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药的处方用名

常用中药的处方用名

常用中药的处方用名
常用中药的处方用名

中药的处方用名

解表药

麻黄

〈处方用名〉

净麻黄、去节麻黄:发汗力最强,体壮病重者用

麻黄:发汗力次之

麻绒:发汗力更次之

炙麻黄:蜂蜜炙,发汗力次于麻绒,兼有润肺作用,小儿、老人、体弱者多用

炙麻绒:蜂蜜炙,发汗力次于炙麻黄,略有润肺作用。

桂枝

〈处方用名〉

嫩桂枝:幼嫩而香气浓郁者,质佳

桂枝尖:细枝梢,长于通血脉,散风寒

桂枝木:较粗者,砸去外皮,长于温经通络,解肌发汗力较弱。

紫苏

〈处方用名〉

紫苏叶:用叶,长于发汗解表。

紫苏梗:用茎,偏于理气安胎。

生姜

〈处方用名〉

生姜皮:为生姜的外皮入药,长于利水消肿,用于

水肿证;

生姜汁:为生姜取汁入药。具化痰止呕之功,用于

中风痰迷,口噤昏厥,呕吐不止等症

煨姜:煨用,具有温中止呕、止泻之功。适用于脾胃

虚寒,腹痛、呕吐、泄泻等证。

香薷

〈处方用名〉

香薷

陈香薷:历代医家认为以陈久者为佳

西香薷:江西产

荆芥

【处方用名】

荆芥

荆芥穗(只用穗):长于祛风解表

荆芥炭(炒炭用):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

防风关防风防风炭(炒炭用,长于止血)

炒防风:炒用,长于止泻。

软防风:产于关外黑龙江、吉林等地,其枝粗性糯,体软而轻,肉厚而滋润,品质最佳,为道地药材。

口防风:产于河北、内蒙古西部者,品质略次。

青防风:产于山东及河北保定、唐山者,品质次。

【处方用名】

羌活

川羌活:产于四川者,质优

西羌活:产于甘肃、青海者,质次

【处方用名】

白芷

杭白芷:产于杭州者,?为道地药材

川白芷:产于四川者

香白芷:气味芳香

【处方用名】

细辛辽细辛(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质较佳)

北细辛:产于东北三省者,为通用正品

华细辛:产于陕西者

【处方用名】

藁本

净藁本、香藁本:以身干光净,香气浓郁者为佳

川藁本:习惯以四川所产者质量最佳

〈处方用名〉

苏荷:江苏产,质最佳,道地药材。

薄荷叶:用叶,长于发汗

薄荷梗:用茎,长于理气

〈处方用名〉

牛蒡子(简称牛蒡、牛子)

恶实(清以前医籍中的名称,盖以果实有多刺钩之故,也称为大力子、鼠粘子)炒牛蒡子

〈处方用名〉

蝉蜕蝉退蝉壳蝉衣虫衣虫退

金蝉衣(以体轻、色金黄透光,无泥沙者为佳)

桑叶冬桑叶霜桑叶

蒸桑叶:长于清肝明目

炙桑叶:长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燥咳嗽

〈处方用名〉

黄菊花(杭菊花):长于疏散风热

白菊花(滁菊花):长于平肝明目

野菊花:长于清热解毒

〈处方用名〉

北柴胡:主产于辽宁、河北、河南、甘肃等地;

南柴胡: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生柴胡:生品,长于和解退热。

醋柴胡:醋炙,长于疏肝解郁。

炙柴胡:蜂蜜炙,长于升举阳气。

酒柴胡:酒炙,长于行血调经。

鳖柴胡:鳖血拌炒,用治骨蒸劳热。

〈处方用名〉

升麻

川升麻:古时以产于四川者为佳,为道地药材。

绿升麻:以个大、外皮棕黑色、断面呈淡绿色者,品质较佳。

花升麻:指表面呈黑色、粗糙,有数个圆形空洞,洞内壁呈网状花纹,黑白相兼者。

炙升麻炒升麻

〈处方用名〉

葛根干葛根

甘葛根:因味甘而得名。

粉葛根:春季采集者,块肥质硬,切面粗糙,充满粉状物者质佳。

柴葛根:秋季采集者质次。

煨葛根:煨用,长于止泻。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处方用名〉

生石膏:生用,偏清热泻火

煅石膏:煅用,收敛生肌

〈处方用名〉肥知母:以肥大滋润者为佳;

光知母:去毛皮的干燥根茎;

盐知母:滋阴润燥;

炒知母

〈处方用名〉

山栀,生山栀,山栀子:走气分而泻火;

不宜写“山枝、支子”。

炒山栀:苦寒性减,适脾胃虚弱者;

焦山栀,黑山栀、山栀炭:偏入血分,善清泻

血分郁热而凉血止血;

山栀皮:达表而去肌肤之热;

栀子仁:偏走里而清内(心)热;

小栀子: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

〈处方用名〉夏枯草

夏枯球

另:夏枯草膏:熬膏用于瘰疬痈肿等。

〈处方用名〉苇根,干芦根;

鲜芦根:效佳,用量3—5倍;

鲜芦根叶:鲜品捣汁。

〈处方用名〉

花粉

简称:栝楼根

〈处方用名〉草决明

决明籽

清热燥湿药

黄 芩

〈处方用名〉

子芩、嫩芩、条芩:中实色青,外呈黄色的细条嫩根佳品,质重性沉,偏泻大肠、下焦之火,主要用于热痢下重;

枯芩、片芩:中心空而黑,外表呈黄棕色,似腐木,体轻性浮,偏清泻肺火,解肌表热;

酒芩:偏上走,而清上焦热;

黄芩炭:清热止血;

炒黄芩:清热安胎。

清炒:寒性减,泻火力稍缓 麸炒:和胃,适用于虚火或脾弱者

蜜炙:寒性减,制其苦燥,兼补中土,适津伤口燥或虚不受攻者。

酒炒:入上焦肺经,清肺中伏火。

黄连

<处方用名>

川黄连:为道地药材;其中,四川东部所产者品质较佳,为通用正品,名上川连、真川连;产于洪雅者,称雅黄连;形如鹰爪者,名鸡爪连、鹰爪连或细川连;产于洪雅、峨眉等地野生者,名野黄连、凤尾连,产量少,然品质最优;

云黄连:产于云南,功同川连,效力略逊;

炒黄连:苦寒性降,免伤脾胃阳气;

姜黄连:苦寒性减,止呕功增;

酒黄连:偏清上焦之火,多用于耳目肿痛,口舌生疮等;

萸黄连:偏清解气分湿热和湿热泄痢呕逆或肝胃不和之吞酸嗳气等;

猪胆汁炒黄连:泻肝胆实火,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黄连炭:入血分,清热凉血,止血止痢;

黄连须、剪口连、千子连、黄连叶、黄连渣:质次之,常作为代用品。

黄柏

〈处方用名〉

川黄柏:产于四川,皮厚色鲜黄,药效较佳,为道地药材;

炒黄柏、炙黄柏:寒性减,伐胃力下降,宜于脾胃虚弱者;同时也常用于降阴火,补肾水;

酒黄柏:善清上焦血热,宜用于阴火上炎之口疮;同时兼活血,宜用于瘀而有热者;

