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合国现有人权保障制度

联合国现有人权保障制度

联合国现有人权保障制度
联合国现有人权保障制度

联合国现有人权保障制度

1946 设立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和人权委员会(后于2006年改为人权理事会)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议于1946年2月成立。成员国由经社理事会按地区分配原则选举产生,共有53个成员国,任期三年,每年改选1/3。它是联合国系统审议人权问题的最主要机构之一。

根据经社理事会决议,人权会的主要职责是就人权问题进行研究,并向经社理事会提出建议和报告。其研究的问题包括:国际人权宪章,有关公民自由、妇女地位、新闻自由等问题的国际宣言或公约,保护少数人,防止基于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的歧视,以及上述问题以外的任何人权问题。人权会自成立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职权范围不断扩大,从初创时期的就人权问题进行研究,起草人权文书,讨论保护人权的方式方法问题,发展到今天可就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权问题进行公开或秘密的审议,表示关注或谴责,甚至还可以就某个国家的人权局势举行特别会议,专门进行审议。

妇女地位委员会(妇地会)是经社理事会下设的一个职司委员会,其职责是就促进妇女权利和妇女领域的问题向经社理事会提出建议和报告,以落实男女平等原则。

1948颁布《世界人权宣言》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由序言和30项条文组成,宣称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这些权利和自由包括公民、政治权利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两大类。《世界人权宣言》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人人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应依法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并服从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当需要。

《世界人权宣言》不是国际公约,对各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是国际社会首部关于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宣言,为国际社会促进和保护人权的活动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联合国将《世界人权宣言》发表的那一天(12月10日)定为″人权日″,将包含这一天在内的星期定为″人权周″。

1966颁布《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为进一步落实《世界人权宣言》的原则,联合国决定制定一项国际人权公约。由于西方国家注重公民和政治权利,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强调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重要性,联大于1952年决定分别起草《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两个公约。1966年12月,联大决议通过了两公约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确立了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包括工作权、组织和参加工会权、休息权、同工同酬权,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获得相当生活水准权、免于饥饿权、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参加文化生活以及妇女、儿童受特殊保护权等。联合国经社会设立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委员会,监督公约缔约国的履约情况。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包括人类的生命权、免于酷刑、免于奴役和强迫劳动、人身自由和安全权、迁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隐私权、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平集会权和结社自由、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少数人权利、家庭婚姻儿童权利等内容。公约规定,设立人权事务委员会监督公约缔约国的履约情况。根据《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人权事务委员会有权接受并审查个人或个人联名声称因公约所载任何受到侵犯而提出的来文。

1982设立联合国人权中心(后与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办公室合并为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办公室

人权中心的任务是协助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及联合国其他机构促进和保护《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主持下缔结的各项国际人权公约和联合国大会决议所规定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主要职责有:作为联合国在人权领域的中心,为联合国关注人权的各种机构提供秘书机构和实质性服务;应有关机构的要求,就人权问题从事研究,密切注意人权的执行情况并就此编写报告;管理关于人权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援助方案;就人权事务协调与非政府组织、联合国以外的机构和新闻媒介之间的关系;收集和传播情报,编写出版物。

其他公约与机构

1963年《消除一切种族歧视国际公约》1970年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

1979年《消除对妇女一切歧视公约》1982年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

1984年《禁止酷刑和其他不人道或1987 禁止酷刑委员会

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

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1991年儿童权利委员会

1990《保护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移民劳工及家属权利保护委员会

员权利国际公约》

2006年《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残疾人权利委员会

人生感悟之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

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之一,特别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在保障人权方面处于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非法证据排除、保障犯 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逮捕必要性审查、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 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凸显出增强 人权司法保障的立法宗旨,并设置了相应的保障机制,但在司法实 践上,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人权司法保障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刑事诉讼法 自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 宣言》,最早宣示人权及人权原则以来,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其间 人类两次遭遇世界大战的浩劫。时至今日,人权已成为国际社会普 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甚至“可以算得上一个流行的词汇”。[1]人权是每一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在我国宪法中都有 明确的规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权事 业取得了巨大成就。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写入了 宪法。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总则,这不仅是我国刑事法治发展的重大 成就,也是我国人权保障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法治中国绘制了蓝图。其中在第四部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特别强调“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人权的司法保障主要是指,在司法活动中, 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依法保障案件当事人(包括受 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有的权利,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是贯彻党的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加强 人权司法保障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必 须要推进司法改革,更好更加积极地发挥司法机关保障人权的作用;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新 要求,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指导司法改革的一个根 本标准。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 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2012年《刑事诉

