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 江苏小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全)

2014 江苏小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全)

2014 江苏小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全)
2014 江苏小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全)

2014 江苏小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全)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4年未考):[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

1变迁:夏、商、周(东周、西周分为两个时期)更替,合称三代。

2.周:西周(BC1046- BC 770);

东周(BC770- BC221):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二)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11-13年连续考查):

1.分封制(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目的:为了扩大和巩固统治。

2)基本内容:周武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3)诸侯的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义务:为周天子随从作战、镇守疆土、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特点:(层层分封,形成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秩序。)

5)影响: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稳定统治(积极);

随着诸侯实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2.宗法制:

1)内容:按血缘关系的秦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注意:大宗与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级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

3)意义: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13年新增考点):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考点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了解秦朝的统一(4年未考)

1.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

朝——秦王朝。(★巧记:“喊赵薇去演戏”)

2.秦统一的原因:①经济:商鞅变法,国力增强;

②民心:人民渴望统一;

③个人: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二)了解“始皇帝”的来历特点及秦的中央官制机构(10、12年考查)

1.“始皇帝”1)来历: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德超过“三皇五帝”。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特点:①皇权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

②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3)本质:君主专制。

(★两千多年皇帝制度:前221年,秦始皇;1912年,宣统帝溥仪)

3.秦的中央官制机构——三公九卿制度。

1)“三公”及其职能:①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②太尉:主管军事(是虚职,无实权)

③御史大夫: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2)“三公九卿制”的影响:中央官员相互配合,相互牵制,保证皇权的独尊。

三)理解秦朝的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10、11年考查)

1.建立过程:春秋战国:开始出现,秦朝时:在全国推广。(★注意:秦朝推广,春秋战国创立)

2.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与分封制相比,最大特点就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概况:

四)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0年考查)

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且得到不断加强与巩固。

考点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11年考查)

1.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度影响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是指郡县制、封国制(分封诸侯王国)并行。

二)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11年考查)

1.三省名称、职责及运作顺序: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最高指挥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

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造,被历代王朝所沿用。

三)了解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4年未考)

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权。

★注意:宋朝最高行政机构叫中书门下,长官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最高军政机构是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

四)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11年考查)

1.元朝设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2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

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区)。

2.与中央的关系:

⑴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利时受中央的节制,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

⑵各行省重大军政事务,必须报呈中书省;军政要务,报呈枢密院。

3.行省制度的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五)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1年13年考查)

1.主要变化顺序: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夏商周时期:世官制(注重血缘关系)

2)汉朝:察举制(孝廉是士大夫做官主要途径)

汉武帝时开始实施察举制、是由官吏考察人才向中央推荐,最终以中央任命相关制度。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注重的是门第、家庭出身)隋文帝废除。

4)隋朝—清末:科举制(成绩和才能)

科举制过程:隋出现、唐完善;明清,演变成“八股取士”;清末“新政”时(1905年),科举制废除。

科举制意义:A把选拔官吏权力集中到中央,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广纳人才,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C是古代选拔官吏制度;

D忽视自然科学,影响自然进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注意:科举制注重的是考试成绩,因此在这四个制度里面,科举制是相对最公平的。

★注意: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进士科,是科举制开创的标志。

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2年13年考查)

1.废丞相: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阶段。导致皇帝丛杂政务集于一身。

2)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侍从顾问。

2.设内阁:明成祖(明永乐帝)时设立内阁制度。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决策和行政机构,不能制约皇权。

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注意: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根本区别:内阁不能制约皇权,它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二)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11年13年考查)

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军机处。

2.特点:①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②机构单简、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三)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年未考查)

1.积极:①经济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②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2.消极:(★注意: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重点识记其消极影响)

容易滋长腐败现象。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钳制了民主思想的产生,摧残了文化,妨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

★单元总结: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脉络和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要点:

1)专制主义:皇权至上,专制独裁;

