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第四次石油危机的看法

对第四次石油危机的看法

对第四次石油危机的看法
对第四次石油危机的看法

对第四次石油危机的看法?出自《世界石油危机》

2008年7月6日,我在凤凰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的博文,引起网友们的热切关注,文中写道:“倘若我们把传统色彩的‘人定胜天’论的政治定义定位在治国方略之上,那就有可能事与愿违,造成一连串预想不到的人为灾难来。例如:我国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运动和1966年发动的文革运动,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遭遇的灾难性股市泡沫,以及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战争导致的世界石油危机和次贷危机等,就是这方面最强有力的典型例证”,殊不知“人类在各种防不胜防、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显得非常渺小,非常微不足道”,因此我认为“中国古人虔诚地奉行‘敬天畏地’、‘天人合一’、‘允执厥中’的中庸方法论和世界观,这恐怕不无道理。”天者,自然规律也,谁违背了自然规律,谁就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网友在留言中问道:“先生常识渊博,如果依您的思路,运用到当今国际的经济金融形势,乃至股市,您会作一个什么样的分析?”我在回帖中答道:“国际财经(含股市、次贷、通胀等)的波动,源于世界石油危机,我估计油价将突破200美元,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拐点,GDP下滑幅度有可能增大。一点浅见薄识,仅供参考。”奇怪的是,时间已逾两月,国际油价未升反降,竟从147美元/每桶狂跌到100美元以下。是预期有误,还是市场这只无形的巨手在跟我捉迷藏?经过反复思索,我恍然大悟!原来,眼前的油价锐跌与随之爆发的美国金融海啸,是互为表里相互关联的一码事。油价的狂跌并不表明世界石油危机已经过去,而是危机总爆发的信号或前奏;当前爆发的有可能波及全球的美国金融海啸,应被看作是这场即将到来的第四次石油危机的一个阶段。

诸君必然会问:这话有何根据?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已经过去的前三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大致过程和某些现象,作一番简厄的回顾,透过表层现象,探索事物本质。

当今世界,能源已被世界各国政府看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生存之本。何谓石油危机?即石油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和心理恐慌,在客观上造成了打破世界石油市场均衡发展的危机局面。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于1973年爆发,历时三年,国际油价猛涨4倍,从每桶3美元狂涨到12美元,造成西方乃至东亚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势发生持续性衰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7%,欧洲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等等。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的起因,一是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随之两伊战争爆发,导致石油日产量锐减,供需严重失衡,国际油价一路飚升,到1980年,每桶油价从14美元疯涨到35美元,造成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3%。第三次石油危机的诱因乃是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海湾战争实质上是一场野蛮的石油争夺战,用美国总统老布什的话去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对美国而言,海湾石油是扼住其生命线的国家利益,非维护不可!此言一出,3个月内国际油价就从每桶14美元猛涨到40美元。所幸的是,这次高油价的持续时间不太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不算太大。然而危机远未结束,接踵而来的国际油价持续震荡,标志着第四次世界石油危机的脚步声正在日益逼近,到2008年,国际油价已从年初的“破百”危局,骤然突破每桶140美元大关,半年涨幅超过40%。这种危局的出现,大大超出美国政府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走势的预期,使整个欧洲瞠目结舌!对50%原油依赖进口的我国而言,其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以上就是国际油价从3美元到140美元的疯涨简要历程回顾,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综上所述,国际高油价暴涨的主要成因,系由以下六点构成:一是供需矛盾严重失衡,引发国际石油市场混乱;二是美元一贬再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遂引发全球性的通胀危机;三是美国次贷危机引爆股市和金融海啸,其恶劣影响迅速波及全球;四是地缘政治冲突不断,造成全球大环境的严重失衡,冲突各方争夺的核心乃是石油;五是国际油价至今还掌握在华尔街少数金融大鳄手里;六是美国次贷危机约有1

万亿美元贷款难以收回,美国民众不得不面对金融海啸和股市崩盘的巨大压力,期盼美国政府拿出1.5万亿美元紧急救市。

当今世界,从国家经济到个人就业,人类对石油的高度依赖已成定式,犹如婴儿对乳制品的高度依赖无法更改一样,一旦能源断链,就有可能引发国家经济的大萧条或大崩溃。毋庸置疑,石油暴涨导致各行各业

的产销成本骤然升高,迫使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暴涨,诱发股市和房地产泡沫,造成巨大的市场通胀压力,这已经严重威胁到全球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底线。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无论是奥巴马还是麦凯恩,不管是谁竞选上台当总统,都将存在着美国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一旦美国故伎重演,悍然对伊朗开战,第四次世界石油危机必将全面爆发,全球经济一体化会不会因此而彻底崩盘?全世界又将会有多少亿人饱受粮食危机的折磨与煎熬?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会不会因第四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全面爆发而被点燃……这一系列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全都摆在既无可奈何又束手无策的人类面前。因此,我有理由认为,当前国际油价的猛然暴跌并非利好现象,恰恰相反,应将它视为第四次世界石油危机即将全面爆发的信号或前奏,而不是世界石油危机的休憩与终结。

有人会问: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倒闭,随着次贷危机的演绎深化,当前美国骤然爆发的金融海啸,是否也跟即将扑面而来的第四次世界石油危机有本质联系?

