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21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21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21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21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设计)

第21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 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

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苏东坡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啊,学习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

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对于李白,你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呢?

是啊,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中度过的。25岁时,他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课件出示:望天门山】。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1.“诗是歌”,读出韵味

同学们,想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赏赏吧!【课件播放古诗范读】注意听清字音。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想读读吗?老师看出来了,你们早已迫不及待了,赶快打开书读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意。

读完了吗?听你们读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啊!

【课件出示:全诗】谁来试试?

【课件出示:“中断”、“至此回”。】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

注意:“至此回”中“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

谁来试试第一句?【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它的停顿是二、二、三。

同学们,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些,读出辽远的感觉。请跟着老师的手势读读。

【课件出示:后三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手势轻声读,千万不要跑到老师的手势前面去了。

真有歌的味道!唱歌有重唱,诗歌可叠读。【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你们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老师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我们来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老师的节奏重复最后三个字。

【课件出示:后三句】我们把后三句叠读叠读。

2.“诗是画”,赏景品“色”

同学们,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那每一句诗都有什么景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看。

找到了吗?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课件出示:天门山、楚江、孤帆、日。】

“天门”什么意思?好像什么?可见山怎样?所以叫什么?

“天门山”我们理解了,那“楚江”呢?

对,长江流经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美美地读读吧。【课件出示:全诗】

同学们,这“山”“水”“帆”“日”组成了一幅迷人的图画,我们一起来赏赏。

这水是什么颜色?【课件出示:碧】仔细看看这个“碧”字,它是个会意字,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

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

请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课件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谁来读读?

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谁来读读?

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课件出示: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谁来读读?

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起读读。

再看,这山是什么颜色?孤帆是什么颜色?日呢?

碧、青、白、红,这真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啊!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李白就像一位天才的摄影师,他拍下的四幅连环画,都是“望”中之景。【课件出示:全诗】让我们再细细来感受感受。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这画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我们是从诗中的哪些词感受到画在流动呢?自己悄悄读读,画出关键字、词。

同学们,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对,我们从“中断”“开”“东流”“回”“相对出”“日边来”等字感受到画在流动。

同学们,你有一火眼金睛啊,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1、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A、学习第一、二句。

同学们,古人作诗,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让我们好好品味品味这些动词,深入体会天门山的美吧。

我们先来品品【课件出示:中断】,它是什么意思?(从中间断开。)

【课件出示:断”(斷)字的繁体字】。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表示有力地砍断。

同学们,展开你们的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对,那把利斧就是——楚江。

再看这个“开”字【课件出示:繁体“開”】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如果说天门山就是这扇门,谁有这样一双能推开天门山的大手呢?(楚江)同学们,我们把“断”和“开”送进诗句中【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你们的眼前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们的耳中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天门山本来是一座山,被楚江冲开,伴随“哗、哗……”的声音,分成了左边一座,右边一座,像两扇门一样。

明明就是夹江对峙两座静止的山,是大自然形成的,李白却大胆地想象成被楚江水撞开的、劈开的。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全班,一起来。

同学们,我们再来品品这个“回”字,它是个象形字,【课件出示:回】像一个旋转的旋涡,它在字典中的有三个义项【课件出示: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谁来读读?

你们认为应该选哪个义项?为什么?

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

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读?【课件出示:碧水东流至此回。】

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我们一起读读,注意读好这个“回”字。

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起读读,读出气势。

B、学习三、四句。

同学们,刚才我们反复品味了“中断”“开”“回”这几个动词,感受到山水气势的美。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动词【课件出示:相对出、日边来。】,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什么叫“相对”?

创设情境:老师手指中间竖排的同学——这是一条楚江;再指左边竖排的同学——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老师手指右边竖排的同学——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座?

这两两相对,我们感受到一座座山就像一扇扇——(门)。

同学们,问题来了,你瞧!老师手指左右两竖排的同学,这不明明是相对“坐”在这儿吗?李白为什么说相对“出”呢?

同学们,你们坐在车上,看到过那路旁的树和景吗?你们当时感到树和景是怎样的?

