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除网络欺凌

消除网络欺凌

消除网络欺凌
消除网络欺凌

End to Cyberbullying

What?

Cyberbullying is a force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literary meaning. The use of online communications to ______, _____ or _____ another.

The actions various form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or_________ to _______________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he advantage of cyberbullying is _______. Masked behind the _________ and ________, many are given a false sense of authority or security believing their actions has no consequences.

How:

Embarrassing messages, private images or videos can ___________ by clicking “send”. Simply turn off the computer is not onetime solution as those around you are still part of online community, and harassment can continue in your _________ environment.

Symptoms of victims are: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Put the end of epidemic

Be the change: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谈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现象论文-欺凌

浅谈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现象论文:欺凌 【篇一】 校园欺凌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最近几年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愈发频繁,深深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脉络。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场所,打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学校的高围墙阻挡了外界社会上的一切危险,似乎所有人都认为学校再无威胁学生发展的因素存在,殊不知校园欺凌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愈发严重。学生的成长需要和谐、安全的环境,建造和谐安全的環境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外来伤害上,还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内部伤害。甚至中小学校园欺凌早已进入国家治理的视野之中,在20XX年5月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全国的各个中小学加强对于校园欺凌的治理,建造和谐安全的成长学习环境。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特点 中小学校园欺凌是指学生之间在校园内或者校园外,个体或者群体进行反复、持续和有意的伤害行为。了解其行为特点,对于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十分重要。 (一)普遍存在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较为普遍,不同地区和学校都存在着校园欺凌现象,并且小学阶段的校园欺凌现象更胜于中学阶段,语言欺凌居多。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各个媒

介充斥着价值信息需要我们进行判断,但是中小学生的价值判断处于基础学习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其中暴力行为将导致校园欺凌成为普遍的现象。 (二)形式多样 校园欺凌形式多样,包括心理的、身体的和语言的,并且随着多媒体信息的发展,网络欺凌也愈发普遍。其中众多学生排斥某个同学,导致其融入群体困难属于心理校园欺凌;众多同学聚在一起殴打同学,群体力量大于个人属于身体校园欺凌;学生之间用语言攻击同学,比如造谣言说某人坏话属于语言校园欺凌,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欺凌具有方便、快捷,传播快和广的特点,在当前校园欺凌现象中占据着较大比重。 (三)行为隐蔽 中小学校园欺凌不像是其他危害学生安全的行为,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不固定的,并且不会造成直接性的危害,一般难以发现。甚至受到欺凌的学生可能由于保护自尊心,当自己受到欺凌的时候不会选择告诉老师或者家长自己的遭遇,选择独自一人承受后果。并且,校园欺凌是在学生同伴之间发生,家长和老师不经过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其存在。 (四)持续发生 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是由于一方的力量大于另一方而存在,如果发生了这种现象不加以制止,那么这种欺凌将会长期发生。

最新预防校园欺凌 心理健康复习课程

心理健康活动第三节:正确应对校园欺凌 正确应对校园欺凌 活动目标: 1、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知道校园欺凌事件的形式。 2、通过活动,知道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活动过程: 活动开场白: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 今天,我们心理健康活动的主题就是:正确应对校园欺凌。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形式 肢体欺凌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言语欺凌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社交欺凌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二、认识校园欺凌事件 1、列举一些真实的校园欺凌事件。 众人围殴扇耳光、绳索捆绑拳打脚踢、烟头烫伤、逼吃秽物……这些“恶霸”行为频频在校园发生,使校园欺凌问题日益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半年以来,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20余起。根据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生抽样调查发现,我国校园中小学生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 2、说说你对校园欺凌的印象,你有没有遇到或者看到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校园内“小霸王”同学之间闹小矛盾,矛盾升级打架斗殴 三、分析校园暴力原因 校园小霸王 1、学生自身方面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出现偏差 2、结交一些辍学的同学和社会不良人员, 3、家庭因素 4、“哥们”义气,受胁迫 四、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教育的难题。在我国,校园欺凌也屡屡发生。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状与思考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与思考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现在我国网站的注册数据位居世界第一,而1997年我国网民才62万。今年的全国人大第十二届第一次会议中有代表提出,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信息随意传播,真伪难辨;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在网上自由呈现;传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围观性、从众性和发泄心理。这样的网络环境易对心智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今天的青少年通常被称为“网络一代”,他们通过大量的数字和电子技术,包括互联网、社交网络工具(如QQ、校内微博)、手机和在线游戏进行沟通。这些数字和电子工具是他们同龄群体彼此沟通的“生命线”(Keith & Martin,2005),然而成年人或许低估了科技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技术的扩张和可用性为青少年提供了许多 好处(如教育和社会福利),但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网络欺凌发生率的增加。 二、网络欺凌概念的界定 欺凌是一种敌对的和有预谋的恶意活动。Dake(2003)提出一个人因受到伤害而产生痛苦后,会将欺凌实施给另一个人。欺凌引起的情感和身体的损伤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关部门也采取了法律行动。欺凌已逐渐从面对面的伤害转变成多媒体的互动,电子通讯的发展是网络欺凌的基础。网络欺凌是欺凌的一种,但不同于传统的校园欺凌,它潜伏在隐蔽和匿名的网络空间。网络欺凌滥用了科学 技术(Willard,2006)。 网络欺凌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和互联网发生的。Hinduja和Patchin(2011)提出每一代孩子都有欺负他人的现象,然而最新的一代,已经能够利用网络技术来扩大他们的势力

