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宪法

1、概述:

宪法特征: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内容具有根本性、宏观性、全面性的特点);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合宪性、个人和组织行为准则);

制定修改和解释监督程序更复杂;

具有突出的政治特性。

宪法的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人大代表提议,三分之二人大代表通过

2、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临时宪法:1949年9月29日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发展:1954第一部,1975第二部,1978第三部,1982现行宪法

3、分类

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大部分成文

刚性和柔性:是否具有严格的制定修改机关和程序

钦定、协定和民定:制定机关;大部分为民定

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英国(不成文宪法);最早颁布成文宪法的国家:美国1787宪法;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法国1791宪法;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1918苏俄宪法

4、宪法的保障和监督

保障内容: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

人们行为的合宪性

监督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5、国体和政体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6、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和复合制(我国是单一制)

(1)普通的地方制度:各级地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本机人大产生;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原则:在中央领带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

(2)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乡不属于自治地方)

(3)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不享有外交和防务权,人大对其基本法有修改权)

7、基本经济制度和政党制度

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共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基本方针。不属于国家机构)8、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权利的特征:法定性、目的性、相对性和可放弃性

义务的特征:法定性,强制性、利他性、不可放弃性

9、国家机构(阅读)

中央国家机关:(1)人大及(修宪、监宪、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国家大事、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其常委会(正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和适当少数民族代表;解释监督宪法、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是行使立法权的机关);

(2)主席(和副主席由人大选举、年满45岁);

(3)国务院(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行政机关;批准区域划分)

(4)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

(5)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查院

地方国家机关:省(含自治区、直辖市);市(含自治州);县(含自治县);乡

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责任制;精简和效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法治

第二部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1、概念及特点

行政法渊源

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和地方政府规章

特殊渊源: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

特点:

(1)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易于变动

(3)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常交织并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中

2、行政行为及其分类

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1)抽象与具体:对象是否特定

(2)内部与外部:作用对象的范围

(3)依职权与依申请:是否可以主动做出行为

(4)羁束与自由裁量:受法律约束的程度

(5)单方与双方:有无相对方

(6)要式与非要式:是否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

(7)作为与不作为:是否以作为方式表现

(8)立法、执法、司法行为:行政权作用的表现方式和实施行政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

(9)自为、授权、委托:行政职权的来源分

3、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约束力、公定力、执行力

4、成立与合法要件:(重庆教材无,了解)

成立要件:主体要件、主观方面要件、客观方面、功能要件

合法要件: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5、行政立法行为

特征:行政性和立法性

立法主体: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政府,经济特区的市政府

立法分类(重庆教材无,了解):一般授权立法与特别授权立法:依立法权来源分

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立法主体

执行性、补充性、试验性立法:立法内容、目的不同

立法原则:依法立法、立法民主、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6、具体行政行为(重庆教材无,了解)

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裁决(区别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P27)

依职权行政行为: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没收、征购的区别P28),行政处罚(6原则:处罚法定,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公正、公开,处罚救济,一事不再罚,过罚相当)、行政强制、行政监督检查(P31)

7、行政主体实施的其他行为(重庆教材无,了解)

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8、行政复议(P32)

不能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其他处理

复议管辖:(1)县级及以上政府部门: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

(2)金融、海关、国税、外汇等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上级主管部门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

(4)国务院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做出行政行为的部门或政府

对复议结果不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5日内?),也可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申请复议期限:60日

复议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

特点:行政性,监督性,严格的程序性、救济性

9、行政诉讼法(P36)

基本原则:(1)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审查(2)起诉不停止原行政行为执行(3)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4)被告负主要主要举证责任原则(诉讼过程中被告不能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基本制度:公开审理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两审终审制度(与民事相同)

受理范围:P106(重庆教材)阅读

判决形式:维持、撤销(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履行、变更、确认判决,行政赔偿判决10、行政赔偿方式(P41):

人身:支付赔偿金,财产: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恢复原状

第三部分:刑法

1、刑法原则:罪行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效力:地域效力(行为和结果其一在境内)、对人的效力,时间效力

3、犯罪的本质和特征: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4、犯罪的构成:

客体:法所保护而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

客观方面:犯罪行为(作为与不作为)和犯罪结果(前两者为必要要件)、时间、地点和方法等

主体:人(必要条件:责任年龄—16和责任能力)和单位

主观方面:故意(直接-希望、间接-放任)、过失(疏忽大意、过于自信)、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5、单位犯罪:两罚制——主要负责人判处刑罚,单位判处罚金

