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教育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教育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教育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教育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回想自己的个人教育史,慢慢品味这句至理名言,更觉自己要学、要做的还有很多。

教育不是灌输,也就是不能把学生当作物,我们应把他们看成是不断地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教育就是生命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间充满着爱与恨、喜与悲、信任与怀疑、果断与犹豫、顺利和挫折-------。教师作为对话的参与者,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很多场合,教师因其独特的社会身份需要扮演点火者的角色。而点火者是要讲究一点技巧的。既要把握好点火的时机,又要把握好点火的程度。其实很关键的一条是要充满智慧地点火,以自己的智慧之火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从最初的星星之火,不断增加“理性和感性之合金”类燃料,使其成燎原之势,让每个学生感受其魅力,唤起其沉睡的或清醒的细胞,提高其活性,积极参与对话,不断观照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

语文课,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孩子的多彩梦想而存在的。欣赏每个孩子的梦,为孩子创设情景乐园。

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只有让孩子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参与、表达。

有一次,陶行知现实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顿时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到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不一会便吃起米来。

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学就跟喂鸡一样,如果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

教育就是要山羊营造教学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灵感,给孩子的想象以广阔的空间,给孩子的表达以宽松的氛围,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从苏格拉底的观点想开去

引子:当我们的教育不再是强制和奴役、生硬与督促,而是启迪和唤醒、亲切与鼓励时,那些受教育的人就会在收获学习快乐的同时,体验到成长的幸福。

哲学是鲜活的,然而,由于这样那样的认识偏颇,导致在哲学教学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听课犹如喝白开水,淡而无味。表现在:

①教学哲学就是传授知识,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其实,哲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不是给人以智慧或知识,而是“爱智”,是以对智慧的追求为目标;

②讲授哲学原理,就是将某一原理硬性地归入到某一板块中去。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③“一言堂”、“满堂灌”,只求教学知识的讲深讲透,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④为了在高考中得高分,进行一系列“答题技巧”的指导与训练。于是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大量的“……上述材料体现什么哲理”、“……上述材料是怎样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工作的”等试题充斥课堂。使原本体悟智慧、增进智慧的哲学教学变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知识点讲解、解题能力的训练。学生整天忙碌于上课,忙碌于作业,忙碌于考试,几乎没有时间同他人对话、同自己的心灵对话,思想逐渐丧失了个性,我们的哲学也便逐渐死掉了。

哲学教学的出路在哪里?让我们再次重温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至理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把哲学家的沉思与教育家的责任结合在一起,也把发展思想、创造思想的重任托付给了我们,我们应该承载着这样的理念努力探索。

现代的学习观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而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哲学就意味着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哲学教学

要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不愧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从求知出发,与智慧同行,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哲学教学,就是要在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基本任务的同时,让她充满着对人文精神积极的追求,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同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摆脱哲学教法定势化的束缚,以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为目标,让学生成长为有智慧、有幸福感的人。这是我们教学中值得每个教师去探讨和努力的根本。

爱的火焰用智慧点燃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我做教师的第一天,我看到了这句话,便把先生的话奉为真谛。

认识小赟的时候是两年前,那个时侯初一刚刚开学,他以他夸张的动作,搞笑的风格走进了我的视线。好动对一个男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我本身也认为男孩子调皮点无所谓,但是随着一天天交往的深入,我发现他和我想象中的调皮完全不一样。他上课下课一样好动,不分场合,惹恼了周围不少的同学和老师,也犯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错误。特别是开学不久便迷恋上网络,达到一种痴迷的地步!课上课下聊的,玩的全都是网络。前段时间父母离婚后,也让他更放纵自己,甚至有了辍学专业玩网游的念头。

眼看着孩子一天一天沉沦下去,我拨通了小赟母亲的电话。几次通话之后发现,这和从小小赟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爷爷奶奶疼爱孙子,但是无形之中迁就宠爱了他,让他自制力越来越差;而爸爸妈妈对他的冷落让他又缺少正常孩子应该缺少的爱,因而他越来越放纵自己!

事情越来越难收拾,因此我便找了个时间约好小赟和他母亲,一起谈谈。地点不是选在学校,而是在好利来蛋糕餐厅,之所以选在那里,是因为那里氛围比较不错,孩子一般都喜欢。

在一个孩子喜欢的氛围里谈话,孩子就放松多了。在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对学习根本一点儿兴趣和计划都没有,倒是在网游方面有很多周密的计划。他现在玩的是水浒Q传,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升级到100级,然后再把这个账号卖成500元人民币,再投资别的网游。这个计划是雷也打不动的。

怎么办?这一年的时间对他来说根本耽误不起。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现在以500元收购他这个目前没有成型的账号,他这一年的时间归我支配,同时不接触任何网游。他欣然同意,于是我们在餐厅当场达成协议,而我也当场交付他500元。我知道小赟看中的是这500元钱,而我看中的则是这一年的时间。

这次谈话回来后,明显感觉小赟好多了,母亲那里也有电话反应比较不错,但是究竟他能坚持多久?能遵守我们之间的协议么?这都是一个漫长的考验。但是至少我在教育这个学生方面我争取了一年的时间,一年的时间他究竟能改变多少?

