和节约的技术,新能源技术主要有核能技术和太阳能技术。核能技术包括已经广泛应用于核电站的核裂变技术和正在开展基本研究的热核聚变技术。能源技术还包括正在研究开发的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一)、科技革命几乎在所有领域实现飞跃,并在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二)、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紧密融合,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由于科技与生产的融合,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周期明显缩短。

(三)、科技的发展及其与生产的结合日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一)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使生产力本身的三大构成要素发生了巨大变化

2、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得到了空前发展

3、战后科技革命为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准备了条件

(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融合与软化

1、三次产业的分类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2、产业结构的融合

A、第一产业同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农业出现产业化、现代化趋势

B、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快融合

C、第三产业的知识投入增多,对第四产业逐渐形成共识

3、产业结构的软化

4、使人类的社会生活结构发生变化

(三)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

1、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更迭

2、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负面影响: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早期发展推动了不良生产方式的巨大发展和工业化的普及,从而引起了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问题。

2、科技发展引起了一些伦理道德问题。

3、科技水平的差异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知识经济从经济学角度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指以现代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1、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

2、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

知识经济在生产中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业以高科技为其重要的资源依托。

3、知识经济的社会消费

四、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知识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A、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B、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

C、知识对生产力构成起着关键性影响

D、与知识相关的项目在成本中占有显著比重

2、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3、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经济

4、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化;信息化;资产无形化;可持续化;全球化;个性化、小型化。

有关全球化的学术观点

学术观点一:

经济学家多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指大公司的跨国经营、金融的国际化,相互依赖的加深。

政治学家指的是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战略。

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

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球性问题

学术观点二:

作为一种现实运动,“全球化”可以区分广义和狭义二层。

狭义的“全球化”是指从孤立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

广义的“全球化”,则是指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

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学术观点

学术观点一: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生产要素跨国流通和配置的客观趋势;

学术观点二: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的增加趋势

学术观点三: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

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学术观点四:经济全球化是指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流动的加剧。

学术观点五:1985年,莱维提出“经济全球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

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学术观点六: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

院长约瑟夫·奈则将其定义为: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

学术观点七: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人员往来等活动,使得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学术观点八:经济全球化是指稀缺的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不断减少的过程。

学术观点九:1990年OECD的定义: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配置。

学术观点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

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学术观点十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则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扩大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于世界的支配和控制的过程。

学术观点十二: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经济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国际分工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等,同时还反映了国际政治和军事的发展变化。

学术观点十三: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广义是指各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融合;狭义是指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学术观点十四: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指在现代科技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过程和状态。

经济全球化的起源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伴随世界经济成长而成长的,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至于具体起点,说法不一。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

经济国际化

一国经济跨越国界,在规模和范围上的延展,在各国共同接受的原则基础上,各国平等互利地形成分工并从事生产和交换。

经济全球化

各国政府、企业和居民等经济主体突破国界和民族国家的限制,以普遍接受的经济原则为基础,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交往。

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明显区别在于,如果说国际化是一个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宏观行为的话,那么,全球化则是一个主要由企业和居民推动的一种从下至上的微观经济行为。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1、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是国际间互通有无,相互依存的基础;

2、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3、跨国公司的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起到桥梁作用;

5、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政策趋向。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劳动力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程度得到增强。

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和主体。经济全球化起始于贸易全球化,商品和服务贸易始终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

从微观层次来说,生产全球化主要指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

从宏观层次来说,生产全球化体现了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关联。

二战以后,工业化世界各国的工业布局呈现出阶梯状产业发展格局的特点:

技术、知识密集型(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新兴工业化国家)劳动力密集型(发展中国家

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国金融活动和金融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联系的过程。

二战后金融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A、实体经济因素,指的是诸如贸易、直接投资(实业投资)、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B、经济制度因素,主要指的是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自由化运动。

C、金融技术因素,这主要归因于60年代以来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

所谓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它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A、金融市场一体化

离岸金融中心指发生在某国,却与该国的货币和金融制度没有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资金融通活动发生的地区。

B、金融机构全球化

●金融机构全球化表现在跨国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的壮大。

●跨国金融机构间的大规模收购和兼并

●机构投资者国际清算银行认为,机构投资者包括集体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和养老基

金,而集体投资机构主要指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等各种基金。

C、货币流通全球化

●货币流通全球化主要指欧洲美元、信用卡及货币区域化的发展。

●欧洲美元既不受欧洲银行法限制,也不受美国银行法限制,不用交准备金,存

款和贷款条件优惠,故发展迅速。

●欧洲货币泛指所有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通的货币,而欧洲货币市场则成为对货币发

行国境外进行的该国货币存储与贷放的市场总称。

D、私人资本大规模、高速度跨国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前,官方资本包括国家间援助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开发贷款,它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

● 90年代以后,以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银行信贷为主要内容的私人资

本流通发展迅猛,且转移速度快。

●国际游资

●国际游资是指资金持有者出于投机心理而在国际间掀起的大规模短期资本

流动。

E、国际金融高度相关

F、金融风险与监管的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谓利弊参半

●益处:多元化和更有效率的资本流动,对于提高资源全球配置的效率,促进国际贸

易增长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弊端:伴随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常态,这使世界各国都生活在

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之中。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资本的全球化

※(1)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

※(2)经济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经济意义)

A、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为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

B、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挥世界市场的竞争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C、经济全球化不断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D、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防止新的世界大战(政治意义)

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发达国家由于在资金、技术、市场

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最早的和主要的推动者,因此,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和实施中起着主导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发展机遇,又是严重挑战。

积极影响:1.弥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窘境;

2.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推动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扩大;

4.争取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应有的权益;

5.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消极影响:1.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将会受到更大的削弱;

2.发展不平衡在加剧;

3.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

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经济全球化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

◆一、“数字红利”与“数字鸿沟”并存,新经济与旧经济脱节,世界经济结构性失衡

◆二、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

◆三、经济全球化下,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辨析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①经济全球化如同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

②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发达国家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者。

③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是看发展中国家如何对待,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当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制定正确政策,加快发展自己。反全球化的原因

