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趣谈:宰相长孙无忌是怎么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长孙无忌

历史趣谈:宰相长孙无忌是怎么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长孙无忌

历史趣谈:宰相长孙无忌是怎么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长孙无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宰相长孙无忌是怎么的人历史如何评价长孙无忌

导语: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

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

历史如何评价长孙无忌

总评

长孙无忌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为贵戚,权重而不专,对唐皇室忠心耿耿,尽智尽力,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贡献。

历代评价

李世民:①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②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③司空、齐国公无忌等,并策

生活常识分享

高士廉与长孙无忌的关系

高士廉与长孙无忌的关系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士廉与长孙无忌的关系》的内容,具体内容:高士廉是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早期曾为隋朝官员,后归顺唐朝,成为唐太宗时期有名的大臣。而更令他被世人所知的除了他本身的才华与功绩之外,应该就是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这两位历史上的名人了。那么,... 高士廉是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早期曾为隋朝官员,后归顺唐朝,成为唐太宗时期有名的大臣。而更令他被世人所知的除了他本身的才华与功绩之外,应该就是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这两位历史上的名人了。那么,他们几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 高士廉有一个妹妹嫁给了长孙晟。婚后,两人便生下了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高士廉和这个妹妹的感情非常好,在长孙晟去世后,他因为担心妹妹的生活问题,就毫不犹豫地将妹妹以及孩子接回自己家中居住。因此,长孙无忌兄妹俩可以说是这个舅舅抚养长大的。 高士廉对于长孙无忌来说,既是舅舅,也是父亲,两人感情深厚。在高士廉被贬官后,他需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任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将妹妹一家的生活妥善地安置好。高士廉担心自己走之后,妹妹的生活没有着落,于是将大房子卖掉,买下一间小房子来让他们居住,还将剩下的钱财分给了母亲和妹妹。

隋朝灭亡后,高士廉和长孙无忌都成为了唐朝的官员。在唐太宗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之后,高士廉也变成了唐太宗的姻亲,自此更加为了唐朝的江山社稷,竭力付出自己的精力与心血。 高士廉因病去世之后,唐太宗和长孙无忌都伤心不已。唐太宗曾想去往高府哭灵,但被房玄龄极力劝阻。唐太宗不听,执意前往,最后是正在高府灵堂的长孙无忌得知消息,才赶来流泪劝谏唐太宗,说舅舅临终遗言是不愿因自己的死让唐太宗屈尊前来,唐太宗这才作罢。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世人常拿两人做比较。要我说,两个没有可比性,因为他们两人跟李世民的关系不同。亲属远近与才能高低,孰轻孰重真的很难说。长孙皇后在死时曾说不要重用长孙无忌,要保护房玄龄,李世民答应了后者却没有做到前者。 房玄龄是李世民的谋士,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和杜如晦,合成房谋杜断,说明房玄龄是李世民的一把好手。房玄龄和李世民是出生入死的兄弟。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自家人,因为长孙无垢嫁李世民为妻。 按官位看,房玄龄在贞观时期从从二品进位到正一品的司空。长孙无忌在太宗时期是正一品的司空、司徒,在高宗时期是正一品的太尉。两人刚认识的时候房玄龄官高,长孙能力稍差。之后长孙逐渐进位。 到后期盖过房玄龄,甚至在李世民死后,长孙能对李治指手画脚,后被李治打压。两人政见不同,房玄龄是宰相,多为国家考虑。长孙是国舅,会站在家族的立场上。 在学识为人方面,两人不分伯仲。房玄龄博览群书,善于写文,曾受诏

宠辱不惊-作文

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 此为明代陈继儒所著《醉古堂剑扫》中的名联。 《醉古堂剑扫》又名《幽窗小记》,是中国修身养性三大奇书之一。 这两句最早出在洪应明的《菜根谭》中。 寥寥数语,深刻道出了对事对物、对名对利的平和淡泊态度,告诫世人,为人处世要视恩宠和失意如庭前花开花落般平常,不被惊扰牵制;把官场职位去留看作云卷云舒般平常,毫不在意。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 人生得与失,无非名与利,对于宠辱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其一生追名逐利了,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 何以见得?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明证。 古制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会受到贬谪。 被贬官失了宠,跌宕、孤苦,于是亲近自然,寄情山水,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很多古典优秀作品。 等过了一段时间,时过境迁,皇上觉得被贬的人还不错,于是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名誉,受贬的官员人品文品双全,随之载入史册,这就是所谓的贬官文化。 所以说,能做到泰然以对、宠辱不惊绝非易事,宠辱不惊不是弱者和失败者无奈之下的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解嘲,不是消极的回避,

