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文言文教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

笔者曾对高中二年级学生发放了若干份问卷,问卷是由高二年级学生完成,发放范围包括了文科、理科,实验班及普通班,基本上包括了各个层次的学生,因此这份问卷是具有代表性的。同时,笔者收集了一份高二年级文言文的练习卷,初步得出结论,目前高中文言文学习方面存在以下基本问题:

(一)有49%的学生认为自己语文基础薄弱,学起来困难所以兴趣渐失不愿继续努力;选择阅读量小,积累不够,知识面窄占调查人数的32%。

高中生文言基础知识薄弱,积累不够。同时因为不够端正的学习态度,造成学生养成学习中出现困难就不愿继续努力的习惯,容易打消学生继续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

(二)31%的同学认为选文比较简单,其中大部分是文科实验班的学生,63%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课本的文言文比较有困难。因此有47%的同学表示对课本中的文言文根本没有阅读兴趣。高二学生最感兴趣的文言文类型除了古白话小说(43%),还有古诗词(42%),接下来是史传文学(28%),只有3%的同学表示喜欢先秦散文。但是,以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一至四册的文言文编排顺序依次是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等,五、六两册分别设置了《孟子》专题和《史记》专题。学生终日纠缠于某个字是什么意思,某句话怎么翻译,哪里还有心情去体会历史人物的得失和先贤的思想。这一顺序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编排,却是极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现行教材选文欠妥,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规律。31%的同学认为选文比较简单,其中大部分是文科实验班的学生,63%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课本的文言文比较有困难。因此有47%的同学表示对课本中的文言文根本没有阅读兴趣。

(三)占调查人数31%的同学人为自己在学习文言文方面有困难,表明困难在于虚词用法的占42%。关于做题时最不容易得分内容的调查,36%的同学选择虚词,排在第二位的是句段翻译,占到调查人数的20%。笔者收集的试卷的第四题是解释虚词用法,平均正确率仅为44%,是整份试卷中除翻译之外正确率最低的一题。据学生反映,做这一题用时最长,不确定性最高,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基本靠蒙。但是教师讲解后多数人表示都是讲过练过多遍的题,因为忘记了曾经讲过的内容或者只是记住了讲解过的一部分内容没有扩展开来而导致重复出错。

教学倾向于死扣语法。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本身基础不牢固、积累不够的限制,教师的讲解被局限于讲解字、词的意义用法,很容易就讲成了古汉语语法规则研究,而忽视了教会学生掌握分析方法以及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

此状况引发两点不利: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记忆量,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弥补基础知识的欠缺,又更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新课程标准“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要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忽视了对文言作品全篇的品读、鉴赏,没有去体会文章深含的思想结晶、民族精神;没能细细品味经典之美在何处,没有实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就是说文言文学习没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二、文言文教学改进方向

根据以上所分析出的基本问题,结合其他教师及专家的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现存问题的改进起到一定作用:

1、针对现在高中生文言基础薄弱的建议

一方面需要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加大对文言经典作品背诵的要求,对于文言语法规则的掌握程度则可以放宽要求视个人程度而定;另一方面,高一第一学期的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应放在加强积累、巩固基础上,同时应要求熟练掌握课本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关于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情况,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迎难而上、主动探究的意识;减轻本学科学习负担,讲课重点突出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应使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不能以考试作为学习内容的导向。

2、关于教材文言选文的建议

关于教材的选文,这里仅提出建议以供教材编写者参考。毕竟调查结果是从学生的角度体现的,更多的代表着学生的感性思考结果。选编教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能仅仅以学生的喜好为依据。建议如下:

(一)在编排顺序上应考虑到高中生的文言基础。

针对高一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文字浅显易懂、内蕴丰富的经典文段,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文言基础,能串通全篇大意,初步熟悉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过程,体会文章深意。所以选文篇幅不能太长,文字不能过于艰深,并且理解难度大的内容在一篇文章中的比例不能太大。

经过一年的训练,高二学生应有足够的文言文知识积累,这一年的训练重点在于掌握分析重点句段的能力,包括熟练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语法规则,着

重培养在具体语段中分析词意的能力。有了高一的训练基础,学生可以将理解难度大的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针对这一目标,选文片幅应稍长于高一的选文,文章中应有较多的语法规则,并且是具有典型性的语法规则。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高二的训练重点在于掌握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但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仍然要尽力避免将高中文言文教学变成了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课。

高三学生需要重点掌握鉴赏、品读美文的能力。因此选文应是篇幅较长、难度适中、包含有深刻哲理或者丰富情感的经典文章。以训练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达到“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要求。现行人教版教材第五、六册设置专题的做法也是可取的。整合的专题有利于教师设置系统的具体的教学计划,针对具体专题可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提炼可供学习的内容,效果好于零星阅读,能够最大程度的达到学习的系统化,更有利于学生建构起系统的知识结构。以第六册《史记》专题为例,可以找出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可拓展的课程资源:首先是对司马迁本人经历的学习,能够激励学生在逆境中保持追求不断奋发;对具体篇章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人物、事件,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对于《史记》中所保存的古代礼仪习俗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向学生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

(二)同时,还应注意所选文章不同类型的比例。

现行教材文言选文大多为散文,自然科学小品基本没有,史传的比例也不大,先秦诸子散文除儒家之外基本没有选,骈体文的比例也比较小。根据调查显示,史传因其所反映的古风、骈文因其句式整体易背诵的特点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希望教材编写者能注意到这一类问题,寻找更好的编排方式。

3、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这一问题有部分内容前面已经提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避免过于强调古汉语语法规则的学习;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各自不同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接受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程序;开发课程资源,以研究专题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同学合作研究的能力等。但是,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需要别注意的。

(一)教学方法。

关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更有利于文言文教学,更大程度的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很多老师提出了不少方法。这些方法有很多是由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抽象至理论高度,有比较大的可移植性,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不至于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在这个问题上,四川的黄光军老师提出了针对讲

读课文的循序渐进“五步法”和针对自读课文的突出主体“四环节”。山西晋城的马艳枝老师提出了四种可以让文言文教学生动实效的办法:将文言字词和常用成语联系教学;将文言字词句和古文、诗、词句联系教学;将文言词句和现代汉语词句联系教学;将文言语句和流传的成语、熟语联系教学。两位老师的方法均是从个人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来,不失为值得大家交流、学习的教学经验。

