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研究_熊耀献

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研究_熊耀献

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研究_熊耀献
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研究_熊耀献

2008年第23期(总第2151期)

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研究

联合课题组

一、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一)近年来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取得的主要成绩。

2004年以来,广西与东部地区企业签订合作项目6845个,占全区签订项目总数的72%;项目资金3838.85亿元,东部企业实际到位资金1444.94亿元,占全区到位资金总额的73.14%,项目实施率达89.8%。广西承接转移的产业主要有:水泥、陶瓷、林板、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皮革制造、水电、石材开采、针织服装、家具、机械加工配套、电子、食品等,特别是通过“百企入桂”引进的国内一些知名龙头企业,对推动广西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桥头堡的桂东四市梧州、贺州、玉林、贵港,根据各地实际,扬长避短,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以来,梧州市累计引进东部产业转移项目881个,投资总额226.9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4.32亿元;贺州市累计引进东部产业转移项目745个,投资总额136.1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5.03亿元;玉林市累计引进东部产业转移项目645个,总投资额为154.0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5亿元;贵港市累计引进东部产业转移项目262个,总投资额为129.6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6亿元。

(二)当前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1.东部产业“腾笼换鸟”,寻找新的发展环境。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必然要以“腾笼换鸟”的方式,将现有部分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深圳、东莞两市,列入政府引导外迁名录的企业多达5万家。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万亿元左右。这就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而作为西部地区省区的广西是后发展地区,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规模偏小,经济总量不大,对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有较大需求。

2.区位优势明显。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沿海、沿边、沿江,区位优势明显,在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以及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而桂东四市毗邻广东、前临港澳,直面珠三角,具有沟通沿海和内陆、东部和西部的区位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更是享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

3.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广西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成本较低,后发优势明显。广西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亚热带农林产品资源丰富多样,蚕茧产量全国第一。而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桥头堡的桂东四市,林产、矿产、水电、农产品、旅游、劳动力资源更是丰富。如梧州市,全市可供开发利用的森林面积超过10万公顷,年产商品木材40万立方米,年产松脂超过10万吨,年产松香超过2万吨;贺州市稀土氧化物资源储量15.8万吨,占广西保有储量第1位,“贺州白”大理石储量达26亿立方米,居华南之首;玉林市农林产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高岭土储量居广西第一,而劳动力资源更是该市的一大特色,该市博白县是广西第一人口大县,2006年底人口总数达156万;贵港市发展冶金、建材工业的铝土矿、铁矿、锰、石灰石等矿产资源蕴含丰富,优质石灰石蕴藏量达75亿吨,三水铝探明储量2.4亿吨,开发前景广阔,大藤峡水能总蕴藏量达16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电力11亿千瓦时。

4.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广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是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发挥西南出海大通道重要作用、建设连接东盟国际大通道和加快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总体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了公路、铁路、沿海港口、内河航运、民航等建设。二是加强了能源建设。进一步加快了电源建设,加快发展了水

DOI:10.16110/https://www.doczj.com/doc/831036702.html, ki.issn2095-3151.2008.23.002

2008年第23期(总第2151期)

电,深度开发利用了水能资源,同时继续发展火电,调整水火电结构,扩大装机规模。三是加强了水利建设。以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为重点,加强了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围绕工业发展和城市供水的需求,加强了供水水源工程建设。

5.政务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广西承接产业转移政务环境不断优化。2007年2月,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决定》,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营造了积极良好的政务环境。此外,广西还出台了不少措施优化投资硬环境,如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全方位优化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东部接产业转移项目。

(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挑战。1.原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总量小。

(1)交通瓶颈。一是交通内循环良好,外循环欠佳。目前,广西区内的高速公路通行状况良好,但与周边省份特别是与沿海的广东连接还不够通畅。铁路也存在同样的不足,广西铁路大部分为单线,桂东地区与外省连接的铁路尤为薄弱,制约了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往来。二是交通发展不尽均衡,影响企业落户积极性。广西海、陆、空几种交通方式在总体上呈现不均衡发展。航空基本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能力远远不能达到现代航空港的水平。广西的铁路被称为“神经末梢”。目前,广西境内运营铁路为2292公里,覆盖密度每万平方公里仅有铁路86公里。铁路覆盖密度小,铁路跟不上港口发展需要,直接导致对外港口与铁路、公路及场站之间衔接不畅,货运力度不够,常常导致压港现象。三是港口分工不清晰,功能相对简单。目前广西沿海港口功能较单一,仍以传统的装卸、储存、转运为主,缺少货检、分装、包装等增值服务,因此对临港产业开发的带动作用较弱,港口的运输组织、物流服务和综合运输枢纽作用远没有达到专业化、网络化、标准化的要求。

(2)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但与经济发达省份(如广东)相比,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广西G D P 为4801.98亿元,广东G D P 为25968.55亿元,相差5.41倍;广西人均G D P 为10240元,广东人均G D P 为28077元,相差2.74倍;广西财政总收入568.08亿元,广东财政总收入5100亿元,相差8.98倍;广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6.03亿元,广东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16.89亿元,相差3.61倍。

由于多种原因,广西工业近年来工业经济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规模不大。2006年广西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二是技术水平不高。目前,广西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8%,达到国内先进水

平的占25%,而处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的占57%。三是管理手段落后。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信息建设步伐缓慢。四是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拥有名牌产品、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的企业不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五是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有效建立。公司制改革不到位,股份制改造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六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06年广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

2.投资环境尚不够理想。

(1)土地存量严重不足。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但广西各级工业园区的土地存量大多严重不足,可供招商引资的存量土地少,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形势下,土地难批、难征、难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