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高涨,美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不断调整并且提高国家的石油储备存量,此举看似有利,实则得不偿失,为日后埋下必然引爆美国金融海啸的一大败笔。以下数据可作佐证----

20世纪70至90年代初,美国原油最高储备量是1994年创纪录的5.92亿桶,此举创下当时美国储油量的历史最高纪录,而国际油价当时最高为31美元/每桶。克林顿总统上台后,为了扭转美元大面积亏损的窘迫局面,被迫将美国石油储备战略转向以调控石油市场价格为目标的策略,声称要“平抑油价发展经济”,因此2000年美国石油储备量下降为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为5.41亿桶,而当时国际油价一直徘徊在17至28美元/每桶之间,油价最高年份亦为1990年的41美元/每桶。“9.11”事件发生后,布什政府立即发动剿灭基地组织的反恐战争,于2005年设定石油储备量的战略目标为7亿桶,并于当年创下美国石油储备7.2亿桶历史纪录的新高。眼下正处在布什总统即将卸任,新任总统上台后有可能对伊朗动武的关键时刻,美国将把石油战略储备量提高到何种程度,国际油价又将会如何疯涨?人们将拭目以待。

综上所述,刺激国际原油价格的一路疯涨,人为抬高油价的始作俑者,不是美国还能是谁?而如此之高的美国石油战略储备量,几乎耗尽山姆大叔的全部精力而疲于奔命,这确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原想从世界石油危机中大捞一把,没想到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竟落了个“浑身是病”的“瘦身”结果。因此,美国政府不得不对国家经济作大幅度的调整,采取“堤外损失堤内补”的补救措施,将惨烈的石油亏损转嫁到房地产、股市和金融等相关行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不得不为此付出极其惨痛的经济代价!除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外,美国政府还必须拿出1.5万亿美元紧急救市,否则将面临国内股市崩盘的巨大风险。美国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经常会犯一些异想天开的简单错误,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靠“金融创新”就能“刺激市场复苏”,使“经济产生跨越式增长”,于是乎七创新八折腾,终于创出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和金融海啸。中国有句古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世界石油危机的病根不除,任何异想天开的“创新”都挽救不了美国经济,反倒有可能把市场越拉越虚。君不见次贷危机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已经初露端倪,而90年代的两房危机又埋下了足以引爆美国金融海啸的祸乱种子。历史上,美国一向擅长以战养战,即不断发动局部战争借以刺激国内军火工业的超速增长,为重振美国经济增氧打气。美国悍然入侵伊拉克,就是这方面的显著例证。下一步,美国新任总统会不会故伎重演,悍然攻打伊朗?倘若美伊战争果真打响,届时国际油价逼近150—200美元/每桶,怕是这台磅秤早就打不住砣了!

有人又会问:我国应如何应对即将扑面而来的第四次世界石油危机?

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矛必有盾。应对第四次世界石油危机的最佳办法并非没有。我的愚见是,我国应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大前提下,逐步摆脱对国际原油的严重依赖,果断实施拉动内需与确保外贸顺差的经济转型战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新的经济突破点放在自主研发上,果断开发新的替代能源。换言之,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作市场转型的结构性调整,自主研发新能源,普遍降低各行各业的产销成本,诚如婴儿断奶那样大幅度地实施“能源市场断油”,用新能源替代石油,遵循“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点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孙子语)的制胜法则,先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以“万花凋谢我独春”的昂扬态势,稳稳地立足于国内市场,远交近攻,开发国际市场,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战胜第四次世界石油危机。

必须指出:拉动内需是一项强身健体的治本良策,但要从根本上拉,恰到好处地拉,允执厥中地拉,要在治本上下大功夫,切勿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简单错误。如果单靠“涨价提价”或所谓的“市场调节”去“拉动内需”,其结果非但于事无补,反倒有可能使危机持续扩张,使自身越陷越深。我在工厂干过钳工,懂得一点钣金工掂铁板的奥妙。市场好比一块偌大的扭曲铁板,如果遇上一位憋脚的钣金工,朝扭曲处猛砸几大锤,非但掂不平铁板,反倒会使其严重变形,最终沦为废品。若是遇上一位深谙平整规律的钣金技师,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他会选择有利于矫正的平衡点,朝看似与扭曲处毫不相关的平坦部位轻轻地敲击几下,那块偌大的变形铁板就会被他神奇般的掂弄得如同一展平阳。掂平铁板的物理原理是如此,拉动市场内需的哲学原理也是这样。

当前,我国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乃是由于国际油价猛涨,各行各业的产销成本因此而水涨船高,中小企业日子难过,有的还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迫使商家不得不竞相抬高物价,最终形成如股市暴跌、房地产下滑、市场疲软等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应对这场由美国金融海啸引起的市场通胀危机,我有几点愚见仅供参考。

策略一:我国掌握着走在世界前列的电动车专利技术,用电瓶取代石油,不但能消除噪声,清洁空气,保护环境,而且其价格远较石油低廉,此举能大大降低各行各业的产销成本。以汽车产销为例,新车生产转型为电动车,旧车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循改造,既能节省原材料,提高产能,又能激活汽车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广开就业门路。各行各业的产销成本普遍降低之后,通胀指数则必然会随之自行消退。

策略二:用生物能源替代石油,此举不仅能普遍降低各行各业的产销成本,扩大市场需求,而且还会强烈刺激生态农业的产销两旺。产销成本普遍降低之后,有助于自然消化市场通胀的巨大压力。在电动车技术尚未全面取代传统石油之前,生物能源作为补充手段,不失为一种优化选择。

策略三:加紧研发氦3技术。当然,这与我国登月计划息息相关。如果氦3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的话,那么它将会给13亿中国人民带来最最美好的强国福音!中国将以掌握氦3技术为战略转折点,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提前跻身于世界大国的先进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然,能够替代石油的新型能源远不止以上三种,如核电、风电、水电技术等。我始终对我国在21世纪中叶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抱着坚定不移的自信心,坚信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续写出先辈们未能写完的伟大历史新篇章!诸君一定会问,我的自信心究竟从何而来?答案简单明了:我的自信心来源于中国书法思维。

我曾在《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博文中强调指出:“天人合一学说的核心是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5000至7000年来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且推动着中国历史的繁荣发展。中庸思想以‘过犹不及’为核心,无论是个人做人处事,还是专家学者用于治国安邦,都必须追求适量、守度与得当,以不偏不倚为宜,任何一种越位和缺位,显然都不合适,有悖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书法本身就是一门天人合一的艺术,因此,中国书法艺术乃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哲学,同时亦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其哲学核心就是中国书法思维。

