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足太阳膀胱经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阳膀胱经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阳膀胱经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阳膀胱经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太阳膀胱经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本文来自于经络养生网,其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发表时间:2010-5-6

关键字:足太阳膀胱经

简介: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定位]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解剖] 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配伍] 配阳白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

[刺灸法] 平刺0.5~0.8寸。禁灸。

(3) 眉冲BL3 M?i chōng

[定位]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4) 曲差BL4 Qǔ chā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

1/3与中1/3交点。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鼻塞。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5) 五处BL5 Wǔ chù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目眩,癫痫。

[配伍] 配合谷、太冲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6) 承光BL6 Ch?ng guāng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当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神经会合支处。

[主治] 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配伍] 配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7) 通天BL7 Tōng tiān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配伍]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8) 络却BL8 Lu? qua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解剖] 在枕肌停止处;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配伍] 配风池治头晕。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9) 玉枕BL9 Yù zhěn

[定位]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解剖]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项痛,目痛,鼻塞。

[配伍] 配大椎治头项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10) 天柱BL10 Tiān zhù

[定位]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棘肌:有枕动、静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主治]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配伍] 配大椎治头痛项强。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11) 大杼BL11 dà zhù

[定位]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l)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2)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12) 风门BL12 fēng m?n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配伍]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配合谷治伤风咳嗽。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13) 肺俞BL13 fai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配伍] 配风门治咳嗽喘;配合谷、迎香治鼻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肺的背俞穴。

(14) 厥阴俞BL14 ju? yī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布有第四肋间动、静脉后支;正当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心悸。

[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 心包背俞穴。

(15) 心俞BL15 Xī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配伍] 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神门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心的背俞穴。

(16) 督俞BL16 Dū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六或第七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六胸神经后支外侧支。[主治] 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17) 膈俞BL17 G?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配伍] 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配足三里、血海、肓膏治贫血。

[刺灸法] 斜刺0.5之0.8寸。

[附注] (1)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2)参考资料:据报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

的贫血状态(红细胞在400万/mm2以下,血红蛋白在65两以下),针刺“膈俞”、“膏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大提前纠正了贫血状态,迅速恢复正常。

(18) 肝俞BL18 Gā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配伍] 配支沟、阳陵泉治胁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肝的背俞穴。

(19) 胆俞BL19 Dǎ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主治]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配伍] 配阳陵泉、太冲胆道疾病。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胆的背俞穴。

(20) 脾俞BL20 Pǐ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肌支。

[主治]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脱、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脾的背俞穴。

(21) 胃俞BL21 Wai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胃的背俞穴。

(22) 三焦俞BL22 Sān jiāo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

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肠鸣、腹胀。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三焦背俞穴。

(23) 肾俞BL23 Shan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配伍] 配太溪、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翳风、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l)肾的背俞穴。 (2)据实验观察针刺对正常人水负荷后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针刺肾俞或京门穴时可抑制肾脏的泌尿功能。

(24) 气海俞BL24 Qì hǎi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 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天枢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1寸。

(25) 大肠俞BL25 Dà cháng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四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腰神经皮支,深层为腰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支沟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大肠背俞穴。

(26) 关元俞BL26 Guān yuán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8~l.2寸。

(27) 小肠俞BL27 Xiǎo cháng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解剖] 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 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治腹胀、痢疾、便秘。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关元、曲泉治泌尿系结石。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1寸;灸3~7壮。

(28) 膀胱俞BL28 Páng guāng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解剖] 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臀中皮神经分支。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配伍] 配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l.2寸。

[附注] 膀胱背俞穴。

(29) 中膂俞BL29 Zhōng lǚ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解剖] 有臀大肌,深层为骶结节韧带起始部;当臀下动、静脉的分支处,布有臀下皮神经。

[主治] 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0) 白环俞BL30 Bái huán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解剖] 在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下内缘;有臀下动、静脉,深层为阴部内动、静脉;布有皮神经,深层为阴部神经。

[主治] 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配伍] 配三阴交、肾俞、治遗尿、月经不调。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1) 上髎BL31 Shàng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解剖] 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额外

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一髂神经后支。

[主治] 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萎,腰痛。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2) 次髎BL32 Cì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主治] 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遗尿;配血海治痛经。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3) 中髎 BL33 Z hōng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主治] 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4) 下髎BL34 Xià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当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5) 会阳BL35 Huì yáng

[定位]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解剖] 有臀大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尾骨神经;深部有阴部神经干。[主治] 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配伍] 配承山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6) 承扶BL36 Ch?ng fú