(2)园区建设不够完善,投资环境缺乏竞争力。目前广西各级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大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未真正形成园区基地架构。工业园区在招商过程中仅满足于量的积累而忽视产业链的完整性,工业园区还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中度不够,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链。同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缓慢,还存在着邮电通讯不畅,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等设施落后,以及购物、食宿、娱乐等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3.缺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劳动者素质不高。据了解,到2007年6月,全区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和本科生占的比例分别仅是1.43%和18%。人才结构上也不太合理,由于工业产业基础较差,专业技术人才中70%集中在非物质生产部门,公务员队伍中高学历人才偏少,本科以上学历公务员仅占32.3%。另一方面,广西劳动者素质不高。据统计,广西的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就业人口中,除接受过小学教育的比率高于全国水平外,接受过大专(含大专)以上、高中以上(含高中)、初中(含初中)教育的比率均低于全国水平。

二、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总体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产业的转移基本上是一种市场行为,主要依靠盈利优先的“看不见的手”运作,促进企业间与企业内的区域分工,达到产业交换与分工的目的。因此,广西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坚持市场导向,以企业自愿为主,政府推动为辅,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东部发达省区相比,广西市场化程度较低,这是制约广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性原因。

2.发挥优势原则。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开始

2008年第23期(总第2151期)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广西的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从劳动力价格看,广西产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低于沿海发达地区。从土地价格看,广西工业用地比较便宜。

3.产业集聚原则。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聚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效应,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归根到底有利于竞争力的提升。

4.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我们不能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而必须科学考察,认真分析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积极承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防止引进高污染、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确保可持续发展。

5.扩大就业原则。目前广西正处于第四个人口生育高峰期,每年净增人口高达40万左右;全区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30多万人,仅有20多万人实现就业,解决就业的压力较大。经济的较快增长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可增加就业,降低失业。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进程也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这种互动机制。因此我们应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扩大就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

我们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根据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认真研究,充分发挥广西的优势,选准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增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效性。

1.发挥贴近市场优势,打造产业转移平台。广西与东盟各国、我国西南地区直接相连,这两个市场的规模相当大,成长性也相当好,东部产业向广西转移,可以有效降低原料供应、产品运输和经销渠道建立的成本,并可以根据目标市场结构的变化,迅速得到市场对产品适应性的反馈,及时调整产品生产。东部产业转移,是以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贴近市场的优势,争取“近水楼台先得月”,构建东部转移产业立足广西、发展西南和东南亚市场的平台。

2.利用资源优势吸引东部产业向广西转移。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经济高速发展,利用、消耗了大量当地资源,造成资源的危机与紧张,直接带来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而广西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供应充足且价格较低,对东部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广西矿产资源丰富,探明储量的矿藏中,有64种居全国前十位,有12种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虽然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但广西资源加工工业多为初级加工,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经济优势。因此,广西要围绕优势资源,吸引东部资源精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加强承接配套产业转移。面对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带来的机遇,广西应在区域和产业开放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实现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主动承接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加快发展关联配套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实现规模经济,鼓励和引导东部产业向广西有条件的区域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力争形成内外结合、竞争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地带,以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鼓励和吸引东部行业龙头企业在广西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以及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管理营运中心和地区总部,引导和鼓励区内企业加强与东部大型龙头公司的配套合作,逐步进入龙头公司的全球生产营销网络,促使东部龙头企业把更高技术水平、更高增值含量的生产制造、研发和营销等产品价值增值环节转移到广西,鼓励区内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日后“走出去”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经营奠定基础。

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1.开展桂东四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贺州、梧州、玉林、贵港四市人口稠密,农业生产的自然禀赋条件较好。地理上这四市处在南宁至广州的西江经济走廊上,是大西南云、贵、川、渝地区通往广东福建的客货运交通必经之地,地缘优势决定了桂东四市在广西最有条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议在桂东四市开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近年来从桂东四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趋势看,还存在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如路网、航道、铁路、建设现状,相关规划等,还有交通基础设施与工业园区、与广东及其他地区还未能实现有效的对接,已成为制约东部产业转移的瓶颈。大会战既要有重点,又要有突出的实际内容:一是资金支持。建议自治区在桂东四市设立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专项资金,市、县(区)相应设立专项配套资金,加大投入,尽快打通连接东部的多条高速公路,全方位实现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网络对接,尽快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二是政

2008年第23期(总第2151期)

策支持。实施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自治区要落实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三是大力扶持桂东四市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做强、做大支柱财源。

2.加速与东部地区连接的现代交通网络建设。(1)通往广东方向。重点建设南宁—梧州—肇庆—广州线、洛阳—湛江线广西段、岑溪—罗定、玉林—合浦等铁路项目,2010年铁路年通过能力8000万吨;南宁—玉林—梧州—郁南、桂林—贺州—怀集、南宁—岑溪—罗定、贺州—梧州—岑溪—茂名等高速公路项目,20l 0年高速公路日通过能力27万辆;贵港—梧州段等西江干流航道整治项目,2010年西江干流贵港以下形成二级标准航道。

(2)通往湖南方向。重点扩能改造湘桂线衡阳—柳州段、焦柳线怀化—柳州段,新建南宁—柳州城际铁路,2010年铁路年通过能力7000万吨;桂林—全州—永州高速公路,2010年高速公路日通过能力8万辆。

(3)通往贵州、云南方向。重点扩能改造黔桂线贵阳—柳州段,新建南宁—昆明复线,新建贵(阳)广(州)高速铁路,2010年铁路年通过能力分别为6000万吨;建设南宁—百色—富宁—石林—昆明、南宁—百色—隆林—兴义—昆明、南宁—河池—贵阳、桂林—三江—麻江—贵阳高速公路,2010年通往贵州高速公路日通过能力18万辆,通往云南高速公路日通过能力6万辆。

