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政治与经济 考试复习

当代政治与经济 考试复习

当代政治与经济 考试复习
当代政治与经济 考试复习

1.. 掌握从国家利益出发分析国家行为的方法

如何认识国家间冲突与合作的原因

掌握从国家利益出发分析国家行为和国家间关系的方法。能正确认识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国家利益

1. 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的含义:有利于一个国家内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P254

(2)国家利益的三层次本国利益多国利益全人类利益

(3)构成要素:

A. 安全利益

B. 经济利益

C. 政治利益

D. 文化利益

E. 国家荣誉的维护及国家影响力的发挥

F. 未来生存前景得到保障

2. 为什么说国家间冲突具有必然性

(1)内因:国家间利益的差异

A. 国家间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国家间利益的差异。

B. 国际地位的差异导致国家间利益的差异。

C. 国家基本实体(领土、人口、文化、位置等)的差异导致国家间利益的差异。

差异—矛盾—竞争—冲突…危机…武装冲突…

局部战争…全面战争…地区战争…世界大战

(2)外因: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各国各行其是。

3、国家间合作加强的原因——共同利益的增加

A. 科技发展--国际分工--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经济上相互依赖加深--政治上联系密切--共同利益增多--互利合作加强

B. 科技发展促进人类“地球村”意识增强

“只有世界安全了,国家才会更安全。”

“零和模式”——“非零和模式”

Zero—sum game Win—win game

现实:在冲突中合作,合作中有冲突。

概念:国家利益就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其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内容。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绝不侵略别的国家以谋取自己的利益。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就决定了我国外交政策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以独立自主为基本立场,以和平共处为基本准则。

中国国家利益包括:首先,中国的国际经济利益。其次,中国的安全利益。第三、中国的政治利益。维护主权完整;维护中国的人权利益;建立合理的世界秩序。第四、中国的文化利益。

2.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金融危机对当前世界格局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

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它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大方向和最大特征。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多极化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

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影响:在经济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可

能在新一轮金融危机中遭受严重打击;中国虽受影响,但若把握机遇,将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在政治方面,会使各政府间加强交往与合作,推动多极化进程。无论是强势国家还是弱势国家都会把本国放在全世界的大格局下进行重新定位,制定符合国家长期利益的发展战略。另外,会加强地缘政治的发展,一些近邻国家会加强合作,应对来自全球的各种风险。经济危机的积极意义在于将进一步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1)世界多极化的原因

A.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P41

B.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单极世界,积极推动多极化进程 P42

C.大国关系伙伴化 P44

D.越来越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推进多极化进程 P44

E.多样性文明是构建多极化世界的社会基础

(2)怎样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A.多极化是趋势而非定势

B.主张“多极化”的目的是什么?

C.多极化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关键在于现实力量对比不支撑)

(3)多极化趋势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A.多极化趋势促使国际关系民族化

B.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三、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静态特点

“一超多强”(“一、二、三、五”结构)

世界政治格局的动态特点:多极化趋势

1.原因

(1)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P41(2)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单极世界,积极推动多极化进程P42(3)大国关系伙伴化P44(4)越来越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推进多极化进程P44(5)多样性文明是构建多极化世界的社会基础

怎样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1)多极化是趋势而非定势(2)主张“多极化”的目的是什么?(3)多极化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关键在于现实力量对比不支撑)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金融危机对当前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参考书第一章和第二章)

世界经济格局: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除了这三大区域化组织外,还有众多的经济集团遍布世界各地。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世界格局:时代主题明朗化,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多极化,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之后,人们较多地用“一超多强”来描绘世界多极化的态势。经济趋向全球化,全球化是在市场化和信息化条件下,随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自由化应运而生的。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性调整,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普遍改变发展战略,实行开放政策,两者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人类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并存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要力争在承认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开放、利益均衡和非歧视性的世界市场,形成和完善国际通用的经济活动准则和惯例。同时,必须致力于加速本国的经济发展,缩小本国经济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利益,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生存和发展。安全环境复杂化,当今世界存在两大祸根,从全球性范围讲,是指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从地区性范围讲,是指国际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和维安组织机制化。政治格局: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曲折发展。(1)西方少数国家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多极化与单极化的斗争很激烈;(2)冷战思维、南北差距、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都会干扰多极化进程;(3)世界政治中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干扰多极化发展;(4)国际政治旧秩序是阻碍政治多极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多极化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

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影响:在经济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可能在新一轮金融危机中遭受严重打击;中国虽受影响,但若把握机遇,将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在政治方面,会使各政府间加强交往与合作,推动多极化进程。无论是强势国家还是弱势国家都会把本国放在全世界的大格局下进行重新定位,制定符合国家长期利益的发展战略。另外,会加强地缘政治的发展,一些近邻国家会加强合作,应对来自全球的各种风险。经济危机的积极意义在于将进一步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经济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是以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为主导并向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但是,多极化并不意味着各个极的地位和力量是大体相当的。它们的经济力量不仅有着差别,而且有的差别还很大,因此是很不平衡的,从而它们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新格局中,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在现阶段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多极化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超多强,即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实力要高出其他各极,与此同时,其他许多经济上的大国和强国与之并存,而且它们在一些经济领域里已具有了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强项,足以同美国相抗衡。因此,美国尽管在世界经济中仍具有最大的影响力,但却又无法像过去那样统帅整个世界经济。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这种多极化下一超多强的局面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下,总体上可以讲,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取代军事对峙、政治结盟和意识形态分歧,不同力量、不同地区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上既进行竞争,又进行合作,力图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增长和发展。世界经济新格局下的国际竞争日益表现为以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家间的关系日益反映为经济实力的对比,经济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另一方面,竞争中的合作,又构成当今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另一主要特点。经济上的互补与互利则是这一合作的现实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无不是为了谋求各自或共同的经济利益。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也努力寻求某种程度的合作与协调,政府之间的谈判、对话与接触日益增多,但合作的目的依然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当今世界经济的合作集中体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上。

(先富欺负后富,后富欺负贫穷! 欧美发达地区由于发展较快,金融系统发展较其他地方超出很多,他们就利用不发达地区发展中存在的漏洞,钻空子,操纵汇率,操纵货币的进出项,掠去他国财富。97年金融风暴,索罗斯控制的金融集团,通过大量美元进入东南亚货币体系,首先大量的购买地产、钢铁,造成东南亚资源升值,加剧东南亚经济泡沫,如果他们继续投资,东南亚将继续创造发展奇迹。东南亚印刷东南亚币后市场流通,然后大量美元在汇出东南亚货币体系,造成东南亚货币数量超过国家资源总量,构成货币贬值,东南亚信任系统在收到低评价时,财物将低于市价出售来缓解他们的财政危机!通过高价时出售,低价时进入,在来回的反复!东南亚的真正货币(资源、地产等)都在减少,总国力减弱! 这只是说富国如何欺负穷国的! 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一切以利益至上

为准则!)

