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_以_省略_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灾后重建为例_钟晓华

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_以_省略_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灾后重建为例_钟晓华

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_以_省略_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灾后重建为例_钟晓华
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_以_省略_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灾后重建为例_钟晓华

87

【摘要】中国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多为地方政府或专家主导,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虽然使大量物质遗产得以保护,但往往会因缺乏社区价值的考量使街区的历史记忆被切断、社会肌理遭破坏。本文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在灾后重建背景下建立的社区参与机制对街区保护性更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参与必然使保护政策和保护规划发生局部的调整,在保护项目的实施中需要更加注重居民需求、民间智慧及公平透明。由于部分居民个体化的、非理性的行为,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目标的实现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社区参与是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但须通过遗产教育、社区增能等方式倡导理性、组织化的参与,从而使共同的目标得以达成。

【关键词】社区参与;历史街区;保护;西街 ABSTRACT: Historic block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in China is mainly led by local governments or experts. This top-down management mode has protect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tangible heritages, but the historic memory and social fabric of the block are fragmented for lack of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value. This paper, with Xijie Historic Block of Dujiangyan 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in ? uenc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on the block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in the context o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t ? nds that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ould de ? nitely lead to the partial adjustment of 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 planning, so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quests and wisdom of local residents, as well as social justice. However, due to some residents’ individual and irrational behaviors, 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have met with challenges. Accordingl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one of the inevitable choices for living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public heritage education on capacity building is necessary to foster rational and organize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o as to achieve common objectives.

KEYWORD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historic block; conservation; Xijie Block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地段的一种类型,是城市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街区仍有大量居民生活其中,因此这些街区不仅是集聚地方历史文化信息的历史性空间,也是承载着日常生活功能的城市社区,这一社区性、日常性的属性决定了社区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我国社区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现状与必要性

社区参与(community participation)的概念源自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指行政部门以外的公众或组织团体依法参加到社会公共事务中,获取信息、参与决策、表达意见,与行政主体双向沟通、相互影响、共同作出涉及自身或公共利益的决策的一系列活动机制(周毅等,2012)。但两者在参与主体的范围界定上又有所不同,社区参与主体不是包含社会精英、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利益集团和民意代表等在内宽泛的“公众”,而是指社区中的非精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权利,此处特别强调这些参与主体是并不具有任何的官方职位、财富、特殊咨询或其他正式权利的普通业余者(common amateurs)(Cunninghan, 1972)。关于社区参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学及社会学领域,最初源于20世纪50、60年代欧美社会对福利政府的不信任、对民主理论的反思,以及对社会资本、公民精神和新公共运动的倡导。1969年,谢里?阿恩斯坦

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

——以都江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灾后重建为例

钟晓华 寇怀云

【作者简介】

钟晓华(1983-),女,博士,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寇怀云(1974-),女,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注册城市规划师,本文通讯作者。

【修改日期】2015-06-16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5)07-0087-08【中图分类号】C916; TU984.11+4【文献标识码】B

【doi 】10.11819/cpr20150714a

INFLUENC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N THE HISTORIC BLOCK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OF XIJIE HISTORIC BLOCK, DUJIANGYAN

ZHONG Xiaohua; KOU Huaiyun

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

钟晓华 寇怀云

P u b l i c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公众参与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年 第39卷 第7期 VOL.39 NO.7 JUL. 2015

88

(Sherry Arnstein)在美国规划师协会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公民参与的阶梯》(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对公众参与的方法和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将公民参与的程度分为八个阶梯三大阶段,为“参与”概念的可操作性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广大研究者和实践者极有价值的参考,后文案例分析时将重点展开。

当前公众参与的主要领域有三个层面:立法决策层面、政府管理层面和基层治理层面(蔡定剑,2013)。在社区参与方面,居民群体参与社区事务的具体过程可分为四种类型:福利性参与、志愿性参与、娱乐性参与和权益性参与(杨敏,2007)。本文所讨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社区参与既涉及政府管理层面的城市管理建设问题,又涉及基层治理层面的社区自治问题,在居民参与的动机上来说,多属于权益性参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利益主体及利益集团分化加剧,城市社会率先进入矛盾凸显期和利益调整期。这种社会转型同样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城市

开发和建设的主体由计划经济时的一元主体转化为多元,尤其在《物权法》等相关法规颁布之后,在城市建设中长期失语的社会公众因其物业所有权变现的利益博弈而引发了迫切的参与意愿。随着城市遗产的历史及文化价值逐渐被社会认同,其日常的使用价值也逐步转换为交换价值,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相较一般的旧城更新牵动了更多的附加利益,居民社区参与的意愿往往表现得更为强烈。

然而,由于社区参与需要更多的管理成本与更长的项目周期,与地方政府发展主义的治理导向相悖,因此现实中公众参与城市治理与公共政策制定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中国的城市遗产保护在过去20年里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与专家主导,在决策和保护规划制定方面缺乏公众的声音。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虽然使大量的城市遗产得以保护和修复,但历史街区的社会肌理随着大批原住民的离开而被肢解,同时城市遗产的业主们也没有得到他们最大的财产性收益,从而导致了一些地方的社会冲突与紧张气氛。虽然在近几年的历史街区保护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社区参与的案例,但是总体来看并不成熟,也缺乏反思。社区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现状可概括为如下三点特征:其一,从参与的结构上看,居民个体参与多,社区组织参与少;其二,从参与的动机上看,争取个体利益多,关切公共利益少;其三,从参与的延伸度上看,阶段性参与多,全程性参与少。基于以上诸多原因,引出笔者对于一个深度社区参与的特殊案例——都江堰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灾后重建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2 西街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社区参与分析

