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管理哲学

现代管理哲学

.1

現代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現代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f E v o l u a t i o n i n M a n a g e m e n t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張 淳 堅*徐 蓮 蔭**吳 能 惠***

Justine Chang Lien-Ying Hsu Neng-Hui Wu

摘 要

管理思想的演進,是建立「管理」這門科學存在與發展的主要依據,時代的變遷影響管理思維的變動,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管理一直被視為是組織工作不可以少的活動,管理理論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形成的過程,從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論到行為科學管理理論,成就現代管理理論之基礎,本文係以歷史發展的角度探索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管理理論興起之管理哲學思維的演進。

關鍵字:管理哲學,管理思想,管理理論

*朝陽科技大學會計系助理教授

**空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空中大學商學系講師

.2

商學學報 第十六期

現代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壹、緒論

所謂科學的知識之建立,必有其所處之典範(包括假設與前提),這些知識必須要接受「時」與「空」的反覆檢測。因此,回顧從古至今的管理思想的發展,可以來確認「管理」這門科學的存在性與科學性。

回顧「管理思想」可以以三條發展主線來分析,包括:1.時間線、2.理論線、3.人性線。在參考多本管理思想的書籍之後,本文以郭咸綱之「西方管理思想史(郭咸綱,2004)」為主要參考文獻,並以Handy(2005) Wren(2002)、Roth(1993)、George(1972)、Urwick and Brech(1952)、吳復新,江岷欽,許道然(2004)之著作為補充文獻,根據管理思想發生的時間線主軸,整理:1.現代管理理論(二次世界大戰~1980s)、2.當代管理理論(1980s ~)等之理論內容、時代背景、與代表人物。

貳、現代管理思想之演進

一、現代管理理論

(一)理論背景

現代管理理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這時期經濟主要是受到政治的影響。二次大戰後的初期(1946),

只有美國的生產量有所成長,到了1961-1969,美國還出現106個月

的高速成長,因此1960年代是美國繁榮的年代。除此之外,科技的

發展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有許多突破性的發展,而推動了經濟的成

長,包括:1.原子能的應用 2.電腦的誕生、應用與發展 3.新材料的不

斷發現和應用,包括:超導材料、原子能、人工合成材料…4.空間技

術和生物工程的應用和發展。科學技術推動了以下工業生產力的發

展:1.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2.創造了工業擴大再生產的條件,為大

現代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規模資本累積的前提3.擴大了國內外市場。

戰後到1980s,企業結構也產生了一些變化,包括:1.壟斷企業規模巨型化 2.企業經營競爭更劇烈,透過兼併或合併來獲取競爭優勢3.發展出大、中、小企業協同合作的經營模式4.企業股權高度分散5.

企業加快國際化腳步。除此之外,以下幾點也促成了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

1. 生產與管理方式的改變

2. 總體經濟的調節作用

3. 教育程度的提高,改變人對人、事、物的看法

4. 市場競爭激烈,因此,促使策略受到重視

5. 資訊科技的進步,提供了研究管理科學的新工具,為管理思想的

發展開闢了新的天地

(二)現代管理理論的學派

現代管理理論因科技技術、經濟、政治、資訊、人性的影響與交互作用,產生與呈現出不同面貌。主要的學派包括:管理過程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管理科學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經理角色學派、資訊管理學派。表1以理論概述、主要代表人物、理論特點來說明各學派。

表1 現代管理理論及其代表人物

理論概述(管理思想) 理論特點主要代表人物

1.管理過程學派(程序學派)

理論基礎:Fayol的古典組織理論

理論內容:

認為管理是一個過程,也就是透過他人或和他人一起完成工作的過程。所以,管理過程與管理過程或功能包括(Koontz):

(1) 計畫

(2) 組織

(3) 人事

(4) 指揮

(5) 控制

1. Fayol,主要著作:工業管理

與一般管理。

2. J. D. Mooney (1884–1957),

美國人,擔任過美國通用汽

車出口公司總經理,主要著

作「組織原理」。

3. R a l p h C.D a v i s,美國管理

管理的功能是分不開的。

認為管理是一門藝術,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運用在任何一種狀況。

學家,擔任過大公司顧問。

強調管理哲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管理哲學可以解決管理問題。

4. H. Kontz,美國管理學家,

Yale的博士,於歐洲教授管理學,在美、荷、日擔任顧

.3

商學學報 第十六期

理論概述(管理思想) 理論特點主要代表人物

問,曾任美國管理學會會長

5. William H. Newman,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管理學教授,

著有:管理過程:思想、行

為、和實務。

2.社會系統學派

理論來源:維爾弗雷多?伯雷托(1848-1923),瑪莉?福萊特的社會學。

理論內容:

認為社會的各級組織都是一個系統,企業組織中人與人的關係也是社會系統的子系統。

理論發展: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西蒙)。1. 視組織為一種開放式的系

統,會不斷的調整內部後外

部的各種力量,使整個系統

得以保持平衡。

2. 認為管理人員的職能,應如

何行使職能,是由組織的本

質、特性和過程決定(和過

程學派同)。

3. 社會系統理論屬於描述性的

管理立論(note:另有技術性

的管理理論(e.g. 科學管

理)、規範性的管理理論

(e.g. 管理科學理論)。

4. 研究對象為決策,而不是作

業,注重研究組織的決策過

程。

1. 創始人為切斯特?巴納德

(Chester Banard, 1886-1961)。

2. 美國人,家人都很愛好音樂

與哲學。

3. 1906 -1909 哈佛大學經濟

系畢業,但缺少實驗成績而

沒有拿到學位。

4. 研究組織和管理理論有傑出

貢獻,獲得7個榮譽博士。

5. 1909年工作於AT & T統計

部,專門研究歐洲國家的電

報電話收費問題,第一次世

界大戰中是美國這一方面的

技術顧問。

6. 主要著作有:

(1)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

tive(1938)。

(2) Organization and Manage-

ment (1948)。

3.決策理論學派

理論來源:社會系統理論、行為科學、系統論

理論內容:內容由以下幾點組成。

(1) 組織:認為組織就是由作決

策的個人所組成,並認為管

理就是決策。

(2) 資訊:在決策過程中具有重

要作用,是決策的前提,決

策則以命令、情報、或建議

的方式呈現。認為現代式資

訊爆炸的時代,因此重要的

不是獲得資訊,而是對於資

訊的加工和分析,使之對決

策有用。1. 以社會系統理論為基礎,將

決策分為4個階段:(1)收集

情報(2)擬定計畫(3)選定計

畫(4)評定計畫。

2. 強調資訊在決策過程中的重

要性。

3. 較巴納德(社會系統學派)重

視非正式組織管道的資訊、

認為非正式管道的資訊相當

重要。

4. 認為管理就是決策。

5. 提出決策者必備的條件。

(1) 不是靠強迫命令,而是靠以

身作則來樹立權威。

(2) 全局觀念。

(3) 信賴和培養下屬。

1. 主要代表人物為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lexander Simon,

1916 - )。

2. 1943年芝加哥大學博士,

在芝加哥大學、柏克萊大學

任教。1949年以後在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 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獎。

4. 在管理學、經濟學、組織行

為、心理學、政治學、社會

學、資訊管理方面都有造詣。

5. 著作

(1)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 on mak-

ing process in administra-

tive organiaion (1947)。

(3) 決策的準則或標準:認為絕對

的理性並不一定是最佳的決

策。所以,決策的準則是:a.

滿意代替最佳的決策,b.不考

慮一切可能的複雜情況,只考

慮與問題有關的特定情況。(4) 主動承擔責任,敢冒風險。

(5) 有廣博的知識和經驗。

(6) 預測力和判斷力。

(2) Organization (1958) 。

(3) The new science of manage-

ment

decision

(1960)

(4) Human problem solving

(1972) 。

.4

現代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理論概述(管理思想) 理論特點主要代表人物

(4) 將組織的活動分為例性性活

動和非例行性活動。例行性

活動有一定的結構,可以建

立一定的程序,不必每次出

現就要做決策。

4.系統管理學派

理論來源:資訊論、控制論、運輸學

理論內容:組織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人造系統,受環境所影響,並且也會影響環境的開放系統,本身是一個系統,但也是社會系統的子系統,與環境的互動中,取得動態的平衡。

理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 一般系統理論與系統工程理

論各自發展階段,一般系統理論認為所有複雜的事務,如生命現象或社會現象等,無論其規律過程還是複雜行為,原因都在於事務內部各要素隻間的相互作用和有機結合。所謂系統工程指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將工程劃分為規劃、研究、發展、發展期間研究、和通用工程5個階段,並按程序徹底執行稱之。

2. 1940 – 1950年代系統技術理

論的發展,之後形成資訊論、控制論、和運輸學的發展。3. 1960 – 1980年代基礎理論與

在實務領域的進一步發展。系統管理學派認為要進行成功

有效的管理,就要對企業系統

的基本問題進行系統分析,以

便找出關鍵所在。

系統管理學派的特點就是採用

模型方法,建立系統的步驟有

六點:

1. 分析實際情況,找出管理中

存在的問題。

2. 有系統的描述系統中問題的

主要因素與相互間的關係。

3. 建立動態程序設計系統。

4. 用電腦對比動態系統進行運

算,並將實際結果與運算結

果相互比較。

5. 根據比較結果,對模型進行

修正。

6. 根據模型,確定參數的最適

變化幅度,以便改變企業行

為,並將模型變成管理的工

具。

1. L u d w i n g v o n B e r t a i l a n f f y

,於1937年在芝加哥大學

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最早提

出「一般系統理論」。

2. Norber Wiener為控制論的

創始人,14歲考進哈佛大

學,18歲就獲得數學博士。

1943年和同事合寫了「行

為、目的和目的論」,找出

了神經系統和自動機之間的

一致性,是第一篇關於控制

論的論文。

3. 資訊論的創始人為貝爾電話

研究所的數學加 C. E.

