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第59卷第3期2004年5月

地理学报

V01.59.No.3ACTAGEOGRAPHICASINICAMay,2004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保继目0,苏晓波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州510275)Fq月

摘要:在实地调查苏州周庄古镇和云南丽江古城主要街道沿街铺面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

时期的丽江古城的商业状况,以及丽江古城与周庄的商业状况,运用城市地租理论和集体选

择理论,对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进行动态的分析,结论是在缺乏外来预见性的干预下,旅

游商业化出现在历史城镇中不可避免。通过同里的案例,表明在历史城镇的旅游开发过程

中,政府的干预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前瞻性措施能够控制旅游商业化。

关键词: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旅游发展;丽江古城:周庄古镇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城镇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如苏州周庄2000年接待150万游客,丽江大研古城接待258万游客(表1)。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在这些历史城镇内,出现了相似的现象,那就是面向旅游者的店铺数量很多,大大超过面向古镇居民的店铺,当前的商业活动以旅游为导向。

历史城镇的商业功能转换是旅游影响的集中体现之一,涉及到人口置换、地方特产的开发与延续、建筑功能的重构、商业文化的改变以及产权的界定,居民行为的改变等等。对十』力史城镇的同表1中国几个典型历史城镇接待游客■情况

业功能转换,有许多问Tab.1Thetouristsreceivedby∞ve瑚typicaltownsin2000inChina

题值得研究,最根本的

问题是缺乏外力约束下,随着旅游发展,商业功能的转换或者旅游商业化出现是否为一种必然现象?

2相关研究进展

历史城镇名称古镇区占地面积常住人口2000年旅游接待人数

(1an2)(万人)(万人次)

周庄0.242.20150

l司里0.333.2087

角直3.764.0026.12

丽江大研古城3.806.26258

平遥2.256.3042

资料来源:郭英之,2003[11;熊侠仙:2002[21,杨慧,2002131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历史城镇有关历史城镇及相关的提法广泛在文献中出现,中文有历史城镇、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城、历史城市等,英文有historictown,oldtown,smalltown等,作者对于以上名词不进行区分,只是提出“历史城镇”的一般特征。吴承照141H)]确提出了历史城镇的含义,广义是指“需要或是已经给予保护要求的城区或城镇”。历史城

收稿日期:2003.07—09;修订日期:2003.10一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1027)[Foundation: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0171027]

作者简介:保继刚(1964-),男,云南人,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E—mail:eesbjg@zsu.edu.cn

427-436页

428地理学报59卷

镇不同于行政意义的镇,也有别于法律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本文研究的历史城镇尺度上比较接近历史地段,历史地段是指城市中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或地段(《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

国外指的中等尺度的历史城市同本研究界定的历史城镇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类城市拥有其他旅游地难以复制且受到极高关注的旅游资源,但缺乏大都市足够规模的资源来不断扩展旅游业,同时城市尺度并没有小到商业活动仅仅限制在有限的功能范围内,因此旅游发展能够对城市其他功能造成影响甚至威胁【扪。历史城镇具有边界清晰、作为有机体存在【6】、城市布局独特、基本上保留历史时期的格局和风貌f7】等特征。

2.1.2旅游商业化许多学者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包括“过度商业化”或“过分商业化”[8-t01,或者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目的地受到过度商业化的侵蚀【¨】。对于具体旅游目的地,陶伟和戴光全指出目前处于成熟发展期的周庄主要问题有“商业化气氛过浓”[坨],陈一帆指出景区过度商业化的突出表现是“商铺林立,自然风景区呈现城市化倾向”【B】。AntonioPaoloRusso认为在中等尺度的历史城市过度旅游开发中,最明显现象就是城市中心区旅游设施供给的饱和,而诸如土地、建筑、道路和停车场相对有限,但能继续使用,一旦中心区出现饱和,再加上中心区地价猛涨,部分服务设施会向外更加扩散[14】。

当前旅游的商业化研究偏重描述,以主观对目的地的商业环境判断为主,尚未有学者定义“过度商业化”,以致文献中不断出现的“过度商业化”成为默认的概念。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尤其是人类学家关注目的地文化或者仪式的商品化[15?t6]以及商品化背后的原真性[17J等相关问题。AlisterMathieson&GeoffreyWall提出文化商业化,认为通过宣传和销售工艺品,当地文化商业化能够复兴传统的文化形式或者改变它们,另一方面,文化商业化可能导致“假冒的民俗文化”出现[18】。

本研究不探讨“过度商业化”的定义,转而使用“旅游商业化”。王宁认为旅游商业化的内在矛盾是人们寻求真实体验与旅游商品化所造成的旅游产品同质化、标准化和虚假化的矛盾,导致游客对旅游的关系可能呈现爱恨纠缠【伸】。旅游商业化既不同于过度商业化,也不是具体的文化或者仪式的商业化,是对目的地某种特定商业现象的描述,这种现象具有以下特征:f1)商业功能的转化是由旅游推动的,大量商铺的顾客群体发生转变,面向旅游者的店铺数量LI:,V0很大,甚至超过面向本地居民的店铺数量,商铺商品的供给超过当地居民的购买力;(2)旅游商品同质性严重,手工艺品减少,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充斥市场。

2.2研究进展

对于历史城镇或小城镇的商业功能,主要偏重于历史研究【冽,彭学宝分析了明清时期周家口城镇经济,认为交通运输是城镇商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商业繁荣则是城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l】。商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历史城镇的兴衰,乔志强认为商业在促进江南城镇城市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已经出现城市化发展趋势,这种城市化是建立在商业贸易和商品化农业、手工业基础上,在大中城市市场带动下萌生起来㈤。有些历史城镇,由于特殊事件的作用,商业在短时间内会得到飞速发展,改变城市结构和形态,但这种依赖性容易导致城镇衰落,明清时期的淮扬市镇以及抗日战争后重庆的磁器口都经历特殊事件引发的兴衰盼矧。

戴凡与保继刚通过调查大理古城居民从事商业与纯粹生活的两类群体对于学英语的态度,认为对英语的需求“源于经济利益的需要,又逐渐地被认为是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一种途径”㈣。从大理古城的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海外游客增多所创造的经济利益驱使了大理古城内的居民开始学习英语,从而也部分改变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与经济行为。国外的研究表明,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历史城镇都面临着经济收入增长的同时,外来文

3期保继刚等: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429化对于本土文化的冲击以及其他的负面影响[z懈1。

MortenHuse等人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旅游发展对于不同的城镇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四]。RafaelMarks以Zanzibar的StoneTown为例,分析了旅游的矛盾与不确定性,数据表明在旅游开发的1983-1993年,商业用地增长了3倍,经济利益刺激了私人在全镇大量建房,新建筑占全部的近10%,新建筑与商业活动给StoneTown有限的空间和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伴随的是地价的不断上涨和建筑成本的猛增㈣。

城镇绝大部分时问都在缓慢向前发展,特殊事件会改变城镇发展的节奏与步伐。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旅游也是一种特殊事件,但目前很少有研究探讨旅游作为特殊事件对历史城镇的影响。

3调查方法及结果

3.1调查方法

本研究的实地调查主要是对案例地主要街道沿街一楼民居的使用功能进行调查,不涉及一楼以上民居的功能。商业店铺分为3大类:面向旅游者的门面、面向游客和居民的门面以及面向居民的门面。3类门面没有绝对界限,主要根据以下来判断:店铺所售商品、调查时对顾客的观察以及访谈时与业主的交流。面向旅游者的店铺顾客以旅游者为主,不排除居民的消费。对于街道铺面调查的方法被DouglasG.Pearce用于分析法国巴黎城内3个旅游区的角色、结构以及功能[31],这种方法为研究城市区的功能组织与空间结构提供多角度的视点。TakayoshiYamamura运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丽江古城伴随旅游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变迁过程[321,调查获得的数据对于分析社会文化影响很有意义。

3.2丽江古城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时间是2002年7月28日~2002年8月3日,历时7天。调查范围基本包括游客经常光顾街道,超过古城的60%。除了纪念品销售外,民族服饰、地方特产、居住用房等分布比较均匀,在每条街道上均出现。分布不均匀的有书店、音像店、酒吧、网吧、饮食小吃店和旅游服务。书店、音像店主要分布在东大街和七一街关门口,共有15个门面。饮食小吃店主要分布于新华街、翠文段街和新义街,共有28个门面,目前

