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教案第三、四、五章

文学理论教案第三、四、五章

文学理论教案第三、四、五章
文学理论教案第三、四、五章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教学目标: 把握文学活动的性质。

教学要点:

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2、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教学方法: 讲述式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8课时

第一节文学作为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生活活动:自觉意识的一面,人的生活活动的力量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马克思:《资本论》

从发生学层面看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础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马克思《资本论》

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

唯物主义: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

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活动的方面,不能说明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

践性。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例:报告文学《中国周边大视角》

动物对事物感觉的角度是单一的:生命本能的

人的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是多样化的:

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诗意的

人的活动的多种意义:经济技术、革命实践、审美创造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例:姜戎《狼图腾》

人的生产是全面生产

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

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例: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价值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文学活动论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是“人学”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本章重点,注重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揭示文学活动四要素。

教学要点:文学活动四要素。

教学方法:讲述式、比较式、讨论式。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世界

艺术模仿论

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

立论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中西模仿论传统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尔巴赫

《周易》、司马迁、刘勰、荆浩、叶燮、白居易、梁启超

亚里士多德

v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亚里士多德:《诗学》

《周易》

“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

二、作者

艺术表现论

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中西传统对作者的观念

“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浪漫主义、福柯:作者缺席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华兹华斯

福柯:作者缺席

“作者的作用是表示一个社会中某些话语存在、传播和运作的特征”

一方面,作者是功能性的。

另一方面,作者表现了话语存在的特殊性。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三、作品

作品与现实的差异

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 effekt)

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英美新批评

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

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

四、读者

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

印刷术的发展,形成包容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学公共领域,比如,对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岳飞的《满江红》的阅读。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以《西游记》三次拍摄为例)

姚斯: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

文学活动是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往性

马克思:

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

哈贝马斯:

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本节总结:1.让同学们第一次做作业,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举例的思维意识,把理论学习与文学史课程结合。

思路:总——分——总

2.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讨论发言,加强互动。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探讨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从而正确地评价文学史上各种文学现象。

教学重点:文学的起源理论及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式、比较式。

文学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发展规律是什么?这是文学理论极为复杂的问题。当我们考察文学和文学现象时,应该探索最早的文学是怎样产生的,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产生了怎样的文学,而且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有那些规律等等。要正确地认识和研究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史观加以科学地考察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评价文学史上各种文学现象,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为新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依据和科学的规律。

一、文学的起源

关于文学的起源问题的探讨,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工程。因为发生在原始社会的文学,据今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文字记载,只能凭一些史料分析。同时,原始社会的文学形式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所以难以只从文学的范畴去论证,必须进行文学和艺术的全面分析,所以探讨“文学的起源”实际上则是“文艺的起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上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形成了多种学说。我们对一些影响较大的学说分别加以介绍,并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进行评论。

1、摹仿说

古希腊有一则关于两个画家比赛的故事。一个画家画了非常逼真的葡萄,飞过之鸟以为是真的,居然飞到画布上来啄食。看到这种情形,这位画家得意而自信地让另一位画家揭开遮画的布幔,而对方却面带笑容不动声色。原来布幔就是对方作的画。这里,前者的画只是使鸟儿信以为真,而后者则是让一个画家也信以为真,于是胜负不言自明。这则故事表达出西方文艺摹仿说的基本观点。

摹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关于文艺起源的理论。它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首创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摹仿,这种摹仿是人的一种本能天性。不同的艺术,摹仿的对象和媒介不同。

德谟克利特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发展并把该学说系统化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起源于对事物的摹仿。他指出:“诗人既然与画家和其他造型艺术家一样,是一个摹仿者,那么他须摹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他进一步指出摹仿是“人类的天性”。他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中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摹仿说有一定合理的因素。它认识到了文艺来源的客观性,看到了文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的摹仿,包含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因素,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它又有严重的错误:首先,这种理论把媒介、手段当成了动因。

其实,原始人的摹仿并不是单纯为了摹仿,而是通过摹仿,达到原始人的功利目的,满足他们的需要。可见,这里的摹仿只是达到目的媒介和手段而已,并不是直接的动因。

其次,把摹仿认为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种天性本能,这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摹仿不是人类生而具有的,而是后天学会的。如果说摹仿是人的一种天性,那么人类处于狩猎时期就应该摹仿画出山水草树等植物画,然而,此时,只摹仿了一些动物。可见,原始人的摹仿与当时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并不是人类的天性本能。摹仿说的这一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再次,从单纯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文艺起源的问题。

摹仿说没有把原始人所创造的艺术与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相联系,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把摹仿认为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种天性本能,这是单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文艺的起源。

2、游戏说

雄狮咆哮,昆虫振翅而飞,小鸟鸣叫等都是吃饱喝足、无忧无虑情况下过剩精力的发泄,这是游戏说的依据。

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是欧洲文学理论上影响较大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是由康德最早提出又由席勒予以发展。基本观点是:文学艺术起源于无功利目的的游戏,是原始人过剩精力的发泄。

康德在《判断力的批判》中说:“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达到了这一点,就算是符合目的。”他进一步把艺术与手工艺进行了比较,认为:“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唤作自由的,后者也能唤作雇佣的艺术。前者看作好像只是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后者作为劳动,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只是由于它的结果(例如工资)吸引着,因而能够被逼迫负担的。”可见,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手工艺则是追求利润与报酬的劳动。而且,诗是诉诸于想象力的最自由的游戏。