也不是看破红尘,而是远离名利、远离喧嚣的一种坦然,一种从容,是一种达观、崇高的境界。 宠辱不惊的人和事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这里讲述一个《唐书·卢承庆传》里的故事。 话说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度,天下大乱。 当时唐国公李渊任太原郡太守,是太原郡行政和军事上的一把手。 李渊对隋朝忠心耿耿,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眼见隋炀帝的统治日益残暴,隋朝江山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作出在太原起兵反隋、夺取天下的决定。 当时幽州涿县人卢赤松,听说李渊兴兵反隋,便到霍邑迎见李渊。 李渊反隋前,卢赤松任河东县令,先前就认识李渊。 李渊兵到后,他立刻弃县迎接李渊,之后成为李渊的僚属,拜为行台兵部郎中。 因卢赤松有呈献河东通路的功劳,而且与李渊关系密切,李渊建唐后,封卢赤松为范阳郡公。 卢赤松有个儿子,叫卢承庆,长得相貌堂堂,仪态大方,又博学多才。 卢赤松去世后,卢承庆年纪尚小,便继承了范阳郡公的爵位。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卢承庆被任为秦州参军。 有一次上朝奏报河西军情,说得头头是道,很有见地,李世民不觉暗自赞叹称奇,认为他很善于言辞,于是提升他为考功员外郎。

