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图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 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 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 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 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 秋 战 国 洛 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 代 特 征 1.思想: 百家争鸣 文 化 : 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2)流派: 3)意义: 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 ③法家:韩非子 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 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

五:魏晋南北朝 1)背景: 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2)措施作用:(见表格) 3)影响: 4)成功原因: 前期 后期 经济: 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 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 文化: 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 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 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时 代 特 征

高考历史知识框架图

历史知识框架图 时间、分期 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 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 中国历史经济 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 等几个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由氏族土地公有发展为奴隶制 土地国有制(西周井田制最为典型)。2、手工业:养蚕 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 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战国得到 确立;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 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 具推广;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3、商业:打破官府控 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的范蠡被后世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 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 1、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始创王位世袭制;商 朝奴隶制中央、地方国家机构趋于完备。2、西周创立宗 法制,是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3、夏商周三代 早期政治制度带有血缘宗族和神权色彩。 1、春秋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促进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 制形成。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 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 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文化 1、思想:周礼是儒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2、文艺:原始歌 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 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3、科学:中国 为世界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国家。商代甲骨文中 已有系统的自然数数字。 1、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传统文化 体系奠基;孔、孟、荀使儒家成蔚然大宗。2、文艺:春秋时的《诗 经》是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战国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史 上最长的抒情诗;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3、科学:出现算筹 计数法、赤道坐标与《天文》、有性杂交、《黄帝内经》、楼船 等成就。 世界历史 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中期)古代罗马法的起源(前6-前3世纪) 经济 古代希腊的农耕经济和航海、殖民活动发达。雅典城邦工 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 定物质基础。1、罗马法的起源。①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罗马只有习惯法, 没有成文法;②前五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 马成文法的诞生,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 的利益;③前3世纪中期以后,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 渐演变成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 民法”。3、罗马法的作用:其制定与实施,稳定了社会秩序;维 护了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它的很多原则和制 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治 1、前9-8世纪出现雅典奴隶制城邦国家雏形;前8-6 世纪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尖锐。2、前594年梭伦改革奠定 雅典奴隶制民主的基础;前5世纪初的克里斯提尼改革, 确立雅典民主制;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利改革把雅典民主 政治推向顶峰。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通史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式) 一、原始社会 二、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方面: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

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方面: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工商食 官。 3.文化方面: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方面: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变法 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 2.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 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 3.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 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 【三维坐标·时空清】 【知识体系】

政治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1)殷商的政治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 权力的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3)春秋战国的政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开始兼并 战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 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简单易懂的历史学考研知识体系框架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宗法制 2、国野制,班爵制 3、礼乐制 二、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法家韩非子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1、实质 2、意义:开创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四、两汉的刺史 1、西汉刺史的特点 品级不高,不固定办公,六条问事 2、东汉刺史的变化 官品渐升,固定办公,掌握军权 五、两汉的察举制度 1、创立 2、内容 3、到东汉时期的变化 六、西汉的中朝制度 1、创立 2、内容 3、影响 七、东汉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尚书台和御史台为中心) 1、尚书台行政权力的加强 2、监察机构权力的加强 八、东晋的侨置郡县和土断运动 了解侨置郡县和土断运动发生的原因,结果,并和《徙戎论》等区分记忆 九、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 1、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翰林院(内相)——武则天 十、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央:南面官与北面官 2、地方:斡鲁朵与头下军州 3、四时捺钵 十一、宋代政治制度 1、官制(中央、地方) 2、君相之争 3、考试制度 4、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十二、元朝创新的行省制度 十三、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地方官制 2、中央官制 3、特务机构 4、选官制度 5、法律制度 6、社会控制 7、政治举措 十四、明内阁制度的实质 1、明太祖废相 2、内阁大学士的设立及其发展 3、明中期内阁权力的扩大:票拟权 4、英宗之后内阁制度的继续发展:首辅、次辅 5、内阁的实质:不是宰相,没有监察百官的权力注意区分票拟和批红 十五、明朝的宦官专权 1、太祖对宦官的限制 2、成祖对宦官的倚重:二十四衙门 3、英宗以后的宦官专权 ①通过“批红”控制朝政 ②控制特务机构 ③出任税使和矿监 ④监督护卫京师的军队京营,镇守太监监视边境 十六、清朝的专制顶峰 1、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 2、地方组成形式 3、军机处和六部尚书 4、考试制度及统制政策 十七、行政区划