关于教学方法,只有更好更适合的,没有最好最科学的。所以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成果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继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继续总结、研究,才能不断找出更适合、更科学、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的是,这一探讨过程不是仅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是由学生处在主体地位与教师共同进行的研究过程,教师不能一味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寻找教改方向。教育改革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不考虑学生接受程度的教改是没有操作意义的。

(二)关于文言文背诵的建议

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了对高中文言文的背诵要求。自古到今关于学习诗词、文章的论述,都明确提出了背诵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背诵是实现积累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好方法。背诵越多,越能触类旁通,所以老师们很注重对背诵的要求。但是学生们基本上是通过死记硬背达到目的,记忆质量差而且过程痛苦。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科学背诵。下面提供一些关于科学背诵的建议。

背诵应以熟读为基础,反复诵读达到对课文完全熟悉之后再利用支撑点,就是文中若干昭示文意的关键语句,将全篇串联起来。古文韵律感较强,句式整齐中有变化,熟读之后再有关键语句串联背诵就能够轻松完成而且不容易忘记。

在这个问题上,黑龙江大庆市的教师刘成杰在这个方面有较突出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举纲张目法”。就是找出每段的中心词语或概括成简短的话,并按顺序排列成串,这就是文章的“纲”。所谓“张目”,就是让学生找出每段文章中描述具体事物或问题的具体语段,对于这些细目也要仔细梳理。“张目”的重点就是解决学生对语法结构复杂和含意深刻的句子,也就是课文学习的初步阶段:扫清文字障碍。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也就是搞清楚文章的逻辑内涵。在这个阶段,文章的思路就变成了学生的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也就自然能实现“举纲张目”了。以《鸿门宴》三四段为例,纲目为: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范增示意,项王不应,范出招庄,项庄舞剑,良出招哙,闯帐斥羽,沛公离席。很长的一段文字,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容易理清文章思路,背诵的难度自然降低很多,比之死记效果要好很多。

高中学生的有意识记忆(有意识有目的运用一定方法经过一定努力后的识记)占优势地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抽象思维中渗入辨证的思维方法,理解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可以看出,举纲张目法是适合高中学生思维特点的方法。只是举纲张目法适合背诵思路清晰、篇幅较长、语言不特别拗口的文章。对于篇幅短小的小品散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

结束语

文言文教学一向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辛苦的老大难问题。课时分配多,教师倾注精力多,学生也花了大力气去学习,可是成效总是不够显著。本文以高中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一份调查问卷和一份试卷分析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但是毕竟调查对象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希望本文能对高中文言文教改方向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5]沈德立主编.阅读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2004

年8月第一次印刷;

[6] 张先华著.先进的教育策略[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2004

年12月底一次印刷;

[7]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C].江苏教育

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8]钟启权主编.国外课程改革透视[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

版.1996年4月第二次印刷

[9]黄光军.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两种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2003/03

[10]胡显维.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J].语文学刊.2004/08

[11] 唐俊、严景东.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商榷.学语文.2005/01

[12] 陈玉茜.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改革探究[D].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

报.2003/02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现实却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很多教师在教学的双边活动里几乎主导了一切,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应有的体现,造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被动甚至抵触。因此,教师如何正确把握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多么重要。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具有畏难心理,难以建立起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要使学生明确一个事实——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所占分值很大,不能不重视它;其次,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学好文言文也就是爱国的体现;再次,学好文言文可以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借鉴古人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增添营养,使我们更加智慧,更加策略,避免走弯路;最后,学好文言文还可以增加人文修养,提升做人的品位,有利于人际关系与事业发展。学生只要领悟了这些道理,自然就不会排斥文言文,形成学习兴趣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二、转换角色,以“主体”衬“主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以前那种与学生相距甚远,甚至是有些对立的角色,树立起与学生平等的观念,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走下讲台,走向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彻底摒弃“自我陶醉式”的授课方式,才能逐步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才是教师主导地位的最好体现。只有这样,实现文言文教学的能力迁移目标才不是一句空话。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不同的文言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恰当的教学方式能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不要固守一种教法,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于那些字词比较难、思想较为深邃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去教学。因为对较难

的文章,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时间也占用太久,这样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而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文章,我们可以放开束缚,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解决课文的难题。再比如,在每一课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制定文言文学习计划的习惯,做到有的放矢;在文言文诵读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各显其能,通过朗读、默读、抄写、比较等途径达到诵读要求。恰当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更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

四、选择恰当的检测法

如果说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那么恰当的检测法就是教学的保障了。教师在检测法上三思而后行,不但能够检验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提高其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意义非同小可。

(1)试卷检测法

这是经常使用也是最为有效的检测方法。每当一课或是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利用试卷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教学分析与评价,找出学生的知识盲点与能力缺陷,并对教学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度。这是一种最为系统也是最为全面的检测法,适用于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

(2)口头检测法

这主要是指利用课堂或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的文言基础知识的检测。它适用于对学生进行文言字词、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文言背诵等内容的检测。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灵活、方便,便于操作,不大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3)戏剧表演检测法

这是一种处于探索中的检测方法,但却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学以致用的检测法。这种检测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对于课文内容非常熟悉,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所以,这种方法适用于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和表

演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然,对于篇幅较长的文言课文,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全剧演出,只是让学生演出自己最拿手的一段即可。在进行成绩评定时,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原则:鼓励学生进行表演的原则、以文言知识为主要监测点的原则和表扬的原则。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项较为复杂与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只有进行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反思与总结,如此周而复始,才能够真正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实现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情形大抵被归结为“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死于章句”是指文言文字词句知识教学方法太死,教师往往采取切鸡丁式的授受教学方式,不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废于清议”是指那种抛却文言文语言文字本身,毫无节制的任意拓展,大谈文言文文意和文章思想的现象,学生学习文言文所得的是空手而返。针对中学文言文课堂中大面积存在的“文和言”割裂教学现象,我们认为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下构建“探究活动型课堂”和“灵动字词句”教学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

一、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情境下构建探究活动型课堂。

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情境下构建探究活动型课堂是指在文言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把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看作一个整体系统,采取以一驭多或者以多通一的方式,创设更适于学生整体和分解认知,更便于激活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情境,把文言文“文和言”割裂的授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下,文和言互为带动,互为促进,强调学习的体验和探究过程。

