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月谈2013年第15期

半月谈2013年第15期

半月谈2013年第15期

本期目录

·热点声音

[半月评论]

·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

[专题报道]

·雪域高原干群关系新赞歌在雪域高原大写服务

·转作风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

·口碑,在群众心里——一位驻村干部日记摘编

·服务寺院送保障

·社区服务暖民心

[权威访谈]

·防汛抗洪的思路早该调整了

[政治观察]

·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警惕商业贿赂新动向

·揭秘官场“风水情结”

·部门晒三公三年走半步

·一个煤矿社区的养老探索

·南昌:啄木鸟在行动

[怎样看经济形势]

·利率市场化能否助力实体经济

[经济纵横]

·乘高铁,感受“高低错配”

·基层政府如何扶持特色农业

·小微企业过河才能项“大车”

·洋粮进口喜忧几何

·未雨绸缪后OE时代

[我的“中国梦”]

·乡镇干部:带领群众去追梦

[军事天地]

·中外交流拓展强军之路

[百姓视点]

·实习.求职路上一声叹息

[谈天说地]

·政策浪费何时休

[在基层·干群关系新观察]

·新泰市:架起干群连心桥

·钦州:暖民心的临时党支部

·一位镇党委书记的工作心得

[环保企业行]

·水域山:为沙漠添绿从沙漠淘金

[校园话题]

·怎么听话

[百事咨询·读者之页]

·翻新手机巧识别

·城市排水防涝,公众等不起

·莫让微博“惹祸”

·怀念村前那条小河

[对话]

·从接访看作风

[国际时事]

·强势内阁能否帮日本重新崛起

·从底特律困境看美国城市兴衰

·巴以和谈艰难重启

·半月大事

[信息]

·壮大提升旅游经济难忘安徽续写华章

热点声音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与新任交流任职的公安厅局长进行集体谈话时要求——

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面对各种诱惑,要把好理智关、情感关、廉政关,不受金钱所惑、不被美色所迷、不为权力所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顶得住人情、管得住小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一些地方和单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即一把手是关键。《人民日报》7月30日刊文指出——

只要一把手带头,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坚持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带动全单位同志行动起来,再积久的沉疴,也能革除:再顽固的积弊,也能扭转。

从2007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增速从当年14.2%逐步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7.5%。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8月1日说——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换挡阶段,换挡过程中不能失速。

近日,连续发生多起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事件,再度增加公众对精神病患者危害公共安全的担忧。《人民日报》7月30日评论称,要防止精神病患者危害安全,应该跳出“加强管理”的窠臼,从政府、社区和家庭等多个方面入手,给予更多社会支持——解“精神病患之忧”,需“爱的方程式”。

从“神仙”李一到“大师”王林,“神棍”层出不穷。个别官员甚至为神棍拓展人脉、积累资源,直接给“大师”批地拿项目,赠予官方头衔。新华社7月28日评论称——腐化的权力是孵化“大师”的抱窝母鸡。

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近日表示,社会利益失衡和规则失效,导致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发生变异,出现了“狠化”的趋势。他提醒——

社会“变狠”是当今社会严峻的问题。

编辑:王鹏权郑明达

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

苏北

因戾气暴发在商场砍人,因停车纠纷将幼童摔死,因上访不果向公交纵火……接接连连的个人暴力事件,一经报端、网络披露开来,便引发民众对公共安全的担忧情绪,也牵动起舆论对社会文明的深沉拷问。

也许只是日常的偶然事件,也许只是媒体的集中曝光,但人们还是从弱势欺负弱势的凶狠和个体报复社会的恐怖中,感受到了世态人心的浮沉,观察到了社会矛盾的潜显。

我们应当谴责并制止,所有的暴力都是对文明进步的悖谬,所有的仇恨都是对包容和谐的颠覆。同时,我们也当追问和求解,是什么在催生人性之恶?如何从源头祛除社会戾气?

首先让人警醒的,是同样被媒体频频聚焦的行政暴力的蔓延和危害。

尽管法治政府、行政文明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但是,人们还是不时看到身边发生的另一种乱象:有城管队执法,或围殴村民,或爆踩商户;有保安队截访,限上访者自由,向上访者施暴;有联防队治安,轻则伤人筋骨,重则夺人性命;更有那些强行征地拆迁逼人上高楼进社区的,引发了一次次平民拼命抗争,酿成了一场场群体冲突事件……

当然,一些政府官员总会在第一时间出来先自划清界限:他们都是不在编的临时工。可是,百姓都很明白:这些临时聘用人员毕竟都是政府的雇员,他们的这些举动.毕竟都是履行政府职能的执法行为。而且,在矛盾冲突的善后中,这些政府官员展现出的也多是纵容包庇,百般推脱,竭力掩盖真相,甚至以维稳之名,动用强制力量高调介入,加剧冲突。这一切,与现代政治倡扬的法治政府、行政文明,与现代领导必具的群众观念、人文关怀,相去何其遥远?

不能回避,政府行为自有其或大或小、或积极或消极的示范效应,从而与民众情绪生成着无形的传导和互动、撞击和强化,负面的甚至产生以暴易暴的社会冲动。

往深处延伸,我们则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流失和追寻。

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近年来广大民众最强烈的呼声。收入不公,让弱势群体倍感生活压力的沉重,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已接连敲响“中等收入陷阱”的警钟。更为显眼的是财富不公。看一看网络拳报的那些官场上的“房叔”“房姨”“房姐”,坐拥几十套房产的财富神话如何能轻易制造出来?再看一看许多乡村,土地被政府强行低价征占、被资本强势集中流转,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被何人侵夺?更深层的则是权利不公。在制度的缝隙中,在政策的扭曲中,权力的寻租与资本的依傍相链接,垄断更多的发展资源,占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攫取更多的发展红利。利益的多元,社会的层化,给底层民众带来的,不仅有制度性的分配不公,而且有等级化的人格歧视。一些自恃“有身份”的特权者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一些标榜“有身价”的暴发户气粗如牛,肆无忌惮,不时还冒出一些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雷人雷语,那种野蛮的专横和赤裸的炫耀咄咄逼人。当底层民众的心中涌起一种对生存发展的无力感、对人生梦想的挫败感和对尊严体面的羞辱感,任何一点新的伤害,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那最后一根草。

公平正义既是一种理性原则扣道义要求,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和日常的生活意义。

从系列极端事件的发生中,我们还体验了国民心性的演变和底线伦理的挑战。

在社会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在百姓共同沉溺的文化期待中,个人暴力和社会戾气,已经获有了它生长的激励和文化的因子。先听听家长对孩子为人处世的日常教育,不少是凡事既不能忍让、更不能吃亏的谆谆告诫:再翻翻书摊上成功学励志学的经验秘诀,不乏狼性文化、厚黑之道的特别推崇:还有引发社会争议的黑暗童话热中的经典颠覆,时兴恐怖、丑陋的人物形象,渲染阴暗、残酷的故事结局。儿童需要鲜亮多彩的世界和美好光明的向往,社会需要惩恶扬善的激励和理性文明的建设。可是,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张扬的又是什么,播种的又是什么?

