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平武基础资料汇编

3平武基础资料汇编

3平武基础资料汇编
3平武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县域基础资料

第一章县域行政区划及历史建制沿革

一、概述

平武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岷山、龙门山脉山区,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1°59′31″~33°02′41″,东经103°50′31″~104°59′13″。东接广元市所属青川县,南靠绵阳市所属江油市、北川县,西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松潘县、九寨沟县,北与甘肃省文县接壤,沿东南至西北方向略显狭长形状,东南至西北最长处245.3公里,西南至东北最窄处78公里,幅员面积5974平方公里。

全县辖9镇、16乡, 2007年底全县总人口1869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153人,占12.92%。龙安镇总人口356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38人,占全镇人口的43.04%。全县共有汉、藏、回、羌、蒙古、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高山族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6万人。

全县属盆周山区省定贫困县和少数民族比照县,社会经济正由农业经济逐步向现代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发展。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6.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8亿元,一、二、三产业之比为3.1:4.6:2.3,县财政收入1.2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4元。

二、历史沿革

(一)隶属变革

平武县“地处边陲,界在氐羌”,是蜀北之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征战频繁,县名取“天下太平,休兵罢武”之意,周秦时期为氐羌民族聚居之地,是氐人所建白马国的一部分。两汉属广汉郡,后汉属广汉属国。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七年(229年),蜀汉政权在刚氐道境内南部分置广武县。晋太康元年改名平武县。南朝宋、齐两代,平武县建置未变,隶北阴平郡,其时,北阴平郡与所辖阴平县同于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氐人首领李龙迁率部众在蜀汉江油关所在地(今平武县南坝镇)修建城池,建立割据政权,称藩于梁。西魏所置龙州,下辖郡、县甚多,除在今平武县境内的江油郡及所辖江油、平武二县外,还有在今江油市境内的阴平郡及所辖龙安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武郡为龙门郡,其年又加一西字,称西龙门郡。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西龙门郡为龙州,又称龙门州。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割据政权占据龙州。明朝嘉靖置龙安府。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复称平武。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攻占龙安府,各土司亦相继归顺清朝。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施废除龙安府,仍为平武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27日,平武县解放。1950年1月,平武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剑阁专区(治今广元市)。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建立绵阳市,平武县改隶绵阳市。1995年,又恢复了6个乡,全县共辖9个镇、16个乡。

(二)管辖区划变革

1950年1月,平武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属剑阁专区(治今广元市)。当年7月,建立藏族自治委员会,下设黄羊、白熊、虎牙3个大部落,在原土司世袭领地内恢复番官,头人制度。藏族自治委员会辖区以外,分设5个区,19个乡。1951年9月,改藏族自治委员会为藏族自治区。1956年2月,划白石乡隶属江油县,甘溪、桂溪、都坝、贯岭乡隶属北川县。1956年全县行政区划改为4个区,32个乡、1个镇。1959年,全县人民公社化以后形成6个区,39个人民公社、1个镇。1984年改人民公社为乡,全县共辖6个区,39个乡,1个镇。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撤销6个区,撤销和合并了部分乡,新建了部分镇,改39个乡、1个镇为9个镇、10个乡。1995年,恢复锁江、徐塘、平南、水观、水

田、旧堡等6个乡,全县共辖9个镇,16个乡(其中6个藏族乡)。2003年,改徐塘、锁江、平南三乡为羌族乡。2007年底,平武县共辖9个镇、16个乡(龙安镇、古城镇、南坝镇、水晶镇、豆叩镇、响岩镇、平通镇、大印镇、大桥镇、坝子乡、高村乡、水田乡、平南乡、徐塘乡、锁江乡、土城乡、旧堡乡、阔达乡、黄羊关藏族乡、虎牙藏族乡、泗耳藏族乡、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木皮藏族乡、水观乡)。

第二章县域自然地理资料

一、自然地理位置

平武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区的东缘,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3o50′31″—104o59′13″,北纬31o59′31″—33o02′41″;四周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分别与广元市所属青川县,绵阳市所属江油市、北川县,阿坝藏族羌簇自治州所属松潘县、九寨沟县,以及甘肃省文县接壤。

二、地形地貌

平武县地处盆周山区,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景观。境内山地主要由近南北走向的岷山山脉、近东西走向的摩天岭山脉和近北东至南西走向的龙门山脉组成,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占幅员面积的94.3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极高山、高山,向东南渐次过度为中山、低中山和低山。西北部最高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东南部最低处涪江二郎峡椒园子河谷海拔600米,两地高差近5000米。县境处于我国三大构造域结合部位,中生代侏罗纪及其以前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层出露齐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十分强烈。

三、气候特征

平武县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云多、雾少、阴天多的特点。由于地势起伏突出,高差悬殊,气候要素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分布。低山河谷地带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性季风气候,低中山地带属山地温暖带气候,中山地带属寒温带气候,高山地带属亚寒带气候,极高山地带属寒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7℃,年极端最高气温37℃,年极端最低气温-6.6℃。多年平均降水总量839.9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323.5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52天。

平武县主要气象特征值表表1-2-1

四、水文特征

平武县境河流众多,发源于岷山主峰雪宝顶北坡的涪江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夺补河、平通河等大小430余条支流呈羽状分布,深切于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涪江干流在县境内全长157公里,流域面积5510平方公里,总落差2990米,河床平均比降15‰,平均流量153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总量47亿立方米/年,水能蕴藏量102万KW,可开发量70万KW。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夺补河、平通河、虎牙河等14条。其中,发源于王朗自然

保护区的夺补河(又名火溪河)全长108公里,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总落差2485米,河床平均比降23‰,平均流量41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总量13亿立方米/年,水能蕴藏量35万KW,可开发量33万KW。

五、土壤

平武全县区域内土类多样,自然土有黄壤、棕壤、黄棕和暗棕壤、山地褐色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寒膜土八个种类,全县区域内农耕地分为粘、壤、砂、石砂、石砾等五个土类。黏土约16万亩(田1.1万亩),大多数分布于古城、坝子、南坝等乡、镇,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分布。石砂土约16万亩,遍布全县。壤土面积少,约7.6万亩(田8000亩),多属高产田地,多分布于河谷地带,石砾土仅零星分布,这些土壤多属中性,部分田土有偏酸偏碱趋势。全县田土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效氮、磷、钾养分较丰,但因山高低温及水土流失的影响,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作用。

六、地震、地质

平武县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盆周山区,县内崇山峻岭,最高山峰达海拔5400米,最低处海拔高程600米,由于受河流下切侵蚀强烈,所以县内山崖陡峭相对高差达1000-2000米,地形十分复杂。从大地构造上看平武正处于巨型纬向构造的秦岭构造带摩天岭构造与北东向的龙门山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受这两大构造的控制和影响在平武境内产生了一系列的次一级构造,形成了平武地区的地震地质现状。

(一)地震烈度区划

根据国家地震局1974年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平武县全县属七度烈度区,其中平武以北的藏区、水晶为八度烈度区,平武西南部的豆叩、南坝区大部为七度区,部分地区为六度区。1976年8月松平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经实地调查绘出了松平7.2级地震烈度图。 5.12地震以后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局部修订2008版,平武抗震设防烈度调整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调整为0.20g。

5.12地震是由两次7.2级地震,一次

6.7级及若干4.5级和小震计二千多次组成的震群型地震。极震区位于松潘县小河与平武水晶交界处,极震区叠加烈度为九度,均位于松潘县小河区境内。平武县水晶叶塘土城以及王郎自然保护区属八度烈度区,八度烈度区域为南至大桥北至牧羊场,东至白马,西至虎牙的椭圆形区域。

(二)地震地质

平武县境内的地震地质构造主要由北东向的龙门山构造带,近东西走向的摩天岭构造和杨柳坝旋钮构造三部分组成。

1、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

龙门山构造带属华夏构造的一部分,它位于四川盆地西北侧,南起四川天全一带,往北经灌县、茂汶、北川、青川到陕西宁强,全长450公里,是我省三大活动构造带之一。该带地震活动强烈,自公元1169年以来已发生破坏性地震25次,其中以1933年迭溪7.5级地震最为强烈。龙门山构造带穿过平武县东部,是控制平武南坝、古城、豆叩的主要构造。