(1)根本原因: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2)直接原因: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不利

B、全球化引发了一系列政治问题和生态环境恶化

C、全球化损害了发达国家一部分人的利益

如何应对“反全球化”:

1)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各国需要建立“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3)发展中国家要趋利避害,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和对策

(1)态度A、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关键是审时度势,趋力避害

B、经济全球化应是“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2)对策

A、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

B、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制和化解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1、(荷兰)丁伯根(Jan Tinbergen)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消极一体化: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

积极一体化: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

2、(美国)巴拉萨(B.Balassa)的定义: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

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

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内容包括内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和外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两层含义

功能性一体化: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

制度性一体化:指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

所谓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区域上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条约组成经济贸易集团,在集团内成员国之间打破疆界实行紧密的经济合作和国际协调,并建立一系列超国家的制度性组织机构,制定和执行统一的对内对外政策,使成员国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排他性的经济实体。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一)按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划分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

和最松散的组织形式。成员国之间通过贸易条约或协议,规定了相互贸易中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的关税优惠,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各成员国按自己的关税政策实行进口限制。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在

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对非成员国独立的贸易壁垒。例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它壁垒,

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壁垒而缔结的同盟。结盟的目的在于使成员国的商品在

统一关税的保护下,在内部市场上排除非成员国商品的竞争,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例如东非共同市场和70年代初期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共同市场是指成员国间除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

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成员国间的生产要素也实现自由流动。例如:欧共体在1992年底建成的统一大市场

●5、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经济同盟指成员国间除实现商品与生产要素完全自

由移动,对非成员国建立共同关税壁垒外,而且要求成员国制订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范围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资源配置。例如:欧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完全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

化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各成员国间在完全消除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和国内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方面差异的完全消除,实现统一化。例如:欧盟的建立就是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

(二)、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划分

1、部门一体化(Sectoral Integration)

2、全盘一体化(Overall Integration)

(三)、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1、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

●2、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

●3、混合一体化(Hybrid integration)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843年)德意志关税同盟,这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一)形成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

?1、经济互助委员会(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简称经互会(CMEA) ?2、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3、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

(二)扩展阶段(20C60’s后半期至70’s初)

(三)停滞阶段(20C70’s中期至80’中期)

(四)迅速发展阶段(20C80’s中期以后)

?欧共体(EEC)——欧盟(EU)

?美洲自由贸易区(AFT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三次发展浪潮

第一次浪潮: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1956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标志。

第二次浪潮: 20 世纪 90 年代左右其标志是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

第三次浪潮: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 ,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 , 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次浪潮的特点是区域贸易协定特别是双边 FTA 在全球各地涌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升级的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EC),即欧洲经济共同体、煤钢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

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个方面是其内涵在不断深化。

从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发展到现在的经济与货币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商品、劳务、资本、人员实现了自由流动,有了统一的货币(欧元)和中央银行,内部和外部的经济政策也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另一个方面是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大。西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

创始国:6国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的简称,由美、加、墨三国组成,其前身是美加贸易区。

美加自由贸易协议,1989年1月1日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AFTA )1994年1月生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一APEC)【成立日期】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亚太国家部长级会议,以讨论加强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7日,澳、美、日、韩、新西兰、加拿大及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宗旨】1991年11月《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

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成员】21个(2011年4月):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

【主要活动】APEC成立以来,为各成员提供区域经济、科技、贸易和发展等方面多边合作的机会,交流各成员在这些领域内的经验,促进本区域的共同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有两大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对前者,我国加入了WTO;应对后者,我国加入了APEC,并与东盟筹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其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

?2.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

(二)欧洲

?1.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2.独联体经济联盟。

?3.黑海经济合作组织。

(三)拉丁美洲

1.南方共同市场(South American Common Market– MERCOSUR,又叫南椎体共同

2.中美洲共同市场。3.安第斯集团。4.拉美一体化联盟。

(四)非洲

1.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2.西非经济共同体。3.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4.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5.阿拉伯自由贸易区协议。

(五)澳洲

“澳新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

主要原因:1、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2、各国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各异,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不同,很难全都同样接受严格规则的约束。3、地理相邻、背景相似,自然联合。

4、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一

系列外部压力促使许多国家联合起来。 5、大国地区称霸的因素。

一般动因: 1、规模经济,增强实力; 2、自由流动,提高效率 3、防御战略,形成集团。

但是,以产业内部分工为动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动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以南北合作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的经济联合。

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起阻碍或制约作用的因素

其一,各国差距过大,不利于协调;

其二,政治关系的不正常影响经济合作;

其三,经济形势恶化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其四,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也会影响一体化的顺利进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1,总体特征对内:开放性对外:排他性、竞争性

2、具体特点

1.它们都是在同一地区内各国间发展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

2.它们都是由政府出面,签订一定的经济一体化协议后所建立的。

3. 区域一体化组织往往需要建立一定的超国家机构,或至少需要由各成员国领导人

定期举行会议,形成制度。

4.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个成员国的主权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或“限制”,也可

以说,国家主权受到了某种“侵蚀”。

3、新趋势、新特点

①以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遍及全球;②出现跨洲合作趋势;

③区域一体化成员的同质性要求减弱,异质性或混合型趋势愈益明显;

④开放性趋势日益增强;⑤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扣小圈,圈圈连环套的格局,亦即出现多层次性,成员交叉重叠现象;⑥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与政治日益紧密,经济关系政治化,政治关系经济化趋向更加明显;⑦区域一体化的不平衡发展日益突出;

⑧三足鼎立格局正在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1,对区内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促进了集团内部经济贸易的增长。二、提高和增强了区域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三、促进了区域内分工的深化和技术合作的加强,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四、加速了区域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五、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

2,对区外非成员国经济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了对区内国家的保护的同时恶化了区外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利于多边贸易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区域经济集团的作用①内向的保护性②外向的竞争性

经济区域一体化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以各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主体的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在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一些实力较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成为主要的“极”。

目前世界经济格局三大极: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完全取消各参加国之间的关税;

(2)对来自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

(3)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

关税同盟的职能

?对内:贸易自由化对外:差别待遇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Static Effect)