盐黄柏:善下行以治下焦之火,主降阴火,救肾水,退虚热;

黄柏炭:清热泻火力减,然清热止血功效好,用于血热出血证。

龙胆草

〈处方用名〉

胆草、草龙胆、苦龙胆草:其味甚苦

酒炒龙胆草:善上行清头面之火毒,多用于目赤肿痛、耳聋口苦等。

〈处方用名〉

苦参片:切片生用,清热燥湿力最胜;

炒苦参:苦寒性缓,又可入血分,宜用于热毒血痢,肠风下血或脾胃较弱者。

〈处方用名〉

北秦皮:产于北方,生用清热燥湿之功较强;

秦皮炭:寒性减,入血分而敛血止痢,止血。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处方用名〉

净银花:强调优质药材入药为佳;

双花、忍冬花:凌冬而补雕;

银花炭:入血凉血止痢;

金银花露:清热解暑;

又:金银花叶:功似而弱之;

银花子(果实):性凉,解毒止痢。

连翘

〈处方用名〉

青翘:白露前采初熟果实,色尚青绿者,清热解毒力佳;

黄翘:寒露前熟透时采集者,消痈散结力佳;一般认为以青翘入药为佳。

板蓝根

〈处方用名〉大青根

蓝根

贯众

〈处方用名〉贯众

紫萁贯众

绵马贯众

贯众炭:长于凉血止血。

穿心莲

〈处方用名〉一见喜

苦胆草

山豆根

<处方用名>

①广豆根

②苦豆根

射干

<处方用名>

①乌扇

②嫩射干

马齿苋

<处方用名>

①马齿苋叶

②马齿菜

蒲公英

<处方用名>

①公英;

②黄花地丁:开黄花,主根圆锥形似韦丁状故名。

⑧鲜公英:清热解毒之力较干品强,尤治乳痈更佳

紫花地丁

<处方用名>

①地丁草

鱼腥草

<处方用名>

①鲜蕺菜:解毒消痈排脓之力更强:

②侧耳根:

⑧紫蕺。

红藤

<处方用名>

①大血藤②红血藤

③血通④五花血藤

败酱

<处方用名>

①败酱

②鲜败酱草

犀角

<处方用名>

①犀牛角:以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品质为佳;气清香而不腥,为正品。

②广犀角:产于非洲的黑犀和白犀,质劣而药力差。

又因加式方法上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③犀角片、条、屑,常以水煎服或另炖冲服。

④犀角粉、末、面,常以药汁冲服:

⑥犀角尖:以犀角之尖端部分入药者,其色乌黑发亮,品质较佳,又称乌犀尖。

生地黄

<处方用名>

①干地黄:晒干或烘干入药得名。又称生地黄、生地。

②大生地:以根茎肥大,体重且断面乌黑油润者为佳。

③细生地、小生地:细小而长者,品质次之,又名次生地,气味较干地黄为薄,宜于当滋阴养血而又恐胃弱易腻者。

④鲜地黄:捣汁入药,甘苦大寒,滋阴力较干地黄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力较强。

⑤怀生地:产于河南怀庆地区,为道地药材,四大怀药之一。

⑥生地炭:长于凉血止血。

玄参

<处方用名>

①黑参:“玄者黑也”;

②元参:因避清代康熙(玄烨)讳,故“玄”变为“元”。

⑧乌玄参、润玄参、大玄参:以皮细性濡,质结体重个大,肉色乌黑油润发亮者为佳。

牡丹皮

<处方用名>

①丹皮

②粉牡丹皮:以条壮皮厚,粉性较足者为佳。

③炒丹皮:寒性减,辛散力降,长于泻阴中之火,多用于低热,无汗骨蒸等。

④酒炒丹皮:辛散化瘀之力较著,适症瘕积聚,经闭。

⑤丹皮炭:入血分,以凉血止血为长,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

赤芍

<处方用名>

①西赤芍:以内蒙的几个地区产的为道地药材。

②京赤芍:北京近郊产者,一度衩当作佳品,现认为质劣。

③炒赤芍:酒炒赤芍:寒性减,行血之力较强

醋炒赤芍:寒性减,入肝经血分,祛瘀止痛力胜。

紫草

<处方用名>

①紫草根:

②紫草茸:

③老紫草;

④紫草油:用植物油浸泡,滤取油液,制成油浸剂,尤适水火烫伤,婴儿湿疹、尿布疹等。

青蒿

<处方用名>

①吞青蒿、嫩青蒿;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

②青蒿梗、青蒿叶;有的医家主张用叶或梗:

③青蒿穗:以头状花序入药者,功偏清热明目;

④鳖血青蒿:清热养阴之功较著。

地骨皮

<处方用名>

①骨皮:

②枸杞根白皮

泻下药

大黄

<处方用名>

①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后下,或开水泡服;因有锐不可挡之势,故称将军;产于四川者,称川军。

②熟大黄、制大黄、熟军:用酒蒸,泻下清热力较缓,正弱邪实不宜猛下者用之。

③酒大黄:喷酒烘干,药效介于生、熟之间。泻下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有瘀血证而不宜峻下者;又可驱上部火热下行。

④大黄炭:化瘀止血,适出血证。

⑤醋大黄:入肝破血、泻血分实热、调经。

⑥西大黄、锦纹大黄:青海西宁所产,呈黄棕色,内部花纹排列整齐,极似缎面的织锦,品质最优,为道地药材。

芒硝

<处方用名>

①芒硝、川芒硝、马牙硝:质地较纯净,作用较缓和,多作内服:旧以产于西蜀者为道地药材;其中结晶呈圭角形而无色透明、形似马牙者,称马牙硝,质优。

②朴硝、皮硝:加工粗制品的总称。味酸涩,杂质较多,泻下最烈,多作外用。

③玄明粉、元明粉、风化硝:质地最纯,作用最缓和,常作口腔、眼科外用药。

火麻仁

<处方用名>

①大麻仁、大麻子、麻子仁、麻仁、麻子;

②冬麻子:以晚春种、冬收者较早春种、秋收者为佳:

③炒麻仁:滑利性减缓,功偏滋养补虚。

<处方用名>

①生甘遂:生用毒性较大,易致呕吐,泻下作用猛烈,一般多外用,以消肿散结;

②醋甘遂、炙甘遂:毒性减,遂水之力较生品缓和;

③煨甘遂:毒性减缓,几无呕吐之弊;

巴豆

<处方用名>

①江子、刚子;旧时多称:

②大巴豆、肥江子;以个大饱满、种仁色白者为佳:

③巴豆仁、巴豆肉:毒性大,少用:

牵牛子

<处方用名>

①白丑:表面淡黄色者。

②黑丑:表面灰黑色者。二者等同使用。

③二丑:

④炒牵牛:炒后药性减缓。

祛风湿药

独活

<处方用名>

①川独活:多指产于湖北、四川一带,其根粗壮,香气浓郁,品质最佳,为道地药材;

②香独活:主指产于浙江淳安、昌化及安徽绩溪一带,其气芳香,质佳,为通用正品,但较川独活为次。

威灵仙

<处方用名>

①灵仙、灵仙根;

②铁脚威灵仙、铁杆威灵仙、赤茎威灵仙:

