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整理知识点

法理学整理知识点

法理学整理知识点
法理学整理知识点

DAY1

①法学是围绕权力义务及其界限而展开的,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②强调:1、法学的研究对象扼要地说就是法律现象。2、法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明确权力和义务的界限,并努力使这种界限确定得与时代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从而,通过法律来保障并推动社会的进步。3、法律现象不仅包括法律的文本,也包括法律产生和运行的一切环节,而且,法律现象是用科学抽象方法所形成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法律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交织在一起的。

4、法学既是一种研究活动,也是一种知识体系。

③法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以及法所定型化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界限,归根结底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2、法律对经济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它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阻碍。3、民主和法治的进程取决去社会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4、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引入法学领域,可以加深和丰富人们对法律的认识,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更有助于说明法律制度,促进法律制度的改革。

④法学和历史学的关系:1、法律是凝结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过程的产物。2、法律的生命不仅是逻辑,更重要的是经验,经验总是历史的东西。3、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法学可以借鉴的重要方法。4、法学中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学说,学派都是

历史的产物,有其产生和演变的过程。

⑤博登海默《法理学》、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格老秀斯《战争和平法》、霍布斯《利维坦》《论公民》、洛克《政府论》《人类理解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波斯人倍扎》、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边沁《政府片论》《刑罚与补偿理论》、约翰。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法理学讲义》、萨维尼《论当代在立法和法理学方面的使命》、梅因《古代法》《古代法和习惯》、哈特《法的概念》《法自由和道德》、富勒《法律在探讨自己》《法律的道德性》、庞德《通过法律的社控制》《法律的任务》

⑥法理学在中国的历史走向(一)从统一发展走向多远发展与综合统一的彼此互动。(二)从既有理论走向保存精华与开拓创新的相互结合。(三)从历史积淀的现实走向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的对立统一。(四)从法理学独立发展走向概括部门法学与指导部门法学并重。(五)从老一代法理学家身先士卒向老一代法理学家作指导与中青年法理学家作先锋的时代交替。

⑦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

⑧学习和研究法理学的意义:1、学习法理学是学习法学其他学科的需要 2、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需要 3、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理论素质的需要 4、学习法理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

⑨法的定义:1、意志论(神意论、人意论)2、理性论 3、命令说 4、规则说 5、民族精神论 6、社会控制论

十、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十一、法的本质: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意志性与物质制约性的统一。1、阶级意志性: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物质制约性: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十二、法的特征:是法律本身所固有确定的东西,是使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征象和标志所在。(一)、特殊规范性: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关系的规范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它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关系而不是思想关系来调整社会关系。2、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通过特殊的方式对人的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3、法是反复适用的。(二)国家意志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三)权利义务性: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四)国家强制性: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五)程序性:法是由程序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DAY2

①法的要素:指构成法这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构成法律的元素因素。

②要素学说:1、命令模式论 2、规则模式论 3、规则—原则—政策模式论 4、律令—技术—理想模式论 5、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则模式论

③法律概念:是人们在不断地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对具体法律意义的现象和事实进行理性概括和抽象表达而形成的一些权威性范畴。

④作用:1、法律概念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所进行的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表达与陈述。2、法律概念具有一定的工具性。3、法律概念有利于提高法律的明确性和确定性。4、法律概念有助于人们减轻思维的负担,避免重复性,定式化的思维过程,而以共同的认识作为思维的起点。5、法律概念具有改进法律,提高法律科学化程度的功能。

⑤法律规则:指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的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法律意义的各种指示和规定

⑥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式从逻辑的角度对法律规则的组成要素的划分,即法律规则由哪些要素组成,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系。1、假定:条件,条件假设 2、行为模式:处理 3、法律后果:法律后果归结

⑦法律原则:是法的要素中最直接体现法律精神和社会活动规律的要素,在创制、适用和遵守法律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宏观指导作用。

⑧法的正式渊源:1、制定法 2、判例法 3、习惯法 4、国际条约与协定

法的非正式渊源:1、公平与正义的观念 2、公共政策 3、法理

4、学说

⑨当代中国的法的正式渊源:1、宪法2、法律3、法规4、规章

5、经济特区法规和规章

6、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

7、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8、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9、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

十、当代中国的法的非正式渊源:1、习惯2、判例3、政策

十一、法律汇编: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现行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系统的整理编排并汇集成册的活动。

十二、法律编纂:是指对某一类或某一部门法的全部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审查、补充、修改,使之形成系统的法,或者在此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法典的活动。

十三、法律清理: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或统一安排的要求,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和清理,从而重新确认其法律效力的专门活动。

十四、法的分类一般:1、成文法与不成文法2、一般法与特别法3、根本法与普通法4、实体法与程序法5、国内法与国际法特殊:1、公法与私法2、普通法与衡平法3、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

十五、法律关系:是指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

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法律确认和调整社会生活关系的结果。十六、法律关系分类:1、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2、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3、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4、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十七、权利能力:是指主体所具有的能够参加一定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十八、行为能力:指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十九、法律事实及其种类:1、肯定性法律是事实和否定性法律事实 2、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 3、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①法律事件是由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②法律行为时指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人在一定意志支配下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

DAY3

①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特点:1、由一个国家的国内法构成的系统 2、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③法律部门,是指按照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和方法所划分的一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④划分标准:1、法律的调整对象 2、法律的调整方法划分原则:1、整体性原则 2、均衡性原则 3、主导性原则 4、前瞻性原则

⑤中国法系:(一)宪法法律部门:1、国家机关组织法 2、选举法 3、民族区域自治法 4、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5、立法法和授权法 6、国籍法 7、国旗法和国徽法 8、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法 9、其他附属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二)行政法法律部门:1、行政组织法 2、行政行为法 3、行政监督和救济法(三)民商法法律部门(四)刑法法律部门(五)经济法法法律部门(六)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法律部门(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法律部门(八)诉讼法法律部门