1、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

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Effect)是指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后,关税同盟内某成员国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同盟内其它成员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从成员国进口产品,创造了过去不发生的那部分新的贸易。

2、贸易转移效果(Trade Diverting Effect)

贸易转向效应(Trade Diversion Effect)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成员国把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转为从同盟内成员国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使贸易方向发生了转变。

3、贸易扩大效果(Trade Expansion Effect) 缔结关税同盟后,某国商品的价格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情况下都要比缔结关税同盟前低。这样,当该国此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对此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并使其进口量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果。

4、社会福利效应(Social Welfare Effect)社会福利效应是指关税同盟的建立对成员国的社会福利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dynamic Effect)

所谓动态经济效果是指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影响和对其经济发展的间接推动作用。

(一)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二)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三)刺激投资(四)提高技术水平 (五)推动经济增长

二、大市场理论

大市场理论的核心:

(1)扩大市场是获得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

(2)市场扩大带来的竞争加剧将促成规模经济利益的实现。

大市场的优势

(一)大市场的技术优势

(二)大市场的经济优势

1、加剧竞争,降低成本

2、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市场扩大→向大量生产规模转换(以及其他的合理化)→生产成本下降→大众消费的增加(市场的扩大)→投资增加→竞争进一步激化

(三)进入大市场的国家应具备的条件

? 1.加入大市场的国家的经济必须是结构合理、发展阶段相近、各具特色且富有潜力的。

?2.成员国要将其经济完全融入市场之中。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所谓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分工。亦即这种分工不是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实现的,而是通过贸易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

达成协议性分工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参加协议的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2.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

3.每个国家自己实行专业化的产业和让给对方的产业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四、相互依赖理论

?主要内容:

?①确定依赖程度的衡量指标。

?②考察相互依赖的内容。

?③探讨相互依赖条件下外生干扰因素的冲击及其传导机制、传递渠道、作用方式及其后果,以趋利避害;

?④分析相互依赖的利弊。

五、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一)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的原则

? 1.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它不限制市场的统一,也不必在一切情况下都寻求尽可能高的其他一体化形式。

? 2.两极分化是伴随一体化出现的一种特征,只能通过强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志制定系统的政策来避免它。

? 3.鉴于私营部门在发展中国家一体化进程中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有效的政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的成功至关重要。

? 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新秩序逐渐改变世界经济的要素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 1.经济因素

?(1)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及各国间的差异;

?(2)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

?(3)新建经济区的最优利用情况,特别是资源与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及其整体发展潜力;

?(4)与第三国经济关系的性质,外国经济实体(如跨国公司)在特定经济集团中的地位;

?(5)特定集团在一定条件下选择的一体化政策模式和类型的适用性

? 2.政治和机构因素

?(1)各国间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

?(2)各国间有利于实现一体化的“政治意志”状况及稳定性;

?(3)该集团对外政治关系模式;

?(4)共同机构的效率及其有利于集团共同利益的创造性活动的可能性。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以一个国家为主体对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二、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 :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以内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总值。

?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指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进出口额而得出的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反映贸易实际规模的发展变化。

计算公式:

三、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商品进口额与出口额相比而形成的差额,称为对外贸易差额(Balance of Foreign Trade) 。

?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为贸易顺差,也称为贸易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Trade Surplus)。

?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为贸易逆差,也称为贸易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 ,Trade Deficit)。

?贸易平衡:当出口额等于进口额时,叫做贸易平衡。

四、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又称输出贸易,指一国把自己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往其他国市场销售。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又称输入贸易,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五、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对第三国而言为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

?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过境贸易有两种类型:一种称之为直接过境贸易,另一种类型为间接过境贸易。六、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 :指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实物商品的进出口。

?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 :指国际间交易的商品属于无形的劳务(如运输、保险、金融、旅游等)或其他非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

七、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总贸易(General Trade) :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是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凡是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不进入关境,一律不列为进口,只有进入关境的商品才能列为进口

八、复出口与复进口

?复出口(Re-export):是指外国商品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

?复进口(Re-import):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

九、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它表明该国同这些贸易对象国的贸易联系程度。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Merchandise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它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十一、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

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总指数/进口价格总指数

十二、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Foreign Dependence Degree)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外向程度大小的一个基本指标。它是指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十三、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四、服务贸易

?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第二节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一、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

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巴黎统筹委员会“经互会”

二、从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到统一的世界大市场

首先,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与现代生产力的性质相矛盾。

其次,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并不会造成彼此长期割裂的平行的世界市场。

第三,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必须走对外开放的道路

(二)我们应该与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打交道

(三)用市场使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联系起来

第三节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一、1945——1990年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1、历史上国际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

?2、出口导向战略在一部分国家获得成功

?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

Q:为什么二战后国际贸易获得巨大的发展?

1、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寻找贸易伙伴;

2、战后科技的发展及军事技术转为民用,推动了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剧增;

3、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及跨国公司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两种基本的发展战略: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

1、进口替代战略,即发展本国的工业部门,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品来代替原先依靠进口的工业品。

2、出口替代战略,即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部门,用本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原先的初级产品的出口。

发展中国家采用进口替代战略的弊端:

1、经常遭受外汇短缺之苦。

2、本国工业部门因缺乏竞争而缺乏效率,工业产品质次价高,造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

不合理。

正确的做法:

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建立了民族工业基础之后,及时地转移到出口替代战略上来,使本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到世界市场上去经受竞争。

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到“出口替代”战略转换成功的例子

?新兴工业化国家:

?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

?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亚洲“四小虎”(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

*日本人把这种发展形容为雁行式的经济发展,即每一个新的跟随者都向领导者汲取科技,然后把科技传授给另一组跟随者。

新兴工业化国家获得发展的原因

1、靠廉价而受过教育的劳动力;

2、利用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

3、参与国际分工;

4、大量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将制成品再出口到世界市场上;

5、利用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主要表现是工业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初级产品。

原因主要是科技的发展

1、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断涌现;

2、机器设备的需求增加;

3、合成材料代替了天然原材料;