同桌讨论讨论:一座接一座的山为什么有出来的感觉呢?

老师手指站着的两两相对的同学——看这两两相对的山,把它们想得高些、再高些。船在前进,李白抬起头仰望。

船行到这儿,两座山扑入眼帘。

船行到这,眼前一亮,全新的景象又扑入眼帘。

船继续前行,两边崭新的景象又——扑入眼帘。

两边的新景象不断地扑入李白的眼帘,这就是——相对出。

这哪里是青山“相对出”啊,分明就是李白在干什么?

对啊!一个“出”字,展现了“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情境。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船过天门山,扑入眼帘的是【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起读读。

醒目的白帆从辽远的天边而来,向着诗人渐行渐近,渐行渐近。青山出迎,孤帆来就,让我们合作着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对出日边来】。

2、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A、人山对话理解“情”

我们品着这相对出、日边来,渐渐地,已经与诗人一起陶醉在山水中,这就是人山相融的境界。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眼前色彩明丽、流动而出的胜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

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

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

青山如此多情,诗人更加兴奋。【课件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起读读。

李白心情愉快,仅仅是因为天门山的美景吗?让老师来给你们讲讲李白吧: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课件出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起读读。

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课件出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再读。

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这时,正好借眼前的山水来抒发,这就是借景抒情,【课件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起读读。

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在皇帝身边工作了近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这时侯的他对朝廷十分不满,你们知道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于是,他在《行路难》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堵满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女生读读。

同样写山水,心情愉快时,楚江敞开胸怀,青山相对出迎,【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两岸青山相对出。】男生读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心情无比欣喜的李白,眼中的楚江、青山才会如此多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课件出示:全诗】。

3、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门山》的灵魂中,与古诗一起赋予山水更多的灵性。今天的游客来到这,都会想起这首诗,情不自禁地吟诵——指名读全诗。

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天门山,还是那样险峻,它不仅仅是名山,它还是文化。文化在传承,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天门山,也会深情地诵读——齐诵全诗。

这些字,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山门》的灵魂中,它书写着景,更传达着情!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生涯里是很少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和这篇文章吧。【课件出示:《天门山》、《天门山铭》】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它们正焦急地等待着你们去赏析呢!快去吧,老师看好你们啦!

附板书设计:

碧水:开、回神奇壮丽

望天门山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乐观豪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2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能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之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诗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欣赏了天门山的景致,会背这首诗吗?背得真好。汹涌的长江水渐渐远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汪含情的西湖水【课件出示:西湖十景图片】。

同学们,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赏赏吧!【课件出示:诗题】一起打打招呼吧!

从课题中,你能读懂了什么?(苏轼先是在饮酒,一开始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到底是怎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苏轼呢?自己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守诗里边哪几个词特别难读?

【出示课件:潋滟liàn yàn空蒙kōnɡménɡ淡妆浓抹dàn zhuānɡnónɡmǒ相宜xiānɡyí】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读?

这么难读的词送到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课件出示:全诗】谁来读读?

谁再来试试?

还想读吗?一起来吧

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理解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

其实,还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插图,反复诵读来理解。

同学们,用你们的方法,自己反复读读,理解诗的意思。

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是从哪句看到的?谁能读好这句话?

同学们,今天早上,老师拉开窗帘,看到了一片雨蒙蒙【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图文】,谁能把这画面读出来?

读得太美了,老师也想读读,能给老师这个机会吗?

谁再来读读?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同学们,是什么使这西湖这么美呢?能用诗里的一个词来说吗?【课件出示:雨亦奇。】谁来读读?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哪些景色?从哪句话感受到的?

平时见过吗?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图文】

谁能用朗读来读活这幅画,让水波荡漾起来?

为什么会这么美啊?能用诗里的一个词来说吗?【课件出示:晴方好。】

穿越水面,你还看到什么?

这么美的景色都融在诗的第一句中,女同学来试试。男同学也来试。

【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自己反复读读,看看你能读出什么?(晴天的西湖很美,雨天的西湖也很美。)

怪不得,我们的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二句诗】,齐读。

【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再读读后两句,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把西湖与西施相比。)知道西施是谁吗?