政治格局——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静态特点:“一超多强”(“一、二、三、五”结构)

动态特点:多极化趋势

(欧美在北约上达成一致,争取制高点!切入中东,映射中亚、东亚。因为这段时期,中亚、东亚发展速度极快,随着不发达国家迈入发达国家只是时间问题时,必然触动原世界的格局,必然要求获得应有的利益!所以随着发展,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欧美组合北约!欧洲组合欧洲共同体!俄罗斯想要自己主导一个联盟,就拉拢小国再组苏联,并且在北约与上海合作组织徘徊,争取最大利益!中国的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的东盟!就像战国时代般,群雄割据,合纵连横,只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已!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一切以利益至上为准则!)

(2)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和冲击波在不断加剧,不仅经济可能出现衰退,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也越陷越深,甚至俄罗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也受到牵连,世界经济下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然目前来看,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经济动荡会否超过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还难以定论,但从历次金融危机所的影响来看,此轮金融危机必将带来世界政治版图的变迁。

国际思潮的转向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引发了各国政局大变动和世界思潮的转向。德国走向纳粹主义,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其他国家要么右翼保守势力上台,要么政局激烈波动。国家资本主义取代自由主义成为主流思潮。此后,大国关系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局势动荡加剧,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

此轮金融危机不会使世界重蹈历史覆辙,但对各国政局、世界思潮和国际政治的影响会不断显现。

危机首先使美国新自由主义模式受到沉重打击。美国一直鼓吹和推广新自由主义模式,但“华盛顿共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拉美接连碰壁。此次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被迫收购、吞并和接管众多金融机构,部分实现了金融领域的国家管理。随着危机的深入,美国政府还可能伸手接管更多金融机构甚至实体企业。新一届政府很可能在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之间做出抉择。

欧盟一直奉行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福利制度,政府掌控着众多大型企业。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缺乏竞争力,增速放缓,法德等国一度出现了向新自由主义模式靠拢的趋势。而此次危机使欧盟可能重新思考,回归欧洲式国家社会主义。

而中国、俄罗斯等将更加坚定走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管理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对世界的吸引力将大大削弱,国家资本主义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择,世界范围的思潮和发展模式风向将面临转变。

美国会否走向衰落?

此次金融危机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金融危机的最大共同点,是战争导致财政透支。耗资6860多亿美元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财政赤字和国债大幅上升,加上石油危机,美元地位受到冲击。美国在内外交困下,最终宣布废除金本位体制,放弃美元固定汇率制。

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房地产次贷危机,但根源还在于战争导致财政过分透支。美国接连打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仅伊拉克战争就耗资6480亿美元。从克林顿时期的财政盈余,变为小布什政府时期最高达4000多亿美元的巨额财政赤字。而总债务达到53万亿美元,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3万亿美元。

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金融危机引发国际金融体系变革,最终削弱了美国实力,美国被迫进行战略调整和收缩,美苏战略态势也由美攻苏守转为苏攻美守。

此轮金融危机会否带来美国战略重大调整和国际格局的变动还很难断定,因为危机刚刚开始。如果危机不断恶化而导致美元危机,其对美国实力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冲击,将不亚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金融危机。

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

从目前形势看,金融危机可能会引起大国实力的消长变化。

目前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对各国都产生冲击和影响,但性质是不同的,对美国的冲击是根本性的,关系到经济是继续增长还是衰退的问题,而对其他国家影响则是有限的,更多是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

以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为例。虽然金融危机导致股市大幅下挫,出口受到冲击,外汇储备大幅缩水,金融稳定受到威胁,但都不具致命性,并没有根本动摇实体经济。

俄罗斯、印度今年的经济增速都在8%以上,而中国仍将可能接近两位数。金融危机对新兴大国的压力主要是增速下降多少的问题,而不是经济衰退的问题。国际权威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将可能从目前的两位数增长下调到明年的9%左右。即使如此,与美国的-0.1%相比不是同一概念。

如果此轮金融危机按照一些专家估计持续2-5年的话,意味着美国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将进一步发生变化,一超多强的格局将面临调整。俄格冲突和随后美俄对抗升级,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实力对比变化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像冰岛金融危机后的举动很值得关注。冰岛作为一个小国,金融创新十分发达,金融危机的冲击几乎使其面临经济崩溃,亟需外国资本救援。但美国自身难保,欧盟无暇他顾,冰岛只好向拥有5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俄罗斯求援。可是冰岛作为北约成员国,美欧在此刻束手无策和袖手旁观,而俄罗斯却能拉一把。如果更多欧盟中小国和都出现危机,俄罗斯出手相救,则对欧洲地缘战略格局会带来更大影响。

争夺国际金融体系主导权

不只是大国战略态势在变化,欧盟、日本与美国关系也可能发生变化。美国在面临股市崩盘时刻呼吁欧盟一起救市,但欧盟并不热心。欧盟四国峰会只是通过了不痛不痒的声明,没有采取一致行动。欧盟对主导未来国际金融体系兴趣有加。法国等正积极筹备召开由欧盟主导、邀请中印等新兴大国参与的紧急峰会,目的是建立新的全球金融体系。很显然,欧盟力图主导修改现有的国际金融规则和机制,改变长期以来由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欧盟与美国争夺未来国际金融体系和未来金融管理模式的竞争,还体现在德国政府的一个举措上。与美国向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注资、收购和兼并的做法不同,德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将向所有私人银行储户提供无限担保,德国力图向世界证明,德国把私人储蓄存款利益放在首位。这似乎在暗示着,欧盟的拯救方案与模式更具有人性化,更体现欧洲特色。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

所谓国际经济格局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具体包括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三个方面的力量对比关系。