(4)出海大通道。重点建设项目:防城港,建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及相配套的20万吨级航道,13~22号万吨级以上泊位和相配套的10万吨级航道;钦州港,建设10万吨级航道,10~15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和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北海港,建设石埠岭港区5~9号泊位和客运码头二期工程,铁山港区工业专用码头及5万吨级航道。2010年,沿海港口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39个,新增吞吐能力6700万吨,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同时,扩能改造沿海铁路,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水陆联运设施。

3.加快建设和完善与东盟国家接轨的快速交通网络建设。(1)陆路通道。规划建设泛亚铁路中线和东线(南宁—河内支线),改扩建国内湘桂线南宁—凭祥段,新建防城通向越南海防、百色通向越南高平等出境铁路;规划建设南宁通向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高等级公路;完善配套,形成网络,最终建成沿太平洋西岸联结中国泛珠地区与中南半岛最便捷、综合效益最好的干线通道。(2)海上通道。加强广西沿海组合港与泛北部湾东盟国家主要港口的沟通联系,扩大与国内外航运公司合作,增开近、远洋航线,开拓运输市场,广纳货源,扩大组合港海向腹地覆盖范围,形成完善的海陆联运网络。(3)空中通道。南宁通往东盟国家航空通道是中国—东盟空中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南宁航空港与东盟国家主要航空港的沟通联系,增加国际航线,覆盖东

盟主要城市,形成完善的陆海空联运网络。

4.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转移。(1)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各地以园区为基础,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2)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创新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建立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大刀阔斧压缩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同时,把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鼓励民间资金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3)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自治区已经设立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也要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可以通过制定减免有关规费、补助(贴息)资金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倾斜的政策,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5.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关系民生、关系发展。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一年多以来,全区城乡卫生面貌焕然一新,环境优化日新月异。良好的环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生活空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自然环境优化了,群众生活质量提高,才能吸引众多的外来投资者,从而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

(三)继续加大改善软环境的力度。

1.优化政务环境。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推动全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

(1)做到“四个不让”。一是建立服务窗口,不让企业感到事难办。二是下放审批权限,不让企业凡事都往“上”跑。三是缩短审批时限,不让企业长时间等待。四是简化审批程序,不让企业办事费周折。企业一个事项需要在同一部门进行几级审批的,各级政府在进一步清理各种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对同一部门几级审批的事项,要求全部下放权限给服务窗口,一律采取合并审批的办法进行一次性办结。

(2)实行重大项目跟踪负责制。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每一个党政主要干部要与1~3个东部转移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党政主要干部的手机号码一律向所联系的企业公开,24小时开通。企业有问题、有难处随时可以向联系人反映;联系人及时将所了解的问题向效能监督中心和职能部门反映,重大问题的可以直接向党政“一把手”反映。这样的制度创新,克服以往对企业在运行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了解不及时、工作浮于表面的弊端。

2008年第23期(总第2151期)

(3)保证司法公正,搞好社会治安。是构成投资环境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除了保证司法公正,还应该防止本地的排外情绪。广西各族人民,应具有包容各方来客的胸怀,减少排外情绪。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使所有投资者能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使他们安心、放心地投资创业。

2.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保障项目用地。开设土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审批产业转移项目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报批流程从简从快。对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给予安排用地指标。建立工业用地开发成本补贴机制。政府每年从房地产等经营性用地项目的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按不少于15%的比例安排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项目所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自治区内各级所留成部分返还园区用于土地开发整治。对符合国家相关减免政策的可按规定办理。

(2)保障电力供应,提高园区供电可靠性。加强电力运行调度,进一步强化电力需求管理,供电设施建设与园区建设同步,确保项目的建设、生产用电。在符合国家政策、广西电源结构满足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直供或自备电源方式,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对鼓励的产业转移项目实行低于转出地的电价优惠政策。

(3)营造良好的通关和转关环境。继续推进“大通关”建设,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步伐,为企业进出口提供优质高效的通关服务。积极推动区域通关一体化的实施,建立区域申报平台,推行“选择申报、多点放行、统一平台、区域联动”的模式,方便产业转移企业的产品和设备在区域间快速通关和转关。

(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财税政策。

1.东部产业转移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凡在广西投资的东部产业转移企业,除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外,按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下列产业实施优惠:

(1)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规定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不再作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都适用。目的是继续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步伐,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关于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为更好地发挥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利用税收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小企业的发展,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

(3)对企业研发费用实行150%加计扣除和对创业投资实行税收优惠。与新税法同步实行的实施条例中将具体规定企业的研发费用实行150%的加计扣除政策。并对创业投资企业实行按企业投资额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利于风险投资尽快回收,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4)对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实行税收优惠。根据新税法的规定,将现行环保、节水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扩大到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

(5)对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税收优惠。新税法规定,现行农、林、牧、渔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保留。农业是弱势产业,世界各国一般都对农业实行特殊扶持政策。广西是农产品大省,对在广西投资的农、林、牧、渔业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的优化,对引导社会向农业的投资、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积极作用。

(6)对安置特殊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残疾人员更是社会弱势群体,安置残疾人员就业任务尤为艰巨。一是将优惠范围扩大到所有安置特殊就业人员的企业,有利于鼓励社会各类企业吸纳特殊人员就业。二是实行工资加计扣除政策并取消安置人员的比例限制。这样调整,既有利于使所有安置人员就业的企业都能享受到税收优惠,也有利于把税收优惠真正落实到需要照顾的人群头上,避免出现作假带来的税收漏洞。