就在地理会考那天的上午,他母亲又打来电话说,他又开始焦躁不安了。我没有震惊,这是必然,教育允许一个反复和等待的过程,但是以后我究竟应该怎么做,对他对我都是一个考验!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小赟父母那边怎么解决?因为我惊人的发现他竟然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

他那干涸的心田最需要雨露滋润,如果我能够取代父亲的角色我愿意!因此今年暑假的时候我把小赟邀请到我家里小住几天,我们像父子一样在一起聊天,晚上一起散步,谈人生、谈理想。他从刚来我家时候的拘谨到后来的爽朗,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脑子里。我想正是因为爱的力量才让他有此变化吧!

时间长了我发现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对生活没有目标,任意放纵自己的孩子,只是他缺少的是一盏灯。如果我能够在他的人生路上充当一盏灯的角色,在他迷失的时候给他照亮方向,那么他还会这样么?于是我决心做一盏灯!在他内心最阴暗的角落点燃一线希望。

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我相信我的爱是从内心发出的,有一天一定会带来感动。这样爱的光亮会洒满他心的殿堂,让他从此不再孤独,温暖会伴随他走过这段人生特殊的岁月。

至此我深信,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只有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教育才有了真正的意义。当教育有了爱的这片沃土,即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也会创造奇迹!

让智慧与真爱点燃教育理想的火焰

一、教育的智慧在于如何利用差异

教育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异的,教师不要怕这种差异,而应当把它作为一种财富一种资源去对待、去研究、去开发。因为,正如空气中有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压强,才能流动而形成风一样,学生中也只有差异才会有互动,有差异才能促进发展。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时,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如全世界的肯德基般。最希望的是学生作文千姿百态、千种风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就在于如何利用差异。

教育要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在性。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不能根据学生今天的状态来确定、判断他们的未来,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东边不亮西边亮,总有一项是强项。”万万不能对少数所谓的差生下定论,说不定未来他们的发展是出人意料的。教育不应该总是让学生体验失败,而应当引向成功。

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这样写道:“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目前的教育体制大多数是引向失败的。它们的规划并不把每个学生引向失败,但是它把很大比例的学生引向了失败,在某些情况下高达50%。”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体验失败”的教育。因为传统教育偏重于选拔,所以,必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淘汰多数“差生”,以造成少数“成功者”。这个过程最大的弊端是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体验失败带来的自卑、自惭、自愧。这便是教育的悲剧,其根源在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

那么,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呢?怎样把学生引向成功,体验成功呢?

肖川教授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是独一无二的。”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er)在198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即七种以上智能(1997年他又提出两种智能,正在讨论之中):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在美国、西欧乃至全世界引起极大轰动,近20年来对世界教育,特别是智育立生了极大的影响。实践证明,除单一智力(IQ)以外,人类的确还存在其他的智能,而且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重要性。而传统智育过分强调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它目标重要的为社会急需的智能,使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肖川教授在这时,十分诚恳地向老师们推荐有关的多元理论书籍:《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人各有独特的方式》《智力结构.多元智力理论》等书,真心地希望老师们吸取其中的营养,真正改变自己的智育观,针对每一个学生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其智能优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上的成功体验。教育的真谛是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帮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

二、尊重、等待和宽容是教师的真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真爱应当是尊重、宽容与等待。教师应以尊重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绝不能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以成绩好坏分优劣;教师应以等待之心期盼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为或许一个期待的眼神可能催生一个牛顿,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会造就一个爱迪生;教师应以宽容之心面对学生,因为宽容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够化解许多矛盾。

尊重是师爱之基础。学生是值得尊重的群体。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是真爱的体现。他们需要点拨和启发,信任和宽容,鼓励和关爱,尊重和尊严;他们需要成功的体验,优势的发挥,生命的勃发,才智的展示和价值的体现;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一点一滴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发展的,积极促进并耐心等待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教育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一种唤醒,一种激励,一种发现,一种宽容。谈到等待与宽容,肖川博士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他在《教师的“六个学会”》一文中提到: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其中就有“学会等待”和“学会宽容”,并对这“两个学会”做了独到的阐释。

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因为,一个好的品质的养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即使是一个字词,一个句子的理解,也都很难一步到位,而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过程;一个需要不断“学而知新”和“知新温故”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教育是最能体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领域,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效,尽管更多的时候不是那么直接,那么迅速。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感叹,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

前不久,我从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有个学生做练习时,把“持续”一词漏写了。老师指出后,他忙去补写上,可是又把“持续”写成了“特读”。老师没发火,而是和蔼地叫他再看看,有没有写错。第三次交来的作业,“特读”的“特”倒是改正了,可“读”仍未改。老师很耐心,拍拍他的肩说:“再查查看,…持续?这两个字到底该怎么写。”第四次,学生终于把两个字全写对了。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情不自禁地为这位老师的耐心所感动,为他对学生的等待而肃然起敬!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是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学会了等待呢?答案不容乐观。我们在育教学中常常因学生屡教不改而严加责罚,常常因学生屡教不改而责其无能,常常因学生屡教不改而心生厌烦……其实,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学生为什么屡教不改?是不会改还是不愿改?责罚就一定有利于学生改正吗?当教师的不也会写错别字,不也会忘记该改的错误吗?教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么能一定要求一个个天真的学生做到呢? 等待需要耐心,等待需要宽容。耐心是教师的涵养,它要求教师不急不躁,冷静行事;耐心是教师的理解,它要求教师能反思,能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耐心是教师的期盼,它要求教师就像撒下种子,等待收获一样;耐心需要教师的宽容,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变得心智不再闭锁,头脑不再固执,思想不再僵化,眼光不再狭隘;变得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多角度地看待事物,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我们有了耐心,就不会动辄责罚学生,就不会对学生失去信心。有了耐心,我们就会冷静地对待学生身上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并妥善地加以解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更重要的一点是:教育是引导学生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