南坝断裂:南坝断裂带南起平武平驿与江油武都间,北至青川境内。走向北48°东,倾向北西,倾角25°~50°,上盘为寒武系地层,下盘为志留系地层。断裂附近地层平行劈理密集。是力学性质以压性为主兼具扭性的冲断层,该断裂在平武县境内长度约为45公里。南坝断裂在平武县境内将龙门山断裂分为南北两部份,以此为界习惯上分别称之为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和后山断裂带。该断裂带地震活动性较弱,据历史地震调查,近五十年该断裂带上无四级以上地震发生。

青溪断裂:青溪断裂属龙门山后山断裂带的一部分,它南起于平武古城沿

北62°东经青溪、桥楼进入青川县境,全长约九十公里。该断裂带倾向北西,倾角60°以上。上下两盘皆由志留系千枚岩组成,断裂内有炭化糜棱岩,定向排列构造透镜体及劈理等标志,显示强烈的挤压特征。由古城至茶坊一带,走向北65°-70°东反转为向南东陡倾至直立,显示出扭性作用。青溪断裂属活动性断裂带,历史上曾有多次中等强度地震发生。近几年地震活动趋于活跃,据四川省地震台网测定,该断裂带位于青川县境内的一段小震活动增多,3级左右的地震时有发生。1994年9月5日发生的4.3级地震,是近年来一次对平武县县城影响最大的距离最近的地震。

褶皱:龙门山构造在平武境内构造的另一表现为十分发育的褶皱构造。由南到北主要的褶皱有:高庄复向斜、轿子顶复背斜及白羊复向斜等。

2、摩天岭东西向构造:

摩天岭东西向构造带隶属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秦岭带南缘亚带,西临岷江,东跨龙门山。主要由一系列褶皱断裂及片理带等强烈挤压带组成,总体走向为东西向或近东西向。摩天岭东西向构造从平武县北部的大桥、水晶和藏区穿过,是控制上述地区地质构造运动的主要构造带。平武境内的主要构造有:老营坪断裂:老营坪断裂位于摩天岭东西向构造的南缘,走向近东西,东起于虎牙关断裂,西止于青溪断裂,全长36公里,倾角大于70°,呈强烈积压的力学性质,垂直断距估计在600米左右。该断裂穿过平武县大桥区域进入古城后向南折返在青川境内与青溪断裂相接,挽近地震活动较强烈。近几年来小震活动频繁,3级以上的地震时有发生。

叶塘断裂:叶塘断裂位于平武县叶塘东侧,呈近南北走向。它南起于大桥与水晶间,向北止于草原一带,全长18公里。两侧地层略显水平位移,断裂走向南北,倾向不明,地貌反映为近南北向沟谷全负地形,破碎带宽达10余米。其力学性质属张性。该断裂挽近地震活动较强烈,小震活动频繁,三级以上地震也时有发生。

褶皱:木皮复背斜、大桥—平武城关倒转背斜、大桥—藏区次一级倒转向斜组、

3、杨柳坝旋钮构造:

东西走向的摩天岭构造,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构造在平武县境内以25°左右的角度复合斜接,受这两大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平武县西部地区产生了一系列似“S”状的构造,这便是杨柳坝旋钮构造,主要构造有:

虎牙关断裂:北起于松潘县的龙滴水,经小河、虎牙关直到平武县的银厂沟附近,全长约60公里,断裂整体走向为近南北向;从龙滴水到龙潭堡以北呈北西走向,从虎牙关再向南又转北北西。北段向东倾,中段向西倾,倾角在60°以上。力学性质属压扭性,挽近活动十分强烈,1976年8月所发生的两次7.2级和一次6.7级地震均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直到现在,该断裂带仍十分活跃,断裂带上的小震活动频繁,3~4级地震时有发生。1998年3月3日该断裂带发生了十多年来最有影响的4.3级强有感地震。

褶皱:杨柳坝反“S”型复向斜、茶坊弧形复背斜

七、地质灾害

平武县境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常有自然灾害发生。其中地质灾害有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气候灾害有干旱、洪涝、秋绵雨、低温冷害、大风、冰雹等;生物灾害有病虫害和鸟兽害。其中以干旱、洪涝、地震灾害最为严重。

干旱:据县气象站1954~1979年气象资料显示:每10年中,平均8年有春旱,7~8年有夏旱,4年有伏旱。由于大面积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大大减弱,导致干旱的发生越发频繁,危害程度愈加严重。

洪涝:据历史记载和县气象站1954~1979年气象资料显示:境内几乎每两

年发生一次暴雨,出现在5~9月,尤以7月最为集中。由于县境山高坡陡,大面积森林过度砍伐,对降水的涵蓄及截流作用大大减弱,致使降落的暴雨几乎都以地表径流方饰沿山坡直流而下,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

地震:县境位于地震多发带,地震活动频繁。据不完全统计:1950~1990年的41年间,共发生4.0~4.9级地震49次,5.0~5.9级地震5次;6级以上地震3次。1976年8月16~23日在松潘、平武两县连界处的虎牙关一带发生7.2级地震2次、6.7级地震1次,震撼波及范围大200万平方公里,在约300平方公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损失;1976年8月至1983年9月发生大于或等于2.5至4级的余震5849次;在5.12地震中我县受灾严重,交通、通讯全面中断,供电、供气、供水、广电网络等系统全部瘫痪,其中南坝、平通、响岩、水观等乡镇受灾最重。

第三章县域资源资料

一、土地资源

全县幅员面积为5974平方公里,其构成如下:

(一)林业用地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9.96万公顷,占83.83%。

(二)牧业用地

全县牧业用地12.4万公顷,占20.81%。

(三)农业用地

全县农业用地5.5万公顷,占9.23%。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2.73万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55亩,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县低产林地、园地、水面、荒山荒坡等各种土地后备资源10公顷,占幅员面积的16.78%,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二、水能资源

(一)地表水资源

根据平武水文站、甘溪水文站、晓坝水文站和原椒园子水文站50余年观测资料分析,全县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6.2亿m3(不含客水),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77.33万m3。加上松潘过境的客水,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54.2亿m3,人均拥有2.87万m3。全县主要河流特征详见表1-3-1。

平武县主要河流特征表表1-3-1

(二)地下水资源

平武县地下径流补给主要来自下渗的雨水,全县6——9月多年平均降雨量

均占有可开发量7.6kW ,其中火溪河流域和涪江干流铁笼堡到南坝河段由华能涪江公司正在进行开发,开发量为97万kW 。农村水电技术可开发量45万kW ,占总可开发量的31.69 %,人均拥有技术可开发量2.42kW 。 平武县主要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详见表1-3-2。

平武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统计表 表1-3-2

(四)水质评价

平武县境内涪江河及涪江河的大小支流水质洪期浑浊度较高,有泥腥臭,平时清澈透明、无味、无色、无臭、无毒,据县水资源调查,由平武水文站、县环保局及中国人民解放军931部队水文地质普查提供的资料,全县大部分地表水符合水利部规定的标准,完全可供工农业生产用水,适宜人畜饮用和渔业养殖,但也有个别地地方存在人饮不安全问题,经2005年的全县饮用水质调查,选取208个水样进行化验,饮用水达到一级标准的54个,占水样总数的25.9%,达到二级标准的64个,占水样总数的30.8%,达到三级标准的31个,占水样总数的14.9%,不合格的59个,占水样总数的28.4%,。水温在6-160C 之间。水质检测单项分级数据见表1-3-3。

平武涪江水质监测单项分级数据 表1-3-3

三、矿产资源

县境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产资源是平武三大资源之一,县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金、银、铁、锰、钨、铅、锌、水晶石、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等30余种。初探估计蕴藏量为:黄金100吨、铁锰矿9000万吨、锰矿1000万吨、钨矿3500万吨、石灰石1亿吨以上,大多数矿藏都具有储量大、易开采的特点。