《指南》出台的背景以及意义

《指南》出台的背景以及意义 《指南》出台的背景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但是其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目前,肢体冲突的校园欺凌行为较为常见,它危害着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建立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防治工作机制刻不容缓。近日,上海率先发布《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防治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综合治理”的特点,符合时代发展的节奏。 《指南》出台的意义 《指南》的出台 1.有助于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三观的树立对中小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南》的出台让学生明白在网络社会里如何规范上网行为,即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不使用语言攻击他人,不曝光他人隐私,但是当自己遭遇网络欺凌行为时,要积极寻求帮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在不断的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懂得在网络环境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形成自己正确的是非价值观。 2.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健康成长。基于正确的三观,同时在家长学校以及学生等多方面的的相互配合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会不断增强,在《指南》里,各个角色在预防中小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中的职责都有明确的说明,因此在不断的学习和指引中,使得中小学生在不文明的网络社会里,对不文明的网络欺凌行为要勇敢的说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使其健康成长。 3.有助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基础。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方的努力。学生在不断的培养不主动实施并理性应对网络不良行为的能力的过程中,比如:不以暴制暴应对网络欺凌,始终保持冷静和自信,亦或当同伴遭受网络欺凌时,自己要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在这样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学生的社交能力会不断的提升,构建网络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指南》的出台 1.有助于促使家长及时发现并有效引导正确处理孩子间的矛盾。《指南》针对如何准确判断孩子是否遭受网络欺凌提出了几点常见的特征。家长根据这些特征,并且在与孩子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以及近期变化,可以大致的判断孩子是否遭受网络欺凌,一旦孩子遭受或者有遭受的倾向,家长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悉心教导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有助于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健康人格。家长的关心关爱至关重要,有助于增进其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叛逆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越来越严重,所以大多数中小学生喜欢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指南》的出台为家长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孩子遭遇网络欺凌提供了可行性的措施,家长参考建议并且运用正当的方式处理问题,有利于和谐亲子关系,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人格。 3.有助于提升家长的防范网络欺凌的意识与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中,由于缺乏具体规章的指引,家长也就不会树立防范网络欺凌的意识,但是当孩子真正的出现问题时才追悔莫及。因此《指南》针对孩子是否遭受网络欺凌以及如何防范提

2020年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范本)

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区属各校(单位),乡镇(街道)小学,民办学校,局机关各科(室):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推进我区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我区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学生欺凌事件,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XX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欺凌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和XX市教育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XX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专项行动的通知》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决定开展全区中小学生欺凌防治专项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治理目标 通过专项治理,建立健全区、校级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形成学生欺凌防治部门齐抓共管、责任落实到位、管理制度健全、预防措施有效、处置程序规范的工作局面。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优化校风,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二、治理范围 全区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 三、治理内容

