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教材)

重庆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教材)

第一编政治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第一节中共党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伟大胜利

1.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2.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允许党人一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4. 1927年8月1日,共党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在全国广泛开展反对国民党的斗争

5. 1934年10月10日开始长征,至1936年10结束。期间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会议,选举毛为中央政治局常

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中央总的责任

6.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抗日战争。1941年-1943年间,提出十大政策,中心环节是整风运动和

大生产运动

7.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正确政治路线,通过以毛思想为党的知道思想,选举产

生以毛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8. 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全面反攻国民党。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度黄河,解开了人民解放军战

略进攻的序幕。

9. 1948年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0. 1949年3月,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二、中共党建立社制度的斗争及其对社建设道路的探索

1.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2.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

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1956年4月,毛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

若干新方针

4.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会议,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 1957年4月,在全党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6. 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

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7. 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

始转入调整的轨道

8. 1977年8月,中共第十一届大会,华国锋在政治报告中总结了党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

命”已经结束

9.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三、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社道路的努力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1.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

了毛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思想作为党的知道思想的伟大意义

3. 1982年9月,党十二届大会,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

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

6.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确立了邓建设有中国特

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该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全党继续前进的

旗帜

8. 2000年2月,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节党的建设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行动指

3.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党的纲领和路线

1.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醋精共同发展

2.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

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四、党的纪律和党的团结统一

五、党员和党的干部

第三章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和发展

一、毛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时期:共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2.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3.成熟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4.继续发展期:解放战争和中国成立之后

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

一、实事求是1.第一项基本内容:一切从世界出发

2.第二项基本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3.第三项基本内容:坚持马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群众路线

1.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三者之相互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为前提的;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果。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品质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成熟和发展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理论基础——马列、毛的基本原理

(3)历史根据——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第一阶段:13届3中全会—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

(2)第二阶段:十二大—十三大,轮廓形成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3)第三阶段:十三大—十四大,正式形成阶段

(4)第四阶段:十四大—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阶段

二、地位

1.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邓论的主要内容

一、邓论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1)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基本路线

(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基本纲领

(1)经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政治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文化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步骤:①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培育、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题分配方式

(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六、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3)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容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等

(1)依法治国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八、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九、“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26

1. 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1963 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2.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3. 1984 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使之成为基本国策

十一、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 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

(1)依靠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2)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2. 领导核心:共党

(1)共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2)共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3)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3.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3)依靠新时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4)依靠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一、三的形成

1. 历史条件 理论基础:马列、毛、邓 历史根据: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

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2. 形成过程

(1)2000 年 2 月,江在广东首次提出三

(2)2001 年 7 月 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江系统阐述三

(3)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将三写进党章

二、三的科学内涵

1. 三的深刻含义

(1)三是马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2)三是对马列、毛和邓的继承和发展

(3)三是 20C90s 以来时代和历史条件变化的必然产物

(4)三是全党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5)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 三的集中体现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三的本质

1. 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2. 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3.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1. 提出

(1)2003 年 8 月 28 日至 9 月 1 日,胡在江西考察,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概念

(2)2003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

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定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深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6 第三编经济

第一节市场经济概述

一、市场经济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涵义: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形成或经济体制

2.基本特征: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市场运行法制化;⑤保障制度社会化;⑥经济生活国际化

二、市场经济的作用及缺陷

1.作用:①优化资源配置;②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③调节供求平衡;④进行评估筛选;⑤实现宏观经济联

系和传递市场信息

2.缺陷:①对宏观经济活动调节的盲目性;②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③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④市场经济具有分化性

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1.价格机制: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理和功能

2.竞争机制: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对价格、供求等市场要素的影响和发生联系的机理和功能

3.供求机制:在竞争的过程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和平衡供求的自行调节的机能

4.信贷利率机制: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5.工资机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主体

一、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实践的选择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长期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原则:①把提高效率放在优先地位,但要兼顾社会公平;②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③既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方面: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1.企业

(1)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

(2)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居民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一、市场和市场体系