席勒认为:游戏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人总是有“过剩精力”的,他们在生活中往往要受到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束缚,为了设法摆脱这些束缚,从而用“过剩精力”进行一种活动,即游戏,在游戏中人获得自由。游戏是人的一种本能,是艺术产生的动因。在人类身上,发泄这种“过剩精力”而进行的游戏表现为极大的想象力,想象力的自由活跃,令人愉快,从而创造出各种文艺。而且席勒指出,摹仿背后的真正动力是游戏。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游戏说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中进一步发展席勒的观点。

认为:人作为区别于低级动物的高等动物,其特征在于,低等动物把全部机体的力量消耗在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活动上,而人类则在维持和延续生命之外,还有过剩精力。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产生了艺术。由于斯宾塞对席勒关于“过剩精力”的发展,所以游戏说又叫做“席勒——斯宾塞理论”。

德国的生物学家谷鲁斯又进一步发展游戏说。他认为:游戏并不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而是人的一种本能。例如,儿童在疲乏之极时,一进行游戏就立刻忘记疲乏。同时,游戏也并不非无功利无目的活动,儿童所做的游戏,都是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准备。如小猫戏线团是为了捕鼠,女孩玩布娃娃是为了将来作母亲,男孩子打仗是要练习战争的本领。所以,他得出结论:游戏先于劳动,劳动是游戏的产儿。

游戏说注意到了文艺的趣味性、娱乐性以及审美的特点,这是可取的。但有严重

的缺陷:

首先,把现象当成本质,把后果当成动因。

游戏说认为劳动先于游戏,游戏是劳动的产儿。就单个人来说,游戏可能先于劳动,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游戏仍然是劳动的产儿。例如,小女孩玩布娃娃,就小孩本身来说,她的游戏先于劳动,但这实际上是对母亲劳动的摹仿,必是先有母亲的劳动,才有孩子摹仿的依据。游戏说把现象当成本质,把后果当成动因。

其次,把游戏看作是无功利目的的活动,这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符。

原始人类最初的生活实际决定他们必然以功利的眼光看待一切,创造一切,绘画、雕刻、歌舞等艺术活动都与现实的功用联系在一起,然后才渐渐有了审美的认识,才有了娱乐的心态。

3、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二十世纪普遍流行的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它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首先提出来的,法国考古学、艺术史家雷纳克也是这一学说的重要代表。基本观点是: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巫术活动。

该学说认为:最初的原始的艺术的创作动机就是巫术,并且最初的原始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巫术活动。据一些人类学者的研究得知,人类早期都经历了一个以巫术无所不能的自我陶醉的阶段。原始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让这些幻想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泰勒语)他们企图用巫术这种形式来控制自然力,把巫术作为能够给人类带来运气、幸福、驱妖避邪的手段到处运用,一切在实际中不能做到的事情,就用巫术企图达到。在这种巫术力量的推动下,原始人才去唱歌、跳舞、绘画、雕刻等,于是原始艺术出现了。

用巫术说解释史前洞穴壁画比较有力。许多洞穴壁画常常被发现于洞穴深处。如“尼沃”洞穴的壁画是在深入洞穴八百码的地方。据推测,选择这样黑暗的地方去作画很难说是为了展览。某些地方的岩壁往往被一画再画,几乎毫不重视形象的轮廓是否清晰,而周围的岩壁却没有画。如“拉斯科克斯”洞穴有一处岩壁的画前后被重叠了三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据推测,可能是第一幅画被认为收到了预期的目的,给狩猎者带来了好运,于是这块地方就被认为是有求必应之处而受到特别重视。据考察,这种专门挑选某一地方来作画的习惯在个别洞穴中前后历时千年之久。有些壁画的动物身上有被

长予和棍棒打击过的痕迹。如一只垂死的熊身体受伤,口鼻喷血。这显然是为了咒诅猎物以狩猎成功。这种情形,除了有某种神秘的巫术目的外,其它解释很难有说服力。

英国人类学家詹·乔·弗雷泽也是巫术说的倡导者,他在代表作12卷的巨著《金枝》中提出了巫术仪式与文学的渊源关系。该书是从讲述一个古老的习俗开始的:在罗马附近的内米湖畔,一座森林女神逖安娜的神庙的祭司由一名逃亡奴隶担任,只要当上祭司便可获得人身自由,而且还获得“森林之王”的称号。但他从此必须时刻手持武器,日夜守护着神庙附近的一株高大繁茂的圣树。因为如果再有任何一名逃奴摘取了圣树上的一树枝——金枝,就可以获得与这位“森林之王”决斗的权利。如能获胜就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森林之王”和祭司。对于这一古俗,弗雷泽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每个祭司在任职之前必须先杀死前任?第二,为什么在杀死其前任之前必须要折取一枝金枝?据此,弗雷泽提出了交感巫术原理,有两条:一是“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称为“相似律”;二是只要事物接触过,即使分离也会继续相互发生作用,称为“接触律”。所以上述两个问题就有了答案:第一个问题与相似律有关,决斗中胜者为王;第二个问题与接触律有关,折取金枝可以扼住森林之王的命运的咽喉。这一古俗虽说比较残忍,但通过警惕与杀戮,既可保证在位的帝王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又可保证帝王之躯永远强壮,灵魂永远健康。这样国家的平安便有了可靠的保证,五谷丰登,百姓常乐。后来这一古俗渐渐消失了,代之以象征性的和戏剧化的仪式活动,这成为戏剧艺术的最早渊源。英国学者哈丽逊在其著作《古代艺术与仪式》中,直接引用了《金枝》中的许多材料,提出了艺术与仪式的关系,从巫术入手来进一步探测艺术发生的问题。通过考证,她得出结论:古希腊悲剧源于酒神节上纪念酒神死亡与再生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就由巫术仪式演变为悲剧了,从而得出艺术来源于巫术仪式的结论。