③酒炒灵仙:得酒之温通辛散,其散寒通络之力较生品更峻,无论风胜之行痹或寒胜之痛痹皆可选用。

川乌

<处方用名>

①生川乌、川乌、大川乌:生用,以个大、肥满、质地坚实者为佳。毒性很大,极易中毒,很少内服,仅对沉寒痼冷,非此大辛、大热之品;可去者方可用之,但用量宜轻,且宜久煎;多外用。

②制川乌:毒性较生品大减,性味辛温,长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③炒川乌、炙川乌:用武火急炒至微鼓起而裂,放凉,反复几次后入药。毒性已减,功同制川乌,古时常用。

蕲蛇

<处方用名>

①蕲蛇肉:

②大白花蛇:以条大,头尾齐全,花纹明显,腹内洁白,每条在100g以上者为佳

木瓜

<处方用名>

①陈木瓜:传统认为以陈久者为佳;

②宣木瓜:产于安徽宣城者,果实中匀,体实肉厚,皮皱色紫,品质最佳,为道地药材:

③川木瓜、花木瓜:四川产者,色浅红,肉薄,切片后可见花纹,品质略次。

伸筋草

<处方用名>

①石松

②凤尾伸筋草

秦艽

<处方用名>

①纹秦艽:因原药材顶端残存茎基部多具螺纹而名.

②左秦艽:旧时以皱纹左旋者为佳.

③西秦艽:甘肃、陕西所产者,为道地药材:

④川秦艽:产于四川、云南两地者,次之;

⑤炒秦艽:其性略温,适用于风寒湿痹。

防已

<处方用名>

①汉防已、粉防已:质坚体重,粉性较大,故名;善走下焦,长于利水消肿;

②木防已、广防已:质轻如木,善于祛风止痛,上行走外,以疗上半身水肿、风湿疼痛为佳。

桑枝

<处方用名>

①嫩桑枝、童桑枝:以嫩枝入药得名;

②炒桑枝、炙桑枝:炒后可增其温热之性:

③酒桑枝:增强祛风通络之力,尤适四肢拘挛,关节不利者。

络石藤

药物别名:红对叶肾、白花藤、爬山虎

五加皮

<处方用名>

①南五加、真五加:药性温和无毒,功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②北五加、香加皮:杠柳皮: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有毒无补,祛风湿之功较著,并能利水消肿。

桑寄生

<处方用名>

①寄生、桑寄:

②广寄生:产于广西、广东者,一般认为补肝肾、养血安胎之功较强。

③真桑寄生、真寄生、桑上寄生:寄生于老桑树上之桑寄生带叶茎枝为本药的正品;

④北寄生:主于我国北方,一般认为其祛风湿、通血脉之力较强;

⑤酒寄生:其祛风湿、通经络之效增强

化湿药

藿香

<处方用名>

①广藿香:原产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我国南方广东、台湾等亦有,又称南藿香,质优。

②藿香梗:偏于和中理气止呕。

③藿香叶:长于发表化湿。

④鲜藿香、藿香露:长于解暑。夏季泡汤代茶,可作清暑饮料。

另有:土藿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藿香Agasta che rugosa(Tisch.etMey.)O.ktze 的全草。全国各地均产,有苏藿香(苏州)、杜藿香(浙江)、川藿香(四川)、统称野藿香。功效与广藿香相似。

佩 兰

<处方用名>

①佩兰叶、佩兰梗

②鲜佩兰

③省头草

苍 术

<处方用名>

①生苍术、大苍术(个大肥实者佳)、赤术(古):生用温燥性烈,化湿和胃力强。 ②茅术:产于江苏茅山者,为道地药材。气味清香而不燥烈,燥湿而不伤胃,健脾而不碍除湿。

③制苍术:用米泔水制或直接蒸熟。辛燥性减,药力和缓,无走表之功。宜年老体弱,脾胃虚弱者。

④炒苍术

厚 朴

<处方用名>

①川朴:四川产,质量最佳,为道地药材;

②姜朴、炒厚朴、炙厚朴:既缓解生品对咽喉的刺激,又加强辛散化湿和胃作用,常用。

③紫厚朴、紫油朴:湖北产。

砂 仁

<处方用名>

①缩砂仁:产于越南、缅甸、泰国、印尼等地,质并不优于阳春砂:

②阳春砂:产于广东阳春县,为道地药材。

③砂仁壳:功较砂仁弱。

白豆蔻

<处方用名>

①白蔻仁

②白蔻、白叩

利 水 渗 湿 药

茯 苓

麸炒:偏化湿和胃:

焦苍术:偏温脾止泻;

土炒苍术:偏健脾止泻,逐痰水。

因其产地不同,故商品又有云苓、茯灵、松薯、安苓之称。

<处方用名>

①白茯苓、天字片:茯苓内部的白色部分。长于健脾。

②赤茯苓:内部色淡红部分。长于清利湿热。

③云苓:《滨海虞衡志》云:“茯苓天下无不推云苓,曰“云苓”。

④茯神:又称茯神木。茯苓菌核生长中天然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功偏:宁心安神。

⑤茯苓皮:长于利水消肿。

薏苡仁

<处方用名>

①苡仁、苡米、米仁、生苡仁:功偏利水渗湿:

②炒薏苡仁:麸炒,增强健脾止泻之功。

猪苓

<处方用名>

①粉猪苓:

泽泻

<处方用名>

①建泽泻:福建产,以个大,形圆而光滑,粉性足为佳,为道地药材;

②炒泽泻:麸炒,寒性略缓,兼和胃,适脾胃阳虚,水湿停留:

③盐泽泻:盐水炒,入肾,增其利尿,且不伤阴。猪苓汤时可选用。

车前子

<处方用名>

①车前仁、生车前子。

②炒车前子:寒性稍缓,去水湿而不伤脾气,适脾虚泄泻。

③盐车前子:助其下降之力,增强利水之功。

滑石

<处方用名>

①生滑石、飞滑石:

②滑石粉:还常作外用,有清热和吸收水分之功,外用疗疮疡湿疹。

木通

<处方用名>

①苦木通、子木通:其味甚苦,为三大苦药(木通、胆草、防己或木通、胆草、栀子)之一;

②关木通:产于关外、东北三省者,为通用正品;

③川木通、淮木通:产于四川者。

④炒木通:寒性稍减,清火而不伤胃,利水而不泄元气。

注:今之“木通”古称“通草”,今之“通草”古为“通蜕木”。

通草

<处方用名>

①通花、方通、丝通草、通脱木:

②朱通草:以炮制,表面挂上一层朱砂粉末者。

萆解

<处方用名>

①萆片、干萆薜根

②川萆解:产于四川、江西、云南、湖北者,长于祛风湿而通经络;

灯心草

<处方用名>

①灯心、灯草;

②朱灯芯:朱砂拌者,安神之功更佳。

③鲜灯心草。

④灯心炭:吹喉治喉痹。

茵陈蒿

<处方用名>

①茵陈:

②嫩茵陈蒿:以春季采集的柔嫩幼苗入药为佳:

③西茵陈蒿:我国一般砂砾地带均有野生,其产于江西者,品质较佳;

④绵茵陈蒿:产于南京者,品质较西茵陈逊。

金钱草

<处方用名>

①过路黄;②铜钱草;

③大金钱草;④神仙对痤草。

虎杖

<处方用名>

①虎杖根:②酸汤梗:

③阴阳莲:④大叶蛇总管。

温里药

附子

<处方用名>

①盐附子、咸附子、生附子:用胆巴水,食盐反复浸泡,附子有食盐结晶附着为止,晒干;

②白附片:将附子剥去外皮在清水中漂至水呈乳白色时,取出蒸过,晒干或用硫黄熏白。其中将附子切片,用红糖焦米染成浓茶色,再以清水漂至不麻舌时,取出蒸过,炕半干后晒干者,称黑附片、乌附片,又熟附片;

③制附片:咸附子用清水漂约一周后,与豆腐同煮,去豆腐,阴干,再用开水

润透切片入药者;

④淡附片:系咸附子用清水漂浸至盐分漂净,与甘草、黑豆加水同煮,切开,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刮出,去皮切成两瓣,入水中煮后晒晾,反复闷润数次,再切片晒干入药者。其毒性极微,应用较安全,极为常用。对年老体弱,当温补而又恐毒力伤正时,以本品缓缓图功,较为可靠。

⑤炮附片:系咸附子洗净、浸泡,姜汤浸渍蒸熟,焙至七成干,用猛火争炒至微微鼓裂者为度。毒性虽减而药力尚足,毒性较白附片为大。

注:①黑附子之名,除可指黑附片外,也有谓泛指附子,以别于白附子而言。

②附子一药用名虽多,但有外生、熟两大类。生者系指咸附子,其余均为熟附子。

干姜

<处方用名>

①川姜:以产于四川者,为道地药材;

②炮姜:无辛散作用,守而不走,长于温中止泻:

③姜炭:长于温经止血。

姜六药:

同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因用法、炮制等的不同有:

1.生姜:为姜之鲜品,辛微温,长于表散风寒,化痰止咳,温中止呕及解鱼蟹毒,作用于表里。

2.干姜:为姜之干品,辛热燥烈,长于温中回阳散寒,兼可温肺化饮,作用偏于里。

3.炮姜:为干姜炮炙品,苦温,温里作用次于干姜,长于温经止血止泻,功能温中止泻,温经止血。

4.姜汁:为鲜姜之汁,经绞榨而得,辛散之力强,长于开痰止呕,又治水火烫伤。

5.姜皮:为生姜之皮,辛凉力缓,功能和中利水消肿。

6.煨姜:生姜煨制品,辛温不燥,辛散之力不及生姜,而温中止呕之力较生姜为胜,功能长于温中止呕止泻。

肉桂

<处方用名>

①上玉桂、油肉桂、紫油桂、上肉桂。

②广肉桂:产于广东、广西者,其中产于大瑶山区之野桂最佳,称黄瑶桂。

③清化肉桂:进口以越南北圻清化所产野生桂为最上品,产量少。

④官桂:系桂树乔木林中老树枝桠或桂树矮林中生长已6—7年之幼树所剥取的树皮经加工而入药者。本品瘦小皮薄,油少性燥,补阳之力不足,多用其温中燥湿。

⑤桂心:系肉桂之干燥枝皮或干皮,刮去栓皮后,经水润切片晾干,或用时打碎入药者。其味厚且燥性较小,多用于助心阳、交心肾,如交泰丸:

⑥肉桂末:内桂片碾未入药,冲服。辛香之气未散,药力较足,节约药材,提倡。

桂五药:

①肉桂:树之干皮,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血脉,作用偏于里。

②官桂:为5-6年幼树的干皮或粗枝皮,作用与肉桂相似而力逊,偏治下焦之疾。

③桂枝:为桂树的嫩枝,功能助阳解表,温阳化气,温通血脉,既作用于表,又作用于里。

④桂心:为肉桂外去粗皮,内去内皮的中间层,即桂皮之心,功同肉桂而力强。

⑤桂心木:为桂枝的木质心,功力甚弱,不多用。

吴茱萸

<处方用名>

①吴萸、吴芋;

②淡吴萸、泡吴萸:经开水或甘草水浸泡漂洗后晒干入药,毒性稍降,辛辣味较缓,多用于内服;

③炙吴茱萸:淡吴萸经甘草浸泡至汤液吸尽为止,经微火焙干,毒性降,药性缓和,善入中焦而温中止痛;

④炒吴萸

单炒者:温中散寒,下气降逆力显著

黄连炒吴萸:用于肝胃郁火之呕吐吞酸,嘈杂,如左金丸;

醋炒吴萸:入肝经血分。舒肝镇痛力胜,多用于妇科,经行少腹冷痛,肝郁血虚:

盐炒吴萸:下行入肾,治疗小肠疝痛:

姜汁炒吴萸:寒湿困阻中焦,脘痛、干呕。

丁香

<处方用名>

①公丁香

理气药

陈皮

<处方用名>

①橘皮:

②广橘皮、广陈皮、新会皮:以产于广东新会者质优,为道地药材。

③炒橘皮:辛烈性缓,增其温建之功,适中焦有湿者。

青皮

<处方用名>

①小青皮、个青皮、细青皮、花青皮:以个小坚实者良。

②醋青皮:入肝,增强疏肝止痛之功。

③炒青皮:缓和辛燥之性。

④酒青皮:辛散增强,治气滞血瘀或症瘕积聚。

⑤四花青皮:采收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晒干者。

枳实

<处方用名>

①生枳实、小枳实、陈枳实:与枳壳相比个形较小,以陈久者良得名。生用作

用峻烈快速,有冲墙倒壁之势,非正盛邪实重证不可轻用。

②炒枳实:麸炒缓和其峻烈之性,又可微温其寒,故无论因寒因热均可用之;

③江枳实:以江西产者为道地药材:

④川枳实:四川产者。

木香

<处方用名>

①广木香、广香:产于印度、缅甸等,质量佳,以前从广州进口得名:

②云木香:产于云南丽江专区,目前广为应用,质量并不亚于广木香:

③川广香:产于四川者,次之;

④煨木香:辛散行气力缓,有一定的燥守之功,功专醒脾止泻,适阳虚气弱而须用木香者。

沉香

<处方用名>

①沉水香、落水香:因质较一般木重,入水即沉入水底:

②海南沉香:产于广东、广西的白木香,国内广泛应用。

③伽南沉香:系选取沉香中油性足、体质重而性糯的木材条块,削去其含油少而色淡部分,加工雕琢而成。质优价昂,少用。

④沉香屑、沉香面:捣碎或研细粉入药者。

⑤盔沉:进口者呈盔帽者。

香附

<处方用名>

①香附子、香附米

②炒香附醋香附:长于疏肝止痛,最常用;

酒香附:长于通行经络:

姜香附:长于理气化痰:

③黑香附、香附炭:长于止血;

④制香附:系碾碎之香附和黄酒,醋同煮后晾干入药者。较单用酒或醋炒者,疏肝止痛功更佳。

⑤四制香附:净香附用四种辅料(米醋、黄酒、炼蜜、童便或酒、盐、姜汁、童便)炒制入药者。凡用多种(四或七种)辅料拌炒后,均可防其香燥耗气伤阴之弊,加强行气通络、消积止痛之功,为素体偏虚、虚中夹实者所宜。