[定位]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解剖] 在臀大肌下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37) 殷门BL37 Yīn m?n

[定位]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解剖] 在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三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38) 浮郄BL38 Fú xì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 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配伍] 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9) 委阳BL39 Wěi yáng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配伍] 配三焦俞、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三焦经下合穴。

(40) 委中BL40 Wěi zhōng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 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附注] 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41) 附分BL41 Fù fēn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岗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 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伍] 配大椎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42) 魄户BL42 P? hù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一0.8寸。

(43) 膏肓BL43 Gāo hu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配伍] 配尺泽、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4) 神堂BL44 Sh?n tá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配伍] 配膻中治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5) 譩譆 BL45 Yì xǐ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6) 膈关BL46 Gě guān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主治] 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配伍] 配内关治嗳气。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7) 魂门BL47 Hún m?n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主治] 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配伍]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肋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8) 阳纲BL48 Yáng g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9) 意舍BL49 Yì shě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配伍] 脾俞、胃俞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0) 胃仓BL50 Wai c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肋下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经后支。[主治]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1) 肓门BL51 Huāng m?n

[定位]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主治] 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2) 志室BL52 Zhì shì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主治] 遗精,阳萎,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配伍] 配命门治遗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3) 胞肓BL53 Bāo huāng

[定位]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 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正当臀上动、静脉;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配伍] 配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54) 秩边BL54 Zhì biān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 有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静脉深层当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为坐骨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委中、大肠俞治腰腿疼痛。

[刺灸法] 直刺1.5—2寸。

(55) 合阳BL55 H?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解剖] 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腘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配伍] 配腰阳关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56) 承筋BL56 Ch?ng jīn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57) 承山BL57 Ch?ng shān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股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大肠俞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2寸。

(58) 飞扬BL58 Fēi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解剖] 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阳经络穴

(59) 跗阳BL59 Fù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解剖]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阳跷脉郄穴。

(60) 昆仑BL60 Kūn lún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配伍] 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l)足太阳经所行为“经”。(2)《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61) 仆参BL61 Pú cān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配伍] 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62) 申脉BL62 Shēn Mài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配伍] 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63) 金门BL63 Jīn m?n

[定位]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 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阳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郄穴。

(64) 京骨BL64 Jīng gǔ

[定位] 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穴位标准定位及主治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分布于眶周、前头、头顶、颈部,背腰部的脊椎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主治重点为脏腑病、头面病、筋 病、痔病、膀胱病。 常用穴位 睛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跷脉与阴跷脉的会穴) 取穴:在面部,目内呲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急慢性结膜炎、泪囊炎、屈光不正、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白内障、青光眼。 刺法:闭目,针沿眶内侧壁边缘,指向眶尖直刺03~0.5寸,禁提插、捻转,出针后压迫局部止血,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建议:以指代针) 通天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主治:头顶痛、眩晕、面神经炎、鼻炎、鼻窦炎。 刺法:平刺或斜刺03~0.5寸。 天柱 取穴:在项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鼻塞、咽喉肿痛、肩背痛、神经衰弱、癔症、惊厥、热病。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大杼(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会穴) 取穴:在背部,T1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头痛、鼻塞、发热、咽喉肿痛、颈项强痛、肩背酸痛。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风门 取穴:在背部,T2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头痛项强、感冒、咳嗽、哮喘、胸背疼痛、荨麻疹、胸中热、身热。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肺俞(肺之背俞穴) 取穴:在背部,T3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冒、荨麻疹、肩背痛。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厥阴俞(心包之背俞穴) 取穴:在背部,T4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胁痛、胸郁闷、心绞痛、心悸、咳嗽、呕吐、神经衰弱。 刺法:向内斜刺0.5~1.0寸。 心俞(心之背俞穴) 取穴:在背部,T5棘突下旁开1.5寸。

足太阳膀胱经

《润哲堂》十二经络教程 经脉释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二十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是大肠经。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大肠经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肤病,中医讲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淤积,所以脸上起痘身上起湿疹这些问题,大肠经可以十分好的调节,我门可以用刮痧法把里面积攒的淤毒刮出去。 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

