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长春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吉林省长春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长春市2020年中考模拟试卷

第一部分阅读 (1~26题 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 。(《木兰诗)

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子在川上曰:“, 。”(《论语·子罕》)

5.汉代繁重的兵役制度使得许多征战的将士有家归不得,归家又无家。在《十五从军征》中,作者以“,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只有离别时刻,才知时光短暂,纵有万语千言,难诉心中留恋。”但是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告诉我们“, ”,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所以不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伤。

7.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即便写到自己的不幸,也多是由此及彼,想到国家的多事,想到百姓的多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身处破屋之中,承受风雨之苦时,他就发出了这样的呼唤: , !

8.李清照在遭受命运之神无情打击之时,心中依然有梦想。在《渔家傲》中,用“, ”的呼喊,既回扣了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的问题,又表达了自己高驰不顾的决心。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作者是(人名),他是时期著名诗人。(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处处志.之( )

(2)便扶.向路( )

(3)寻.病终( )

(4)后遂无问津

..者( )

11.作者在《桃花源诗》中曾写道:“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本文中哪个句子与此表达的意思相同?请工整地抄写下来。(2分)

12.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听到渔人所谈后又“皆叹惋”,作者写桃源人这些反应的用意是什么? (2分)

1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作者弃官回乡,过着“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的清苦生活,但这种生活却没有消释他的人生追求,说说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③,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注释] ①筮仕:占卜仕途。②蓍(shī): -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一类的野兽。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分)

(1)因留事.金( )

(2)中原豪杰并.起( )

1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16.从这两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汪曾祺

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只有四句: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

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他在填履历表时,“民族”一栏里填土家族或苗族都可以,可以由他自由选择。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黄永玉就是这样的人。沈先生瘦瘦小小(晚年发胖了),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小时是个顽童,爱游泳。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煮在豆芽菜汤里)。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我一九四六年到上海,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他写信把我大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他在信里说了一些他刚到北京时的情形。——同时又叫三姐从苏州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安慰我。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他应当算是个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致晕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鼻血痕迹的手稿。他后来还常流鼻血,不过不那么厉害了。他自己知道,并不惊慌。很奇怪,他连续感冒几天,一流鼻血,感冒就好了。

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他这篇小说是《国闻周报》上连载的,每期一章。小

说共二十一章,21×7=147,我算了算,差不多正是半年。这篇东西是他新婚之后写的,那时他住在达子营。巴金住在他那里。他们每天写,巴老在屋里写,沈先生搬个小桌子,在院子里树阴下写。巴老写了一个长篇,沈先生写了《边城》。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他不大用稿纸写作。在昆明写东西,是用毛笔写在当地出产的竹纸上的,自己折出印子。他也用钢笔,蘸水钢笔。他抓钢笔的手势有点像抓毛笔(这一点可以证明他不是洋学堂出身)。《长河》就是用钢笔写的,写在一个硬面的练习簿上,直行,两面写。他的原稿的字很清楚,不潦草,但写的是行书。不熟悉他的字体的排字工人是会感到困难的。他晚年写信写文章爱用秃笔淡墨。用秃笔写那样小的字,不但清楚,而且顿挫有致,真是一个功夫。

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

沈先生的家庭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家庭,随时都在亲切和谐气氛中。两个儿子,小龙小虎,兄弟怡怡。他们都很高尚清白,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他们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见到过,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沉浮,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他在《湘行散记》里说他穿了一件细毛料

的长衫,这件长衫我可没见过。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解放后是蓝卡其布或涤卡的干部服,黑灯芯绒的“懒汉鞋”。有一年做了一件皮大衣(我记得是从房东手里买的一件旧皮袍改制的,灰色粗线呢面),他穿在身上,说是很暖和,高兴得像一个孩子。吃得很清淡。我没见他下过一次馆子。在昆明,我到文林街二十号他的宿舍去看他,到吃饭时总是到对面米线铺吃一碗一角三分钱的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超不过两角五分。三姐是会做菜的,会做八宝糯米鸭,炖在一个大砂锅里,但不常做。

他的丧事十分简单。他凡事不喜张扬,最反对搞个人的纪念活动。反对“办生做寿”。他生前累次嘱咐家人,他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但火化之前,总要有一点仪式。新华社消息的标题是沈从文告别亲友和读者,是合适的。只通知少数亲友。——有一些景仰他的人是未接通知自己去的。不收花圈,只有约二十多个布满鲜花的花篮,很大的白色的百合花、康乃馨、菊花、菖兰。参加仪式的人也不戴纸制的白花,但每人发给一枝半开的月季,行礼后放在遗体边。不放哀乐,放沈先生生前喜爱的音乐,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等。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有删节)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1)履.历( )

(2)转徙.( )

(3)粗鄙.( )

(4)糯.米( )

18.文章开篇引用傅汉斯、张充和的一副挽辞——“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有什么作用?(3分)

19.文章写沈先生瘦瘦小小,少年当兵,漂泊转徙,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4分)

20.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看见儿子搞机床设计时,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都说“要算耐烦”。他所说的“耐烦”实质是什么?下文用哪几件事说明他的“耐烦”?(4分)

21.文章写到沈先生的两个儿子时,说“他们都很高尚清白,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这有什么深意?(4分)

22.“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在作者笔下沈从文先生是怎样一个人?(4分)

23.谈谈你对文章题目“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理解。(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

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馀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馀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24.上面的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作者。(1分)

25.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孔明能够成功借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26.这段文字主要叙述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那么,写到“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和“曹操懊悔不已”两处细节有什么作用?(2分)

第二部分综合实践与作文(27~30题 60分)

(一)综合实践(10分)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 。

材料二

材料三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27.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2分)

28.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 。

29.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4分)

(二)作文(50分)