新义街小吃店最集中,名气最大,被誉为“小吃一条街”,旅游服务主要分布于东大街和四方街,共有15个门面。

2002年丽江古城有69.66%门面目标顾客是旅游者,19.92%面向游客与居民的门面,10.42%面向居民,比例接近7:2:1(表2)。由此得到结论:目前丽江古城有近90%的商业门面与旅游相关,其中近70%的商业门面直接与旅游相关,丽江古城内的商业店铺对旅游依赖很大,商业店铺与旅游的相关性很强。根据本文对旅游商

表22002年丽江古城主要街道门面用途调查结果

Tab.2AsurveyofbusinessinthemainstreetsinLijiangancienttown

in2∞2

功能分类门面数量(个)所占百分比(%)主要面向纪念品销售36737.4969.66游客的民族服饰销售10110.32

门面地方特产销售798.07

面向游客

和居民的

门面

主要面向

居民的门面

总计

酒吧网吧

客栈

书店音像店

旅游服务

酒店旅馆

古乐乐场

休闲服饰

饮食小吃

零售店

药店诊所

居住用房

居民服务

979100

19.92

10.42

禾3

甜卯拐勉7

430地理学报59卷

业化的特征界定,可以认为目前丽江古城已经旅游商业化。

3.3苏州市周庄镇调查结果

对周庄沿主要街道门面的调查由作者主持于2000年11月完成,统计南北市河,中市河,后港河以及古牌楼一蚬园桥一带(包括:北市街、南市街、蚬江街、南湖街、中市街、西湾街、富洪街、临河街、古城入口段,蚬园弄)的门面(表3)。

工艺美术店、土特产商店等购物设施,以及酒楼饭店等餐饮设施,这

表32000年周庄古镇主要商业街经营情况统计

Tab.3Thedistributionofdifferentbusinessinthemainstreets

in

Zhouzhuang

ancienttownin2000

两类设施数量最多,所占比重最大,休闲娱乐设施数量很少。居民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如美容美发店、服装缝纫店、日用杂货店等,与旅游服务设施如工艺美术店、土特产商店、客栈旅社等在各条街道内略有分区而又相互渗透。以经营工艺美术品和土特产品为主的旅游品商店集中分布在南市街、北市街、中市街。酒楼、饭店等餐饮设施集中分布在南北市河沿岸的蚬江街和城隍埭。客栈旅社等接待设施主要分布在南北市河和后港河沿岸。茶馆茶楼以及文化休闲设施分散在中市街、蚬江街、南湖街(表3)。

2000年周庄古镇内66.17%的门面顾客群体是旅游者,17.99%的门面顾客群体为旅游者和居民,而面向居民的门面仅占7.28%,三者的比例为9.2:2.5:1(表4),同样也可认为在调查时,周庄古镇已经旅游商业化。

4对比研究及理论解释

4.12000年与2002年大研古镇的商业状况对比丽江古城历史上就是进藏的交通重镇,因此逐步发展成为滇藏贸易的集市,而且丽江长期以来就是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丽江有着商业的传统,表现在古镇里就是四方街的交易市场以及从四方街放射出去的新华街、五一街、七一街和黄山路的底层沿街铺面。1949年以后丽江在商业贸易中的地位下降,整个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辐射范围有限,商业环境表现为小城镇的特性,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96年前后,到1999年丽江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由于旅游发展完全改变。

由于古城1998年旅游进入大发展时的主要

表42000年周庄主要街道门面调查表Tab.4Asurveyofbusinessinthemainstreets

in

Zhouzhuang

andenttownin2000

3期保继刚等: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431

表5丽江古城2000年与2002年商业门面对bE

Tab.5

Changesofthenumberofbusinessbetween2000and2002inLijiangancienttown]面功能2000年确———1丽砰丽

住宿6lf6427。4.75

面向游客与居民的小吃店44712.849216.20

面向届民的商店94。25.6848‘8.45

居住6116.67508.80

空房133.5520.35

统计总量366100.00568100.00

数据说明:a.纪念品店;b.包括纪念品销售,地方特长销售,书店音像店;C.包括客栈和酒

店旅馆:d.包括饮食小吃,酒吧网吧;e.包括零售店和公共服务门面;f.包括零售店,居民

服务以及药店诊所。

街道门面调查数据很难获得,选择2000年与2002年的数据进行对比也能反映出旅游迅猛发展的两年里丽江商业变化状况。2000年的数据选择来源于日本学者TakayoshiYamamura2000年6月对丽江主要街道进行的门面调查[39】,2002年的数据来源于作者的调查(表5)。2002年8月的统计数据没有包括民族服饰(77家)和休闲服饰(60家),由于与2000年6月的统计口径无法统一,于是将这两项排除在外,但对比的结果并不影响对于商业状况变化的判断。在六类功能中,面向游客的商铺,小吃店以及住宿比例增加,其中小吃店中主要是酒吧网吧快速增长。而面向居民商店、居住用房以及空房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都急剧下降。

由2000年与2002年门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商铺总体数量急剧增加,增加的部分是面向旅游者的门面;与居民相关的门面数量下降,与旅游者相关的门面不断扩大蔓延;古城区位最好的四方街和东大街的门面进一步被细分,越来越多的商铺挤进来。两年内门面的空间分布也有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就是商铺开始蔓延,光义街新院巷的商铺几乎是从无到有,大量的居住用房转化为商铺。

4.2大研镇与周庄镇商业状况对比

周庄1984年开始修复沈厅,发展旅游。从1995年开始,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平均每年旅游收入递增35%以上。1999年客流量达到125万,其中海外游客人数达12。5万人次,共实现旅游收入3.2亿元,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53%,旅游业已成为其支柱产业(《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山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编制,2001年)。1994年10月云南省政府明确地把旅游开发地重点转向滇西北地区,旅游业被列为丽江县(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丽江地区“地改市”,丽江地区将变成为丽江市,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撤销,新设立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本文仍沿用改制之前的行政界限和称谓)的支柱产业,丽江县的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96年接待人数首次突破百万,2000年丽江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58万。在丽江和周庄两地的街道上,分布比较均匀的店铺是面向旅游者的门面,其次是面向旅游者和居民的门面,分布最不均匀的是面向居民的门面,表明市场根据旅游者的需求来选择店铺。在丽江大研古镇和周庄这两地,面向居民的门面比例均较少,面向旅游者的门面都占由相当高的比重(图1)。

4.3理论解释

一般认为旅游开发后,随着旅游者不断涌进目的地,会带来很多经济效益,面向旅游的商业店铺增加,居民收益提高,但从目前掌握的涉及旅游影响的文献均认定旅游者涌入与面向旅游的商业店铺增加是一种无可非议的现象,很少有学者对这种必然性做出解释。本文试图借助城市地租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来探讨这种现象出现的机制。4.3.1城市地租理论的解释城市土地区位优劣差异在空间上表现为级差地租和级差

432地理学报59卷00

En■●r1

JU

■■■r—]

面向旅游者的门面面向旅游者和居民的门面面向居民的门面l_丽江古城(%)69.6619.9210.42

l口周庄古镇(%)67.0217.997.28

图1丽江古城和周庄古镇主要商业功能占各古镇总体的统计白分比

Fig.1Comparativerateof

maincommercialtypesbetweenLijiangandZhouzhuangancienttowns

土地,级差地租是土地因其区位条件或投资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所产生的超额利润[33l。古城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无法进行土地交易,导致级差地租包含在房租中,由房租体现。门面租金的高低能体现土地地租,而门面租金高低直接是与所在街道的游客量有关,游客越多,单位时间内被游客光顾的次数就多,销售商品的几率越大,因此,所谓街道区位都必须与游客量的大小结合起来分析,而与作为古城中心的距离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是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同时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游览阻l。在进入历史城镇之前,旅游者已经从各种渠道了解到目的地最有名的景点,因此进入目的地后会主动关注这些点,因此这些景点附近的门面以及连接这些景点的街道上的门面受游客光顾的几率明显高过其他地方。这种区位好的门面数量有限,商铺业主必须支付高额租金才能获取,那些无法支付高租金的店铺将会选择低租金的门面。

