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2016年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需求稳定增加,促进了医药行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受世界经济明显滑坡和国内经济运行下半年减弱的影响,以及陆续出台的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医药企业经济效益在高位增长中下半年出现一定波动,经济景气出现小幅下降,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现根据快报资料,对2001年医药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如下:

一、2001年医药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一)工业生产总量继续保持较高增幅,但较上年历史最好水平有所回落

1、从总量上分析,2001年全国医药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767亿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8.5%,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8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

表1:2001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基本走势

分析2001年医药工业生产趋势可以看出,相对于医药工业创历史最好水平的2000年(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达到20%以上)的高速度,在2001年世界经济滑坡和国内经济减弱的大环境下是不可能维持的,医药经济增长出现了回落,尤其工业增加值更明显回落了10.2个百分点。

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837亿元,同比增长13.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完成240亿元,同比增长16.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551亿元,同比增长21.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完成151亿元,同比增长24.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

2、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0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工业产销率为94.34%,与上年基本持平,但仍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3.38个百分点。多年来,医药工业产销衔接始终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的状况尚未得到扭转。

3、综合全年医药工业经济总量,对我国全部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为3.9%,即拉动全国生产增长的贡献度为0.39个百分点。

(二)医药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状况良好,为医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1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中实现新产品产值3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提高了5.2个百分点,增长状况良好。从分行业情况看,受光机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拉动,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工业表现较为活跃,新产品产值增长显著,分别达到50.45%和142.52%;药用包装材料工业增长36.23%;其他工业增长36.15%;中药工业增长30.42%;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增长26.49%,而生物制药工业仅增长10.39%;化学原料药工业甚至出现负增长1.8%。

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发展是医药经济赖以快速增长的产业基础,只有新产品的快速增长才能为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带来不懈的动力。从总体趋势上看,医药行业的不断快速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表3:分行业新产品产值增势图

(三)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回升,实现利润高幅增长

2001年,医药工业经济效益在承接上年高幅增长的基础上又有大幅提高。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3%;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为8.39%;资产负债率为56.74%。

表2:2001年全行业利润增势图

在利润总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21.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增长1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9.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2.5个百分点。

年末实现了企业亏损面、亏损企业亏损额双双下降的好形势。全年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0.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7%;企业亏损面为23.22%,比上年同期下降4.2个百分点。

(四)医药市场总体平稳增长,现行商业流通体制经受较大冲击

1、2001年,全国医药商业市场总体走势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基本格局。医药商品购进总额13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从分类情况看,西药类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购进总额9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中药类29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医药商品销售总额17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从分类情况看,西药类销售增长状况较好,销售总额10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中药类4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零售市场增长稳定。对居民及社会集团零售总额7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其中:西药类4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中药类1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

2、医药商业效益稳中趋升。医药商业综合效益有所提高,除企业亏损面仍在加大外,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向好趋势。商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4%;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6.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7%;商业销售利润率为7.22‰;均比同期有所提高。企业应收、应付帐款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28%、28.76%,但增幅有所下降。企业亏损面为40.5%,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4个百分点,显示商业企业扭亏任务艰巨。

2001年是我国医药商业流通市场受各方面冲击最大的一年,先是近年来逐步推进的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效应在2001年逐步显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启动,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逐步推开,医院分类管理的试点等,均在医药市场上引起了强烈震动和连锁反响。其次是国家加强了药品价格管理的宏观调控,自2000年7月出台了《关于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后,在2001年又陆续出台了《关于单独定价药品价格制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药品政府定价办法的通知》、《关于集中招标采购药品有关价格政策问题的通知》等十余个文件,3次出台了药品限价销售措施,涉及了进口药品、化学药品、中成药和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等数百个品种。仅其中涉及的国家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383种药品,即影响药品销售额约20亿元左右,其中最高降价幅度达到80%以上,引起市场激烈反响。

(五)进出口总体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出口增幅稳中略降,进口增长过快

1、进出口总额增幅稳定。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分析,2001年医药商品进出口增幅稳定。进出口总额71.5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其中,出口总额38.3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6%;进口总额33.22

亿美元,同比增长37.1%;进出口相抵,出口大于进口5.1亿美元。

2、出口增幅稳中趋降。纵观全年出口趋势,自4月份开始出口增幅逐月下降,从17%下降至6月份的15%左右,继而在8月份以后下降趋势加快,逐渐降至12月末的10.06%。

从分类情况分析,化学原料药出口19.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医疗器械出口增长较好,出口总额7.94亿美元,同比增长24.3%;西成药出口0.97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中成药出口依然较难,全年出口1.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5%;中药材出口有所下降,但由于中药提取物的出口有了大幅增长,提高了中药材出口的附加值,从而保持全年中药材进出口为顺差,同比增长16.4%。