结合新学期开学阶段,利用开学第一课、主题班(队)会等契机,通过邀请法治副校长以案说法等形式,有针对性地集中对学生开展一次欺凌防治专题教育;要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学生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广大家长的教育,提高家长和监护人预防学生欺凌的意识和处理能力;重新修订完善校纪校规,明确不同程度欺凌情形的触犯规定。各校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学生欺凌防治专题教育,要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学生欺凌防治知识和反欺凌技能。相关教育培训要有详实记录。重点要落实好:进行一次法制、安全教育;进行一次校园“三防”建设、校园视频监控系统接入公安机关情况、紧急报警装置完好情况、学校与属地派出所应急联动情况的全面排查;进行一次校园矛盾排查;进行一次问题学生心理集中摸排和疏导;完善一批“校园欺凌”防治制度;教育局开展一次“校园欺凌”专项督导活动等工作。 本次专项治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8月—9月底 (一)高度重视,迅速部署 各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认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迅速成立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制定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召开会议,动员部署。 (二)宣传教育,营造氛围 1.广泛宣传。各校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阵地,如电子屏幕、校园网、黑板报、橱窗、宣传语、广播等向师生、家长广泛开展校园反欺凌教育宣传。宣传有关法制知识和典型案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友善的要求和处理人际关

关于中小学生网络犯罪的思考_基于网络欺凌的研究

2013年3月第32卷第3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Mar.2013Vol.32No.3 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3.03.033 收稿日期:2012-10-07 基金项目: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课题(2012B282) 作者简介:邬小学(1962-),男,贵州铜仁人,基础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从事教育管理、教育逻辑学研究;王中华(1979-),男,湖南祁阳人,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关于中小学生网络犯罪的思考 ———基于网络欺凌的研究 邬小学1,王中华 1,2 (1.铜仁学院基础教育中心,贵州铜仁554300;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长春130024) 摘要:中小学生犯罪是新时代的一个特点,而网络欺凌是网络犯罪的重要表现。当前,对网络欺凌的定义、表 现形式、原因与对策已有过研究。基于此,要遏制网络欺凌和网络犯罪,就需要认识网络欺凌的本质,借助网络文化进行疏导与教育,加强网络技术建设,减低网络欺凌,促进网络法制化,加大打击网络欺凌的力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网络文化。 关键词:中小学生;网络犯罪;网络欺凌;治理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3)03-0083-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人们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网络欺凌就是一种重要的体征。这是网上生活发生的欺凌事件,也是网络时代的新现象,主要是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不仅包括身体伤害,也包括心理健康的损害。关于网络欺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网络欺凌的研究,我国学者也逐渐予以关注。可见网络欺凌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全世界比较普遍的现象之一。因此, 在我国网络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网络欺凌现象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文化的建设去加大力度进行治理,为社会的稳定和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绿色环境。 二、“网络欺凌”研究面面观 (一)网络欺凌的定义 学者张乐在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八种定义观 [1] :较早关注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研究的B.Belsey 认为, 网上欺凌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故意地、反复地针对个人或团体的敌对行为。第二,美国 “全国预防犯罪委员会” 对网络欺凌的定义是,将互联网、手机或其他设备用于发送或张贴文字或图像有意伤害他人使人难堪的行为。第三,一个致力于互联网安全和隐私名为“StopCyber -bullying ”的专业组织把网上欺凌定义为“一个青少年被另外一个青少年使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消息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字技术反复折磨、威胁、骚扰、羞辱的现象”。第四,Hinduja 和Patchin 指出,网络欺凌是那些与发件人没有进一步接触但是持续发送简单的电子邮件的人的“恶作剧”,这些恶作剧可能包括威胁、恶性标签(即贬义标签,煽动仇恨的言论)或者在网络论坛上通过张贴虚假信息来嘲弄对方进而达到羞辱的目的。第五,美国俄勒冈州在法案中规定网络欺凌是指使用电子传播设备骚扰、恐吓或欺凌他人的行为。第六, 英国政府根据本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给网络欺凌下的定义是,由某个群体或个人利用电子接触的方式持续针对无力保护自身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的和有意的行为。第七,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网络欺凌做出的官方界定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在互联网的网站留言板上编写诽谤中伤某个儿童的留言, 或利用邮件等方法对其进行欺负的行为。第八,美国2009年4月出台的《梅根·梅尔网络欺凌预防法》将网络欺凌界定为任何人在跨州或跨国交往中,出于强迫、恐吓、骚扰他人或对他人造成实质情绪困扰的目的而使用电子手段传播的严重、重复的恶意行为。笔者认为,网络欺凌,主要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借助于短信、邮件、 QQ 等网络信息技— 38—

