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欣赏论述题

艺术欣赏论述题

什么是美术欣赏

在百度词条中,美术欣赏的解释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的人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

美术欣赏的作用

美术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它折射着人类意识及科技的演化,我们通过美术作品认识客观世界,会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全新发现。因此,美术欣赏是一个无限的再创造过程。通过欣赏,能够强烈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赞叹不已,并感受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从而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画中美的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快感,而且可以从它的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体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使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激发了我们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了创造美的意念。

长期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能培养我们的审美美感,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逐步形成审美观念,还有助于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确立科学的人生观。

通过美术欣赏,不仅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种风格的美术作品,开阔艺术视野,丰富美术知识,重要的是养成接受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使我们受到美的陶冶,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情绪和审美观点,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以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

如何进行美术欣赏

(1)简单描述

感官可感受到的层面作为描述的开始。对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形状、肌理)与形式等做简单粗浅的描述。

(2)形式分析

探讨作品制作中所运用的材料、技法及其特性。探讨作品中的色彩、形状、线条、肌理及个物描写之特色。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之关系。

探讨运用何种构成的原理(或美的原理),把艺术要素组织为一整体。

探讨作品之风格。

(3)意义解释

探讨环境、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要素与此作品的关系。

作家的个性、性格、思想、艺术观与此作品的关系。

探讨作品里所传达的内涵,即所含有的气氛、感情、心情、主题、意义、观念、思想等。

探讨作品所含有的图像学象征意义。

(4)价值判断

运用上述所学到的知识、概念为基础,对作品的优劣与价值做合理的判断,并简述其理由。参考专家对此作品的批评与判断。费德门提出的欣赏程序是引导学生从描述美术作品开始的,而描述的前提是观看。所以,观看美术作品是首要的。而我们在观看美术作品的时候,常常不太细心,草草而过。所以要要求我们认真观看作品,不漏掉画面的每一个细节。没有认真的观看,也就无法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我国古代的画论中,有“读画”一说,这个“读”字,的确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品味。当然,古代学者主张在认真看画以外,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值得关注,包括对画的理解、对画家个人背景的了解等。但是,“看”毕竟是第一位的,没有“看”一切都无从谈起。

描述指的是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内容讲出来。这种描述是初步的、相对客观的(绝对客观的描述是没有的)。它不涉及对作品意义的探讨和评价,不要求学生发挥个人的想像,也不表达个人的好恶。通过描述,画面的内容能够大体上弄清,同时还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说,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简单描述就可以是蒙娜丽莎坦然自信的神态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的微笑,呈现出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尊严。

分析指的是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的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我们就能够弄清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会懂得美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为下一步的欣赏活动奠定了基础。仍以《蒙娜丽莎》为

例,他的表达技法是模糊手法,以模糊手法绘画的微笑,在周边视觉下较为明显,所以当目光集中望向她的嘴巴时,笑容便会消失,就像我们观看暗淡的星星时,直接望上去星星便会消失。

解释指的是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应,它应当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作品和社会、文化、宗教、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美术家的生平和所属的艺术流派,以及美术家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还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例,这幅作品一反中世纪传统,以真人为表现内容,这就可以领略到其思想内涵,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精神枷锁的革命。

评价指的是在进行了前面的学习活动后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总体看法。这种看法可以是自发式的表达,很简单地表示喜欢或不喜欢,也可以参照美术史上相关的评价,运用一些专业术语,进行较为详细的评价。

从整体的美术活动过程看,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组成方面,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如果说,美术创作是创造美术价值的活动,美术作品(即创作成果)是美术价值的载体,那么美术欣赏和接受则是实现美术价值的活动,同时又是反作用于美术创作的活动。美术创作是美术家的审美创造活动,是美术家物化其审美认识的表现活动。在本质意义上,美术家精心创造各种各样美术作品的目的,决不是纯粹的个人自娱行为,而是通过美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传达给人们,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和共鸣,使作品达到产生一定社会审美效应的目的性。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只能是欣赏。没有美术欣赏活动,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就都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完成自己的使命。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

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

2感悟鉴赏:

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3社会学鉴赏:

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4比较式鉴赏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感觉的指引,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5形式鉴赏

偏重于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感知和体验,而且首先强调对形式的把握。这种鉴赏方式更适合与形式感强的、非故事性和情节性的、艺术语言突出性的作品。

浅谈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作者话语:之前都觉得美术鉴赏是很深奥的艺术,只属于那些资深的艺术家的事,是我们无法涉及的领域。但是,上了美术鉴赏这门课之后,让我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让我发现美是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掘的。

美术鉴赏,是依靠自己的视觉感知效果、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同时也是鉴赏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是从自我认知上升到自我鉴赏品味的一个螺旋式的过程。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我们开拓视野,培养我们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可以说,美术鉴赏受到主客体两方面条件的制约。从主观方面说,不同的鉴赏者对不同的美术作品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有不同的美的界定。受鉴赏者文化水平,美术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影响。美术这种文化征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别指定社会形态阶级和社会形态糊口的烙印。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从客观方面来说,美术作品本身给我们呈现什么样的色彩,格调,形状,也会影响鉴赏者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效果。

美术鉴赏是美术作品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因为任何一种美术作品,如果仅仅为创作者所占有,并不把它公诸于世,那么,这一美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就无从发挥。这种精神活运的重要特点之一,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都带到了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思想感情的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的艺术形象和内涵。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很多鉴赏者会对作品产生各种各样的否定和质疑,也会有不解,当然也有持肯定的态度。也许他们没有真正的把自己投入到作品的文化背景中。对于美术鉴赏,我们要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才能从美术作品的本质了解它真正的内涵所在。

美术是人们追求和创造美的具体手段,美术作品是这种探索和创意的结果,美术鉴赏是人们对自身所创造出

的美术作品体现的艺术美的全面审视和综合检验,具体地说,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内容及其造型、色彩、材质和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美感的解释、想像、体验、评价和判断。同鉴赏其他艺术一样,美术鉴赏是人们观赏艺术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认识活动。美术鉴赏是对美术的一种提升,我们可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灵魂和真谛。在鉴赏的过程中也会提升我们对美的领悟和感受。

同时,美术鉴赏还分为感悟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比较式鉴赏。感悟性鉴赏就要依靠鉴赏者挖掘自己内心的美的感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与实践相结合,勤于思考,联系实际,从赏到鉴,再到鉴赏结合,从美术中领悟属于自己的东西。社会学式鉴赏就要结合社会的现实状况,不要一家之言以蔽之。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同时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象化的表现形式。比较式鉴赏,就要用比较的方法来鉴赏。有比较才会有对比突出。我们要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类比比较。每个美术作品都有其个性,我们要学会在这些个性中总结出美术作品的共性,了解美术这个领域融会贯通的艺术手法和欣赏水平。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能更清晰的了解到美术作品与作品的不同之处。

美术教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我们大学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我们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每个人都有着审美需求,需要得到审美享受。我们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需要和享受更是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但要真正能懂得美、欣赏美、创造美,还需要通过实践的培养和锻炼。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

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是使大学生以美引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大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术鉴赏对我们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术鉴赏对我们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我们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了我们爱美的心理,使我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自我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我们的宽容心理和创造心理等。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以及人文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美术鉴赏使我开阔了眼界,也使我领略到了美术领域的独特魅力。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都是我们值得欣赏和鉴别的画。美术鉴赏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去发现我们身边的平凡的美丽。而这些东西显然是平时的课本上无法领悟到的。当我们都学会去欣赏身边的美丽时,我们的生活也必将如艺术品那般生动。我们要学会用欣赏鉴赏的目光与角度去发现身边的美,去感受和品味。

美术作品造型的基本要素

视觉形象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形和人工形。由自然力造成的,叫自然形(如山石、河岸、动植物等),人类出于某种目的造成的形,叫人工形(如产品、工具等)人工形中以表达思想观念和审美感受为目的的,叫艺术形(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

人工形

艺术形:表达思想观念、富于审美价值。

形还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如材料上分,有纸材料造型、木材料造型、金属材料造型、石质材料造型等。