⑥七制香附:旧时用童便、姜汁、红糖、米醋、食盐、人乳一起炒制者。

川楝子

<处方用名>

①金铃子

②苦楝子、苦楝仁、川楝肉:

③炒川楝子:降低毒性及苦寒之性:

④盐川楝子:引药下行,增强止下腹痛及疝痛的作用。

乌药

<处方用名>

①台乌:以浙江天台所产者,为道地药材:

②乌药片;

③炒乌药:辛燥性缓,散寒力较强,适用于虚寒气滞作痛者。

佛手

<处方用名>

①佛手柑、佛手片:

②陈佛手:传统以放置陈久者为佳

③川佛手:产于四川者,片小质厚,气香味浓,行气力较强:

④广佛手:产于广东者,片大质薄,味较淡,行气之力稍逊,但理气而不伤阴,宜胃阴素虚者。

香橼

<处方用名>

①香橼片、香橼皮

②陈香橼:以放置陈久者为佳:

③炒香橼、炙香橼:缓其辛燥,但药力不及生品,有人认为其消痰之效增强。

薤白

<处方用名>

①薤白头、苦薤头;

②南薤白:以江浙南方产者为佳;

③炒薤白:滑利性减,对胃粘膜刺激性较小,可用于脾胃素弱或消化道溃疡者。

消食药

山楂

<处方用名>

①生山楂:长于消食、活血化瘀。

②炒山楂:减缓酸味,缓和药性,增强消食化积作用。

③焦山楂:长于消食,酸敛止泻,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④山楂炭:长于收敛止血,用于痢疾出血;

⑤山楂核:专疗疝气。

神曲

<处方用名>

①六曲、六神曲:神曲的块片;

②炒神曲:麸炒,增强醒脾和胃的功效

③焦神曲:增强健脾和胃消食之功。

麦芽

<处方用名>

①生麦芽:长于消食、疏肝;

②炒麦芽:增强消食和胃作用,并能回乳;

③焦麦芽:消食化积作用更强。

谷芽

<处方用名>

①稻芽:长于和中:

②炒谷芽:偏于消食;

③焦谷芽:善于化积滞。

鸡内金

<处方用名>

①鸡肫皮:捣碎生用,偏于消食、化结石;

②炒鸡内金:增强健胃消食作用;

③醋内金:增强健胃消食作用。

④焦内金:功偏固精止遗。

莱菔子

<处方用名>

①萝卜子:具升散之性,有涌吐风痰作用。

②炒莱菔子;药性缓和,能下气化痰,消食除胀。

驱虫药

使君子

<处方用名>

①建君子:以福建福清、蒲田所产者,形圆而仁饱满,品质最佳:

②使君肉、使君仁:打碎去壳,取其净仁入药者

③炒使君子仁:文火炒至有香气入药者,毒性已减,其味辛香,杀虫之功较佳,且有健脾之功,有补有泻,为小儿常用。

苦楝皮

<处方用名>

①苦楝根皮

②川楝皮

槟榔

<处方用名>

①大腹子

②海南子

止血药

大蓟

<处方用名>

①大蓟草:偏于凉血止血;

②大蓟根:偏于化瘀止血消肿;

③鲜大蓟根(汁):凉血止血消痈之功较干者为佳:

④大蓟炭:凉性大除,几无凉血之功,功专收敛止血。

小蓟

<处方用名>

①小蓟草、小蓟根:

②鲜小蓟根(汁):清热凉血止血功优于干品;

③小蓟炭:传统认为止血为长,但据现代研究表明,炒炭后止血作用反比生品差。

地榆

<处方用名>

①地榆根:酸苦而寒,凉血解毒止血力较强:

②地榆炭:寒性降低,收敛功大增:

③醋炒地榆:收敛力更著。

槐花

<处方用名>

①槐米、净槐花、陈槐花米:长于清热泻火;

②炒槐花:苦寒性减,直入血分,凉血功效较佳,宜于热盛而脾胃较弱者;

③槐花炭:寒性大减,收敛止血力强,无论热实或虚寒之出血均可用之。

白茅根

<处方用名>

①茅根:

②鲜茅根、茅根汁:甘寒凉润,性味俱存,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干者为佳;

③茅根炭:清热力缓,具一定的止血之功。

侧柏叶

<处方用名>

①生柏叶、嫩柏叶、扁柏叶:长于清热凉血止血;

②侧柏炭:寒性减,长于收敛止血,但现代认为炒炭后止血作用不及生品;

③鲜侧柏叶:长于凉血止血,还清热解毒。

苎麻根

<处方用名>芋麻根

三七

<处方用名>

①山漆:古称,因产于山中,能合金疮,如漆之粘物而得名;

②人参三七、参三七:后人因视其叶左三右四,合而为七改名三七,又因其苗似人参得参三七之称;

妇科常用中药处方

妇科常用中药处方 内分泌专科 调经祛痰汤 白术15g 苍术15g 当归12g 法半夏12g 茯苓10g 香附10g 川芎10g 海藻8g 陈皮8g 炮姜8g 附片6g 肉桂6g 丹参25g 莪术10g 闭经方Ⅰ号: (补气血) 熟地30g 白术30g 当归15g 白芍9g 生枣仁9g 沙参9g 丹皮6g 山药15g 人参6g 杜仲3g 柴胡3g 菟丝子12g 龙眼肉9g 紫河车粉12g 鹿角粉6g 闭经Ⅱ号 党参15g 黄芪15g 金银花12g 黄柏15g 黄岑15g 玄参15g 天花粉15g 益母草15g 红花12g 桃仁15g 香附12g 陈皮12g 旱莲草15g 柏子仁12g 甘草6g 杜仲12g 子宫内膜炎致月经过多症 消炎止血1方 白术15g 仙鹤草12g 阿胶10g 血余炭10g 白芨12g 党参15g 三七粉5g 炒蒲黄10g 茜草12g 甘草9g 消炎止血2方 党参20g 白术15g 阿胶18g 荆芥花10g 益母草15g 旱莲草15g 仙鹤草15g 三七粉30g 血余炭15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生地榆30g 芡实12g 调经1方: (主治月经不调)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6g 丹参10g 泽兰叶10g 益母草30g 香附10g 小荷香10g 茯苓10g 调经2方: ( 主治痛经) 当归10g 赤芍10g 香附10g 广木香10g 乌药10g 元胡10g 刘寄奴10g 王不留行10g 怀牛夕10g 功血方1号 熟地20g 山萸肉15g 桑寄生12g 杜仲12g 海螵蛸25g 白芍25g 生牡蛎25g (另) 怀牛膝12g 地榆炭30g 侧柏叶30g 地骨皮15g 仙鹤草15g 旱莲草15g 甘草10g 功血方Ⅱ号

中药处方格式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 一、中药处方格式由三部分组成: (一)前记:包括医院名称、处方编号、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病历号或地址等。 (二)正文:以Rp或R标示,注明药品名称、数量、用法。 (三)后记: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调配、核对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 二、处方书写要求: (一)处方记载的患者一般项目应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二)每张处方只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三)处方不能用铅笔书写,应用钢笔、碳素笔、签字笔的蓝色或黑色墨水书写。 (四)处方字迹应当清楚,不得涂改。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 (五)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六)年龄必须写实足年龄,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婴幼儿要注明体重。 (七)中药饮片应单独开具处方。 (八)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可按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药物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之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药物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在药名之前写出。 (九)为便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处方,医师开具处方时必须注明临床诊断。对暂不能确诊的病例,可写某某症状待查。 (十)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应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十一)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或专用签章必须与在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十二)处方栏目“公医、社保、自费”栏不得为空缺,需打勾明示。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 主编:杨思进 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 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 辉 汪静张琼廖代祥 钟红卫李志刘鹏 王俊峰晏新张广 文 刘旭程刘海 前言 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 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 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 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 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 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 本小册子。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 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 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本手 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 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 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本书的编辑 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 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 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