十大人体穴位图及特效保健按摩法 2

十大人体穴位图及特效保健按摩法 我们可从十大人体穴位图与(眼、头、面、手、脚、胸、耳、背、足及全身)对应图上找到你所需要的穴位并按摩保健。如眼睛不好,可从面、眼、手、足、耳穴位图(有详细说明)中找到相应穴位,并实施按摩祛病强身美容瘦身。 ■1、按摩穴位治感冒 ■2、眼疲劳指按保健法 ■3、眼部按摩美容(见前图) ■4、眼部不适——眼睛痛与头痛 ■5、按摩使头脑清晰■ 6、头面部按摩 ■7、瘦脸十大穴位■8、健鼻养生巧防病 ■9、過敏性鼻炎■10、按摩减肥 ■11、按摩催眠■12、按摩太阳穴治白内障 ■13、贫血■14、消除腿部浮肿 ■15、按摩腿部穴位■16、按摩腿肚 ■17、减轻小腿浮肿■18、点穴减肥 ■19、摩腹养生补泻■ 20、按压合谷助排便 ■21、揉摩耳廓益健康■22、夹鼻梁治牙痛 ■23、按摩治疗老年斑■24、活动脚趾健胃法 ■25、前列腺肥大按摩法■26、涌泉穴的主治疾病 ■27、指压“丘墟、昆仑”治疗脚部淤血■28、按摩治尿不净 ■29、中药敷脐(穴位)可治病■30、向老年朋友推荐三个最常用的穴位 ■31、治疗脚部淤血■32、用“足三里”打击法清晰头脑 ■33、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 34、精神差(十分疲倦,哈欠连天) ■35、保健八段锦 十大人体穴位图与特效保健按摩法

1、按摩穴位治感冒 选穴太阳、迎香、头维、风池;大椎;合谷、鱼际、尺泽、曲池等穴: 1)啄法用剑指啄击大椎穴(见人体背部穴位图); 2)揉按法(一般经2—3次治疗后即可痊愈。如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配合抗生素治疗): (1)用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风池、头维穴(见下图)。 (2)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揉按对侧尺泽、曲池、鱼际、合谷穴(见人体穴位全图中图)。先左侧后右侧。 (3)用两手示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太阳、迎香穴(见下图)。 3)注:注意保暖,勿使再受寒邪、不要过度疲劳;多饮开水,少吃油腻食物。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至阴二穴在足小指端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脉之所出为井针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二壮(铜人) 通谷二穴在足小指本节之前外侧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流为荣针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铜人)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本节之后外侧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注为腧针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铜人) 金门二穴一名关梁在足外踝下骨空陷中足太阳郄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 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取之足太阳脉之所过为原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申脉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铜人)○在外踝下五分(资生)○阳跷脉所生针入三分禁不可灸(铜人) 仆参二穴一名安邪在足后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 昆仑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铜人)○在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资生)○在外踝下一寸大筋下(资生)○足太阳脉之所行为经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灵枢) 付阳二穴在外踝二三寸飞阳下(铜人)○阳跷之郄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纲目)○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飞阳二穴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七寸骨后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一名肠山一名肉柱在锐腨肠下分肉间陷中(铜人)○在腨股分肉间拱足举地一尺取之(入门)○在腿肚下分肉间(资生)○针入七分可灸五壮(铜人) 承筋二穴一名腨肠一名直肠在腨肠中央(铜人)○在胫后腨股中央从脚跟上七寸(入门)○可灸三壮禁不可灸(入门) 合阳二穴在膝约文中央下三寸(一云二寸)○在直委中下一寸(入门)○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委中二穴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陷中(铜人)○在膝腕内腘横纹中央动脉(入门)○委中者血郄也在腘中央可出血痼疹皆愈(资生)○在曲内两筋两骨中宛宛又云膝解后曲脚中背面取之(资生)○又于四畔紫脉上出血如藤块者不可出血血不止令人夭(纲目)○宜针入一寸半(一云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纲目) 委阳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铜人)○三焦下辅腧也在足太阳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资生)○在膝腕横纹尖外廉两筋间委中外二寸屈伸取之(入门)○针入七分可灸三壮(铜人)○铜人云委阳在足太阳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阳之别络手少阳经也以今经文考之当云一尺六寸又按经文取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取阳陵泉者正竖膝与之齐下至委阳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两腘之中央委阳即曲之阳分约文之尽处两筋间推其分野则正当太阳少阳之间内外廉之界故曰太阳之前少阳之后腘中外廉也其穴正在约文两筋之间只正膝与之齐阳陵泉正对其穴当为一尺六寸无疑矣(纲目) 浮郄二穴在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 殷门二穴在承扶下六寸针入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铜人) 承扶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阴冲上约文中央(铜人)○在尻臀下阴股上横纹中(入门)针入五分禁不可灸(入门) 秩边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挟脊四寸是除脊则各一寸半也大杼下诸穴皆当除脊骨一寸则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为正大凡脊骨广一寸当除之(资生)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伏而取之针入五分