推荐穿越文【第1-100本含剧透】

001、2012年11月〔纵横VIP〕完结文〔穿越时空、权谋、种田文〕作者:闲听落花《秾李夭桃〔正文+番外〕》推荐指数:5星+1(强力推荐) 文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虽重生于微贱,却于这乱世中逍遥绽放。 书评:很高质量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最喜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男女主角相识相恋的过程处理的很好,两人属于未见其人却识其人,还未见面就开始不停的斗法。男主苏子诚围山攻寨时,女主李小幺采用的损招,让人想起不禁捧腹大笑。人们常说:最熟悉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也许就是因为最初相识的方式,导致了两人后面的相知相许。作者文笔娴熟,将两人的情感发展处理的非常到位。第二,配角虽多,但性格分明,人物塑造饱满。最最让我满意的就是没有其它文中“哥哥妹妹间的暧昧”。总之,此文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强烈推荐。 002、2012年〔起点V IP〕完结文〔穿越时空、温馨权谋文〕作者:闲听落花《花开春暖〔正文+番外〕》推荐指数:5星+1【强力推荐文】类型:低调女VS执着男简介:重生成古代美貌小萝莉,和年迈的女乃娘相依为命。虽是自幼失怙寄人篱下,可闲看小桥流水的生活依旧幸福。青梅竹马可守得住?砸在头上的富贵麻烦要怎么办?哼!见招拆招谁怕谁! 评论:女主李小暖是穿越女,在古代的身份是父母双亡的孤女,穿过来时大概五六岁,因为父母双亡寄宿在寺中。男女主第一次相遇是女主在寺里中偷点心时遇到了小正太汝南王世子程恪,大概十二三岁左右,世子以为女主是自己府中的小丫头,正想好好的教训一番,没想到女主使出了经典绝招(类似猴子偷桃之类)让小正太吃了大亏,然后溜之大吉了。 后来小暖被古家收养,古家夫人是小正太的姨妈,小暖在古家受到老太太的宠爱,过的不错,古家独子古萧和她从小一起长大,应该算是青梅竹马,小暖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直到世子来访,世子和景王是表兄弟,两人在古家无意见看到了小暖,世子认出就是那个让他吃了大亏的小丫头,如今已生得花容月貌,小暖骗说自己是古家的烧火丫头,并扮演白痴,世子临走时向老夫人讨要了烧火丫头,回去的路上才知道给小暖骗了,二回交锋,世子惨败。 过不多久,世子又来走亲戚了,他也打听出了小暖的身份,夜探小暖闺房,无意中听到小暖一番皇帝的工作是天下最苦最累的奇谈妙论,这下连景王都为小暖动了心,不过在世子的断交威胁下,承诺不打小暖的主意,世子终于见到了小暖,向女主提出要带她回京,小暖提出:聘为妻,奔为妾,除非三媒六聘,决不为妾。世子的婚姻大事自己是做不了主的,起初还以为小暖年纪小,说什么只要他对她好,名份什么的都是浮云,被小暖一脚踢下了河。第三回合,世子完败。 古家全家上京,世子一颗心已彻底遗失在小暖身上,设计二人再次见面,向小暖表白,想说服小暖嫁于他为妾,小暖明确表示,如为妾,情愿死。小暖的决绝吓住了世子,他开始谋算如何能娶小暖,因为小暖出身实在配不上汝南王世子的身份,他拒绝了那些贵女,并表现出龙阳之好,汝南夫妻二人只有这个独子,看他迟迟不成亲还喜欢上了男人,真是急死了,拖了几年,小暖也长大了,世子迟迟不成亲,这时汝南王对儿媳妇的标准也低了,只要世子肯正经成亲就行,世子提出要娶小暖,汝南王这下知道世子这几年情愿名声受损,就是要娶小暖姑娘,终于妥协,为儿子向古老太太提亲,老太太看世子对小暖一片真心,真心希望小暖能幸福,也同意了。 二人成亲后,世子对小暖那个好啊,汝南王妃本来嫌小暖出身太低,对她有点小意见,不过小暖嘴甜又能干,她也看出儿子对小暖是一片痴心,逐渐放下成见,真心对待小暖,所以没有恶毐婆婆的戏份。世子对小暖真是很宠啊,虽然汝南王一家都很急,希望小暖能早点怀孕生子,不过世子认为小暖太小,最好十八岁以后再生,这样危险小一些,就一直没让小暖怀孕,而景王心中应该是欣赏小暖的,后来又让他的母亲贵妃收了小暖做干女儿,这样也能堵住那些嘲笑小暖出身低的人的嘴,小暖的婚后生活应该是非常幸福的。 下面就是争皇位了,景王和诚王争,世子是景王的堂弟,这样又扯到二个派系,还有一群群众演员。本文对比那些个被男主伤害了还深爱不悔的虐文来说,真是太解气了。非常值得一看。 003、2011年〔起点V IP〕完结文〔穿越时空、权谋〕作者:闲听落花《九全十美〔正文+番外〕》推荐指数:5分 文案:跌落在陌生的朝代,冷血的父亲,跋扈的继母和妹妹,上一代的恩怨轮回,逼得她只好逃之夭夭,反正她有高超的医术,有聪明的头脑,到哪里都有好生活!可是,她这到底是算逃出来了?还是没逃出去 书评:女主李青是两岁时魂穿到这个架空的年代的,在这里学会了天下最好的医术,因为医治好了男主,最终在种种因缘下嫁给了男主。男主是个有自己领地的王爷。女主她和所有现代女人一样无法接受一夫多妻,所以对于男主百般推脱就是不愿爱上男主,最后在男主的爱心用下,才慢慢的软化了女主,使女主并爱上他。总之来讲这文总体写得很不错,把男女主角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都写得很好,情节也安排得合理,但是我就是无法接受男主有别的女人,还是在女主嫁给他后,我使无法接受,也不法释怀。唉!所以说他不是我最爱的小说之一。 004、〔穿越时空、江湖儿女〕作者:沈沧眉《与艳少同眠。出版名:大明江湖宅女记》推荐指数:5分+1(语言幽默,男主很强大) 文案:现代女子方怡穿越到明朝仁宗年间,成了江湖第一帮派,御驰山庄的庄主容疏狂,很不幸的又赶上汉王朱高煦暗中招纳江湖人士,意图谋反。迫于强大的压力,御驰山……武侠仙侠传统武侠。 书评:这是篇很经典江湖恩怨小说。文笔构思精妙,文笔十分流畅,是为极品。虽然仍走的是江湖恩怨、连环阴谋、儿女情长的武侠套路,但绝对是一篇让人耳目一新,不忍释卷的好文! 男主是个天才,武功智谋无人能敌,是江湖中人人口称的神密人物,文中并没有描写他有多么多么英俊,多么多么邪媚,而是通过江湖人物口中的述说的从前“艳少”,让人觉得他就象一个神话一样神密而吸引人,使我想起从前古龙笔下的大侠们。女主是穿的,成为一个山庄的庄主,性格率真非常令讨人喜欢,让我们拭目以待这对“古今个性”组合如何在江湖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吧! 我是真的很喜欢这本书穿越小说,男主“艳少”那种现代言情小说中的理想男主,有钱有房有车、有相貌有学识有风度有涵养、有可爱有调皮有深情、更有嘿嘿……那个啥,“激情”。文中也没有复杂的三角恋情,没有1女N男的俗套,就是一对一,从一而终,无论是从前疏狂的记忆爱属于林少辞,还是现在的疏狂,她也只爱艳少这个“老”男人。嘿嘿,题外话,俺是个严重的大叔控大叔控! 005、2012年03月完结文〔穿越新唐、重权谋、轻宅斗、微种田〕作者:作三月果《新唐遗玉〔正文+番外〕》推荐指数:5星(大爱男主,女主有点作,有肉肥而腻)文案:穿越附赠严厉老娘一位——亲自教学,捣蛋就要被扫帚打P P;书虫大哥一个——腹黑天性,以逗弄自己为乐;调皮二哥一枚——挨揍不断,专门负责“活跃”气氛。但是,请问,一家之主的爹,您闪去哪里了?算了,俺要知足常乐——农家也是家,没有爹的日子,还有娘~看咱种树养田,靠着异能来发家!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也 选段阅读与参考答案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也选段阅读与参考答案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也选段阅读与参考答案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会员整理点击数: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也。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太宗在藩,引入幕府,数从征伐,累除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渐蒙恩遇,参预谋议。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迁左卫将军,以功进封潞国公,赐邑千户,寻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时将讨吐谷浑伏允,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以君集及任城王道宗并为之副,平吐谷浑而还。十一年,与长孙无忌等俱受世封,授君集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明年,拜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遇,方始读书。典选举,定考课,出为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 高昌王麴文泰时遏绝西域商贾,太宗征文泰入朝,而称疾不至,诏以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及军至碛口,而文泰卒,其子智盛袭位。智盛计无所出,遂开门出降。君集分兵略地,遂平其国,俘智盛及其将吏,刻石纪功而还。君集初破高昌,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将士知之,亦竞来盗窃,君集恐发其事,不敢制。及京师,有司请推其罪,诏下狱。中书侍郎岑文本以为,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遂上疏祈免。疏奏,乃释。 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快快。十七年,张亮以太子詹事出为洛州都督,君集激怒亮曰:“何为见排?”亮曰:“是公见排,更欲谁冤!”君集曰:“我平一国,还触天子大嗔,何能抑排!”因攘袂曰:“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亮密以闻,太宗谓亮日:“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若以属吏,君集必言无此。两人相证,事未可知。”遂寝其事,待君集如初。寻与诸功臣同画像于凌烟阁。 时承乾在东宫,恐有废立,又知君集怨望,遂与通谋。君集子婿贺兰楚石时为东宫千牛,承乾今数引君集入内,问以自安之术。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衅以图之,遂赞承乾阴图不轨,尝举手谓承乾:“此好手,当为用之。” 及承乾事发,君集被收,楚石又诣阙告其事。太宗亲临问日:“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①验耳。”君集辞穷。太宗谓君集日:“与公长诀矣,自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因欺欷下泣。遂斩于四达之衢,籍没其家。君集临刑,容色不改,谓监刑将军日:“君集岂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尝为将,破灭二国,颇有微功。为言于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由是特原其妻及一子,徙于岭南。 [注]①鞫:审讯、查问。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典选举典:掌管 B.素无学术学术:系统而专门的学问 C.君集被收收:拘捕 D.遂寝其事寝:止,不再追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侯君集“好矜夸”的一组是 ①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 ②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 ③此好手,当为用之。 ④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 ⑤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衅以图之。 ⑥然尝为将,破灭二国,颇有微功。