常识备考:常考的部门法基本原则

常识备考:常考的部门法基本原则 部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该部门法始终的基本准则,是对该部门法的立法、司法和受该部门法规制的行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以民法的基本原则为例: ①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均具有指导意义; ②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行为具有约束力; ③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法律规范中处于指导和统帅地位,但是通常在民事法律规范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必须适用具体规定,不能直接适用民法基本原则。下面我们对在考试中常考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进行一下基本了解: No.1 宪法基本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法律依据:《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主权也被称为主权在民,人民主权要求一国之最高权力由最多数人民享有,此原则在我国宪法第二条上得以体现。 (二)基本人权原则 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22条规定,宪法第33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我国宪法上第一次引入“人权”的概念。人权源自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学说,人权即人之所以为人就应该享有的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权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最初的人身自由、政治权利和财产权方面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三)法治原则 法律依据:《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条直接体现了法治原则,法治是相对于人治的概念,即法律的统治,要求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公民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划定的范围内活动,法治原则约束的重点是国家公权力机关的活动,可以分为宪法优位、法律保留、审判独立。 (四)权力制约和监督原则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权制约公权,其二私权制约公权。在我国宪法中表现为①人民对于国家权力的监督,②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③国家机关内部的相互制约。

安理会第 2270号决议

第2270(2016)号决议 安全理事会2016 年3 月2 日第7638 次会议通过 安全理事会, 回顾其以往相关决议,包括第825(1993)、第1540(2004)、第1695(2006)、第1718(2006)、第1874(2009)、第1887(2009)、第2087(2013)和第2094(2013)号决议,以及2006 年10 月6 日(S/PRST/2006/41)、2009 年4 月13 日(S/PRST/2009/7) 和2012 年4 月16 日(S/PRST/2012/13)的主席声明, 重申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 表示极为关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于2016 年 1 月 6 日违反第1718(2006)、第1874(2009)、第2087(2013)和第2094(2013)号决议进行的核试验以及这一试验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扩散条约》”)和旨在加强全球防止核武器扩散机制的国际努力构成的挑战以及它对该区域内外的和平与稳定带来的危险, 再次着重指出朝鲜回应国际社会其他安全和人道主义关切的重要性, 还着重指出本决议制定的措施无意对朝鲜平民造成不利的人道主义影响, 感到遗憾的是,朝鲜将金融、技术和工业资源转用于发展其核武器和弹道导弹计划,谴责它宣布的发展核武器的意图, 表示深为关切朝鲜人民遭受的严重困难, 表示极为关切朝鲜进行军火销售产生的收入转用于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而朝鲜公民有大量需求未得到满足, 表示严重关切朝鲜继续违反安全理事会相关决议,于2014 年和2015 年一再发射弹道导弹,并于2015 年进行潜射弹道导弹试射,指出所有这些弹道导弹活动有助于朝鲜发展核武器运载系统,增加了该区域内外的紧张局势, 表示继续关切朝鲜滥用《维也纳外交和领事关系公约》赋予的特权和豁免权, 表示极为关切朝鲜正在进行的核相关和弹道导弹相关活动进一步加剧该区域内外的紧张局势,认定继续存在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并根据《宪章》第四十一条采取措施, 1. 最强烈地谴责朝鲜违反并公然无视安理会的相关决议,于2016 年1 月6 日进行的核试验,并谴责朝鲜2016 年2 月7 日的发射使用弹道导弹技术,严重违反了第1718(2006)、第1874(2009),第2087(2013)和第2094(2013)号决议; 2.重申其决定,即朝鲜不应再进行使用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射、再进行核试验或其他任何挑衅,并应暂停所有与其弹道导弹计划有关的活动,就此重新作出其原先关于暂停导弹发射的承诺,并要求朝鲜立即全面遵守这些义务; 3.重申其决定,即朝鲜应以完全、可核查和不可逆转的方式,放弃所有核武器和现有核计划,立即停止所有相关活动; 4.重申其决定,即朝鲜应以完全、可核查和不可逆转的方式放弃现有的其他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弹道导弹计划; 5. 重申,根据第1718(2006)号决议第8(c)段,所有会员国应防止本国国民或从本国领土向朝鲜转让、或由朝鲜国民从朝鲜转让或从朝鲜领土转让,任何涉及提供、制造、维护或使用与核、弹道导弹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的物项、材料、设备、物品和技术的技术培训、咨询、服务或援助,并强调指出这一规定禁止朝鲜与其他会员国进行任何形式的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发射、哪怕是用于发射卫星或空间运载工具的技术合作; 6. 决定第1718(2006)号决议第8(a)段中的措施也应适用于所有武器及其相关材料,包括小武器和轻武器及其相关材料,以及与供应、制造、维护或使用这些武器和相关材料有关的金融交易、技术培训、咨询、服务或援助; 7. 申明第1718(2006)号决议第8(a)、8(b)和8(c)段规定的并经第1874(2009) 号决议第9 和10 段延长的义务,