造型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体块与空间、光与色、质地等。

点:最小的视觉单位。包括各种不同形状的点,能成为注意中心确定结构以及组成体面。图①中,我们看到运用点的组织,产生疏密有致的变化,富有节奏感。

线:可看作点运动的痕迹,有方向和运动感,可以表达情感,限定形状,表现质地和描绘阴影(讲解挂图)面:由长度和宽度构成的平面形,面的形成有三种方式:线的包围、分割和表面色、质的变化。面可以分为几何形和自由形两大类(讲解挂图)。

体块与空间:体块即长度、深度三维空间的占有形式,或者说是由长度、宽度和深度构成的主体形。

空间指物体间的远近层次关系和包容关系。(如雕塑)具有实在的体积和空间,而绘画艺术,则是在平面上创造体块与空间的幻觉。

光与色:有光才有色,视觉世界是由光显示出来的。色彩的正确表现能使画面获得真实感。不同倾向的色彩还能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引起情绪的变化,如红色能给人以温暖、刺激的感受,蓝色则可能给人以冷、宁静的感受。

质地:指物体表面的解觉性或这种质地的视觉表现。

美术造型的基本要素来之于生活,但不是对生活的复制。“艺术源于生活。但不等不生活。”在从事美术创作时,艺术家会根据特定表现目的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美术表现形式。

3、表现形式的分类

就表现形式的明显特点而言,分成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两种基本形式。具象造型与抽象造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客观的现实形象,而后者中我们则不能看出任何客观的现实形象

具象造型又可分为写实造型和变形造型。写实造型指忠实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面目的造型,或者说,在这种造型中,客观物象基本上按我们日常所见的样子被反映出来。变形造型则是运用夸张、省略等方法,表现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尽管变形造型反映的对象与我们日常所见不同,但我们仍可认出它们。变形造型即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式,层次十分丰富,既可偏于写实造型,又可偏于抽象造型

抽象造型在古代艺术中就已出现,而现代抽象则主要通过抽象的线、形、色的不同组合表达人的主观情感

艺术作用

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是欣赏者、创作者及表演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作者或表演者用动作、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把自己所曾经体验过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别人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艺术欣赏所产生的情感从表面上看具有超功利性,但它不是对功利性的否定,而是对功利性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肯定

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 ,在我们看来,审美是区别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标志。艺术最根本的性质和规定性、艺术的独特价值与功能,都与人类审美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一)艺术以审美方式掌握世界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活动与成果,艺术与人类其他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它是以审美这一特殊的精神——实践方式来掌握世界的。(二)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物态化和审美价值的创造,只有创造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质形式、用来体现人的生命精神内容的东西,才能成为艺术。(三)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 从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关系来看,人类审美活动领域要比艺术领域更为广泛。面对自然风光,人会有审美的体验;对于社会人生,人可以产生审美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谈谈音乐审美,音乐,是最需要感受的艺术。当人们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都会产生一种兴奋,一种特别愉悦的感觉。这其实就是对音乐的一种审美心理感受。但严格来说,"听"音乐和"欣赏"音乐是有些差别的。欣赏,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听音乐,而不是随随便便地听。要求有所不同。音乐欣赏,说得清楚些,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去感觉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认识的满足。它是音乐作品和表演的最后的归宿。

而所谓审美心理观念,理论观点有很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审美观念就是形相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事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

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这个复杂的心理转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受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和审美超越的实现。

英国美学家迈尔斯通过实验把人类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分为四个类型:即主管类(注重音乐对感觉、情绪和意志的影响)、联想类(注重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客观类(专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评价音乐本身的技巧)、性格类(把音乐拟人化,乐调各有各地性格和情感)。

迈尔斯认为四个类型中以性格类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水平最高。还有人按照对艺术的欣赏过程中,知觉侧重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成感觉型、想象型和思考型三类。又按在欣赏时感情活动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为陶醉型、共演型和旁观型3类。按照对新奇感的态度分为"保守"型和"进步"型两类。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八个类型。他认为,审美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大多属于"内倾感觉型"或"内倾直觉型"。并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显示出他们所属的性格类型或显示出与其性格相反的类型。

这就说明,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心理感受,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对于相同的节奏、乐调和旋律,人们会有种约定俗成的心理感受。比如说,听到由16拍音符组成的旋律,人们会联想到快乐,想到春光明媚,想到阳光灿烂;而听到低沉缓慢的旋律,人们会想到忧伤,想到瑟瑟秋天,想到幽黑的夜晚。

同时,人的音乐审美能力并不相同。因为它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历史的形成。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审美感官及其审美能力,"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因此,一个人对音乐知识和历史的了解程度,对每首乐曲的背景的了解程度,是音乐审美欣赏的第一个关键点。其次,人们一旦进入了审美的范畴,他和外界社会的关系就会很不一样。这样,他不仅仅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客观地理智地来看世界,而且还要带着感情的眼光来看世界,要动真感情。这个感情的投入,就是审美欣赏的第二个关键之点。我们带着感情去欣赏音乐,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乐曲的意境中,融入到作者

的感情中。这种感觉的相通和融入,存在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也就是说,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在同一文化下产生的乐曲。

中国人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感情自然十分深厚,这样,我们在听这首音乐的时候,首先就产生了一种非功利性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审美态度的形成。在这个乐曲中,主题旋律以相同的调式出现了很多遍。当审美主体以审美的态度去欣赏的时候,可以得到它在不同的位置出现时具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在乐曲的开头,它是一种快乐的抒情,一种对深挚友情的歌颂,对美好爱情的期待,我们可以继续联想到在明媚的春天,梁山伯和祝英台初相识时无忧无虑的快乐。随着乐曲的展开,到了中段,它成了一种惋惜和痛苦的抒情,我们想到了他们被隔绝的那种思念和痛苦的心情。在乐曲的末段,当英台向苍天做了最后的控诉纵身投入裂开的山伯之坟时,欣赏主体的情感的激愤和心灵的碰撞也随着音乐达到了高潮。随后,依然是这段抒情,却代表了一种安静和赞美,我们似乎看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后的那种悲凉的快乐。

审美主体在感受着英台与山伯的痛苦和快乐的同时,可能在不自觉中,已把自己融入到他们的角色中,融入到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中,更深切地体会到其中的爱情的快乐、痛苦、曲折和凄美。这种思想的融合,就是审美体验的展开。《梁祝》虽然是首令人心碎的悲剧音乐,然而,我们却从中听到了山伯和英台对属于自己的爱情和生活的执着追求,对旧势力的反抗。这,是审美主体通过审美超越获得的心灵感受和震撼。由此看得,正因为我们用心感受,《梁祝》才显得如此美丽。

尽管不同的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存在着差异,但人们都是用心灵感受着音乐,这种审美心理过程大致是一样的。因为音乐,我们的心灵成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从音乐审美这个例子中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功能与作用在于欣赏,在于审美,在于给你以不同的感受与感觉,在于体现其美丽,包括社会美,自然美,以及艺术的美。

艺术的功能:

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深刻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的作用下,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者感受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是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需要,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灵需要。

寓教于乐:是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于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该给人乐趣和益处,“教”即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艺术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艺术形象。符合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倘若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枯燥乏味,根本不能给人以美感,真理也就会变成枯燥微微的教条。所以艺术的三种社会作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必须通过美感作用体现出来,真正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乐是实现教的前提”,有教无乐就失去了艺术的根本特征,必然陷入公式化,概念化的泥坑。而有乐无教也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深层要求。乐一旦失去了内涵的思想意义,就会显得轻浮浅薄,甚至流于庸俗低级。

哲学: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内,艺术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传播和体现一定的哲学思想,从而对哲学思维及思考产生启迪。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历史几乎同人类的文化史一样久远。艺术从产出那天起,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艺术与宗教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1为艺术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是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2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3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艺术技术美术科学。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于文化艺术自身发展。4重大发现成为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5按照每的规律进行设计和造型因此他们是相互和谐、互补的关系。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到的活动等内容。道德作为一种神会文化现象与精神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尤其同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2)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比起来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关系。从总体上看如果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那么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以“贤人”对艺术的思考、高度强调美善的统一,强调艺术在道德伦理上的感染作用,是中国美学和艺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3)、到的影响艺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道德伦理思想总是通过艺术作品的情节、主题、人物、题材、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任何艺术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应,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道德生活,因此艺术品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物的道德面貌。其次道德对艺术的影响有其表现在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念对艺术创作的巨大影响。艺术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在头脑中的反应反应,因而在描绘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须要融入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4)艺术影响道德: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上,由于艺术是生动感人的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他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5)艺术与道德的特殊关系,两种不同文化的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1)从范围来看,艺术不精能反映道德生活还能反应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艺术能更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2)方式不同,到的是用规范、概念、原则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具体的形式来具体的描写和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3)从评价标准来看,一个是真善美,一个是善。从表现内容看,只是部分作品需要道德的表现,如花鸟画、风景画、器乐等,都不需要。也需要寓教于乐。