Shannon,他提出通訊系統

的一般模型,解決了通訊技

術的編碼問題。1948年他

所發表的「通訊的數學理

論」為資訊論的創始著作。

4. Richard A. Johnson, Fremont

E. Kast, James E. Rosenzweig

(1963)的系統理論與管理,

Fremont E. Kast & James

E. Rosenzweigh (1970)的

組織與管理—系統方法與權

變方法,全面的闡述了管理

的系統理論。

5. James Grier Miller是應用

系統理論的代表人,試圖回

答在某一已知的情況下管理

人員可應用某一種適當的管

理模式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成

效。

5.數量管理學派(數量學派、管理科學學派、運輸學派)

理論來源:科學管理主張用科學方法(最好的方法),最少的時間和支出,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大的效果,與管理科學學派所要求的最佳化不謀而合。1. 正式成立於1939年由美國

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布萊克特

領導的運輸學小組。

2. 除了科學管理學派所研究的

操作方法、和作業研究外,

管理科學學派運用了更多的

自然科學和資訊科技的成

1. F. W. Lanchester,1915年

把數學定量分析法應用於軍

事。A. V. Hill領導生理學

家用數理分析方法在防空武

器上。

2. E l w o o d S.B uf f a的現代生

產管理(1975)與生產管理基

.5

商學學報 第十六期

理論概述(管理思想) 理論特點主要代表人物

理論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輸學(or 作業研究 operational research; OR),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包括:統計判斷、線性規劃、排程、賽局理論、模擬法、系統分析法…etc。這些方法的運用,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就,研究的問題也比科學管理學派更廣。

3. 注重定量模型的研究和應

用,以求得管理的最佳化。

認為管理就是利用數學模型和程序系統來表示管理的計畫、組織、控制、決策等功能活動的邏輯過程,以求得最佳解來達到企業的目標。

4. 特點:

(1) 從系統觀點出發研究各種功

能關係。

(2) 交叉應用多種科學方法。

(3) 應用模型和定量化來解決問題。

(4) 隨情況的變化來改變模型。

(5) 對人的假設:經濟人。

(6)對組織的假設:追求經濟利

益的系統。

(7) 組織是由人和物所形成的有

機系統,可以建立相對應的

模型。

(8) 組織是一個決策的網路模

型,可以應用模型計算出最

佳的決策。

礎(曾被哈佛商業評論推薦為經理人必讀的書),運用大量的圖表與數學公式,使管理問題走向定量。

3. Horace C. Levencon於

1930年代統計退貨佔銷售額的比例,與最常被退貨的貨物…,訂定出最佳發貨日期和發貨量。

6.權變理論學派

理論來源:系統學派、經驗主義學派

理論內容:管理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和內部條件的發展變化隨機應變,管理沒有一成不變、普遍適用、最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

權變理論把各學派的優點綜合起來,看到其他學派不足的地方。1. 認為過去的理論有2方面的缺

點:(1)忽視了外部環境的影

響,(2)過去理論都帶有普遍

真理的色彩,追求普遍適用性

和最佳解,但這與實際不符。

2. 根據X-Y理論,提出超Y

理論

3. 超Y理論內容為:

(1) 人們是懷著不同的需要加入

工作組織的

(2) 組織形式和管理方法要與工

作性質和人們的需要相適應

(3) 組織結構和管理層級的劃

分,員工的訓練和工作分

1. Tom Burns對20個企業進行

調查,發現:企業按照目標、

任務、技術、外部環境的不

同,可以分為穩定型和變化

型,穩定型適用機械式組織型

態、變化型適用有機式組織

2. Alfred Chandler(1962)的策

略與結構,強調不同條件

下,有多種組織結構,也就

是組織結構隨著企業策略的

變化而變化。

3. P. R. L a w a n c e & J. W.

L o r sc h(1967)的組織環境論

述外部環境和組織結構之關配、工資報酬、控制程度的

安排都要從工作的性質、工

作目標、職工素質等方面來

考慮,不能千偏一律。

(4) 當一個目標達到以後,可以

繼續激起員工的成就感,使

之為達到新的、更高的目標

而努力。

係,按不同的形勢、不同的

企業類型、不同目標和價

值,採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而組織結構的特點就是分散

化和整體化。

4. J o a n W o o d w a r d(1916-

1971)在工業組織:理論與實

務(1965)調查英國的100家

.6

.7

現代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理論概述(管理思想) 理論特點主要代表人物

企業發現企業的技術系統與

結構有直接的相互關係。

5. Fred Luthans(1973)的權變

管理理論與管理導論(1976)

系統性的介紹權變管理理

論,將環境對管理的作用具

體化,使管理理論與實務密

切結合起來。

6. F. E. Fidler從1951年起做

了15年的調查,提出”有效

領導的權變模式”,認為任

何型態的領導都是有效的,

重點是在於領導者必須與環

境相配合。

二、當代(1980 ~ 2000)管理思想的環境背景

(一)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變化

1. 受石油危機的影響,對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有深切的認識(1973年

發生的第一次能源危機)