联合国组织机构与职能

联合国组织机构与职能 模拟联合国,是对联合国的模拟演习,联合国有不同的委员会,分别负责不同方面的问题,我们将要代表不同国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议题,和他国代表商讨,争取别国支持,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联合国设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联合国秘书处等6个联合国主要机构。 一。联合国大会按照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大会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任何问题,并向会员国和安理会提出建议。大会接受和审议安理会及其机构的报告;选举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和托管理事会理事国;与安全理事会一起选举国际法院法官;根据安理会推荐批准接纳新会员和任命秘书长。联合国的预算和会员国分摊的会费都需经大会讨论决定。 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等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非常任理事国按地区分配原则由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两年,不能连选连任。《宪章》规定,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方面负有主要责任,职能是:根据宪章规定作出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规定;调查任何国际争端或可能引起国际摩擦或争端的任何情况,断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侵略的行动,并采取经济、外交或军事制裁行动来反对侵略;负责拟订军备管制的计划;向大会推荐新会员国和秘书长。安理会的行动以“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即所谓“大国一致原则”)为基础,5个常任理事国在实质问题上都拥有否决权。经安理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具有约束力。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采取行动的机构。它有权对国际争端进行调查和调停,可以采取武器禁运、经济制裁等强制性措施,还可以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协助缓和某一地区的紧张局势。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已经成为公认的多边安全体系最具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机构。 三、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是根据《联合国宪章》设立的,是协调14个联合国专门机构、10个职司委员会(统计委员会,人口与发展委员会,社会发展委员会,人权委员会,妇女地位委员会,麻醉药品委员会(麻委会),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员会,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委员会; )和5个区域委员会(非洲经济委员会、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欧洲经济委员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和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的经济、社会和相关工作的主要机构。 经社理事会还管辖11个基金会以及: 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 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 UNEP)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on Tradeand Development - UNCTAD) 联合国人口基金(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 UNFPA)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 UNICEF)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 UNHCR)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对特殊群体人权保障的问题

对特殊群体人权保障的问题 傅欣内容提要:随着2004年新《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中国的人权法制建设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文着重从特殊群体的人权的宪法保护的问题方面进行探讨,试图论述本次修宪的不足及对修宪的完善提出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宪法修正案特殊群体人权 2004年3月,随着新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新的宪法修正案经全体人大代表表决以高票通过了。在这次的修正案中,最令人鼓舞的一条便是将《宪法》第33条第三款改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而将原来的第三款作为第四款置于其后。正如大多数媒体所言,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又一里程碑。这也是在我国政府签署《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我国人权的又一成功。然而,《由于宪法》作为我国根本大法,其性质直接决定了这部法律所规定的内容不可能非常具体、详细,所以,当我看到整个修正案中只有这一条是直接关于人权保障时,又不无感慨。因为这次修宪虽然规定了保障人权的条款,但由于规定过于原则,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具有司法上的可操作性。另外,由于保障人权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保障特殊群体的人权,而这次修宪中并未曾涉及。 也许有人会疑问,原来《宪法》的第45条、第48条不是已经对特殊群体的权利作出保障性规定了么?即便这次修宪中未再次涉及,也无妨呀。 但是本人却认为: 首先,并非一切特殊群体都已经被《宪法》所保护,《宪法》只保护了其中的一部分,如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特殊群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特指某些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生存状况。那些由于自身或社会原因常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被称为特殊。特殊主要表现为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的低下,正是由于这种力量的低下使得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体现为一种特殊。其特征表现为: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

论述题库大总结(基本原则)