⑥法律责任:是因违约、违法行为或因其他法律规定的事实而应当承担的某种具有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⑦责任构成:1、责任主体 2、主观过错 3、违法或违约行为 4、损害事实 5、因果关系

⑧归责: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法律责任的活动。

⑨免责:指责任主体具备了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某些情形事由致使其法律责任可以被部分或全部免除。

十、权利》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十一、义务:是指社会主体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必须作为或不作为的责任。

十二、权利的特征:1、法律权利的法律性 2、法律权利的自主性 3、法律权利的可为性 4、法律权利的求利性义务的特征:1、法律义务的法定性 2、法律义务的国家强制性 3、法律义务的从属性 4、法律义务的必为性

十三、关系:(一)法律关系中的对应关系(有权利就有义务)(二)社会生活中的对等关系(三)功能发挥中的互动关系(四)价值选择中的主从关系

十四、法与权利义务:1、权利和义务是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要素 2、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 3、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 4、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

十五、权利和义务的分类:1、应有、习惯、法定、现实权利和义务 2、基本权利义务与普通权利义务 3、一般权利义务与特殊权利义务 4、第一性权利义务与第二性权利义务 5、行动权利和消极义务与接受权利和积极义务 6、个体集体国家人类权利和义务

十六、法的起源:一般规律:1、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法律的产生 2、法的发展一般经历了由禁忌、习惯、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发展过程 3、法的发展常常与宗教道德相伴而生 4、法律的发展还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十七、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1、维护奴隶制的占有关系,否认奴隶的法律主体资格 2、惩罚方式极其残酷,带有任意性 3、在自由民内部实行等级划分 4、明显带有原始习惯和残留

十八、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1、肯定人身依附关系 2、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3、强调君主集权 4、刑罚残酷

十九、类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契约自由原则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二十、法系:是根据法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同的法律运行方式与存在样式,对现行的法律以及历史上已存在过的各种法律所做的一个分类。

二十一、中华法系:1、儒家伦理是基础 2、皇权至上 3 礼法结合与“德主刑辅” 4、家族本位

二十二、印度法系:1、古印度法与印度教不可分离 2、古印度法是属人法 3、古印度法是种姓制度

二十三、伊斯兰法系:1、伊斯兰法是属人法,凡是穆斯林都施行伊斯兰法 2、伊斯兰法是政教合一的法 3、伊斯兰法是神启的法

二十四、大陆法系:1、受到罗马法的影响较大 2、通过法典的形式表现出来 3、立法与司法的分工明确 4、注重法典的体系排列,讲求规定的逻辑性,概念的明确性和语言的精炼性 5、公法与私法有严格的划分

二十五、英美法系:1、以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为基础 2、判

例是英美法系的重要渊源 3、法官造法 4、没有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5、归纳法是法律推理与运行的主要方法

DAY4

①法律发展:指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包括制度变迁,精神转换,体系重构等在内的法律进步式变革。

②法律继承: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律制度对新法律制度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承接和继受。

③根据和理由:1、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决定了法律继承性的客观存在 2、法律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法律发展过程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3、法律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共同性决定了法律继承的必要性 4、法律发展的历史事实也验证了法律的继承性

④继承的内容:1、法律技术概念 2、反映商品--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3、反映民主政治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4、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的法律规定

⑤法律移植:指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法律规划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⑥必然性,必要性:1、社会发展和法律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移植的必然性 2、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3、法律移植是对外开放的应有内容 4、法律移植还是法制现代化的必然需要

⑦法制改革: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在其社会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的社

会制度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其现行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也没有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整体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在法律的时代精神,法律运行体制与框架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的自我创造,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⑧必要性:1、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有相当多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是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制定的,是在人治因素非常浓重的体制下形成的2、法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制度形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是其内容 3、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4、在当代中国,法律发展与法制现代化是等值的概念,法制现代化意味着法制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型

⑨法制现代化:由传统型法制向现代型法制的转化过程,包括法观念和法制度在内的整个法制系统,都要沿着反映、适应和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向而前进。

十、内发型模式:1、它是由社会自身内部条件的逐步成熟而渐进式地发展起来的 2、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发达是推动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强大内在动力 3、民主代议制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成为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支撑力量 4、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相互发展构成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运作机理

十一、外发型:1、强大的外部冲击是动因 2、政治变革运动是先导 3、争取法律主权是目标 4、存在“二律背反”现象

十二、立法: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十三、立法特征:1、立法是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 2、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 3、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4、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 5、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十四、立法原则:指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十五、中国立法基本原则:(一)实事求是原则:1、立法是从中国现实的国情出发 2、立法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3、要考虑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的因素(二)民主立法原则:1、要实现立法程序的民主化,使广大群众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家法律的制定,以达到制定出正确反映人民意志,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法律的目的 2、要实现立法内容的民主化,所制定的法律应当详尽地记载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的内容,范围及行使途径,规定保障这些权利得以实现的具体措施(三)总结经验与科学预见想结合原则(四)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五)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1、法律的稳定性和及时废、改立相结合 2、法律的连续性和及时废、改立相结合

十六、立法程序:是立法主体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

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十七、立法技术:指在立法活动中,所应体现和遵循的有关的创制,修改,废止的方法,技巧,规则等的总称。

DAY5

①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②执法特点:1、执法的主体特定性,广泛性和相对不确定性 2、执法依据的多样性和等级性 3、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 4、执法活动具有单方面性 5、执法活动具有主动性 6、执法程序设置上偏重效率性