(7)对投资兴建工业标准厂房的税收优惠。对东部产业转移企业不论在广西工业园区或在园区之外,投资建设工业标准厂房的,给予与投资建设廉租房同等的优惠待遇,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标准厂房第一次出售所应缴纳的营业税、契税、城建税、房产税及地方财政留成部分,3年内按不低于80%的比例以适当方式返还投资者;标准厂房出租应缴纳的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按不低于80%的比例以适当方式返还投资者。

2.对招商引资实施奖励政策。

(1)对引资者进行奖励的政策。自治区按完成目标任务考核的办法,对以项目业主进资额、开工建设、产生税收为条件,并对项目的服务部门或个人进行考核奖励;各市、县可根据实际情况,按自治区奖励额的50%再给予奖励。

(2)对贡献大的东部产业转移企业实行财政奖励。对年税收入(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下同)自治区、市、县(区)本级库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东部转移企业,分档给予贡献奖,奖金由同级财政支付。被自治区科技部门认定的东部转移科技企业,从盈利年度起,由同级财政按企业所得税入本级库部分,第一年、第二年按纳税额的20%给予的奖励,第三年至第六年给予10%的

2008年第23期(总第2151期)

奖励。对东部转移的科技型企业,从盈利年度起,由同级财政按企业所得税入本级库部分,第一年、第二年按纳税额的30%给予奖励;第三年至第五年给予10%的奖励。东部转移企业研制开发的新产品,列入国家、自治区和市计划目录的,自销售之日起,属于国家级新产品和自治区内首次生产的发明专利产品在3年内,属于自治区级新产品和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在2年内,所得税和增值税入本级库部分由同级财政按入库的25%奖励企业。

3.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种资本参股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健全自治区、市两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自治区人民政府出资的广西投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资本金要达到3亿元以上,市级的担保机构资本金要达到5000万元以上。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以及社会资本为东部产业转移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对融资担保机构担保的业务,银行应适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同时,研究制定对融资担保企业和风险投资的优惠财税政策。

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企业节能减排。自治区、市、县(区)财政应该根据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调整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组成专家委员会,对清洁生产有关项目、企业、技术进行评估、审核;对具有一定预期效益的清洁生产项目、企业、技术等予以资助;资助方式可采取由专项资金直接拨款,或通过贴息、低息及无息贷款的形式提供;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拓宽专项资金来源,扩大资金融资渠道,采取多样形式加大融资力度。

5.认真履行财政职责,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财政职责,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加快推进东部产业转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是通过贴息、担保、补助等形式,大力推动名牌带动战略,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对东部产业转移企业,在广西生产研发的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实施奖励。二是鼓励东部产业转移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加强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对经国家、自治区认定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按省级中心、国家级中心的标准,落实应由本级财政承担的补助。三是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积极落实应由本级财政负担的对东部产业转移企业在广西投资创办的孵化器,经认定为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补助。四是对在广西的东部产业转移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积极向自治区、中央争取相关专项资金的扶持,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五是加大专利保护力度,鼓励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落实应由本级财政负担的国内专利的申请费用、发明专利的实

际审评费用和专利授权后的资助。

6.依据广西民族区域自治特点,适当下放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和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目前执行的企业所得税相关规定以及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中也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区仅有权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但对于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大都集中于中央政府,且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仅有权减免所得税中地方分享部分。

(五)大力发展园区“飞地工业”。

所谓工业园区“飞地工业”,就是市属县(区)及其各企业通过在行政区外工业园区“借”地办工业的一种探索。这是近几年来,发达地区如福建、海南、江苏等地新探索的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破解当前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存在“一头饱一头饿”问题的有效办法。其潜在的独特的优势表现在:第一,“借鸡生蛋”,为不适宜发展工业的地区提供适宜发展工业的平台;第二,借地发展,为工业发展空间逐渐缩小的地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资源优配共享,有效地克服开发区散、小、多的问题;第四,产业聚集,提升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力;第五,合作双赢,有利于各方发展工业园区经济的积极性。

(六)加大劳动培训力度。

缺乏大量的训练有素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制约广西投资迅速增长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大规模地培训城乡劳动者,以适应广西经济大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1.改革现行的技术教育和培训体制,走“官督民办”的道路。应该让具有资质东部转移企业或者其他培训单位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有关管理部门只是承担审查培训单位的资质、收费标准和其他方面的管理,而且不允许假借各种名义收取所谓的“管理费”。有关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担负起对培训单位的监管职责,严厉打击那些收费标准高和培训内容不对称的欺骗行为,确保受训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2.提倡有实力企业组建培训机构或者附设技工院校。支持企业与技工学校合作开展就业培训。进一步优化技工院校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有选择地从广东等发达地区技术先进的企业中引进高级技师,充实技工院校的师资队伍;鼓励企业中一线的高级技师和技工院校老师之间互相兼职或者其他形式的轮换。

3.政府对培训单位所需的培训场地要给予支持。对于参加培训的下岗职工、贫困家庭的劳动者,在开始时政府要支付部分或者全部的培训费用。其他受训者原则

2008年第23期(总第2151期)

上自负费用。

4.认真做好培训后的就业服务。大量经培训后的劳动者得到顺利就业,不仅取决于培训的质量,还取决于培训单位与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纽带。因此要鼓励培训单位和具有良好资质的中介机构同企业需求方建立密切联系,最大限度促使经过培训的劳动者顺利就业。有关管理部门应该以培训—就业率来评估培训单位,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课题组指导:熊耀献 黎基钦课题组组长:陈勇新

课题组副组长:覃乐敏 黄云贵 孔祥鹏 姚让和课题组成员:胡德期 吴胜泽 吴永华 甘德富

邓泽耀 陈 刚 叶绍清 罗 琳郑志军 莫 婷 刘景欣)

(上接第7页)

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率等指标,自2004~2006年连续下降回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率,自2004年的11.4%持续下降至2007年的4.4%。按季统计的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在2007年第4季度的增长率也出现回落。