中国书法思维与西方创造思维相比,前者比后者更优越、更简略、更实用,更具备操作性强和孵化、击发破题性灵感等优势,中国政府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是其最典型和最显著的例证。中国书法是一门特立独行的高深艺术,其中蕴涵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有等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反复论证,大力开发歌剧二翻译家已盖好而我在里面孑然一人房门在身后砰然作响秋风敲打窗户再次为我而泣夜雷阵阵晨雾弥漫阳光彻底冷却往昔的痛楚接踵而至就让他们全部汇集吧家已盖好而我在里面孑然一人房门在身后砰然作响秋风敲打窗户再次为我而泣这就是命运我无法向命运祈求什么我只知道在我离开以后风儿将开始哭泣VITAS 他很神秘,因为他不接受媒体采访。他很另类,因为他敢于涂上最鲜亮的口红。他很有魅力,只要他站在舞台上,只要他开口唱歌,你就无法不去注视他。他的眼神,如同鬼魅一般,瞬间就让你如中了咒语般失去抵抗能力。有“魅惑高音”称号的他,绝不是浪得虚名。VITAS于2000年10月2日在克里母灵宫演唱会中的"Опера №2" VITAS狂热潮由此开始!所唱的是歌剧(Опера)的曲目中的"Опера №2" 令人震撼的高音区天生一副魅嗓。作品以华丽的曲调营造唯美意境的作品。VITAS,他的名字和他的来历一样是一个谜。从他出道以来,很多人都怀疑他名字的真

实性,对此,他的经纪人谢尔盖·普顿夫金说:“这个名字是真实的。”他出生在“达乌加夫彼尔斯”(音译),妈妈是俄罗斯人,小时候,他叫维达历克;七岁的时候,小男孩来到了敖德萨,并在那里,做着他的舞台梦长大成人,直到被来自莫斯科的著名制作人谢尔盖·普顿夫金慧眼识中。在相识一周后,VITAS来到莫斯科录制他一炮走红的歌曲《歌剧2》。在制作人谢尔盖的心目中,“VITAS是一个天才小伙子,嗓音独一无二,现在还没有什么歌手能比他更完美!”VITAS嗓音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他华丽的高音,如此圆润、空灵的音色,是很多女高音歌唱家都无法企及的。VITAS的歌中男声唱段很自然,只是到了高音部分才雌雄莫辨,且有一种震慑人心的诡异之美。《歌剧2》是vitas的主打歌曲,是vitas的成名曲。他8岁时创作的这首歌风靡全球。直到现在,演唱者的声乐天赋仍为人们震惊。这首歌出版了200余万份拷贝。此前没有一位世界明星达到过这一成绩。仅从演员的官方网站上统计,这首歌已在国外演唱了3500万余次,在俄罗斯发行了2000余种盗版光碟。俄罗斯还出现盗版的“歌剧2”电脑游戏。在俄罗斯,曾制作过这样一款“歌剧2”电脑设计,汽车信号装置以及出产窗玻璃的工厂打上自己的名字,做广告宣传其产品能够承受“歌剧2”的高音考验。2000年至2007年,这首乐曲在俄罗斯获得的114个奖项。不受语言知识的限制,全世界都知道这首歌,也希望和作者同唱这首歌。这些诗讲述一个单身汉,他用很长的时间给自己盖房子。但当这座房子建成后,这个人明白了,他在这房中并不是一个人。这是关于孤独的一首歌,是关于孤独是这个世上多么难以忍受的一首歌,是关于拥有一个亲人多么重要的一首歌,也是能听到你的声音是多么重要的一首歌。“歌剧2”的著名发声练习也许是大家听到的在舞台声乐练习中最清晰的一种方式。《歌剧2》冬天,风雪,只身一人。MV的第一幕场景有很强的带入感,观众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他是谁?他为什么如此痛苦?紧接着,一个年轻女子的出现似乎理所当然地阐述着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然而镜头却转向女子手中的鱼,为后面主人公身份的揭晓埋下了伏笔。当主人公走入浴室,摘下围巾,疯狂地扑向浴缸,镜头渐渐拉近,男子脖子两侧的腮清晰可见,镜头再拉远,几乎占半个浴室的鱼缸里装着各式各样的鱼,到这里,主人公的身份不言而喻,在惊叹诧异之余,那个裸身拉手风琴的身影又令观众心声一丝怜悯与爱怜,孤独的人,孤独的生活,难道“这就是命运”?第一段高音华彩后,他俊朗的脸上带着一丝奇异的笑容,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亭中的女子,但,也许是太想相见,又或许是尚未熟悉,他却认错了人,失望的表情掩饰不了他心中的渴望。渴望什么呢?是女孩的爱情?还是她手中的鱼?还是她的真实身份?一个个问题抛出,电话亭中的封闭,楼群间的尖声发泄都给这些问题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真相,真相是什么?或是说根本没有什么真相,一切都是宿命?到这里,哲学的意味又给这个MV加分不少。镜头又一次转向浴室,当她带着鱼来看她时,他非常高兴,他把鱼放到一边,迫不及待地去看她的“腮”,她感到被冒犯,失望地离开。然而,她的失望又怎能与他的相比?事实的残酷刺痛了他:她没有腮,她是人类。尖叫,乱摔一通,角落里的蜷缩,这一切又有何用?他注定孤身一人,在狭小的浴室中,在耸立的楼群中。在外面,他用围巾掩盖自己的腮,在浴室中,纵然他可以养各式各样的鱼,纵然他能在水中畅快地呼吸,可是孤独的命运无法改变,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当原本孤寂的生命遭遇期望的落差,那就真正诠释了“命运多舛”。MV就这样在戏剧化的剧情中结束,开始在室外,结束在室内。综观整个MV,场景其实很简单,耸立的,给人萧瑟破败感的楼群和昏暗的,隐秘的浴室。在两个场景的切换中,戏剧化的故事一步步推进,将这首歌,这部MV的寓意一步步诠释,看完后,使人落魄失魂,使人惊叹歌者魔幻的高音,使人着迷于贯穿始终的不可触碰的神秘感,使人深思。跳出MV,从V的角度来说,俗话说“知人论世”,我想这样的歌曲,这样的MV也能一部分反映出V的心境。事业刚刚起步,一切还是未知数,没有稳固的团队,更没有强大的歌迷团,从敖德萨来到莫斯科,满肚子才华却无处施展,我想V当时的心境应该是很孤愤。凭他桀骜的性格,定是不甘于平庸,所以自然而然的会有这样充满亮点的《歌剧2》,这样的MV。在这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V通过有腮人的形象表现了“孤独”这一主题,这样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让我很是欣赏。对《歌剧2》的MV的说法很多,说他是V才华的一大表现也好,或是年轻歌手的炫技,赚眼球的东西,并无鉴赏价值也罢,在我看来,当你孤独时,心中有无法排遣的苦闷时,认认真真地听一听《歌剧2》,再认认真真地看一遍MV,再想一想当时V的境遇,对这首歌,对MV,乃至对V本人,你自会有自己的判断与领悟。对我而言,那就是“天啊,我多么地爱!”