3、进口快速增长。2001年,医药商品进口增长速度过快。从分类情况分析,增幅最大的是医疗器械类,增幅达42.8%;其次是化学原料药类,增幅为36.1%;中成药、西成药、中药材类的增幅分别为31.4%、14.5%、26.4%。医疗器械、中成药、西药制剂进出口相抵,继续为逆差。其中逆差最大的医疗器械类达8.6亿美元,中成药的逆差为3.9亿美元,西成药的逆差为1.97亿美元。

(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年末虽然实现工业企业亏损面、亏损企业亏损额双双下降的好形势,但全行业扭亏局面不稳,国有企业改革和扭亏脱困工作亟待加强。统计结果显示,医药行业前10家亏损大户的亏损额占全行业亏损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4.4%下降至21.6%,这是医药行业亏损大户亏损额出现下降、扭亏见效的好现象,但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扭亏状况仍不理想,亏损额同比增加了5.8%,亏损面仍高达35.6%,且高于行业12.4个百分点。同时还应看到,医药工业扭亏形势见好,是在连续数月亏损面下降、亏损额增加的情况下,于年末首次出现的,扭亏局面还不稳定,国有企业改革和扭亏的任务还很艰巨。

2、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居高不下,产成品资金占用增加,已经成为影响医药经济运行的“瓶颈”问题。截至12月末,医药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5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2%;产成品资金占用2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两项合计,已经占企业全部流动资产的30%以上。从全年趋势看,这两项指标在2001年始终处于居高不下状态,已经成为医药行业资金沉淀、资产周转率较低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多年困扰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销率下降、应收帐款和库存上升,一般是意味着出现了不能继续支撑目前生产增长水平的信号,其结果将是对生产增长速度的调整。如果说2000年企业应收帐款和产成品资金的持续上升,影响了2001年生产增幅出现下降,那末,2001年这个信号的持续出现,将有可能导致2002年生产速度的进一步下调。因此,高度重视这一“瓶颈”问题的发展态势,并从结构调整上加大改革力度,应是各级领导者、经营者需要十分注意的问题。

3、在进口增长过快、出口趋缓的同时,医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理想的状况将直接影响下一步医药外贸的发展。目前支撑医药行业进出口发展的主要产品依然是传统的、附加值较低的化学原料药,其出口金额占全部医药商品出口总额的48.2%,占化学药品出口总额的94%,而西成药只占其比重的6%。在2001年进出口贸易中表现十分活跃的医疗器械工业,其出口增幅为24.3%,进口增幅达42.8%,进出口相抵,出现了8.6亿美元的明显逆差,关键也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所致;我国出口的多是常规手术器械和普通中低档的医疗器械,而进口的主要是X射线断层诊断仪、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大型高附加值医疗设备。支撑我国医药商品进出口发展的另一类主要商品——中药,与上年同期相比,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中药提取物的出口增长较好,但由于其进口增长速度更快,使中药类出口商品总体上仍然以低附加值、粗加工的中药材为主要品种,而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中成药却变成了进口的主要品种,并且增长势头很猛。随着加入WTO的进程,这种进出口格局将进一步加剧医药外贸的不利局面。

表4:中药商品进出口结构图

二、2001年医药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2001年,虽然自四季度出现了高位震荡和明显波动,但全年医药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高速运行的基本态势,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基本特征,分析其基本特征及内涵,有利于把握未来的经济走势。

(一)医药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走势息息相关,第四季度出现的高位震荡,影响全年经济增幅出现一定回落

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在逐季回落中走出了“前高后低”的基本态势。医药经济发展主要以我国13亿人口治病医疗、保健康复、生育生息等必需的医药消费所拉动,医药消费又具有比较明显的刚性特征,由此医药经济的运行轨迹也表现出一定特性,与全国工业经济运行稳中趋降的态势不完全相同。2001年全国GDP增长7.3%,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长15.3%,其增长速度也高于全国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这种高速增长已是近年来医药经济的基本运行态势。2001年医药经济效益增幅虽有所趋缓,但运行质量仍好于大势,并以较快的增长势头为全年医药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走弱的影响,在第四季度出现了波动,使全年增长速度比2000年的历史最好水平有较大回落,特别是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回落较为明显。