2)中央集权:地方无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

3)基础:①经济:封建自然经济

②思想:(最初)法家思想,(后来)儒家思想

4)发展历程:战国,萌芽→秦朝,开创→汉、唐、元发展和完善→明清顶峰

5)两大矛盾: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脉络:

1)中央行政制度: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

3.演变特点:1)中央: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2)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加强和完善。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的主要史实

A.鸦片战争1)时间:1840—1842年侵略国:英国

2)原因:直接原因(借口):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3)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战争爆发;

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8月,英国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

4)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侵略国:英法联军

2)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过程:英法联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4)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985年)和《北京条约》(1860年)。

5)影响:中国丧失更多的土地和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

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C.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挑起国:日本联军

2)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实力增强,积极对外扩张。(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3)过程:1894年7月,丰岛战役,日本挑起战端;

1894年9月,清政府在平壤战役中失利,退回国内。

1894年9月,黄海战役,我国北洋海军主力尚存,日本趁机控制黄海控制权;

1894年底,日本占领大连、旅顺、并进行旅顺大屠杀;

1895年初,日本攻占海明威,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

帝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爆发: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3)过程:八国联军从天津→北京进犯→廊坊阻击战→被迫退回天津→占领天津→最终攻陷北京。

联军统帅瓦德西设司令部于北京(★注意:这是西方列强第二次侵入北京)

4)结果:清政府战败,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2.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注意:《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相同点: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

★注意:《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分别体现了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时代要求。

考点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了解黄海海战

1)1894年9月,黄海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中方损失虽比日军大,但我国北洋海军主力尚存。

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乘机控制黄海控海权日本趁机控制黄海控海权。

2) 1895年初,日本攻占海明威,战役中,致远舰中弹受损,在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猛冲敌舰,致远舰

被击沉,北洋舰队全体壮士殉国。

2.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被迫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概况:刘永福(黑旗军首领)、邱逢甲和徐骧(义军首领)等

3)意义: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显示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热情。

考点三、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炮轰东北驻军,占领沈阳。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九一八事变标志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卢沟桥。不久,北平、天津失陷;

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屠杀中国军民人数超过30万。其罪行罄竹难书!

2) “731”部队:在东北地区成立了研究细菌战的部队。

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3.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力和作用(10-12年)

1)建立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正式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3)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4.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史实:

A.正面战场四大会战:(1937.7-1938.10)

1)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后进行)

1937年8~11月,淞沪战役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进行)

重要战役:平型关战役,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八路军115师)。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3)徐州会战: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战役,抗战以来的中国军队取得最大胜利,歼敌1万多人

4)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注意: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但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

1) 1937年秋,中共制定了路线(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

后根据地。

2)百团大战:①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进行百团大战。

②意义: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

3)抗战后期,敌后根据地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9.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根本原因:日本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建立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0.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0、11)

1)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9月9日,中国战区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2)胜利原因: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

②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中国官兵的英勇作战

③国际反法西斯的有力配合。

④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3)历史意义:①是近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④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的背景、定都天京(4年未考)

1)背景:①腐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

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加深。

③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

④受西方基督教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

2)定都天京:1853年初,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3.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的太平天国前期革命纲领

①目的: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

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②土地分配: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③产品分配: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④评价: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

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落后性:主张发展小农经济,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落后性。

2)《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①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②内容:政治: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开设新式学堂、医院。

外交:与外国自由通商,平等往来;独立自主,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③评价: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加之处于战争环境,

未能真正推行。

考点二辛亥革命

1.了解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

1)

——在中国人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2)同盟会的成立:①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②领导人:总理—孙中山;执行部庶务—黄兴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占领武昌,史称“辛亥革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成立:

①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②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3

1)时间、颁布者:1912

2)内容:(★注意:对应内容所体现的原则和特点)

③三权分立: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④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制约总统。

3)

4

1)

2)

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历史功绩)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②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风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等,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近代化。

3)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性质(根

本依据)。

考点三五四运动和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认识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10-13年)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拒绝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②根本原因:北洋政府的

