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1月5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

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加快推进富民强区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继续抓住和用好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制定、有效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全区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二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十一五”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0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由335亿元增加到16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近3万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45.5∶39.4演进为2009年的9.6∶52.4∶38,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呼包鄂地区率先发展,东部盟市发展步伐

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5%,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十一五”时期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2)“十二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为我们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长期向好,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将为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环渤海和东北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为内蒙古自治区扩大开放、借力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后金融危机时期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内蒙古自治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提供了良好契机。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的出台,将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新一轮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还应当看到,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全区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实现富民强区已成为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期盼,这将为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我们完全有条件继续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期。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内蒙古自治区未来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尚未消除,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很多。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增大,对内蒙古自治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不充分,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偏重,非资源型产业、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原字号”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大,产业竞争力较弱;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大中城市发育不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经济转型中的社会矛盾增加;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供需失衡,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很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对外开放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我们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准确把握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充分把握和利用好面临的发展机遇,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富民强区之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立足于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内蒙古自治区所有问题的关键,作为富民强区的根本途径。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内蒙古自治区获得新的后发优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基本要求是: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坚持做大总量和调整结构并举、在增量中调整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多中心带动的城镇化格局,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落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制度措施,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区各族人民。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优化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推动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节约,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稳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扩大市场空间,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紧密衔接,与尽快改变欠发达基本区情的阶段任务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当前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发展指标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速,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逐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农牧业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层次明显提升,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更加活跃。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平稳快速推进、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布局合理、多中心带动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节能减排达到国家要求,草原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总体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制度更趋完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空间进一步扩大,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经过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使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各族人民生活更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以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内蒙古自治区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努力扩大出口规模,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5)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二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仍处于加快发展和大规模建设时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继续保持足够的投入强度和适当规模。继续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确立企业和社会的投资主体地位,扩大企业直接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

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加强和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重大建设项目。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非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生态环保等产业的投入,引导投资向东部盟市、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倾斜。抓投资必须抓项目,要把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加强项目储备,规划设计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抓好项目建设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和水平。

(6)在扩大消费需求中拓展市场空间。以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导向,加强市场对接,提高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产品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拓展非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延伸和产业多元,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制成品和终端产品在区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加快发展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7)扩大区内消费市场的总体规模。着力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努力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全体居民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引导形成区外居民来内蒙古自治区消费的趋向。

(8)积极扩大出口。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出口商品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保持出口较快增长,逐步增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

(9)落实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密结合内蒙古的区情,认真贯彻国家财税、金融、价格等重大宏观调控方针政策,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差别化产业政策和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政策,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在产业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促进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10)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坚持把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作为首要任务,以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为发展方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转化增值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

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肉类、乳类等主要农畜产品生产,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牲畜单体产量为重点,实施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百万肉牛、百万奶牛和千万肉羊高产创建等工程。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和草原保护力度,加快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重大项目。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建设工程,逐步破解水资源相对短缺瓶颈制约,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作物比重。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稳定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实现提质提效,提高畜牧业产值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深入实施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生态家庭牧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推进农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支持现有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新的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农牧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畜产品市场,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优质农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示范工程,提升机械化水平,推行农牧业标准化,发展集约型农牧业。

完善惠农惠牧政策。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三牧”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完善农牧业补贴机制,形成适合农区、牧区、林区特点的农牧业补贴政策。稳定和完善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制度,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安全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

防灾减灾体系和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牧业经营组织化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

(11)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加快建设国家级能源、新型煤化工、冶金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巩固提升能源和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搞好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现代化水平。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建设大型坑口、路口电站群。加快天然气、煤层气资源勘探和综合开发利用。依托内蒙古自治区丰富优良的农牧业资源,巩固壮大乳、肉、绒、粮油等农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畜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

发展壮大新型煤化工和冶金建材产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推进煤制油、煤制甲烷气、煤基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国家示范工程产业化,积极推进二代煤化工示范项目。抓好自治区重点新型煤化工和氯碱化工项目建设,推进煤化工、氯碱化工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稳步提高钢铁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有色金属产业,按照集约采选、集中冶炼、规模发展、深度加工的原则,推进有色金属加工业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提高水泥等传统建材产业集中度,发展新型建筑材料。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抓好重点产业工程和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以风、光、生物质

