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_省略_差异分析_基于两省一市的实证研究_王聪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_省略_差异分析_基于两省一市的实证研究_王聪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_省略_差异分析_基于两省一市的实证研究_王聪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_省略_差异分析_基于两省一市的实证研究_王聪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2-04-16;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3-03-05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39)资助。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聪(1985-),女,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hicongcong@https://www.doczj.com/doc/853253325.html,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分析

——基于两省一市的实证研究

聪1,2,曹有挥1,姚士谋1,刘可文1,2

,王

丽1,

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100101)摘要摘要: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全部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联系、人员流动、信息交流、政府合作4个方面评估了长三角地区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依赖性和空间自相关特征,并对不同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受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和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积极影响,以及2003年全国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该区域全球化程度表现出了不同阶段性的特征。从时间序列来看,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全球化发展表现为加速上升、稳步上升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过程,但不同指标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从空间格局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全球化程度从比较集中逐渐向较为合理的均衡方向发展,后进区域提升较快,全球化影响下的城市体系更趋合理。从作用机制分析,市场和行政因素共同推动着城市的全球化进程。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时空差异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3)07-0779-10

伴随着资本的全球性流动、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和世界生产网络的形成,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和塑造城市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1]。在全球化过程中“地点空间”(space of place)逐渐被一种新的、非区域性的“流的空间(space of flow)”所替代[2],呈现出全球网络和地方网络的互动过程。一方面,全球过程通过地区的价值观过滤、修正与重构,嵌入到地方体系之中[3],另一方面,任何城市必须以不断扩大中的全球城市为参照,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4]。国外学者通过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研究关注城市在全球城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5~11]。与此同时,全球城市的形成离不开周边城市区域的支撑,随着世界经济的整合发展,以大都市区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12~16]。目前,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日趋成熟。由于全球化概念不如“信息化”等已经形成了统一共识,一方面,评价维度更多侧重于经济指标而对其他方面考虑较少[17~19],缺少不同指标的比较研

究。另一方面,忽视了区域城市全球化程度地域上的相互关联,对空间数据属性值所隐含的空间

依赖性考虑不足[20,21]

。空间依赖性(或称空间自相

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 )是指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似性与其在空间上的距离密切相关,区域空间关联性的研究对特定区域全球化程度的时空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2]。

中国关于全球化对城市的影响研究始于1990年代以后,研究内容包括对国外相关理论的引入

与介绍[23,24],全球城市/国际城市的评价方法[25],中国全球城市发展机制以及全球城市网络模式[26,27],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体系建设以及全球化的

区域化特征等[28,29],对具体区域的全球化进程的实

证研究有待深入,城市体系内个体间的相互联系鲜有提及。实际上,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与社会过程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更多地表现为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的持续演化[30]。随着全球经济功能分工的逐渐深化,地域空间联系将更加紧密,全球化进程中整体空间格局的演化研究也将愈发重

第33卷第7期2013年07月

V ol.33No.7July,2013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科学33卷

要。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地处中

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前沿,受外部经济的影响

更加敏感和直接。近10a来尤其金融危机以后,

随着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水平分工,直接嵌入和

链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的机会加大,有

力地推动了长三角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和能级的提

升,使其日益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先导和连结

世界经济的门户。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长三角

地区全球化程度的空间分异以及城市体系的时空

演化也将更有意义。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借鉴已有研究[31~33],结合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

的概念、判别标准,以及长三角全球化发展的阶段

性和研究的适用性,本文从经济联系、人口流动、

信息交流、政府合作4个指标6个变量建立了指标

体系(表1)。考虑到长三角不断扩容发展的趋势,

参照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

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34],本

文将长三角地域范围确定为江苏、浙江和上海的

全部,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

州、泰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盐城、南通、杭

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

山、台州、丽水等25个地级以上城市。

表1全球化程度指标体系

Table1The Index System of Globalization

指标

经济联系

人口流动

信息交流政府合作

变量

外资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

工业外向依存度

每万人接待境外旅

游人数

国际互联网影响率

国际友好城市

释义

外商直接投资(FDI)/国内生产

总值(GDP)

商品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产值/工业

总产值

入境境外旅游者人数/总人口

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总人口

国际友好城市的绝对量

1.2研究方法

1.2.1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主要用于衡量全球化发展差异程度,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偏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将某一指标数值从小到大排列后计算公式为:

G j=1-1NW

N

(2∑

i=1

N

W ji-W N)

(i=1,2,3……N;j=1,2…6)(1)式中,N为研究单元个数,取值为25;W ji为第j个指标i地区的数值;W N为第j个指标N个研究单元的累计值。

1.2.2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和局部空间自相关(Local Moran′s I)。全局空间自相关用来表示全球化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强度,本文采用最常用的Moran′s I系数来度量全球化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公式为:

I=

i=1

n∑

j≠i

n

W ij(X i-Xˉ)(X j-Xˉ)

S2∑

i=1

n∑

j≠i

n

W ij

(2)其中,S2=1n∑i=1n(X i-Xˉ)2,Xˉ=1n∑i=1n X i

式中,n是研究单元数量;X i和X j分别是地区i和j的全球化指数;W ij是空间权重矩阵,1表示区域i和j相邻;0表示不相邻;Moran′s I的取值范围为[-1,1],当I>0时为正相关,表示某区域的全球化程度与周边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集聚水平较高,当I<0时为负相关,表示全球化程度在空间上趋于分散,当I=0时,表示随机分布。一般采用标准化统计量Z来检验区域之间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其计算公式为:

Z=

(3)式中,E(I)为数字期望值,Var(I)为变异系数。

局部空间自相关探究每个单元的空间自相关性质。其计算公式为:

I i=Z i∑

j≠i

n

W ij Z j(4)式中,Z i、Z j为区域i和j观测值的标准化值,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公式(2)同。I i>0时表明区域与周边地区正相关关系,且值越大正相关性越强;反之表明负相关性较强。在本文局部空间自相关用Moran

780

王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分析7期散点图来表示。1.2.3Getis-Ord G i *

Getis-Ord G i *可以进一步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特征,用以识别不同空间区域的高值簇与低值簇,即热点区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计算公式为:

G *i =

∑j =1

n

W ij X j

∑j =1n

X j

(5)

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

Z (G *

i

)=

G *i -E(G *i )Var(G *i )

(6)

如果Z (G i *)为正值且显著,表明位置i 周围的值相对较高(高于均值),属高值空间集聚(热点区);反之,如果Z (G i *)的值为负且显著,则说明位置i 周围的值低于均值,属于低值空间集聚(冷点区)。

1.2.4全球化指数计算模型

全球化综合指数公式为:

f ij =100×S ij S i max ,f jz =∑f ij m F jz =100×

f jz

f z max

(i =1,2...,6;j =1,2 (25)

(7)

式中,f ij 为j 城市i 项指标的标准值;S ij 为j 城市i 项指标的初始值;S i max 为i 指标在全部年份中的最大值;f jz 为j 城市6项指标的加权值,m 为权重系数,本文m=1;F jz 为城市j 的全球化指数;f z max 为全部城市在全部年份中6项指标加权值的最大值。

2基于不同指标的长三角全球化进

程评估分析

2.1外资依存度

2000~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FDI )和外资依存度的变化整体呈现倒“V ”字型发展,具体分三个阶段: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 ,2000~2003年FDI 和外资依存度均处于稳步上升阶段;2003~2005年,过渡期基本结束,FDI 逐渐趋于平稳,但外资依存度下降明显,国内市场更显活跃;2005~2008年,外资依存度处于徘徊停滞阶段,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能力减弱,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2009年外资依存度下滑显著。

2000年以来各地区的外资依存度的基尼系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长三角地区外资依存度的差异逐渐缩小,趋于相对均衡。从2000年、2004年、2009年的空间分布来看(图1),2000年外资依存度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沪宁线上,并有沿沪宁通道逐步向苏北地区和沪杭沿线扩散的趋势,基尼系数也由大于0.5的差距偏大向0.3~0.4的趋于合理转化,即从线到面、从集聚到扩散、从绝对非均衡到相对均衡的运动过程。尤其是连云港和扬州、南通、湖州,平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连云港和南通市是最先设立国家级技术开发区的城市,沪宁线两侧扬州和湖州的快速发展,更说明外商投资的扁平化发展。2.2外贸依存度

无论是进出口总量还是外贸依存度,2000~

图1外资依存度演化趋势

Fig.1

Evolution trend of FDI

dependence

781

地理科学33卷

2009年期间都在不断增加,具体来看:2000~2004年加速上升阶段,尤其是2001年以后;2004~2008年随着外资拉动作用减弱,处于缓慢上升阶段;2008~2009年显著下降阶段。2009年,上海进出口总额的67.3%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也达到55.9%,可见,外商投资是中国出口总额的主要动力。从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的相互关系来看,2003~2005年,长三角地区的外资依存度呈现下降趋势,而外贸依存度则是缓慢上升的。这主要是由于投资周期长、规模大的项目增多,外商直接投资滞后效应明显,同时也说明中国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在逐渐提升。