政府和当地居民对予门面的供给则和住宅消费有关,住宅消费依赖住宅价格,当住宅价格升高时,家庭会减少对住宅的需求量。零售企业对于有利位置的门面进行激烈争夺,结果就是住房的相对价格增加,家庭将会用非住房商品消费代替住房消费。民居的土地利用是没有经济收入和利润,它对区位占有的土地价值利润低甚至是负数,如果仅用经济角度的租值理论分配土地,这些民居应无立锥之地。零售业主与家庭对门面的消费取向不同,只要有利可图,零售业主就能付出超过居住消费甚至更高的租金,同时家庭将会从利润很低的居住消费转向菲住房商品消费。

随着旅游发展,旅游者的踪迹将会慢慢扩散开来,伴随的是面向旅游者的商铺也在古城内扩散,丽江大研古镇2000年与2002年的对比可以看出面向旅游者的商铺逐步扩散。可以认为:只要旅游者不断增长,如果没有行政干预,古城内主要街道建筑的一层门面将会转化为商铺,主要销售面向旅游者的商品,面向居民的门面将会逐步减少。4.3.2集体选择理论的解释在集体选择过程中,公共选择学派认为选择者都是依据自己的偏好和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他们都是利己的、理性的,一切选择都是以个人成本一收益分析为基础,极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一个人在任何特定情形中的行为选择取决于他如何了解、看待和评价行为的收益和成本及其与结果的联系,而这些结果也同样有着复杂的收益与成本的关系【站l。政府官员、旅游者、商铺业主以及当地居民都为达到自己最大的效益而进行选择。

(1)旅游者的选择旅游者是市场构成的主体,他们的消费取向能改变沿街门面的功能构成。对于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购物行为,NingWang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旅游是一种包含体验消费和符号消费的消费活动。旅游者购买纪念品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消费,纪念品包括五个种类:图片(如明信片);部件(自然);象征品(人工制品),标记(如T恤)以及土特产。既然旅游消费是私人事情和难以感知的行为,那么,别人往往不知道旅游者在原住地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因此,符号消费和炫耀展示就需要可见可触摸的证据来表明旅游者的地位,或者让别人知道在某假期自己去了某地。购买、获得或

3期保继刚等: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433

者赠予礼物等构成了旅游符号消费的“秘密”[,剐。

(2)政府官员的选择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也是有理性的“经济人”,以追求自立为目的[37]。他们像企业家在经济市场上追求最大利润一样,在政治市场上追求自己最大的政治利益,而不管这些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38-40]。政府官员面临着经济发展压力以及承担古城保护的重任,作为大研镇的政府官员,段松廷(2002)总结丽江旅游的发展,指出丽江在旅游开发与保护上获得“双赢”,并且基于双赢提出了“丽江模式”,认为“正是旅游业的发展……,妥善解决企业职工就业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返还与古城修复与保护,从而促进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4l】,由此看出旅游符合政府官员的利益。旅游小企业的作用主要是就业和推进经济发展[42?4扪。古城内商铺不可能提供政府所得的全部收入,但是古城商铺以下几个作用能符合政府官员的利益:交纳各种税费:增加当地人的就业机会;商业环境营造古城内热闹繁荣景象,传达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的信息;为相关的人创造寻租的空问。既然古城内商铺符合政府官员的政治利益,那么在政府官员的选择中商铺就有一席之地。如果没有预先判断商铺的影响,政府会允许商铺的扩散,让商铺在市场中竞争。一旦商铺的增多和业主的非法行为威胁到政治利益,政府官员将会采取行政手段干预商铺。

(3)当地居民的选择1987~1999年丽江古城居住人VI外迁原因前三位的原因是:住房拥挤,古城生活不便以及向往新城现代化生活,分别占统计户数(1527户)的49.77%、20.03%、9.04%。逃避拥挤与享受现代化生活是居民追逐的利益。目前古城内大量居民外迁以及外地人进入也表明只要有“利”可图,居民将会搬迁出去。随着旅游发展,拥有位于古城主要街道住房的居民,在选择继续居住或将门面用于经商或出租时,会考虑到成本一收益的关系。自己经商,将会面临竞争压力以及资金困境,出租房屋能够获得暂时而稳定的收入,从而提高生活水平。1999年12底丽江大研古镇新义街积善巷57个沿街铺面中,本地人经营的店铺有22个,外地人经营的店铺有35家。1999年6月初丽江古城内出租私房调查显示有378户出租房屋,承租户中,本地人有113户(本地人指籍贯为丽江县的人口),外地人有291户,占72.03%,承租户中有369户从事商业或手工业,有44户用于非商业或手工业(段松庭,杨一奔.“丽江古城多样性保护”子课题研究报告.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合作项目,“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计划”研究课题,丽江宁蒗项目区文化多样性保护分课题报告.2000年3月)。“政府部门统计,主要街道上的1600多家户主,其中有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丽江人为何逃离古城.广州日报.2002年10月15日A20版),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居民选择将房屋出租给他人用于经营以获取利益。

f4)商铺业主的选择商铺业主不仅仅包括本地人,更大部分的是外地人。在访谈中,所有业主均同意游客越多生意越好。但在选择过程中,本地业主与外地业主对利益的追逐有一定差异。外地业主对商业利益的追逐更直截了当,但无论是本地业主还是外地业主,都认为在丽江古城内经营商铺能够获利,并且同意目前商铺数量过多,竞争比较激烈。通过运用城市地租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的分析,在自由市场中,由于旅游者消费能力更强,能支付更高租金的业主会驱使沿街门面转换为商铺,变居住消费为非居住消费,顾客群由当地人转变为旅游者。在政府官员、旅游者、商铺业主和当地居民追逐自身最大利益的博弈下,各利益群体都认同古城内大量商铺的存在,并且很少采取措施限制商铺的蔓延,旅游商业化不可避免。

5结语与讨论

旅游商业化后的历史城镇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存在,是旅游商业活动的载体,顾客群

434地理学报59卷

体以旅游者为主,转化为彻底的旅游城市,而旅游商业化前历史城镇一般是商业贸易的载体,但是这种商业活动的顾客群体以当地人、区域内农民以及其他客户为主,是生活性的城市。这种转变导致作为历史城镇逐步失去生活性城市的特性,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商业城市,对于商业城市的特征,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其是谋求利润的场所,而为了利润,就得忍受甚至鼓励城市的衰退、杂乱以及建筑物的狭小不便,以此作为降低企业一般管理费用的手段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UNESCO)2000年认为丽江古城“商业氛围和旅行氛围过于强烈,侵蚀了传统文化,随着旅游和现代文化的出现,传统建筑的形式、节庆、礼仪、语言、服饰、信仰、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艺术正在消亡和改变,导致古城面临文化危机”C45]。实际上,不只丽江,国内不少旅游高速发展的历史城镇(例如周庄,丽江以及大理)内,主要街道差不多演变为纯粹的利润场所,整个街道成了一个公共的交通过道和购物街。

旅游商业化的极端就是沿街的门面都将转化为面向旅游者的商铺,历史城镇完全失去生活性城市的特性,这是与城市遗产保护的理念相悖。对于历史城镇,最终出现的结局可能是:传统文化特性消失;世界遗产取消登录资格;游客尤其是那些文化旅游者会“用脚投票”,拒绝来此旅游,这些结局对于历史城镇的旅游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市场机制因无法消除旅游业的外部不经济或无法对其施加影响而产生失灵现象,旅游商业化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明显具有外部不经济性。为消除或弱化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有必要使旅游资源或产品产权明晰化,但是要对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历史城镇界定产权,相当困难。由于市场机制不能校正外部性,产权明晰又极为困难甚至不可为,市场之外的力量介入就很有必要了㈤。

缺乏预见性的外力作用将会改变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的部分特征,但整体方向不会改变。1999年丽江古城内玉器店的数量达到最高峰,但由于玉器店业主在经营过程中欺诈与蒙骗游客,引起游客巨大的不满,影响丽江的形象,最后在上级政府的干预下,当地政府果断禁止玉器经营在古城出现。玉器店的兴衰是政府强力干预的结果,但玉器店消失后的空缺很快由同样具有高额利润的银器店填补,这是市场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政府在旅游开发初期做出的预见性措施将会有力的制止旅游商业化的形成,苏州同里古镇是一个好的例子,当地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将古镇内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明清街,同时控制其他街巷的商业活动,这样的益处有:形成了古镇特定的旅游购物区域,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避免由于店铺的分散布置导致古镇整体氛围的破坏和旅游地形象的贬抑;保持原有的生活氛围,让游客感受到真实传统的水乡人的生活。事实证明,同里对于旅游商业氛围的控制获得很好的成效,来自游客的正面评价很多,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

政府预见性的干预是一种积极的措施,不同于政府主导或事后行为,前者容易导致政府干预过头,后者是被动的行为,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改变市场机制。政府预见性的干预是在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与教训后,结合本地实际,在旅游大规模开发前制定的发展与保护措施,是为市场制定可控的游戏规则,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收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uoYingzhi.StudyonthesustainablestrategyoftourismmarketingofthetourismmoderateplacesinChina.HumanGeography,2003,18(1):6-9.[郭英之.中国旅游景点地区旅游市场营销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人文地理,2003,18(1):6-9.]

