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勘察报告

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勘察报告

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勘察报告
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勘察报告

目录

0 前言 (1)

0.1 任务由来 (1)

0.2 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

0.3 防治工程等级 (2)

0.4 勘查目的、任务 (2)

0.5 勘查工作评述 (2)

1 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4)

1.1 自然条件 (4)

1.2 地质环境 (5)

1.2.1地形地貌 (5)

1.2.2地层岩性 (5)

1.2.3地质构造与地震 (8)

1.2.4水文地质条件 (11)

1.2.5不良地质现象 (12)

1.2.6人类工程活动 (13)

2 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3)

2.1 滑坡地形地貌 (13)

2.2 滑坡空间形态 (14)

2.3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5)

2.3.1滑坡体 (15)

2.3.2滑动带 (16)

2.3.3滑床 (16)

2.3.4滑坡覆盖的冲洪积物 (17)

2.4 滑坡水文地质 (18)

2.5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19)

2.5.1 滑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19)

2.5.2 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19)

2.5.3 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0)

2.5.4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20)

3 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22)

3.1 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22)

3.2 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23)

3.3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26)

4 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27)

4.1 塌岸预测 (27)

4.2 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27)

5天然建筑材料 (28)

6防治工程措施建议 (29)

6.1 填土变形体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29)

6.2 防治工程布置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29)

6.3 防治工程措施建议 (29)

7综合分析与建议 (30)

7.1综合分析 (30)

7.2 建议 (31)

7.2.1 参数 (31)

7.2.2 治理措施 (32)

8 结语 (32)

附图及附件:

1、1/1万滑坡区域地质图

2、1/500滑坡综合工程地质图

3、1/500工程地质剖面图

4、钻孔柱状图

5、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表

6、水质分析报告

7、岩矿鉴定报告

8、浅井原位剪切试验报告

9、滑坡稳定性计算书

照片0-1 滑坡全貌

照片0-2 滑坡危及省道、水泥厂和民居

0 前言

0.1 任务由来

由于三峡工程三期蓄水提前一年,使三期地质灾害防治时间十分紧迫。根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项目〉的通知》(三峡地防办发[2005]13号),湖北省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为紧急实施Ⅰ类项目。《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明确指出:“对于已明确必须紧急工程治理项目,在已完成的规前勘查的基础上,将可研和初步设计阶段勘查两阶段合并,达到详勘深度要求。”。2005年3月,受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委托,我院(宜昌长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承担了该滑坡防治工程的详细勘查(可研及初步设计阶段勘查)和初步设计工作。

0.2 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根据本次勘查资料,滑坡区地形地貌复杂,岩土组成种类较复杂,地质构造较复杂,有一个主要含水层,地表上层滞水形成的泉水多有出露。根据《三峡库区三期地质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规定,综合评价该滑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级别为复杂。

根据滑坡及影响区实物指标调查结果,该滑坡一旦复活,将严重危及255省道、附近居民、县水泥厂以及过往船只和对岸居民的安全(照片0-1、照片0-2),其中影响255省道路长300m ,直接经济损失约6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50万/日;影响县水泥厂厂房约1000m 2,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日;影响滑体内民房13间,约4050m 2,直接经

济损失约10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000万;威胁人口121~200人和112.6亩柑橘地。

因此,通过防治措施比选,认为必须对头道河Ⅱ号滑坡进行有效地治理,才能真正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

0.3 防治工程等级

头道河Ⅱ号滑坡危害对象为255省道和水泥厂及附近居民,危害人数小于300人,可能经济损失在2000万元以上,根据《三峡库区三期地质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表2-4规定,其防治工程等级为Ⅱ级。

本次勘探范围主要集中在滑坡体上及滑坡体周边区域。比例尺1/1万的区域地质环境测绘范围,北至龙王庙,南至周家岭、观音阁,西至童庄河对岸周家坡、吴家湾一带,东至椅子湾和山竹子湾一带,面积3.5km2。比例尺1/500的滑坡区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南至檀树垭,北至童庄河边,西至王家咀,东至杨家湾,面积0.5km2。

0.4 勘查目的、任务

在充分搜集分析利用该滑坡区已有的地质资料,特别是三期规前勘查成果的基础上,查明和研究以下问题:

(1)查明该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2)查明该滑坡空间分布范围及形态特征、厚度变化、规模大小及滑带发育情况,研究滑坡的形成机制。(3)详细调查该滑坡上建筑物的类型、分布、数量、地基处理和变形破坏等情况,结合移民工程活动定量评价、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及其危害程度,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库水位的关系,预测评价库水位变化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4)对设计的治理工程轴线、场地和重点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勘探和测试,进一步查明边界条件,复核有关物理力学指标及计算参数,为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5)对治理工程措施、结构型式、埋置深度和工程施工等提出工程地质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0.5 勘查工作评述

2005年3月26日至27日,技术人员对该滑坡现场进行了详细地踏勘。4月1日向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提交了《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防治工程地质勘查设计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工作设计审查通过后,4月5日我院即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和大量性能优良的勘查设备进驻现场开始施工。并于6月4日和15日分别通过了由省领导小组、业主和监理人员参加的野外验收和检查,获得良好评价。野外工作于6月30日全部顺利结束,随即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和编写报告阶段,并于6月30日提交勘查报告。最后根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文件咨农水[2005]1302号的评估意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

本次勘查执行的技术标准有:

(1)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三峡库区三期地质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2)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三峡库区三期地质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

勘查区前人研究程度较高。1958年北京地质学院进行的区域地质调查,编制了1∶20万巴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1979—1985年湖北省区测队完成了1∶20万巴东幅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和地质图。1980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了1∶20 万巴东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1975 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成都地质学院联合进行的1∶5万三峡工程库区工程地质普查。1986-1990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四川省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1997年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了《秭归县地质灾害调查报告》。2003年10~12月,湖北省鄂西地质工程勘察院对头道河Ⅱ号滑坡进行了三期规前勘查工作,编制了《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规划防治秭归县部分崩塌滑坡规划调(勘)查报告》。2004年,宜昌长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完成了《三峡库区秭归县三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调查报告》。上述成果,特别是滑坡调查和勘查成果,为本次勘察工作地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0-1 勘查主要工作量一览表

本次勘查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按时按量地圆满完成了所委托的勘查任务,完成工作量和质量符合《三峡库区三期地质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规定,可以作为该滑坡防治工程初步设计的依据。

1 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1.1 自然条件

图1-1 头道河Ⅱ号滑坡交通位置图

头道河Ⅱ号滑坡位于秭归县郭家坝新集镇西南方向约3.5km ,长江一级支流童庄河南东岸(右岸),下距三峡坝址约36km ,行政区划隶属于秭归县郭家坝镇头道河村三组。滑坡南东侧为秭归县水泥厂,北西侧为货运码头。滑坡区坐标为:X=3423716~3424071,Y=37474246~37474535。

区内交通较为便利(图1-1),公路有255省道西至巴东恩施、东至茅坪宜昌,水路上游可至重庆、下游可至宜昌。区内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工业以水泥制造为主,农作物以柑橘为主。三峡水库一期蓄水前,区内135m 以下居民已原地后靠至公路附近,目前区内尚有少量民居处于156m 以下。

滑坡区地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8℃。极端高温为42℃,极端低温为-8.9℃,最暖月(7月)平均气温28.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4℃。汛期为6~9月,非汛期为10~5月。根据秭归县1960年至1985年水文记录,滑坡区年平均降雨日数约为136

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439.2mm ,

汛期最大月降雨量425.6mm(8月),该月平均降雨天数12天,非汛期最大月降雨量为276.4mm(10月),该月平均降雨天数12天,汛期日最大降雨量116.9mm(8月)。

童庄河为长江一级支流,为区内侵蚀基准面,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从滑坡区前缘流过。三峡水库蓄水前该段河水位约90m左右,一期蓄水水位至135m,去年库水位提高至139m,现已回落至136.3m左右。

1.2 地质环境

1.2.1地形地貌

照片1-1 滑坡区域沿江地貌形态(右侧码头上方为头道河Ⅱ号滑坡)

滑坡区域上地处鄂西褶皱山地,地貌属于构造侵蚀剥蚀中低山峡谷区(照片1-1),山脉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西部为北北东向,往东逐渐过渡为近南北向。区内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左岸分水岭山顶高程450m~700m左右,右岸分水岭山顶高程1000m~1500m左右,童庄河在三峡水库蓄水前的水位高程为76m~93m左右,现水位为136.3m,区内地形相对高差约300m~1350m。童庄河河谷呈不对称的“V”型,东岸高陡下部多被第四系覆盖,西岸低缓多为裸露基岩斜坡,东岸多为平直的顺向坡,西岸多为起伏的逆向坡。山顶和山脊形态多呈尖棱状。