2000年以来各地区的外贸依存度的基尼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长三角地区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表现出先集中后相对均衡发展。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显著,2009年出现了集中趋势,基尼系数小幅上升。从不同时间截面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图2),2000~2004年出现了集聚发展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杭州、宁波,2004~2008年开始向上海周边扩散,但到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上海、苏州等对外贸易突出的城市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从城市变化来看,2000年外贸依存度前2个聚类等级包括上海、苏州等8个城市,而到了2009年仅有上海、苏州、宁波。即从相对均衡状态到高水平集聚发展的态势。从区域变化来看,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较高,浙北地区已形成连片发展的趋势。2.3工业外向依存度

外资企业工业产值总量和工业外向依存度呈

缓慢上升的趋势,2000~2009年分为3个阶段:2000~2003年,无论是外资企业工业产值还是工业外向依存度均处于缓慢上升阶段;2003~2007年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上升比较快,工业外向依存度增长依然比较缓慢,这说明长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内企业的带动;2007~2009年,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增长愈发缓慢,工业外向依存度呈下降趋势(图3)。

从基尼系数来看,一直处于0.3~0.4之间变化,尤其2003年以来,工业外向依存度的分布模式始终是相对合理的。从空间分布来看(图3),2000~2004年变化不大,但从整体上来说江苏的工业依存程度普遍高于浙江,这跟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产业类型不无关系。2004年以来,基尼系数一直处于下降阶段,即工业外向依存度的趋于均衡发展,空间分布也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明显形成了沿沪宁通道和江苏沿江、浙北地区“一轴两翼”连绵发展的趋势。

2.4每万人接待境外旅游人数

长三角地区入境境外旅游人数和每万人接待境外旅游人数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2000~2009年期间分为明显的3个阶段:2000~2002年曲折上升阶段,受非典的不利影响;2003年入境境外旅游人数出现了急剧下降;2004年以后逐渐恢复并不断上升;2008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由于世博会的促进作用,对入境境外旅游人数的影响基本抵消。

三个时间截面的空间分布显示(图4),旅游目的地主要为上海、杭州、南京等传统的旅游城市,这些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度程度,国外关

图2外贸依存度演化趋势

Fig.2

Evolution trend of foreign trade

dependence

782

王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分析7期注度相应也较高。2000~2009年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5以上,差距悬殊较大,再次证明了旅游目的地的空间选择性较强,集中度高。但随着交通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愈发便捷,对自然旅游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旅游目的地也出现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出于旅游成本最小化的考虑,重点旅游城市周边的入境旅游人数增长更加明显。因此从城市排名变化来看,排名提升较大的地区主要沿沪宁和沪杭通道,尤其是2008年以后,上海周边的城市入境旅游人数显著升高。2.5国际互联网影响率

国际互联网因其方便、快捷,成为企业和个人与国际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和全球化程度一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国际互联网影响率

的快速提升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也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因此较少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在2000~2009年期间,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和影响率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过程。

2000年、2004年、2009年3个时间截面空间分布图以及基尼系数显示(图5),国际互联网的影响率突飞猛进的发展,空间布局经历了从集聚到扩散再到集聚,从不断波动到2005年以后趋于均衡发展的运动过程,在时间上变化不大。2000年主要集中在沪宁通道,2009年沿沪宁和沪杭通道的“>”型趋势明显。从城市排名来看,江苏地区的城市排名在下降,浙江地区排名普遍提高。2.6国际友好城市

国际友好城市(也称姊妹城市)是“二战”后发

图3工业外向依存度演化趋势

Fig.3Evolution trend of industry dependence

图4每万人接待境外旅游人数演化趋势

Fig.4

Evolution trend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

783

地理科学33卷

展起来的地方政府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一种形式。2000~200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的国际友好城市数量一直处于持续上升阶段,说明全球化程度更加深入,影响更加全面。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友好城市的数量呈现小波动大集中的发展态势,基尼系数处于0.4~0.5之间,各城市之间差距较大。2000年、2004年、2009年3个时间截面空间分布(图6)显示出友好城市数量江苏明显要多于浙江。从城市排名也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城市集中在江苏大部分和浙江的杭州、宁波。这与友好城市的发起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力量有一定关系,说明了政策因素在全球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3长三角地区全球化进程的总体态

势评估分析

3.1时间序列分析

根据公式(7)得到全球化指数,可以发现,2000~2009年期间分为3个阶段:由于加入世贸组织的带动作用,2000~2003年处于加速上升阶段,随着这种带动效应的影响逐渐减弱,2004~2007年趋于上升阶段,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受挫,投资能力和消费能力不足,2007~2009年的全球化程度也表现的相对平稳。