实用艺术:是指使用与审美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现代设计等。

建筑艺术: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所为建筑艺术,就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

园林艺术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得自然环境和尤其境遇。

材美工巧:出自古代工艺设计的典籍《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里指明了设计和制作工艺的四个条件。材美是指工艺材料要优良精美,工巧是指工艺要精湛巧妙,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工艺品,

有意味的形式:出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就平面艺术而言,所谓的意味是指艺术品所流露的某种朦胧宽泛的情绪和气氛,也就是指能够传达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的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势。

工业设计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对于传统使用工艺的重大发展,他将技术活动与审美活动有机的统一到达生产的实践中,并通过市场推广和发展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许多领域。

视觉设计:是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狭义讲又分为平面设计,视觉设计范围广泛,包括装帧设计,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展示陈列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

艺术家的含义及其特征:1、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也是艺术创造的首要因素。艺术家是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首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唤起艺术情思,再把这种艺术情思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加以表现,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艺术家是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人,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特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

第一章:艺术欣赏引论

1、“艺术欣赏”的概念;艺术欣赏具有“再创造”性质;艺术欣赏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和主观随意性。

答: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棗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艺术活动本身就是目的,享受与创造、娱乐与教育密不可分地包含在艺术活动之中。艺术欣赏正是实现这种反作用的必要环节。艺术欣赏在本质上是对审美主体的提高,属于人类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所谓“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丰富或提炼着艺术形象。对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2)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3)艺术欣赏中“再创造”和艺术家的创作各有特点。

欣赏活动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和主观随意性。欣赏者个性、性格、趣味、嗜好等,常常促使他对某种艺术风格、形式的偏爱,同时也常常左右其主观评价。如有人酷爱京剧而不喜欢话剧或其他戏剧形式,等等。这些都促使审美趣味的千差万别,要求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这种个人的好恶、趣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是属于对美的选择,是合理的,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满足各种不同的审美要求,而不应,也不可能简单划一。

第二章:建筑艺术欣赏

1.建筑的艺术语言有哪些?它与其它门类艺术如绘画、雕塑、音乐的艺术语言有哪些共通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答:(1)面:建筑物各个面的处理具有造型艺术的图案美。

(2)体形:对建筑体形的欣赏有如欣赏雕塑,和体量一起,它是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人们在远

处就能体察到。它比面的处理可能更加重要,有些建筑几乎就是完全依靠体形来显示性格的。

(3)体量:体量的巨大是建筑不同于其它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4)空间:空间的形状、大小、方向、开敞或封闭、明亮或黑暗都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梁作用。

(5)群体:它具有某种结构简单的艺术品所不大可能具有的深刻性,使人们即使在对这个复杂结

构的“领悟”本身中,就可以获得深刻的心理感应。

(6)环境:一般来说,建筑是环境艺术的主角,它还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环境雕塑、环境

绘画、建筑小品、工艺美术、书法以至文学。

如果说面、体形和体量的构图在其它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中也可以遇到的话,

那么空间的构图就基本上是建筑所独有的艺术语言了。群体具有某种结构简单的艺术品所不大可

能具有的深刻性,使人们即使在对这个复杂结构的“领悟”本身中,就可以获得深刻的心理感应。环境艺术是一个融时间、空间、自然、人文、建筑和各相关门类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一般来说,建筑是环境艺术的主角。

2.比较中国园林和欧洲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它们的外在形式。

答: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比较,前者可称为自然式,特别重视遵循大自然自由多变的法则,同时又给以典型化的提炼加工,使之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相近的观念;后者可称为几何式,其花坛、道路、水渠、水池和栽植方式都强调规则几何形,甚至树木都剪裁为几何体,要“强迫自然符合均称的法则”,有很强的人工倾向,反映了西方人更重视人改造自然的观念。两种园林,与中国的规整式城市和西方的自由式城市构成有趣的对立互补关系。

3.举例说明“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含义。

答:美的规律在造型艺术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所谓“形式美的法则”,建筑艺术属于造型艺术,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些法则。北京城艺术构思的主导思想是通过严整规则的构图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全长达7.5公里,以城楼、宫殿区的高大建筑和广场、鼓楼和钟楼把全轴线分为三大段。自南而北,三段渐次缩短,作为前导的前段和作为收束的后段节奏较为和缓,衬托出作为高潮的中段即宫殿区更为浓郁、壮丽和尊贵。在城外南、北、东、西四面分置天、地、日、月四坛,与高大的城楼城墙一起,都是位于核心的宫殿的呼应。形式美的法则对于所有造型艺术都具普遍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绘画、图案、工艺美术品的欣赏体会来加深对建筑艺术形式美的理解。即使不是造型艺术,同样也有许多和建筑艺术相通的地方,因为都要遵循多样的统一的美的规律,例如音乐的节奏、韵律、对位、和声、各乐章的对比和呼应、情绪的递进和转换等,都与建筑艺术颇有共通之处。所以德国音乐家谢林就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第三章:绘画艺术欣赏

1.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它与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造型语言在二度平面上塑造艺术形象,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绘画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三度空间的艺术,可以把它称为“视觉空间的艺术。”

绘画区别于雕塑、建筑等其它造型艺术的特征是其实体的平面性。

2.绘画的种类有哪些分类方法?

答:绘画的种类很多,也有不同的分类的方式。根据绘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分类,可分为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版画、壁画等;根据绘画所表现的内容或对象分类,可分为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山水画)、花鸟画、静物画等;还可以按照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分类,如中国画、日本画等。

3.绘画艺术的语言有哪些?

答:线条是绘画诸要素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画家从自然真实中抽取出的一种有抽象意味的语言。

形体在绘画中不仅指具体物象的形貌,还指这种形貌所暗示的情感倾向特征。

色彩是绘画中最富情感性质的要素。

动感也是绘画中的重要因素,它既指通过构图和造型形成的某种感觉效果,又指涵盖其他因素形

成的画面整体精神。

4.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1)横展竖张巧卷轴:中国画不及油画写实,中国画的透视被称为“散点透视”。

(2)线造万象墨生辉:中国画风格侧重于表现而非再现、写意而非写实。中国画以墨代色,称墨

为“墨色”。

(3)诗书画印合一体:中国画完美的情境。

5、何谓“马一角,夏半边”?

答:山水画到南宋出现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构图布景方式上。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改变了五代、北宋

画家常用的全景山水构图,而取山水景色的一角,即从某个角度截取景色收入画中,人称“马一

角,夏半边”。

第四章:雕塑艺术欣赏

1.雕塑艺术有哪些特点?雕塑艺术最主要的语言有哪些?

答:雕塑是造型艺术。凡是造型艺术,都是综合性的。

特点:雕塑艺术则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

的目的;其次,雕塑艺术由于形象比较简括,所以宜于抒情而不长于叙事;第三,雕塑的表现手法是高度概括的,它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标志;最后,正由于雕塑与大众生活环境融而为一,所以它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及的艺术。

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及其空间变化,便成了雕塑艺术最主要的语言。雕塑家必须善于组织体积,善于运用形体的变化,使之形成某种力量,某种感觉,某种韵律;必须使体积组合得有对比、有转折、有变化,而且很强烈。如《挣扎的奴隶》,雕塑艺术正是从实体性形体的变化,体积的变化,面的变化,从人体体积的转折,从转折的韵律去表现一种情绪,一种思想,甚至去表现一个时代的精神。

2.为什么说《思想者》概括了罗丹的主要思想?它有哪些突出的创作特点?