【21XiongXianxia.Theproblemandstrategiesofthecanaltowns’tourisminJiangnan.UrbanPlanningForum,2002,(6):61.64.【熊侠仙.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城市规划汇刊,2002,(6):61.64.]

【3】YangHui.AthoughtontherelationbetweentourismdevelopmentandthefortuneofLijiangancientcity.Journalof

3划保继刚等: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435

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02,l:69—72.『杨慧.旅游发展与丽江古城命运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69.72_1

[4]WuChengzhao.TheoriesofModemTourismPlanning.Qingdao:QiangdaoPress.1998.145.

[5]AshwonhGJ,JETunbridge.TheTourist—historicCity.London:BelhavenPress.1990.77.

[6]WangJianguo.TheoriesofModemUrbanDesign.Nanjing:SoutheastUniversityPress.1991.14—25.

[7]HoyleBrian.Lamu:WaterfrontRevitalizationinallEastAfricanPort.City.Cities,2001,18(5):297.313.

[8]XuGanli.Developtourismoffolk—customandprotectnationalculture.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2000.11(3):46—48.【徐赣力.发展民俗旅游与保护民族文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3):46.48.1

[9]ZhangMeng.Newviewpointonthecoredominanceoftourismproducts.Finance&Economics,2001,(4):110.113.[张梦.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新视角.财经科学,2001,(4):llO.113.1

【10】CevatTosun.Rootsofunsustainabletourismdevelopmentatthelocallevel:thecaseofUrgupinTurkey.TourismManagement,1998,19(6):595?610.

[11]HeJiamei,XuFeng.Astudyontheexteriorcreativityoftourismeconomicbenefits.EconomicGeography.1999.19(2):102—105.[何佳梅,许峰.论旅游经济利益的外力创造.经济地理,1999,19(2):102.105.1

【12】TaoWei,DaiGuangquan.Thecooperation—competitionmodelofregionaltourismdevelopment.HumanGeography.2002,17(4):29—33.[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人文地理,2002,17(4):29.33.1

[13】ChenYifan.Commercialtradesintourismarea.EconomicalEconomy,2002,(10):74—75.【陈一‘帆.旅游区的商业行业.乍态经济,2002,(10):74.75.1

[14]AntonioPaoloRusso.The”ViciousCircle”oftourismdevelopmentinheritagecities.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29(1):165一182.

[15】JanettePhilp,DavidMercer.CommodificationofBuddhismincontemporaryBurma.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9,26(1):21-54.

[16]DeirdreEvansPritchard.Ancientartinmodemcontex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20(1):9-31.

[17】MaryAnnLittrell,LuellaFAnderson,PamelaJBrown.Whatmakesacraftsouvenirauthentic?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20(1):197.215.

[18】AlisterMathieson,GeoffreyWall.Tourism:Economic,PhysicalandSocialImpacts.LongmanHouse,1982.4.

[19】WangNing.Tourism,modemityand”likeanddislike”.SociologyResearch,1999,(6):93.102_[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社会学研究,1999,(6):93.102.1

[20】ChenXibo,YanTingzhen,HanGuanghui.Riseofcities“ongtheGreatWallintheQingDynasty.JournalofPeki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01,38(3):12-18.[陈喜波,颜廷真,韩光辉.论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3):12—18.1

[21】PengXuebao.StudiesontheurbaneconomyofZhoujiakouTowninMingandQingDynasty.JournalofShangqiuTeachersCollege,2000,16(3):76—77.[彭学宝.明清周家口城镇经济初探.商丘师范学院院报,2000,16(3):76.77.][22】QiaoZhiqiang.UrbanizationofthetownsinJiangnanandcurrentstatusinmodemperiod.JournalofShanx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1994,4:13一19.f乔志强.江南市镇原生型城市化及其近代机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3一19.]

【23】WangZhenzhong.TheTradersofAnhuiProvinceinMingandQingDynastiesandtheSocialChangesofHuaiyang.Beijing:JointPublishingCo.,1996.【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生活口读书口新知三联书店.1996.][24】ZhaoKunsheng,LiYali.UpsanddownsandculturalvalueofCiqikou.JournalofXuchangTeachersCollege,2001,20(3):108.1lO.【赵昆生,李娅丽.千年古镇异彩纷呈.许昌师专学报,2001,20(3):108.1lO-】

[25]DaiFan,BaoJigang.AcasestudyinDali,YunanProvince,China.HumanGeography,1996,ll(2):37—42-[戴凡,保继刚.旅游社会影响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例.人文地理,1996,1l(2):37-42.】

【26】GrahamParlett,JohnFletcher,ChrisCooper.TheimpactoftourismontheoldtownofEdinburgh.TourismManagement,1995,15(5):355—360.

[27]FrenkelStephen,WaltonJudy,AndersenDirk.BavarianLeavenworthandthesymboliceconomyofathemetown.GeographicalReview,2000,90(4):559—585.

【28】RolandSMoore.GenderandalcoholuseinaGreektourismtown.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22(2):300—313.

[29]MortenHuse,TorsteinGustavsen,SigridAlmedal.TourismimpactcomparisonsamongNorwegiantowns.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25(3):721-738.

f30】RafaelMarks.Conservationandcommunity:thecontradictionsandambiguitiesoftourismintheStoneTownofZanzibar.HabitatIntl.,1996,20(2):265—278.

[31]DouglasGPearce.TouristdistrictsinPads:structureandfunctions.TourismManagement,1998,19(1):49-65.

【32】TakayoshiYamamura.TheprocessofsocialtransformationassociatedwithtourismdevelopmentintheWorld

436地理学报59卷Heritagecity,LijiangChina.In:KarlBer(ed.),CityTourism.Wien,Austria:Springer—Verlag.2002.123.132.

[33】LiuYansui.Analysisonrelativelyoflandlocationandbenefitincity.JournalofShaanxiNormal

UniversityrNaturalScienceEdition),1995,(3):95?100.【刘彦随.城市土地区位与土地收益相关分析.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1995,(3):95—100.]

[34]BaoJigang,ChuYifang.GeographyofTourism(RevisedEdition).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1999.42.4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2—44.1

[35】ElinorOstrom.GoverningtheCommons:TheEvolutionofInstitutionsforCollectiveAction(ChineseEdition.Tran.

YuXunda&ChenXudong).Shanghai:JointPublishingCo..2000.57.

by

[36]WangNing.TourismandModemity:ASocialAnalysis.Oxford:PergamonePress,2000.205.

[37]LeeKangoh.Aneconomicsnalysisofpublicschoolchoiceplans.JournalofUrbanEconomics,1997,41(1):1—22.

[38]NechybaThomasJA,StraussRobertP.Communitychoiceandlocalpublicservices:adiscretechoiceapproach.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s,1998,28(1):5l一73.

[39]CollinsPatrick.Publicchoiceeconomicsandspacepolicy:realizingspacetourism.ActaAstronautic,2001,48(5.12):921.950.

【40】ChengHong.Thecycleofinstitutionalchanges.Beijing:People'sPress,2000.19

[41]DuanSongyan.From”Lijiangphenomena”to”Lijiangmodel”.Planners,2002,(6):54—57.[段松廷.从“丽江现象”

到“丽江模式”.规划师,2002,(6):54—57.】

[42]SJPage,PForer,GRLawton.Smallbusinessdevelopmentandtourism:Termincognita?TourismManagement,1999,20(4):435—459.