肖川教授有一首诗这样写:

学会宽容,也学会爱。

不要听信青蛙们嘲笑,

蝌蚪,

那又黑又长的尾巴。

允许蝌蚪的存在,

才会有夏夜的蛙声。

教师应该如青蛙宽容蝌蚪一样,让温暖的夏夜充满嘹亮的蛙声。教师的情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从教师身上,渐习渐染,学到做人的准则。他们会被老师的耐心、等待和宽容所感染,从而努力克服自己的不是,努力去完善自己,并使自己也努力地去学会对人对事有耐心,学会等待和学会宽容别人。

等待和宽容也使教师自身天天都拥有一份闲适的好心情,去领略教育成功的喜悦和福;去享受生命的从容和韵律;去聆听心灵的激动和低语。总之,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的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所有的学生,无论智商高还是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尊重、宽容和等待,因为老师尊重、宽容和等待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灯光。

三、以教师的真爱点燃教育理想的火焰

教师的爱心如何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呢?

首先,爱学生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学生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学是人学,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去向,就谈不上教育。”

其次,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学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学生最不满意的是教师凭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漠、歧视某些学生。

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新精神,与学生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和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对成绩优秀、才华出众的学生,教师的爱心要表现在锤炼其意志,帮助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的方向;对有生理缺陷或家境贫穷的学生,教师的爱心要特别表现在体贴入微,使之摆脱自卑,增长信心和勇气。教师的爱心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要用真心和深情溶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

有这样一个关于爱心的故事:有一个得过脑炎而使智力受损的小男孩,在他的作文《愿望》中,只有简单的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妈妈天天都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都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这篇作文打动了老师,老师在上面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你放心,妈妈和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在妈妈生日那天,这个小男孩把他的作文当作礼物送给了妈妈,把妈妈感动得泪流满面。我想,爱心不需要有多复杂,只要它是发自内心深处,那爱就足矣。把爱心重合在另一个心上,再简单的爱都感天动地。

肖川教授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因为爱的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个角度讲,学生的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教师手中。所以,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用真爱去点燃教育理想的火焰,用真爱去为学生美好人生铺设道路。

理想,是人的生命之光!让我们的教育使它燃烧得更加灿烂。

点燃学生心灵和智慧的火花

点燃学生心灵和智慧的火花 ——记启发式语文在教学中的应用 湖北房县城关四中程经伟 启发即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引导,也就是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以催动学生睿智的醒悟,调动其思维点燃其心灵和智慧的火花。用实质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讨、挖掘,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增强能力的目的。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正是遵循这一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组织语文课堂,开启学生智慧的。 一、定向点拨,理顺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逐层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必须依靠定向点拨,层层设“卡”。当然设“卡”点拨的用意,在于疏导学生思维,使之沿着教室的思路向前发展。设“卡”是根据课文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思维延伸。如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我是这样启发的,问:①文章从哪几个侧面,描绘了春天美景的几幅画面?②文章按课文层次,我们给每幅画加怎么样的标题好不好? ③《春草图》除了写草的数量外还写了草的什么?哪些词写出了春草的特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步步设卡,层层深入地启发诱导,不仅能使学生捕捉到文章的线索,把握了中心,领略了语言的精妙,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二、突破点拨,集中思维 以前,在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时,总是逐字逐句地讲解,面面俱到地分析,唯恐学生不懂,结果费时费力,效果极差。现在从用突破点拨,切入关键的方法,使学生思维集中,加深理解,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如教《孔乙己》一文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我是这样点拨的。先问:“作者在写孔乙己两次到店买酒时掏钱的动作,用的是哪两个形象的字?”学生略作酝酿后答道:“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与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接着又问:“这两个字表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前后不同的性格变化?”有的说:“一个‘排’字反映出孔乙己有钱,故意炫耀自己。”有的说:“‘排’字不能说明孔乙己有钱,既然有钱,那么,他又为什么站着喝酒?”大家觉得越说越有趣,越想道理越明白,一个“排”反映了孔乙己虽然穷,但又爱幕虚荣,死要面子;一个“摸”字,更反映了孔乙己已贫困潦倒的处境。一“排”一“摸”准确地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他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倍受迫害的悲惨命运。 三、转换点拨,变通思维 教学时遇到坡度陡、难道大的问题时,采用铺垫辟路,转换点拨的方法,在学生思维的通路上筑上一些台阶,变陡坡为缓坡,使学生的思维顺序稍作变通,凭借自己努力,消除难点,解决问题。 如讲《我是叔叔于勒》一文,开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于勒这个艺术形象的意义?”学生无从回答,接着,我用铺垫的方法作了点拨。先问:“谁来说说小说发表时法国的历史情况?”学生纷纷做答。又问:“谁说说于勒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学生稍作讨论,有人归纳道:“于勒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有三:①反映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竞争。②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③透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相互关系的一个侧面。”这样,在难题的陡坡面前一点筑起台阶,降低坡度,再在学生思维的阻滞处一拨,使学生思维顺序稍作变通,得出结论,攻克了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 四、联想点拨,发散思维

让课堂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新)