4、绿色革命使一部分国际实现粮食自给,致使粮食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伴随着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改变,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从主要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改变为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二、199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1、世界市场统一程度进一步提高

战后建立起来的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为框架的国际经济秩序,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促进货物贸易自由化农产品贸易和纺织品贸易被排除在外

世界贸易组织(WTO)

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在促进了地区性的市场统一程度的同时,又使这些地区性的市场按照更加开放和自由贸易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逐步统一起来。

2、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

环境“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了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环境标志制度”(Environment Label),这又称“绿色标志制度(Green Label)或生态标志制度(Eco-Label)”。就是在产品上或其包装上贴上一种标志或图案,表明该产品从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利用和处置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无害或损害极少。

德国叫“蓝色天使”;日本叫“生态标志”;欧盟叫“欧洲环境标志”(CE);美国叫“再生标志”(UL)和“绿色标志”;加拿大叫“环境选择”(EOP);等等

所谓双绿色发展模式,一是指绿色管理体系,即整个管理体系要把ISO9000和ISO14000结合在一起。因为ISO9000最终关心的是整个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所以资源、能源利用率是管理要害。另一个是生产绿色产品,不仅有绿色管理体系,而且要生产出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计划的宗旨:

第一,围绕国家环境保护总目标,充分利用环境标志这一市场经济手段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国家环境决策做贡献。

第二,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公众健康保护水平,引导科学消费、绿色消费。

第三,开拓中国企业的双绿色发展模式,建立中国的绿色技术措施体系,引出绿色经济,让环境标志产品成为联系公众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纽带,推进可持续消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经济全球化及其遇到的问题

《华盛顿共识》

E.斯蒂格利茨指出:“财政节俭,私有化和市场自由化是贯穿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

代‘华盛顿共识’的三个支柱。”

《北京共识》

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乔舒亚·库珀·拉莫题为《北京

共识》的论文,对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他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适合于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途径。

三、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概念:国际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施的政策。

两种基本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

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自由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带头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出现了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1)废除了谷物法。

(2)废除了航海法。

(3)取消了特权公司。

(4)逐渐降低关税税率,减少纳税商品数目,简化税法。

(5)与外国签定体现自由贸易精神的条约。(1860年英法签订《科伯登——谢瓦利埃条约》)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贸易自由化

表现:(1)关税大幅度降低。

(2)非关税壁垒逐渐减少。

“贸易自由化”与“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时期)的区别:

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资本自由扩张的利益与要求,代表了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贸易自由化”主要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和保护贸易政策相结合,是有差别的、有选择的贸易自由化。

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一)传统贸易保护阶段

1.16~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其理论基础是以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等为代表的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又称重金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在欧洲国家普遍实行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2.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

A. 原因缺乏和英国抗衡的竞争力

B. 目的提高社会生产力

C. 手段高关税

D. 理论基础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原因:资本主义垄断形成,世界市场竞争激烈;

政策特点:各国极力保护国内市场,争夺外国市场。

保护目的: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保护产业: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垄断产业

保护对象:垄断资产阶级

保护手段:多样化

保护措施:关税、非关税壁垒、各种奖出限入措施

理论基础—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论

超保护贸易政策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之间的区别:

4.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保护贸易政策

(1)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

(2)保护的措施日益多样化。

(3)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

(4)各国“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5)贸易保护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起源:竞争的加剧

动机和目的: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注的焦点: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产业发展→人本身。

手段:关税等贸易政策→劳工标准和技术标准等社会经济技术政策(以保护公平交易、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为由)。

方式: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理论基础:战略性贸易政策

其核心观点是,通过关税、出口补贴等政府干预,支持企业进入战略性产业内,形成竞争优势,扩大产品出口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从GATT到WTO

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产生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GATT),简称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正式运行之前,关贸总协定是协调和规范缔约方之间关税与贸易政策方面相互权利和义务的主要多边协定。

1、GATT的缘起

GATT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二三十年代,始于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更是引发极端贸易保护主义在许多国家盛行。

美国于1921年就开始实行紧急关税法(Emergency Tariff Act)对小麦、玉米、肉类、羊毛等农产品课以高税。

2、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城举行的“布雷顿森林会议(Bretton woods Conference )”

◆金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总部位于美国

华盛顿

◆投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IBRD),通称世界银行(World Bank)。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

3、《哈瓦那宪章》

◆1945年12月,美英两国政府向联合国提交了联合建议,要求就建立国际

贸易组织(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ITO)进行谈判,构想在各国保留现有贸易限制措施的情况下,通过谈判逐步消除贸易限制与贸易歧视。

◆1946年初,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接受此项建议,决定召开“联合国贸易与就

业会议”,着手筹建国际贸易组织。

1946年10月,经社理事会在伦敦召开第一次筹委会,讨论美国等国提出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

1947年4月——8月,经社理事会在日内瓦召开第二次筹委会,审议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会议期间,与会各国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中有关关税的条款与达成的关税减让表汇成一个文件,称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s on Tariff and Trade,简称GATT)。

1947年11月15日,8国《关贸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并决定从1948年1月1日起临时适用关贸总协定。后签署国增加到23个,即为创始缔约方。

1948年3月,在古巴哈瓦那召开联合国贸易与就业大会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即《哈瓦那宪章》(Havana Charter)。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

《哈瓦那宪章》形成后,因该宪章与美国要求相差甚远,且英、法等国也缺乏积极性,使该宪章最终没有得到各国立法机关的批准。但临时性的世界贸易体制安排则在此基础上得以确立。这就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以关税为突破点的世界贸易法律体系,它是借助关税减让谈判的机遇,在建立国际贸易组织计划宣告失败的同时宣告成立的。

(二)GATT八个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GATT先后举行了八个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第一回合谈判在1947年草签的同时进行。

☆第二、三、四、五回合谈判分别在1949年、1949-1951年、1956年、1960-1962年举行;

☆肯尼迪回合谈判与东京回合谈判则分别在1964-1967年及1973-1979年举行;