滑坡所在临江第一斜坡山顶高程一般为390m~550m,相对高差为150m~400m左右。斜坡上部多为较陡的裸露基岩区,地形坡度一般为20°~40°和40°以上;下部多为较缓的第四系覆盖区,地形坡度一般为10°~25°,剖面上为凹形坡和阶梯形坡。在斜坡上发育一系列北西向冲沟,冲沟多呈“V”形,大气降雨大部分汇入沟谷之中;头道河Ⅱ号滑坡恰好位于山竹子湾至县水泥厂与周家岭至檀树垭两条近北西向山脊之间,滑坡受地形控制明显。童庄河水面宽一般为200m~600m,最宽处为头道河Ⅱ号滑坡下方水面,宽约700m。

1.2.2地层岩性

滑坡区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区黄陵八面山分区黄陵地层小区,区内主要出露三叠系、侏罗系及第四系地层,岩性以碎屑岩类为主,次为碳酸盐岩类。

1.2.2.1三叠系

照片1-2 香溪组第一段粗砂岩

照片1-3 香溪组第一段砾岩

照片1-4 香溪组第二段细砂岩 照片1-5 香溪组第三段粉砂岩、页岩夹煤线

下统嘉陵江组(T 1j )分布于勘查区岸坡中上部,按其岩性可分为三个岩性段,厚度>500m ,滑坡区仅出露第三段(T 1j 3),其岩性下部为浅灰色中厚层含石膏假晶白云岩夹灰色岩溶角砾岩;中、上部为灰—深灰色中薄层微晶白云岩夹灰白色中厚层微晶白云质灰岩和灰色岩溶角砾岩,偶夹燧石结核和条带。厚125~185m 。

中统巴东组(T 2b )分布于勘查区岸坡中部,区内仅见巴东组第一段(T 2b 1),与下伏嘉陵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岩性主要为紫红色中—薄层状粘土质粉砂岩和紫红色含钙质粉砂质粘土岩不等厚互层夹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泥灰岩和灰绿色泥岩条带。厚94~100m 。 1.2.2.2侏罗系

下统香溪组(J 1x ),分布于勘查区岸坡下部,为该滑坡发育地层。按其岩性可分为四段,厚约472~500m ,与下伏巴东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第一段(J 1x 1)主要为黄绿、灰绿色中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砾岩,厚约30m (照片1-1、照片1-2)。

第二段(J 1x 2)主要为灰绿色、土黄色中—薄层状粉砂岩、细砂岩夹粘土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底部为一层岩屑细粒长石细砂岩,厚 96~100m (照片1-3)。

第三段(J 1x 3):主要为灰黄色、土黄色中—薄层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夹细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炭质页岩及煤线,厚110~120m (照片1-4)。

第四段(J1x4):其上部为灰绿色中—薄层状粉砂岩夹粘土质粉砂岩,偶夹薄层亮晶生物屑泥质灰岩;下部为灰绿色中—薄层细砂岩、长石砂岩夹薄层粘土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底部为灰绿色含砾细砂岩。厚236~250m。

中下统聂家山组(J1-2n),分布于勘查区下方河谷中,底部为一层紫红色薄层粉砂质粘土岩与香溪组分界;下部为灰绿色中薄层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紫红色泥岩;中部为紫红色粉砂岩偶夹生物介屑灰岩;上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夹少量细砂岩。与下伏香溪组呈整合接触,厚800~840 m。

中统下沙溪庙组(J2x),分布于勘查区对岸斜坡下部,底部为灰绿色厚层砂质砾岩;下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紫红色薄层粉砂岩与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与下伏聂家山组呈整合接触,厚900~1000m。

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分布于勘查区对岸斜坡中上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与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互层。与下伏下沙溪庙组呈整合接触,厚1000~1240m。

1.2.2.3第四系

勘查区第四系地层可分为冲洪积、残坡积、崩积和滑坡堆积四种类型。

冲洪积层(Q al+pl)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一般下部为半圆状砾石层,上部为灰色粉质粘土夹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在0.3~3.5m,已被库水淹没。

残坡积层(Q el+dl),广泛分布在高地平台上或较缓的斜坡上,为粘土夹泥岩、砂岩、泥灰岩、灰岩碎块石,土石比一般为3∶1~1∶5,厚度一般小于3m。

崩积层(Q col),主要分布于陡坡段的下部。为碎块石夹少量粘土、粉土,碎块石主要成分为中粗粒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灰岩、白云岩等。

滑坡堆积物(Q del),分布于童庄河右岸斜坡下部河边,由碎裂岩体、碎块石土及滑带角砾土组成。由于组成成分的差异,该层结构及特征变化较大,最大厚度达45m左右。

1.2.3地质构造与地震

裂断

龟乌

8

PT PZ MZ 7654321河

头道河背斜

百福坪背斜

N

60

6070

泄滩

沙镇溪

归州

香溪

郭家坝

MZ

PZ

PT

0510km

图1-2 滑坡区域构造纲要图

1、头道河Ⅱ号滑坡;

2、褶皱轴线;

3、断裂;

4、中生代地层;

5、古生代地层;

6、元古代地层;

7、地层界线;

8、水系

勘查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坪鄂中褶断区的秭归台褶束南部,西与八面山褶皱带长阳台褶束相连接,东与黄陵断隆区相毗邻;在地史演化上主要经历了地台发展及陆缘活化两大阶段,形成了一系列由沉积盖层组成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图1-2)。 1.2.3.1褶皱

滑坡区在区域上处于秭归向斜南端东翼,主要为向西—南西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在单斜构造中发育次一级的褶皱——头道河背斜;褶皱一般不紧密,均表现得较为开阔,两翼岩层倾角不大,封闭端比较圆滑,轴面正常,褶皱保持完整。

(1)秭归向斜

向斜长约45km ,宽约30km ,走向北北东至近南北向,轴部出露最新地层为上侏罗统紫红色砂岩、泥岩,岩层产状平缓,倾角小于20°,两翼地层为中下侏罗统,岩层产状在30°~45°,为较宽缓的复式褶皱,东翼紧邻黄陵背斜,其形态明显受到大巴山弧和川东弧的联合控制。

(2)头道河背斜

属秭归向斜裙边褶皱,分布在县水泥厂北东附近,区内长约3—5km ,走向北320°~330°西,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翼部由中三叠统巴东组至侏罗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略有差别,北东翼岩层倾角30°,南西翼岩层倾角50°。背斜向北西延伸至头道河Ⅱ号滑坡东侧附近倾伏消失,轴面倾向北东,倾角56°;为倾伏北西方向的不对称鼻状褶皱(照片1-6、图1-3)。

1.2.3.2断层

滑坡区区域东侧发育有仙女山深大断裂,北部发育有郭家坝断层。

仙女山断裂距滑坡区仅二十多公里,该断裂带长约21km ,走向340°~350°,断面向西南倾,倾角70°~80°,切错寒武系至二叠系和白垩系地层。构造岩带宽约5~10m ,两侧为数十米宽破碎带;构造岩主要由角砾岩、片状构造岩、糜棱岩、构造透镜体和碎裂岩组成,破劈理发育,并可见四期方解石脉穿插。从上述构造岩特征表明,该断裂应为压扭性逆断层,并具多期活动;从其切割破坏白垩系地层来看,其形成应为燕山晚期,到挽近期仍有所活动,据周坪台定点形变测量观测结果,1979年6月—1994年期间,断裂带北段基本上处于平稳蠕滑过程,南西盘一直表现为下降,最大下降速率为0.11mm/a ,多年平均下降速率为0.062mm/a ,平移错动以右旋为主,最大平移速率为0.17mm/a ,多年平均平移速率为0.056mm/a 。

郭家坝断层距滑坡区仅1~2km ,断层长约2500m ,走向30°,倾向300°,倾角50°~70°,发育在巴东组地层中,破碎带宽约20m ,主要由挤压劈理和构造透镜体组成,为压性逆断层。

滑坡区及其外围主要发育有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两组断层,其中以近东西向断层较具规模,它们对头道河Ⅱ号滑坡发生和发展具有控制作用。

断层F 1发育在J 1x 3岩性段中,分布于头道河Ⅱ号滑坡体西侧近南北向山脊上,地表可见长近1km ,走向近东西,倾向190°,倾角80°,断层破碎带宽约3m ,主要由碎裂岩、挤压透镜体和破碎岩块组成,断面在剖面上呈波状,面上可见擦痕。断层南盘岩层产状为190°∠68°,北盘岩层产状为340°∠40°,两盘岩层在走向上不连续,明显相顶,断层上盘(南盘)岩层发育有牵引褶皱,指示上盘岩层运动方向为上升,为逆断层,其力学性质为压扭性(照片1-7、图1-4)。