从基尼系数变化来看,基尼系数从大于0.4,逐渐向0.3靠近,全球化程度差距在不断缩小,从比

图5

国际互联网影响率演化趋势

Fig.5

Evolution trend of internet penetration

图6

国际友好城市演化趋势

Fig.6

Evolution trend of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cities

784

王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分析7期较集中逐渐向较为合理的均衡方向发展。2004~2007年Moran ’s I 指数逐渐上升,说明受“路径依赖”效应影响,长三角的空间集聚效应更加显著,而根据基尼系数判断,不同“集聚”之间的差异趋于缩小。以2000年、2004年、2009年为时间截面,分析全球化程度的空间演化格局(图7)。2000~2009年,全球化程度空间格局从沪宁线上开始向外扩散,说明有更多的城市纳入到了全球化进程中来。从城市排名来看,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上海、苏州、杭州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宿迁、衢州、丽水等需要努力的空间比较大。但从地域来看,浙江大部分城市提升较大,而江苏提升比较明显的主要是扬州和连云港。

3.2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概括了在一个总的空间格局中空间依赖的程度,而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则描述一个空间单元与其相邻空间的相似程度。通过Geoda 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2000年和2009年时间截面的Moran 显著性水平(通过P =0.05检验),用以分析全球化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对比2000和2009年全球化指数的Moran 散点图可以看出(图8),多数省份位于第一、三象限,均表现出正向空间自相关,说明全球化程度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的态势,其中尤以低低(LL )类型的城市居多。上海及其周边城市一直处于高高区,说明上海的涓滴效应显著,是全球化程度发展

图7全球化指数变化趋势

Fig.7

Evolution trend of

globalization

图8

全球化指数的Moran 散点图

Fig.8

Moran scatterplot of globalization

785

地理科学33卷

的热点区域,并表现出逐渐向邻近城市扩散的趋势。苏北和浙南大部分城市处于低低区域,同样存在邻近效应。落在第二、四象限的多为中间区域,南通由第一象限(HH )转为第二(LH )象限,说明南通的全球化程度有所下降,嘉兴由第二(LH )象限上升为第一象限(HH ),说明浙江北部地区的全球化程度发展迅速。与2000年相比,扬州和连云港均有第三象限(LL )上升到了第四象限(HL ),嘉兴由第二象限(LH )上升到了第一象限(HH ),表现出了快速提升的势头。

为了能够探测出区域单元属于高值集聚还是低值集聚的空间分布模式,根据公式(5)和(6)计算2000年和2009年全球化指数的局部空间关联指数Getis-Ord G i *。根据显著性P 值的大小与每个

时期的局部G i *统计量,并利用GIS 软件将其空间化,按照Jenks 的自然断裂法从高到低分为4类(图9)。

从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全球化水平热点区域的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形成“中间热两边冷”的发展格局。以上海、苏州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线形成发展较快区域。而江苏的苏北地区及浙江的浙南地区大多处于低值簇,全球化水平处于冷点区域。总体格局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各种类型的城市区域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发生一定的变化。热点区域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而冷点区域略有减少。说明长三角地区整体全球化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经济热点区域有向外逐渐扩散的趋势,这与前面的分析也基本吻合。

图9

全球化指数的热点区域分析

Fig.9

Hotspot zones of

globalization

4结论与讨论

1)从经济联系、人口流动、信息交流和政府合作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评估了长三角地区地区全球化水平的时空差异。结合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区域的空间演化分析发现,长三角全球化程度的空间集聚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2000~2009年间,全球化程度空间格局从沪宁线上开始向外扩散,说明有更多的城市纳入到了全球化进程中来。一方面,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和通讯技术水平的进步,为更多的城市提供了纳入全球化进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核心区域的生产成本上升,加快了外商投资向苏中、苏北以及浙北地区转移。但从总体来看,

由于各地区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程度存在着显著不同,全球化发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长三角的空间发展差异,沿海和沿江地区不仅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基础好,外资吸引力高,而且全球化发展起步较早,一直是全球化发展的热点区域,而江苏的苏北地区以及浙江的和浙南地区需要努力上升的空间较大。

2)通过2000和2009年的人均GDP 与全球化程度指数、工业生产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国际互联网影响率、每万人接待海外旅游人数、外贸依存度、国际友好城市7个指数的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全球化指数及相关指数与人均GDP 的相关性都比较高,且从2000到2009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表明它们与长三角GDP 分布格局的关系愈发密切,长

786

王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分析7期

三角的全球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引进外资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本和技术,促进产业结构提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规模经济;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并带动更多就业等。因此,长三角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不仅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还带来产业结构和体制的变化,甚至文化和观念的中外融合。

3)市场和行政因素共同推动着城市的全球化进程。转型期地方政府具有管理者、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多重身份”,有力地推动了行政因素在城市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沿海开放开发政策、优惠的投融资政策,投资场所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科技产业扶持等相关政策和措施,加速了地方和全球之间的要素流通。同时,城市的全球化程度与外资的区位选择有密切的关系。跨国公司倾向于布局在交通区位、产业配套、技术、人才条件优越,以及市场机制完善的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跨国公司通过本地化战略,建立区域性生产网络,促进了地方化和全球化的相互交融。此外,城市原有的发展基础等对城市的全球化程度也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Paul L Knox,P J Taylor.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Castells M.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M].Oxford:Blackwell,

1996.