6、刑罚

主刑:管制(3月-2年,数罪并罚3年)、拘役(1-6月,1年)、有期(6月-15年,20年)、无期、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7、刑罚裁量与执行(重庆教材无,了解)

原则:以犯罪事实为依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一般累犯:有期徒刑及以上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5年内又犯能判处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罚之罪的人

特殊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任何时候

一般自首:犯罪后自动投案

特别自首: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犯供述尚未掌握的其他犯罪行为

立功: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数罪并罚:吸收(无期徒刑和死刑),限制加重(有期,管制,拘役),并科(主附刑)原则

数罪并罚三种情况:(1)宣告前犯数罪:限制加重原则最高刑以上总和之下

(2)判决后未执行完发现新罪:限制加重,已执行刑期计算在内

(3)判决后未执行完犯新罪:未执行刑罚与新罪刑罚实行限制加重原则

8、缓刑、减刑、假释(重庆教材无,了解)

缓刑: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不致危害社会;累犯不适用;根据犯罪情节和刑期确定考验期;附加刑仍需执行;考验期内没有犯罪、违规,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并公告,犯罪违规的执行原判;发现新罪的取消缓刑,重新审判执行刑罚

考验期:拘役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少于2月;有期原判以上5年以下,不少于1年(缓刑期从判决日算起)

减刑: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少于原判的1/2,无期不少于10年

假释:只适用于无期和有期,并已经执行原判刑罚1/2以上(无期为10年);不是累犯或暴力犯罪判10年以上的罪犯考验期:有期为没有执行完的刑期;无期为10年

9、常见的犯罪与刑法(P62)P106(重庆教材)阅读

贪污、受贿、重大责任事故、走私、故意伤害、非法拘禁、抢劫、抢夺、盗窃

10、辩护人的范围:律师,人民团体或嫌疑人、被告人单位推荐的人,嫌疑人、被告人的亲友或监护人

第四部分民法

1、核心理念:意思自治

2、原则:平等、公平、意思自治(自愿)、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公序良俗、(保护公民、法人权益)

3、自然人: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民事能力:独立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18岁,16-18,10-18

4、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不享有人身权,民事行为能力由法人机关或代表人实现,法律后果由法人承担。

权利能力与自然人区别:(1)享有时间不同(2)享有范围不同(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有差异,但法律地位平等

5、监护:管理和保护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利益,是职责而非权利

监护人的设定:未成年人(1)父母(2)祖父母(3)兄姐(4)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和朋友(5)争议时由父母单位或本人居住地居委会、村委会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无、限制、精神病人(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和朋友(本人单位或居住地居委会、村委会同意)(6)争议时本人居住地居委会、村委会指定,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监护人的职责:(1)代理民事活动(2)保护人身财产安全(3)承担被监护人的侵权责任(4)监护人不履行责任造成损失要赔偿

6、民事法律行为

成立要件:当事人、标的、意思表示

生效要件:实质要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内容必须确定和可能)、形式要件(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默示形式)

7、无效的民事行为:(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2)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的(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

人利益的(4)违反法律或社会公益的(5)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1年内

8、可撤销、变更民事行为:(1)重大误解(重大情况下才可撤销)(2)显失公平(3)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而做出的行为

9、效力待定民事行为:(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其依法不能实施的行为(2)无权代理行为(3)无权处分行为

10、代理分类:(1)法定、指定、委托代理(前两者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设定)

(2)显名代理隐名代理(被代理人是否明示)

(3)本代理、复代理(代理人基于复任权再指定代理人)

(4)单独代理和共同代理(代理人数量)

代理权的行使原则:权限内代理、亲自代理、尽勤勉和谨慎义务、保密原则

11、物权的分类:(1)自物权(自己的物即所有权)和他物权(他人的物,如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2)主物权(如所有权)和从物权(如抵押权、留置权)——物权是否具有独立性

(3)动产物权(如动产所有权,动产置权和留置权)和不动产物权(不动产所有权、地上权、典权),区别:取得方式和成立要件不同

所有权内容:对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

特点:是最完全的物权权利;是一种绝对权;具有强烈的独占性和排他性;具有永久性

物权:对事权、绝对权

基本原则:物权法定、物权公示、物权优先、一物一权

12、债: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债的行为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合法的)

债的产生依据:合同(最主要最常见)、不当得利(无法律或合同根据收益而使他人受害,返还受害人)、无因管理(无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侵权行为(赔偿之债)、缔约过失(过失方为债务人)、单独行为(单方许诺如遗赠、设定幸运奖)、其他

债的分类(了解):(1)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双方人数

(2)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多数人一方中个人承担权利义务的关系

(3)特定物之债和种类物之债:债的标的物属性

(4)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标的单一还是可选

(5)主债和从债:是否能独立存在

(6)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合同是前者;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后者