让课堂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让课堂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广西钦州市第三小学(535000)韦莲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准确、及时促进课堂生成,将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怎样促进课堂生成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平等对话,因势利导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在教学中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展示学习进程,这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我在教学(苏教版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让学生尝试用交换乘数的方法来检验28×12的计算结果,出现两种写法。 有一位学生指着第二种算法说:“陈小玲用的第二种算法是错的。”当时,我没有对第二种算法作出判断,而是接过学生的话说:“是啊,第二个算式看起来有点不同,但是我们能让陈小玲说一下她的算法吗?”学生们齐声说:“同意。”陈小玲说:“先用2乘28等于56,再用10乘28得280,省略0不写,56加上280得336。”陈小玲回答得干脆利落,但学生们都将信将疑。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知道,学生对两位数相乘的原理已经基本理解,我接着进行总结:”

同学们的两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只是处理的顺序不同,第一种是从下往上算,第二种是从上往下算,但为了方便,我们都用从下往上算的方法来计算吧,同学们同意吗?”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又能让学生展示了数学思考过程。 二、即时关注,及时捕捉 课堂生成有时昙花一现,只出现在个别学生身上或小组里,教师要善于捕捉,因势利导,让全体学生都来关注这些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并最终转化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 我在教学《认识周长》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物体的一个面,用线围一围它的一周,然后用尺量出周长。有的学生围铅笔盒,有的围数学课本,有的围三角尺……有3位学生围桌面,他们在小组里比划并小声争论。我走了过去,李明说:“老师,我们想围课桌面,但是线不够长。我们认为只要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因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正好是桌面周长的一半。”我让李明用展示板把桌面画出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同学展示,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说:“刚才同学们都围了各种各样的图形,量出图形的周长,而李明这一小组量了课桌面,课桌面是一个长方形,他们量了其中的一条长和一条宽,就知道了桌面的周长,这个做法有什么道理呢?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问题。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预习下一节课,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显然,量桌面的周长时,小组碰到了“线不够绕一周”的困难,而小组的同学通过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及时引导全体学生加以关注,使个别学生的想法变为全体学生的思考对象,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重要的铺垫。 三、互动纠正,变“废”为“宝” 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冲突和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

燃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燃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他智力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培养兴趣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和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趣味导入,扣“生”心弦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导入新课时就必须想办法打动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全神贯注,兴趣盎然,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打好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导语,要做到“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生动、有趣且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把学生带入到优美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就能自觉、轻松、愉快地学习新的知识,获取新感受。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贵有疑。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即关键的词语、句子、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正如教育家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此长期引导,不断实践,就能使学生不仅爱提问、敢提问,而且善提问、会提问,还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发展,加速他们语感的形成。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与目的性。但如果直接对学生说教,又难免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讲究授课的艺术,并运用各种生动灵活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挖掘教材中的美 教材中的美比比皆是。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济南的冬天》等,教师可通过形、色、声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感受那令人陶醉的景色之美,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教学《背影》、《最后一课》等,让学

智慧树知到《燃烧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燃烧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酸雨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燃烧引起的。 A.对 B.错 答案: 对 2、空气干燥基成分中,煤是没有水分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3、温室效应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燃烧 B. 酸雨 C. 建筑物过多 D. 人口增长 答案: 燃烧 4、柴油的碳氢质量比(C/H)比煤炭的碳氢质量比(C/H)要大。

B.错 答案: 错 5、普罗米修斯通过实验证明了氧气的存在。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二章 1、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化合反应 B. 气体与固体的反应可以适用质量作用定律 C.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双分子反应 D.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不可逆反应 答案: 气体与固体的反应可以适用质量作用定律 2、关于Arrhenius定律,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放热反应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吸热反应 C.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理想气体参与的反应 D.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不可逆反应 答案: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理想气体参与的反应 3、关于反应级数,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反应级数只可能为正数 B. 反应级数只可能为整数 C. 增大压力一定会增大反应速度 D. 同等条件下,气体燃料的反应级数通常大于固体燃料的反应数 答案: 同等条件下,气体燃料的反应级数通常大于固体燃料的反应数 4、在其他条件可比的情况下,以下哪种气体自由射流与外部大空间之间的混合最强烈? A. 扩展角30°的圆柱射流

扩展角15°的圆柱射流 C. 扩展角30°的扁平状射流 D. 扩展角45°的扁平状射流 答案: 扩展角45°的扁平状射流 5、如果在钝体中开一道可以流通的缝隙形成“开缝钝体”,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开缝钝体的回流区范围会大于原来的钝体 B. 开缝钝体回流区内的混合强度会大于原来的钝体 C. 开缝钝体的射流长度会变短 D. 开缝钝体的扩展角会变大 答案: 开缝钝体回流区内的混合强度会大于原来的钝体 第三章 1、以下哪种措施会使得热自燃变得更容易? A.

点燃学困生心灵的火花(读后感)