[43]HeidiDahles.Tourismandsmallentrepreneursindevelopingcountries.In:TourismandSmallEntrepreneurs:Development,NationalPolicy,andEntrepreneurialCulture.CognizantCommunicationCorporation,1999.

[44]LewsMumford.TheCityinHistory:ItsOrigins,ItsTransformation,andItsProspects(ChineseEdition,Tran.byNiWenyanandSongJunling).Beijing:ChineseArchitectureandBuildingPress.1989.313.

【45】UNESCO.Aheritageprotectionandtourismdevelopment:casestudyofLijiangAncienttown,China,April2000.

[46]KuangLin.Studiesongovernmentleadingstrategyintourismdevelopment.Beijing:ChinaTravelandTourismPress.2001.132—140.【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32.140.]

StudiesonTourismCommercializationinHistoricTowns

BAOJigang,SUXiaobo

(CenterforTourismPlanning&Research,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ThisPaDeranalyzesthecurrentcommercialstatusquointhetouristhistorictowns

ofZhouzhuangandLijianginChinabyusingfirst—handdata.Itexaminesthepresentuseofhistoricalbuildingsinthetwotownsinorder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tourismandtheuseofbuildings.In2002,682buildingunitsinLijiang,accountingfornearly70%ofallunitsinthemainstreets.wereusedforcommercialpurposescateringtourists;while10.42%ofthebuildingscateredlocalresidents.ThesefindingssuggestthatLijianghasbecomeatourism—orientedtownanditstraditionalcultureisbeingthreatenedbytourism.ThisappliestoZhouzhuang,whichattracted1.5milliontouristsin2000.when67.02%of

unitsinthemainstreetswereusedtocatertourists.whileonly7.28%ofthembuilding

servedlocalresidents.Acomparisonwiththeuseofhistoricbuildingsin2000and2002inLijiangrevealsthatcommercialunitshavebeenincreasingrapidly.Tourismplaysakeyroleinthisprocess.Asaresult.tourismcommercializationhastakenplaceinLijiang.ThesamecaseisalsotrueforZhouzhuang.

towns;tourismcommercialization;tourismdevelopment;LijiangancientKeyworld:historic

town

town;Zhouzhuangancient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作者:保继刚, 苏晓波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州,510275

刊名:

地理学报

英文刊名: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年,卷(期):2004,59(3)

被引用次数:55次

参考文献(46条)

1.郭英之中国旅游景点地区旅游市场营销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3(01)

2.熊侠仙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 2002(06)

3.杨慧旅游发展与丽江古城命运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4.Wu Chengzhao Theories of Modem Tourism Planning 1998

5.Ashworth G J.J E Tunbridge The Tourist-historic City 1990

6.Wang Jianguo Theories of Modem Urban Design 1991

7.Hoyle Brian Lamu;Waterfront Revitalization in an East African Port-City 2001(05)

8.徐赣力发展民俗旅游与保护民族文化[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3)

9.张梦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新视角[期刊论文]-财经科学 2001(04)

10.Cevat Tosun Roots of un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t the local level: the case of Urgup in Turkey 1998(06)

11.何佳梅.许峰论旅游经济利益的外力创造 1999(02)

12.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2(04)

13.陈一帆旅游区的商业行业[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2(10)

14.Antonio Paolo Russo The "Vicious Circl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eritage cities 2002(01)

15.Janette Philp.David Mercer Commodification of 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Burma 1999(01)

16.Deirdre Evans Pritchard Ancient art in modem context 1993(01)

17.Mary Ann Littrell.Luella F Anderson.Pamela J Brown What makes a craft souvenir authentic 1993(01)

18.Alister Mathieson.Geoffrey Wall Tourism: 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1982

19.王宁游泳、现代性与"好恶交织" 1999(06)

20.陈喜波.颜廷真.韩光辉论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21.彭学宝明清周家口城镇经济初探[期刊论文]-商丘师范学院院报 2000(03)

22.乔志强江南市镇原生型城市化及其近代机遇 1994(04)

23.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1996

24.赵昆生.李娅丽千年古镇异彩纷呈[期刊论文]-许昌师专学报 2001(03)

25.戴凡.保继刚旅游社会影响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例[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1996(02)

26.Graham Parlett.John Fletcher.Chris Cooper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 1995(05)

27.Frenkel Stephen.Walton Judy.Andersen Dirk Bavarian Leavenworth and the symbolic economy of a theme town 2000(04)

28.Roland S Moore Gender and alcohol use in a Greek tourism town 1995(02)

29.Morten Huse.Torstein Gustavsen.Sigrid Almedal Tourism impact comparisons among Norwegian towns 1998(03)

30.Rafael Marks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the contradictions and ambiguities of tourism in the Stone Town of Zanzibar 1996(02)

31.Douglas G Pearce Tourist districts in Paris: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1998(01)

32.Takayoshi Yamamura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Heritage city,Lijiang China 2002

33.刘彦随城市土地区位与土地收益相关分析 1995(03)

3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 1999

35.Elinor Ostrom.Yu Xunda.Chen Xudong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2000

36.Wang Ning Tourism and Modernity: A Social Analysis 2000

37.Lee Kangoh An economic snalysis of public school choice plans 1997(01)

38.Nechyba Thomas J A.Strauss Robert P Community choice and local public services: a discrete choice approach 1998(01)

39.Collins Patrick Public choice economics and space policy: realizing space tourism 2001(5-12)

40.Cheng Hong The cycl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s 2000

41.段松廷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期刊论文]-规划师 2002(06)

42.S J Page.P Forer.G R Lawton Small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Terra incognita 1999(04)

43.Heidi Dahles Tourism and small entrepreneu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1999

44.Lews Mumford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 and Its Prospects (Chinese Edition, Tran. by Ni Wenyan and Song Junling) 1989

45.UNESCO A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case study of Lijiang Ancient town 2000

46.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 2001

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林敏慧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以西递古村落和同里古镇为例2009

历史城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其旅游价值的被挖掘以及旅游的快速发展,不少旅游发展较快的历史城镇开始面临商业化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继刚和苏晓波2004年以丽江古城作为研究对象,以古城的商业功能转换作为研究切入点,探讨了历史城镇中旅游商业化出现的必然性,并预示在历史城镇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的前瞻性措施能够控制旅游商业化。

本文作为保继刚和苏晓波2004年研究的延伸,以西递古村落和同里古镇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控制为研究切入点,首先利用实地调查得到的一手资料,从西递古村落和同里古镇商业现状基础入手,运用“创造性毁灭”模型,判断两地目前商业化所处的阶段,探讨在商业化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以及商业化控制的主要干预者,最后揭示政府干预在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控制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意义,并通过综述回顾历史城镇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以及西递和同里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章详细介绍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理论工具、资料收集的过程和手段,并简要介绍本研究的案例地——西递古村落和同里古镇。第三到第六章分别对西递和同里的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界定案例地旅游商业化所处的阶段,并分别对两地在旅游商业化控制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从而追溯使其达到目前商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干预外力。第七章通过对比西递和同里旅游商业化控制过程的异同,试图寻找这两个案例地商业化控制的共享逻辑。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2.期刊论文孟威.苏勤.MENG Wei.SU Qin历史城镇类旅游地居民交往偏好分化及测度——以周庄为例-旅游学刊

2009,24(5)

本文针对以往研究中将旅游者多个特征属性简单叠加还原调查对象的不足,使用结合分析(conjoint anallysis)的方法,基于行业与居住区域的差异,研究旅游商业化背景下当地居民内部分化及其对旅游者的偏好,探究主客关系的现状与趋势.研究表明,旅游商业化极大地强化了东道主社区内部的分化,旅游从业者的旅游者属性偏好同经济收益正相关,非旅游从业者更看重旅游者属性的社会、文化含义.验证了旅游(活动)中心与居民住所之间的距离对交往偏好影响较小,从属于职业因素.最后,归纳了旅游主客交往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并提出在缺乏合理规划的旅游商业化情境下,非旅游业者更容易演化为主客关系恶化的推力.