(二)随着医药经济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影响,医药各行业经济运行明显分化

按行业总产值分析,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分别是:化学药品制剂业、制药机械业、医疗器械业,而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分别是:生物制药业、化学原料药业、包装材料业、中药和其他工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7%;化学药品制剂业842亿元,同比增长22.88%;医疗器械业117亿元,同比增长19.45%;生物制药业170亿元,同比增长18.65%;制药机械业14亿元,同比增长21.27%;中药业601亿元,同比增长15.38%;包装材料业69亿元,同比增长15.98%;其他工业43亿元,同比增长11.22%。不同行业呈现增降分明的发展状况,也显示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极为迫切。

(三)医药工业经济总量的地域集中度非常明显

1、从实现工业总产值的地区分布情况看,浙江、上海、广东、江苏、河北、湖北、山东、黑龙江、河南、吉林10省市占全行业的68.85%,而其他省市占全行业的31.15%。

2、从实现工业增加值的地区分布情况看,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山东、河北、湖北、吉林、北京、四川10省市占全行业的65.88%,而其他省市占全行业的34.12%。

3、从主要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情况看,以实现产品销售收入排序居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广东、浙江、上海、河北、山东、天津、湖北、北京、黑龙江,共1462.56亿元,占全行业的69.71%;以实现利润总额排序居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浙江、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山东、吉林、天津、陕西、河

北,共123.54亿元,占全行业的70.18%。

按完成主要经济指标排序居前10位的省市

4、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医药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从占医药工业企业数1.48%的排名前60家企业看: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99亿元,占医药工业的33.32%,其中,10亿元的21家、10亿元——5亿元的34家、5亿元——1亿元的5家。实现利润总额80.3亿元,占全行业的45.63%,其中,5亿元——2亿元的10家、2亿元——1亿元的17家、1亿元以下的33家(参见下表)。医药行业生产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排名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企业的差距还很大,生产集中度还远远低于他们。因此,我国医药企业如何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在全球药品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按完成主要经济指标排序居前30位的企业

(四)转移生产是当前我国医药企业的重要机遇

分析医药经济发展趋势可以发现,部分国际医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进行结构调整,已经初露苗头并迅速发展。如赫斯特公司作为德国三大化工公司之一,卖掉了化工产业而集中全力与罗纳公司合并发展医药生命科学产业;美国默克公司曾是阿维菌素的专利发明人,但现在转向我国采购阿维菌素;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也准备把GE在世界各地的X光机、CT和B超三大类普通产品生产全部转移到中国来;一大批国外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生产厂大量向中国寻求中药提取物合作生产。这一系列动向反映出:一是跨国公司普遍认为,在不涉及知识产权的化学原料药和某些医疗器械产品生产上中国占有优势,又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他们很希望与中国合作;二是跨国制药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大调整,这种“转移生产”的趋势,有可能使中国医药产业成为世界制药产业的一个重要加工中心,它向我们闪现出很多难得的机遇,也可能带来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医药产销格局和利益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十五”期间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面对这种趋势,我们必须冷静观察,注意把握机遇求发展。

(五)企业购并空前活跃,可能成为未来医药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2001年,世界药业的资产重组、购并活动都十分活跃。从国外情况看,世界排名列前的跨国公司大都进行了不同规模的联合、兼并、重组。葛兰素-史克必成、辉瑞-华兰纳波特、阿斯特拉-捷利康等特大规模的跨国制药公司在重组中都表现了优势互补,突出了主业,强化了其核心竞争力,在世界医药市场的分割格局中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从国内情况看,医药企业的购并重组也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状态,特别是行业外大公司为了进军医药产业,积极发挥其资金优势,大量购并医药企业,使一些具有产品优势、但资金不足的企业,重新焕发生气,迅速占领市场;一些后起之秀的民营企业,也以全新的机制和自身的优势,积极渗透国有企业,通过与国有企业的优势互补,参股、控股,壮大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预计这种动向仍会延续下去,会对更多企业、特别对那些受政府不正当行政干预而束缚的企业,或沉湎于过安稳日子的企业,都会产生更大的冲击波和连锁反应。这些动向将为医药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使医药行业多年推进困难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在这种重组购并中找到突破口,成为医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对2002年医药经济运行趋势的预测和分析

从发展趋势看,今明两年是我国经济包括医药经济发展十分关键的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都很多,分析认为,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形势有利于医药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积极的财政宏观调控实践,我国已经基本适应了摆脱短缺经济之后的新形势,取得了在供大于求主导趋势下的宏观调控经验。这几年连续出台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的积极效应,会在2002年继续起作用。同时,为保证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顺利召开和“十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国家将综合利用各种调控手段,努力扩大投资和消费,为今年的经济增长提供更加平稳和宽松的环境。这种稳定发展的宏观经济局面,将为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社会消费增长的拉动。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疗需求的提高,是拉动医药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日益兴起,特别是知识经济阶层和沿海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医疗保健观念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用药水准也迅速提高。同