断层F 2 和F 3发育在J 1x 3岩性段中,均分布于头道河Ⅱ号滑坡体后缘水泥厂宿舍后人工高陡边坡处,两条断层间隔约20多米,平、剖面上均呈平行排列。地表可见长近500m ,走向北西,倾向80°,倾角70°~72°,断层破碎带宽10

~50cm ,主要由碎裂岩、破碎岩块和节理带组成,断面平直光滑,面上局

照片1-6 头道河背斜核部 图1-3 头道河背斜核部微晶白云岩

照片1-7 断层F1上盘牵引褶皱 照片1-8 断层F2和F3远景

图1-4 断层F1地质素描图 图1-5 断层F2、F3地质素描图

部地段可见擦痕,指示上盘岩层运动方向为下降,为正断层,力学性质为张扭性,错距较小,仅10cm (照片1-8、图1-5)。

1.2.3.3裂隙

裂隙构造在滑坡区较为发育,是区内主要结构面之一。根据对滑坡主要载体地层下侏罗统香溪组砂岩中的裂隙进行统计,可分出北北东、北东和北西三组优势方向,见表1-1和裂隙走向玫瑰花图(图1-6)。其中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裂隙在平面上组成“X ”共轭裂隙,该两组裂隙对滑坡的发生发展具有控制作用。 1.2.3.4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挽近期以来,勘查区区域上主要表现为地壳大面积整体垂向间歇性抬升和深大断层多期活动。地壳大面积整体垂向间歇性隆升使得鄂西山地区形成了五级夷平面和相应的多层水平溶洞及多级阶地的层状地貌特征。断裂活动主要以老断裂继承性活动为特色,未发现新断裂;在新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区内规模较大的断裂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化,但活动强度明显减弱,并均表现为统一的张性或张扭性力学性质,地貌上多形成槽(洼)地、山谷冲沟及垭口等负地形。

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自1954年~1971年对三峡地区大面积形变测量资料,黄陵断隆区相对江汉平原,1954~1961年上升了22.1mm ,速率+3.2mm/a ;1961~1966年下降了29.7mm ,速率-5.9mm/a ;1966~

1971年上升了13.mm,速率+2.6mm/a。这一结果表明,三峡地区现代地壳形变特征是在大面积隆升、沉降背景上,同一地区有升降交替现象,但总体趋势是鄂西山地区相对隆起上升,江汉平原相对下降。

勘查区恰好位于秭归至渔洋关地震带上,属微震区。据不完全统计,坝区周围约100km范围内,截止1990年有记录的大小地震共发生12次,其中Ms≥3.0级的地震2次,Ms≥5.0级的地震1次,但以弱震为主,震源深度亦较浅。据国家地震总局1992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于构造稳定区。

表1-1 香溪组砂岩中裂隙走向统计表

图1-6 滑坡区域裂隙走向玫瑰花图

1.2.4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勘查区地层岩性及地下水在含水介质中的赋存特征,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以孔隙水为主,裂隙水和岩溶水次之。孔隙水包括浅表的上层滞水和较深层的潜水,浅表上层滞水形成的泉水较多(表1-2),其成因主要为地形切割揭露含水层

或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在滑坡内或土层厚度较大的地段多形成侵蚀下降泉,在靠近基岩分布区和土层较薄的地段多形成接触下降泉。这些泉水流量一般0.01~0.15L/s,受降雨和地表水影响明显,季节性动态变化较大。滑坡区汇水面积为0.24km2。区内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地表水和邻区地下水补给,由于地形坡度较缓补给条件稍好,地下水自东南向西北通过孔隙和裂隙通道径流,其径流途径较短,最终排泄入童庄河。滑坡介质含水系统中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主要受滑体介质结构和滑坡规模的控制。滑体中的地下水与滑坡稳定性的关系较密切,库水位变动引起滑坡地下水位的响应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表1-2 滑坡区泉水一览表

1.2.5不良地质现象

区内斜坡多为顺向坡或斜向坡,岩层中多具软硬相间结构并存在泥质软弱夹层,受此影响,不良地质现象以滑坡为主,且具有群集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如勘查区内的头道河Ⅱ号滑坡以及南侧的头道河Ⅲ号滑坡和头道河Ⅰ号滑坡等(表1-4,表中数据根据规前勘查、监测预警和测绘资料综合)。除此之外沿江其他地段的土质岸坡还存在少量塌岸现象。在滑坡前部未发现明显的塌岸现象。

表1-4 勘查区主要滑坡一览表

1.2.6人类工程活动

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包括水泥厂及民居的修建、省道的修建以及耕植活动等,使原斜坡地质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间接导致滑坡地表出现变形和变形加剧。另外,根据当地居民描述,在水泥厂大门和仓库沿线地表下一定深度内,在上世纪初以前曾经是煤矿采空区。其具体年代不详,也无从得到当时煤矿和采空区分布的资料。滑坡后缘裂缝成带状分布,且主要裂缝DL1和DL3倾向相对,二者之间的裂缝DL2铅直向下,这一变形可能由于塌陷而发生,根据当地居民描述,其产生和发展时间较为久远,但在三峡工程蓄水后其变形明显加剧。以上情况说明,后缘裂缝切割对滑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很大,另外是由于库区135m蓄水使滑坡产生了新的变形。

2 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2.1 滑坡地形地貌

滑坡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周边山脊呈弧形,使滑坡在空间上形成圈椅状地形,滑坡后缘山顶高217.70m 左右,西侧山顶高235.46m,东侧山顶高185.75m,滑坡堆积高程自196m至水下125m左右,这种弧形山脊元宝山的滑坡地形地貌,在三峡库区秭归段内是较为典型的判别标志。滑坡平面形态呈舌状,主滑方向近南北向,约355o左右,滑坡轴线与童庄河近正交。地表轴线剖面形态上呈现出二级主平台地形,一级平台高程151m~153m左右,二级平台高程171m~175m左右。后缘基岩陡壁地形坡角为45°~50°,后缘至公路经人工改造后的地形坡角为5°~10°,公路至Ⅱ级平台地形坡角为12°~15°,Ⅱ级平台地形坡角为5°~8°,Ⅱ级平台与Ⅰ级平台

之间的地形坡角为5°~18°,Ⅰ级平台地形坡角为2°~5°,Ⅰ级平台至江边地形坡角为15°~20°。滑坡在轴线两侧发育错落的小型平台地形,西侧发育三级,东侧发育四级,这种平台地形与滑坡多期次发育有关。

根据勘查区蓄水前的1/1万地形图得知,童庄河河谷较宽阔,河流具有蛇曲形态,在河床中发育心滩,在滑坡一侧河谷出现大面积明显的内凹平缓地形。在勘探中靠近河边的钻孔也揭露出了河流相沉积的淤泥质土和

图2-1 童庄河原河道形态示意图

卵石土。据此推断滑坡所在岸坡原应为河流凹岸,滑坡西侧突出于河床的基岩山脊使河流形成急弯,横流侧蚀严重,在滑坡堆积和上游携带的砂卵石壅塞,使河流截弯取直,原弧形河段形成壅塞湖,在此静水环境下形成淤泥质沉积物质(图2-1)。河流侧蚀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滑坡的发生也对童庄河河道变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 滑坡空间形态

滑坡后缘位于县水泥厂宿舍下的陡坎边,高程195~198m左右,坎壁走向约80°,地形陡缓转折处的基岩与滑坡界线较明显。滑坡前缘或剪出口部位已被库水淹没,根据原地形判断,其位置在高程115~125m左右。滑坡西侧边界较模糊,大致以冲沟为界,在通往码头的公路上方为香溪组第三段地层的基岩山脊,公路下方零星可见该段基岩露头,公路至冲沟之间大部分被残坡积物和填土覆盖。滑坡东界上部较模糊,被填土所覆盖,下部大致以冲沟与香溪组第一段地层的基岩山脊分界。滑坡底界即为第四系与基岩的接触带,滑面在剖面上呈凹形的阶梯状,自地表高程160m附近分界,上部滑面形态较连续舒缓,其平均坡角为17°;下部滑面在地表高程153m附近出现明显的内凹形,其上侧平均坡角为17°,其下侧平均坡角为-6°。

表2-1 勘探点中滑坡厚度一览表

在勘探点中揭露的滑坡厚度见表2-1、A-A’、B-B’、C-C’工程地质纵剖面图。总体上厚度变化较大,自0.2m~44.6m不等,厚度变化趋势表现为:后部薄-中后部较厚-中部较薄-中前部厚-前部薄。自地表高程160m附近分界,后部平均厚度为24m左右,前部平均厚度为30m左右,厚度最大处位于地表高程153m