③行政复议:指行政相对方认为行政主体具有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执法活动。

④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方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司法活动。

⑤司法是专门执掌司法权力的国家机构按照其法定的职责与权限,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以超然和中立的立场与态度,通过对于相关事实和证据的法律审查和逻辑审查,具体适用法律来处理和解决诉诸其前面的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义务纷争的专门

活动。

⑥司法原则:1、法治原则2、客观原则3、独立原则4、公正原则5、责任原则

⑦司法特点:1、职权的法定性 2、程序的法定性 3、裁决的权威性 4、人员的专业性 5、结果的书面化

⑧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政治式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法的全部运作过程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制控和督导

⑨原则:(一)合法原则:1、合法性目的原则 2、合法性活动原则(二)民主性原装的(三)程序性原则(四)传统性原则十、我国监督体系:(一)国家监督: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a立法监督b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a行政监察(是指行政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的监督) ;b行政复议(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行政管理职权时,与作为被管理对象的相对方发生争议,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由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依法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活动);c审计监督(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有关国家机关,财政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活动,经济效益,财经法律法规遵守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审核,评价,鉴证,以判断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活动) 3、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a检查机关的监督 b审判机关的监督(二)

社会监督:1、政治式社火组织的监督:a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b 中国政协的监督 c 各民主党派的监督d 社会团体的监督 2、社会舆论的监督 3、公民的直接监督

十一、法律方法:指法律职业者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

十二、法律思维: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活动与过程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以相对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为背景,以法律概念和法律语言为思维分析工具和载体,在相对稳定的具有职业同质性的法律态度与立场上,通过具体运用特定的法律方法和技术,对法律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处理的专门化的认识与思维活动及其过程

十三、法律推理:指法律人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寻找和构造正当的法律理由,对某一具体案件进行法律事实的认定和得出法律处理的过程和结果的证明方法和途径。

十四、法律发现:指法官在处理具体的案件过程中,如何在大量的现实法律文本和法律材料中,区分并检测出可以恰当地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定的方法,以及当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的情况下,寻找和发现其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内容的方法

十五、法律解释:指对法律文本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

十六、法律论证:是指通过提出一定的根据和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法律表述,法律陈述和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和正当性。DAY6

①法治含义:1、是一种治国方略 2、民主制度的保障 3、表达了一种人文精神与价值追求 4、具有至高无上的特性 5、代表了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

②法治的基本原则:1、优良的政体与权利的合理分配原则 2、民主、自由、平等原则 3、司法独立、法律至上与法律至善的原则 4、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原则

③法的作用:指法对人们的行为,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产生的影响

④法的规范作用:1、告示作用:法代表国家关于影单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2、指引作用:法是通过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的规定应承担的责任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

3、评价作用:法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

4、预测作用:人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进而根据这种预知来做出行为安排和计划

5、教育作用:向人们灌输思想,渗透心中,进一步传播

6、强制作用,在于制裁违法行为,它是法的其他作用的重要保障

⑤法的局限性:1、法的作用的范围不是无限的 2、法律只是调整法律所能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 3、法律与事实之间的对应难题也不是法律所能够完全解决的 4、法律自身的缺陷也影响发挥作用

⑥当代法的作用:1、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保障,引导和推进民主政治 3、保障,引导和推进精神文明4、

保障,引导和推进对外开放,维护国际和平和发展

⑦法的价值是法这种客观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法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其程度

⑧法的价值的特点:1、主观性 2、客观性 3、绝对性 4、时代性 5、多元性

⑨法的价值体系构成(一)法的目的价值系统:1、法的目的价值的多元性 2、法的目的价值的有序性(二)法的形成价值系统:1、权威性 2、普遍性 3、统一性 4、完备性(三)法的评价标准系统:1、生产力标准 2、人道主义标准 3、现实主义原则 4、历史主义原则

十、法的价值意义:1、法的价值为法律人确立职业理念和法律人生的最高准则,为其法律职业人格的形成提供长久而坚定的精神支撑 2、法的价值的张扬为法律人的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和维持起着特别的观念支撑 3、法的价值为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实践活动提供伦理正当性和合法性的理论论证 4、法的价值对司法具有特别的创造性的法律漏洞,补充,新奇疑难案件的法律推理等法律方法意义 5、法的价值和法律实践具有精神引导,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是法律发展的强大动力。

十一、法律与利益:1、表达利益要求 2、平衡利益冲突 3、重整利益格局

十二、法对利益关系的处理:1、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 2、短期和长期的利益的关系 3、物质和精神的利益关系 4、整体和

局部的利益关系

十三、建立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1、确定权利和义务界限,避免纠纷 2、以文明手段解决纠纷 3、对社会基本安全加以特殊维护

十四、自由需要法律的保障:1、用法律保障自由时保障自由免受侵犯的需要 2、用法律保障自由时保障自由不被滥用的需要3、法律保障自由是宪法的使命,是其他法律法规的追求

十五、法律保证自由的实现:1、为解决自由与其他价值的张力和冲突提供法律准则 2、法律解决自由之间的冲突,确保自由的共同实现 3、法律为自由的享有者提供实现自由的法律方式,方法 4、法律以防止自由被滥用的方式来保障自由的存在和实现5、法律防止对自由的破坏和妨碍以保障自由

十六、法与效率:1、通过确认和维护人权,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承认并保障人们的物质利益,从而鼓励人们为物质利益而奋斗 3、确认和保护产权关系,鼓励人们为效益的目的占有,使用或转让财产 4、确认,保护,创造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 5、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 6、实施制度创新,减少交易费用