都江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都江堰古城的西北部,面积4.03hm 2,紧邻世界遗产都江堰的核心保护区(图1)。西街是历史上松茂古道的起点,从唐至清商贸繁荣1000多年。1952年成阿公路建成后,松茂古道的作用逐渐被取代,伴随松茂古道兴起的商业口岸也就逐渐衰落,西街于是逐渐演变为居住街区。20世纪90年代,都江堰

古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由于资金限制和规划控制双重原因,西街没有被拆除和改造,成为都江堰市仅存的、较完整地保留了历史文化特点、街道格局、建筑风格的街区。街区内居住建筑具有典型的川西地方特色,尚存有以西街、南街、清真寺、懋公寺、明代城墙遗址和马家大院等为代表的真实历史遗存。2003年西街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前,该街区共有住户480余户,居住人口趋于贫困化和老龄化。传

图1 西街在世界遗产都江堰保护区的位置

Fig.1 Location of Xijie Block in the World Heritage

Dujiangyan Protection Zone

图2 房屋受损情况

Fig.2 Buildings after earthquake

d 倒塌

c 结构受损b 屋面与墙面受损

a 屋面受损

89

统木结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和白蚁侵蚀,损坏较为严重;街区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居民私房搭建加层情况普遍,街区的居住条件和城市环境严重落后于城市整体发展水平。

西街房屋在5?12大地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图2)。在“政府主导、群众做主、市场参与”的灾后重建大政策下,都江堰市政府结合灾后重建、遗产保护、住房解困三方面的目标,于2009年9月出台了西街历史街区灾后保护性重建政策——《西街片区住房解困与片区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2.1 西街保护性重建政策中的社区参与机制

西街保护性重建政策事实上是为西街保护性重建工程建构了一套社区参与的机制,其内容包含了在保护性重建中居民的权利、参与的程序与规则、政府的义务以及决策的主体。首先,居民可自主选择是否离开,即是否用自有私房置换政府提供的安居房;留下的居民可自主选择是否按政府制定的重建政策和保护规划的要求参与住房重建。其次,政府对留下参与房屋重建的私房业主按保护规划确定的建筑保护分类给予分类补助。然后,私房业主以房屋院落为单位成立业主委员会行使业主的权利义务,做出是否按政策和保护规划参与房屋重建的决定。政策规定居民可对政府聘请的设计团队提供的住房设计方案提出诉求,住房设计方案必须得到业主的确认,同时私房业主也可自主选择自家房屋的施工单位。

同时,在西街保护性重建政策的框架中,还构建了包括西街街区的居民、都江堰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古城办、西街所在的南桥社区居委会、都江堰城投公司和兴堰公司、规划设计方和施工单位等参与各方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图3)。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古城办负责改造政策

的制定和解释,与居民签署置换和重建协议,并处理重建中出现的具体政策性问题,同时也是西街居民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的服务平台;城投公司和兴堰公司是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作为投资主体分别负责西街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产权房屋处置,一定程度上是西街项目的直接执行者,间接反映古城办的意志;南桥社区是西街片区的行政管辖部门,直接面对居民,担负大量的居民意愿收集、政策宣传说明等基础性工作,并协调重建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矛盾;规划及建筑设计方负责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的编制与落实,与居民面对面直接沟通,负责解答规划的具体要求和建筑设计的技术问题,并保证规划实施的目标和效果;施工单位则接受居民以院落为单位的施工委托,依照规划要求及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2.2 社区参与中居民的策略与行动

在特殊政策指引下,西街居民深入参与到了保护工程的各个阶段,与多方利益主体发生互动交集,权衡利益关系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行动。2.2.1 去与留的选择

在西街重建政策出台之前,古城办与南桥社区就房屋置换进行居民意愿调查摸底期间,西街居民内部曾经结成了“不置换联盟”,大家相互约定不搬出西街。这种约定并不表示所有的居民都不想置换房屋,而是在政策模糊阶段希望通过群体的合作争取到更大的个体利益。当然这种约定也包含了一定的情感因素,居民世代居住于此,强烈的地方感与和睦的邻里关系都是难能可贵的社会资本。西街重建政策正式公布后,居民则根据政策各自进行利益权衡,对于部分居民来说重建政策中置换条件的吸引力已足够大,于是原本松散的“不置换联盟”便逐步瓦解。

从2009年11月起的3个月置换签约时间里,西街329户私有产权住户中有117户选择置换迁

图3 西街保护性重建中的角色关系

Fig.3

Relationship of stakeholders in Xijie Project 图4 置换后产权分布

Fig.4 Property right after the project

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

钟晓华 寇怀云

P u b l i c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公众参与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年 第39卷 第7期 VOL.39 NO.7 JUL. 2015

90

出,占私有产权总数的36%,其中50m 2以下的小户型住户占迁出总户数的比例高达87%。该群体选择置换的原因主要为:(1)置换70m 2安居房,产权面积增大;(2)无力承担房屋重建中需要自己出资部分;(3)安居房公共和基础设施配套齐全;(4)因住房面积而出现的家庭矛盾可得到缓和与解决(图4)。

选择留下的住户主要是中大户型住户和多自然户的住户,其选择的主要原因为:(1)西街区位好,地价升值潜力大,同等面积置换到城市外围地段不划算;(2)老房子易于划分为多个空间,安居房空间不易划分,房间数减少,尤其自然户多的情况下住不下;(3)老房子基本不存在公摊面积和物业费,得房率高;(4)西街生活便利,邻里融洽,居住习惯而不想去适应新的环境。