26

1. 市场的构成要素:①市场主体;②市场客体;③价格;④市场的供给与需求;⑤市场竞争

2. 市场体系:商品经济中的商品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 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 产权市场、信息市场

三、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 培育市场主体: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鼓励个人以市场主体身 份从事市场活动

2. 培育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以及信息 市场

3. 健全市场机制

4. 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 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信息评估机构

5. 建立市场秩序规则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 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未消失,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使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 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 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有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按劳分配的作用 1. 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2.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1. 按资分配:资产所有者凭其所有权参与分配取得收入

2. 按经营风险分配:经营主体单位和个人由于其对经营活动的组织、管理及正确决策而得到收入

3.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外商独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的分配形式

4. 直接的劳动收入分配:①个体经济;②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国家干部、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 第二职业劳动

5. 按资历分配

6. 来自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的个人收入分配:离退休金、公费医疗、奖学金、物价补贴、养老金、军人转业或退 役费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1. 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2.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

3. 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三、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26

1. 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原则

2. 普遍性原则

3.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4. 公平与效率结合原则

5. 城乡有别原则

第十章 中国国情与重庆市情

第一节 中国的国情国力

一、自然资源

1. 国土资源

(1)东西跨经度约 62°,南北跨纬度约 50°,陆地面积有 960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1/15,亚洲 面积的 1/4。

(2)陆地疆界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起,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止,长约两万多公里,与 14 个国家接壤

(3)海岸线总长度为 32 000 多公里,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海域的面积为 473 万平方公里,与中 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六个

(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人均的 1/3

2. 水资源

(1)我国河流总长达 43 万公里

(2)水资源的人均、亩均占有量不丰富,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

(3)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

3. 矿产资源

4. 生物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5. 能源资源:我国是世界第三能源生产大国

6. 海洋资源

二、人口概况: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42.99%,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57.01%

三、民族概况:大杂居,小聚居

四、宗教概况

五、我国的综合国力 1. 我国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

2.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

3. 我国的工业品钢、煤炭、水泥、花费、棉布、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居世界第 2 位;主要农产品谷 物、肉类、棉花、油料、水果产量居世界第 1 位

26

4. 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排世界第 6 位

第二节 重庆市情

一、自然地理

1. 重庆处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辖区面积 82 403 平方公 里

2. 重庆下辖 40 个行政区县,有 15 个区,4 个县级市,21 个县

二、重庆的民族人口

重庆市总人口 3144.23 万人,以汉族为主体,有 49 个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 175 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 多,有 113 万人,其次苗族 52 万人

三、重庆的物产资源

1. 市域植物资源丰富,6000 多种各类植物

2. 重庆市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锶矿是重庆最具 特色的优势矿种,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锰矿居全国第二;钒、钼、钡储量居全国第三

四、重庆的综合实力

1. 重庆是一个综合性的老工业城市

2. 重庆工业轻重并举,门类齐全

3.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

4. 重庆两江通衢,交通便利

第十一章 主要国际经济关系

第一节 国际贸易关系

一、国际贸易理论

1. 成本优势理论

(1)涵义:建立在以生产成本低为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主张各国生产和出口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通过自 由贸易可以实现各自的利益

(2)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将其资源投入具有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即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的生产,而 后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同时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

(3)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没有生产任何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只要遵循“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 的原则,即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相对较大或不利相对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2.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 要素密集的商品可以获取贸易后的利益

3. 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期、产品标准化阶段

4. 新贸易理论:在那些较大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世界市场只能支持少数公司赢利的产业里,一个国家可能会因 为其有一个公司是该产业中的先行者而在某些产品的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国际贸易政策

26

1. 国际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包括总贸易政策、

商品和服务贸易政策、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2. 目的:①保护本国市场;②扩大本国产品的国外市场;③优化产业结构;④积累发展资金;⑤维护和发展同其 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⑥其他

3. 类型:①自由贸易政策;②保护贸易政策

三、我国对外贸易

1. 我国的货物贸易

(1)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位列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2)我国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3)我国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我国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2. 我国的服务贸易: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最主要的项目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服务领 域还缺乏竞争力