答: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罗丹。他感到了人生的痛苦,做了地狱之门。在门的上端,坐着“思想者”的塑像。

这个体魄健壮的男子汉集中精力在思索着人生的出路。从“思想者”的脚趾一直贯穿到头部整个身体每块肌肉的运动都集中到“思索”之中。他在思索着人生为什么这么痛苦,为什么摆脱不了下地狱的命运。这是在“地狱之门”的结构之中的核心人物,也概括了罗丹的主要思想。因此人们在罗丹去世后,就将这雕像置于罗丹的墓上。

[重点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1.《雅典帕提侬神庙》单纯、明朗和愉快的风格。P20

2.《巴黎圣母院》所体现的哥特式建筑特点及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精神。P21

3.《罗马圣彼得教堂》的集中式平面和穹窿屋顶。单纯、简明的造型逻辑和昂扬、健康、饱满的气质。文艺复兴兴盛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P21

4.印度《泰姬陵》所体现的伊斯兰建筑的特点。P23

5.法国《朗香教堂》的浪漫情调和隐喻手法。现代建筑的主要倾向。P23-24

[重点绘画作品欣赏]

【油画】

1.具有纯洁神圣之美的《春》(波提切利)。P41

2.田园牧歌式的《岩间圣母》(达·芬奇)。P42

3.象诗一般和谐、自然的《睡着的的维纳斯女神》(乔尔乔涅)。P42

4.充盈着生命活力、造型雄健、色彩华丽的《抢劫留基伯的女儿们》(鲁本斯)。P42

5.着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强调光与影变化的《犹太老人》(伦勃朗)。P43

6.造型严谨、理性,将油画描绘现实的特长推向极致的《拿破仑加冕式》(达维特)。P43

7.重视光线与色彩变化、捕捉瞬间色彩的《日出·印象》(莫奈)。P44

8.色彩强烈、旋律紧张的《星夜》(凡·高)。P45

9.从多角度观察物象,将人物塑造各种几何体综合状态的《弹曼陀铃的女孩》(毕加索)。P45

10.超越现实、展示立体主义与梦境的《内战的预兆》(达利)。P46

1、《维纳斯的诞生》的绘画风格与内容,代表了画家波提切利的基本画风,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普遍的精神追求。请以此画为例,具体赏析画家的风格特征及精神追求。

这幅画中情节和形象塑造是依据美第奇宫廷御用诗人波利齐阿诺的长诗。诗中描述维纳斯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吹送到幽静冷落的岸边,而春神芙罗娜用繁星织成的锦衣在岸边迎接她,身后是无垠的碧海蓝天,维纳斯忧郁惆怅地立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体态显得娇弱无力,对迎接她的时辰女神和这个世界毫无激情,不屑一顾。这个形象告诉观赏者,女神是怀着惆怅来到这充满苦难的人间的。这种精神状态正是画家自己对现实态度的写照。《维纳斯诞生》还有另一层涵义。当时在佛罗伦萨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认为美是不可能逐步完善或从非美中产生,美只能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实际上说的就是: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画家用维纳斯的形象来解释这种美学观念,因为维纳斯一生下来就是十全十美的少女,既无童年也不会衰老,永葆美丽青春。维纳斯的造型很明显是受古希腊雕刻中维纳斯形象的影响,从体态和手势都有模仿卡庇托利维纳斯的痕迹,但是缺少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这种造型和人物情态实际上成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2、《美术品收藏室》是典型的巴洛克绘画。请以此画为例,具体说明巴洛克绘画的基本特点,并与《维纳斯的诞生》就画面感作出比较,说明你更欣赏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巴洛克绘画,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使欧洲的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巴洛克艺术大致有如下一些特点:无论是建筑、雕刻、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有时还带有点神秘感。雕刻和绘画多表现宗教题材。

《美术品收藏室》是威廉?凡?海切塔的作品,是典型的巴洛克绘画,我认为画家的艺术风格明显受到当时追求奢华的宫廷贵族、贵族化的资产阶级和教会团体审美要求的影响,某些方面在形式风格上流于对后者的模仿,于是画面中有一种光彩夺目、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除此之外,画家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使画面形象生动,装饰性很强。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维纳斯的诞生》这幅画,画面上纯洁秀美的全裸女神踩在硕大贝壳上浮水而出,春神,和花神向她吹送着夹有鲜花的春风。手执披风的天后赫拉正欲向维纳斯加衣,飘拂着金色长发的维纳斯体态柔美娇嫩,全身沐浴在阳光和春风之中,充分显示了人体美和自然美,尽情表达了画家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美不能从非美中诞生,也不能逐步完成,美只能自我完成”柏拉图这样解释维纳斯的诞生,对于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而言,也许只有大自然才不能算作“非美”。对于维纳斯我们并不陌生,她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即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传说女神诞生于海上,生下来就是少女。她美艳无比又非常浪漫,掌管动植物的繁衍与人间爱情等6项职务。画中她大理石般的躯体纯洁美丽,华美的金发在风中飘扬,显透出青春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她眼神中露出迷惘,忧郁,茫然。

从《维纳斯的诞生》这幅画的表现技法上看,作者的写实手法中掺杂一些变形的因素,如维纳斯的脖子过长,头发用线太过分,好像是一绺绺有弹性的物体。手足的比例也夸张些。这一切,似乎在故意强调形象的精神,而不是着重表达肉体。这副画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即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深深吸引了我。

3、《维纳斯的诞生》是西方以神为题材的作品,《洛神赋》是中国以神为题材的作品,两者有明显的不同不仅表现在对“神”的理解上不同,而且在画法上也截然不同。试比较说明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神”是宗教生活的灵魂,对于神的本性的理解最鲜明地表现出某个宗教或信仰的特点。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神。按其有无实体性而言,则可找到两种极端的类型。它们与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相当,即源于此大陆西边的犹太-基督教的唯一实体性神,与源于它东边的中华文化的非实体性神。在这两者之间,有各种混合的类型,比如印度和波斯的类型。有实体性的神就是以实体性来表现其终极性的神,而且是与人的生存而非只与人的思辨相关者,也就是说实体性神,表现为有意志和有智性,或有人格的实体。这样的实体性神,是通过与人“定约”的方式来干预世俗生活的。“约”正表明这人格实体性神与人的关联的外在性,即这关联需要契约和证据来保证。“旧约”主要表现为戒律、礼仪和制度。这约在某个意义上缓解了神与人之间的疏远和任意的关系,使神以律法、礼制、道德、教会的形式进入或塑造信仰民族的生存。因而西洋画体现了西方人对神的理解,具体、现实、富有人格魅力。中国人对神的理解却恰恰相反,中国的神是非实体的神,在中国文化中,“天”

的地位(而非其本性)就相当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耶和华、真主),也被视为塑造人的生存形态的终极力量。

“天”有神性,但没有实体性可言。根据确切的记载,比如《诗经》和《书经·周书》,周人有“天命无常”或“惟命不于常”的说法。正是由于这天的神性并非人格实体性的,它也就没有必要象耶和华那样去断定和维护自己的唯一性、普遍性、创造者的身份以及与人类的定约。那么,天通过什么方式体现于人生和世间呢?以天为极的中国古人的思路非常深妙;他们明白,通过人的活生生的和含有“几微”机制的体验和领会,人可以非概念、非框架地收敛于终极之处而成气象境界,即“与天地相参”而入天时。

因而《维纳斯的诞生》和《洛神赋》在表现对“神”的理解上不同,而且在画法上也截然不同。

⑴取材不同。《洛神赋》是曹植用神话来寄托他失恋的悲哀,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下,青年对于婚姻不

自由的苦痛,也间接反映了曹氏家族中由于争夺王位而引起的兄弟生死斗争。曹植是才学丰富,风流自赏而又感情诚挚的大诗人,对于亲身感受的压迫和痛苦和尤其引为终身遗憾的失恋。顾恺之是完全按《洛神赋》的主题思想塑造形象和安排情节的。《维纳斯的诞生》一画,据说是画家从波利齐安诺一首长诗《吉奥斯特纳》中受到启迪,传说女神诞生于海上,生下来就是少女。她美艳无比又非常浪漫,掌管动植物的繁衍与人间爱情等6项职务。

西方造像艺术惯以她作为女性美的形象楷模。

⑵表现内容不同。《洛神赋》中,洛神是曹植所钟情的女子的理想化替身,凡是诗人能用抽象的文字所能

表现的精华,画家也用他的生花妙笔,生动而又简练地刻划出来。如画中与曹植遥遥相对的洛神,画得含情默默回眸盼睐,体态柔软自然而姿势婀娜动人,难得的是把神女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那种“若往若还”、“含辞未吐”的表情刻画得活灵活现。当我们仔细去欣赏这幅作品时,我们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随着的面上的欢欣而