2020年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总结

2020年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我州狠抓中小学生网络教育引导。 加强网络宣传。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利用xx教育网、xx教育微信平台等渠道,深入宣传。紧紧围绕“互联网+教育”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主题,聚焦“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危害”这一核心要务,加强网络教育引导,促使全州70余万中小学生深知沉迷网络的危害。目前,全州74%的中小学接入互联网,义务教育阶段建成班班通多媒体教室达72%;师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教师注册66.77%,学生注册34.51%;64所中小学开展全日制远程教学。 加强网络管控。一是对州教育局网站进行全面改版升级,及时发布网络危害的新闻信息,认真回复局长信箱,投诉举报中的每一条信息。二是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网络舆情24小时值班值守,对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并结合实际及时更新信息,切实做到正面引导。 加强课堂教育。利用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生活生命安全课开展“护苗·网络安全课”教育,观看“护苗·网络安全系列课堂”的教育视频,包括“保护个人隐私”、“远离不良信息”、“防范网络诈骗”、“拒绝网络欺凌”、“抵制盗版出版物”。促使学生合理上网、保护隐私,自觉抵制不文明的上网行为,远离不良信息,做一名合格的“文明上网宣传员”。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校基本普及,95%的初中、60%的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促进资源共享。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依托国家和省州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xx特色、支持教学改革、服务教育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全州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全力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学习上。目前,全州个教学点实施了中央电教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1

发达国家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对策及其借鉴

发达国家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 对策及其借鉴 “网络欺凌”(cyber bullying),是随着互联网及通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现象。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欺凌者开始利用网络来实施欺凌行为。网络欺凌已经和正在给青少年和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构成了新的严峻挑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社团组织和学术机构的密切关注。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在各自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下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措施,应对日益凸显的网络欺凌问题,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美国—— —立法先行,依靠法律进行规制 截止2007年,美国包括纽约、密苏里州、罗得岛和马里兰州在内的至少7个州通过了针对网络骚扰的法律,密苏里州通过的一项法令认定网上骚扰是一种轻罪。2008年,众议员Linda Sanchez和Kenny Hulshof提出一项联邦法律议案,建议将所谓的网络欺凌行为列为犯罪[1]。现在,美国通过立法手段明确了实施网络欺凌的施害者、遭受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学校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等多方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 1.明确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施害者的法律责任 根据《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次)》第558、56条的规定,网络欺凌不管是通过手机短信还是博客、BBS等方式,一般主要表现为言语的传播,对于残酷、伤害性大的言论,受害者可以提起诽谤诉讼。如果被告故意采用极端暴虐的行为给原告造成了明显的心理伤害,引发原告精神严重混乱,使其精神痛苦超出了正常人的承受范围,则受害人可以提起“故意致人精神损害”的侵权诉讼。提起故意致人精神损害的侵权诉讼是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最佳救济手段。根据美国《梅根·梅尔网络欺凌预防法》对《刑法典》第41章的修订,增加了第881条“网络欺凌”,规定实施网络欺凌适用刑法上的骚扰罪,被告将处以罚金,或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两者并处。 2.明确学校在网络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 2009年5月,美国出台《学校及家庭网络教育法》,该法要求学校必须承担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责任,以此来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过,进行安全教育仅仅是学校减轻责任的事由而不是免责事由。同时,2007年通过的美国《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CIPA)要求,学校要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以保证未成年人使用e-mail、聊天室或其它电子通讯工具时的安全。目前,美国大多数校园图书馆已经在接入的互联网端口安装了过滤软件。美国法院还适用Tinker标准来审理发端于个人电脑但影响到公立学校学生的网络欺凌案。在确定经个人电脑上传的网站内容是否由学校管理时,法庭必须对门槛标准进行审查,看发端于个人电脑的网络言论是属于“校内” □董金秋邓希泉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移动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网络欺凌的问题日益严重,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新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应对网 络欺凌问题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策选择和治理对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 文通过对发达国家防范和治理青少年网络欺凌政策模式的分析与比较,总结各 自的特点及利弊得失,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治理网络欺凌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发达国家;应对策略;借鉴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发布《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发布《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 条》的通知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沪教委青[2017]22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7.09.06 【实施日期】2017.09.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发布《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的通知 (沪教委青〔2017〕22号) 各区教育局: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对中小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较大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目前,上海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基本可控,中小学校园欺凌情况总体平稳,但基于互联网而出现的网络欺凌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有关工作要求和市领导批示精神,我委在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详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区教育局要将《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落实到区域内每一所中小学