点燃学困生心灵的火花 ——《一个都不能落-名师针对学困生的针对教学》读后感 本学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读一本教学名著,我选择的是名师工程系列之一《一个都不能落-名师针对学困生的针对教学》。本书针对不同的原因形成的学困生,通过真实的案例、成功的解决方法以及深入的理论剖析,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为振华中学的教师,我更能体会到学困生在教学工作中的重大影响。所以如何在课堂上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的问题。 一、尊重理解,平等相待。 尊重和理解是学困生向上的金钥匙。真正使学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的原因,在于学校和教师对他们不正眼相看。因为他们听表扬少,挨批评多,自尊心就往往被自卑心所压抑,给人没有自尊心的感觉,其实他们并非如此,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信任。学困生已经背上了心理包袱,老师的一个皱眉、一句讽刺话都会让他们雪上加霜。我们要把他们看作与优秀生同样的个体,用和气的态度对待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帮他们排解困难。 二、捕捉优点,肯定成绩。 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根本是培育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差的学生也有可取之处。老师要多方面了解学困生,发现他们的长处,加以赞赏。通过褒扬闪光之处,促使他们树立信心,抬头做人,以使他们获得愉快体验的同时,感受到温暖和信任,从而产生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进步向上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让学困生与以前的自己比,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他就能重新理解自己,产生信心。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直观教具,不但能使学生产生直观印象,又能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愉快的境界,让学困生感到新奇有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成功之乐,从而协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 四、尽心辅导,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对学困生实行跟踪,当天的学习当天过关,这也是提升学困生成绩的重要举措。学困生之所以差就是对知识掌握不够而后又不好意思问,时间长了,积压的知识越来越多,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基于此,老是要在课堂上即时准确地对学困生实行讲解,不怕费时费事,即时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让他们能够轻松地学习。学困生中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成绩不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针对这个少部分学困生,要尽心尽力协助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当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这些方法,而要根据本校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教学。我相信,对待学困生,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用热情关怀、耐心教育、精心指导来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他们一定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学习。

巧设“问题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巧设“问题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发表时间:2019-10-11T15:22:35.883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2期作者:陈海艳 [导读]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办事处王家山小学723100 摘要:教师恰到好处地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但在一些知识的关键处、易混处和学生思维的转折处往往需要多个问题配合起来引导学生有效地深入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摩擦出耀眼的火花——这就需要使用“问题串”。 关键词:问题串学生智慧课堂 所谓“问题串”,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指向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的过程,引领学生学习的一组问题。 一、巧设情境问题串,生成自主探究的主体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引导学生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时,我结合课件谈话创设了小兔搬家的情境: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课件出示小兔搬家的图片)哦,小兔子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草地上有一个简化的格子图,图中的房子正在方格纸上平移)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生:平移。)在向哪个方向平移?(生:向右平移。)(我接着讲述)小兔子们觉得有些累了,就停下来休息。这时,小白兔说:“你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小黑兔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小灰兔连忙摇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这时我问道:“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为什么?”接着,我再次提问:“怎样判断小房子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再在全班交流。这样,通过设计情境问题串,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又能将学生巧妙地引入探究新知的过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究知识。 二、巧设有针对性的问题串,生成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 在教学中,目标明确、恰到好处地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质疑点和思维的受阻点上提问,必要时可设计问题串,在学生思维的结点上有针对性地抛出问题,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从而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热情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图等方法理解算理,在初步找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出示了三道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题,请同学们任选两道题做。学生做完、订正后,老师依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做这三道题时,同学们都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转化时要注意什么? 2.你们为什么都把它们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 3.通过计算,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第一、二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明确转化的目的,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巧妙对接。 第三、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在进一步明理的基础上明确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但老师不仅仅关注于此,而是把通分、化简等方法运用问题串进行点拨指导,使学生今后在计算时方法更加清晰、明确。一个个问题的抛出,使学生沉浸在自主探究的气氛中;一次次思维高潮的迭起,使学生感受着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正是这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串推波助澜,既生成了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巧设阶梯式问题串,生成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串,将一系列问题有机串联,就能有效地克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细碎、离散和随意等不足,不仅能更简洁有效地驱动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还能生成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让学生在解决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炼知识的技能,提升思维品质。 如三年级下册教学《分一分(一)》时,在学生认识了1/2这个分数之后,我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折出它的1/2,并涂上颜色,学生迅速地完成了。然后我依次提出了以下问题: 问题1:你怎么知道涂色部分就是整张纸的1/2呢? 问题2:你能用折纸、涂色的方法得到这张纸的1/4吗?(学生折纸、涂色) 问题3:你是怎么得到这张纸的1/4的? 问题4:大家的折法不一样,每份的形状也不相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纸的1/4呢? 问题5:如果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有两份涂上了颜色,那涂色部分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有3份涂色呢,涂色部分又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问题6:你还能用这张纸折出几分之几? 以上6个问题针对折纸活动紧紧抓住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平均分以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达到了帮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来认识分数含义的目的,加深了他们对分数本质的认识。 四、巧设开放性问题串,生成见解独特的创造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或开放性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比的基本性质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开放性的问题串,鼓励学生大胆挑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能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智慧在探究中闪耀,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不断发展。 当然,问题串的种类还有很多,应用时机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设计适合的问题串。不过设计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科学地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串,使每一个问题都能激发学生思考,着眼于

听张四保《做智慧型教师》有感

听张四保《做智慧型教师》有感利用假期我在电脑上观看了山西教育教学专家张四保的讲座,对《做智慧型教师》感受颇深: 一、学生班级管理方面:综合各学科以班主任为中心,学习成绩相近的两个学生分为一小组,实现小组最小化,效率最大化;并采用捆绑式评价,一月一小表彰,两月一大表彰,期中一小结,期末大总结,实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生管学生,学生帮学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团结的精神;使差生在优生协助下提升,优生在协助差生的过程中走向成熟。 二、学生学习方法:学好知识有三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讲明白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层次,这个点我们老师都知道,能想办法讲出来,讲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听讲者听懂,学会;那讲授之人肯定会。所以让学生学会复述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简单讲解,这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奠定扎实基础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变教案为学案:从学生实际出发,把要学习的知识具体化,问题化,系统化,让学生从点出发,再由点汇集成线,最后形成面。学生学习的知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通过长期的积累、整理,学生学会了,学好了,教师的教案也变成了学案,变成了学习指导用书,并且老师在编写学案时,要善于取各家之长,编写出具有个人特色实用高效的学案,然