30.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就这样被你感动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作为一名“红色理论家”,郑德荣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一生坚持在马言马、忠诚信奉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一生视学术为生命,矢志不渝传播科学真理,一生传承红色基因、把德育为先贯穿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一生紧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探索马克思主义真谛。年届九十时,他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用行动践行“信仰一旦树立了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我一定站在真理这一边”的承诺。

作文要求:

(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除诗歌外),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4)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烟笼寒水月笼沙

2.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8.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词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系数较低。应注意易错字,如“辔”“吟”“赋”“厦”“俱”“蓬”等字。

9.陶渊明东晋(晋)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难度系数较低。

10.(1)做标记(2)顺着(3)随即,不久(4)问路,这里指访求、探求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注意(1)属于词类活用,(2)属于古今异义词,(3)属于一词多义。

1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 此题考查对浅显文言文的翻译理解以及对课内文言文内容的掌握。应首先理解“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的意思,由关键词“童孺”“班白”知道分别指小孩和老人,然后放到语境中,结合文章内容来答即可。

12.“大惊”反映了桃源人与世隔绝之久,“叹惋”则突出了桃花源外时代变迁之快,战乱的频繁及百姓所受的战乱之苦。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分析概括能力。需要通读并理解全文,然后加以概括总结。同时可以设想当时情境,桃源人见到外人如此惊讶,说明他们很久没有和外界联系了,桃源内外世界的差别就此体现出来。

13.作者的理想就是拥有一个美好的社会,这里,安宁祥和,美丽富饶,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风淳朴,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快乐。

[解析] 本题需要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东晋时期战乱频仍,作者渴望一个宁静祥和的精神桃源,他写下了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正是为了传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求。

14.(1)侍奉(2)一并,一起

15.辛弃疾斩下了他的头,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胆气豪壮。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对于课外文言文的翻译,除了要注意基本的要求之外,一定要做到字字译准,尤其对于其中的得分点,更是不能马虎,比如本题中的“归”“益”“壮”这些关键词,往往是得分点,要特别注意,如“归”,意为“回”;“益”,意为“更加”;“壮”,意动用法,认为他胆气豪壮。

16.读出了一个忠贞报国的辛弃疾,一个有谋略,不徇私情,勇武能战的辛弃疾。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全文内容,然后加以分析概括。[乙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凭蓍草(占卜)决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

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17.(1)lǚ(2)xǐ(3)bǐ(4)nu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注“lǚ”韵母部分的写法,“nuò”声调标注位置。

18.概括沈从文的特点,扣题,引出下文对沈从文的评价和回忆。

[解析] 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

19.表现沈从文的勤奋、坚韧与敢于拼搏的精神品质,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考连标点都不会用到取得如此成就需要哪些努力?这样此题就不难解答。

20.他说的“耐烦”实质上是一种锲而不舍,不怕费劲,肯于付出的精神。①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②他写东西常常日以继夜地写,还常流鼻血,却不会放弃,竟致晕倒;③用了半年时间写《边城》。(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用心读文是关键。先从上下文中结合人物形象把握“耐烦”的意思,然后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21.儿子的高尚清白是父亲教育影响的结果,写两个儿子的品性是为了衬托沈先生为人的高洁文雅。

[解析] 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要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写沈先生儿子的品性是受父亲影响,也是为了衬托沈先生。

22.沈从文先生是一位文学成就卓著,人品极高的作家,他勤奋而耐力非凡,生活简朴,宽厚仁慈,宁静淡泊。(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必须注意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和情节发展。从文中逐一搜索关键词,然后对隐含的人物形象信息进行概括即可。23.此题运用了比喻,“星斗其文”是说沈先生的文学作品像星斗一般众多而璀璨耀眼;“赤子其人”是说沈先生的为人像赤子一样热烈赤诚。这个题目包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文学和人品的高度赞扬。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题含义的理解。在这里主要是考标题的修辞义。首先要判断使

用的修辞,然后将运用修辞的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义。分析题目要结合沈从文先生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进行。

24.三国演义罗贯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不要写错“贯”字。

25.诸葛亮利用大雾迷蒙的天气,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料定他不敢出兵,只能放箭。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要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组织语言进行概括,“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句是关键。

26.起侧面烘托的作用,烘托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过人的智慧。

[解析] 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选段主要是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却用一定笔墨写曹操、毛玠和于禁的动作等,经判断是侧面描写。

27.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题干要求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解答要在仔细观察图的基础上进行,要关注图中各类人群所占百分比。读图:图中受众人群30岁及以上占25%,图中受众人群18~20岁占35%,21~29岁占40%。然后将占比换成具有概括性、总结性的说法。

28.示例:封存着时代的场景传承着遥远的文化。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我们判断后面横线上填的内容应与书信作用相关,所以“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两处是关键,然后根据排比修辞的要求组织语言即可。

29.读书给我们感恩的力量,《繁星·春水》中作者满含深情地歌颂母爱,将自己比作鸟儿,表达了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幸福,让我感受到母爱的力量,让我知道要感恩父母。[解析] 此题属于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题,关键词在“力量”,我们从阅读中汲取了哪些营养,指导我们前行,答案不唯一。

30.(1)[解析] “就这样被你感动”的关键词是“感动”,首先搜寻记忆中有关感动

的人与事,然后确定“你”的角度,可以写父母的爱带给自己的感动,可以写同学的友谊给自己带来的感动,还可以写陌生人带给自己的感动。写作时注意首尾点题,突出“感动”,正文突出“如何感动”“为什么感动”,所写故事要能引发共鸣。

(2)[解析] 对材料进行深入解读,找到人物身上的发光点,然后就其中一点展开写作,比如“忠诚”“探索”“信仰”“行动”等,在写作时可以借助相关名著,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行论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