债的消灭:清偿、抵消、提存、免除、混同、及主体自然人死亡或法人终止

债权:对人权,相对权

13、合同的特征:当事人的自愿基础、当事人的法律平等、有目的的法律行为、确立的是债权债务关系、内容合法

合同的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

合同的分类:P82(重庆教材无此内容)

合同的订立:邀约(意思表示、是受相对人承诺拘束的意思表示、具备合同的要素)、承诺(受要约人做出、承诺与邀约一致、在承诺期内做出,迟到或有更改的承诺是新的邀约)

合同的效力:无效的合同(1)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的(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4)损害社会和公共利益的(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可撤销、变更的合同:(1)重大误解(2)显失公平(3)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而做出的行为

效力未定的合同:(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订立的(2)无权代理他人名义订立的(3)无权处分订立的须经追认才有效合同的责任:缔约过失(假借订立合同谋取利益,赔偿)和违约责任(不履行或履行不合约定;支付违约金、支付赔偿金、强制履行、支付价金及逾期利息、修理、更换、重作、减价或退货)

合同的担保:人(即保证,债务人不履行由担保人按约定履行)、物(抵押权-不转移占有权、质押权-转移占有权、留置权-占有债务人的动产、优先受偿权等)、金钱(定金-不得超过标的物的20%、押金等,)

14、知识产权(即智力成果权),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民事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特征: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客体具有客观表现形式、首创性、新颖性,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著作权:含著作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再现作品获得报酬权、演绎权)

保护:公民为死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法人或组织为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

(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专利权:是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依法享有的独占权

申请原则及保护:一件发明授一项专利、先申请原则;发明20年,新型设计10年,自申请日算起

(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收缴非法制造商品等)

商标权:商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注册的商标享有的专利权

特征:时间性、专有性、地域性

取得和期限:注册原则、先申请原则。有效期10年,自核准之日算起,续展有效期10年。

(工商行政部门或人民法院责令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严重时刑事责任)

15、人身权特征:以主体人身为基础,没有直接财产内容,是主体的不可缺少权、绝对权和支配权

分类:(1)人格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荣誉权),(2)身份权(亲权、配偶权、亲属权,荣誉权)

保护: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16、财产继承权:特征是与财产所有权、身份,法律事实相联系(三个联系)

5个原则:保护继承权,男女平等,养老育幼、互济互助,互谅互让、团结和睦,权利义务相一致

继承顺序:第一:配偶、子女、父母、尽了赡养义务的女婿和儿媳

第二: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代位继承(适用于法定继承)和转继承

遗产分配原则:一般平均、照顾、权利义务一致、协商原则

17、民事责任构成要件:行为违法、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过则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18、诉讼时效:1年:身体伤害,商品不合格未声明,延付拒付租金,寄存财物丢失或损害

2-20年:调查取证费时耗力的疑难案件或涉外经济纠纷

20年:不适用诉讼时效的中断、终止规定

中止:后继续计算;中断:后全部重新计算;延长

(宣告死亡或失踪的机关:人民法院;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宣告死亡时间:2年)

19、民事审判程序

一审:普通程序(6月内审结),简易程序(3月内审结)

二审:不服一审裁定上诉期为10日,30内终审裁定;不服一审判决上诉期为15日,3月内审结

特别程序:适用于: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死亡案件,认定无民事能力或限制民事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审判监督程序,监督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宣布破产程序

20、

21、仲裁:自愿将争议提交到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的争议解决方式

原则:自愿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合理解决纠纷原则,独立仲裁原则,或裁或审原则,一裁终局原则

第五部分经济法

1、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经营活动并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的组织

分述:个人独资(不具有法人资格,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公司(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股份合作企业(城乡集体企业和国有小型企业的主要模式),国有国营企业(不进入市场竞争,如军工、公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股东会(形式决定权),董事会(执行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

2、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9.2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3.12.1实施

不正当竞争行为:(1)以假冒或仿冒等混淆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

(2)商业贿赂(3)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4)侵犯商业秘密(5)以排挤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价销售(鲜活商品,即将过期或其他积压商品,季节性降价,清偿债务、转产、歇业例外)(6)附条件的交易行为违背消费者意愿(7)违规的有奖销售(抽奖式奖金高于5000元)(8)损害对手信誉(9)投标、招标中的不正当行为(10)强制交易行为(11)政府及所属部门滥用权力限制竞争法律责任:民事责任(承担赔偿责任),行政责任(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改正、消除影响和吊销执照),刑事责任(损害严重,情节恶劣时)3、产品质量法:调整对象:产品质量责任关系,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