欢欣、惆怅而惆怅。名作《维纳斯的诞生》充满了柔情的诗意,尽情表达了画家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

主义的乐观精神。画面上纯洁秀美的全裸女神踩在硕大贝壳上浮水而出,春神和花神向她吹送着夹有鲜花的春

风。手执披风的天后赫拉正欲向维纳斯加衣,飘拂着金色长发的维纳斯体态柔美娇嫩,全身沐浴在阳光和春风之

中,充分显示了人体美和自然美。

⑶透视方法不同,《洛神赋》的图采用的是中国画常用的“散点透视”,即讲作画可用平远、高远、深远

的方式经营人物、山水树石形象,左右远近的景物可并入画中。而《维纳斯的诞生》所采用的是“焦点透视”,

即从一个视点观察自然和描绘,使画中的景物有一种如同真实的纵深的感,人与景的比例也非常自然。

⑷色彩不同。由于东西方绘画所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因此画面上所呈现的色彩完全不同。《洛神赋》是层

层敷染墨和色彩,很多地方墨色基本代替了色彩,通过布墨的皴擦点染、干湿浓淡等变化,塑造体积,烘托气氛。

而《维纳斯的诞生》的绘画材料是矿粉质颜料,用胶水和蛋清调和,颜色重重层叠,明暗之间的响亮与深邃,形

成深入浅出的节奏与韵味。

⑸虽然两位画家都旨在表现人物的精神,但在表现技法不同。顾恺之是用极简练飘逸的线条和典雅鲜丽的

颜色,借高度的写实手法把作品的内容深刻地传达出来。画家主要依靠画面人物相互关系与位置的巧妙处理,显

示了人物的情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特别体会到顾恺之在《论画》中所说“悟对通神”的丰富含意。画家用“游丝

描”的细线勾勒物象,线条紧劲联绵、风趋电疾的表现力。画面中所配置的一切景物—山石、树木、水浪、舟车、

马匹、禽兽等等,也都是很恰当和写实的,但只不过是一个倍衬作用而已,更能显出宾主,有益于主题内容的突

出。而《维纳斯的诞生》这幅画除了线条,在绘画中起作用的还有笔触、质感、体量感等因素。虽然也是写实的,

但波提切利在写实手法中掺杂一些变形的因素,如维纳斯的脖子过长,头发用线太过分,好像是一绺绺有弹性的

物体。手足的比例也夸张些。这一切,似乎在故意强调形象的精神,而不是着重表达肉体。所以说,他的作品并

不仅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使人的灵魂得到升

华。实际上,这是当时被基督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典的唯美主义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结合,是维纳斯与圣母玛

利亚的结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

⑸中国画洛神赋体现了中国人对神的理解神奇、飘渺、空灵、豁达、充满了自由的空间,而非现实和人格的

展现。

4、《教皇英诺森十世像》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一幅杰出的人物肖像画,当这幅画送给教皇本人时,他惊讶而不安地说了一句:“过分像了。”意思是,画家不仅画得表面上像,连人物的气质、内心也给画出来了。画家抓住了哪些细节,才把人物画得如此传神?人物表现了什么样的神情与内心世界?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一幅杰出的人物肖像画,当这幅画送给教皇本人时,他惊

讶而不安地说了一句:“过分像了。”意思是,画家不仅画得表面上像,连人物的气质、内心也给画出来了。画

家抓住了哪些细节,才把人物画得如此传神?人物表现了什么样的神情与内心世界?

委拉斯开兹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在那里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此画是1650年作的, ,现藏罗马利来-庞斐利画廊.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当这幅肖像送给教皇时,教皇惊讶而又不安地说了一句话:“过分像了”。可见此画的高度写实和逼真。这幅真实,深刻的肖像杰作在罗马引起了轰动,许多人临摹它,象对待奇迹似地研究和欣赏它。

委拉斯开兹是西班牙17世纪现实主义绘画最杰出的代表,他反对追求外表的浮华,虚饰,着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其作品带有一种高雅和威严的气质。到了晚年他的绘画技巧更加娴熟、高超,作品笔触自然、光色明快。他一生画了许多杰出的油画作品,每幅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委拉斯开兹在绘画技巧上的最大成就是颜色清晰和光的效果运用得好。他的银灰色的透明调子是为人称道的特点,他画面上的光都集中在重要部位上,使其余的部分暗淡,给人以真实感。他的笔下常常出现皇家贵族们的傲慢与贪婪形象,曲折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与腐朽。

而对宫中下层侍从、宫女和被贵族当成玩偶的残废者以及一般平民,却给予深切的同情,反映了他们的智慧和品德。

5、请将《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与《约瑟特·格里斯女士像》作出比较,说明古典的写实画与现代的抽象画各有什么特点?并且阐述你对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的理解。

在西方美术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种类当推油画。油画作品的内容形式包括宗教与世俗、神话与现实。

一般而言,把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油画概称为古典油画,它们的共同点是: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众多物象的场景经画家布局,形成秩序清楚、层次分明、有主有次的画面。主体突出,细节精微,造型与色彩往往呈现出典雅、统一的意趣,给人很悦目的感觉。大部分画家采用的多层画法,暗部颜色往往用稀薄的颜料多层均匀铺设而成,看上去隐约中有微妙变化,亮部则多厚堆颜料,具有质感和量感,明暗之间的响亮与深邃,形成深入浅出的节奏与韵味。但是,古典油画中具体的作品从主题到风格样式都有时代的特征。欧洲社会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几个世纪内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古典油画作品大多折射出艺术家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时代理想。

如委拉斯开兹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当这幅肖像送给教皇时,教皇惊讶而又不安地

说了一句话:“过分像了”。可见此画的高度写实和逼真。这幅真实,深刻的肖像杰作在罗马引起了轰动,许多人临摹它,象对待奇迹似地研究和欣赏它。

“写实”,是古典美术的重要特点,但到了19世纪,美术受到了摄影的威胁。更重要的是,近代和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对绘画的认识和理解从传统的单一走向多维。油画由此从古典走向现代。

现代油画包含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在写实油画中体现现代人的感觉,从而给古典写实赋予新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缓和的变革;二是背离传统、背离写实的前卫性探索。后者常常被人们称作“现代派”。

我认为,现代的抽象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画家从主要描绘外部世界转为表现内心世界。受个性情感的驱策,画家在作品倾泄的是一种感觉,画中的形象夸张呈变形后的扭曲甚至怪诞,这些形象象征着画家激奋、优郁、悲哀等心境。第二,艺术形式作为绘画的主要内容受到高度重视。在古典油画中,主题、题材与造型风格是对立统一的,而在现代派油画中,艺术风格往往就代表了画家的观念。不少画家将某种形式因素抽取出来并向极端发展,如重色彩就一味强调色彩,重线条就纯以线条表现。第三,古典油画曾有的“美”消失了,美的标准起了变化。统一的、和谐的美的共同标准被多样化的、个性的美感取代了。有的画作甚至表现“丑”。第四,纷繁的绘画流派各有自己的艺术主张。画家大多只从某种角度研究艺术,以独特的艺术观念支配绘画,甚至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致使流派彼起此落,变化迅速。

如胡安·格里斯的《约瑟特·格里斯女士像》格里斯女士的头部与周围空间的关系是交错不定的,但是,却有一种数学式的控制。格里斯的作品代表着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大块色彩的几何平面,互相穿插,互相渗透。格里斯在把光和色彩还原成立体主义是大有作为的,他的画带有强烈的装饰味。在这幅画中,物体(桌子、椅子)、人物被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和色块,他用块面的结构关系分析物体,表现体面重叠、交错的美感。格里斯的艺术追求明显受到了工业科技的影响,他在这幅画中用任意的几何透视原理观察对象将自己从写实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而自由自在地去探索自己所向往的任何视觉方向、体验和直觉。

6、《银质花瓶里的花束》与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向日葵》同样是画花瓶中的花,但风格显然非常不同,请问这些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教材中有关“印象派”的介绍,在了解绘画技法发生变化的原因之后,对两画作出比较欣赏。

