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解析与探究

通过分封,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通过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层层相属的体系。周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西周社会结构具有政权与族权合一的特点。

自我评测

1、商代附属国独立性相对大,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西周各诸侯与王室的关系更为密切,臣属关系更为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①在西周宗法制度下,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这个系统称为大宗。

②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③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

④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1、可以用教材第4页关于周礼对贵族饮宴的规定加以说明.

活动建议

“执”字甲骨文形状像一个戴着手梏,“圉”字像戴着手梏的人被关进监狱,这两个字反映了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监狱等国家机器;“王”字像一个立于天地之间的高大的人,说明王权的强大;“臣”字像一只竖立的眼睛,说明臣下对上级俯首顺目;“劓”字像用刀割鼻子,“刖”字像锯断人的一脚,这两个字反映出当时有残害肢体的刑罚;“巫”字的形状反映出当时祭祀、占卜活动频繁。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解析与探究

1、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而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的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2、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3、分封制的益处:对于距离秦朝统治中心比较远的地区,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诸侯随着时间的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失去原来巩固统治的作用。②诸侯容易起异心,造成天下大乱。

郡县制的益处:实行郡县,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控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

权。郡县制的弊端: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听命于中央,地方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便利于最高统治者的专制,为秦朝的暴政创造了条件。

自我评测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还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并制定了严苛、细密的法律制度。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与统一。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有效组织爱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③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活动建议(略)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自我评测

1、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日益激化的直接结果。汉初大封同姓王,后来诸侯王实力增强,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从根本上看,地方割据局面是有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2、相同点:在中央削弱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在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不同点: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在地方通过设置刺史代表中央检察地方;宋太祖则将地方的精兵、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活动建议(略)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链接评析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官僚的地位不断下降,反映了皇权日益强化的趋势。

解析与探究

1、汉哀帝把丞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议决,可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多数君主没总结这一教训。

2、没有本质的区别,重视或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自身的统治考虑。

3、影响:①使中枢权力体系不断调整,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②形成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员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及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自我评测

1、不断加强

2、三省六部

3、废除丞相制度

4、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链接评析

希腊地理环境有利于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内外交流,形成了希腊文化开放性、多元性的一面;同时又造成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地缘性特征迅速凸现,有利于冲破氏族部落血缘关系的影响,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华文化发祥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使人们安土重迁,长期以来血缘纽带不能冲破,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更容易形成专制集权的体制。

解析与探究

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不同点:

1.产生或建立的方式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氏族制发展而来,后者主要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的诸侯国。

2.性质不同。前者是独立的奴隶制城市国家,具有多种类型的政体。后者初期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与周王室是隶属关系,后期逐渐摆脱周王的控制;政体由单一的奴隶制向君主制过渡。

3.前者体现的民主政治特色鲜明,后者体现的专制特色鲜明。

自我评测

1.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殖民运动最初情非所愿,但结果扩大了希腊人的生存空间,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了东方的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希腊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2.形式及特点:贵族制:由少数贵族通过元老院或贵族会议掌握最高权力;

民主制:公民大会掌握最高治权,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寡头制;极少数贵族集体统治;

君主制和僭主制:都属于个人专制,但后者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

共同点:都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属于奴隶主阶级专政政权性质。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解析与探究

两者出现的共同原因都是因为没有专制权利的限制。具体因素不同:雅典是因为民主思想文化活跃;春秋时期是因为国家分裂和社会变革导致思想活跃局面出现。

自我评测

1、典民主政体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经历200多年的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措施: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抽签选举与差额选举;“陶片放逐法”

辩论等。有效

3、提示①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经历长期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②在坚持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优点的同时,吸取教训,避免

民主的狭隘性。③雅典民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发展,它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专制的手段。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阅读与思考

这种制度对强调诉讼的规范性有积极的作用。但不作纪录不利分析辩词;过于机械的法律术语,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反而造成了法律功能的削弱。

自我评测

1、罗马共和制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全体成员皆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公民大会是平民参加的会议,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元老拟定的提案。设立平民保民官,保护平民利益。

2、内容:《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习惯法的汇编,它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维护贵族的利益。意义:《十二铜表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纂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在后世漫长的岁月中它虽经过多次修订,但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法典》(完备阶段)、《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组成,包括了罗马法的全部基本内容,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总结,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休的建立