3.学位论文苏晓波旅游发展与历史城镇的商业功能转换研究——以丽江大研古镇为例2003

该文选取云南省丽江古城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古城的商业功能转换作为研究切入点,初步探讨旅游对于丽江古城的影响.论文利用实地调查得到的一

城镇中旅游商业化出现的必然性.论文第一章首先就旅游者和学者对许多历史城镇的商业氛围产生负面评价提出该文研究的问题.第二章对于历史城镇以及旅游商业化进行界定,分类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第三章在前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第四章与第五章是该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首先介绍实地调查的时间和采用的方法,从整体、街道、门面等不同角度全面分析丽江当前的商业状况,并且认为丽江古城已经旅游商业化.第五章首先对比不同时期的丽江商业环境和功能,然后对比2000年与2002年丽江古城的商业环境,最后对比丽江古城、周庄以及大理古城的商业环境.第六章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例初步分析旅游商业化的影响.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历史城镇商业功能转换的一般过程以及历史城镇的保护进行讨论.

引证文献(55条)

1.徐蕻对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发展的探讨[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10(2)

2.钱树伟.苏勤国内外历史城市遗产旅游研究比较分析[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9(12)

3.孙艺惠.陈田.张萌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科学2009(6)

4.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旅游商业化研究[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09(17)

5.赵玉宗.寇敏.卢松.李东和城市旅游绅士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南京"总统府"周边地区为例[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9(8)

6.王雅洁.冯年华.史春云.张南基于微观尺度的城市中心闲暇商业区的空间分异与功能组织[期刊论文]-旅游论坛2009(3)

7.孙元欣上海郊区新市镇商业发展的摸式与措施[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2009(8)

8.钱树伟.苏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9(3)

9.孟威.苏勤历史城镇类旅游地居民交往偏好分化及测度——以周庄为例[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9(5)

10.侯兵.黄震方.徐海军外部性视角的城市旅游公共管理体制变革与创新[期刊论文]-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6)

11.黄珏.张天新.山村高淑丽江古城旅游商业人口和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9(5)

12.葛敬炳.陆林.凌善金丽江市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理分析[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9(1)

13.苗想想.殷举英.罗言云历史城镇的文化商业旅游发展模式[期刊论文]-城市问题 2008(10)

14.Sun Yihui.Chen Tian.Zhang Meng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Management of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s[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 2008(2)

15.张建论古镇旅游流引导规划的路径-以成都市平乐古镇为例[期刊论文]-旅游论坛 2008(1)

16.张朝枝.马凌.王晓晓.于德珍符号化的"原真"与遗产地商业化——基于乌镇、周庄的案例研究[期刊论文]-旅游科学 2008(5)

17.赵勇.刘泽华.张捷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预警及方法研究——以周庄历史文化名镇为例[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8(12)

18.陈咏梅基于旅游目的地功能的城市边缘区旅游研究——以厦门市为例[期刊论文]-资源与产业 2008(6)

19.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08(6)

20.姚海燕.万强以丽江为例探索历史遗产古城和小商品经济的协调发展[期刊论文]-现代城市研究 2008(5)

21.王林"原真性"民俗文化之于古镇旅游的价值——以广西大圩古镇为例[期刊论文]-青海民族研究 2008(1)

22.苏晓波适应性再利用与城市遗产管理:以丽江古城为例[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23.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24.王云才.李飞.陈田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乌镇、西塘、南浔三镇为例[期刊论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6)

25.朱桃杏.陆林.李占平传统村镇旅游发展比较——以徽州古村落群与江南六大古镇为例[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7(5)

26.宁宝英.何元庆丽江古城的旅游发展与水污染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5)

27.陈咏梅.贺辉扬厦门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研究——以同安区为例[期刊论文]-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7(3)

28.吴其付遗产地旅游房地产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期刊论文]-城市问题 2007(8)

29.王云才.石忆邵.陈田江南古镇商业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浙北三镇为例[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30.吴其付.王汝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旅游科学 2007(1)

31.郝革宗广西旅游古镇的开发研究[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

32.陆依依.李洁国内历史城镇保护和旅游发展问题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3)

33.吴月湖从旅游地研究角度看历史文化村镇遗产保护[期刊论文]-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2)

34.毛长义.张述林旅游发展中古镇建成环境的二重性及演化探析——以巴渝古镇为例[期刊论文]-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1)

35.徐致云.陆林周庄旅游保护与开发研究[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5)

36.徐红罡.田美蓉城市旅游的增长机制研究[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

37.杨效忠.陆林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6(4)

38.茆长荣旅游开发对传统村寨的文化影响研究[期刊论文]-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6(4)

39.金太军.袁建军构建历史城镇保护的政府机制[期刊论文]-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40.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6(12)

41.赵玉宗.顾朝林.李东和.黄明丽旅游绅士化:概念、类型与机制[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6(11)

42.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6(10)

43.康俊香.杨新军.马秋芳基于市场需求——承载力矩阵模型的遗产旅游潜能研究——以西安城区19个遗产景点为例[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6(7)

44.丁雨莲.陆林.黄亮文化休闲旅游符号的思考——以丽江大研古城和徽州古村落为例[期刊论文]-旅游学刊2006(7)

45.陶伟.岑倩华历史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威尼斯和丽江[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6(5)

46.尹乐.苏勤周庄旅游者的结构特征及利益追求[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4)

47.刘庆余.王乃昂.张立明.李钢中国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兼论遗产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5(6)

48.欧阳军.唐文跃430.古城类旅游地原住民迁居的一种假说机制——以大理古城和丽江古城为例[期刊论文]-热带地貌 2005(1)

49.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

50.赵勇.张捷.秦中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5(2)

51.杨春和丽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二元化”现象初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52.车震宇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形态变化研究——以黄山市、大理州和丽江市村落为例[学位论文]博士2005

53.刘迎华海陵岛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55.邱继勤旅游小企业发展与影响研究-阳朔西街案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872146962.html,/Periodical_dlxb200403013.aspx

授权使用:重庆大学(cqdx),授权号:741a7712-16d4-4a7c-adcd-9e1b00fb12fc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6日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漫漫历史,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地位发生着变化。 秦朝兴盛时,罗马帝国尚未崛起,其可谓当时世界上领土人口第一大国。其为后世确立了封建基本制度。大概的确定了中国的版图。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但关于地位问题很难定义,教科书式的回答让人反胃,翻来覆去就两句话。应该说当时它对世界周边影响不大,除了跟临近的少数民族打打外,万国来朝的局面没能出现。所以其在中国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文明,与同时期的贵霜,安息,大秦并称为“四大帝国”。丝绸之路在汉朝形成。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华夏族人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夺回了世界贸易的至高点,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三国时期,当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已经强盛到顶点而衰败,罗马各地相即暴发了农民起义,罗马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当时的罗马帝国还属奴隶制度,而中国早在前221年就演变为封建制度.美洲的文明帝国此时尚未建立,三国时期的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晋朝时期,历史却也并不平淡,它的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三省制,这是隋唐三省六部的基础。此时经济南移,使得了大运河的出现,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进步。

汉朝至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地位,1、蔡侯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传入朝鲜、日本,以及中亚、北非和欧洲,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为印刷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2、地动仪。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可以准确地测定地震方位,欧洲知道18世纪才出现类似的地震仪。3、圆周率。南朝宋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人,这个数值早于欧洲1000多年,被称为“祖率”。4、“祖公理”。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曾推算出计算球体积的公式,现代人称之为“祖公理”,直到17世纪,一位意大利数学家才重新推算出此公式。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宋朝时期,在政治上,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增加了文官的职务;同时,削减的军队的数量已经军费开支。但造成了宋代军事力量的弱化和冗官,冗费的局面,这为后世朝代统治提供了借鉴。 经济上,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已达到了封建统治下经济发展的顶峰,打破了市坊界限,开放集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文化上,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宋朝思想非常活跃,尤其是以朱熹等人为首的理学思想家提出的抑制人的私欲和三纲五常等思想对后来封建专制统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1.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2.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旅游活动的产生。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旅游景点策划方案