(1)还原情境,意会神通。

文言文因其年代距今相对久远,语法和语意情境,文本生活情境,人物的情感情境等大大脱离当代中学生的语法习惯、生活习惯、情感习惯、社会认知等,因此“情境还原”可以作为激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会因此“意会神通”。

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还原人物的讲话用意和语气语调,再现一个真实的“师徒”对话“生活情景”;还原语法和语意情境,译着读就可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配置再现“生活和时代情境”,学生就能意会神通先贤“反对战争”“经世济民”的阔大胸襟。这样,学生文言文的语言学习与文意理解学习互为阐述、交相前行、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活。

(2)创设活动,形神毕现。

“创设活动,形神毕现”,其基本方法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模式,来构建文言文“文和言”融通理解的操作平台,实现对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活。

解读《秋声赋》可以要求学生用形象语言或声音动作等对“秋声”进行创造性描摹活动。以活动带起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学生学趣盎然。学生用口手相吹、声音演示“淅沥以萧飒”;用脱掉的校服甩出“奔腾而澎湃”“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的情景;用叩击学习工具敲打桌椅呈现出“金铁之鸣”;用口技形式表演了夜间衔枚疾走的士兵和马蹄“嗒嗒”的声音。

“活动”融通了文言文的言和文,通过适时、适度、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了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之间的教学矛盾,带动了学生对“文和言”的全面学习,优化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意,方可得之。”文言文阅读中学生对作者生活时代的了解,对古人人生经历的明晰,应是阅读欣赏中需要了解把握的知识,我们教师更应用这个知识引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苏教版必修五专题“直面人生:生存选择”有关生死价值的讨论,以“我与司马迁的对话”,“屈原,我想对您说”,“司马迁屈原跨越时空的对话”为题,学生紧扣文本,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评价二人生死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学生在讨论中回归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理解。

(4)以体释文,解意悟境。

文体是确定阅读学习内容的重要依据,“以体释文,解意悟境”是指学习时根据文体特征进行课堂结构营造和学习过程运作,从而恰当诠释文本,引导学生解意悟境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由文体本质特征统率文本内容从而进行认知的学习方法。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是一篇借观景、写事,从而抒情的长文。学生可以从“兴:触物,生情”分析外在事物触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的角度进行学习。

物为“宴会盛大和豪华情形,管弦歌舞之盛、宾客极娱欢快和高雅兴致”等,“情”指作者失望与希望并在,奋进和失意的抑扬升沉,“宇宙无穷与盈虚有数”的感慨,“怀才不遇与报国无门”的愤懑和“乐观开朗的情怀、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等情感。这样,学生既诠释了文本,也迅速地解意悟境。

(5)聚意解文,得意识神。

所谓“聚意解文,得意识神”是一种利用文意聚集的方法来掌握文言字词句和把握文本精神情感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整体感知式。例如黄厚江老师将《阿房宫赋》浓缩为“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邓彤老师教学《项脊轩志》用对联总结:上联,项脊轩见证归氏三世痛;下联学生选取文中某点来对。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放在课始作为课堂的引起和激活,亦可置于课尾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归纳和总结。

文意抽取组合式。《蜀道难》之“难”体悟:一难开凿;二难高危;三难难行和凄清环境;四难风光奇险;五难现实给人忧虑。《兰亭集序》“乐”之体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美事之乐也;环境优美,风和日丽,景美之二乐也;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怡之三乐也。文意抽取出来加以组合便于集中理解,更大范围地带动了字词的学习,文章思想情感的发展脉络也清晰如线。

(6)文体分解,上下相通。

利用文体知识对文章进行分解学习,达到上下相通,文和言融合的效果。以“赋体”文章为例。赋者,铺陈也。《秋声赋》文章铺陈了“秋状”,“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等,作者情感“听秋声”而悚然、异哉;“绘秋声”、“解释秋声”而悲;“悟秋声”叹人生等。

“赋”的文本特征常识被用来作为文言文学习的知识辅助加深了学生对“赋”文的铺排渲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种利用赋的文本特征分解学习的体验,使得杂乱的文本得以迅速地廓清,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尤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启发学生触类旁通,去思索其它文体文章学习的方法路径。

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融合情境下构建探究活动型课堂,激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由死气沉沉而生机勃勃,学生学有所得就会感觉文言文学习的天空宛如雨洗天青,澄澈如练。

二、在阅读实践中进行灵动的字词句知识教学。

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应该融于阅读实践之中,注重文言文字词句学习的方法传授和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学习过程的体验,注重在阅读实践中将之举一反三。

首先可以在文言与语体(白话)的比较阅读中学习文言文字词句。

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应该研究文言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传承与异同,化认知的道理为学习的方法,从而用方法创设学习的活动。

叶绍钧和夏丏尊两先生合编《国文百八课》第一册第三课《文言体和语体》文话比较了文言文和语体文的词的用法的变迁的路径:由简单而繁复,由繁复而简单,由古语到今语。在词的构造演变规律的归纳比较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掌握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学习方法。

文选五《希伯来开辟神话》(白话文)和文选六《希伯来开辟神话》(文言文)两文设置比较练习“寻找比较名代词的区别、词和句法的区别”等更是给我们作出了一种学习方法上的示范。

其次在朗读揣摩、讨论文意、联系上下文、划分句读的阅读实践中学习文言文字词句。

邓彤老师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采用“降低坡度、还原现场”的朗读揣摩和讨论的方法,在联系上下文,划分句子语法成分中找到了文言文“文和言”的平衡点,遥远的看似干枯的古典篇章转化为了鲜活的充满情趣的师生交流场景。以言释文,以文解言。

再者是以“方法”引领学习,以“训练”掌控学习。

余映潮先生教学《童趣》一文,利用“方法式译读”:加字换字法,讲述大意法,同形比较法,来解决字词句的问题;教学《口技》一文设置了“课堂智能作业”;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则采用巧编辨析练习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阅读实践中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策略,引导学习方法,减少文言文字词句含义的直接授受和文言文句式句法的单纯性分析,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构建文言文字词句学习模式的应有尝试方向。