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常用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清虚热 药……………………… 第三章泻下 药……………………… 第一节攻下 药……………………… 第二节润下 药……………………… 第三节峻下逐水 药……………………… 第四章祛风湿 药………………………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 药……………………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 药……………………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 药………………… 第五章化湿 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 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 药……………………… 第二节利尿通淋 药……………………… 第三节利湿退黄 药……………………… 第七章温里 药…………………………… 第八章理气 药…………………………… 第九章消食

关于印发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内容书写要求及撰写指导原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内容书写要求及撰写指导原则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2006.6.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实施《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24号,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加强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的规范和管理,我局制定了《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附件一)、《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内容书写要求》(附件二)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附件三),现予以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已批准注册的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应当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和《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内容书写要求》印制说明书。申请注册中药、天然药物的,以及按补充申请提出说明书修订的,应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起草说明书样稿。 二、关于“核准日期”。对于2006年6月日前批准注册的中药、天然药物,其“核准日期”项下的日期应为按照《关于实施<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有关事宜的公告》

提出补充申请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予以核准的日期。 三、关于“外用药”。外用药系指(待定)的药物。 外用药品标识为红色方框底色内标注白色“外”字,样式: 用药品标识可以单色印制。对于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中药、天然药物,可不标注外用药品标识。 四、关于【成份】。对于药品处方已列入国家秘密技术项目的品种,应与原核准并使用的说明书【成份】或【主要成份】项下内容一致,原核准说明书不包括【成份】或【主要成份】项的,可不列此项。 五、关于【功能主治】/【适应症】。对于2006年6月日前批准注册的中药、天然药物,应按原核准使用的说明书中的该项内容表述。 六、关于【规格】。对于2006年6月日前批准注册的中药、天然药物,如该品种所执行的药品标准中无【规格】项,可不列此项。 七、关于【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禁忌】。生产企业应当密切关注药品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并根据药品的临床使用情况、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公告、检索到的相关文献等,及时提出完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禁忌】等项目内容的补充申请。完善该三项目内容时,不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内容是什么,以下的医院处方管理规定,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下简称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简称药师)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 本办法适用于与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 第二章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五条处方标准(附件1)由卫生部统一规定,处方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处方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格式印制。 第六条处方书写应当符合下列规则: (一)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二)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三)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四)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疗机构或者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五)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要注明体重。 (六)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中药处方调配流程

中药处方调配流程 中药调剂是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及责任性很强的工作。中药处方调剂的正确与否,不仅会影响到医院医疗水平的好坏,更直接关系到病患者的生命安危。因此,调剂人员不仅要对医师负责,更应对患者用药安全有效负责。 中药调配工作流程可分为审方、调配、复核、发药四个环节。 一、审查处方:调剂人员收到处方后,要从头到尾仔细阅读,将处方的全部内容彻底了解,然后着重审查以下项目。 (1)处方前记的审核:包括病人姓名、年龄、性别、婚否、单位或住址、处方日期、费用类别(是否医保及医保类别)。 (2)处方正文的审核,中药名书写是否清楚正确,剂量是否超出正常量,对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尤需注意。毒、麻药品处方是否符合规定;处方中药物是否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配伍禁忌;需特殊处理的药物是否有脚注;处方中药物本调剂室是否备全等。 (3)审方人员无权涂改医师处方。审核合格的处方由审方人签名,审方中若发现问题,应立即与处方医师联系,问明原因,协商处理,予以修订。决不能药师随意处理。 二、调配处方 (1)调剂人员接方后,应再次进行审方:应特别注意处方中有无配伍禁忌药;特殊管理的毒性药或麻醉药处方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需临时炮制或特殊中药,剂量是否有误。 (2)调剂人员应随时清洁工作台面及器具,保持工作环境整洁

有序;经常检查校对秤的剂量准确性,配方时,一定要精神集中,认真仔细,按处方药味顺序逐一称量,间隔摆放,不可混为一堆,以利检查核对。 (3)一方多剂量时,不得以手代秤,可一次称取总量,按等量递减,每一剂的重量误差应控制在±5%以内。 (4)调剂人员应熟练掌握地方规定的中药饮片处方应付,按规定合理给付不同炮制规格的饮片。所调配的饮片应清洁、无杂质,符合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若发现有霉变、虫蛀、酸败、走油及假冒现象的饮片,应及时更换后才可继续调配,并将问题上报有关负责人,予以处理。 (5)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处理的饮片不论有否脚注,都应按调剂规程的要求处理(应分单计量包,注明用法后与其它药一并装袋)。 (6)调剂称量时,首先要确认药名与药斗名称相符,取时要小心、仔细,避免饮片散落,造成前后药斗的串斗现象,用后应立即将药斗关好,以免其他药物撒落而造成混斗现象;瓶装药应立即将瓶塞盖好,以免张冠李戴。 (7)调剂时,一张处方未调配完决不允许调配第二张处方,以免混淆。一张处方也不宜两人共同调配,防止重配或漏配。 (8)含毒麻药处方的调配按《医疗用毒药、麻醉药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9)处方调配完毕,调剂人员应按处方要求,对所调配的品种

中药非处方药

中药非处方药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内科药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药(风寒感冒) 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与环孢素A同用,可以引起环孢素血药浓度升高。 正柴胡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外感风寒。 荆防颗粒合剂:发汗解表,散风去湿。 九味羌活丸:疏风解表,散寒除湿。外感风寒挟湿。 2、辛凉解表药(风热感冒) 银翘解毒片(颗粒,胶囊,蜜丸):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 感冒退热颗粒: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羚羊感冒片:清热解表。 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表里双解药(表证兼里证) 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脾虚便溏者及孕妇慎用 葛根芩连丸: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4、扶正解表药(体虚外感证) 玉屏风颗粒:益气,固表,止汗。表虚不固,宜饭前服用。 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体弱风寒所致的感冒。表偏寒,风热不适用。 (二)祛暑剂 保济丸:解表,祛湿,和中。暑湿感冒。 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心源性休克。 暑热感冒颗粒:祛暑解表,清热生津。感冒暑热证。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清暑解毒颗粒:清暑解毒,生津止渴,并能防止痱热疖。用于夏季暑热,高温作业。