赵晓耕中国法制史笔记

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一、西周的法制思想与法律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为谋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 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这种“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具体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的影响。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的治国方针。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纣的理论问题,而且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这种法律思想的形成,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这一法律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政府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1.礼的内容与性质。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商周两朝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都有所补充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 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方面。“亲亲”,即要求在家庭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在“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下,又形成了“忠”、“孝”、“义”等具体精神规范。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 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2.“礼”与“刑”的关系 (1)“出礼入刑”。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规则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 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 ..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 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 ..,后意乃怿。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 ...。魏徵谏曰:“昔 ..,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 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D.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作文素材摘抄

从史书记载来看,长孙皇后对妃嫔与宫人的态度是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当她们生病时,皇后会把自己的珍贵药品赏赐给她们,因此妃嫔与宫人对她无不爱戴;[134]豫章公主的生母难产而死,长孙皇后便将豫章公主抚养膝下;[135-136]后宫中不论嫡出皇子还是庶出皇子,长孙皇后都一样教导他们,要勤俭节约,所以即便是太子李承乾想要添加东宫的器物,长孙皇后也没有答应,并严肃地说:“身为太子该担心的是品德不够,名声不够,而不是担心东西不够用。”[137-138]这样宽和仁慈的六宫之主的确是贤惠,但这并不是长孙皇后被后世之人赞誉为一代贤后的最重要的原因。 根据史书的记载,长孙皇后少好读书,即便是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所以能够经常与唐太宗谈古论今,对丈夫的朝政大有裨益,也让宫廷中没有冤枉的刑罚。 [20][139] 长孙皇后不仅自己爱好读书,甚至很有可能经常与丈夫一起和乐融融地共执书卷秉烛夜谈,所以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爱的骏马突然无病死掉了,唐太宗迁怒于养马的宫人,想要杀掉他,长孙皇后并没有直接为宫人求情,而是对丈夫谈起了两人曾经共同读过的一个故事:“过去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就请求列举养马人的罪过,说:‘你养的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君因马死而杀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埋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必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齐景公听后便赦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曾经在读书时看到过这件事,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妻子的这番话自然会意,后来他又对房玄龄说:“皇后在很多事情上都能启发影响我,对我极有好处。[140] 不仅如此,长孙皇后还时常在唐太宗盛怒之时保护朝中的功臣不受责罚,一次唐太宗下朝回宫后,勃然大怒道:“我以后要找机会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是谁惹怒了陛下,唐太宗回答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于是长孙皇后便立即退下,换上朝服站在庭院内向丈夫表示祝贺,唐太宗惊奇地问自己的妻子这是为什么。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于是唐太宗便转怒为喜,而以谏臣著称的魏征也免于了一次祸患[141-143]。[144-145] 甚至长孙皇后病危后与丈夫诀别时,仍不忘为因过错被遣回家的房玄龄求情:“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久,为人小心谨慎,颇有奇谋秘计,他知道的事情从无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么一位大臣[146-147]。” 同时,长孙皇后也深知外戚与后宫干政于国于家无益,于是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明确指出汉朝的明德马皇后并没有做到抑制外戚,长孙皇后则对于这点一直引以为鉴。[148-149] 所以当唐太宗每每向她询问朝廷中的赏罚之事时,长孙皇后则回答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我一介妇人,怎么敢置喙国家大事呢?”唐太宗坚持要听自己妻子的意见,但长孙皇后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139] 所以当唐太宗想要给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高官厚禄时,长孙皇后坚决请求唐太宗收回成命,并让自己的哥哥主动辞去要职,最终唐太宗只得解除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的官职,只给了他赵国公、开府仪同三司的闲散官爵,长孙皇后这才莞尔一笑[9]。[10] 所以长孙皇后临终前仍要一再嘱托自己的丈夫:“我的家人有幸结为皇室姻亲已经是很大的荣幸了,他们并非是因为才德出众才坐上了如此高位,所以很容易遇