适用范围:境内的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含进口商品),主体是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监督管理机构,客体是动产和不动产

管理制度: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87.3颁布的ISO9000系列),产品质量认证,生产许可证,标准化管理

监督检查:国家监督、社会组织监督、消费者监督

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权利:安全保障、知悉真情、自主选择、公平交易、依法求偿、依法结社、求教获知、维护尊严、批评监督权

5、保险:特征:自愿性,有偿性,损益性,互助性

职能:分散危险、监督危险,储蓄基金,补偿损失

第六部分政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相反。而二者均为一元论

二元论:存在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

可知论:意识能反映物质;不可知论:物质不能为意识所反映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客主观唯心主义:超自然的客观精神为本源

3、方法论: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形而上学:孤立地静止不变的观点,变化的动力是外力

4、辩证法的发展:(1)古代自发辩证法: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2)近代唯心辩证法:黑格尔——事因

矛盾存在发展/现实都是合理的(3)马克思唯物辩证: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产生:19世纪40年代

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

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具有历史必然性)

6、实践的观点是其首要和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和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学说,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7、物质认识的发展: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某种或某几种物质为世界之本源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原子是物质的最终层次),不彻底性

(3)马克思

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在于相互联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静止时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2)静止是事物分化的条件,也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条件(3)是认识事物和区别事物的前提

运动形式多样: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低级运动是高级的基础,高级中包含低级运动;

转化:高级由低级转化而来,各种运动可以互相转化)

9、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持续性和顺序性,是一维的;空间是广延性或伸张性(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是三维

的。与物质运动密不可分,有绝对性(客观实在)和相对性(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方式不同而不同)、无限性和有限性。

10、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发展的三个阶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关键)、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劳动在意思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占主要作用:(1)使语言得以产生,语言促进大脑发展

(2)劳动和语言推动猿脑变成人脑(3)劳动和语言使脑容量加大,为意识产生提供物质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结构:(1)按主体分: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2)按对象分:客体(对象)意识和主体(自我)意识

(3)按自觉程度分:显意识和潜意识

(4)按具体内容分:知,情,意三种形式

能动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是能动的创造过程,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11、唯物主义辩证法:普遍联系(第一个总特征)和永恒发展

联系: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普遍性、多样性与条件性(一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条件的,其存在和发展也是有条件的)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3)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

唯物辩证的科学体系:

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实质核心,根本规律):矛盾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是其主要内容

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性(互相排斥、相互分离)和统一性(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互相贯通)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是动力,外因是条件。

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和特殊性(性质、地位各不相同)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用矛盾分析法应注意:(1)一分为二看问题(2)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4)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质(区分和划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认识的起点)与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的对立统一度:是质与量的统一。量在度中变化就不会发生质变,超出度的范围就发生质变

发展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量变,质变和量变互相渗透。

(3)否定之否定:揭示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

否定的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3)事物联系的环节(4)实质是扬弃五对范畴:

(1)原因-结果:

(2)必然性-偶然性:必然性指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指不确定的趋势

(3)可能性-现实性

(4)内容-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5)本质-现象: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途径和方法是从现象入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12、认识论

反映论、先验论,可知论、不可知论

基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要素:主体(人)、客体(客观事物)、手段(工具及方法等)

实践的形式: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和生动具体性,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3、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我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核心和实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14、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因素

劳动的发展史是理解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15、生产力:

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具有决定意义)、劳动者(在生产力中占主导)

特征:属人性、客观性、历史性和社会性

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16、生产关系:含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本、决定性的方面,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关系,其本质是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关系

1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对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而言是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各种制度、组织、机构和意识形态等

社会的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的有机体

社会意识形态:反应一定事物的,带有鲜明阶层利益和价值取向的比较定型的、理论化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或思维模式(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

政治和法律是社会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应、处于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核心地位

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18、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成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含经济、政治、思想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形态: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三大社会形态:自然地共同体-经济的结合体-自由人的联合体

19、阶级:其存在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私有制是其产生的根源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矛盾的基本表现

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构

国家对内职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职能: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进行国际交往

20、社会革命:

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改变社会制度

作用:促进社会历史发展

改革:是对社会制度实行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变革,是量变或部分质变,社会制度不变

21、文化: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

功能:信息功能,教化、培育功能,社会发展动力功能,认识功能

文明:制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含物质、政治、精神文明

2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意志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

宿命论:决定历史进程的是某种神秘力量

23、人:

人的自然属性:生理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理需要

人的社会属性:人与人的关系属性

人的精神属性:人的精神是生活史人们在生产劳动、社会交往中产生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人的价值:人对自身、他人或社会的有用性,具有目的性(个人价值)和工具性(社会价值)

24、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进步的客观内容和标志:文化的积淀和文明的增进

社会进步的主体内容和实质是人需要的满足和自身的发展

社会进步是客观历史趋势和人的价值追求的统一

共产主义的含义:(1)最科学合理的理论或思想体系(2)最合理的社会制度(3)建立这种制度的实践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

二、毛泽东思想

1、产生条件:

时代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社会条件: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物质基础:近代工业工人阶级

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实践依据:伟大的中国革命斗争

2、形成与发展:(内容了解)

萌芽:1921党的成立至1927国民革命失败

(1)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

(2)1925.1党的四大: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初步提出)

(3)《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分析领导力量、动力、对象

(4)1927.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形成: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土革前中期)

(1)《红色政权为啥存在》:第一次使用工农武装割据,初步提出道路理论

(2)《井冈山的斗争》

(3)《星星之火》:初步形成道路理论

(4)1930.5《反对本本主义》正式形成道路理论,初步表述:事实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29.9古田会议:从思想上建设党(根本建党原则)、党指挥枪(建军原则)

成熟:土革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1)《共产党人发刊词》: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群众路线)

(2)《中国革命和中共》:第一次使用新民主主义概念

(3)1940初《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前途纲领等

1935.1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统治,确立毛泽东核心

1945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坚持最高、具体纲领统一和三大优良作风,毛思为指导思想

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1)1947年12月会议《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第一次明确提出三大经济政策和十大军事原则(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2)1948《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土地革命的总路线、总政策,第一次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3)1949.元旦《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

(4)1949.6《论人民民主专政》

(5)1949.3七届二中全会:制定取得胜利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针;工作重心农村-城市;决定实现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向社会主义转变;提出党建新内容;提出两个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建国后:(1)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时期:1950七届三中全会“不要四面出击”

(2)1952逐步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体(工业化为主体)两翼(三改思两翼))

(3)1956《论十大关系》:分析工业化过程中的五种经济关系和五种政治关系(农重轻),分析国情(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4)1957.2《关于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3、近代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对外反帝,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反封,实现共同富裕

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条件:帝封勾结使矛盾更尖锐;主观条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

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领导权属于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

中共成立的细想和干部准备: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1922.7-1948.4《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动力:无产阶级(基本)、农民(主力军和同盟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改良的资产阶级革命)

目的:解放生产力;前途:社会主义

纲领(1945《论联合政府》):

政治:推翻帝封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

(不同时期的政权建设:土革时期:工农民主制;1935瓦窑堡会议:民主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党(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1/3)

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不同时期土地政策:土革: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1931: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减租减息;解放战争:土地改革)

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6、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原因和条件:

(1)根本原因和条件:半殖半封,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客观条件: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和革命形式的继续发展

(3)必要主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4)关键性主观条件:党组织的有力和决策的不错误

7、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在中共领导下,以土革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综合

8、道路意义:

(1)革命重心城市-农村,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2)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规律,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别国提供经验

(4)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群众路线

10、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

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构成的主要基本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1、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

实现的可能性:

(1)物质基础: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重要依据:土改完成后,广大农名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重要因素:国家在限制和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4)国际环境:国际形势有利

12、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原则,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2)正确分析农村阶级和阶层情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3)循序渐进的步骤:互助组(带有资本主义萌芽)-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高级合作社(土地及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性质)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官僚资本无常剥夺,民族资本赎买

(2)低级到高级:初级形势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2)经过合作化道路,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

(3)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1)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经济基础、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社会主义工业化得基础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2)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1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1956年《论十大关系》是毛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的道路总结

经济方面:(1)正确处理农、重、轻工业的关系(2)经济建设在首位,其次是国防建设(3)沿海支援内地(4)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5)兼顾国家集体个人

政治方面:(1)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反对大汉和地方民族主义(2)党派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4)与外国关系:反对一概排外,反对全盘吸收

处理这些关系的基本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

15、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基本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性质:非对抗性的;特点: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可由内部调整改善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强制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说服教育),两者可转化

政治生活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根本指导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6、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建设方针:规模与国力相适应、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

符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农、重、轻三者关系(是最重要关系)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讨:

(1)三个主体(国家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个补充(个体经营、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2)社会主义经济要有计划性多样性灵活性

(3)发展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

(4)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5)建立两参(干部参劳、工人参管)一改(改不合理规章制度)三结合(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企业管理制度

政治建设:人民民主专政(内容:对外反帝,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反封,实现共同富裕;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党的建设:(七届二中)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统一战线组织形式:人民政协