发电和煤的洁净利用为重点,抓好大型风电基地、光伏示范电站、生物质电站和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建设,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加强稀土资源储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建设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壮大以稀土、光伏、特种合金和非金属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抓好粉煤灰、二氧化碳气体、余热和废水利用,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大力培育以生物制药、生物育种为主的生物产业,以物联网等技术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电动车及其配套产品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把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壮大一批技术含量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非资源型产业。着力发展煤机、化机、风机、矿用汽车、运输机械及其配套产业等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农畜产品加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和引导内蒙古自治区有实力的企业进入非资源型产业领域。

全面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加强建筑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总承包建筑业企业,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拓宽业务领域,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质等级。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加大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约集聚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组合,支持盟市突破行政界限搞好产业协作,共同谋划建设跨区域的大型产业基地和园区。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

快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本地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大力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巩固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12)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税费政策,营造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和结构优化。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依托煤炭、农畜产品、化工、建材等资源产品优势和口岸优势,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整合提高物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配置能力,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现代商贸中心、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和农村牧区商业网点建设。全面促进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普惠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培育发展会展经济,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强房地产建设规划和宏观调控,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加快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以及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服务业,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加快形成社区服务网络。

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快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提高旅游景区质量等级,

创建一批知名景区和旅游强县。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结合,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吸纳就业、拉动消费、创造效益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培育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走符合内蒙古自治区区情的城镇化路子,科学制定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努力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13)构建符合区情的城镇体系。坚持统筹规划,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多中心带动的城镇化格局,着力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两级城镇体系建设。推进呼包鄂城市一体化进程,大力培育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集中力量加快盟市所在地中心城区建设,打造区域中心城市,适当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增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城市标准,积极发展以县城为重点的中小城市,有选择地建设一批工贸型、商贸流通型、旅游型、边贸型小城镇。搞好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加快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

(14)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要把农牧业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有利于农牧民进城的土地、草牧场流转及管理办法,保障农牧民的权益,为农牧民进城解除后顾之忧。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利用好生态保护、移民搬迁等政策,鼓励农牧民进城。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为农牧民进城居有住所创造条件。加快城镇产业发展,加强农牧民就业培训指导,

为农牧民进城就业提供保障。加强和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使进城农牧民能够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牧民进城落户条件。

(15)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合理调整村镇布局,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进农(牧)家”工程,大力开展村容村貌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实行城乡统一就业管理服务,扩大农牧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6)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推动东西部及各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辐射带动西部盟市发展,共同建设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推动产业的再布局、再集中、再集聚,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加快东部五盟市的发展,加强东部盟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交通、市场对接,主动融入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发展。扩大盟市间联合协作,跨地区优化配置资源,集中打造区域合作中心,形成整体发展优势,加快全面振兴步伐。

(17)推进集中扶持和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扶持力度,实施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推进京蒙对口帮扶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组织实施

好鄂尔多斯对口支援和自治区直属机关定点帮扶兴安盟工作。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完善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兼顾救济救助的综合扶贫开发体系,扶贫对象由绝对贫困人口延伸到相对贫困人口,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转移式扶贫,加强救助式扶贫、保障式扶贫,提高扶贫开发的综合成效。

(18)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从内蒙古实际出发,按照国家对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以点状开发带动面上保护,严格保护节点生态环境,实现以较小国土面积开发换取绝大部分国土面积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用地供给,落实主体功能区的各类政策措施,鼓励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约布局,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能源外送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为重点,着力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9)加快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扩大公路网络覆盖面,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全面打通与相邻省区中心城市的出口通道。有计划地建设与俄蒙相邻口岸连接的对外通道,加快区域内部重点通道建设,加强乡村公路和边防公路建设。完善区域铁路网络,加快推进直达周边省区重要城市和连接自治区东西部的快速客运通道建设。完善民用机场布局,加快现有机场改扩建,大力发展通勤航空,提高民航机场对重要节点城市、主要旅游景区和部

分县级行政单元的覆盖度。统筹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枢纽规划和建设,加强城市道路与铁路、公路站场和机场的有效衔接。

(20)加快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对接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区域电力市场需求,实施“北电南送”工程,积极推进超高压或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外送能力。完善区域内电网布局,加快蒙西电网主干网架建设,尽快建设形成蒙东统一电网。加快铁路、公路运煤通道建设,积极推进天然气和煤气化产品管道输送能力建设。

(2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工程,抓好大中型水库、城市水源工程以及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全区资源性、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加快大中型灌区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发展节水型农牧业。配套完善城市、乡村供水改水工程,重点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积极推进水权转换工程。