四、动物资源

平武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度的盆地西缘高山深谷地带。动物群落属亚热带森林动物群。兽类共有62种,分属于6目26科。最著名的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牛羚、云豹等;二级保护兽类达12种。据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显示,在中国三十四个拥有大熊猫的县中,平武县的数量最多,在岷山陕西12个区县中也居首位,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鸟类有152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3种。二级保护鸟类8种,另外我国特产种类19种,观赏鸟类教多;两栖爬行动物6种(两栖和爬行动物各3种)。昆虫已知有11目56科205种。

平武县与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寺风景区山水相依,风光相似,成都至九寨沟的环线旅游公路纵贯全境,是出入九寨沟、黄龙风景区的最佳通道和门户。同时,平武又是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寺、三国历史遗迹蜀汉江油关、白马氐裔风情、王朗自然保护区、涪江龙门峡、龙门山森林公园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境内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民风独特,被中外游客誉为“黄金旅途”。

敕修报恩寺:位于县城中部的敕修报恩寺,是我国目前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明代宫殿式佛教寺院建筑群,是平武地方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遗迹的典型代表。报恩寺由明代龙州宣抚司世袭土官王玺、王鉴父子奉圣旨主持修建,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距今已有560余年历史。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由山门、钟楼、天王殿、大悲殿、华严殿、大雄宝殿、碑亭、万佛阁等主要建筑构成,所有建筑沿一条300长的中轴线对称排列,由于完全仿照北京故宫布局

设计,故有“深山宫殿”之称。全寺用清一色珍贵楠木建成,规模宏大,布局和谐,结构严谨,建筑精美绝伦,特色浓郁,为国内所仅有,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明初罕见之遗构”。寺内古木参天,气象森严,飞檐凌空,金碧辉煌。大悲殿中的用整根楠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华严藏中的转轮经藏和泥塑蟠龙,以及遍布全寺的彩绘壁画,都是世间罕见的艺术珍品。

蜀汉江油关:位于今平武县南坝镇的三国历史遗迹江油关,原名江油戍,系刘备入川以后,为防备曹操势力越摩天岭南下,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建立的军事要塞。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曹操征西大将军邓艾兵出阴平邪径,奇袭江油戍,蜀汉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魏军长驱直入,攻陷成都,蜀汉灭亡,江油戍因此天下闻名。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此设关戍守,或称江油关,或称涪水关,成为蜀北名关之一。江油关遗址附近,有牛心山、凤翅山、叮当泉、明月渡等主要景点,以及李白读书台、李龙迁祠、玉虚观、马邈妻李氏故里碑、吴道子绘真武祖师像碑、宋徽宗书御笔手诏碑等名胜古迹。

王朗自然保护区与雪宝顶自然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西北角,与九寨沟、黄龙寺风景区山水相依。1965年9月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珍惜野生动物及生存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野生大熊猫数量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熊猫的故乡”。保护区面积322.9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50米,年平均气温2.4摄氏度,年平均降水1200毫米。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特色突出,神态环境保护良好,非常适合开展科学考察、丛林探险和原始森林观光旅游。县内与王朗自然保护区功能相同,风光相似的还有近年新建的雪宝顶自然保护区和小河沟自然保护区。雪宝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西部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南麓,面积达750平方公里。区内雪峰剌天,高山环峙,河流湍急,峡谷幽深,天然草地成片,原始森林密布,飞泉悬瀑比比皆是。珍禽异兽时时出没,自然风光原始粗犷,雄奇峻美,与以清新秀丽、典雅玲珑的九寨、黄龙风光互为补充、相映成趣。

白马民族风情:平武县境自古以来都是氐羌系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自然环境相对闭塞,远古的氐羌遗裔至今仍生活在县内的高山密林之中,保留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居住在县境西北部夺补河流域和黄羊河流域的白马人,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白马人是一支十分独特的的民族,经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学术界现已基本认定,他们是古代氏族人的直系后裔。在解放初缺乏民族识别条件的情况下,他们被错误地认定为藏族,习惯上称为白马藏族。白马人集中分布在摩天岭两侧的平武县九寨沟县和文县三县境内,总人口约1.5万人。平武县境内的白马人主要分布在白马、木座、木皮、黄羊关等四个藏族乡,共计4000余人。白马人自称“贝”,有独立的语言,没有文字。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与相邻而居的藏族羌族均迥然不同。其经济活动以农牧业为主,副业狩猎、采药等。日常食物以燕麦、苦荞、洋芋等杂粮为主,喜饮咂酒,吸兰花烟,忌食狗肉。传统住房为土墙板屋,日常生活以火塘为中心。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有入赘习俗,婚俗与汉人相近而又略有区别。对死者一般实行屈肢土葬,亦有火葬与水葬。宗教信仰尚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状态,崇拜自然,敬奉神山“白马老爷”,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是跳“曹盖”。白马人的服饰极具特色,男装为白色或青色右开襟长衫,系自制宽腰带;女装为白色或彩色长衫,下摆为白褶裙,上装胸、肩、袖等处和下摆边缘有彩色装饰,胸佩鱼骨牌,腰系自制彩色腰带,并配以铜钱串;男女均戴自制盘形荷叶边白色羊绒帽,顶插一支或数支白色公鸡尾羽,作为本民族的标志。白马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日常生活常以歌舞相伴,其“酒歌”和“圆圆舞”独具特色,引人入胜。

平武县旅游资源分类简表表1-3-4

第五章 县域经济资料

平武属盆周山区省定贫困县和少数民族比照县,社会经济正由农业经济逐步向现代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发展。平武属山区农业县,主产玉米,其次为小麦、洋芋、水稻、大豆、豌豆、红苕和少量的其它杂粮,经济作物及经济林木有油菜、花生、核桃、茶叶、生漆、木耳、油桐、棕片、猕猴桃、青梅、香菇、桑蚕、水果、中药材等产品。以茶、蚕、果、药、畜为主的5大农副支柱产业,2007年总产量分别为:茶叶2579吨、桑蚕茧420吨、水果2441吨、药材1087吨、肉类20296吨。

2007年,全县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334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9974万元;第二产业74728万元;第三产业386413万元。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工业生产增速加快,

受灾严重,厂房倒塌,设备受损,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达32.3亿元。其中:2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损失24.5亿元 , 在建工业项目经济损失4.8亿元 ,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损失3亿元。

平武县各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表 表1-5-1

第六章县域综合交通

2007年平武全县通车总里程达1384.33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3公里、二级公路11.8公里、三级公路266.2公里、四级公路623.138公里、等外级公路480.9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0.17%、0.85%、19.23%、45.01%、34.74%;沥青路面168.8公里、水泥路面249.89公里、泥碎路面965.648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12.19%、18.05%、69.76%;省道197.26公里、县道316.89公里、乡道91.57公里、村道657.428公里、专用道路121.19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14.25%、

22.89%、6.61%、47.5%、8.75%。

一、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亟待提高

从技术等级情况看,三级公路占19.23%,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只占1.03%,四级及四级以下的等外级公路所占比重大,从路面等级情况看,高级和

平武县还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贯通全县连通省、市,还有部分出口通道尚未完全形成,使与相邻市、县在资金、技术、商品、资源等方面日益频繁的联系和交流受到影响;同时,以四级公路为主的区乡干线公路发展水平不高,使我县路网整体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一)我县国省干线公路本就等级底加之本次受损极为严重,给我县道路交通网络造成了较大的损坏,严重地影响到灾区车辆通行,急需进行整治修复。

(二)我县整体路网抗震、抗灾能力差,道路安全设施不全,路基稳定性差,路面整体水平低,道路通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农村公路发展滞后制约了全县农村产业化进程

农村公路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公路通达的深度对产业化的布局、原材料的运输及产品的销售都有重要的影响,农村产业由于县乡公路交通条件

加妨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公路建设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