反动黑暗统治。

4)影响: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注意: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

★为什么说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在革命性质和意义都更进一层?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但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了解中共“一大”(10年)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毛泽东、董必武参加了会议,陈独秀没有亲自参加会议)

3)内容: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

(即最高纲领)

③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意义:标志着中共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注意: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应该是联合的对象,所以这个纲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1922年中共“二大”才明确党的最低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

★注意: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的核心含义是奋斗目标新,最终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2)3)4)①②③④⑤1)2)3)4)5)6)7)①②③④⑤

3.了解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12年)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注意: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②影响:国共合作实现,标志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

①时间:1926—1927年

②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③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④成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

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

⑤结果: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政变(蒋“四·一二”、汪“七·一五”),大革命失败。

(★注意: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4.了解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12年)

1)南昌起义:

①背景: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②时间:1927年8月1日

③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④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秋收起义:

①概况: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打长沙受挫,因敌人势力强大,毛泽东转

兵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最终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意义: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③④⑤

5.理解八七会议(11年)

1)概况: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清算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

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它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6.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12、13年)

1)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①概况:1927年10月(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

②意义: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实践上开辟了“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2)革命根据地建设:

①措施:在革命根据地,中共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进行经济建设,

努力发展生产。

②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3)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但巩固扩大,到1930年夏,全国建起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7.了解红军长征(4年未考)

1)原因:博古、李德等的“左”倾错误(根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因),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出发地点:江西瑞金

4)

8.理解遵义会议(1935年1月)(10、11、12年)

1)内容:①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错误路线;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

2)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9.了解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10、12年)

1)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

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2)了解三大战役:①时间:1948底—1949初

②战役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胜利,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

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10.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11、12、13年)

1)结束了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2)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3)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1年)

1)时间、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2)内容: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族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注意: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3)性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注意:此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年未考)

1)筹备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具体准备。

2)会议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3)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4) 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现代史的开端。

(注意:1949-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3.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年未考)(修改)

1)宪法制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2)宪法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3)主要内容:①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主义国家,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性质、意义:①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注意:①②合起来即是1954年宪法的特点)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4.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修改)(10、11、12、13年)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①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②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①初步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注意: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③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标志

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完善:1982年,中共确立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党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①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相继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划地方

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主权。

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的省级自治区。成立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

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③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行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

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④1984年,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

治制度。

考点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1.了解1982年宪法的修订的情况(4年未考)

1)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部比较完善的

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11年)

1)时间、提出者: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

2)目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3)经过:①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这标志着

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变化(武力解决—和平统一)。

②1981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

第三次合作;并阐明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九条声明)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4)含义:“一国”指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

“两制”指两种社会制度,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5)意义:“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注意】1°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2°一国两制最初提出是为解决台湾问题,但是首先得以成功运用是在香港问题上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大会通过。

“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10、11年)

1)背景:①一国两制方针符合大陆和香港、澳门的现实。

②统一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港澳回归根本原因)。

2)香港的回归: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3)澳门的回归:1999年12月20日

4)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①对港澳: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对中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范例。

③对世界: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为世界和平作出新贡献。4.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史实(10、11、12年)

1)政策变化:1979年元旦,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

提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并建议实行“通商、通航、通邮”(三通)

2)历史性变化: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期隔

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3)历史性突破:1992年,海基会(台湾)、海协会(大陆)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注意:海协会和海基会是两个民间团体)

4)新发展: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促进两岸关系新发展。

5)新成果: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大三通)。

5.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4年未考)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

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

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一新中国的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13年)

1)背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立斗争。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具体政策:①“另起炉灶”:

◆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意义:使我国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③“一边倒”:

◆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实质:是反对帝国主义。

◆意义:在国际交往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0年)

1)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完善: 1954年,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周恩来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①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国内);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国际)。

3.了解日内瓦会议和了解万隆会议(13年)