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去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目前已初见成效,但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靠,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同时,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经济金融领域,正在对国际力量对比、国际格局演变和大国关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新兴大国崛起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新兴大国的崛起。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一升一降之势进一步加强。全球投资、贸易格局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向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双向平衡的格局转变。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相对均衡、有利于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取得突破,国际经济体系步入转型期。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诸多弊端,引发国际体系深刻变革,并率先在经济金融领域取得突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危机中应运而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匹兹堡峰会决定将G20峰会机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的治理结构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为进一步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各大国加紧调整内外政策,牵动大国关系发展演变。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各大国深刻反思。各方普遍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对外政策,抢抓危机后的战略制高点。美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内振兴经济,对外倡导“巧实力”外交,主张建立“多伙伴世界”,加强与大国的协调与合作。俄罗斯对内积极消弭危机影响,调整经济结构,整顿经济秩序,对外致力于加强和改善与各方关系。欧盟内部推动完成《里斯本条约》批约进程,对外积极参与国际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日本民主党首次上台执政,倡导“友爱外交”,倡建“东亚共同体”。新兴大国努力保持经济增长,联合自强势头加强。总体上看,大国间合作、协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四是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相关多边外交日益活跃。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升温,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一项核心内容。核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核不扩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焦点。恐怖主义、能源、粮食和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的紧迫性、联动性增强。朝核、伊朗核等热点问题曲折发展。围绕各类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开展了空前密集的沟通、协调与合作。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日益增强)

美元的霸权地位发生动摇,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经济的主要治理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中的地位开始有较大提升。其次,世界经济的依赖格局发生改变。最后,世界经济的治理格局在发生变,治理的行为体在增加,权利在扩散,多边机制大力加强。

首先,国际实力对比和国际格局将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美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始发国,也是危机风暴的中心,因此它所遭受的冲击和打击也最大、最明显。不管这场危机的周期有多长和如何结束,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将会遭到重创。更为严重的是,金融危机已使人们对华尔街信誉的怀疑发展到对整个美国诚信和美国模式的怀疑。这不仅会使美国今后的债务发行和全球融资愈加困难(对于依靠外来资金推动的美国经济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而且将对美国的软实力造成毁灭性打击,其国际影响力也必将严重削弱。日本和欧盟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也损失惨重,双双陷入经济衰退。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衰退必然会导致国际实力对比的加速变化,并深刻影响建立在国际实力结构基础之上的国际格局,“一超多强”的结构面临进一步深刻的调整。

其次,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制度,进而国际政治秩序和制度将会加快调整和改革的步伐,国际强权将会受到进一步遏制。目前的国际秩序和制度基本上是建立在美国霸权和西方强权的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基本上垄断了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这不仅源于美国和西方经济政治实力的强大,也源于其推广西方式民主、自由经济和价值观念的坚强意志。而此次危机则使这些所谓的普世理念受到了广泛质疑,必将招致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抵制,也会大

大削弱西方国家依靠强权推行这些理念的力量和意志。国际秩序和制度的调整、改革将在此背景下加快进行,而和平、合作、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将会主导世界的发展方向。

但是,目前还很难判断这些新趋势对国际经济格局究竟有多大影响。究其原因还要看五方面因素。第一,危机持续时间。如果时间较短,世界经济格局被迫重塑的范围和可能性将大大降低。第二,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博弈。美国是一个富有创新力的国家,每次危机都对其是一次历练和提升。此外,美国还掌控着世界货币体系,而日本和欧盟内部社会经济问题丛生,很难对美国经济发起挑战。第三,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获得的发言权能否持续下去。这最终还要看其发展思路和内部政策能否真正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外部影响力。第四,以亚洲为代表的区域主义发展的动能究竟有多大。这往往受到亚太各国的政治复杂性的干扰,同时也受到各国货币整合动机和意愿的影响。第五,国际资本和贸易变化方向。由于美国开始积极转型,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有所收缩,第一、第二产业重新快速发展,因此全球资本流量和贸易量可能下降(黄海洲,2009),这势必对大量依靠贸易和国际资本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某种制约。

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并能从这一背景出发理解国际问题。

第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由集团化、区域化朝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

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给世界经济政治带来的影响?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P11

(1)跨国公司遍布全球,推动了生产全球化。(2)各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大大提高。(3)FDI 大发展(4)金融全球化(5)国际经济规则日趋统一

反全球化运动P17~20

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吗?P22

(1)经济全球化可能带给发达国家怎样的影响?P20

利:主导了全球化的进程,获利最大。

弊:产业空洞化/企业空心化。

(2)经济全球化可能带给发展中国家怎样的影响?P21

机遇:

A.可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B.可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C.可以获得“后发优势”;

D.可以加速竞争机制的形成;

E.可以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全球、法制、服务、信用、人才、时间……)。

原因:①工业、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②跨国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一个微观基础③全球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一个制度基础④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表现:①生产的全球化②投资的全球化③贸易的全球化④金融的全球化影响(经济):

一、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但是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但也面临新的机遇三、经济全球化将为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提供机遇(政治):一、经济全球化对传统国家主权观念形成冲击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⑴经济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⑵世界经济政治化、世界政治经济化⑶国内政治国际化、国际政治国内化发达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占据了资本、技术、信息以及人才的优势,主导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WTO等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现行的以发达国家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而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基本依据。从表面上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同一游戏规则下竞争,但事实上,西方国家正是以“平等竞争”的旗号掩盖其霸权主义,实行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中国面临的机遇:一、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三、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发挥后发优势的机遇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趋利避害,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中国面临的挑战:一、经济全球化在短期内将冲击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二、国际经济安全受到威胁三、不利于防止两极分化

第一种说法: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比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第二种说法: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

消减这样一种历史进程。其主要表现:(1)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为主进入以水平分工为主的新阶段,即侧重于产品型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工艺流程的分工。(2)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和多边贸易体制日趋完善。世界贸易量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使全球贸易进入了一个更加法制化、更加秩序化的新阶段。(3)国家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4)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5)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6)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不断加强。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是发达国家经济协调的主要机构;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国际经济关系。

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速度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合理流动,各国之间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利于获得更多资金和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域。③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日益加强,从而形成了更加紧密地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防止冲突、维护和平的重要保障。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情况下出现的。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①加剧了各国各地区的不平衡性,使南北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②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③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①两大趋势同时并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是矛盾统一关系②从长远看,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区域集团化的不断扩大,会促进集团内部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从一定意义上讲表现了向全球经融合的趋势。经济区域化所反映的内容,与经济全球化相同,所以,区域化实质上是全球化的过渡形式③区域集团化或多或少总带有封闭性和排它性,对全球经济联系与合作的加强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和破坏作用。 2.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1)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2)加强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3)推动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3.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1)局部经济危机就会引发全球经济动荡,使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全球化;(2)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各国经济安全随时受到挑战;(3)少数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霸权和强权政治,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原因:①工业、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②跨国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一个微观基础③全球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一个制度基础④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表现:①生产的全球化②投资的全球化③贸易的