石油危机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从1973年到1990年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危机,其中一次是反向石油危机。 70年代的世界石油工业是在大动荡、大改组中发展的,不再是30~40年代和50~60年代那样“高速发展”和“直线上升”。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为主的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经过连续十年的顽强斗争逐步摧毁了在西方世界石油界里存在了70多年的旧租让制。在这一基础上,第三世界产油国还取得了对西方世界原油价格的决定权。 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刚一开始进行要求提高标价、改变分成比例、增加收入和收回油权,英国想联合其他国家对产油国采取强硬的镇压措施。但当时美政府深陷侵越战争,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依赖严重。因此,他们没能阻止产油国收回油权行动的向前发展。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石油危机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这几次石油危机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历史上的几次石油价格大幅攀升都是因为欧佩克供给骤减,促使市场陷入供需失调的危机中。 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因油价在短时间内暴涨就判断全球将出现石油危机,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是过去30多年里毕竟多次发生过油价飙升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严重情况。 第一次危机(1973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危机(1978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

【河南省开封市】2018届高三10月定位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河南省开封市2018届高三10月定位考试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 2.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C.官府操纵商品价格D.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 3.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4.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 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6.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动员全民抗日B.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 C.妥协退让的对日态度D.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7.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

石油危机英语作文

石油危机英语作文 众所周知,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各种石油产品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如果缺少血液,人类将会面临生命危险。如果缺少石油,工业将会瘫痪。这是生活在工业社会的我们最不能接受的打击。 什么是石油危机 自石油诞生以来,我们的词典中产生了许多与石油相关的词汇。“石油危机”,是最让人类头痛的词之一。石油危机(OilCrisis)是世界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生了三次公认的石油危机,它们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中东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地,因此三次危机也和这个地区息息相关。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作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它也成了几次石油危机的导火索。 后果 石油危机是一场经济危机,因此它造成的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结果就是经济的衰退,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第一次石油危机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很多人都知道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生了一次严重经济危机,持续了半年多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是造成这次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次石油危机更是让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同时,危机也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使世界能源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但是,与创新的技术与能源相比,石油及其副产品仍是人类生活的支柱,因此高油价仍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 可避免么? 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如此大的伤害,那么,它可以被避免么?据目前世界的局势看,答案是“不”。石油危机是石油价格变动造成的,而石油价格变动受到政治与军事的很大影响。我们可以看出,三次石油危机,都是战争直接引起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 首先,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为了争取到更多的资源给自己的国家,石油生产国之间、生产国与进口国之间无法避免纠纷。一些霸权主义国家的加入,更使石油世界的局面更加混乱。其次,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石油是如此重要又如此稀少,因此各国对石油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不仅仅是数量,“不平衡”是石油资源的供求分布的根本特征。这种不平衡从根本上导致了国际上各种因石油问题而产生的纠纷,甚至是战争。国家利益、政治博弈、石油储量、石油分布都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因此,石油危机不可避免(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的)。 应该怎么办? 然而,面对石油危机,人类也不是毫无办法的。为了应对石油危机,许多国家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制度。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政府和企业要有石油储存库,保证国家在一定天数不进口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石油。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90天的石油,但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达到90天以上。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石油资源不断枯竭。也许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后,石油就会成为历史。世界各国都在竭力发展自己的新能源技术,大力开发各种可替代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石油需求量会逐渐减小直至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我们还是离不开石油的,因此我们要在石油的利用上多加思考。比如说,我们可以

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

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至1974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至1980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s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简称“欧佩克”。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2010年底该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0,684亿桶,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7.2%,其中排在前五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2,645亿桶)、委内瑞拉(2,112亿桶)、伊朗(1,370亿桶)、伊拉克(1,150亿桶)和科威特(1,015亿桶)。2010年该组织成员原油产量为16.233亿吨,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39%,其中排在前五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4.678亿吨)、伊朗(2.032亿吨)、阿联酋(1.308亿吨)、委内瑞拉(1.266亿吨)和科威特(1.225亿吨)。

三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 影响: (1)第一次石油危机是減少石油供應和提高油价的雙重產物。(2)经济:A.第一次石油危机,對于世界石油工業是一個大轉折點,沉重打击了当时过于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国际石油产销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 B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所有工业国家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C石油斗争大大加强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实力。 (3)政治:A第一次石油危机具有异常強烈的政治色彩。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 B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志气.极大地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权益的斗争,它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第二次石油危机: 影响:(1)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致使尚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危机中恢复元气的世界经济再一次陷入大规模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其他工业化国家也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失业人数上升,国际收支恶化。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2)通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3)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了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70年代中后期起,各西方发达国家和石油公司大力开展了在非欧佩克地区的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活动。另一方面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的增加。 第三次石油危机: 影响: (1)总体来说,这次危机中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欧美旅游生意相应减少。 (2)第三次石油危机促使西方改变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 (3)第三次石油危机改变了世界形势,地缘政治影响力会出现新的