第二节 国际货币关系

一、外汇与汇率的概念

1. 外汇的概念: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用 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2. 汇率的概念: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

3. 外汇交易类型

(1)即期交易: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外汇交割的交易,其对应的汇率称为即期汇率

(2)远期交易:买卖双方事先约定的,据此在未来一定日期进行外汇交割的交易,实现约定的未来交割日的汇 率称为远期汇率

(3)掉期交易:一笔外汇交易中同时进行即期和远期外汇买卖的交易行为

二、汇率决定一般理论

1. 购买力平价说: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 的对比

2. 利率平价说:由于国家间存在利率差异,投资者未获得较高收益,就将其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高的 国家

3. 国际收支说认为汇率是由国际收支(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状况决定的

三、汇率制度及其政策

1. 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

(2)浮动汇率制: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2. 汇率政策

(1)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①进出口②国际资本移动③非贸易收支④外汇储备⑤物价⑥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 ⑦国际经济

(2)汇率制度的选择,需要考虑一下因素:①本国经济结构性特征;②特定的政策目的;③地区经济合作情况; ④国际经济条件的制约

26

(3)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

四、我国对外货币关系

1. 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1)货币贬值可能通过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货币供应机制和收入机制,导致国内工资和物价水平的 循环上升

(2)外汇贬值会影响外汇短缺的扩大或缩小

(3)货币贬值对我国贸易收支产生有利影响

(4)货币汇率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扩张性影响,又有紧缩性影响

(5)货币贬值是对出口的一种补贴,进口的一种征税

2. 人民币自由兑换

(1)高度集中控制时期(1979 年以前)

(2)向市场化过渡时期(1979-1993 年)

(3)经常账户下有条件自由兑换时期(1994-1996 年)

(4)经常账户下完全自由兑换时期(1996 年 12 月 1 日至今)

第三节 国际投资关系

一、国际投资概念

1. 概念: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 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 特点:①投资主体单一化;②投资环境多样化;③投资目标多样化;④投资运行复杂化

3. 类型: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

二、国际投资理论

1. 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公司使用知识资产生产出当地企业无法与之竞争的高技术产品或异质化产品,创造额外利 润,就能弥补从事海外经营的额外成本,克服直接投资中碰到的诸多不利因素,进而能够胜过当地厂商一筹,得 以生存与发展

2. 内部化理论

3.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已过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

5.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三、我国利用外资

1. 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①股权式合营企业②契约式合作企业③独资企业形式④BOT 方式

2. 我国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①特殊行业优惠②税收优惠③开发费用回扣优惠④加速折旧优惠

四、我国的对外投资

1. 投资主体:①全国专营性的外贸总公司②我国大型工业企业集团③规模较大的银行金融④地方工贸、技贸、银 贸结合的中小型企业集团⑤发展迅速、初具规模的乡镇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2. 进入方式:①贸易式进入②投资式进入③契约式进入

3. 区位选择:投资分布的国别地区较广,但以中国港澳地区为主

4. 行业选择

5.技术重点:①传统工艺、特色技术②小规模生产、多功能和劳动密集型③我国已消化和改良的引进技术

6.管理方面:宏观管理薄弱,企业管理以行政干预为主

7.人才培养:金融财会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

第四节国际经济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取代1948年建立的GATT,最高权力机构是每两年开一次的部长级会议。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顺利加入WTO,目前WTO组织共有148个成员国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立于1946年,1980年4月,中国恢复了在IMF的合法席位

三、世界银行IBRD(International Bank of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成立于1945年12月

四、联合国

第五编

2、公文的特点和种类

公文,也称公务文件,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其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事物的个性点主要有:①由法定作者制发;②具有法定的现实执行效用;③具有规范的体式;

④履行法定的程序。

根据不同的标准,公文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如下分类:

(1)根据形成和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两类。

(2)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六类

(3)根据行文方向,公文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三类。

(4)根据内容的性质,公文可分为规范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陈述呈请性、商洽性、证明性公文。

(5)根据处理时限的要求,公文可分为平件、急件、特急件三类。

(6)根据来源,在一个机关内部可将公文分为收文、发文两类。

3、政府系统的通用公文文种

(1)规范性文件

条例。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规定。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

办法。用于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2)领导指导性文件

命令(令)。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旅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

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通知。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

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

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3)公布性文件

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

通告。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26

(4)陈述呈请性文件

议案。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调查报告。用于反映调查研究的成果,揭示事物的真相与规律。

(5)商洽性文件

函。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答、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6)会议文件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4、党政机关的通用公文文体

(1)规范性文件

条例。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

规定。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领导指导性文件

决议。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

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意见。对于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通知。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 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

(3)公布性文件

公报。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4)陈述呈请情文件

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5)商洽性工作

函。用于机关之间的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无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6)会议文件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会议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

5、公文文体与结构常识

应用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属性主要有直接应用性、全面真实性、结构格式的规范性。

公文属于特殊应用文,其区别于一般应用文的特殊性特征表现为:被强制性规定采用白话文形式;兼用议论、说 明、叙述三种基本表达方法。

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标题、正文、作者、日期、印章或签署、主题词。

公文的其他组成部分有文头、发文字号、签发人、保密等级、紧急程度、主送机关、附件及其标记、抄送机关、 注释、印发说明等。

印章或签署均为证实公文作者合法性、真实性及公文效力的标志。

6、公文格式排版规定

保密等级:“绝密”“机密”“秘密”标注后,加“★”,必要时加期限(如机密★5 年),3 号或 4 号黑体。 紧急程度:“急”或“特急”,在保密等级下一行,字号字体同保密等级。

发文字号:位于文头下方,居中;如有签发人,居左,两者排一行,3 号或 4 号仿宋字。

26 签发人:发文字号右侧,空一格,字号字体同发文字号。

标题:标题由作事、事由、文种组成(可省),字数一般不超过 50 字;除出现法规、规章的标题外,不用书名 号;具体形式有齐肩形、正梯形、倒梯形、除号形,公文如经会议讨论通过或批准的,应加题注,即用圆括号居 中

附件:附件应标明标题、件数、份数。在正文以下日期以上,排出附件号。

注释:注释排在日期下方,用 4 号或小 4 号仿宋体。

7、公文的稿本

(1)草稿。不具备正式公文效用,常有“讨论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草稿”“初稿”“二稿”“三

稿”等稿本标记。

(2)定稿。具备正式公文效用,是制作公文正本的标准依据。有法定的生效标志(签发等)。

(3)正本。正本是格式正规并有印章或签署等表明真实性、权威性、有效性的标。

(4)试行本。在试验期间具有正式公文的法定效力。

(5)暂行本。在规定的暂行时间内具有正式公文的法定效用。

(6)副本。正本复份(与正本同时印刷)在外形上与正本没有区别,具有相同的法律效用;作为复印件的公文 副本(如抄本、复印件)不具备公文的法定效用,需加注“副本”字样标记。

(7)修订本。可以标题结尾处标作:“(修订本)”,也可在标题下做题注,在圆括号内注明“某年某月修 订”。

8、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合“法”、求实、合体、简明、严谨、准确、规范、完整、清晰、耐久。

9、行文规则

可以采用越级行文方式的情况:一是由于情况特殊紧急,如逐级上报下达会延误时机造成重大损失;二是经多次

请示直接上级机关而问题长期未予解决;三是有上级机关交办并指定直接越级上报的具体事项;四是出现需要直 接询问、答复或联系不涉及被越过的机关职权范围的具体事项;五是需要检举、控告直接上级机关等。

行政机关不能迳向党的组织发布指令性公文,一般也不得以行政机关名义迳向党的组织报告工作或请求指示或批 准。

10、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公文语言的特点:庄重、准确、朴实、精练、严谨、规范。