时,国家还将继续采取提高城镇职工工资水平、延长节假日等措施,继续刺激消费的增长,这些对于启动国内需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对我国药品市场、保健品市场的消费增长起到较强的拉动作用。

3、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为我国医药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近期看,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启动,对目前过高的用药水平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由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其保险覆盖面将从目前公费医疗的1.2亿人扩大至2.5亿人,总体上会促进医药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医疗保险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制度的进一步实施, 医药零售市场将出现快速发展,零售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用药更为有利、方便。用药消费和药品市场发展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将使药品零售市场出现更为兴旺的局面。

4、入世将有利于扩大优势产品出口,有利于吸引外资和风险投资。我国政府在采取一系列政策扩大内需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出口,包括出口退税等措施,提高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对国内企业扩大出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预测,国际药品市场将以8%的速度递增,仍然快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大国,约占世界原料药市场22%的份额,我国有60多种质优价廉的化学原料药在世界药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加入WTO后,适用的国民待遇条款将更有利于扩大这些产品的出口。同时,我国吸引外资已连续8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加入世贸又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利好消息。在全球投资出现近30年最大降幅的年度里,我国正以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看好。例如,新年伊始,北京技术市场就出现了外资研发机构大举进入的好趋向,很多医药企业也反映国外研发机构加快了与我国医药企业的联盟与合作接触。这对于我国医药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无疑会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二)不利因素分析

1、世界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将扩散影响到医药市场。起始于2000年下半年的世界经济减缓,在经过大约半年后开始显现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而且影响的程度逐步加深。在新的一年里,世界经济能否尽快走出衰落,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无疑给2002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这种不利影响将可能呈现分层次逐渐扩散的趋势:出口不畅,首先影响出口企业生产下降,进而影响为出口企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的企业的生产,最终通过波及市场供求环境等来影响投资和消费,形成连锁紧缩效应。

2、入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将逐步显现。我国加入WTO,从长远看,将会对医药经济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医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及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也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体制创新等等。但从近期看,对医药市场必将有巨大冲击,其一,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将冲击我国传统的药品研发模式;其二,进口药品关税的降低将削弱国产药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其三,取消对大型医疗器械的管制将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产生不利冲击;其四,逐步放开药品分销服务将使我国医药处境艰难的商业企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其五,逐步放开医药服务市场将影响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稳定。除此五项外,加入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条款、市场准入原则、政府采购及风险投资等款项,也不无对医药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影响。

对行业而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由于我国政府公开的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细则十分有限,人们只能通过媒体知道情况的梗概;一些媒体不恰当的宣传和分析,误导了企业的判断;一些企业感觉WTO很神秘,漠然不知其实;还有的企业压力很大,缺乏信心,寄希望于政府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据最近一次对医药企业关于入世的问卷调查显示,37.9%的企业在关于入世方面还没有采取很好的应对措施;54.7%的企业对自身的竞争力缺乏信心。反映出企业认为在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处于难以预测的压力之下。这种漠然和疑虑不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心理预期明显下降,并最终导致对未来企业景气信心的下降。

3、药品价格不断降低,将使企业盈利增长困难。从医疗制度改革趋势看,国家将通过对药品价格的重新审定,以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限价等措施,逐步减少药品差率总水平,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它对于现行的医药商业流通体制无疑是巨大的冲击。现行药品定价机制是历史沿革的产物,在向以市场机制定价的并轨过程中,必然要付出改革成本,市场、企业和消费者都有一个磨合过程,磨合不好,不仅会伤害医药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消费者也难以从中受益。对医药企业来讲,怎样更快的适应市场变

化,争取市场的主动性,将是面临的非常严峻的课题。从今年的现实状况看,抓住国内上游工业产品价格全面下降的机会,尽可能降低成本,是医药企业的一个有利时机。

展望2002年,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和创新能力,利用世贸组织这个舞台,努力克服不熟悉世贸规则、法律法规不健全、调控方式不适应、营销渠道不畅以及行业竞争力弱的不足,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同时,要充分估计今年世界经济可能进一步走低、入世对行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更要做好长远打算,加快改革步伐,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于企业体制改革仍在进行之中,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投资的增长还没有真正实现以效益为中心,国有企业的问题尚没有彻底解决,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还不平衡,也缺乏促进经济大发展的重要热点、亮点等,我国2002年的经济和投资都不会出现迅速回升的局面。

预计2002年的医药市场将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1、医药经济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发展的局面,产销衔接状况将有所好转。预计全年完成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3%;商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0%;商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0%;医药产品出口比上年增长10%。医药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