巫术说之所以成为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是因为建立在一定的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基础之上的。某些原始艺术与巫术也确有一定的联系,原始人经历过巫术统治的时代。但是,它不能科学地解释文艺起源的真正动因:第一,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新几内亚东部原始部落的调查表明,大量的原始文艺从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到形式的表现都与巫术无丝毫的关系。巫术说是以偏概全。第二,巫术与文艺一样,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二者是并列的关系,不可能存在相互产生的因果关系。

关于文艺起源的理论,在西方除以上三种主要学说之外,还有心灵表现说、人类爱美的天性说、性意识说等等。它们都有合理的成份,但都在不同程度和角度存在着偏颇,不能对文艺起源这一复杂现象做出真正科学的揭示。

4、劳动说

劳动说起源于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分析了文艺的起源。最有力的提倡者是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他在文艺学专著《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大量材料,在扬弃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文艺起源的理论——劳动说:原始文艺起源于劳动。基本观点是原始艺术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原始文艺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作为劳动产物的原始文艺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其科学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产生的条件看,劳动为文艺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灵巧的双手、发达的大脑、表情达意的语言和敏锐的感觉器官。这是文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前提条件。文艺的产生必然离不开文艺的主体。原始人创造文艺必须要通过大脑来思考,语言来表达,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体验等等,而这一切都是长期劳动实践的结果。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人的脑髓……在脑髓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它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了……同时,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髓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在这段论述中,恩格斯充分说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绘画、雕刻和音乐、文学等。没有劳动,人只能停留在动物的阶段,一切文艺的产生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从产生的动因看,劳动的需要是原始文艺产生的直接动因。

落后的生产条件决定了原始人的劳动形式必然是集体合作,为了有效地组织劳动,减轻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喜庆收获成果,必然要协调动作,互相鼓动,交流经验,传达情感,征服自然等,于是适应这些需要,产生了文学、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神话等文艺样式。原始文艺与原始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原始劳动的一部分。普列汉诺夫说:“人的觉察节奏和欣赏节奏的能力,使原始社会的生产者在自己劳动的过程中乐

意按照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动作上伴以均匀的唱的声音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

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这里,无论是“乐意按照一定的拍子”、“伴以均匀的唱的声音”还是“杭育杭育”,显然都是为了满足劳动的各种需要,劳动是这些文艺产生的直接动因。我国汉代的《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里的歌,就是一种劳动的号子,“举重劝力”显然就是协调动作,减轻疲劳。今天的生活中还有一些原始劳动的情形,如打夯,拔河,船工拉纤等,所形成的号子与劳动节奏是一致的,作用也是显然的。

第三,从原始文艺本身看,它主要反映劳动的生活。

从原始文艺的内容看,主要把原始劳动作为表现的对象,与原始劳动的内容相联系。在狩猎时期,反映狩猎的生活。我国《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形象地再现了原始人制作工具,捕猎的过程。绘画、舞蹈等均如此。狩猎部落遗留下来的几乎全是动物画,舞蹈则是模仿动物的动作或狩猎的情形,鱼舞、熊舞、河马舞、海涿舞等。种植部落则以植物采种为偶像。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表现了农耕生活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

从原始文艺的形式看,劳动制约着早期的文艺形式。原始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各民族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都是诗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达的。这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是劳动过程中几种艺术相统一的表现。劳动的号子发展为诗歌,劳动的动作发展为舞蹈,劳动的节奏和伴随劳动中而发出的有规律的响声,则衍变为音乐,劳动的工具就成为最原始的乐器。三者都与劳动密不可分。《吕氏春秋·古乐》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是对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生动写照。

劳动说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大量事实的考察上构建的,它是诸说中最为科学的,只有它才真正回答了文艺的起源问题。

二、文学的发展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势必也推动文学的发展变化,它决定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从内容上讲,文学的内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所以原始文学的内容都是表现人和自然的斗争,或捕猎动物,或种植农耕等;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出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所以此时文学的内容与原始文艺不同了,主要反映奴隶主剥削、奢侈、掠夺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满。如《诗经》中大量篇幅表现这些内容;到了封建社会,文学集中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揭露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同情人民的疾苦,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人物多样,表现生活复杂。如施耐庵的《水浒传》;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段与资本家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这也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如巴尔扎史的《人间喜剧》;随着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发展,文学也表现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如高尔基的《母亲》。

从形式上讲,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活发展引起的。就诗歌而言,从原始诗歌的二言诗,一直到四言、五言、七言,自由诗,这都是社会生活内容丰富的结果。从文学样式看,从开始的诗歌,又逐渐有散文、小说、戏剧、电影文学、网络文学等,也是由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和社会高科技的发展决定的。

2、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和“不平衡规律”

物质生产决定艺术生产,它是艺术生产发展的终极原因。但是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某些文艺在社会的低级阶段反而呈现出繁荣的态势。如希腊神话和史诗。马克思认为: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是希腊艺术的宝库,是人类社会的?童年?在艺术上的反映,而且它们将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永不复返的阶段的艺术品,永远对我们显示着艺术魅力,甚至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所?不可企及?的。