1)日内瓦会议

①概况:1954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注意:会议旨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②作用:周恩来提出的合理建议,推动了会议进展,促成关于印度支那问题协议达成。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③地位: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万隆会议(亚非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①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②障碍:帝国主义对会议干扰破坏,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产生分歧。

③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求同存异”,加强团结合作,促进会议

的圆满成功,加强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关系。

考点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1.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3年)

1)背景: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②第三世界兴起,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重要力量。

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

3)意义: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标

②志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彻底破产。

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了解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美建交(12年)

1)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背景:中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中苏关系恶化;为了和平

解决台湾问题。

②过程:1971年“乒乓外交”: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关系的大门。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双方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即将访华。引起世界震动。

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结束,中

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78年12月,中美签订《建交公报》)

2)中日关系正常化

①原因: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

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本)。

②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1972年中日建交。

★易错:中日建交早于中美建交,所以不是中美建交才推动中日建交,是中美关系的缓和。

★易错:制定国家外交政策、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都是国家利益。

3.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3年)

1)对中国:①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第三次高潮)。

②打破了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对国际:①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②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对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知识小结:顺序记忆】:

一)建国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中苏建交及第一次建交高潮:建国一周年,17个国家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2)毛泽东访苏(1949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

3)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1954年,首次参加日内瓦会议,促成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的达成。

5)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召开。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①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结束,中美关

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③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1972年中日建交。

④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78年12月,中美签订《建交公报》) 2001年,中国提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发挥主导作用。

(★注意:中美关系的缓和是该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僵局被打破的关键)

★【知识总结】:新中国三次建交高峰期:

①建国初期: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万隆会议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与广大亚非拉国家建交

③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考点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了解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0年)(理解含义,能够对号入座

...........)

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①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等)。

②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1990年首次向联合国维和

行动派遣观察员,参加维和行动。

③2000年9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并倡议联合国“五常”首

脑的首次会晤。

④2009年1月,中国正式开始在亚丁湾海域实行护航。

⑤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理解上海合作组织(11年)

1)时间、目的:2001年,中国为发展与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提议成立。

(中国发挥主导作用)

2)意义:①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②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政治经济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雅典民主政治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13年新增)

1)自然地理环境:濒临海洋、多山多岛屿。形成一个个小国。海洋文明。

2)城邦制度: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注意: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由其经济条件决定的,地理环境提供自然条件,城邦体制提供社会条件。

2.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11\12年)

1)梭伦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94年(前6世纪初),雅典国家形成之初。

②目的:调解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③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社会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

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会议”;建立陪审法庭。

④意义:动摇了贵族世袭特权,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②内容:建立10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建立十将军委员会;

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③意义: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3.了解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12年)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2)主要内容(繁荣的表现):

①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担任一切官职向(除十将军以外);

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目的:鼓励公民积极参政议政)

3)意义: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4年未考)

1)积极作用:①对雅典: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②对世界: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

定了最初的基础。

2)局限性:①范围: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从根本上维护奴

隶主阶级的利益。(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

②性质: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方式:抽签选举等方式,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注意: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民主运作方式(管理运行制度):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集体决策、民主选举、群众监督)等。

考点二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10、13年)

1)《十二铜表法》

①时间:公元前449年颁布。

②原因: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推动;

③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清晰,审判和量刑有法可依。

④意义:积极性: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

平民的利益。

局限性: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根本上还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公民法:①时间: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

②含义: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③适用范围(对象):罗马共和国范围内的罗马公民。(包括《十二铜表法》等)

3)万民法:①背景: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扩张过程,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

显现。

②适用范围:罗马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③主要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奴隶制度,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注意:是罗马法核心内容)

4)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的原因:根本:维护统治的需要;直接:罗马版图的扩张。

★注意:《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也是公民法。

8.认识罗马法的作用(4年未考)

1)对古代罗马: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对近代世界: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是当代很多法律制度的源头;

③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罗马法思想,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

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考点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和“光荣革命”(11、12年)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开始标志:1640年,国王召开新议会。