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

阅读与思考

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下半期政治生活中民主化趋势的发展,人民取得普选权,两党制逐渐完善,在政治生活中日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解析与探究

1、18世纪英国的内阁承担行政职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制建立在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对皇帝负责,品秩较低,仅备皇帝顾问和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批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对军国大使没有决定权。

2、国王不能超出法律和随意废止法律,国王不能随意征税,国王平时不能在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有立法权,议会选举自由,议会内演说自由、辩论和议事自由等。(主要考察《权利法案》对君主权利的限制,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地位、首相的权利和地位以及国王和议会的发关系。)

自我测评:

《权利法案》明确规定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它以法律的形式把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固定下来,议会的权力开始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第九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课中思考题:

人都是自私的,所以需要政府来管理,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政府由人组成,所以政府也需要外来的和内在的监督,防止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专制,

解析与探究:

美国是总统制,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政府要听命于总统,同时美国政治的分权制衡原则使得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英国是责任内阁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掌握实际地行政权力。首相是内阁中最高的行政首长,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所以英国首相必须与内阁成员密切配合。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所以,一般来说,议会对内阁的牵制作用非常有限。

自我测评:

1、松散的联邦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于主权的各洲,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政治上的松散状态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开国元勋们采纳了联邦制。

2、两部宪法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国会有立法权利,但总统又权否决国会通过的议案。总统行使行政权,但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总统和国会可以通过最高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来限制最高法院的权力,最高法院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和总统行使行政权“违宪”而无效,宪法三上述精神可以防止某一权力的专断,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

3、相同点:总统、国王都是国家元首,

不同点:英国国王没有实权,只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统而不治”。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实权。部分立法否决权,总统掌握行政权兼军队最高统帅。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课中思考题:

1、这种称谓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这种变化反映了法国制宪议会废除世袭的贵族制度的史实,体现了尊重人的平等权利精神。

2、原因:当时法国政局不稳定:经济难以发展:人心不安宁;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期盼稳定。选民们对曾给法兰西带来荣誉的拿破仑的后代路易~波拿巴寄以厚望,路易

~波拿巴在竞选声明中把自己打扮成秩序的象征和救星,这就使得有产者对他格外青睐;其次工人群众因六月起义对共和派怀有巨大仇恨,不愿意把票投给共和派,;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宝座,在农村君主专制的传统观念还很深厚,农民排着队奏着音乐高呼“皇帝万岁”,将选票投给路易~波拿巴。

解析与探究:

(1)、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和参议院共同行使倡议并制定法律的权力,财政法案先在众议院提出再转交参议院表决通过(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会议依据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权,总统公布两院通过的法律,监督并保证实行。总统还拥有特赦权、缔约权、统率武装权及任命全体文武官员、接受外国公使递交的国书权力,总统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提前解散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需经各部部长附属,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同时总统的权力也受到一定限制,非先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总统所缔结条约只有在两院通过之后才能有效。

自我测评: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大法。在法国民主共和政体逐步确立过程中,随着当时各派政治力量消长,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也起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但总体上看,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维护《人权宣言》的法国大革命成果;在此后的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反复斗争过程中,各派政治力量也反复较量,宪法的制定或修改也处于革命或反动的情境中,1875年。国民议会终于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它的颁布标志着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课中思考题

德意志统一前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各邦国的诸侯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德意志统一完成后,各邦国作为联邦加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形成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宪法,宣布德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结束了各邦国君主专制政体。德意志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社会的发展,因此,统一实质上是对“诸侯君主专制”的革命。

阅读与思考

在行政权方面,皇帝有权任命首相及其他官员,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在立法权方面,皇帝有召集立法机构开会和宣布延期结束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颁布;军事方面,皇帝为海陆军最高统帅,有权统率全国军队并任命高级军官;在外交方面,皇帝代表帝国,拥有宣战、媾和等权力。总之,皇帝成为的意志帝国最高权力掌握者。

解析与探究

德意志长期封建割据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德意志帝国时期没有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阻碍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全面建立,民主思想未能深入人心,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无力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造,导致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旧势力、旧思想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情况为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自我测评

1、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封建割据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但统一是在普鲁志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完成的,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阻碍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

2、德意志帝国议会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在职权上有何异同点?