当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放开闸门,让私利无限膨胀,物欲恣意横流,当市场经济的潮水

急速漫过社会生活的堤坝,优胜劣汰的竞争无情演变弱肉强食的互残,当一个社会纵容恶行、播种仇恨和张扬暴力,或庸常或极端的人性之恶冲决了心理的障碍和道德的禁忌,公然招摇过市,自我标榜,当文明不能行其道,正义不能彰其本,原子化、陌生化和丛林化成为生活的现实,道德的危机、社会的溃败也就行之不远了。

我们需要重建社会,重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重建社会伦理和社会价值。

所幸的是,我们的心灵中,依然有公平正义的坚守和捍卫;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有道德良知的呼唤和践行。许许多多的“最美”人物,正在用自己默默的努力和平凡的奋争感动着周围,感动着中国,用他们点点滴滴的日常之善,丝丝缕缕的人性之美,在燃烧人们向善而生的意愿,在激发人们永不停息的前行。

希望就在这里升腾,力量就在这里凝聚。呵护这种希望,壮大这种力量,我们就能改革制度,就能改变社会,也就能改善我们自己。

雪域高原干群关系新赞歌在雪域高原大写服务

编者按:

半月谈记者近日深入西藏的乡村、社区、寺院等地,围绕西藏自治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展开采访调研。这组稿件生动地展现了西藏自治区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自治区实际,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为群众上门服务的生动实践,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干群关系的赞歌。

本刊记者王恒涛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地处祖国边疆的西藏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将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推向纵深的路径和保障机制。

西藏自治区在大局最需要的地方着力,不断将工作重心下移,不断将“浮”在机关的干部派到基层去,派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去,并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任务,使干部们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贴身为群众服务,为工作大局服务。大写的服务——成为诠释西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亮眼的关键词。

西藏地广人稀,有的乡镇面积相当于内地几个县的面积,而干部只有10多人,这就难免出现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西藏自治区先后派出了4万多名干部,跋山涉水入驻全自治区5459个村庄居委会,同时拿出专项资金,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起,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和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等实际问题。

西藏寺庙多,僧尼多,服务保障难度大,部分僧尼老无所养,病无所医。为此,西藏选派近1.4万名懂宗教政策,服务意识强的干部进驻寺庙,建立服务机构和班子。工作人员为僧尼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整修房舍,修路通水,解决僧人们的家庭困难,让僧人们感受温暖,后顾无忧,静心修行。

西藏旅游资源独特,游客多、流动人口也多,但服务设施和机构欠缺,为此自治区将警力下沉,在人口集中地建成了698个便民警务站,服务居民,服务游客,震慑犯罪。

如今,从繁华的拉萨到偏远的古寺,从交通便利的城镇到道路难行的墨脱,从珠穆朗玛峰脚下到雅鲁藏布江畔,从藏北草原到藏东林区,“凡是有居民活动的地方,都有我们的干部”。4万多名干部抛家舍业,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同行下乡的比比皆是。他们带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发扬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贡献的精神,爬雪山,过险关,来到群众身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群众分忧解难。一系列创新性服务使干部受到了教育,干部作风在转变,群众切实得实惠。今日西藏,正呈现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和谐景象。

转作风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

本刊记者王恒涛罗布次仁文涛

西藏以干部转作风为突破口,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抓手,以干部驻村人寺为载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探索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科学路径。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

走,到群众中去

雪域高原,地广人稀。稳定与发展的重任使西藏干部在转作风方面先行一步。

2011年10月,西藏首批派出2万多名干部进驻自治区5451个村,在密切干群关系的同时,深入开展一场为期3年的“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

昌都地区发改委副主任索朗扎西驻村已一年,他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工作队驻村后办的第一件事——重修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入村小道。几年前,这条路因难以解决占地、砍伐经济林木产生的补偿问题,公路修到了村头,就无法再修下去。

驻村后索朗扎西和队友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为了修好这条路,他们努力争取到65万元修路资金和80万元的村容整治资金,在赢得群众信任后,他们带领群众一起来修路。在项目建设的同时,他们还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索朗扎西说:“驻村后最大的感受是,做群众工作,赢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就是要多了解群众的期盼、需要和意愿,多为群众办实事。”

昌都地区纪委干部陈烈,是一名1959年进藏汉族干部的后代,父辈的熏陶、30多年的在藏基层历练,使他对群众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说:“干部驻村活动抓住了对待人民群众态度这个根本问题,通过驻村活动端正了党风,锻炼了队伍,改善了党群于群关系,意义深远。”

“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干部下乡活动,干部把驻村当探亲、视群众为亲人,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锤炼自己,服务人民,用真溅、汗水,乃至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事多年民政工作的自治区人大原副主任马泽碧说。

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中,西藏把握各族群众的诉求与期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向农牧区和基层倾斜,向贫困群众和弱势群体倾斜。

2012年,西藏籍大学生实现全就业,拉萨实施供暖工程,全年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落实资金投入135亿元。今年藏历新年前夕,西藏提出包括提高企业离退休干部职工基本养老金、农牧区医疔制度财政补助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牧民子女教育补助标准等,惠及九成百姓的12项民生政策措施。

在山南地区乃东县颇章乡格拉村,笔直的乡村道路代替了昔日凹凸不平的土道。村民普布次仁说:“近两年来,政府对乡村道路进行全面整治,又翻建多年失修的水渠,大学毕业的女儿也就业上班了,我特别高兴。”

林芝地区地委书记赵世军说:“在农牧区工作,我们发现西藏各地虽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不尽相同,但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由观念差异造成的。”

为此,林芝地区把改善民生与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和转变观念结合起来。去年林芝地区在特色产业扶持发展中,改变过去项目完全由政府投资的办法,专门设立了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其中400万元作为贴息资金,项目建设由政府出资50%,其余依靠贴息贷款等,进一步增强群众参与度,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同时,对林芝地区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2.5万名劳动力,本着自愿选择培训时间和项目的原则进行系统培训,并按培训

考核成绩进行适当补助。

西藏各地还注意把转变作风与解决“发展办法不多”的问题结合起来,把群众强烈的发展愿望与维护稳定的基础工作结合起来,让群众成为经济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力量源泉。

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西藏全部工作的基础。近两年来,西藏充分利用覆盖全自治区的驻村工作队,以“传帮带”等多种形式配合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加达村,是西藏近两年来重点整顿的1030个村组之一。因多年积累的矛盾纠纷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2009年以来加达村“两委”班子处于瘫痪状态,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地方党委开展广泛深入的群众工作,化解矛盾,选举新一届“两委”班子,并积极培训党员,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等规章制度。

加达村地处盐井旅游景区核心区域,但交通极为不便。去年7月,新一届“两委”班子带领群众修建公路,同时成立了西藏首家农民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康巴情农民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85%的村民入社,合作社业务涉及旅游观光服务接待、民俗文化展演及土特产品开发销售,村民收入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自治区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服务群众和服务党员上下足功夫。阿里地区采取“地级干部联县、县级干部联乡镇、科级干部联村”的结对帮扶机制,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日喀则地区则建立健全基层互帮互助机制,已有824个党组织与困难党员“结对子”,3471名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手拉手”开展帮扶,仅去年就有546名闲难党员实现脱贫。

畅通表达民意诉求渠道

近两年来,西藏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机制,不断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其中昌都地区在农牧民中发展了10292名民生信息员,仅去年,就提供有价值的民生需求信息1282条。信息员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之一就是,现有水磨坊数量严重不足且年久失修,农牧民糌粑加工困难。地委、行署责成相关部门调研发现,目前昌都地区能正常使用的水磨坊仅有513座,为数不多的小型糌粑加工企业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为此,根据“解决迫切需求为主,粮食主产区先建”原则,昌都地区从今年起整合资金2.4亿元,为群众建设1647座水磨坊,农牧民糌粑加工困难的问题得到大大缓解。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近两年来,西藏各地区进一步建立干部蹲点、决策调研等制度,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的时间要求普遍提高到3个月以上,调查研究的理念深入人心。

全国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认为,近两年来,西藏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坚持群众路线,干部得到了锻炼,群众得到了实惠,这种做法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深层推进西藏稳定与发展的好做法。

“口碑,在群众心里”——一位驻村干部日记摘编

本刊记者

西藏林芝地区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合作科科长龙君,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在墨脱县加热萨乡加热萨村驻村。墨脱县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驻村干部必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才谈得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龙君同志的驻村日记,再现了他和另外3名队友在驻村的300多个日夜里开展群众工作的真实情景。以下是龙君同志驻村日记摘抄:2011年10月28日加热萨

按照进村时间要求,我从派镇翻越多雄拉山徒步进入墨脱。10月23日,从派镇出发直到3天后抵达背崩,一路手机无信号,我们暂时与世隔绝。翻雪山,穿密林,3天跋涉,其

中两天冒雨行进,第三天艳阳高照。悬崖险境,蚊叮虫咬,各种艰辛自不言表。今天走沿江悬崖路段,其险峻程度比天险老虎嘴有过之而无不及。晚上抵达加热萨乡,乡长旺堆带乡干部携干粮来迎接。至此,我们累计徒步了5天。来到乡政府附近的商店购买物品准备开伙,商品价格惊人:酱油30元一瓶、一次性打火机5元一只、饮料15元一瓶。交通不畅,物价居高不下,也属无奈啊。