十七、法对人权的保护:(一)人权的国内法保护:1、人权的宪政保障 2、人权的立法保护 3、人权的行政保护 4、人权的司法救济(二)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DAY7

①生产力对法具有决定作用:1、经济基础的物质决定法的性质

2、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

3、法的内容,即法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价值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4、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作用是从最终意义上讲的

②法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1、法对经济基础有指引和预测作用 2、对不利于,有损于政治统治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实行限制,削弱和废除 3、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进步与否的区分③法与政治的关系:(一)法受政治的影响与制约:1、政治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对法的变化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2、政治体制改革制约法的内容的变化 3、政治活动的内容对法的内容也有影响,特别是对公法的影响更为直接与明显 (二)法影响政治,并为其服务:1、法调整后各种社会关系,主要是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统治阶级,集团内部关系以及统治阶级,集团与其同盟者的关系 2、法要制裁,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制裁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往往明显反映政治,并维护政权以稳固 3、法通过调整关系,维护公共秩序,在发挥政治职能的同时发挥社会职能

④法与政党:(一)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目的,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二)依法治国应当改善党的领导:1、改善党的领导要通过法律执政,

并监督国家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2、改善党的领导要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切实有效得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⑤法律文化的含义:1、是一种文化,它是法律在社会实践中所生成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文化和法律的结合,是大文之下的子文化 2、法律文化是指人们对法律的心理态度与信仰 3、法律文化是与法律制度及实践紧密联系的,包括法律规范,组织,实施与机构,即法律制度及其在社会中的运用 4、法律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5、在不同的社会里,法律文化所欲解决的主要任务是不一样的

⑥中西方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及成因:1重视法律与崇尚伦理 2、重视个人利益与重视国家与家族利益 3、追求公平,平等,正义与讲求身份,地位,等级。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与社会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与社会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以社会为基础 二、法对社会的调整 【真题示例】 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在《法社会学原理》中指出:"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时代,法的发展

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关于这句话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9/1/7,单选) A.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B.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 C.法的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D.任何时代,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分析】埃利希的这句话表明法律是要以社会为基础的,并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社会的产物。选项A、B、C 都是正确的。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的说法太过绝对。选项D错误。 二、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二、法与科学技术

【真题示例】 生物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器官移植成为延续人的生命的一种手段。近年来,我国一些专家呼吁对器官移植进行立法,对器官捐献和移植进行规范。对此,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2006/1/6,单选) A.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发展、变化能够直接改变法律 B.法律的发展和变化也能够直接影响和改变科技的发展 C.法律既能促进科技发展,也能抑制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D.科技立法具有国际性和普适性,可以不考虑具体国家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 【分析】法律与科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科技为立法提出了新问题,为司法提供了新技术,科技促进法律观念的更新,促使法律方法的进步,但是科技的发展变化并不能直接

自考5677法理学小抄.自考笔记.自考预测押题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法学绪论 1、释义: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1)法是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 (2)法学的产生以法的产生为前提。 法学产生的前提,一般地说就是:第一,立法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第二、社会上已出现了专门研究者。 (3)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以往的法学有那些区别? 马克思主义法学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它与以往的法学具有原则的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它认为,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法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第二、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意义上的法并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她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2、法学是历史和国情的范畴 法学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化为专门的学问和学科的。 法学一词,源自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文。 不过,在法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问或学科的问题上,至今信用证有种种歧视。同人胶所处环境和所受传统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这些见解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把法学同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而其差异,则主要是由两大法系的不同传统,对其法学学人产生不同影响所造成的。 在中国古代,法学曾经是关于刑名法术的学问,故称“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后来,中国古代法学在很长时期里主要采取了律学的表现形式,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官方注律为基本形式的律学。 在当代中国,关于什么是法学的问题,一般都认为:法学,又称为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

法理学重点整理

法理学重点整理 1.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了解分析法学派、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及本书观点) 2.法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有哪几种) 3.法理学的性质 4.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进程(了解三次飞跃,重点是第三次飞跃) 5.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6.法的基本特征 7.法的作用及其分类(学会区分法的作用的分类,重点法的规范作用) 8.法的局限性 9.法的定义(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 10.法的渊源的内涵及类别(注意区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和习惯) 11.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12.法的分类(了解划分方法,注意一般法和特别法的效力位阶) 13.法的效力范围(掌握法的对象效力遵循的原则;法的时间效力中最重要的是法的溯及力及原则;了解法的空间效力) 14.法的效力冲突及处理原则 15.法律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16.法律部门的概念及特点 17.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意已经形成了,注意和法治体系不要混淆;了解当前九个主要法律部门) 19.法律概念的分类 20.法律规则(了解三要素说、二要素说,重点法律规则的三大特点) 21.法律规则的分类 22.法律原则的概念及作用(了解) 23.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24.法律原则的分类(了解) 25.法律原则的适用

26.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P131页) 27.权利和义务的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重点应有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与义务;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28.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了解关系,重点是权利本位的四个法律特征) 29.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0.法律行为的结构(了解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包含哪些) 31.法律行为的分类(了解即可,注意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主行为与从行为) 32.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33.法律关系的分类(了解有哪几种分类,重点是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4.法律关系的主体(了解有哪几种) 35.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重点是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6.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及种类 37.法律规范的概念 38.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注意区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的概念 40.法律责任的构成 41.法律责任的种类(了解即可) 42.法律责任的原则概念及种类 43.法律责任的认定与规则原则 44.法律责任的承担(了解有哪些方式,注意违宪制裁) 45.法律责任减轻的情形 46.法律责任免除的条件和方式 47.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48.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49.法的历史类型(了解有哪几种) 50.法律演进的概念及基本规律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葛洪义主编的版本 一、名词解释 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法硕考研:《法理学》知识点整理