附近,厚度44.6m。

滑坡轴线长约400m,水上轴线长约270m,水上前缘宽约150m,后缘宽约180m,面积约5万m2,水上面积约4.5万m2,体积约130万m3,水上体积约110万m3。

2.3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头道河Ⅱ号滑坡是发育于侏罗系香溪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粗砂岩、砾岩、细砂岩、页岩、粉砂岩地层中的土质滑坡,以来源于上述地层的碎块石土组成滑体,以土与基岩界面为滑带,以香溪组第三段含煤岩系为滑床的老滑坡,滑坡剪出后覆盖在河流相淤泥质粘土和卵石土上,其发生年代大致在童庄河Ⅰ级阶地之后,与童庄河河流改道时期相当。

2.3.1滑坡体

根据物质组成和岩性以及物质来源,滑坡体自上而下共分五层:①以黄褐色、棕黄色为主的碎石土;

②以灰绿色、灰褐色为主的碎石土;③灰绿色、灰黑色滑带及滑带堆积角砾土;④以灰色为主的碎石或碎石夹粉土;⑤以灰绿色、灰黑色为主的含煤碎石土。其中①层和②层为滑体主要组成物质,③层下文另行描述,④层为滑坡发生时带动基岩强风化带顶部随之滑动形成的影响带,⑤层为滑坡整体滑动之前先期垮塌或崩塌的物质。

①以黄褐色、棕黄色为主的碎石土夹块石,局部夹高岭土条带,偶夹煤线,分布于整个滑坡体表层,厚度5m~17.7m。根据野外鉴别和室内岩矿鉴定报告,碎块石岩性为岩屑长石石英细砂岩、中粗粒长石砂岩、燧石砾岩、粘土质粉砂岩等,来源地层为香溪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下部。根据地表碎块石成分的不同,大致以主轴线为界分为两个岩性段,西侧以香溪组第三段下部粘土质粉砂岩为主,东侧以香溪组第一段和第二段粗砂岩、砾岩和细砂岩为主。其矿物成分包括石英、水云母、白云母、磷灰石、褐铁矿、黑电气石、斜长石等。碎石粒径一般2cm~8cm,块石粒径一般20cm~35cm,棱角状或次棱状,除浅表外风化程度均较高,表面和内部铁锰质发育,含量一般大于40%,充填粉质粘土或粉土,土呈可塑~硬塑状态,土体一般干或稍湿,结构一般呈中密或密实状态,个别浅表结构较松散,空隙度较大,有地表水渗入形成上层滞水。从钻探和浅井施工经验来看,这种土体遇水极易软化崩解,含水量较高时易垮塌。

②以灰绿色、灰褐色为主的碎石土,偶夹块石,局部夹煤线,分布于滑坡中下部地段①层之下,厚度3.0m~18.9m。碎块石岩性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质页岩、煤,偶见粗砂岩、砾岩和细砂岩,主要来源地层为香溪组第三段中下部页岩与粘土质粉砂岩互层岩系。碎石粒径一般2cm~5cm,块石粒径一般15cm~20cm,棱角状或次棱状,偶见磨圆度较高的圆砾,风化程度均较高,表面和内部铁锰质发育,含量一般大于50%,充填粉质粘土或粉土,土呈可塑或软塑状态,土体一般稍湿或湿,结构一般呈中密

状态。与①层相比较,该层的碎块石含量明显增加且粒径较小,土体含水量有所增加。这种土体在钻探施工中存在遇水缩径现象,同时岩芯长度明显大于钻探进尺,说明其具有胀缩性的特点。

④以灰色为主的碎石或碎石夹粉土,分布于滑坡中上部地段③层之下,厚度0.5m~2.5m。碎石岩性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质页岩,主要来源地层为香溪组第三段中下部页岩与粘土质粉砂岩互层岩系。碎石粒径一般2cm~5cm,次棱状或次圆状,风化程度中等至较高,含量一般大于70%,充填岩屑或粉土,一般干或湿,结构一般松散至稍密状态,碎石表面可见镜面和擦痕。与②层相比较,该层的碎石含量高,结构更松散,且具有滚动摩擦和滑动特征。

⑤以灰绿色、灰黑色为主的含煤碎石土,偶夹淤泥质粉质粘土,分布于滑坡中下部地段③层滑带之下,厚度2.0m~8.1m。碎石岩性主要为粘土质粉砂质页岩、煤,主要来源地层为香溪组第三段中下部含煤页岩岩系。碎石粒径一般2cm~7cm,棱角状或次棱状,风化程度均较高,含量一般大于50%,充填粉质粘土或粉土,土呈可塑或软塑状态,土体一般稍湿或湿,结构一般呈中密状态。与②层相比较,该层含煤较多。另外在钻探揭露该层与基岩交接面附近未发现次级滑带。

从滑坡体组成物质结合滑坡区地质环境来看,滑坡的物质来源就在上方不远的香溪组第一段至第三段斜坡内,原斜向岸坡岩体属于就近崩塌、搬运、堆积,其大体上的崩塌或滑动次序较清楚,但以某一岩性段为主的碎石土中仍存在其他岩性段内物质,另外滑坡前部下方出现崩塌物质,其上存在一个连续完整的滑面,说明该滑坡为土质滑坡,具有先堆积后崩塌再整体滑移的特点。

2.3.2滑动带

滑动带后部处于滑坡堆积碎石土底部与下伏基岩顶界之间,中前部堆积于先期崩塌物质上,前部堆积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上。滑面倾向近正北,中上部浅井揭露滑面坡度10°~12°,厚度一般0.2~2.9m,厚度变化趋势为:后部薄-中部厚-前部薄。岩性为灰绿、灰黑色可塑或软塑状粘土、粉质粘土夹碎石,碎石含量一般在20~50%之间,直径一般0.2cm~3cm,粘土具有挤压或揉皱层理,室内岩矿鉴定也发现粘土矿物围绕颗粒边缘的定向现象,碎石磨圆度较高,呈次圆~次棱角状,也存在扁平形状,碎石表面可见擦痕和磨光面(照片2-1~照片2-6)。对于该滑坡来说,滑动带的鉴别标志主要为颜色变化、粘土成层性、角砾磨圆程度以及擦痕、镜面等。

2.3.3滑床

滑床为侏罗系香溪组第三段粘土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质页岩及煤层,偶夹岩屑长石石英细砂岩,岩体属具软硬相间的互层结构,岩石力学强度、抗风化能力和抗侵蚀剥蚀能力较差,基岩与土体接触面坡度17o~18o,地层产状273o∠45o~50o,与坡向斜交。其顶部强风化带岩芯多呈碎块状,表面和内部铁锰质较发育,裂隙发育强烈,裂隙倾角20o、50o、70o、90o等,个别裂面如钻孔K1可见擦痕和镜面,

其厚度变化较大,变化区间为1.9~10.2m 。中风化带粉砂岩岩芯多呈柱状,页岩和煤呈碎块状。

2.3.4滑坡覆盖的冲洪积物

在靠近河边的钻孔K5中,滑坡物质覆盖在冲洪积淤泥质粉质粘土(照片2-7)和卵石土上(照片2-8),在钻孔K4中滑坡以下的先期崩塌物质与淤泥质粉质粘土相混杂,淤泥质粉质粘土呈锯齿状或透镜状与之接触。上述发现成为鉴别该滑坡的重要证据之一。淤泥质粉质粘土为灰黑色,可塑或软塑状态,含风化强度较高的细砾,厚度最大7.1m 。卵石土呈杂色,主要为磨圆度较高或扁平状卵石夹中粗砂或淤泥质土,卵石成分为石英岩、砾岩、细砂岩、白云岩等,厚度

4.7m 。

照片2-1 钻孔K2滑带的挤压揉皱层理 照片2-2

钻孔K2滑带碎石表面的擦痕和镜面

照片2-3 钻孔K3滑带的层理和圆砾 照片

2-4 钻孔K4滑带的挤压层理和圆砾

照片2-5 钻孔K5滑带的挤压揉皱层理和扁平角砾 照片2-6 钻孔K13滑带的层理和圆砾

2.4 滑坡水文地质

滑坡体组成物质碎石和粘土比例不均一,孔隙率变化较大,导致含水性极不均一,较松散的碎石土可以形成含水层或透水层,粘土含量较大的碎石土隔水效果较好。根据地表调查结果,区内上层滞水形成的泉水较发育,但多为孔隙下降泉,由于地形切割揭露含水层或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出露成泉,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地表水和生活用水等,其径流途径较短,且流量较小,无统一的地下水位,在滑坡稳定性计算中不予考虑。