2. 生產力提高,但就業率下降(e.g. US的生產實際上提高了

40%,但同時間製造業的藍領人數減少了500萬人)

3. 服務業興起

4. 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由商品和勞務貿易,轉為資本

(二)世界局勢的變化

1. 價值觀西化,強調個性將是人類社會的主流

2. 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交融,社會呈現多樣的文化,社會發展也

更加不確定,市場變的更難捉摸

(三)科技發展與日常消費的聯繫日趨緊密

1. 科技進步

2. 網路興起

3. 競爭日益激烈

(四)生產要素分化、組合、凝結的週期性變化更加明顯

1. 企業併購浪潮

2. 資本市場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8

商學學報 第十六期

3. 區域經濟的崛起

(五)當代的管理思想與管理大師

Handy認為管理大師是要能從現狀看出趨勢發展,並提出說明。

而管理大師的角色就是詮釋、說明與預先提出警告。2001金融時報票

選之管理大師有Peter Drucker, Charles Handy, Tom Peters, Warren

Bennis, Sumantra Ghoshal, Kenichi Ohmae, Gary Hamel, Rosabeth

Moss Kanter, Bill Gates, Ricardo Semler, Michael Porter, Fons Trompenaars & Charles Hampden-Turner。表2分析當代(1980~)管

理大師的管理思想以進一步釐清1980s後的管理思想。

現代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表2 1980年代主要管理思想家(大師)

學者年代/背景主要管理思想代表/主要著作

Peter Drucker (一般管理、行銷學) - 1909 ~ 2005

- 奧地利維也納人

-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國公

法學博士

- 曾經當過報社記者、證

券分析師、經濟分析師

- 大學教授

郭咸綱將Peter Drucker

歸類為經驗(經理)主義

學派

在ABI中,發表的文章

有300篇,其中學術性

的文章有64篇

1. 目標管理(MBO)

2. Profit center

3. 分權 (decentralization)

4. 知識工作者

5. 不連續

6. 民營化

認為管理的知識,應該由實務

的經驗中找出解答。

1. Concept of the cor-

pora tion (1946)杜拉

克:企業的概念

2. m a n a g e m e n t f o r r e-

sult(1967)成效管理

3. innovation and entre-

preneurship (1985)創

新與創業精神

4. managing for the

future (1992) 杜拉克

談未來管理

5.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1999)

典範移轉—杜拉克看

未來管理

6. 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2002)

Tom Peters (策略 ) - 1942 ~

- 美國人

- 康乃爾大學工程學、碩

- 史丹佛大學企管碩博士

- 曾服役於美國海軍4年

- 麥肯錫顧問公司工作8

在ABI中,發表的文章

有528篇,其中學術性

的文章有20篇

1. 傑出公司的7大要素(7S )

(策略、結構、系統)、(員

工、風格、技能、共同價

值)

2. 傑出公司的8大特徵

(1) 傾向行動派

(2) 接近顧客

(3) 讓員工發揮自主性與創業

精神

(4) 透過人來提高生產力

(5) 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積極

實行

(6) 做內行的事

(7) 組織形式單純、幕僚人員

極少

(8) 寬嚴並濟的組織結構

1. re-image (2003)重新

想像

2. i n s e a r c h o f e x c e l-

lence (with Robert

Waterman) (1982) 追

求卓越

3. the pursuit of WOW

(1994)

4. a p a s s i o n f o r e x c e l-

lence

5. thriving on chaos

6. liberation

management

7. the tom peters semi-

nar: Crazy times call

f o r c r a z y o r

g a n i z a-

tions

8. the circle of innova-

tion: your can’t

shrink your way to

greatness

9. the brand you 50,

the project 50and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 50

.9

商學學報 第十六期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

代表/主要著作

Kenichi Ohmae (策略)

- 1943 ~,日本福岡人 - MIT 核子工程博士 - 日立公司 - 麥肯錫顧問公司 - 史丹佛、加州大學教授 - 1995參選過東京知事

知識經濟的四大變遷: 1. visible dimension 2. borderless dimension 3. cyber dimension 4. high multiples dimension

在ABI 中,發表的文章有60

篇,其中學術性的文章有18篇

1. 思考的技術:培養具

有競爭力的思考途徑 2. 中國、出租中 3. 力用中國 4. 無國界的世界

Gary Hamel (策略) - 美國人 - 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 - 崇拜對象:品質運動quality movement 的先驅Joseph Juran 和W. Edwards Deming - Strategos 公司的董事長暨創辦人(1993) - 倫敦大學、哈佛商學院的策略教授 -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評為20世紀最具商業頭腦的25人之一 - 經濟學人譽為世界級一流的策略大師 思想受Deming and Juran 的影響

