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教材第12页,本课测评1、唐太宗时期能够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其表现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本课测评2、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的生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习延伸2、赞同后者意见。因为,前者将突厥视为寇盗,并强调其危害性,这种看法充斥着对突厥的蔑视和不平等,只站在大国胜利者的立场解决问题。而后者却是把突厥人看成与中原百姓一样的人民,具有平等、大度、宽容、仁爱的态度,并提出以突厥首领治理突厥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以德治国的政策非常有利于对突厥人的管理,能够更好地稳固唐朝的统治。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人教版)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发达的古代农业 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3古代商业的发展 4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5开辟新航路 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7第一次工业革命 8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8罗斯福新政 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微试题)8.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八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人教新课标) 第3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思维导图】 【微试题】 1.下列德国历史地图的变化体现了() A.国家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B.法德关系由对抗仇视到和解合作 C.政体由专制到立宪再到共和 D.国际格局由“冷战”对峙到多极鼎立 答案:A 2.亨廷顿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现象或举措最符合此观点的是() A.欧盟成为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 B.构建以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制衡格局 C.多极化趋势下文明的多元并存与竞争 D.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答案:C

3.(2014·重庆高考)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C

4 . “冷战”及其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冷战”结束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冷战”结束后面临的发展机遇。 解析:第(1)问,直接从材料三中归纳即可。第(2)问,可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个视角去回答。 答案:(1)表现:实行马歇尔计划;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动机:主宰资本主义世界,对抗苏联。 (2)造成欧洲分裂和长期对峙;促成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合作;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3)给世界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4)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发挥大国作用。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选修题汇编(含答案及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1)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度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可归纳为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等。 第(2)问“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材料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可归纳出“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补充。 【题文】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

高中历史 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2)

2015年高中历史 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绚丽多彩的皖南古民居。 2、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3、突出三个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皖南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学习和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明成果。 3、引导学生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措施。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西递、宏村村落水系的特点;徽派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难点 西递、宏村是如何体现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的;徽派建筑所体现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式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共同享受学习成果;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思路 立足课标,根据学情,整合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体系,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远眺、近看、纵观、透视四个角度,全面、具体、深入、细致地了解、欣赏、感受、品味西递、宏村。在每一个视角中,又分为了解、体验和探究、感悟两个层次。这样,纵横交错,经纬结合,形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表---人教版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后记 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发达的古代农业 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3古代商业的发展 4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5开辟新航路 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7第一次工业革命 8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8罗斯福新政 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后记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他开办了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方面。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两次改革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请回答: (1)试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 (2)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商鞅被车裂而死,王安石被罢官,梭伦被迫到国外游历。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4、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世界遗产委员会有责任对各国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问题严重的遗产项目将被( ) A.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列入《世界遗产公约》 C.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D.直接取消世界遗产资格 2.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 ①工业化浪潮②自然灾害③城市化④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应该( ) A.就本国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B.就本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C.就本国的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D.就本国的所有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4.关于《世界遗产公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议签署的 B.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C.《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D.为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成立世界遗产中心 5.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是( ) A.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B.属于濒危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C.广为人知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D.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古迹 6.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中国宝贵遗产的保护情况和成果有 ( ) ①1985年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②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国家 ③是拥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④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7.完整性是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之一。下列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理解,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知识点总结(全站)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着重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它的文化价值,从而在文明史的架构里呈现新的历史画面。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人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文明已经与自然和人类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融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人类的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是学习者面对的时代命题。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表述如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特色;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能够用艺术的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能就这些遗产对不同文明的影响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能够收集有关资料,以多样的学习方法体会与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体会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开阔的视野,学习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懂得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的光芒,每个单元在表述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折射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课标容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教学要求 知道世界遗产的三大类别;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概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

高中历史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

高中历史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 省份 山东人教版 临沂、聊城、莱芜、威海人民版 济宁市岳麓版选考方案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日照、菏泽、 1、" 2、3,泰安、枣庄、东营、烟台、德州、滨州广东广州、珠海、梅州、汕尾、东莞、江门、 阳江、(肇庆)、潮州、云浮 宁夏 石嘴山市、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固 原市。两个县级市: 灵武市、青铜峡市 海南海口、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 临高、儋州、三亚、五指、琼中、保亭、 陵水、白沙、乐东、昌江、农垦 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淮安、 南京、宿迁、泰州 安徽盐城、扬州、镇江、连 云港、徐州琼海、东方 珠海、湛江、三选一深圳、汕头、韶关、河源、惠州、佛山、

1、"2,必考茂名、清远、揭阳、中山 1—4,四选一1—6,六选二,每个8分 1、" 4、 5、"6,四选二 1、"2,必考宁德、福州、厦门、漳 州、龙岩、南平、三明 浙江必修人民、选修人教: 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嘉兴、湖 州、衢州、丽水、舟山、金华 辽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1—4,四选朝阳、葫芦岛 天津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 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 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 区、宝坻区 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绥化、黑河、大兴安岭、伊春、大庆、鸡西、双鸭山 吉林长春、白山、吉林、白城、松原、通化、 辽源、延边、四平 北京北京1—4,四选一1—4,四选一

1、" 2、4,必考湖南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邵阳、岳阳、 常德、张家界、益阳、永州、怀化、娄底、 湘西州 陕西渭南、商洛、杨凌延安、榆林、安康、汉 中、铜川、咸阳、宝鸡 河南郑州、信阳、平顶山、漯河、安阳、驻马 店、许昌、三门峡、南阳、洛阳、焦作 山西 阳泉、朔州、临汾、吕梁、运城、大同、晋城、忻州、长治、晋中商丘濮阳 西安 1、"3,二选一1—4,四选一 1、"4,二选一 1、" 2、3,一选修 3、"4,必考IA( 3、"4必考)IB( 1、"6,二选一)莆田、泉州 1、" 2、4,三选一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

高中历史选修一高考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5.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要达到该目的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的收入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有大量的土地 D.有高超的手工技术 3.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6.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 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 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电子版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电子版下载 篇一:电子教材-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但是,传统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学习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 1 1/29页学习本专题,应当在明确中国历朝史实 的基础上,掌握有关古代官制的基本知识;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也应当有所了解。同时,在学习中可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西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比较。中国古代治世和盛世的成就,与政治制度的成

功有关。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消极影响。在学习本专题时,可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提示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 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政治的稳定。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商政治形式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这 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传说中的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又分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2 2/29页治管理秩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对古史传说进行了细心的整理分析,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有的学者还根据神话传说提供的线索进行考古调查,得到了值得重视的收获。传说夏禹治水成功后,声威上升,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贤能之人,于是继承帝舜的权位,成为最高政治领袖。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经典大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儒家学说)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晚周时期大动乱”给思想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儒家提出的“稳定社 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6分) (2)春秋战国时期“迂阔难行”的儒家学说为什么自汉武帝时代起能成为正统思想?其社会 影响如何?(8分) (3)材料三中说的“思想界的活跃”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分析当时“思想界的活跃”的社 会根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题,结合百家争鸣和孔孟思想的内容概 括回答。第(2)题,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概括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概括其社会影响。第(3)题,据材料三信息及明清时代背景概括回答。 答案:(1)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2分) 原则: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以及后来孟子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 提出的“仁政”学说起到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作用。(4分) (2)原因:汉武帝时,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需要有大一统的思想为根基;儒家学说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4分)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 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 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分) (3)体现:这些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对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2分)根源: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重农抑商”的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的思想应运而生。(4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