此时此刻,你站在西湖上,你想把西湖比作什么呢?

那苏轼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同学们,一个原因是西子的家和西湖很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西湖也被叫作西子湖。想不想去看看?【课件播放西湖美景】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春天——还是冬天;不管是早晨——还是黄昏……

所以诗人说——总相宜。

诗人正坐在小船上,看着金子般的湖水,他说——【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雨后的西湖,山更青水更绿了,苏轼诗兴大发,他不禁感慨到——【课件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同学们,好诗需要反复诵读,自己再读读。

谁来试试?

谁再来试试?

还想读吗?一起读读。

同学们,你们越读越精彩了,那你们有会背的吗?谁能试试?一起来。

四、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听一听这首诗吧。【课件播放古诗朗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其实苏轼和西湖还有这样的缘分【课件出示:资料袋】,读读这份材料,你又会读懂些什么呢?

同学们,不仅是苏轼和西湖有缘份,我们的诗人白居易也和西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游了西湖后写下了【课件出示:钱塘湖春行】,自己读读,可以联系注释去理解。

同学们,要想读懂诗句,只能深入诗的字里行间,才能真正读懂它,谁来读?

一起读读。

同学们,为了纪念白居易,我们把白沙堤称作白堤。

六、快乐作业【课件出示】:

同学们,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背诵吧。

附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淡妆

水光、山色比西子总相宜

雨浓抹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范文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范文 作为语文老师,在进行听课的时候,我们要吸收优秀教师的授课方法,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好的语文老师听课记录内容,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内容【1】 《氓》 (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 教学过程: 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 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 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 期待——幸福——抱怨——悲伤——妥协 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 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 过程思索: 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 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 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 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 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 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内容【2】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九个小组平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程: 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 5、光去读,太平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 整体点评: 这是一节离奇的课。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我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试问:平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优秀,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 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 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精华版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一): 听课记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秋日私语》的乐曲声中播放秋天的画面,并谈话导入。 (二)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1、出示课件,巩固字词,我将它们按必须的规律、特点排列为三行。 如:第一行出示生字:凉爽。让学生用心记住易错字爽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 2、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听后找找每个自然段作者是用哪一句话写出了他对秋雨的印象?并用横线画下来。抽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因此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 如:理解中心词五彩缤纷。先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述颜色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把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之后追问..(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进行潜力培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赏析美句,重点指导。学生先自己练读喜欢的句子。之后抽生个别读,相机指导 3、学习第三段 4、学习第四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五彩缤纷丰收 11、秋天的雨香甜好闻 (钥匙)传递信息欢乐 听课评析 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资料,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二): 听课记录 一、激情,情境导入 师:这天我们学的课文里面也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患者的名字叫德诺,他才十岁。德诺找到了他生命的药方了吗?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生命的药方》(出示课题) 二、通读,初次感悟 问题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从哪儿读明白的?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流利。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抽读齐读 ①读准字音 ②读懂词语 2、想想课文中找到的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3、交流 板书:快乐、友情 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友情。你是怎样明白的?从谁的话中能够看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快乐和友情?是德诺的妈妈,哦,是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走进德诺,感受孤独 2、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3、反馈,随机学习。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xu)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 (1)指名读。 (2)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十分孤独,十分无助?(全都躲) (3)这些伙伴在德诺染上艾滋病之前是如何和他相处的? 听课评析 艾滋病是透过血液等传播,跟艾滋病患者一齐吃吃饭、握握手是不会被传染的。其实,有许多像德诺这样染上艾滋病的人,需要大家的关心,支持,老师期望同学们都能像艾迪一样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关心和爱护,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完美。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精心整理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原文】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