2.2.2 重建参与的博弈

西街重建政策对留下参与私房重建的业主按房屋产权证面积提供每平方米1200元的修房补助,对保护规划确定的“保留历史建筑”提供全额的房屋修缮补助(不含室内)。同时按遗产保护的要求规定:重建面积不得超过原产权证面积,房屋高度不变,房屋地界不变,并必须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私房业主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按此规定与古城办签约参与重建。

然而在重建启动初期,居民对政策的松动变化依然抱有很大的预期。不得不说,这也是先前各地的大规模整体性商业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留住西街的居民均是以参与重建为目标的,但其多数还是以不合作或者观望的方式来试探政府的底线,以尽量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而古城办也同时在对居民的意愿和要求进行摸底。居民与古城办如此的博弈持续了近半年的时间,居民整体上保持观望状态,甚至再次结成了“不参与联盟”,与政府僵持。

在居民与古城办的博弈过程中居民个体的意向出现过一些松动。有几户居民提出参与重建的申请,但却附带着一些与政策条款或规划要求相悖的条件,如以实际面积作为房屋重建的设计面

积,采用框架结构和增加层高等,因此政府与居民之间也并未因此达成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规划方通过协商决定启动公房的小规模重建示范项目,以推动街区居民参与重建。

居民对示范项目的整个建造过程密切关注,态度也逐步发生着变化。随着工程的进展,居民不断地询问和关心示范项目的建筑材料、结构、造价以及施工方等情况。示范项目的建设对重建政策的所有细节问题给出了实物的范例,居民从中看到了重建政策将会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以及自己需要负担的费用。居民对参与重建的态度随着示范项目的推进而逐步向积极方向转化,政府同时也对坚持执行重建政策增强了信心。

示范项目的示范效应、重建政策和保护目标的坚持、居民合理需要的考虑,终于使居民与政府僵持的局面被打破。2010年6月起,居民以院落为单位陆续提交了参与重建的申请,至2011年1月,99%的留住私房业主与古城办完成了参与重建的签约,西街重建从而正式开始。

2.2.3 业主确认房屋设计方案中的诉求

在房屋方案设计阶段,业主通过三个签字确认环节来参与自家房屋的设计。一是确认房屋面积、高度、结构形式,并对厨卫和室内空间功能布局提出要求;二是确认设计方案;三是确认施工图设计。

由政府聘请设计单位作为社区规划师进入每家每户免费为私房业主进行房屋设计,并由私房业主确认自家房屋的设计,一方面保障了业主的物权以及因出资而应该行使的权利,从而使重建工作得到居民的认同和参与,另一方面则有利于避免产生过度雷同的结果。私有房屋业主个性化的居住习惯、偏好以及对今后使用的不同打算,使方案呈现出多样性。

西街的保护性重建对建筑采取了分类保护和分类重建的规定。其中对保留历史建筑要求按原样修缮,对传统建筑要求按原样重建,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非传统建筑则要求参照传统式样重建。业主们普遍从自身利益诉求出发要求增大住房面积,在面积、房屋四至边界和层数不能改变的前提下,规划方最终结合试点经验权衡了建筑的保护要求和居民的诉求,通过增加二层层高以扩大住房可用面积(图5)。

2.2.4 施工过程中的利益争取

在房屋施工过程中,居民的参与更加主动而

深入。首先是以院落为单位自发组成业主委员会来选择施工队,商定施工造价;其次每户房屋施工放线阶段,由重建办、社区、施工单位和业主四方共同在现场确认房屋外墙基线和檐口高度,避免施工过程中的面积和高度纠纷;另外,业主多数会在现场密切监督自家房屋的施工。尽管有

图5

Fig.5 Schemes

con ?

rmed with the signature by property owners

业主签字确认方案

91

政府统一聘请的施工监理及多方共同验线的程序,但由于施工方是接受业主的直接委托,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存在听命于业主而不按图施工的情况,在房屋高度或面积上也有突破,于是施工的过程也伴随着整改的过程。

2.2.5 后续使用的无序失控

房屋重建完成后的使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业主继续自住、出租给商家经营、业主自己经营、出售。由于重建后西街的物业增值了6~8倍,故沿街铺面几乎全部被出租(部分出售),院内则以自住为主,业主自己经营属于少数,造成了原住民的自然流失。房屋的出租和出售,均是业主零散的个体行为,因此西街的业态也呈现出小型化、自然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也由于居住隐退到院落内部,西街街面上的邻里交往大大减少,传统社区的特征也减弱了(图6)。2.3 西街历史街区保护社区参与的特征分析

在阿恩斯坦的“市民参与阶梯”模型中,把公众参与的程度分为三个层级八个阶梯(图7)。第一层级“无参与”(nonparticipation)包括“政府操作”(manipulation)、“教育后执行”(therapy)两个阶梯,其中教育只是为了让公众接受和支持决策,目标并不是让公众参与决策和管理;第二层级“象征性参与”(tokenism)包括“告知”(informing)、“征询意见”(consultation)、“政府退让”(placation)三个阶梯,其中决策者把信息通知参与者,或进一步听取参与者的意见,及再进一步酌情采纳参与者意见,但仍然保留政府的决策权力,因此该层级的参与可谓具象征性;最高层级“市民权力”(citizen power)包括“合作”(partenership)、“授权”(delegated power)、“市民控制”(citizen contorl)三个阶梯,其中合作是决策者与参与者共享决策的权力和责任,授权是公民被授予一定的决策权,市民控制则是公民获得完整的管理决策权力。