另外,在工业生产领域,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大多数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高,部分行业产成品库存增加、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增幅下降,甚至产生了一定的通货紧缩压力。

综上可以判定,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尚未发生,也就谈不上结构性通货膨胀和全面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预期和压力在累积。

虽然明显的通货膨胀尚未开始,但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商品尤其是食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势头强劲,刺激了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使得经济运行中的通胀压力明显加大。

2007年以来的月度数据表明,C P I 已经在较高位连续运行了数月,2008年2月创8.7%新高;在C P I 构成中,确实出现了结构性价格上涨,尤其是食品价格指数处于显著高位,并且不断上扬,2008年2月比2007年1月高出18.3个百分点,居住价格指数也处于较高水平。P P I 月度数据表明,2007年7月以来,P P I 持续上涨,尤其是10月以来,P P I 已经站在较高位上。2006年第4季度以来,按季的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也处于显著高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2月的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8.7%,是近十几年来同比指标的最高值,已连续十二个月突破3%警戒线。依央行公布的数据计算,2007年4月~2008年2月的货币流动性分别为33.9%、34.5%、34.8%、34.8%、35%、35.2%、35.6%、36%、36.5%、37.8%和37.1%,逐月加大。这些都容易刺激人们的通胀预期,进一步加重通货膨胀压力。

如果我们用2000~2006年G D P 指数的平均值来代替潜在产出水平,变通地计算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2001~2007年压力增长速度分别为:6.3%、7.4%、

8.9%、9.9%、11.0%、12.6%和13.8%,处于逐年攀升态势。2008年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200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认为,受2007年物价上涨翘尾影响,物价上涨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预期和压力正在复杂地发展,走势如何,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别是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三、思考和建议

通货膨胀被普遍认为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病态,它会导致市场价格扭曲、生产资源浪费、经济效率低下,不及时扭转会诱发高通货膨胀预期、破坏市场机制,严重的会使经济运行难以为继,甚至发生经济和社会危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当前我国的货币流动性依然过剩,状况没有逆转,这无疑是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过分压制总需求,给经济强制降温,无疑要给本已承受较大压力的就业问题带来更大压力。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的综合调控功能,特别是央行采取坚定的从紧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预期的生成和抬升,稳步消化过剩的流动性。同时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防止各级政府推动的经济过热。

2.世界市场上石油等经济资源的供求失衡、部分地区的民工荒和通胀预期逐步生成的劳动市场,推动国内生产成本的增加,而流通环节出现的囤积居奇、轮番涨价、哄抬物价等行为,也都给通胀带来了相当的压力。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价格和收入的调控能力。国家也应着眼长远,加强对能源等重要资源的战略储备。

3.当前结构性价格上涨是主要表现。农产品价格上涨虽然有利于工农业产品价格结构的合理化,但会积聚通货膨胀压力。应立足长远和根本,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扭转经济内外失衡,将经济增长引导到更加可持续的轨道上。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计划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示区规划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 (1) 一、基本要求 (2) (一)总体思路 (2) (二)实施原则 (2) (三) 示任务 (4) (四)战略定位 (5) (五)主要目标 (6) 二、承接转移发展的重点产业 (10) (一)原材料产业 (10) (二)机械装备工业................................... XX (三)轻纺化工 (13) (四)高技术产业 (15) (五)现代服务业 (17) (六)现代农业 (19) 三、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和载体建设 (21) (一)总体布局 (21) (二)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24) (三)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25) 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28) (一)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28) (二)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30) (三)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 (31)

五、保障措施 (33) (一)加快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机制 (33) (二)创新体制机制 (33) (三)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 (35)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6) (五)完善支持政策 (37) (六)加强区域合作 (39) (七)加强组织实施 (40) 附件一 (42) XX承接产业转移示区建设工作分解 (42) (一) 加强组织领导 (42) (二)科学规划布局 (42) (三)完善产业政策 (43) (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43)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4) (六)加强财税扶持 (44) (七)加强金融支持 (46) (八)保障土地供给 (46) (九)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47) (十)强化科技支撑 (47) (十一)加快保税区建设 (48) (十二)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 (48) (十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49)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2011级经济学1班11040104 董雪丹 【摘要】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便捷途径,是实现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要强抓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承接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可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承接地区 【正文】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状况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产业较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进行产业转移可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的剩余,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改变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可以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促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可以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二.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影响承接产业的因素 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的政策、地价的昂贵、环境的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有: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四.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 产业转移给承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有利于承接地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更新承接地区观念,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发展。

中西部产业转移能力的干扰体

中西部产业转移能力的干扰体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从此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出现“民工荒”、“电荒”等现象,以及地价房价不断上涨和交通拥挤等问题,生产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急需“腾笼换鸟”把部分产业转移至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与此同时,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作出重大调整,鼓励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各个省市区也无不希望承接产业转移,藉此快速大规模地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有关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层面,其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是由赤松(Akamatsu,1962)提出,经大来(Okita,1985)、Vernon(1966)和小岛(Kojima,2000)等人不断完善的雁型模式理论,该模型指出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特征(Vernon,1966)、要素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是雁阵式的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原因。[1]刘易斯借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同样把产业转移与比较优势的变化相