论述题库大总结 建议考前再看,希望那时候你们还能记住有这么一份东西。次有,一定花点功夫把他背下来,到时候考场上写论述题时才有内容,而且速度很快。再者,如果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论述时,也一定要把字数写够,而且要足够工整,像法治、法的价值、人权这些都是必备万金油。 1. 法的局限性 尽管法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得作用,但法却不是万能的。因为法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所以他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创造社会;其次,法律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因此必然要受到其他社会规范的制约;再者法律自身条件也制约着法律,如语言表达的局限等等。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要结合法律的特点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2. 自由 从哲学观念层面上讲,自由就是在没有外在强制力时能够按自己的意志和目的来安排自己的活动。马克思说过:“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那么从法的价值层面上讲,自由究竟是什么呢?应该是法以确认和保障人的这种行为能力为己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法律应该是给自由提供保障,而自由是评价法律进步与否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没有自由,法律就仅仅是一种限制人们行为的强制性规范,而无法真正体现它在提升人的价值、维护尊严上的伟大意义。 3.秩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虽然这只揭示了法一个方面的价值,但由此可见秩序在法的价值中的重要性。法学上所言秩序,主要是指社会秩序,它表明的是通过法律结构、法律规范、法律权威所形成的一种法律状态。关于法服务于秩序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法服务于谁的秩序、怎样的秩序。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统治阶级秩序的建立;其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期望着行为安全与行为、社会的协调,这决定了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再次,法还是其他价值的基础,虽然自由和正义位阶在秩序之前,但同样需要以秩序为基础。失去了秩序的保障,所有的价值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保障而面临现实的威胁而最后丧失其意义。但是,秩序一定要符合人性,符合常理为目的,所以它应当收到自由和正义的限制。 4. 正义 正义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不正义”绝对不会存在于孤立的个人之上,公正只是一种涉及利害关系的场合,要求平等地对待他人的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2270(2016)号决议

联合国S/RES/2270 (2016) 安全理事会Distr.: General 2 March 2016 16-03394 (C) *1603394* 第2270(2016)号决议 安全理事会2016年3月2日第7638次会议通过 安全理事会, 回顾其以往相关决议,包括第825(1993)、第1540(2004)、第1695(2006)、第1718(2006)、第1874(2009)、第1887(2009)、第2087(2013)和第2094(2013)号决议,以及2006年10月6日(S/PRST/2006/41)、2009年4月13日(S/PRST/2009/7)和2012年4月16日(S/PRST/2012/13)的主席声明, 重申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 表示极为关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于2016年1月6日违反第1718(2006)、第1874(2009)、第2087(2013)和第2094(2013)号决议进行的核试验以及这一试验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扩散条约》”)和旨在加强全球防止核武器扩散机制的国际努力构成的挑战以及它对该区域内外的和平与稳定带来的危险, 再次着重指出朝鲜回应国际社会其他安全和人道主义关切的重要性, 还着重指出本决议制定的措施无意对朝鲜平民造成不利的人道主义影响, 感到遗憾的是,朝鲜将金融、技术和工业资源转用于发展其核武器和弹道导弹计划,谴责它宣布的发展核武器的意图, 表示深为关切朝鲜人民遭受的严重困难, 表示极为关切朝鲜进行军火销售产生的收入转用于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而朝鲜公民有大量需求未得到满足, 表示严重关切朝鲜继续违反安全理事会相关决议,于2014年和2015年一再发射弹道导弹,并于2015年进行潜射弹道导弹试射,指出所有这些弹道导弹活动有助于朝鲜发展核武器运载系统,增加了该区域内外的紧张局势,

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联系实际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宪法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于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反映一国当时的政治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宪法基本原则是对这些方面的集中反映。认真、全面地分析和归纳宪法的基本原则,对于了解宪法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资本主义类型宪法与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历史联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世界各国宪法与宪政理论和实践的考察表明,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治理者只是受人民委托,因而主权只能属于人民。从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布政府的正当权利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等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质上也就是主权在民。 二、基本人权原则 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社会中的人,因而当人权与某一个体的人相结合时,则不能补打上这个人所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烙印,从而使人权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就人权最原创的意义而言,它在本质上属于应有权利、道德权利。由于资本主义宪法所体现的基本人权原则以资产阶级所有权为核心,因而虽然其宪法规范往往以公民普遍享有人权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的特点在于以人权的普遍性掩盖人权的阶级性;社会主义宪法则在具体规范中,公开限制少数敌对分子的部分人权,其特点在于以人权的阶级性谋求人权的普遍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在宪法中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虽然在措辞上,社会主义宪法并未直接合作“人权”一词,但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实质上就是对基本人权的确认。如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就是基本人权的主要内容。 三、法治原则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它是指统治阶级按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重要的民主原则。如洛克认为,政府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社会主义国家的先锋不仅宣布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全体公民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最高的人民代表机关。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仅宪法和法律具有广泛深厚的民主基础,所有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而且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作为坚强的后盾,从而使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有了真正实现的前提条件。 四、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督原则是由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巴黎公社所首创的。马克思指出: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巴黎公社所首创的这一原则,被后来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奉为一条重要的民主原则,并在各国宪法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如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等等。尽管如此,但由于监督观念,特别是监督原则的法律化、制度化还有待加强,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政实践中,权力制约原则的贯彻落实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因