2、经济增长的小幅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药品价格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药品价格将进一步下调,药品招标采购也将在地级以上城市普遍开展,对医药企业利润的冲击在所难免。医药行业上半年的利润增长幅度,将可能降至近二十多年来22%的均线以下,并且企业经济效益会出现小幅波动。预计至下半年,药品价格有可能止跌回稳,企业效益会出现缓和性回升。

3、在对外贸易方面,扩大出口难度加大。2001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速减缓对我国外贸产生的较为严重的影响将会继续波及国内市场。预计我国2002年进口和出口增长速度都难以达到两位数。医药行业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增长速度已逐月回落,产品价格下降的状况难以迅速扭转;进口增长速度将继续快于出口。虽然与前几年相比,对外贸易顺差会明显减少,但对外贸易总格局仍将是出口大于进口。

4、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在2001年不断推进的企业兼并重组将继续加大力度,并且由于资本运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捆绑式重组的企业会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真正的“洗牌”,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些具有竞争实力、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有可能勇敢地跨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开拓。

5、商业流通企业可能在面临国外分销服务进入我国市场的最后时刻,通过联盟、重组、购并、产权制度改革等各种形式,探索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经销模式,逐步冲破地域封锁,使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得到较大发展,零售市场得以快速增长。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虽然在关税等方面还有2-3年的缓冲期,但从开始就应该逐步适应入世带给我们的种种挑战,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要使各项改革尽快到位。这一切都将给即期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6、走仿创结合的道路,在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中会出现新局面。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各国经济融汇到一个洪流中,形成经济的全球化。现在国外医药企业投放在中国市场的药品中有一半是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而在获得专利保护的产品中,还有相当多的产品专利在今后5年左右将会到期,这样将留给中国仿制药企业很大的市场空间。实际上,在美国制药工业中仿制药的销售额现在也占到了总销售额的50%,所以不应该盲目担心我国的仿制药工业在加入世贸后会遭到“灭顶”的冲击。我国仿制药工业在加入世贸后能否生存,其关键在于能否按照市场经济透明、公开的规则,扬长避短,开发出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药品,以赢得更大的市场。

总的看来,我国国民经济在2002年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是国内外尚存和新出现的不利因素将大大地增加我们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继续努力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力争在改革和加强结构调整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稳定协调的健康增长。

医药行业经济景气分析报告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医药处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日前,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会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围绕医药行业经济景气走向问题,继续对医药企业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去年四季度医药行业景气状况好于三季度,综合景气度达到0.14,但低于预期的0.20。与此同时,接受调查的企业对2002年一季度的走向趋于保守,景气预期下降到0.05,但仍可认为是处于比较正常范围。

总体显示,医药行业经济景气在跨年度之际出现了一定波动,未能承接去年一季度景气的好势头,预期一季度将会有所下降,值得警惕和关注。

一、2001年四季度景气回顾

2001年四季度综合景气度为0.14,尚算较好,但较预期仍有0.06的微弱差距,部分景气指标未能达到预期值。四季度,除原材料采购价格超出预期0.16外,反映医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主要指标或与预期持平、或低于预期水平。说明本年末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未能达到预期结果。

表2:四季度各项指标景气度

从其他指标分析:

首先,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订货数量、企业利润以及生产能力的景气度均较预期下降0.10左右。究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企业对于三、四季度间陆续出台的药品降价和进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活动反映较为强烈,在企业的生产供应活动以及企业经营者的心理预期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企业还认为银行贷款态度趋紧,这也反映了企业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与原来的预期相比产生了一定差距,使四季度的经济景气预期出现一定下降和波动。

其次,企业员工在岗数量、原材料购进价格以及企业资金运用情况的景气度较预期有所好转,是支持四季度景气的利好因素。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下降对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产生了积极效果;同时,四季度企业员工在岗数量的景气度较上季度预期又有所好转,显示出医药企业近年来始终在加大企业内部改革、减员增效上下功夫,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

二、2002年一季度全国医药行业景气预期有所回落

受去年四季度的经济景气波动影响,2002年一季度医药行业的景气预期有所回落。除生产能力较去年四季度有所上升、银行贷款态度略显宽松外,其余各项景气指标均出现下降,最终一季度预期综合景气度下降至0.05。

表3:一季度各项指标预期景气度

企业在应答宏观经济状况时,36.0%的企业认为一季度会表现为“好”,52.0%认为与四季度基本相当,12.0%认为一季度会转差。2002年一季度医药行业的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景气度为0.24,虽较四季度有0.12的下降,但仍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医药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有不错的感知。