四、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通村公路发展缓慢

目前全县农村公路等级低,主要为四级公路及等外级公路,三级公路所占比例很小,路面以次高级路面、泥碎路面为主。

平武县主要县乡公路基本情况 表1-6-1

第七章 县域公共服务设施

一、概况

平武县内的公共设施主要分布在城区内,在县域其他乡镇主要是为本镇及周边村庄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政府的管理机构、农贸市场、中小学、卫生院等。

二、商业金融设施

近几年全县的商贸物流业、旅游服务业、餐饮娱乐等发展速度较快,也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服务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经营实体空前繁多,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形成了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兴旺景象。县

域内的商业服务设施主要分布在城区内,其他乡镇内仅有为本镇居民服务的农贸市场及小型超市。

三、教育设施

2007年底平武县共有普通高中1所,普通初中11所,小学108所,幼儿园24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24062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579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32人,幼儿园在校儿童5306人,小学和初中正常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和99.93%。

四、医疗卫生设施

2007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79个(县级7个,乡镇卫生院25个,村卫生室222个,个体诊所25个),业务用房面积79101平方米,床位344张,卫生技术人员730人,设施设备8269台件。

五、文体设施

全县拥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影剧院1个,电视台1个,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第八章县域基础设施资料

一、通信

全县有市话分局1个,开通程控电话乡镇点达到22个。长途交换能力有216个路端,交换机总容量达13616门,电话用户总数达10779户,其中县城装机用户5817户,农村装机用户为4982户,市话普及率27部/万人。县城开通小灵通业务,用户达到1728户。2005年6月16日,“九寨天堂”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工程平武段全面完成。目前平武县移动通信光纤线路达168KM,移动通信基站共计40个,使九环线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

二、能源

2007年全县共有发电厂(站)68处,装机93台,容量16775KW,其中县公司电网(主网)拥有发电厂5处、12台、9525KW,占全部装机容量的56.8%;乡镇电站有57处、69台、总容量5065KW,占全部装机容量的30 .2%;其余尚有企业办电站6处、12台、容量2185KW,全县全年总发电量7832万千瓦时。全县乡、镇、村通电率基本上达到100%。

平武县已建电站统计表表1-8-1

第九章县域城镇资料

一、龙安镇

平武县辖镇,县府驻地。1940年置平安镇,1954年改城关镇,。幅员面积184.7平方公里。南(坪)泸(州)省道过境 , 2007年底全镇总人口356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38人,以汉族为主。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74元。全镇共21个行政村(枕头坪、汇口、三溪沟、庙坝、杨家河、莫鱼沟、义佛山、两岔河、四竹垭、虹金、两河堡、铁龙堡、东皋、大坪、长河、曲水、高坝、石人、青玉、安国、安场), 4个居委会(西街、报恩寺、政府街、人民东路)。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子;乡镇企业有建材厂和建筑、旅游、饮食服务等业;境内古迹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寺,有北山、龙池坪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

二、豆叩镇

豆叩镇位于四川北盆周边缘山区,地处平武县南部,地形地貌复杂,属低中山及低中山河谷地带。

全镇幅员面积150平方公里。包括砚石、华丰、银安、裕华、堡子、先峰、银岭、竹坝、九龙、松柏、荣华、木楠、紫荆、花园14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8825人,其中羌族人数占到87%以上。总户数2604户,家庭户均3.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3人,人口密度60人/平方公里。主要农作物是玉米、油菜、洋玉、大豆;主要经济作物是茶叶、蚕桑、干果、三木药材;主要畜牧产品是生猪、牛、羊。

农副产品集散市场发展缓慢,商业金融发展缺失,存在产品层次低,服务水平低,提供就业岗位少的现实状况。

豆叩镇现有2条县道,锁(江)桂(溪)路和XB27平(武)林(家坝)路,平林路和锁桂路为四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镇域14个行政村大多分布在平林路和锁桂路两侧。2005年全镇14个行政村已全部通公路,通行政村的公路主要是4-6米宽的无铺装道路,道路平整度较差。农村散居点没有通公路。

以镇级政府机构为主,包括党政机关、政法、宣传等部门在地震中损毁,教育设施分为中学和小学两个部分,豆叩镇现镇区有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均在地震中损毁;村办小学4所,分别在堡子村、荣华村、先峰村、裕华村,均在地震中不同程度受损。

震后中学板房建在先峰村大河坝,镇内5所小学临时合并为一所,板房建设在先峰村脚站寺。

豆叩教育设施现状一览表 1-9-1

豆叩镇震前有一级乙等卫生院一所,位于镇区,有医生19人,床位11个,在地震中损毁。

震前全镇有堡子村、先峰村、荣华村、华丰、裕华、银岭等六个村有文化活动站,镇区有居委会文化活动中心,均在地震中严重受损。

豆叩镇域各村和镇区都分部在清漪江两侧,该江从西北流向东南横穿整个镇域,豆叩镇镇域各村和镇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均取自清漪江江水。目前只有镇区有取水设施,实施集中供水,镇域各村居民由于居住分散,均没有集中供水设施,生产、生活用水均采取自行取水方式。

镇域生产、生活用水集中供水率低,用水直接取自清漪江,用水水质得不到保障,由于分散取水,造成生产、生活不便。

豆叩镇为山区地形,区内有清漪江穿过,镇域现状村庄基本上没有排水设施,现状排水为顺地形自由排放。镇区部分道路有排水盖板沟,为合流管渠。

整个镇域内有35kV变电站一座,位于镇区东北部,有一台主变,变电容量4000kvA,电源来自平武县响岩镇35kV供电线路。有一个水力发电站,位于镇区东北部,装机容量225kvA,实际发电容量150kvA。镇域各村均有10kV变电站一座,电源均来自镇区35kV变电站。平均用电负荷230KW,年用电量140万度,年用电增长率11%,其中农业占1%,商业占7%,工业占5%,民用占77%。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设备陈旧老化,许多变压器电损很大,比例占到90%,输电线路许多村庄多年没有改造,木质电杆居多,造成很大供电隐患。

目前豆叩镇经营电信业务的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多家公司。镇域安装固定电话250部,固定电话普及率3部/百人。移动电话6500部,移动电话普及率80部/百人。拥有网络用户20户。

豆叩镇处于川西北盆周边缘山区,原来属Ⅶ度(相当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设防地段,今年受汶川5.12地震的影响,豆叩镇被列为Ⅷ度地震设防地段。

三、平通镇

(一)概况

平通镇位于平武县西南端,地处东经104o30′~104 o45′,北纬32 o00′~32o02′,是从江油,北川进入平武的门户,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南部,南距江油市40公里左右,北距平武县城85公里。平通镇域东与响岩镇相接;西与豆叩镇为邻;南与江油市搭界;北与坝子乡接壤。镇域总面积148平方公里。

平通镇属高山河谷地带境内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海拔最高点为2303米,最低点660米。平通镇位于涪江上游,河道自然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2007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70万元,同比增长8.56%。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3100万元,同比增长10.3%;农业总产值实现2470万元,同比增长7%。人均纯收入实现3253元,比2006年净增489元。

平通镇205省道穿镇区而过,县道平(通)--平(武)公路穿越镇区,这两条公路成为平通镇镇与平武县以及与绵阳地区沟通的主要交通联系,与其他19条通村道路共同构成了平通镇对外交通的基本路网。

(二)地震受灾情况

平通镇属地震较为频繁发生的地区,5.12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平通镇下辖15个行政村,耕地总面积1.12万亩。截止到2008年“5.12”特大地震以前户籍人口11000人,灾后人口10770人,死亡人数236人,受伤人数5300人,失去住所2345人。全镇现有15个行政村,镇域人口密度为59.78人/平方公里。以镇区为中心村庄分布相对密集,镇域靠北的六个村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平通镇镇区、石坝村、棉角村村庄建设用地相对集中,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现状镇村分布主要以镇区为中心,以省道205为主轴,以19条通村公路为副轴,呈组团式分布,成片发展,有利于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集中布置。

1、“5.12”地震中平通镇农作物受损面积1900亩,农田损毁面积3000亩,道路损毁200公里,电线损失550公里,农堰损失7公里,死亡牲畜家禽

121000(只,头),饮水困难人数11000人,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1000人,农户受损10615间(倒塌4115间)。