法硕考研:《法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法的要素 本章内容比较重要,重点在第三节,去年出了判断题,以后仍有可能出判断题或选择题。 1、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概念:★ 2、法律原则的种类: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间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可作如下分类: 1、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2、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3、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二、法律原则的作用(可出论述、分析题)P32★ 法律制定中、实施中法律原则的作用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 1、法律制定方面: (1)法律原则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 (2)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例如:任何法律都必须有合宪性。 (3)法律原则对法制对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2、法律实施方面: (1)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2)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3)限定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范围。 2、法律概念★ 1、定义; 2、分类(一般了解) #3、法律规范(重点、每年必考)(分析题)★

一、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二、法律规范的结构:(重点)★ 1、条件(假定):法律规范中指出该法律规范的条件或情况的部分: 2、模式(处理):法律规范中所规定的行为规则的部分; 3、后果(制裁):会带来什么法律后果的部分。 法律条文从行为模式上分为:可以这样的行为模式(授权性规范);必须这样的行为模式(义务性规范);不准这样的行为模式(禁止性规范)。从后果上分为: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 1、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按照调整方式的不同。 2、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按照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前者义务很明确,不许修改;后者不是必须性,而是相对任意性的。 3、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准用性规范——按照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确定性规范:明确规定行为内容的规范,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确定性规范,这类规范中假定、处理、制裁都是确定的;委托性规范: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行为内容,而是委托给有关机关加以确定的规范;准用性规范:没有直接转述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在某一个规范必须参照某一法规,如:一审规定的程序清楚,而二审中则规定,本章未规定的按照一审规定办理。 4、保护性规范、奖励性规范、制裁性规范——按照后果的不同性质。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法考《法理学》复习题集(第2012篇)

2019年国家法考《法理学》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在现代的法治社会,人们总是要求法律决定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同时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对于特定时期特定国家的法律人而言,法律的可预测性具有初始的优先性 B、法律的可预测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正当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 C、法的可预测性意在实现法律的安定性、确定性 D、法的可预测性和可接受性存在紧张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3节>法适用的目标 【答案】:B 【解析】: 考查法律适用的目标。B选项错误,法律的可预测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正当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 2.关于法律责任,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被告人张某在刑事审理过程中突发心脏病死亡,对于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被告人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 B、主债权因清偿、提存、抵销、免除、混同等原因而消灭,保证之债赖以存在的基础消失,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也自然归于消灭 C、李某持刀故意伤害王某,并致其重伤。王某如果以公开方式声称同意免除其责任的,李某的法律责任得以免除 D、徐某为军队高官,被控贪污罪、受贿罪等重大罪名。在审判开始前,徐某患病去世。此时,徐某的法律责任自然消灭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8节>规则与免责 【答案】:C 【解析】: 考查法律责任的消灭。王某可以免除李某的故意赔偿责任,但是司法机关依然需要追究其故意伤害的法律责任。因此,C项错误。 3.李某在某餐馆就餐时,被邻桌互殴的陌生人误伤。李某认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第1款中“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的规定,餐馆应负赔偿责任,据此起诉。法官结合该法第7条第2款中“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的规定来解释第7条第1款,

全国4月自考法理学(二)试卷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考法理学(二)试卷 课程代码:0021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下列法学概念中,用以定义“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使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 体”的是( ) A.法律体系 B.法制体系 C.法学体系 D.法学课程体系 2.并未规定行为规则,而规定参照、援用其他法律条文或其他法规的法律规范称之为( ) A.权利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确定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3.在西欧中世纪,法的本质被归结为上帝意志。这种神学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经院主义哲学家( ) A.奥古斯丁 B.阿奎那 C.杰弗逊 D.边沁 4.法的指引作用的对象是( ) A.本人的行为 B.一般人的行为 C.他人的行为 D.违法者的行为 5.民法法系产生的基础是( ) A.普通法 B.公法 C.罗马法 D.私法 6.法与原始习惯的相同点是( ) A.都有相同的经济基础 B.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规范 C.都在相同的范围内起作用 D.都有保证实施的相同方式 7.按照法的阶级本质和经济基础对法加以的划分,在法学上称之为( ) A.法律渊源 B.法的历史传统 C.法律部门 D.法的历史类型 8.下列哪种法具有保留原始社会习惯的痕迹的特点( ) A.奴隶制法 B.封建制法 C.资本主义的法 D.任何社会的法 9.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源是( ) A.政治制度的演变 B.经济体制的改革 C.思想文化的进步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10.有法必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 ) A.前提条件 B.重要保障 C.中心环节 D.必要条件 11.法与国家的一般关系表现为( ) A.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B.二者彼此独立,可以分离 C.法的形式直接影响国家的形式 D.法的性质直接决定国家的性质 12.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直接起推动作用的社会意识是( ) A.政治意识 B.道德意识 C.宗教意识 D.法律意识 1

《法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了解西方法学流派的发展历史。名词解释:各法学流派。 第二章法学的研究方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四章法理学概述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法理学是什么?其答案的四个要点都要展开掌握。其他知识点了解即可。 第五章法的概念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法的作用(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2简答题: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质;法的作用;法的局限性。 第六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尤其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规章;行政规章等概念;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法的清理;法的汇编;法的编纂;法的分类(六种分类各自涉及的概念;法的效力;法的溯及力。(2简答题: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和法的渊源的界分;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法的汇编和法的编纂的区别;法的一般分类;法的效力范围;法的效力的冲突与协调 第七章法的要素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分类(具体各种分类的概念都要掌握;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分类(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性原则(2简答题:法的要素的特征及分类;法律概念的功能;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特点;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的功能;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律原则的适用。 第八章法律体系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是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的概念(2简答题: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