然而,预期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的景气度却为0.12,比四季度下降了0.25,说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有着较大压力,经营并不轻松。分析此种压力的主要来源:我国在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的行业规则、国家应对政策仍然不为企业所知,方向不明确的情况下,预期有所下降。同步追踪调查还显示,面对入世新课题,企业在以下几方面依次感觉模糊:国家应对策略、国际市场状况、世贸组织规则等等。而模糊的认知直接导致了37.9%的医药企业对于加入世贸组织还没有应对措施,54.7%对自身的竞争力缺乏信心。

此外,利润状况在一季度的预期值仅为0.02,产品销售价格的景气度更是下降至-0.31,这都是值得注意的情况,说明某些企业在产品结构和管理结构等等方面急需做出调整。

一季度区域景气的亮点在中部地区。中部的景气预期达到0.11,高出全国水平0.06。

中部的医药企业主要集中在西安和重庆等地,这些企业一般也是作为当地重点企业出现,受重视的程度很高。因此,企业对宏观经济状况和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都好于其他地区。此外,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期景气度高达0.38,说明这些企业为今后的发展积蓄了比较充足的能量。

东部地区的活力反映在良好的生产能力和资金运用等方面;而西部地区仍然饱受产品销售价格低和固定资产投资量不足之苦。

三、医药企业普遍认为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首先,44.4%的企业认为机遇来自于产品可以更好地打进国际市场,但同时,69.8%的企业承认国外产品挤占本土市场将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其次,企业还认为,加入世贸组织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将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

利于净化企业竞争环境,但外国公司人才竞争和经营策略的本土化,也将是医药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调查显示,如何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抓紧目前有限的过渡期,准确自身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扩大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积极成熟的姿态迎接世贸组织的挑战,是每一个医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具体分析WTO对医药行业的机会可见,我国政府在采取一系列政策扩大内需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出口,包括出口退税等措施,提高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对国内企业扩大出口产生了积极影响。据预测,国际药品市场将以8%的速度递增,仍然快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大国,约占世界原料药市场22%的份额,我国有60多种质优价廉的化学原料药在世界药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加入WTO后,适用的国民待遇条款将更有利于扩大这些产品的出口。

同时WTO对医药企业的不利影响在于:由于我国政府公开的加入WTO的承诺细则十分有限,目前人们只能通过媒体知道情况的梗概。一些媒体不恰当的宣传和分析,误导了企业的判断,一些企业感觉WTO很神秘,漠然不知其实,还有的企业压力很大,缺乏信心,寄希望于政府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如何规避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后果,是政府与企业应共同思考的。

大力推进国有医药企业改革

加快医药经济战略性调整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医药处

国家经贸委李荣融主任在2001年12月6日召开的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指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后一段时间,仍然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作为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来抓。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大力推进规范的股份制改革,把企业改革继续引向深入。

大力推进国有医药企业改革,对于加快医药经济战略性调整也是极为重要的。

医药行业国有经济的基本状况

(一)医药行业国有企业依然是行业的支柱力量,在改革开放的大力推动下,医药行业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前的医药行业是行业壁垒高矗、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改革大门一经打开,立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新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自1981年医药行业诞生第一家合资企业、1991年诞生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以来,目前,医药行业已经有678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83家境内外股份制上市公司、486家民营企业、还有1100多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与股份制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民营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推动医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标志着我国医药企业已经冲出行业所有制壁垒的束缚,逐步融通国内外资本市场,汇入社会经济大潮中。

1、国有企业数量及资产状况

据国家统计局快报分析,至2001年底,医药行业共有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110家,占全行业的27.4%,其中:大型企业88家、中型企业179家、小型企业843家。从企业数量上看,大中型企业比重偏小、中小型企业偏多。

从资产比重上看,2001年末,医药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资产1080亿元,占全行业资产总计的31.6%,比上年同期增长9.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集体、股份制、民营企业的总资产分别为667亿元、208亿元、1223亿元、147亿元,分别占全行业资产规模的19.5%、6.1%、35.8%、4.3%。国有企业依然在行业内占有重要的比重。

2、主要生产经营状况

从生产经营指标看,2001年,医药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836.9亿元、销售产值501.5亿元,分别占全行业的30.2%、23.9%,同比分别增长13.9%、6.8%。从增长趋势上看,医药行业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股份有限公司、民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增速。

3、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从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看,2001年,医药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有较好表现,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6.9亿元,同比增长21.2%,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但仍可认为是较好的增长幅度;完成销售收入524亿元,同比增长6.8%。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较上年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也弱于行业内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和民营经济等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企业亏损面仍居高不下,为35.6%,比上年同期增加0.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出现上升。截至2001年末,国有亏损企业共发生亏损额7.6亿元,比上年增加5.8%。统计快报还显示,少数亏损大户巨额亏损、亏损额过度向少数亏损大户集中的状况有所好转。10家亏损大户的亏损总额已由上年占全行业亏损额的51.4%下降至33.1%。多数亏损企业亏损状况有所好转,扭亏增盈工作初见成效,