针灸学-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一、经脉循行 直接入络脑 有穴通路:起目内眦――头顶第一侧线――腰背第一(督脉旁1.5寸)、二(督脉旁3寸)侧线――下肢外侧后缘――小趾(睛明--至阴) 体内分布:络脑――络肾――属膀胱 连接下经:足小趾外侧――足少阴肾经 二、主治概要 1.脏腑病证十二脏腑及其相关组织器官病证。 2.神志病癫、狂、痫等。 3.头面五官病头痛、鼻塞、鼻衄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项、背、腰、下肢病证等。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②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

痛;③心悸、怔忡。 2.攒竹 【定位】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眼疾; ③呃逆;④急性腰扭伤。 3.天柱 【定位】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痛证;②鼻塞、目赤肿痛、目视不明等目鼻病证;③癫狂痫;

④热病。 4.大杼八会穴之骨会 【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咳嗽,发热;②项强,肩背痛。 第一侧线歌诀(1.5寸): 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 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胆仔细分,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 气海十五大肠六,七八关元小肠俞。 十九膀胱廿中膂,廿一椎旁白环俞。

第一胸椎下无穴位,记住大杼的位置,依次向下推 5.风门 【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证;②项强,胸背痛。 6.肺俞肺之背俞穴 【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经穴学复习题10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膂 2、京骨 3、尻 4、巅 二、填空 1、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穴,止点穴,共有穴。 2、膀胱经第一侧线是指,膀胱经第2侧线是指。 3、第1~7胸椎两侧线的腧穴,侧重治疗、、疾患,9~13 椎两侧线的腧穴,侧重治疗、疾患,14~21椎两侧线的腧穴, 侧重治疗、、、、、疾患。 4、膀胱经的下合穴是,三焦的下合穴是,本经的原穴是, 络穴是。 三、问答题 1、简述膀胱经脉的体表循行和体内循行。 2、写出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定位。 3、写出六腑背俞穴的名称和定位。 4、申脉穴是何特定穴?配后溪与配照海在主治上有什么区别? 四、选择题:A型题 1、下列何经直通于脑? A足阳明经 B足太阳经 C足少阴经 D手太阳经 2、“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的经脉是 A足太阳经 B手太阳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3、下列何经上连目系? A足太阳经 B手太阳经 C手少阴经 D手太阴经 4、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 A足太阳经 B手太阳经 C手少阴经 D手太阴经 5、“主筋所生病”的是经脉是 A手太阳经 B足太阳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6、下列腧穴中治疗目视不明首选 A曲差 B五处 C承光 D通天 7、下列腧穴中治疗鼻渊、鼻衄首选 A曲差 B五处 C承光 D通天 8、骨会穴是 A玉枕 B天柱 C大杼 D风门 9、后正中线旁开1.3寸的后发际处取 A玉枕 B天柱 C大杼 D风门 10、与至阳穴相平的腧穴有 A肺俞,魄户 B心俞,神堂 C督俞,噫嘻 D膈俞,膈关 11、志室的定位是 A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B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D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12、“痔、疟、狂、癫症”是何经病候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润哲堂》十二经络教程 经脉释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经和手足经,合称“”,是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阳维,合称“”,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 ,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之一。该经起自(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外缘出拇指桡侧端。其支脉从腕后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痛,心胸烦满,,肩背、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井)、二间(荥)、(输)、(原)、(经)、偏历(络)、、下廉、上廉、、曲池(合)、肘髎、、、肩髃、巨骨、天鼎、、、。共二十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是大肠经。大肠经共廿穴,为,为手太阴肺经之。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在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进入胸腔络肺,通过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鸣、。 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致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如腹痛、、泄泻、便秘、痢疾等。此外,由于大肠经经过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循经部位的疼痛或热肿等病症都可能显示了大肠经出现问题。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疾患、、、皮肤病、、神志病等及部位的其他病证。 :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足阳明胃经: 本经脉腧穴有、、、、大迎、、下关、、、、、缺盆、、库房、(Wūyì)、(Yìng chuāng)、、、不容、、、关门、太乙、、天枢、、、水道、归来、、髀关(Bì guān)、、、、、、、、、、、、、、,共45穴,左右合90穴。