结语:中学阶段文言文以其选材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呈现着各自不同的形式美感和深刻内涵,文言文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学习还有很多更好的融合方式,我们只能挂一漏万,粗略勾画我们教学时的实践轨迹,抛砖引玉,以期学习到更多可供操作的课堂教学形式,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诗意啊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的分值比例也比较大,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文言文教学历来存在许多误区。许多老师要么把文言文阅读教学变成单纯的古代汉语课,要么将其变成谋篇布局的分析课。这样做不但未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而且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文言字、词、句及常见语法的教学

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反映的生活距今较远。它的运用形式,即词汇、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在客观上拉大了现代人与它之间的距离。无论是对语言的体验程度,还是语言本身的适用环境,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从而加大了现代人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的理解难度。因此,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必须要越过这个障碍,引导学生学好文言字词句。

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要环节,就是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字词句知识。在文言文的文字教学过程中,除教授基本的字形、字音知识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避讳字”、“讹误字”等概念。例如通假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整理,使其系统化。“避讳字”、“讹误字”在教材选用的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不容忽视,也应适时向学生指出。

词应落实到实词、虚词上来。对每课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重点实词应重点训练,对常见虚词总结其运用规律,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尤其是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要指导学生专门摘录归类掌握,不可马虎懈怠。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它们的构成特点和一般使用方法,尤其是句式特点。让学生多动笔翻译与摘录,通过比较差异,学生就会明白用现代汉语是“这样说”。特别强调学生下功夫把一些特殊的句式记牢,甚至对经典课文,非让学生背诵不可,因为其中涵盖了字、词、句式等语法内容。

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要反复强调,并使其概念化、条理化。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检测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逐步积累,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欣赏文言文所蕴含的美

我们知道,大凡入选高中课本的文言文,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因为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文言文教学,就是在扫清字面障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欣赏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学美。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自《诗经》以来,有“风骚”之誉的楚辞,有讲究铺陈的汉赋,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恰似那清流、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其境,目其迷也。入选教材的篇目,是真正的“古文观止”。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和谐,或整散结合,或自然朴素,或辞采秾丽,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让他们能采撷语言文字美的花朵。

学习文言文,理解字面意思是关键,但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学习,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作者、人物同悲喜,共甘苦,深入感受文言语言潜在的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接受情感美的陶冶。比如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我们就要感受直切肺腑的人亡物在、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读杜甫的《登高》,我们就要用心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读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我们就要感受古代英雄的慷慨悲壮;读苏轼的《赤壁赋》,我们就要从字里行间咀嚼作者的身处逆境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温柔敦厚,诗教也。”古人充分肯定了“诗”的德育内涵,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应当深入挖掘课文中潜在的德育因素,使其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到积极的塑造作用。在文言文的教与学的活动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永不过时的聪明睿智,感悟古人人格美的光华。如《晏子治东阿》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苏武传》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注重文言文的诵读教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道出了诵读在学

习中的重要性。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因为这不但是理解文义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体验情感进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字、词、句式的教学阶段还是文学审美的教学阶段,我们都应该指导学生诵读课文,让“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指导诵读时,可把“读”分为几个步骤:(1)仔细阅读,即逐字逐句地读。特别是文言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破读字,要进行认真训练、及时纠正,让学生读得准确无误;(2)朗朗诵读,即读准节奏,不读破词语句子,不加字掉字,不颠三倒四,能读得抑扬顿挫,读得美不胜收;(3)有感情诵读,即声情并茂的诵读,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能准确感悟文章内容意蕴及作者情感。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中读出陶渊明的闲适、恬淡的心境;从《阿房宫赋》中读出杜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劝告统治者的良苦用心;从《琵琶行》中读出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伤感与苦闷……这样不厌其烦地让学生熟读多遍,熟读成诵,字词、句式、内容、情感才会了然于心。郭沫若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现行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只有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才能实现从字、词、句到文学审美的全面感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语言这个东西,有时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学习文言文,在粗明字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情味,逐步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所得的收获,是其他方法无与伦比的。我始终认为,如果一堂文言文课,自始至终听不到读书声,就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

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诵读技巧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浅见陋识,在此抛砖引玉,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共同探讨,以期有效地实现教学大纲的基本目标。

中学师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一种课型的把握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讲解,也需要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与教师的默契程度大部分则掌握在教师手中。在教学内容上,面对一篇文言文,教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研究,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上好一堂文言文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在中考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一直不令人乐观。在新课改的有利形势下,如何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我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几经曲折,几度探索,

以下谈谈自己的教学见解。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崇尚诵读的佳话。

《礼记·文王世子》说:“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孔夫子时代“诵《诗》三百”(《论语·

子路》)蔚然成风。我们的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课前预习一般说来是极差的,能自觉读一遍两遍者已属好学生之列。同时学生在朗读时常犯“口心分离”的毛病,比如高中学生要求背诵《诗经》中的《伐檀》、《硕鼠》,一般能背,但细查默写则错漏百出。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得好:“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朱熹所言至今仍切中时弊。语言的物质外壳见诸声音,提倡诵读是增强语感的前提,严防心口分离是真切感知的保证。具体作法,可先抽学生诵读,教师再范读正音,然后督促学生采用诵

读与默写分步或同步结合进行,其效果较好。

二、重在理解

古今汉语差别较大,在学生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的疏导讲解必须及时跟上,变学生的机械性记忆为理解性记忆,严防笼统不落实处,误人子弟。俗话称的“望天书”地背一百篇,不如理解性地背一篇。古文的背诵阅读尤其是如此。疏讲的“疏”,就是疏导,重在“导”。《荀子·成相》曰:“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这是讲的开浚江河。疏讲文言的道理同此。疏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达,《礼记·经解》云:“疏通知远,《书》教也。”这里就强调了通达能“知远”的好处。疏讲的要求,一是要解决词的问题,包括直录不译的词、不译不录的词、需要翻译的词、词的活用(使动、意动、为动等);二是解决句的问题,包括一般句、特殊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判断句等)。疏讲提倡字句落实,但侧重点应当是讲好关键性词语,力求避免平均用力。具体作法,可先抽学生试译,“火线”侦察,针对疑难,重点疏导。提倡疏导,是促进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强化对字句深层蕴意感知理解的过程;而囫囵吞枣式的句句大概意译,则只能囿学生于“诵读”的低层次上,必须严防。常言说“举一反三”,教本上的名篇这个“一”,若马虎了事,寄希望于学生将来的“无师自通”,则这“反三”恐