运用文明史的史观构建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

运用文明史的史观构建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 2009-06-28 21:41 二、中国古代史复习建议 1、指导思想:走老路也要穿新鞋,积极吸纳新史学理念,树立四大意识。(1)整体意识 仔细分析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安排,我们会发现其实老教材也非常淡化朝代更替的意识,比如“两汉的统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五代十国”等内容都是阅读课,属于高考的不考内容;而其它不考的内容也大都属于分裂时期的历史。其实这启示我们中国古代史的复习应做到:①强调对阶段总体特征的把握(如把春秋、战国看作一个时期而不是两个时期,这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在此基础上,强调对历史发展演变趋势的把握; ②要突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整体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凡是有利于国家、民族整体发展的内容都是应该关注的重点,如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中外交往和民族交往等问题。 (2)主题意识 近几年高考的主题意识非常明确,实际上都是根据“文明史观”的理念,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三大板块选取一个或大或小的角度来确定主题,纵深拓展。 从这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古代史主题的选择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多关注正面的东西,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主旋律、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体现文明传承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宗旨。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古代史要特别关注以下主题: 政治文明: ①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总结(特别是可资借鉴的经验);各类制度的演变(特别是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 ②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包括:民族政策、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对边疆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等。 ③中外之间友好交往。包括:东西交往的通道(文明传递的通道)——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张骞、甘英、鉴真、郑和等,中外交往的见证一长安、广州、东京等城市以及对外政策。 物质文明: ①经济思想、经济政策; ②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 ③古代重大工程、重要古都。 精神文明: ①科技文化的发展; ②主流思想的演变。 (3)区位意识 从“地缘”切入,是跨学科试题的常用设计方法。近几年高考试卷均有明显地反映,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区位意识包括两方面: ①地域:如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蒙古、新疆、西藏等 ②地点:主要指古代史上的重要城市,如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扬州、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7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上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中考考点:1、秦兼并六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二、基础知识复习: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 ⑴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⑵人物:赢政⑶都城:咸阳。 ⑷影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愿望,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目的:适应统一的新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⑵措施: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思想上:焚书坑儒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②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它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后又把暗中批评他的儒生在咸阳活埋。 ③影响(或评价):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这种做法是既残暴又愚蠢的,它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郭沫若:“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4、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5、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6、军事上:北修长城抵御匈奴,南平越疆修灵渠 ⑴目的:为抵御匈奴,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人物:秦始皇、蒙恬。⑶起止: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⑷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同时,也是秦暴政的 历史见证。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二)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 (1)出现原因: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兵役和徭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2)表现:①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②国家的粮仓丰满③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出现的这种局面,叫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⑴背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⑵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⑶影响: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背景: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聚集诸侯门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⑵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⑶提出者:董仲舒。 ⑷内涵: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 ⑸相关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⑴西域的地理位置: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⑵经过:①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结果:未达到预期目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古代历史。下面由为你提供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欣赏一、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2.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2.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3.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1.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 2.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3.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四、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1.公元前771年,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4、秦国商鞅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二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币制、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3.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表现了人民的革命首创精神。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大败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典故:破釜沉舟 六、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3.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七、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刘秀“光武中兴”,定都洛阳。 2.200年,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曹操大胜,奠定了统一北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 直立人:云南元谋人(最早的人类)、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和北京山顶洞人 .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已种栗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去打猎,捕鱼。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河南仰韶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父系氏族: 山东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之分 三、古史传说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氏,绝地天通改革)、帝喾(高辛氏)、尧、舜(有虞氏)

第二章、夏商西周 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商朝的王盘庚曾迁都到殷,史称“盘庚迁殷”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武王牧野之战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指的是庙宇和祭祀。 二里头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于1959。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一说法:最后两位是吴王和越王勾践。

2016年中国古代史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1.0 分)1.0 分
A、裴李岗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 B、仰韶文化最早是被英国学者发现的 C、仰韶文化最早是在河南省渑池县被发现的 D、磁山文化位于河北省 我的答案:B
2 南朝的陈与其他宋齐梁不同的地方在于其统治者出身于()。(1.0 分)1.0 分
A、高等世族 B、低等世族 C、寒族 D、官宦世家 我的答案:C
3 秦国第二任皇帝是()。(1.0 分)1.0 分
A、子婴 B、胡亥 C、扶苏 D、蒙恬 我的答案:B
4 大汶口文化分布在()。(1.0 分)1.0 分
A、四川

B、山东 C、河南 D、广东 我的答案:B
5 汉武帝时期,汉朝选拔人才的一个新的途径是()。(1.0 分)1.0 分
A、任子制 B、郡首举孝廉 C、建立太学 D、赀选制 我的答案:B
6 古代科举制度是在()开始设立的。(1.0 分)1.0 分
A、魏晋南北朝 B、东汉 C、西汉 D、隋朝 我的答案:D
7 明朝以前,统治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1.0 分)1.0 分
A、赋税问题 B、徭役问题 C、南北问题 D、对外交流问题