相同之处:都是通过民选产生的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

不同之处:(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议会拥有选举总统的权力,总统和各部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行使监督权。

(2)、德意志帝国议会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对政府没有监督权,皇帝可以召开和解散议会。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鸦片战争

课中练习

1、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理?怎样才能解决鸦片泛滥问题?(略)

2、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总结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

布局:从东南沿海到沿海再到内地,从南方扩展到北方。

特点:都在沿海和沿江地区。

解析与探究:

导致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除了武器落后之外,还有:(1)、由于清政府封建统治日益腐朽,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2)、战争爆发后,指挥混乱,用人不当,没有采用恰当的战略战术,抵抗派屡屡受压,妥协派日益得势,再加上没有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终于导致战争节节失利。(3)、由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并且蓄谋已久。(4)、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自我测评: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2、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取得了哪些权益?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洞开。取得协定关税的特权,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倾销。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

威胁北京的安全。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得以掠卖中国人口,获得利益;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课中练习

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

《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革命的结晶,但其试图在小农经济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的经济主张是一个空想。加之当时正处于战争状态,缺少必要的条件,根本无法实行。《天朝田亩制度》第一次颁布后,第二年太平天国即实施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就证明了这一点。

2、太平天国内讧、滥杀、石达开出走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

太平天国内讧、滥杀、石达开出走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破坏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团结,动摇了太平军将领的宗教信仰和对太平天国理想的坚定信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丧失了乘胜追击的有利时机。太平天国运动中发生的仇杀、分裂,是农民政权封建化的必然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革命不可能完成社会革命的任务。

解析与探究:

第一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有要实现拜上帝教中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第二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以平均分配生产资料的个体生产为基础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和生产产品与生活资料平均分配的“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部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的社会。第三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一个绝对平均分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理想社会。

天平天国不能实现这种理想。因为它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自我测评:

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天平天国运动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此外太平天国内部的腐败和重大战役决策的失误也是相关的原因。

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均等的“地上天国”,最终却归于失败,这表明了它单纯依靠农民阶级来完成争取独立、富强等历史任务的局限性。近代中国社会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先进的阶级来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

2、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成为

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阅读与思考

中国太落后,落后就要挨打,2、当时中国的统治集团十分腐败,多数当权者害怕严酷的战争而惯于妥协苟安。3、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自我测评:

2、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再一次遭到破坏,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列强的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外国资本的输入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只得大借外债;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的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称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总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陷入了极其慎重的民族危机。

3、联系史实,说说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固然有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但更主要、更直接的原因则是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反抗斗争,如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第16课辛亥革命

课中思考题

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自信,对黎元洪也没有清醒地认识,对旧官僚抱有幻想。

解析与探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的权利受法律的限制,国家政体采用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精神,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自我测评

1、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性质和伟大意义

原因:义和团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性质及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列举1894-1912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重要革命活动。

提示:(1)、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此后,通过在海内外宣传革命思想和在国内多次组织小规模的革命起义而扩大革命党人的影响;(2)、

190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创办《民报》,于1905年至1907年间与康、梁等保皇派展开了一场思想大论战,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好了舆论准备;(3)、同盟会领导了多次国内武装起义,如1907年5月至1908年4 月间在华南地区连续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兴等人在广州发动的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4)、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席卷全国;(5)、1912年1 月,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第17 课五四爱国运动

课中思考题

1、五四运动中的“三罢”斗争优哪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

提示:参加者有学生、工人和商人。特点:一是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二是工人阶级表现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在斗争中起了决定作用。

2、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约?

提示:第一,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收回被德国强占的一切权益是合理的正义的要求;第二,中国人民各阶层联合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给北京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第三,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和华工的斗争;第四,中国代表团成员顾维钧、王正廷等人有强烈的爱国心。

解析与研究:

你认为是“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吗?为什么?中国人民是怎样做的?提示:是的。因为帝国主义的本质是向外侵略扩张,不会主动让出既得侵略权利;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互相斗争,宰割战败国,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和平建议”,是美国要求更多的侵略权利、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的体现;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七条正义要求遭到五大国的无理拒绝,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强权即公理”,公理在帝国主义者的心目是不存在的。

中国人民借巴黎和会废除不平等能条约,“损百十年国际之失败”,“于英法美并驾齐驱”的幻想破灭后,全国各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海外侨胞和留学生也参加到拒签和约的斗争当中;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次,是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及一切主持正义的人民不屈不挠斗争的结果。

自我测评

1、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北洋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十月革命的影响。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有何历史意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明珠、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运动中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运动的主力,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起立领导的作用,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误差阶

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作为我国新民主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明珠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斗争得序幕。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爱国运动,体现出清冽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体现出鲜明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广大知识分子热烈讨论如何改造中国、搞糟社会的问题,具有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学思同步指导: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不是某天才思想家头脑中的产物,而是人类历史运动的必然前景?