[3]MAL J C.Urba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1949-2000: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Environment&Planning A,2002,3434:

1545-1569.

[4]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Hall P.The world cities[M].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6.

[6]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J].Development and

Change,1986,1717:69-84.

[7]Sassen S.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M].Princ-

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8]Castells M.The space of flows:a theory space in the informa-

tional societ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1992.

[9]Ben Derudder,Peter Talor,Pengfei Ni,et al.Pathways of change:

shifting connectivitie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2000-2008[J].

Urban Studies,2010,4747(9):1861-1877.

[10]Yeung Y.Geography in the age of Mega-citi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97,151

151:91-104.

[11]Simon D.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reflections from the pe-

riphery[M]//Knox P,Taylor P.World city in a world-syste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132-155.

[12]宁越敏.中国都市区和大城市群的界定——兼论大城市群在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2011,31

31(3):257~263. [13]Scott.A.J.Global city-region:trends,theory,policy[M].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4]Batten D https://www.doczj.com/doc/853253325.html,work cities:creat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

the21st century[J].Urban Studies,1995,3232(2):313-327. [15]Meijers E.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 and the quest for synergy:

is a network of cities more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J].Urban Studies,2005,4242(40):765-781.

[16]Kenichi Ohmae.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the rise of region-

al economies[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Inc.,1995. [17]Beaverstock J V,Smith R G,Taylor P J.A roster of world cities

[J].Cities,1999,1616:445-458.

[18]Taylor P J,Catalano G,Walker D R F.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J].Urban Studies,2002,3939(13):2377-2394.

[19]郭腾云,董冠鹏.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及作用机制模拟

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

32(5):550~556.

[20]Heshmati A.Measure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index of glo-

balization[J].Global Economy Journal,2006,6(2):1-28. [21]Martens P,Zywietz D.Rethinking globalization:a modified glo-

balization index[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6, 1818:331-350.

[22]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基于局部空间统计的产业集群空间分

析——以北京市制造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

32(5): 530~535.

[23]姚士谋.国际性城市建立的背景和机遇[J].城市规划,1995,

(3):25~27.

[24]马学广,李贵才.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论[J].地理科学进展,

2012,3131(2):255~263.

[25]刘玉芳.国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

2007,1414(4):88~92.

[26]宁越敏.新的国际分工、世界城市和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J].

城市问题,1991,(3):2~7.

[27]郑伯红.现代世界城市网络化模式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2005.

[28]王士君,宋飏,冯章献,等.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格局、过程及

城市流强度[J].地理科学,2011,3131(3):287~294.

[29]刘卫东,马丽,刘毅.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

的影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

22(3):11~17.

[30]张京祥,殷洁,何建颐.全球化世纪的城市密集地区发展与规

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1]薛力.全球化进程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J].城市规划,

2003,2727(5):26~43.

[32]薛德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全球化的发展过程[J].地理学

报,2010,25

25(10):1155~1162.

[33]胡鞍钢.全球化挑战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

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R/OL].https://www.doczj.com/doc/853253325.html,/ zwgk/2008-09/16/content_1096217.htm.

787

788

地理科学33卷Spatial Difference of Urban Globalization Process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Region:A Case Study of Two Provinces and One City

WANG Cong1,2,CAO You-hui1,YAO Shi-mou1,LIU Ke-wen1,2,WANG Li1,2

(1.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Jiangsu210008,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Globalization is not a one-way and homogeneous process,but the state of multi-dimension and the Abstract