足厥阴肝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厥阴肝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穴,末穴期门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1) 大敦穴LR1 Dà dūn [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伍]配内关穴、水沟穴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穴、天突穴、间使穴治梅核气。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肝经井穴。 (2) 行间穴LR2 Xíng jiān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伍]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荥穴。 (3) 太冲穴LR3 Tài chōng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分布图解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图解 足少阴肾经有哪些主要穴位?足少阴肾经的主要穴位 有27个,它们是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四满穴、中注穴、肓腧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或中穴、腧府穴。足少阴肾经,首穴为涌泉穴,末穴为腧府穴,其中10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其他17个穴位分布在胸腹部前正中线的两侧。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起于 足小趾下面,从足心的涌泉穴,经内踝后缘,向上沿小腿内侧的至阴穴分为两支:体表路线沿肚脐往上到锁骨的腧府穴;体内路线从腹腔内,穿过肾上行至肝和肌,进入肺,到达心脏,最后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穴位有67个,它们是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腧穴、厥阴腧穴、心腧穴、督腧穴、膈腧穴、肝腧穴、胆腧穴、脾腧穴、胃腧穴、三焦腧穴、肾腧穴、气海腧穴、大肠腧穴、关元腧穴、小肠腧穴、膀胱腧穴、中膂腧穴、白环腧穴、上髂穴、次髂穴、

中髂穴、下骼穴、会阴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遗蘸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谷穴、至阴穴。足太阳膀胱经的67个穴位中,首穴为睛明穴,末穴为至阴穴,其中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 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眼睛内侧睛明穴,向上经过头部,到达头顶部的百会穴。从后颈椎分为两支,一分支从项部向下,经后背、腰部,再经大腿后侧下行,出走于足外踩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另一支进入体内通过肾脏到达膀胱。足太阳膀胱经是一条很长的经脉,经穴又大都在体表,因此当人体受到外邪入侵时,经络穴位就很容易有反应。平时可练气功八段锦来增强抵抗力,还可以练习瑜伽中的大树式、手碰脚式、侧角扭转式等,能锻炼到脚内侧腿后侧以及手部、背部的肌肉,有助于疏通膀胱经。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导读]从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可以看出,左侧的红线是任脉穴位,右侧的蓝线是足阳明胃经,本文高清图解女性人体穴位的详细位置,以及常用穴位在身体方面和皮肤方面的作用与功效。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腧穴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与人体脏腑、机体、五官的健康息息相关,能使人体气血运行畅通,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任脉穴位各个位置 01、曲骨穴02、中极穴03、关元穴04、石门穴05、气海穴06、阴交穴07、神阙穴08、水分穴09、下脘穴10、建里穴11、中脘穴12、上脘穴13、巨阙穴14、鸠尾穴15、中庭穴16、膻中穴17、玉堂穴18、紫宫穴19、华盖20、璇玑穴21、天突穴22、廉泉穴23、承浆穴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任脉作用:

1、曲骨穴主治 身体方面: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 2、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穴主治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性冷淡、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黄黑皮肝、体毛过多,毛孔粗大。 3、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主治 身体方面: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反酸、便秘、口气重;皮肤方面:嘴周暗疮、皮肤色晦无光、鼻翼两旁充血。 4、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主治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胸闷、心烦、健忘、反胃、呕吐;皮肤方面:面色苍白、肤色异常、粉刺。 5、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主治 身体方面:咳嗽、气喘、呕吐、胸中气逆、哮喘。 6、廉泉穴、承浆穴主治 身体方面:牙痛、口舌生疮、舌下肿痛。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足阳明胃经作用 1、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主治 身体方面: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

7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解

7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解 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部内侧,挟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后项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疟窝中。从此向下,出于外踝后, 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 常用腧穴:睛明BL1位置:在目内眦角上0.1寸处。攒竹BL2位置:眉毛之内侧端,当眶上切迹处。天柱BL10位置:在斜方肌起部,项后发际内,大筋外廉陷中,哑门穴旁开 1.3寸。风门BL12位置: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BL13 背俞穴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BL15 背俞穴,位置: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肝俞BL18 背俞穴,位置: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BL20 背俞穴,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BL23 背俞穴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次缪 BL32位置:在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督脉之间的中点。会阳BL35位置:在尾骨两侧,臀大肌起始部,督脉旁0.5寸取穴。承扶BL36位置:在臀大肌下缘,当臀沟中点取穴。膏肓BL43位置: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昆仑BL60 经穴位置:在足外踝之后侧凹陷中,当外踝与跟腱之中。至阴BL67 井穴位置: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睛明→攒竹→眉冲→曲 差→五处→承光→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 大杼→风门→肺俞→劂 阴俞→心俞→督俞→膈 俞→肝俞→胆俞→脾俞 →胃俞→三焦俞→肾俞 →气海俞→大肠俞→关 元俞→ 小肠俞→膀胱俞 →中膂俞→白环俞→上 缪→次缪→中缪→下缪 →会阳→承扶→殷门→ 浮郄→委阳→委中→附 分→魄户→膏肓→神堂 →意喜→膈关→魂门→ 阳纲→意舍→胃仓→肓 门→志室→胞肓→秩边 →合阳→承筋→承山→ 飞扬→跗阳→昆仑→仆 参→申脉→金门→京骨 →束骨→足通谷→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 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骨至阴 (1) 睛明BL1 Jīng míng [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 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中医师承、确有专长-针灸学-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练习题