长孙氏介绍

皇后长孙氏简介 提起封建时代的后妃、许多人都对她们没有好印象。确实,我国历史上后妃凭借自己的特殊身分,营私结党,扰乱朝纲,甚至祸国殃民的事情,时有发生。然而,也有一些后妃,贤慧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政治、稳定社会起了积极作用。在她们当中,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是最突出的。 长孙皇后是鲜卑族人,自幼精通文史,父亲在隋朝当过官。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皇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李建成一伙常在唐高祖李渊面前陷害李世民,企图借刀杀人。高祖听信了他们、疑忌甚至僧恶李世民。长孙氏“孝事高祖,谨承诸妃”。在险恶的形势下勉力排解高祖对李世民的嫌猜。到了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李建成的紧急关头,长孙氏又挺身而出,亲自激励士气,促成了事变成功,李世民由此登上帝位。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功臣元勋,太宗打算委之以显官要职。长孙皇后坚决不允。并让长孙无忌“苦求逊职”,直到大宗改授权限不大的官职为止。在一人荣耀、满门生辉的封建社会里,长孙氏贵为皇后,却“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实在难能

可贵。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政举,也得益于长孙皇后的良言劝导。直言敢谏的魏征经常触犯“龙颜”,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悄然退下,一会儿又穿着参加隆重礼仪的朝服走上,太宗十分惊讶。她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魏征等忠臣更加倚重。 封建社会后妃之间争宠竞幸,互相残害的劣迹屡见不鲜,而长孙皇后却能体恤、爱护妃嫔。她对妃嫔生的子女“慈爱逾于己生”,妃嫔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药送去,因而“宫中无不爱戴”。长孙氏虽然位尊皇后,但生活仍比较俭朴,平日衣物仅够穿而已。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三十六岁时染病不起,临终留下遗嘱:依山而葬,不用造坟,也不用棺椁(guo果,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以木器瓦器俭薄送终。同时规劝太宗纳忠容谏,不受谗言,节制游乐打猎和役使百姓。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

1.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 (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确立。 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 (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四是.奖励军功。 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 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律,均布也”。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1.缇萦上书救父。 (1)奴隶制五刑 答:奴隶制五刑:即黥(墨)、劓、刖、宫、大辟。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辞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即死刑。 (2)分析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 答:这次刑制改革,经过文景两位皇帝,时间长达20多年,反映了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后世多认为是出于“悲怜”缇萦,体现文帝德政,但本质在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既要惩罚犯罪者,又能使其保存劳动能力,以利于其统治。但是,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和转折点。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4)秦汉的徒刑种类。 答:秦朝的徒刑: A .城旦、舂。城旦,适用于男犯,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的一种徒刑。舂,适用于女犯。秦朝根据生理条件,对罪应城旦的女犯施以舂米以供刑徒口粮的劳役。舂的刑期与城旦一样。 B.鬼薪、白粲。鬼薪,适用于男犯;白粲,适用于女犯。鬼薪是指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以供宗庙祭祀之用。白粲指强制女犯择米使正白,以供宗庙祭祀之用。二者刑期皆为三年。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在世界各国都有记载家族渊源的家谱,或类似家谱的谱牒。家谱编排血脉延续顺序常用“世祖”和“世孙”等词汇。世,指宗系。 一、世祖和世孙的概念 1、世祖。指祖先,一般有两种含义。 (1)是相对“始祖”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认定概念。如果认定甲某人是某一族的始祖,那么他就这一族的始祖,称为第一世祖,简称“一世”;一世祖之子为二世祖,一世祖之孙为三世祖,以此类推。如华夏民族认定炎帝黄帝为始祖,所以炎帝、黄帝皆为一世祖,他们的后代为二世祖、三世祖……这种方法只要认定始祖,就可向下顺序编号,不存在计算的问题。 (2)是相对“父亲”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推定概念。如果乙某人要寻找自己的先祖,那么他的祖先根据相隔的代数被称为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但是这里世祖的计算有从谁开始算,算到那一代的问题,也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2、世孙。指宗系之孙,也有两种含义。 (1)世袭祖爵之孙(孙子)辈。如)《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康三年》:“四月,庚午,充薨,世子黎民早卒,无嗣,妻郭槐欲以充外孙韩謐为世孙。”胡三省注:“世孙,谓嫡孙承祖父之世者。”这里的“世孙”是一种称谓,不存在计算问题。 (2)辨别辈分的用词。指后代的意思,并非孙子的意思。既然是后代,就存在着计算的问题。 二、世祖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的计算都是从甲某人往下数,数到哪一代却有不同观点。 1、数到本身上一代。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的上一代,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如唐代开国功臣长孙无忌(594~659)的世系:长孙道生(370~451)——长孙抗——长孙观——长孙稚(?~535)——长孙子裕——长孙兕——长孙晟(551~609)——长孙无忌。从长孙道生数到长孙无忌的上一代长孙晟,共7代。《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正作:“(长孙无忌)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 2、数到本身这一代。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本人,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同样是唐代史书,《新唐书》就没有用《旧唐书》的计算方法,其《新唐书·赵宗儒传》载:“(赵宗儒)八代祖彤,后魏征南将军”。赵宗儒(746~832)是中唐宰相,他的世系为:赵彤——赵鉴——赵荣——赵德言——赵景——赵敬先——赵骅(?~783)——赵宗儒,从赵彤数到赵宗儒本人,共8代。