co-exist development in integration and fragmentation.Along with the global flow of capital,the global expan-s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world production network,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and shap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However,the current study of urban regions more focuses on the function and nature of large cities,less mentions the spatio-temporal in-tra-regional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in the meantime,indicators involved in the study mainly concentrate in more urban economic function and less composite indicato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urban regions,taking metropolitan area as the core region,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basic spatial unit of global competition,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parity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specific spa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Over the past decades,the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some cities in China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more and more world urban researche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regions in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At the same time,as the country's largest urban agglomerations,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is in a position of the forefront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and is more sensitive and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external economy.In the light of above studies,regarding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s the research object,including Jiangsu,Zhejiang and Shanghai,for a total of25prefecture-level cities,the article builds the index system from4aspects of economic contact,personnel flow,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government cooperation,considering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globalization index,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world cities and global cities,as well as the stage of global development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Based on the index system above,the article assesses 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and depen-dence between different cities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and more importantly,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indica-tors are analyzed in detail.The results show that subject to the positive impact of accession to the WTO in 2001and Shanghai World Expo held successfully in2010,the negative impact of SARS in2003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in2008,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expr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ges.From the time series from2000to2009,the performance of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showed accelerat-ed increasing,steady rising and downward trend,but the different indicators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spatial pattern,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gradually tend to be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more reasonable from more concentrated state,backward regions develop quickly,and urban system is more reasonab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ttps://www.doczj.com/doc/853253325.html,ing analytical methods of ESDA and Getis-Ord G i*, the findings are that,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inter-county exhibits a strong dependence on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Meanwhile,it is found that market and administrative jointly promote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s:Changjiang River Delta;urban globalization;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

words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探究教案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

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 【摘要】: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安全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和特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强调当代国家安全问题具有综合性,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影响力上升,人们开始关注当前除军事以外的诸如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其中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安全理论关注的焦点。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安全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世界大战和外国直接军事入侵的威胁基本消除,但文化安全问题变得突出。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始终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把“文化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说明“文化安全”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也为我们研究和制定国家文化安全理论和政策指明了方向。据此,本论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讨和阐析。(一)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实践的平台,文化是全球化的一个维度,两者是相互联动的关系。全球化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球化导致了文化的商品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冲击了民族认同,同时全球化也冲击了文化的封闭性,促使不同区域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增强。同样,文化也对全球化至关重要。(二)全球化与文化安全。全球化加速了国家安全由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演变,国家文化安全亦浮出水面。全球化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突出

表现在对文化主权的挑战方面。面对西方强国的文化霸权战略,不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即使西方发达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都不得不强调自己的文化主权,把文化主权的维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三)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安全观的变迁。全球化促使了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增生和文化安全观的演变。全球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全球化与每一阶段的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具有同构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全球化进程艰难启动,中国文化安全危机开始凸现,文化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文化安全的主题;五四运动揭开了现代中国文化安全的序幕,启蒙与救亡构成国家文化安全的双重构建;冷战时期,文化安全分为两大阵营,中国采用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模式,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内容;“冷战”结束后,文化安全观开始由传统文化安全观向非传统文化安全观嬗变。(四)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总体态势不容乐观,文化安全问题日趋复杂多样。中国文化安全问题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在内部文化安全问题上存在着意识形态淡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社会认同危机等问题。在外部文化安全问题上存在着西方“话语霸权”的威胁、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西方文化产业的挑战等问题。(五)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文化安全战略选择。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威胁,谋划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作出科学的战略选择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当务之急。论文提出了和谐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根本战略以及文化创新战略、文化崛起战略和“软实力”战略。全球化不仅是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背景,而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随着当代全球化浪潮的逐步推进,视全球化为美国化或帝国主义化,主张对其全面拒斥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落。但不少人思想的钟摆又偏向了另一个极端,简单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球化自然会到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是全球化的自然结果。陷入这一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对全球化进程给予科学的定位分析,未能明晰全球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对此,本文试做初步分析。 一、“世界历史”与初级阶段全球化 盛行于当代的全球化,自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便拉开了序幕。对于全球化的发端,马克思在思想史上首次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给予了阐述,马克思认为,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又会扩大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又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则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形成“世界历史”即全球化。所以,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但是,全球化也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既是其主体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进程,又是其主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过程。全球化进程常常受到其主体主观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由此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全球化进程至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因此,当代全球化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烙印。基于此,当代全球化可称为初级阶段的全球化。 初级阶段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效应:其一,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推动经济市场化,发展高科技,倡导民主与法治观念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二,全球化也加速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畸形发展,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受为特征的腐朽、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不平衡发展问题、移民难民问题、跨国犯罪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具体而言,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物质文明方面,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同时,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中,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资本的本性是尽快地增值,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二战”以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核心确立了旨在保护其利益、非公正的经济体系,使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市场机制和运作手段方面的优势,直接表现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两极分化。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众多贫困人口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二,在制度文明方面,作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资产阶级对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社会制度体系中的社会体制是最活跃的部分,既为基本制度服务,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凝聚着人类制度建设的共同智慧和经验,是全人类共同贡献、共同分享的文明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拓展,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超越其欧洲的起源,席卷整个世界;民主与法治日益成为各国共同的政治追求,对人的尊重,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已经成为普遍的政治价值,而专制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制度实行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提升练习题详解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提升练习题 一、单选题 读中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所示区域是( ) A. 黄河三角洲区域 B. 长江三角洲区域 C. 环渤海区域 D. 珠江三角洲区域 2.图中的湖泊是( ) A. 太湖 B. 洞庭湖 C. 鄱阳湖 D. 洪泽湖 3.经过城市①③④⑤⑥的铁路干线名称是( ) A. 沪杭线 B. 京广线 C. 京沪线 D. 京九线 4.下列关于所示区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口和城镇密集,工商业发达 B. 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C. 南京是区域北翼的中心城市 D.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修建,大幅度加强了杭州市与上海市的发展联系 5.下列做法中,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原则的是( ) A.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大,大量种植哈密瓜 B. 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密集,大力发展畜牧业,以便提供充足的畜产品 C. 华北平原地区,可以大量种植水稻和小麦,实行稻麦间种,提高粮食的亩产量 D. 东北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较少,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如图所示地区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中的: A. 辽宁省中南城市群 B.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C. 京津唐城市群 D.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7.图中AB铁路线是: A. 京九线 B. 京广线 C. 沪杭线 D. 京沪线 8.上海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它发展钢铁工业最主要的因素是: A. 煤铁资源丰富 B.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C. 劳动力丰富 D. 是我国最大的铁路枢纽 9.这地区著名的水乡不包括: A. 周庄 B. 同里 C. 乌镇 D. 丽江 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业区分布图,表是甲乙两地区农业基本状况表。读图表,完成下列各题。 甲地区乙地区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0.31 0.07 谷物年产(千克/公顷)4916 12414