两次石油危机与目前现况的比较

两次石油危机与目前现况的比较 卫战胜发表于2008/6/27 22:58 236次点击| 收藏错误的政策与石油危机造成美国70年代停滞性通膨的发生。 我们认为现在无停滞性通膨的问题,但通货膨胀确实可能造成全球经济降温。 若新兴国家降低对石油的需求,通膨的问题可望暂缓。 ◆价格管制与石油危机造成美国70年代的经济衰退 美国70年代停滞性通膨发生的主因来自于政府错误的价格管制政策与73年的石油危机所导致。60年代末期及70年代初期,美国通货膨胀率来到6%以上,创下近十年来新高,同时经济成长亦开始趋缓(如图一)。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以价格管制的方式来抑制通膨,并刺激经济成长。此政策初期看似有效,但最终仍因1973年OPEC成立,并开始对美国展开石油禁售报复之后,宣告失败。不仅如此,美国甚至陷入70年代中期长达两年的经济衰退。

◆目前经济问题的成因及意义与70年代停滞性通膨大不相同,但通货膨胀却为共同的危机 美国目前的经济衰退乃肇因于95年次贷风暴,通膨亦于石油价格持续涨升一段时间后,于今年才被广为正视,与70年代政策失败后的经济衰退与通膨同时发生大不相同。我们认为目前经济现况并非停滞性通膨的理由为,(1)此次的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各因不同的原因而发生,与过去同时因政策失败后加速形成有所不同;(2)如表一所示,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均来自于供给面的冲击,其影响较为短暂,且有一次性涨足的现象;而此次乃因需求面的推升,因此其涨势与影响将较为长久。 目前的经济危机类似石油危机带来的通膨问题,而各国政府目前已逐渐将目光转移至解决通膨问题上。如图二所示,次贷风暴的问题已逐渐淡化,信用紧缩的状况明显持续缓和。但以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经验来看(如图三),通货膨胀确实与经济成长呈反向关系。目前各国亦不再将政策焦点独置于经济成长之上,而可能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降温经济。

197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与大事记

数据简报:197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与大事 记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油价经过2008年的“过山车”行情,2009年的低谷至缓慢回升,2010年的大幅跳涨以及2011年的震荡回升,在2012年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进入相对稳定期,纽约和伦敦两市油价整体上行且波动幅度逐渐减小。2013年两市油价波幅继续收窄,但呈现略微分化走势,纽约油价全年上涨7%,布伦特油价则小幅下跌%。 分析认为2014年原油需求将继续复苏,供给依然有保障,在供需关系趋向平衡的整体格局下,除非出现重大突发的地缘政治事件,原油价格会保持相对稳定走势,纽约油价大部分时间将在每桶90至105美元区间波动,布伦特油价将在每桶105至120美元区间波动。 自197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大体经历了以下不同的三个历史阶段: 1970-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

图片说明:1970-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图片来源于《求索》杂志2009年 06期) (1)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驱动油价持续暴涨。 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价格为美元/桶; 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20美元/桶; 1980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30美元/桶; 1981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39美元/桶; 随后,国际油价逐波滑落,从此展开了一轮长达20年的油价稳定期。 (2)1983——2003年初,20年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之下。 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落至10美元/桶上方; 1986年初——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美元/桶之下运行,只是在1990年9——10月间,油价出现过瞬间暴涨,并首次突破40美元/桶,但两个月后很快又滑落至20美元/桶之下; 1998年底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至10美元/桶以下。 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曾短时间内冲至30美元/桶上方,但很快又跌落至20美元/桶之下。 2000-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

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第24章

第二章 供给与需求(一)已完成 1 消费者的偏好增强,需求函数曲线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左下方移动 ?C、绕与X轴交点旋转 ?D、不变 我的答案:A 2 鸡蛋的个别需求函数和市场需求函数曲线的斜率有何关系??A、个别的斜率大于市场 ?B、个别的斜率等于市场 ?C、个别的斜率小于市场 ?D、在一定数量范围内个别的斜率大于市场我的答案:C 3 需求的变化在需求函数方程中表现为什么的变化??A、A0,P ?B、A0,A1 ?C、P,A1 ?D、A0,A1,P同时变化 我的答案:B 4 需求量的变化反映在需求曲线上会: ?A、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B、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 ?C、沿着需求曲线运动 ?D、不确定 我的答案:C 5 需求的变化反映在需求曲线上会: ?A、需求曲线会左右移动 ?B、需求曲线会上下移动 ?C、沿着需求曲线运动 ?D、不确定 我的答案:A 6 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A、需求曲线 ?B、需求 ?C、供给量 ?D、需求量 我的答案:D 7 经济学上的需求是指人们的() ?A、购买欲望 ?B、购买能力 ?C、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D、根据其购买欲望所决定的购买量 我的答案:C 8 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卜,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难以确定 我的答案:A 9 需求的变动引起() ?A、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B、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C、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D、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我的答案:D 10 个别需求函数是不能体现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的,是因为样本少,不具有研究价值。 我的答案:× 11 市场需求是市场上的个别需求的加总。 我的答案:√ 12 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情况和私人产品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的答案:× 13 需求的变动是需求曲线的整体移动,而需求量的变动是在既定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我的答案:√ 14 如果需求增加,需求量一定增加。 我的答案:× 供给与需求(二)已完成 1 改变什么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转化为投资消费出口三者协调的转变? ?A、改变经济体制 ?B、改变收入分配体制 ?C、改变社会体制 ?D、改变政府体制 我的答案:B 2 从影响需求变化角度看广告的作用是什么? ?A、降低市场均衡价格 ?B、提高商品价格 ?C、改变消费者的偏好 ?D、改变消费结构 我的答案:C

