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_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_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23卷第5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3,No .5 2008年10月Journa l of Suzhou Un i versity Oct .2008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陈 坚1, 徐跃武2

(1.怀远县环境保护局,安徽怀远 233400;2.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要: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了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它的提出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鉴于目前水资源面临的严峻考验,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角度对水资源问题,尤其是对我国用水量最大的农业灌溉用水的节水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降低农业用水量,提高用水率的对策。关键词: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X 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8)05-0028-03

收稿日期:2008202215

作者简介:陈坚(1966-),安徽怀远人,本科,研究方向: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了水,很难想象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有关专家学者已多次强调指出,水问题不仅仅是某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

1 世界水资源现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

报告》指出,全球用水量在20世纪增加了6倍,其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速的两倍;城市化趋势加重了对安全合理用水的考验。到2030年,城镇人口比例会增加到占全球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二,从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发展不平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干旱缺水已成为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水危机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事,第四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上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欧洲约有4100万人饮用水不足,全世界目前约有11亿人无法获取清洁饮用水,26亿人无法享用基本卫生设施。包括欧洲在内,发达国家的民众同样面临缺水问题。

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除了水资源的危机,其他资源如煤炭、石油等也

面临着枯竭的危险,由此导致的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环境伦理学就是在反思人类这些价值观和行为的过程中产生的,现代环境伦理学包含两大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和

“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2]

。由

于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环境伦理学的三种环境伦理观: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3]。这三种环境伦理观对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行了阐释,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系统,其中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较好地吸收了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合理成分,是现在比较公认的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以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把资源和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来加以认识;把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的有序发展,并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能为后代留下一个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作为目标[4]。

3 我国水资源现状

近年来,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非常多,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不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将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我国江河年径流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如果按照人均占有水量排列,中国却居于110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 5,印尼的1 7,1993年全国可供水量只有5763亿m 3,但需水量高达6167亿m 3,供需缺口404亿m 3,其中农业每年缺水300亿m 3,受旱面积2万hm 2,特别是北方地区每年因缺水不得不缩小灌溉面积和减少有效灌溉次数,平均每年减少粮食500万t [5]。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与人口、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匹配性很差;水资源地域配置及其开发

8

2

利用率差异十分明显,南方集中了全国水资源的80%多,人口与耕地分别占全国的53.5%和35.2%,水资源量相对比较丰富。北方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4.7%,人口与耕地分别占44.4%和59.2%,水资源较为短缺,其中尤以黄河、淮河、海河三流域最为突出。黄、淮、海地区耕地与人口分别占全国的39%和35%,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7.7%,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并且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上限,进一步开发潜力非常小,如过量开采,易引发地下“漏斗”区域扩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约占总用水量70%,但有效利用率不到45%,比先进国家70~80%的利用率低20~30%,不少灌区灌溉水量超过农作物实际需水量的30%到50%。在黄河灌区,由于普遍采用漫灌的方式,农用水的利用率极低,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发达国家的1 3左右。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没有规模化,相对落后的灌溉技术造成了农业用水的大量浪费。

4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与农业节水对策

鉴于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以及农业用水的严峻形式,应该及时的按照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有关原则和要求来缓解矛盾,例如发展节水灌溉和节水型农业等等,为我们子孙后代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多多考虑。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节约水资源方面,我们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基本原则行事[6]。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人和自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人能够破坏自然环境,但也能改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近年来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就是违背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与人类破坏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把资源和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来加以认识,人可以利用自然,在不超越自然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人有义务保护自然的和谐与稳定,特别是当自然的基本稳定受到破坏时,人有义务向自然提供援助,降低利用自然的程度,使其重新回到稳定与和谐的状态。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提倡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的有序发展,并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能为后代留下一个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人类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类如果要继续延续下去就必须考虑子孙后代的繁衍问题,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自身的需求,也要考虑下一代,必须考虑代纪的公平问题。

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尤其是用水量最多的农业灌溉存在严重浪费问题,只有发展节水农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为指导的节水农业、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才能缓解水的供求矛盾,有效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报道,如果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就可以节约500~1000亿m3的水[7]。据此,农业灌溉方式缺乏合理的制度引导是造成我国目前农业耕作用水耗水量的重要原因。节水农业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的农业,即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节水灌溉又是节水农业的核心。