☆最后一次即乌拉圭回合谈判从1986年9月15日-1994年4月最终签署协议结束。

GATT的作用

A、平均关税下降

B、管辖范围不断扩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

C、建立了一套有关国际贸易的原则和协议,提高了国际贸易管理的透明度

D、广泛性成员方23个——128个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 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 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 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 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 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5分) 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 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5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答:(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2分) (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2分) (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2分) (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2分)

《林学概论》考试复习

《林学概论》考试复习 母树林是以大量生产播种品质和遗传品质有一定程度改善的林木种子的林分。生物肥料是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对苗木生长有益的微生物制成的肥料。 种子园是由优树的无性系或家系组建的,以大量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林。种子的休眠是指种子由于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种子不能立即发芽或发芽 良种采穗圃是为优良无性系造林提供插条和种根的采穗圃。困难的自然现象。种子休眠有强迫休眠和生理休眠2种类型。强迫休眠。由于得不到母树林改建的关键技术措施是去劣疏伐。种子发芽时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而不能立即发芽。生理休园址选择与规划设计,?年积温较高、有适度的降水、避免灾害性气候频发地区; 眠。种子成熟后,即使给予一般的温度、水分、氧气也不能很快发芽或发芽很少。造?地形要平缓、开阔、向阳、面积较大;?土壤要土层厚、肥力中等、透气排水好、 成生理休眠的原因很,如:?种皮构造?种胚状况?抑制物质多酸碱性适宜该树种、有灌溉条件等;?园址周围应该与同种其他林分有一定的花粉 苗圃常用肥料的种类其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生物肥料3类隔离距离;?交通方便,有充足的季节性劳力来源。 在苗圃中常用的施肥方法有施基肥、种肥和追肥3种。追肥是基肥和种肥的补充。无性系种子园的营建,无性系种子园营建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整地、确定栽植密度、 插穗生根的类型:?皮部生根。?愈合组织生。根合理配置无性系、繁殖材料准备(嫁接)和定植等。

影响插穗成活的主要原:因(1)内在因素。 ?树种的遗传性。?母树状况及枝条的良种采穗圃的建立,一个良种采穗圃通常为特定的林业生产单位(林场或苗圃)服年龄。?枝条部位和发育状况。?插穗长度与粗度。(2)外界条件。?土壤温度 ?务,面积大小要适当,一般为育苗面积的1,10左右。建圃用地条件一般与育苗地土壤湿度?土壤的通气条件。相同,要求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便于排灌,交通便利,劳力充足,通常 苗木质量的评定和表示方法:一般将苗木分成?、?和?级苗3个等级,?、?是合建在苗圃附近以方便繁殖材料供应。为便于管理和枝、根采集,圃地按品种或无性格苗,?级苗是不合格苗,进行分级时以地径为主要分级指标,苗高为次要指标。系分区,同一品种或无性系的植株集中种植在一小区内。采条母树的株行距以利于高床:指床面高出步道的苗床,优点,足排水良好,增加肥土层厚度,步道可用于种条生产和管理为准,树种间有所不同,一般在1 m×1 m内。采条母树的繁殖方式 侧方灌溉和排水,床面不易板结,能提高土壤温度,缺点是做床费工成本高。以埋根、扦插为主。为利于种条的大量生产,采条母树多培养成丛枝式树型,根据低床:指床面低于步道的苗床,优点是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便于灌溉,但灌水后易使不同树种的生长特点,培养的树型也可以有所不同。 土壤后易使土壤板结,通透性差。灌溉方法:地面灌溉、喷灌、滴灌。种子成熟:当种胚成长发育成有胚根、胚芽、子叶、胚轴等部分,具有发芽能力时。容器育苗的意义和技术:1.提高造林成活率2.造林季节不受限制3.节省种子4.育苗周生理成熟:种胚发育到具有发芽能力时。 期短5.便于育苗全过程机械化。形态成熟:果实具有成熟时的正常大小和颜色,种皮变得坚硬致密,种子含水率降苗木出圃有哪几个环节,起苗、分级、产量统计和包装运输。低,内部营养物质转化为难溶状态时。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 A.国际商品市场 B.国际人才市场 C.国际资本市场 D.外汇市场 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经济全球化以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的是()。 A.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 B.毒品越境走私的泛滥 C.传染病的国际蔓延 D.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3.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营业规模B.经营环境 C.地理分布 D.股权结构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改善了扩大再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5.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8.作为生产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与作为货币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A. 投资者拥有企业控制权 B. 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C. 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 D. 投资周期长、风险大 9.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有()。 A.全面性和世界性 B.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C.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10.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包括()。 A.对外贸易总政策B.自由贸易政策 C.保护贸易政策 D.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 11.米德冲突发生在()。 A. 固定汇率制度下 B. 浮动汇率制度下 C. 任何汇率安排下 D. 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 12.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A.投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B.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C.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D.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林学概论复习题

一、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林学、林业、森林的定义?林学的研究对象?森林资源的主体?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影响森林类型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森林分布的一般规律?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世界森林资源的类型?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手段?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温室效应?联合国减排二氧化碳的举措?碳源?碳汇?碳汇交易?植物分类的方法?自然分类法?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植物检索表的种类?植物界的基本类群?藻类植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总初级生产量?生物量?食物链及其类型?物质循环的类型?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良种?苗圃的类型?种子消毒常用试剂?种子催芽的概念?催芽的方法?苗床育苗方式?播前土壤处理方法?播种方法?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过程(阶段)?苗木越冬死亡的原因?苗木防寒措施?扦插生根的机理?扦插成活的关键?插穗生根的类型?嫁接方法?影响移植苗成活的关键因子?苗木假植的作用?种子品质包括?种批概念?净度?发芽率?种子休眠的类型?种子休眠的原因(课件)?种子贮藏方法及其条件?种子的成熟过程包括?生理成熟概念?采种方法?种子调制的概念?种子安全含水量?种子生活力鉴定方法?种子干燥方法?自然干燥方法包括?林木群体生长发育阶段?森林生产力概念?立地条件、立地质量?基准年龄?立地类型?森林的立地因子包括?立地分类?立地分类的基本单位?林种?森林按功能分几类?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适地适树的概念?林分结构概念?林分结构包括?林分密度?造林密度作用规律?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种植点配置方式?树种组成概念?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混交林中的树种依其作用分?混交类型和混交方法有哪些?混交比例?造林整地方式?造林方法包括?影响苗木栽植成活的关键因子是?播种方法?分殖造林?分殖造林包括?林地抚育?森林抚育采伐的目的?森林虫害的类型?森林虫害的防治措施?植物病原物传播途径? 二、简述题 1.简述层积催芽的作用? 2.简述影响种子生活力的外界因素?内部因素? 3.简述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 4.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5.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6.混交林的特点?