按照该模型,西街的社区参与在部分环节已达到了最高层级“市民权力”层级的“合作”甚至“授权”阶梯。比如居民被授予以院落为单位自主选择施工队的权力,居民被授予决定自家房屋设计方案的权力,居民被授予是否迁出和是否参与重建的选择权力。可见西街更新项目中的社区参与程度有很大的广度和深度,然而居民的策略行动却呈现出非理性、无序甚至越位的特征。

以“不置换联盟”以及“不参与联盟”的建立与瓦解过程来看,从集体表态不搬出西街,到政策出台后3个月内36%的住户选择并完成搬迁;从拒绝参与重建签约,到第一批重建签约申请,以及随之半年内99%的私房业主申请重建签约,事实上居民自始至终希望通过西街的保护性重建工程来改善生活条件和提升自有物业价值。但居民普遍对于重建项目预期过高,屡屡出现突破标准、违规操作的情况。而只有当预期回落到合理程度时,居民和政府才能共同协商,双方的态度和行动才能取得方向上的一致,重建工作才能得以展开。而居民通过个体利益的权衡,感到继续维护结盟的整体利益将带来个体损失时,松散的约定便会瓦解,因此说这种对抗是非理性的,联盟本身也是无效的。

居民参与的非理性在个案中也非常突出,居住在城墙上的业主的房屋调换与方案协商过程非常具有典型性。根据保护古城墙遗址的规划方案,古城墙上的房屋将被拆除,城墙上的住户需调换到西街上来,按实施方案,其中一户可调换西街上位置最好的政府产权的房屋。但由于政府产权房屋占地面积小于该业主房屋的占地面积,即使位置更好、建筑面积同等,并提供了一些其他居民没有享受到的补偿性措施,但自2010年4月古城办初次与该业主协商至2013年底,双方依然未能就调换问题达成一致。在古城办与其协商过程中,该业主态度多次反复,其中有其家人意见的

影响,也有随着时间的延长外部情况发展变化对

图6 西街业态现状

Fig.6 Building function after the project 图7 “市民参与阶梯”模型

Fig.7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ladder” model

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

钟晓华 寇怀云

P u b l i c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公众参与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年 第39卷 第7期 VOL.39 NO.7 JUL. 2015

92

其心态的影响,调换位置和设计方案曾随之几易其稿,整个过程呈现出个体诉求的非理性特征。

在房屋重建方案设计过程中,更是集中体现出居民参与的非理性与无序特征。一方面是对房屋使用要求缺乏深思熟虑,反复不断地变更意愿和调整设计要求;另一方面是有些要求并非出于实际使用需要,而是与左邻右舍比较而提出,比如本身房屋层高已足够,但看到旁边一户因层高过低抬高了0.3m便也要求抬高,这就是“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作祟。

居民参与施工的过程则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越位”现象。政策授予院落业主自行选择与委托施工队的权利,同时也附有必须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建造的条件,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这些条件却由业主以种种方式突破:私自抬高层高,尽可能扩张面积,替换可以保留的旧件,添加过于华丽且千篇一律的撑脚、垂花等等。也就是说业主突破了政策授权的参与范围。这也反映出施工队受业主委托、为业主负责的制度设计漏洞,以及政府监督管理的失位。

3 社区参与对西街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评估

对于“居民参与、自主选择”的理念和政策下的西街保护性重建工程,居民作为私有产权业主,具有很大的能动性。从对西街保护工程目标实现的影响来分析,社区参与效果存在正、负两个方面。

3.1 正效果分析

(1)空间得以疏解。去留的自主选择政策使历史街区空间得以疏解,为环境提升、业态引导和消防通道开辟提供了空间条件。从置换结果来看,迁出的私有产权户占私有产权总户数的36%,面积占私产总面积的20%,加上公房租户全部迁出,则疏解出的面积占西街总建筑面积的35%。这个阶段的参与属于市民权力层级的合作

方式,从规划的角度,社区参与的结果是非常理想的。

(2)多样性得以保持。居民诉求的多样性直接形成了街区空间形态与功能的多样性,吻合了历史街区整体完整且个体多样的特征;而个体对房屋的居住、功能要求,也使空间更加符合个体的使用需要,减少了住户二次改造情况的出现。这两方面的正效果都属于社区参与中市民权力层级的授权方式,从保护街区价值和空间景观多样性的目标来看,社区参与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3)社会结构部分得以保留。留下的居民不管出于何种动机,总的来说是愿意留在西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西街在将来的发展变化中原有社会关系的维系,从而有利于实现保护规划社会人文方向的目标。

(4)渐进式更新得以实现。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社区参与过程中居民个体意愿成熟的过程性以及从个体到群体意愿表达的过程性特征与保护的渐进性思路是一致的。在实施中不强求全部和同时进行改造,而是条件成熟一部分实施一部分,逐步向规划目标靠近,可以防止大规模、一次性的保护工程造成“保护性的破坏”的风险。

(5)社区规划师制度效果得到验证。社区参与促成了社区规划设计师的出现,包括社区规划师和社区建筑师两类。在保护规划实施过程中,保护规划编制单位派驻了社区规划师在现场,承担着与居民进行专业性沟通的职责,向居民讲解保护规划的目标、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以及针对建筑遗产的不同价值而采用的不同保护措施。与此同时,社区规划师通过征询民意,使产权人充分行使自身的权利,保障了居民的利益诉求。其间,规划师也起到了信息传达、教育咨询及利益协调等上传下达的作用。

3.2 负效果分析

社区参与的非理性、无序与越位也给西街的保护带来一些明显的负效果,直接反映在西街工

程结束后的空间形态上。

(1)建筑高度被突破。对居民“利益均衡”