2、交通受损情况:境内省道受损严重,S205线九遂路,平通至南坝一段山体坍方,路基毁损严重;林豆公路平通段5公里损毁严重;通村公路15条共93.94公里完全损坏。

3、公共设施受损情况

平通公共设施受损情况一览表表1-9-2

4、市政设施及灾情

给水工程:平通石坝供水站震前产水量3500(天/日),水源为地下水及山水,水池水塔容积1000吨,损毁管道24公里,需要重建。存在问题:镇区给水管管径较小,未设置消防设施。部分村取山泉水后未经消毒直接供直用户,不能满足国家对饮用水的要求。

排水工程:平通镇排水管受损5公里。存在问题:镇区排水管网为雨污水合流制,管径较小不能满足雨污水的排放要求。尚无污水处理厂,污废水直接排入清漪江。

电力工程:电网调节负荷能力低,丰水和枯水期的矛盾突出。农网线路简陋,技术和管理落后。

电信工程:平通电信支局变电站容量500门,己装机450 KVA,灾损情况:平通支局重度受灾,线路损毁很严重。

燃气工程:江油至平武县天燃气管道严重破裂变形,有关基础设施损坏严重,需重建。

四、古城镇

古城镇位于平武县境中部,龙门山系的深山区、涪江冲积洪积滩地上,西邻平武县城龙安镇、东与高村乡毗邻,南与坝子乡、水田乡接壤,是平武县成的东大门,距县城15公里,距绵阳市区153公里,位于九寨沟、黄龙寺的黄金旅游线上,省道205线穿境而过。全镇除阳南村外,17个行政村道路比较通畅,九环线横穿玉村、桑坪、白草、石坪、火炬。平青公路纵贯青杠、新阳,古柏水泥路连接民权、朝阳、龙嘴、柏林、山河,古水路贯通又新、沙坪,建新、沙坪、青阳、石马等通村路正在建设之中。

气候特征属北亚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7o C;平均气温最高月是夏季7月,为24.2 o C;平均气温最低月1月,为3.9 o C。从2月到7月气温逐渐上升,从8月到次年1月气温逐渐下降。全年平均无霜日数252天。

古城镇下辖18个行政村,辖火炬、民权、朝阳、龙嘴、山河、柏林、石马、青羊、又新、沙坪、阳南、石坪、白草、建新、桑坪、玉村、青杠、新阳18个行政村,106个合作社,2个场镇,1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172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全镇常住人口4467户,1418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8人)。古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7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613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738万元,同比增长5%,粮食总产量达到5221吨,财政收入4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096元,比2006年增加474元。

镇域内共有耕地面积1.43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898亩,人均耕地面积1.07

亩;共有林地面积17.68万亩,盛产核桃、板栗等干鲜果品,木耳、食用菌等林副产品。2007年粮食产量5221吨,各类水果85.5吨、核桃500.7吨、板栗27.4吨、白果4.8吨、果梅4.8吨、桐子4.7吨、木耳7.5吨、野生食用菌8.2吨等。

古城拥有砂金矿,主要分布在火炬村至百草村河段,为河漫滩砂金矿。含金层全长34公里,宽50--150米,平均厚8.8米(盖层厚2.3米),平均品位0.26克/立方米。冶金地质部门探明储量7735公斤。

古城镇域内现状有1个花岗石场、5个砖厂、5家酒厂等,没有大型企业,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外出打工和部分农林副产品的一点收入,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占总劳力的50%。

镇域内除古城镇区外,其余各村供水设施严重匮乏,基本无集中供水设施,大多数自然村饮水主要靠溪水、山泉水、渗井或窖池水,阳南、石坪、新阳、桑平村的部分自然村甚至需要人背马驮来解决饮水问题。

目前古城镇建有35KV站一座,主变容量2000KVA。全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建有古城—高村乡、古城—白草村、古城—古城电厂、变电站—镇区的10KV;古城—龙安镇、古城—南坝乡、古城—高村乡3.5KV的高压线路。全镇通电率基本为100%,电量能满足古城镇需要。在镇区内老街、南街、政府街和205省道等已建街道架设有10千伏高压线路和220/380伏低压线路。镇域和镇区内有些线路严重老化,缺乏维修,部分线路及供电设施在此次地震中受到损坏。

古城镇目前在南街与205省道交口西侧路南建有电信机房,固定电话各镇村主线普及为75%;中国移动通讯公司在又新、石马山、白草、玉村和新阳村建有5个基站,信号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镇区内沿205省道、南街、政府街等架设有宽带光纤电缆。中国联通公司在柏林、火炬和石坪村建有三个基站,信号覆盖率为95%。古城支局下设高村、水田、白草邮政代办所,开办古城—水田、古城—高村步班邮路两条。

五、水晶镇

(一)概况

水晶镇地处平武县西北边缘,距平武县城48公里。水晶镇东与阔达乡交界,南与大桥镇、土城乡接壤,西与虎牙乡、松潘县小河乡相接,北与黄羊关乡、木皮乡相邻。全镇幅员面积183平方公里。水晶镇距黄龙风景区88公里。水晶镇在历史上曾是白马番人的聚居地,白马语称该地叫“尼西格少”,因其地下场口在历史上常遭水淹,故名水进。后因境内出产水晶矿而演变成水晶,习称水晶堡。

水晶在明朝时置水进驿、水晶堡、黄羊关、镇夷堡。清朝时设土长官司衙署、水进堡乡团与忠义场。1958年建水晶乡人民公社,1984年仍改名水晶乡,1992年撤区,并水晶、水柏、叶塘三乡建水晶镇至今。

水晶镇属摩天岭小区震旦系,山体多由碳酸盐岩组成,全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海拔3950米,最低海拔1050米。镇域内山脉纵横交错,被涪江水系深切,构成山高、坡陡、谷狭、沟深的山地地貌景观。山峰与河谷高差一般可达1000~500米。

水晶镇属中山温带气候区,全年无霜期148~210天,年降水量1060~1550mm,年平均气温11.6℃,相对湿度71%。境内多山,风规律性不明显,一年内各种风向都有出现。冬季偏南风较明显,5~9月偏北风较多。

水晶镇境内有涪江、黄羊河两条河流,河流径流量和河床比降均较大,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境内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达71%,林中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人均活立木101.4平方米,生物资源十分丰富;镇域内矿产资源丰富,黑色金属矿以磁铁矿、锰铁矿为主,有色金属矿为铅锌矿,贵金属矿主要为涪江流域内的沙金矿,非金属矿有水晶石矿。

镇域内高山峡谷,雄奇险峻,林深树密,鸟兽盘桓,构成丰富的自然旅游

资源,但未进行开发,现今没有成型的旅游景点。

水晶自然条件复杂,加之森林植被局部破坏比较严重,因此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地质灾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气候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低温冷害、秋绵雨等,以洪涝最为常见,10年中有7~8年发生洪涝,甚至1年发生两次。水晶镇地质条件极不稳定,有地震断裂带镇域西南部通过,属于“松雅地震带”范围,为地震多发地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震,其中1976年8月16日发生的7.2级地震,给全镇造成了巨大损失。根据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汶川8.0级地震灾害分区图》,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东侧的水晶镇为严重灾区,在平武县《次生山地灾害分布图》中显示,在水晶镇共有10处滑坡、崩塌和塌陷等地质灾害点。

全镇辖15个行政村(镇区辖3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全镇总面积183平方公里。2007年全镇财政收入30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95.96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3816.96万元,工业生产总值1976万元。

2007年末全镇常住总人口11883人,人口密度为68.4人/平方公里。现状镇区户籍人口2800人,寄住人口1255人。

水晶镇地处平武上山区,土壤适宜药材、经济林木、玉米、茶叶、土豆等作物的种植;境内工业主要有机砖厂、木材加工厂、预制构件厂等;境内有平松公路东西贯穿全境,有水晶至黄羊、水晶至土城公路组成全镇道路主网络。