2)“光荣革命”

①背景: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竭力恢复旧统治秩序,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满。

②过程:168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继承英国王位。史称“光荣革命”(不流血的政变)

③意义: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了解《权利法案》和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4年未考)

1) 《权利法案》

①时间:1689年

②内容: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军权等权力。

③影响:议会权力日益高于王权,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①时间:18世纪前期(1721年)

②产生:其成员由议会下院多数党产生。

③形成:1721年,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的首相,开创了。

★注意: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失去行政权,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议会取得对行政权的监督权。3.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的选举改革(10、12年)

1)背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内容:进行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会席位。

3)意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推动了

英国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4.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4年未考)

1)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知识拓展:英国首相、内阁产生程序、职能:

1°首相产生程序:一个政党的领袖→该党在下院竞选中成为多数党(执政党)→国王形式上批准任命→正式成为首相。

2°内阁职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对政府集体负责,与首相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对政府不信任,内阁垮台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首相权限:首相是政府(内阁)首脑;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掌握行政权,可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注意首相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

考点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1.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11年)

1)主要内容:①确立联邦体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

增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最高行政权归总统;最高立

法权归国会,有参政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为最高法院。

2)特点:①“分权与制衡”原则:如中央机构实现“三权分立”。

②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原则。

③民主性原则:如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总统和议会议员实行任期制。

3)评价:①性质: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积极作用: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维护了资产阶级

民主;加强了国家权力,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有利于美国政局的长期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存在,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不承认妇女、黑人、印第安人和白人

男子相等的权利;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注意:各州可在不违背联邦宪法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享有一定自治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理解美国的联邦制及国家权力结构(10、13年)

1)美国联邦国家示意图(三权制约分解图)(书上页):

2)美国1987年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参议院 + 众议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立法权);规定总统(元首、

军、政首脑,4年一届)的职权(行使权)和产生办法(选民间接选出);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司法权)。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

考点三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5年宪法)(10、11年)

1)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总统由两院联席议会选出,任期7

年、可连选连任。

2)立法权属议会: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众议

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间接选举产生,任期9年。

3)影响:使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2.了解德国的统一(12、13年)

1)背景:①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普鲁士实力强大;

③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2)过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

3)结果: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统一标志)。

3.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宪法)(10、11年)

1)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邦有一些自治权。

2)确定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

①德意志皇帝:世袭产生,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的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吏、创制法律、

统率军队,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决定对外政策;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实施。

②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是内阁首脑,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是联

邦议会议长,主持帝国政府工作。

③议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是最高权力机构,宰相为议长。(上议院);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它的作用很小,如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生效;议会无行政监督权。受皇帝和宰相(行政权)的控制,须经★注意:《德意志宪法》的颁布,确立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4.理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及其表现形式(13年新增)

1)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议会)行使国家权力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①主要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

②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2)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特点:(★注意:可视为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民主的共同点)

①经济基础: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

②阶级属性:是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组织原则: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和制衡的原则。

④政党制度:采取两党制或者多党制,各党轮流执政。

3)一大原则:分权与制衡。

4)表现形式(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

★注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属于代议制的形式,它和西方代议制的根本区别是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人民民主专政,西方代议制代表资产阶级专政。

专题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点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

1.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4年未考)

1)时间: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主要内容:①阐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进步作用,揭示资本主义基

本矛盾,断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②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斗争。

2.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11年)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成为人类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思想武器;

3)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3.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4年未考)

1)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实行投降买国政

策激起巴黎人民反抗。

2)成立:1871年3月,法国巴黎工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成立巴黎公社。

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3)措施:政治上: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机构——公社委员会;废除旧军队、旧警察,

取消资产阶级法院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

立法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所有公职人员的

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有明显的无产阶级革命色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4)意义: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③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注意: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指导巴黎公社运动,它是一场自发的、事先无组织无准备的偶然事件。

考点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了解二月革命的结果(12、13年)

1)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

2)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实权。(二月革命掘沙皇)