英果类我:唐太宗给吴王李恪准备的催命符

说到吴王李恪,很多人会立马联想到电视剧中那些偶像明星演绎的文韬武略的身姿,以及史书上唐太宗在想要立李恪为太子时的四个字评价:“英果类我”。然而当真翻遍史书却会发现,除了这干巴巴的“英果类我”四个字外,能够找到的关于李恪实打实的“政绩”唯有劣迹斑斑: 1、李恪改封吴王之前被罢官斥责—— 《大唐故恪墓志铭并序》:(贞观)七年,还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居鲁卫之亲,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宰司申切责之旨。……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淩践稼穑,扼青兕於云泽,褫文豹於平林。大马悠悠,掩旬弥晦。主相之奏,屡闲於丹陛;士师之请,频造於青蒲。 2、李恪改封吴王后而权万纪到任其长史之前被谴责—— 《册府元龟◎宫臣部·正直》:权万纪为西韩州刺史。会吴王恪以骄纵被谴,拜万纪为长史。万纪厉其抗直,恪遂折节从之。 3、权万纪到任李恪长史之后的安州—— 《唐会要卷第六十一御史臺中彈劾》:貞觀十一年。吳王恪好畋獵。損居人田苗。侍御史柳範奏彈之。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七王韩苏薛王柳冯蒋》:(柳)范,贞观中为侍御史,时吴王恪好田猎,范弹治之。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 4、权万纪到任李恪长史之后的安州——

《新唐书·李恪列传》:坐与乳媪子博簺,罢都督,削封户三百。 这些可都不是什么好事,不是李恪因为表现不好被唐太宗斥责,就是因为打猎踩坏了老百姓的庄稼而被朝官弹劾,并被罢免了都督的头衔,还削去食邑300户;又或者是与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免都督的官职以及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 仅仅因为一点小错就导致都督的头衔多次被摘,甚至连实封也连续被削去了600户,李恪这样的遭遇在当时的诸皇子中堪称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就连后来被赐死的李佑,好歹在贞观十七年谋反前还保住了都督的头衔。而李恪原本身为都督的时候,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但被贬为刺史后,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么一块地方了。 从贞观十二年起,李恪在安州刺史一职上一待就是十一年,即便是唐太宗去世后,李恪也只是被唐高宗任命为了梁州刺史。别的皇子都是风风光光地管理着好几州的封地,唯独李恪只能守着安州这一块封地度日如年,这样的惩罚对于李恪来说,不可谓是不重。 如此一来就很令人费解了:为什么身为大唐的一介吴王,李恪的所作所为不仅根本无法体现他的“英果”之处,反而如此的令人失望? 不要以为李恪的品行如此恶劣是因为胜利者篡改了史书,想想与李恪同时代的汉王李元昌也是失败者,历史上项羽、曹植、司马攸等等都是失败者,为什么别的失败者都能有才华横溢的史实流传后世,李恪却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词而再无具体事迹可言?所以这与胜利者的史书无关,而是史官可以出于对武则天称帝的痛恨以及对李恪本人遭遇的同情而溢美一下李恪,但仍无法掩盖李恪没有真材实料的史实。 至于唐太宗对李恪的评价是“英果类我”,就更加是某些人断章取义的结果了。因为只要看看史书上记载的原文就可以知道,唐太宗说李恪“类己”是在意欲立储的时候——在立储这种环境下,不说李恪像自己,难道要说李恪不像自己?