第十二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一、A1 1、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的腧穴是 A、风池 B、天柱 C、风府 D、翳风 E、风门 2、下列何经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 A、足厥阴肝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少阳胆经 E、手太阳小肠经 3、下列腧穴中,常用于治疗呃逆症的是 A、睛明 B、攒竹 C、承泣 D、四白 E、印堂 4、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的腧穴是 A、脾俞 B、胃俞 C、肝俞 D、胆俞 E、肾俞 5、下列腧穴中,治疗急性吐泻有速效的是 A、委阳 B、委中 C、承山 D、飞扬 E、昆仑 6、申脉穴位于 A、昆仑直上3寸 B、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C、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D、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E、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7、下列腧穴中,治疗痔疾常取 A、天枢

B、委阳 C、承山 D、申脉 E、昆仑 8、脾俞穴的定位是 A、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B、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D、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E、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9、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的腧穴是 A、膀胱俞 B、大肠俞 C、肝俞 D、胃俞 E、肾俞 二、B 1、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少阳胆经 <1> 、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 A B C D E <2> 、起于目锐眦的经脉是 A B C D E 2、A.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B.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D.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E.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 、心俞穴位于 A B C D E <2> 、肝俞穴位于 A B C D E 3、A.滞产 B.痛经 C.丹毒 D.呃逆 E.便秘 <1> 、次髎穴的主治病证是 A B C D E <2> 、委中穴的主治病证是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练习题

一、A1 1、膏盲穴的定位是 A、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B、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C、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D、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E、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2、秩边穴的定位是 A、平第1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B、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C、平第3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D、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E、平第3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3、膀胱俞的定位是 A、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1骶后孔 B、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 C、第3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3骶后孔 D、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约平第2骶后孔 E、第3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约平第3骶后孔 4、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的腧穴是 A、脾俞 B、胃俞 C、肝俞 D、胆俞 E、肾俞 5、下列腧穴中,治疗急性吐泻有速效的是 A、委阳 B、委中 C、承山 D、飞扬 E、昆仑 6、申脉穴位于 A、昆仑直上3寸 B、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C、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D、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E、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7、下列腧穴中,治疗痔疾常取 A、天枢 B、委阳 C、承山

E、昆仑 8、脾俞穴的定位是 A、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B、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D、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E、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9、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的腧穴是 A、膀胱俞 B、大肠俞 C、肝俞 D、胃俞 E、肾俞 10、与腰阳关穴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腧穴是 A、胃俞 B、肾俞 C、膀胱俞 D、大肠俞 E、肝俞 11、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的腧穴是 A、风池 B、天柱 C、风府 D、翳风 E、风门 12、下列何经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 A、足厥阴肝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少阳胆经 E、手太阳小肠经 13、下列腧穴中,常用于治疗呃逆症的是 A、睛明 B、攒竹 C、承泣 D、四白 E、印堂 14、下列有关睛明穴针刺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针具宜细,消毒宜严

针灸学-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 俞、肝俞、胆俞、脾 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阳、委中、膏肓、 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至阴( 27 穴) 一、经脉循行 直接入络脑 有穴通路:起目内眦――头顶第一侧线――腰背第一(督脉旁 下肢外侧后缘――小趾(睛明 -- 至阴) 体内分布:络脑――络肾――属膀胱 连接下经:足小趾外侧――足少阴肾经 二、主治概要 1. 脏腑病证 十二脏腑及其相关组织器官病证。 2. 神志病 癫、狂、痫等。 3. 头面五官病 头痛、鼻塞、鼻衄等。 4.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项、背、腰、下肢病证等。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 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 1.5 寸)、二(督脉旁 3 寸)侧线 ②急性腰扭伤, 坐骨神经