(含中等职业学校),并以此为切入点,针对中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真落实中小学德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积极探索新时期中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二、各区教育局要指导区域内中小学校成立“学校预防与处置校园欺凌工作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设置举报与投诉电话,建立校园欺凌发现、举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三、对于《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区教育局要认真研究,并及时反馈至市教委青保处(联系人:张大飞,电话:23116613,传真:23116802)。 附件: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7年9月6日附件 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 欺凌(bullying)是人类社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越轨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对另外的个体(群体)有意地、反复地和持续地施以伤害或不适的负面行为。欺凌行为可以通过身体接触、言语威胁以及排斥等方式进行。欺凌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而这种现象又随着日益普及的互联网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交网站的流行,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开始演变成全球范围的现象,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本世纪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就开展了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研究。此后,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芬兰等国的研究者和政府机构也纷纷对本国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心理学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概念、现状、原因、对策以及不足等方面,对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期促进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引起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的更多关注。 一、网络欺凌的概念界定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研究,首先涉及的是对这一现象的概念界定。就目前来看,对网络欺凌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八种。 (1)较早关注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的研究者B. Belsey认为,网上欺凌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故意地、反复地针对个人或团体的敌对行为[1]。 (2)美国“全国预防犯罪委员会”对网络欺凌的定义是,将互联网、手机或其他设备用于发送或张贴文字或图像有意伤害他人使人难堪的行为[2]。 (3)一个致力于互联网安全和隐私名为“Stop Cyber-bullying”的专业组织把网上欺凌定义为“一个青少年被另外一个青少年使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消息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字技术反复折磨、威胁、骚扰、羞辱的现象”[3]。 (4)Hinduja和Patchin指出,网络欺凌是那些与发件人没有进一步接触但是持续发送简单的电子邮件的人的“恶作剧”,这些恶作剧可能包括威胁、恶性标签(即贬义标签,煽动仇恨的言论)或者在网络论坛上通过张贴虚假信息来嘲弄对方进而达到羞辱的目的[4]。 (5)美国俄勒岗州在法案中规定网络欺凌是指使用电子传播设备骚扰、恐吓或欺凌他人的行为[5]。 (6)英国政府根据本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给网络欺凌下的定义是由某个群体或个人利用电子接触的方式持续针对无力保护自身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的和有意的行为[6]。 (7)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网络欺凌做出的官方界定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在互联网的网站留言板上编写诽谤中伤某个儿童的留言,或利用邮件等方法对其进行欺负的行为[7]。 □张乐 摘要:青少年网络欺凌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世纪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此后,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芬 兰等国家的研究者和政府机构也纷纷对本国青少年网络欺凌状况进行大规模的 问卷调查和心理学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 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本文从概念、现状、原因、 对策以及不足等方面,对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 力图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综述

蔡明君 10-1(网络欺凌作文)