在滑坡中上部钻孔中多为干孔,仅在滑带位置含少量水,在滑坡中下部钻孔中,下部灰绿色为主的碎石土附近揭露含水层,但其含水性不均一,如在靠近河边的钻孔K5中初见水位低于库水位3米多,具有局部承压的特点。在滑坡下部的冲洪积的卵石土中为饱水状态,但在淤泥质土中仅局部含水。总体上可以近似认为,滑坡体中具有一层潜水,自上部滑带顶面至下部滑体中近似形成统一的水位,其埋深约2~19m 左右。地下水受大气降雨、地表水和邻区地下水补给,自南向北径流,最终排泄入童庄河。地下水水位和流量受季节影响明显,动态变化较大。

由于滑坡岩土组成结构的复杂性,使水文地质试验结果离散性较大。根据地表单环法渗水试验、钻孔注(提)水试验、室内试验结果和经验数据综合取值,滑坡体的渗透系数为5×10-4cm/s 。

勘查期间采取了1组滑坡西侧冲沟内地表水样和2组钻孔中地下水样。根据试验结果,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Ca-HCO 3水,矿化度为0.77g/L ,总硬度9.82mmol/L ,pH 值为7.82,偏碱性,侵蚀性CO 2为0,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和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a-HCO 3水,矿化度为0.593~0.819g/L ,总硬度6.52~9.44mmol/L ,pH 值为7.27~7.35,偏碱性,侵蚀性CO 2为4.4~8.8mg/L

,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和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照片2-7 钻孔K5中的淤泥质粉质粘土 照片2-8 钻孔K5中的卵石土

长江三峡库区船舶定线制规定(2010)

长江三峡库区船舶定线制规定(20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维护长江三峡库区水上交通秩序,改善通航环境,保障船舶航行安全,促进航运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航行、停泊和作业于三峡大坝上游禁航线(距宜昌航道里程49.1千米)至李渡长江大桥下沿线(距宜昌航道里程547.8千米)之间水域(以下简称“三峡库区定线制水域”)的船舶,均应遵守本规定。 进行航道维护和搜寻救助的船舶以及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的其它船舶,在不妨碍他船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不受本规定的航路条款限制。 第三条三峡库区船舶定线制遵循各自靠右航行、减少航路交叉及过错责任原则。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海事局及其所属分支机构、派出机构(以下简称“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本规定的监督实施。 第二章航路 第五条左岸一侧通航分道为上行船舶航路,右岸一侧通航分道为下行船舶航路,航道中心线为上、下行船舶通航分道的分隔线。 蚕背梁(丰都水位147.0米以下)、塘土坝和黄花城水域,北漕为上行船舶通航分道,南漕为下行船舶通航分道。

第六条在部分航段的通航分道外侧设沿岸通航带(附录1),仅供渡船和短途客船逆相邻通航分道船舶流向航行。 第七条支流(汊)左岸一侧为干流驶入支流(汊)河流的船舶航路,右岸一侧为支流(汊)河流内驶入干流的船舶航路。 第三章航行与停泊 第八条船舶应在规定的航路内航行。 第九条船舶在通航分道内应当尽可能远离分隔线航行,并与在附近沿岸通航带航行的渡船和短途客船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第十条渡船和短途客船在沿岸通航带航行时应尽可能靠本船左舷一侧航行。渡船和短途客船航行方向与相邻通航分道的船舶流向一致时,应使用相邻的通航分道。 第十一条受限船舶通过通航条件受限制的航段(附录2),应当在规定地点及早联系,并尽可能靠本船右舷一侧航行。禁止受限船舶间在通航条件受限制的航段会让。 第十二条船舶通过警戒区(附录3),应当加强了望和通信联系,谨慎驾驶。 第十三条船舶进、出支流(汊)河口,应当在不妨碍他船航行,并按规定显示信号和鸣放声号后,方可驶入、驶出。 第十四条船舶驶经港区、锚地、停泊区(附录4)等水域,应当与停泊或作业船舶、设施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第十五条船舶需横越通航分道时,不得妨碍沿通航分道正常航行的船舶航行,并尽可能与通航分道成直角进行。 第十六条船舶追越应在通航分道规定的水域内进行。 船舶追越时,追越船应当从被追越船的左舷一侧追越。 除快速船外,禁止船舶在通航条件受限制航段内追越和并列

三峡库区概况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三峡库区概况 三峡工程库区作为一个现代地理概念,系指按照位于宜昌县中堡岛的三峡大坝蓄水175米方案,因水位升高而受淹没影响的有关行政区域。根据测算,受三峡工程淹没直接影响的区域共计22个县、市、区,即湖北省宜昌市所属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的巴东县;重庆万州区所辖的天城区、龙宝区、五桥区;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忠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涪陵市和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重庆市市区、江津市。以上22个行政区域就是三峡库区的地理范围。 自然地理 山多坡陡、沟壑纵横 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以东、江汉平原以西,大巴山脉以南,鄂西武陵山脉以北的山区地带,地形十分复杂。奉节以东为渝鄂边境山地,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耕地较少,土质很差,生产生存条件恶劣。奉节以西属四川盆地边缘的渝东低山丘陵区,自然地理状况虽比奉节以东为好,但仍是山地起伏绵延,相当部分耕地处于25°左右的斜坡上,土质较差。整个库区,河谷平坝地仅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 雨量充沛,热量丰富 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处在南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年平均降雨量1100~1200mm,年平均日照在1500小时左右。海拔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7~19℃,无霜期300~340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 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三峡库区,有最古老的变质岩系、结晶岩基底和冰碛岩,保存有自太古代到新生代完整的地层、古生物剖面、以及揭示地球变革的所有运动史资源。自5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到10多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早期,即大陆漂移高峰期,对应全球性地震、火山活动,造成三峡

白沙河1#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工程概况 白沙河1#滑坡区前缘为省道208线,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S208线乌(斯河)金(阳)公路起于雅安市汉源县乌斯河镇,经甘洛、越西、中所、普雄、昭觉、金阳,止于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全长354.56 公里。拟整治滑坡段为S208线乌斯河-金阳(芦稿镇)中的一段,位于越西与过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滑坡主滑方向30°,纵向长约140m,滑体中部横向宽约215m,滑坡面积约25700m2,滑体厚约4m,滑坡方量约10.3×104m3,其规模较大,属中型浅层滑坡。 据现场调查,白沙河1#滑坡K72+660~K72+750段内侧挡墙已推移变形,出现局部垮塌现象。 为分析评价滑坡坡稳定性及其对拟设线路的危害性,本次主要工作内容为工程测量及地质测绘,并辅以控制性钻探、采样测试等。工作中,主要依据以下规程、规范展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 通过本次勘察,基本达成了以下预期目的与任务:调查滑坡区地质环境,详细查明滑坡范围、成因、滑动史、活动迹象;了解滑坡结构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评价滑坡稳定性,预测滑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规模;提供了滑坡防治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工作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受横断山脉的褶皱、隆起与断裂,加上河流的急剧切割作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显现出典型的中山地貌特征。 白沙河1#滑坡位于S208线甘洛县城与越西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地形地貌属于剥蚀构造中山地貌,主要为砂泥岩分布区。地表被滑坡堆积层(Q4del)覆盖,其前缘剪出口标高约1375m,滑坡后缘标高为1400~1405m,相对高差25~30m。滑坡后缘边界呈“圈椅”状,滑坡体地表坡度25°~30°,坡体基本解体,处于变形失稳状态。测区内,坡体地形变化较大,多斜台、陡坎等微地貌,植被稀疏,多生长杂草及低矮灌木水,无居民居住。 2.2地层岩性 场区出露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松散堆积层及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地层。 2.2.1 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广泛,其成因类型主要为滑坡堆积层(Q del4)、坡残积层(Q dl+el 4 )等。 1)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厚度一般5~20m。 2)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主要由碎石土、角砾土及粉土、粘土组成,为附近基岩全(强)风化产物,现多为农田,松散,稍湿~潮湿,厚度2~10m。 2.2.2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 岩性主要由灰紫、紫红色泥岩、砂岩夹灰绿色泥灰岩、灰黑色页岩组成。厚度260~383m。 泥岩:褐红色,成分以泥质物为主,含少量粉细砂,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为主。岩性软弱,呈泥状,采取岩芯失水易开裂,采取岩芯极破碎,多呈1~5cm的碎块状,少许呈10cm~15cm的柱状,RQD=15~46%。 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泥质物为主,泥钙质胶结,薄~中厚层状构造。岩性较软,锤击易断,采取岩芯失水开裂。采取岩芯较完整,多呈10~40cm的柱状,少量呈1~7cm的碎块状;RQD=31~81%。 2.3地质构造与地震 2.3.1 区域断裂构造 工程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凉山陷褶束内,其西侧紧邻康滇地