3)时间:1917年3月(俄历2月);

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了解《四月提纲》和了解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2年)

1)《四月提纲》(1917年4月)

①作者:列宁

②内容:①任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④意义: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四月提纲指方向”)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背景:1917年7月,俄军战败消息传到彼得格勒,士兵和工人举行示威游行,遭到临时政府镇压,

使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七月流血抛幻想”)

②概况:1917年11月6日—11月8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现曙光”)

3.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4年未考)

1)对俄国:为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资本主义:成功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3)对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解放斗争。

★注意: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胜利,启示我们资本主义完全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革命也可以首先在一个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成功,它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了解雅尔塔体系(13年)

1)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三国首脑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问

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起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

2)实际上:是美、苏两分天下,

3)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注意:雅尔塔体系不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2.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2年)

1)杜鲁门主义(政治表现):

①时间、提出者: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

②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美国维持世界霸权。

③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④影响: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2)马歇尔计划(经济表现):(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①时间、提出者: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1947年,开始正式实施

②目的: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冷战轨道;拉拢东欧国家;对抗遏制共产主义。

③影响:它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

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0年)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军事表现)

①时间:1949年4月

②性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苏联和东欧的军事政治集团。

③影响: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华沙条约组织建立(苏联军事对抗)

①时间:1955年5月

②性质: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③影响: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标志两级格局正式形成。

4.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及朝鲜战争(4年未考)

1)德国分裂: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分别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西德和东德。

2)朝鲜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两个占领区。

1948年,南部、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朝鲜战争:1950年,美国组成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

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3年,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

4)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5.了解越南战争:(4年未考)

1)背景:20世纪50年代,美国取代法国对越南南方进行殖民统治,为阻挠越南统一,长期占领越南南方。

2)概况:

3)影响:越南战争历时十几年,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越南战争结束,说明美苏争霸中,70年代美国处于守势。

6.了解古巴导弹危机(4年未考)

1)背景:苏联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2)时间:1962年

3)结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

4)影响:表明此时美苏争霸的战略优势在美国,苏联处于劣势。

8.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4年未考)

◆消极性:(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1)世界被分裂成两大阵营;

2)为争夺势力范围,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

(使世界处于毁灭性核武器的威胁之下)

3)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10、12年)

1)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

①背景: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为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各国

的国际地位;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为了应对美苏冷战的威胁,维护自身安全;西欧国

家联系密切,联合与起来与美苏抗衡。同时化解法德矛盾,维护欧洲的和平稳定。

②过程:1951年,法、德、意、荷、比、卢等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三体”合并成欧共体,欧洲共同体正式诞生,不断加强经济合作。

③性质: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

④发展: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政治上的联合。

规模也由6国发展到12国。

⑤影响:加强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提高欧洲地位,冲击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

★注意:从欧共体到欧盟,标志其性质由经济一体化组织(欧共体)转向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

2)欧盟的建立

①背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国际竞争激烈。

②过程:1992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荷兰签定《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

展,建立政治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③性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④发展:1999年欧元在11国启动,标志欧盟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英国不属于欧元区)

2004年波兰等10国加入,发展到25个成员国。

2007年27个成员国。

⑤影响:促进欧盟成员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欧洲各国的联系;挑战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促进

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注意】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增强了西欧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4年未考)

1)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①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增大日本的发言权。

②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③出兵参与美国的海外军事行动等。

3.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1年)

1)背景目的:①背景:二战后,亚非拉许多殖民国家相继独立。

②目的: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发展经济,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保持和

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江苏化学小高考知识点(全)

江苏化学小高考 必修1知识点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按物质的组成分类: 有机化合物 混合物 物质 化合物 纯净物 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单质 金属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可能是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3、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单线桥 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 2====Br 2+2KCl 2 KBr + Cl 2====Br 2+2KCl 得到2e- 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符号n 单位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 表示。 约为6.02x1023 微粒与物质的量 公式:n= NA N 例题P7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 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