痛;③心悸、怔忡。 2. 攒竹 【定位】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眼疾; ③呃逆;④急性腰扭伤。 3. 天柱 定位】在颈后区,横平第2 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痛证;②鼻塞、目赤肿痛、目视不明等目鼻病证;③癫狂痫;

④热病。 4. 大杼八会穴之骨会 定位】在脊柱区,第1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 寸。主治】①咳嗽,发热;②项强,肩背痛。 第一侧线歌诀( 1.5 寸):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胆仔细分,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十五大肠六,七八关元小肠俞。十九膀胱廿中膂,廿一椎旁白环俞。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 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

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 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 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

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 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

【AAA】人体穴位图-高清人体穴位图大全.doc

人体穴位图高清人体穴位图大全 肺经穴位More>少商穴【读音】 Shào shāng 【少商穴名释义】 少商。少,与大相对,小也,阴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虚少且属阴。商,古指漏刻,计时之器,滴水漏下之计时漏刻也。该穴... 20RR-07-28 阅读3,149次井穴少商肺经鱼际穴 【读音】 Rújì 【鱼际穴名释义】 鱼,鱼腹;际,边际。掌中... 20RR-07-28 阅读2,341次经渠穴 【读音】 jīng qú 【经渠穴名释义】 ”经“为经过、路径的... 20RR-07-28 阅读1,923次太渊穴 【读音】 tàiR uān 【太渊穴名释义】 太,为大到了极致的... 20RR-07-27 阅读3,127次肾经穴位More>涌泉穴【读音】 Rǒngquán 【涌泉穴名释义】 涌,涌出;泉,水泉。肾属水,经气初出如泉水涌出于下。 【涌泉穴位位置图】 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图... 20RR-08-09 阅读2,058次井穴涌泉肾经然谷穴

【读音】 rángǔ 【然谷穴名释义】 然,舟骨粗隆;谷,凹陷处... 20RR-08-09 阅读10,724次太溪穴 【读音】 tàiRī 【太溪穴名释义】 太,大;溪,沟溪。气血所... 20RR-08-08 阅读7,711次大钟穴 【读音】 dàzhōng 【大钟穴名释义】 大,大小之大;钟,汇聚... 20RR-08-07 阅读1,345次心经穴位More>极泉穴【读音】 jíquán 【极泉穴名释义】 极,高大;泉,水泉。穴在腋窝处,位置最高,局部凹陷如泉。【极泉穴位位置图】 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图③)... 20RR-08-15 阅读1,304次心经极泉少海穴 【读音】 shàohǎi 【少海穴名释义】 少,手少阴经;... 20RR-08-15 阅读1,534次通里穴 【读音】 tōnglǐ 【通里穴名释义】

人体穴位高清图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2015-05-11 穴位密码网小编微信号:xulei3699 文章浏览:( 399328)次 [导读]从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可以看出,左侧的红线是任脉穴位,右侧的蓝线是足阳明胃经,本文高清图解女性人体穴位的详细位置,以及常用穴位在身体方面和皮肤方面的作用与功效。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腧穴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与人体脏腑、机体、五官的健康息息相关,能使人体气血运行畅通,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任脉穴位各个位置 01、曲骨穴 02、中极穴 03、关元穴 04、石门穴 05、气海穴 06、阴交穴07、神阙穴 08、水分穴 09、下脘穴 10、建里穴 11、中脘穴 12、上脘穴 13、巨阙穴 14、鸠尾穴 15、中庭穴 16、膻中穴 17、玉堂穴 18、紫宫穴 19、华盖穴 20、璇玑穴 21、天突穴 22、廉泉穴 23、承浆穴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任脉作用: 1、曲骨穴主治 身体方面: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 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 2、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主治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性冷淡、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黄黑皮肝、体毛过多,毛孔粗大。 3、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主治 身体方面: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反酸、便秘、口气重;皮肤方面:嘴周暗疮、皮肤色晦无光、鼻翼两旁充血。 4、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主治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胸闷、心烦、健忘、反胃、呕吐;皮肤方面:面色苍白、肤色异常、粉刺。 5、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主治 身体方面:咳嗽、气喘、呕吐、胸中气逆、哮喘。 6、廉泉穴、承浆穴主治 身体方面:牙痛、口舌生疮、舌下肿痛。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足阳明胃经作用 1、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主治 身体方面: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食道炎、火消化不良、胸膜炎;皮肤方面:皱纹、油脂旺盛、面色苍白。 2、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主治 身体方面: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胸膜炎、乳腺炎;皮肤方面:面色灰白、晦暗无华、口唇苍白、眉眼之间暗青。 3、乳中穴、乳根穴主治 身体方面:产妇乳汁不足,乳腺炎、胸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4、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主治 身体方面: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肝炎肠炎;皮肤方面:颜面浮肿,面色萎黄、色素沉着、嘴周痤疮、鼻梁晦暗无光泽、眼角外侧色斑。 5、滑肉门穴、天枢穴主治 身体方面: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痛经、便秘、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黑眼圈、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 6、外陵穴、大巨穴主治