文化建设: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1953.12.31周恩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7、毛思评价:

活的灵魂:(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是条件,调查研究是基础环节和马思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核心内容和本质,根本出发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独立自主:

三者关系:(1)实事求是是毛思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三者之核心毛思之精髓,后两者的理论基础(2)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毛思的根本点(3)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则,党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处理国国、党党关系的基本原则

毛思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4)政策和策略(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6)党的建设

地位:(1)马思和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2)马思的第一次中国化产物,对马思承上启下、继往开来(3)是党的指导思想(4)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先导和民族的精神支柱

三、邓小平理论

1、形成背景: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理论依据:马列主义、毛思

历史背景:探索过程中正反量方面的经验总结

(首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党的12大,初步形成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2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1982党的12大-1987党的13大

1987党的13大系统论证社初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构成邓论基本轮廓

第三阶段:13大-1992南方会谈和14大(走向成熟,形成理论)

1997.9月15大写入党章;1998.3全国九届二次会议写入宪法

3、历史地位:是当代中国的马思,回答了中国这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依靠力量、

祖国统一等问题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本质(1992南方会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条件和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在中共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民主政治

文化:以培育四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新人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生活好起来;共同富裕,不产生剥削

三个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11届3中全会后的经济三步走

(1)1990国民生产总值比80翻一番,解决温饱

(2)到20世纪末,国民总值再增一倍,生活达小康

(3)到21世纪中叶,国民总值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生活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科教兴国战略:1996八届四次会议(1)科技进步(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尊重知识和人才

战略思想和政策:

1982年提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教育和科学

十五大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14届5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集约型(核心问题: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自然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自给自足为特点)、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是经济形态)、市场经济(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是资源配置方式)

理论提出:1992.10党的14大明确提出;1997十五大确定为经济纲领

市场的分类:(1)流通时序分:现货、期货、批发、零售(2)按地域分:农村、城市、地方、全国、国际(3)商品属性:一般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又是商品市场)、特殊商品市场(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又是生产要素市场(还含有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信息市场))

市场经济特征:(1)经济关系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财政,税收调节)(4)经营管理法制化(5)经济运行开放化(国际化)(6)保障制度社会化

市场经济缺陷:对宏观经济调节的盲目性;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市场经济具有分化性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价格机制(核心)、竞争机制(实现形式)、供求、工资、信贷利率机制(支配和调控金融市场)、风险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1)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宏观调控:更有力

基本框架(重庆教材无):(1)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结合,国际国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宏观调控以间接手段为主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共有资产在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共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按资,金融风险,劳动力价值,直接劳动分配,按资历分配,来自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的个人分配)并存

(其他分配方式:个体经济分配、私营经济分配、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分配)

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

政府的经济中职能:保障职能、调节职能、配置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三方面:(1)实现政企分开,(2)分离政府社会管理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3)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改革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要求(2)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宏观调控的目标:(1)保持社会供给与需求平衡(2)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率(3)合理调节产业结构(4)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5)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6)社会公平(公平的收入分配)(7)国际收支平衡

现代市场经济都是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普遍的约束力和严格的强制性,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法律监督)、行政手段(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计划手段,具有指导性)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扩张性(支出大于收入)和紧缩性(支出小于收入)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通过金融系统调节货币的供应量。扩张性(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刺激需求增加,如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降低准备金率)和紧缩性(供应量小于需求量-抑制需求增加,如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处理产业之间按相互关系,纠正结构扭曲、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布局政策(调节产业区域分布,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

(4)其他政策:收入分配、区域、投资、价格管理、对外经济政策,汇率政策等

企业制度形式:个人业主制(如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合伙制(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出资,承担无限责任)、公司制(有限责任公司-中小规模、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型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基础、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专家经营为特征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社会保障内容:社会保险(基本纲领)、社会救助(最低纲领)、社会福利(最高纲领)、社会优抚(特殊纲领)、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补充纲领)

基本原则: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公平与效率结合,城乡有别

(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市场机制是价格机制,价格是市场经济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是竞争;竞争的手段主要包括价格、质量、服务

企业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市场活动的主题体

居民向要素市场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土地调剂使用权

(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

7、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党建:两大问题(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拒腐防变能力)

三大方面: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做风建设

三大优势: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

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政治体制改革原则:(1)自我完善(2)从我国实际出发(3)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进行

8、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理想建设是核心,道德建设是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保证)、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目标:培育四有新人

根本任务: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思邓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

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指导方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是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

重大意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新课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讲信用避免一切向钱看

两手抓:改革开放/打击犯罪,经济建设/民主法治,改革开放/惩治腐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主)