旅游景点策划方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引言: 本文是以南平旅游景点为营销对象,为南平假日旅行社展开的一个网络营销策划方案。其目的在于推广“南平旅游”这一品牌概念,宣传“南平旅游”这一旅游消费意识,让“南平旅游”为人所知,为人所晓,同时对南平旅游网进行推广,最终达到营销目的。 一、南平旅游资源简介 南平是中国东南的一个重要旅游区,位于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是福建最早开发的内陆腹地。闽北旅游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密集区之一。雄伟秀丽的奇山异水、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乡土人情共同组成了独具闽北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已有一至三级中高档旅游资源实体181处(延平茫荡山,建阳考亭书院、建窑遗址,建瓯万木林,邵武天成岩、李纲祠、和平古镇,光泽的乌君山、武夷天池,顺昌华阳山等)。武夷山是全国仅有的4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之一,她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

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开发区于一身,南平境内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延平茫荡山、浦城浮盖山、建瓯归宗岩、松溪湛庐山、政和洞宫山。南平市区还有12万亩水面的延平湖,是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近年来,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着力开发的茶艺、修学、朱熹遗址考察、古陶瓷、森林浴、科考、拖屋车、民俗等10多项专项旅游,引起了海内外旅游者的极大兴趣。 如下为部分景点列表 二、南平旅游景点的目标客户分析 (一)目标市场 南平旅游的目标市场地位在以闽北地区为轴心,向周围地区及省份成圆形向外辐射,以福建省内为市场主体,东南沿海地带及华东地区为主要目标范围。依附于武夷山,向周边沿海经济发达地带以及海外市场延伸。以“走进山林,亲近自然,回归淳朴”为主打理念,走“传统、民俗、自然、淳朴”四位一体的休闲亲和旅游路线,以吸引追求“自然淳朴,清新,恬静”为生活态度的一类群体为主要目标客户。 (二)主要的目标客户群 追求“自然淳朴,清新,恬静”为生活态度的一类群体。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动因、过程及趋势的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人类的彻底解放,只能在普遍交往亦即全球化的势态下才能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明的“世界历史”之路,即人类彻底解放之路。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与人类历史及其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一致的,这个结论就是全人类都必定走向“世界历史”之路。 一、“世界历史”之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于《共产党宣言》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再经《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论证最终完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运动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本质性的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整理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一、思考题 1、什么自然辩证法?它有哪几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的总称。 2、如何认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质和特点和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就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哲学之间,处于中间的层次,属于交叉学科。 (2)学科特点:综合性、交叉性、辐射性 (3)地位: 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 ①结合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 ②结合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①规范认识论方向,规范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建立问题,把重点放在科学理论的辩护问题或合理性问题上,代表性的有:逻辑经验主义【即归纳主义和证实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经验->假说->证实】、批判理性主义【即演绎主义和证伪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问题->假说->证伪】、历史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能片面地归结为证伪的过程,它还有一个证实的过程,前者是科学革命,后者是常规科学。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常规科学->科学革命”不断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 ②实证认识论方向,实证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创造性思维问题。实证的科学哲学家认为,这是规范的科学哲学无法解决的。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理性主义传统;实证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意义?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一个世纪的科技成果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获得的成果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清楚表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界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如果不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必然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我们如何正确发展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抑制和减少其消极后果?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正确树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可持续

旅游景区策划方案(精)

旅游景区策划方案 一.前言:有着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嵩山,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加上古朴高雅的嵩阳书院、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 少林寺,既是佛教最大宗派~禅宗的祖庭,又是中华武术最大宗派~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州,昔日兵家必争地,今日商家必占市场,道贯南北,衢通东西,四省交界,五省通衢,为全国重要的客源输出地,曾创下一个月内就连发三列专列抵昆和一天百余台旅游大巴游河南云台山的轰动,创下了中国旅游史无前例的先河,从南国到北疆,从东海到西藏的旅游景区到处充满

徐州人的欢歌笑语,留下了徐州人的足迹,千万人口大市,小康的经济收入,为徐州人成为客源输出地奠定基础。特别是徐州市场的幅射作用让人们刮目相看,得徐州者得发展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面对徐州这块客源大市场这块大蛋糕,众景区虎视眈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先到者个个脑满肠肥,而少林寺景区由于过去市场战略定位没有锁定徐州,客源市场被瓜分,如何收回失地,并以自已独有特色魅力和创新的营销模式占领徐州客源市场是当务之急。 二、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一)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1、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已经实现了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重大转变,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发展水平较高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2、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活动 首先,让学生介绍他的或者是他的亲朋好友的旅游经历,再来分析什么是旅游以及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再通过对比介绍旅游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旅游活动基本要素和种类。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旅游的概念 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注意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三)旅游活动体系 客源地(旅游输入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输出地区) (四)旅游活动基本要素 游客、旅游吸引物(广义和狭义之分)、旅游服务及设施 二、旅游活动的种类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2、国内旅游 注意: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境内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休闲、娱乐、度假类 2、探亲访友类 3、商务、专业访问类 4、健康医疗类 5、宗教、朝拜类 6、其他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首先,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包括哪些,然后分析什么是旅游资源(注意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哪些,中国旅游资源有何特色。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 注意区分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 1、概念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和不断深化的。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 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

旅游景点策划方案3篇

旅游景点策划方案3篇 本文是以南平旅游景点为营销对象,为南平假日旅行社展开的一个网络营销策划方案。其目的在于推广“南平旅游”这一品牌概念,宣传“南平旅游”这一旅游消费意识,让“南平旅游”为人所知,为人所晓,同时对南平旅游网进行推广,最终达到营销目的。 一、南平旅游资源简介 南平是中国东南的一个重要旅游区,位于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是福建最早开发的内陆腹地。闽北旅游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密集区之一。雄伟秀丽的奇山异水、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乡土人情共同组成了独具闽北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已有一至三级中高档旅游资源实体181处(延平茫荡山,建阳考亭书院、建窑遗址,建瓯万木林,邵武天成岩、李纲祠、和平古镇,光泽的乌君山、武夷天池,顺昌华阳山等)。武夷山是全国仅有的4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之一,她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开发区于一身,南平境内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延平茫荡山、浦城浮盖山、建瓯归宗岩、松溪湛庐山、政和洞宫山。南平市区还有12万亩水面的延平湖,是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近年来,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着力开发的茶艺、修学、朱熹遗址考察、古陶瓷、森林浴、科考、拖屋车、民俗等10多项专项旅游,引起了海内外旅游者的极大兴趣。 如下为部分景点列表 二、南平旅游景点的目标客户分析 (一)目标市场 南平旅游的目标市场地位在以闽北地区为轴心,向周围地区及省份成圆形向外辐射,以福建省内为市场主体,东南沿海地带及华东地区为主要目标范围。依附于武夷山,向周边沿海经济发达地带以及海外市场延伸。以