第七讲足太阳膀胱经篇

第七讲足太阳膀胱经篇

膀胱经循经路线:是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中最长的一条经脉,从内眼眦的睛明穴,到脚小趾的至阴穴,共计有63个穴位。 膀胱经上的一些重要穴位是我们用来治疗督脉及脏腑包括其循行路线上的很多病症,比如象治疗脏腑病时选用的俞穴如心俞,肺俞,肝俞,胃俞等,也可以治疗因脏引起的情志病,象魄户,魂门,意舍,等等,著名的百病灸膏肓,膏肓穴就在厥阴俞旁开1.5寸的地方。 总之,膀胱经可以治疗泌尿系统,精神神经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方面的诸多病症,我们要学会如何找到膀胱经上的穴位及其其本应用。 昨天说到人体内水液的循环,因为膀胱也是水道的重要器官,所以今天还要就膀胱作为水道一部分再说一说。 昨天讲到膀胱里的水液来源有两个: 1、是小肠经吸泌别清浊后,一部分浊水由小肠与大肠的接口处一小孔循三焦进入膀胱,一部分是肾的蒸腾汽化作用后的浊水顺输尿管进入膀胱。那进入膀胱的水之后情况如何呢,进入膀胱的水并不是完全作为尿液排出。 2、最后的一次蒸腾汽化作用,就是还要吸收一部分清水,膀胱的汽化作用,温度来自小肠受心脏的移热, 3、就是肾阳的温煦作用。因我们成人的膀胱容积大约有300-500ML,为什么我们正常人是要膀胱快满后才有尿意,有的人却频频要去小便呢,这里就是靠这个小肠之热及肾阳的热蒸化作用。

当我们进入膀胱的水,受小肠及肾阳之热,会有一部分清水汽化,膀胱因此也会象受热吹气的气球一样膨胀,这样,膀胱里就上面一部分是汽,下面一部分是水,蒸腾的水汽一部分会循膀胱因热膨胀张开的毛孔升腾顺三焦进入肝脏,参与肝脏的生理活动,这也是解释水生木的理论之一,当水和汽储到快满了,膀胱里的压力增大,使人感觉到有尿意,就需要去排小便了。 当小肠之火衰微,肾阳也不足时,膀胱里的水不能正常蒸腾汽化,膀胱里的水就是温度较低的水,膀胱里的汽也少,那膀胱的升力不够,水就全部压在膀胱底部,导致尿意频频,且尿力不足,容易滴漏。 这也就是小孩子或年轻人因为肾阳心阳足,尿尿的时候尿可以有很大压力,年龄大了后,尿的压力就小了,尿不远,因为里面的汽少了,压力小了。体内有热的人,膀胱受热大,里面的水蒸化时间长,浊水就一次次被反复汽化,最后留下的颜色就黄。 如果体内有寒的,膀胱里的水不容易蒸腾汽化,里面的清水还很多,排出来的尿液就清甚至偏冷。 我们在临床时遇到尿频的,采用的就是在关元和中极,肾俞及命门,太溪上做艾灸或针灸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象西医说什么前列腺问题,开刀吃药,最后症状还是不能完全解决,上周群友飞扬的音乐就是有这个尿意频频的症状,我在其关元,中极,膀胱俞,肾俞上埋线,太溪上针灸,做完回去第二天就告诉我,尿意频频的症状解除了。 寒是我们人体病的一个根源之一,人就是靠一口气活着,气属阳,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我们的体内有足够的阳气存在,所以做艾灸,泡脚,运动,练功等等这些能升阳助阳温阳的保健动作要经常做。 包括背部和腰部的问题,坐股神经的问题,五脏的问题,都在这一条膀胱经上,所以我们在美容院最常见的就是背部排毒疗法,脊椎疗法,甚至臀部养生。都在梳理人体这最大的一条排毒通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