世界经济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世界经济概述 一、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先决条件——国际分工:分为水平分工垂直分工混合分工 2、世界市场:分为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综合经济 三、什么是世界经济格局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 用、相互联系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 四、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 1、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1)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①金融危机②能源危机③经济危机)(2)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形成了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具备了与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实力。1975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苏联、东欧的经济实力增长较快。1968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在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拉美: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区域经济组织加强竞争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组织相互依赖、相互争夺的新格局。(2)世界各国纷纷成立了经济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南方共同市场(1995)等。(3)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如始于1996年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功举行, 为建立亚欧新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4、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调整与新兴国家的崛起 1)20XX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世界经济经历了短暂衰退又逐渐回升;20XX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危机,20XX年下半年开始回缓。(2)在调整和复苏中,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如“金砖四国”(中、俄、印、巴)等,并促进了“二十国集团”的发展 第二章联系世界经济的纽带——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包括): 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对外贸易战略、出口总政策和进口总政策 2、进出口商品或服务政策 3、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二、贸易顺差导致货币流入会不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 1、不一定,通货膨胀是由一个国家内需造成的,定义上说即一个国家内需过大(过多的通货--货币),而供给不足而造成物价飞涨的情况。如果贸易顺差不能带动物价上涨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即进出口部门利润过高,导致从事该行业的工人工资过高于社会基本工资,而其他行业为了维持工人,也制定相应工资,这样导致通货过多,而供给保持不变,也会产生通胀。 2、贸易顺差会造成国内通胀。贸易顺差,其直接结果就是外汇储备增加,而这部分外汇储备是央行用人民币与企业或居民兑换过来的,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基础货币总量增加了(外汇储备总量*汇率),相应的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大量贸易顺差肯定会导致通货膨胀。 顺差,必然导致本币发行增加,而本币流通量增大,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三、国家现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种贸易结构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吗?说明原因。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收我国城乡中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和城乡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能推动产出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积累必要的资本。 2、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由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处于不发达阶段。 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的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说来,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反之亦然 四、金融的国际化的特点,如何形成。如何避免金融危机?(包括知识点有哪些?) 金融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国家各地区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国际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优化了资本要素配置、促进了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加强了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但也强化了金融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能,也加快了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1、金融国际化的特点 2、金融国际化的成因 (1)金融自由化——重要条件金融深化——金融抑制 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表现:放松金融管制。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表现:以金融深化为标志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 (2)现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 (3)金融创新 背景: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 内容:制度、工具、机构、市场和管理技术 3、金融国际化的动形成(1)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2) 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3) 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4、金融国际化的表现 (1)金融机构的国际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3)金融证券化 (4)金融监管国际化(5)金融衍生工具发展 (6)金融交易国际化 5、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金融国际化的规模不断扩大(2)各国的国际金融依存度进一步提高(3)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金融国际化中的作用曾强(4)金融衍生市场日益成为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阵地(5)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结构发生重要变化6、金融国际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金融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1)影响:a.对发达国家:为剩余资金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在宏观管 理的难度、税收、培养起许多竞争对手等方面不利。 b.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影响:利用充裕的资金发挥后发优势;产生一批新 的国际金融中心;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 不利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易受冲击;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 有利投机;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很多漏洞。 (2)金融国际化的应对措施 a.从国家层面上看,新兴市场的政府应谨慎对待资本开放,加速国内银行业 的改革,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均衡发展。 b.从区域层面上看,各国应该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区域最终贷款人和区域汇率联动机制。 c.从全球层面上看,应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7、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 (1)现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国际化水平仍不高 (2)策略:a.建立规范的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 b.维护币值稳定 c.引进外资 金融机构d.培育本国国际金融中心e.开展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竞争力 8、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金融市场国际化促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2)金融交易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金融服务自由化丰富了贸易自由化的覆盖范围 (4)金融机构全球化支撑了生产一体化的持续发展 (5)金融衍生产品加大了对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如何避免金融危机:1.加强建设金融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长期市场信用基础; 2.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3.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章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 一、国际投资的类型 1、国际直接投资:在国外创办新企业; 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股的比例; 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2、国际间接投资:公司股票、债券、 政府债券 国际信贷 3、国际灵活投资:贸易信贷、国际租赁、补偿贸易、技术转让、劳务输出 二、跨国公司含义: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 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三、跨国公司给东道国经济带来哪些消极方面影响 1、造成了投资母国的失业和“产业空心化”。 2、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3、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4、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第四章世界经济体制的模式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方式、范围和手段的不同,可将其经济体 制 划分为四种模式1、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引导性市场经济 3、以法国为代表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 节作用,国家已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 4、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Ⅰ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a.是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过财 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 b.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简要阐述: ①.自由企业制度与平等竞争原则 ②.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 ③.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④.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 ⑤.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 (3)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主张减少税收负担,放松管制和实行私有化。 市场经济的高度自由体现在:自由企业制度成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核心 完善的市场体系 Ⅱ.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a.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 利并重。 b.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2)简要介绍 a.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b.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c.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d.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e.