非理性诉求的政府退让(相当于社区参与模型的

第二层级第五阶梯),使西街重建建筑的高度,无论沿街还是后院、原来过低的还是过高的,整体统一抬高了0.3m,虽然街道的建筑轮廓线的错落关系没有改变,但却使西街街景的局部背景山体轮廓线被遮挡(图8),同时这对于不可拆除重建的保护建筑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2)合同约定的空间规定被改变。施工阶段业主被授权选择施工队(相当于社区参与模型的第三层级第七阶梯),施工过程中业主自行监管

图8 局部背景山体轮廓线被遮挡Fig.8 Mountain pro ? le partially shaded after the project

a 重建前

b 重建后

93

而政府控制失位,出现种种不按图施工的情况,影响了部分街区的传统风貌。比如上西街一家大宅在门头上用了略显华丽的撑脚,随后左邻右舍皆效仿和攀比,使整个上西街房屋偏于华丽,与原本作为民居街区的平实朴素风貌不符。居民对居住舒适性的盲目要求和对历史价值的认识不足,也给老房子、旧件、老料等遗产要素的保护带来极大的困难,规定不能落架的保留历史建筑,即使政府给予了全额修缮补助,在维修施工的操作过程中,少量也被落架拆卸,再恢复出来的建筑或多或少缺失了原有的风貌。

(3)经营行为破坏了房屋风貌。由于在重建前对房屋的使用没有事先约定,重建后居民完全自主进行房屋的租售或使用,导致了前述的西街店铺装修的失控。西街最初的保护政策未涉及房屋重建后的使用功能、经营范围、内外装修要求等内容,因此私房业主在与租户签订的房屋租赁协议中也未能涉及这些方面,结果造成了经营的店主对房屋的外观任意改变以符合其经营需求甚至个人喜好的状况,对街区部分建筑的历史风貌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图9)。

4 反思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社区参与

上文提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从性质上涉及政府公共管理与基层社区治理双重层面,无论从保护目标的实现、参与主体的动机目标以及可持续社区发展目标的达成来看,建立健全社区参与机制都有其必要性。社区参与在学术研究与社会管理范畴内都被认为是一个颇具“共识”的概念,指社区居民或组织作为主体,在社区事务治理过程中以各种合法方式进行的信息沟通、利益表达、利益平衡、政策评估反馈等参与活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相关决策及社区发展项目进程。但事实上,社区参与的主体、方式及效果会因为各种客观及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如宏观的制度环境、时空因素以及参与主体的主观意愿及行动力等。尤其在国内,社区的出现更多的是单位制解体后国家进行城市管理的基层单元,而非真正意义上促进公民社会发育的地域共同体,社区参与自然也就缺乏价值基础与制度支持。以西街为例,即使有着前期灾后重建的广泛社区参与尝试和特殊的政策财力支持,也会因为政府的目标设定和监管力度、居民的参与动机和策略手段以及社区的参与理性与能力等因素而出现诸多负效果。下文将从目标、机制、能力、风险四方面对社区参与历史街区保护进行反思。

4.1 目标:协调公共目标和私人利益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有效社区参与应体现三大

特征:公共性、过程性和再生产性。所谓公共性是指参与的前提是公共议题,以私利为动机的参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参与,要通过教育宣传鼓励居民将历史街区的保护、社区生活品质的改善提升等公共利益目标作为社区参与的基础,将居民的关注点由私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所谓过程性,是要正视和认可社区参与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之间、个人和组织之间、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这个充满争论的过程也是对历史街区价值认同生成的过程;所谓再生产性,是指居民通过社区参与强化了原来没有或薄弱的历史文化价值认同及家园意识,并将这种认同意识转化为对街区物质空间的再生产和对社区共同体的建构。

西街的案例,居民参与动机的私利化以及政府的急于求成直接导致了公共目标和私人利益的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社区内居民的“结盟”或“解体”完全是对政府一方的应对与试探,西街更新的全过程既是实验同时也是一个政府与居民相互信任、共同认同“底线”的过程。这种国家——社会之间的博弈虽然出现了诸多失控之处,但若能坚持参与自愿、底线不变、政府不急于求成和不追求百分百等原则,公共目标与私人利益之间通过磨合最终也能找到“保护”、“解困”、“发展”等子目标间的平衡,对当地今后在更大范围的城市建设中继续开展社区参与完成了经验和社会环境的积累。

4.2 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和参与程序

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政府应根据具体的社区参与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出台配套政策。4.2.1 完善法律法规

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对社区居民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内容和程序进行规定,将知情权、质询权、决策权、监督权等一系列权利合法化,保护政策出台和保护规划编制要在深入细致的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询民意,对保护目标和保护底线等

原则问题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解释。

a 保护更新后外观

b 经营装修后外观

图9 经营使用中任意改变房屋外观Fig.9 Appearance before/after decoration

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

钟晓华 寇怀云

P u b l i c P a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年 第39卷 第7期 VOL.39 NO.7 JUL. 2015

94

4.2.2 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和监督机制

将分散的、原初的个体利益诉求凝聚成集中而深化的公共利益,并通过组织化的监督保证社区诉求能落实到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及实施的全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历史街区中的住房产权非常复杂多元,物业配套服务也很不健全,往往没有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等现代城市社区的管理主体。为实现历史街区保护目标需要成立专门的社区自治组织,如历史街区管委会、历史街区业委会、历史街区社区保护委员会等 ,以合法而有效的方式表达社区诉求、参与规划编制与政策制定、监督项目进程和利益分配、约束过度的市场行为。