长沙市雨花区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勘)

长沙市雨花区蔡家冲路K1+540~K1+660段滑坡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湖南化工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五年四月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勘察证书等级:综合甲级勘察证书编号:180018-kj 院长: 总工程师: 审定: 审核: 项目负责: 技术负责: 湖南化工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五年四月

一、前言 受长沙市雨花区蔡家冲路建设工程指挥部的委托,我院承担了长沙市雨花区蔡家冲路K1+540~K1+660段滑坡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蔡家冲路为长沙市城市主干道,为长沙市重点项目.其西接湖南省人民政府及天心区人民政府,东接长沙南北大动脉万家丽路,路幅宽86米,滑坡前已基本建成。 蔡家冲路K1+520~K1+720段现路面标高在55.00-56.25m,其右侧为湖南省森林植物公园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公园,右侧全为挖方区,边坡坡度为1:1.5,切深14.00~26.00m。2005年3月上旬雨后,K1+580~K1+660段出现山体滑坡,大量土体及树木随雨水冲刷至道路上,严重影响交通。且滑坡体上方为植物公园内机动车道且有二个电力铁塔,勘察时,一个电力铁塔已受滑坡影响正准备搬迁。而时正值雨季,山体滑坡仍在继续发育,已严重威胁植物公园内机动车道及电力铁塔的安全,情况十分紧急,破坏后果将很严重,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 本次勘察技术要求详见《蔡家冲路边坡塌方处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我院于2005年3月20日组织设备进场勘察,于2005年3月31日结束全部外业工作。本次勘察我院采用了现场调查、位移测量监测、综合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标准贯入试验、常规的岩、土、水试样的室内试验,特别对滑动带取原状土样进行重复剪切试验,以求得滑动带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钻探时,对第四系地层采用冲击钻探,套管护壁,对基岩采用回转钻进。采用薄壁敞口取土器重锤少击法进行原状土样采取,土样质量达到Ⅰ级。 本次共完成工作量如下表(表一)。 勘探工作量一览表表一 本次勘察原由设计单位布置钻孔11个,后由于勘察时滑坡范围扩大,长已为K1+540~K1+660段,纵深已接近植物公园内机动车道。根据滑坡处理需要经建设方同意增加钻孔11个,本次勘察实际施工钻孔22个,勘察范围也调整为K1+540~K1+660。 钻孔定位由我院测量技术人员采用全站仪测定。坐标采用长沙市直角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各钻孔坐标及孔口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和《勘探点一览表》。 本次勘察依据为: 1、设计单位提出的《蔡家冲路边坡塌方处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6、《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建长江三峡大坝的好处与弊端

建长江三峡大坝的好处与弊端 初三(10)班何淑珺 长江三峡的建设有利有弊,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其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查阅资料发现,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我查了一下,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 根据地理知识知道,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

业远景发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三峡工程600多公里长的淹没范围,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在三峡水库区蓄水达185米以后,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于是至1996年起,国家按期发放保护资金,三峡工程库区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发掘开始进行。不可否认的是,虽经过大量的突击性的文物保护并抢救发掘,一批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来,但是不可能保证保住所有的的遗迹,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没入了淹没线以下,而且将很难再被发掘出来。 关于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影响,主要是以下几点: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

长江三峡库区

长江三峡库区 香溪河航道建设工程 质量监督报告 宜昌市交通基本建设质量监督站

2006年12月29日 三峡库区长江三峡库区香溪河航道建设工程 质量监督报告 一、概述 1、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及完成投资 香溪河干流自北向南流经兴山县的高阳镇、峡口镇,于游家河处进入秭归县境内,经贾家店、官庄坪、向家店等集镇,在秭归香溪镇注入长江。干流长37公里,支流建阳河发源于空树坪,长52.6公里,自东向西在峡口镇汇入香溪河,其中建阳坪至峡口段长7公里。 为保证三峡工期蓄水达到135米后,能快速发挥效益,2001年11月8日,湖北省交通厅以鄂交计[2001]669号文下达《关于香溪河、沿渡河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02年7月24日,湖北省交通厅以鄂交基[2002]366号文下达《关于香溪河航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同意香溪河航道工程设计建设河口至峡口20公里Ⅲ(3)级航道,通航1000吨级1顶4驳船队,航道尺度为2.5×90×500米(水深×航宽×弯曲半经);建设峡口至响滩17公里Ⅳ(3)级道,通航500吨级1顶2驳船队,航道尺度为2.0×50×330米;建设建阳河峡口二桥至建阳坪7公里Ⅳ级航道,通航500吨级机驳,航道尺度为2.5×40×150米。其设计高水位为175米,设计低水位为145米。 香溪河航道建设工程上起响滩,下至香溪河口,全长37公里,其水位涨落受控于三峡大坝蓄水水位,工程主要措施是对局部弯曲半径小,航宽、航深不足的河段采取爆破土石方进行裁弯拓宽,同时辅助布设航行标志。建设重点是香溪河干流平邑口爆破工程、建阳河门坎石爆破工

程以及配套的码头、管理站房和航标工程。经调整后的概算投资1352.93万元,其中:交通部投资760万元,湖北省交通厅投资280万元,其余为地方自筹资金。 2、主要工程量 航道工程:香溪河航道建设工程共完成石方爆破77471.47 m3,清碴工程量102776.2m3, 完成砼挂网喷浆护坡工程228.7 m3,以及配套的航道管理码头、站房、航标、航道维护艇和趸船等工程。其中:平邑口爆破工程位于香溪河干流平邑口航段,通过采取爆破土石方进行裁弯拓宽,按施工图设计完成爆破、清渣工程42422.7 m3,护坡挂网喷浆228.7 m3;后经设计变更,增加爆破工程18366.4 m3,清渣工程40184.5 m3,累计完成爆破工程60789.1m3、清渣工程82607.2m3,护坡挂网喷浆228.7 m3。 门坎石爆破工程位于建阳河门坎石航段,通过采取爆破土石方进行裁弯拓宽,按施工图设计完成石方爆破14750 m3,陆路清渣工程15586 m3,水运清渣4583 m3。 水工结构:航道专用码头1座。 生产生活辅助建筑:航道管理站房1185m2,香溪河河口至峡口段的航标工程20公里。 航道维护艇:1艘。 趸船:1艘。 3、建设及管理 2001年11月8日和2002年7月24日,湖北省交通厅分别以鄂交计[2001]669号文和鄂交基[2002]366号文,下达了《关于香溪河、沿渡河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和《关于香溪河航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施工图设计由湖北省港路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完成,湖北省港航

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

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 向旭,陈扬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本 文阐述了长江三峡库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分析了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并提出了长江三峡库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基本 思路、原则和开发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原则;对策;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3)03-0004-03 一、长江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一)国际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旅游形式,发展势头迅猛。据1999年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正以迅速发展的态势在全球得到普及。世界旅游组织在《2020年旅游业展望》中明确指出,“在可预测的时期内,生态旅游将成为获得自然经历的有效方式,出游人数会大大增加”。 (二)西部大开发的要求 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五大战略重点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切入点。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已被列入全国七大污染防治区之一。在三峡库区开展旨在保护环境的生态旅游,将成为长江三峡库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又为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通过在三峡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由此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生态产业的发展,对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亦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重庆市为了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号召,已作出在2010年前基本建成“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它兼顾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大量的事实表明,生态旅游可以带动和促进绿色商贸、生态交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型建筑、生态城镇等的发展,促进生态文化的建设。因此,在长江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是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生态旅游亦将成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中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加快培育和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四)生态旅游是三峡库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江三峡是以峡谷风光著称的国际旅游黄金线,是我国的“王牌”旅游产品。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长江三峡旅游产品已出现由“成熟期”向“衰退期”过渡的迹象,三峡旅游发展困难重重。如何延长其“生命周期”,重现昔日辉煌,让三峡成为“永远的三峡”,从而实现其旅游可持续发展,开展生态旅游将是其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在长江三峡库区开展生态旅游,不仅符合国游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结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规划”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使库区生态旅游能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二)开发和设计富有库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旅游业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归根到底还是依靠推出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生态旅游不同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生态旅游项目大多位于生态系统脆弱、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资源集中地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因而其产品的开发要比一般大众旅游产品的开发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必须要有自身的特点。目前,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必须