(二)地震受灾情况

据绵阳市防震减灾局关于“5.12”特大地震绵阳市灾害范围的评估报告,平武县水晶镇被划定为严重灾区,此次地震给水晶镇造成了巨大损失,共造成民房4738平方米房屋倒塌,46.8万平方米房屋受损,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初步估计经济损失达13548万元。

1、交通设施概况:

目前水晶镇对外连接公路主要有三条,分别是平(武)松(潘)公路、水(晶)黄(羊)公路、水(晶)土(城)公路;主要桥梁有六座,分别是水柏桥、桂花桥、水土桥、丫河桥、旺泉沟桥、三岔桥。由于水晶镇地方经济落后,地处山岭重丘区,地质条件复杂,所以公路技术标准低。其具体表现为公路纵坡度大、转弯半径小、路面狭窄、平面线形与纵坡度组合不合理、防护设施损坏后难以得到及时修复,故造成晴通雨阻、交通事故频发的现象。

现将水晶镇域主要交通设施现状情况汇总如下:

水晶镇域主要公路现状情况汇总表表1-9-3

水晶镇域主要桥梁现状情况汇总表表1-9-4

2、水晶镇交通设施受损情况

镇域范围内共有52km道路受损,其中平松公路1km、水土公路2km、各通村公路全部受损共计49km;六座主要桥梁没有受损,各通村人行便桥轻微受损。同时损毁农村客运站1处,道班房474平方米。

3、镇域公共设施与灾情状况

给水设施:给水水源为山泉水,水源供水量能满足用户需求,但取山泉水后未经消毒直接供给用户,不能满足国家对饮用水的要求。

排水设施:镇区排水系统为雨污水合流制,无污水处理设施,村庄排水现状主要靠道路边沟排水,雨污水直接排入涪江。

电力设施情况:镇域内现有水电站3座,分别为任家坝电站(装机容量为2×6300KW)、黄羊三级电站(装机容量为2×2000KW);在建电站3座,分别为叶塘电站(装机容量为2×12000KW)、三岔电站(装机容量为2×19500KW)、仙女堡电站(装机容量为2×38000KW)。

水晶镇现有变电站两座,分别为35KV罗家坝变电站(位于黄羊三级电站的一侧)和110KV任家坝变电站(位于任家坝电站的一侧),容量分别为3.3 KVA 和0.7 KVA。

全县供电网络以110kv、35kv线路为骨干,由县电力公司统一管理,共5条线路:

110kv线路:任家坝-大桥;

35kv线路:任家坝-虎牙,任家坝-罗家坝,罗家坝-虎牙,罗家坝-平武;

水晶镇设有35KV罗家坝变电站和110KV任家坝变电站,容量分别为3.3 KVA 和0.7 KVA。

镇域内现有电站3座:任家坝电站、罗家坝电站、黄羊三级电站;规划电站有3座:叶塘电站、三岔电站、黄羊四级电站。

灾损情况:变电站受损,并有12300米供电线路受损,目前镇区供电系统已恢复。

通信设施:现有通信管线有电信、有线、移动、联通管线。电信容量为1510户,现有用户约501户。

灾损情况:各通信线路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线路损坏约5公里,目前镇区通信系统已恢复正常。

燃气设施:现状无天然气管道,主要采用液化石油气,镇区无液化石油气供气站。

4、镇域公共设施与灾情状况

公共设施:水晶镇共有中学1所,小学3所(4个校区),敬老院1处,卫生院1处,邮政所1处,除叶塘小学、水柏小学外,其余公共设施全部分布在镇区。

受损情况:此次地震使得水晶公共设施受损严重,根据震后房屋应急检查小组的处理意见,镇域内上述所有公共设施全部停止使用或拆除。灾损率达到100%。

水晶镇公共设施受损情况统计表表1-9-5

5、震后次生山地灾害评估

据国土部门截至2008年6月13日的统计,地震灾后水晶镇新增6处次生灾害点,加上原有的4处次生灾害点,现今水晶镇共有10处次生灾害点,对居

民生活出行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根据《平武县地震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认定水晶镇为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分区为极高、高度危险区。

6、水晶镇受灾情况综合评定

根据汶川地震灾害评估图显示,水晶镇属于严重灾区,此次地震共造成民房4738平方米房屋倒塌,46.8万平方米房屋受损。镇域范围内共有52km道路及8座桥梁受损;所有小学、中学、卫生院不能继续使用;电力线路受损31600米,3座水电站需要修复,4座水电站受损严重需要重建;电信线路受损5000米;1个水厂严重受损,供水管道受损4300米。同时地震使得镇域内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造成一定影响,次生山地灾害增多。但与龙门山地区的平通、南坝等极重灾区相比,水晶镇受损情况相对较轻,全镇地面建筑受灾情况属一般性破坏,而且目前大部分受损基础设施已经恢复。

六、南坝镇

南坝镇是四川省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是平武县的区域中心城镇,也是5.12汶川大地震的严重受灾区域。幅员面积326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丰富。至2007年底,全镇总人口2066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45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37元。全镇共26个行政村(古龙村、通江村、互助村、两河村、新坪村、翻身村、苏家河村、何家坝村、冒水头村、垭头坪村、建康村、洪溪村、党家沟村、文家坝村、黄草湾村、檬子树村、建全村、兴隆村、金林村、旧洲村、茅湾村、建筑村、新建村、建设村、金凤村),180个村组,1个居委会。

2007年全镇工农总产值达22703.3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3433.1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7251万元,比上年增长23%万元:农业总产值达5452.33万元,比上年增长218.19万元:本级财政收入172万元,比上年增长6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459元,比上年增长227元。

七、响岩镇

响岩镇位于平武县东南角。唐《元和郡县志》记为“响崖山”宋《方舆胜览》记名称由来为:鸣水山在江油市东南,上有飞泉触石,响应山谷即此。响岩镇东与江油市北城乡、永胜镇相邻,南接江油市北城乡,西与平通镇接壤,北界南坝镇。全镇幅员面积188平方公里。响岩镇北距平武县城65km,南到江油市53km。

响岩镇清朝时设响岩坝与煽铁沟乡团。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设平武县第二区和响煽联保于煽铁沟。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废响煽联保入南坝镇。民国三十一(公元1942年)置响煽乡于煽铁沟。1950年改第二区为第四区。1951年徙区治地到南坝,同年拆响煽乡为煽铁乡与响岩乡。1952年撤消煽铁区(即原第五区),又并煽铁、鹤亭二乡入响岩乡。1958年建响岩人民公社。1961年撤响岩人民公社分置白庙人民公社。1984年仍改名为响岩乡。1992年9月27日并响岩、平驿二乡建响岩镇建制至今。

响岩镇属中低山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200mm,平均气温14-12℃,土壤属山地黄壤土和冲积黄壤土。

境内河流以涪江为主,河谷断面多呈“V”型,多为峡谷隘谷地形。

至2007年底,全镇总人口109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4人。全镇共15个行政村,123个村组。

响岩镇属平武县涪江中低山粮油、猪、桑、经济林、工贸区。主产玉米、水稻、红苕等农作物,经济作物有磨芋、银杏、核桃和板栗。

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砂金、锰铁矿、铅锌矿、石灰石等。企业主要有选矿厂、锰粉厂等。

九环东线贯穿全境,还有响岩至平驿至江油市北城道路组成全镇道路干线

(和平)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镇域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 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地处桂北山区,位于三江县的东南部,东与高基乡毗邻,南和融安县板榄镇交界,西与丹洲镇接壤,北和斗江镇相连,距县城古宜镇39公里。 二.历史沿革 和平乡民国时期属丹阳区合水乡,解放后并归丹洲人民公社,改乡建制后于1987年10月由丹洲乡和斗江乡划分出来成立和平乡,乡政府驻地和平街,距县城39公里,是全县成立最晚的乡镇。和平乡居住着壮、汉、瑶、侗等5个民族。其中壮族占85%以上,是三江县的“壮乡”。 三.政区体系 和平乡下辖六溪、清江、和平、板六、大寨5个村委会,44个自然屯,72个村民小组。 四.交通状况 和平乡村村都通了等级公路,100%的自然屯修通了公路。2003年修通的和平至板榄四级路南下可直达融安,2008年又改建成油路;2005年竣工的扶平至和平柏油路北接斗江直通209和321国道;2007年修建的和平至六溪水泥路西接209国道通往丹洲。 五.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于丘陵地带,山多平地少,山地是最主要的地貌类型,面积大、分布广。和平乡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竹林资源,同时也拥