后逐年更换新内容,吸收新鲜血液,这样学案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科学,也为备课节省了很多时间。 四、教学方式方法:“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拔,分层训练,拓展延伸”二十四字的教学模式,经过科学、合理、灵活的应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生代替老师讲解,真正把课堂变成了学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开拓了学生思维;老师少讲、精讲,只讲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的知识、拓展思维的方法,既突出了重点、难点,也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 五、分层优化练习:学习成绩的提升,关键是水平的提升。而水平是练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所以分层优化练习是必要的、关键的、重要的环节;习题分层设计,由易到难,由知识点到知识链,最后形成知识树,使知识系统化;太谷县教委教研室让老师把历年来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一千道题型浓缩为三百道题型,既历练了学生又形成了知识网络,借题上楼,学生拓展了思维,掌握了解题思路,提升了水平。我们也需要这样去归纳总结。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更新教学观点,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坚决不满足于墨守成规,要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持续总结改进,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相信成功就近在眼前。

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摘要: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必须要激发情趣,营造学生宽松安全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改变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热情,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阳光的温暖。使学生勤思多问,大胆质疑,敢说感想。 关键词:点燃思维火花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突破单纯的只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善于用语言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共同围绕教材创造和谐的情景,愉快的吸收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行能力的提升与训练。教师必须“一改”“一言堂”的作风,鼓励学生勤思多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想敢说,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语文教学改变过去死气沉沉的面貌。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原因是多数孩子是怕说错了面子上不好看,另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懒得

动脑,还有一部分学生水平低,认为问题过难他们不会,索性休息不伤神了。可是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过小,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激发情趣,营造学生宽松安全的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是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在讲解《海上日出》一课时,自读课题后我就首先引导学生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想知道海上看日出与在草原、山中看日出有什么不同,有的说想知道海上日出是怎样一番景象……然后让学生再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说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向上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又认真地思考起来,并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可见急于寻求答案的心态引发了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 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教育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教育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回想自己的个人教育史,慢慢品味这句至理名言,更觉自己要学、要做的还有很多。教育不是灌输,也就是不能把学生当作不变的,我们应把他们看成是不断地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 教育就是生命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间充满着爱与恨、喜与悲、信任与怀疑、果断与犹豫、顺利和挫折。教师作为对话的参与者,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很多场合,教师因其独特的社会身份需要扮演点火者的角色。而点火者是要讲究一点技巧的。既要把握好点火的时机,又要把握好点火的程度。其实很关键的一条是要充满智慧地点火,以自己的智慧之火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从最初的星星之火,不断增加“理性和感性之合金”类燃料,使其成燎原之势,让每个学生感受其魅力,唤起其沉睡的或清醒的细胞,提高其活性,积极参与对话,不断观照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 语文课,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孩子的多彩梦想而存在的。欣赏每个孩子的梦,为孩子创设情景乐园。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只有让孩子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参与、表达。有一次,陶行知现实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顿时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到桌子上,

班主任语言的魅力

班主任语言的魅力 惠安小学徐红梅 马雅可夫斯基说:“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谈话是以语言点燃人的心灵火花的高超艺术。作为班主任,既是一个管理者,又应是一个语言艺术家,必须用自己的心去弹拨学生的心弦,用自己的灵魂去感染学生的灵魂,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而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谈话法”。那么,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如何发挥语言的魅力,与学生沟通情感,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达到理想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呢?我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一“胸中有数”地谈 班主任与学生谈话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要在谈话前做到“胸中有数”,有目的地谈。这个“数”,是指对情况的了解。了解是谈话的前提。谈心要知心,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症结,有的放矢地接触学生的思想,才能打动学生的心,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心理接触。任何成功的谈话总是以对情况的了如指掌为基础,以心理接触为前提的。 如,我刚接一个班不久,就发现一个女同学有小偷小摸行为。偷了班里同学的笔呀,本子等学习用具。我先不露声色,在本班学生中作了一番调查。由于她学习成绩差,性格古怪,学生们不喜欢和她在一起玩。还有家庭也很特殊,得不到真心的关爱,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思想。再就是她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薄弱,很容易受个人欲望驱使。她一贯爱吃零食,为了解馋,经常向同学借钱,或向亲人骗取,后来发展到偷家长口袋里的钱,由于没有及时教育,致使其错误从家庭蔓延至学校。 情况了解清楚后,接着我就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不仅要积极配合,还要从孩子所犯的错误当中吸取教训,改进教育方法。同时,我也引导全班同学和她玩,和她交朋友。让同学们的真心感动她,让她明白其实大家都很喜欢她,都很关心她,让她在同学们的爱中明白自己错了。我见她有所触动,就由此及彼,进一步引导她认识自己的错误,帮助她找出犯错误的原因,鼓励她放下思想包袱。我的话字字恳切,句句在理,且又符合实情,使这个不轻易落泪的女孩,不禁潸然泪下,并表示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教育实践证明,对情况了解得越清楚,就越能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左右谈话的“形势”,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笑意长存”地谈 笑是柔术,柔能克刚。人们对强硬的态度会本能地产生对抗情绪,而对柔顺、温和的态度则往往容易接受。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笑是沟通人的情感的媒介。教师和学生相处假如老是板着面孔,学生就觉得有一种恐怖感,缺乏人情味。 在课堂上,根据内容和课堂气氛发展的需要,一席趣话可使笑语满堂、气氛和谐轻松,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如在教学《林中乐队》一课时,有个调皮的同学不停的扯着嗓子学猫叫,逗得其他同学无法听讲。这时我笑着说了一句:“哇,有只猫饿了,快找找哪里有小老鼠送他一只。”这一说,同学们笑了,那位同学也不好意思的笑了,专心的听讲起来。这种巧妙的教育方式,既省力又省时,还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用温和的微笑表示否定,表现出教师的宽容与气度,可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有助于情感的交流,缓和谈话的气氛,使学生乐意地接受教师的批评。面对学生的成绩时,教师的微笑表示肯定,可增强学生的自信感,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最终成果简介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卫东区建东小学申报的《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课题,自2013年11月份立项以来,经过近一年多的研究,已完成了预期的目标。现将研究的成果情况简介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个性的张扬,更重视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的高速发展,社会也越来越需要有个性、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打破常规的,有知识、有思维、有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一定要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当前小学阅读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有重视“统一”,忽视“独特”的现象。这种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的教师虽然强调学的个性,但在阅读教学中或完全让位于学生,教师扮演着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角色,不能够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或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读来读去,却缺乏深入的思考与交流,感受、体验、理解都浮在面上,个性化阅读难以闪现其光芒。因而我们提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就是想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真正能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式、方法。 二、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着重研究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的途径、方法和基本模式等。 2、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构建有效、可操作的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小学语文个性化课外阅读指导模式研究。探寻出一套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长效指导机制。 (二)、主要观点与创新程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充满着意义和思想,热情和灵魂的精神世界,师生主体都具有“个性化阅读”的愿望与潜能,这种愿望和潜能是可以利用和发挥的,唤醒师生“个性化阅读”的愿望与潜能,完成语文对“人”的启迪、润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习,促进教