法理学主观题考点归纳

法理学主观题考点归纳 1、中国传统的律学有哪些特点? 答:实用性构成律学在学术传统上的根本底色。具体到在学科性质上,律学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重视逻辑归纳,而较为轻视逻辑演绎。 2、重视考据,轻视理性论证。 3、重视实用技巧,较为轻视学理阐释。 4、重视刑事,轻视民事。 2、法学实践性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答: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法学的实践性体现为以下几点: 1、法学的研究总是指向法律现象或者法律问题的。 2、法学具有务实性。法学并非“纯思”,而在于为现实的法律纠纷,法律问题寻求解答方案。 3、法学是反映人的经验理性的学问,是人的法律经验、知识、智慧和理性的综合体现。。 4、法学是职业性的知识体系,它所使用的语言是冷静的、刚硬的、简洁的、合乎逻辑的,是经过法学家们提炼、加工和创造出来的“法言法语”,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日常语言”存在明显差异。 5、法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在于它研究的是一种“价值性事实”,即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价值倾向和价值意义的社会事实。在法学中,很难做到“价值中立”或者进行无立场的研究。

3、法学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答:法学思维是指法律人在研究法律现象时所持的思考立场、观点、态度、价值和方法。具体而言,法学思维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学思维是实践思维。 2、法学思维是以实在法为起点的思维。 3、法学思维是问题的思维。法学思维的价值在于为法律问题或者法律僵局提供法律答案。 4、法学思维是论证的思维、说理的思维。 5、法学思维是评价性思维。 4、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有哪些方面? 答:狭义的法学方法单指法律适用的方法,以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规范的寻找为中心,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1、法条的理论; 2、案件事实的行为及其法律判断; 3、法律的解释; 4、法官从事法的续造之方法; 5、法学概念及其体系的形成。 5、法律的特征有哪些? 答:法律相较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包括: 1、法的规范性 2、法的普遍性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的实施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的实施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的实施的概念 二、执法 1.执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司法考试采用狭义说,狭义的执法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的活动。一般所说的执法指狭义的执法。 2.执法的特点:

3.执法的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不得越权执法、滥用权力或违反程序。 (2)讲求效能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在严格遵循依法行政原则的前提下,要端正执法态度、完善办事流程,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3)公平合理原则。 公平合理指行政机关在执法时应当权衡多方面的利益因素和情境因素,在严格执行规则的前提下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适度,避免由于滥用自由裁量权而形成执法轻重不一、标准失范的结果。 三、司法 1.司法又叫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运用于具体案件的专门

活动。 2.司法的原则:司法公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等原则,具体内容参照《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部分的相关内容。【真题示例】

关于司法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可以成立?(2007/1/54,多选) A.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则需要作广义的理解 B.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 C.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 D.当代中国司法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分析】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具体纠纷进行认定和裁决的专门性活动,而外部行政行为属于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因此,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选项AC正确。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则需要作广义的理解,它包括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特别情况下还包括习惯、政策等。在当代中国,司法要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也就是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统一,合法性即法律效果,合理性即社会效果。因此,正确选项为ACD。 四、守法

法理学重点整理汇总资料

法理学重点整理汇总资料 1、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区别和联系 (1)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存在明显的区别: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应当作出和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界限。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约行为、违法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般都应履行法律义务,但并非所有法律主体都必然承担法律责任。法律义务并不必然同不利后果相关,只有违反法律义务者才承担不利后果;而法律责任必是与不利后果相关的;法律义务可以通过义务主体自觉履行而完成,而法律责任则需要由国家机关来追究。 (2)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两者又有密切联系:一方面违反法律义务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法定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有时候追究法律责任是法律义务得以履行的手段和措施;另外,两者都是对法律主体的约束,在价值指向上具有同一性,均是为法律权利的实现而存在的。 2、成文法相对于不成文法的优点及影响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是法的两种主要形式,其划分标准为法律是否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作为其存在状态。成文法又称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依照特定程序创制的,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有权

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者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的条文形式的法的总称。不成文法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 (1)成文法明确具体。成文法是经过特定程序指定的,并有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因此,它特别明确、具体,便于实施。不成文法就较为模糊,难于实施。 (2)成文法修改废止的程序严格。成文法的修改和废纸均需必要的程序,因此其修改与废止,都十分明确,便于全社会在法律实施上令行禁止。不成文法的修改和废止,往往缺乏严格的法定程序。 (3)成文法有利于社会的安全与自由。在成文法下,由于其明确,社会普遍都能较好地获得法律的安全保障,自由的空间相对广泛。在不成文法下,由于法律不明确,人们违法之虞常在,严重时动辄得咎。民众的权利容易遭到侵犯。在不成文法下,公共权力由于其权限缺乏法律的明确界定,也易于膨胀。公共权力一旦超越权限,出现膨胀,公民的权利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4)成文法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成文法有明确的文字表现,易于在事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因而就能在可能出现的不当事件或行为出现之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在事前较好地发挥对社会的警示作用。不成文法就只有在有了相应的事件或行为出现之后,才可能形成习惯法和判例法,预防警示作用相对较低。 (5)成文法有利于推进社会改革。成文法采用成文的形式,有利于

自考法理学(加考)(2013.4)真题及答案

自考法理学(加考)(2013.4)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 1.法学一词源自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文jurisprudentia,意指? A.体现先见的法律知识 B.体现权利的法律知识 C.体现正义的法律知识 D.体现正义和先见的法律知识 正确答案 D 知识点名称 法学的含义和特征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法学一词源自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文jurisprudentia,意指体现正义的和先见法律知识。 统计 刷题次数:2773 错误率:31% 2.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必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下列属于直接影响社会生活,或是直接影响为主,同时兼有间接影响的是? A.经济学、政治学、法学 B.文学、哲学、史学 C.经济学、哲学、法学 D.政治学、经济学、哲学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名称 法律文化的含义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可以直接影响为主,同时兼有间接影响社会生活。 统计 刷题次数:368 错误率:25%