联系,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指出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由于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上,邓宁(Dunning,1977)认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区域优势和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上述理论分别从产业、产品、企业的角度考察了产业转移的原因,其实质是反映了新古典分析框架内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条件下比较优势的转移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NEG),更加关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并存的现实世界中的产业转移现象,基于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的相互作用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产业集聚和转移的微观机制,他们强调区域之间的运输成本是决定区域产业转移的关键变量,认为运输成本的下降也能促进产业的集聚、扩散和转移。[3]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同地区间经济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上述理论虽然多为国家层面的产业转移理论,却可以作为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借鉴,如蔡昉等(2009)提出大国雁阵模式并指出中西部地区具有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4],刘志彪等(2008)从构建国内价值链的角度提出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内迁入中西部地区。[5] 产业区际转移作为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追赶发达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贾志增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9期 [摘要]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其影响从虚拟经济渗透到实体经济,我国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我国东部地区的土地、能源、劳动力、环保成本提高,承载能力减弱,很多企业纷纷倒闭。再加上东部地区的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以劳动密集型、中低技术含量占领市场的空间日益减少。因此迫于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出于对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客观要求将一些已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我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河南在能源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本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着问题,如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等,面临着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竞争优势;产业配套能力不足;河南 [作者简介]贾志增,河南财经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 (2010)09-0066-0004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分析 (一)产业转移的相关概念 1.产业转移的定义 产业转移是指资源禀赋结构或市场需求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常常表现为同属于某一产业或若干产业的多数企业通过空间转换,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意愿和行为。经济要素的趋利性(具体表现为市场的扩大、成本的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使得区际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 2.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承接产业转移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

承接产业转移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 李建民 近三年分管招商引资等工作以来,我多次到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招商,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真切感受了他们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冒”、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他们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是:观念“新”、气魄“大”、办法“活”、措施“硬”。一路走来,我感触颇多。启发最大的就是祁阳必须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快承接“长珠闽”等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实现资源、资金、市场共融共享。具体来讲,要在“五个必须”上下功夫: 一、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抓住机遇,抢占先机 当前,我们在发展上面临的最难得的历史机遇,就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近年来,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企业受环境、用电、用地、用工等问题的影响,尤其是《劳动法》出台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冲击很大,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利润空间大受挤压,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要求非常迫切。据商务部门统计,近三年,“长珠闽”地区将有近1.4万亿资金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这对于承东启西的祁阳来说,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必须抓紧抓牢。一要快行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产业转移一般就是3-5年,机会稍纵即逝。目前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绝招、怪招层出不穷,竞争十分激烈,谁在这轮竞争中抓住机遇,谁就会争得头阵,抢到“红绣球”。要迅速行动起来,切实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感,变“坐等客商”为“敲门招商”,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变封闭清高为礼贤客商,南下东进,广撒“英雄贴”,诚邀天下客,引发一轮又一轮招商引资“冲击波”。二要大力度。坚持全党发动、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将广大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兴奋点聚焦到招商引资上来。要借鉴清城区每个镇成立招商办,安排5-8人专门招商的经验,迅速将赴广州、东莞、深圳等地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皖发[2010]2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02.01 【实施日期】2010.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皖发[2010]2号)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促进中部地区掘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倔起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增强示范区建设的使命感 建设示范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

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造承接环境,做好转移文章,发挥示范效应,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掘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坚持科学引导,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大力振兴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冶金、化工、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动向,着力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物流、金融、文化、服务外包、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出台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明确产业承接重点,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合理分工、有序承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快园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 各开发园区要根据示范区产业布局,加快扩区扩容和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和能源、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域制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进入调整期,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拉开了序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呈加快发展之势;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明确加快曲靖煤电及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基地和省内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建设。由于曲靖是能源保障基地和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因此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县必须进一步加快培育特色生态产业、加快建设滇东北开放重地。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从**县情出发,剖析现状、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的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县承接产业转移基础现状及特征 **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空虚。冲破思想藩篱,树立开放意识,“借鸡生蛋、借力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县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始终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统筹城乡改革等重大机遇,着力建设基础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规模逐年增长、层次逐步提升,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投

资5亿元的众诚爨玉石材有限公司、投资亿元的丰瑞油脂公司、投资亿元的原乡酒业、投资亿元的**县磷化工公司、投资亿元的**县南磷电冶公司、投资亿元的新海丰渔业公司等大型企业招商引资企业成功落户**特色工业园区,稳步健康发展,近期已签订协议项目有福建省莆田市湄艺实业公司的旅游工艺品加工项目,计划投资亿元;秸杆发电项目。 (一)**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优势 1、政策优势 近年来,**县委、政府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区位优势 **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东沿黄泥河与贵州兴义市接壤,南与广西西林县隔南盘江相望,是云南进出沿海地区的东大门,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是云南的东大门。交通便利,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2016年9月建成通车,距离出海口广西防城港公里,昆明至**高等级公路提质改造2016年开工。南昆铁路、国道324、省道曲西公路横穿境内。距昆明机场220公里,距兴义机场90公里。县内乡镇、行政村通油路、水泥(弹石)路率和自然村通路率分别达100%。 3、资源优势: (1)、水资源:全县水能资源隐藏量丰富,水资源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施工作规划 一、发展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出现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为实现我国经济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年国务院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关注。 (一)有利条件 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增速陡然下滑。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通过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增长11.7%,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8%和8.5%,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跟踪政 第 2 页共 41 页

策走向,主动作为,果断决策,深入落实中央揽子计划,先后出台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增长17%,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4%、7.2%。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增速位于中部地区前列,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颁布实施。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挖掘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国务院批复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函【】130号)。从“中部崛起战略”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支持政策更加具体。县地处城市带腹地,规划的出台,为县明确了产业、功能定位,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为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了《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函【】5号),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就此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年2月1日,中共省委、省人 第 3 页共 41 页

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老稿)