1. 差異化來自核心能力,追求與眾不同

2. 提出策略意圖(strategic intent)和產業先見(industry

foresight)等觀念: - 策略意圖:指的是不僅要有策略,更要有向外伸展的企圖心。策略意圖就是領導的本質。(要有實現超過能力的美夢) - 產業先見:指出企業獲得更佳成果的方法有二:(1)削減成本(2) 增加產出3. 強調企業要持續創新,並提出企業持續創新的十項必備條件 1. L e a d i n g t h e r e v o l u -

tion (2002) 2. C o m p e t i n g f o r t h e

future: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for seizing

c o n t r o l o f y o u r i n -

d u s t r y a n d c r

e a t i n g t h e m a r k e t s o

f t o - morrow(1994)(與C.K. Prahalad 合著) 在ABI 中,發表的文章有84篇,其中學術性的文章有28篇 Michael Porter (策略) - 1947 ~ - 生於美國密西根 - 1969 BSE Princeton 大學 - 1971 哈佛大學MBA - 1973 哈佛大學PhD - 1973 哈佛大學教授 - 1981哈佛大學full professor 在ABI 中,發表的文章有113篇,其中學術性

的文章有63篇

1. 一般性的競爭策略(企業潛在目標市場)

- 低成本

- 差異化

- 專精化 2. 五力分析(產業結構分析) 3. 國家競爭策略:鑽石理論(專業化投入、本地需求的壓力、相關產業與支援業的表現、企業策略、企業結構與競爭對手,群聚現象)

4. 強調成功的關鍵在於創造

力、洞察力、領導力。 5. 認為全球化的意義不是認定所有地方的一切都是相同的,國家之間的差異仍然攸關成敗6. 強調產業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7. 不認為全球化的世界中,工作地點將不再重要,認為地點仍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1. T he c o m p e t i t i v e a d - vantage of nations (1990)

2.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1986)

3. competitive advan- 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1985) 4.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1980) 5. Interbrand Choice, strategy and bilateral market power (1976)

.10

現代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學者年代/背景主要管理思想代表/主要著作

Sumantra Ghoshal

(策略、國際企業管理) - 1948 ~ 2004

- 印度加爾各達人,在

美國唸書,歐洲教書

- MIT&Harvard商學博

- 英國高等管理學院研

究員

- 倫敦商學院、歐洲工

商管理學院教授(策略

與國際企業管理)

- 哈佛商學監督委員會

成員

- 海德拉巴德印度商學

院創辦院長

- 經濟學人月刊評選的

歐洲管理大師

1. 525定律(25%應該是來自

最近5年推出的新產品)

2. 創業型組織重視「過程」勝

於「結構」,應重視的過程

有3:

(1)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2) integration process

(3) renewal process

3. 新的管理重點應在人力資本

管理,而不是資本管理,人

力資本包括:

(1) social capital,

(2) emotional capital

4. 提出新的管理過程:

(1) process of accumulating

(2) process of linking

(3) process of bonding

1. managing across bor-

ders

2. a bias for action: how

e f f e c t i v e m a n a g e r s

h a r n e s s t h e i r w i l l-

power, achieve results,

and stop wasting time

3. the individualized

corporation

在ABI中,發表的文章

有77篇,其中學術性的

文章有62篇

Rosabeth Moss Kanter (組織行為) - 美國人

- 接受過社會學的訓練

- 哈佛、耶魯教授

- 哈佛法學院法律及社

會學研究員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editor

- Goodmeasure顧問公

司創辦人

1.主要研究領域在於社會變遷

對個人、家庭、與涉群的

影響

2.強調組織要(5F):

快速(fast)、專注(focused)、

彈性(flexible)、友善(friendly)、

有趣(fun)

3.組織要尋求夥伴,並提出建

立夥伴關係要做的三件事

(PAL): 集中pooling、結

盟allying、連接linking

4.提出新式組織的模式:

- 精簡(lean)、扁平flat的運

動員式組織

1.Confidence (1994)

2.Change Master (1985)

3.World class: Thriving

locally in the global

economy (1997)

在ABI中,發表的文章

有157篇,其中學術性

的文章有76篇

Charles Handy (組織行為) - 1932 ~

- 愛爾蘭人

- MIT博士

- 思想受Wareen Bennis

之影響

1. 提出組合式工作(portfolio

working)

2. 提出4種型態的組織文化包

括:(1)宙斯文化power (2)

阿波羅文化role (3)雅典娜

文化task (4)酒神文化

person culture)

在ABI中,發表的文章有106

篇,其中學術性的文章有17

1. Elephants and Fleas:

Is your organization

prepared for change?