《银质花瓶里的花束》和《向日葵》都是以静物为题材的油画,两者除了创作者不同之外,还表现在时代背景和绘画风格、表现技法上的不同。《银质花瓶里的花束》是威廉·凡·阿尔斯特的作品,是属于17世纪荷兰画派,在这一时期,荷兰的肖像画、风俗画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风景画、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一些优秀的静物画家悉心观察各种日用器皿、珍肴果品,对它们做了十分细致入微的描画,使其极为真实生动。所以,阿尔斯特的这幅作品也是写实的,从这幅画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西方古典油画的魅力。画中所表现的静物秩序清楚、层次分明,画面主体突出,细节精微,花束和花瓶的造型与色彩呈现出典雅、统一的意趣,给人很悦目的感觉。画家采用了多层画法,暗部颜色往往用稀薄的颜料多层均匀铺设而成,看上去隐约中有微妙变化,亮部则多厚堆颜料,具有质感和量感,明暗之间的响亮与深邃,形成深入浅出的节奏与韵味,体现了画家扎实的写实技巧。作品构图清晰,以暖调为主,花束处于光的照射下,更显得非常绚丽、丰富、具有非常传神的效果。

而《向日葵》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莫奈是印象画派代表人物,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因为,他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

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所以这一视野的嬗变,以往甚至难以想象,它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印象派的贡献主要是绘画技法上的变革,从这两幅同样是表现花卉题材的静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典油画和印象派不同,古典油画虽然完美但理性成分太多,重造型甚于色彩,棕褐色调太多。印象派画家的变革从色彩入手,他们认为一切物体只有在光线照耀下才为人所见,光线的变化就引起色彩的变化,画家要捕捉的应是瞬间的光影效果。所以,在这幅画中,阴影也有色彩,没有像古典油画那样把它画成黑重的暗部。在画法上,更符合印象派科学的“视觉混合”原理,即不是在调色板上调好一种颜色后再往画布上画,而是在画布上根据感觉用小笔触并置各种颜色,近观似乎一片杂乱,但在一定距离之外看,小笔颜色因视觉作用而构成丰富的色块。莫奈的这幅《向日葵》让我们明显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色彩并领略到色彩的组合可能形成的美感。

所以,在色彩上莫奈的《向日葵》要比威廉·凡·阿尔斯特的《银质花瓶里的花束》鲜艳亮丽,虽然在静物造型上后者更显逼真,但《向日葵》更多地包含着画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两幅画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让我们感受了不同时期,西方油画的不同面貌。

7、《梅杜萨之筏》是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的优秀代表作。画作以真实的海难事件为题材,以金字塔形结构构图,描绘了一群处于生死挣扎中的人,他们相互残杀,啃吃死者的肉。但画面上那个高举红巾者,却另有涵义。结合浪漫主义绘画的基本特点,赏析这幅画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梅杜萨之筏》是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的优秀代表作。画作以真实的海难事件为题材,以金字塔形结构构图,描绘了一群处于生死挣扎中的人,他们相互残杀,啃吃死者的肉。但画面上那个高举红巾者,却另有涵义。

浪漫主义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和对个性的描绘。它否定现实,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但却看不清未来的前途;有时展望未来,把希望寄托于空想的世界里,寄托于遥远的国家、时代和远离现代的生活方式上;有时却回顾过去。浪漫主义艺术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与时代的解放运动相联系的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它注意到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却带有片面性。在与新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它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情感洋溢、对理想热烈渴望和创作幻想的新世界,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特色:反映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对个性和情感表现的强调,对幻想的主观世界的偏爱,对比喻(寓意)和对比以及灿烂色调、大胆构图的爱好。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曾多方面地给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巨大而经常是有益的影响,它的优秀传统曾经培育了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很多先进艺术家的创作。

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席里柯,他的《梅杜萨之筏》,以其悲剧性力量、宏大而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动人的人物形象、森严沉抑的色调以及光影的强烈对比而震惊巴黎美术界。1819年在沙龙中展出《梅杜萨之筏》,曾引起舆论界强烈论战。这幅画题材来自现实生活,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一艘帆船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落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不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出去挥舞衣衫,那个高举红巾者代表着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画家在这个事件中似乎看到了与复辟年代中法国进步人士所经受的绝望心情相似之处;通过这幅画表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弱点,从而使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引喻。《梅杜萨之筏》的出现使得被新古典主义束缚的法国艺术界耳目一新。它所包含的浪漫主义因素构成了它的特点,那就是悲剧性的力量、构图与人物的丰富表现力、色调的森严与沉抑和明暗的强烈对比。它引起了19世纪各艺术流派的兴趣。新古典主义研讨它的构图和空间处理,浪漫主义对它的场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和紧张性感兴趣,而写实主义则对它的题材和报道的生动性感兴趣。然而,画家却感到失望,因为展出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功比在艺术上大。

8、同样画女性人体,在《维纳斯的诞生》中,人体比例明显不对,立体感也不强烈,安格尔的《泉》与马奈的《奥林匹亚》虽然比例正确,立体感强,但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意味也完全不同。欣赏后请思考,波提切利为什么把要人体拉长?安格尔的《泉》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风格特点?《奥林匹亚》的女性人体与《泉》中的人体有什么不同含义?

在比例上就由1∶7变成了1∶8,把人物的体形拉长了。这种效果在女性形象中尤为显著,所以后人称之为“高妇女型的亭亭玉立”,而且也成了女性人体造型的典范,一直到公元前2世纪依然被视为一种美的造型准则。在人体美中,形体、比例、曲线和色彩等形式因素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人们常常提到的“黄金分割”就是一个例子:经过测算发现,人的肚脐正好是人体垂直高度的黄金分割点,膝盖骨是大腿和小腿的黄金分割点,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

但是,经过严格测量,如果以肚脐为分割点,大多数男女的下身比长不够,一般差2寸左右。正因为这样,所以无论中国外国,人们老早就开始有意把下身加长:

1)14世纪时,在中国明代率先出现了“高底弓鞋”,于鞋底后部装有4-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

2)15世纪时,法国宫庭服饰师发明了高跟鞋,从那以后而至现代,形式虽有所变化,但经久不衰。

所以,高跟鞋的出现并非是为身体矮小的女士设计而实现增高目的的,而是为了补救下身长之不足的需要,从而达到黄金分割率,使人体更有美感。

在芭蕾舞艺术中,舞蹈演员立起脚尖使下身拉长了近2寸有余,这样她们的人体真正符合了黄金分割的要求。

而在绘画、雕塑作品中,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如在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的人体比例,以肚脐

为中心,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的要求。

安格尔这位古典主义绘画的末代风流画家,吸收文艺复兴时期前辈大师的求实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安格尔在裸女上所寄予的理想,则是“永恒的美”这一抽象概念。

在这幅《泉》中,安格尔把他心中长期积淀的古典美与写实的现实美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泉》中少女的体形姿态遵循古希腊普拉特西克列斯发现创造的S形曲线美,左边以高举手臂的转折处为顶点,身躯的轮廓是一根略有变化的倾斜线,它宛若一缕缓缓飘落的轻纱;右边则复杂多了,不仅水罐与抬起的手臂组成圆和三角的几何结构,胸部和腹部的转折起落也形成波浪式的曲线,这正好与左边的单纯与宁静形成对比。

画家在这幅画中表现了人体姿态从不平衡向平衡的变化,抓住了人体内部力的微妙关系,即左倾斜的双肩和向右倾斜的胯部、向上的用力和向下倾倒的水罐,前趋的右膝和后绷的左腿都体现了力而打破了平衡。在她身体的这种曲线运动中,展示出一种类似水波的曲线,这种身体的曲线使得那从水罐里流出来的直线形水柱相形见拙,通过这些形式,使这位恬静的少女比那股流出来的水柱更加具有活力。

画家严格遵守比例、对称的原则,寻求以线条、形体、色调相谐和的女性美的表现力,用精细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抽象的古典美,把心中长期积聚的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的美结合起来。

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少女清纯的双目,虽然身体袒露,却让人觉得她如清泉般圣洁。她不像古典画家笔下的女神有着雍容的姿态、怡然的神情,却在健美的身躯下透着青春的气息;毫无表情的面部,更是加强了少女“无邪”的神态。

有人认为水罐的形状含有性意识。身体的动势表现出开放与禁锢的双重意义。安格尔的裸体画很少揭示人物内在精神,只注重形式和技巧,他善于把古典美和现实美融合在一起,这使他塑造的人体洋溢着自然的生气。画家自己曾说过:“要把美藏在真实之中,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大师决不是创造什么,不是制作什么,应该说,他们是看见了什么,并且探悉什么。”(艺术中国网www_ARTcn_cn)