有岩溶洞资源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气候:三江县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十年来年平均气温18.3℃,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7.3℃,极端最低气温5.2℃。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39.5℃。活动积温为5691.481%以上。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334.3小时。平均无霜期320天,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太阳辐射量为89.69千卡/平方厘米年,雨热同季,寒署分明。 (三)水文:三江县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005立方米。和平乡降水量年降水达2200多毫米,春夏降水量较多,秋冬降水量较少。 六.资源条件 (一)土地资源 三江县属红壤地带,县内大部分土地属丘陵地貌,红壤类极为普遍。和平乡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多,适宜林木特别是竹木的生长。全乡土地总面积108.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51亩,其中水田面积3351亩;森林面积14万亩。 (二)农林资源 三江侗族自治县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历来是广西的主要林区之一。和平乡林木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森林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2%。和平乡共有毛竹面积12000亩,是三江县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农业以种植水稻、早地作物和养殖猪、牛等家禽为主。 (三)生物资源 和平乡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猪、果子狸、山羊、蛇类、山鸡、野兔、竹鼠、穿山甲、鳖、龟等。 (四)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铁、锰、硅、石灰岩、高岭土等。 (五)旅游资源 乡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大明滩生态漂流、三帘瀑布、大地岩洞、和平花街、上花仙女岭、六溪钓鱼山庄和万亩竹林等风景点。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清单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调查清单 主编:0810060111 勇富 副编:0810060131 玉梅 一、容 1、区域环境 ①城市用地 1、居住用地:包括总的居住用地面积、各类型居住用地的面积(一、二、三、四大类)、主要地段的居住分布情况、建筑质量等 2、工业用地:包括总的工业用地面积、各类型工业用地的面积(一、二、三大类)、重点调查工业园区的性质、规模和主要企业类型 及工业园区的相关规划资料 3、公共设施用地: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设施、文物古迹及其它行政办 公用地:现状行政办公用地的分布及用地面积、性质。 商业金融用地:各级(大型百货商店、大型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商业网点的分布及用地面 积、性质;银行、金融、保险机构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成年代、层数、职工人数、服务围;宾馆、旅

馆、招待所位置、占地面积、床位数、一般入住率、附属设施情况、建成年代、层数、职工人数、服务围。 文化娱乐用地:现状主要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图书馆、文化站、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分布、用地面积、性质。 教育科研:科研机构的名称、地址、科研人员数量、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实验场地面积;各类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名称、地址、学制、在校学生人数、占地面积;现状中、小学、幼儿园的分布、用地面积、班级数、师生人数 医疗卫生:现状主要医院的分布、用地面积、等级、医生人数、床位数等;防疫站、卫生站情况;私人诊所情况体育设施:现状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居民健身运动场所的分布点、用地面积 文物古迹:现状主要文物古迹的分布、用地面积、等级 仓储用地: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布点、用地面积及性质 4、对外交通用地:公路:区域及城市高等级公路现状(等级、宽度及长度) 铁路:主要客运站场的布点及用地面积,主要货运站场的布点及用地面积、性质、交通运输手段, 航空:机场的布点、用地面积、等级 5、道路广场用地:道路:各等级道路(可细分为主干路、次路、支路及其它)的路幅、横断面形式;公交线路条数及具体走向、公 交站场位置及用地规模 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防灾环境保护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 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 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三、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党家片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距济南主城区仅4公里,是济南市西南方向的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范围北至二环南路及铁路联络线,东至马五寨山、围子山一线,南至马鞍山山脊,西至京福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涉及党家镇、七贤办事处及长清部分用地。党家片区总人口4.08万人,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基本概况 1.1 区域位置 尤店乡位于罗山县北部,北隔淮河与驻马店市正阳县大林乡、皮店乡相望,西濒浉河与高店乡毗邻,南与县城新区、龙山乡、楠杆镇接壤,东与东铺乡相邻,省道开武路(开封-武汉)穿境而过,是罗山的北大门。全乡总面积87.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4万亩,辖双楼、李湾、田堂、顾寨、方湾、罗洼、罗塘、鱼台、管塘、沈湾10个行政村和尤店、李店两个社区,205个村民组,现有31650人,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北李店集镇。 1.2自然状况 尤店乡毗邻县城新区,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尤店正变成一片投资的热土。 地质地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垄岗丘陵,北部为平原,沿河多系河滩地,大部为淮河冲积平原,最高点鱼台村钓鱼台山,海拔155米,最低点方湾村方湾组,海拔45米。 土地资源:区内地质北半部多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以农田为主,沿淮河多为沙滩地,绿地园林分布在乡区四周,路田林网密布,并呈网格状分布。南部为垄岗丘陵,地质相对贫瘠。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河沙,地质储量3500万立方米,可采储量为1500万立方米,集中分布在北部沿淮河中心线南侧。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2800万立方米。 土壤:土壤以沙壤土为主,沿淮河的砂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黄岗土、

白散土、粘土、灰潮土、两合土等土属。 气候、水文:属亚热带季风性和暖温带气候的交汇地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降水丰富,季节变化较大。冬夏风向变化明显,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1、气候: 尤店处于北亚热带气候带内。年平均气温15.8℃,1月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14.3 ℃(1987年);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 41 ℃(1959年)。作物生长期年平均256天,无霜期年平均257天,最长277天,最短2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20.6小时,年总辐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06天(一般为2月18日~12月13日)。年平均降水量1149.7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2897.5 毫米(2008 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606.6毫米(2001年)。 2、河流水系: 水资源:尤店乡北依淮河,西濒浉河,后浉河改造,南湾干渠贯穿全境,灌渠境内总长13.8公里。淮河自方湾村方湾组入境,向东流经顾寨、田堂、李湾,双楼5个行政村,由双楼村东湾组出境,境内河道总长11.2公里,历史上淮河泛滥成灾,给南岸村庄和群众造成严重灾害,耕地大量减少。 尤店乡基本情况统计表(2006-2012年)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江南镇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1 江南镇概况 (1) 1.1概述 (1) 1.2历史沿革 (1) 1.3自然地理 (1) 1.4旅游资源 (2) 2 经济社会发展 (2) 2.1行政区 (2) 2.2经济发展 (3) 2.3社会事业 (4) 3 人口 (5) 3.1人口 (5) 3.2镇域人口结构 (5) 3.3人口流动情况 (5) 4 建设用地现状 (6) 4.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6) 4.2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6) 4.3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95 道路交通现状 .. (9) 5.1镇域交通 (9) 5.2镇区交通 (9) 6 绿地系统现状 (10) 7 市政基础设施 (10) 7.1给水工程系统 (10) 7.2排水工程系统 (10) 7.3供电工程系统 (11) 7.4通信工程系统 (11) 7.5燃气工程系统 (11) 7.7环卫工程系统 (11) 8 环境保护现状 (11)