全球化④金融的全球化影响(经济):一、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但是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但也面临新的机遇三、经济全球化将为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提供机遇(政治):一、经济全球化对传统国家主权观念形成冲击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⑴经济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⑵世界经济政治化、世界政治经济化⑶国内政治国际化、国际政治国内化发达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占据了资本、技术、信息以及人才的优势,主导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WTO等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现行的以发达国家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而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基本依据。从表面上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同一游戏规则下竞争,但事实上,西方国家正是以“平等竞争”的旗号掩盖其霸权主义,实行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中国面临的机遇:一、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三、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发挥后发优势的机遇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趋利避害,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中国面临的挑战:一、经济全球化在短期内将冲击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二、国际经济安全受到威胁三、不利于防止两极分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

1、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二,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

2、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和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全球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状况;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利率和汇率的国际联动和影响。

4、生产全球化:表现在当今约90%的国家都有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其足迹已几乎遍及全球。

原因:①工业、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②跨国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一个微观基础③全球性市场经济体

制的实现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一个制度基础④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

影响(经济):一、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但是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但也面临新的机遇三、经济全球化将为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提供机遇(政治):一、经济全球化对传统国家主权观念形成冲击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⑴经济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⑵世界经济政治化、世界政治经济化⑶国内政治国际化、国际政治国内化。发达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占据了资本、技术、信息以及人才的优势,主导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WTO等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现行的以发达国家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而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基本依据。从表面上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同一游戏规则下竞争,但事实上,西方国家正是以“平等竞争”的旗号掩盖其霸权主义,实行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

主导: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实力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已经成为世界格局中的要素。有形实力是力量,同时,制度是力量,文化也是力量,并且都是构成世界格局的要素。谁主导了这些力量,谁就占据制高点,谁就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发言权。

中国面临的机遇:一、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三、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发挥后发优势的机遇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趋利避害,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中国面临的挑战:一、经济全球化在短期内将冲击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二、国际经济安全受到威胁三、不利于防止两极分化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国际分工不断扩大和深化,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跨国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一个微观基础;

(3)全球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一个制度基础;

(4)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跨国公司遍布全球,推动了生产全球化。

(2)各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大大提高。

(3)FDI大发展

(4)投资的全球化

(5)贸易的全球化

(6)金融全球化

(7)国际经济规则日趋统一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A.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

B.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但也面临新的机遇。

C.经济全球化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提供机遇。

(2)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A.经济全球化对传统国家主权观念形成冲击

B.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影响?见书

影响:(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 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

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

(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五是和平渐进性。(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二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

(二)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

(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

(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三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摒弃绝对排外的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的国家利益观,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与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创新国家安全观,促进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和平发展的协调,促进维护传统安全与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协调,促进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国际安全的协调,促进军事手段与其他手段间的协调,力争摆脱“安全困境”羁绊,推进安全与发展统一,努力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妥善应对国家主权转移的趋势,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取舍国家主权让渡,以是否有利于本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决定对国际干预的立场。充实国际秩序观,在适当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

4.

如何理解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实质?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体现哪些调整?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布什提出要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其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调整:一、军事方面美国重回“多边主义”路线奥巴马叫停东欧反导系统,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奥巴马倡议建立“无核世界”,与俄罗斯签署协议共同削减核武器奥巴马酝酿从伊拉克、阿富汗抽身奥巴马改善与朝鲜等国家关系奥巴马政府大幅削减国防预算二、提升美国形象和影响力与小布什政府重点强调硬实力和先发制人不同,奥巴马政府将更加重视美国的软实力,战略目标是提高全世界对美国的好感,扩大美国的影响力。三、奥巴马将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优先次序加以调整小布什政府时期,反恐几乎成为主导美国全球战略的最重要的事务。但经济危机的爆发,奥巴马不得不考虑首先要恢复国内经济。

5. 如何认识当前的中美关系?中美共同利益在不断扩大且远远超过彼此分歧,两国合作的基础在持续加强。中美关系日益具有全球性影响和战略意义。中美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既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只要双方增进互利合作,妥善处理两国的分歧,中美关系就能保持健康稳健的发展势头。

2.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调整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1.强调经济是“实力源泉”

奥巴马认为,经济上的成功对于美国保持海外影响力至关重要,必须把推动经济增长和扭转财政乱象当作国家安全的优先任务。报告称:“我们努力的核心是致力于复兴我们

的经济,这才是美国实力的源泉。”奥巴马还表示,在全球化时代,其它国家的经济动荡可直接影响美国人的生活。

2.改变小布什“先发制人”战略

与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相比,奥巴马强调未来处理国际事务时将以多边外交优先,并与国际组织合作,军事将是外交努力无效情况下的最后手段。根据这份报告,奥巴马放弃了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的说法。

3.呼吁与中印等新兴国家合作

在报告中,奥巴马呼吁将美国的合作对象从传统盟友扩展到中国、印度等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该报告说,美国将和中国在共同关切的问题上进行合作。不过报告指出,将确保美国在地区和全球的利益及盟友不会受到负面影响。此外,报告对朝鲜和伊朗对美国带来的威胁提出了警告,但还是表示进行接触。

4.强调本土反恐

报告还坚持反对恐怖主义,但强调这并非针对个别手段或信仰的战争,而是针对“基地”恐怖组织及其党羽的作战。此外,针对近日不断有恐怖分子试图在美国国内发动袭击,报告首次提出对抗本土极端主义者,并透过情报机关以及小区合作防范。报告还提出,核扩散、太空及互联网遭受威胁属于美国目前最大的安全风险。