做智慧型教师 构建智慧型课堂

做智慧型教师构建智慧型课堂 智慧课堂是一个以整体性、复杂性、开放性为特征,运用非线性教学模式,以培养智慧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课堂形态。智慧课堂一反传统课堂的固化与呆板,转而追求课堂中的德行、能力、灵敏和创新,它不是狭义的智力课堂、智能课堂,而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相伴、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随、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灵魂人物,对有效实施智慧课堂的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建构智慧课堂首先应着力提升教师素养,打造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智慧因素:以教育规律为导向的理性智慧;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知性智慧;以职业情操、情感价值观为灵魂的情感智慧;以教学感悟、教育经验为发展的实践智慧。只有同时具备理性智慧、知性智慧、情感智慧,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实践智慧的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推动智慧课堂的发展。 智慧型课堂的创建: 教学形式与学生兴趣相融合 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表现为对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对,也同时包括对教学形式的组织。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我国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一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别在班级内采用适宜的、符合学生兴趣点的个性化教学形式,比如以互动交流为主题的

展示课、以审美鉴赏为核心的阅读课、以反思总结为内核的习题课,就需分别采用合作互助、教师讲授、自主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教师的实践智慧应善于将学生兴趣融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唯有这样才能凸显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传播智慧、指点迷惑。 预设”与“生成”相协调 在课堂中,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活动,即必须符合教学的必然规律,因而具有预设性;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一种基于教学实践的艺术,各种智慧因子大多是在动态中迸发的,因而也具有生成性。预设为生成创造了条件和基础,而生成又丰富和发展了预设。因此,智慧型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同时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左右逢源,及时获取智慧信号,这样才能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 总之,课堂教学要实现传播智慧和培养智慧型人才的价值诉求,就必须依靠教师。教师要想助力智慧课堂的有效建构,就必须以提升专业素养为己任,以发展教育智慧为目标。只只有拥有理性智慧、情感智慧、知性智慧及实践智慧的复合型教育人才,才能在课堂上彰显智慧风采,传播智慧因子,实现培养智慧型学生的终极价值追求

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

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 发表时间:2013-11-13T13:42:06.3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9月总第97期供稿作者:陈花[导读]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中,给自己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陈花福建省永安市南门小学36600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性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 师:你从课文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 生:从“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句话可以看出。师:请仔细找一找,是哪个字置大雁于死地? 生(思考片刻):老师,应该是“嘣”字。 师:如果××同学当时也和魏王一起打猎,如果他也拉得动弦,能发出“嘣”的一声,请问大雁会不会掉下来?生(愣了一下):不会。 师:再仔细想想。 ……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研究点,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质疑,促进主动探究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中,给自己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中,我引导学生重点探究“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箭”,从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超群智慧。在我们师生、生生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逐渐浓厚,质疑碰撞出的火花也越来越精彩。一时间,课堂变得前所未有的活跃,尤其是那些读过或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更是不错过这次探讨交流的好时机。 三、启发想象,挖掘探究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维的机会,我们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最佳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训练,从而挖掘学生探究的潜能。 如《月光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而是按起琴键来。在这里,可以抓住“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原因是什么”这个空白点,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原因。有的学生说当时贝多芬弹琴太投入了,没有听见盲姑娘的话;有的说,贝多芬故意不回答盲姑娘,他不想惊动盲姑娘,只想好好弹曲子给她听……在此,正是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引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作者情感的距离;同时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四、突破定势,激发探究思维 思维定势是学生探究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多方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 例如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生初读后): 师:你从哪段话中读出王熙凤的热情? 生(读):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师:读完了,现在请你告诉我,林黛玉几岁了? 生(摇头):不知道。 师:她上过学吗? 生(又摇头):不知道。 师:她现吃什么药? 生(还是摇头):不知道。 (连问了三个同学,回答都一样。) 师:这就奇怪了,不是都问了吗?怎么你们一问三不知呀? 生:因为林黛玉没有回答。 师:是林黛玉不想回答,还是她根本没有回答的机会呢? 生:没有回答的机会。 师:这就奇了怪了,王熙凤既然不想知道答案,那么她这样问究竟用意何在呢?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观点。