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因 四川省邻水中学吴光耀(638500) 1945年10月24日,旧金山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建立,中国与美、英、苏、法一起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英法也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强国,而作为贫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何以能与世界上的四大强国平起平坐、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第一、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的特殊重要性和中国人民英勇抗战、支撑起对日作战的大半壁格局结果,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反法西斯盟国的高度重视,这是中国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根本原因。中国是最早开始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也是坚持时间最长的国家,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前后长达14年。其中,中国人民全面抗战也长打8年时间。太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向太平洋和东南亚南亚地区发动进攻,企图控制整个太平洋,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中东,占领战略要地中东产油区。如果日本的阴谋得逞,后果不堪设想。正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抗击和牵制日本陆军总兵力的2/3以上,才使日本的这一企图破产。正如罗斯福总统在1942年对他的儿子说的那样:“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败,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劲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一直冲到中东。”在八年的全面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和重大牺牲,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四大国(美英苏中)之一。 第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展开活动,为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和平组织作了大量的鼓动宣传、组织准备工作,是联合国创建的发起国和创始国之一,这为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基础。1941年底,蒋介石向英美等国提出在华盛顿组织“联系军事、政治之永久机构”,这一机构在战时负责作战指挥,在战后还要发挥保卫世界和平的作用。1942年上半年,国民政府一些党政要员先后发表演说,呼吁“建立世界和平组织,订定公约,以代替过去之国际公约”。1943年4月,中国国内就战后和平问题的讨论掀起热潮,中国共产党和许多著名人士纷纷在报刊上发表评论,各抒己见,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和平组织的酝酿和诞生。1944年8月——10月,中美英苏四国在敦巴顿橡树园召开会议,筹建新的国际组织。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7点建

模拟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立场文件

模拟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立 场文件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立场文件代表: 国家:意大利共和国 委员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议题:以军进攻加沙所引发人权问题 加沙地带是1994年巴勒斯坦率先实行自治的地区之一。2005年9月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2007年6月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夺取了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后,以色列对加沙地带进行全面封锁。面对封锁,哈马斯武装人员不时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从而也多次遭到以色列大规模的军事打击。2008年12月,在巴以双方停火协议到期未能延续的情况下,哈马斯再次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随后以色列从12月27日开始对加沙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沙的人道主义状况正在迅速恶化。意大利认为,当前情况下,巴以双方应立即停火,以保证当地居民的人权不受侵犯。 意大利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长期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为寻求政治解决巴以危机做出努力。意大利促请巴以双方按照安全理事会于12 月16 日通过的第1850(2008)号决议的要求,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并进行和谈,维持加沙地区长期、稳定的和平,保障当地居民的基本人权。同时,意大利愿意在双方停火的同时立即向生活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意大利强调,根据《通行进出协定》开放过境点具有重要意义。 意大利认为,人权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需要通过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尤其是在一些处于战乱和不安定局势中的地区。此次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造成了大量巴勒斯坦平民的伤亡,大量的妇

女儿童的基本人权受到伤害。但在为惨重的生命损失和民事基础设施遭破坏感到痛惜的同时,我们必须强调,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为期六个月的停火是由于从加沙地带发射的卡萨姆火箭弹而结束的,我们对此毫无保留地予以谴责。我们也促请以色列政府在行使其自卫权时,在军事行动中保持最大克制和适度,尽力避免伤害无辜的平民。显而易见,在目前双方人民的人权都受到极大威胁的情况下,双方立即停火,在国际社会的协调下进行和谈是维护保障双方人民人权的最佳途径。此外,由于封锁造成了加沙地区物资匮乏,许多遭到破坏的房屋和基础设施难以得到修缮,使得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损害了他们的基本人权,故促请以方在双方停火后立即解除封锁,以保证国际救援物资能顺利抵达加沙地区。 意大利认为,为保护巴以双方人民的人权不再受到侵害和威胁,应特别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呼吁巴以双方立即停火并进行和谈磋商; 第二,呼吁国际社会在停火的同时立即向生活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第三,促请以色列根据《通行进出协定》在停火后立即开放过境点,以保证国际救援物资的运送。 加沙人前往埃及的出境口拉法以及进出口物资的商业过境点卡尔尼是主要过境点。根据2005年11月15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达成的《通行进出协定》,加沙人可经拉法过境点自由地前往埃及,同时经卡尔尼过境点的出口货车数量大大增加。自2006年6月25日之后,由于以色列拒绝让负责拉法过境点运作的欧洲边界援助特派团成员经Kerem Shalom到达拉法,因此拉法过境点的开