奥巴马将在相当大程度上继承小布什总统在第二个任期的全球战略观念。保持全球战略调整的平衡性和实施的可持续性将是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的重要风格。具体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奥巴马将延续小布什政府已经开始的"变革"进程,但会重点突出其"奥巴马"特色。一方面,他将在小布什政府做得过头的政策领域内表现出明显的"变革"倾向。例如,奥巴马将尽快从伊拉克撤军,关闭关塔那摩监狱,调整美国在以巴冲突中的立场,等等。另一方面,奥巴马将会在布什政府"不作为"的领域有所作为。譬如对巴以冲突,美国以前采取的是不干涉,主要是不干涉以色列的行动,但奥巴马上台之后立即委派了前参议员米切尔作为中东问题特使。最紧要的是,奥巴马希望在气候变化上有所作为,而布什在这方面明显不作为。第二、奥巴马将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优先次序加以调整。

这样,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优先次序将是:

1、结合国内经济拯救措施,动员国际社会为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做贡献。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的调整将沿着稳定全球金融秩序、气候变化和能源、国家安全、民主与人权等议题展开,努力保持紧迫问题和长远战略问题之间的平衡。短期内美国新政府的关注点以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为中心的经济安全议题为主。

2、作为对国际社会为美国施以援手的回报,对国际金融乃至经济体系加以重建,但仍把握主导权。

3、通过在小布什政府" 不作为"的气候变化等领域有所作为,为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寻找"第二次机遇"。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美国新政府在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实施上有一定干扰,但不会从战略上影响奥巴马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新能源技术、建设低碳经济的既定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些议题的规范、规则制定不仅涉及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互动,还涉及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地缘政治权势与非地缘政治权势的互动。如果美国在这些新领域的规范、规则制定方面占据主导,则能保证美国在未来半个世纪或者更长时间里继续享受全球领导地位。

4、地缘政治重点微调。出于现实和政治理念的考虑,美国新政府的地缘战略重点将继

续投射在大中东地区,政治上更强调阿拉伯世界的"地区稳定"而非"民主化"进程,军事上以负责任地撤出伊拉克为目标,使得反恐军事行动中心能顺利从伊拉克转移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同时强化与盟友的关系,更为平衡与灵活地与新兴大国交往。

第三、奥巴马政府将更重视全球战略的软实力和巧实力。与小布什政府重点强调硬实力和先发制人不同,奥巴马政府将更加重视美国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战略目标是提高全世界对美国的好感,扩大美国的影响力。换句话说,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可能变化不大,但追求目标的方式却会发生巨大变化。以国防部为代表的硬实力的重要性将被削弱,而以国务院为代表的软实力和巧实力的重要性将会上升。

(特点:就是要重回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代美国民主党在对外关系上所奉行的“自由国际主义路线”,其次,面对目前严峻的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将重振经济安全置于美国防务与外交事务的核心位置,要和有关国家的“温和派”合作来务实地推进民主进程,力主重塑美国在气候、环保、核裁军以及改革国际金融体制等全球议题上美国的主导地位奥巴马政府目前已将其全球环保外交的攻势首先对准了中国。用灵活和多边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布什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并承诺对伊朗和朝鲜等国进一步加强对话来解决核争议

奥巴马政府的“变革外交”将稳定美俄关系列为重要日程

原因:高举“变革外交”的旗帜、重塑美国的国际形象、在保持美国世界领袖地位的同时全力以赴解决美国国内的金融和经济困境)

4.认识当前中美关系。及P124

答:中美关系的常态是合作与斗争并存,相互纠结,合作中有斗争、斗争中有妥协。两国关系平顺时会出现曲折。日前,美国众议院通过人民币汇率特别关税法案,试图向中国施压,遏制中国经济增长势头便是一例,中美关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同样,关系紧张时也蕴含着缓和的转机。年初以来,相继发生美对台军售、涉藏问

题、贸易冲突、美韩黄海军演和美插手南海事务等重大挫折,两国关系经历像过山

车一样的大起大落,但斗而不破,峰回路转,时下又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中美关系

走向决裂的可能性并不大。

这就是中美关系的常态,也是正常的中美关系,中国民众对此应该有一个平常理智的心态,要有磕磕碰碰中前进的心理准备。大喜大悲,过分的乐观和期许与过分的悲观和失望,都是要不得的。

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有哪些特点?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调整的主要是对外关系

特点:

就是要重回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代美国民主党在对外关系上所奉行的“自由国际主义路线”,

其次,面对目前严峻的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将重振经济安全置于美国防务与外交事务的核心位置,要和有关国家的“温和派”合作来务实地推进民主进程

力主重塑美国在气候、环保、核裁军以及改革国际金融体制等全球议题上美国的主导地位奥巴马政府目前已将其全球环保外交的攻势首先对准了中国。

用灵活和多边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布什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并承诺对伊朗和朝鲜等国进一步加强对话来解决核争议

奥巴马政府的“变革外交”将稳定美俄关系列为重要日程

原因:

高举“变革外交”的旗帜、重塑美国的国际形象、在保持美国世界领袖地位的同时全力以赴解决美国国内的金融和经济困境

4.认识当前中美关系。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放眼全球各国之间的关系,中美间关系更是复杂多变。如果把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理清楚了,那么全球间各国的关系会清晰很多。现在,中美关系更加复杂,但总是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是两国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

当前,在经济方面,中美两国互补性强。一方面美国很多高端产品等需要中国市场,而另一方面中国很多轻工业制造的产品物美价廉,也需要出口美国。所以在经济上两国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合作是最好的办法。与此同时,由于像知识产权等问题,中美贸易之间也存在经贸上的摩擦问题。另外,如果中国经济崛起,将会给美国的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带来很大的威胁,美国当然就会不断想办法遏制中国经济发展。

在政治上,美国属于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在世界格局上可以由此划分成两个不同性质阵营。同时,中国的崛起将给美国带来切切实实的威胁。因此,美国是无法在政治上跟中国站一起的。

在安全考虑因素方面,中美在反恐,打击毒贩等方面都有共同的利益。但同时,美国一点也不放心我们中国,怕在军事上有对手出现。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在对中国的定位上是把中国定性为“潜在威胁”和“竞争对手”。

总之,中美关系是个不小的课题,需要多关注多分析才能裹得清楚。中美之间在2008之后,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合作同时也有摩擦,这在短期是不可改变的。希望两国在未来以长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共同为世界和平和世界繁荣出力,而不只是局限在单个民族、单个国家的利益,因为世界是大家的,地球是大家的,我们共住地球村。而这方面,个人觉得我们中国比美国做的好。

书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两国高层交往频繁。第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全面推进。第三,中美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迅速。

纵观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要是中美关系顺利发展,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作为指导中美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二,坚持用战略眼光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第三,中国贪玩问题依然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核心问题。

三、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奥巴马的外交战略有什么特点?