4、经济运行质量指标

从经济运行质量上看,医药国有企业的运行质量得到较好改善。2001年,医药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实现利润和销售收入有较好增长的同时,其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幅均较上年有所下降,特别是销售费用较上年下降了3.4%,销售成本、管理费用的增福只有7.5%、4.6%,是各经济类型中最低的。这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8.1%,好于行业内其他各经济类型企业(表1)。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同期下降6%。显示出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在加大企业内部改革、挖潜增效上下功夫,使其销售成本不断降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较好地发挥了主渠道的优势作用。

表1:各经济类型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

与此同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收帐款及产成品资金占用居高不下的状况也有所改善,应收帐款净额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4%、4.9%,不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8、6.2个百分点,也明显低于民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国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好转、各项经济指标的改善,表现出近年来,医药行业通过大力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经营方式的改革,以及提高医药经济运行质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始在国有企业中显效,使国有经济的销售利润率水平较三资、集体、民营等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为好。

(二)、行业排头兵队伍加强,盈利能力加强

1、统计快报显示,医药行业国有企业的10家利润大户,集中了全行业利润总额的10.1%;实现利润增幅为29.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行业排头兵队伍效益显著。

表2

2、据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统计,列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名单的25家重点医药企业产销呈快速增长态势,增幅总体呈上升趋势。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709.6亿元,增长22.5%。销售收入679亿元,增长14.8%。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激烈、药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环境下,重点医药企业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实现利润总额34.8亿元,增长11.2%。24户企业全部盈利,其中19户企业保持增长,5户企业减利。

3、2000年,医药国有经济在全部36个行业中,以利润排序居第6位,表现较为优秀。

表3:按行业分国有经济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0年)

二、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历史债务负担沉重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国有企业普遍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在国家资本金投入较少下运转多年的医药国有企业,普遍受到资金困缺的阻碍.近年来,医药行业国有企业家大了改制、改组、改造的力度,通过资产重组和购并等活动,增加了资本金,降低了资产负债,使医药行业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但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仍为66.2%,高出行业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

2、劳动力安置资金缺口巨大

据行业统计,2001年,医药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岗人员数量一直保持下降趋势,说明企业在减少冗员方面始终在作着艰苦的改革工作,至年底,医药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员已经减少了6%,

但在岗富余人员仍不在少数。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必然要付出大量工人下岗失业的代价,而由于财政能力的限制,为下岗职工提供生活保障安置的巨额改革成本,将成为一些国有医药企业推进改革的关键障碍所在。

3、体制性障碍

(1)激励机制始终没有很好建立。医药企业改革多年,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触动还没有能够在经营者中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不相关,而且往往互相冲突。这种激励机制的缺陷,影响了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效益较好、日子比较好过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的放慢了改革步伐即而观望。在这方面,期权制、期股制的推行可能会是对经营者加强激励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目前进展缓慢。

(2)监督机制始终没有健全。我国企业改革多年走的是放权让利的路子,它在给了企业经营者放权的同时,往往也放松了对经营者的监督,也出现了企业经营者借放松监督之机通过不合理或非法的渠道牟利、或借放权之名各行其是的弊病。

4、观念性障碍

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为提高竞争力、缩小与世界跨国制药公司的差距,我国医药业界已经出现了一种加快兼并重组和战略性联盟的新趋势。并且出现了行业外企业跨行业购并、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渗透很猛的好势头,为医药行业的重组整合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是将如何有利于企业发展放在第一位,而是过多考虑重组后谁是老大、自己的位置将会如何等,致使来自国有医药企业内部的改革重组力度不够大,这种观念上的障碍影响了一些原本应是很好的重组整合。

三、医药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要全面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国有医药经济在我国医药行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不仅是经过几十年努力而发展起来的医药行业的支柱,而且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人力资本仍然是今后行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因此,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医药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全行业的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

(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并将其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

1、医药行业是竞争性行业。以往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单一的国有经济发展道路已经不适应、不利于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要从根本上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情况,必须要进一步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权多元化步伐,做到国有经济退而有序。

建立和健全企业退出通道,是近几年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重要方面。几十年来,由于国有企业只“生”不“死”,积累了一大批早已失去竞争能力的企业。因此,要积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起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退出通道,让那些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通过有效措施逐步退出市场。例如,近期内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淘汰过剩落后的生产能力。对那些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实施关闭破产,迫使其尽快退出市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不管是主动改革,还是被过渡,都意味着市场经济资源的的重新调整和重新配置,因此,国有企业应当更多地关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减少各种观念上、体制上的干预和阻碍。