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也加速破坏财富生产者的生存条件;而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掘墓人,是新社会的创造者,必然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知识链接评析

法国公社的最早名称是在中世纪中期,当时一些城市的商人和市民为维护自己利益,解成自治团体,建立自卫军武装反抗封建领主对城市的控制。这种争取自治权利的城市就称为“公社”。这是法国公社的由来。公社在打击封建势力争取自治权利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

阅读与思考指导

巴黎公社的目标就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夺取政权,改造旧国家机器和建设无产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建立共和国,建立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握的政府。)

自我测评解答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宣言》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等等。

意义:(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且公社委员大多数是工人。

规定了公社委员的工资且受人民监督和罢免。

公社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且实行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法令。

上述法令表明,公社粉碎了剥削阶级旧的国家机器,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了资产阶级专政,即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阶级专政的政权。

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学思同步指导: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及时提出了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二月革命后,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政府并存到临时政府独揽大权,由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到布尔什维克党确定武装起义方针;由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到人民革命新浪潮的掀起。二月革命时,俄国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工人阶级和布尔什维克党员人数较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逐渐独揽大权,继续推行帝国主义战争,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不断激起人民群众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及时提出了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阅读与思考指导

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所阐述的十月革命的意义实际上是从当时俄国的国内形势方面总结的。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起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战争,武力镇压革命,俄国形势危急。工农空前团结,力量增大,进行革命的客观条件具备。工农起义从而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解析与探究概要

俄国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进行的,布尔什维克党所制定的纲领是真正代表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根本利益的,因而布尔什维克党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革命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积极参与。

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使士兵厌战,革命中士兵放弃抵抗。俄国人也认为只有革命才能拯救祖国与人民。

因此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苏东剧变后,俄罗斯出现否定十月革命的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少数职业革命家精心策划的政变是错误的。

自我测评

1、沙皇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和不满;人民不断起义,镇压起义的政府军倒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能满足民众的要求,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战争,武力镇压革命。

2、(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它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出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学思同步指导:

1、根据《红色根据地形势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思考各红色根据地建立在这些地区的原因。

(1)这里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大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各县都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

(2)这些地区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3)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

(4)位于两省或几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2、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有哪些原因?

首先要肯定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指出了事变可能导致的两种前途,一是爆发大规模内战;二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努力实现第二个前途,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下,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得到广大抗日爱国力量的拥护和支持,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其次是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发展导致了事变的和平解决:一是张、杨的目的就是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所以力主和平解决;二是亲英美派坚决主张和平解决;三是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从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避免内战,共同抗日。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国内和国际意义见课本P90面)

知识链接评析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其中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是:把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企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最重要的理论。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指导思想。

阅读与思考指导

封建社会每一个王朝的末期往往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新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繁荣局面。这一现象往往周而复始。究其原因,主要是王朝统治的末期,统治者不思进取,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再加上天灾人祸。往往会爆发农民起义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王朝灭亡。

有道理,因为实行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监督政府,就不会或很少出现这种腐败现象,不会人亡政息。

自我测评

1、中国革命有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的领导,有了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纲领的指导。

2、原因:(1)中国抗战的正义性;(2)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民族的抗战;(3)中共及人民军队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的抗战方针;(4)国民政府的下面战场作战以及两个战场相互配合;(5)广大爱国华侨和国际进步力量支持;(6)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

意义:国内意义: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

全胜利,它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意义: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1)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具有世界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中思考题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它包括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具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监督、选举、罢免等权利,所以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利机关。

阅读与思考指导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毛泽东所提出的群众路线。中共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是来源于群众,并且它的制定符合客观实际并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这种路线有利于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正确的民主方向,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解析与探究概要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以武力为先导,统治者残酷镇压人民,和广大人民处在对立统一之中并且对人身控制严密。另外不断强化皇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因此古代人们不可能享有权利。而在现在,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中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当家当主,人民的权利又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证,所以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权利。

自我测评解答

1、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他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它是具有高度民主性质的人民代表机关。它拥有广泛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并监督其实施。