18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诊文综政治题

18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诊文综政治题 12.近日,根据环保部发布的固体废弃物进口新政,我国将大幅减少同体废弃物进口,这将对以进口废物 为主要原料进行加工的相关行业产生一定冲击。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下列图4能正确反映这一政策对该行业影响的是: 13.纵向并购是企业并购的一种方式,指不具有直接竞争关系且在产销上联系密切的企业间的兼并。下列 属于企业通过纵向并购打通产业链的是: ①某纺织企业收购汽车电子公司②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兼并石墨烯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 ③某国内火腿肠企业并购国际著名猪肉生产企业④某电商企业组建成立自身专营的物流公司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近年来,国内外粮食价格出现倒挂(国外粮价低于国内)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农业生产要素 价格普涨,国际粮食生产技术提升,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升,国际海运市场需求不足等。若其他条件不变,下列关于“国内外粮价倒挂”原因的传导关系正确的是: ①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普涨→国内粮食附加值增加→国内粮价高企 ②国际粮食生产技术提升→凝结其中的单位人类劳动减少→国际粮价下跌 ③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升→外币升值→粮食进口价格下降 ④国际海运市场需求不足→粮食运输成本下降→进口粮食价格下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合并新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保合并 将对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分开监管转变为统一监管,这种监管方式的调整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意义在于: ①抑制市场加杠杆行为,增加资本流动性 ②推进行业监管协同,实现资本市场监管全覆盖 ③统一行业监管标准,更好落实风险控制要求 ④打破监管部门壁垒,防范行业风险交叉感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案 增加了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条款。该条款的增加: ①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立法体系②保障地方人大行使立法权和审议权 ③凸显人大在立法过程中的领导作用④扩大了地方的立法主体和权限范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18年3月23日,中国提出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获得通过。决议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决议

人权的司法保障

人权的司法保障 引言 随着《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以及各个国际人权机构的设立,国际社会已经把保障人权确立为刑事司法的基本价值追求。如何保障人权也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的挑战。保障人权的实现要靠法律的确认和保护,人权的法律保障是人权实现的最直接手段。[1]从人权和法律的关系而言,体现人权保障法律价值的法律是良法、是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法律;从人权与司法的关系而言,司法权的行使是手段,实现对人权的保障才是目的。传统体制下,我国司法权力的行使存在着重打击犯罪、轻保障人权,重实体法、轻程序法,重义务、轻权利的现象,司法机关的职责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故而应当需要提高人权保障意识、重视人权保障。[2] “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了总则,成为本次诉讼法修改的最大亮点,这是中国保障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新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价值基础的大背景下,随着公民维权意识、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作为国家公权力的司法权力的行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人权保障的执行者、司法公正的监督者,公检法机关理应通过转变执法理念、完善办案机制,实现贯彻落实新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目的,以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人权的内涵 (一)人权的涵义 人权是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它是指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具有普适性和道义性的基本特征。人权是历史的、社会的和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具体的,是有一定限度和范围的,是逐步完善的。虽然国际社会对人权的内容和分类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各种理论之间不仅有冲突也有重叠之处,但是对于人权的最基本的内容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它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获助权以及公正权。[3] 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之一,保护人权是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所追求的目的,是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是良法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