1、 关于道德的说法,以下观点是错误的是() A.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B.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 C.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D.道德是一种底线规 范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2、 支撑教师站稳三尺讲台,乐教勤业的原因是( )。 A.这是人们生计的需要 B.是社会的需要 C.是个人奋斗的目的 D.是由教育实现自身效益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3、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苏格拉底的名言。 本题答案:对错正确答案:对 4、 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 化基础知识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5、 当今时代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下列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要求 B.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C.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学习 D.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考虑动机与原因就进行处 理。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6、 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不正确的认识是( ) ①有利于净化社会道德风气②有利于优良文化传统的继 承和发展③有利于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④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A.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7、 师德修养要体现时代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 A.随时代变化,彻底变革师德内涵 B.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重新确立师德规范 C.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 D.以不变应万变,守护祖国的师德传统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8、 “聪明人看到别人的毛病,就把自己的毛病改正过来了。” 这是古罗马普卜利西尔的教育观。 本题答案:对错正确答案:对 9、 美国的师德规范主要分为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面的内容。

用爱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用爱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升入初三,三年二班的尹志强在第一单元的测验中仅得了三十多分,他接到卷子后随手揉乱了扔到书桌里。这一情景恰巧被我注意到,当时我很生气,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询问原因,他理直气壮地说:“我英语基础太差,跟不上了!”由于他的语气不好,我把他训斥了一顿,他哭了,哭得很伤心。就在这一瞬间,我感到我面前站着的这个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意识到自己这种冲动的大声斥责可能是徒劳无益的,同时,我内心产生了一种慈爱之心。于是,我让他坐下,说道:“你考不好知道生气,说明你很要强,你还想把英语学好吗?”他点点头。于是我开始指导他如何最快地取得进步,我从英语的语言特点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到学习方法,一一向他做了介绍,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给他留了每天的学习任务,还一再鼓励他,最后,他非常感激地离开了办公室。 接下来的几天,我始终注意观察他的听课状态,并以较简单的问题向他提问,随之鼓励他,明显的,他已在进步之中了。一天放学后,我走到二楼楼梯口,他主动走向我说:“老师,我英语现在按照你说的去做,明白点了。”我说:“只要你有恒心坚持下去,你一定能行。”他问“我想考到六中,英语得考多少分?”我说:“至少得85分。”随后我又对他进行了一番鼓励。 在下次的测验中,他考了五十多分,主动找到我说他没考好。我说:“你已经进步很大了,你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后来,在

一次测验中,他居然成为全班几个九十分以上的同学之一。我虽然对他的成绩有所怀疑,但并没有直接盘问他。怕伤了他的自尊心。而是从正面得到了他的答案。我说:“这单元考得这么好,怎么学的呢?”他说:“老师,这次考的我几乎全会,单词我妈都考过我了。你讲的重点句子我全默写过。我也没想到这么好。”这时,我意识到我的怀疑是多余的,也庆幸自己当时的理智。我与他分享着初次成功的快乐。我说:“如果以后每单元你都能这样去做,综合起来,你的英语就了不起了。”他摸摸后脑勺,笑了。就这样,他初三一年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着。中考满分120分,他竟然取得了114分的好成绩,这对他,一个面临掉队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不易啊! 我对他的认真、执着从内心感到高兴,我与他共同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关键的不是他的分数,而是在我为人师的过程中,对我的付出的回报。更使我认识到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我细致耐心的教导和鼓舞,使他从掉队的边缘走向成功;我的几句话,成为他永久的动力。可见,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设法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会关系到学生的一辈子。 由此,我也深深感悟到: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所以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鼓励。但是,对学生的行为,我们常常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评价,不去体验孩子那一颗颗纯真稚嫩的心,因而

点燃智慧的火花 涌动生命的灵性——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细节

点燃智慧的火花涌动生命的灵性——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细节-小学数学论文 点燃智慧的火花涌动生命的灵性——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细节江苏南通市第一棉纺织厂第二、三工人子弟小学(226002)申炎霞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都一致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能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巧妙地作出相应的变动。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因为它直接关注了儿童的理智和心灵,凸显了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面对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时,如何去捕捉和处理,使它们转化成教学的契机,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实现学生生命灵性的真正涌动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胸有成竹酿生成 重视生成并非是否定预设,那不是指针的偏转,而是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种提升,一种超越。预设依然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我们的预设要充分,要做到对结果了然于心,对过程周密考虑。教师预设的程度必然影响着生成的收获。如笔者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年份除以4,如果没有余数的为闰年,有余数的为平年)之后,并没有将“如果是整百的年份不适合用这种判断方法” 急着交代出来,而是出示“1896年”这个年份,让学生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接着,笔者问学生:“1896年之后的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1900年啊。”这时,笔者根据学生的提议微笑着用多媒体将1900年的年历呈现,当他们在年历中看到这一年的二月份只有28天时,都感到非常疑惑,有的学生甚至怀疑是否是计算机出现了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求知欲被有效地激发了。实质上,对于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