4.2.3 建立健全的结果预测和评估机制

为缺乏专业知识和全面认知的居民提供充足的历史街区保护和社区发展的相关知识信息、专家意见等,使其获得对社区规划和实施结果的全面了解和判断能力。比如社区规划师机制将社区规划师作为项目进行过程中居民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桥梁,通过社区规划师对规划实施进行动态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实施进行调整;建立第三方抗诉机制,尤其是在旅游型社区等以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中,此机制能保证居民或社区在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有及时有效的维权渠道,如成立由社区居民代表、社区工作人员、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学者、媒体等共同组成的历史街区保护监督委员会。

4.3 能力:提高参与理性与组织能力

4.3.1 社区居民的公民教育

对社区参与主体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社区参与意识本身的培养。虽然近年来很多城市居民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青年已有了较强的公民意识,但是在衰败的历史街区主要的居住人口仍是中低收入人口、老年人口和外来人口,他们一般仍认为“社区的事政府说了算”,对于公众参与的认知还停留在对置换补偿利益的争取层面,并没有社区自治和参与决策的主观意愿。政府宣传、专家指导和家庭里的中青年成员的参与,是培养居民社区参与意识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是培养居民对历史街区的主观认同。由于缺乏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认同,这些空间直接使用者往往只想争取历史街区保护带来的好处,而不想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往往提出一些有悖保护原则的要求,对保护目标的达成会起到负面作用。可通过专家咨询、街区历史文化溯源及推介、青少年教育等方式使居民对自己生活其中的街区及建筑的美学、文化和社会价值产生认同感及自豪感。以上两方面主体意识的培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社区认同感的形成、社区意义的建构以及市民在空间政治博弈和社会改造过程中主体性的生长正是通过参与保护生活空间的文化特质和集体记忆的过程而实现的。

4.3.2 社区组织的孵化培养

主要指专家委员会和其他非营利社会组织。专家委员会可以很好地起到咨询与协调的作用,一方面为政府制定社会政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有机整合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和城市遗产保护的理想目标,协调各方利益。其他非营利组织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在国外非常普遍,这些社会组织通过招收会员和志愿者、募集资金、宣传保护城市遗产思想等方法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并有效影响决策。虽然目前国内的社会组

织没有相对成熟的发育土壤,但仍可以在公众对城市遗产保护意识的培育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4.4 风险:重视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历史街区作为人居型文化遗产,在快速现代化的环境中体现出了脆弱性。无论是物质遗存因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而被破坏,还是原住民外迁等非物质价值弱化甚至消失,都对历史街区造成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既是风险(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的直接导致因素,也可能成为风险管理的积极主体,因此在社区参与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需要加入量化、可操作的风险影响评估指标,并将风险管理纳入社区参与的公共目标。针对不同的情况,影响遗产价值的风险影响评估指标可能包括交通(特别是停车场建设)、店铺装修改造、游客带来的环境污染、业主房屋改扩建、游客游览方式、新辟公共空间与公共环境改造、社区解体等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Arnstein S R.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4):216-224.

2 Cunninghan J V.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72,32: 589-602.

3 周毅,刘德兴. 论我国行政程序中公众参与机

制的完善[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1-18.

Zhou Yi, Liu Dexing. On the Consumm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in China’s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J].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5): 11-18.

4 蔡定剑.公众参与,一种新式民主的理论与实

践——“宪政的中国趋势”大型系列高级讲坛(第五期)第三场[R/OL].2011-08-25. https://www.doczj.com/doc/852665920.html,/special_detail.php?id=271.

Cai Dingjian. Public Participation: A New Democratic

Theory and Practice — “Trend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Forum[R/OL].2011-08-25. https://www.doczj.com/doc/852665920.html,/special_detail.php?id=271.

5 杨敏. 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

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 137-164.

Yang Min. Community as a State Governance Unit: A

Case Study on Residents’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Building Campaign [J].Sociological Studies,2007(4):137-164.

6 夏铸九,成露茜.朝向市民城市:台北大理街社区

运动[J].台湾社会研究,2002(6):141-172.

Hsia Chu-joe, Cheng Lucia.Towards Citizen’s City: The

Dali Community Movement of Taipei[J]. Taiwan Sociological Studies, 2002(6): 141-17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 1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 (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 (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 (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 (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 2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二)有比较丰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 2(三)占地面积不小于2.5hm;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距今1700多年。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蕴含丰厚的城市记忆要素,其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的重要空间场域。不过,伴随世界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蕴含的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内涵持续缺失,街区建设发展与地方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所以,选择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典型个案,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的方式,探究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街区保护与开发现状的满意度评价,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为促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记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 “城市靠记忆而存”,城市历史的延续及自然的生长,能够彰显城市文化独有的地方特色,增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城市的地方感和文化认同感,因而,保存完整的城市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促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化和城市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表现新的时代发展特征。一方面,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大批量的外来商户持续涌入甚至侵占街区核心地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商业化氛围愈发高涨;另一方面,资本级差地租带来的空间置换与权益割让,原住民开始搬迁,市井民俗生活气息开始消亡,街区承载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功