安化县江南镇建设规划(2012—2025) 基础资料汇编 1江南镇概况 1.1 概述 江南镇位于安化县中部,雪峰山北麓余脉,东临小淹,南界洞市,西抵田庄,北至龙塘。介于东经111°21′~111°33′,北纬28°21′~28°32′之间,东西宽12.4公里,南北长10.6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3人。 1.2 历史沿革 江南镇始开发于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20年左右,历经数代艰苦创业,沿河一带修筑房屋,始形成江南镇街道雏形。明末清初,杂性人家入迁,在此安居乐业,江南的集市贸易也开始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洞市乡、陈王乡、龙塘乡、田庄乡的重要商贸集散之地。历经清代和民国三百余载,在人们的苦心经营下,至解放前,江南镇已拥有二十余家黑茶精制加工行和二百余家商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江南镇历来为基层政府机构的所在地,195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建制镇,辖五街三村,即东胜街、沙坪街、民主街、人字街、日新街、良塘村、李家村和二房村。1952年,江南镇属安化第三区,良塘、李家、二房三村划归赤竹乡,五街并为东胜、解放、日新、光明四街。1957年,撤区并入江南乡,更名重阳镇。1958年改为江南公社重阳大队。1960年恢复重阳镇,后改为江南镇,列为全县九大建制镇之一,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革委会,取代镇人民政府。1980年恢复江南镇人民政府,所辖四个居委会即东胜居委、解放居委、日新居委和光明居委。镇政府机关设在现在的江南镇农电站办公楼。1986年,江南乡并入江南镇,辖四个居委和26个行政村,建立镇管村的机制,镇政府机关迁至江南乡乡政府办公址。1995年撤区并乡,又将陈王乡、江南区公所并入江南镇,2008年,洞市并入江南镇。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1.3 自然地理 1.3.1 地形地貌 江南镇地处安化县中部,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及山间盆地。镇内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总体上表现为山地多、耕地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境内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 1.3.2 气候条件 江南镇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冬有短寒,夏有长热,春温多变,秋旱凉爽,光照充盈,水热同季,历年平均降雨量达1687.7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达28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日照为1356小时,相对温度81%,最大积雪深度250毫米。据记载,1974年2月1日,冰冻最长天数为15天,冰冻厚度为50毫米。由于江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盛产棕片、茶叶、竹木、油茶、花生、红茹、黄豆等。江南镇属寒武系地层,一般地基层承耐力为10~30吨/m2,适宜承建各种建筑物,虽属地震6度烈度区边缘,但历史上无地震记载。 1.3.3 水文资源 江南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资江横通东西,流经镇内。麻溪、思贤溪、渭溪三大水系流经镇境,汇入资江。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控规基础资料汇编20140318

目录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2) 二、地理区位及自然条件 (3) 三、社会经济概况 (4) 四、土地利用现状 (7) 五、建筑物状况 (11) 六、道路交通现状 (12) 七、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4) 八、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15) 九、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 (18) 十、环境保护现状 (18)

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09—2015)》 规划提出皖江地带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承接发展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引进和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发展饮料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与东部地区对接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 2、《铜陵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15)》 规划对铜陵市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的功能和建设重点作了如下阐述: 功能定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农产品深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 建设重点:①形成“五中心三轴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五中心是指荣光村、沈桥村、高岭村、城山村、考涧村五个中心村;三轴是指规划的主干路1、主干路2、主干路3;五区是指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区、生态高效养殖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森林生态保护与休闲度假区。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供水系统建设、电力电信设施建设。 ③创新农业循环经营模式。按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和“4R”理论,采用现代园区的建设理念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构筑循环产业体系,实现功能区内小循环,功能区间中循环,试验区内大循环。重点建立五种循环新模式:农业内部循环新模式: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秸杆气化;农业产业循环新模式:农产品加工+沼气+养殖、加工+养殖+沼气;现代农业物流循环新模式:仓储+加工+流通、仓储+加工+沼气;生态农业循环新模式:生态保护+休闲度假;土地增值循环新模式:村庄规划、整治+土地利用。 3、《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06—2015)》 规划将园确定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为:试验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生产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培训教育功

蔡家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位置 蔡家坡地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处于“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环境内,北靠碛雍塬,南依秦岭山脉,渭河穿境,依山傍水。规划用地介于西安和宝鸡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47公里,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适中,既易于受到大城市的带动,又避免受到中心城市对产业吸纳的影响,是陇海线上东联西安、西接宝鸡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交通 规划用地所在的蔡家坡地区交通非常便利,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南线、西宝高速公路在东西方向穿越该地区,陇海铁路还在蔡家坡镇、阳平镇设客货站,这几条道路分别都是关中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轴线,南北方向有蔡五曹(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公路贯穿始终,与关中经济区内各个城市联系便利,均可半日内往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三、区域概况 蔡家坡地区包括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阳平镇、马家镇、安乐镇,总人口22.02万人,现状非农人口5.33万人,占总人口的24.2%。 第二章 历史沿革 一、工商重镇——蔡家坡 蔡家坡原称田家坡,因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得名,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历来是陕西西部著名的工商业重镇。民国之前就是当地重要的商贸集镇。1937年,陇海铁路通车宝鸡,设蔡家坡火车站。宝鸡市经济重心南移,中心由风翔转移至现宝鸡市,蔡家坡镇得益于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先后建立起雍兴实业公司纺织厂,西北机械厂等企业,以后蔡家坡镇企业逐渐增多,成为岐山县的工业集中地。建国后至今,依托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优势,蔡家坡已发展成为关中西部岐山县、凤翔县、眉县、陈仓区(除虢镇外)等周围县区的中心城镇,成为重要的工商业重镇。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蔡家坡镇工业基础更为雄厚,是周围县区中工业文化最浓的城镇。 131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

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收集齐备有关城市和区域的勘察、测量、经济、社会、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现状和规划情况等基础资料,并作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应包括:市、县、镇域基础资料:城市基础资料。 一、市、县、镇域基础资料应包括: 1.市、县、镇域近期测绘的地形图:一般为省测绘院购买的1:10000的地图,若乡镇能够提供其他比例尺的地图,则必须有明确的村镇界限、地表水体的位置、大小,道路、铁路的走向等。 2.自然条件: 2..1气象资料。 应包括:历年平均气温,绝对最低、最高气温,最大降雪量,历年平均降水量,暴雨强度(要有公式),历年平均风速、风向频率等。 来源:县(镇)志,气象局等 2..2水文资料。 应包括:沿江河城市的水位、水系和流域特征,年平均流量,丰水和枯水期流量,最高洪水位和淹没范围(洪水频率标准),城市堤防的防洪等级等。 来源:县(镇)志,访谈,水利局、水文局等 2. 3地貌资料。 应包括:地面形状:水——陆的轮廓;地势起伏;坡度分析。自然特征:陆地、水面、植被、地形价值、自然景色的价值。人工的特征:分界标志和边界,道路交通,居民点,市政设施,污染源分布 来源:县(镇)志,现场踏勘,访谈等 2. 4地质资料。 应包括:地质构造及地基承载力,地基最大冻结深度,不良地基的分布及地质灾害情况等。基岩层:断面和露头;面层地质:土壤类型和分类;土壤稳定性:对断层、滑动、侵蚀和下沉的敏感性;土壤生产力:构成和条件。地下水的种类及其主要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主要的水文地质参数,资源评价。 来源:县(镇)志,地质局等

2. 5自然灾害资料。 应包括:国家最近确定的城市所在地的用于抗震设计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抗震设防烈度,历史记载地震发生状况及市域内地质断裂带分布情况等。滑坡、崩塌、泥石流、暴风雨(雪)、异常气候(干旱、洪水)等。 来源:县(镇)志,地震局 2. 6生态环境资料。 应包括:生态群落、植物、鸟类、兽类、鱼类和水生物、昆虫、生态系统:价值、变化和控制 来源:县(镇)志,现场踏勘,访谈等 3.资源状况: 应包括: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范围、贮量及可采量等;自然资源,如特产、乡土树种等;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 来源:县(镇)志,现场踏勘,访谈等 4.主要产业及工矿企业状况: 应包括:名称,产品,产量,销路,原材料,运输方式,污染情况,规模,位置等 来源:县(镇)志,工业局,访谈等 5.主要城镇状况: 应包括:分布,历史沿革,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 来源:各地走访、踏勘 6.区域基础设施状况: 应包括:水源,水量,水质,供水普及率等,电力来源,一次、二次变电所位置,容量等,各电讯设施(移动、固话、网络等)容量,运转状况等,邮政局所位置,规模,等级,排水设施、能力,燃气、供热(本地区冬季供热标准)、加油站等情况,垃圾填埋点位置,规模等等,以及各专业的发展计划。 来源:各部门访谈,实地踏勘等 7.主要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状况: 应包括:规模,位置,使用(保护)状况,价值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