三.作品思想内容

安格尔一生中在裸体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当他面对裸体模特儿时,他的现实主义真知灼见才特殊地显现出来。他曾说:“标准的美——这是对美的模特儿不间断观察的产物”,还认为:“一幅画的表现力取决于作者的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掌握大概的准确,就等于失去准确。那样,无异于在创造一种本来他们就毫无感受的虚构人物和虚伪的感情。”安格尔画了这一幅《泉》,反映了画家对美的一种全新观念。

《泉》是安格尔一生追求的美神,也是他一贯倡导的“要拜倒在美前去研究美”的典范。他在《泉》这幅画上展示了可以得到人类普遍赞美的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有一位评论家参观了《泉》后说:“这位少女是画家衰年艺术的产儿,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气也更理想化了。”(艺术中国网

www_ARTcn_cn)的确像画中如此完美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

《泉》是安格尔象征“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的最杰出的作品。实现了安格尔对人体美与古典美完美结合的形式追求。在这里,他展示了人类普遍赞美的恬静美、抒情美和纯洁美。西方一位评论家说:“这位少女是画家衰老的产儿,她的美姿却超过了所有女子,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富有生气和更理想化了。”的确像画中如此完美的女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

《泉》,有庄严肃穆之美有又有清新恬静之气,不愧为安格尔女子裸体画中的极品。

9、比较欣赏两幅《向日葵》的风格特征,说明它们的异同。

其中一幅《向日葵》是印象主义莫奈(法国)的作品,另一幅作品《向日葵》是后印象主义凡·高(荷兰)的作品。

莫奈是印象画派代表人物,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因为,他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所以这一视野的嬗变,以往甚至难以想象,它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印象派的贡献主要是绘画技法上的变革,画中向日葵插在一个精美的日本花瓶中,在光线照耀下,妖娆盛开,色彩关系强烈而和谐,虽然这幅画与古典油画相比理性成分少了,画家的笔法和敷色也更自由,但是和凡高的《向日葵》一比较,前者的向日葵造型更倾向于写实,而后者更带有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

19世纪80年代法国一群美术家反对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及外光和色彩,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成的观念和强调作者主观的重要性。他们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客观物象,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一般被称作后印象主义的画家是P.塞尚、V.凡高和P.高更。后印象主义艺术家对20世纪西方的艺术有直接的影响。塞尚重理念,注重结构,注意画面的建筑美。孕育着立体主义的因素。凡高、高更注意感情,强调色调的美和艺术表现的象征意义,对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影响很大。

凡高的人生经历充满坎坷,但他始终具有热爱生命,渴望生命的活力。在艺术语言中,他选择色彩表达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觉,在这幅作品中凡高的用意是利用色彩表现自我,在画中,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凡高虽然只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向日葵的形貌,却使物体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凡高的作品具有不可重复的个性,那种饱含生命力的形式无不打动、震撼着观众的心。因此,凡高的《向日葵》比莫奈的更强调抒发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感情和情绪。

10、卡尔·海德尔的《春光》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也就是按现实的真实样子画成的,差不多画于同时的高更的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虽然也画了一群仿佛是现实中的人,但画面却不是写实的,画中人都似乎有一种表演的成份,因此,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绘画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从画面构成、情绪表达、色彩、技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

这是不同时期的两个不同流派,前者是法国十九世纪中期诞生的流派,代表人物是法国画家库尔贝。后者是欧美二十世纪的绘画流派,又分为抽象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德国新表现主义等,抽表诞生于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波洛克,德表诞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是吕佩尔茨、巴塞利兹等。

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都是跨文学和绘画领域的艺术运动,他们的绘画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从技法到风格都毫无相似之处。

现实主义绘画属于传统绘画领域,造型写实,主要题材多为现实生活题材,主要是揭露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带有一定的政治斗争色彩。

表现主义绘画主要是强调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既不写实,也不关注现实社会题材,没有政治和社会批判的观念,他们是用色彩和笔触来强调艺术家个人的情绪,并以此去对抗失去了人性的现代城市,而不是用艺术家的思想去与之进行观念的对抗。

从绘画技法角度来说,现实主义绘画属于传统写实油画,沿用的是古典油画的多层多次间接画法;表现主义属于现代油画,多用一次性直接画法。

春光这幅作品中,画家以充满春意的绿色描绘冬去春来的春光。绿色布满丘陵、山岗,树林已枝繁叶密,天空中透出春天的明朗与温润。绿色调的复杂变化,使这幅关于春光的作品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11、吴道子的《维摩诘像》是一幅敦煌壁画,在唐代所有的维摩诘像中最著名,也最传神。其画全用线条勾勒而成,与西方人物画完全不同。请以中国画的特征来归纳此画的基本特点,并体会人物神态、姿势等所表达出来的内涵。图二:唐吴道子《维摩诘像》(壁画)唐吴道子《维摩诘像》

《维摩诘像》是以吴道子绘画风格描绘维摩诘形象的最生动传神、最具代表性的杰作。画中维摩诘手执麈尾坐于胡床之上,身子前倾,凝神聚眉,思虑深邃,成竹在胸。画家以流利刚健的线描一气呵成,确有“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之感。(敦煌壁画)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与晋人顾恺之、陆探微不同,以疏体而胜顾、陆的密体,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还一变东晋顾恺之以来那种粗细一律的“铁线描”,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艺术形式,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于时,被称作“吴家样”。吴道子善于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象塑造的整体,故所画执炉女子壁画,达到“窃眸欲语”的地步。十分传神生动。他的画与张旭的草书、斐的剑术,被誉为当时的“三绝”,并且影响远及日本、韩国等地。至今在日本还保存着传为他作的《送子天王图》。

12、比较荆浩的《匡庐图》和张大千的《庐山图》,赏析两者各自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意韵。

图三:五代荆浩《匡庐图》(绢本墨笔)荆浩,字浩然,山西沁水人。他生于晚唐,主要活动在朱梁时代,博通经史,为一介儒生,因避动乱而隐居于太行山洪谷,因而自号洪谷子。以专画山水而自适的荆浩,自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荆浩创作的山水画卷,据宋代《宣和画谱》记载,有22题,今存作品仅两幅:《雪山行旅图》,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匡庐图》现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馆。其中,以《匡庐图》最为著名,显露以文采自然的笔墨抒写对自然生趣的体验,客观的拒绝中渗透着作者淡泊的主观情思。

《匡庐图》纵185厘米,横106.8厘米,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片雄伟壮丽的氛围,同时交织空旷幽寂的意蕴,标志着山墨山水画的真正成熟。

《匡庐图》,典型地代表了荆浩的绘画风格和成就,亦典型地代表了五代山水画的创作成就。《匡庐图》山水章

法,为全景布局,全景构图,图中山峰充溢着欲升之势,既挺耸又深远,既缥逸又俊秀,气势浩然,空间感强,“大山堂堂”的伟岸气概,憾人心魄。在整幅竖轴空间中,峰峦叠嶂,悬瀑萦圩,岚气缭绕,小桥横架,意态生动,意味盎然。山的形态,以线框勾示,岩石纹理,以短笔直皴,笔能细碎多变,笔墨功力,跃然图中。宋高宗在图中题有“荆浩真迹神品”,并为历代鉴赏家珍爱。

图七:张大千《庐山图》(局部,1981-1983年,绢本设色)1981年初夏,旅日友人李海天请张大千为其日本横滨新建的高级观光旅社画一巨幅挂壁。当时大千年已八十有三,疾病缠身,尤其是糖尿病引发目疾,视力衰退,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大千慨然应诺,并决定以从未去过、然而情结胸怀的庐山为题。这是一幅10.8米长、1.8米宽的巨构。为此,大千将其台北摩耶精舍的画室与隔壁房间打通,专门制作了一张特大的画案,将一块整绢铺于上。7月7日举行开笔典礼,来宾有张群、张学良夫妇等9人。先将画绢全部打湿,只见大千抓起一支有如拖把的大笔,站到一只矮凳上,把笔头往墨盆里一挠一滚,然后双手提起大笔往画布上大拖大拉。接着,大千把长袍袖口一卷,端起一只盛满青绿颜料的瓷钵,在绢的另一部分小心翼翼地连泼带洒,然后又拿起排笔,一面引导青绿颜料的漫延,一面又将排笔沾上颜料点点染染。忙了几个小时,在场的人依然看不出眉目,但是大千却从容不迫,显得早已成竹在胸。这张画工程浩大,整整画了一年半,期间大千数次心脏病发作晕倒送院急诊,稍康复就又让助手抬上画案,真所谓“呕心沥血”。因为定于1983年1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所以虽未完全竣笔,大千只得先将画送付装裱,准备展出后再行润饰,但是没有想到3月8日大千在伏案题书时溘然逝世。至今我们看《庐山图》,其左上角尚有仅用淡墨勾勒,未及皴擦点染之处,但这已无损于整幅画的辉煌。

