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的营造

浅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的营造

浅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的营造
浅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的营造

浅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的营造

摘要:

本文以感官要素为切入点,对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夜景观的现存问题及居民对公共空间夜景观的具体要求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主要从视觉夜景观方向对居住区公共空间夜景观设计进行研究,试图提炼出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的营造方法。

关键词:视觉夜景观居住区公共空间

正文:

居住区公共空间夜景观是夜景观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在夜晚在小区公共空间为居民营造诸如散步、娱乐、休闲等氛围,满足居民夜晚最基本的生活、休闲需要。

1、居住区公共空间夜景观的分类

居住区公共空间夜景观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城市夜间环境进行的二次塑造,是包括视、听、触、嗅觉元素和行为心理的一门综合艺术。

1)视觉夜景观

视觉夜景观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的感受和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人对外界环境的信息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受到的

,因此视觉夜景观的含义就是强调视觉在景观体验中的主导地位。

2)听觉夜景观

听觉景观不同于听觉环境,听觉景观强调景观的可听性,为声音等要素被人感知并在人脑海中形成意向,体会到景观的意境美。例如风吹树叶的声音,鸟鸣虫叫的声音,水景设计中层层跌水的声音,在夜间由于城市噪声影响降低,这种听觉感受总是能引起人的注意力,扩展想象力。

(3)嗅觉夜景观

嗅觉夜景观在本文中是指人们在夜间环境中所感受到的,令人愉悦的气味环境。嗅觉夜景观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植物天然的芬芳。夜间温度降低,环境寂静,人的嗅觉比白日更加灵敏,更能发挥植物芳香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如芳香音乐喷泉等新兴的嗅觉景观。另外在规划设计中减轻垃圾臭味、油烟味、油漆味及汽车尾气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嗅觉夜景观的

浅析居住区老人公共活动设施及空间环境3

浅析居住区老人公共活动设施及空间环境 ——以郑州“银基王朝”为例

调研概况: 调研地点:银基王朝小区 调查对象:内50岁以上的老年人 调查时间:2012年12月17日星期一 天气情况:阴天气温人体感觉较寒冷 调查方式:自发观察、调查问卷、现场访谈等 目录大纲: 一、文献综述 1.1外国发达国家养老模式 1.2国内典型社区发展现状 二、调研居住区概述 2.1社区社会情况 2.2社区自然情况 三、调研报告及分析 3.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社区基本服务分析 3.3医疗卫生设施分析 3.4体育健身设施分析 3.5福利设施分析 3.6休闲文化活动设施分析 四、总结评价 五、建议 5.1规划设计方面 5.2社区管理层次 六、附表调查问卷 一、文献综述 老龄化作为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急需应对的挑战。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来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13.26%。经过多年的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421”的家庭人口组成模式日益普遍。由于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父母的生