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 ,( “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鉴赏: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 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五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脚印》 1、老师提问“你喜欢什么动物呢” 学生回答:“我喜欢……是因为……” 再问: 你喜欢狐狸吗(导出新课) 板书:11 金色的脚印 2、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有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小组讨论) 启发式提问,老师板书: 小狐狸 喂奶放生 咬木桩 喂食 老狐狸正太郎 拯救 评: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板书很好! 3、快速默读,找出文中让你感动最深的地方,做简单的批注。 “知恩图报,有情有意,友善,浓浓的亲情……” 老师总结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解释“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 评:情感升华部分,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评析: 夏老师和杨老师风格不同,他很儒雅,沉稳内敛。 《金色的脚印》作为一篇

自读课文,夏老师的教学设计步骤很简单,构思非常清晰有条理,目的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但整堂课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堂气氛略嫌沉闷。 作为一篇阅读篇目,注重的是学生自我情感体验。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教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感动最深的地方,做简单的批注。教师有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遗憾的是,也许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很少。假如狐狸的品质,如:知恩图报、有情有意、友善、浓浓的亲情等,是由学生自己讲出来,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话,这堂课会更加精彩。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如普通话的某些发音。一个小女孩在黑板上写了“狐狸对人类很善良”。“善良”一词误用,应改为“友善”,教师没有注意这一点。 整节课时间分配不合理,对时间的把握不到位,导致拖堂和草草收场。 小学语文听课笔记: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如普通话的某些发音。

《望天门山》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本 三年级上册) 一、引出课题,理解课题。 1、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 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 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生:天 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 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 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那就是….. 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

师:什么叫“望”?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 一、识字解题 1.师:先来认一个字。(课件出示甲骨文)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 分“”,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人,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 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是: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板书:天) 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课件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 为“户”,两扇合为“门”。(板:门) 3.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 ——

二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总结

二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总结 听课就是教师进行再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实现自 我提升的直接途径。首先明确听课不就是完成任务,而就是 我要去学习,特别就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更 要去瞧,去借鉴,每个人都有她独到之处,只要您踏下心来去 发现,就会有收获。接下来小编为您带来二年级语文听课记 录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篇一:听课记录检查总结本学期11月15日,教导处对本学期的听课记录本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反馈如下: 总体检查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认真听课,并及时做好 听课记录,大部分教师听课记录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填写认真,规范,数量足,质量高。大多数教师的听课记录质量非常高,在记录的同时都注重各个环节的反思与整体授课的反 思。所有年级的任课教师都能及时保质保量的把听课笔记上交到教务处接受检查。 但在检查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在书写的听课记录 的教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有部分教师字迹太草,书写不认真。 有个别教师存在抄袭现象。 许多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听课,虽然教师的听课次 数都达到了要求,但听课的效果却没有得到真实的显现。

一份好的听课记录具有保存与借鉴的意义。如何记录: 第一、记录精妙之处。一堂课四十分钟,执教者行云流水,听课者却不必面面俱到。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最聪明的人就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学习别人长处,最终使自己成为有长处的人。 第二、记录不足之处。听课教师应该有个人的瞧法与见解,有甄别能力,这既就是自己学习探讨的需要,也就是帮助她人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我们应当将其记录下来,课后回顾、梳理与剖析。 第三、记录疑问之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别人的授课,自己持不同瞧法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出来,用以反思、商榷与询问。同时最好也写下自己在以前的课堂中就是如何处理这个环节以及这样处理的原因。 第四、记录感悟之处。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随时记下当时感想、感悟与收获,这不仅利于课后评课、交流,更有利于为进行自主反思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也为日后写文章积累第一手资料。 希望各位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认真编写教案的同时,挤时间深入班级听课,并认真做好评课工作,真正把新课程理念最终落实到课堂中,从而提升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胡集小学 篇二:听课记录检查小结本次检查总体良好,绝大

最新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教师听课评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听课重点关注什么?听课记录记什么如何写?认真听课并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素质的重要体现,须以认真对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欢迎阅读。 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1执教班级:一(13)班 执教时间:20xx年4月26日 执教教师:吴琼恬 听课教师:赵政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⑴下面这些词你能读准吗?开火车读。(出示) 着急焦急非常一定拍拍翅膀决心 ⑵我们再来看一组描写小鸟的词语,你会读吗?指名读、齐读。(出示) 绿色黄色一闪一闪羽毛嘴巴眼睛 【评:从分类认读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教者的巧妙用心,既巩固复习了旧知,又为下文学习小鸟是什么样子作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 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出示:这是一只()的小鸟。生自由读课文。