经济全球化的论文: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经济全球化的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资源、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于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趋势我们称之为“经济全球化”。 探寻经济全球化的源头,可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国家出现了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家、冒险家渴望得到欧洲之外的特产(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将欧洲的商品销售到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以图发财致富;同时又要绕开控制了东西方商路的奥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开始了探索到达东方的新航路的历程。经过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探索,到达东方及环球航行的新航路开辟出来。新航路的开辟,彻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绝状态的终结,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征服掠夺的过程。美洲大片的庄园被开辟出来,导致了“三角贸易”的兴起与繁荣;欧洲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非洲,但交换的是近亿的黑奴;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等整船整船地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世纪,英国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夺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并把棉布等商品倾销到印度。由此可见,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繁荣与非洲、美洲、亚洲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不再是独立地发展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科学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765年,英国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用于纺织部门,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随后,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火车、汽船相继发明问世,生产效率获得飞速提高。此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销往国外,亚非拉地区成为其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东方从属于西方。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汽车、电报、电话、飞机等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1869年埃及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并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并被美国控制,这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强攫取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把世界经济活动从时间、空间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快速。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优势互补、互相依存,日益紧密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东西方两大集团剑拔弩张局面消失,世界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在不断增长,成为有效扼制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中取胜。 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是国际金融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更加现代化,国际资金流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

浅议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浅议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全球化是目前必然的趋势,首先让我们先简单对全球化做一个定义,那就是“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入和细密化,商品、资本、服务、技术及信息等越出国界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趋势。”根据这个含义,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大势所趋。因此,全面了解才能让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动发展状态。 全球化的特点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在我看来主要是体现在三大方面上,一是政治,二是经济,三是文化。“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入和细密化,商品、资本、服务、技术及信息等越出国界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趋势。”根据这个含义,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大势所趋。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是众所周知政治性问题,然而我们不一定透彻的理解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全球化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进程,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最终赶上发达国家提供了良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主权、经济安全以及民族工业受到挑战。例如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中国更是世界的机遇,也是中国挑战如何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文明的时机,在批判和反思中探索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全球化的特点表现在各个方面,特点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这三大方面,“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入和细密化,商品、资本、服务、技术及信息等越出国界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趋势。”根据这个含义,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大势所趋。因此,全面了解才能让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动发展状态。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我国的资金短缺问题。 2、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方伟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美国,几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人没有了中国商品似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那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得益良多吧!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未从中获益多少。

世界历史全球化

1:“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今天的全球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或“国际性”特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③他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这样,马克思就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命题。《共产党宣言》形象地描绘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整个世界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生动画面:“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这样,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个概念,却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全球扩展的本性及其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在当代,马克思当年所描绘的“世界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以至全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而强烈的关注。许多人认为,由于国际贸易地域的扩大,相互作用关系日益频繁,金融市场的全球网络化,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持续革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全球问题所要求的联合行动,跨国行动主体(如洲际非政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全面贯彻人权的要求,文化产业的全球流动和跨国文化冲突等因素,全球性的生成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经验事实,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这一切,正如德国著名社会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 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 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 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 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 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 6.7公里。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 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 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 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 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 角”。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 京和杭州等。长江三角洲既是 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 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 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 注的“热土”。2004年上半年,这 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 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 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 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 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 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 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 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 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 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 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 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 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 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 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 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 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 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江三角洲