2、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政治协商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3、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4、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根本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中思考题

“文革”的严重后果:第一,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第二,国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和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第三,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文化遗产被毁弃,国民素质下降;第四,在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严重的后果。由于“文革”动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

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阅读与思考指导

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一方面说明由于《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的颁布,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公民可依照法律对由于政府部门的怠惰、错误造成公民个人损失起诉政府相关部门。这一切表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解析与探究概要

①1979年宪法与1978年宪法都受当时社会中极左思潮影响,存在着一些“左”倾错误的内容;1982年宪法与1999年的宪法都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实事求是的产物,都正确反映当时社会现实。

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修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实事求是的思想,尤其是1978年、1982年、1999年宪法的修订。

③宪法是当时国情的反映,多次修宪也是这一状况的反映。

自我测评解答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冤假错案;党和政府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颁布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宪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中思考题

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

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目的:解决台湾、香港、澳门相关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我国实际;用“一国两制”的方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一国两制”即明确了港、澳、台地区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及其制度的特殊性,又顾及各方面利益,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知识链接评析

汪辜会谈说明中国统一台湾道路上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由于台湾方面的种种限制,“台独”势力的长期存在及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两岸关系难免会遇到挫折。但由于祖国大陆采取改革开放政策,国力大大提升使双方合作有发展条件。在会谈中也表现中共的立场和解决台湾问题的诚心。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心愿。

阅读与思考指导

两诗强烈表现出诗人渴望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心愿,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于明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葡萄牙于1557年占据澳门,人们遭受欺凌和压榨,备受煎熬;台湾是由于政治问题,国民党兵败台湾,割据一方。由于“台独”势力存在和台湾政府的种种限制,台湾始终未实现统一。但统一的潮流不可阻挡,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愿望。

自我测评解答

“一国两制”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一国两制”是国家结构的一种新模式,它基本上是单一制,但具有复合制的某些特征,能够体现国家必须执行的职能,体现国家作为“缓和冲突”的“调停人”的作用。同时“一国两制”的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5课世界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中思考题

1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吗?

二战后初期形成的“冷战”局面,带来了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通称东西方)长达40多年的对峙。东西方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都把战胜对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目标之一。这不仅不利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加深了各国人民间的隔阂。更重要的是选取怎样的社会制度,走什么样的道路,是由各国国情和人民的选择所决定的。因此,不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

2为什么“冷战”成为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由于直接诉诸战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为刚刚饱偿世界大战之苦的各国人民所反对;而双方均拥有核武器,一旦核战争爆发,双方将两败俱伤,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解析与探究概要

1、材料一表明战后苏联扩展自己势力范围的意图;材料二表明美国战后要争夺世界霸权。

2、美苏由战时合作到走向对抗的原因有: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想攫取世界霸权,而苏联也想扩展势力范围,于是双方发生矛盾;苏联是战后惟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被美国视为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障碍;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对立。

自我测评解答

1、美国提出“冷战”政策的杜鲁门主义,苏联则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针锋相对;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组织建立经互会还以眼色;美拼凑联邦德国,苏联则扶植民主德国;美国拼凑北约,苏联则策划成立华约,从而使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也是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同时,美苏双方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互相攻击。

2、“冷战”持续40多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造成了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面对抗,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同时,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世界大战。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课中思考题1

反映出西欧在外交方面拉开了同美国的距离,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反映出西欧同美国的矛盾加剧,展开了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原因是西欧经济政治一体化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课中思考题2

说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着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级格局。

知识链接评析

二战后,美苏对峙格局形成。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了严重威胁。如: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但是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及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东欧各国的改革,要求摆脱苏联模式和苏联的控制,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这些因素都冲击着两极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从西欧的崛起、东欧要求摆脱苏联控制、中国的逐渐强大等角度来论述多极化趋势的,有其合理性。

阅读与思考指导

四则材料从两个方面反映出美国政策的变化。第一,美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由战后初期的美国控制西欧到70年代美欧合作的伙伴关系。原因是西欧一体化进程使西欧的实力增强,西欧国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冲击着美国的霸权地位。第二,中美关系由美国遏制、封锁、孤立中国的敌对状态到美国主张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侵越战争的不能自拔,苏联军事实力的赶上,更重要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自我测评解答