(2002)大象與跳蚤

2. The hungry spirit

(1998)適當的自私

3. The empty raincoat

(1997)覺醒的年代

4. Beyond certainty

(1996) 變動的年代

5. Inside organization

(1991) 組織寓言

John Kotter (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 1947 ~

- 美國聖地牙哥人

- 1968 MIT電子工程

BSc

1. 認為美國經濟發展可以分成

3個階段:

- 1860 ~ 1930 受工業革命影

響,美國經濟迅速發展

1. The new rules: how

to succeed in today’s

Post-Corporate world

(1995)

.11

商學學報 第十六期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

代表/主要著作

- 1970 MIT 史隆管理學院MS - 1972 哈佛商學院PhD - 1972 開始在哈佛商學院教書 - 1980 哈佛full professor - 1929 (經濟大蕭條 & 第二次

世界大戰),受政府行為影響(發展平穩,管理人只要做好管理,按時、按量把貨物準備好)

- 1973(第一次石油危機),受

經濟全球化影響(做好管理不夠,還要因應變化,領導比管理重要)

2. 新的管理規則: - 不要依靠傳統

- 去龐大、官僚,要精簡、靈活的企業,不僅僅是管理,還要領導 - 終生學習 3. 領導的藝術:

管理的中心思想是控制,盡量避免冒風險,不具刺激性與誘惑力。而領導是要通過激勵和鼓勵過程帶來的力量,實現理想。 4. 激勵的四要素: (1) 強調目標的價值 (2) 參與

(3) 讚賞並輔之以指導 (4) 公開的認可和獎勵 5. 領導的4要素: (1) 動力和精力 (2) 智力和智能

(3) 精神和身體健康 (4) 正直

2. 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with J. Heskett) (1992)

3. A force for change: How leadership differs from management (1990)

4. The general managers (1982)

5. Mayors in action: five approaches to urban governance (with P. R. Lawrence) (1974)

在ABI 中,發表的文章有58篇,其中學術性的文章有23篇。

Warren Bennis

(領導理論)

- 教授、校長、顧問 - 思想影響Charles Handy - 在ABI 中,發表的文章有155篇,其中學術性的文章有31篇 1. 領導可以由後天來培養

2. 領導方式不只一種,每個人都得

3. 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領導風格

4. 領導者共同有的四項特質:the management of attention,

meaning, trust, self esteem.

1. Leaders: strategies for taking charge

2. Organizing genius

3. Old dogs, new tricks: Warren Bennis on creative and collabo- rative leadership

4. Co-leaders: the power of great partnerships

Fons Trompenaars & Charles Hampden-Turner (企業文化)

Fons Trompenaars: -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博士 - 1989年創立國際企業研究中心 1. 探討「普遍主義者的社會」、「特殊主義者的社會」

2. 種社會的文化差異,認為文化大不同

- 全球化的時代,世界變的愈來愈相似,也愈來愈不同 1. The seven cultures of

capitalism: Value systems for creating w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Japan,

Germany, France,

Sweden, and the

.12

現代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

代表/主要著作

- Trompenaars Hampden-Turner 國際企業研究中心 - 1999年8月被推崇為5大管理顧問之一 Charles Hampden-Turner - 哈佛大學博士 - 劍橋大學管理研究學院教授 Trompenaars Hampden-Turner 國際企業研究中心,曾獲得以下2獎

■ Douglas McGregor Memorial Award ■ Prize for the study

of the corporation

- 管理者不應該採取非此即彼的觀點,應採此與彼、此或彼的角度來看事情,透過此、經由彼而達成目標 3. 提出六個價值面向 ,並認為應以循環思考的方式來解決跨國企業文化差異的2難的局面 4. 提出以3R 來解決矛盾與對立:認知Recognition 、尊重Respect 、統合Reconciliation Netherlands (1993)

2. 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versity in Business (1997) 3. 21 Lead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1)

Fons Trompenaars 在ABI 中,學術性的文章有5篇

Charles Hampden-Turner 在ABI 中,發表的文章有12篇,其中學術性的文章有4篇

Peter Senge (學習型組織理論) - 1947 ~ - 美國芝加哥人 - 1970 史丹佛大學BSc (航空及太空工程學) - 1978 MIT 系統動力學PhD - 1992創立innovation associates 顧問公司 - MIT 史隆管理學院system thinking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計畫的director - 研究重點在於系統動力學與組織學習、創造原理、認知科學、群體深度對話與模擬演練遊戲融合 - 商業週刊推選為最傑

出的新管理大師之一

1. 提出學習型組織的5個組成部分

(1) 系統思考

(2) 自我超越

(3) 心智模式

(4) 共同願景 (5) 團隊學習:深度會談和討論、逐步縮小範圍

2. 學習型組織的八個特徵: (1) 組織成員擁有一共同願景 (2) 組織由多個創造性個體組成(3) 善於不斷學習 (4) 地方為主的扁平式結構 (5) 自主管理 (6) 組織的邊界將被重新界定

(7) 員工家庭與事業的平衡

(8) 領導人的新角色

學習型組織的真諦是為了實現

個人與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們在工作中體現生命的意義。

1. T h e f i f t h d i s c i p l i n e

fieldbook: 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with Charlotte Roberts,

Richard Ross, Bryan

Smith and Art K; eomer) (1994) 2. The fifth discipline: T h e a r t a n d p r a c t i c e of the learning organi- zation