我的答案:C
8 在汉代的税法中,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赋税称为()。(1.0 分) 1.0 分
A、告缗 B、平准 C、均输 D、算缗 我的答案:D
9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大学体系确立是在()年。(1.0 分)1.0 分
A、1798 B、1856 C、1898 D、1900 我的答案:C
10 历朝历代延续的重本抑末,“末”是指()。(1.0 分)1.0 分
A、农业 B、牧业 C、工商业 D、官宦仕途 我的答案:C

世界古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古代历史(180万年前——公元初) 一、古代史(180万年前——14世纪) (一)史前文明(石器时代,180万年前——前三、四十世纪) 1.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共同祖先是约180万年前出现在东非的能人 2.旧石器时代:工具——打制石器(旧石器)、木棒、火(此时最重大的成就) 食物——采集、狩猎 居住——洞穴 3.新石器时代:工具——打磨结合的石器(新石器)、冶金术;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食物——食物采集者变生产者(生产力第一次飞跃) 居住——建房、村落定居 4.进入文明:时间——前4000年(前三、四十世纪) 地点——北纬20——40度间的农耕地带,最早在北非(古埃及)、西亚(两河流域)(P9地图)标志——农业、金属器、城市、国家 (二)农耕文明(前三、四十世纪——工业革命前。主要特征:人类第一种文明形态,经济上农业为主;政治上为君主制或君主专制;发源于大河流域;延续:是工业文明的摇篮,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 1.埃及文明 发现——法国,商坡良破译象形文字(P11图片) 时间——前4000年至前6世纪 地点——北非,尼罗河流域(人称“尼罗河的赠礼”) 特点——最早出现统一国家 最高统治者称法老,社会结构金字塔 法老修金字塔为陵墓 2.两河流域文明 时间——前3500年至前4世纪 地点——西亚,两河流域

文明进程——苏美尔人建国(前3500年,使用楔形文字,P14图片) 古巴比伦王国(前18世纪,出现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波斯帝国使文明进入顶峰(前6世纪,源于伊朗高原西南,发展成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3.印度文明 时间——前2300年 地点——印度河流域 进程——前2300年出现早期文明 雅利安人占领印度,创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or佛陀)创佛教(前6世纪) 成就——佛教;今天通用的0至9十个数字和十进位计数法源自印度;“0”是印度献给人类最精妙的礼物。 4.西方古典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文明之源) (1)希腊文明 地点——地中海东部,西临罗马文明,南对埃及文明 代表——斯巴达(又称“平等者公社”,尚武);雅典(民主制国家: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机构——公民大会、公民法庭、五百人议事会;妇女和非公民无权) 特点——奴隶制民主:公民间平等、民主、自由;非公民无权;奴隶被压迫剥削 (2)罗马文明 时间——前8世至公元5世纪 地点——地中海北部,意大利半岛,东临希腊文明 进程——A、前8世纪,建君主制国家 B、推翻君主,建立共和国:执政官(最高官职,选举产生);元老院;公民大会;保民 官(世界政治史上的创举) C、建立古代世界最发达的奴隶制,发生古代世界最大奴隶起义(公元前73年,角斗士 斯巴达克领导)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 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3) 西周: (1) (2) (1 )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 )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 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 (3) (4) (5) 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6) 兀: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7)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 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 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 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 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 根深蒂固。 ③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_ 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 西汉 ① 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集权。 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 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北宋: ①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 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⑷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朝:“二府三司制”一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 ,内阁制度确立,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