三峡库区城市形态的变迁

文章编号:1006-7329(2000)03-0016-05 三峡库区城市形态的变迁 X 舒从全 (重庆建筑大学 宣传部,重庆 400045)摘要:从城市自然地理环境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出发,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三峡水库淹没对库区城市形态的影响。认为库区城市形态现正在打破团状、带状等传统形式,逐渐向组团式、带状组团式、星座式等多样化方向发展,而包含多种形式的星座式则是大部分库区城市的最终形态。指出这是库区城市自然环境多样性以及设计结合自然的结果,它有利于该地区城市个性的形成,也丰富了城市的环境空间,促进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但应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否则城市的整体性和经济性都将受到影响。 关 键 词:三峡库区;城市形态;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T U 984.1 文献标识码:A 三峡库区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的移民迁建过程中,各城市在建筑形式、建筑色彩、道路广场等方面趋同现象较为普遍,唯城市形态明显地出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多样化特征在一定时期内还将进一步突出。其形成除了人文的原因如历史原因、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区域规划、城市性质、名胜古迹以及有关政策等外,更主要的还是各城市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影响三峡库区城市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 在三峡库区城市中,对城市形态起决定作用的自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江、河 三峡库区城市大都沿江河展布,尤其是江河交汇处,更是城址的首选。综观库区沿江诸城市的体系构成,已清楚地验证了这种合理性。两江交汇有利于客、货运输的集散,易形成交通商贸中心 ,图1 三峡库区城市受长江控制轴影响示意图 城市也得以在此产生并发展。由于这种人们在生产生 活及视线景观等方面对长江(及其支流)的天然依赖关 系,因此,长江事实上已成为库区各城市发展的控制轴 (图1),城市各功能组成部分(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等)都竭力与长江距离最近,产生“趋江效应”,其结果 必然是城市大都面向长江[1],紧临江岸而建,并沿长江 纵向延伸,产生椭圆形的团状、带状、带状组团等多种 城市形态。 1.2 山 如果说江河主要影响库区城市的平面形态的话, 那么山则对库区城市的空间形态起着很大的决定作 用。三峡库区长江沿岸地貌大都为中山V 形谷地(自奉节至秭归一带)或低山U 形谷地,江岸狭窄第22卷 第3期2000年6月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ong qing Jianzhu University Vol.22 No.3Jun.2000X 收稿日期:2000-04-12 作者简介:舒从全(1970-),男,四川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研究。

南岭乡红卫滑坡地质灾害补充勘查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滑坡地质灾害补充勘查报告 山西省第四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〇一二年六月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滑坡地质灾害补充勘查报告 项目负责:杨进秋 技术负责:何纪林 编写:高杨袁玉龙 审核:何纪林 审定:何纪林 总工程师:樊武义 院长: 贾志宁 山西省第四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问题经过及施工情况 (1) 第一节问题经过 (1) 第二节施工情况 (3) 第三章新发现的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4) 第一节滑坡边界的变化 (4) 第二节滑坡下伏采空区的变化 (4) 第三节滑坡变形特征的变化 (5) 第四章变化区滑体稳定性评价 (8) 第五章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变更建议 (9) 附图 1: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滑坡核定后的滑坡和采空区边界图1:500 2: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滑坡地表变形现状图1:500 附件: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滑坡采空区物探勘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滑坡位于泽州县南岭乡红卫村,该滑坡自1996年滑动以来至今变形仍未停止,已经造成红卫小学及村民房屋开裂、南武公路及部分农田被毁,同时潜在威胁红卫村100户、300人,南岭乡政府驻地包括商铺、政府办公机构等630人,总计93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灾情发生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减少损失”的原则,先后开展了滑坡地质勘查、可研及治理设计工作,目前该滑坡处于治理工程施工前期准备阶段。 经多次深入红卫滑坡实地调查走访及现状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并结合红卫滑坡出现的新的变形破坏特征,在红卫滑坡具体成因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核实滑坡诱发因素及影响大小,开展施工阶段地质灾害补充勘查工作很有必要。 第二章问题经过及施工情况 第一节问题经过 根据红卫滑坡勘查报告,红卫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 1.地形因素,红卫一带地处低山丘陵区,滑坡区总体处于一单面坡上,南武公路建设后,由于填方堆积了大量的建筑、生活垃圾等杂填土,使原有的地形地貌变化较大,且现有的这种地形条件有利于滑坡发生。 2.地层岩性因素,红卫滑坡滑带即滑面部位,以泥岩为主、强风化、且遇水易软化和泥化,在外力作用和地表、地下水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动。 3.构造因素,滑坡区位于晋获褶断带南段边缘,受晋获褶断带影响,岩性极为破碎,同时节理裂隙的发育,进一步促进了滑坡的发生。 4.地表水因素,滑坡区堆积了大量的松散层,包括杂填土和上更新统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姓名:熊伟 班级:地本0601班 学号:200604310011 指导老师:郑庆荣 [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 1.1三峡大坝基本概述 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图1-1)。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就提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设想。1944年,国民党政府和美国垦务局合作,在美国著名大坝专家萨凡奇的带领下,提出了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比较详细完整的工作计划——《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萨凡奇计划”。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水利部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会;1970年12月26日,葛洲坝工程,被批准先行兴建;1984年4月,国务院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m的低坝方案;198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责成原水利电力部负责,重新组织对三峡工程的全面论证工作,并重编可行性报告;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 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 《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 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 案》;1994年12月14 日,三峡工程正式开 工;1997年11月8日, 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 流;2003年6月11日, 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 通航、发电,枢纽初步 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 水发电期;2006年5月 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 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 高程;2006年9月开始, 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 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 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图1-1三峡大坝枢纽布置示意图 1.2三峡库区基本概况 三峡库区包含长江流域因三峡工程修建而被淹没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株归县、兴山县、恩施市巴东县;重庆市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等25县市区,统称为三峡库区(图

岩土勘察报告

兴仁县金大地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焦化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勘阶段) 黔西南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2010年4月

工程名称:兴仁县金大地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焦化工程 勘察单位:黔西南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证书等级:乙级 证书编号:241138-ky 院长:熊建坤 副总工:程林 审定: 程林 审核:程林 工程负责:王寿成 校对:程林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勘察等级及依据 (一)勘察等级 (二)勘察依据 三、勘察手段及工作方法 四、完成工作情况 五、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气象,水文 (二)、地形、地貌 (三)、地质构造 (四)、场地岩土构成 (五)、岩溶发育特征 (六)、水文地质条件 六、场地地震效应评价与抗震设防 (一)、场地岩土的抗震性能与地震效应分析(二)、抗震设防 七、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一)、场地稳定性、均匀与建筑适宜性 (二)、岩土物理力学指标与地基参数 (三)、地基基础方案及承载力特征值 八、结论与建议

附图表 1.拟建物和勘探点位置图共 1页 2.工程地质剖面图共12条 3.工程地质柱状图共19页 4.岩石试验报告共1张

一、工程概况 兴仁县金大地煤化工有限公司拟建的年产120万吨焦化工程位于兴仁县屯脚镇马路河地带,由山西省冶金设计院设计,设计主要建筑物由焦炉、煤塔、烟囱、熄焦塔、变电所、粉焦沉淀池、锅炉房、水池、冷却塔、冷鼓、电捕、洗脱苯房、硫铵房组成,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沉降不敏感,2010年3月兴仁县金大地煤化工有限公司委托我院对拟建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勘察目的是为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不良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岩土工程地质资料,并针对建筑物的特点及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提出适宜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为设计提供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依据。 根据拟建筑物的结构特征,结合场地的工程地质特点,确定本次勘察任务要求如下: (1)、查明场地岩土构成、特征、厚度及分布情况。 (2)、查明场地岩溶发育特征及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成因、类型、分布,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 (3)、供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为基础设计提供依据。 (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腐蚀性。 (5)、划分场地类别,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6)、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7)、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及地基均匀性。 (8)、提出合理的地基和基础设计方案及建议。 二、勘察等级及依据

关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的报告

关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的报告 三峡水利枢纽的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市上游40公里处,由拦江大坝、水电站和通航建筑物等三部分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水电站为坝后式,共装机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由升船机和双线五级船闸组成。 在发电方面,三峡水电站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其年发电量相当于目前全国总电量的 1/10,相当于 7座 240万千瓦的火电站和一个年产5 000万吨原煤的巨型煤矿及相应的铁路运煤能力。 在航运方面,可从根本上改善宜昌到重庆660公里川江航道的航运条件。工程建成后,险滩淹没,航深增大,航道加宽,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将从目前的1000万吨增加到5 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左右。 1992年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会议批准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列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决议同时要求,对已发现的问题要继续研究,妥善解决。 当中的影响要素是不行无视的,三峡工程的兴修,次要障碍的要素是文物奇迹的维护、生态维护以及大范围的移民。三峡一带曾经被证明,埋藏着数目十分宏大的文物,许多都是极端贵重并且是如今为止没有发明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开工以离开蓄水这段工夫,基本不行能有充足的工夫把这些贵重的文物发掘出来。据报道,真正发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非常之一,也便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贵重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酸心的事变。另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胜景奇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吞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汗青文明方面的大毁坏。 三峡工程的建设给环境带来影响。①上游水位抬升,使得长江沿岸大面积陆地被淹,一些物种将不复存在;下游水位降低,水流量减少,使得下游气候也将出现变化。②工程建成后长江上游水流速度相对减缓,上游泥沙淤积及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泥沙对三峡大坝也形成了一定的威胁。③由于人为的对自然环境的改