2011年10月31日加热萨

加热萨村坐落在乡政府以北5公里的山坡上,进村的小路崎岖陡峭,有的地方坡度超过60度。正值雨季,湿漉漉的空气中夹杂着牛马粪的气味。村内道路泥泞不堪,一脚下去,淤泥就没过小腿肚子。工作队从今天开始利用一周时间入户摸底。乡政府提供的资料:加热萨村共27户127人,其中五保户3户,低保户7户,劳动力48人,牲畜253匹(头),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670元,现金收入为1185元。在墨脱县,加热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处于末位,用一句话概括:行路难、基础差、收入低、物价高。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基本建设,难度都超过我们的想象。

2011年11月1日加热萨

为制订驻村工作计划与村“两委”班子碰头开会,征求村“两委”当前(3个月内)和近期(1年内)需要工作队帮助解决的问题。我们梳理出当前急需解决的两件事情:一是为村里解决一台20KW变压器,原有变压器损坏,村民已有1年多没用上电:二是部分村民家房屋年久失修,漏雨严重,需更换屋顶铁皮700余平方米。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村两委提了几点:维修牧场道路、建小水电和蔬菜大棚、种植经济林木等。考虑到资金来源及可行性,我们承诺实地调研后再予答复。

2011年11月12日加热萨

工作队研究驻村期间的帮扶项,目:第一步先解决村民用电及房屋漏雨问题,所需资金从活动办拨付的10万元为民办实事经费中安排:第二步为发展徒步旅游,争取经费筹建一所客栈。工作队员李云海负责起草调研报告和项目建议书,待返回林芝地区后向本单位领导汇报。同时,委托学设计的乡干部仁青帮我们进行客栈设计。

2011年12月28日加热萨

变压器运到,乡人大副主席根东带领电站工作人员帮助安装。同时,电站工作人员对村里的老旧电线进行了更换。下午,乡电站顺利向村里送电,停电1年多后村民们再次告别油灯,大家纷纷端着酒赶来庆贺。看着他们朴实的笑脸,我们只能选择一饮而尽。

2012年2月29日加热萨

经征求村委会意见,并向县小康办请示同意后,我们对村容整治施工项目进行微调,取消垃圾池建设项目,改为修筑4公里从乡政府通往村里的骡马道。原有道路狭窄陡峭,每年都有人畜滚落山崖受伤,甚至死亡。

2012年3月1日加热萨

开始修筑从乡政府通往村庄的骡马道。今天一大早全村劳力到齐,副村长扎西次仁带领两名村民用砍刀在前面开路,其余村民用十字镐、铁锹、钢钎跟着筑路。工作队负责安全监管、技术指导、送饭送水,跟乡政府协调所需炸药雷管等。骡马道需要通过一处崖口,必须放炮炸石。崖口无路可走,需要抓着树藤攀爬跳跃而过。我正接电话,突然听到一声闷响和有人惨叫,赶紧挂了电话查看,李云海掉进了约4米深的沟底,正满地找眼镜。幸好,只是腿部和臀部受了点外伤。

2012年3月12日加热萨

修路进展很快,计划1个月的工作11天就完成了。新修的通村骡马道坡度降至30度以下,宽度达到2米,长度减少1公里左右,行程由原来的1个半小时减少到1小时。初验通过,村民和验收组联欢,每家每户都端出了上好的家酿酒轮番敬酒。老支书给我献了条黄色

哈达,这是当地最高的礼遇了。晚上发了条微博:成绩,靠双手创造;口碑,在群众心里。

2012年4月2日加热萨

与村委会签订客栈施工合同。客栈由两栋独立建筑组成,总面积约200平方米。经过两天谈判,终于谈妥客栈施工事宜:总价37万元,包含土建、购买木材、通水通电、购买桌椅板凳床等家具的费用,还包括修建简易伙房和厕所(含洗澡间)。水泥、铁皮、家电和床上用品等物资需运输,而道路不通,运价惊人。3万元运费远远不够,工作队还得另外争取资金。

2012年4月24日墨脱公路52K

19日那天,我和队员索朗江村从村里出发,返回单位争取资金,同时采购村容整治、修建客栈所需铁皮、水泥、门窗等建材。21日,行至墨脱公路52K时.嘎龙拉隧道口发生大雪崩,我们只好在一家四川人开的客栈住下等待。队员李云海打来电话,我们得知他不到50岁的父亲突然去世,他是家里的独子,要回去处理后事。从村里赶到黑龙江,路途顺利至少要一周。

今天16点,李云海出人意料地赶到我们这里。原来昨天他打完电话后立刻从村里启程,9个小时走了42公里,今天一早在珠村搭村民的摩托车至108K,再搭越野车才赶到52K。我和索朗江村一直安慰他,并告知前方至少有4处雪崩根本无法通行。无论怎么劝说,他都坚持天黑前翻山。草草吃碗方便面,我和索朗江村送云海至山脚,雇了一名当地民工帮他背行李,千叮咛万嘱咐,含泪送别了他们。

交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命脉。多年来墨脱公路修了塌、塌了修,至今,还有3个乡完全不通公路。

2012年5月27日加热萨

3天前,我们采购了村容整治和修建客栈所需的35吨水泥、300平方米环保铁皮、1000米PV管,以及汽油发电机、刨木机、油漆、实木门、铝合金窗、热水器等建材物资,这些东西整整装满4大车,之后我们浩浩荡荡开始从波密县城向墨脱进发。这次出来还有意外之喜:修建客栈的资金缺口得到解决。今天凌晨,旁辛公路23K悬崖段发生山体滑坡,700余米路基坍塌,物资短期内无法运达,只好先组织村民做前期准备工作,备沙土、石料,开挖路基,平整地基,等建材运到立即施工。

2012年6月15日加热萨

大量微博@我,贵州籍学生薛超5月19日独自一人从派镇翻越多雄拉山进入墨脱,之后杳无音信,希望我帮忙寻找。我打电话给沿途各家客栈,他们都说没有关于薛超的任何信息。今天,搜救工作已经结束,基本判定薛超已经遇难。又是一个悲剧!

2012年8月7日隋拉山北坡牧场

村里唯一的汉族人老张是四川三台人,当兵退伍后到墨脱打工并在加热萨村结婚生子。他的大女儿张红(罗布措姆)今年高考以520分的好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她也是墨脱县考取重点大学的两人之一。听说老张正为女儿学费发愁,工作队立刻组织捐款,筹到5000‘多元。后来我试着发了条微博为这个姑娘求助,很快就收到100多条回复,捐助的网友还在不断增多。同时还有北京的两家公司愿意为张红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我觉得勤工俭学是可以提供持续收入来源的方式,于是就再发微博谢绝了其他网友的继续捐助。

2012年8月15日加热萨

部分水泥和汽油运到,工作队决定立即组织村民铺设村内道路,待全部水泥运抵后,再铺设每户家门口的院坝。客栈也同时动工了,得到帮助的老张热情高涨。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分成几组,有的运沙,有的拌水泥,几名年轻小伙跟着老张铺设水泥路。加热萨乡的第一条水泥路、第一批农家院坝正在建成,但愿村里环境卫生改善后,村里结核病多发的势头能得到有效遏制。

2012年11月25日加热萨

第二批驻村工作队进驻,开始工作交接,我们将于明天告别工作一年的村子。共同生活了整整一年的村民们依依不舍为我们举行送别宴会。一年来的情谊汇成千言万语,融化在杯盏之中,洋溢在纯真的笑脸上。饭后和村民告别,大家泪眼迷离,但我始终在笑。一向感情脆弱的我何时变得如此坚强了?我想是因为群众中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本刊记者文涛王恒涛罗布次仁整理