活照料中。而社区养老植根于社区之中,无论对政府、老人还是其家庭,无疑都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养老模式。因此,居住区中老年人公共活动设施及空间环境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1外国发达国家养老模式 20世纪60年代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是养老服务提供的先行者。联邦政府致力于改变资助体系结构、州政府致力于落实社区养老服务,通过扩大社区服务类型及享受社区服务的老年人数量的方式,在各个试点中集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推广。美国的老年住宅主要分为独立生活住宅、集中生活住宅、生活辅助住宅、护理住宅和特殊照顾性住宅五种。此外,还有一些退休老人到弗洛里达、凤凰城、夏威夷等地购房长期安居。这些地方规划设置有大型老年社区和低密度住宅,并配有完善的医疗生活设施和服务体系。 英国的老年社区建筑规模很大,对老年人采取社区生活照料、物质援助、心理支持。设置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服务中心,具有完善的配套住宅和功能区划分,集合了居住、商业服务、度假疗养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社区。 荷兰的养老体系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推行“推行先家庭、再社区、后保险机构”的原则。其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体现呈现“三个支柱”,即普遍保障的国家养老金、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年金私人年金(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服务组织提供住房、交通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改造,政策上鼓励老年人就业并改革卫生医疗体系来缓解压力。 日本的养老服务主要以家庭护理为前提、居家养老为核心、公共福利服务和市场服务作为补充,提供无障碍设施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区内的的老龄人住宅产品和能和家人工具的住宅产品。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家庭帮助服务事业、白天服务视野、短期留宿服务、长期服务事业、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及“老年人俱乐部”等。 1.2国内典型社区发展现状 浙江金华提出了社区内照顾和兰荫社区模式,该市的经济开发区江南街道南苑社区中建有南苑综合楼,内含大家庭食堂、老年人接待室、日托休息室、港府修炼中心、阅览室、棋牌室、谈心室、体舞中心、老年电大教室等。同时还开设有社区医疗、家政服务、上门送餐等10项服务。 重庆渝北古路镇将该地区的红枫温泉景区打造成老年养生社区。此项目依托全国第一大红枫林,发掘独具特色的温泉资源和山地生态景观。设置有专门的老年公寓和居家养老院落区。结合天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安排组织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无障碍设施,还应用了低碳规划和节能建筑的设计。成为我国老年服务社区建设领域先进理念的第一标杆。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园林空间景观边界营造方法 李常青