基本人权与人民主权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xxxiii].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地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进程。基本人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使人获得基本权利,重要的是它在使人获得自我解放的目标和获得自我解放的手段中具有杠杆的地位,发挥着中枢的作用。尊重和实现基本人权是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获得解放,成为独立性、自治性和权威性主体的必然要求。 一、基本人权是人民主权的逻辑必然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庄严昭示既含有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也含有人民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归人民所有。这一原则经宪法确认之后,人民即是国家的主权者,自然应该成为享有人权的主体。当国家主体被宣布为平等地属于全体人民时,人民主体所包含的权利就获得了“人权”的意义。因此,人民主权原则必然要求基本人权原则。另一方面,基本人权要求人人享有生存、发展和自由、平等等权利,其最高形式必然引出人民主权。概言之,人民主权原则和基本人权原则存在着须臾不可分离的逻辑关系。 首先,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人权是国家权力的源泉和基础。人民主权原则源于基本人权原则。主权是近代才开始孕育的概念。近代意义的主权观念是法国人布丹首创的。但他创立主权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当时因发生内乱而产生动摇的法国王权的基础,所以他论述的是君主主权论。主权学说在17世纪的荷兰人格劳秀斯那里有所发展,经稍后的霍布斯进一步系统化。尽管格劳秀斯、霍布斯都是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但他们都未得出人民主权的结论,而是主张集权政治,拥护君主专制,强调人民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其后的洛克有所进步,但也只是倡导议会主权。最后由法国的卢梭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理论结合社会契约论、人民公意理论提出了人民主权理论。卢梭大声疾呼国家或政府只是主权的执行者,全部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享有的主权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他从人民主权学说中引申出起义权和革命权,强调当国家或政府违背契约,侵犯人民主权时,人民有权使用暴力推翻它。这种洋溢着革命民主主义精神的人民主权学说惊天动地,令人振奋。然而冷静地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人民主权学说的产生在理论上脱离不了人权观的充分孕育和发展。因为主权的来源、基础和归宿既然是人民或人民公意,那么不可否认人民公意的形成却有赖于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确认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否则,人民公意无从产生,人民主权也就无以存在。人权观实质上就是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宣扬人的权利自由的观念。它早于主权概念的产生,孕育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伴随着商品生产的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而问世。它最早由处于无权地位的市民阶级呼喊出来,通过向神权统治争人性自由,向封建特权争平等地位,向封建统治争政治自由,进而随着资产阶级夺取政权而增添了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纵观人权观的发展史,对照人民主权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肯定,没有系统的完整的人权思想就不可能有人民主权学说。布丹虽然肯定了人的财产权及公民自由,但他心目中的王权高于人权,故其主权学说只能是君主主权论。格劳秀斯并没有用明确的天赋人权为政治社会中的政治权利作辩护,因而他的主权理论明显排斥人民主权。霍布斯囿于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对人民的政治偏见与敌视情绪,否认个人在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得出的只能是专制统治的主权理论。洛克作为“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xxxiv],主张人们财产上的不平等,决定了他只能得出议会主权的结论。而只有卢梭在人权观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理论勇气和广泛、激进的民主主义色彩,他倡导人人自由和平等,宣称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和不可分割,鼓吹人民的革命权、起义权。这种系统、完整的人权思想为人民主权学说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人民主权高于基本人权。前面我们论述的人民主权原则源自于基本人权原则,是从人

模拟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立场文件

立场文件 代表: 国家:意大利共和国 委员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议题:以军进攻加沙所引发人权问题 加沙地带是1994年巴勒斯坦率先实行自治的地区之一。2005年9月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2007年6月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夺取了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后,以色列对加沙地带进行全面封锁。面对封锁,哈马斯武装人员不时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从而也多次遭到以色列大规模的军事打击。2008年12月,在巴以双方停火协议到期未能延续的情况下,哈马斯再次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随后以色列从12月27日开始对加沙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沙的人道主义状况正在迅速恶化。意大利认为,当前情况下,巴以双方应立即停火,以保证当地居民的人权不受侵犯。 意大利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长期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为寻求政治解决巴以危机做出努力。意大利促请巴以双方按照安全理事会于12 月16 日通过的第1850(2008)号决议的要求,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并进行和谈,维持加沙地区长期、稳定的和平,保障当地居民的基本人权。同时,意大利愿意在双方停火的同时立即向生活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意大利强调,根据《通行进出协定》开放过境点具有重要意义。 意大利认为,人权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需要通过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尤其是在一些处于战乱和不安定局势中的地区。此次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造成了大量巴勒斯坦平民的伤亡,大量的妇女儿童的基本人权受到伤害。但在为惨重的生命损失和民事基础设施遭破坏感到痛惜的同时,我们必须强调,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为期六个月的停火是由于从加沙地带发射的卡萨姆火箭弹而结束的,我们对此毫无保留地予以谴责。我们也促请以色列政府在行使其自卫权时,在军事行动中保持最大克制和适度,尽力避免伤害无辜的平民。显而易见,在目前双方人民的人权都受到极大威胁的情况下,双方立即停火,在国际社会的协调下进行和谈是维护保障双方人民人权的最佳途径。此外,由于封锁造成了加沙地区物资匮乏,许多遭到破坏的房屋和基础设施难以得到修缮,使得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损害了他们的基本人权,故促请以方在双方停火后立即解除封锁,以保证国际救援物资能顺利抵达加沙地区。 意大利认为,为保护巴以双方人民的人权不再受到侵害和威胁,应特别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呼吁巴以双方立即停火并进行和谈磋商; 第二,呼吁国际社会在停火的同时立即向生活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第三,促请以色列根据《通行进出协定》在停火后立即开放过境点,以保证国际救援物资的运送。