3.以探究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是指? A.理论法学 B.应用法学 C.综合法学 D.社会学法学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名称 法学分支学科的具体划分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理论法学探究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 统计 刷题次数:836 错误率:27% 4.康德、黑格尔认为? A.法是公意的体现 B.法是社会契约的产物 C.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D.法是理性的体现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名称 关于法的本质的若干论说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康德、黑格尔认为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统计 刷题次数:1012 错误率:82%

最强考试整理——法理学知识点

立法的概念: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的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立法的特征:(一)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二)立法是根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三)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四)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五)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立法体制: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多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构成要素:一是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包括立法权的归属,性质,种类,构成,范围,限制,各种立法权之间的关系,立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立法权和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二是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包括立法权运行原则,运行过程,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三是立法权的载体体系和制度。主要包括行使立法权的立法主体或机构的设置,组织原则,活动形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 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一)中国的立法权不是由一个机关行使的,因为不是单一的立法体制。(二)中国的立法权由两个以上的机关行使,是指中国存在多种立法权,行政法规立法权,地方性法规立法权等,他们分别由不同机关行使,而不是同一个立法权由几个机关行使,因而不是复合立法体制。其三,中国的立法体制不是建立在分权制衡的基础上,因而也不是制衡立法体制。中国的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立法过程:(一)立法准备:一般是指在提出法案前进行的立法活动,是为正式立法提供条件或奠定基础的活动。主要内容有:宏观上进行立法预测,编制立法规范,形成立法创议,作出立法决策。中观上包括:确定立法目标,目的和指导思想,调查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微观上包括:确定立法意图,拟出法案提纲,起草法案草稿,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等。(二)由法案到立法。主要内容包括:意识提出法案,二是审议法案,三是表决法案,四是公布法案。(三)立法完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解释,法的修改,补充和废止,法的清理,汇编和编纂。 立法程序:是立法主体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法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一)提出提案:提案应遵循的法定程序是,第一,应就本身职权或业务范围内的事项提案,应提出属于接受法案的主体的职权范围内的法案。第二,应向自己能够提案的机关提案。第三,应符合法定人数才能提案。第四,应采取一定方式,向一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提案。(二)审议法案。审议法案就是在由法案到法的阶段,由有权对法案运用审议权,决定其是否列入议事日程,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对其加以修改的专门的活动。(三)表决和通过法案。(四)公布法 立法原则:立法原则是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一)1.人民利益至上原则2.利益兼顾原则3.少数利益保护原则4.利益最大化原则5.利益配置公平原则(二)权利本位原则(三)权利制约原则(四)合宪原则(五)实事求是原则(六)民主立法原则(七)适用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八)原则性灵活性的结合的原则(九)稳定性与适时变动性相结合原则 守法的概念: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活动。 守法的构成要素:1.守法主体:是指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应当遵守法律的主体即一定守法行为的实施者。我国守法主体分为以下几类:(1)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3)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守法的范围:是指守法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种类。3.守法内容。(1)履行法律义务(2)行使法律权利 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一)守法是法的要求(二)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三)守法是由于惧怕法律的制裁(四)守法是出于社会的压力(五)守法是出于心理是上的惯性(六)守法是道德的要求。 守法的主观条件:是指守法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和法律意识水平。通常人们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文化教育程度等都对其守法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支配。 守法的客观条件:是守法主体所处的客观的的社会环境,如法制状况,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民族传统,国际形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都会对守法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执法的概念:广义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法律的活动。 执法的特征:1.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2.执法的内容具有广泛性3.执法的活动具有单方性4.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5.执法权的行使具有优益性 执法体系:根据法律的规定,执法体系是由行政机关的执法,根据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以及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三类构成。行政机关的执法:1.政府的执法2.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1.一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执法2.企事业组织的执法3.基层民众自治组织的执法。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条件是(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具有熟悉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执法的原则:(一)合法性原则。包括:1.执法主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可超越法律而为。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2.执法的内容要合法。执法必须根据法律规定作出,没有法律规定,执法主体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合义务的决定。3.执法程序必须合法。执法主体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必须按照各自不同的执法内容来决定所使用的程序,不能任意简化,改变,调换,省略程序。4.执法主体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相统一。(二)合理性原则。是指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特别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客观,适度,合乎理性。(三)效率原则是指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行政机关对社会实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利益,取得最大的执法效益。 司法的概念: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法定的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法的特征:(一)专属性,我国司法权专属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二)程序性。我国现行司法的种类分为三类,刑事司法,民事司法,行政司法。因此有三大法定诉讼程序,即刑事诉讼程序,行政诉讼程序,民事诉讼程序。(三)专业性(四)权威性(五)结果合法性。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律责任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律责任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律责任的含义、特点 (一)法律责任的含义 法律责任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的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二)法律责任的特征 1.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 2.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帆哥提示】违法行为不一定会导致法律责任产生,因为即使违法,也可能存在责任的阻却事由,从而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法律责任并不仅仅因为违法行为而产生。 (三)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义务的关系 1.法律责任与法律权力 (1)责任的认定、归结与实现都离不开国家司法、执法机关的权力(职权)。 (2)责任规定了行使权力的界限以及越权的后果。 2.法律责任与法定权利和义务 (1)法律责任规范着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界限,以否定的法律后果防止权利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利; (2)在权利受到妨害,以及违反法定义务时,法律责任又成为救济权利、强制履行义务或追加新义务的依据;