公文中需用历史年号时,要先标出公历年份,再注历史年号并加圆括号,如 1912 年(民国元年)。 数量表示时,表示增加时用倍数或分数,表示减少时只能用分数。

11、各种文种的撰写

(1)规范性公文。规范性公文一般包括文件标题、发布或通过或批准的日期、章题、正文;规范性公文的标题 由事由(问题)、文种两部分构成;正文中开始部分的制定目的是规范性公文的核心内容与指导性“纲领”。

(2)决定。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3)决议。其性质、功用与决定没有大的差别,特点在于必须经过会议讨论通过或批准。

(4)通知。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

(5)通报。标题由发文机关、表彰或批评的对象与事实性质(情况)以及文种(通报)。

(6)批复。标题写明发文机关、事由、文种,必要时也可在标题中标明“同意”“批准”与否的态度。

26

(7)通告。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有时可省略事由或只标注文种。

(8)请示。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与文种构成。

(9)函。依格式正规、郑重的程度,函有公函、便函之分;依行文主动与否,函又可分为发函、复函。格式正 规、郑得、涉及相对重要问题的是公函;相对灵活(略去标题、发文字号等)并涉及一般具体事项的是便函。

12、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1)法制原则。指处理方法手段、程序手续、行为准则与方法规化、制度化。(2)实事求是原则;(3)全面 技师原则;(4)时效原则;(5)集中统一原则;(6)党政分工原则;(7)保密原则;(8)简化原则

13、收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1)公文的收受与分流

签收。指履行规定的确认、清点、核对、检查、签注手续后,收到公文。登记形式有薄式、卡片式、联单式 外收文登记。由外收发人员在完成签收工作后,对收文情况做简要记载。

启封。外收文登记完成后,统一交由内收发人员,统一启封或径送有关领导亲启。

内收文登记。由内收发人员对收文情况做详细记载。

分办。有关人员将公文分送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工作人员阅知办理。

摘编。文件管理人员对部分准备投入办理过程的重要文件编写文摘、提要、综述、汇集有关数据资料。

(2)办理收文

拟办。由部门负责人或有关具体工作人员提出处置意见,供有关领导审核定夺。

批办。机关领导者或部门负责人提出处置意见。

承办。有关工作人员按意见具体处置公文所针对的事务和问题。

注办。由承办人签注公文承办情况,以备忘待查。

(3)组织传阅与催办查办

组织传阅。使公文有工作人员中的有效传阅活动。

催办。由公文处理管理机构或承办人对公文承办过程实施的催促检查。

查办。由公文处理管理机构或其他专门组织对重要公文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的核查协办工作。

(4)处置办毕公文

包括:阅卷归档、清退、暂存、销毁。

14、发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1)文稿形成

拟稿。撰拟公文文稿。

会商。当公文内容涉及其他有关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或部门的职权范围,需征得其同意和协助。

核稿。文稿在送交有关领导签发或会议通过前,由专人进行全面核查。

签发。指由机关领导人或被授以专门权限的部门负责人对文稿终审核准之后,批注正式定稿。按签发人身份、 地位及工作程序的不同,签发分为正签、代签、核签、会签等数种。

(2)公文的制作

注发。定稿形成后,批注缮写印发要求的活动,以使签发意见进一步具体化、技术化。

缮印。制作供对外发出的公文。

用印或签署。在印毕的公文上盖发文机关公章,或请有关领导签名。

(3)公文的对外传递

分装。按规定具体拣配和封装公文。

发出。将分装完毕的公文以适当的方式发给受文者。

(4)处置办毕公文

包括:阅卷归档、暂存、销毁。

15、公文销毁的方式和范围

销毁的主要方式有:焚毁、重新制成纸浆、粉碎、清洗消磁(磁盘、磁鼓、磁带)。

以各种方式销毁公文均应履行如下程序手续:由文书部门组织对公文进行鉴定;确认应销毁后逐文逐件核定造册;呈请本机关或上级机关有关领导审定批准;获准后再行销毁。任何个人均不得私自销毁公文。

2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