【评:抓住教学主线,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指明方向,同时也让学生去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小鸟图,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出示: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一闪一闪的眼睛 指名读词组。 (2)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出了小鸟的样子,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 出示: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指名读,“非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个词吗? 再指名读。 【评:出示小鸟图,让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说、去思、去读,给予他们思维与说话、读书的机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流畅。】(3)除了可爱,它还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指黑板句式)再去读一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指名说。 【评:再抓住教学主线,让学生中在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边读边思考”。】 你们从第1自然段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出示:我把它放进笼子里,给它食吃,给它水喝,可他一动也不动。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2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3、背诵这两首诗,能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难点 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诗人作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另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出示生字:断 楚 孤 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c、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家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①、学生个人读。 ②、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③、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体会诗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被浩荡的楚江隔断,分成东西两座山,碧绿的楚江向东流到这里拐了一个弯。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青山拔地而起,小船像一片柳叶从太阳那边漂过来。 A、演示画面,小船由远及近驶向两山,体会“相对出”的意境。也可以演示两组画面,进行比较。一组是人站在一处观两山,船不动的静止画面;一组是活动画面。让学生体会诗人描写的好处所在。 B、读诗句,你体会出什么?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幅画面是动的画面、变化的画面。) C、再次演示,读出动感来。 3、朗读全诗,感悟诗情。 a、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b、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好停顿及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朗读中,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c、指名朗读,大家评价读得好或不好。 d、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配乐背诵。

小学语文《望天门山》 教案

小学语文《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挂图、投影、幻灯片。 2.收集李白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你会哪几首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大家对诗作者李白有哪些了解呢? 3.了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二、学习生字,品读古诗。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齐声朗读古诗。 2.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3.检查交流,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 断楚孤帆亦妆

(2)教师强调字音: “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 “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教师强调字形: “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 “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 “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 (4)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二)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反馈自学情况,讲解古诗意境。 (1)诗的一、二句:奔腾的长江把天门山冲断,形成东西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在这里激起回旋。 (2)诗的三、四句:两岸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的地方飞速漂来。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 (教师在交流中应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清楚即可。) (三)结合字词,体味情感。 1.如何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 “出”是突出的意思。这里“出”字的运用使山富有了生命和动感。好像山正迎面向诗人走来。既描绘出诗人是坐船行驶在江面上的状态,也表现出船上人见此景致而发出的新鲜、喜悦之感。 2.默读这首诗,想想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____(省、市、区、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片段一: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片段二: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完整版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五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脚印》 1、老师提问“你喜欢什么动物呢?” 学生回答:“我喜欢……是因为……” 再问: 你喜欢狐狸吗?(导出新课) 板书:11 金色的脚印 2、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有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小组讨论) 启发式提问,老师板书: 小狐狸 喂奶放生 咬木桩 喂食 老狐狸正太郎 拯救 评: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板书很好! 3、快速默读,找出文中让你感动最深的地方,做简单的批注。 “知恩图报,有情有意,友善,浓浓的亲情……” 老师总结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解释“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 评:情感升华部分,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评析: 夏老师和杨老师风格不同,他很儒雅,沉稳内敛。 《金色的脚印》作为一篇 自读课文,夏老师的教学设计步骤很简单,构思非常清晰有条理,目的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但整堂课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堂气氛略嫌沉闷。 作为一篇阅读篇目,注重的是学生自我情感体验。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教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感动最深的地方,做简单的批注。教师有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遗憾的是,也许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很少。假如狐狸的品质,如:知恩图报、有情有意、友善、浓浓的亲情等,是由学生自己讲出来,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话,这堂课会更加精彩。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如普通话的某些发音。一个小女孩在黑板上写了“狐狸对人类很善良”。“善良”一词误用,应改为“友善”,教师没有注意这一点。 整节课时间分配不合理,对时间的把握不到位,导致拖堂和草草收场。 小学语文听课笔记: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如普通话的某些发音。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_2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5课时】 【本单元第5课时】 【课题】:古诗两首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6课时】 【本单元第6课时】 【课题】:古诗两首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优质评课记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怀念母亲》评课稿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听了厚川小学宁静老师执教这一课,不禁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在教学中,她以散文的情感线“怀念”为主线贯穿始终,以读为主,通过读中想象、品味、感悟、积淀情感,达到了读中悟,悟中读,产生了情感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这节课,宁静老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近季老,体悟“怀念”之情。 一、引入互文,走进人物故事,在资料拓展中激发了情感。 现在的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季老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艰辛、痛苦与无助,也很难体会到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为此,她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适时引入资料冲击学生的听觉和心灵,充实学生对作者理解的空白与间隙,搭起桥梁以方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教学中,她在情感激发的关键处三次引入互文资料,都是来源于他的文章《赋得永久的悔》,目的就是带领学生走进季羡林的真实故事,了解季老心中珍藏已久的对母亲的点滴回忆和真切的情感。面对房东太太的举止,季羡林一定会触景生情,引入两次互文,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印于学生心间:为了儿子的前途,她忍痛割爱,独自支撑着贫困潦倒的家,整日倍受着思念和等待的煎熬的母亲。适时的互文阅读,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实,拉近了学生与那个时代艰苦的生活、母亲的思念、季老的处境的距离,能够激发学生理解和感悟季老对母爱的渴望,而这份爱越是渴望,他