产业转移格局中的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 区域经济学江朦朦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寻求最有力的生产经营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产业承接方的承接能力,试图构建一组指标,对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区产业承接能力进行衡量。 关键字: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承接力主成分分析法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寻求最有力的生产经营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 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其前提是不同地区处于产业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即处于不同的梯度,高梯度地区的产业因成本上升而往低梯度地区转移的趋势。产业梯度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在内外部力量的驱动下,借助企业的跨区投资活动,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使产业在国内不同区域间发生空间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从微观看,产业转移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从宏观上看,它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将产生不同影响,而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在现实经济中,为争夺各种有利资源,吸引企业迁入或防止企业迁出,各地区招商引资的竞争近年来也日趋激烈。 国内的学者认为我国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当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由先进技术地带东部逐渐到中间技术中西部地带。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发达地区的产业可以通过梯度推移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缩小两地区差距。 在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本文分析的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完整版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 题调研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 **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应该成为皖江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1、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6)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7)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 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2、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在空间上的转移,它不仅促进了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步。在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已初见成效,但在软环境、配套设施、科技创新、交通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鉴于此应从改善投资环境、承接配套产业转移、重视高新技术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扩大河南省承接产业的规模,提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 产业转移是指在资源、产品需求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遵从比较优势的变化方向,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其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不仅提升了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保持了经济活力,而且也推动了不发达地区经济大幅度增长的强大动力。它不仅会给承接地区带来大量的生产要素,促使区域内的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还会带来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观念。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通过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吸引大量的资金,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这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沿海地区出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与河南等中部地区相比,同等产品成本将高出30%-40%,于是沿海地区将把自己不再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转向中西部处于产业梯度较低的区域。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大省,具有地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抓住这一契机对减缓就业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河南产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 河南省利用国内外资金总量不断扩大的趋势,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十一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从18.45亿美元增加到62.47亿美元,省外直接投资从1003.98亿元增加到2743.40亿元。仅2010年的对外劳务合作、承包工程、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就比上年增长48.6%。来到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68家,河南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的重要地区。 (二)外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吸引外商投资的企业数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投资数量急剧下降,到2010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从投资量上来说,出现逐年递增的现象,从2006年的18.4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2.47亿美元。从整体规模上来评价,外商在河南的投资规模处于扩大的趋势,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

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

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 【摘要】: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化作用的结果,产业转移是导致区域综合实力变化的基本因素。鉴于其对区域经济实力、区域功能、区域就业、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产业集群成长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理应成为缩小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事实上,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国际四波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以及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的东南沿海等国家和地区的先后崛起也在实践中印证了这一理论命题的可行性。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而联合起来,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作为产业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产业空间集聚已成为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渐也呈集群化路径的规律与趋势。在此背景下,促进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交互耦合发展逐渐成为理论界、决策部门和实业界的共识。相关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效应以及网络效应等既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跨国公司投资和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珠三角、长三角的实践也昭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往往与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空间集聚联系紧密。可见,产业集群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产业集群本身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从而形成“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入产业集群—集群成长—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产业转移”的耦合发展效应。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表明,区域产业转移和产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业集群均是区域发展图景中的重要因素,而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之间 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但隐含的问题是:二者交互耦合的机理是什么?能否从时空角度予以定量模拟?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予以回答的问题,也是本文的宗旨所在。本文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沿理论成果与先进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相结合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以分析其耦合机理为主线,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系统耦合的内容与路径、动因与驱动力机制、模型设计与度量及其效应。第1章为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介绍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第2章是有关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与进展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从国外有关产业集群的创建性研究和国内的探索性研究入手,对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比对,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模式—产业集群化转移的概念、内涵、动因、模式及效应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3章是对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耦合的内容、模式和路径进行的深入分析。从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系统和产业集群系统的复杂性,从集聚、非线性、流、多样性和创新角度阐释了区域 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集群系统耦合的内容,指出产业集群化转移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简介

六安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 投资环境简介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年5月,六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号召,顺应产业转移大势,设立六安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2012年12月,六安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作出东向发展部署,调整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加快园区扩容升级。 发展理念:园区遵循“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发展理念,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优越,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生态新城、示范新城。 区位交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140平方公里,西至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至合肥市界,北至沪陕高速,南至沪汉蓉城际铁路。园区地处合肥经济圈,距合肥市区约30公里,是六安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合(肥)六(安)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312国道(长江西路六安段)双向八车道改造完成,沪陕、合武、济广、济祁高速通达八方,宁西、阜六、沪汉蓉城际快速铁路交汇于此,合六轻轨穿越园区。具4E级新桥国际机场20分钟车程。 空间结构:科学规划“一核双轴两片多脉”的空间结构。

一核,集政务服务、商务办公为一体的东部新城核心区;双轴,即新城大道发展轴、皖西大道发展轴;两片,由淠河总干渠自然分割而成的南北城市组团;多脉,横贯东西的淠河总干渠、纵穿南北的天然水系、万亩自然生态园林,凸显滨水、绿色特色! 产业定位: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板块。实行二三产同步发展、同产业模块化引导发展,逐步集聚“层次高、品质优”的二产项目和“牵动性强、覆盖面广”的三产服务业项目,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新区。 服务环境: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园区供水、供电、通讯、燃气、排水、排污、消防等生产性配套充分满足入园企业的需求,学校、医院、商场、酒店等生活性配套同步跟进,土地资源和指标充足,重大项目土地可实行点供。对落户园区的项目实行市、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切实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环境。

六大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比较分析

为促进地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国家共批准设立了 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黄河金三角(跨山西、陕西、河南3省)等6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本文对各示范区之间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六大示范区基本情况 从地区分布来看,皖江城市带、湖南湘南和湖北荆州示范区属于中部地区,广西桂东和重庆沿江示范区属于西部地区,黄河金三角示范区横跨中西部地区的山西、陕西、河南3省。 ——广西桂东。2010年10月设立,范围包括梧州、贵港、贺州、玉林4市;土地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0.2%;2010年末总人口172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3.4%。 ——皖江城市带。2009年1月设立,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和六安市舒城县、金安区;土地面积7.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4%;2010年末总人口3079万人,占全省45%。 ——重庆沿江。2011年1月设立,范围包括涪陵、巴南、九龙坡、璧山、永川、双桥、荣昌等7区县;土地面积0.6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2010年末总人口550万人,占