十滴水(软胶囊):健胃,祛暑。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驾驶员和高空作业者慎用。 六和定中丸:祛暑除湿,和胃消食。用于夏伤暑湿,宿食停滞。 甘露消毒丸: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温时疫。 清暑益气丸:祛暑利湿,补气生津。用于体弱受暑引起的头晕身热,四肢倦怠,忌茶和萝卜。 (三)泻下剂 复方芦荟胶囊:调肝益肾,清热润肠,宁心安神。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当归龙荟丸: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大便秘结。 新清宁胶囊: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实热者内蕴所致的喉肿,牙痛,便秘,下痢,发热。 清宁丸:清热泻火,消肿通便。火毒内蕴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一清胶囊:清热泻火解毒,化瘀凉血止血。用于火毒血热所致的身热烦躁,大便秘结,吐血,咯血。 苁蓉通便口服液:润肠通便。用于老年便秘,产后便秘。实热积滞,燥结,年青体壮者便秘时不宜用。 麻仁润肠丸:润肠通便。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积。 麻仁丸:润肠通便。用于肠热精亏所致的便秘,习惯性便秘。 麻仁滋脾丸:润肠通便,健胃消食。用于年老体弱,久病虚弱者的便秘,阴虚津不足所致的便秘。 通便灵胶囊:邪热导滞,润肠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长期卧床便秘,一时性腹胀及老年习惯性便秘。 通乐颗粒:滋阴补肾,润肠通便。用于阴虚便秘。 (四)清热剂 牛黄解毒丸(片):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海桐皮豨签草】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龙骨牡蛎】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全蝎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地龙僵蚕】各10g 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

少。【川芎露蜂房】10~15g;10g 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僵蚕蝉衣】3~8g;3~6g 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陈皮青皮】10g;5~10g 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枳实厚朴】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香附川楝子】各10g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延胡索川楝子】各10g 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柴胡郁金】3~10g;10~15g 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川楝子路路通】各10g 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槟榔沈香】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 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小茴香沈香】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痛。药力和缓。【莪朮三棱】各10g 行气散血,适用于血瘀气滞症瘕病。【鸡内金三棱】3~8g;3~10g 消症瘕、通月经,适用于血瘀型闭茎、症瘕。要节房欲、忌冷物、勿劳乏,坚持数月才能奏效。【桃

中药非处方药

中药非处方药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一、内科药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药(风寒感冒) 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与环孢素A同用,可以引起环孢素血药浓度升高。正柴胡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外感风寒。 荆防颗粒合剂:发汗解表,散风去湿。 九味羌活丸:疏风解表,散寒除湿。外感风寒挟湿。 2、辛凉解表药(风热感冒) 银翘解毒片(颗粒,胶囊,蜜丸):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 感冒退热颗粒: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羚羊感冒片:清热解表。 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表里双解药(表证兼里证) 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脾虚便溏者及孕妇慎用 葛根芩连丸: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4、扶正解表药(体虚外感证) 玉屏风颗粒:益气,固表,止汗。表虚不固,宜饭前服用。

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体弱风寒所致的感冒。表偏寒,风热不适用。(二)祛暑剂 保济丸:解表,祛湿,和中。暑湿感冒。 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心源性休克。 暑热感冒颗粒:祛暑解表,清热生津。感冒暑热证。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清暑解毒颗粒:清暑解毒,生津止渴,并能防止痱热疖。用于夏季暑热,高温作业。 十滴水(软胶囊):健胃,祛暑。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驾驶员和高空作业者慎用。 六和定中丸:祛暑除湿,和胃消食。用于夏伤暑湿,宿食停滞。 甘露消毒丸: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温时疫。 清暑益气丸:祛暑利湿,补气生津。用于体弱受暑引起的头晕身热,四肢倦怠,忌茶和萝卜。 (三)泻下剂 复方芦荟胶囊:调肝益肾,清热润肠,宁心安神。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当归龙荟丸: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大便秘结。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第四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医疗机构内中药处方书写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八条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写病名),应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三)药品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

型、规格。 (四)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五)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 第九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二)名称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本省(区、市)或本单位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三)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四)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五)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六)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七)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八)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九)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

常用中草药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葱豉汤 【组成】葱白(连须)5条、豆豉30克。 【功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桔梗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芦根15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功用】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实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

中药调剂-处方药品的规范化名称

中药调剂——处方药品的规范化名称 药品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或药典委员会公布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或经国家批准的专利药品名为准。如无收载,可采用通用名或商品名。药名简写或缩写必须为国内通用写法。中成药和医院制剂品名的书写应当与正式批准的名称一致。 (一)处方药品的正名与应付 (1)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时,即付清炒或炒的品种 牵牛子、苏子、王不留行、槐花、苍耳子、牛蒡子、草决明、冬瓜子、僵蚕、蛇蜕、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酸枣仁、薏苡仁、白术、枳壳、谷芽、芡实、半夏曲等。 (2)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炙)时,即付蜜制(炙)的品种 黄芪、马兜铃、桑皮、枇杷叶、瓜蒌子、槐角、罂粟壳、百合、紫菀、款冬花等。 (3)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时,即付盐制的品种 橘核、蒺藜、车前子、小茴香、补骨脂、胡芦巴、益智仁、巴戟天、杜仲等。 (4)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时,即付醋制的品种 香附、鸡内金、乳香、没药、五灵脂、延胡索、五味子、大戟、甘遂、芫花、商陆、莪术等。(5)直接写药物正名或炒制时,即付滑石粉炒制品种 狗肾、牛鞭、鹿筋、鹿鞭、象皮、刺猬皮、水蛭等。 (6)直接写药物正名或炒制时,即付炒炭的品种 艾叶、地榆、炮姜、侧柏叶、蒲黄、蔓荆子、杜仲、血余、棕榈等。 (7)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煅时,即付煅制的品种 龙骨、龙齿、牡蛎、磁石、赭石、海浮石、禹余粮、炉甘石、瓦楞子、花蕊石、自然铜、寒水石等。 (8)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制时,即付砂烫、蛤粉烫的品种 龟板、鳖甲、穿山甲、阿胶、狗脊、骨碎补等。 (9)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制(炙)时,即付姜汁制的品种 竹茹、厚朴、草果等。 (10)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制(炙)时,即付酒制的品种 熟地黄、山茱萸、肉苁蓉、黄精、女贞子等。 (11)直接写药物正名,即付炒黄的品种 麦芽、谷芽、山楂、牵牛子、紫苏子、莱菔子、王不留行、苍耳子、牛蒡子、白芥子、酸枣仁、草决明、扁豆、葶苈子、火麻仁、蔓荆子等。 (12)直接写药物正名,即付漂去咸味的品种 昆布、海藻、海螵蛸等。 (13)直接写药物正名或制(炙)时,即付煨制及米泔、药汁制等。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与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中药处方格式标准格式

来自华西医院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要求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院内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三条中药处方应包含以下内容: 1、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床位号等; 2、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候; 3、药品名称、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标明剂型、规格; 4、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日期; 5、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第四条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遵循以下要求: 1、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 2、名称应按药典规定准确使用,应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

3、剂量使用公制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一般应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4、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 5、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6、处方中可根据整张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每行排列的药味数相同,并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7、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再次签名。 8、中药饮片剂数应以“剂”为单位。 9、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是否用水煎煮(或用酒泡用、打粉用、制蜜丸用、装胶囊用、熏蒸用等)、每剂药煎煮几次、煎液是否合并、合并后分几次用、内服还是外用、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两次,合并煎液,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0、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五条中成药处方的书写,应遵循以下要求: 1、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候)明确,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成药。 2、中成药名称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院内中药制剂名称应当使用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药品监