(3)法律责任通过否定的法律后果成为对权利、义务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 二、法律责任的竟合 【睿哥提示】法律责任的竞合就是指两个法律责任可以同时适用于一个行为,但是两个责任不能同时追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故在答题时判断有无法律责任的竞合关键不是看存在不存在两个法律责任,有两个或多个法律责任并不必然构成法律责任的竞合,只有当存在两个法律责任,且这两个法律责任相互冲突,不能同时追究时才构成竞合,如行政法处罚法上的罚款和刑法上的罚金就不能同时追究。

全国2013年07月自学考试《法理学》试题和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法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567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纸”上将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以一定的方式,对一定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 查,确定它们或存或废或改动的专门活动是【C 】10-323 A.法的修改B.法的审查 C.法的清理D.法的汇编 2.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B 】10-316 A.基本法律B.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C.行政法规D.根本法律 3.立法解释在立法程序中属于【B 】8-266 A.立法准备B.立法完善 C.由法案到法D.审议法案 4.立法权由一个政权机关行使的立法体制是【A 】8-260 A.单一的立法体制B.一元的立法体制 C.复合的立法体制D.制衡的立法体制 5.立法是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C 】8-252 A.制定、认可和解释法的活动B.制定和认可法的活动 C.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D.制定法的活动 6.法律关系概念最早出现在【B 】13-376 A.古希腊B.古罗马

C.古埃及D.古代中国 7.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这句话反映了【A 】14-418 A.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取向B.取得时效制度的价值取向 C.权利义务限度说的价值取向D.法的效力制度的价值取向 8.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包括 ...【D 】16-468~469 A.法定原则B.公正原则 C.合理原则D.民主原则 9.根据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所进行的法律解释属于【B 】17-481 A.语法解释B.字面解释 C.逻辑解释D.目的解释 10.下列不属于 ...法律职业主体的是【C 】18-501 A.法官B.检察官 C.警官D.律师 11.所有的M都是P,所有的S都是M,因而推断出:所有的S都是P。这属于【A 】17-489 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D.实质推理 12.法律若要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需要具有深厚的【C 】12-358 A.经济基础B.政治基础 C.道德基础D.文化基础 13.下列关于法律与权力关系的判断,错误 ..的是【D 】15-445 A.实现权力的法律调控,必须分清“所有权”和“管理权”的界限 B.实现权力的法律调控要坚持分权制衡原则 C.实现权力的法律调控,要落实权利保障 D.权力的法律调控是不可能的 14.以下关于法的体系的认识错误 ..的是【A 】11-332 A.法的体系又称法学体系B.法的体系又称法律体系 C.法的体系又称部门法体系D.法的体系又称法体系 15.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是指【D 】21-550 A.法律文化B.法律概念 C.法律信仰D.法律意识 16.在某个确定的系统内实行纵向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自我监督称为【D 】20-539 A.交互监督B.社会监督 C.国家机关的监督D.自循环监督 17.中国现时期法制的基本要求是【D 】19-519 A.法律的普遍性、公开性 B.党和政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

法理学 第一章法的概念和本质 一、“法”概念的语义解析 1.古今汉语的“法”、“法律” 现代汉语中的“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 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就我国理论而言,它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2.西文中“法”、“法律”及相关概念 客观法与主观法:欧陆各国“法”的词源包括两种含义(法律是客观的权利,权利是主观的法律) 所谓客观法是指抽象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和行为而客观存在的法律规范;主观法则指属于主体的并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而实现的合法权利。 自然法与实在法:西方法律文化特有的二元对立结构 自然法:理想法、正义法、应然法 实在法:现实法、国家法、实然法 二、法的本质 1.资产阶级法学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意志说:法不过是“意志的记录”。——卢梭 命令说:法是国家对人民的命令,用口头说明,或用书面文字,或用其他方法所表示的规则或意志,用以辨别是非,指示从违。——霍布斯 规则说:法是一个社会为决定什么行动应被公共权力处罚或强制执行而直接或间接地使用的一批特殊规则。——哈特 判决说:当法院作出判决时,真正的法才被创造出来。——格雷 行为说:法存在于可以观察的行为中,而非存在于规则中。——布莱克 社会控制说:法是“一种统治方式”。——庞德 事业说:法是使人们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富勒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本质与现象:一对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揭示了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揭示了法与国家的必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揭示了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因果关系。3.法的阶级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理学知识点归纳

法理学知识点归纳 1、法的外延:(1)国家专门机关(立法机关)制定的“法”(成文法);(2)法院或法官在判决中创制的规则(判例法);(3)国家通过一定方式认可的习惯(不成文法);(4)其他执行国法职能的法(教会法)。 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即法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包括:可为、勿为和应为三种);(2)法是由国家制定(即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创制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或认可(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承认其他社会规范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包括明示和默示两种)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3)法是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5)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2、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1)人们可以怎样行为(可为模式);(2)人们不得怎样行为(勿为模式);(3)人们应当或必须怎样行为(应为模式)。 3、判决书、公证书、委任书、结婚证书等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书,不具有普遍的效力,而仅对特定的人有效。 4、法的认可有两种方式:(1)明示认可(在规范性文件中明确规定);(2)默示认可(通过法院判决时援引)。 5、一切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而法律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6、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2)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可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指引作用又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预测分为对如何行为的预测和对行为后果的预测。法的社会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7、法的作用的有限性:(1)法只是众多社会调整手段中的一种;(2)法作用的范围不是无限的;(3)法自身特点产生的有限性(它是规范不是规律总体现着人的意志;它是概括性的规范;它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其作用的实际发挥还有赖于物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