国际石油经济在线作业

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单选题 (共10道题) 展开 收起 1.( 2.5分)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于()。 ?A、1973年 ?B、1978年 ?C、1950年 ?D、1987年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事件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的诞生。 ?A、标准石油公司的建立 ?B、德雷克井的发现 ?C、苏里文教授对石油馏出物的研究成功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是1974年世界主要石油消费的工业国针对OPEC而建立的能源组织。 ?A、EU ?B、IEA ?C、UN ?D、CPEC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 OPEC成立的时间是()。 ?A、1960年 ?B、1964年 ?C、1974年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 1975年1月,OPEC宣布取消标价和()双重价格,实行单一价格——官价。 ?A、固定价 ?B、基准价 ?C、浮动价 ?D、市场价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世界石油工业的()阶段(1973年后)。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根据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对于探明经济可采储量,要求实际采储量大于或等于估算的经济可采储量的概率至少为()。 ?A、50% ?B、80% ?C、60% ?D、75%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油气田评价属于石油工业中的()流程。 ?A、储量计算 ?B、勘探开发 C、炼制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 1860' s,美国宾夕法尼亚出现了第一家大型炼油厂和第一条()。 ?A、石油铁路 ?B、石油公路 ?C、石油管道 ?D、石油专线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中国1938年发现了()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油田。 ?A、大庆 ?B、玉门 ?C、胜利 ?D、中原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多选题 (共10道题) 展开 收起 11.(2.5分) 1900-1950年间,()。 ?A、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B、世界石油中心从墨西哥移向波斯湾 ?C、经济危机与优价暴跌 ?D、国有化石油公司出现 ?E、两次世界大战 我的答案:ABCDE 此题得分:2.5分 12.(2.5分)原油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 ?A、颜色

中国石油危机

中国有可能发生石油危机吗?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的石油储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只能满足约1个月的时间,一旦石油供应中断,其后果不堪设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发生石油危机的可能性已大大增加。 工业和信息化部8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越美国。今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扩大。1-5月,国内石油表观消费量(产量加上净进口量)达1.98亿吨,同比增长10.3%,增速比1-3月小幅回落1.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观察人士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5%以上并不感到意外,预计中国石油进口量将继续增长,其对外依存度还会上升。之前有国内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0%,现在看来,这个预测确实太保守了,国际预测的数字比中国更高。预计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0%,2020年达到65%。 从各国经验看,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是一条“安全警戒线”,但中国已突破50%的“安全警戒线”,这意味着中国能源环境已经从“比较安全”向“比较不安全”转移。 相比于美国来说,中国石油消费量还在不断增长,而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基本上已经达到顶点,中国的消费量却还不知道顶峰在何处。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自然不利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中国来说,发展都是硬道理。这样的背景,决定了能源消费(包括石油消费)的高消费特征。 有人会说,国内石油不够用,可以到国际市场采购。这个说法并没有错,况且,中国现在也是这样做的。从1993年前,中国的石油需求基本上是自给自足,而从这之后,中国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 “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曾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石油一直被当做国民经济的血液,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维持国家生产、经济增长的必需品。由于石油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人类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为争夺石油而加剧的战争也不可避免。能源战争范围广、破坏大,不仅依附于军事实力,而且在经济、政治乃至于社会形态上的联系也是非常的紧密。1950一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石油七姐妹”即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七大石油公司联合把油价压制到平均约1.80美元/桶,仅是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伊朗参股者集团对伊朗石油权益的瓜分,标志着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巨头形成了“石油七姐妹”国际石油卡特尔,实现了对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的寡头垄断。它们掌握了除美、加以外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90%以上,还控制了石油贸易,操纵着市场价格。它们在各资源国的经营活动,依靠的是英国的殖民主义势力和美国打着“门户开放”旗号的新殖民主义势力。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之所以能在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地取得石油租借地,靠的是英国政府的撑腰。而埃克森等5家美国公司之所以能进入中东、南美洲,靠的是美国政府的支持。那些资源国家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下。签订的租让地合同,都是不平等条约。“石油七姐妹”在这些国家,以很少的代价,取得大面积租借地,不仅取得勘探开采许可权,而且拿到资源的所有权,所有开采出来的石油都是它们的,资源国家拿到的只是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寡头与石油资源国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引起石油所在国的强烈不满。更为严重的是,“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集团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掌握着定价权。1928年至1948年期间,它们按阿克纳卡里协定商定的规则,一律按成本最高的美国原油在墨西哥湾港口离岸价作为基准,保证了美国的利益,也保证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开采获得更大利润。1959年,世界石油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现货交易价格下滑,BP带头压低石油标价,其他六家立即跟进;1960年,埃克森又一次带头压价,其余各家跟上。标价关系到产油国的利益,而它们压低标价,事先连招呼都不打一个。经过欧佩克(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形桶。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西方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近年来急剧的上升,而然,西方的石油公司却一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于是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大有剑拔弩张之势。真正引发第一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导火索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由于,此次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间,又称为“十月战争”。在此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要求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支持和庇护的态度。这一政治诉求遭到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反对。10月1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援助以色列,下令美国空军“把所有能飞的玩意都飞往以色列!”,即为“五分钱救援行动”。直到战争结束为止,该行动让以色列在战争的紧要关头,能够迅速补充初期损失的装备,因此,该行动有时也被称为“救了以色列一命的行动”。也因为美国的这项行动,严重激怒了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决定用石油作以武器,联合起来一致对外。10月16日,欧佩克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决定削减石油产量以及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石油禁运。因为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西欧和日本,最常用的石油来自中东,其中美国占了很大一部分。石油价格上涨和封锁引起了西方经济混乱。价格上涨之前,美国石油的价格只有3.01美形桶。¨1到两个月后的1973年年底,石油的价格达到了11.651美形桶,价格上涨了3至4倍。石油价格上涨大大增加了西方列强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导致了战争过程中的1973至1975年间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对美国和一些其他依赖于廉价石油的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产油国掌握了自己的石油和定价权,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对石