反网络欺凌,由我们做起 姓名:蔡明君班级:10-1 网络欺凌指的是一种在网上发生的欺凌活动,人们会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等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如今,这种现象开始演变成为全球的热潮,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这种现象在青少年及未成年中发生的比较多,危害性也比较大,这会让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网络欺凌也有很多种方法,常见的几种有:1.重复且不断地对其他网民使用言语暴力。 2.重复且不断地对特定网民或群体进行言语伤害。 3.模仿特定网民外表及特征,并加以羞辱。 4.把受害人之个人资料公开,但是有时受害者也会公布加害者的个人资料来自我保护,由于牵涉到言论自由,犯罪加害者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5.把受害人的样貌移至到他人照片中,或在这些照片加上诽谤性文字,进行嘲讽。 6.重复并不断在论坛中以言语用发帖的形式公开侮辱受害者。 7.不断地伤害跟受害人有关的人士或朋友来孤立受害者。 8.使用许多不同的帐户及身份来攻击一名受害人,导致受害人误以为很多人讨厌及攻击他。 现在有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状况,比如香港、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其实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些失业的青年会把对政府的不满化为网络欺凌的动力;一些学生在学校的品行不好被老师批评或遭到同学们的唾弃造成的。 对于此事,在美国有一部关于网络欺凌的电影,名字叫《Cyberbully》。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的故事,不仅是她本人,她的朋友和家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她是个漂亮的17岁女孩,她正在为两件事感到头疼:父母的离婚,以及自己在学校下层的地位。 其实发生这种现象时,我们千万不要反击,我们可以采取“删除好友”或者是把他们加入黑名单。我们也可以告知家长,让家长发送邮件来警告欺凌者阻止行为。欺凌者大部分是骚扰、威胁等,但每个网站都会有“服务条款”来对其进行投诉。如果有证据证明欺凌者涉嫌犯罪活动,可以告知警方,让他们来保护自身的安全。 其实,网络欺凌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我们正确的去处理去正视这种现象然后严厉的阻止该行为。我相信,网络就会像以前那样不在可怕。

信息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信息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对新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142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已经解决 农工党浦东区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浦东防制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建议》的提案(第142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对中小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较大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是中小学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事关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目前,浦东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基本可控,中小学校园欺凌情况总体平稳,新区尚无确切涉及校园欺凌问题的案件发生和相关记录的数据。 一、落实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 1、专题部署。浦东教育局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相关工作。结合专题会议精神,浦东新区教育局、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浦教办〔2016〕4号),明确做好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自查工作;明确要紧绷学校安全这根弦,加大责任追究,对校园欺凌工作治理不力的部门、学校给予从严处理,并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和校长的管理责任。 2、学校重视。浦东中小学校认真学习国家、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的相关文件,根据学校教育安全工作的具体形势,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成立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严格落实安全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和教职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召开专题会议,围绕法治专题教育、规章制度完善、开展自查自纠、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自查和总结,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题教育 (一)广泛宣传。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阵地,如主题班会、周一升旗仪式、电子屏幕、校园网、黑板报、橱窗、宣传语、广播以及公众微信号等途径,向师生、家长广泛开展校园反欺凌教育宣传。主要做到:宣传有关法治知识和典型案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友善的要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宣传校园中团结关爱、和谐共进的优秀事例,宣传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和恶劣影响,积极做好正面引导,建设优良校风、教风、班风和学风,形成反校园欺凌的社会舆论压力和震慑力。此外,开展普法知识讲座、竞赛等,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能够正确理解法律的作用及意义所在,尊重他人,守护自己。 (二)加强教育。 1、利用课堂主阵地,开展专题教育 (1)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对全体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

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1)

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 学生篇 1.不使用语言攻击他人。如通过短信、微信,或在论坛、聊天室、微博、贴吧、QQ群、微信群等公开威胁、侮辱、诽谤他人。 2.不曝光他人隐私。如传播或公开可能令他人受到威胁、伤害、侮辱或尴尬的文字、照片、图像、视频或音频等。 3.不制造与传播虚假信息。如通过拼接图片,或加上侮辱、诽谤性文字,散播谣言,发布不实信息。 4.不随意上传个人信息。注意保护私人信息,谨慎将个人或家庭资料上传网络。 5.不以暴制暴应对网络欺凌。理性应对网络不良行为,在遭遇网络攻击或网络欺凌时,保持冷静与自信。 6.及时寻求他人援助。遭遇网络欺凌行为,要及时告知老师或家长,也可咨询求助青少年援助热线12355。 家长篇 准确判断孩子是否遭受网络欺凌: 7.看行为习惯是否有变化。如使用电脑或手机时间过长,对自己的上网行为尤为保密。 8.看精神状态是否有变化。如易怒、焦虑、沮丧,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孤僻古怪,甚至发生自伤、自残或自杀行为。 9.看学习情况是否有变化。如学习效率降低、作业拖堂、成绩下降,有厌学甚至弃学情绪。 10.看人际交往是否有变化。如人际关系紧张,喜欢独处,缺乏自尊和自信,甚至处于恐慌不安之中。 有效处置孩子遭遇网络欺凌: 11.联系欺凌者要求其停止欺凌行为。 12.向网络服务商进行投诉。要求及时对相关网络内容进行屏蔽、删除。 13.报告学校及老师。发现欺凌者是学校学生的,应立即联系学校与老师,共同解决问题。 14.寻求心理或法律援助。联系心理教师或专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必要时可联系警方或诉诸法律。 预防孩子欺凌别人:

15.告知孩子网络欺凌行为后果。教育孩子通过网络言论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攻击,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如触犯法律,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16.及时发现孩子间的矛盾。若是网络欺凌,则应要求孩子立即停止,并陪同孩子主动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妥善处理孩子间的矛盾和问题。 17.适当禁用通讯工具。通过禁止孩子一段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对孩子进行教育、惩戒。 18.加强不良心理和行为疏导。对于孩子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家长与学校要形成合力,加强教育转化,必要时可以申请专门学校介入。 学校篇 19.完善预防组织架构。成立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置工作小组,组成人员包括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心理老师等,关注学生动态,及时掌握学生异常情况,妥善处置学生矛盾。 20.加强正面教育和安全提示。将网络欺凌防范纳入学校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网络文化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21.健全发现机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发挥密切联系学生的作用,了解每一个学生性格、品质、交往等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异常行为。鼓励学生向老师及时报告学生中的异常情况。 22.有效化解学生矛盾。根据未成年学生年龄、认知情况和个性差异,灵活做好学生矛盾化解和处置工作,避免事态有所扩大。2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预防、发现和处置网络欺凌的意识和能力。 24.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细节和隐性问题,加强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社会篇 25.净化网络环境。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制作、发布、传播违法信息,或未履行审查义务,未对违法信息进行过滤、删除或屏蔽的,网信、文广、新闻出版等部门要依法及时予以处置。

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研究

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22T13:59:06.3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作者:郭怡帆 [导读] 校园欺凌是一种有意的,有规律性的,对他人造成生理,心理或情感上伤害的行为。欺凌现象作为校园问题的一个突出方面在各个国家都一直存在,欺凌对于校园环境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危害。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2) 一.问题提出 校园欺凌是一种有意的,有规律性的,对他人造成生理,心理或情感上伤害的行为。欺凌现象作为校园问题的一个突出方面在各个国家都一直存在,欺凌对于校园环境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危害。随着近几年国内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的曝光,舆论和教育研究者都对校园欺凌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校方与家长沟通不到位,相关教育不够深入全面等多方面原因,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及干预仍存在不足。在欺凌事件中,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当事人出现问题的深层心理原因,让整个社会认识到欺凌的发生并非偶然,欺凌事件的双方都有其家庭心理根源,也会对其成长发展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常常欺负别人的儿童会受到同伴的排斥,同伴地位降低,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而经常受到欺负的儿童常常会产生抑郁、注意力分散、成绩下滑等现象[1]。所以,除了对“被欺负者”给予同情帮助外,也应对“欺负者”进行更多矫治关爱。本研究拟结合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欺凌现象,旨在探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及父母态度的关系,丰富校园欺凌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欺凌的发生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欺凌做出预测与干预。 二.文献综述 校园欺凌存在相对稳定性,可能与学生的人格倾向相关。谷传华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欺负他人、受欺负的发生频率与神经质水平、外向和自尊水平均存在显著相关 ,同时欺负他人的发生频率和精神质水平相关显著[2]。赵平平在小学生欺负行为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欺负儿童、被欺负儿童、未参与儿童除了在内外向上差异不显著,其余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卷入欺负儿童在精神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于未卷入儿童,欺负儿童与未参与儿童差异显著。同时,被欺负儿童在精神质上得分要高于欺负儿童。欺负发生频率与精神质、神经质显著正相关,与掩饰性显著负相关。受欺负发生频率与神经质显著正相关[3]。同时,也有很多相关研究表明,欺凌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是较为重要的几方面。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初中生受欺负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初中生受欺负呈显著负相关[4]。王令在教师访谈、文献综述和国外量表的改编基础上,对学生欺负发生状况与自我概念水平间的相关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自我概念组别对学生的欺负行为的发生有影响;较多受到欺负的学生自我概念低于正常水平,较多参与到欺负他人的学生自我概念处于正常范围;自我概念和欺负现象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5]。 已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人格和社会适应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均有着显著关系。王中会等人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素与青少年人格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多达到显著性水平。经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6]。刘文婧等热播的研究证明,不同父母教养类型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人格五因素各维度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7]。据此可以推论,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校园欺凌存在显著相关。这在之前学者研究中已经证明。傅成仕对四川省三所初中80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欺负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母亲、父亲的教养方式对男孩、女孩存在一致性。无论对男孩,还是对女孩,母亲、父亲都把情感温暖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8]。尹建军在对延吉市的700名小学生调查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欺负行为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欺负组与被欺负组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因子有显著差异;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母亲惩罚严厉因子、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有显著差异[9]。王雪凌通过对上海市初中生的调查,发现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对学生欺负行为影响较大,而父亲教养方式只是部分因子有影响[10]。之前的研究对传统校园欺凌关注较多,而在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网络欺凌也越来越普遍,本研究拟结合父母教养方式的体罚,心理控制,行为控制和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调查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考察它们与传统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校园欺凌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方法。 三.方法 3.1 研究对象 选取西安两所普通全日制高中的高一、高二年级和一所中职院校的17级和16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回收问卷733份,有效问卷716,有效回收率97.7%。 3.2 研究程序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开展研究。利用自习课时间向被试发放纸质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和被试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青少年共情和精神病态问卷,第三部分为欺凌相关量表,包括校园欺凌、网络欺凌和网络欺凌旁观者态度,第四部分为父母量表,包括父母支持温暖、体罚、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 3.3 研究工具 3.3.1 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包括人际反应量表共情分量表和青少年精神病态特质问卷) 3.3.2 欺凌量表(包括校园欺凌量表,网络欺凌量表,网络欺凌中旁观者行为问卷)3.3.3父母量表(包括体罚,父母支持温暖,心理控制,行为控制量表) 3.4 数据处理和统计 本研究所得数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 四.研究结果 4.1 中学生欺凌行为调查结果 对欺凌行为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躯体欺负,躯体受欺负,关系欺负,网络受欺负维度上,男生平均值明显