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嘴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 编辑本段气候 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 长江三角洲 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编辑本段历史 长江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苏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等地先后发展为工业城市。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杨方伟摘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 “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 “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素材 湘教版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2020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率先建设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能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试验、积累经验,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示范。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多次出现大规模工业化浪潮。首先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浦东开发后外向型经济又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批转向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经济联系都十分便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速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城市群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群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目前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 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近代全球化以资本扩张为其主要的表现形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近代全球化的进程中居主导地位,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则处于被掠夺、被奴役、受压迫的悲惨境地。18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兴起并急剧扩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次访问是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东方最庞大的封建国家中国与全球化进程的先行者、西方最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这次交锋中,满清君臣所表现出的对于世界形势和发展潮流的愚昧无知暴露了这个貌似强大的帝国落后和虚弱的本质。英国使团与清政府的贸易谈判虽无功而返,但此时英国已找到了平衡对我国贸易逆差的武器——鸦片。清政府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严禁鸦片,英国则决心以武力征服,一场鸦片战争不可避免。而兵戎相见的结果是清帝国一败涂地,这是迟暮的封建主义对青春的资本主义的失败。马克思对此评论说,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意识到了中国正经历着千古未有的变局,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面临着的深重危机,他们主张通过改革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从此,先进的中国人强国富民、洗雪国耻的追求与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的努力紧密地结合起来。 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推动了戊戌新政,然而仅仅持续103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也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初,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这两个重大事件不仅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剥削压榨其他民族尤其是欠发达民族的本质。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一战与十月革命引发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命运新的思考与新的抉择;而经过激励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其他思潮,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同时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随之成长壮大。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显示了自身的力量。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于是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那么,我国照搬“俄式”的道路能否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呢?历史已经做出了否定的回答。走“俄式”道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战略问题、方向问题,即要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但采取什么样的具体道路,要“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也就是说要立足于我们的国情,采取恰当的策略。正是对国情的正确把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并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革命的胜利。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将我国纳入了全球化进程之中。从“经世派”睁眼看世界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物质层面变革,再到维新派的全面改良,最后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他们不断抛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以新的眼光看待自身和周边的世界。俄国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上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给正在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国带来了一线曙光。这样,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秀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 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二、新课教学: 1.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

《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读图6.34和6.35,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了解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读书本上的图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难点 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职能特征及其分析

文章编号:1003—2398(2003)04—0079—05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职能特征及其分析 Ξ 林先扬,陈忠暖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州 510631) AN ANALYSIS ON URBAN AGG LOMERATIONS FUNCTION FEATURES BETWEEN YANGTZE RIVER DE LTA AN D PEAR L RIVER DE LTA L IN Xian 2yang ,CHEN Zhong 2nuan (Depart ment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 al U niversity ,Guangz hou 510631,China ) Abstract :Functions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mostly show some effe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also embody their radiant energy and formative power.Function features that are synthetically described can help us better master the developmental states of urban agglomera 2tions as a whol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total urban population and urban employees as well as its in 2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China ,is to discuss the function features between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hole cities of China ,it starts with the urban basic economic activities as the confirming basis of the urban function followed by Morr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orem and then takes advantage of methods of factor 2analysis.The au 2thors summarize their function features as follows :Administrative and educational 2cultural 2welfare function are main one of the former and its prominent functions include scientific 2technology and social 2service ,transportation and commercial finance.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latter are manufacturing ,and then transportation ,commerce and educational 2cultural 2welfare are its prominent functions. On the detailed comparisons of two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y actually have some similar and di 2vergent function features.The former apparently lie on :①The functions of them are both variety ;②social 2service function is really important within the second main factors ;③Transportation and com 2merce functions play significant roles among the ones ;④Mining ,architecture and real estate aren ’t prominent.The latter mostly include :①The manufacturing function that belongs to urban agglomera 2 tions of Pearl River Delta is more prominent than the other one. ②Administrative func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s more characteristic than the other one ;③Moreover ,The scientific 2technology 2service functions as well. Finally ,the authors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ir functions.The macro 2devel 2opment environments of China has really changed followed by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and entry to the WTO.The two urban agglomerations should find their developmental position and improve their function with integrating and developing super industries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and then involve the global cities. K ey w 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function features ;factor analysis  第18卷 第4期2003年8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 OGRAPH Y Vol 118,No 14 Aug 12003 Ξ 收稿日期:2002—03—06;修订日期:2002—06—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961004) 作者简介:林先扬(1978— ),男,海南文昌人,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