(1)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A.奉行“单边主义”

B.推动大国合作关系

C.联盟政策发生变化

D.调整国家安全政策

E.全球战略重心向中东、亚太地区转移

F.把对外输出美国式民主、自由等价值观作为彻底铲除国际恐怖主义根源的最终保证

(2)奥巴马的外交战略有什么特点?

在对布什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谈判协商和多边合作。巧实力外交”是奥巴马政府所作的策略性调整,主张在外交实践中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相对于小布什强硬的“价值观外交”和“单边主义”的蛮干,更提倡多边合作的奥巴马外交新战略,可谓立场更柔和、姿态更友好。但是,其真实的意图是为重振美国经济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修复美国的国际形象,进而捍卫美国在全球的利益,延长和保持美国的优势服务。同时,应当看到,“巧实力”仍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硬实力基础之上的,而通过“巧实力”,又可以进一步提升美国的软实力,可谓一箭双雕。

四、如何认识当前的中美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国高层交往频繁

(2)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全面推进

(3)中美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迅速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虽几经调整,但其一贯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有哪些特点?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1)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什么?P116

A.奉行“单边主义”

B.推动大国合作关系

C.联盟政策发生变化

D.调整国家安全政策

E.全球战略重心向中东、亚太地区转移

F.把对外输出美国式民主、自由等价值观作为彻底铲除国际恐怖主义根源的最终保证

G.核心:追求和强调美国对世界的主导地位,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

(2)奥巴马的外交战略有什么特点?

在对布什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谈判协商和多边合作。

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布什提出要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其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奥巴马担任总统8个多月来,与前任布什相比,美国新政府的全球战略有了明显收缩的迹象。

第一,美国重回“多边主义”路线。告别了前任布什政府奉行的“单边主义”路线。

第二,奥巴马叫停东欧反导系统,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这一善意举动,势必让美俄关系中的冲突点大大降低烈度。

第三,奥巴马倡议建立“无核世界”,与俄罗斯签署协议共同削减核武器。

第四,奥巴马酝酿从伊拉克、阿富汗抽身。

第五,奥巴马改善与朝鲜等国家关系。

第六,奥巴马政府大幅削减国防预算。

原因:奥巴马对全球战略的调整,与前任小布什给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有关。这主要有:

1. 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严重损耗了美国硬实力,到2008财年结束,美国在

伊拉克的花费达5800多亿美元。

2.战争还使美国软实力受到损害,国际形象变得更差,世界各地的反美主义有增无减。

3. 多年来,伊斯兰极端思潮一直把美国牵制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反恐依然任重道远。

4. 美国因北约东扩、部署导弹防御体系等争端与俄罗斯关系恶化。

5. 因伊拉克战争而遭受破坏的跨大西洋联盟遭削弱。

6.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布什下台前,就开始重创美国经济。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最近公布的报告认为,奥巴马确实是别无选择,只有求助于“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其他国家”,才能解决世界热点问题。

六、认识当前中美关系。P124

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国高层交往频繁

(2)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全面推进

(3)中美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迅速

中美共同利益在不断扩大且远远超过彼此分歧,两国合作的基础在持续加强。中美关系日益具有全球性影响和战略意义。中美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既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只要双方增进互利合作,妥善处理两国的分歧,中美关系就能保持健康稳健的发展势头。P129

5.5.欧洲一体化进程、原因及前景。见书

答:原因:①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②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

③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互相仇恨,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④受到来自媚俗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

⑤人们的认识提高

⑥法德两个欧洲大陆宿敌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欧洲一体化的历程及其原因;展望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前景。(书中有答案)

进程:欧洲一体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

第二阶段: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

第三阶段:欧洲东扩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政治经济学考试必备~

1.Economy,economics最早使用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他那里,Economy一词是指“家庭管理”,他所著的Oeconomicus(即Economics)其实是一部家政管理学,全文主要就是讲如何管理农庄、如何教育妻子,驯服各个等级的奴隶以及如何从事农业等。Economics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本学者神田孝平(1830~1898)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中国学者则采用了其他的翻译方法,如“平准学”、“生计学”(严复)等。直到到1903年以后,中国学者才逐渐采用“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出版了一本书《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涉及到国家层次。逐渐地,政治经济学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发生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其论述范围包含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大部分领域。17-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逐渐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科学的名称。 Political Economy又恢复到Economics.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Economics代替Political Economy,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 2.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严格来讲,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的,包括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原始公社、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垄断前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三个部分。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其中包括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部分和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对象的社会主义部分。这本教科书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广泛流传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国外并不称为“政治经济学”,而是称为马克思经济思想或者马克思经济流派经济学流派中,它只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只是各种有创新意识的一个“革命者”而已,并不是主流。从研究前提来说,经济学大多数流派和理论基本上是以资本主义制度既定为研究基础的,只有几个学派反对这个基本假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的还有凡伯伦的制度学派、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等等。所以马克思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领域被称为异端,本质上它是一种更加彻底的制度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新中国建立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大学经济系开设了“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课程。20 世纪70 年代末,随着阶级斗争观念的淡化,人们愈益觉得继续沿用“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名称越来越别扭。于是,一些经济学者先后将自己论述“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著作易名为“西方经济学”或“现代西方经济学”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 20 世纪最后10 年,“西方经济学”或“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这一中国特有称谓基本定型。 这个名称受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同时所持的论据也部分地是相同的,但最后的主张却是截然不同的。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对西方经济学这个名称提出了质疑,并且大体上来说都认为:第一,“西方经济学”并不是在世界上通用的一个名称;第二,“西方”这个词本身兼有地理方位的意义。共同点也就到此为止。接下来的主张就完全相反了:主张之一是:去掉“西方”这两个字,把它改称“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另一种主张则是:改掉“西方”这两个字,而恢复它本来的那个名称,即“资产阶级经济学” 3.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称为生产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4.从产权的起源来看,资源的稀缺性和对于现实经济运行绩效的追求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产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处分权和转让权。使用权。产权就是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的这些权利。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这种由一束产权组成的结构称为权能结构。 5.当某一实体(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以市场机制之外的某种方式直接影响他人的福利时,这种影响