园林空间景观边界营造方法李常青 发表时间:2017-11-06T11:16:56.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作者:李常青 [导读] 摘要:景观边界是边缘物种的栖息地,由于其具有高环境异质性、生物多样性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因而其位置的变化可以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者。 深圳市万卉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518042 摘要:景观边界是边缘物种的栖息地,由于其具有高环境异质性、生物多样性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因而其位置的变化可以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者。为了丰富园林设计理论,本文借鉴景观边界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园林边界的概念,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关于园林空间景观边界的营造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园林空间;景观边界;营造方法 引言: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逐渐重视起了城市的外部形象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园林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对空间进行有效的搭配,在不同的空间搭配不同的植物,既能够使园林景观在空间上更具层次感和自然美,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一个城市的外部形象。 1.关于园林边界的概述 园林边界是指园林实体与外部环境或园林实体内园林各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在这里园林边界或者是园林实体本身与周围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使园林实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用围墙与外界隔离;或者是园林实体内各造景要素,例如道路、水体、假山、植物以及小品建筑等所形成的边界;或者是在这些园林要素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生态因子的变化,从而形成对植物、动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区域.园林边界所围合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形状,有时候界线是清晰的,有时则是模糊的;有时是实的,有时则是虚的;有时是物质空间,有时则是精神空间.园林边界的形成一般不像景观边界那样复杂,那样需要漫长的时间,因为园林空间往往尺度较小,而且园林环境的形成人为的因素占有较大的比例.园林边界可以是一条线,也可以是一条带,还可以是一个实体.在对边界这样认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园林景观设计优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会更加具有美感。 2.园林边界的营造形式 园林中,根据柔性化的原则,在边界处主要借助植物、水系等景观构成要素来完成过渡地带的设计。 2.1以水系为边界 在空间环境中,不同形态的水系可以形成不同形式的边缘,水系本身可以作为分隔空间的要素。由干水可流动、可塑物质,给人以柔性的存在感,因此,从水系边界入手,明确水体边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合理地设计出优美的水体景观和岸线景观,提升边界的营造技艺。 比较典型的是苏州4大园林之一的沧浪亭,该园临水而建,水系将园内与园外分隔开,四周清泉环绕,没有围墙将其隔断。即以柔性化的水系取代了园林围墙,将园内外自然地联系起来。 2.2以植物柔化边界 在边界用各种造景植物进行搭配,可以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满足人们对景观环境的需求。另外,通过植物进行柔化边界时,可以结合微地形和地形高差等场地环境,合理地选择植物的种植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种植效果。植物种植方式包括自然式与规则式。自然式的种植方式可以结合微地形设计,如水体驳岸具有高差,根据地形进行植物的选取和种植,缓和水体边界。 道路边界属于硬质景观,而植物属于软质景观,道路边界与植物的交接既可以是面与面的也可以是线与线的方式。无论是以何种方式都应保证道路边界的挺直,界线的清晰,交界线的面或线都可以通过植物进行软化及修饰,不仅要满足美观的需要,还应满足功能的需求。 道路边界掩映在植物群中,植物顺着道路的方向连续栽植。这种方式柔化道路边界的效果比较突出,一般选择植物叶子茂盛的或姿态柔美的进行自然式丛植。但缺点是如果没有管理好,有时对视线会有一定的阻挡。 植物是顺着道路的方向连续栽植,但植物与边界有一定的距离。这种方式与第一种正好相反,它对道路边界的柔化作用相对较弱,因为边界都呈现在视线范围里。一般选择修剪了的灌木。 2.3廊的边界营造方法 古典园林中,廊在造景的同时,创造了似透非透的空间关联。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园林建筑廊与园林围墙形成的复合空间,称为廊墙复合空间。在边界的线性空间中,廊墙空间属干三维空间,其内外可双向交流,既产生柔性的过渡,同时又增添界面的渗透和层次。廊墙空间的类型分为单面廊、复廊和双层廊等,廊在平面上又可分为直廊、曲廊和回廊。以复廊为例分析其与墙组合空间的边界柔性化方法。复廊和围墙所营造的边界空间极其丰富,其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带漏窗的围墙、多变的廊道。位于苏州的古典园林留园,全园曲廊回环,园中有蜿蜒高低的长廊在670 m以上,联系全园的景观并自成景观。廊的内壁上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多处,墙上开各种形态的漏窗共200多个,园林内部的景观之间,虽通过围墙相隔,却通过廊道相互连接贯通,漏窗和洞门使两边景色形成了相互渗透的效果,似隔非隔,虚实相生。留园中的爬山廊随山势起伏,在廊墙交界处用山石花木进行点缀,将小空间作为柔性边界连接。游览于园中长廊,步移景异,虽沿墙行进,却也无生硬之感,就是边界柔化的效果。这样的营造手法,实体的墙通过空廊、山石、花木掩映,廊墙结合创造边界空间,并创造了空灵之感,使边界地带富有生气,吸引游人。通过围墙的划分与廊的曲折变化,可延长景观线,增加空间层次,增加游人观赏的兴趣。此手法即借助漏窗和植物、山石等元素,形成廊两面空间的柔和连接和过渡。 通道或廊道作用:景观边界是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物种流)流动的通道;过滤或障碍作用: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的流动中,景观边界犹如细胞膜,起着过滤作用,它使一些组分顺利通过,而另一些组分则受到阻碍,这可能与植被的结构、动物种群的密度等有关;源的作用:由于景观边界两侧物质和能量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导致生态流自景观边界向相邻景观单元的净流动,起到源的作用,这种作用受景观边界的宽度、垂直结构和形状等的影响;汇的作用:景观边界的汇效应是指景观边界吸收和聚集生态流的功能;生境的作用:景观边界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 2.4水体基质边界营造方法 古典园林中有不同的景观要素,元素基质也不相同。从水体到陆地区域的过渡,从陆地到假山叠石的区域过渡,过渡区域即边界的存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了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公共空间景观的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2.3因地制宜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2.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1.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观念的不同,每个设计师有自己侧重的方面。但是景观设计作品要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 总体上达到了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相互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意识 变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除了要考虑用设计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和生态环境,同时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在保障这些设计的前提下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帮助开发商提升其设计地块的价值,为开发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业主提供更多的使用功能。创造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2. 生态化设计 2.1 生态化设计概念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长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2.2 城市居住区生态设计理念 近年来,“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也是疑惑之点。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居住区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居住区生态状况在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对未来居住区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 我国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设计原则也只得到少许应用。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 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3. 近年来城市居住区生态发展进程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态建筑、生态住宅、生态居住区的理念已开始逐步被广大居住者和房地产开发商所接受,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新闻媒体对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生态居住区以强调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实际,在居住者、发展商的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经过若干年的探讨和发展,生态居住区正在成为 21世纪人类居住环境改善与发展的方向,世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探索适宜本国和本民族特点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居住环境,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较适宜人们居住的地区人口密度很大,绝大部分城市和居住区都超出了自然系统原有的人居承载能力,根据我国的实际,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的恢复自然系统的生态功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使人们居住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合理,这是我国下阶段城镇居住区建设发 展的总趋势。 从上世纪末到今天,我国生态居住区的建设正经历着由概念到实践、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式过渡,居住者在选择自己理想的居所时开始对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有较高的要求,发展商也开始积极打造相应的品牌与产品,以满足居住者的需求。但由于很多人对生态居住区的认识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生态居住区的建设、营销、宣传、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4. 我国居住区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城市居住区生态建设的实施尚处在初期阶段,虽然“生态性”的设计原则已被广大居住者和房地产商所接受,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和支持,但根据我国居住区建设的特点与规模,但要快速发展我国的居住区生态建设,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障碍。 4.1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