能开始弱化。站在历史和现代、记忆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反思:这些弥足珍贵的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历城市大拆 大建、大修大补、大面积更新改造后,存留下哪些隐患?人们在探寻 街头巷尾的历史足迹时,是否还能找到记忆中那些美丽的“乡愁”? 未来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缘于此,从城市记忆角度切入,选择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 个案,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发现存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和建议,为保护城市记忆、传承地域文化、促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 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城市记忆概念 国内外关于城市记忆相关的概念有集体记忆(collectivememory)、文化记忆(culturalmemory)、实践记忆(practicememory)等。比如法 国社会心理学家“集体记忆”的研究鼻祖莫里斯哈布瓦赫就曾将集体 记忆的概念界定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 认为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又是 一种象征符号,即附着于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德国著 名学者扬阿斯曼在阐释文化记忆的概念时,指出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 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其记忆传承媒介包括仪式和文化两种类型;此外,相关学者还指出实践记忆形成于人们的日常交往、生活实践、行 为仪式等活动中,是人们通过潜移默化方式习得的文化记忆,建立在 群体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世代沿袭的方式传递。综合来看,本 研究将城市记忆的概念界定为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件或人物故事等的集体性记忆。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规划的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三章保护措施管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要求 第三章调查和评估 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七章成果要求 第八章附则 附件一保护规划制图统一标准和要求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蚕食的危险。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臵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范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内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范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内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江苏省建设厅文件苏建规〔2008〕110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规划局、建设局,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 为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提高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厅组织起草了《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并从2008年6月1日起试行,请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实施。试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我厅城乡规划处。 联系人:方芳 联系电话:025-********(兼传真) 江苏省建设厅二○○八年四月八日 ─1─目录 一、总则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规划编制的依据 4.规划编制的原则 5.规划的层次定位 二、保护规划编制管理

1.规划编制组织 2.编制单位的资质 3.规划审批 4.规划修编 5.公众参与 三、保护规划文本大纲内容 1.规划总则 2.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 3.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2─ 4.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5.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6.实施政策建议 四、保护规划成果内容与要求 1.保护规划成果内容 2.保护规划成果要求 五、保护规划技术指引 1.历史研究 2.现状调查与评估 3.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4.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5.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6.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7.规划实施政策建议 ─3─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规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管理工作。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3.规划编制的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规; 3.2《城市紫线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 ─1─3.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3.4《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86号)等相关规范性文件; 3.5城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上位规划。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蚀刻钢板壁画浮雕雕塑真实历史材料构成的多样化景墙是宽窄巷子的一大特色。这种边界处理通常都是设计难点,或者干脆被忽略。 原文地址: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作者:dl国际新锐设计

来到宽窄巷领略这里的悠久历史,品味这里风土人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宽窄巷子是成都的一张名片,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如同走入了时光隧道,也能体味到成都最原滋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这里的各种川味小吃可以让你大饱口福哦。 成都的千年少城能保留下宽窄巷子,实在是非常的难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该区域是我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国南方的孤本。 从2007年起,成都文旅集团对宽窄巷子进行全新打造。在搬迁900余户居民、修复50个院落、改造3万多平方米地面建筑、修建1.1万多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后,老街重新焕发生机。2008年6月14日,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开放。开街第一年,就吸引800多万名游客,并先后获得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等荣誉称号。 宽窄巷子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 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成都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因此,宽窄巷子的一砖一瓦,每个院落的格局,都是对历史的还原。 (说明)在井巷子有一段400米东西朝向的墙体,用最古老的建筑物质元素---砖、垒砌台、城、墙、壁、道、碑、门、巷的历史文化片断,羊子山土坯砖、秦砖、汉砖、唐砖、宋砖、明砖、清砖、火砖、七孔砖、民国砖、水泥砖、瓷砖,阐述千年古都,演绎百年老宽窄巷。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 姜玉磊 (枣庄市规划局山东枣庄 277100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台儿庄古城,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部结构,空间布局,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置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围北至水车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围北至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古城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考 1瑞金简介 瑞金市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地处赣、闽、粤的结合部,素为赣闽粤 三省通衢之地。“瑞金”之名始于唐,一直沿用至今,因“掘地得金,金为瑞”命名。瑞金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由赣入闽通粤的主要通道,现 如今仍然保留大路岽、黄竹岭、大隘岭、鸡公寨等数条赣闽边际的盐 粮古道。境内主要河流——绵江,为赣江的主要源头,经赣州、南昌、九江,流入长江。瑞金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故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瑞金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曾一度改名 为“瑞京”,是全国苏区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一大批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开创者长期 生活战斗在瑞金,他们创造传播的先进文化与瑞金本土文化相互激荡,互相濡养,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区文化。至今,瑞金保存了极其 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国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存最丰富的城 市之一。 历史上,瑞金是赣粤闽边际地区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和集散地。汉、晋、唐、宋时期,中原汉人大举南迁,聚集瑞金及其周边成为赣闽粤 边的客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原汉人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 地土著文化相互揉合,相互同化,孕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 瑞金也因此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瑞金传统客家文化底蕴丰厚,以客家语言、民俗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客家传统文化融合在瑞金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简而言之,瑞金既是一座 千年古邑,又是中国革命史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民主政权的中 央政府所在地,其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概括为:红色故都,遗址众多; 共和之根,卷帙浩繁;长征之源,彪炳史册;苏区精神,光照千秋; 客家古邑,溢彩流金。瑞金城市发展虽历经变化,但城市文化记忆的 主要载体—历史城区,基本保留了临江筑城,一江两岸的传统格局。 历史文化街区较好的保存了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特征。1991年,

古街改造案例

无锡南长街位置: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地段体量:占地18.78公顷,全长5.5公里 历史:南长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这里是北宋开设的驿道。驿道南连苏州,北接常州,与水驿古运河并行。大运河中的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组成部分现状: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 级景区,景区内业态以餐厅和酒吧为主 优势:周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景点古迹众多过去YESTERDAY 现在 TODAY

成都锦里古街 位置:四川成都武侯祠大街231号 体量: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历史: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 现状: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4A级景区 优势:周边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游客众多,美食众多

成都宽窄巷子 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同仁路以东长顺街以西 体量:479亩 历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少城 现状: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优势:周边交通便利,游客众多 现在TODAY 过去 YESTERDAY