青少年网络欺凌及干预

青少年网络欺凌及干预 英国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政府和社会机构,都强调事前预防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以降低欺凌行为发生的概率,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中国论文网/7/view-12967912.htm 技术从来都是双刃剑,新媒体技术亦是如此。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使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用以自我展示和表达、与同伴交往、结识新朋友和公共参与。新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广泛普及,一方面为青少年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危害青少年成长的活动提供了便利。

青少年新媒体使用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之一即是网络欺凌。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网络欺凌都成为困扰政府、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重要问题,并引起广泛关注。世界很多国家对网络欺凌问题日益重视,并采取了相关措施予以预防和改善。 根据2016年新闻报道,过去5年,英国青少年关于网络欺凌的咨询量增加了88%,而实际情况是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数量远高于报道中的数量,日益严重的网络欺凌使众多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伤害,甚至有7岁大的儿童诉诸儿童热线,坦露自己因遭到折磨和恐吓而不敢去上学。[1]下面以英国为例,介绍英国网络欺凌的问题、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政策,最后基于英国的经验得出?⑹荆?以期对我国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一、英国网络欺凌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基于社交媒体的欺凌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广泛的

社会关注。Bullying UK近年来对网络欺凌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该机构2006年的调查显示,有69%的学生在过去一年中曾被欺凌,其中有7%经受了网络欺凌,这些欺凌主要以邮件、手机短信和即时通讯平台接收到骚扰信息为主要方式。[1] 2014年,该机构又发起了针对英国青少年欺凌及其影响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青少年、家长、教师和相关从业者,调查最后收到了8,970份回复。调查结果显示,自上次调查后的近十年间,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及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欺凌问题日益严重,英国青少年在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57%)、Instagram(38%)、SnapChat32%上受到欺凌的比率较高;其中有52%青少年遭受谣言的困扰,46%在网上受到过威胁。此外,调查还显示,79%青少年曾目睹他人被网络欺凌,有38%青少年在网上没有安全感。 针对日益严重的网络欺凌事件,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