服务寺院送保障

本刊记者许万虎李远薛文献

西藏拉萨,旺古尔山,海拔4300米;甘丹寺,是山顶的魂,藏传佛教格鲁派始于此。

从拉萨出发,东行40公里至旺古尔山麓,沿着崭新的柏油路盘旋而上,大约半小时后,便可见这座金碧辉煌的“空中佛宇”。

7月22日,是藏历六月十五。这天清晨,当黎明划破云彩,一幅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巨型释迦牟尼唐卡便沿着甘丹寺羊巴坚大殿徐徐展开,6000余名朝佛群众或在大殿前,或在远处山坡上,双手合十、虔诚膜拜……甘丹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甘丹色唐”展佛日。

“甘丹色唐”展佛活动是甘丹寺每年三次重大佛事活动之一,302名在编僧人和25名寺管会干部为此整整准备了3天,清扫寺庙,更换香布,摆放贡品……分工明确,一丝不苟。

甘丹寺寺管会主任、党委书记拉巴次仁说,这么大型的公众活动,寺管会提前一个多月就向上级部门报备。怎么保证佛事活动的正常进行?怎么保障参与人员的人身安全?发生紧急情况如何疏散?寺管会干部们为每一项工作都制定了详细预案。

寺管会,即寺庙管理委员会,是2011年下半年西藏为加强对全自治区僧人的服务保障工作而设立的机构。据了解,近两年来,近1.4万名优秀干部进驻全自治区共1787座寺庙,他们的职责是改善寺庙基础设施,落实各项惠僧政策。

藏传佛教格鲁派格西学位(相当于硕士研究生)获得者江央克珠是此次展佛活动的“总顾问”,同时也是甘丹寺寺管会委员之一。他说,驻寺干部进驻以来,承担了寺庙大部分的服务工作,如寺庙翻修、帮僧人办保险、组织僧人免费体检等。除参加大大小小的佛事活动外,僧人们免去了琐事缠身,可以潜心修学。

江央克珠拿出一份僧人的作息时间表向记者展示:每天早上7点,起床预习经文;8点至12点,随经师学经:下午13点30分至15点30分,辩经;16点至18点,继续学经……每月25日之后僧人们放假。

近年来,西藏出台各项惠寺惠僧政策改善僧人生活、修行环境。特别是在寺管会成立以后,西藏提出要为每一座寺庙通水、电、路、让每一座寺庙都有报纸、书屋,通广播、电视,僧人还有电影看,全面改善寺庙的基础和文化设施。而拉萨市还在此基础上实行“五加”,即寺庙有澡堂、食堂、垃圾储存池、温棚和一个卫生员。

解决全自治区寺庙的配套设备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2011年以来,西藏累计投入各类惠寺利僧活动经费8亿多元。自治区财政还补贴2600多万元,为全区2.9万多名在编僧尼办理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人身意外团体险,并每年免费为僧尼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甘丹寺寺庙管理委员会法宣社保处处长格米介绍说,去年政府不仅为每位僧人免费办理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还为100多位家庭困难的僧人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如遇大病,僧人可享受100%的报销额度,自己不用花一分钱;遇到小病小灾更方便,距离寺庙几百米处便是僧人的卫生院。”格米说。

记者沿着山路下行,来到甘丹寺卫生院,一进门,浓浓的藏药气味便扑面而来。僧人坚

参是这里唯一的医生,他告诉记者,自从1986年入寺出家后,没过几年便被寺庙选派到拉萨的藏医院学习培训,学成归来后与僧人们一起筹建了寺庙卫生院。

坚参既懂外科,也懂内科,是治病救人的行家里手。他说,此前除了大医院来寺庙做定期巡诊,僧人们几乎没有固定的就医场所。这么多年来,不仅是僧人们过来看病取药,周边村民和朝佛群众也时常来此就医,“这里海拔高,有座卫生院,大家心里都踏实”。

不仅如此,如今甘丹寺僧舍中还配备了能接收到30多个频道的有线电视,寺庙还会定期组织僧人观看电影。久隐深山的僧人并未与世隔绝,信息化的便捷同样为其所享。尤其是年轻僧人,开通博客、微博和微信的并不在少数。

寺管会工作人员除了帮助改善寺庙的基础设施外,还经常为僧人及其家人办实事、解决具体困难。从去年开始,甘丹寺每位驻寺干部分别与一至十余名僧人结成帮扶对子,僧人凡遇大难小困,负责帮扶的驻寺干部便会出面解困。

“僧人家里的困难解决了,他们才能安心修行。我们不仅是僧人的朋友,更是他们的亲人,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和谐之花才会常开不衰。”格米笑着说。

拉萨市委统战部长达娃表示,干部刚进驻寺庙时,个别僧尼曾表示不理解,认为会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然而驻寺干部们用他们的真诚和为僧人办的一件件实事感动了大家。

社区服务暖民心

本刊记者张京品王恒涛

“游西藏不到大昭寺,等于喝了没放盐的酥油茶。”这是驴友们游历西藏的行语。

又是一个蓝天白云日,记者经过安检进入人来人往的大昭寺广场。只见信众手持转经筒悠悠前行,来自昌都、那曲等地的农牧民虔诚地在大昭寺门口叩着等身长头。游客忙着用相机捕捉难忘的镜头。新铺设的路面平坦整洁,两旁的藏式建筑焕发着勃勃生机。

“八廓街整修了半年多,现在比以前方便多了。”刚刚转经结束的白森老人,来到大昭寺门口便民警务站的椅子上休息,接过民警递过来的开水。

除了遮阳伞和供人休息的桌椅,便民警务站门前还摆放着轮椅、图书、雨伞、钳子、打气筒、急救箱等方便市民和游客的物品。一个失物招领柜里摆放着行人粗心丢失的身份证。民警胡为民告诉记者:“便民警务站24小时提供热水,并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和应急服务。”

“在拉萨绝对不用担心迷路,便民警务站可随时提供服务!”几乎每年都要到西藏的黄恒波在网上发帖向广大驴友支招:带上水杯,喝完了可到便民点续水,特方便!

常年在附近做布料生意的回族人马木萨说,自从有了便民警务站,商店晚上落下卷闸门就行,不用再锁东锁西了。出租车司机扎西说,过去晚上行车妻子有些担心,现在经常跑车到凌晨两三点,妻子也不担心了,因为便民警务站让大家的安全感大大提升。

大昭寺警务站是拉萨市185个警务站之一,这些便民警务站每个站平均配备37名干警。警务站把拉萨市的服务管理分成一个个网格,形成了“3分钟警务圈”,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行人的安全感。从2011年起,西藏已在全自治区建成698个便民警务站。自从有了警务站,拉萨刑事案件下降了30%,治安案件也下降了50%,连交通事故都减少了。

今年82岁的白森是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通嘎乡强尼村人,他见证了西藏的过去和现在。40年前,他只身一人来到拉萨,住进了现在的鲁固社区罗增坚参大院,鲁同社区围绕大昭寺周边。今年5月开始,老人每个月都能拿到900元的补助了。居委会每天都会派人把他屋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送来了藏桌、藏柜、电视等家具家电。过去的农奴现在说起政府的关心感慨万千,淳朴笑容绽放的皱纹堆积在黝黑的面庞上,使这位藏族老人俨然一幅经典油画。

帮助白森老人的是鲁固社区居民事务联络员边巴次仁。边巴次仁是第5网格的居民事务联络员。每天早上9点,边巴次仁就开始走访自己所管辖的13个居民大院、两个摊位和两家私宅,这里包括了藏、汉、维、回四个民族的同胞。他的工作是检查是否有消防隐患、道

路是否畅通,并及时发现并上报居民的困难。

之前的走访中,边巴次仁发现白森老人孤身一人,并且经济困难,他家由于常年烧牛粪,屋顶已经被熏得黑乎乎的。边巴次仁把情况上报给居委会后,居委会班子10名成员当即决定每人每个月从工资里拿出50元救助白森,并且为白森申请了每月400元的救助金。此外,他们还花7000多元为白森配置了家具。

去年6月开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服务,鲁固社区以地理位置为基础,根据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管辖面积等情况,将社区划分成5个网格服务单元。

79岁的老党员尼玛次仁说,这两年开始的网格化服务把工作细化到人,便民服务站的民警巡逻,社区干部走访,大院里的居民值班,治安比以前好多了。“以前这里小偷不少,现在电动车、自行车随便放都没人偷。”