李世民与长孙之间的爱的证明

李世民与长孙之间的爱的证明 (摘自一些贴友的见解) 1-9集-唯一的爱--长孙无容 李世民与长孙无蓉 李世民对长孙惊为天人一见钟情,长孙认为李世民能成就一番事业对其心存爱慕长孙与李世民两情相悦。 歌舒云也渐渐被李吸引,但李并不喜欢歌舒云(从第5集李世民去太原前与李秀宁对话和到太原及雁门关时不断提起长孙可以看出) 10-30集-略胜一筹--长孙无容 由于和歌舒云歌不断接触,歌舒云有多次舍身救李世民,李世民喜欢上了歌舒云(从第10集李和歌打架,谈天下大事李还夸歌PL开始喜欢。后来又与歌在岛上过了8天)我们也不能怪李世民花心要是有一个长相和见识都不错(当然,长孙最美),愿为你舍命的异性,你们又朝夕相处,你能不动心吗?但李世民并没有忘记长孙,李世民一听说洛阳要打战就让人去接长孙。 31集-最后今生挚爱--长孙无容 李世民再次见到长孙时发现长孙变得更加勇敢坚强美丽活力四射(具体请看31集)李世民更爱长孙了。李世民娶无容的时候说:我李世民终于如愿以尝了。 蓉是纯粹为爱情而出现

(顺便再说说长孙无蓉,小李以及哥舒芸) 先不说芸是虚构,不存在的。就动画而言,从片头就可以看出蓉是第一女主角,片头中第一个出现的李世民,第二个就是蓉,而且片头中有很多世民和蓉在一起的镜头。最最重要的片头定格在李世民和蓉看夕阳的镜头。这跟戏分多少没关系,因为芸大部分是为政治出现的。 有人说是因为芸嫁了人,世民才娶蓉的。不以为然阿. 第1集,世民就对蓉一见钟情。 第2集,就去找蓉,说怕蓉一个人照顾无忌累了。 第3集,就要离开洛阳时,很不舍,说很庆幸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说自己一定会回来,因为洛阳有蓉。还担心蓉会不会忘了自己。要她一定要等自己。一个人在那思念蓉,被秀宁抓到了,以为他在想芸,世民说他真是佩服妹妹的想象力,他对芸根本没那种感觉。而这时候世民和芸已经见了好多面了。 第7集,世民要去雁门,来和蓉告别,要表白却被打断了。最后走时,说有了蓉的祝福,他就一定会平安。然后在夕阳下珍重。 第20集,世民在打仗时,得知长孙无忌没有接到妹妹时,马上命令三宝去接她,说接长孙是最重要的事.手中拿着哥舒云的东西,口中却说着“长孙姑娘你在哪里?” 等到后面,世民和芸在一起时,很大原因是被芸感动了。要承认芸为世民付出了很多。共同流落荒岛不产生感情才怪呢。在荒岛上共同生活了8天,产生了感情,但并不能说世民就不爱蓉了。只是长久分离,有些淡了。 第31集,世民在战地重逢蓉,那种喜悦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弄疼了长孙的手.当世民知道蓉在战地护理伤员时,很惊愕。说什么蓉是黄花大闺女,不能护理那些男人。要知道这种话不是恋人的身份是不能说的。这时候,芸还没有嫁人,所以说因为芸嫁了人才娶蓉是悖论。 第33集,李问长孙可不可以叫她蓉蓉,可以显得与别人不一样,可是被长孙拒绝了.大家注意,一个男人想让自己在一个女孩心目中不一样,这意味着他们的关系也要不一样.再后来,世民老是主动来找蓉,在水里玩。连军营里的人都说小李是长孙的男朋友,长孙是小李的女朋友.这似乎是个公开的秘密了.此外,小李还常常一个人的时候,回忆起她的音容笑貌。 再再后来,芸嫁人了,世民吃了一惊,很大程度上是对朋友的关心。他知道芸喜欢自己却嫁了不喜欢的人。很为她惋惜,但不代表他就会娶芸。如果他想娶她,在荒岛的时候就应该给她承诺。而世民就对蓉说过,让她一定要等自己。 第49集,他再一次向长孙告白,又被长孙拒绝了.(貌似小李向长孙告白了多次,都被委婉的打断了) 最后,蓉和世民结婚时,根本就没想到芸。而且说,他终于如愿以偿娶到了世上第一才女佳人.注意,是如愿以偿,也就是很久以前的夙愿.