4历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历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857年12月,一个贫困交加的中年人,手里拿着铁路公司的免费通票,从美国的纽黑文市乘车前往达泰特斯维尔的油溪河。到了那里,他看到,掺杂着石油的泉水从地壳深处滚滚涌出,“这水能像白兰地一般燃烧”。这个中年人名叫埃德温·德雷克,他的名字后来和石油开采史牢牢联在了一起。 在德雷克之前,虽然石油已经被证明具有无可比拟的工业价值,但是开采、提炼的办法原始而简陋,石油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德雷克目睹油溪河上翻涌不息的河水之后,满怀信心地认定:可以“像抽水那样把石油从地下抽出来……而我,则决心成为钻探石油的第一人”。两年后的8月29日,德雷克启动一架简易手摇泵,滚滚石油顿时冲出地面。这口深度只有69.5英尺(约21米)的油井,遂成为美国第一口现代油井,德雷克这个名字,也以“现代石油开采者”的身份被载入史册。从那一天起,人类终于拥有大规模工业开采石油的能力;从那一天起,石油成为左右工业社会发展的命脉。无数人的生活,随着石油的开采、石油价格的上涨下落起伏跌宕。 不知不觉中,人类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深。人们很快就发现,只有取得充足的石油资源,才能维持现代经济的繁荣和高度机械化的战争。因此,对石油这种战略资源的争夺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中东地区由于存在世界最大的“黑金”蕴藏量,也成为世界上战争最频繁、争夺最厉害的地区。 全球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影响: 第一次危机(1973年):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顶峰到底谷下跌45%,从1973年的顶部是1067点直跌到1974年的最低点是572点。从此,美国人改变了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世界观,也改变了很多对事物的本来看法。整整耗费了十年精力才使道琼斯指数恢复原位。 第二次危机(1978年):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完整版)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历程

回顾电动汽车百年发展史 现在,电动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特斯拉外,传统汽车生产商也正在不惜血本的投资电动汽车市场,这其中包括了通用,大众等。不过,电动汽车并非是什么新鲜事物,它至少已经存在了100多年时间,并且曾一度还是最流行的汽车类型。下面,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电动汽车的百年发展史: 1、电动汽车的首个全盛时期 在1899年和1900年期间,电动汽车的销量要比其他类型的汽车销量都要好。实际上,根据全美人口调查局的调查显示,1900年,电动汽车生产量占到美国汽车总产量的28%份额,所出售的电动汽车总价值超过了当年汽油和蒸汽汽车总和。 2、早期电动汽车 早期电动汽车基本上都是一些由电池驱动的无马马车。跟蒸汽或者汽油汽车不同,电动汽车不会散发味道,没有噪音或者震动,它们的操作非常简单。燃油汽车必须人工控制启动,需要司机在驾车过程中变档等。蒸汽汽车尽管不需要手动变档,但是它们启动得花些时间,并且跑的里程没有电动汽车长。 3、到1935年,电动汽车风光不再 电动汽车制造商在进入上世纪20年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电动汽车生产在1912年达到顶峰。当时,福特生产的燃油汽车价格要比电动汽车价格便宜很多。比如,1912年,一款电动敞篷车的售价高达1750美元,而一款燃油汽车售价仅有650美元。并且,当时新一代的燃油汽车获得了改进,其中包括电启动,这样使得燃油汽车操作难度大大降低。到1935年,电动汽车就变得很“罕见”了。 4、六、七十年代电动汽车市场复苏 跟现在一样,出于对污染预防的因素考虑,人们开始重新重视电动汽车的技术开发。在1970年,美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再加上1973年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燃起了人们开发燃油汽车替代品的兴趣。到1976年,美国国会采取措施,通过了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研究开发和示范法案,该法案由美国能源部授权,用于支持和开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 5、70年代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 70年代的电动汽车生产市场上,两家公司成为领导者,其中排名第一的是Sebring-Vanguard,它生产了超过2000辆CitiCars电动汽车。到2011年,CitiCars及它的系列电动汽车仍旧是美国生产量最多的电动汽车(后来被特斯拉电动跑车所超越)。CitiCars最高时速能够达到44英里/时,续航里程在50-60英里之间。另一家公司名为Elcar公司,其生产的Elcar电动汽车最高时速能够达到45英里/时,续航里程为60英里,价格在4000美元-4500美元之间。 6、电动汽车并非美国独有 宝马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展示了其首款电动汽车——宝马1602 E,这款电动汽车由12个铅酸启动蓄电池组驱动,拥有42马力电机,最高时速能够达到62英里/时。不过,这款汽车并没有进入生产。 7、百花齐放 在70年代,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出现了,但是大多销量一般,主要受限于时速,续航里程和外形设计。电动汽车在进入80年代后,受欢迎度逐渐减弱。 8、90年代,废气排放量监管促使汽车生产商将目标投向电动汽车 在1990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和1992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案》促使市场对电动汽车再次进行投资。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甚至还通过一项新的法规,要求汽车生产商需生产和销售

石油危机

(一)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动力燃料与化工原料。石油及其产品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石油和天然气与煤并称为三大重要的天然能源。石油是液体,比重小于水,比其他燃料容易开采,并且占有容积小,容易运输。同时,和一般燃料比较,它的可燃性好,发热量高,等量下的石油燃烧热比最好的煤要高一倍左右。石油全身都是宝,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石油具有黏性,可以炼制出优质的润滑材料;石油是有机化合物的,人们可利用石油来炼制各种石油化学产品,如:橡胶、塑料、染料、香料、肥皂等;石油在农业上除了做农业机械的燃料之外,还可以制成合成农药、合成肥料、土壤覆盖剂、喷洒剂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刺激剂等。 石油既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经济命脉,也是一种战略资源,具有政治特性,能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间的稳定与安全。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油价每提高10美元,持续1年,发达国家的GDP下降%,通胀率上升%。”鉴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大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时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西方国家无不介入石油活动,竞相展开角逐,运用政治、军事、外交、法律等手段施加影响,以确保它们对国内外石油资源的有效控制。 但是,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从石油资源来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分布为,中东地区探明储量995.8亿吨,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塔尔和叙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储量达亿吨。该地区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北面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其中,加拿大的储量为245亿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苏联地区,独联体国家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10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其石油产量为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其中俄罗斯石油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此外,亚太地区探明石油储量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非洲地区为11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南美地区探明石油储量134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世界石油地区消费量与石油资源拥有量存在严重失衡现象,而石油资源在国家发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因此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欧、亚太三个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不超过世界总量的22%,而其石油消费却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80%,于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说三