记者在鲁固社区的街巷里,碰到正在值班的黄强,他是第5网格的网格治安员。从小在拉萨长大的黄强说,除了巡查,他还要定期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消防监督检查,协助人民调解员在网格内开展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纠纷。

走出鲁固社区,大昭寺的金顶在夕阳下煜煜生辉,赭红色的墙体鲜艳夺目。广场上,融入了转经筒、酥油灯、藏文“扎西德勒”等藏族文化特色的景观灯使这里的特色更加鲜明。在老城区保护工程中露出原貌的唐蕃会盟碑,给游人讲述着久远的故事,修葺一新的千佛殿则为信众提供更为宽敞的朝拜空间,盛世祥和的瞬间与永恒都定格在游客的相机里。

专题编辑:何晏

“防汛抗洪”的思路早该调整了

本刊记者关桂峰何晏

又值汛期,全国范围的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又在多个城市“上演”。

为何一有暴雨就要内涝?城市就陷入“瘫痪”?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城市群淡水资源贫乏,一面不停地喊“渴”四处调水,一面却对大自然给予的雨水资源无能为力。

面对季节性强降雨,如何趋利避害乃至化害为利?这已成为包括北京在内的不少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水资源专家王浩。

是转变观念的时候了

“水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转变传统的以‘防’和‘抗’为主的观念,将‘防’和‘用’有机结合,实现雨洪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过去我们常常把洪水比作‘猛兽’,避之唯恐不及,总是以泄和排为主。如今,是思考怎样化害为利的时候了。”在玉渊潭南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的办公室,王浩对记者如是说。

我同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在北方缺水城市。以海河流域为例,王浩说,由于降水不足,地下水超采严重,一些地方形成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在人口继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用水需求刚性增长的情况下,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受到极大挑战。应当说,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王浩说,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好绿地、自然洼地、人工湖泊、水库等蓄水工程拦蓄洪水,延长洪水在河道、蓄滞洪区等的滞留时间,尽最大可能补充地下水,同时应该加强对这些拦蓄的洪水的过滤、提纯和综合利用。

我们既要加强洪水的风险管理,给洪水以出路,又要注重洪水资源化利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蓄、引、提、调、节等措施并举,实现由防汛抗洪为主向雨洪综合利用转变。做好这些工作的前提是要做好洪水预报和工程调度。

王浩认为,将防洪与补源结合起来将是像北京这样的北方城市雨水利用的方向。前期降雨中,由于雨水裹着污泥等污染物,可以直接排走,之后的雨水可以储存在蓄水池里。

四大因素致内涝

对于记者接下来的几个提问,王浩说:“我先谈谈为什么现在城市内涝频发。”主客观原因一共有四点。

一是,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过去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建设往往依山傍水,在城市周边的山区修水库。一段时间水汽随着山体的迎风坡面上升到高空和冷空气发生交会,形成降雨,降雨的重心在山区、在水库。现在城市数量不断增加,面积也不断增大,几百万辆汽车、几千万台空调、电磁炉等都要散热,于是产生了强大的“热岛效应”,城市的上空也形成了强大的上升热气流,城市上空的热气流和冷空气结合,雨水就不再降落山区,而是降在市区。加之市区都是不透水的硬化地面,降在城区的雨水过多就容易产生内涝。

二是,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标准比较低。过去,城市建设排水管网学习苏联,但是我国的降雨特性是降雨集中、暴雨较多,一年一遇、两年一遇的排水管网建设标准无法满足排水需求。如北京市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的20天汛期里,会集中释放全年一半左右的降雨量,现在城市排水管网标准低,且排水管网老化,一遇暴雨排水管网很难承受集中排水的压力。

三是,雨污合流加重了城市内涝。理想的状态是雨水与污水分离的排水机制,但是现实中基本都是合流。比如,正常情况下阳台上铺设的雨水管和城市的雨水收集系统相连,进入阳台的雨水就可以进入雨水收集系统,但是现在有的人将阳台改成厨房了,厨余污水就混入雨水系统。这种情况下,下雨的时候,污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就更容易溢流。

四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城市水系的治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有些地方缺乏建设用地就靠填湖或侵占河道来解决,这种只重视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可资借鉴的城市深隧系统

“理念和问题的成因都谈了,具体有什么办法破解呢?”王浩说,城市应该运用数学模型,将易积水的地方筛选出来,在这些地方附近建设下凹式绿地、下凹式公园,把积水引走;在易积水立交桥底下挖地下调蓄池,将积水蓄下来:或者整体规划建设深隧系统。

“地面系统拥挤不堪,解决城市内涝要向地下空间寻求解决之道。现在世界上很多城市都在探索建设城市排水深隧系统。”王浩说,城区寸土寸金,浅层地表已十分拥挤,浅层地表基本被各种各样的管线占用,可利用的空间极其有限,通过浅层管网改造提升排水能力的路子基本上被堵死。地下深隧系统的构想是,一座城市地下空间最浅层的地方应该是各种管网,再下面一层是地铁,地铁下面就要建深隧系统。

比如广东省广州市的东濠涌,一个小流域建设了包括一条约30公里长的临江主隧道和多条总共长约60公里的分支隧道,同时还建有一座初雨污水处理厂。主线和支线是连通一体的,旱季和小雨时,深层隧道作为部分污水输送通道;中等雨量时,深隧系统发挥调蓄治污作用;大暴雨时,深隧系统发挥防洪排涝功能。

“溢出来的水收集到深隧系统隧洞里,再抽上来送到污水处理厂再利用。”王浩说,如果扩挖河道建设地表排水设施要16亿元,那么建设地下排水设施花一半的钱就够了,而且可以大量减少拆迁征地。对于山区的降水,山前可以修挖战壕似的渠道把水送到壕沟里,再通过地下隧道送到主河道里,这样山洪和城市内涝的水就不会合为一股。

据了解,世界各国有深隧系统的城市超过200座,深隧有专门排放污水的,有存放雨水的,也有存放雨污合流水的。

用好雨洪.刻不容缓

王浩说,将雨洪资源管住用好,可一举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以北京为例。北京年均降水总量大约为100亿立方米,现在只有约14亿立方米左右的降水形成地表水资源。由此看来,我们对雨洪资源的利用还远远不够。

由于缺水严重,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雨洪资源再利用的探索。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就开展了雨洪利用的课题研究,提出了一些北京城区利用雨洪的对策和措施。目前北京市正通过建设透水地面、下凹式绿地、生态槽、清水零消耗公园等工程,从源头削减径流,

达到既有利于雨水利用,又有利于防洪排涝的效果。

虽然有雨洪资源利用的意识,但是从全国来看进展却比较缓慢。王浩认为,进展不大的原因是雨洪利用产生的水太贵,十几年前雨洪利用的成本大约是一立方水22元,现在是40多元,这其中收集系统的成本是一立方水大约30元,用于过滤处理、安装管线的钱,一立方的水也得均摊10多元。而自来水的价格却很便宜。同时,雨洪利用系统的设备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单独设计。

王浩建议,地方政府可以要求在建设每一座大楼时,都配套一套雨洪利用设施,房顶怎么收集雨水,地下怎么存水,怎么抽上来过滤,怎么输送利用,都需要统筹考虑。

此外,对于已经建成的社区、写字楼等,可由政府补贴一部分、业主承担一部分,筹资进行集雨工程的改造;可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在新建和扩建工程中,将集雨设施纳入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出台雨水利用的技术规范标准,鼓励企业研发雨水利用技术,推进其产业化发展;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依靠其力量推广雨水利用的经验。

作为我国权威的水资源专家,王浩院士语重心长地说:“用好雨洪资源刻不容缓,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本刊记者

按照中央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开展起来。目前,第一批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259个单位已经全部完成动员部署。为保证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组建了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中央部门和单位共组建了45个督导组,全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督导工作。

如何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明确哪些观念?厘清哪些思路?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记者:您认为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是什么?