怕是未知数。

三、简要分析

在学生朗读、教师疏讲的基础上进入对文章整体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鉴赏评析的理解阶段,也就是陶潜《移居》诗中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文言教学中的一道疏通义理、批判继承、效法技巧、积贮技能的工序。简析要求,一是要简明扼要、不枝不蔓,即古人所谓的“以纳言析理”(《晋书·乐广传》)。二是要恰当画龙点晴、切忌空泛牵强。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巧借捕蛇者之口揭露了封建官府横征暴敛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其“文”其“道”堪称文质皆美。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希望皇帝轻徭薄赋、巩固封建统治,这又是局限,而轻徭薄赋在客观上对人民又有好处。如果在肯定《捕蛇者说》的思想性时添盐加醋大肆渲染,则会流于空泛、牵强,以俊遮丑;同时在指出其局限性时也不能挞伐苛求于古人,应当如苏轼所说的“不泥于古,不牵于今”(《谢秋赋试官启》)。实事求是的简析,能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空泛牵强则含说

教怪味,并有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弊端。

四、灵活运用

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是知识的吸收储备期,练习则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知识“迁移”和哲学上强调的“实践”运用阶段。活练,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活络熟练通达。对此,

古人的理解很有道理,值得借鉴。《朱子全书·易·讼》云:“要在看得活络,无所拘泥,则无不通耳。”这里的“活络”是指灵活通达、不拘泥。白居易在《李宗何可渭南令制》中说:“宗何学古修己已,练达道理。”这里的“练达”是指熟练通达。可见活练要求灵活、熟练、通达。欲达此境界,可循序渐练,比如,先作解决词的练习,再作解决句的练习,然后由段及篇地练习,灵活穿插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最终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在选择练习时,注意采用与学生所学的文言课文层次相近的文句,由浅到深,渐进式练习,讲求实效;严防呆板繁难,呆板则收效甚微,繁难则脱离实际、事倍功半。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第155页)“感知———理解———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实在。

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文言兴趣与文言的阅读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教师要制定计划,整体安排;要努力改进教法。当然,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只要我们不停地探索,教学效果一定会不断地提高。

学生自初中接触文言文以来,很少有学生说喜欢文言文得不得了。为什么?因为在大部分学生看来,文言文意味着没完的背诵,意味着没完的默写,意味着没完的翻译,总之一句话学习文言文就意味着枯燥无味。学生为什么会对祖国语言中精华中的精华持这种态度呢?这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只是把文言文当成考试的必备知识,只是被动地去学,还没有把文言文学习提高到兴趣上来。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关键在于老师,老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美,体会到文言文的实用才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提高课下学习的自觉性。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注意力呢?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摸索。

我教的是高中语文,不少我教过的学生对我说过,他们喜欢我讲文言文。说我讲得有意思,让他们体会到了古文语言趣味性和审美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状况是前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文言文,初中老师侧重让学生翻译,我见过一些初

中学生的课本,几乎每句话的译文都写在了书上,密密麻麻。我问过一些学生,这些翻译是不是自己翻译的,学生说都是老师念他们写,有时候写的胳膊都酸了。我问高一的学生,老师讲文言文时讲不讲课文的特点和中心,学生说老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让他们抄两句,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翻译课文上了。诚然,初中学生需要练习翻译,但是翻译不是文言文的全部,如果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翻译的话,那可以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最失误的是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就讨厌起文言文来。

对高一学生要充分了解他们文言文的底子,了解他们对文言文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搞好高中文言文的教学。

二、提高学生兴趣是第一要务

祖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其中不乏精品美品。高中课文所选的文言文无一不是典范中的典范,它们难易适中,短长适度,非常适合初学文言文者。如果学生能从这些课文中体会到文言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就能提高他们学习文言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具体我是这么做的:

1、把文学史贯穿于教学中

编者在编选课文时很有规律,高中一二册的古文都是一定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家的作品都能反映文学特定时期的特征。《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谁赵太后》等几篇文章让我们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策士的能言巧辩以及他们的爱国情怀。《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秋水》《劝学》又让我们初步认识了先秦诸子散文,了解了散文从语录体到对话体到论说文的发展过程。贾谊的《过秦论》让我们领教了赋体政论文的排山倒海之势。《鸿门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最好的历史散文。《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使我们明白骈体文不都是词藻的的堆积不都徒有华美的外表。《谏太宗十思疏》《滕

王阁序》《阿房宫赋》见证了骈体文的高峰之作也阻止不了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崛起,因为韩柳才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真正代表。《师说》吹响了古文运动号角,吹来了宋代散文六大家,欧阳修——当时的文坛领袖也不得不在苏东坡面前自愧不如。明代的小品文独抒性灵,让我们认识到细腻的情感来自琐碎的小事,最好的散文还要抒写永恒的“童心”。《项脊轩志》不知感动了多少情感中人,《五人墓碑记》难道不是指向封建专制一把利剑?“桐城派”的姚鼐又挑起复古的大旗,激情四射的龚自珍标志着灿烂的中国文代文学的结束,让我们看到近代文学一开始就再难同耻辱分开。

不用细讲,学生就会明白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轮廓,就能知道骈赋体文和散体文总是在“激战”前进。散体文总是胜利者,它代表了自由,代表了文学的主流。

一部散文发展史,尽在不言中。古文这么有意思,学生怎能不垂青于她。

2、精讲细讲尽量出新

每一篇古文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对这些独特的地方我们要精讲细讲,力争学生篇篇有收获。当然有些独特的地方学生一看就知道,那我们就不要再说那么多了,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发现新的地方。例如在归纳《石钟山记》主题时,学生一眼就看出中心句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知道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要学习东坡居士实事求是求实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不盲从的可贵品质。这些学生都知道,那就不用说了,那这篇文章就这么结束了吗?这时我引导学生看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提示学生,难道东坡就代表了真理吗?学生有看见教材103页方框中这样的两句话:“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和“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为入室也”。马上说当年东坡笑“郦元呀郦元,你可真简呀,李渤呀李渤,你则么浅陋如童子”时没有想到几百年后又被俞樾笑上一把!这就让我们知道,笑人之时要想到人笑之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刻要警记心中。这样一来,学习这篇文章不就有了点新收获吗?