秭归经济在三峡工程库区中的地位分析

秭归经济在三峡工程库区中的地位分析 姚平 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今,随着“高峡出平湖”百年梦想的圆就,三峡工程库区又面临着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在这一历史性巨大转折时刻,重新定位和审视秭归经济在三峡工程库区中所处的地位,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实施赶超战略和制定“十一五”计划,有着十分重要地现实意义。 一、库区综合经济实力位次比较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位于宜昌三斗坪。三峡工程库区位于北纬28。31,-31。44,,东经105。44,-111。39,之间,跨越大巴山南麓及鄂西山地,包括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开县、忠县、丰都县、石柱县、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19个区、县(市)和重庆七区。 2003年,在三峡工程库区19个区、县(市)中(不包括重庆七区),综合经济实力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夷陵区、涪陵区、兴山县、渝北区、巴南区和万州区,秭归排名第八。主要指标具体排位如下: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夷陵区、涪陵区、巴南区、渝北区、兴山县和江津市,秭归由1992年的第十一位

上升到2003年的第八位。 2、人均财政收入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夷陵区、兴山县、涪陵区、渝北区、万州区和秭归县。秭归由1992年的第十一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六位。 3、人均购买力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夷陵区、兴山县、涪陵区、长寿县、渝北区和万州区,秭归由1992年的第八位下降到2003年的第十位。 4、经济增长率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渝北区、巴南区、石柱县、涪陵区、兴山县和开县,秭归由1992年的第六位下降到2003年的第十六位。 5、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兴山县、夷陵区、江津市、渝北区、巴南区和长寿县,秭归由1992年的第十七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十三位。 十一年来,秭归综合经济实力虽然尚未跻身三峡库区前六位,但却由第九位提升到第八位,向前迈出了一级新台阶。从宜昌两县一区综合经济实力排名情况看,夷陵区和兴山县1992年和2003年的排位持平,唯独秭归县在1992年的基础前移了一位。 二、秭归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与三峡库区经济发达的区、县(市)相比,1992年以来秭归综合经济实力的排位虽然上了一个档次,但主要指标平均值却呈扩大化的趋势。如与综合经济实力在库区排名第三位的兴山县相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额由1992年的4679元扩大到2003 -2-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思路 摘要: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面临严峻的生态、经济问题,农业必须走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本文论述了库区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应遵循的原则、重点发展的方向及建设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三峡库区;原则;发展方向 1、生态农业及其特征 1.1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一词是美国土壤学家W·阿尔伯卫奇于1970年提出的,并得到许多国家响应。生态农业是指人们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生态与经济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规划,组织进行经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体系,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资源利用的永续性。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可更新资源的基础上的、与当地农业环境资源组合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既充

分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又能保证增殖自然资源,使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多业结合的高效性。生态农业是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全面发展的广义农业。农林牧渔加工各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实现系统整体的多功能、高效率。 资源的优化配置性。生态农业是利用共生共养的原理,合理配置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结构合理的立体农业,使有限的空间、水、光、热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达到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能转化率。 以防为主的无公害性。生态农业是“无废物”、无污染的农业。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品产出,开展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以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为主,合理施用化肥,既要增产、提高经济效益,又要提高生态效益。 生产的集约性。生态农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生物技术的集约化农业。 协调客观性。生态农业是以内部调控为主、外部调控为辅的人工生态系统,重视自我调节作用,采用人工调节与自然调节相结合的措施,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勘察报告(定稿)

1. 前言 由中油四川绵阳销售分公司新建的中油四川绵阳销售分公司松垭加油加气站位于绵阳市松垭镇,绵盐路南西侧,场地附近有公路相通,交通便利。 受中油四川绵阳销售分公司委托,承担了中油四川绵阳销售分公司松垭加油加气站场地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根据收集得到的设计资料,拟建建筑物由站房、油罐区、加油棚、压缩机房组成,各建筑物工程特征详见表1。站房和油罐区场地整平标高为446.95,±0.00标高为447.00;加油棚和压缩机房场地整平标高为446.80,±0.00标高为447.00。 主要建筑物工程特征表表1 2. 勘察工作 2.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及技术标准 2.1.1本次勘察目的:为各建筑物基础设计或地基处理提供岩土技术依据。 2.1.2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及要求: 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图的建筑物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 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基础埋深及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是、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 出整治方案建议。 3、查明场地的地层结构、岩土组成、厚度、坡度、埋藏深度等变化情况,评价地基岩土的承载能力和均匀性。对基础方案进行论证,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提供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对需要进行地基处理的,应论证其可行性,并提出处理方案建议。 4、评价场地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评价场地和地基土的地震效应。 5、查明场区地下水情况,评价其对建筑物的修建与使用的影响程度,并对水和土的腐蚀性进行评价。 2.1.3本次详勘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5、《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008年6月确认继续有效) 7、《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 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0、《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此外,甲方和设计单位提供的总体设计图等设计文件属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依据。 2.2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中3.1节的规定:拟建筑物的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

三峡库区秭归县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三峡库区秭归县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龙舟运动的发祥地、“中国脐橙之乡”,集名人、名峡、名坝、名湖于一体,拥有长江三峡风景、三峡水电工程、屈原文化名人等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 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建设将三峡江段由天然河道变成水库,为了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国务院通过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十五”至今,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及危险废物处理、工业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及船舶污染控制等工作,极大的改善了三峡库区的水环境质量。秭归县是三峡工程库首第一县,目前秭归县已建设14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为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作出了贡献。 一、垃圾处理现状 (一)垃圾处理规划情况 秭归县已纳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垃圾处理项目共7个,分别是县城、郭家坝、沙镇溪、归州、屈原、水田坝、泄滩等7座城镇垃圾处理厂,总投资8149万元(其中国债资金投资6828万元,地方配套投资1321万元),设计日处理垃圾总计147.5吨。 (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情况 秭归县城镇七个垃圾处理厂除水田坝乡在建外,县城、郭家坝、沙镇溪、归州、屈原、泄滩六座垃圾厂均已建成,且县城、郭家坝、沙镇溪、归州垃圾厂已通过省综合验收,投入运行,屈原、泄滩等两座垃圾处理厂正在试运行。 秭归县垃圾处理工程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库区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治理了环境污染。项目投入运行,已累计处理垃圾23万吨(县城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120吨,6个集镇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60吨),根本解决了生活垃圾乱堆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了集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对保护长江水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带活了一方经济。项目的实施,直接或间接上交建安税、契税、耕地占用税、新增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性收入约800万元。同时,项目的兴建,带动了地方建材、建筑、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打工就业问题,增加了百姓收入。三是改善了基础条件。项目从立项到规划、设计、建设,始终都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密切联系地方实际,把项目建设与改善地方基础条件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其一是结合集镇建设,新建、改造了配套道路,进一步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交通条件;其二是结合垃圾填埋作业需要,优化了作业设备选型,配置了工程机械及垃圾收集运输设备,既满足了垃圾填埋作业需要,又服务了集镇建设和抢险救灾。 二、垃圾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垃圾填埋场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一是我县境内尚有青干河流域两河口、梅家河、磨坪等三个集镇,童庄河流域文化集镇无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涉及人口1.5万人,日产生垃圾约40吨,全部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存在环境污染隐患,急需规划建设相应集镇垃圾填埋场。二是县城茅坪现状人口增长超过原规划,生活垃圾产生量大量增加,且因茅坪港船舶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填埋场处理,致使目前日均垃圾处理量达120吨,最高达150吨/日,这远超过垃圾填埋场70吨/日的处理能力。因此,已建成的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缩短,二期工程亟待抓紧实施。三是农村特别是较大村庄垃圾无法处理。农村垃圾点多面广,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将难以估量。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有待研究对策。 (二)城镇环卫设施不配套。我县除县城及沿江集镇配备有数量有限的环卫设施外,其他集镇环卫设施主要就是几座垃圾池和一台拖拉机。目前普遍存在环卫设施不配套、数量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