13、董源《寒林重汀图》与马远《踏歌行图》都绘自然景色,但风格显然很不相同,结合教材中介绍的两人绘画的特点,进行比较赏析。

图四:五代董源《寒林重汀图》(绢本墨笔淡设色)《寒林重汀图》描绘的是隆冬时节的江南景色。图中山丘静穆横卧,水汀幽深绵延,落尽叶片的树木无言挺立,纤纤芦苇瑟缩于风中,溪上小桥空寂清冷,掩映于荒丘寒树间的屋舍阒无声息,所有景象构成一个萧瑟凄清的无人之境。作者在彼岸坡丘旁以大笔横拖皴出重重的沙汀,气势浑茫厚重,这样又有别于此岸的芦苇萧萧、水流缓缓,又从格局气势上打破了平均状态。两侧的坡岭、树木、沙汀、屋宇等似同实异,彼此呼应,使静态的图画具有了内在的动感。此图山坡以披麻从坡脚上皴,由密而疏,直至坡面方留空白。又于山坡起伏处加上苔点。图中皴笔以方折增强动势,粗阔劲健,苔点则兼用渴笔、焦墨、乱锋,运笔迅疾。力量劲猛,增强了画面的生动和逸趣。在堤岸画法上,作者以长披麻与碎笔乱点结合,为画面带来了节奏感和运动感。汀渚则用长披麻湿笔平拖,具有酣畅浑朴的特点。

图五:南宋马远《踏歌行图》(绢本设色)

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江南秀丽的风景便成为宫廷画院画师们模写的对象。如西湖、钱江风光,往往是画家乐于描绘的题材。然而江南山水以疏淡秀逸见长,与北方雄浑奇伟之势不同,为了展现江南烟笼雾罩、清旷空灵的美景,画家马远创造了构图简洁、以偏概全的方法,即突出主景于一隅,其余用渲染手法逐渐变化为朦胧的远树水脚、雾雨烟岚,并通过指点眺望的人物,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引向虚旷的空间,给人以遐想的余地,人称“马一角”。如《踏歌行图》

南宋踏踏歌行图轴为宋人缂丝作品中裁取的一部分,能独立成篇。构缂、平缂交替使用。远处云气流动,近处山石野草情趣盎然。人物造型准确生动,手持击板,嘴中吟唱,轻踏脚步,逍遥自在。[1]

14、张大千的《泼墨群山》和《庐山图》都画山,但用笔迥异,因而风格也不同,请详细说明两者的区别。

六:张大千《泼墨群山》(1963年,水墨设色纸本)

勇于创新兼收并蓄

张大千从不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既有传统的精髓,又具时代的风貌。特别是晚年所作青绿泼彩泼墨山水,法兼中西,墨彩交辉,抽象具象,浑然天成,为中国山水画开出一片新天地。画展中的《夏云飞瀑》、《泼墨群山》彩墨淋漓酣畅。虽然这些作品注重西画强调的光影,突破了中国画固有的格式,但无庸置疑的是,这些作品不仅未失笔墨情趣,而且是纯然的中国气派。

自80年代以来,泼墨泼彩在大陆几成时尚,然而东施效颦者多,除宋文治等少数画家蹊径独辟外,大多食人残羹,极少新意。中国画当然不能固步自封,对西方绘画我们需要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但那是以其营养,健我肌体,而不是生拼硬凑,非驴非马,更不是取而代之,面目全非。坚持传统而又兼收并蓄,这是张大千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

图七:张大千《庐山图》(局部,1981-1983年,绢本设色)1981年初夏,旅日友人李海天请张大千为其日本横滨新建的高级观光旅社画一巨幅挂壁。当时大千年已八十有三,疾病缠身,尤其是糖尿病引发目疾,视力衰退,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大千慨然应诺,并决定以从未去过、然而情结胸怀的庐山为题。这是一幅10.8米长、1.8米宽的巨构。为此,大千将其台北摩耶精舍的画室与隔壁房间打通,专门制作了一张特大的画案,将一块整绢铺于上。7月7日举行开笔典礼,来宾有张群、张学良夫妇等9人。先将画绢全部打湿,只见大千抓起一支有如拖把的大笔,站到一只矮凳上,把笔头往墨盆里一挠一滚,然后双手提起大笔往画布上大拖大拉。接着,大千把长袍袖口一卷,端起一只盛满青绿颜料的瓷钵,在绢的另一部分小心翼翼地连泼带洒,然后又拿起排笔,一面引导青绿颜料的漫延,一面又将排笔沾上颜料点点染染。忙了几个小时,在场的人依然看不出眉目,但是大千却从容不迫,显得早已成竹在胸。这张画工程浩大,整整画了一年半,期间大千数次心脏病发作晕倒送院急诊,稍康复就又让助手抬上画案,真所谓“呕心沥血”。因为定于1983年1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所以虽未完全竣笔,大千只得先将画送付装裱,准备展出后再行润饰,但是没有想到3月8日大千在伏案题书时溘然逝世。至今我们看《庐山图》,其左上角尚有仅用淡墨勾勒,未及皴擦点染之处,但这已无损于整幅画的辉煌。

展开画幅,气势雄伟,摄人心魄:下部古木森然,郁郁葱葱,上部峰岭叠嶂,逶迤起伏,变幻无常。山中屋宇、楼阁、小桥、茅亭星罗棋布,若隐若现,正中则是一瀑飞泻,紫烟缭绕,左上角浩浩淼淼,似见彼岸,应该是长江吧。虽说用的是大千晚年独创的泼墨泼彩法,但与常见的不尽相同。画面上群山丛树还是实笔多,勾勒精到、皴擦厚实、点染凝重,与泼墨泼彩形成的云雾虚幻相映衬,更显得苍苍莽莽,瑰丽绚烂。大千在画上自题诗云:“从君侧看与横看,叠壑层峦杳霭间。仿佛坡仙开笑口,汝真胸次有庐山。远公已过无莲社,陶令肩舆去不还。待洗瘴烟横雾尽,过溪高坐峨嵋山。”这也就解开了何以大千一生没有去过庐山,却将庐山选作可能成为自己绝笔的题材,原来庐山之美,早在大千胸中酝酿,聚天地之精华,集江山之瑰丽,这就是画家意中的庐山,也即画家心中的祖国河山。

15、汪曾祺的《瓶花》可算文人画的一种,文人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意在借画明志,某种程度上讲,倒与西方的现代绘画旨趣相投,如凡·高的《向日葵》,也是不求形似而求表达画家自己的情感。但两幅画的技法、整体风格也很不相同,这当然与东方人含蓄、西方人热烈有一定关系,除此之外,还与什么相关?

汪曾祺人好,文好,字好,画好,属于典型的文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不仅熟谙古学经典,对新文学样式也是样样精通,游刃有余。金庸认为“满嘴噙香中国味”的,在中国大陆只有汪曾祺和邓友梅。汪的文章,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看似如老妇叙谈,直白浅显,读后却如饮白水,清淡有味,如饮醇酒,清厚绵长。汪所习、所善、所悦的都是文人雅好,弥漫的是文人情调,例如为文,善画,酷爱京戏,精于饮馔,有美文家和美食家之誉。无论著文,还是做画,汪讲求的是随心所欲,任性而为,做人则随遇而安,自在由心。《瓶花》瓶花收拾起台布上细碎的影子。瓷瓶没有反光,温润而寂静,如一个人的品德。瓷瓶此刻比它抱着的水要略微凉些,此画表达一种对品德高尚女子的赞美和颂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