辛鸣: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活动落实下去。要在实践中做到不虚、不空、不偏,首先要在理论上做到清醒、明白和不糊涂。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和政治逻辑这个层面上,厘清四方面的问题:谁是群众,群众在哪儿?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为什么会存在脱离群众的问题?怎么理解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如何走进群众、深入群众,进而转变工作作风?

记者:您将“谁是群众,群众在哪儿”放在第一位,是不是表明有些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概念还存在认识误区?

辛鸣:“群众是谁,群众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看起来很简单,大家好像也都知道。但熟知不等于真知。当前有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联系自己小部门、小圈子内的人,或者联系个别老板、企业家,就是联系群众,这种想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群众应该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群众应该是社会中的最大多数,是一个部门工作所涉及范围内的最大多数。具体到在党和政府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的干部来说,群众就是13亿中国百姓;对于在地方工作的党员干部来说,群众就是所辖一方水土之内的老百姓。

群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拥有共同利益。群众固然表现为每个具体的人,但同时群众又是一个综合的政治概念,是指具有共同政治经济利益的人的结合体。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比较大,如果不能找到其中的共同利益,那么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就会陷入被动。

群众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代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概而言之,群众就是中国社会中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有共同利益的最大多数。只有满足上述三点,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

所联系的才是真正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也才能真正走进群众。

记者:党员干部是不是群众?

辛鸣: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辩证地理解。本质上,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是群众;但就党性来说,他们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就权利来说,党员干部跟群众享有共同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各方面权利,没有也不能有任何特权;但是就责任来说,党员干部又要比普通群众肩负更多的责任。所以,共产党人不能丢掉群众的立场,但也不能回避先进的义务。这样理解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就能既把他们放在群众中,又能让他们走出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记者: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辛鸣:中国共产党如此重视人民群众,是基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基于一个政党的执政基础,更重要的是基于我们的价值追求。如果不去为人民群众服务,那么我们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党的存亡、兴衰、成败。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要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不依靠人民群众,靠什么?背离了人民群众这个政治力量,任何政党都没有出头之日。

其次,群众是政党的基础。虽然中国共产党现在已经有超过8000万的党员,但如果我们固步自封,脱离13亿人民群众、只关心自己小圈子内的利益,那么我们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被群众所抛弃。

再次,群众是我们党服务的目标对象和价值指向。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反复强调,政党本质上就是工具,是被人民群众拿来实现他们利益和目标的。设想一下,工具如果没有了使用的主人、没有了服务的对象,还有什么用?

记者:中国共产党把群众看得这么重,为什么还会存在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

辛鸣:近年来,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脱离群众的现象确实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一方面,我们党内有一些干部已经背离了党章的要求,有了私利,形成了小的既得利益群体。

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其合法地位在于,我们这个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把执政当成为人民服务最好的途径和方式。一旦我们把执政当成是一种利益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自毁长城。

另一方面,有一些党员干部越来越不像共产党人,越来越不把自己曾经的誓言当回事了。

此外,随着执政时间的增长,一些党员干部沉湎于“权力幻象”中,认为没有什么用权力解决不了的问题,结果迷恋权力而忽视群众。

记者: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您认为,党员干部应该如何深入群众?

辛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说到底,是要让我们的党员干部重新找到共产党人的觉悟,重新找回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感觉。其实群众需要的是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首先要做的,就是为群众办实事,把民生问题解决好。

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还要理顺群众情绪。坦率说,现在群众对部分党员干部的逆反情绪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将心比心,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和群众同甘共苦。要培养对群众的感情。

另外,在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重拾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法宝。要在不同的党员干部层级内部,开展坦荡、有效、务实、看得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把我们身上存在的毛病和污垢,洗一洗、治一治,让我们出一身汗,甚至出一身冷汗。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以转变作风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但这绝不是终点。通过此次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上来。

记者:除了解决思想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不是将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辛鸣:精神状态固然重要,但是制度约束更加必不可少。我们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但这是什么样的笼子?笼子的钥匙又在谁手里?真正有效的制度,需要有制约力量,这样才能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这种制约力量就是人民群众。

如何让群众有力量?那就要把群众组织起来。

如果中国共产党不能让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的话,也许一切问题还会回到原点。但当我们真正找到并不断完善这种机制时,我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

编辑:郑明达/实习编辑:李婷

警惕商业贿赂新动向

本刊记者李鲲

近日,全球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在华涉嫌商业贿赂一案受到高度关注。在本案中,商业贿赂不再是传统的行贿方和受贿方以各种手段直接交易,而是通过第三方承担贿赂工作,这种隐蔽的“外包”模式给新时期的反商业贿赂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商业贿赂“外包”第三方

医药代表通过增加支出直接拉医生“下水”是医药公司惯用的商业贿赂手段,但在本案中,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先是将组织医生旅游、开会的订单交给名不见经传的上海临江国际旅行社,再通过虚报参加会议人数的方式增加医药公司支出,多支出的这部分钱存放在旅行社的账上,这些钱一部分给旅行社作为好处费,一部分返还给医药公司领导作为“回扣”,剩下的再根据具体情况用于行贿一些机构和个人。

作为第三方,旅行社的账目与葛兰素史克的财务没有直接的关系,冈而这种商业贿赂“外包”的方式极为隐蔽,表面上很难看出漏洞。“一些公司采取的外包方式比起几年前企业通过回扣等方式直接行贿要‘高明’得多、隐蔽得多,这给相关部门立案侦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程宝库说。

据天津华盛理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尚斌回忆说,在他曾接手的一个行贿受贿案件中也曾出现过贿赂“外包”第三方的情况。案件中公司A在C古董店购买赝品花瓶一只,同时根据真品价值开具发票,并将花瓶和发票一起送给B。B拿到发票和花瓶后到C古董店进行退货,获取现金。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涉及三方面的行贿受贿。

值得注意的是,承担“外包”贿赂工作的机构往往不仅仅为某个公司服务,这些机构的服务越来越专业化和市场化。尚斌所提及的案件中,C古董店就是这样的一个机构,它成为不少公司行贿的“中转站”,古董店也从中赚取大把的好处费。

形形色色的贿赂“外包”

程宝库告诉记者,我国近年来对商业贿赂开展的大规模整治,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秩序,但是目前治理商业贿赂的形势依然严峻,商业贿赂出现新变种,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发展和存在,贿赂“外包”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记者多方了解发现,在形形色色的贿赂“外包”中,“外包”对象通常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将商业贿赂“外包”给联系紧密的或者直接设立的空壳公司,将“洗”过的钱用于行贿。程宝库告诉记者,一些跨国公司在境外直接开设子公司,这些公司一般都从事咨询等业务,但这些业务与其母公司主营业务差别较大。由于这些在境外开设的子公司是独立法人,而且可以随时撤销,这样即使这些公司出现了问题,母公司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第二种是将商业贿赂“外包”给“掮客”行贿。这些“掮客”往往具备某种“特殊”的能力或者关系,可以为行贿方疏通关系或者解决问题。江苏省某地级市一位长期经销兽药的

店主告诉记者,由于获得兽药生产批号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些兽药生产厂家就会用一个批号生产多种畅销的兽药,而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一些兽药店也会铤而走险去销售这些药品。这位店主告诉记者:“我们也会被相关执法部门逮个正着,这时大家就会想起去找本地一位‘知名人士’,只要给足了钱,他就可以帮我们疏通执法部门拿回这些药品继续销售,而且可以免于罚款等处罚,这样是花了小钱,省了大钱。”

第三种是将商业贿赂“外包”给不相干的第三方,这个第三方既独立于受贿方、也独立于行贿方。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办案民警说,一方面,除临江旅行社之外,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还与多家旅行社保持“合作”;另一方面,除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之外,临江旅行社还帮助多家药企完成非法套现。

比起一些药企赤裸裸用现金开路的方式,贿赂“外包”的手段更为隐蔽,但其目的却没有任何差异——攫取更大的利润。专家表示,通过大肆行贿,外资药企打开了我国市场的大门,取得了强势市场地位,维系其高价战略。这可能封杀国内中小药企的生存空间,压制后者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长此以往,市场秩序必然破坏,商业贿赂之风就会愈演愈烈。更严重的是,巨额贿赂费用最终都体现在高于成本数倍、数十倍的药价之中,并最终转嫁到广大患者身上。