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0-05-23 06:31:56| 分类:经济|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一、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4、企业经济行为: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决策和行动。 二、不定向选择题 1、商品的价值是( B ) A、商品的自然属性 B、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商品的有用属性 D、商品的价格表现形式 2、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BCD ) A、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E、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3、划分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是按照( B ) A、所有制形式 B、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C、企业内部的现代化程度 D、企业对人、财、物的利用程度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BCDE ) A、厂长负责制 B、产权清晰 C、权责分明 D、政企分开 E、管理科学 三、判断题: 1、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2、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是调节货币量。(∨)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7、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要求。(× ) 8、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承包经营责任制。(× ) 9、为了扩大出口,我国应当主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 10、调节经济总量,就是调节总产量。(× ) 四、填空题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资本积聚()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

多项选择题(32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

经济政治与社会试题

2017年秋学期期末考查试卷 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试题(第三学期) 专业班级: 考试方式:开卷,独立完成 班级:姓名:成绩: 选择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 分,共30分) 1、商品是用于的劳动产品。 2、货币是___________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企业可以划分为国有企业、_________________、私营企业、______________、外商投资企业等。 4、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 5、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有_______________、企业行为主体化、_______________。 7、投资理财包括存款储蓄、____________、股票、____________等。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以下职权:最高立法权、 、最高决定权、 。 9.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 或干预政治的制度。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 分) 1. 农民收获了2000斤粮食,其中1000斤留给自己食用,200斤送城里的亲戚,800斤送到农贸市场出售。其中属于商品的粮食是() A.1000斤自己食用的 B. 200斤送给亲戚的 C.800斤送农贸市场出售的 D.自己食用和送亲戚的 2. 市场上同一商品的价格有时高,有时低,其最终是由_____决定的。() A.价值 B.供求关系 C.人们的喜好 D.卖者的愿望 3.货币的本质是()

A.一般等价物 B.价值尺度 C.物质 D.金钱 4.下列属于公有制经济的是() A.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B.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外资成分 C. 有限股份公司中的公众股 D. 合伙企业 5.一个国家(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A.税收收入 B.利润收入 C.债务收入 D.收费收入 6. 在市场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顾客问“能否优惠些?”,售货员答“不要发票就优惠。”发票是确定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的合法凭证、是计算税收的依据,商店不开发票()A、是骗税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B、表明企业具有经营自主权 C、消费者得到实惠,最终有利于消费者 D、是偷税的表现 7追逐时尚,超越潮流,张扬个性,崇尚品味,标新立异,凸现自我,憎恶雷同,创造美丽,在服饰上要做时尚先锋,每一件服饰都应该与众不同。这种消费行为所体现的消费心理是() A.求实心理 B.求异心理 C.求同心理 D.求名心理 8.就一般而言,风险最大也是获得最多的投资方式是() A.储蓄存款 B.购买国债 C.购买商业保险 D.购买股票 9.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有()①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②通过人民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③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④通过政治协商制度行使监督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安徽九华山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这表明( )。 A、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B、国家鼓励宗教事业的发展 C、宗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D、宗教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11、“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没有和平,任何建设都无从说起。”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 )。 A、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B、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根本保证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D、制止战争归根到底取决于和平力量的经济发展程度 12.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 A、生存权和发展权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选举权和监督权 D、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的权利和自由 13.我国有()个民族。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 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 、1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 、资本积聚()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 W?P? W’— G’ B. W? P? W’— G’·G— W

C. P? W’G’·G—W?P D. G’— W? P? W’ ) 9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 、价值手段与流通 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10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32 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C、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D、生产工具的社会化 E、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F、产品的社会化 5、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2013年经济政治与社会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 2 至201 3 学年第 一 学期 期末试卷 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使用班级 11会计、电商、药剂、计算机 (考试时间4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答题卡)(每题2分,共16分) 1、农民收获了2000斤粮食,其中1000斤留给自己食用,200斤送给城里的亲戚,800斤拿到农贸市场出售。其中属于商品的粮食是( )。 A 、1000斤自己食用的 B 、200斤送给亲戚的 C 、800斤拿到农贸市场出售的 D 、自己食用和送亲戚的 2、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的纸币发行量上升65万倍,在1937年能买两头黄牛的100元纸币只能买一颗大米的一千万分之2.45。这一事实说明( )。 A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政府可以决定发行的数量 B 、货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C 、为了保证纸币不贬值,政府发行的纸币越少越好 D 、纸币可以作为财富储藏起来,等待纸币升值 3、笔记本电脑从几万元降至几千元的根本原因是( )。 A 、技术的进步,导致生产笔记本电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B 、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了 C 、笔记本电脑日益普及 D 、市场上电脑销售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4、近年来,彩电价格不断下跌,火柴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一盒火柴的价格上涨,不会涨到与一台彩电的价格相等;一台彩电的价格下跌,不会跌到与一盒火柴的价格相等。这说明( )。 A 、使用价值大的商品,价格就高 B 、不同的商品各有用处,无法比较其价值 C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D 、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所以商品价格违背了价值规律 5、据报道,由于俄罗斯大量抛售库存的铜,国际市场上铜供过于求,铜价下跌,每磅跌到1美元。后来,西方国家和中国经济发展对铜的需求增加,世界上铜的库存又减少,使铜价回升至每磅1.5美元。这说明( )。 A 、商品的价格是由其生产的数量决定的 B 、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总是不相符的 C 、商品的价值是由其销售的价格决定的 D 、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班级 学号 姓名 ……………………………密………………………….封……………………….线……………………………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政治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容看(B )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C )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义在实质上同旧殖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生习题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最新《经济政治与社会》AB试题及答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期末考试卷 2015~2016学年上学期A卷开卷 出题:庞复念审核:使用班级:14级 班级:学号: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20分) 1、“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表明商品的价格与质量成正比(). 2、消费方式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和信贷消费() 3、企业只是市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不是购买者() 4、“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是告诉我们必须去投资理财() 5、到建党百周年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9、社会主义民主是是人民当家作主() 10、依法服兵役也是中职生应尽的义务() 二、单项选择题(20分) 1、下列物品中,属于商品的是( )。 A、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 B、商场里过了保质期的饮料