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公式:n= M m 例题P7 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 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公式:n= Vm V 例题P10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 B = V nB 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1. 计算 m=c ×v ×M 2.称量 3. 溶解 4。转移 (洗涤2---3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5.定容 6。摇匀7 装瓶贴签 物质的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大小 <10-9 10-9 ~10-7 >10-7 胶体的本质特征 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区分溶液与胶体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强碱NaOH KOH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酸HCl H 2SO 4 HNO 3 弱碱NaOH KOH Ba (OH )2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水 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粗盐的提纯 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仪器 蒸 馏烧瓶 冷凝器 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 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铂丝用盐酸洗涤 然后在酒精灯燃烧至无色 再蘸取待测液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 - 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3题;共66分) 1. (2分) (2017高一上·长春期中)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 . 分封制的形成 B . 宗法制的影响 C . 个人素质的差异 D . 封建家长的喜好 2. (2分)春秋时期,周王向诸侯“求赙(财礼)”“求车”等现象说明() A . 宗法制得到加强 B . 分封制遭到破坏 C . 诸侯势力得以削弱 D . 诸侯展开争霸斗争 3. (2分)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①先秦时期主要包括夏、商、周三个王朝②西周是在公元前11世纪中期由周文王建立的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①③④ 4. (2分)《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A . 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 . 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 . 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 . 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5. (2分) (2018高三上·防城港模拟) 自周成王起,形成“乡遂制度”,即“国”与“野”对应的制度。“国”指都城及其近郊,近郊分为“乡”。都城住着上层贵族和手工业奴隶、乡住着下层贵族“士”,都、乡居民合称“国人”。“野”(或称“鄙”、“遂”)指广大农村,住着从事农业的“庶人”(或称“野人”)。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 . 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 点归纳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条件原因 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较稳定;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 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条件原因 外 部 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较稳定; 自 身 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适于生物呼吸的 大气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水汽逸出,适宜的温度使水多以 液态存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江苏小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全).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4年未考):[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 1变迁:夏、商、周(东周、西周分为两个时期)更替,合称三代。 2.周:西周(BC1046- BC 770); 东周(BC770- BC221):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二)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11-13年连续考查): 1.分封制(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目的:为了扩大和巩固统治。 2)基本内容:周武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3)诸侯的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义务:为周天子随从作战、镇守疆土、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特点:(层层分封,形成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秩序。) 5)影响: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稳定统治(积极); 随着诸侯实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2.宗法制: 1)内容:按血缘关系的秦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注意:大宗与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级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 3)意义: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13年新增考点):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考点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了解秦朝的统一(4年未考) 1.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 朝——秦王朝。(★巧记:“喊赵薇去演戏”) 2.秦统一的原因:①经济:商鞅变法,国力增强; ②民心:人民渴望统一; ③个人: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二)了解“始皇帝”的来历特点及秦的中央官制机构(10、12年考查) 1.“始皇帝”1)来历: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德超过“三皇五帝”。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特点:①皇权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 ②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3)本质:君主专制。 (★两千多年皇帝制度:前221年,秦始皇;1912年,宣统帝溥仪) 3.秦的中央官制机构——三公九卿制度。 1)“三公”及其职能:①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②太尉:主管军事(是虚职,无实权) ③御史大夫: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精】江苏小高考历史题目及答案

分数段: A:90-100 B:75-89 C:60-74 D:0-59 —————————————————————— 题目分值: 全卷100分 选择、判断2分/题 材料2题共19分,问答11分 —————————————————————— 一、选择题 1.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 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2.《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 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3.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测向技术 4.右图是某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拓片。作为一则反映时代印记的史料,这件文物可以直接说 明