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 长久以来,植物配置存在着两个误区:其一是把植物仅仅当作“建筑材料”,不看重其生物学特性;其二是把植物配置当作单纯的艺术创作,仅仅关注于细节之美。但若想塑造出完整而连贯的植物空间,则任何造园要素都不能被单独考虑,应从空间与结构入手塑造丰富的植物空间环境。 1 植物景观空间概述 1. 1 植物景观空间中“可变”与“可意象”的统一 尤纳?佛莱德曼( Yona Friedman) 在1956 年现代建筑大会提出“可变”概念:“城市存在的真实原因是满足人们日益频繁的休闲活动,建筑师必须允许一定的自我建造,并使这种建造尽可能的…可变?[1]。”正如纽约中央公园一样,Olmsted 将植物空间简单地分为两类:“友好的”和“群体的”,而这种“可变”的植物空间能在任何时期适用于人们的多种用途。“可意象”是指“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出发,对这种潜藏认知结构的一种量化的描述”。分析显示,秩序规整的平面,其几何形式虽清晰可辨,但可理解度可能较低,如果没有地图指引,人们在其中很容易迷路,而某些古镇的迷宫式变形网格平面却具有较高的可理解度,其中集成度高的地方往往与更多的街巷相连,即使陌生人也只需稍加走动,便能来到集成度较高、人们活动较集中的少数空间中,因而不会迷路。因此空间中“可变”与“可意象”相统一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在设计之初建立一个完备的结构体系。 1. 2 植物空间的三个组成部分 1. 2. 1 水平层面 水平层面界定区域的边界,包括不同种类、高度、色彩和质地的地被植物和低矮灌木,它们暗示着空间的地平面边界。 1. 2. 2 垂直层面 垂直层面分为“结构构件”和“可变构件”两类。“结构构件”类似于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它们支撑着整个空间,为空间氛围定性,使得空间“可意象”,提高其“可理解度”。“可变构件”相当于室内的家具或围隔结构,为空间提供更为适宜的功能,需结合园林中其他造园要素,单就植物而言,可以采用耐修剪的绿篱、垂直绿化等。隔离树丛的树种,常选用分枝点低的常绿乔木,或枝叶发达、浓密,枝条开展度小的灌木类。 1. 2. 3 顶层面 植物同样能限制、改变一个空间的顶平面。植物的枝叶犹如室外空间的天花板,并影响着垂直面上的尺度,当树木树冠相互覆盖、遮蔽阳光时,其顶平面的封闭感最为强烈。 2 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实例 2. 1 宏观层面:植物景观空间的结构 2. 1. 1 米勒庄园 丹?凯利(Dan Kiley) 将米勒庄园分为花园、草地和树林三部分,它们之间的衔接一气呵成,关系清晰而准确———翠绿的常春藤搭在挑檐之上,迷离的花影打碎了建筑的边界;花园西边界的皂荚树林荫道不但挡住了西晒,将斑驳的树影撒进房间,而且成为了花园和草地之间一道透明的屏障。顺着花园南侧的小台阶走到草地旁边的树丛中,虽然草地呈现出被树林围合的长方形,但因为一直走在树影中,所以会觉得草地和树林是连为一体的,并不像凡尔赛大草坪那样由整形的树丛加以勾边从而突出“控制”的力度。站在树林回望住宅,会发现住宅恰似轻放在绿丝绒上的白色宝石,略显人工气息的绿篱、道路因透视而消失。在这里,植物所塑造的空间平静而宁和,在这种“隐藏的均衡”之中我们得以全身心放松,投入诗意的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求和原则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组成、要求及原则 居住区是城市中一切行为活动产生的基础。人们在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之后都要回归到自己惬意的住区中进行休息、调整。因此,居住区的合理规划十分重要,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在简单介绍居住区的基本组成的基础上(关于居住区规划有专门的课程讲解或参考),强调居住区景观设计需要注意的要点和方法。 居住区规划是在城市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任务和城市现状条件,进行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综合性设计工作。它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居住区规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有:(1)选择和确定居住区位置、用地范围;(2)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3)按照确定的居住水平标准,选择住宅类型、层数、组合体户室比及长度;(4)确定公共建筑项目、规模、数量、用地面积和位置;(5)确定各级道路系统、走向和宽度;(6)对绿地、室外活动场地等进行统一布置;(7)拟定各项经济指标;(8)拟定详细的工程规划方案。居住区规划应符合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施工要求和美观要求等。 一、 居住区基本组成 居住区规划的各项内容从工程角度分为室外工程和室内工程,但是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用地上。因此,一般的居住区组成我们指的是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居住区用地组成 以上的各项内容从居住区用地组成方面表现为: 住宅用地 指居住建筑基地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住宅日照间距范围内的土地一般列入居住建筑用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杂务院等。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用地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及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种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杨伟良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住区公共空间成为衡量住区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在当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地产开发商和设计从业人员为了追求高效率和高回报,大范围地推行标准化设计的同时,往往却忽略了住户的切身需要和感受。住区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为住户带来丰富的活动,小区内缺乏生机,邻里间关系冷漠,在这样的住区内生活,居民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研究如何通过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使住区居民的交往活动更加丰富,对于居民的福祉和设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设计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住区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居住环境的社会人文质量却差强人意。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邻里衰落和邻里交往危机日益严重,并不断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因此,当前研究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概念的界定 (1)居住区:与传统居住小区概念局限于住宅和物质环境设施不同,这里的住区体现了社会学中“社区”的部分涵义,即不仅关注居住区的物质条件也关注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注重物质空间对社会生活的支持。 (3)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定义是在城市的住区内部空间中,存在于在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的空间体,是居住在城市住区中的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区域,对于提升住区生活品质、提供更加多元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1]。 