“走进山林,亲近自然,回归淳朴”为主打理念,走“传统、民俗、自然、淳朴”四位一体的休闲亲和旅游路线,以吸引追求“自然淳朴,清新,恬静”为生活态度的一类群体为主要目标客户。 (二)主要的目标客户群 ? 追求“自然淳朴,清新,恬静”为生活态度的一类群体。 ? 年龄特征基本定位于中老年人。青年人为潜在客户群。 ? 追求轻松休闲旅游的一类群体。 ? 追求家庭感,热衷“亲情游”,三代人同游温馨旅游路线的一类群体。 ? 基于福建为侨乡,海外移民及华侨可作为潜在增长的客户群。 ?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针对倾向于短途旅行的工薪阶层。 三、网站的建设 由于目前该旅行社还没有自己的网站,并且一个权威性涵盖南平所有旅游景点的网站目前尚且也还没出现,唯一有涉及南平旅游景点的网站唯数南平旅游局的网站,然而它仅仅是一个政府性质的网站并非商业网站。为了更好的对南平旅游资源进行推广,“南平旅游网”的建设与投入使用成为必然。 旅游景点策划方案 引言: 本文是以南平旅游景点为营销对象,为南平假日旅行社展开的一个网络营销策划方案。其目的在于推广“南平旅游”这一品牌概念,宣传“南平旅游”这一旅游消费意识,让“南平旅游”为人所知,为人所晓,同时对南平旅游网进行推广,最终达到营销目的。 一、南平旅游资源简介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概述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 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 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1830 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 年、1839 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 年迈尔等人的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 一、概述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纵向和横向的结合) 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土地公有集体耕种没有剥削。部落联盟三皇五帝尧舜禹;希腊罗马人的氏族) ——氏族封建贵族制带有奴隶制和农奴制倾向(前8、9世纪开始土地公有定期分配集体个体耕种并存出现温和的剥削并且逐渐奴役化向领主封建制过渡。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希腊罗马的贵族元老院制血缘官制时期) 大变革的时代(纯粹的公有生产血缘统治被地区划分国家和东方的封建地主生产与西方的奴隶制取代)前8到前2世纪 ——西方希腊农奴化进程被商品经济打破氏族封建制公有回流;东方氏族封建制被打破形成领主封建制农奴劳动,只有齐国开始分田保护小农。产生逐渐地主封建化(个体耕种对内剥削逐渐减轻。希腊罗马物产匮乏粮食需要进口——前6到前2世纪海上外贸发达——平民富人阶层兴起需要权力和债务奴役制血缘官职制矛盾平贵矛盾升级——平贵斗争导致民主化改革民主制产生财产划分取代了血缘划分公有残余在保护小生产和对外扩张中得到巩固同时开始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部落聚族而居,奴隶封建化血缘部落的统治被血缘贵族和工商业富人的统治取代,后两者在侵略中演变成奴隶主;西周后期陷入诸侯混战。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物产丰富自给自足,铁骑牛耕兴起——新兴地主需要权力富国强兵和世卿世禄制井田制矛盾——新兴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矛盾激化开始了变法斗争专制化改革——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公有残余被打破军功与贵族的统治开始打破了血缘的统治,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按照部落划分人口的分封制,农业文明下职能重农抑商获取财富以征伐 原始社会的早期阶级化 (奴隶制—领主劳役地租封建和地主封建) 前8—前2世纪阶级社会的出现。(农耕地区生产力发展较快氏族社会阶级化,奴隶制和贵族农奴制倾向同时出现,横向联系以战争和和平交往为主,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商品经济海上外贸经历了农奴化和氏族民主化倾向后逐渐奴隶化;随着铁骑牛耕农业生产东方个体耕作形成脱离了集体耕作的井田制东方社会农奴化并最终确立地主封建制专制集权制下农业生产力起步铁器牛耕) 前2世纪——后5世纪阶级社会的扩展。农耕地区进一步农奴化,游牧地区开始农奴化(在民族迁移中推动了游牧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氏族社会阶级化,横向联系以战争为主民族迁移促进了纵向联系,西方奴隶制在打过达到顶峰后瓦解农奴化,东方受到侵略农奴化后改革地主封建化,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并扩展到游牧地区) 5世纪——10世纪早期阶级社会的成熟化 (生产力的量变发展农耕工具成熟通车曲原犁,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弱化租庸调制和查理大帝代役租取代了劳役地租。东方分裂走向统一专制集权完善化中央和地方地主矛盾,西方统一法兰克王国走向分裂专制衰落化教权开始与王权矛盾。横向联系东方和平为主西方以战争为主,造纸术传入西方促进了纵向联系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10—13世纪蒙古人侵略—15世纪 (早起阶级社会的繁荣化并且为了对抗诸侯混战下的经济掠夺开始有了新因素市民经济行会手工业,汉萨同盟。) 西方市民经济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前身没有收到蒙古侵略从而进一步发展,王权开始和市民即早起资产者站在一起反对教权。东方南宋市民经济收到蒙古压制而倒退化没有掀起波浪。横

第一章 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章节名称:旅游业发展概述 授课时数:一周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了解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旅游活动及其分类,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难点是对于旅游市场的把握。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 第一节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活动 首先,让学生介绍他的或者是他的亲朋好友的旅游经历,再来分析什么是旅游以及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再通过对比介绍旅游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旅游活动基本要素和种类。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旅游的概念 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注意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三)旅游活动体系 客源地(旅游输入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输出地区)(四)旅游活动基本要素 游客、旅游吸引物(广义和狭义之分)、旅游服务及设施

二、旅游活动的种类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2、国内旅游 注意: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境内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 (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休闲、娱乐、度假类 2、探亲访友类 3、商务、专业访问类 4、健康医疗类 5、宗教、朝拜类 6、其他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首先,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包括哪些,然后分析什么是旅游资源(注意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哪些,中国旅游资源有何特色。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 注意区分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 1、概念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完美版

. .. 第二周 ①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它深刻揭示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②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科学认 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 ③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和科学技术哲学、STS 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结构问题。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 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 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 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 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 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请你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技术研究及工作有何帮助?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它建立了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 科学观,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完美衔接起来。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而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将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为我们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灵感,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可以使我们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还能够使我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自然辩证法传播的是科学精神,它能提高人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非常生动且实用的学问,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努力掌握它。 第三周 ①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答: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者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说,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②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提高公众的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地发展,又要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清洁优美,最终达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一致。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自己答案: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这都是对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积极响应。不以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造福于人民和社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当代中国如何处理和应对人与自然的问题。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发展不应该也绝不可以牺牲自然环境来进行社会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中国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秉承“谁开发,谁治理;谁污染,谁保护”的原则,而是要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并时时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学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 第四周 ①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答:从《自然辩证法概论》书中对科学含义和本质的定义来回答,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有如下的深刻论述: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 ”,原意为“学问、知识”。但科学至今还没有一个为世人公认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给科学下定义是无益的,也是不可能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 “科学不是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一般地说,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并不是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不同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领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也是一门科学,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 科学是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贩的性质和特点。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规模日益扩大,现代科学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即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这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形式,现已逐步发展为国家规模和跨国规模,使“科学是一种建制”的界说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我们不应把科学理解为仅仅是知识本身,也不能看成是单一的社会活动。前苏联科学拉契科夫认为:“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和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科学既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又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动力。 总之,科学既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建制,更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有了这个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所有的假象和谬论全都不攻自破;有了科学这种社会制度,人们的生活才会安定有序;正是有了科学这种文化活动,这种信仰,才使得人们的灵魂有所寄托,前途更加光明;最后正因为科学是真理,所以才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并能回归于实践。 ②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答:首先,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其次,科学是对某条件下的事物的正确认知;最后,科学受到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和约束。所以,科学并不是最可靠的知识。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说:①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并未被限制在某个固定的点,它是不断发展的得到修正的。就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都有使用范围,超出范围跨越边界都被认为是错的。 既然科学是相对可靠的,那么科学也必须受到怀疑与批判。人的认识在实践中是不断发展的,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科学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之前的科学认识要被后来的实践所补充和修正,如:探索宇宙奥秘。 ③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 答:我认为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第五周 ①对技术的本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答:技术有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的活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系,因此,对技术本质的解读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体的人之中,必须思考技术与人工的物质世界、技术活动的目的性、技术与人类制作过程及其产品、技术与知识、技术与技术拥有者的精神状况以及技术的文化维度等方面。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点来把握技术的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于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简言之,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②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答: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人对自然地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地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烟火,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产生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③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者重要推动作用。技术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技术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激发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能进入21世纪,进入浩瀚宇宙探秘,深入微观粒子世界都得益于技术的发展。技术为人类为社会服务。 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人的需求不断提高和不断被刺激产生,技术发展也势必要跟上时代步伐和人们的相应要求。因此,技术不断革新人们的观念的需求。技术的产生和提高需要以人的知识和实践为基础,人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储量并积极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技术革新,是每个国家强大的动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④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答: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方面,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违背伦理道德,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危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势必导致危害人类的正常社会活动,不能起到为人类社会负的目的。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关系,将出现更多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沦丧等行为或现象。自然环境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恶为之基础,环境的破坏,人类就没有容身之处,更谈不上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人们的生活也会进一步遭到破坏。 因此,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也要运用技术的成果来更好的保护自然,为社会为人类服务。 第六周 ①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答:对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理解与我们如何理解科学,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关。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定律,基本事实具有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人的价值观念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以,科学规律本身是价值中性的,科学真理是价值中立的。另一方面,科学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能看作是一种脱离社会和文化的知识体系。我们应该首先将科学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一种社会的建制,它是由作为道德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无论是选题,进行研究或者关于研究成果的应用都要做出价值判断的,都不能价值无涉,不能采取超然的态度。因此,在这方面科学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