尽量出新,学生就会有兴趣,但要记住出新不能排旧,出新不可故弄玄虚。

3、实词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碰到最多的是实词。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积累的也是实词。古代实词数量少,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我们要教给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的多,记得有意思。例如,“诚”这个词学生经常碰到,“诚”的本义是“真心不虚伪”的意思。发自内心的真实就是“真诚”,如“以诚处世,以诚待人”,有时候作副词“实在”“的确”的意思,其实作副词时还有“真实”的意思,此时的“诚”就可以译为“真的”。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有时候“诚”当虚词“果真,如果”这个时候的“诚”虽不是实词了,但还有“真”的意思,只不过成了假的“真”了,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诚如是”就是这样。“城”不管如何变化都还有它本来的意思。明白了这些,不就把“诚”把握住了吗?再如“朝”,本意是“早晨”,古时臣子早晨要去拜见君王,于是有了“朝拜”的意思,朝拜君王的地方于是就叫作了“朝堂”,朝堂是国家最重要的地方,代表着国家,于是“朝”就有了“朝代”的意思。朝见君王,要面向国君,于是“朝”就有了“朝向”的意思,成了介词。这样的例子很多,之所以有一词多义现象,就是因为有引伸义的的存在,多积累一些词的引申规律,实词就会记得特别牢。

通假字也属于实词,也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其实通假字是有规律可循的,往往通假字的本字和假字不是音近就是形近。因为上古时字少,有时有这个音没这字,于是就临时用别的同音字代替,后来又造了字。于是就有了通假字。有些通假字,就是古人写错或抄错了,以错传错,就成了现象,这和我们写错别字时情况差不多,我们写错的字还不都是那些音同或形近的字吗。

古今异义词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这我们也要注意积累规律性的东西,不管词的意思变化大小,它都有发展的过程,了解这个过程,古今异义词就好辩析了。如

“非常”古义是“不寻常”,今义是一个程度副词。它们之间其实有联系,“不寻常的”就是“特别的”,“特别的”东西往往比一般东西在程度上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这不就成了程度副词了吗?其实“非常可乐”这个国产可乐名牌,不就是“不寻常的可乐”吗?

偏义复词不仅古代有现在也有,比如“轻重”“多少”“深浅”“虚实”“动静”“兄弟”等不都是偏义复词了吗?

多积累词汇,多总结规律,多思考,多动手就能学好古汉语实词。

4、虚词也好玩

虚词不多指的是数量,要从频率上讲,那就太多了。古文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势往往是通过虚词表现的。虚词虽然用法灵活多变,但我们要学生明白只要记住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就可以了,因为高考也不考较偏的用法。有的学生总觉得虚词枯燥,其实虚词也好玩。例如下面这句话中的“之”的用法多有意思呀!

《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得“之”,我们讨论分析后,就会发现它几乎代表了“之”字的所有用法。我们可以译作“哀叹我短暂的一生,羡慕那无穷的长江”,也可以译作“哀叹我一生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我们可以理解为“吾生须臾,长江无穷”,甚至可以理解为“哀叹我一生那样短暂,羡慕那长江如此无穷”。这样一来,“之”当助词“的”,当结构助词起取独作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作指示代词。看多有意思。

其实,虚词有意思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注意思考总结,学生一定会体会到虚词的妙处的。

5、句式重在理解

许多同学分不清古汉语中那些句子属特殊句式。其实特殊与否主要是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其实这些句式在古代很普通,并不特殊。例如判断句,古汉语中很少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往往借助虚词构成判断。如这些句子:“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此世所以不传也”。借助虚词“者,也”表判断。有时借助“则”“乃”“即”等副词构成判断。有时候什么也不借助,如“刘备天下枭雄”和“秦,虎狼之国”两句话,什么也不借助,就成了判断句。这都是在现代汉语中极为少见的。

另外,学习句式必然要知道一些语法知识,如划分句子成分。而这些能力以前初中老师不怎么讲,这就需要给学生简单讲一下,如果不会划分简单的句子成分,

就很难明白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重在理解,理解了万变不离其宗,不理解记一个忘一个,根本掌握不了什么样的句子才是特殊句式。

6、学写文言文

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每年高考都有一部分学生凭借文言句法,作文得了高分。文言文并不好写,但是只要我们让学生有意识的练一练,也是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文言文水平的。不过我们并不提倡学生篇篇都写文言文,毕竟文言文不好驾驭,也束缚思想的自由发挥。偶尔为之,或文章里有几句文言句式的句子,往往会使文章语言别有一番风味。下面是我写的几段浅易的文言文,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题材是学校的一些不好的现象。

校园有坪,草甚茂。一日放学,吾见一生疾穿行其间,一生随即跟之。及至吾后,闻曰:“怨汝!奈何引我践草?吾羞。”一生曰:“世上本无路,踏之者多矣。何羞之有?”二生笑。从吾侧过,视若无物。

校园有路,道左有竹树数棵。一日吾行,前有二生,提壶打水。一生指竹曰:“以汤水溉之,若何?”一生曰:“汝可试之。”吾咳之,未果。鬼知其后试之否!三

校有新楼,扶手皆不锈钢管焊之,美而大方。一日,吾下楼,见一生挥掌劈向扶手,口呼:“看我朱砂掌如何!”吾疾喝之,欲执,疾逸,未得。见不锈钢管已凹。

一晚自习后,吾归稍晚。东楼门已锁,时聚学生若干,见一生挥拳击门之玻璃,曰:“何不破而出?”余者和之。忽一生曰:“西门未闭。”遂从西门俱出。后东门玻璃破,原因不详。

下面一篇是学生在学完《陈情表》后写的。题目也是“陈情表”

尊敬仁厚之宋老班:

盖因每周三下午四节课皆自习,致吾等效率普降,极不利于学习,在下谨代表全班向老班谏:可否将第三或第四节课易为活动课。在下闻清华学子间流传一言:“7+8>8”。不知老班意下如何?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理复5班全体同学 9月13日

偶尔让学生练习练习,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办法。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好方法

许多地方都在积极进行中学教学新课改的实验。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不少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在语文教学方面,许多学校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其实在文言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文言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有什么用都是需要摸索的。

1、研究什么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教了八年的高中语文,可以说对高中语文教材比较熟悉。我觉得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的文言文编选非常科学,所选文章难易适中,编排有序,极富文学性和思想性。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课本所选文章