(2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加快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络三网互联互通、互相兼容。完善政务网络基础设施,深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抓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努力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3)加强生态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强化草原生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实施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立法,使草原生态保护步入良性轨道。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组织实施国家林业生态重点建设工程,落实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坡耕地改造力度,推进沙漠沙地专项保护治理工程,发展沙产业和草产业。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和能力建设工程。加大管理和打击力度,坚决制止滥垦滥伐、乱采乱建等破坏草原、森林生态行为。建立和完善森林、草原防火预警体系和生态监测体系。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加大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

(2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重点流域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加大对城市、农村牧区及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和监管体制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重点地区地质灾害治理。积极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现由被动减排向主动减排转变。

(25)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节约利用能源,积极实施国家重点节能工程,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节约材料,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节约利用水资源,统筹农牧业、工业、城镇生活和生态用水,提高中水回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和管理,全面落实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编制实施自治区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发挥农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集约化水平,推广循环利用技术,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加强城市、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可持续消费体系建设,构建循环型城市与社区。

(27)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增加森林、草原碳汇,建立森林、草原固碳标准体系,探索开展碳汇交易。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评估考核机制。全面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能力。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大力加强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开发利用好人才资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28)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工程,努力在煤化工、冶金、稀土新材料、新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

提高特色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国家和自治区级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产业化载体升级工程,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和城市集中,培育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基地。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引导各盟市和企业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9)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切实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调整中小学校布局,促进优质资源向农村牧区和薄弱学校流动,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稳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大众化水平,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高、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快发展适应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农村牧区的职业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加强民族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双语”教学工作,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师德师风培养,稳定农村牧区教师队伍。增加教育投入,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浅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文献综述 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

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摘要:本篇综述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格局现状,对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下,经过内蒙古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进入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范围,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我区区域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实现呼包鄂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崛起,其它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地区间合理分工,塑造“东西互动、内外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对于提升我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我区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尽管我区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不断增强、布局不断改善、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各个盟市之间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充分认识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及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充分认识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配置区域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一)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近年来,区域经济差异日趋明显,蒙中呼包鄂地区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极,而蒙东地区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以人均GDP 为例,2007 年人均GDP 最高的地区是鄂尔多斯市,最低的地区为兴安盟,极差为66324 元。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各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如包头市的钢铁、鄂尔多斯市的煤炭和羊绒等发展态势都相当良好,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蒙古族古代文论研究概述

蒙古族古代文论研究概述 【作者】巴〃苏和;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科研处 【原文出处: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8~12页】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5期】 我国蒙古文论研究的开端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到了80年代,对蒙古文论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在蒙古文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深度的开掘、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队伍的扩大、大学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都显示了较强的实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对蒙古族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 研究工作的基础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回顾蒙古文论多年之研究,此学科的奠基工作,一开始就是从认真搜集整理蒙古文论遗产入手的。一是整理出版原著。自50年代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近代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学者尹湛纳希评点本《青史演义》以及他的《一层楼》和《泣红亭》等原著。70年代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把近代蒙古族著名文学理论家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评点本整理出版,并供教学使用。1983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智慧之鉴》。(注:仁钦戛瓦、斯钦朝克图整理《智慧之鉴》,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983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蒙古族教育文献资料汇编》。(注:额尔敦陶克陶编《蒙古族教育文献资料汇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1986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诗镜》。(注:苏尤格编辑整理《诗镜》,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198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赛春阿》。(注:色〃桑布、呼春编《赛春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9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仁钦浩尔劳文集》。(注:巴〃苏和整理《仁钦浩尔劳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93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卜和克什克及其蒙文学会》。(注:额尔德木图、宝音陶克陶《卜和克什克及其蒙文学会》,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1998年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哈斯宝译作〈镇抚事宜〉研究》。(注:巴〃苏和等《哈斯宝译作〈镇抚事宜〉研究》,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书中校勘并考订哈斯宝译作《镇抚事宜》上下二十八章的内容;考证哈斯宝译作《镇抚事宜》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译者、翻译年代;研究译作与哈斯宝评点、尹湛纳希评点的联系。 二是整理选注。蒙古文论遗产除评点之外,相当部分为片言只语,或序跋、或为哲人睿思、或夹杂于史书典籍中。大量的蒙古文论散见于各种文献。所以摘录选注这些文论遗产是蒙古文论遗产整理的又一种有益的基础研究工作。这样的摘录选注工作对文论研究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内蒙古大学蒙古文论研究专家巴〃格日勒图教授对此项工作付出大量劳动。198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巴〃格日勒图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目录(2017-2018含扩展版)