心中的悔恨就越加强烈,随之再有感情朗读《赋得永久的悔》的开头结尾。从孩子们的深情朗读中,她知道季老的“思母情”已经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同时也为后文体会“爱国情”做好了铺垫。 二、想象画面,再现生活情景,在生活体验中挖掘了情感。 学习散文,就要寻找画面感,在难忘的画面中感知体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境,真正走近作者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她创设了三次画面意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中发挥想象、进行迁移,逐步走进季老的生活。画面一:房东太太为迎接儿子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从熟悉的母亲对自己的细腻的爱中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爱,进而感悟:季老触景生情,尽管与母亲相聚的时间短暂,但感受到的浓浓爱意是他这一生最难忘最美好的回忆。画面二:母亲在与儿子分别的日子里,母亲是怎样苦苦等待儿子的回来呢?让学生在无尽的画面中一次次的失望,感受母亲的那份漫长的等待,度日如年。这时候,缠绕季老终生的悔,深深的停留在孩子的心里,更反衬出作者这一生对母爱的渴望。画面三:作者是怎样思念故国的?这是学习的难点,为此,她创设情景,带着学生闭目想象,将学生融入到季老的角色中,在体验季老一人身居异地的凄凉后,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忆丰富的生活画面,寻找其间的快乐和甜蜜,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体会了季老内心“凄凉”与“甜蜜”相交织的复杂情感,感悟了作者的爱国情怀。这一环节,孩子们真的走进了季老的心,当她深情地讲述季老的孤寂生活时,孩子们的表情凝重,若有所思,有的甚至流泪了……这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课标》所说:真正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做到“简约的内容、深入的对话”。

小学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三篇 【导语】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篇一 一、导入新课 1、大家一起齐读课题——“秋思”预备起。 2、“秋思”是什么意思呢?——思念家人 二、生字词 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重”(chong) 三、进入新课 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生):“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老师):哪个同学可以帮一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讲的是哪个季节?——秋天。秋天来了,用你的话来描绘一下。 “见”是无形的,把它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比如:叶子在瑟瑟秋风中悄然飘落 “行人临发又开封”,如果你是张籍,你会对捎信的人说什么? 张籍,请问你在信中写了什么?