与二战刚刚结束时相比,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美苏两极对立走向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等五个力量中心,即“五极”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当然这只是一种趋势,真正的多极化格局并未完全形成。

第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课中思考题

19世纪英国外相巴麦尊曾经有过这样一句名言: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地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联系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至上,国家间的关系是以国家利益为转移的,是国与国关系的永恒准则。国家利益与国际形式决定着外交关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正义的原则也会受到利益的挑战。此问题的看法可以是开放的,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的史实来支持和讨论自己的观点。

阅读与思考指导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平等的,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的独立和主权,为我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自我测评解答

1、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拓外交局面。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并安装“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方展”的四项基本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地区性组织的外交活动:90年代以来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促进了其健康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国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2001年,中,俄及中亚四国,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积极支持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

则开展的各项活动,并在联合国事务中进行卓有成效的建设性努力。

3、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原因:就美国来看,70年代初,经济实力下降,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封锁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就中国方面来讲,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了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4、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阅读与思考指导

此段话反映了美国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和单边主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外交政策。

解析与探究概要

第一种观点的主张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第二种观点是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推行霸权主义。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比某一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自我测评答案

1、二战后形成两级格局,美苏冷战。但欧洲一体化,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级格局最终瓦解;世界多级化趋势加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D.国王与议会的矛盾2.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A.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B.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 C.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D.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3. 17、18世纪,英国的重要制度创新主要有 ①责任内阁制②君主立宪制③共和制④两党制⑤代议制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4.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评价的是 A. 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B.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C.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近代德国宪法与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5.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文件是 A.《权力法案》 B.《权利法案》 C.《大宪章》 D.《人权宣言》 6. 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A.独立战争B.南北战争C.反抗殖民统治战争D.体制改革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留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权力制衡” 8.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美国政体是 A.邦联政体 B.君主立宪制政体 C.民主制共和政体 D.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制 9.下列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10.“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11.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点有 ①政权的本质②国家元首的称谓和产生方式③国家元首掌握的权利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②③ 12.能够影响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事件是 A. 新文化运动 B.美国南北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 D.德意志的统一战争 13. 英国的漫画家针对法国政体的演变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 帽子了”的漫画。漫画中的房间内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 【--高中入团申请书】 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的记忆非常关键,课后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还记得必修一学过的哪些知识吗?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 __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 __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 __。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 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 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二)、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辛亥革命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O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生产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第一单元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教案

<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2.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3.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4.正确分析英国代议制在其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英国是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同学们知道现在是谁在统治着英国吗?(由学生回答,再投影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的相片),为什么英国是由女王和首相共同掌权?英国究竟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实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已经确立,并沿用至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溯英国这种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善的。 (二)讲授新课: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投影:《大宪章》签署的背景——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 让学生阅读课本32页有关《大宪章》片段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教师讲述: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让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53页思考题:《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答: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教师总结讲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 过渡:《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高一政史地]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一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 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②地方: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 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⑵内容: 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 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C、义务与权利 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 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 A、时间:西周后期 B、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要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宗法制和分封制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 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 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 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