9、一国两制(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

1997.7.1 香港回归,1999.12.20 澳门回归

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外交思想:独立自主(1)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在首位(2)真正的不结盟(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准则)

党际关系: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四、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1、三个代表形成

时代背景:世界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科技发展,文化激荡,国力竞争

历史经验: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经验

现实依据: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国情和党情变化)

2、科学发展观(16届3中全会)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06.12中央经济工作会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指出马思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科学执政)

第七部分:行政管理

1、行政管理:主体是政府;内容是国家事务,基础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依法进行

2、发展趋势:(1)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

(2)效率、效能和成本的统一

(3)法治和德治统一

(4)管理和服务统一(政府改革目标模式:创建服务性政府)

(5)行政决策和执行分离

3、行政管理职能:政治职能(如国防、外交、公安工作、司法行政等管理)

社会职能(教育、卫生、科学、文化、体育、环境等)

4、政府基本职能:政治(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管理)、经济(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国有资产管理)、文化(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

业、卫生事业)、社会职能(劳资协调、公共建设、社会保障、社会服务、优抚安置)

5、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关键):转变政府职能(其内容是:政企分开(关键))

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关键),政市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

6、行政组织:狭义指国家机构中的执行机构;广义指一切有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功能的组织机构

含:国务院、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县、乡(镇)等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办事机构和派出机构

构成要素:职能目标、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权责体系、规则体系、行政经费

分类:首脑机关(领导机关如内阁)、职能机关(如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办及地方政府的厅、局、处、科)、辅助机关(办公机关如办公室)、咨询机关(参谋机关)、派出机关(如街道办事处)

设置依据:法律依据(宪法、相关法律、自由量裁权)、只能依据

设置原则:精简高效、职权责一致、完整统一原则

我国行政组织体系:中央(国务院办公厅、组成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其他国务院非常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地方(省级政府机构,市级(地区、州、盟)行政机构,县、乡镇政府机构、特别行政区政府)

7、行政领导:

方式:强制、说服、激励、示范方式

类型:集权(自决或独裁)、分权(民主)、放任(无为而治)型

权力:法定、奖惩、专家、归属权利

职责:制定目标、制定规范、指导监督、组织协调

责任:法律、行政、道德、政治责任

8、行政决策:提高行政效率的最重要手段

原则:民主、系统、可行、效益、优化、法制、公正、动态原则

基本类型:独裁制(表现为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军人独裁型),议会制(美国总统制、英国内阁制、瑞士委员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程序: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决策活动、审查活动四阶段

方法:调查研究(抽样调查、问卷、观察、文献、访谈),预测研究(专家会议、头脑风暴、德尔菲法,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法),方案研究(列举筛选、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决策树、方面派排除、组合排列法)

9、行政执行:

原则:公正原则,依法行政原则,效能原则

10、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是核心理念。

法律保障:行政立法(主体:国务院及各部、各委员会、直属机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较大的市人民政府,经济特区市人民政府),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法于1990.10.1实施),行政赔偿(人身:

支付赔偿金,财产: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恢复原状)

行政方法: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

现代行政方法:系统方法,目标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其他(网络规划技术,线性规划技术,民意测验,科学预测,概率统计)

11、行政监督:

体系:(1)内部一般监督:上下级之间的监督、职能监督、主管业务监督;内部专门监督:行政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的监督(2)外部法制监督: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监督;社会监督:如舆论监督

程序:确立标准、调查研究、评价过程、纠正偏差和失误、总结经验

第八部分:公文写作与处理(阅读)

1、公文:广义指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为处理公务而形成的文字材料

狭义指:公文是政党机关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公文。

特点:公务性、规范性、法定性、程序性、政治性、权威性、时效性、规范性

格式:分数序号用虚位如01;

密级分秘密、机密、绝密,机密★6个月(一年);

紧急程度:党分特急、加急,行政机关分特急、急件,电报分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联合行文主体排序:党、政、军、群;

发文字号:国发【1999】1号,联合行文时只标注主办机关字号

标题: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文种

省略机关:内容不重要的内部公文

省略主题(事由):正文极短时

也可只写文种,如《通知》

上行的请示性公文只能有一个主送机关,公布性及法规性公文一般不标注主送机关

附件放在公文成文日期之后,另起一页与正文一起装订

成文时间指生效时间,以签发日期为准

生效标志:表现形式为印章,一般公文除会议纪要外,不加印则无效

语言要求:准确、庄重、朴实、精炼、严谨、规范

格式:自然、完整、严谨、连贯、匀称

2、公文处理: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即公文从撰写制作、传递管理、到最终归档或销