300种常用非处方中成药

300种常用非处方中成药 一、内科用药 1.感冒类 (1)风寒感冒类 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正柴胡饮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初起。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荆防颗粒: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午时茶颗粒: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 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 (2)风热感冒类 羚翘解毒丸:疏风清热,解毒。 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初起。 感冒舒颗粒:疏风清热,发表宣肺。 双黄连口服液: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银翘解毒片: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小柴胡颗粒:散热解表,疏肝和胃。用于病邪犯少阳,寒热往来者。 羚羊感冒片:清热解表。用于流行性感冒。 感冒退热颗粒: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 清开灵口服液: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用于热毒雍盛。 清热解毒颗粒: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泻火。用于流行性腮腺炎及轻、中型乙囊炎。 抗病毒颗粒: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 抗病毒口服液: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暑热感冒颗粒:祛暑解表,清热,生津。 2.咳喘类 止咳丸:降气化痰,止咳定喘。用于肺气不宣。本品含罂粟壳,不易过量或长久服用。 克咳胶囊:止咳,定喘,祛痰。本品含罂粟壳。 清肺化痰丸: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嗽,痰涎雍盛等。 桂龙咳喘宁胶囊:降气平喘,止咳化痰。用于痰湿阻肺。 二陈丸: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 蛇胆陈皮胶囊:理气化痰,祛风和胃。用于痰浊阻肺。 参贝北瓜膏:平喘化痰,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用于哮喘气急,肺虚咳嗽。 百合固金丸: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痰中带血等。 养阴清肺丸: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痰中带血。 复方川贝精片: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川贝枇杷颗粒: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止咳平喘糖浆: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用于急性支气管炎。 急支糖浆: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祛痰灵口服液:清热,化痰,解毒。 复方鲜竹沥液:清热,化痰,止咳。 牛黄蛇胆川贝散:清热,化痰,止咳。 杏仁止咳糖浆:化痰止咳。 川贝枇杷露:止咳祛痰。

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一) 【辨证】寒湿闭阻。 【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镇痛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细辛6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周天寒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名】皂独附姜汤。 【组成】皂刺30克,独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黄15克,苍术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吕广振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 【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络饮。 【组成】独活15克,灵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续断12克,木瓜10克,鸡血藤30克,红花9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冲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 【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方名】通经止痛汤。 【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黄柏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独活15克,龙胆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天为1疗程。 【出处】李治方方。 中药处方(五) 【辨证】寒湿阻络。 【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 【方名】驱痹汤。 【组成】细辛6-12克,制草乌6-12克,制川乌6-12克,麻黄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 【出处】李述文方。 中药处方(六) 【辨证】风寒侵袭,脉络阻滞。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名】蛇蝎汤。 【组成】乌梢蛇10克,炒地龙10克,僵蚕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6克,制川乌6克,制草乌6克,蜈蚣4克。

常用中药处方的正名和别名

常用中药处方的正名和别名 正名别名 三七田三七参三七旱三七大黄川军生军锦纹山豆根广豆根南豆根 山药怀山药淮山药 天冬天门冬 天花粉栝楼根 丹参紫丹参 升麻绿升麻 牛膝怀牛膝 乌药台乌药 北沙参辽沙参东沙参 甘草粉甘草皮草国老 白芍杭白芍白芍药芍药白芷杭白芷香白芷 延胡索元胡玄胡索 当归全当归秦当归 百部百部草 苍术茅苍术 土鳖虫地鳖虫 牡蛎左牡蛎 艾叶蕲艾祁艾 西红花藏红花番红花 红花草红花红蓝花 辛夷木笔花 金银花二花双花忍冬花桑叶霜桑叶冬桑叶 淫羊藿仙灵脾 橘叶南橘叶青橘叶 肉苁蓉淡大芸 佩兰佩兰草醒头草 细辛北细辛辽细辛 青蒿嫩青蒿 茵陈绵茵陈 浮萍紫背浮萍浮萍草 益母草坤草 墨旱莲旱莲草 山茱萸山萸肉杭山萸 千金子续随子 马钱子番木鳖 五味子了五味子北五味子 木瓜宣木瓜

木蝴蝶玉蝴蝶千张纸 王不留行王不留 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牛子 龙眼肉桂圆肉 瓜蒌全瓜蒌栝楼 白果银杏 赤小豆红小豆 佛手川佛手广佛手佛手柑诃子诃子肉诃黎勒 补骨脂破故纸 沙苑子沙苑蒺藜潼蒺藜 青果干青果 枸杞子枸杞甘枸杞 栀子山栀子 牵牛子黑丑白丑二丑 砂仁缩砂仁 草决明决明子马蹄决明 茺蔚子益母草子坤草子 莱菔子萝卜子 娑罗子梭罗子 蒺藜白蒺藜刺蒺藜 槟榔花槟榔大腹子海南子罂粟壳米壳御米壳 广防己木防己 防己粉防己汉防己 羌活川羌活西羌活 麦冬麦门冬杭寸冬杭麦冬附子川附片淡附片炮附片郁金黄郁金黑郁金 泽泻建泽泻福泽泻 前胡信前胡 南沙参泡沙参空沙参 干姜炭炮姜炭姜炭 独活川独活香独活 茜草红茜草茜草根 党参台党参 香附香附子莎草根 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 柴胡北柴胡南柴胡软柴胡桔梗苦桔梗 浙贝母象贝母 秦艽左秦艽 黄芩条黄芩枯黄芩子黄芩黄连川黄连雅连云连

中药处方模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药处方模板 篇一:31.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发〔20xx〕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 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我局组织制定了《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现予印发,请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在临床工作中遵照执行。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附件: 1.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2.中药饮片处方举例. 3.中成药处方举例 二○一○年十月二十日 附件1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第一条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与中药处方开具相关的中医医疗 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第四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处方书写相关 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 内中药处方书写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医疗机构内中 药处方书写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中药处方模板)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八条中药处方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般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 (二)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不

高血压中药方剂

【高血压中药方剂】 高血压中药方剂(12方)特提供给你,可选用! 中药处方(一) 【辨证】肝郁化火上炎。 【治法】清肝泻火,行血通经,缓急解痉。 【方名】三草汤。 【组成】夏枯草10克,龙胆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渡舟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阴虚阳亢。 【治法】滋阴平肝。 【方名】玄参钩藤汤。 【组成】元参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夏枯草15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丹参15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出处】傅云江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瘀热。 【治法】化瘀清热。 【方名】化瘀清散汤。 【组成】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地龙12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润民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气虚痰浊阻滞。 【治法】益气化痰。 【方名】赭决九味汤。 【组成】黄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24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中药处方(五) 【辨证】肝火上扰清空。 【治法】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方名】清肝汤。 【组成】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龚志贤方。 中药处方(六) 【辨证】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常用中药对药汇总

常用中药对药汇总 中药知识 数以万计的方剂,其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笔者初步尝试,将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 “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 总结常用药对于后, 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 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1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2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3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 通—竹叶、生地。 4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栀子、蒲黄,如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5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6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7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 黄散。 8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1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2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干,如四逆汤。 3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玄胡索。 4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5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1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2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3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4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5益气止汗药物配对: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6益气敛阴药物配对: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7和营补血药物配对:熟地—当归,如四物汤;白芍—熟地,如胶艾汤。8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生地,如炙甘草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