节水灌溉是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目前,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的落后,农业用水利用率极低,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农业水利用率为30~40%;而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用水仅占总用水量的50%,农用水的利用率达到了70%~80%,其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现代的集约式节水灌溉方式,大大减少了途中的跑、冒、滴漏水和空气蒸发水现象的发生,田间灌溉则采取喷灌、微灌等方式,变水浇地为水浇作物,用较少的水获取较高的效益[8]。

也许有人抱怨老天对我们太不公平了,上天没有给我们更多的水,但是我要说的是不要一味的抱怨要体现到行动上来。如以色列的国土面积仅为2万多km2,其沙漠过半、耕地不多、干旱少雨,是全球淡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但其仍然是世界上农业最辉煌的国家之一,农业劳动生产率极高。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灌溉技术的先进,最基础的当数滴灌技术,其水肥利用率却达到了90%,高于农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因此,推广节水灌溉,必须改变传统、粗放的农业用水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9]。节水灌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有效利用天然降水,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水转化为农业可用的水源。尽管我国节水灌溉发展很快,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还很不相称,与先进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认识问题,农业节水意识比较薄弱;二是节水灌溉水平较低,目前,我国节水灌溉面积只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 3,且以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占主导地位,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6%左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三是节水灌溉

92

设备的品种和质量亟待改进提高[10]。

5 结语

除了农业灌溉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30%的其他用水也不可忽视。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基础资源,因此,保护和节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

参考文献:

[1]世界水论坛.讨论全球水资源严峻现状[J].给水排水动

态,2006,12:22.[2]蒋柳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J].学界信息,2005,

12:62-65.

[3]和沁.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述评[J].云南行政学院学

报,2003,2:126-127.

[4]梁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

2004,9:71-73.

[5]刘俊章,刘连兴,刘书忠.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

源制约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3,19(2):88-90.

[6]张修梅,华日红.节水灌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信阳

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3):81-82.

[7]葛颜祥、胡继连,解秀兰.水权的分配模式与黄河水权的

分配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2,4:35-39.

[8]郑家喜.农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约束与对策[J].农

业经济问题2000,9:31-33.

[9]孙元波,李英华,秦中平等.节水灌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根本出路[J].山东农机,2001,1:5-6.

[10]王志权,樊向阳.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节水农业

[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24(3):216-220.

Env ironm en ta l Eth ics of Susta i nable D evelopm en t Susta i nable

D evelopm en t and W a ter Resource Use for Ever

CH EN J ian1, XU yue2w u2

(1.H uaiyuan Coun ty Environm en tal P ro tecti on B u reau,233400;

2.Schoo l of the environm en t,N an jing U n iversity N an jing,210093)

Abstract:T he environm en tal eth ics and 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are arised under the circum stances of environm en tal crisis,w h ich p rovide a new p athw ay to so lve the environm en tal p rob lem s that the m ank ind faced.Fo r now the w ater resou rce dilemm a,th is p aper discu sses the p rob lem s of w ater resou rce, esp ecially the p rob lem s of save w ater du ring agricu ltu ral irrigati on from the po in t of 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and environm en tal eth ics,at the sam e ti m e the m easu res of low ing the w ater am oun t and i m p 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w ater u sed in agricu ltu re are suggested.

Keywords:Environm en tal eth ics;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W ater resou rce

(上接第6页)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意义,体悟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这些将成为科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其目的在于改变当前学校教育对人发生影响的片面性,使科学教育真正成为主体为人的科学教育,使其达到完善的境界。其目的是人性完善不是人力训练,科学教育不应该成为可悲的经济工具。当然通过科学教育培养的人性完满的人不是否定或消灭了物质需要的人,或者固守传统的秩序人,而是体现在精神的丰富性和人的自觉、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中。科学教育必须迎接和承担起这种未来的挑战。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教育人性化的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必然选择。从科学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性出发,应更加关注科学教育本身具有的人性价值。为此,我们要超越狭隘的科学观与教育观,发挥科学教育内在的人性价值的作用,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或技术,真正体现科学教育“人力价值”与“人性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M].第12卷第7页.

[2]约翰?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

寻[M].尹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序.

[3]张敏.颠覆与重构:由科学教育的人性价值引发的思考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99:195.

[5]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