毁的全部活动

行政公文处理的主要任务:拟制、传递、办理(发文:草拟、审核、签发、复核、缮印、用印、登记、分发等;收文:签收、登记、审核、拟办、批办、承办、催办等)、管理

第九部分:常识(P303)

重庆的设置:1997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时间;19世纪中叶

补充:

1、国情:

(1)陆地面积960万,世界第三;海域面积473万;海岸线总长度32000多公里;岛屿5400多个

(2)国土资源4大特点:山地多、平地少、耕地少(世界人均1/3),绝对量大人均量少,分布不均,耕地后备资源少,难利用的土地多

(3)水资源:可利用水资源居世界第五

(4)矿产资源总储量世界第三(5)世界第三能源生产大国

(6)四大自然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7)民族概况:汉族占93.3%,少数民族中壮族最多(1300多万),珞巴族最少(2000余)

(8)经济实力:国内生产总值(GDP)2005年世界第四,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综合国力2006年世界第六

2、重庆市情:

(1)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辖区面积82403平方公里,

(2)下辖40个行政区县:19个区,21个县;市政府驻渝中区

(3)人口:49个少数民族,共175万(其中土家族113万,苗族52万);总人口3144.23万(少数民族占5.6%)

(4)森林覆盖率20.49%,锶矿是重庆的特色矿种(居全国之首,锰矿第二,钒、钼第三),拥有亚洲最大的铝加工厂

3、国际贸易关系: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理论:成本优势理论(绝对和比较)、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上半叶,瑞典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产品生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弗农,1966年提出;含创新,成熟,标准化阶段),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政策组成:总贸易政策,商品和服务贸易,国别、地区贸易

国际贸易政策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

(我国进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4、外汇:本质是支付手段或债权(国际储备手段和国家财富的象征)

汇率:我国实行浮动汇率(政府不加干涉)

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直接干预(政府直接干预买卖外汇)和间接干预(汇率等金融调节、公开宣告)

5、国际投资:根本目的是实现价值增值

特点:投资主体单一化,环境、目标多样化,投资运行复杂化

分类:国际直接投资(投入国外企业等)、国际间接投资(用于购买债券等)

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合营企业,独资企业,BOT式(建设-经营-移交,一般针对重大项目)

各国利用外资的优惠:特殊行业优惠,税收优惠,回扣优惠,加速折旧优惠(我国还有政策优惠)

6、国际经济组织:4个

(1)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1.1成立,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

我国2001.12.11日加入,目前共148个成员国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于1946,中国是创始国之一。1980.4恢复席位

(3)世界银行(全称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1945.12成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1980恢复

(4)联合国(UN):1971年恢复

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1、地区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达成经济乃至政治上的联盟

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经济联盟扩展政治联盟)

2、国际经济全球化:

内涵: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四类经济大国和一个国家经济集团:美国、苏联(当时)、日本、中国、欧盟

3、国际经济协调:目的是稳定和发展国际经济、主体是各国政府和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

内容:贸易领域中的国际经济协调,货币金融领域中的国际经济协调,经济增长和债务中的国际协调

手段和组织:贸易条约与协定,国际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金融机构

我国对外经济的协调手段: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

4、国际经济秩序变化:

(1)南北经济关系分析:1964

(2)国际经济新秩序提出:1964第二届不结盟会议第一次提出,1974第六次联合国会通过相关文件

(3)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1974特别联大通过

科技(阅读):

1、生命科学成为21世纪全球关注的活跃领域

2、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核心问题:基因组多样性,基因组的表达和时空调节,模式生物基因组研究和

3、蛋白质组学:研究蛋白质的表达和修饰状态

4、21世纪是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世纪

5、激光、超导和超流都是玻爱聚的结果

6、宏观:质量在10-15g,尺寸在5-10cm以上的物质,一般服从经典力学

7,当代自然科学三大课题:基本粒子、天体演化、生命起源

8、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11或22年为周期)

9、纯粹数学主要包含代数与数论,几何与拓扑,分析学三部分,核心数学指纯粹数学的核心

10、地球环境(气候系统):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11、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是亚洲第一个科学钻孔

12、功能分子:光敏,电学,催化、选择分离、医学和其他功能分子

13、揭示脑的奥秘是当代自然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14、三大调节系统:免疫、内分泌、神经;蛋白质是最重要的一类药物受体

15、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6、全球气候变化指1900年来出现的气候变化,是人类行为引起的而非自然的,20世纪70年代气候变暖作为全球问题提出

17、纳米技术:80年代末兴起的,0.1-100nm范围内的物质为研究对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