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

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文言文教 学创造性解读 [论文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成了高中语文教育者 的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剖析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点,阐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意义,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提供一些文言文教学的参考 意见。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占有很大比重,一般来说,小学占10%左右,初中约占20% 左右,高中约占30%—40%。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在上升。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在母语教

育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第9条指出高中生应“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 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有效的实施教学。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点 (一)弄清字、词、句的含义,学习古汉语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诗文,包括论、说、疏、对、表、策、杂文、寓言、序文、赠序、传记、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上起春秋战国,下起辛亥革命,纵贯三千年历史长河,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由于距现在时间较长,很多语汇的意思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弄懂选文的

意思,首先就要弄清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和有关句式的用法。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阅读文言诗文的第一步工作是扫除文字障碍,这就要求准确认读课文中的文字符号,特别是注意那些形似字、异体字、繁体字、通假字、古今字、生僻字、和异读字的音、形、义。理解词义,明确词序。对于词语要弄清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复词偏义的意义和用法,并结合语境弄清文言虚词的作用。分析句子,掌握句式。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析一般的文言句式,了解常规的句式结构,牢固掌握判断句和省略句等常规句型。对于这些古汉语知识的学习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提高学生古汉语水平。 (二)了解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 时代隔阂是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 教学的主要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具体篇目,查阅相关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了解有关史实和典故,了解名物典章制度和社会习俗,学习古代文体知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2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登高》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方案

《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实 施 方 案 常德市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 2011年3月

《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实施方案 常德市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 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可是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师教学文言文方法单一,缺乏教学策略,为了准确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课题组从学习兴趣、教材、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缺少文言文的积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应试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文言文学习的“少慢差费”,不少教师手足无措,大大影响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科的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效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实施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选修课本中文言

文就占了不少的份量。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课题组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对自己以及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反复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力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究,以期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2、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但是有的仅仅从自身感性经验出发,缺乏科学分析和理论支持;有的过于宏观,操作性不强,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有的过于微观,局限于具体做法,缺乏对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把握。 3、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既是一个不断深化对课堂教学特点、本质和规律认识的过程,也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更新过程。本研究有助于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语文教师,在充分理解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理解和实践正确的语文知识观、学习观、师生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教育管理观,引导社会、家长正确评价课堂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 (2)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研究,构建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文言文课堂教

高中语文优秀古文教案

高中语文优秀古文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初探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思考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以后,教材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大纲对古诗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有许多不同,因此许多学生对高中古诗文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古诗文。如何做好初高中古诗文衔接的教学,使初中毕业生迅速适应高中古诗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下面笔者就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价值 【篇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小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其所占比重和初中语文教材相比大大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随之有了较大的增加,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文言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结合自己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1、注重预习。自主合作,适当点拨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必须强调“预习”这一环节。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同时强调合作,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有的课文由于年代久远,今天的中学生对其中的部分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语法习惯(主要是文言句式)、运用典故等都相当陌生,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文的讲述中,共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知识),最后由教师解决学生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吴俊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古诗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从对古诗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这些古诗文和现代社会是脱节的,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老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古诗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古诗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加之古诗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基础薄弱也是

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着白话文,教育发展了几十年,那些熟读经典作品的优秀老教师大多不在教学岗位上了,而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古诗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文兴趣不大。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课堂古诗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受现实功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文不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读大学涉及古代的东西很少,因而缺乏古诗文学习的动力。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入高中教材的古诗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古诗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一般说来,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学习古诗文更感兴趣。

高中文言文教法之管见

高中文言文教法之管见 【摘要】本文以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文言文,主要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不惧怕文言文的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蜀道难》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文言文既好教又不好教。说好教是就文言文的内容而言的,文言文因其距今年代久远,因而可讲的内容较多,教师不会觉得无内容可讲,不说别的,仅仅围绕词类活用就可以讲一两节课;说不好教是就学生而言的,当今学生中流行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还是因为其距今年代久远,学生普遍觉得其生涩难懂,虽然当下课外辅导书较多,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疏通文意,但对于文本的结构、思路以及情感等比较深刻的内容,却是知之甚少。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言文文本,走进古代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是第一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依照注释疏通字词、句式、文本大意及写作背景,并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有了课前预习做基础,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朗读,读懂大意,并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在归纳文言知识时要注重和学生互动探讨,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文言知识,目的在于读懂读通文章大意,笔者认为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步。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在了解文章大意之后,知道作者在“写什么”,接下来就要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安排内容的,也就是作者是“怎么写”的。以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蜀道难》为例,笔者在课堂中试着引导学生以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突破口,结合上下文分析得出“作者每次感叹蜀道之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结论。其中第一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感叹蜀道之高,第二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慨叹蜀道之险,第三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感叹蜀道战祸之惨烈。作者围绕蜀道之“难”,分别从高、险、战祸惨烈来行文,文章的思路结构一目了然。 精读课文,品味文本语言和主旨。在疏通文意、理清写作思路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到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述蜀道之难的?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品味文本。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思考课文中的语句来体味语言特色和文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比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就用了夸张和引用神话传说的手法,极力渲染蜀道之高。再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蜀道的高和险。 在充分探讨文本语言特色之后,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作者为什么要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高中语文之文言文翻译——实词全面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实词全面整理 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需要同学想一想,默记一下。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亲附) 3、孔子曰:“吾与点也”。(《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招致) 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魏公子列传》)(介绍,引见) 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责备) 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魏公子列传》)(遗憾) 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 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陷入困境) 12、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礼物) 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传》)(礼物) 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 15、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归附)(遗憾) 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 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购:悬赏捉拿】 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羽本纪》)(交游,交往)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改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 改版 报告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xx年,我校由语文教研组余桂彬等同志申报的语文课题《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经省专家评审,顺利立项;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普通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效率不高、少慢差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培养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此,我受课题組的委托,作开题报告。敬请专家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可是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师教学文言文方法单一,缺乏