古代直诉制度浅议

359条“越诉”就有明确的规定。 “诸越诉及受者,各笞四十。若应合为受,推抑而不受者笞五十,三条加一等,十条杖九十;【疏】议曰:凡诸辞讼,皆从下始。从下至上,令有明文。谓应经县而越向州、府、省之类,其越诉及官司受者,各笞四十。若有司不受,即诉者亦无罪。‘若应合为受’,谓非越诉,依令听理者,即为受。” 在满足了逐级诉讼的前置条件进入直诉的程序之后,对于主体也有专门的限制。根据《唐律疏议?斗讼》 这种规定实质上使得缺乏文化资源的相当一部分百姓被拒于直诉之外。 但即便满足了所有前置条件,还有后置的法律成本——如《大清律例》“越诉”下引“条例”,就明文指出: “凡车驾行幸瀛台等处,有申诉者照迎车驾申诉律拟断。车驾出郊行幸,有申诉者照冲突仪仗律拟断。 擅入午门长安等门内叫诉冤枉奉旨勘问,得实者枷号一个月满,日杖一百;若涉虚者杖一百,发边远地方充军。其临时奉旨止拏犯人治罪者,所诉情词不分虚实立案不行,仍将本犯枷号一个月发落。 凡跪午门长安等门及打长安门内石狮鸣冤者俱照擅入禁门诉冤例治罪;若打正阳门外石狮者照损坏御桥例治罪[按枷一个月发落]。”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总要担负受到刑事制裁。 (二)社会实现成本的制约 在这里,我们可以以清末著名的“杨乃武案”

1800年,他继位伊始 命令受理所有向皇帝上书申冤的案件,结果很快他就无法承受而恢复 了由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负责分案的制度。 王宏宇.中国古代的直诉制度.人民法院报.http://oldfyb.chinacourt.org/old/public/de- tail.php?id=46466. 欧中坦.千方百计上京城:清朝的京控.谢鹏程译.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主编.美国 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P479-480.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唐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唐纪)原文 唐纪四十九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贞元三年(丁卯、787) 唐纪四十九唐德宗贞元三年(丁卯,公元787年) [1]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1]八月,辛巳朔(初一),出现日食。 [2]吐蕃尚结赞遣五骑送崔汉衡归,且上表求和;至潘原,李观语之以有诏不纳吐蕃使者,受其表而却其人。 [2]吐蕃尚结赞派遣骑兵五人护送崔汉衡回国,并且上表请求和好。到达潘原时,李观对他们讲圣上颁诏命令不许接待吐蕃使者,接受了他们的表章,但拒绝接待他们这一行人。 [3]初,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柳浑与张延赏俱为相,浑议事数异同,延赏使所亲谓曰:相公旧德,但节言于庙堂,则重位可久。浑曰:为吾谢张公,柳浑头可断,舌不可禁!由是交恶。上好文雅酝藉,而浑质直轻,无威仪,于上前时发俚语。上不悦,欲黜为王府长史,李泌言:浑褊直无他。故事,罢相无为长史者。又欲以为王傅,泌请以为常侍,上曰:苟得罢之,无不可者。己丑,浑罢为左散骑常侍。 [3]当初,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柳浑与张延赏一起出任宰相,柳浑在计议事情时,屡次与张延赏发生意见分歧。张延赏让亲近的人对柳浑说:相公是有德望的老臣,只要在朝堂上少说话,宰相这一重

要的职位便可保长久了。柳浑说:你替我向张公道歉吧,我柳浑的头可以被砍下,舌头讲话却是不能够禁止的!自此以后,两人便结仇了。德宗喜欢斯文儒雅,不露锋芒,但柳浑朴实而正直,轻率而简易,不讲究庄严的举止,在德宗面前时常还说方言俗语,德宗心中不快,打算将他贬黜为王府长史。李泌说:柳浑气量较小,但是心地正直,没有二心。依照旧日制度,宰相被罢免后,没有担任长史的。德宗又打算任命他为诸王的师傅,李泌请求任命他为常侍,德宗说:只要能罢免他的相职,无论任命他什么官职都是可以的。己初(初九),柳浑被罢黜为左散骑常侍。 [4]初,郜国大长公主适驸马都尉萧升;升,复之从兄弟也。公主不谨,詹事李升、蜀州别驾萧鼎、彭州司马李万、丰阳令韦恪,皆出入主第。主女为太子妃,始者上恩礼甚厚,主常直乘肩舆抵东宫;宗戚皆疾之。或告主y n乱,且为厌祷。上大怒,幽主于禁中,切责太子;太子不知所对,请与萧妃离婚。 [4]当初,郜国大长公主嫁驸马都尉萧升。萧升是萧复的堂兄弟。公主的行为不够检点,詹事李升、蜀州别驾萧鼎、彭州司马李万、丰阳县令韦恪,都出入公主的府第。公主的女儿作了太子的妃子,开始时,德宗对公主所施的恩典与礼数甚是优厚,公主经常直接乘着肩舆到太子的东宫去,宗室亲戚都嫉妒她。有人告发公主行为放荡淫秽,而且为太子作过以诅咒制胜的祈祷。德宗大怒,将公主拘禁在宫中,严辞斥责太子。太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便请求与萧妃离婚。 上召李泌告之,且曰:舒王近已长立,孝友温仁。泌曰: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