其次,从纵线来讲,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也存在着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我国汉代,经济基础和物质生产水平比春秋战国时期发达得多,但它并没有出现比“百家争鸣”更繁荣的局面。现代意大利物质生产水平很高,但没有出现比“文艺复兴”更繁荣的景象。

再次,从横向来讲,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民族存在着二者的不平衡。如19世纪中期,俄国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和民族,但出现了文学的空前繁荣局面,产生了大批的文学旗手和大量伟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同样,我国新时期文学与其他一些发达的欧洲国家的文学相比,出现了更繁荣的局面。

不平衡现象是存在的,这是被世界文学史所证明的。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那么这样便可否认物质生产是文艺发展的终极根本的原因吗?不能。不平衡现象是局部的,暂时的。从局部来说,不平衡现象的确存在。但从总体而言,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看,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是平衡的。物质生产最终决定着艺术生产的发展。例如,永远对我们显示着艺术魅力甚至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所“不可企及”的古希腊神话,在当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能够逐渐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情况下,神话这种形式反而却消失了。神话的消失,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生产是艺术生产发展的终极原因。中外文学史证明,从历史的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是平衡的,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又会出现不平衡现象。艺术生产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相平衡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二者的不平衡是艺术发展在一定时期的特殊规律。

关键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部的暂时的不平衡现象呢?

首先,终极因素并不等于唯一因素。

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是艺术生产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但除此之外,还有与文艺同属于上层建筑中的其它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艺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艺发展产生影响。而且文艺悬浮于上层建筑最高层,经济远离文艺,经济对文艺发生作用必须通过政治、道德、宗教等中间因素。经济作为文艺发展的终极因素,不仅不是唯一因素,还是间接因素。那些中间因素是直接因素,它们对文艺的作用往往是很大的,尤其是政治,它对文艺发展的影响尤其强烈直接。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的民主,出现了文艺和文化的“百家争鸣”。可见,文艺发展是

在直接和间接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结果,发展的方向是合力的方向,但最终与经济方向相一致。

其次,文艺自身发展的因素。

经济和意识形态对文艺发展的影响,这是文艺发展的外部的因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结果。文艺的发展还有它的内部原因和规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一旦形成,其本身就有相对独立性。

其一,表现为文学艺术发展的继承性。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遗产、文化传统丰厚,尽管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较低,但建立在对前人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的文学艺术,必然会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例如我国建安时期,文学繁荣形成“建安风骨”,重要原因就是继承了汉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创新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是来源于生活的表现,来源于我国的文化传统。我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是大多为单音节,发音又有平仄升降抑扬顿挫之别,这些正是决定了我国诗体的音韵美、节律美。

其二,文艺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不像上层建筑其他意识形态会随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更,消亡而消亡,它可以以一种审美的历史形态而长存于世。所以,今人可以看到历代的优秀文艺作品,它们可以千古传颂产生永久的魅力,真正是“我的千钧笔能使你万寿无疆”。(莎士比亚语)

思考题:查阅一些关于文艺起源及不平衡的资料以总结。

本节小结:

1.文学起源比较抽象,深奥,一定要提升学生思维。

2.注重劳动说与其他学说的比较。

3.不平衡规律要注重逻辑关系。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目标:把握“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学话语?。

教学重点: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与话语。

教学方法:讲述式、比较式、讨论式。

教学时数:12课时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文学”的语义分析:

一是通过对“文学”的语义学分析,揭示文学的对象范围,即文学到底是什么。

二是通过与其他艺术种类的区别,揭示文学的本质特征。

“文学”含义演变的三个阶段

汉语“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为“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提到的“孔门四科”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关于“文学”,李泽厚认为“非后世的文章,主要是指有关礼仪制度的学问。”

“文学”一词,从常语到术语,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具有三种不同的含义。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界说”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广义的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

广义的“文学”,中外古代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所以又称为文化的文学观。

章炳麟《文学总略》曰:“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里的“文学”,有“文化学术”之义。

广义的“文学”观是古代的文学观,中国在魏晋以前,西方在18世纪以前,都在广义的、文化学术的意义上使用“文学”这一概念。如《论语·先进》篇;如西方中古“语文学”。

古代广义的“文学”观表明两个问题:一是“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地位,二是它还没有被赋予特殊的审美性质。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字论略》

“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2、审美的文化含义——狭义的文学观(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

狭义的“文学”是指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审美的文学观

诗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

文学作品散文:秦汉古文,唐宋八大家

小说:《红楼梦》,《红与黑》,《红字》

戏剧:《西厢记》,《牡丹亭》,“莎剧”

魏晋以来,狭义的审美的纯文学从广义的文化学术中独立出来。南朝梁代史学家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便形成了审美的文学观:“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鲁迅曾指出)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陆机:“诗缘情” ?钟嵘:“滋味” ?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萧统、萧绎、沈约:声律等方面的努力

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

思考:请对下面的诗进行文化和审美的分析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3、惯例的文化——折中的文学观:边缘体与先锋派文学

折中义的“文学”,有两种理解:一是包括纯文学与非纯文学(P24);二是指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文学现象,如某种新兴文体、边缘体或先锋派的实验文学,它们难以按确切的标准归类,只能按照某种惯例做相对模糊的处理。——惯例的文学观新文体:杂文(一些歌词,如李春波《一封家书》)

边缘体:散文诗(当前的“文化快餐”,很难用过去的狭义的文学定义。)

实验文体:(沙穗《回到古代》。)