CSSCI(2017-2018)南大核心目录(含扩展版) 【分享】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经过征集、统计、审核、遴选等程序,确定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于2017年1月15日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现分享给大家,若有变动与疏漏,以官方网站为准。 C刊正版目录: 马克思主义理论(21种) 党建·党史 1求是 2红旗文稿 3党的文献 4中共党史研究 5党史研究与教学 6党建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3国外理论动态 4教学与研究 5社会主义研究 6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7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9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0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1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教育研究 2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思想理论教育 管理学(29种) 1管理世界 2南开管理评论 3中国软科学 4科学学研究 5公共管理学报 6科研管理 7管理科学学报 8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9管理科学 10研究与发展管理 11外国经济与管理 12管理工程学报 13中国管理科学 14中国行政管理 15管理评论 16管理学报 17中国科技论坛 18软科学 19科技进步与对策 20经济管理 21预测 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3科学决策 24科学管理研究 25经济体制改革 26系统工程 27系统管理学报 28华东经济管理 29社会保障评论△ 哲学(13种) 1哲学研究 2自然辩证法研究 3自然辩证法通讯 4道德与文明 5世界哲学 6哲学动态 7中国哲学史 8现代哲学 9逻辑学研究 10伦理学研究 11周易研究 12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3孔子研究 宗教学(3种) 1世界宗教文化 2世界宗教研究 3宗教学研究 语言学(24种) 中国语言文字 1汉语学报 2中国语文 3古汉语研究

产业布局内蒙古发展的关键.

产业布局:内蒙古发展的关键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布局政策实施的好与坏影响深远。同时,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结构是否合理,都对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快速增长起着关键作用。内蒙古新政也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寻求产业支撑 近年来,内蒙古工业经济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依旧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段,发展不足成为困扰其发展的主要矛盾。 为有效解决产业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内蒙古正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按照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的要求,注重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对于内蒙古来说,产业支撑的诉求极为迫切。内蒙古新政也将依据其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谋划布局。 不久前,记者从内蒙古经委提供的一份资料中获知,围绕建设我国能源(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正在加速推进“八条产业链”建设,即:煤电网产业链,煤的气化、液化等煤化工产业链,PVC及其深加工的氯碱化工产业链,多晶硅单晶硅光伏电池组件及风机制造、风电场新能源产业链,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一体

化产业链,乳肉绒薯玉米等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稀土及其新材料应用产业链,煤炭机械、化工机械、运输机械、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目前,内蒙古能源、农畜产品加工业已逐步成长为“十二五”期间巩固提升的支柱产业,随着近年来煤化工、冶金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闪光点,分析人士预计,煤化工和有色冶金项目产能将在未来一个时期大量释放,将如约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 据乐观预期,仅凭化工和冶金两大支柱产业,5年后,二者将占据内蒙古工业的“半壁江山”。 区域化产业布局 通过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来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显而易见。但是,地域面积大、人口少的基本区情正在给内蒙古的下一步发展带来天然的局限,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区域经济分化的问题。 那么怎样破解区域经济分化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当务之急。 内蒙古深知其命门所在,为扭转局面,积极顺应形势,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地区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首当其冲。 目前,较为成熟的提法有呼包鄂、锡赤通、小三角经济一体化区域。 在区域协调发展呼声高涨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已先期进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国民经济条件综述

了解内蒙古,认识家乡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国民经济条件综述 经济统计学161104班 20163503674 徐佳宝 一、内蒙古人口发展特征 人口的特征和变化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民族传统和自然资源等。因此,人口的特征和变化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蒙古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因此,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一)常住人口稳步增加,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 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为2520.1万人,与2010年相比,六年常住人口增加47.9万人,年均增加7.99万人。分性别来看,2016年全区男性人口为1302.5万人,女性人口为1217.6万人,性别比为106.97,与2010年相比,性别比下降1.08个百分点。 2010-2016年内蒙古分性别人口情况 单位: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16年底,我国男性人口70815万人,女性人口6745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内蒙古自治区的性别比高于国家总体水平,性别比例结构仍处于失衡状态。因此,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仍非常重要。