C、农贸市场中待售的蔬菜 D、朋友送的钢笔 2、台湾是世界计算机芯片等电子元器件的主要产地之一,台湾只要发生地震,这些元器件的供应量就会下降,世界范围内计算机产量的价格上扬,这说明( )。 A、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的数量决定的 B、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总是不符合的 C、商品的价值是由其销售的价格决定的 D、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企业的是( ) A 、海尔集团B、白天鹅酒店 C、故宫博物馆 D、中国电信公司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 ) A、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B、党的基本路线决定的 C、邓小平理论决定的 D、价值规律决定的 5、我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三步的目标是() A、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D、全面实现现代化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 A、市场调节不同 B、宏观调控不同 C、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D、生产目的不同 7、洋品牌的奶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这一事实体现了( )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 D、人才全球化 8、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 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C、加快改革开放 D、加强文化道德建设 9、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是() A、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以“走出来”为主 D、以“引进来”为主 10、、有人认为,“现在好好在校学习,就是为了将来不当工人,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此,你赞同下列哪种观点() A.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但管理人员的工资比工人高 B.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职业目标 C.当一名好工人比不上当一名管理人员,学习好的就应该成为管理人员 D.企业发展工人和管理人员都很重要,但是管理人员的地位比工人高 三、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14分) 1、货币的本质是() A、一般等价物 B、商品 C、金银 D、人类劳动 2、市场上同一商品的价格有时高,有时低,其最终是由()决定的。 A、价值 B、供求关系 C、人们的喜好 D、卖者的愿望 3、常见的消费心理包括() A、求同心理 B、求异心理 C、求名心理 D、求实心理 4、关于投资理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收益一般意味着高风险 B、储蓄是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理财方法 C、国债收益低、风险也低 D、股票风险高,收益也高 5、市场经济的规则主要包括() A、自愿交易 B、平等竞争 C、诚实守信 D、等价有偿 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 )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B、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经济学说史_试题附答案

经济学说史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 A ) A、消费不足 B、有效需求不足 C、生产过剩 D、储蓄过多 2、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的著作是( C ) A、《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B、《赋税论》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D、《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获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3、萨伊的“三位一体”攻势主要涉及( D) A、资本家、工人和土地贵族间的经济关系 B、资本、土地、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C、工资、利润、地租三个范畴在分配理论中的相互关系 D、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与其对应的分配范畴间的关系 4、马克思称晚期重商主义为( B ) A、重金主义 B、重工主义 C、重农主义 D、重币主义 5、在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托马斯?曼是() A、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B、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C、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D、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6、边际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 ) A、凡勃仑 B、富兰克林 C、亨利?乔治 D、克拉克 7、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 C)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马歇尔 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8、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收益)递减规律”观点来自于() A、李嘉图 B、威斯特 C、安德森 D、华莱士 9、最先确立政治经济学“三分法”的经济学家是( C ) A、亚当?斯密 B、詹姆斯?穆勒 C、萨伊 D、西尼尔 10、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一般划分,古典经济学时期是指从18世纪到( B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初期 11、庞巴维克认为,价值起源于() A、物品的客观效用 B、物品能支配的劳动 C、物品的生产费用 D、物品的主管效用 12、亚里斯多德认为() A、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B、以货币为媒介,以赚钱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C、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D、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互惠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13、马歇尔认为,决定长期市场价格均衡的因素中() A、供给最重要 B、需求最重要 C、供给和需求同样重要 D、供给和需求都不重要 14、“劣币驱良币”现象的提出者是() A、约翰?洛克 B、大卫?休谟 C、威廉?配第 D、托马斯?格莱辛 15、罗雪尔1843年发表的、被人们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的著作是() A、《德国国民经济学史》 B、《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 C、《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 D、《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政治经济学》各章节必背大题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 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是什么? 2.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有哪些? 3.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的作用是什么? 4.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5. 试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6. 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7. 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 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 2. 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3. 国民经济中有哪些主要比例关系? 4. 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5.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6.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 经济增长方式有哪些类型? 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势 1. 说明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的区别与联系。 2.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3. 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 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什么劳动为基础计量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区分、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 5.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6.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 7. 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或简单商品经济)有哪些作用? (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中发生作用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8.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或为什么说价值规律对我国国有企业重视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起着促进作用? 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 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 2. 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什么?资源配置有哪些方式? 3.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 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卷(B)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卷(B)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有六大题,47小题,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全部按规定填写到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不同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说明这两种商品必定具有在质上相同的东西。这个同质的东西就是商品的() A 供求关系 B 使用价值C价值 D 效用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 A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 经济规律 D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3、资本总公式是() A W—G—Wˊ B G—W—Gˊ C G—W—G D G—Gˊ 4、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按照顺序先后采取了() A 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B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 5、垄断资本在国外设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是 A生产资本输出 B 对外经济援助 C 政治上控制输入国 D 借贷资本输出 6、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 生产 B 交换C分配 D 消费 7、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发生流通中货币量持续地严重过多或过少现象直接原因是() A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能使货币在世界范围内 B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能自觉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C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D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能自觉地对货币需要量进行科学预测流通,从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8、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赢利,就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 A必要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A 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B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D 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10、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依靠其垄断地位而规定的市场价格是 A 生产价格 B 成本价格 C 垄断价格 D 内部价格 11、以下属于某一社会经济制度特有的经济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货币流通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2、资本周转速度与() A 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 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 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 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1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A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小于剩余价值 B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等于剩余价值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题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的标志是() A、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政治自由 C、公民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权利 D、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有() ①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②通过人民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 ③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④通过政治协商制度行使监督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A、民族团结原则 B、民族互助原则 C、民族平等原则 D、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4、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1)环境问题(2)和平问题(3)资源问题(4)发展问题 A、(1)(2) B、(1)(4) C、(2)(4) D、(2)(3) 5、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①坚持民族平等②坚持民族团结③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④坚持消除民族差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两会”召开前,多名农民工建议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向“两会”提交一份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如何解决欠薪、农民工培训等方面的提案。农民工的行为是()。 A、依法间接参与民主决策 B、依法间接参与民主管理 C、依法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D、依法直接参与民主管理 7、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政治自由 C、监督权 D、宗教信仰自由 8、下列形式属于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是()。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社会听证制度④农村实行的“一事一议”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就“如何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举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B、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可以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 C、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D、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10、任何国家在对外交往中,都必须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那么,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①经济利益②政治利益③文化利益④国家安全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独立自主 D、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2、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下列做法中符合这一发展道路要求的有()。 ①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交流合作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 ③坚持对外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④在世界和平发展环境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3、2010年6月26日至27日,二十国集团(G20)第四次峰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G20金融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声音”受到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声音”受到关注的根本原因在于()。A、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D、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民能够通过政府信息公告栏获取相关政务信息,这体现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