1.3当代住区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 (1)设计思想忽视人的社会性:城市空间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住区也应该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我国当代住区设计方法深受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住区建设的时间短、强度大、“批量化”的生产模式,使得住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往往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对人的社会性关注不够[2],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造成很多方案虽然在设计图纸上严格符合规范要求,采光、通风、间距等都很有理、很美观,但是建成环境和居民使用反映却差强人意。 (2)空间环境的形式化倾向: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片面注重视觉冲击与景观的华美,空间环境设计上过于追求形式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为居民使用,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 (3)注重整体忽视细节: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进行鸟瞰和画片宣传的时候都十分醒目,但是一但住户搬进住区才发现空间环境的细节太欠考虑。常常是简单的做一些象征性的水体和绿化,而道路线性设计、绿化搭配、空间节点的尺度与氛围、休息座椅的设置、以至于夜间道路的照明等都较为缺少精心的考虑和雕琢。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等细节也考虑得不够充分。 (4)活动设施分布与居民使用的矛盾:针对日常交往活动而言,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都有赖于良好的外部条件的触发而产生。因此,空间环境能否被很好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的配套设施。当前新开发的住区往往都引入了会所、茶食、健身房、游泳池等大型的公共服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以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 关键词:公共景观开放空间空间活力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 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 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 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16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1993-07-16发布 1994-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 总则 【条文说明】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局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市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四、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五、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长和残疾人占有一定比重,是我国在相当时期内的现实状况。老年人的活动范围随年龄增大逐年缩小,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残疾人的活动范围不如健康的人,是生理缺陷所致。因而,为残疾人就近提供工作条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活动、社交的场所,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使老人能欢度晚年,使残疾人能与正常人一样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生活保障,应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 六、住宅建筑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也易因此而造成住宅形体整齐划一、平淡单调。因而,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标准化与施工机械化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规划用地特点,对建筑单体的选型、体量、色调等提出要求,并通过不同的布局手法、群体空间设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分析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分析 摘要: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调查分析了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几个环境行为实例,进而探索研究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关于环境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设计模式语言,以促进建筑师改进设计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区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对策及建议 一.研究的意义 环境行为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映,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1] 。它对建筑师分析问题、激发灵感、改进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开始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如何改进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富于人性化的室外生活空间,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责任。 二.丰益城市花园小区背景简介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位于北京西三环南路,总用地面积13.86公顷,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总户数3322户,居住人口10630人。居民主要为当地及市区拆迁的居民、卫戍区军属(整栋购买) 、市自来水公司家属(整栋购买)及少部分零散缺房市民。下面通过观察及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小区环境、居民的行为及心理进行研究。 三.小区居民在小区公共空间的行为 1.小区居民的活动时间及活动内容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居民们通过每日的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有限的公共空间里演绎着无限丰富的多彩生活。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西区)的居民行为模式调查表(2007年11月3日周六) 居民类型时间段主要活动类型活动人数主活动地点 老年居民早晨6:00~8:00打太极拳剑、抖空竹18 绿化带树下