何谓“惯例”,惯例,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时候不自觉地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惯例可来自文学传统,也可来自文学创新。当某种新创造成为时尚以后,便可视为惯例,如中国当代的“先锋文学”。文学创新,如时下的“网络文学”。

“文学惯例”实质上包含着这样一些规范:

第一,文学总是要呈现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如《文学与出汗》等政治性很强的文章。

第二,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红楼梦》中的“药方”

和“帐单”;这些“药方”和“帐单”要和小说的整体结合起来。有时候,

这些是为了卖弄学问,如《金瓶梅》的后半部分。

第三,文学蕴含着独特而又无限的意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文学一个要求。

结论:现代文学理论所研究的“文学”,以狭义的审美的文学为主要对象;同时也包含。例:威廉斯《便条》

便条This Is Just to Say

我吃了I have eaten

放在the plums

冰箱里的that were in

梅子the icebox

它们and which

大概是你you were probably 留着saving

早餐吃的for breakfast

请原谅forgive me

它们太可口了they were delicious

那么甜so sweet

又那么凉so cold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 赖大仁詹艾斌宁媛许蔚 摘要:针对当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认识,提出有必要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如知识论与价值论统一、多元性与主导性统一、转“知”为“智”、转“知”为“能”等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加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而探索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理念;知识论与价值论;多元性与主导性;转“知”为“智”、转“知”为“能” 作为对文学现象进行认识阐释的一门理论学科,文学理论研究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同样,在大学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学理论作为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和建立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从目前文学理论教学的现状来看,有一些教学观念与方法上的问题值得思考探讨。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这里结合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综观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学科的变革发展,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一方面,文学理论界空前活跃,思想解放,思维开放,充满了求变创新的激情与热望,各种以创新为旨归的文学理论教材层出不穷,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开放发展的繁荣景象。但另一方面,在这种开放多元的发展潮流中,也给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迷惘和困惑。比如:一是随着大量西方现代文论知识被引入,并进入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而且在各种“创新”的名义下,文学理论教学也随着理论研究不断转向,忽而“向内转”,忽而“向外转”,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愈来愈模糊,乃至被遮蔽或淹没了。二是随着这门学科的意识形态性不断被消解,以及愈来愈强调文学理论的独立性、自律性、科学性,愈来愈关注文学理论自身的学科体系、理论范式、研究方法、概念范畴、话语方式等,这样文学理论也就愈来愈成为一门知识性学科,它的人文学科特性即人文性愈来愈弱化乃至被消解。三是与上述问题相关,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愈来愈远离文学实际,尤其是当下的文学现实,也愈来愈远离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学诉求,而更多满足于文学理论知识系统内的自我言说或相互阐释。上述问题在当今各种文学理论教材中较普遍存在,而且由于教材编著者的文学理论观念各不相同,所选择吸纳的理论资源也不一样,这就有可能导致同一门课程采用不同的教材,其文学观念与知识系统几乎难以通约,给教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教学就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并不清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只能是采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内容,按教材逐章逐节把这些知识点宣讲一遍,如果换了教材,那么所教的理论知识就可能大不相同,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刘淑霞审核者:邓晓成 课程代码:LB001A/LX028A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参考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一、说明 大学语文是理、工、文、管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健康情感、完美人格、审美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使已经具备高中语文程度的大学本科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习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现代人文意识,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准确地阅读理解一般文章、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编写原则 1.本大纲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编写。 2.内容多,课时少,突出关键和有代表性的内容,做到少而精。 (四)建议 1.鉴于语文课程的独特性,教师可根据个人擅长或学生需要灵活、适当选择、安排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 2.在更多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五)有关其它问题的说明 无 二、课时计划

注:1.机动内容是指,根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赋予授课教师发挥个人研究专长,同时结合学生接受实际可以灵活调整该次课程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2.电教欣赏是指针对一些较长较新、教材囿于篇幅和时限未能选录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电教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次数和时间安排,最多不超过2次,4学时。 3.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诗词部分,而吟诵是诗词的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吟诵中把握思想、感受情感、得到审美的陶冶,基于此,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安排2个学时的配乐诗词朗诵。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诗经》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00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 (1)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 (2)关于人本主义 ①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 ②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③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④意义: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3)关于科学主义 ①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 ②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③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④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旗帜鲜明,甚至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4)还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及70年代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等。 (5)此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到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诸多文论流派,逐渐走向多元化、非中心的发展形势。 002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是什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两次转移: 第一次是从对作者的研究转移到对作品的文本分析上来; 第二次是从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转移到对读者接受的分析上来。 (2)从作家到作品 ①开始时间: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 ②这完全割裂了作者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完全割裂了读者的阅读接受对作品的阐释塑造与再创造作用。 ③主要代表流派是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这一线索脉络。 (3)从作品到读者 ①开始时间: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 ②这标志着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第二次转移,直至解构主义这一转移达到了顶峰。(4)当时还存在非主流研究: 一是创作发生论,讨论的主题是作家为何要进行文学创作。主要代表如科林伍德的巫术说、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先修课程:无 总学时:68 学分:4 理论学时:65 讨论学时:3(无课程实验) 开课学院:文学院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执笔人:陈文忠教学院长审定:胡传志 教研室主任审核:李平修订时间:2007-9-10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史等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初步分析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讲清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在讲授的过程中,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来把握各种理论。 (2)要求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来理解和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3)就教学内容而言,本课程注重吸收文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专辟“文学史”一编,强化了文学理论作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学科性质。 (4)就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言,以前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改进教学方法后,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结构形态,文学批评的标准与方法。难点:文学理论的概念体系,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理论知识转化实践能力。