上海新天地位置:上海市黄浦区太仓路181弄体量:30000平方米历史: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现状:一个展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是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优势:优秀开发商,交通便利,人流众多,位于市中心,背靠知名商圈淮海路现在TODAY 过去 YESTERDAY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以北京杨梅竹斜街为例 段文,魏祥莉,余丹丹 摘要:2010年开始的北京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次创新尝试。与以往屡屡发生的大拆大建不同,该次城市更新实践按照平等自愿、协议腾退的方式进行了人口疏解,小范围、渐进式地获得了居民腾退后的房屋作为更新利用的空间,代表了“新常态”下该类地段进行保护更新的趋势。项目实施主体国有企业大投公司提出以文化创意设计复兴老街区的策略,通过与北京设计周合作,连续4年不断探索文化创意引导下的街区更新利用方式。通过对大投公司访谈和现场调研,笔者对该地区引入的创意特色商业店铺、零散建筑空间的利用和公共设施的更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对文化创意引导方式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在肯定其创新尝试的同时,提出当前文化创意引导在当地居民中参与性不强的局限性,未来如何调动广泛的社会参与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保护城市更新文化创意杨梅竹斜街 序言: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新常态”的解读 随着国家经济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发展阶段的“新常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在城镇化进程逐渐放缓的情况下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概括而言,“新常态”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面临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外部环境特征:1)经济结构转型,城市中心区居住用地减少,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体验消费需求增长;2)建设方式转变,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大拆大建方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难以为继;3)物质环境恶化,居住安全隐患突出,基础设施条件难以适应现代生活要求;4)社会结构下虑,流动人口增加,居民自我更新力量薄弱;5)历史问题累积,社会矛盾尖锐,就地解决所有问题存在困难;6)居民意愿多元,利益相互掣肘,组织协调机制建设不足。 2010年开始的北京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次创新尝试,其在人口腾退、资本运作、功能定位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以往大不一样的地方,整体的行动思路契合了“新常态”下的现实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蚀刻钢板壁画 浮雕雕塑 真实历史材料构成的多样化景墙是宽窄巷子的一大特色。这种边界处理通常都是设计难点,或者干脆被忽略。原文地址: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作者:dl国际新锐设计 来到宽窄巷领略这里的悠久历史,品味这里风土人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宽窄巷子是成都的一张名片,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如同走入了时光隧道,也能体味到成都最原滋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这里的各种川味小吃可以让你大饱口福哦。 成都的千年少城能保留下宽窄巷子,实在是非常的难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该区域是我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国南方的孤本。 从2007年起,成都文旅集团对宽窄巷子进行全新打造。在搬迁900余户居民、修复50个院落、改造3万多平方米地面建筑、修建1.1万多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后,老街重新焕发生机。

2008年6月14日,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开放。开街第一年,就吸引800多万名游客,并先后获得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等荣誉称号。 宽窄巷子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 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成都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因此,宽窄巷子的一砖一瓦,每个院落的格局,都是对历史的还原。 (说明)在井巷子有一段400米东西朝向的墙体,用最古老的建筑物质元素---砖、垒砌台、城、墙、壁、道、碑、门、巷的历史文化片断,羊子山土坯砖、秦砖、汉砖、唐砖、宋砖、明砖、清砖、火砖、七孔砖、民国砖、水泥砖、瓷砖,阐述千年古都,演绎百年老宽窄巷。 匹匹历代古砖到片片近代老砖又到块块现代新旧砖,其中残断、印痕、斑迹,以独特的装置、垒砌、陈列与历代地图、图像、图景嵌合并置,记载、纪实、记录着消失的时空气质与信息记忆。 整段砖墙分为三个篇章 历史的背影:宝墩遗城、金沙竹泥、羊子土坯、秦筑城廓、汉砖遗风、唐建罗城、宋砖古道、明末毁城 历史的直面:满城残阳、保路砖碑、法楼窗棂、皇城残影、万岁展馆 历史的表情:巷窄回眸、夹道洗刷、公馆封门、街沿斗鸡、杂院堆藏、天井搓牌、专门喝茶、土墙鸡琢、砖混篱笆、半巷刨饭、窄巷水凼凼、宽巷暖烘烘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 姜玉磊 (枣庄市规划局山东枣庄277100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台儿庄古城,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李倩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淮安市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清河坊街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旧城改造案例:清河坊历史街区—《建筑法规》课外拓展 建筑091 马梦尧09142117 日期:2011年11月2日

背景介绍: 清河坊历史街区坐落于杭州市上城区吴山北麗,南面繁华的延安路特色商业街,毗邻西湖、柳浪闻莺、城隍阁等杭州著名的风景区,坐拥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美妙的自然山水,占地面积13.66公顷。 它是杭州保留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缩影。这里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铭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名人、老巷、旧居、百年老店交相辉映,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杭州的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街区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胡庆余堂、钱江第一井、唐朝天门、于谦故居、胡雪岩故居等景点。 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是杭州市创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举措,也是杭州西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缮将着重保留历史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再现古城风貌,集“游、购、娱、吃、住、行”于一体,建成具有杭城特色、环境典朴、功能完备、管理规范、古风扑面的步行街区,其最终目标是杭州老城的缩影、传统文化的代表、城市旅游的经典。 清河坊之地,历史上曾是两朝建都,是杭城文脉所在和吴越文化的发源地,拥有这个城市最辉煌的历史文化,有代表这个城市最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明朝书画家徐渭所言“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正是当年对清河坊的繁华盛世的描绘。杭州质量生活点评清河坊:她是这座城市呼唤挽留以后的一段记忆,她是这坐城市被定格了的历史,它是生活,也是场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