浅谈小型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

浅谈小型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 摘要:小型公共空间是城市人们生活中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型公共空间以其便利的可达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人类的行为方式影响到环境,也直接影响到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如何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设计师需要更多的设计前期调研分析,合理利用场地,提高场地使用率,创造一个舒适的活动空间,缓解城市带给人们的压力。 Abstract:Small public space is playing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urban people’s li ves, loved by the people by its convenient accessibility. Human behavior affects the environment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rationality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How to meet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design, designers need more pre-desig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ational use of the site, improve space utilization, and to create a comfortable space for people ease the pressure of the city brings. 关键词:公共空间;小型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人性化设计; Keywords: public space; small landscape design of public space; user-friendly design. 引言 公共空间作为人们用于消闲,娱乐和运动的公共场所,是市民进行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活力的场所。一个成功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景观,更需要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公共空间是城市人们生活中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提供了人与人交流的地方,是供人分享、同欢、体验的场所。而小型公共空间以其便利的可达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人类的行为方式影响到环境,也直接影响到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如何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设计师需要更多的设计前期调研分析,合理利用场地,提高场地使用率,创造一个舒适的活动空间,缓解城市带给人们的压力。 1.公共空间、小型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 公共空间同公园一样都属于舶来词汇,广义的来讲未被私有化的空间,都是公共空间的范畴,包括城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美术馆、图书馆等等。狭义来讲公共空间指:城市中室外的,面向所有市民的,全天免费开放的,经过人工开发并提供活动设施的场所[1]。 公共空间的概念是随着城市化发展演变出来的概念,城市中人们的空间越来越拥挤,我们每天从一个水泥硬壳到另一个水泥硬壳,人们需要一个舒适的空间进行思考、交流,公共空间随之而生。简单来讲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就是为大众所服务的景观设计。小型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较为模糊,可以将之理解为各种交往场合中人与人之间交往距离相对较小、围合较封闭、交往强度相对较大空间, 可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摘要:公共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其空间形态由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构成。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景观整合,结合城市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布置,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日常行为场所融为一体,使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纳入到现代生活空间中,达到人们物质层次和心理层次的双重满足。 关键词:公共空间点状空间线性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内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蕴的标志。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城市数量有700多座,城市化率已达到45%以上,这意味着必须建立一个融合目前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具人性化、多元综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空间。要求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各种行为要求,同时又要表达各种意义,并使人获得不同的精神情感。 一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概念及特点 景观设计是利用景观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上的经济、生态、文化问题的实践研究,通过设计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依据自然景观的适宜性、功能性、生态特征、经济景观的合理性及社会景观的文化性和继承性,结合地方文化背景,以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出发点,以景观保护和发展为前提,―以人为本‖为设计手段,合理设计景观区内的各种景观要素和人为活动,在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使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景观形态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协调统一。其目的是充分发展景观所应具有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 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应关注的问题 1理解人,尊重人,创建人性化的景观 景观首先是作为人类的生存空间和人们的生活区域这两种物质空间而存在的。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重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人性化设计的景观不仅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景观设计还需要注重人们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融合为一的过程。人们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像物质层次上的满足那样直观,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等都会引起人的思绪变迁。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进而使―景‖升为―境‖,这时―意境‖就产生了,而‖意境‖的产生将会使人们获得高层次的文化精神的享受。 2.理解自然,创建生态的景观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分析和营造