三、本文 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目的】 明确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重点难点】 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系,功能性结构与对象性结构。 一、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 1、“文学理论”的定名 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 1、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文学理论的两种建构形态 3、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和体例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1、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2、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 3、文学批评的价值论 4、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四、文学理论的学习 1、范畴体系与概念命题的掌握 2、理论来源与文学史的学习 3、学科地位与相关学科的了解 【思考题】 1、文艺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处于何种位置? 2、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例的看法。 3、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 第一编文学本体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简要描述 课程内容、适用专业、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状况等。 2、教学目的要求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概括性的提出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及学习要求。 3、教学重点难点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 4、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文科专业也可以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替换该项) 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及后续课,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5、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提出适合本课程进行课堂讲授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方法和原则性教学建议。 6、考核方式 明确本课程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践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 7、指定教材 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4号宋体,[体例]如下: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8、教学参考书 格式同教材,[体例]如下: [1] 霍元极主编,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9、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根据本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先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包括如下哪些环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辅导或习题课、课程设计、课外作业(次数)、实验课及其他教学环节(实习、考察等)等。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编码: 同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说明见后注 教学对象: ****专业本(或专)科学生 学时学分: XX 学时 XX 学分 编写单位: XXXXXX 系 编 写 人: ****** 审 定 人: ****** 编写时间: 200X 年X 月 3号黑体加粗,居中,下空一行 小4号黑体 小4号宋体 小4号 黑体,缩进2个字符,以 下同层 次的标 题同 小4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以下同层次的正文同

西方文学理论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为什么要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 1.建立理想国,就要培养理想的人格,培养和教育出忠实勇敢的城邦保卫者。诗人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这样写神和英雄等于说什也是坏事的因,为青年做坏事提供了自解的依据,对培养城邦保卫者十分不利。 2.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情欲,摧残人的理性,破坏人们心灵的城邦,所以主张把诗人逐出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的摹仿说有何不同? 亚里斯多的不仅提出了文艺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和遭遇,而且在“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柏拉图认为,文艺摹仿的对象是一种虚幻的食物外形,因为在他看来,现实食物是“理式”的影子,文化摹仿的对象本身就不真实,因而摹仿这一对象的文艺更没有真实性可言。 1.亚里斯多的突破了艺术摹仿自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艺术摹仿理念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以“人”、“现实人生”为摹仿对象,为摹仿说注入现实主义的生命。 2.认为艺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不仅反映事物表象,而且能够揭示内在本质和规律 3.提出“创造性的摹仿”,艺术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强烈。 简述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基本内容(本质、成因、作用) 悲剧的本质:对行动的摹仿 完美的悲剧,情节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接的,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悲剧情节的转变应当是由福到祸,结局是悲惨的。强调发现——逆转——灾难,引起冲突的关键性事件。 错误说(主角过失说) 悲剧成因:主角过失说,又称错误说,是指悲剧的成因不在劫数命运,而在人物的过失、错误。悲剧主角应该是善良的英雄,由于犯了错误、过失,由好运转为厄运,由顺境转为逆境。悲剧的作用:净化说 也称为“卡塔西斯”。净化说的内涵,是指悲剧通过摹仿人物的动作激起人的怜悯、恐惧,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 对净化说的不同解释:心理学意义上的净化;道德伦理上的净化 心理学意义上净化:使过分的情感(负面)得到释放宣泄以达到心理平衡。道德伦理上的净化:悲剧目的不是宣泄情感而是启发,引导人向善,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去张扬善良公正。 罗马古典主义 《诗艺》在文论史上的地位、影响及贡献 贺拉斯是罗马古典主义的奠基者。《诗艺》建立了具有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理论体系,是古希腊进步文艺思想的总结。肯定了文艺的真实性,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肯定文艺的认识、美感教育作用奠定了现实的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路线。《诗艺》具有“法典”的权威,是西方主要美学概念、文艺观点的依据。 《诗艺》中的古典主义史学原则 1.借鉴原则:既要把古希腊文学作为典范来学习借鉴。要沿用古典题材,从希腊史诗、悲喜

《文学理论导引》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 2、课程英文名称: 3、课程类别:专业课 4、课程总学时:36 (其中:理论学时34;实践学时2 ) 5、学分:2 6、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7、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中文和小教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史等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从而在更加自觉的理论基础上,联系文学创作与鉴赏的实践,为繁荣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提供理论根据,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使中文和小教专业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课程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发展线索和特点、了解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中国特色和当下现状、了解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了解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深入理解文学是什么、文学理论是什么、文学创造的基本过程和文学接受的基本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全面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三者的基本内涵、美学特征和区别联系等重要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以便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和理解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思潮,更全面深刻地对待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 2、对重要的文学观点和理论问题,不执着于一家之言,在一般情况下应介绍多种不同见解;对于某些尚未形成定见或不够周全、但又有一定启发性的观点和理论,要予以简要的介绍。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分析和引导,鼓励学生比较分析、独立思考,不但要讲授知识,同时要分析不同理论见解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比较、思考和分析中学习知识、领会理论。 3、为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课程的讲授顺序可以适当调整,逐步进入在理论上比较抽象、比较艰深的内容。 4、在教学中需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个联系:第一、联系具体的文学作品和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_(1)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 (笔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听课记录整理)(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识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②表现主义(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领会)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 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2)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内在的联系: 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他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3)音乐化还包括: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诗应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并符合理性和审美的要求,如格律的要求。 4.庞德的“意象”定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