(二)多民族共居,汉族人口为主 根据2017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公布的公安户籍民族统计数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汉族、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整个自治区内共有多达49个民族。其中,民族构成中占比最高的五个民族是: 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应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多民族融合,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三)农业与非农业户口退出历史舞台 自2016年7月1日起,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各类涉及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变更的审批一律停止,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原户口性质已统一转换,保存备查。 (四)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明显提高,文盲率略有提高 (1)根据201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全区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21.65%;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37.92%;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7.05%;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8.13%。相比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明显提高。可以看出,随着全区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人口的总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2)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005102人,同2000年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

关于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关于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在告别连续7年全国增长第一的“奇迹”后,2010年,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以14.9%位居全国第四,经济总量跨过万亿元门槛,达到了1.16万亿元,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在“大央企大能源大化工”的发展模式下,内蒙古经济实现了腾飞,然而,这种增长方式也屡遭专家学者和媒体质疑,甚至其GDP的质量和效益被一权威研究机构排在全国倒数第一。全国“两会”期间,内蒙古代表团一些代表提出,应该重新审视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能源产业发展方式。① 飞速发展的内蒙古经济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影响着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新形势新发展前景下怎样能够更好的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关键。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更高价值 “汽车烧石油,却用来运输价值低得多的煤,这是用高级能源换取低级能源”内蒙古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对资源能源的依赖过强,而非资源产业发展不足。虽然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资源能源的依赖过强,①中国经济时报

而非资源产业发展不足,要结束这种能源粗放模式使用的现状。 (二)发展生态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好多通过能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其能源开采时期风管无比,一旦资源枯竭城市就会出现“冷清”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没有重视经济与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就内蒙古而言, 树立这种观念尤为重要, 内蒙古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 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同样发生了环境恶化、人口压力增大、资源严重浪费等重大问题, 已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制约因素。 其次、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全面提高重点污染企业的技术水平 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表明, 我区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 导致资源逐步枯竭, 工业污染远远超出环境容量, 控制难度很大。工业污染的末端治理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模式, 存在着投入高、费时费力, 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明显关系, 治理资金难以筹集的弊端, 其最终的经济代价是昂贵的。企业普遍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不能协调一致, 发展不可持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清洁生产应运而生。清洁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十五”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实现重大跨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39.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95.6亿元,年均增长17.1%,快于“九五时期7.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长速度7.6个百分点,2005年全区人均GDP已达到16331元,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17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快速增长,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为此,特编制《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区循环经济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从我区资源禀赋及产业特点看,也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我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匹配条件较好,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载体,但从总体看,资源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吨标准煤,万元GD 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空间较大。 循环型产业链初步建立。经过“十五”时期的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一些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

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含声明)

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经过征集、统计、审核、遴选等程序,确定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于2017年1月15日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现分享给大家,若有变动与疏漏,以官方网站为准。 C刊正版目录: 马克思主义理论(21种) 党建·党史 1求是 2红旗文稿 3党的文献 4中共党史研究 5党史研究与教学 6党建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3国外理论动态 4教学与研究 5社会主义研究 6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7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9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0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1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教育研究 2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思想理论教育 管理学(29种) 1管理世界 2南开管理评论 3中国软科学 4科学学研究 5公共管理学报 6科研管理 7管理科学学报

8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9管理科学 10研究与发展管理 11外国经济与管理 12管理工程学报 13中国管理科学 14中国行政管理 15管理评论 16管理学报 17中国科技论坛 18软科学 19科技进步与对策 20经济管理 21预测 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3科学决策 24科学管理研究 25经济体制改革 26系统工程 27系统管理学报 28华东经济管理 29社会保障评论△

哲学(13种)1哲学研究 2自然辩证法研究3自然辩证法通讯4道德与文明 5世界哲学 6哲学动态 7中国哲学史 8现代哲学 9逻辑学研究 10伦理学研究 11周易研究 12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3孔子研究 宗教学(3种)1世界宗教文化 2世界宗教研究 3宗教学研究 语言学(24种) 中国语言文字 1汉语学报 2中国语文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摘要:“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的实施西部落后地区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内蒙古作为西部的一个省,也将抓住机遇积极发展经济。近年来内蒙经济在全区的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认真重视、研究并加以改进,本文就影响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的建议。 关键词:GDP 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建设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发挥怎样才能使内蒙古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呢?在经济建设中又应当注重哪些方面呢?下面我对其影响经济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数据如下:(表1)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其中:Y代表地区生产总值,X1代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2代表基本建设投资,X3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Z1代表出口总额,Z2代表进口总额,X5代表实际利用外资额,X6代表教育事业投资总额。 (一)建立模型并回归 根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法可知: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结合数据设模型的函数形式为:

Y=a0+a1*X1+a2*X2+a3*X3+a4*X4+a5*X5+a6*X6+u (式1) 先利用GENR生成X4=Z1-Z2,再运用OLS估计方法对式1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回 归分析结果:(表2)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8/05 Time: 09:31 Sample: 1985 2003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X1 3.283633 0.288581 11.37855 0.0000 X2 -0.800876 1.036130 -0.772950 0.4534 X3 0.038143 0.046018 0.828889 0.4221 X5 3.45E-05 0.000498 0.069275 0.9458 X6 -2.397930 4.933792 -0.486022 0.6350 C -91.52761 10.49876 -8.717945 0.0000 R-squared 0.999438 Mean dependent var 823.4679 Adjusted R-squared 0.999221 S.D. dependent var 597.4553 S.E. of regression 16.67253 Akaike info criterion 8.717491 Sum squared resid 3613.653 Schwarz criterion 9.015735 Log likelihood -76.81617 F-statistic 4620.256 Durbin-Watson stat 0.978955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及修正 1、检验 表1的各估计量的t检验都不显著,而f检验显著,说明存在多重共线性。用 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法再次进行检验用,如表3: X1 X2 X3 X4 X5 X6 X1 1.000000 0.862272 0.937908 -0.589030 0.912883 0.983284 X2 0.862272 1.000000 0.896652 -0.861649 0.667251 0.935660 X3 0.937908 0.896652 1.000000 -0.658111 0.813625 0.954438 X4 -0.589030 -0.861649 -0.658111 1.000000 -0.412062 -0.702237 X5 0.912883 0.667251 0.813625 -0.412062 1.000000 0.852549 X6 0.983284 0.935660 0.954438 -0.702237 0.852549 1.000000 由表3可以看出,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2、用逐步回归法修正多重共线性。 (1)、运用OLS方法逐一求Y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选出 拟合效果最好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即:Y= -79.08589+ 3.073652X2 (-8.833908)(119.9085) R^2= 0.998819 AR^2= 0.998750 F= 14378.04 (2)、逐步回归。将其余解释变量逐一代入上式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选出拟合效 果最好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即:Y=-94.35986+ 3.199889*X2-1.158569X3 (-12.35871)(86.06483)(-3.937602) R^2= 0.999400 AR^2= 0.999325 F= 13330.58

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进口年均增长%,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其中,进口增长%,

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提高到%;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达到29728亿美元,增长%。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进出口均比“十五”末增长倍。 (二)贸易平衡状况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着力促进贸易基本平衡,切实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实施扩大进口战略。认真履行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并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分批取消了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进出口格局因此更趋平衡,外贸顺差在2008年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后开始回落,2009年下降到1957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1831亿美元。5年间,贸易不平衡度(贸易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2007年的%、2008年的%、2009年的%下降到2010年的%。 (三)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十一五”期间,在加大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思想指导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5年间,一般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大幅超过加工贸易%的年均增速。201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达14887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提高到%;加工贸易进出口为11578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下降到%。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从出口方面看,2010年,工业制成品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尊敬的**** 现将****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向您作以简要汇报,请您批评指正。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单位能耗预计下降**。总体来看,2012年是我区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是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一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最好的一年。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注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以****、****为主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到****。****公司跃居世界轮胎行业20强,****公司被评为河南省化工行业20强企业,****公司进入全省百强百高企业,****等企业成功入选省定上市预备队企业。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围绕****大产业园,谋划实施了****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亿元。集聚区新入驻企业****家,总数达到****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家,总数达到****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家。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企业技术认定中心****家;申请专利****

项,授权专利****项,巩固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先后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余名,****团队被评为全市首批科技创新型团队,全国****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落户****公司。二注重产业集聚区建设。2012年,是产业集聚区实现整体突破、加速发展的一年。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亿元,****路建成通车,****路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纵****横的道路框架;铺设各类管网****公里,归并电力线路****条,污水处理厂试水运行,项目建设和企业入驻的先决条件得以有效解决。二是实施整村搬迁。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和顺小区已建成投用,安置群众****户****余人。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小区****栋安置楼主体基本完工,可安置群众****户****余人;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和祥安置小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三注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强了与央企、省企的战略合作,成功举办了全国****年会,积极参加了第七届****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对接洽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取得了显着成效。2012年,全区共引进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个。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实施****投资计划,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新开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个,****亿元以上项目****个,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创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