必修一岳麓版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P课本第2-3页) ⑴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⑵目的:巩固统治。 ⑶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 ③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⑷作用: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②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P课本第3-4页) ⑴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⑶内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 ⑷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⑸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⑵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总结:宗法制的特点: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P课本第6页) 意义:⑴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2、中央集权的确立——(P课本第7页) A、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⑴皇帝制: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⑵三公九卿: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⑶评价: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B、废分封,置郡县——(P课本第8页) ⑴目的:吸取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⑵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 3、影响: ⑴积极影响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一、客观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3.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 宋太祖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措施是() A. 强干弱枝以加强中央权力 B. 用和平方式消除地方威胁 C. 设专职人员管理地方财政 D.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4.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 () A. 皇帝能直接指挥中央官员 B. 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C. 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政务 D.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5.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首先进行的是哪方面的改革() A. 军事 B. 政治 C. 文化 D. 经济 6. 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 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 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 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力 7. 对罗马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 B.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C. 罗马法本质是保护资产阶级的权利 D. 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8. 古罗马与古希腊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的最大贡献在于() A. 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体 B. 创立了“轮番而治”的民主运作方式 C. 实现了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D.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9. 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 工人武装通过起义夺取政权 B. 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C. 政府全体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 D. 公社委员会没收私营企业 10. 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 使所有美国人都拥有平等权利 C.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D. 有效地维护了共和制度 11. 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 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 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12. “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这是因为林肯() A. 巩固了北部资产阶级统治 B. 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 消除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D. 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13. 美国的以下选举受两党操纵的有() ①总统选举②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③州长选举④市长选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4. 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 A. 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 B. 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 确立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D. 是各革命派别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 15.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不同在于() A. 国家元首 B. 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C. 对议会负责 D. 提名组成内阁政府 16. 根据各国宪法,有权解散议会(国会)的是() ①英国国王②美国总统③法国总统④德国皇帝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③④ 17.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它并不是为了维系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 有的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2017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精彩试题-(含问题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题 班别_____姓名_____ 一、选择题:(每题一分) 1.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神权色彩 B.血缘色彩 C.平等色彩 D.民主色彩 2.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封邦建国 B.宗法世袭制 C.礼乐制度 D.封建社会 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敌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4.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5.《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6.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从中可以看出( ) ①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②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宗旨 ③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④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窗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 1 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商朝: 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 行宗法制; 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 (一)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 6、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 ①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 地方的控制, 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 扩大统治 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 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 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 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3、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 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4、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5、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 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 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 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 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 2 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 控制,绝对 服从中央。 一、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理论:法家思想 2、实践: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口二府三司力、元朝中书省、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等相关知识,提高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辟制、科举制等,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步演进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认识唐代中枢权力机构的设置,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习原始资料,初步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君主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变化,认识专制皇权的加强在我国古代曾经对历史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消极作用也日益凸显,进而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学生初步认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省六部的确立及其演变。 难点: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的角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凌烟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 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一朝仅有名的宰相就有29位,凌烟阁内更是供奉着贞观年间的主要功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名相。 试问,唐太宗一共在朝23年,为何仅有名的宰相就有29位之多呢?这和当

时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关系? 新课学习 【板书】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板书】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教师:自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来,皇帝们竭尽心力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避免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这样,他就要解决好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纷争,这点上节课已学习过;另一对矛盾是皇帝与权臣的矛盾。那么,秦始皇是如何解决与权臣的矛盾的呢?汉武帝又是采取什么手段来加强皇权的?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 秦始皇通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来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各种事务,三公中的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到汉武帝时,他通过设置中朝,用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来参加决策的方法削弱宰相的权力。这种方法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教师:根据课本上给出的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思考皇帝是怎样通过三省六部制来控制中央权力,防止权臣专权的。 学生:看图,看课文,思考答案,教师巡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主要中枢机构,控制着中央的权力。那么,皇帝是如何控制三省六部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分权。三省的职能各不相同,他们谁也没有办法真正掌握所有的权力,只有通过皇帝才能使一件事执行下去,这样,就使皇帝牢牢地控制了中枢权力机构,皇权得到了加强。具体的,就是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意思草拟诏令,但是中书省草拟的诏令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核,所以,门下省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审核中书省的意见。如果中书省草拟的意见得到了门下省的同意,那么,它是否就能够执行了呢?不能,为什么?因为他要经过皇帝的批准。这样,决策和执行机构分离,皇帝成为三省六部制良好运转的重要一环。权力牢牢地控制在了皇帝的手里,相权被分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特点: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但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历史特征 农业铁犁牛耕、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耕下的小农经济为主 手工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长期领先,远销海外;官营、私营和家庭经营并存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紧密相关;发展艰难、不平衡;官府控制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与小农经济结合,阻碍商业发展;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禁私而不禁官 经济形态目的特点评价 自然经济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自给自足 闭塞性和迟滞性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 商品经济交换开放性和进取性近代社会的标志 易错点: 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 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 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农业书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 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 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著名经济都会;

考点一:农业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 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 3,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组织形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石器锄耕奴隶制贵族土地国有制 春秋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封建土地所有制个体农耕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历程: 时期表现评价 春秋公元前7世纪齐国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6世纪鲁国初税亩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井田制瓦解 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北魏至唐均田制(授田官)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封建统治; 唐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宋朝田制不利,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 明朝政府编制登记土地使用情况 (黄册和鱼鳞图册)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兼并严重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影响:政治上政府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小农经济成长因素: 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使用:铁犁牛耕; 2,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3,农民自身的努力:拥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产产量。 不利因素: 1,规模小,条件差,剥削重; 2,天灾人祸,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威胁破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