《文学理论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将通过对文学理论流派以及代表理论作品的介绍,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使学生对文学理论有总体的掌握,熟悉各理论的主要观点,培养学生文本阅读和理论的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深度文学解读和阐释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习题要点:形式主义理论批评的特色与新批评的理论特色、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具体的文本分析示例。本单元重点、难点:1、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2、新批评、文本细读、张力、反讽。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新批评的主张,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 第二章心理分析 习题要点:弗洛伊德、拉康和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 本单元重点、难点:1、心理分析2、拉康的镜像理论。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心理分析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具体的分析著作,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第三章神化原型理论 习题要点:神化原型理论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神化原型2、弗莱的理论。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神化原型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具体的分析著作,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第四章结构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结构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本单元重点、难点:1.结构主义理论。2、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文学中的应用。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结构主义理论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 第五章女性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女性主义理论的三种不同流派,代表理论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女性主义。2、英美法女性主义理论的异同。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不同流派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六章后殖民理论 习题要点:后殖民理论流派和理论主张。 本单元重点、难点:1、后殖民主义。2、赛义德与霍米巴巴。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不同流派,时代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七章文化研究理论 习题要点:文化研究的兴起、理论发展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文化研究。2、理论与文本的结合。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理论的不同流派、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八章解构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解构主义与德里达的作品阅读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解构主义。2、德里达与耶鲁流派。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解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发展,不同流派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总成绩构成:平时(30%)+期末(70%) 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考勤和课堂讨论,占30%。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占70%。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拉曼﹒塞尔登等著,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标准书号:ISBN:9787301113639 参考书: Contexts for Criticism, Donald Keesey编著,McGraw Hill 出版,ISBN:0767422961 大纲修订人:樊淑英 大纲审定人:张友琴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一、学分和学时 2学分。40学时(学期课)。 二、二、授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三、三、教学目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教学目的主要如下: (1)(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电影106年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轨迹,提高电影文化水平, 能在中学胜任电影鉴赏类课教学,并能指导中学生开展影评活动。 (2)(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电影方针、政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 糟粕。 四、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1、课堂教学:32学时 2、2、课堂讨论:1次(2学时) 3、3、课外作业:2次 4、4、课后看片:不少于10部 5、5、课后辅导:每2周一次 6、6、复习测试:6学时 五、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课堂教学要精讲多问,运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学相长。 2、课外看经典影片、争议影片时,教师要随堂指导;看前有提示;看中有评点。 3、坚持质疑、答疑,每学期至少质疑每个学生一次;要求并检查学生写的看片笔记。 4、尽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做出全课程的课件。 5、鼓励学生写小品、演小品、拍小品,鼓励每个班成立影评小组,多给报刊投稿。 六、六、考核方式 7、7、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40%。具体有课堂提问,作业,质疑,检查看片笔记,能在报刊发影评文章的,加分。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每个学生应 有3次以上平时成绩。 2、期末测试:成绩占总成绩70——60%,考卷应由教研室统一命题,从题库中调一部 分,任课教师现出一部分。测试形式:闭卷、开卷均可。 七、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本课程设置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了解电影艺术理论在艺术理论中的地位,和文学理论的关系。 一、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 二、二、电影理论应当进入高等师范大学课堂 三、三、学习《电影艺术概论》的目的 了解电影诞生及发展的历史 掌握电影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提高鉴赏、评论、创作电影作品的能力 培养电影教育、创作及理论人才 四、四、怎样学好《电影艺术概论》课 (1)了解电影是大众传播艺术,是舶来艺术 (2)要认真学习邓小平文化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党的电影方针和政策。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着作100部

部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 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 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部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DOC)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 (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 ②表现主义(克罗齐) 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 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 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 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 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 (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专科段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理论性质较强,实践意义深远的课程。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又需要文学实践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等问题有比较正确和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文学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它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大量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54,共3学分,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分为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等九章,这九章内容,是有机的整体。教学上有如下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讲授离不开大量的文学实践,理论知识的积累要有一定的文学实践的积累。理论的阐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因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例教学讲授原则。 每一章都将涉及一个重点教学案例,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检验,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层次探索。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文理论学