瓦解“外包”的贿赂

关于如何根除“外包”的商业贿赂,程宝库说,首先要简政放权,消除贿赂“外包”存在的土壤。其实很多商业贿赂的发生并不是当事人主观上希望行贿,而是“不得已”。

“‘外包’商业贿赂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隐蔽的,但并不是在所有环节都天衣无缝。第三方能够帮助行贿方完成了相对安全和隐蔽的贿赂行为,而这个第三方恰恰也最容易暴露出问题。”尚斌说,第三方会将行贿方的资金放在自己的账上,但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规定,每一笔资金的进出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相关的记录。多余的资金进账容易,但每当行贿之时就必须出账,这些账目很难填平和造假,只要有针对性地调查不难发现问题。

据悉,警方对葛兰素史克案件的调查正是缘起于对上海临江国际旅行社营业额异常的监控。2006年成立的上海临江国际旅行社几乎没做过任何旅游业务,而是只和一些药企打交道。更不正常的是,临江旅行社年营业额却从成立之初的几百万元飙升到案发前的数亿元。今年上半年,包括临江在内的一些旅行社异常经营活动被公安部在工作中发现。在有关部门协助下,公安部部署涉案地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发现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存在重大经济犯罪嫌疑。

程宝库说,对第三方除了要加强其账目的监控之外,还应加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监督。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鼓励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一旦查实,应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商业贿赂内部形成的利益链条也从来不是无懈可击,对内部举报的涉案当事人,我们可以依法酌情减轻对其处罚。

专家同时建议,对于行贿企业和个人,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不良记录制度,将司法机关认定的行贿企业和个人记入“黑名单”,运用经济处罚、资格处理和刑事处罚等多种措施打击行贿行为。

编辑:何晏

揭秘官场“风水情结”

本刊记者

曾被视为封建迷信的风水术,近年打着“传统文化”旗号重新浮出水面。一些地方官员迷信风水,为求官运亨通、平安无事,请所谓的大师高人“指点迷津”。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官员迷信风水已成了官场公开的秘密。部分党政官员价值观迷失,不在勤政为民上下工夫,却在风水问题上绞尽脑汁,引起群众极大反感。

风水先生:“我接的生意大都是官员的”

江西省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是远近闻名的“风水村”,村主任曾庆伟介绍,村里常年在外的风水师有200多人,大多获利丰厚,不少人在广东买了房子,过年开着宝马和奔驰回来。

75岁的村民曾宪佰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以看风水为生,除了在附近市县,还经常到上海、广东、湖南、福建等地踏勘风水,是村里有名的“大师”之一。据说他家中有祖传的手抄本风水“秘籍”,传男不传女。记者表示想看一下,但被拒绝。曾宪佰说:“我接的生意大都是官员的,主要是规划设计,包括办公室摆设、大门位置、风水器具购置等,每次收入少则上百元,多则上万元。”

在湖南省长沙市区的一处“风水预测室”,记者看到,墙上挂着“诸葛再世”“神机妙算”“直断天下”等不少锦旗。40多岁的“大师”瘦高个儿,戴幅近视镜,桌上摆放着风水书籍,还有一台电脑用于预测、看风水。经营范围包括普通预测、择日、开光和风水调整等,价格在100元至3.3万元不等。“客户一般是商人和官员。依靠算命、看风水,每年有四五十万元收入。”这位“大师”说。

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安徽省砀山县五里八庄有一位“女神人”,不少基层干部有什么难事和困惑经常去“膜拜”,还时常有一些“京”“沪”字头的车千里迢迢来看风水。一位知情人透露:“县上不少干部很信风水,有时群众到政府办事找不到人,一问是去拜神人了。”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研究员程萍曾主持“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据对参与调查的900多名县处级公务员调查发现,只有47.6%的县处级公务员不迷信,半数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相信“相面”“周公解梦”“星座预测”和“求签”等。部分官员中,对迷信活动的相信程度甚至高于一般公众。程萍说,一些官员相信风水能改变运道,是从一种实用主义的心态出发,持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少数官员:“干得好不如夸得好,夸得好不如烧香烧得好”

记者发现,不少官员凡谋官、改任、办事、动土、迁居等,总要先问问风水大师的意见,不然心里不踏实。

湖南大学教授柳肃说,一些干部缺乏执政能力,又不愿意下基层、到群众中去,想问题、办事情不考虑群众利益,价值取向畸变,结果被风水和迷信思想左右。由于官员掌握公权力,迷信风水从个人行为甚至扩大到动用行政力量,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群众怨声载道。

在河北高邑县一条丁字路口的正中位置,曾摆放着一架退役老式歼6战机,围绕它还修了个小型花园,把主干道堵死,被堵的道路正对县委大院。这是县委书记崔欣元迷信风水的结果,飞机寓意升官发财。2010年4月底,崔欣元被免去县委书记职务。江西南部一个县地税局负责人在附近几个县来回调动,9年也没有获得提拔,风水师说因为祖坟选址风水不好,尽管之前已迁了3次坟,他还是去兴国县三僚村请风水师指点,认为“好风水”是升官的捷径。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民镇党委书记王国庆说,官员“风水情结”的背后,是信仰的缺失。确有少数基层干部深信,“干得好不如夸得好,夸得好不如烧香烧得好”。

除了求官运之外,希望能够避祸也是官员信风水的一大动因。湖南一位“风水大师”告诉记者,相信风水的官员,一般会上门要求画符作法,在办公桌或本人身上贴上“护身符”,有一些人或给祖坟迁一块“宝地”,以保佑他平安无事,缓解内心巨大的精神压力。这就出现了“一边贪污腐败,一边烧香拜佛”的现象。

记者在海南省临高县采访时了解到,这个县的县委、政府大院将原来向西的正门堵死,在原址修起一座大楼,又在侧面另开一扇向南的大门出入。当地群众告诉记者,临高县原县委书记吴光华等因腐败问题被判入狱,后任领导认为,前任仕途不顺是办公大楼风水出了问题,因为从政府大门望出去,不远处就是临高县公安局和人民检察院,好比头上顶了两把枪,

兆头不好触霉头,这才将大门换个方向改运。虽然改动了风水格局,但后任的县委书记陈创福也因为腐败问题被免职。当地群众说:“不信苍生信鬼神,鬼神不帮贪官忙。”

能否升迁是干出来的,不是风水先生算出来的

尽管党政干部迷信风水不是主流,但影响却极为恶劣。这些干部信仰危机蔓延,将危及党的群众基础,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更是背道而驰。一些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建议,应以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让风水迷信走下“神坛”。

——反对风水迷信,坚定理想信念,是扫除官场“风水情结”的基础。国务院参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星亮说,由于风水迷信在社会上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正好填上了部分官员的信仰空白,甚至对它趋之若鹜,这种风气要刹住。对看风水搞封建迷信活动,扰乱生产、工作、社会生活秩序的党员干部,一旦发现就要进行惩戒,视其危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公开授权过程,干部选拔透明,是扫除官场“风水情结”的前提。求官运是官场“风水情结”的主要诱因,这实际上折射了一些地方在干部选拔中不规范、不透明的现实。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委书记周林建议,选拔领导干部时不只是看他在公开场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还要看他在私下场合的所作所为,让整个授权机制公开透明,晒在阳光下,这样就堵住了官员风水迷信的第一道关口。

——走好群众路线,接受群众监督,是扫除官场“风水情结”的保障。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官员升迁是干出来的,而不是风水先生算出来的。“什么时候能让基层和群众更多地检验和决定干部的升迁,什么时候风水情结才能销声匿迹。”湖南省宜章县委书记欧阳锋说,抵制官场风水迷信,要发挥好群众的强大监督力量,对群众反映的个别干部迷信风水事件一定要严查,及时给社会以答复。