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实质: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 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市场经济。 特点:a.平等 b.公平(共同利益至上、共同参与决定、工资自治) c.安全 d.进步 Ⅲ.以法国为代表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国家以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 特点:a.国有企业逐步壮大 b.双重调节机制 c.制定国民经济计划 Ⅳ.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 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 府的意图. (2)简要介绍 ①政府制订经济计划 ②政府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总之,四种经济模式的相同点: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模式基础上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东亚模式的优缺点 (1)主要特征: a.行政引导与市场调节结合 b.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 c.劳动密集性产业优先发展 d.注重公平增长 e.谨慎的财政、金融政策 f.雁行模式 (2)主要弊端:a.政府强干预下的市场作用弱化 b.引进资金的不合理 c.引进技术,收效甚微 d.雁行模式存在弊端 e.产业结构和内部贸易不合理 f.货币金融体制存在漏洞 比较:四种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作用,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国家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尽量 避免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不同点:由于各国政府干预的范围、方 式和力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为其调整经济政策 和保持经济的活力提供了有弹性的制度基础。日本模式利用其独特的企业文 化,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成功地达到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的目标; 德国模式以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构造优越的社会福利体系见长并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果;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对我国的经济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贸易自由化与关贸总协定 一、贸易理论中国际生产折中论包括3方面内容(3个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论也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当代西方研究跨国公司问题的 著名专家约翰·邓宁提出的。 他的理论吸收了以往各派跨国公司理论之长,较有概括性和综合性,能兼顾 各种理论解释的需要,从而成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 (1)所有权优势:企业具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 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并且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 (2)区位优势: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 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3)内部化优势: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 利。 二、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1、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1).无歧视原则——最重要原则 (2). 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 (3).透明度原则 (4).公平贸易原则 (5).取消或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6).磋商调解原则 (7).优惠发展中国家原则 (8).例外原则 2、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1)互惠原则(对等原则)(2)透明度原则(3)市场准入原则(4) 促进公平竞争原则(公平贸易原则)(5)经济发展原则(6)非歧视性 原则 (7)关税减让原则(8)针对“国营贸易企业”原则(9)一般禁止数量 限制原则 3、联系:世贸组织(WTO)继承了关贸总协定(GATT)的基本原则:自由的 公平竞争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凡是参与关贸协定的成 员,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给予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贸易方面的优惠,那么, 必须无条件将此优惠给所有成员国);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关税减让原 则;透明度原则;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市场开放原则等。 区别:世贸组织原则中没有磋商调解原则,例外原则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成因,表现形式,特征,意义和作用各是什么?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 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 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 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 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2、成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表现形式:(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a.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b.货币流通的 全球化 c.投资活动的全球化 (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a.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 b.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c.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a.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 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 b.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作用和影响:a.减少了国际经 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 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 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特征:(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7)贸易全球化 (8)金融自由化 (9)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5、意义:(1)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2)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 (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反全球化运动 6、作用:(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 A.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负面作用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但 也产生了一些负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 (2)这些国家的工会组织,将国内工人的失业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害, 组织工人群众进行反全球化运动,加剧了社会阶级摩擦。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 (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 其国家民族利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2)例如,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行进口限制或经济制裁,导致发展中国家出 口下降,失业者增多…所有这一切,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南北 经济摩擦。 C.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 (1)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 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 (2)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带来诸多国际政治经济摩擦。这种摩擦有的表现为 各国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有的表现为各国企业之间的明争暗斗,有的表 现为人民群众对全球化进程的抵制,并演化为有组织的群众性的反全球化运 动。 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组织的形式及每种形式的特点 由低级到高级:(1)特惠关税区。特惠关税区又称优惠贸易安排,是指在成 员国之间相互给予关税减让的优惠待遇。特惠关税区的税率比最惠国税率还 低,但成员国之间仍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它是发展程度低、最松散也最 易行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特惠关税区的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 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如“美加汽车产品协定”、“非 洲木材组织”等就属这类经济一体化。特惠关税区是经济一体化的最低形 式,以致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以此为初始形式,而是一开始就从“自由 贸易区”的形式开始。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又称自由区、工商业自 由贸易区、出口自由区、自由关税区、免税贸易区、免税区、自由贸易港、 自由市、自由工业区、投资促进区及对外贸易区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 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 他措施,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 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仅指提供区 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于出口加工区。广 二、判别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为什么形式?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如1993年后的欧盟,南方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加勒比共 同体,两岸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 5、经济货币同盟:如现在的欧盟。(欧洲经济货币同盟) 三.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异进行分类可分为⑴以产业内部分 工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⑵以发展民族工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试卷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试卷**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世界经济概论(公共选修)”课程期末试卷论述题(每题不少于400字。每题50分,共100分) 1、什么是知识经济,其内涵是什么?试述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到一定阶段的历史 产物。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从经济本源角度考察,知识经济具有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主体、创造性脑力劳动是核心动力、智力资源是主要资源三个本质特征。 知识经济的定义及内涵:“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 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业经济,虽然也离 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知识经济内涵一般概括是,建立在知识及信息的生产和使用上的经济。生产,即创新生产,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重含义。而使用,即扩散。应用,是知识经济的第二重含义,经济的基本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材料和能源等。而引导、发挥并提高生产要素回报率的是以应用技术、基础科学为代表的知识。知识是经济增长状态中最活跃、最根本的生产动力和要素,是使报酬递增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 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知识为竞争核心的知识经济作为更高的经济形态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口 号和新动力。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并还将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改变