习的兴趣,增强文学的感悟能力,批评鉴赏能力。 (三)多种媒体互动原则。 从教学手段上,采取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互动,实时在线学习与非实时讨论结合,主教材与参考资料互为补充的原则。理论教学内容伸缩余地大,涉及范围广,难免挂一漏万,最好的措施就是利用较好的教学手段,从不同方面展开理论教学的多层面解析。 (四)学习讨论相伴原则。 理论学习要有思想交锋,教学活动要多安排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学习讨论。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通过理论研讨、辩论,深化理论学习,能够学有所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主教材。文字教材依据本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的编写共有八章,分为文学界说、文学文本、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类型、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每章的编写均设计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建议、教学内容、章节小结、综合练习和参考题等部分。 (二)音像教材的使用 录像课为专题性质讲授类型。共设计为引论部分、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阅读与批评、期末复习等六讲。音像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为辅导教师提供教学的基本思路,帮助同学理清学习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把各章节的内部关系进行有机的整合。同时为配合教学活动,制作4讲IP课件,作为录像教材的重要补充,主要目的是,案例讲解。分为文本案例、体裁案例、创作案例和鉴赏案例。 (三)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 文学概论涉及较多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重要概念,大量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经典内容,主教材难以包容。辅助教材将对主教材涉及到的相关概念、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2014下)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文学理论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 学时/学分:48/3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6 授课时间:周一3、4节;周四(单)3、 授课地点:6E302 4节 任课教师姓名:曾红职称:副教授 所属院(系):师范学院 联系电话:xx Email:https://www.doczj.com/doc/841377751.html,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个别答疑:课前、课间、课后及课余,随时进行。2、集体答疑:对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在课上集体解答。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必修)。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正确分析、研究和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形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及鉴赏、评论文学作品打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命题和原理,准确识记和表述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术语和范畴,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各种文学现象,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为学习其它文学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性学习、名作鉴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把教材内容与中外文学发展史的学习相联系,融会贯通具体、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叙事与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特征,使学生具有分析、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学会正确分析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做到“博读、勤思、善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水平,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进步的文学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095、04096 课程英文名称:British Literature & American Literature 学时数:144 学分数:8 适用层次和专业: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英美文学》是我院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读对西方文学知识及文化的了解。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第一章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文学(1学时) 第一节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文学渊源 知识点:该时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第二节《贝奥武甫》的艺术特征及其对英国文学的贡献 知识点:该作品中的头韵、含蓄陈述、隐喻等艺术特征、第一部民族史诗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中世纪英国文学(3学时) 第一节中世纪文学概述 知识点:文学时期划分、文学特点、代表作家 第二节杰佛利·乔叟 知识点:生平、创作生涯、《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情节、内容、主题 《坎特伯雷故事集》节选:语言特点、艺术成就 第三节英国和苏格兰民谣 知识点:内容、形式、语言特点、代表作品 《罗宾汉和埃林阿代尔》:寓意、语言特点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12学时)

第一节文艺复兴运动 知识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渊源、英国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及影响 第二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知识点: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意大利文学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伊丽莎白时代的诗歌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家 知识点:(1)埃德蒙·斯宾塞生平、创作生涯、代表作品的构思、情节、内容、主题(2)克里斯托夫·马洛生平、创作生涯、著名悲剧、思想艺术成就 (3)威廉·莎士比亚生平、戏剧创作生涯、代表作品及其故事梗概、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思想意义、诗歌、艺术成就 《威尼斯商人》选段、悲剧《哈姆雷特》选段、十四行诗(18) (4)弗兰西斯·培根生平、主要作品、语言特点、杰出贡献 《论学习》的结构、内容、语言特点 (5)约翰·邓恩生平、玄学诗派、文学创作、诗歌、散文 第四章十七世纪英国文学(4学时) 第一节十七世纪的文学概述 知识点:十七世纪历史文化背景、十七世纪文学三个时期的划分、十七世纪文学特点 第二节十七世纪的主要作家 知识点:(1)约翰·弥尔顿生平、文学创作、史诗《失乐园》、主要作品、艺术特点(2)约翰·班扬生平、文学创作、主要作品、艺术特点 《天路历程》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语言特点 第五章十八世纪英国文学(12学时) 第一节启蒙运动 知识点:启蒙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启蒙运动的人文观、启蒙运动的理性准则 第二节新古典主义 知识点: 新古典主义的创作旨意、新古典主义的文学渊源、新古典主义关于散文、诗歌、戏剧创作的标准 第三节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 知识点:早期新古典主义诗歌、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哥特式小说与伤感主义文学的兴起 第四节十八世纪的主要作家

《西方文艺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文艺理论》期末复习 整理:何睿时间:2010年12月 一、填空题 1.柏拉图的代表作品是《文艺对话集》。 2.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品是《诗学》。 3.贺拉斯的代表作品是《诗艺》。 4.郎加纳斯的代表作品是《论崇高》。 5.普罗提诺的代表作品是《九章集》。 6.奥古斯丁的代表作是《忏悔录》和《上帝之城》。 7.托马斯.阿奎那的代表作品是《神学大全》。 8.但丁的代表作品是《神曲》和谈《神曲》的信——《致斯加拉大亲王书》。 9.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是论画的笔记。 10.新古典主义的诗学法典是布瓦洛的代表作品《诗的艺术》。 11.狄德罗的代表作品是《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和《论戏剧诗》。 12.布封的代表作品是《论风格》。 13.维柯的代表作品是《新科学》。 14.莱辛的代表作品是《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15.康德的代表作品是《判断力批判》。 16.歌德的代表作品是《歌德谈话录》。 17.席勒的代表作品是《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18.黑格尔的代表作品是《美学》。

19.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品是《<抒情歌谣集>序言》。 20.雨果的代表作品是《克伦威尔》“序”。 21.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品是《“人间喜剧”前言》。 22.泰纳的代表作品是《艺术哲学》。 23.左拉最著名的理论是“实验小说”理论。 24.别林斯基的代表作品是《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 25.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6.杜勃罗留波夫的代表作品是《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 27.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是《艺术论》。 28.狄尔泰最著名的思想是精神科学美学。 29.尼采的代表作品是《悲剧的诞生》。 30.弗洛依德的主要理论是心理分析学的文艺观,《诗人与幻想》。 31.荣格的主要理论是分析心理学理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 32.拉康的主要理论是无意识理论与诗学结构。 33.什克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关于散文理论》。 34.瑞恰兹的主要观点是新批评,《文学批评原理》。 35.巴赫金的理论是交往、对话主义文学理论。 36.洛特曼的理论是文艺符号学思想,《艺术文本结构》。 37.马利坦主要关注艺术与诗。 38.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品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39.萨特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是文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