居住区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提出的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区环境归结为由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4 个层次组成的空间体系。从居住心理出发,给居民规划出舒适的合理空间层次。 一个好的居住区室外景观绿地设计必须能为人们提供悠闲舒适的居家生活。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空间以及半私密空间的设计与中国传统“家”的观念吻合,以其独有的私密性为居民提供一块舒适的景观空间,增强景观的院落感和归属感,是家的延伸。私密性及半私密性空间从精神层面继承了传统的院落布局的精髓,并结合、穿插其它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合理,舒适的室外环境空间. 1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一种存在,它没有确定的大小、形状、色彩和质感,完全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审美的需要而规划限定出来的。人类根据功能使用的要求、精神和审美的要求、物质技术手段的要求这3个因素划分空间,通过围合、分隔,以及多个空间组合的方法,使空间具有了体量、尺度、形状、比例、封闭程度、分隔性、色彩及质感等特性。 私密性环境空间是室外景观绿地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相于开放性环境空间而言的一种空间设计手法,它是一种过渡空间,介于室内空间和开放性环境空间之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私密性环境空间的功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民居的庭院,是人们在室外空间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私密性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给人感觉较为安静,休闲感强。居住区除了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外,营造亲切、自然、尺度适宜的私密性景观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2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成为“家”的延伸 居住心理是一种社会发展状况在人们意识中的长期积累,人们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完成居住心理的传承和发展。它是居住区景观绿地设计中一种较为稳定的影响因素。居住心理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具有当地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居住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私域界定的重视程度和敏感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国家的居民对于家的概念十分重视,家作为私人的领域是不容侵犯的,而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就像是家的空间的延伸,虽不能为每一个家庭圈出一块专属的绿地,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设计一些具有私密性质的景观绿地,给住户带来家和庭院的感觉。例如,在住宅楼的入口区域前面设计的私密性质的景观绿地可以使得整个楼的居民拥有一块共同的“庭院”,这类似于我国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大家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住者对私域界定的要求。 3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营造 随着人体工程学、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对居住区外部景观绿地设计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居住区外部景观绿地的环境空间结构设计并不成熟,还普遍存在照搬和抄袭的现象,那些并不适合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被当作范例一般在我国居住区中比比皆是。如何依据我国居民特点,设计出符合我国居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