(请四五个同学回答,并加分) 四、总结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借景抒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小练笔:如果你是张籍,你会对远方的家人说什么?把它写下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篇二 上课铃响后,学生还是比较吵闹,老师马上采取措施——这堂课采取小组加分制,这决定今天小组作业的多少,放学的快慢;刚才第二小组坐的最端正,加三分。 一、导入新课 1、大家一起齐读课题——“长相思”预备起。 2、“长相思”是词牌名。这首诗还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字数不对称,有长有短。 二、生字词 朗读古诗,回答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畔” 三、进入新课 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生):“风一更雪一更”什么意思? (老师):哪个同学可以帮一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 “风一更雪一更”,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到当时的天气是怎么样的?

小学语文识字课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识字课听课记录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小学语文识字课听课记录欢迎阅读 师生问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识字六走进神奇美妙的动物世界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工整地书写课题看这儿生跟着老师书写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识字六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到72页自由读这篇识字韵文听清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好了就坐正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读好了来这么短的时间就读好了谁想试一试 指名读看黑板 生:读韵文: 狮子大象老虎 仙鹤孔雀鹦鹉 猴子猩猩麋鹿 斑马棕熊袋鼠

师:他的三个轻声读得特别准确真棒!还有谁想试一试来就同桌吧 生:读 师:咱们每一位同学读词语就要像他这样不仅要读准确还要把每一个字音读满老师把这个拼音帽子摘掉你们还认识别急别急咱们自己先试一试 生自由读 师:来谁想挑战一下好就你吧 生读 师:不仅勇敢而且自信地读准了每一个词语来咱们班的同学就像他这样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这12个词语都读正确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几个带有生字的词语谁还想再读一读指名读 师:都读正确了不知道动物们愿意和大家成为朋友看—— 播放视频 师:读出每个动物的特点这可不容易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动物你了解它们你最了解一个你说说 生:我最了解孔雀孔雀开屏的时候就像一把扇子 师:那就把你的感受送进这个词语里读 生:孔雀

师:真美!还要谁想读一读你最了解一个 生:我最了解仙鹤传说仙鹤是神仙的旅伴 师:读吧 生:仙鹤 师:太美啦!你说 生:我最了解袋鼠因为袋鼠它从不喝水 师:他还是澳洲的吉祥物呢你读吧! 生:袋鼠 师:说到这些动物同学们看一下你们对于麋鹿了解 生:我了解麋鹿麋鹿号称四不像 师:老师这儿有一段麋鹿的资料谁来读一读 生:读“角似鹿非鹿……又称四不像” 师:没有拼音都把这些生字给认识了你识字可真多麋鹿号称四不像它可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我们要爱护他珍惜他看到这么可爱的麋鹿谁还想读一读 生:麋鹿 师:可爱的麋鹿 生:麋鹿 师:更可爱了! 师:那么我们刚才吧这些词语一个一个都读好了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串儿谁还能再来读一读一边读记住读出每个动物的特点哦

望天门山的诗意

望天门山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望天门山的诗意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

来自日边。 诗意: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 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 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这首诗讲的是李白在25岁时,独自一个人在乘船到天门山后的所见所闻,诗人有感而发,写了感人肺腑的《望天门山》,其气势非常打动人。古诗的教学必须积极地创设情景,使得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在整个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通过多媒体简单地再现了天门山的大概位置和风景,给学生以“天门山”的印象。在这个基础上,我再通过资料,简介了李白的生平情况,更让学生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特点,李白的诗歌就是“豪放”型的。那么《望天门山》也是如此,所以在基本的朗读基调上,我叫学生依然用充满豪情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在读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萌发了对诗歌了解的欲望。如何理解?如何知道诗中的意思?我教会了他们通过看注释,通过上下词语的设想,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来学习。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非常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有利于推动学生对诗歌迫切理解的愿望。 读好古诗,依然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是在让学生理解好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我还允许学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是读得如痴如醉。

让学生学会听古诗,在课堂上,我比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资源上,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古诗的乐趣和内涵。在课后,我还让学生仿写古诗,进行创作,直接将学习的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一课堂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延伸,积极引导,将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背一背李白其他的诗。课后,收集其他描写祖国山河的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讲解这首古诗时我对难点适当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