司法人权保障

司法人权保障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司法人权保障,刑事被害人救济也逐渐被大家广泛提及。刑事被害人的救济虽然在法律中有所体现,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大体上可以从被告人赔偿,国家进行相应的补偿以及社会保障这几个方面构建。通过分析当前法律中的不足与缺陷,探讨如何改变现在不足的局面,并且进一步提出在我国怎么建立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大致构想。 一、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概念 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是对刑事被害人因为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了的人身损害以及精神损害,进行相应的救济以及补偿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具体来说,是指以法律、政策或者道德为基础,以实现保障刑事被害人合法的权益、减轻刑事被害人因为被告人的不法行为所遭受的损失或解决刑事被害人的经济困难、弥补被害人受到精神损害为主要目的,由国家、社会组织或社会成员个体实施的保护刑事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各种方式。它主要包括刑事被害人赔偿、刑事被害人补偿、刑事被害人救助、刑事被害人援助等方式。 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水平以及社会情况,无法达到发达国家对形式被害人救济的水平,无法全方面的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济。本文

旨在探讨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相对完善,希望建立全面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强化对被害人的保护。 二、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缺陷 尽管现在很多省市都实施了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但是由于法律发展的种种原因,我国的被害人救济制度还是有所缺陷。 (一)立法的不足 1.缺乏专门立法 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健全的,专门的刑事被害人救济法律。尽管近些年来司法机关一直在强调保障被害人的权利,人们开始审视关于刑事被害人救济的相关议题。司法机关也在逐渐制定相关法律,促进被害人救济工作的落实。但是由于没有一部专门性法律,所以现行的法律都是按照现在出现的问题就制定相应的法律,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极其僵化,只能按照法律条件去生搬硬套,这是不合理的。并且在施行过程中,各地依照自己的法律,最后形成了一种分散的状态,无法促成科学规范,体系化的制度。 2.救济对象不够明确

人权保障制度

人权保障制度 1我国人权保障发展的沿革 国际人权组织将“人权”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包括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两种。前者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权利;后者是指作为个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集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如种族平等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权等。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权的发展已经进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并将保持持续不断的良好发展势头。纵观我国人权保障经历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1978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

认为是中国人权保障新“原点”;1982第四次修改宪法,在宪法中列举了28种公民权利,与西方人权几乎没有区别;1991年国务院有 发布了首份“人权白皮书”,从此人权被称 为“伟大的名词”;2004年,我国首次将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入宪法,使 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 基本原则;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赋予公众 知情权、参与权等多种新人权;2009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年》,这 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制订以人权为主题的国 家发展规划,是中国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尊 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和以人为本的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中国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出发,以宪法为 根本依据,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 法律制度,人权保障事业不断法律化、制度化。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框架,实现了对人权的比较系统的法律保障。中国宪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确立为它的一 项重要原则。中国人权保障制度的发展,折 射出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和“依法执政”

联合国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中文版

第1244(1999)号决议 1999年6月10日安全理事会第4011次会议通过 安全理事会, 铭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安全理事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职责, 回顾其1998年3月31日第1160(1998)号、1998年9月23日第1199(1998)号、1998年10月24日第1203(1998)号和1999年5月14日第1239(1999)号决议, 惋惜这些决议的规定没有得到完全遵守, 决心解决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科索沃严峻的人道主义局势,为所有难民和流离失所者安全自由地返回家园提供条件, 谴责对科索沃居民的一切暴力行为以及任何一方的恐怖主义行为, 回顾秘书长1999年4月9日所作的声明,其中对在科索沃发生的人道主义悲剧表示关切, 重申所有难民和流离失所者均有权安全返回家园, 回顾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法庭的管辖范围和任务规定, 欢迎1999年5月6日通过的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的一般原则(S/1999/516,本决议附件1),并欢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接受1999年6月2日在贝尔格莱德提出的文件第1至第9点内所载的原则(S/1999/649,本决议附件2)和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同意这项文件。 重申全体会员国根据《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和附件2的规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以及该区域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承诺, 重申以往各项决议中的呼吁,要求在科索沃实行高度自治和有效的自我管理, 认定该区域的局势继续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 决心确保国际人员的安全和保障,确保有关各方根据本决议履行自己的责任,并为此目的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 1. 决定科索沃危机的政治解决应根据附件1的一般原则和附件2所进一步阐述的原则和其他要点; 2. 欢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接受上文第1段所指的原则和其他要点,并要求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充分合作加以迅速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