A.秦汉书法和篆刻的艺术共融 B.魏晋草书与行书的衍生创新 C.隋唐草书的抒情写意 D.宋元行书的勾连放纵 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程颐 B.朱熹 C.李贽 D.王阳明 6.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 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7.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右图所示城市状况 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A.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8.“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 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 ㈠:古代历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 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复习资料之——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2.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 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 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020届高三(江苏)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 1.(2019江苏南通模拟)“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 A.雕版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 B.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2.(2019江苏六市质检)右图是南宋会子铜版拓片,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这一铜版佐证了( ) 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 B.宋代的印刷技术先进 C.南宋时期朝贡贸易发达 D.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行

3.(2018江苏扬州一模)右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4.(2018江苏南京二模)清代孙承泽评价,“鲁公忠孝植于天性,殚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已若显质之先人矣”。下列碑帖风格符合该观点的是( ) 5.(2018江苏盐城三模)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予以《红楼梦》为小说耶?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红楼梦》虽小说,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这就肯定了《红楼梦》( ) A.社会教化功能 B.文学鉴赏价值 C.维护封建礼教 D.革新社会风气 6.(2019江苏南京、淮安三模)在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 A.《二京赋》 B.《将进酒》 C.《雨霖铃》 D.《窦娥冤》 7.(2019江苏南通调研)“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接下来X为你整理了先秦历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历史知识点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 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先秦历史知识点:会盟 西周时周天子约见诸侯和春秋时天子、诸侯、大夫间的 约会及相互间的结盟。 西周中期,穆王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春秋初中期,政权由周王下移到诸侯,侯国间有事,君主共商。如前561年,齐桓公和鲁、卫等六国君主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南)相会,订立巩固嫡子嫡妻制和发展侯国间经济关系的文约。春秋晚期,一些侯国出现大夫专政,某些侯国间会议以大夫主持。如前 517年,晋赵鞅等九国大 夫在黄父(今山西泌水西北)进行商议,结果次年将周王子朝赶出王城,送敬王回王都。 西周晚期至春秋,常通过盟誓来调整和巩固贵族内部等级关系。盟誓有一定仪式:盟誓人先凿地为坎(穴),以牛羊或马为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盛之。读盟书(古称载书)以告神灵,然后参加盟誓者歃(饮)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牺牲上,埋入坎中,副本则归与盟者收藏。 西周末期,周幽王召集诸侯在太室(今河南登封嵩山)结盟,称太室之盟,为周王与诸侯盟誓之例。春秋时期有多种盟誓: ①侯国间盟誓。有君主 间结盟,如前632年,齐、鲁等 九国君主参加的确认晋文公霸主地位的践土之盟;有大夫间结盟,如前546年晋、楚等国大夫在宋国签订弭兵盟约。

江苏高考历史知识点

江苏高考历史知识点 高考,不管考题怎么变化,不管是哪个地方命题,有些重要考点几乎年年都考,反复的考,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江苏高考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江苏高考历史知识点一1.闭关锁国的原因 (1)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生产的产品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自然经济这一经济基础是清朝闭关自守的主要原因。 (2)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而危及其统治。 2.闭关锁国的影响 (1)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消极影响:①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以沉重打击,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②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高考必背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文化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步入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代:一方面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另一方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5.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来表达。 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江苏高考历史知识点二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在中国,曾对儒家思想采取过过激的否定态度。如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运动,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

江苏小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精选文档

江苏小高考历史试卷含 答案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郡县制 【解读】家谱是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族世系繁衍的图书体裁,根据关键 词“《包氏家谱》”,可知答案为C。 2.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 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解读】“兼爱”、“非攻”、“尚贤”和“节用”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故选 择B。 3.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下方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 经济的特征是 A.男耕女织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 D.刀耕火种 【解读】邮票是蕴藏丰富信息的有效历史资源,根据牛郎放牛、织女织布的画 面,可知A项正确。

4.《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 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科举制 【解读】根据“令郡国举孝、廉”可知是以德行为选拔标准的察举制,C正 确。 5.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促进西欧近代化进程 B.标志西欧近代史的开端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解读】抓住关键词“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可联系到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欧从封 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故A正确。 6.《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 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7.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 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 8.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 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1898年9月2 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