最全面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远古—年) 1840 历史时期 阶段特征 (政治) 奴隶社会的繁 荣时期 中央政制地方政制选官 制度王位世袭制: ①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③意义: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相、卿士、卜、祝、史 封侯、伯 夏 商 西 周 注意:特征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家与国密切联系 宗法制 阶级和国家产生; 王位世袭制的确 立;等级森严的分 封制和宗法制的 推行,逐渐形成了 我国早期政治制 度。 ;世 制 官比较 目的 分封制 巩固统治的需要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 权的稳定(权力,财产,土地继承) 巩固统治 ①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政治等级、巩固统治国家的制度; ②主要的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 子分封制(核心内容); , 先 秦时期 ①定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 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最多是同姓诸侯) 内容 (分封 ②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的义务。 ③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 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 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③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具 有相对性,周天子绝对的大宗) ④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宗法等级 ①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国密切结合。 特点 家和 ①积极(前期):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①对当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 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 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 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对后世: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 影响 贵族的统治,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周王确立 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 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②消极(后期):西周后期受破坏,春秋时期王室 衰微,诸侯争霸。 破坏标志:楚王问鼎 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 破坏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制度的缺陷(诸侯权力大) 互为表里,相辅相承。 井田制受破坏; 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①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②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 ③都是早期政治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④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相同 王室衰微 奴隶社会向封 建社会过渡诸 侯争霸,实现局 部统一;分封制逐 渐瓦解,封建制度 逐步建立 封建社会的初 期 实现了国家的大 一统;专制主义集 权制度的建立巩 固时期。 春 秋 战 国 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和变法(春秋管仲 改革“相地而衰征”和战国魏国李 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 背景: ①历史根源 ②前提条件 : 吸取春秋战国出现诸侯割据的教训,加强统治。 : 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 ③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商鞅变法) ④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⑤政治根源: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BC230 年—BC221 年先后灭六国。BC221 年建立秦朝 概念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3. 地方建立郡县制 ①建立 A 、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 B、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全国分 为36 郡 ②内容 A 、郡(守)职权:中央以下最高一 级地方行政机构。 B、县(长/令)职权:由朝廷任命,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 讼和兵役。 C、乡里亭 ③意义: A 、郡县制的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 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B、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官 僚统治取代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 1. 首创皇帝制度 ①皇帝独尊(称号):显示皇帝的神圣感 秦秦 例如:“皇帝”朕““制”诏“”“玺”按 功军赐 ②皇权至上(权力)核心。例如:虎符调兵: 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是皇帝制度的 爵,皇 ③皇位世袭(王位):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 例如:秦始皇、二世至万世 2. 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 的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察百官; 太尉:太尉:负责管理军务,但军权秦始皇自掌。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掌管各项具体事务 ③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帝 命 任 汉 监 。 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影响 (1)积极方面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成为当时的大国。②有利于封建经济 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巩固国家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结构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581-618)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建立:581年,(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2、隋朝统一:589年,隋朝灭掉统一南北。 二、隋朝的繁荣:①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②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三、大运河的开通 1、开凿目的:为加强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 2、开通时间: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 3、情况: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以为中心,北达,南至,隋朝大运河可分为四段:。连接五大河:。 4、地位:是古代世界最的运河。 5、作用: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 四、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暴君)在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贞光之治”(627-649)(唐:618-907)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都:,李渊就是。 二、“贞光之治”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②治国思想:认识到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唐太宗治国的和措施:唐太宗重视发展,减轻农民的;戒奢从简;合并;注重任用和虚心。他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重用敢于直言的为著名的谏臣。 3、治世局面的形成: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1、措施: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2、作用: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郭沫若这样评价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汉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713-741年)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勤俭节约。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__________________”。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①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②农耕技术:育秧移植栽培。③农作物:A蔬菜新品种。B______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___________》。④工具:__________(用来耕地的工具)、_______(新的灌溉工具)。 2、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___瓷、邢窑__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________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历史学科知识体系1

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1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表解 中国古代史的断限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中国的古代社会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代社会相比,既有共同的发展规律,也有自己明显的特点。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最突出特点。中国历史上虽有分裂割据时期,但长期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明显趋势。通常情况下,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前)六个时期。 一、先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祖国历史的开篇。 本单元从170万年前元谋人的出现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包括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夏、商、西周三代、春秋战国,是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1.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开始、发展和成熟时期,是中华文明勃兴时期。 (1)了解三代更替,明白历史发展中的兴衰之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奴隶制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夏桀、商纣、周幽王的暴政是三代灭亡的根本原因,它说明“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顺应民心,是正义的战争。 (2)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王位世袭制、井田制和分封制,认识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和政治斗争的产物,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井田制的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奴隶主利用井田剥削奴隶的劳动成果;分封制的实质是让诸侯国拱卫王室,贡献财物,有利于奴隶制国家的巩固,宗法制保证奴隶主贵族的团结和对权力的垄断,。 (3)将三代经济发展的成果,按类别、产品名称、特点和历史价值列表整理,概括三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以青铜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重视交通和城市建设等。 2.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大变革时代。 (l)时代特征: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出现质的飞跃;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化: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华竞艳;科技世界领先; (2)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战争战役的目的、性质、影响、作用。其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地盘、争夺人口;其影响、作用都是减少了诸侯国数目,有利于统一,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不可避免地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其性质,一是奴隶主贵族集团争霸战争,一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3)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按照因果关系排列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确立: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生产关系变化(公田转化为私田,新的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出现)→政治制度变化(变法运动)。社会经济是社会变革的基础。各国变法的实质是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定下来。(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重要特色是先秦诸子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