人类以往在社会经济中形成的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知识的创新、生产和扩散、应用必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拥有标准性、垂直型、等级性的工业社会理念将让位于多样、水平与网络的知识社会理念。知识经济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由普通机器时代向智能机器时代的跃升。如果说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以制造工具为主的机器大工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产业结构实现以农业为主体向以工业为主体的转变。那么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使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以知识及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 2、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 答:经济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的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的趋势,是一个牵动世界全局,影响长期发展,引发世界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经济全球化实际是经济国际一体化趋势进一步深化,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国际商战日趋激化,科技发展日益迅猛,区域集团化、企业国际化进一步加剧的现代经济大背景下,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转移时人为限制逐步消除的过程与状态。即经济资源愈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世界经济愈加相互融合,各国经济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愈加相互影响和制约。 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主要有: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我们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而世界市场的分割首先是主权的分割。当国际分工的发展要求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的限制,使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且使国内市场进一步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需要“国际惯例”和一定范

《世界经济概论》选择判断1-6及答案

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 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 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 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 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林学概论》考试大纲

《林学概论》考试大纲 (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00分) 一、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马履一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林学概论》编制而成。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林木良种生产 1母树林的疏伐改建技术 母树林的概念。 1.1母树林的林分选择 1.2选留母树与疏伐改建技术 2林木种子园营建和管理技术 种子园的概念。 2.1种子园及其主要类别 无性系种子园和实生苗种子园的概念。 2.2园址选择与规划设计 2.3无性系种子园营建 种子园的营建、栽植密度的确定、无性系间的配置、苗木准备、整地与定植。 2.4种子园管理 3良种采穗圃 采穗圃、良种采穗圃的概念。 3.1良种采穗圃的建立 3.2良种采穗圃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林木种子采集、调制与贮藏 1林木种子采集、调制与贮藏的理论基础 1.1林木结实间隔期与种子生产的关系 丰年(或大年)、欠年(或小年)、林木结实间隔期的概念。形成林木结实间隔期的主要原因、缩小林木结实间隔期的措施。 1.2种子成熟与种子采集和贮藏的关系 种子成熟的概念。 1.2.1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的概念和特点。与种子采集和贮藏的关系。

1.2.2形态成熟 形态成熟的概念和特点。与种子采集和贮藏的关系。 1.2.3种子成熟的外部特征 1.3林木种实类型与种实调制 球果类、干果类、肉质果类。 1.4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 1.4.1影响种子寿命的内在因素 树种特性与寿命(种皮结构、种子内含物、种子含水量)、种子成熟度和健康状况。 1.4.2影响种子生命力的环境因素 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通气条件、生物因子。 2林木种子采集、调制与贮藏技术 2.1种子采集技术 2.1.1制定采种期的原则 2.1.2采种方法 树上采集、地面收集和伐倒木上采集等方法的具体内容。 2.1.3种子登记 2.2林木种实调制技术 林木种实调制的概念。 2.2.1球果的脱粒 自然干燥法和人工加热干燥法的具体内容。 2.2.2干果类的调制 2.2.3肉质果类的调制 2.2.4净种及种粒分级 2.3种子贮藏技术 2.3.1干藏法 干藏的概念、普通干藏法和密封干藏法。 2.3.2湿藏法 湿藏的概念、湿藏方法。 第三章苗木培育 1苗木培育的理论基础 1.1苗圃土壤耕作的作用 1.2苗圃常用肥料种类与施肥的意义 施肥的概念。 1.2.1肥料的种类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一:学习《世界经济概论》的收获和体会如今,经济全球化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慢慢地被卷入这个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范畴的理论问题,但实际上它还涉及了国家政治、外交关系、对外政策、海外军事、国际大事件应对、国家对国际事务参与和决策等许多关于政治方面的问题。学习世界经济概论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融入社会经济中,进而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效。 从《世界经济概论》所学到的知识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突飞猛进,每一个国家都很清楚经济全球化对本国经济的重要影响。特别是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若一个国家并不能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他将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好好地去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认真去思考。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使得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贸易区域的出现。同时,使得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实行开放以济政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殊途同归、互动发展的关系。这对于每一个贸易区的成员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一轮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也会随之而出现并且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处理和传递、信息流通的网络、通信卫星和计算机技术等,促使通信技术以前未有的速度迅速在全球形成了市场。同时,其他的新技术了也突发猛进,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新经济,进一步推动了新经济的成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企业出现集团化发展趋势,其基本动向是组建具有多元化的产品和生产能力,以达到全球性扩张。 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过程中,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对其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产业调整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制造能力弱,因此这些国家先后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投资大幅度增长,从而对本国传统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而在传统工业制造领域,其行业与企业基本上处于无力营运的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贸易量也会增长。从理论上说,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经济依存度提高,作为以国际贸易为主体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则应该越来越开放、自由,这样才能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吻合。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化,外汇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国际清算、兑换功能、授信、套期保值、投机等方面。并且,国际外汇市场也越来越活跃,国际外汇市场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其表现为:1、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2、提供资金融通;3、提供外汇保值和投机的机制。正因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内容(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工业革命之前,形成了以(A)为中心的商品国际化。 A西欧B北美C东亚D地中海沿岸 2、第二次科技革命将世界生产力推向新水平,为资本国际化奠定了技术基础。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是(C)。 A 18世纪6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后30年代 D 20世纪50年代 3、(C)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角和生产国际化的载体,已成为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A国际经济组织B非政府组织C跨国公司D各国消费者 4、产业转移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了由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先进国家在技术上的主导地位,技术上的主导地位又使(D)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 A新型工业化国家B经济转轨国家C欠发达国家D先进国家 5、特别提款权是(D)在第二次美元危机时创造的储备资产。 A世界银行B本国中央银行C国际金融公司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6、20世纪80年代以来(B)以成为国际经济直接投资中占统治地位的形式。 A绿地投资B跨国并购C建立战略联盟D项目合作 7、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中国家集中在(A) A东亚地区B拉美地区C中东地区D中东欧地区 8、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B) A总理事会B部长级会议C秘书处D货物贸易理事会 9、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是(A)它是由维纳首先引入的。 A关税同盟理论B大市场理论C交易费用理论D规模经济理论 10、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周期性波动,周期长度为7-11年的成为(D) A康德拉捷夫周期B库兹涅茨周期C基钦周期D朱格拉周期 11、下列经济一体化组织中,(C)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B欧盟自由贸易联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D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12、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多种,其中(B)是政府主导经济模式。 A美国模式B日本模式C法国模式D德国模式 13、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有多种,其中(D)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A美国模式B日本模式C法国模式D德国模式 14、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A) A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B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 C各国技术水平不同D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 15、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蒂芬.海默创立了(A)理论,成为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 A垄断优势B产品生命周期C市场内部化D国际生产折衷 16、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B)理论。 A雁形模式B产品生命周期C市场内部化D产品差异 17、凯恩斯学派认为,滞胀是由于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发展较快的部门引起物价上涨,发展较慢或停滞的部门引起高失业。这种理论是(A)通货膨胀。 A结构性B混合型C需求拉起的D成本推动的 18、在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安排中,采用最多的汇率安排是(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