全市16.6%。 ——湘南地区。2011年10月设立,范围包括衡阳、郴州、永州3市;土地面积5.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7%;2010年末总人口1797万人,占全省25.3%。 ——荆州地区。2011年12月设立,范围包括荆州、荆门、仙桃、潜江、天门5市;土地面积3.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2010年末总人口1388万人,占全省22.5%。 ——黄河金三角。2012年5月设立,包括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土地面积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00万人。 二、六大示范区发展现状 从各示范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具有以下共性特征: 一是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截至2010年,广西桂东、皖江经济带、重庆沿江、湘南地区等4个示范区工业化率分别为42%、47.3%、47.6%和41.4%,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黄河金三角地区各市多数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湖北荆州示范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 二是都重点围绕对接区域主导产业进行承接。各示范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均十分注重发挥原有产业优势和承接区域的

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总结

一、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一)办好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载体。2005年以来,我县以基础设施与长三角接轨为出发点,累计投入资金10余亿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初步建成了9平方公里“七通一平”的开发区。形成了一个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体、3个特色工业园为补充的投资平台,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包括土地、税收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投资“洼地”效应明显。 (二)将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抓手。针对长三角地区资本外溢的机遇,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实际工作中坚持“三个不变”,即全民招商不变、分解任务不变、考核奖惩不变,成立专业招商小分队,在长三角重点地区设立招商办事处,各乡镇拿出1/3人员抓招商、1/3人员为招商搞服务,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2007年全县到位省外资金18亿元,是2002年的7倍,今年预计将完成内资27亿元、外资2200万美元。 (三)有选择地将重点产业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主攻方向。根据我县产业发展导向,我们把招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产业招商上。通过研究长三角资本的流动及投向,确定把机电产业板块、纺织服装劳动密集型产业板块作为主攻方向,编制了重点产业招商引资目录,出台优惠政策,以促进我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以优质的服务和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在努力改善硬

环境的同时,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投资者”的理念,全力抓好软环境建设。县行政便民中心建成行政审批办证、招投标交易、“二个平台”,提供快捷、高效和方便的“一站式”全程服务,帮助外商开展全程代理服务和投诉受理服务,坚决为外商在*******发展保驾护航。此外,还出台了“鼓励引荐外来投资兴办奖励办法”、“******优惠政策18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公开承诺让利于商、取信于商。真诚的服务、丰厚的投资回报和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产生了强大的集聚效应。 二、金融危机影响 全球经济在美国次贷危机和高通胀的影响下,全球经济正面临滑坡,呈现衰退趋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很多沿海中小企业因原材料成本、汇率上升而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出现倒闭或停产,也影响到外地客商在我县投资项目的进展。从今年9月和10月投资情况看,9月份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同比增长30.2%;10月份4.91亿元,增长29.6%,环比和增幅均呈现下降态势。金融危机直接降低了客商的投资意愿和能力,从而延缓了其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并影响到已投产企业的效益,降低了投资者信心。 三、进一步做好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园区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完成开发区一期规划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二期开发建设步伐,设立电子产业园区;继续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拓展开发空间。 (二)紧抓长三角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的资源、产业、体制的比较优势。继续推进招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策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部大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是最具代表性的。近年来,其经济发展总量、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总量指标一直处于中部地区首位。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在国外产业和东部产业不断向外转移的背景下,河南省能否有效承接转移产业,直接关系到其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能否改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是否能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河南省引资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紧紧抓着国内外产业纷纷向外转移的契机,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首先,河南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2005年,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2.3亿美元,2011年,外商在河南省的投资金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为100.82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年增长60%,总量和增速均居中部首位。2012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21.18亿美元,前来河南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72家,在全国利用外资下降3.7%的大形势下增长20.2%,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及增幅均居中部六省前列。其次,来自省外资金规模不断扩大。2005—2010 年,河南省引进省外资金额分别为880 亿元人民币、1 146 亿元人民币、1 432 亿元人民币、1 565 亿元人民币、1 867亿元人民币和2 429 亿元人民币。2011年,河南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 016.3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46.4%;2012年,河南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 027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25.2%,是2007年的3.3倍。 (二)承接项目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 河南省引进的外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以2011年为例,第一产业吸引的外资额为4.73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4%,第二产业吸引外资额为75.87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75.9%,河南省第三产业引进外资额为20.22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20.1%。其中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是河南省利用外资最多的行业,2011年制造业利用外资额为60.45亿美元,占外资总额的60%。 (三)承接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 河南省承接的省外资金主要集中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2009年,河南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为2 201.9 亿元,中原城市群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 347.6 亿元,占全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额的61.2%。2011年,中原城市群吸引省外资金2 284.6亿元,占河南省省外资金总额的56.9%。其中又以郑州市为主,2011年郑州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73亿元,占河南全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的近12%。来自境外的资金也集中在中原城市群,2011年,中原城市群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为73.68亿美元,占引进外资总额的73.08%。 (四)承接资金的来源地集中 河南省外资来源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香港、台湾等亚洲地区。2011年,河南省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00.82亿美元,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外资为67.25亿美元,占引进外资总额的66.7%。河南省承接的省外资金来源地也比较集中,由于产业往往是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因此,河南省承接的省外产业转移项目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自2007—2011年,长三角地区在河南省投资4 0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达到6 000多亿元,宝钢、雨润、娃哈哈、绿地、锦江国际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河南投资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