在医药行业量大面广的众多国有中小企业范围内,国有经济要积极主动进行战略性退出。要针对企业不同情况,通过市场实现多种改革措施,既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又要保证广大职工的社会保障利益,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对那些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有困难的企业,要多方吸收投资以加快发展,积极鼓励通过兼并、联合、购并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尽快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2、国有医药经济“进而有为”。必须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通过股票上市、中外合资、相互持股、国有股减持等形式,组建规范化的股份制公司,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面对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

济、特别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骨干大企业的主导作用,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发挥这些骨干企业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国有经济要占支配地位,要集中有限、必须的人财物力加大投入,加快培育和发展。

四、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工作

(一)按照国家经贸委经贸工作会议部署,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将围绕围绕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管理信息化三个主题开展工作

1、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十五”期间,要贯彻落实《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努力发展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使这些企业集团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管理能力强、规模经济效益好,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国家队”。围绕提高大型企业国际竞争力,今年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一要推进授权经营和重组上市;二要积极稳妥地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在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中选择一批监管到位、内部管理规范、资产经营责任制度健全的企业集团进行分配制度改革试点,重点探索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三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集团进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试点,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四要进一步规范集团公司与其控股的境外上市公司的关系,实现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在资产、财务、人员和机构上“四分开”。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意愿,绝不能搞“拉郎配”。

2、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规范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以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逐步引入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设立为董事会履行职责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决策咨询、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逐步建立董事会选聘、市场化配置经理人员的机制。继续推动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家重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重组上市。要坚持先重组改制、后股票上市的原则。要加大存续企业的改革改组力度,分离为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3、要继续推动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实施破产。在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要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要继续抓好企业关闭破产的规范性操作,进一步落实关闭破产稳定工作责任制,把工作做深做细,把职工安置好,确保社会稳定。

4、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今年目前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国内市场也已经超越了短缺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实践证明,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将有助于提高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完善财务和营销管理。国有企业改革多年,依靠政策脱困、政策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后政府的职责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企业更应当把注意力尽快转移到提高自身竞争力上来。

(二)结合国家安排的四项重点工作,医药行业要具体落实好以下几点:

1、加强企业技术进步。

2、鼓励经营者持股,加强产权制度改革。

指导更多的企业加速推进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因为无论哪个行业,只有首先实现参与市场者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才有可能真正打破垄断,推行真正的市场竞争。同时产权改革要与经营方式改革相结合,与深化企业管理相结合。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企业的活力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要把这个因素激活,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经营者和技术骨干持股就是要在充分尊重和理解人的基础上,将人及附加在人身上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与企业分配问题相结合。医药工商企业都很注意资金问题,但是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融智胜于融资!经营者持股是当前人力资源、资本运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形式。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为了迎接"WTO"后的新的竞争,新的挑战!

3、通过战略重组,实现规模经营。为了提高竞争力,我们必须努力培育一批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不是依靠新的技入,而是要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以资本为纽带,改组、联合、兼并、掺股、控股等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控制力。

我们期望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扶持5一10个面向国际,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建立

40个左右年销售达20亿元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要占到全国销售额的70%以上。

同时,通过出售、兼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实现国有小企业的退出。退出可采取整体或部分出售以及吸引非国有投资主体进行兼并等形式。要结合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破产机制的实施,推动目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无市场前景的国有企业特别是无市场、无发展前景中小企业的退出,以避免国有资产进一步被侵蚀。

4、鼓励、吸收社会资本、风险资金进入医药行业,渗透国企改革。

2001年医药外资及三资企业经济运行状况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医药处

一、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经济运行状况

自1981年,医药行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成立了第一家外商投资医药工业企业——天津大冢制药有限公司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历程,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发展十分迅速,20多年来,已经成为我国医药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1年底,医药行业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4053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10户,占27.4%;集体企业571户,占14.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678户,占16.7%;民营企业486户,占12%;股份制企业1167家,占28.8%;其他类型企业41户,占1%。从企业数量上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已经与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共同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柱力量之一(图1)。

图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图

至2001年底,医药行业678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中:化学制药企业289家、医疗器械企业106家、卫生材料及药用包装材料企业61家、制药机械企业5家、中药企业178家、其他企业39家(图2)。

图2: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业分布结构图

至2001年底,医药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资产总计66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占全行业总资产的19.5%;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551.2亿元、499.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1.6%、20.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95.7亿元,利润48.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1.9%、49.8%,分别占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的23.6%、27.6%。

表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行业比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