教学策略,为了准确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课题组从学习兴趣、教材、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缺少文言文的积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应试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文言文学习的“少慢差费”,即“学生理解的少,学生掌握得慢,占用的课时多(费时),效果比较差。”不少教师手足无措,大大影响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科的教学效果。实施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就占了不少的份量。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课题组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对自己以及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反复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力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究,以期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析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13-01-29T11:41:13.71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宋晖[导读] 例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晖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 719000 摘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诵读感知,鼓励其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品味鉴赏等,这些适当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文言文鉴赏水平。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方法创新有效鉴赏以前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新的《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实践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愿与各位同仁共商榷。 一、注重有效诵读,深入领会感知 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常见文言句式等,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无疑,重视积累是文言文的基本学习规律,但仅仅进行字词训练和记熟语法知识就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吗?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这样显然行不通。况且,古汉语语法知识是后人对前人文章特点的归纳,并不是前人写作时执行的严格标准,有些文言文内容也不是用语法知识可以准确描述的。因此,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的文言文课堂并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借鉴古人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重视诵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当前,很多专家、名师都提倡“在课堂上让读书声嘹亮起来”,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课堂重视了“读”,却没有达到“有效的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因此,教师要敢于范读,通过正确的断句、停顿、轻重音处理,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得到深切的感悟,尤其要注意对文章细微处的挖掘。 例如,《长恨歌》中对末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句的诵读处理。文章在记叙了贵妃自缢身亡,玄宗日思夜想的痛苦之后,揭示了两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阴阳相隔的遗憾苦痛之情。所以诵读时就应以深情又感慨沉痛的语调去朗读。 二、讨论有的放矢,培养合作意识 在自读过后,学生可能会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 比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侍坐》,这是一个介宾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直译就是:用别国的军队来加在这个国家之上(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略这个国家),而“因之以饥饿馑: “因”,课文下注释是“连着”,“饥馑”指荒年,直译就是“用荒年连着”,这句话就翻译不通,这类难题一个人难以解决,但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因之以饥馑”应该和“加之以师旅”是相似的句式。所以“因之以饥馑”应为“因加之以饥馑”。这样翻译过来就是“连着用荒年加在这个大国之上”就通了。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三、探究要有效果,培养创新意识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兰亭集序》为例,文中的“死生亦大矣”一句,一般译作: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但如果我们指导学生联系前文作者对两种生活方式的叙述以及对人们留恋有生之乐的描述去理解,引导学生探究就不难明白作者实际要说的应该是:“要怎样活着实在是件大事啊!”这样的引导,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教给了学生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在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有根据的以后,学生更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他们从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四、注重品味鉴赏,吸收古文精华 文言文的语高精炼,语义丰富、含蓄、深刻,有时还显得很朦胧。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鉴赏。品字词,体会其简洁凝练;品句式,体会其对称和谐;品音节,体会其抑扬顿挫;品内容,体会其丰富哲理;品情感,体会其真挚缠绵。教师应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注意发觉古文的精华,以积极的思想感情去教育学生,这是最主要的。遇到明显的糟粕,对学生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则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教育学生,把它放在一定的时代、社会来认识,从而明确我们应有的态度。 例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认为它表现了“人生如梦”的虚无思想和消极情绪。如是这样,则该词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将被大大削弱。从全词来看,首先,描绘出周瑜的英雄形象,紧接着又抒发了作者对赤壁大战的神往之情。但是,在看到自己”早生华发“的现状,他怎能不心潮荡漾,感慨万千?由此产生了时光易逝、人生匆匆的感觉。言外之意,是自己遭受贬谪,英雄难以用武,才能不能发挥,徒有报国之心,又有何用?于是,“一尊还酹江月”,只有把满腔热忱,满怀惆怅,寄托于江上明月,让大千世界知道,让滔滔江水知道,皎皎明月知道!这是多么纯朴、坦荡、忠诚的心灵在表白、在倾诉,哪是什么虚无、颓废思想感情的反映呢?再者,苏轼被贬黄州时的思想感情也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有其消沉的因素,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作品表达了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以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去教育学、陶冶学生,这样既可以充分表达苏词的豪放气概,更可以使学生得到有益的教育和感染。 此外,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文道统一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操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学习古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高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摘要:目前,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因为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什么兴趣。同时由于文言文中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没有文言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文言文却很重要,不管是升学考试,还是将来自己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3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比重越来越大,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古代生活之多姿、欣赏古代文学之精美,积累沉淀古文化知识,强化人文主义教育,提高文化品位。同时文言文在高考中的比重也很大,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前提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力军,是课堂的主体,

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叶圣陶也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的去想,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教师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每节课里,我通过故事导入、实物演示、讨论引入的方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在课堂中,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我还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及内容。与此同时,我还组织同学课前翻阅古代汉语词典,然后进行讨论,进入课题。通过以上的方法,通过形象的导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得同学主动爱学。 2.重视文言文-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

一、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 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教学程序设计几个主要程序的设计说明: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课文学生情境。 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项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引出发散思维。比如可能的几种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可从是否成就帝业、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否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视角,展开讨论。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3、古今异义(婚姻、非常、今人、细说等) 4、为的用法 5、成语识记(人为……、大行……、秋毫……、劳苦……)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研究” 开题报告 巫溪中学高2015级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及其性质类型 名称: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研究 性质类型:本课题为巫溪县中学詹祖凰老师负责,高中2015级语文组全体成员共同承担的县级教研课题,是通过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来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项目。 二、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环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文言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的实施使高中文言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合作讨论多了,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尽管文言文课堂教学渐见春光,但费时而效益不高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仍存在形式化、效率低下的现象。教师围绕考试需要而传授知识和搞习题演练,学生依赖于老师的传授与训练,被动地成了记笔记、死记硬背和做习题的机器。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高投低产,让师生皆倍感身心疲惫。为了让师生都有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我们理应向课堂教学要效率。而且传承民族文化精华是基础语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选学一定数量的文言课文,其意义可概括为三句话,即:一是为了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思想,陶冶其情操。”文言文教学的比例上升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文言文中有中华文明几千年丰富的精神资源,包含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因此,对高中文言文课堂进行有效性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以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献。了解全国新课改情况,了解当前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二)、以课堂为核心,以课改的新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状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文言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从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方面探索新形势下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四)、从教师自身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出发,探索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新模式。一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比学校教育的其他任何可控因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 (五)、从课堂教学的过程着手,研究高效生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依据新课标精神,教师可以把文言文教学与活动实践课相结合,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通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要求进而提出改进的思考,以期改变前述课堂教学现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变苦学为乐学,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概况 在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相关的论著和论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