(1990) (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在ABI 中,發表的文章

有52篇,其中學術性的

文章有18篇。

William E. Deming (品質管理理論) - 1900 ~ 1993, 美國sioux City, Lowa 人,父親是律師 - 1928 耶魯大學統計博士 - 曾工作於美國農業部 - 1939年工作於美國國家統計局 - 2次大戰後受日本邀請到日本當顧問 1. 提出品質管理的14要點,為TQM 重要的理論基礎

2. 提出PDCA 循環,又稱為戴

明循環(P: Plan, D:Do, C:

check, A: action)。PDCA 的特點為: (1) 周而復始 (2) 大環帶小環

(3) 階梯是上升 (水平逐步上升1. The new economics for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1993) 2. Out of Crisis: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 (1986)

3. Sample design in busi-

ness research (1960)

13

商學學報 第十六期

學者 年代/背景

主要管理思想

代表/主要著作

- 1950 受JUSE 教業界統計 - 1960 日本頒之為傑出人才 的過程)

(4) 統計工具

3. 在ABI 中,發表的文章有9篇,其中學術性的文章有9

Joseph M. Juran (品質管理理論) - 1904 ~ - 羅馬尼亞,1912年移民美國 - 明尼蘇達大學電子工程學士 - 芝加哥Loyola 大學法律博士 - 曾經做過工程師、執行長、政府官員、教授、顧問 - 1979年創立Juran Institute inc. 在ABI 中,學術性的文章有5篇 1. 主張品質是”合用”的意思(fitness for use),也就是指使產品在使用期間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2. 朱蘭三部曲:品質計畫、品質控制、品質改進,為TQM 重要的理論基礎

3. 提出:

(1) 突破歷程的7個環節 (2) quality loop: 市場調查、開發、設計、計畫、採購、生產、控制、檢驗、銷售、服務、回饋 (3) 80/20原則:品質的問題有

20來自於基層操作人、80來自於管理的問題

1. Juran on quality by

design (1992)

2. Juran on leadership f o r q u a l i t y : A n e x - ecutive handbook (1989)

3. Juran on planning for quality (1988)

4. Upper management and quality, 4t h ed (1982)

5. The corporate director (with J. K. London) (1966)

6. Managerial

breakthrough (1964) 7. Juran’s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1951) Michael Hammer (企業流程再造) - 1948年生 - 大學、研究所碩、博士都是在MIT - IBM 的軟體工程師 - MIT 的資工教授 - Index 顧問集團PRISM 研究案成員 - Hammer 公司總裁 認為生產流程、組織流程在企業競爭環境中具有決勝負的作用,提出以企業流程再造來(BPR)因應市長的變化。強調改造不是改變現在有的,而是

要創造現在沒有的。BPR 之基礎有2: 1. 資訊科技

2. 高品質的人才

BPR 所要考慮的包括:成本、品質、服務、和速度。

1.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1993)

2. The reengineering revolution (1995)

3. B e y o n d R e e n g i n e e r - ing (1997)

在ABI 中,發表的文章有66篇,其中學術性的文章有13篇

Bill Gates (實務:科技業) - 美國人 - 哈佛輟學 - 1975創辦微軟(世界上第一家微電腦軟體公司) - ICOS(專事基蛋白質和小分子治療研究的公司)董事 - 成立Corbis(藝術和攝影全方位數位資料庫) - 投資Teledesic ,利用數百顆低軌衛星提供全球的雙向寬頻電信服務 1. 領導就是傳播夢想 2. 擬定企業策略的6個步驟: (1) 投入潛力雄厚、對手不多

的市場

(2) 及早進入市場、做大規模投資 (3) 建立獨占的地位

(4) 儘可能保護此一地位 (5) 以高毛利為目標

(6) 提出客戶無法拒絕的價格與服務

3. 提出數位神經系統的工作方式

1. The road ahead (1995)

2. 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 (1999)

在ABI 中,發表的文章有104篇,其中學術性的文章有4篇

.14

現代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學者年代/背景主要管理思想代表/主要著作

4. 用人政策:活力5E,(1)豐富化

enrichment:公司應吸引才華

洋溢的年輕人加入(2)授權

empowerment(3)強調表現

Emphasis on performance(4)

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5)電

子郵件E-mail

Ricardo Semler

(實務:傳統產業) - 巴西人

- 哈佛大學

- 巴西賽氏企業(Semco)

總裁(繼承家業)

- 巴西產業聯盟副會長

- 列名世界經濟論壇所

選出的全球未來領袖

(Global Leaders of

Tomorrow)

- 獲選為巴西年度領袖

- 拉丁美洲年度企業家

提出六項原則,引導企業走上

實驗性的道路:

1. 拋開營業額:認為持續追求

成長的信仰不適當,應該要

維持適當的規模,不論規模

大小,生存最重要。

2. 不要害怕從頭開始:6個月

檢討目標

3. 別當保母:別把員工當小

孩,這會讓員工完全不去思

考與自己相關的事

4. 讓員工的才華找到自己的位

置:員工只要說服相關小組

成員,就可加入他想加入的

專案或團體

5. 態度開放,迅速決策

6. 廣結夥伴:不要被驕傲阻擋

而不願低頭,投入不熟悉的

新市場前,更要勇敢求助。

1. M a v e r i c k:T h e s u c-

cess story behind the

world’s most unusual

workplace (1995)