原油贸易的常用概念

原油贸易的常用概念 [摘要]认识原油贸易,它的定价原则、基准油、原油计价、原油贴水、长期合同、现货合同、油轮类型、远洋运费等。 一、原油定价基本原则 在原油国际贸易中一般采用计价公式作价,也称“浮动价”,而不采用固定价,计价公式表示为: 基准油价±贴水=原油价格(FOB) 有些油种则采用: 官价(OSP)±贴水=原油价格(FOB) 二、通用的基准油 石油贸易的品种多,但计价基准相对较少。为了适应商品流通活跃和贸易技术发展的要求,石油贸易的计价基准日趋简化,目前最为常用的基准原油的以下几种,分别是WTI、布伦特、迪拜与阿曼、塔皮斯、米纳斯。 布伦特原油(Dated Brent)。欧州原油、西北非原油的作价一般以此为基准原油。 美国中质原油(WTI)。美国、南美各国以及运往美国的大多数原油均以此为基准原油。 迪拜原油(Dubai)和阿曼原油(Oman)。中东运往亚洲地区的原油一般以两者的平均价作为基准油价。 塔皮斯原油(Tapis)。印尼、马来西亚以及其他远东地区生产的原油经常以此作为基准参考。 米纳斯原油(Minas)。印尼、越南等部分亚洲地区生产的原油也常以此作为基准油。

中东原油:阿曼原油挂靠DME,其余除也门原油挂靠布伦特外都与迪拜、阿曼挂靠。

西非原油、地中海原油:西非原油与地中海原油全部挂靠布伦特。

南北美原油:南北美原油绝大部分挂靠WTI。个别挂靠布伦特、迪拜、阿曼。 三、原油计价期 计价一般以装船提单日为基础计算,通常作法有如下几种: 提单日前后五天,常用于部分西非原油; 提单日后五天,常用于西非、北海原油; 提单日所在月全月,大部分中东原油、远东原油用全月计价; 提单日所在周及前后各一周,共三周,常用于越南和澳洲原油。 四、原油贴水 在交易中决定一种原油比较基准原油是加贴水还是减贴水,以及贴水幅度的因素很多。主要考虑该油种与基准油的品质差别、加工收益、市场流动性以及交易计价期的不同,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混合作用,不同时刻、不同用户和不同计价期而导致的同种原油交易贴水值的差别很大。 五、原油长期合同和现货合同 长期合同:

石油危机与日本经济

国际油价自今年 110 美元每桶到68 美元每桶仅仅用了 5 个月左右的时间。以沙特为首的欧 佩克( OPEC,石油输入国组织)于2014 年 11月底决定,在原油“桶桶贱卖”的情况下坚 持不减产,维持原油产量每日3000 万桶不变。一桶激起千层浪” ,作为目前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石油牵动着全世界的敏感神经”。 日本作为世界原油进口大国,对油价的嗅觉可谓及其灵敏。在2014 年 4 月消费税增长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 GDP)连续负增长,加上日元贬值给进口带来障碍时,石油进口却逆势 增长。 2014 年 11 月 28 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10 月石油统计速报显示,日本进口了更 多原油,出口更多成品油,石油储备增加。为什么日本能够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快速反应部 队呢?首先要从日本的石油血泪史讲起。 美国断油与突袭珍珠港。 1937年,中日爆发全面战争后,日本为侵略中国投入大量人力物 力,逐渐进入消耗” 。而美国在1941 年开始,对严重依赖美国石油的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日 本的飞机、大炮、坦克瞬间沦为废铁。日本几乎陷入绝望,随后走极端,在1941年12月7日凌晨,穿云破雾,虎扑珍珠港。美国以此为契机参战,扭转了二战局面。这一次实枪、核 弹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石油危机令日本经济中道崩殂。从1955 年到 1972年,日本经济达到了平均9.3%的实际增长率,让日本奇迹一时风头无量。然而国际风云变幻,1973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以石油为武器作战的中东产油国让远东的日本跌了大跟头。当时日本国内处于典型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中,整个社会对石油非常依赖,整个日本社会出现恐慌。当年11月,日本人“抢厕纸” 、“抢洗涤剂” ,物价急剧波动。小小一桶油,给日本人近乎造成心理创伤。 历史教训造成了现实警惕。日本痛定思痛,终于开启大时代石油战略。 靠政府行政手段,以政策控制需求。制定石油二法,《石油供需调整法》、《稳定国民生活紧急措置法》,半强迫地号召国民开展消费节约运动,对日本全国石油制品的生产、原油进口、贩卖严格控制。对石油制造的生活必需品制定标准价格。 而后又进行产业升级,丢卒保车加强实力。果断淘汰部分老旧设备,提高技术水平,避免行 业内过度竞争,整合资源形成集约化生产。例如日本石油就开始和三菱石油合作。日本石油界最终形成 7 大集团、 11 大公司的形势。 接着宏观调控,以税收控制用油。由于石油等燃料的使用加剧地球变暖,日本国税厅在 2014年 6 月改定了石油煤炭税税率,据此次改定,日本在2014 年 4 月 1 日提高消费税的同时也提高了原油制品的税率。 2014年起每千升征税2540 日元, 2016 年 4 月起每千升征收2800日元。 然而,结合历史与现实,就能看到日本的石油对策仍然存在“长于战术,短于战略” 的弊病。第一,“石油战略”是应急之用,非长久之计。虽然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石油战略 一直延续继承,但始终缺乏“自控力”,最大的特点不过是应激反应。国际油价跌时买入, 国家油价高时卖出,与炒作原油期货的机构并无二致。到不可控时,唯有勒紧裤腰带节约, 缺乏根本性控制能力。至上个月日本对中东产油国的依赖仍然高达85.2%。可以想见,日本的反应快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日本严重缺乏“第一手判断”,难以摆脱经济外交困境。中东各产油国在日本的外交 中一度处于非常边缘化的地位,日本基本上是遵循随美亲以的政策,对中东的政治、经济、 文化十分隔膜。而石油危机过后,又一味屈服于“石油压力”,发表亲阿声明。其后,又一味期冀对中东直接投资的金元对策能给日本带来源源不断的好处。如此朝令夕改,自然难以获得中东各国的信任。国际外交关系虽然是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却也无法排除感情因素。随着中东各产油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日元的甜头更是逐渐减少。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厅曾公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