采写记者:禹志明何伟赵颖全程子龙叶超/编辑:高远至

部门晒“三公”三年走半步

本刊记者韩洁安蓓

7月18日,90多个中央部门集中公布了2012年决算。这其中,部门“三公经费”的公开最受关注。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中央各部门自2011年首次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以来,已是连续第三年推进部门决算公开,也是第三年晒部门“三公经费”决算。回首这三年部门晒“三公”的历程,我们发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一是公开时间更加集中统一。大家可能还记得2011年中央部门首次晒“三公”时的情景,从7月初到8月,各部门的“三公经费”数据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催促下才陆陆续续发布。这一状况在2012年即有了改观,当年的7月19日,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账单集中亮相;今年也是如此,只是公开的时间提前了一天。

6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了2012年中央决算。按照有关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中央决算后,财政部会在20日内批复中央部门决算,中央部门将在收到批复后陆续向社会公开决算。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今年中央部门在收到决算批复后第一时间,即7月18日集中向社会公开了决算等相关信息。

二是公开的项目更细化、更规范。国务院今年明确要求,要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翻看一些部门的“三公经费”账本,在这方面确实有了明显进步。以中国气象局2012年部门决算为例,40页的报告中“三公经费”内容占了4页多,与去年相比增加了预决算数对比表格,用了更多图表形象切分“三公”蛋糕。文字说明也详细列出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和公务接待等情况。

此外在部门决算中,公开内容也增加了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结转结余情况:细化公开到项

级科目的支出也由去年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5个类级增加到7个,增加了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2个类级科目。

三是强化监督、促进节约的作用更加显现。每年各部门的“三公经费”账本一公开,都会引发社会各界和舆论的极大关注,哪个部门花的钱多、哪个部门账本粗糙、哪个部门数据前后反差大等等,类似问题总被媒体和网民拿着放大镜反复检查,使各部门在“三公”开支上不得不更加谨慎。加之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和过“紧日子”的号召,压缩“三公经费”更成了民众的普遍期待。

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体现了这一期待。总体看,2012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74.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5.59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9.45亿元,减少2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40.67亿元,减少2.81亿元;公务接待费14.13亿元,减少0.78亿元。

尽管有了这些可喜的变化,但政府收支信息公开不过才刚刚上路,部门晒“三公”也顶多算走了半步。翻开各部门的“三公”账本,不清不楚的地方还有很多。

以出国(境)经费为例,商务部2012年因公出国(境)费4952.45万元,虽然比上年减少800多万元,但其中仅单列项贸易促进、境外培训及业务调研考察等支出就高达1367万多元,超过因公出国(境)费用总额的四分之一,却没有任何详细的说明解释。

公务接待费更是如此。2012年,交通运输部公务接待费支出相较预算有超过10%的缩减,但其决算中对公务接待费支出结算情况却只有一句说明:“公务接待费支出939.37万元。主要用于对外开展合作交流和智力引进工作、与国内相关单位业务交流等发生的接待支出。”

寥寥数语简单概括、只见开支总额不见支出方向的公务接待费说明在各部门“三公”账本中并不鲜见。而有些部门统计口径的不明确更令人生疑。司法部2012年公务接待费112.84万元,却不包括多达115万元的外事接待费,而大多数中央部门公务接待费中均含外事接待费。

显然,目前晒“三公”的水平离公众的要求还很远。7月,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名为《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对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等工作进行了部署,释放出高层大力度推进这一工作的坚定决心。

“无论是推进财政信息的全公开,还是强调财政公开要亮‘细账’,核心都是推进建立节约型、廉政透明的服务型政府。”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指出,推进财政信息公开,让群众监督对政府花钱形成压力,在当前财政收入低增长形势下,有助于更好地把钱花好花到实处。

编辑:高远至

一个煤矿社区的养老探索

本刊记者王曦东通讯员魏新胜

今年80岁的退休老职工谢元亨,曾是一名高级工程师,1961年北京矿业大学毕业分配到白水矿工作,扎根矿区50多年。如今年龄大了,老伴又体弱多病,三个孩子,有两个在外地工作,留在身边的一个女儿却患有精神障碍。过去家中生活常用的米面油,冬天的取暖煤,都是他请人帮忙搬回来,日子久了,自觉欠下别人好多人情账。自从社区推出米面油送上门服务,老人一个电话就解决了以前的难题,老人感慨地说:煤矿社区推出居家养老服务,真是好政策,人性化,体现了企业对老人的关心。

煤矿社区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远离城市,地域偏僻,相对独立,相对封闭,有自己的组织体系,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地方部门不愿意接管矿区的社区,社会养老机构收费高也令退休职工难以承受。就医、养老、娱乐、旅游、解决纠纷、房子维修、空巢无助等等,职工们在退休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最终还是要求矿区解决。以往,矿区出现的上访事件多数发生在老年群体中。

蒲白煤矿社区(包括白水社区)一度也面临这样的难题。陕西蒲白矿务局始建于1959年,位于渭南市蒲城县罕井镇,是全国唯一驻地在乡镇的矿务局。蒲白矿区现有人口32435人,分’散在七个社区,其中三分之一是离退休职工和内退职工,五分之一以上是60岁至90岁的老人:每年还有新增退休职工300人。社区老龄化的压力,职工老有所养的期盼,既现实又沉重。

2011年陕西煤化集团根据国务院国有大型企业改制精神,组建了以后勤服务为主业的实业集团公司,提出了“后勤市场化,服务专业化,企业主辅分离、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在这一背景下,陕西煤化集团下属蒲白矿务局实现了后勤服务与主业分离,成立了蒲白实业公司,为推行社区养老探索打下了基础。

蒲白实业公司总经理任广民说,原蒲白矿务局的生活中心、各社区、渭南煤机厂、局医院、培训中心、局招待所、西安办事处等单位全部移交给实业公司管理。现在,公司下属11个单位,职工2000多人,离退休人员及社会保障服务对象3万多人。如何走出一条国有企业社区养老之路?成为蒲白实业公司最为现实、最为紧迫的大事。

以蒲白实业公司下属白水社区为例。全社区有8000余名居民,60岁以上老人2000余人,其中空巢老人1256人,独居老人186人,残疾老人28人,困难老人548人。根据公司制定的转型要求和社区老年人状况的现实,白水社区从解决老年人最实际的问题人手,推出了送餐上门、看病上门、电器维修上门等“居家养老八项服务”。

为了确保承诺兑现,白水社区还在正式职工中征召了33名、在中老年居民中征聘了31名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社区还聘请退休支部书记、退休党员积极分子与困难老人、身残老人、独居老人结对子,进行一对一帮扶。

走近白水社区,可以感到一种祥和、愉悦的氛围。树荫下,有退休职工在唱秦腔。广场上,有女职工在跳扇子舞。三三两两的老人闲坐在路边石凳上,有的观舞,有的听戏,有的在聊天,悠然自得。原职工食堂旧址已经改建成占地面积约1600m2、上下两层活动中心。一楼主要是便民超市和居家养老餐厅,二楼大厅分为棋牌区、书画阅览区、乒乓球区、网络室、综合办公室、健身护理室、康复理疗室。每天早8点到晚9点,可为老年人提供集健身、娱乐、精神慰藉为一体的“日托式”服务。

白水社区的养老试点是整个蒲白矿区社区养老探索的缩影。现在,蒲白实业公司成立了居家养老推进小组,以白水社区养老模式为经验,指导其他社区分阶段实施。

任广民说,蒲白矿区社区养老的探索得到了陕西煤化集团和陕西煤化实业集团公司的高度关注与支持,这是我们推行社区养老的关键因素。目前,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社区居家养老工作肯定会受到影响。公司计划在上级的支持下引进资金,建成开放式的养老中心。蒲白矿区的老人都可入住其中,也可以接收社会上的老人,进行商业化管理,取得一部分资金再补充到居家养老之中。

编辑:高远至

南昌:“啄木鸟”在行动

本刊记者沈洋何伟

近些年,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快速集聚,江西南昌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患上了“城市病”,城市环境差、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显现。2011年,南昌市以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为契机,推行了旨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啄木鸟行动”。

“城市管理水平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地方党委和政府怎么听到百姓声音,如何回应百姓关切是要创新和探索的。”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说,开展“啄木鸟行动”,就是让广大群众成为“啄木鸟”,向媒体反映城市管理问题,通过媒体跟进采访、报道和政府强力问责来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