在ABI中,發表的文章

有6篇,其中學術性的

文章有3篇

Jack Welch (實務:6σ理論 ) - 化學工程博士

- 1960年加入GE

- 1981年成為GE的

CEO

- Jack Welch 將GE的

股票市值由1981年的

120億美元上升到

2001的1700億美

元,被金融時報評為

世界最受尊敬的公司

- 6σ的意思是100萬個機會

中,有 3.4個出錯,也就是

合格率為99.99966%

6σ是TQM演變而來的理論,

TQM是一綜合途徑,涵蓋了

公司所有資源,而失去焦點和

衝力,6σ則較為有針對性

(critical to quality),並以追

求以客戶為中心。

1. Jack: Straight from

the gut

在ABI中,發表的文章

有50篇,其中學術性的

文章有1篇。

註:2001金融時報票選結果之管理大師為:Peter Drucker, Charles Handy, Tom Peters, Warren Bennis, Sumantra Ghoshal, Kenichi Ohmae, Gary Hamel, Rosabeth Moss Kanter, Bill Gates, Ricardo Semler, Michael Porter, Fons Trompenaars & Charles Hampden-Turner

.15

.16

商學學報 第十六期

參、結論

管理理論的發展以”效率”為出發點。儘管管理理論非常豐富,涵蓋層面包括:人、思想、觀念、行為、方法、工具、和結果,但是從古至今所有管理理論或思想的中心都在探討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實現目標,滿足慾望。

早期的管理思想基本上是以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主的管理思想,輔佐君王以獲取個人政治上的統治地位,並以此以取得統治者恩寵為主要目的的一種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思想是以工業化大量生產為主要背景,以市場經濟中組織協調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管理思想,主要特徵是使企業在市場的時空中獲得生存和發展,把企業獲得最大利潤為最終目標。

為了解決效率與人性之間的矛盾,行為科學因應而生。行為科學對人性進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的是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人和組織與環境的關係如何處於最佳的平衡狀態。現代管理則綜合了古典學派與行為科學學派的觀點,以不同的層面表達平衡二者的重要思想。如:系統學派將組織視為一獨立的系統,以全盤的觀點考慮組織的效率問題。數量學派的管理思想也是建立在系統思維的基礎上,要求從系統的整體效果出發進行理論考察、分析、與解決問題,其目的是使整個系統的總效果達到最優。權變理論強調環境的特殊性,認為管理理論沒有好與不好,而是要針對不同環境取適合的管理方法。但不同學派有也有其理論缺點,如:權變理論在方法論上就存在著嚴重的缺點,主要是因為權變理論只考慮了環境條件,沒有用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來進行概擴,只強調特殊性、否認普遍性。數量管理學派被認為不能解決管理中的重大問題,因為人的因素,往往無法進行定量的計算。當代管理在全球化的競爭,與微利時代的來臨下,強調策略、創新、品質,以領導、激勵替代管理與控制。

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管理一直被視為是組織工作不可以少的活動,管理活動的目的是要有效的利用分配人力、物力、科技、生物、…等等環境資源,透過組織目標的達成,來增進人類的福祉。在演變過程中,管理思想一直受到技術進步,對人性假設、社會價值、政治的影響,而湧現了各種趨

.17

現代管理哲學思維之演進探索

勢、力量和哲學。管理理論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形成的過程,無論是注重工作方法、人、組織、決策、環境、技術、社會責任,不同階段的管理理論都是在解決人類面臨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問題。

雖然今日環境較過去複雜,個人的智慧無法預測未來管理思想將會往哪裡去?但是站在前人努力的基石之上,無論管理思想與哲學將往何處發展,肯定也將像過去一樣,為人類克服環境的困難,創造更多福祉。

.18

商學學報 第十六期

肆、參考文獻

1. George, C. S. (1972). The history of management thought.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2. Handy, C. (2005),大師論大師(汪芸譯),台北天下文化(原文於2005出

版)。

3.Handy, C. (2005). The Handy Guide to the Gurus of Management[online].

Available:https://www.doczj.com/doc/822392361.html,/worldservice/learningenglish/work/hand y/index.shtml[online [2005, October 1].

4. Roth, W. (1993). 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theory: Past, present,

future. Orefield, Pennslyvania: Roth & Associates.

5. Urwick. L. & Brech, E. F. L. (1952). 台灣肥料有限公司企業管理叢書:

科學管理史(徐道鄰譯),台北:華國。

6. Wren, D. A. (2002),管理思想的演變(李柱流,趙睿,肖聿,戴暘譯),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文於1994出版)。

7. 吳復新,江岷欽,許道然(2004),組織行為,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8. 郭咸綱(2004),西方管理思想史(3版),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